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3单元整合提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3单元整合提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3单元整合提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全册 第3单元整合提升

第三单元整合提升

知识网络归纳

综合素质提升

1.地理信息技术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地理信息技术就是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的技术支撑,用于采集、测量、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于地球和空间分布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集成的信息科学技术,也是数字地球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在环境监测与分析、资源调查与开发、灾害监测与评估、区域规划、城市管理与发展等许多领域都广泛使用。

2.RS、GIS与GPS

3.GIS在城市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

目前,GIS在城市信息管理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它在城市街道网络分析(地址匹配、交通线路规划、区位分析与地址选择等)和设施管理(电网负荷平衡、设施规划与维护、交通设施的能源利用)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如电力调度、运输调度、防灾减灾等都牵涉到大量动态的、实时的数据,对这些动态资源进行优化,是规划和处理紧急问题面临的一个重大关口。要突破这个关口,离开大量的、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恐怕是办不到的。运用GIS技术,以业务部门的设施、装备、资源及指挥网络为基础,可以开发相应的“防汛风险信息系统”“交通指挥系统”“电力调度系统”等专业指挥调度部门的应急指挥系统,

可以为业务部门提供管理、调度、应急指挥及预案分析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专业机构应变能力的指挥效率,在风险防范、科学指挥、合理调度方面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应用潜能。

在城市资源配置方面,城市各种公共设施、救灾减灾中物资的分配、全国范围内能源保障、粮食供应等机构在各地的配置等都是资源配置问题。GIS在这类应用中的目标是保证资源的最合理配置和发挥最大的效益。

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空间规划是GIS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城市规划和管理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例如,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如何保证绿地的比例和合理分布,如何保证学校、公共设施、运动场所、服务设施等能够有最大的服务面(城市资源配置问题)等。

城市商业与市场方面,商业设施的建立应充分考虑其市场潜力。例如大型商场的建立如果不考虑其他商场的分布、待建区周围居民区的分布和人数,建成之后就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市场和服务面。有时甚至商场销售的品种和市场定位都必须与待建区的人口结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文化水平)、消费水平等结合起来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库功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过程中也可以利用GIS功能进行决策和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城市的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电信、自来水、道路交通、天然气管线、排污设施、电力设施等)广泛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且这些设施明显具有地理参照特征,它们的管理、统计、汇总都可以借助GIS完成,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卫星影像的判读

(1)卫星影像的判读标志

卫星影像的判读标志是指卫星影像上反映出的地物或现象的影像特征。卫星影像同航空像片一样,都是以深浅不同的黑白色调(灰阶)或不同的色彩构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形表现出来的。因此,卫星影像的判读标志也可概括为色调、形状、大小、阴影和组合图案等特征。由于卫星影像所具有的特点,这些标志在表现形式上以及在判读运用中又有别于航空像片,具有卫星影像判读的特点。

①色调标志。

色调(或色彩)是地物或现象反射或发射电磁波强弱程度在遥感影像上的记录和反映,是判读卫星影像的主要标志和依据之一。

卫星影像是分波段成像的。因此,分析卫星影像色调特征时,首先必须分清影像属于哪一波段及其波长的范围。不同波段的影像,色调变化是不一样的。例如,陆地卫星TM1影像上的色调变化,只反映地物或现象对TM1(0.45~0.52μm)蓝光波段的强弱;若地物反射蓝光的强度强,在TM1影像上相应的色调浅,反之则色调深。而TM2影像上的色调,只反映地物或现象对TM2(0.52~0.60μm)黄绿光的强弱程度。所以,在分析卫星影像色调变化时,必须了解和掌握地物的波谱特性,依照地物波谱特性分析各种地物在卫星影像上色调变化的特征,从而识别出不同的地物和进行信息的提取。

卫星影像的色调深浅依然以灰阶来度量,陆地卫星TM影像或MSS影像均在影像的下边框处标示出灰阶表。判读时,可依灰阶表来确定该幅影像的色调。

卫星影像的色调与地物本身的颜色、表面结构(平滑或粗糙)、湿度大小、植被覆盖程度、光照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并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色调的变化要依具体地区、不同环境背景及影响因素等作具体的分析。所以,在运用色调标志判读时,一定要注意色调标志的地区局限性和时间局限性,注意总结本地区各种地物色调变化的规律,以提高判读的效果和质量。

彩色卫星影像是以色彩色调的不同表现不同地物的影像。在分析影像色彩变化时,首先要了解彩色影

像的种类,如天然(真)彩色或是假彩色,或者是彩色等密度分割影像,或是其他形式彩色合成影像等;然后结合彩色合成原理和地物光谱特征,正确分析地物呈现的色彩及其变化。

②图形标志和其他标志。

由于卫星轨道高度高、比例尺小,因此,卫星影像上单一个体的形状、大小、阴影特征,除大型地物外,很难反映出来,而往往反映出众多个体在形状、大小和阴影等方面的群体综合特征。所以,属性相同或性质相近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一般在色调及其所形成的图案纹理上,往往呈现出一种特定的图形模式,根据该图形模式可直接判读、识别出相应的地物或现象,常称此图形模式为图形标志。

卫星影像的图形标志是地物形态特征与其光谱特征的综合反映,主要取决于地物的性质及其平面形态和高低起伏的特征。例如,我国南方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广西、贵州一带),地表喀斯特地貌十分显著,峰丛、溶丘、干谷、洼地,喀斯特地形纵横交错,在卫星影像上构成了深灰色调的麻点状、菱形或网格形的“橘皮状”(或称“花生壳状”)的图形。按照这一图形标志,可从影像上直接识别出喀斯特地貌类型。又如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沟谷纵横,地形切割破碎,在卫星影像上表现出大范围的呈浅灰色调的细密型树枝状图形,依此可确定黄土地貌的分布。所以,在判读卫星图像时,要善于总结出一些地物或现象所反映出的特殊图形标志,依此来进行判读。

(2)卫星影像图上如何识别地貌类型

平原平原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呈平面形态,受光均匀而没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其表面多由第四纪松散物质组成,影像呈现较为均一的色调。其中常有水系形成的花纹、耕地形成的色斑以及不同色调的城镇。

山地山地表现为地面起伏不平,形成以岭脊为界的阴阳坡,反射阳光的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在影像上阳坡为浅色调,阴坡为深色调。山愈高,切割愈深,其色调的差异愈大。脊线较宽平、色调差异小是山势比较平缓的标志。通过山体的大小、岭脊的长短、宽窄和排列形式进行分类,并可按冲沟的密度、切割深度以及所形成的花纹进行次一级地貌的分类。还可以通过山地的花纹和植被分布的情况对山地相对高度变化进行估计,但是精确地确定山地的高度还必须查阅有关资料。

丘陵丘陵是介于平原和山地的过渡地带,与山地比较它的起伏变化小,较低的丘陵脊线不明显,当高度接近低山时,出现明显的脊线及阴阳坡色调差异的影像。从位置特点看,丘陵多分布在山地的边缘或呈小面积独立成片存在。

5.数字地球的潜在应用

数字地球的应用有时会被我们的想象力所限制。我们可以通过目前使用的数字地球来感受一下这些应用。

(1)虚拟外交。

为了支持波黑的和平谈判,五角大楼开发出一种虚拟现实场景,它能使谈判代表作一次虚拟的边界旅游。在谈判中,当塞尔维亚总统通过虚拟边界旅游看到原来的那条狭窄走廊是不切实际的之后,同意在萨拉热窝和伊斯兰教戈拉日德被占领土之间提供一条宽阔的走廊。

(2)打击罪犯。

美国加利福尼亚莎利纳市的警方已通过使用GIS跟踪犯罪模型和团伙活动来减少青少年持枪暴力犯罪。通过收集关于犯罪活动的频率和分布的信息,使城市能够迅速重新部署警力。

(3)保护生态多样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预测该区人口将由1 990年的110万增加至2010年的160万。这个地区被联邦或

州政府立为被危害威胁、或珍稀的而受保护的植物和动物超过200种。通过收集关于地形、土壤类型、年度降雨量、植物、陆地使用以及所有权的信息,科学家模拟不同的地区增长计划对生态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4)预报气候变化。

模拟气候变化最显著的未知因素之一是全球森林的递减率。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研究者与巴西的同事一起工作,通过卫星影像分析,能够监控亚马孙河流域的地形变化,这样他们就能确定该流域的森林递减率。这项技术现在正在被世界上其他森林地区采用。

(5)增加农业的生产力。

农民已经开始利用卫星影像和全球定位系统及时预防病虫害,并且把杀虫剂、化肥和水用到最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这被称为精耕细作,或称“按英寸渐进的耕作”。

(6)未来方向。

我们有一个空前的机遇,来把有关我们社会和地球的大量原始数据转变为可理解的信息。这些数据包括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数字化地图,也包括经济、社会和人口方面的信息。如果我们做得成功,将带来广阔的社会和商业效益。特别是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土地利用规划、农业以及危机管理等方面。数字地球计划将给予我们机会去对付人为的或是自然界的种种灾害——或者说能帮助我们在人类面临的长期的环境挑战面前通力合作。

高考精典回放

【例1】(2011·北京)下图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2)题。

(1)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2)根据图中交通网络,可以推断该城区()

A.甲地是城市中心商务区所在地

B.乙地适宜建大型地面停车场

C.对外联系主要通道在西北方向

D.商业网点密度东部大于西部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遥感技术仅仅能确定出具体的位置,对路况的分析和进行动态监测还需要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准确确定出事故发生的位置,但不能对每一路段的交通流量作出准确的预测;

用数字地球技术实现对道路和监测点的互换,仅仅属于对该图示的应用。第(2)题,甲地位于城市中心区周围快捷干道沿线;图中乙地应位于中心商务区,受地租因素影响,不易修建大型地面停车场;由图可知,东部快速干道事故频率均匀表明其对外交通便捷,可以推断该城区对外联系主要通道不在西北方向;图示商业网点的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呈现出南北带状分布特点。

【答案】(1)C(2)D

【例2】(2011·天津)下图是2010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

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

【解析】本题通过夜景照片考查了考生提取图像中信息的能力,以及考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夜景照片中较亮的部分是城区中的道路、住宅和商业场所等,因此,根据照片中较亮的区域,可以大致判断出城市的空间形态;此外,由城区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亮线,应为交通线。

【答案】A

【例3】(2011·浙江)某市寻找合适布局工厂的地点,该厂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地形平坦;②距河流1km范围内。下图中“空间资料”是该市地形与河流的空间分布,每一小方格代表1km2(该区面积共16km2);“属性资料”是地形和河流的类别资料。根据选址条件,对照空间资料和属性资料,符合条件为“1”,不符合条件为“0”,若同一小方格内有两种不同属性类别分布时,为求简化,将占有面积比例较大的属性作为评估对象。完成(1)~(2)题。

(1)下图是四幅“河流”资料的评估值图,其中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根据地形、河流两项资料的综合评估,下图中适合布局工厂的地点是()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丙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图中的地形及河流信息可知,河流流经的方格均为平地且距河流均在1 km的范围内,应为“1”,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左边两格大部分为平地且大部分距河流在1km的范围内,应为“1”;第三行的左边两格和第四行均为平地且大部分距河流在1km的范围内,也符合条件,应为“1”;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及应用能力。由上题可知,甲、乙的评估值为“1”,适合布局工厂;而丙、丁的评估值为“0”,不适合布局工厂,故选A。

【答案】(1)B(2)A

【例4】(2011·山东)水稻是亚洲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完成下题。

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本题考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的概念和实际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遥感(RS)是用来观测事物的,由于下垫面的反射率不同,通过分析拍出的照片就可以获悉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即时性较强。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用来定位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来空间查询、分析、模拟、统计和预测等方面的系统。数字地球就是以3S(GPS、RS、GIS)为基础的一种综合的系统,其可为人类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由题干“实时监测和预报”可知答案。

【答案】B

【例5】(2011·江苏)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冰原面积缩小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图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2003年与1992年相比,格陵兰冰原的面积显著变小,这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大量融化的结果。第(2)题,本题考查了冰川融化带来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由于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大量的冰川融水汇入海洋,海平面上升,海洋、陆地间的作用增强,海水对海岸的侵蚀作用加剧。

【答案】(1)D(2)A

【例6】(2010·浙江)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1)河道;(2)陡坡;(3)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表4,读图1、2,完成(1)~(2)题。

(1)图2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A.a

B.b

C.c

D.d

(2)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A.甲、庚

B.丙、庚

C.乙、丁

D.戊、辛

【解析】第(1)题,从河流分布图可看出,该河流为东北—西南流向;从坡度分布图看,西南较

陡,东北低缓,河流应自西南向东北流。第(2)题,三幅图相结合可以看出,戊、辛两区域满足上述三项条件(均为1)。

【答案】(1)A(2)D

【例7】(2010·福建)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完成下题。

应用GIS技术在图甲基础上制作图乙,需要添加的数据是()

A.1999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B.2000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C.各行政区的边界

D.各行政区的面积

【解析】图甲是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图,人口密度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数,该图已经蕴含了2000年各个行政区的边界、面积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的信息,而图乙表示该都市圈各行政区2000年人口增长率,所以必须有1999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作为基数进行计算。

【答案】A

课堂巩固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年9月,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全面展示了我国在地理信息技术方面自主创新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据此回答1~2题。

1.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①RS②GPS③GIS④GDP⑤GNP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答案】A

【解析】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遥感技术(简称RS)、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统称3S技术。

2.运用3S技术可减少海洋风暴对航行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用GPS可及时获取风暴发展过程的数据

B.利用GIS可对海洋风暴的数据进行分析

C.利用RS可判断海洋风暴的风力大小

D.RS可提供海洋风暴的三维坐标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对3S各自的功能进行考查。

3.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

①对三峡工程的实施进行监控

②对生态环境和气象变化进行监控,及时为西部大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③对无人区进行长期观察分析

④可以直接对西南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只能进行监控和分析,不能进行治理环境问题。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并有助于防灾减灾。据此回答4~5题。

4.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具体的监测内容包括()

①旱情②水灾③滑坡④农业病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遥感灾害监测的具体内容包括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5.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②监测植物病虫害情况

③区分落叶树与常绿树④监测草场退化情况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B

【解析】阔叶林、针叶林反射的光谱不同,落叶树与常绿树可根据不同季节的遥

感图像区分;植物遭受病虫害,反射光谱将发生变化;草场退化,植被减少,其反射光谱也发生变化。

2007年8月,希腊从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开始燃起170多场森林大火,形成空前灾难,希腊火灾被列为150年来世界最严重森林火灾之一。奥运圣火火种采集地奥林匹亚遗址曾一度受到威胁,但幸未受重创。据此回答6~7题。

6.此次火灾用20多架飞机在空中穿梭灭火,希腊政府运用卫星实时监控火情,先进技术的运用对于灭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次灭火工作中,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B.RS、GPS

C.GPS、GIS

D.RS、GIS

【答案】B

【解析】运用RS可以很快发现火灾的位置,运用GPS可以迅速定位,指挥救灾人员迅速到达火场。

7.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符合奥林匹克地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岛屿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符合这一特点的是甲。

2006年12月3日我国第23次南极科考队从北京启程飞往中山站,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在南极长城站绘制1:1000数字化大比例尺地形图,并将这些成果建成空间数据库。据此回答8~9题。

8.为了更好地完成本次的科考任务,你认为最好是通过什么技术()

①航海地图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遥感系统④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通过遥感获取图像信息,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绘制地形图和建成空间数据库。而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准确定位,确定所在地的经纬度,不可选。

9.我国非常重视南极考察的原因有()

①南极洲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

②南极大陆的冰是未来的淡水资源

③有利于对气候变暖的研究

④预测臭氧空洞会给我国气候带来怎样的影响

⑤有助于恢复100万年前的地球气候记录

A.①②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我国非常重视南极考察的原因:一是资源,二是科研宝地。

下图为卫星拍摄的冰山照片,图片显示R冰山(69°24′S,100°12′E)已经从该地区厚厚的冰层中解体出来。目前,R冰山正在向该地区的东部海域缓慢移动。据此完成10~11题。

10.R冰山从该地区冰层中解体出来,与之关系最密切的是()

A.全球变暖

B.海平面上升

C.臭氧空洞

D.厄尔尼诺现象

【答案】A

【解析】全球变暖、极冰融化是R冰山从该地区冰层中解体出来的主要原因。

11.在技术、资金条件可行的前提下,若沙特阿拉伯将该冰山运回利用,应选择的最佳季节和航线是()

A.北半球冬季本格拉寒流—南赤道暖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B.北半球冬季厄加勒斯暖流—莫桑比克暖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C.北半球夏季秘鲁寒流—南赤道暖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D.北半球夏季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答案】D

【解析】将R冰山运往沙特阿拉伯,应选择北半球夏季,根据R冰山和沙特阿拉伯的位置,可先顺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进入北印度洋,再利用西南季风洋流。

2005年5月22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珠峰登顶测量,这次测量除采用1975年的传统测量方法外还采用了GPS测量系统,可以说是“双保险”。据此回答12~13题。

12.GPS测量系统相对于常规测量技术的优点是()

①全天候作业 ②随时查阅有关的地理信息

③提供卫星遥感图像 ④精度提高,耗费降低

⑤提供三维坐标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答案】D

【解析】GPS能够全天候作业,还可提供三维坐标,使精度提高,耗费降低。

13.本次攀登珠峰的时间选在5月,主要原因是此时()

A.高山冰雪未能融化,不容易发生雪崩

B.高山上风速最小,几乎没有降雪

C.是我国台风少发的季节

D.风速最大,冰雪难以“立足”,雪量最少

【答案】B

【解析】本次攀登珠峰的时间选在5月的主要原因是高山上风速最小,几乎没有降雪。

14.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

C.能对遥感信息处理和判断分析

D.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

【答案】A

【解析】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15.若要获得全天候的地物信息,可采用的遥感方式是()

A.利用可见光进行航空遥感

B.采用X光波段进行航空遥感

C.采用红外波段和远红外波段进行航天遥感

D.利用紫外线波段进行航天遥感

【答案】C

【解析】红外波段和远红外波段遥感不受天气影响,可获得全天候的地物信息。

二、综合题

16.下图反映了雪地、沙漠、湿地、小麦的反射光谱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可见光的波段范围为。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物在同一波段其反射率不同。同一地物在不同的波段其反射率也不同,这是在照片上判读各种地物的基础。例如,利用0.4~0.5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与其它地物区分开。利用0.5~0.6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沙漠与小麦、湿地区分开;利用0.7~0.9微米波段的照片,可以把与区分开。

【答案】(1)0.4~0.76微米

(2)雪地小麦湿地

17.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4年12月26日电: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于当地时间26日上午8时(东七区)发生里氏8.5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东南亚和南亚数个国家受到波及,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材料二:灾害地区图。

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国距震中较近,但是受海啸影响却较小,原因是,尽管受海啸的影响较小,但该国经济支柱之一的业将会在近期内受影响较大。

(2)专家认为,如果这个地区有像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一样的设施,就可大大减少死亡人数。能及时、全面、迅速监测海啸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技术

B.GPS技术

C.GIS技术

D.DOS技术

(3)某自然灾害监测站将其灾害预报信息及时传递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最佳途径是。

A.打电话

B.拍电报

C.通过信息高速公路

D.利用航空快递(4)岛国A

是,该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5)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共同组建泛亚铁路已提上日程,东盟国家首先提出实施东线方案,该线将从新加坡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到昆明。工程计划10年建成。它将使中国和东盟拥有一条便捷的“黄金走廊”。泛亚铁路起点选在新加坡,其主要原因是。

【答案】(1)处在苏门答腊岛的东端,有苏门答腊岛对海啸的阻挡作用旅游

(2)A(3)C

(4)新加坡该国地处“马六甲海峡”咽喉的地理位置,为克服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不利因素,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大力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重点发展炼油、石油化工、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同时大力加强环境建设,发展旅游业。

(5)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一向是东南亚与东盟各国物产的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

额旗中学2011—2012上学期高二地理期中试卷班级考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6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 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产业 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9、下列关于区域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可全面度量一个区域 的总体发展水平 B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C在工业化阶段,区域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均衡增长态势 D在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10、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 ①自然原因②社会原因③经济原因④技术原因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 案(全册完整版) 必修一目录 第一章 (3)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3)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7)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3) 第二章 (19) 第一节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19) 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 (24) 第1课时 (24) 第2课时 (31) 第3课时 (38) 第三节大气环境 (47) 第1课时 (47) 第2课时 (58) 第3课时 (67) 第4课时 (73) 第5课时 (80) 第6课时 (88)

第7课时 (96) 第8课时 (103) 第四节水循环与洋流 (113) 第1课时 (113) 第2课时 (121) 第三章 (130) 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30)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39) 第1课时 (139) 第2课时 (148)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59) 第1课时 (159) 第2课时 (170) 第四章 (179) 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79) 第1课时 (179) 第2课时 (182)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88)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96) 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201)

第一章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天体系统的层次,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能够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课前预习】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可见宇宙: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察到的有限宇宙叫做“”或者“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与天体系统 天体:宇宙间的、、、等各种物质统称为天体。 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计划

高二地理文(3)班2012年下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文3班共49名同学,其中男生24人,女生25人。他们中独生子女居多。不少学生在家长的宠溺下长大,加上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的品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亟须改善的的地方。尤其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之后,常以一种消极逃避,投机取巧的心理来对待,缺少认真钻研的精神。据初步了解,不少学生是觉着认为文科容易、省事,学不了理科才选择了文科。这样的错误认识,加上高一较为薄弱的基础,使得高二地理教学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教材情况分析 文三班本学期将要学习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与部分区域地理内容,学习任务重。经过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有了基本的了解,必修3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际案例对前面所学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运用,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教材除了学科理论知识外,还增加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还配备了不少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任务分析 1.顺利完成必修三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教材中的相关概念、理论,理 论知识基础打牢。通过教材中案例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获得区域可 持续发展分析的基本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本班学生的地理空间定位能力较弱,这对 他们的地理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课堂教学中,需尽量结合所讲 知识,使学生积累地理空间的常识,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检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地理《必修I》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答题栏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D.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月球B.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C.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水星D.太阳系中质量和体积最大的行星是地球 3.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A.耀斑和色球B.黑子和日珥C.黑子和耀斑D.日冕和太阳风 4.下面四幅图(图中阴影代表夜半球),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5.关于“北京时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B.北京所在地的地方时C.只适用于北京地区的范围D.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时 6.美国哈佛大学(西五区)举办国际网页制作比赛,收件时间以当地区时2月15日23时截止,要求直接用E-mail传送假如西安的张同学要参赛,请问他最迟应在北京时间下列哪个时段前将作品发出 A.2月15日10时B.2月16日07时C.2月16日12时D.2月15日23时 7.下列节气中,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8.岩石圈是指 A.地壳和上地幔的软流层B.莫霍界面以上的地壳C.地壳和上地幔顶部D.地壳和上地幔 9.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 10.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B.搬运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图示B.地垒C.地堑D.褶皱 12.关于图示构造,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地形是谷地,因此应是向斜构造B.乙处地形是山地,因此应是背斜构造 C.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因此是背斜构造D.乙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是背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完整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3)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 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1

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着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0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全套教案 1.3 区域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 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③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区域差异(时空发展状况) ▲2.南方与北方①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南方与 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具准备:1 中国政区图 2 PPT课件 3.中国政区空白图(学生人手一份)

教学方法: 启发式图表阅读、分析、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开始新内容: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 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分布等知识。 板书:一东、中、西差异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 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日珥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 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处于运动之中。 2、 可见宇宙:人类可以观测到的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3、 光年: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的距离。注意: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 4、 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5、 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天体已经克服了地球引力;天体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6、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例如:北斗七星不是天体系统,地月系是天体系统。 7、 天体系统的层次 银河系由恒星和星云组成。 8、 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质量大),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距太 阳由近及远)围绕太阳运转。 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1)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地内行星: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冥王星为矮行星因为其质量不够大;金星自转方向自东向西 9、 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 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太阳的主要 成分为氢和氦,太阳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4微米)紫外线<0.4微米 可见光0.4-0.76微米 红外光>0.76微米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约占总能量的50%。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辐射经植物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例如:煤、石油是地质时期存储的太阳能。 (2)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本身以及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地月系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单元卷

地理必修3第一章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是:() ①区域经济一体化②经济全球化 ③世界政治多极化④地缘合作与冲突并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 2.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源分别是()A.煤炭、天然气和水电B.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C.天然气、石油和水电D.煤炭、石油和天然气3.“西电东送”设想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B.治理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C.解决中东部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D.增加西部地区的河运能力 读图7我国经济格 局模式图,回答4 -6题。

4.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①M城市代表上海②d包括京广、兰新等铁路 ③N城市代表武汉④c可能是长江,也可能是黄河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①④ 5.关于我国经济格局模式图的正确叙述是() ①b经济带的发展是因为劳动力资源丰富②经济最发达的是b 经济带③d经济带矿产资源、能源丰富④a经济带技术指向型工业发达 A.①② B. ②④ C.③④ D.①③ 6.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 ①劳动成本②土地成本③科技成本④原料成本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①④ 我国西气东输主干道走向示意图,回答7—10题:

7、西气东输主干道由西向东途经地区的自然带分别为:() 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热带落叶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8、西气东输工程管道线与下列哪一组铁路相交:() A、湘黔线、宝成线、京广线、京九线 B、包兰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 C、京包线、京哈线、京九线、京沪线 D、兰新线、陇海线、浙赣线、京广线 9、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是:() A、促进东部地区改变能源结构 B、促进东部地区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C、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D、有利于带动东部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0,人文发展指数,就是通过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三项指标来反映一个区域的总体发展水平。 A、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B、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C、人均国民收入 D、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必背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