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技术标准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技术标准

广东省标准 GD
DBJ/T15-××-2010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inspection and apprais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service

(征求意见稿)






2010-××-×× 发布 2010-××-××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 言

根据广东省建设厅粤建科函[2004]563号文《关于下达广东省标准〈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技术标准〉编制任务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开展了专题研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分析,总结了广东省十余年来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国内外先进的相关标准作了比较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广东省内外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工程试点应用和多次讨论修改,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术语和符号;3. 基本规定;4. 初步调查与资料检查;5. 现场检查与检测;6. 结构分析;7.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8. 处理措施和建议;9. 鉴定报告编写要求以及附录等。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内容解释。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和建议寄交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编510500;E-mail:zhmqnet@https://www.doczj.com/doc/a72358684.html, )。
本标准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
珠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市房屋鉴定事务所
东莞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中山市房屋安全鉴定所
深圳市龙岗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
佛山市南海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邓浩 周茂清 林奕禧 蔡健 谢晓锋 袁庆华 郑华彬 黄炎生 冯敏治 马国忠、陆瑞明、何文中、李浩军、李海坚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目 次

1 总 则 7
2 术语和符号 8
2.1 术语 8
2.2 符 号 9
3 基本规定 11
3.1 程序及内容 11
3.2 基本要求 12
3.3 安全性评定 12
4 初步调查与资料检查 13
4.1 一般规定 13
4.2 初步调查 13
4.3 资料检查 14
5 现场检查与检测 18
5.1 一般规定 18
5.2 现场检查与实物测绘 19
5.3 地基基础检测 20
5.4 混凝土结构检测 22
5. 5 钢结构检测 26
5. 6 砌体结构检测 28
5. 7 结构构件的挠度和裂缝检测 30
6 结构分析 31
6.1 一般规定 31
6.2 结构计算参数 31


6.3 荷载 31
6.4 作用 33
6.5 结构分析 34
7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35
7.1 一般规定 35
7.2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安全性评级 36
7.3 既有钢结构构件的安全性评级 37
7.4 既有砌体结构构件的安全性评级 38
7.5 地基基础安全性评级 38
7.6 上部结构层的安全性鉴定评级 41
7.7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评级 43
8 处理措施和建议 46
8.1 一般规定 46
8.2 既有建筑物加固 46
9 鉴定报告编写要求 48
附录A 检测鉴定委托书 51
附录B 既有建筑物初步调查表 52
附录C 墙板厚度的无损检测 53
附录D 探地雷达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 54
D.1 设备要求 54
D.2 基本规定 54
D.3 现场检测 55
D.4 介质参数标定 56
D.5 检测数据处理 57
附录E 结构动力特性测试 59
附录F 受有害介质侵蚀混凝土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方法 61
附录G 火灾后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方法 64
附录H 施工振动对周边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影响检测鉴定方法 68
本标准用词说明 69
引用标准名录 70
条文说明 71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5
2 Terms and symbols................................................................................................8
 2.1 Terms........................................................................................................8
 2.2 Symbols.....................................................................................................9
3 Basic requirements..............................................................................................11
 3.1 Program and content......................................................................................11
 3.2 Basic requirements........................................................................................12
 3.3 Security assessment........................................................................................12
4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data check....................................................................13
4.1 General requirement.......................................................................................13
4.2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13
4.3 Data check..................................................................................................14
5 On-site inspection and testing.................................................................................18
5.1 General requirement.......................................................................................18
5.2 On-site inspection and physical mapping...............................................................19
5.3 Foundation testing...........................................

..............................................20
5.4 Concrete structures testing...............................................................................22
5.5 Steel structures testing....................................................................................26
5.6 Masonry structures testing................................................................................28
5.7 Deflection and crack testing of Structural components...............................................30
6 Structural analysis...............................................................................................31
6.1 General requirement.......................................................................................31
6.2 Calculation parameters of structures....................................................................31
6.3 Load.........................................................................................................31
6.4 Effect........................................................................................................33
6.5 Structural analysis.........................................................................................34
7 Rating of structural safety.....................................................................................35
7.1 General requirement.......................................................................................35
7.2 Safety rat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 .....................................................................36
7.3 Safety rating of steel structure in service...............................................................37
7.4 Safety rating of masonry structure in service..........................................................38
 7.5 Safety rating of foundation...............................................................................38
 7.6 Safety rating of the upper structural layer..............................................................41
 7.7 Safety rat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 in service..........................................................43
8 Treatment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46
8.1 General requirement.......................................................................................46
8.2 Retrofit of buildings in service...........................................................................46
9 Requirements of appraisal reports.............................................................................48
Appendix A Commission of structure safety appraisal ......................................................51
Appendix B Table for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buildings in service...................................52
Appendix C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all thickness.....................................................53
Appendix D Subterranean radar testing for

internal defects of concrete.................................54
D.1 Equipment requirements..........................................................................54
D.2 General provisions.................................................................................54
D.3 On-site testing......................................................................................55
D.4 Calibration of medium parameters...............................................................56
D.5 Processing of testing data.........................................................................57
Appendix E Testing of dynamic properties...................................................................59
Appendix F Security appraisal methods of concrete structure corroded by harmful media.............61
Appendix G Security testing and appraisal methods of building structure after the fire...............64
Appendix H Security testing and appraisal methods for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vibration on nearby building structure in service.............................................................................68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69
Normative standard.................................................................................................70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71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广东省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行为,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以及建筑物改变使用条件、功能或改扩建的检测鉴定。
1.0.3 既有构筑物结构安全性的检测鉴定可参照本标准进行。
1.0.4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遵守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既有建筑物building in service
指建成并使用不少于两年。
2.1.2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 inspection of building in service
为评估既有建筑物结构的安全性所实施的检查和测定工作。
2.1.3 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鉴定 safety appraisal of building in service
依据相关规范、标准,通过建筑结构检测和结构复核计算,对需要鉴定的建筑结构,经综合分析,对建筑结构安全性做出科学、公正、准确评价的全过程。
2.1.4 目标服役期
既有建筑物继续使用的期望年限。
2.1.5 主要构件
在结构受力体系中占主要地位,其自身失效可能导致相关构件失效,并危及承重结构体系工作的构件。
2.1.6 一般构件
在结构受力体系中占一般地位,自身失效不会引主要构件失效的构件。
2.1.7上部结构

是指建筑物室内地坪以上或地下室底板以上的所有承重结构及围护系统
2.1.8 受力裂缝
由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该裂缝对结构的安全性有直接的影响。
2.1.9 非受力裂缝
非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该裂缝不会明显降低结构的承载力,但对建筑物的观感、使用功能、整体性及耐久性有影响。
2.1.10 检测单元
现场检测的抽样范围,宜根据施工图、施工条件、灾害影响范围和委托方的要求等划分。
2.1.10 层
将地基基础和相应的地梁层、基础底板作为建筑的最低一层,其余的地下室、地面、地上结构均以该层标高处的梁、板及其向下连接的墙、柱作为一结构层
2.1.11 分层法(hierarchical method)
对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鉴定评级时,将建筑物按结构自然层进行分层,先对层内构件进行安全性评级,然后对层进行安全性评级,最后对建筑物进行安全性鉴定评级的一种方法。

2.2 符 号

2.2.1 结构性能及作用效应:
γ0-结构重要性系数;
S-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
R-结构构件抗力的设计值;
--材料和构件单位自重的标准值;
--试样按标准方法烘干称量后得到的样本平均值;
--试样按标准方法烘干称量后得到的样本标准差;
--与抽样数量n有关的推定系数;
--考虑目标服役期T进行修正后的活荷载标准值(kN/㎡);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的民用建筑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
-- 活荷载的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
-- 考虑目标服役期T进行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
-- 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确定的基本风压;
-- 基本风压的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按表6.3.6确定;
--考虑目标服役期T进行修正后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确定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按表6.4.1确定。
--考虑目标服役期T进行修正后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最大值;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确定的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最大值;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
h--层高
Hi--第i层的层间高度
H--建筑物总高度。
2.2.2 鉴定评级:
au、bu、cu、du--结构构件的安全性等级;
、、、--基础层的安全性等级;上部结构结构层主要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或一般构件的安全性等级或层的位移等级;
 Au、Bu、Cu、Du--结构整体性等级或结构整体侧向位移等级;
Asu、Bsu、Csu、Dsu--建筑物安全性鉴定等级。

3 基本规定

3.1 程序及内容
3.1.1 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可按下列

框图规定的程序进行(图3.1.1)。


















·图3.1.1 检测鉴定程序框图

3.1.2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的目的、范围和内容应根据委托书的要求(附件A)和国家相关标准,经初步调查和资料核查后确定。
3.1.3 初步调查主要包括收集建筑物结构原始资料、了解建筑物历史,并进行现场检查。
3.1.4 检测鉴定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目的、范围、依据、项目和内容、计划工期、需委托方配合的工作等。
3.1.5 建筑物结构检测包括以下内容:
1地基基础检测;
2材料力学性能检测;
3结构布置、构件尺寸、配筋检测;
4结构构件变形及损伤检测;
5围护结构检查或检测;
6其他检查或检测。
3.1.6 建筑物结构安全性鉴定包括以下内容:
1根据检查、检测和结构计算结果,综合分析,评定建筑物结构安全性等级;
2根据鉴定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3.2 基本要求
3.2.1 检测单位应具备相应的检测资质,检测人员应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的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结构分析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注册资格。
3.2.2检测鉴定所使用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精度应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要求,且应在计量校准的有效期内。
3.2.3现场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应符合相应规范标准的要求。当发现检测、试验数据数量不足时,应补充检测或试验;当怀疑检测数据出现异常值时,应分析原因,对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不得随意舍弃数据。

3.3 安全性评定
3.3.1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构件应采用基于目标服役期内的承载力极限状态评定其安全性。
3.3.2 安全性鉴定除考虑结构承载力是否满足安全要求外,也应综合考虑建筑物适用性、耐久性所引起的安全性问题。
3.3.3根据构件在建筑结构中的重要性程度,分为主要构件与一般构件;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根据建筑物中主要构件和一般构件的安全性、层安全性、结构整体性综合评定。





4 初步调查与资料检查


4.1 一般规定
4.1.1 初步调查宜了解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宏观情况、场地环境、使用历史并收集有关资料。
4.1.2基本建设程序资料宜检查其及时性、完整性;勘察设计资料宜检查其合理性、完整性;施工技术资料宜检查其及时性、有效性和完整性。


4.2 初步调查
4.2.1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宏观情况初步调查包括:
1 基本建设程序的执行情况;
2 建设的始止时间;
3 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的发包情况;
4 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情况,以及主要责任人的资格情况等。
4.2.2 场

地环境初步调查包括:
1 地段类别;
2 不良地质作用及影响;
3 地下水升降和地面标高变化;
4 周围建(构)筑物和地下基础设施的布置情况以及其建设过程对拟鉴定建筑物的影响等。
4.2.3 使用历史初步调查包括:
1 使用功能、使用荷载与使用环境;
2 使用中发现建筑结构存在的质量缺陷、处理方法和效果;
3 遭受过的火灾、爆炸,历次暴雨、台风、地震等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4 维护、改扩建、加固情况;
5 场地稳定性、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建筑物上的反应;
6 当前工况与设计工况的差异,建筑结构在当前工况下的反应等。
4.2.4 收集资料内容包括:
1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申报书,施工许可证,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验收备案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房屋产权证明书等;
2 岩土工程初步勘察报告、详细勘察报告、补充勘察报告、补充地基原位测试报告等;
3 施工图设计文件,设计变更通知书,设计对质量事故的处理意见等;
4 施工技术资料、竣工图等;
5 改扩建与加固施工图设计文件及施工技术资料等;
6 使用、维修资料等。

4.3 资料检查
4.3.1 基本建设程序宜检查下列内容:
1 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意见,审查机构确认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与竣工图的符合程度;
2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申报书、施工许可证、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验收备案表(单位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房屋产权证明书中各自的工程地点、建筑面积、层数、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名称等相互间的符合程度。
4.3.2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宜检查下列内容:
1 勘察报告的工程名称、地点与建筑物的符合程度;
2 勘察报告完成时间与地基基础设计时间的关系;
3 勘察方法、勘察点的布置与查明岩土地基深度、原位测试数量与现场取样数量;
4 地震区场地和地基地震效应、场地稳定性评价;
5 勘察成果是否满足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要求等。
4.3.3 地基基础设计资料宜根据建筑体型、荷载大小、结构型式、地质条件、室内地坪使用要求和周围环境等情况,检查下列内容:
1 地基基础方案,包括:基础类型、地基处理方式、基础埋深、持力层选择;
2 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
3 基础结构构造措施;
4 质量控制指标和检测方法等。
4.3.4 上部建筑物设计资料宜检查下列内容:
1 建筑平面、立面布置;
2 结构体系的选择与布置:竖向承重体系和抗侧力体系的布置,包括规则性、整

体受力性能、整体牢固性能、构件间连接可靠性、侧向变形协调性,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情况等;
3 结构构造措施,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以及超长建筑未设置变形缝的相应技术措施等;
4 设计说明、设计要求及设计使用年限;
5 标准图集选择等。
4.3.5 混凝土结构设计资料宜检查下列内容:
1 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
2 钢筋连接与锚固;
3 框架与剪力墙关键部位的构造做法;
4 结构转换部位及节点大样;
5 预埋件、预埋筋、拉结筋的设置,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连接大样;
6 单层厂房的柱间支撑系统设置、混凝土屋架支撑系统设置、山墙抗侧力结构设置等。
4.3.6 砌体结构设计资料宜检查下列内容:
1 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
2 砌体的高厚比;
3 构造柱、圈梁、墙梁、过梁和梁垫布置、截面尺寸及配筋;
4 预制板的支承长度、板缝构造及开洞处理;
5 阳台及其它悬挑结构的稳定性;
6 雨罩、檐口、女儿墙的锚固处理等。
4.3.7 钢结构设计资料宜检查下列内容:
1 钢材品种、焊条型号、焊接工艺及其它连接方式的选择;
2 构件长细比;
3 节点大样;
4 柱间支撑系统、屋盖支撑系统以及连系梁的设置;
5 轻型门式刚架厂房的高度、结构布置、柱与基础的连接方式;
6 围护系统设置、连接方式与稳定性等。
4.3.8 其它设计资料宜检查下列内容:
1 屋面隔热设施做法,设计参数;
2 屋面防水设施做法、设计参数;
3 外门窗和幕墙的结构布置、固定措施和设计参数;
4 高低温生产或使用环境下的隔热保温措施;
5 生产、使用或储存有害介质环境下的防护措施等。
4.3.9 施工技术资料宜检查:结构原材料和构配件质量控制资料,施工工艺试验和施工检查记录资料,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检测资料,验收资料等。
4.3.10 结构材料和构配件质量控制资料包括:
1 钢材、水泥、砂、石、砌块、矿物掺合料、外加剂等的出厂合格证和进场检验、验收报告;
2 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的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
3 混凝土和砂浆的拌和用水、养护用水的水质分析报告;
4 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设计报告;
5 外门窗的出厂合格证,三项性能检测报告;
6 幕墙的出厂合格证,四项性能检测报告和相容性试验报告;
7 其它原材料和构配件的出厂合格证、进场检验验收报告。
4.3.11 施工记录资料包括:
1 施工日誌;
2 地基基坑(槽)开挖、回填检查

记录,试打桩工艺试验记录和打桩过程检查记录;
3 混凝土搅拌、施工和养护记录;
4 钢结构吊装安装检查记录;
5 其它工艺试验记录、施工检查记录。
4.3.12 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检测资料包括:
1 混凝土试块标准养护、同条件养护抗压强度检测报告和评定结论,砂浆标准养护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和评定结论;
2 桩基工程、地基处理工程和天然地基工程检测报告;
3 混凝土结构强度检测报告,钢筋保护层检测报告;
4 钢结构焊接质量检测报告;
5 其它检测报告。
4.3.13 验收资料包括:
1 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各检验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
2 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围护结构各分项工程验收记录表;
3 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记录表;
4 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表;
5 监理单位出具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评估报告;
6 勘察单位出具的勘察文件质量检查报告;
7 设计单位出具的设计文件质量检查报告;
8 工程竣工验收报告等。
4.3.14 其它资料:
1 工程质量事故报告,质量事故的处理意见,处理过程的检查、检测资料以及处理后的验收资料;
2 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备案表(工程质量验收证明书);
3 其它与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维护结构安全性能有关的资料。
4.3.15 维修加固资料宜检查维修加固的时间、原因、措施、效果等。





5 现场检查与检测
5.1 一般规定
5.1.1现场宜检查建筑物使用工况与设计要求的符合程度,施工质量观感和实体的变形、开裂等。
5.1.2 现场检测宜优先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当必须采用半破损或破损检测方法时,应选在非主要受力部位。
5.1.3选用有相应标准的检测方法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 对于通用的检测项目,应选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 对于有地区特点的检测项目,可选用地方标准;
3 对同一种方法,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一致时,有地区特点的部分应按地方标准执行,检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操作要求应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
4当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规定与实际情况确有差异或存在明显不适用问题时,可对相应规定作适当调整或修正,但调整与修正应有充分的依据;调整与修正的内容应在检测方案中予以说明,必要时应向委托方提供调整与修正的检测细则。
5.1.4 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检测抽样宜根据受检建筑物的资料情况进行分类:
1 A类:基建程序齐备、结构图纸齐全且真实有效,施工质保

资料基本齐全且真实有效。
2 B类:基建程序齐备、结构图纸不齐全但真实有效,施工质保资料缺失或部分缺失。
5.1.5 建筑结构的抽样检测方案,可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按下列原则选择:
1材料、强度、几何尺寸、配筋等应随机抽样,抽捡数量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2 结构损伤宜采用全数普查、重点抽查的方法。
3 结构连接构造的检测,应选择对结构影响大的部位进行抽样。
4 对结构构件进行现场载荷试验时,对于同类构件宜选取受力较大、自身现状较差、所处环境恶劣、缺陷暴露较多的构件进行。
5.1.6 当没有足够的依据证明原材料性能达到设计要求时,原材料性能宜在结构实体中抽查验证。
5.1.7 现场检查与检测应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5.2 现场检查与实物测绘

5.2.1 现场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1 施工图设计文件与建筑物的符合程度;
2 地基基础、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工况;
3 结构观外质量,以及影响结构安全性、耐久性的其它项目。
5.2.2 施工图设计文件与建筑物符合程度宜检查下列内容:
1建筑物的面积、层数,平面和立面布置;
2结构构件的平面和立面位置;
3构件间的连接方式,节点大样或节点外观;
4围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方式等。
5.2.3 地基基础与主体结构工况宜检查下列内容:
1 使用功能、使用荷载和使用环境;
2 靠近河岸、边坡等临空面的场地和地基稳定性;
3 地基变形在建筑物上的反应;
4 结构构件的变形形态及裂缝情况等。
5.2.4基础结构构件宜检查几何尺寸,外观质量,变形形态,裂缝分布、数量、长宽、性质等。
5.2.5 混凝土结构宜检查下列内容:
1 外观质量:包括几何尺寸,垂直度、平整度,施工缝质量状况,钢筋裸露情况,混凝土结构构件外观质量等;
2 构件连接:包括预埋件的稳定性,梁柱节点和主次梁连接点的受力形态,填充墙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构造柱、水平系梁)的设置等;
3 构件受力:包括墙、框架梁柱、托架、桁架、梁、板、悬臂构件受力状态等;
4 构件变形:包括构件挠度,裂缝形态、数量、长宽、性质等。
5.2.6 砌体结构宜检查下列内容:
1 砌体外观质量:包括砌块外观质量,灰缝厚度、饱满度,砌体垂直度、平整度、轴线偏差、组砌方法、转角做法,砌体中混凝土构件的质量等;
2 砌体与构造柱连接做法,悬臂构件的锚固长度和稳定性,混凝土圈梁和混凝土过梁设置情况,砖过梁和钢筋砖过梁做法等;
3 填充墙顶皮砖砌筑质量、与混凝土梁底接触的紧密程度


4 应力集中处:包括梁支座下垫块尺寸、垫块下砌体受力状况,集中荷载作用出和管线集中处的砌体受力情况等;
5 砌体上裂缝分布形态、数量、长宽、性质等。
5.2.7 钢结构宜检查下列内容:
1 构件连接,构件形心在节点处的交汇状况;
2 构件尺寸、面积和锈蚀状况;
3 螺栓连接的稳定性;
4 焊缝厚度、长度和外观质量;
5 支撑系统稳定性;
6 防腐涂层和防火涂层的防护效果;
7 构件受力状态等。
5.2.8 非主体结构部分宜检查下列项目的工况:
1 屋面排水、防水、保温和隔热设施;
2 外门窗和幕墙;
3 支承在结构上的管道和设备;
4 支承于外墙、屋面的广告牌或其它设施等。
5.2.9当委托鉴定的项目设计图纸资料不足以开展鉴定时,可根据建筑物实体,现场测绘建筑物的建筑与结构图纸。
5.2.10 建筑测绘图应能够反映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平面及空间组织情况。包括各层建筑平面图,必要的立面图、剖面图和节点大样等。
5.2.11 结构测绘图应能够反映该结构体系在平面、竖向的布置情况,包括各层结构平面,构件几何尺寸、节点大样以及围护结构的固定方式等。
5.3 地基基础检测

5.3.1 地基基础检测包括补充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地基检测、基础检测、地基竖向和水平向变形观测等。
5.3.2 按预定功能使用且未见明显不均匀沉降的下列既有建筑物可不作补充岩土工程勘察:
1 以花岗岩残积土硬塑带、全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花岗岩作持力层的天然地基;
2 以砂土和低压缩性土作持力层且有充分依据证明不存在软弱下卧层的天然地基;
3 振冲挤密桩和砂石挤密桩复合地基;
4 未见明显地面沉降的桩基础;
5 鉴定单位认为不需勘察的。
5.3.3 下列建筑物宜补充岩土工程地质勘察:
1 由于地基基础问题引起的专项鉴定中,无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或已有的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不能满足鉴定验算要求、或对勘察质量有怀疑的;
2 根据岩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的建筑物未发现设计失误但地基基础已出现不均匀沉降迹象的;
3 鉴定单位认为需要补充勘察的。
上述勘察技术要求应由鉴定单位提出。
5.3.4 由于地基处理问题引起的专项鉴定,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60有关规定对地基处理工程进行检测。
5.3.5 验证施工资料可信性的基础结构检测的数量不宜少于《建筑结构检测技术规范》GB/T 50344要求的30%且不少于3个样本,进行批评定的基础结构检测数量宜符合GB/T 50344要求。检测点布置应有针对性。
5.3.6 同

一施工单位施工的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当施工资料证明施工质量符合要求且可信、上部结构现场检查与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既有建筑物已按预定功能使用且未见明显的不均匀沉降时,其地基基础可不作检测。
5.3.7 下列情况宜对基础结构进行检测:
1 柱下独立基础、上部结构刚度较小、基础计算模型与实际工况较接近且基础结构的抗力设计值与荷载效应组合的设计值之比不大于1(R/γ0s<1);
2 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建筑物上已出现明显反应;
3 施工资料已证明基础结构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没有设计验算处理意见或设计处理措施不当;
4 无施工资料或施工资料不能证明基础结构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5 鉴定单位认为需要检测的。
上述检测的项目、数量、位置等由鉴定单位提出。对于3、4款情况,检测数量宜符合批评定要求。
5.3.8 对桩基础质量有怀疑时宜进行现场开挖检查,观测上部桩身外观质量和受损情况,开挖深度不宜小于2倍桩径,开挖数量不宜少于基桩总数的3%且不少于6根;必要时可钻取芯样检测桩体混凝土抗压强度。对于灌注桩,条件允许时可采用竖向钻芯检测,检验持力层岩性、成桩质量和混凝土抗压强度。
5.3.9 建筑物宜作整体倾斜观测,可根据不同的检测条件与要求,选用经纬仪、电子全站仪、激光铅垂仪等方法。同一轴线上的测点不应少于2点,建筑物的外转角处均宜布点。不同检测方法的测点布置、检测技术要求和数据分析应符合相关规程的要求,同时应充分估计施工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3.10 当建筑物已出现不均匀沉降迹象时应做沉降观测,沉降包括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同一轴线上的测点不应少于2点,建筑物外转角处均宜布点,观测时间不宜少于3个月。
5.3.11 靠近河岸、边坡等临空面的鉴定项目,当对场地或地基稳定性有怀疑时宜作水平变形观测,测点布置、观测频率和周期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由鉴定单位确定。


5.4 混凝土结构检测
5.4.1 混凝土结构检测可分为原材料性能、混凝土强度、几何尺寸、配筋、构造、缺陷和损伤检测等项工作,必要时,可进行结构构件性能的实荷检验或结构的动力测试。
5.4.2 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检测
1 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检测主要包括材料的强度检测和材料的变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检测。其中,材料的变形性能可按测得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值,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进行换算。
2 混凝土强度检测方法有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回弹-钻芯修正法等,检测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

虑结构特点、现场条件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
1) 采用回弹法时,被检测混凝土的表层质量应具有代表性,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龄期不应超过相应技术规程限定的范围;
2) 采用超声回弹综合法时,被检测混凝土的内外质量应无明显差异,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超过相应技术规程限定的范围;
3) 当被检测混凝土的表层质量不具有代表性时,应采用钻芯法;当被检测混凝土的龄期或抗压强度超过回弹法、超声回弹综合法等相应技术规程限定的范围时,可采用钻芯法或钻芯修正法。修正系数的范围宜在0.8~1.2之间。
4) 采用回弹法或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若检测条件与相应测强曲线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差异,应进行钻芯修正,钻取芯样数量不应少于6个。
3 选定检测方法后,抽样数量、混凝土强度评定方法等均应执行相应标准的规定。
5.4.3 钢筋力学性能检测
1 对结构中的钢筋力学性能有怀疑时,可对其进行抽样检测。
2 进行钢筋力学性能检测时,可按同一规格的钢材划分检测单元。对于A类建筑,宜对主要受力钢筋进行抽检,每种规格抽检量不少于一组;对于B类建筑,宜对各类钢筋进行抽检,每种规格抽检量不少于一组。
3 既有结构钢筋力学性能检测,可采用表面硬度法等非破损检测与现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
4 在既有建筑物结构构件上切取试样时,应保证所取试样具有结构代表性。取样的部位应在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应保证试件不受取样扰动,防止塑性变形、硬化等作用改变其性能,取样后应立即对构件进行修补。取样不得危及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 采用切取试样法检测时,应测定钢材的屈服点、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性能等项目。
5.4.5 几何尺寸检测主要包括构件截面尺寸、跨度、高度以及构件的轴位和偏差。
1 宜按结构层及构件类型划分检测单元,构件的轴位和偏差应全数检测;几何尺寸的其它检测项目抽样数量如下:
A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
B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20%,且不少于5件。
2 截面尺寸可用钢卷尺直接量测,截面尺寸应是除去外装饰层后的净尺寸,对任一等截面构件应取不少于3个部位量测截面尺寸,以三个量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构件的截面尺寸代表值。
3 楼板厚度的检测可在楼板上钻孔量测或采用钻芯法检测,也可采用无损检测法,见附录D。
4 对于受到环境侵蚀和灾害影响的构件,其截面尺寸宜在损伤最严重部位量测,在检测报告中应提供量测的位置和必要的说明。
5 跨

度、高度采用钢尺、皮尺量测,当构件的跨度较大、高度较高时,可采用激光测距仪测定。
6 安装就位的偏差宜用光学仪器定位法量测,应局部剔凿外装饰层后量取。
5.4.6 结构构件的配筋检测应包括钢筋种类、位置、数量、直径及钢筋保护层厚度。
1 宜按结构层、构件类型及设计配筋相同的构件划分检测单元,钢筋的位置、数量检测项目抽样数量如下:
A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且不少于1件;
B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2件。
2 钢筋种类检测可通过参照设计图纸或凿开保护层从钢筋外观、表面形状确定,必要时可做化学分析进行验证。
3 钢筋位置、数量检测宜采用电磁感应法或雷达波法进行非破损检测,当构件中有多排钢筋或钢筋间距较密时,应凿开混凝土保护层进行核查;钢筋直径可参照原设计图纸或凿开钢筋保护层确定,也可采用电磁感应法进行检测,但须局部凿开钢筋保护层予以核对。
板:检查受力主筋、分布钢筋、支座负筋;
梁:检查跨中梁底受力主筋、支座处梁上部负筋、支座处箍筋;
柱:检查竖向钢筋、端部箍筋、中间箍筋;
悬挑梁板:悬挑支座处的面筋的数量、直径、间距、保护层厚度。
4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宜采用电磁感应法或雷达波法进行非破损检测,用凿开混凝土保护层的方法进行校核和修正。保护层厚度取值原则上按构件类型,取平均值为其代表值,但应给出最小保护层厚度。
5.4.7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构造检测主要包括节点的尺寸、梁柱端部加密区箍筋、预制构件支承长度和框架柱与墙体的拉结筋的检测。
构造检测可按设计要求相同的原则来划分检测单元,抽样数量如下:
A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且不少于1件;
B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2%,且不少于2件。
5.4.8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缺陷检测包括外观缺陷和内部缺陷检测。
1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缺陷应全数检测。
2 混凝土构件的外观缺陷检测包括蜂窝、孔洞、夹渣、疏松、露筋、连接部位缺陷、外形缺陷、外表缺陷等项目。混凝土构件外观缺陷的评定方法,可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确定。
3 混凝土构件的内部缺陷检测包括内部不密实区、空洞、混凝土两次浇筑形成的施工缝与加固修补结合面的质量、混凝土各部位的相对均匀性等内容。检测方法可采用超声法、冲击反射法、探地雷达法等非破损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局部破损方法对非破损的检测结果进行验证。采用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内部缺陷时,可参照《超声法检测混

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 的规定执行。采用探地雷达法时可参照附录F进行。
5. 4. 9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损伤检测包括裂缝、碳化深度、表面损伤、受腐蚀情况、钢筋锈蚀情况等的检测。
1 混凝土结构构件的损伤应全数检测。
2 裂缝的检测见本标准第5.8节。
3 碳化深度可采用喷射酚酞或彩虹试剂的方法进行测试。
4 受有害介质侵蚀检测方法见附录E。
5 表面损伤层厚度的检测包括火灾、高温或化学腐蚀引起的混凝土表面损伤层厚度的检测,对火灾等造成的损伤的检测详见附录F。检测混凝土表面损伤厚度时,应根据构件的损伤外观状况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且被测表面应平整、无接缝和饰面层,可采用局部破损方法进行检测。
6 筋锈蚀的检测可根据测试条件和要求选择剔凿检测法、电化学测定法或综合分析判定法,电化学测定方法和综合分析方法判定方法宜配合剔凿检测方法的验证。详细检测方法可参照《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 50344或《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评定标准》 CECS 220的规定执行。

5. 5 钢结构检测
5.5.1 钢结构的检测可分为钢结构材料性能、连接与构造、构件的尺寸与偏差、变形与损伤等项工作。必要时,可进行结构或构件性能的实荷试验或结构的动力测试。
5.5.2 钢结构的材料性能、连接与构造、构件的尺寸与偏差等检测单元的划分可参照《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确定,相应抽检数量如下:
A类建筑,抽检数量不应少于《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规定数量的50%;
B类建筑,抽检数量不应少于《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的规定数量。
5.5.3 钢结构的材料性能检测
1 对结构构件钢材的力学性能检验可分为屈服点、抗拉强度、伸长率、冷弯和冲击功等参数。
2 当工程尚有与结构同批的钢材时,可将其加工成试件,进行钢材力学性能检验;当工程没有与结构同批的钢材时,应优先采用在结构中切取试样直接试验的方法,若无法切取试样也可采用表面硬度法等进行检测。
3 在既有建筑物结构构件上切取试样时,应保证所取试样具有结构代表性。取样的部位应在构件受力较小的部位,应保证试件不受取样扰动,防止塑性变形、硬化等作用改变其性能,取样后应立即对构件进行修补。取样不得危及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5.5.3 钢结构构件尺寸的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尺寸检测的范围,应检测所抽样构件的全部尺寸,每个尺寸在构件的3个部位量测,取3处测试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尺寸的代表值。
2 钢结构构件的检测工具,可根

据实际需要选用卷尺、游标卡尺、超声测厚仪等。
5.5.4 钢结构构件连接与构造
1 钢结构构件的连接质量与性能的检测可分为焊接连接、焊钉(栓钉)连接、螺栓连接、高强螺栓连接等项目。
2 对设计上要求全焊透的一、二级焊缝的超声波探伤和焊缝内部缺陷分级,宜按《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及质量分级法》GB11345的规定执行。对钢结构网架工程焊缝的超声波探伤可同时按《网架结构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GJ 78的规定执行。
3 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的连接质量检查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和《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JGJ 82的规定执行。连接质量的外观检查包括螺栓螺纹有无生锈及损伤、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有无拧紧、高强度螺栓连接副与钢板之间有无滑移等项目。
4 对接焊缝外观质量可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焊缝的外形尺寸和外观缺陷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应按《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的规定执行。
5 钢结构构件的支座形式有刚接、铰接(滑动铰接与转动铰接),应检验实际的支座是否与设计条件相符,支座变形量(位移及转角)应全数检测。
6 钢结构的构造分为构件长细比、宽厚比、支撑体系等项目,应根据实测尺寸进行计算,应按设计图纸和相关规范进行评定。
5.5.5 钢结构构件的损伤和变形可采用全数普查和重点抽查的抽样方案:
1 钢结构损伤的检测可分为裂纹、夹渣、未焊透、气孔、局部变形和锈蚀等项目。
2 钢构件的裂纹、夹渣、未焊透、气孔,可采用超声波、磁粉和渗透方法检测。
3 钢材锈蚀量,可凿除锈蚀层后,采用超声测厚仪或游标卡尺检测。
4 构件的弯曲变形和板件凹凸等变形情况,可用观察和尺量的方法检测。
5 螺栓和铆钉的松动或断裂,可采用观察或锤击的方法检测。
6 钢结构构件的变形、位移和基础沉降等,可分别参照相应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钢结构构件的变形、位移和基础沉降可采用钢尺和水准仪进行检测。
5.5.6 钢网架
1 钢网架的检测除本节规定的上述项目外,还有节点的承载力、钢管杆件的壁厚、杆件的不平直度和钢网架的挠度等项目。
2 既有网架的螺栓球节点可从结构中取出节点来进行节点的极限承载力检验。在取出螺栓球节点时,应采取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3 钢网架钢管杆件的壁厚,可采用超声测厚仪检测,检测前应清除面层。
4 钢网架中杆件的不平直度,可用拉线的方法检测。
5 钢网架的挠度可用激光测距仪或全站仪检测,

跨中至少应有1个测点,端部测点距支座不应大于1m。

5. 6 砌体结构检测
5.6.1 砌体结构的检测可分为砌筑砌块的材料力学性能、几何尺寸、构造、缺陷和损伤等项目。
5.6.2 砌体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检测方法、抽样数量、结果评定等可参照《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 GB/T 50135的有关规定执行。
砌筑砂浆强度的检测可参照《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强度技术规程》JGJ/T 136的有关规定执行。
5.6.3 砌体结构构件几何尺寸的检测内容包括砌块和砂浆尺寸、构件截面尺寸及高度、洞口尺寸的检测。
1 宜按结构层及构件类型划分检测单元,偏差应全数检测;几何尺寸的其它检测项目抽样数量如下:
A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10%,且不少于3件;
B类建筑,应抽查构件数量的20%,且不少于5件。
2 砌块和砂浆的尺寸可直接用钢卷尺量测,每个检测批可随机抽检20点,现场检测可仅抽检外露面。单个砌块尺寸的评定指标可按现行相应产品标准确定。
3 砌体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高度一般采用钢尺、皮尺量测,当构件的跨度较大、高度较高时,可采用激光距仪测定。砌筑构件截面尺寸为负偏差时,应以实测构件的截面尺寸作为构件安全性验算和构造评定的参数。
4 砌体结构构件洞口尺寸一般采用钢尺量测。对于非正常的(即后期增加的)洞口,其尺寸应包括周边松散或与主体无连接的区域。
5. 6. 4 砌体结构构造的检测应包括构件的高厚比、预制构件的搁置长度、大型构件端部的锚固措施、支座垫块尺寸及圈梁、构造柱、墙梁构造处理、砌体中的拉结筋等。
1 砌体结构构造的检测单元划分及检测结果评定可参照《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相关规定执行,抽样数量如下:
A类建筑,抽样数量不应少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规定数量的50%;
B类建筑,抽样数量不应少于《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的规定数量。
2 砌体构件的高厚比,其厚度值应取构件厚度的实测值。
3 预制构件的搁置长度,可剔凿表面抹灰后采用尺量的方法检测。
4 跨度较大的屋架及梁支承面下的垫块尺寸和锚固措施,可剔凿表面抹灰后采用尺量的方法检测。
5 墙梁、圈梁、构造柱应检查其布置的合理性,并应在剔凿表面抹灰后测定其结构尺寸,必要时还应检查其配筋。墙梁、圈梁、构造柱的混凝土施工质量,可按本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检测。
6 跨度较大门窗洞口的混凝土过梁的设置状况,应剔凿表面抹灰后检测结构尺寸。
5.6.5 砌体结构构件缺陷检测内容包括外观缺

陷、砌筑质量缺陷、裂缝、砌块和砂浆的风化,砌体结构构件缺陷检测内容包括腐蚀及环境侵蚀损伤、灾害损伤、人为损伤等内容。砌体结构构件缺陷和损伤的检测应采用全数普查和重点抽查结合的抽样方案。
1 砌体结构构件砌筑质量缺陷的检测包括砌筑方法缺陷、灰缝质量缺陷、砌体偏差和留槎不合理等项目。砌筑质量缺陷应剔凿表面抹灰后检测。
2 砌体结构构件裂缝的检测应包括确定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形态和数量,裂缝的位置可用目测的方法确定,裂缝的长度、宽度可采用裂缝刻度放大镜等仪器量测,并应绘制裂缝分布图。对于仍在发展的裂缝,应进行定期观测。
3 当结构构件出现风化、腐蚀的情况时,应先对建筑物进行普查,对风化、腐蚀严重处,应逐一测定构件的风化、腐蚀深度和范围。
4 对砌体结构受到的损伤进行检测时,应确定损伤对砌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损伤可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测:
1) 对环境侵蚀,应确定侵蚀源、侵蚀程度及侵蚀速度。
2) 对火灾等造成的损伤,应确定灾害影响区域和受灾害影响的构件,确定影响程度。
3) 对于人为的损伤,应确定损伤程度。

5. 7 结构构件的挠度和裂缝检测
5.7.1 构件的挠度检测可采用水准仪、激光测距仪或直接拉线法进行检测,选取构件支座及跨中若干点作为测点,量测构件支座和跨中的相对高差,利用该相对高差计算构件的挠度;当观测条件允许时,亦可用挠度计、位移传感器等设备直接测定构件的挠度值。数据分析时应充分估计施工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7.2 既有建筑物结构的裂缝检测一般应包括裂缝的部位、长度、宽度、深度、走向、数量等基本内容,并且绘制裂缝分布图;若裂缝在发展,应设置裂缝观测点,观测裂缝的发展变化过程。
5.7.3 裂缝的位置、长度、宽度可采用皮尺、卷尺、读数显微镜、裂缝刻度放大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检测。检测裂缝宽度时,每条裂缝应沿裂缝延伸方向量测不少于3个裂缝表面宽度数值,取其最大值作为该条裂缝表面宽度值。
5.7.4 裂缝的深度一般采用非破损的超声波法进行检测,必要时也可用钻芯取样法进行检测。采用超声波法检测裂缝的深度时,检测方法、测点布置及数据分析应符合《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 21的要求。
5.7.5 裂缝的发展变化,可设裂缝观测标志进行检测。裂缝观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观测期较短或要求不高时可采用画线村志或贴石膏饼;观测期较长时,可采用镶嵌或埋入构件的金属标志、金属杆标志。


6 结构分析

6.1 一般规定
6.1.1 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构件采用基于建筑物目标服役期的极限状态计算方法验算承载能力。
6.1.2 改建、扩建或加建的建筑物结构分析,应依据现行规范;结构分析时,荷载和地震作用宜按6.3和6.4节确定。
6.1.3 必要时可通过现场荷载试验来评价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性能。
6.1.4 建筑物目标服役期根据原设计剩余使用年限确定,特殊情况下可由委托方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提出。

6.2 结构计算参数
6.2.1 结构构件的几何尺寸按现场的检测结果取用,当施工偏差在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允许范围之内时,可按设计值取用。
6.2.2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配筋的直径、数量、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按现场的检测结果取用,当构件配筋的间距和保护层厚度施工偏差在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允许范围之内时,可按设计值取用。
6.2.3 结构构件的材料性能指标根据现场检测和评估的结果取用,且不宜高于原设计值,否则应有充分的依据。

6.3 荷载
6.3.1 荷载应根据建筑物现在、未来的使用状况确定。
6.3.2 恒载标准值按下列规定取值:
1 材料和构件的自重标准值,应根据构件和连接的实际尺寸,按材料和构件的单位自重标准值计算确定。材料或构件的单位自重标准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采用。
2 对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中尚未规定单位自重标准值的材料或构件,或者对该材料或构件的单位自重标准值有怀疑时,应通过现场实测确定材料或构件的单位自重。
3 采用现场实测方法确定材料或构件的单位自重时,样本应具有代表性,一般采用钻芯法抽取试样,抽样数不宜少于5个,对试样按标准方法烘干称量后按下列规定确定荷载标准值:
当其效应对结构不利时:
(6.2.1-1)
当其效应对结构有利时:
(6.2.1-2)
表6.3.2 推定系数k值
n k n k n k n k 5 0.95 10 0.58 15 0.45 20 0.39 6 0.82 11 0.55 16 0.44 25 0.34 7 0.73 12 0.52 17 0.42 30 0.31 8 0.67 13 0.49 18 0.41 35 0.29 9 0.62 14 0.47 19 0.40 40 0.27 4 对于安装后不移动位置的大型设备,可取其荷载的最大值作为恒载标准值考虑。
6.3.3 民用建筑的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可按下式取值:
QKT=kTQ·QK (6.3.3)


表6.3.3 楼(屋)面活荷载标准值的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kTQ
目标服役期T(年) 10 20 30 40 50 修正系数kTQ 0.85 0.91 0.95 0.98 1 注:对表中未列出的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值确定,当T<10年时,取T=10年。
6.3.4 工业建筑的楼(屋)面活荷载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
6.3.5 吊车荷载按

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
6.3.6 基本风压可按下式取值:
w0T=kTw·w0 (6.3.3)
表6.3.6 基本风压的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kTw
目标服役期T(年) 10 20 30 40 50 修正系数kTw 0.73 0.84 0.91 0.95 1.00 注:对表中未列出的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值确定,当T<10年时,取T=10年。

6.4 作用
6.4.1 相应于不同目标服役期的抗震设防烈度,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可按下式确定:
αmaxT = kTα·αmax (6.4.1)
表6.4.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kTα
目标服役期T(年) 10 20 30 40 50 多遇地震 0.450 0.686 0.825 0.925 1.000 罕遇地震 - 0.686 0.825 0.925 1.000 注:1、本条适用于既有一般工程、小型工程及临时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估。
2、对表中未列出的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值确定,当T<10年时,取T=10年。
6.4.2 相应于不同目标服役期的抗震设防烈度,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可按下式确定:
gmaxT = kTg·gmax (6.4.2)
表6.4.2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最大值目标服役期修正系数kTg(cm/s2)
目标服役期T(年) 10 20 30 40 50 多遇地震 0.450 0.686 0.825 0.925 1.000 罕遇地震 - 0.686 0.825 0.925 1.000 注:1、本条适用于既有一般工程、小型工程及临时工程的抗震性能评估。
2、表中未列出的中间值,可按线性插值确定,当T<10年时,取T=10年。
6.4.3 局部振动作用可用动测法确定:在局部振动区域按结构质量分布情况布置加速度传感器,记录结构的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按所记录的加速度最大值和相应位置处的质量确定局部振动作用。

6.5 结构分析
6.5.1 结构分析采用的计算模型应符合既有建筑物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和结构状况。
6.5.2 建筑结构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时,根据材料和结构对作用的反应,按本标准规定的荷载和作用,采用线弹性、弹塑性或塑性理论对结构整体进行作用效应分析;对结构中受力状况特殊的部分,还应进行更详细的结构分析或试验。
6.5.3 构件承载力分析结果宜综合现场检测情况进行评价。
7 结构安全性鉴定评级

7.1 一般规定
7.1.1 结构体系鉴定按以下原则确定:
1 采用分层法进行对建筑物进行分析,将结构按自然层进行分层。
2 分别评定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各层的安全性等级。
3 按照建筑物的体系结构安全性评级方法,评定该建筑物的安全等级。
7.1.2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评级评级宜按下图规定的程序进行:

图 7.7.2建筑物安全性鉴定流程图
7.1.3 建筑物安全性鉴定评级的个层次分级标准,应按表7.1.3的规定采用。
表 7.1.3 安全性鉴定的分级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