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悲剧的诞生》讲稿

《悲剧的诞生》讲稿

《悲剧的诞生》讲稿
《悲剧的诞生》讲稿

《悲剧的诞生》讲稿

一、尼采简单生平:

生卒年月:1844.10.15-1900.8.25

国籍:德国

出身于宗教家庭,父亲是一位新教牧师,曾任普鲁士王国四位公主的教师。

家中长子,还有一个妹妹和弟弟。

12岁时,写下了他第一篇哲学论文:《论恶的起源》。

热爱希腊诗人,喜欢巴赫、贝多芬和拜伦。

哲学思想渊源:偶像叔本华,其他学习者为朗格、施皮尔、泰西米勒、杜林、哈特曼,研究者为第欧根尼·拉尔修和德谟克利特。

1867年10月,应征入伍。

1868年11月,结识音乐家瓦格纳,成为其毕生好友。

1869年5月28日,在巴塞尔大学发表就职演说,题为《荷马和古典语言学》。

1872年,出版《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1886年推出该书新版,书名改为《悲剧的诞生》。

1883年,写下三卷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86-1887年,出版《善恶的彼岸》和《论道德的谱系》。

1888年,出版自传《瞧,这个人》。

1889年1月,离开自己的住所,后因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

厌恶基督教,厌恶民主和平等,厌恶暴君与愚众,厌恶道德主义、禁欲主义和功利主义,厌恶婚姻及妇女解放;

喜欢恺撒、拿破仑、俾斯麦,喜欢贝多芬、肖邦、瓦格纳,喜欢歌德、叔本华、陀思妥耶夫斯基,喜欢生命、欲望、激情、高贵、冒险。

对哲学的影响:《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梦的解析》、《启蒙辩证法》、《单向度的人》……

对美学的影响: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

对文学的影响:茨威格、托马斯·曼、萧伯纳、里尔克、纪德、鲁迅……

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梁启超(最早介绍)、王国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胡适、傅斯年、茅盾、郭沫若……

二、《悲剧的诞生》一书创作背景:

1865年,读到叔本华的两卷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通过此书,他意识到,世界的本质不是理性、逻辑之类的东西,而是一种更加冲动的、幽暗的、生机勃勃的人类的本能;人能否摆脱枷锁和桎梏,取决于其能否取得对其意志的束缚秉性的胜利。

叔本华真正吸引尼采的,是对生命幽暗意识的无线临近,是对哲学和艺术作为救赎之道的狂热。叔本华承认人生的痛苦,而正是这种痛苦帮助人“扼杀他的自我意志,为全然地推翻和颠倒他的本质作准备,而生命的真正意义就是促成此事”。

1868年结识瓦格纳。瓦格纳鼓励尼采,“请您展示一下,哲学何为。请帮助我,实现伟大的文艺复兴。在这复兴中,柏拉图拥抱荷马,而荷马心中充满柏拉图的观念,这样才成为至高无上的荷马”。瓦格纳的鼓励使尼采感觉到,他心中积聚已久的一个主题正在成型:希腊悲剧。

1870年1月18日,在巴塞尔大学作题为《希腊音乐剧》的讲演,并提出“希腊悲剧产生自狄奥尼索斯节日”的观点。

1870年2月1日,作题为《苏格拉底与悲剧》的讲演,提出苏格拉底的出现是一个灾难,他带来的理性主义制约了音乐的权力,辩证法战胜了幽暗的生命意志,知识战胜了神话的生命力、宗教和艺术。

1870年夏,写作论文《狄奥尼索斯的世界观》。第一次使用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这对矛盾体作为解释希腊悲剧的钥匙。热情和音乐是狄奥尼索斯的,舞台上的语言和辩证法和阿波罗的,两者的互相激发催生了悲剧的诞生。

1871年3月,完成了《悲剧的起源和目的》一文,把上述论著中的两个主要思路——酒神和日神的对立、悲剧消亡于苏格拉底主义——统一在一部著作中。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诞生,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双重影响。

尼采虽然深受叔本华悲剧哲学的影响,但对叔本华的彻底悲观又心存抵抗和超越的意念。当从希腊悲剧中看到古希腊人的英勇与强健的生命力时,他一下子找到了用以对抗叔本华绝望的悲观主义的理想母题。尼采写作此书,既有其自身的精神需求,也有德国现实政治的客观需求。只有从希腊人那儿重新学习“悲剧意识”才能消除现代性的肤浅与虚无,从而培育出具有创造性的新人,并实现“希腊世界的德国复兴”。

在该书中,尼采将古代希腊视作人类文化的理想。他认为,只有重新找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那种“充满激情的状态”,才能更新和净化德国精神,增强德国的民族性。

《悲剧的诞生》最初名为《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共25节,分两次完成。前15节讨论了希腊悲剧的诞生、悲剧的主要特征和悲剧的灭亡等问题。后10节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与延伸,结合近代德国艺术与社会的现实,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在悲剧的再生中如何重振德意志民族精神等问题。

本书并非一部解释希腊悲剧起源、发展和没落的古典学、艺术史著作,而是一部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悲剧本质的美学-哲学著作,是从哲学的维度来探讨悲剧中包含有什么样的哲学启示、意义和内涵。

贯穿于本书的两年基本概念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两个基本主题是生命意义问题和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批判。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产生于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的结合。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掩起来,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酒神冲动则将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只有在酒神状态下,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当崇尚理性的苏格拉底主义兴起后,将这一切揭露,神话消失了,悲剧也就走向了灭亡。尼采写作此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悲剧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生命哲学,建立了一种审美的形而上学。

三、《悲剧的诞生》一书精彩导读:

酒神与日神: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现代性的种种景象开始在生活世界里突显出来,平庸的利己主义和经济上的功利主义占据要津,德国人的精神生活受到重创。在这种状况下,尼采的办法是重新潜回古希腊的神祗世界,并重新找回了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

在尼采笔下,日神阿波罗是一切造型力量之神,“是发光者,也是制造外观者”。日神的形象是“适度的克制,免受强烈的刺激,造型之神的大智大慧的静穆”,即使当他愤激和发怒时,“仍然保持着美丽光辉的尊严”。日神冲动使人沉浸在事物的外观之美中,犹

如沉浸在梦之中,享受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具有日神冲动的人保守而讲究理性,最看重节制、和谐与适度。日神的神谕是:“认识你自己”,“勿过度”。

在尼采看来,酒神狄奥尼索斯使人们通过音乐和悲剧的陶醉,“沉醉”在神秘的“自弃”状态下,尽情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将自己的能量和欲念毫无顾忌地宣泄出来,从这种不停的充满活力的野性放纵中找寻幸福,化痛苦为欢乐。(插入竹林七贤部分内容)

尼采认为,酒神冲动是艺术的根源,酒神狄奥尼索斯对应于一种“醉”的境界。在最初的酒神精神作用下,艺术是“非个人”的,作为个体艺术家的“个人原则”被粉碎了,因为面对整体的生命力,个体所依赖的理性之光已不复存在,而是与万物重归于陶然忘我、如痴如醉的一体境地。

如果说酒神代表的是永恒循环的、无限的生命,被视作奥林匹斯之父的日神则代表着一种辉煌的、个体的、有限的生命。

酒神的陶醉激发原始生命力,日神给予形状、意象、形式。

酒神代表尚未成为形式的现实,日神则代表形式化了得现实。

酒神冲动是本体性生命意志否定、消灭具体事务和现象世界的冲动,属于意志世界本身;日神冲动则创造出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整个现象世界。

酒神和日神的关系如何?《悲剧的诞生》第一句,便揭示了这种关系:“只要我们不单从逻辑推理出发,而且从直观的直接可靠性出发,来了解艺术的持续发展史同日神和酒神的二元性密切相关的,我们就会使审美科学大有收益。这酷似生育有赖于性的二元性,其中有着连续不断的斗争和只是间发性的和解。”

尼采将其关系理解为彼此的争斗和短暂的和解。两者的关系既对立又相互依存,但酒神冲动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因为酒神因素是一种更为本原的、更富于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冲动,“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

悲剧的诞生:

何谓悲剧?何谓尼采意义上的悲剧?

关于悲剧,最通常的解释是:“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即以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的注脚:“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为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并认为情节至关重要,而音乐仅列第六位。

而尼采认为,在悲剧的诞生中,音乐居于首位,书名《悲剧诞生于音乐精神》即是明示。悲剧并不是诞生于任意一种音乐,而是诞生于酒神音乐。“悲剧从悲剧歌队中产生”,也就是说,悲剧本来只是“合唱”,而不是戏剧。

音乐是形而上学意志即物自体的直接写照。

如何理解悲剧毁灭与悲剧快感、生命苦难与原始快感之间的矛盾与对峙?在尼采看来,日神是个体化原则的神圣化身,他构筑美的表象、梦幻或造型艺术,“在我看来,日神是美化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唯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在外观中获得解脱”,日神是通过光辉灿烂的形象克服了个体的苦难,从而抹除了痛苦;相反,酒神则是回到原初的统一,砸碎个体并将之拖入毁灭的深渊,使之融入本原的存在。“在酒神神秘的欢呼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酒神使矛盾在更高的快乐中得到解决,他不是否定痛苦,相反他肯定痛苦,并将其化为快乐。

仅有日神式的以奥林匹斯诸神形象为内容的史诗和雕塑艺术,能够给痛苦的人生罩上一

层美丽而神圣的光辉,但这还不够,还需要激发酒神因素的参与,从而使人们能够在迷狂和沉醉中感受到生命的超越和融归宇宙大我的快感,得到形而上的安慰。

悲剧的消亡:

希腊悲剧精神被欧里庇得斯摧毁的,填补那巨大空白的则是阿提卡新喜剧。欧里庇得斯彻底歪曲了悲剧,使悲剧脱离了酒神精神,变成了一种道德说教,知识就是美德,世界上不再存在理智不能揭示的神秘。正是由于理智的出现,以及庸众的参与和民主政治的作用,希腊悲剧中所宣扬的对死亡的超越被放弃了,希腊人再也没有了伟大的理想和目标。不过在尼采看来,导致希腊悲剧灭亡的罪魁祸首还不是欧里庇得斯,而是另一位观众,名叫苏格拉底。正是苏格拉底理性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对立,导致了希腊悲剧的毁灭,而欧里庇得斯不过是忠实地实践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和辩证法精神。

尼采说:“我们只要清楚地设想一下苏格拉底命题的结论:知识即美德,罪恶仅仅源于无知,有德者即幸福者——悲剧的灭亡已经包含在这三个乐观主义基本公式之中了。”所谓“苏格拉底主义”,是指哲学或科学变成了人生的最高目的和唯一使命,从而导致了知识的泛滥和极端化。苏格拉底强调理性和辩证法的价值,将其看做最核心的人类活动,用以证明人类活动是否正当,然而按照尼采对古希腊及其悲剧的描述,人生是不需要某种明确的正当性证明的。尤其是在对悲剧的描述中,处于中心位置的酒神精神更是对理性精神的摈弃,人们的普遍生活方式不包含理性的因素在内,他们“仅凭本能”行动。

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批判,是贯穿全书的一大主题。尼采批评苏格拉底持有一种“科学的妄念”,即认为一切都可以通过理性的认识得以掌握,人生的幸福也是通过理性可以操作的,这实际上是以理性替代了对于自然真理、人之可怕命数的领悟,使人遗忘了生存的真正本质,失去了对命运的切身感受,逃进由理性架构的避难所中,用辩证推理回避生存的悲观主义而获取乐观。这种乐观主义因素一旦侵入悲剧,将逐渐覆盖酒神世界,迫使悲剧自我毁灭。

音乐精神与悲剧的再生:

写作《悲剧的诞生》时,德国刚刚完成统一大业,开始全面向现代化进军,“迅速提高的富裕生活多方面地导致生活的外表化,使人们过分重视物质的东西,产业、成就、威望和权力赢得了空前的意义。广大群众无条件地相信理性主义和科学”。尼采预感到,西方社会正孕育着深刻的精神危机和文化危机,于是开始寻找摆脱这种困境的手段。作为古典语文学家,并深谙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尼采,自然把古希腊当作传统精神的家园,而最能代表古希腊精神的,无疑是传统悲剧。尼采从“悲剧的诞生”入手,重寻悲剧精神,其用意所在,就是用悲剧精神来“更新和净化德国精神”。

尼采认为,既然悲剧是随着音乐精神的消失而消亡的,那么悲剧的再生必然只能从音乐精神中再生。而音乐精神能否复苏,要看使之夭折的那种反对力量是否强大。在尼采看来,悲剧的消亡正是知识冲动和科学乐观主义所导致的后果。在理性文化、科学精神非神秘化、祛魅化的现代世界,神话的缺席事实上市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国家精神源头和基础的缺席。尼采将神话称作个体和集体的“不成文法”,以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契约、私有产权、民法、宪法和国际法。与这些成文法相比,神话的功能更加牢固,更加基础,属于那种生生不息的源头性的东西。一种文化失去了神话的佑护,也就失去了一个更深、更牢固的合法性基础,失去了根本的激情和想象力,失去了原创的动力。尼采认为,随着音乐精神的衰落,艺术在现代已沦落为满足上流社会的所谓有教养之士虚假需求的面具,随之而来的便是世俗化倾向。

尼采认为,要一针见血地说明苏格拉底文化的本质,最能体现现代人生存的无聊和贫乏地,莫过于歌剧文化。

尼采用音乐精神来说明悲剧精神的起源,而他的现实用意却是用悲剧精神把德国的现代文化引回到希腊世界,引回到一种能够超越虚无主义的对人的最高价值的创造性肯定。

因此尼采断言,真正的艺术精神正在德国音乐中重新兴起,它与苏格拉底文化的原始前提毫无共同之处。同时,与德国音乐出自同一源头的德国哲学也有了新的进展。以康德和叔本华为代表的哲学,战胜了隐藏在逻辑本质中、作为现代文化之根基的乐观主义,标志着悲剧认识的重建和悲剧艺术的复归。借此,德国文化才能重新找到并返回它的神话家园——古代希腊。

回归希腊传统:

尼采关心的不仅是悲剧历史,更是整个人类精神史,他只是以希腊悲剧问题为契机,旨在革新以苏格拉底主义为代表的西方传统,并以此重新评估日渐虚无化的现代价值。

尼采把艺术作为人所固有的形而上活动,即通过艺术赋予本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以一种形而上的意义,从而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的辩护,使人生变成了“艺术的、审美的、悲剧性的人生”,这样的人生便显得有充足的理由。

在尼采看来,能够抵制欧洲虚无主义的,作为个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就只有重新找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那种“充满激情的状态”,哪怕是一种虚幻的激情,也比虚无主义本身重要。(引出本书结尾处那段经典的话)

四、尼采在中国:

1900年,尼采去世;1902年,梁启超就在《新民丛报》上撰文《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首次将尼采引入中国。

尼采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几个阶段:

1902年到二战前为第一阶段,从王国维、鲁迅到茅盾、郭沫若,尼采著作被大量翻译成汉语。

二战开始后,由于尼采思想被纳粹所利用,国内也开始批判尼采的权力意志“流毒”。

1949年之后约三十年间,由于左倾思想占统治地位,尼采被当作垄断资产阶级最反动势力的文化代表,彻底被打入冷宫。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鲁迅与尼采的比较研究成为尼采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尼采研究重又兴起。80年代中期一度出现了伴随“存在主义热”而来的“尼采热”。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自卑常常被认为是不好的,因此很多人否认自己的自卑情结。但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正视自己的自卑和不足,是健康成长的前提。 孩童时代,我一直被班里的同学称为胖子,对外貌很自卑。但是我不允许自己承认这一点,也不允许别人发现这一点,当被叫到胖子的时候,我会用很恶劣的语言回应。随着年龄增长,我开始正视自己长得不够漂亮的事实,并且发现自信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我常常告诉自己自信的女性最美丽,这种心理暗示带来的效果很好。 正视自己的自卑,并且把自卑用自信来掩盖,这是我对自我内心的调整,但是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让我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认识了自卑情结,并再一次对自己的内心进行了深层次探索。 《自卑与超越》一共十二章节,读完之后,有三点感受尤为深刻: 一、个体的生活意义与行为 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生活的问题都是和职业,社会和性相联系的。个人对这三个问题的反应,就表明了他生活的意义。错误的生活意义导致错误的行为。阿德勒由表及里的探索,有效解释了为什么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后,患者仍然会出现其他不良行为。关键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错误的生活意义没有被纠正。我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有两个16岁的小孩子,性格暴躁,不讲礼貌。我多次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效果甚微。我问及了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故事。A的父母双亡,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并不关心他的心里需要,只保证他有饭吃有衣服穿,有时候爷爷走亲戚,会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长期的忽视使得他很孤单。B的情况更糟糕,唯一的亲人,哥哥在外打工,一年回家一次,他假期也呆在学校,无处可去,安静的时候,深黑的眼睛常常让人觉得悲伤。我第一次接触他对他印象非常好,爱照顾人,负责人。但是相处的过程中,我开始接触其他人,对他的关注度减少。接下来他的行为就变得让人无法忍受。了解到AB的生活环境和现状之后,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表现的如此暴躁是因为他们怕被忽视,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运动以及其他方面都表现平平,他们便选择了错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注意的目的。我先主动调整了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且十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点。接着我发现他们的行为有了很大改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

度米文库汇编之《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范文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范文一】 此时,记忆中,脑海里出现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背着旅行包的旅者独自穿行在不知是什么地方的地方,前往不知是何处的何处,走过的路弯弯曲曲,歪歪斜斜,镜头中的他突然转变了方向,走向一条无人会在意的小道,这条小道满是蚊蝇与垃圾,腐烂刺鼻的味道就要刺穿人的心肺一般,然而他依旧沉醉在自己的梦中,幻想着自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人,他甚至以45度角 对着阳光微笑,享受着美好的他开始了奔跑,而此时魔鬼在一边等待着一个结局一一他坠入前方无底的深渊。魔鬼在癫狂中庆祝着这个悲剧诞生的时刻,他也在高速坠落中呐喊出死亡的悲壮诗歌,他却在最后一刻说了一句:永恒的美来了。 这是在我苦苦冥思我应该怎样表述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时,在脑海中忽然出现的一个场景,就是这个场景让我内心不再纠结,就是这个场景表达了我对这本书浅显的理解,或许下面我的阐释很笨拙,很混乱,但我只想用一种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对文本的细节理解: —、尼米的悲剧意识 在文中第三节的开始部分,尼采向我们提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国王弥达斯曾在森林里长久地追捕狄奥尼索斯的同伴一一聪明的西勒尼,却没有捉到。后来西勒尼终于落到他手上了,国王就问

他:对于人来说,什么是绝佳最妙的东西呢?这个魔鬼僵在那儿,默不知声;到最后,在国王的强迫下,他终于尖声大笑起来,道出了下面这番话:可怜的短命鬼,无常忧苦之子 呵,你为何强迫我说些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绝佳的东西是你压根得不到的,那就是:不要生下来,不要存在,要成为虚无。而对你来说次等美妙的事体便是——快快死掉。 在文中,其实尼采并没有直接说明,他真正想要提出的是:最悲惨的事情便是活着。尼采的触角深深嵌入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而且有很多观点也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找到根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奠定了尼采的悲剧根基。因为这是他的处女作,而早期受到的叔本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他的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氛围,甚至有些让人窒息,不过尼采的一些观点跟叔本华又不完全统一,比如尼采认为,叔本华的哲学最后导致了对人生意义的否定,这是他所不能客忍的,在他看来,纵然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也要赋予它一种意义,叔本华的悲剧是一种完全的悲观主义,而尼采在继承叔本华悲剧人生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我们应该在悲剧中寻找出路,应该从悲剧中寻到有意义的事情,他渴望找到可以让他得以超脱的东西作为后盾。 二、尼采的探寻 尼采个人的悲惨与孤独生活经历也使得他去寻求一种方式来解脱,在不断的寻找中,他想到了古希腊人的生活。 在第七节中他提到深沉的希腊人,唯一能够承受至柔至重至痛之痛苦的希腊人,就以这种合唱歌队来安慰自己,希腊人能果敢地直视所谓世界历史的恐怖浩劫,同样敢于直观自然的残暴,并且陷入一种渴望以佛教方式否定意志的危险之中。是艺术挽救了希腊人,而且通过艺术,生命为了自身挽救了希腊人”,尼采相信古希腊人必然有一种不同与常人的方式,才可以获得这样的快乐,因此尼采开始了他的追寻,并最终形成了他的悲剧哲学。 三、尼采的悲剧哲学 阿波罗:作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闪耀着,发光者,光明之神,在悲剧的诞生中构成一种美的假象。狄奥尼索斯:作为酒神,表示着和解,消隐,归闭,代表着一种迷醉的状态,其二者成为尼采悲剧诞生的主角。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尼采艺术化哲学的内涵。日神精神带给人日光的温暖,让人们在光明中为生存找到了意义,由此推演出外观与表面是艺术的真正本质,相对于本质,实在来说,外观反而是对人更有意义的,而所有的艺术,其最高使命就是使人们无瑕关注黑暗中的魔鬼,于是,即使悲剧是必然的,无意义是世界的真理,人们仍然要生活下去,而艺术的谎言赋予了生命悲剧一层屏障,借此,人们在表象的满足中继续旅行。所谓酒

陈端生《再生缘》读书笔记3000字

《再生缘》读书笔记 《再生缘》乃清代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作,主要讲述了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与都督之子皇甫少华的悲欢离合的悲剧故事,以及皇甫、孟、刘三家的恩怨情仇。此书结构庞大,故事性极强,情节离奇曲折,结构精密,为此,我对此书爱不释手,用了三天把这本书看完。 写作背景 作者陈端生,出身于一个对女性较有平等观念的官宦世家,其父陈玉敦曾在北京、山东、云南等地就职,端生皆得随侍,因而阅历较当时一般闺秀要广。由于陈母深爱弹词,陈端生创作《再生缘》的一方面原因也是为了娱悦母亲,“原知此事终无益,也不过,暂博慈亲笑口开”。陈母不仅是《再生缘》的第一个读者,又耐心指导陈端生的创作。陈端生二十岁完成了本书前十六卷,后因其母去世,就停止了写作。之后又经历出嫁、生儿育女之喜,再到丈夫被发配、儿子逝世之悲。历经了这般大起大落,后期陈端生自说道:仆人愁人不愁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时心。在读者的催促下,陈端生到了三十三岁才续写十七卷,耗时一年,并从此辍笔,于四十六岁逝世。 由于陈端生隔了十三年才续写这部弹词,为此,前十六卷与第十七卷的写作风格有些许差异。再加上《再生缘》后三卷由梁德绳与其夫许宗彦所续,写作手法更是差别甚远。少女时代的陈端生自恃才华出众,常常自诩自己的创作如同“天孙织锦”、“孔雀开屏”,甚至表示“不愿付刊经俗眼,惟将存稿见闺仪”。但是经历了重重的悲喜交错后,仿佛磨平了她的棱角,从十七卷开始,她的态度谦虚内敛,言辞平和,思维也如不前十六卷般跳跃。对于《再生缘》这本小说,一直留有一个疑问:为何神龙无尾?陈端生写前十六卷只用了一年半,但是写第十七卷就用了一年,她的经历使得她思想受阻。再加上她曾说“其中或有差误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由此看来,受各方面的影响,她的写作风格是难以回到当初了。与其学众多人说的陈端生自嘲自身、恨不团圆,倒不如说她不愿意小说虎头蛇尾,宁可神龙无尾,随后人去猜测、续写。 小说的神化 小说与其它文体最大的差别在于虚构性,《再生缘》也不例外,而且还增添了神化色彩。小说的第一回《宴蟠桃神仙谪世征土番英雄立功》开始神化,也是为之后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东斗星君、执绋仙女、焚香、秉圭女四位神仙因迷恋凡尘,欲投凡间,永结为好。玉帝得知后,将四人贬下凡间,美其好事,但是是他们历经苦楚,尝试姻缘复原之苦。四位神仙托世为皇甫少华、孟丽君、苏映雪、刘燕玉,另还有金童、玉女、织女托世为元朝天子铁木真、皇甫长华以及刘燕珠。出生时有天降祥瑞之兆的人,注定身份非凡,非富则贵,皇甫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_2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_2000 字 在《悲剧的诞生》里面尼采说明了悲剧的本质:渴望消弭个体的界限,融入作为存在之母的太一所充溢着的原始痛苦与喜悦的激荡中的趋势,通过在个体的形象与言辞中以对外观的梦境式观看获得拯救。从酒神精神中产生的泯灭个体存在界限的冲动在庄严静穆的外观中得到调和,这就诞生了悲剧艺术。尼采把苏格拉底视作这种悲剧艺术的侩子手,认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对绝对真理的不懈寻求使人不再能够理解悲剧蕴含的内在酒神因素,并且要求从逻辑的,世俗化的立场看待悲剧,从而把悲剧同占卜活动一起视作非理性的迷狂加以摒弃。苏格拉底代表了一种致力于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然而康德和歌德这些近代思想家却也已证明了这种绝对化的认识本身存在着一条不可客服的界限,即科学精神所能达到的真理永远无法触及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它至多能揭示抽象的概念,即后于事物的普遍性,但对于音乐精神所潜藏的存在的真正内核,即先于事物的普遍性,科学认识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式的乐观主义,即相信真理的普遍启蒙和利用真理改善存在的乐观信念一旦遭遇它的这一界限,就立即转变为一种颓废的悲观主义,只徒然在种种现代的“非审美艺术”中聊以慰 藉。尼采顺着这条线索展开了对现代艺术和审美理论中的道德取向与形象化风格的批判。他认为批评家所持有的道德论调建立在对酒神音乐的彻底丧失理解中,而近代歌剧及牧歌的流行则反映了把音乐当做是形象的摹本的艺术理解,这种理解使音乐完全脱离了要求融入存在之整体狂欢的酒神根基,从而只能导致一种孱弱退化的艺术形式。 尼采认为音乐同神话有着同一的根基,即酒神精神,它为悲剧素材提供了内在而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包含着否定人的个体化存在的条件,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读书笔记要求与书目

附件2: 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A.文学类 1、《诗经选》余冠英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唐诗选》(上、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3、《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编岳麓书社1983年版 5、《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6、《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7、《鲁迅选集》(上、下)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8、《四世同堂》老舍著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笑傲江湖》金庸著三联书店1994年版 11、《平凡的世界》路遥著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12、《莎士比亚全集》(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13、《浮士德》(德)歌德著,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14、《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著,陈敬容译三联书社1950年版 15、《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 16、《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17、《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著,草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版 18、《泰戈尔诗选》(印)泰戈尔著,石真、谢冰心译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版 1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奥斯忒洛夫斯基著,梅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科斯著,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B.历史类 1、《史记》司马迁著岳麓书社1988年版 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胡绳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著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4、《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 5、《剑桥中国史》(英)费正清主编(多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年版 6、《历史研究》(上、中、下)(英)汤因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中国的现代化》(美)吉尔伯特·罗兹曼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C.哲学类 1、《论语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孟子译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周易外传》(清)王夫之注中华书局1976年版 4、《老子新译》任继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庄子集释》(清)郭庆藩辑中华书局1961年版 6、《孙子兵法》郭化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坛经校释》(唐)慧能中华书局1983年版 8、《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9、《传习录》吴光,钱明等编校(见《王阳明全集》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原创】《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1010040042刘嘉怡法律与行政学院社会工作 《超越自卑》读书笔记 在金鑫老师的推荐下学生认真拜读了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超越自卑》。阿德勒生于维也纳近郊的一个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医,获得博士学位。初期追随弗洛伊德,后分道扬镳,自创了一个以“自卑情结”为中心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强调个人与生存环境间互动对行为的影响。据说“此书被西方人视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书,起到了《圣经》起不到的作用”,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超越自卑》主要介绍了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才能够超越自己。 首先,本书第一章《生活的意义》是全书的纲领,也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核心。他提出,每一个人类个体在面对生存时,都要面临三个问题:职业、社交(与他人的关系)和性(即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三大问题,而由此作出的反应表现出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他分析了人们各种错误“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过度关注自我,和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有从属感和社会兴趣,作为团体的一份子,愿为人类幸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他提出,当个体不足以应对环境挑战时,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必然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乃是人类最普通的情绪,但人无法一直在自卑感下生活。因此,追求作为其补偿的优越感,是所有人的通性。简单地来说,即用“优越感”来弥补“自卑感”。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理想的补偿方式,是通过改变现实生活的处境来消除自卑,甚至获得成就。而生活的失败者,则在不合作的态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获得满足。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并拥有对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态度。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说,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审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从我们的童年开始,自卑感对我们的影响就从未停止过。儿童因为自身的弱小,在成长中无时无刻不伴随着自卑。为了补偿这种感受,他们应该练习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以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并在这种愉悦中,获得兴趣并发展终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响一章中,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对个人的巨大影响。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给每一个孩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

尼采《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 中文师范0901 3091002023 23号翟秋林 论文摘要: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日神、酒神、悲剧 正文: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哲学著作,这本书涉及的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美学。在这一领域,学术界一向重视黑格尔、帕克以及后来的本雅明、阿多诺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这一著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悲剧的诞生》一书却一直为艺术家和诗人们推崇。写《悲剧的诞生》的时候,尼采还只是一个意气风发、初露头角的青年学者。然而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仅阐述了西方艺术的源头,而且也为他自己的悲剧命运写好了注脚。也许这本书的问世本身就意味着尼采悲剧命运的开始。 在这本书里尼采开门见山的解释了希腊悲剧产生的原因。尼采指出,是阿波罗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我觉得要理解这部著作,核心就是明白尼采对这两种思维的阐述和偏向。日神、酒神,是尼采借用古希腊人的神话所寓指的观念。日神作为伦理之神,其要求的那种提倡适度和个体界限,并将自高自大和过度视作“怀有敌意的恶魔”的日神式思维。日神在尼采眼里,成为不折不扣的批驳对象。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是酒神倾向的典型表现,一种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让任何个人意志和个人欲望保持沉默的艺术。这种艺术能使人在毁灭中遗失个体的概念,在集体的狂酔渲染中高呼“我们相信永恒的生命”。这种悲剧的魅力源于对生命的忠诚,对原始欲望和恐惧最真切的体悟和承认,悲剧里弥漫的酒神思维让人敢于直视痛苦,并在痛苦中获得快慰。酒神思维是奔放的,狂野的,是一种英雄式的悲壮,如同为人类取火不惜受秃鹰撕啄之苦的普罗米修斯,又如同解开斯芬克斯谜语却难逃弑父娶母命运的俄浦狄斯,他们的个体毁灭的悲剧成就了一种超越个体的壮美。在我看来,尼采早期十分推崇的这种酒神式思维,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整个哲学观,他反基督束缚反理性主义甚至反知识体系,提倡的是肯定人生、肯定生命。而酒神思维里体现的那种人类深层潜藏并将涌动爆发的激情、欲望、狂放、恐惧、抗争,无一不在他意识中幻化为生命的本质。尼采说“过度显示为真理,矛盾——生于痛苦的极乐,从自然的心底里诉说自我”。带着酒神思维的尼采,在悲剧中发掘出属于他的极乐世界,同时也是他的艺术观。 尼采这一个悲剧人物,究竟如何完成他整个酒神式过程? 他从一种酒神式的状态出发,由于某种逾越限度的行动而受难。最终,他又必须以自我毁弃的姿态,抵达更深一层的酒神本质。正如普罗米修斯选择永恒的受苦却牢牢掌握着击败宙斯的秘密,俄狄浦斯选择自我惩罚而拯救了罪孽中的城邦——在他们自我毁弃的行为中诞生了一种福祉,这一福祉的力量,正与古老的酒神颂的狂欢遥遥相对。 悲剧人物究竟为何永恒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意义又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 读《悲剧的诞生》有感2000字 在《悲剧的诞生》里面尼采说明了悲剧的本质:渴望消弭个体的界限,融入作为存在之母的太一 所充溢着的原始痛苦与喜悦的激荡中的趋势,通 过在个体的形象与言辞中以对外观的梦境式观看 获得拯救。从酒神精神中产生的泯灭个体存在界 限的冲动在庄严静穆的外观中得到调和,这就诞 生了悲剧艺术。尼采把苏格拉底视作这种悲剧艺 术的侩子手,认为苏格拉底所代表的对绝对真理 的不懈寻求使人不再能够理解悲剧蕴含的内在酒 神因素,并且要求从逻辑的,世俗化的立场看待 悲剧,从而把悲剧同占卜活动一起视作非理性的 迷狂加以摒弃。苏格拉底代表了一种致力于认识 世界的科学精神,然而康德和歌德这些近代思想 家却也已证明了这种绝对化的认识本身存在着一 条不可客服的界限,即科学精神所能达到的真理 永远无法触及现象世界的对立面,它至多能揭示 抽象的概念,即后于事物的普遍性,但对于音乐 精神所潜藏的存在的真正内核,即先于事物的普 遍性,科学认识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式的乐

观主义,即相信真理的普遍启蒙和利用真理改善 存在的乐观信念一旦遭遇它的这一界限,就立即 转变为一种颓废的悲观主义,只徒然在种种现代 的非审美艺术中聊以慰藉。尼采顺着这条线索展 开了对现代艺术和审美理论中的道德取向与形象 化风格的批判。他认为批评家所持有的道德论调 建立在对酒神音乐的彻底丧失理解中,而近代歌 剧及牧歌的流行则反映了把音乐当做是形象的摹 本的艺术理解,这种理解使音乐完全脱离了要求 融入存在之整体狂欢的酒神根基,从而只能导致 一种孱弱退化的艺术形式。 尼采认为音乐同神话有着同一的根基,即酒 神精神,它为悲剧素材提供了内在而原始的冲动,这种冲动包含着否定人的个体化存在的条件,从 而否定奥林匹斯诸神所代表的那种与自然的谐秩序,力图恢复原始的提坦神对无限力量的渴望, 并且在这种对力量的追求中因为与自然发生冲突 而招致毁灭。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对酒神精神的说 明与柏拉图的《会饮》中阿里斯托芬的讲辞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阿里斯托芬讲述了一个人类起源 的神话,在他的故事中人类有着一个同奥林匹斯 诸神不同的宇宙诸神的始祖,原初的人类十分强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伊凡伊里奇之死》读后感两篇 被吞噬的与被感知的——读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杨神武 悲观主义者往往是最先感知到死亡的一批人。世界是这么地没有意义,生活又是这么地无聊透顶。虚无主义让一切都没了指望,唯一的指向,估计也只剩下死亡了。可是死亡又无法可指,因为无论指与不指,都是必然要来临的事。这样,指向又没了意义。如果没有胆量自杀,估计也只能干坐着等待无头骑士的来临。那还有比坐着等死更无聊的事么?恐怕没有了。比起这个,还不如去生活,生活虽然无聊,但至少活动的疲惫感可以掩盖掉这一点。忙碌是最好的鸦片。所以也难怪马克思要主张“不劳动者不得食”,因为纯粹的生确实是极其乏味的。 伊凡伊里奇在得病之前,完全是跟我前面所说的悲观主义者是两样的人。他是那么地炙热,那么地追求上进,那么地意图打理好

自己的生活——作为一名法官,他尽职尽责,并且热衷于一切的贵族社交活动。他会为了一份年薪五千卢布的工作在露台上踱步一个通宵,会亲自爬梯子去装饰新居。那时候的他没有也不会意识到死亡,死亡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身为法官,在死刑判决书上盖个章。以活着为前提的努力是那么地美好,仿佛你现在的所有辛劳,都会得到报偿。 然后他就得了绝症。 命运是在跟他开玩笑么?可能是吧。尼采在他的作品《悲剧的诞生》中说,“生活只有作为审美对象时才具有价值。”我大一看到这句话时是什么都不懂,只觉得很厉害的样子(用句俗语就是“不明觉厉”)。直到后来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之后,才重新认识这句话——就跟我在开始失眠之后才看懂了卡夫卡一样。我们常常在文学中寻找戏剧性,但生活其实丝毫不缺戏剧性,只是我们不希望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然而越是不希望发生的越会发生,正如伊凡伊里奇在愉快地布置新房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梯子上摔下一样。尼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精选3篇)《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

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

悲剧的诞生

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主要摘要:这是尼采的第一部著作,也是他少有的几部看起来比较系统的著作,较完整地表达了他的美学——哲学——人生观。尼采一反过去哲学家试图构建一个包罗自然社会的一切的哲学体系的思想,将他的哲学与审美和人生紧密联系,是一种人生哲学。他的著作总以跳跃性的思维、诗和格言一般的语言,充满激情,没有严密的概念演绎。关键词:古希腊尼采日神酒神悲剧 尼采认为悲剧的繁华不是来自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而是源于内心的痛苦和冲突。由于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所以产生了艺术的冲动,用艺术来拯救人生。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他是根据自己的某种体验,也就是上述所谓“一种被确证的、亲身经历的神秘主义”。对于这一点,尼采自己有清楚的意识。还在写作此书时,一个朋友对他的酒神理论感到疑惑,要求证据,他在一封信中说:“证据怎样才算是可靠的呢?有人在努力接近谜样事物的源头,而现在,可敬的读者却要求全部问题用一个证据来办妥,好像阿波罗亲口说的那样。”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最内在的经验”理

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酒神精神转变为一种哲学激情”。 整本书都在述说日神和酒神。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及人生的意义。由日神产生了造型艺术,由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艺术。人生处于痛苦与悲惨的状态中,日神艺术将这种状态遮掩起,使其呈现出美的外观,使人能活得下去,希腊神话就是这样产生的。酒神冲动则把人生悲惨的现实真实地揭示出来,揭示出日神艺术的根基,使个体在痛苦与消亡中回归世界的本体。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讲述了,古希腊艺术产生于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悲剧产生于二者的结合。悲剧是不断地走向日神形象世界的酒神歌队。在悲剧中,一方面是酒神的合唱抒情,一方面是日神的舞台梦境。但酒神是悲剧的根据和基础。当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试图将悲剧安放在日神的基础上时,悲剧就走向了灭亡。 尼采的悲剧世界观强调,只有在酒神状态中,人们才能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毁灭和整体生命的坚不可摧,由此才产生出一种快感,一种形而上的慰藉。在悲剧中所体现出的人生态度是一种非科学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尼采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的和功利主义的人生观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悲剧的诞生》读书笔记 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时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 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不能缺少的。 作为美国教学理论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从科学、数学和语言,到思维、教学、学习、评价和教师教育,所有主题都建基于作者始终坚持的信念——智力发展的本质是精彩 观念的诞生;教育就是为学习者——不论教师,还是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主动建构 自己的知识;教学即研究;不论课程开发还是教学,都应保持学科和世界的复杂性。这些 观念,对于我们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对数学学科来说,由于这本书中 采用的事实很多都是基于科学与数学方面的学习进程,所以就显得尤为贴近。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书中的观点是:人生真正的悲剧来源于意志的悲剧性,而意志的悲剧正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种本能永无休止的斗争。日神的光辉使万 物呈现出美的外观,制造一种幻觉,酒神象征着情绪的放纵,它的一种状态是一种痛苦与 狂喜交织的颠狂状态。 尼采认为,看悲剧时,"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通过个 性的毁灭,我们反而感觉到世界生命意志的丰盈和不可毁灭,于是生出快感。现实的苦难 化作了审美的快乐,人生的悲剧化作了世界的喜剧,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与 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快感。这就是酒神精神的要义。 世间怎么会将悲剧定义为悲剧呢?悲剧是什么?悲剧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 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 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像尼采所说的,悲剧的来源是:意志的悲 剧性。而意志怎么就具有悲剧性了?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 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 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 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就算是哪天放 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 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意志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是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 支配自己行为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谓的理性与感性就一直在大脑中纠结、 挣扎、打架。在这个的世界中,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人的一切心理 活动都可以从他们之间的联系中得到合理的解释,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几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精选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1 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自卑与超越》这本书给看完了。《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在本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本书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生的意义在于奋斗,我赞成这一观点。多少次生命处于低潮,是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头苦干,当我无意间抬起头时,却发现周围的人渐离自己远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学越来越疏远,舍友越来越隔阂。回顾三年前刚刚踏入大学校门时,我们以何等的热情要建筑一个温暖的大家啊!结果与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们把奋斗的目标定格为个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茧,而非大家共筑一个巢。当朝夕相处的同学处于困境之中时,我们熟视无睹或轻描淡写的宽慰几句;当同学取得一点点成绩时,我们置若罔闻或冷嘲热讽。没有周围人的关怀认可,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无所适从了,即而对生活的意义提出质疑。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对生活充满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温暖的集体,融洽的关系,但有几人为建筑这气氛而努力过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终究是行不通的。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班级之中,我们与同学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单位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作为一国公民,我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青春;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 一、赫拉克利特:人间智者 人居世间如扁舟行于沧海,时刻面临着孤独与虚无的恐惧,然而恰恰是为了克服这样的恐惧,“伟大者必须永恒”却成了人类发自肺腑的执着呼唤。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与名声方可超越时间与死亡,永远被后代铭记,惟有伟大者的永恒能够使生存显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给予人生一个合理的明证。对永生的渴望,铭刻在沧远的人类文明史之画册。 在追寻永恒的队伍之中,哲学家是最勇敢的骑士。禀赋卓异的哲学家骄傲地轻视当下,略过一切瞬间即逝之物,将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汤的自足的城墙,独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夺目的人间智者。这位孤独的隐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变化与毁灭的无常,因而不仅对别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询不感兴趣,更截然不同于别的哲学家对名声的热衷,他像一个失去大气的星体,面对众人时只会厌恶地转身而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视名望,却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认识自我”乃是一种必须,自我所认识到的真理以及那个认识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类智慧的顶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奥林匹斯诸神:纵乐的众相 希腊神话里首先浮现的神邸是奥林匹斯神巍峨壮美的形象,是诸神与泰坦巨神的战争。奥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备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悯或爱怜,而浑然是人自身的升华。快乐、自信、意气昂扬的诸神翻泰坦帝国、杀死巨怪。如同从荆棘丛中长出玫瑰花那样,由于阿波罗的美的冲动,原始泰坦诸神的恐怖体系经过几个渐进的过渡阶段,演化成奥林匹斯诸神的狂欢体系。

尼采称阿波罗为“众神之父”,荷马的阿波罗、奥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与阿波罗理性的法则是希腊神话提供的第一种面对苦难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时提供了一种“神正论”式的证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罗以其崇高庄严的姿态向我们表明,人们多么需要这整个痛苦世界,它促使个体人产生得到解救的幻觉。强烈的幻觉和乐观的幻想,朴素而壮美,为荷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赎。 众神自己过了人的生活,从而为人生作了辩护。阿波罗与奥林匹斯诸神的确能够解释人生的苦难与生存的正当性:希腊人证明生存和世界正当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每一种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对应的神的生存方式。荷马所构筑的这一体系使希腊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阳光下生活,连叹息也成了生存的颂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虽然暂时被压制和掩盖,却并没有被彻底消灭,阿波罗/奥林匹亚诸神的胜利仅仅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国家和多立克艺术之中,在对泰坦的、野蛮的本性的不断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罗神真正的“永久军营”。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详庄重的阿波罗的体内作暂时的喘息,力量积蓄充分之时,阿波罗神已然溃不成军。 三、普罗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说奥林匹斯神打败泰坦巨怪的神话依然是阿波罗智慧的集中体现,那么在普罗米修斯的故事里,充满张力的精神冲突已经凸显,奥林匹斯的神山本身亦已开始悄然坍塌。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来火种,火作为一种新兴文化的守护神,同样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对人类满怀伟大的爱的普罗米修斯却被宙斯缚于山崖,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一方面集中表现了“勇敢的个人的无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则表达了“神的困境”,乃至“对诸神末日的预感”。普罗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虽然属于“阿波罗的父系”,却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读后感 论文 从《悲剧的诞生》看悲剧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是伟大哲学家尼采的作品,是他悲剧理论的发源地。悲剧理论是尼采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环节,是权力意志及超人哲学的前提。悲剧在我 们文学艺术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相信大家对悲剧 都不陌生,如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美狄亚等国悲剧故事。世界各地都有悲剧故事,以希腊的悲剧故事为经典,所以尼采在书中探讨悲剧的起源也是以希腊悲剧为探讨重点。 读了《悲剧的诞生》,对悲剧之于现实生活及人生的意义有了较大的重新理解,悲剧的定义绝不仅 仅是鲁迅说的: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要理解尼采说的悲剧,要先了解日神和酒神的概念,尼采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都是从这两个概念中生发出来的。 希腊的两位艺术之神——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境界的艺术形象,即作为日神艺术的造型艺术与作为酒神艺术的音乐。为了更好地认识日神和酒神,尼采用梦境和迷醉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来做比喻。 在梦境中,人们暂时忘却了现实世界的痛苦,可以自由随意地编织原理世界现实的幻景,梦境成了人们逃离现实的庇护所。但是梦终究是要醒来的,日神是要对无节制的激情进行限制的,她掌管着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丽假象,将人生的痛苦,命运等悲惨转化为审美加以关照。所以艺术家用日神这种“个体化原则“,用史诗,雕塑等艺术造来表现这个多彩的世界。 而迷醉状态则是人们不愿长久沉迷于幻象,渴望摆脱以进入世界本质的状态。这种迷醉状态使人们

摆脱了个体化,融入大自然,获得另一种快感。这种感觉更接近人类的本能,超越了一切限制,她的感 知方式是音乐。 日神执著人生,酒神超脱人生。日神精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去梦的乐趣;而酒神的潜台词是:就算人生是场悲剧,我们也要演好悲剧的壮丽和快感。 这就是日神和酒神两种力量。前者是梦境世界,它创造个体,是对人生痛苦的解脱;后者是迷醉现实,它消灭个体,是对大自然神秘统一性的感知。受它们的支配,每个艺术家要么是日神式的梦境艺术家,要么是酒神式的迷醉艺术家,而集二者之大成者,则是达到艺术最高境界的悲剧艺术家。 那么,悲剧是怎么来的呢?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的产生并不是由于主人公的罪恶,而是由于某种过失和弱点,而且悲剧主人公要在道德品质上和我们类似,这样悲剧的结局才能引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黑格尔则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悲剧的产生是由于不同精神力量片面性造成的冲突,悲剧中相互对立的一方各自代表一种伦理力量,各自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所代表的普遍力量,于是相互冲突,同归于尽,造成了悲剧的结局。在这个结局中,双方的片面性得到了克服,永恒的正义取得了胜利。“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自卑与超越》读后感_读书心得范文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 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最初知道《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是因为一篇公众号文章,文章作者在文中推荐大家去看。当时我看到这个书名,特别好奇,对于一个深知自己有自卑情结的人需要如何超越呢?于是,我翻开了这厚厚的200多页。 整体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本书的内容不复杂,但是思想还是到了一定的高度,认真读下来,心胸会变得豁然开朗起来,不会再纠结于一点不放。这于我的确是有帮助的。 但要说超越,我也说不上来。因为整本书并没有什么体系可言,它包含了很多方面, 比较松散。我在读每一个方面的时候会将书中的理论往自己或身边的人身上套,似乎如书 中所说,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 比如说童年记忆,我想来想去也想不到很多有分析意义的童年记忆。或许有部分人童 年记忆深刻,很有参考意义,可是对于记忆没那么深刻的人又该如何解析呢? 书中还列举了很多被惯坏的孩子的例子,我也想到了亲戚家不愿读书不愿出门的孩子。父母的娇惯和放纵,学校老师的忽视,使得孩子的社会兴趣和合作精神极度缺乏,从而变 得不那么正常。当然,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并不仅仅只有这些,阿德勒还列举了青春期的 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由于年代久远,阿德勒的一些思想与现代的思想必定存在差异,但是把这本书当成现 代某些鸡汤文的集锦是万万不可取的。就拿他提出的男女在婚姻中需合作,互助互爱的观 点来说,这在现代也是不过时的。 其实总体看来,阿德勒是想把自卑当作一个核心,然后用设法去补偿,但书中提到自 卑的地方并不多,对一些个体的分析也不是那么严谨。不过整本书的思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观点都具有启发性,方法论也总是积极向上的,应当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 拒绝尝试任何改变。

悲剧的诞生

一作者简介 二本书梗概 普法战争的胜利,预示着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迅速崛起,国内古老的封建文化正在解体,新的民族文化正在形成;国外法国资本主义文化中奴隶阶级的反抗,预示着资本主义文化的衰落,而当时德国对法国文化的崇尚却十分流行。站在两种生活方式分界线上的尼采开始思考着统一后德国民族文化的建设问题。 尼采从希腊神话的角度研究希腊文化艺术的起源,提出了古希腊悲剧文化是源于希腊人的两种本能的观点,并用古希腊两个神柢酒神和日神为其命名。他认为希腊悲剧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就是两种本能长期互相竞争又彼此制衡的结果。希腊悲剧的毁灭是由于生命本能酒神和日神平衡的打破。按其文化中酒神和日神所占比重的大小,尼采把世界文化分为三类,单一的酒神文化,单一的日神文化,酒神和日神结合的悲剧文化。希腊悲剧文化是酒神和只神的文化,罗马文化是酒神文化,基督教文化是同神文化,现代科学文化是基督教文化的变种。从而追溯了欧洲从古希腊悲剧文化开始的文化演变过程。从希腊多元的悲剧文化到一元的罗马酒神文化,再到一元的基督教的日神文化,再到一元的日神科学文化。尼采从而认为欧洲文化的传统应该是古希腊悲剧文化。欧洲的文化从苏格拉底开创的理性文化开始就已经偏离了这

个传统。只有回归到古希腊的悲剧文化传统中,德国民族文化才能复兴。 受希腊悲剧文化的启发,尼采得出了一切文化包括科学在内的人类文化都是源于生命酒神和日神本能创造的结论。这两种本能互相依存,又彼此斗争。生命中的酒神和日神作为否定和肯定的力量,不断创造不断毁灭,永恒回归。从而形成了一种信仰永恒生命的权力意志世界观——不断生成的生命哲学。永恒回归成为了权力意志的运作方式。尼采一生致力于文化的研究,权力意志也就构成了尼采重要的文化思想。权力意志的文化思想首先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因为生命的本能就是多元的。其次,文化构成的多元性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相互平衡和相互制约,自我创新和持续发展。平衡的打破是一种文化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哲学作为文化的医生,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总是起着较次要的作用,调节和维护文化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主要是酒神文化和同神文化的平衡。 三读后感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从研究希腊文化艺术的起源为突破口,提出了希腊艺术起源于希腊人本能,一切文化就是生命作为权力意志的永恒创造的思想。他从研究希腊的神话以及希腊的悲剧入手,把希腊文化分为酒神文化和日神文化,从而研究了希腊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从内在方面为德国文化建设和德国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