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

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

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
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

民间舞蹈——高山族舞蹈

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高山族是个富于艺术天才的民族,其独特的舞蹈更令人赞誉不已。1000多年前《北史·流球传》曾记载:“歌呼踏蹄,一人唱,众人相合,音颇哀怨,扶女子上膊,摇手而舞”。其早期的舞蹈,以反映狩猎和捕鱼活动为主,后期的舞蹈多数以表现农耕兼渔猎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劳动舞,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的色彩。华安高山族主要集中在仙都、华丰、新圩等三个乡镇。常见的歌舞形式有以下几类:阿美族的《拉手舞》,是高山族在节日、婚礼时的自娱性舞蹈,形式自由,3-5人即可作舞,几十上百人也不算多。舞蹈分为人们与与左右相邻者一般连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的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两种圆圈形式,也可以单排和双排等队形进行舞蹈,人们在一位歌手的带领下,相附相随进行歌唱,歌词多为赞扬祖先与英雄业绩、赞美家乡和丰收年景等内容。泰雅群体的歌舞形式为《祭舞》和《酒舞》两类,在举行隆重的“播种祭”和神节庆典时,能歌善舞的泰雅男女,在兼有领唱、合唱歌曲伴唱下,男女共舞。舞步从庄严的漫步逐渐发展到轻快、欢腾,以模拟动作为主,表现其民族在祭祀、收获、渔猎方面的情景。另一类,是当地称为“犹太琴”——口弦类“嘴琴”伴奏下的民间自娱舞

蹈。舞蹈动作多以左右摇摆上身,伴以顿足、招手、摇臀和相互调笑的夸张即兴动作为主,具有特殊的风格和韵味。

布农、曹和赛夏群体,在各自的祭礼活动中,载歌载舞的圆圈舞蹈是主要的自娱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杵舞》实际来源于布农民众的传统“杵乐”。舞蹈时,妇女们身穿民族服装,头戴鲜花,每人手持一只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杵棒”,围绕石臼或厚石板,敲击出音响不同的优美“杵乐”,舞者们便轻歌缓起,杵声错落之中,表演时而集聚,时而散开,古朴而别有风味的舞姿与造型。此外,《纺线舞》、《筛米舞》、《婚礼舞》、《甩发舞》、《竹杆舞》、《陀螺舞》、《刺球舞》、《叶琴舞》等高山族舞蹈均有很高的艺术水平。高山族舞蹈具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集体性。凡重大活动,都有集体载歌载舞的热烈场面,在歌舞聚合时,人们堆柴点火,围火高歌豪饮,款款起舞,并唱序歌,渐入高亢激越,连臂合围,踏歌欢舞,时前时后,进退有致,间有齐声欢呼,场面热烈。二是现实性。高山族舞蹈以模拟反映和再现捕渔、狩猎、农耕等生产生活的动作、场景为主,具有鲜明的原始舞蹈色彩,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将内心喜悦全部倾注于歌舞之中,内在节奏体现于外部形体、动作上,形成一种颤动的舞蹈律动特征,结实有力,具有一种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动人美感。三是多样性。高山族支系较多,所以表现在歌舞上的风格也是丰富多彩的。如阿美人的丰收舞、雅美人的甩舞、

赛夏人的矮灵祭舞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华安高山族舞蹈是来自台湾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项目,充分体现出高山族人民的精神气质,具有鲜明的原始艺术色彩。华安县高山族舞蹈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艺术研究初探

关于达斡尔族民间舞蹈艺术研究初探 【内容摘要】达斡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舞蹈非常丰富。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鲁日格勒”,又称“阿罕伯”或“哈库麦”,其在达斡尔族聚居的山村、城镇广为流行。“鲁日格勒”反映了达斡尔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生产及民俗风情,虽然经后人不断发展,但其内容和形式仍保留了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间舞蹈内容形式艺术研究 呼伦贝尔地域辽阔、富饶美丽、民族众多,生息在这里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等民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产,而其中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更为绚烂。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达斡尔族,乃至呼伦贝尔地区民间舞蹈的代表。 一、来源与沿革 达斡尔语的“鲁日格勒”含有“火焰”“燃烧”之意,现虽已是该舞的专用名词,一般解释为“跳起来”或“狂欢”“欢乐”,但其根词“鲁日格”是“火焰升腾”或“火焰燃起”之意。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具有悠久的历史,

并世代相传。其反映了达斡尔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生产及民俗风情,虽然经后人不断发展,但其内容和形式仍保留了较浓厚的原始色彩。 关于“鲁日格勒”舞蹈的来源,在民间有几种说法。曾是清都统府笔帖式(文书)时年82岁的敖德善(此人精通满、蒙、汉文)说:“该舞最早的来源与篝火有关,是人们在篝火旁所产生的一种自然动态,进而形成的自娱性舞蹈。”敖德善对“鲁日格勒”这一舞蹈名称早有考究,他说:“该舞名称是由‘燃烧’一词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模拟雄鹰飞翔。达斡尔人特别爱好跨着骏马,臂驾猎鹰的野游式放鹰活动。猎鹰是他们承袭祖先契丹民族遗风,将由山鹰训练而成的猎鹰称为“飞行猎人”。 二、形式与内容 “鲁日格勒”有一套较完整的表演程序,前后衔接自如,动作节奏对比鲜明,全过程可分为三段。 (一)赛歌(以歌为主) 参加者协商选曲,可以齐唱也可以对唱,有问有答,有合有分,有时即兴填词,相互比试着智慧和歌唱才华。舞者随着悠扬的舞曲缓缓移动着双脚,做“滑拖步”或“拖拍步”,手部动作较为简单,他们面对面相互携手成圈,前后自然悠动着或做“双手下耷拉腕”动作。 (二)对舞

舞蹈教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摘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且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及教学等人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舞蹈人才的培养,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的教学是高等院校以及中等职业院校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组合编创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品舞蹈的表演,民族民间舞教学组合的编排有其自身规律和特色内涵。本文分别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方法以及音乐和道具的选择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创编的原则 (一)民族性与风格性原则 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与风格性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美学风格的重要标识,是民族民间舞创编之魂,是舞蹈创编应把握的首要原则。即使舞蹈动作编创的再好看、再花哨如不把握此原则就即会使舞蹈看起来似是而非,且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和效果,最后南辕北辙、事倍功半。这就要求编导在创编民族民间舞时应准确的把握该民族的舞蹈风

格特点,对该民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都要有非常精准的掌握和了解。如东北秧歌的“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维吾尔族舞蹈的“立腰拔背、挺而不僵、颤而不窜”;安徽花鼓灯的“溜起意先行、刹住不断线”等。这些都是历代舞蹈先辈经实践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对各民族舞蹈风格与动作特征的准确总结。 (二)目的性与功能性原则 中国民族民间舞学院派教育事业的初衷是通过系统、有规律的教学培养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表演以及教学等人才。民族民间舞组合的训练是成功表演民族民间成品舞蹈的阶梯和有效途径,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独立的训练目的,体现着强列的功能性,既要保持风格的准确又要达到训练的目的。所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的创编不能盲目拼凑,一味追求创新,避免主体动作复杂,元素不能太多,应根据教授的具体对象、具体程度,训练的具体部位、具体目的给予恰当的动作组织和编排。 (三)传承性与创新性原则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体现着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都受到语言环境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特风格。民族民间舞组合的编排不仅要体现传承性,也要体现创新性。这使得舞蹈组合既要保持传统舞蹈的风味,又要与现今时代接轨,与现今观众的审美和生活需求相吻合。保留传统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简单地再现和风格性展示,因而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动律和体态是不可更改和违背的,应该强调和突出。另外,无论怎样变化,都不能随意打破民族禁忌,舞蹈的编排要尊重当地的民族特色与风俗习惯。只有突出其个性特征,才能显示出它独立存在的文化价值。 (四)观赏性与表演性原则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17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1课时《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音高准确、声音和谐统一。 2了解歌曲是一首达斡尔族歌曲,了解“傲蕾·一兰”的相关资料介绍。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边唱能边加入简单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歌曲,能自己自由的创编歌词。体会二声部的演唱,为下节课做准备。教具运用:电子琴、实物投影、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开始上课。 二、设计问题: 我们都是生活在呼伦贝尔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同民族的同学,请你说一说,都有那个民族的?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给大家讲一讲吧。(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师做适当的介绍补充) 三、学唱歌曲 1、师做介绍,在呼伦贝尔的最北面,是美丽的莫力达瓦,生活着很多达斡尔族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设问,播放视频短片回答问题。 3、引入新课,并介绍歌曲选自歌剧《傲蕾·一兰》 4、家乡美,有什么美景呢?听师完整的范唱,找到答案。 5、按节奏读歌词,跟节拍进行练习。 6、跟琴模唱第一段歌曲的旋律,唱乐谱。 7、师弹奏歌曲旋律,生自己练习填词唱,不足之处师给予指导。 8、跟琴完整的练习歌曲的演唱。 9、师示范简单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请生模仿。 9、边唱歌曲,边加入歌表演。 四、巩固创新

1、歌曲中唱的家乡的美景镇的是很美,你能说说你自己家乡的美景吗? 2、学生自由的发言 3、有这么多的美景,我们把它写出来唱一唱吧。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词创作。 5、把学生创作的歌词进行展示,大家唱一唱。 6、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7、聆听歌曲二声部的演唱,下节课学习二声部。 五、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所收获,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下节可我们可以一起分享! 第2——3课时《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解北方民族的生活,感受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聆听音乐,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段落、情绪、力度等。 教学重点、难点 1. 欣赏乐曲、感受月琴、柳琴的音色美。 2. 如何感受音乐中“怡然自得”的生活情绪和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 教材分析 1.《驯鹿》 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分《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乐曲通过这四首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选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最具有特征的场景为内容,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2.《冬猎》 《冬猎》也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描写了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人的狩猎场面。“鄂伦春”意即“山岭上的人”。引子渲染出原始森林的神秘和狩猎前特

研究论文:谈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呼吸”的运用与培养

学科教育论文 谈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呼吸”的运用与 培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渊源古老,文化本质深厚,是最具代表人民真实情感的舞种。舞蹈时,除了通过抑扬顿挫的肢体外在表达,呼吸长短的运用与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运用呼吸使之融合到每一个肢体的动律、体态、节奏及感觉中去,将呼吸的运动规律与肢体动作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将这一和谐的、完美的肢体美贯穿到舞蹈中体现其特有的民族舞蹈性格。 一、呼吸在民间舞中的特点 民间舞中的呼吸,吸气是为“起范儿”做准备,提气可提高人体的重心,屏气能帮助人体收紧和戛然停止,呼气则是为了放松身体,为下一次吸气做准备。同时呼吸的快慢、强弱、均衡等变化,也可以表现出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情感表达。用短促有力的呼吸,表现舞蹈的动作紧凑、步法矫健、热情奔放等风格特点;用长线条的呼吸将气息输送到肢体的每一个细胞,使动作有柔、韧;延伸、

扩张,得以体现动作舒缓、悠扬的舞蹈,表现出情爱、思念、回忆、缠绵等心理动态。呼吸作用于舞蹈当中,它所展现的是我们内心对舞蹈的感受,表现了舞者内心思绪的内涵,两者相互作用。使观者和舞者达成共鸣,让观者感受到舞者的律动,就像在感受自己的呼吸一样。 二、不同民间舞中呼吸的运用 中国民间舞蹈,因地域气候、人文的不同,各民族的思想习性各具差异,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也孕育了不同舞蹈呼吸的特点。 (一)汉族舞蹈中呼吸蕴含的风俗情感 汉族民间舞蹈中,动作的起范儿要用吸气,动作结束复原宜用呼气,吸气时细如雨丝,呼气时不知不觉。这不仅是一种自然反映,而且有助于舞蹈者心理上和动作上的美感。如东北秧歌中,呼吸使踢步交替花配合的放与收,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表现东北秧歌“哏、俏、浪”的特点。胶州秧歌快速吸气、停顿、慢吐气,体现胶州秧歌拧、碾、抻、韧。再如花鼓灯讲究“溜得起、刹得住”。 (二)蒙古族气息折射出的豪放坦荡

藏族民间舞蹈详细介绍

藏族人民居住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信奉喇嘛教。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 藏族地区是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一般都具有活跃、热烈、朴实的特点,有的乐曲相当优美。卫藏、康、安多3大方言区的民间音乐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区别。 藏族与汉族自古以来交往频繁、关系密切,在文化上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藏族与汉族的音乐语汇有许多共同之处:都以五声音阶为基础,五声性的歌曲随处可见。如《爱木错》、《孔雀吃水》、《古来亚木》、《尤子巴母》、《却非突西》、《阿节总巴》等,也有一些六声或七声性的歌曲。 藏族歌舞音乐中,“堆谐”的调式多为宫调式,也有羽调式或商调式的乐曲,有的乐曲出现宫、羽交替调式;“弦子”的调式多为羽调式,也有徵调式、商调式;“果谐”的音乐常用宫、羽、徵调式。藏族歌舞音乐多为同一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反复演唱,很少变换调性。器乐往往是随腔伴奏,即兴发挥。乐曲结构多为慢一中一快或慢一快,慢速时音符密集,快速时音符简化。 藏族民族乐器有札木聂、扬琴、牛角胡、根卡、二胡、竖笛、大号、大鼓、热巴鼓、镲、串铃等。 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有:“堆谐”、“果谐”、“弦子”、“锅庄”、“囊玛”、“噶尔”、“热巴”等。 堆谐 “堆谐’堤西藏西部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堆”是地名,藏族人把雅鲁藏布江上游的昂任、定日、拉孜、萨加及阿里一带叫做“堆”,“谐”是歌曲的意思,而舞蹈往往与歌曲结合在一起,因此,上述地区的农村歌舞就叫做堆谐。这种舞蹈后来在整个西藏流传,舞蹈逐渐演变为脚下打点的踢踏舞的形式,以拉萨地区最为盛行,人们称它为“踢踏舞”或“拉萨踢踏舞”。现在的堆谐实际上是指流传在西藏各地的踢踏舞。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DOC)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复习纲要 第一章汉族民歌与歌舞 1 民歌的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 2 民歌发展史: ⑴先秦《候人歌》黄帝《弹歌》 周代《诗经》,十五国风共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民歌3000多首,地域 包括黄河流域的陕、晋、豫、鲁及长江流域的鄂和川东. 楚国南部的祭祀歌曲《九歌》 ⑵秦汉魏晋以后把所收民歌称为“乐府”,著名篇目有《陌上桑》《焦仲卿妻》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的歌包含在“相和歌”中。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成就颇高,有《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成就突出是吴歌和西曲,吴歌是江苏一带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西曲兴盛于长江中游一带。 ⑷隋、唐、五代、宋些民歌被精选,加工,填词成为“曲子”,这样的“曲子”敦煌约保存有590首词,80支曲。到宋代,宋词成为高峰。 ⑸元、明、清明中叶出现歌词集和曲谱集。《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辑并评论的民歌集。 3 民歌分类法: 劳动号子:节奏规整,音调高亢 山歌:适于自由抒发内心情感,旋律悠长,节奏自由 ⑴体裁分类法音乐经过反复加工,旋法细腻,结构规整 小调:(分为吟唱调、摇曲和时调,时调是由艺人在公众场 合演唱的小调,音乐形式较成熟,传唱变异中,音 调骨架较固定) ⑵“色彩区”分类法:强调区域地理文化特征对民歌风格的影响。苗晶、乔建中 以全国汉族民歌为对象写出专著。 ⑶其他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即按省分类,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是比较 实用的分类形式。 4 与民歌的流传发展相关的重要背景因素 ⑴地理环境⑵历史条件与社会习俗⑶方言(由于民歌由土地而生,用方言

演唱,依方言而传播,所以口头方言声调对民歌旋律走向的影响是直接的。⑷人口迁徙⑸经济的影响。 5 主要歌种和歌舞种类介绍 ⑴信天游,流行于陕北,脚夫中间传唱最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起兴《赶牲灵》 ⑵山曲,流行于山西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府谷,神木一带,其曲调为上下句,两句的前半句往往相似或相同,有时仅仅是乐句的落音不同。旋律的跳进多,起伏大,频繁的跳进赋予山曲以鲜明的特色和粗狂的性格。《走西口》 ⑶开花调(石占明)演唱,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左权、武乡一带,“开花”起兴,音调简洁,风格秀丽,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 ⑷花儿(朱仲禄),流行于甘、青、宁夏等地。《上去高山望平川》 ⑸客家山歌,今天分布于粤、闽、赣交界处及湘、桂、台等地。流传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的客家山歌称“兴梅山歌”,流行于江西兴国县一带的称“兴国山歌”。 ⑹秧歌,汉族民间歌舞种类,广泛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集中于春节前后。 ⑺花灯,流行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民间歌舞,发展为地方戏后叫“云南花灯”“贵州花灯” ⑻花鼓,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及西北地区。 第二章说唱音乐 1“什样杂耍”是旧时民间艺人们对他们练习表演的各种技巧、功夫的通称。包括:“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种。 2“撂明地”是指在某种固定场合(一般多是在游人集中的各类市场里)有一块固定的地方,四周摆几条长板凳围出场子,艺人可在中间表演。 3曲艺传说是东北“俗曲艺人改进会”的简称,在1949年的全国第一次交代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用“曲艺”这个名字来命名这个艺术门类,后又将其中的杂技单独分开,成立杂技表演组织。 4通常曲艺的品种分为十大类:评书评话类、相声类、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杂曲类、板诵类。这十大类中除掉前两类:评书评话类和相声类,后面八类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说唱音乐中的曲种。

舞蹈教学中呼吸的运用及训练

舞蹈教学中呼吸的运用及训练 一、舞蹈呼吸的重要性 在舞蹈这门特殊的艺术学科中,呼吸是内在,肢体语言则是外在。外在的表现容易被人们模仿和掌握,而内在的东西则比较难掌控和把握,教学中容易出现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显而易见,舞蹈艺术的最完美体现,就是将肢体和呼吸完美结合,让人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对于教师来说,要把握舞蹈教学的关键在于,不同的舞蹈课程有不同的呼吸方式,在训练方法上要有所区别。 二、呼吸在舞蹈基训教学中的不同运用及训练 (一)基训教学中的呼吸运用在舞蹈教学的第一课,因为刚接触这门特殊的身体语言艺术,学生肯定不能意识到呼吸的重要性。教师要从培养呼吸意识入手,加强舞蹈基训中的呼吸训练。基训是舞蹈基础性训练教学,肢体的技巧和呼吸的自如运用,都需要从这里获得提高。在基训中,快吸慢呼,要跳起快速吸气,落地快速呼气,这样动作就会轻快、自如、顺畅;慢吸慢呼,常伴随节奏缓慢的动作出现,如圆场步、碎步等,配合呼吸动作会有连绵不断的感觉;慢吸快呼,会使得脚下有根。快吸慢呼大多运用在快起慢落的动作中。如,在蒙古舞蹈中,当上步的时候,进行快吸,用快吸产生的力量带动踏步,这样就能表现出蒙古舞蹈中那种大气的力度和粗犷、彪悍的风格。上述四种呼吸方法,在舞蹈基训中最为常见,也较易掌握。若能恰当运用到组合和作品中,就会使舞蹈具有魅力,能完整演绎作品的情感世界。 (二)基训中的呼吸训练方法 呼吸训练的重点,就是要让舞者找到发力点,并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舞蹈中的呼吸有一个鲜明的要求,就是让腹部肌肉处于良性的紧张状态,保持自然和轻松,但又是收紧的。在舞蹈基训呼吸训练中,为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将其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刚接受舞蹈训练,所以要从抓好呼吸意识入手,使其从“无意识呼吸”向“有意识呼吸”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从压腿组合中初步体会呼吸的运用,保持呼气状态,上身拉长,下巴往脚背的方向走,同时也要让学生想象吸气的感觉,去闻花朵的香味,用心体会花的芬芳;呼气时,可从节奏、速度和力度方面,进行弹性和控制力的练习。进入中级阶段的训练后,有意识呼吸开始起作用,随着动作的复杂,呼吸也有了复杂的变化,如平衡性、控制力的训练,要生运用缓慢、深长的呼吸,如凌空跃等,瞬间磋步,短暂呼气。在高年级阶段,学生呼吸训练要将动作、技巧、情感统

藏族民间舞蹈

浅析藏族舞蹈的内涵及它的多元化发展 【摘要】本文探讨了藏族舞蹈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在多元文化中的生存发展现状它的创新变化。藏族舞蹈是一种文化表征,它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动作和思想情感来表现社会活动,体现民族历史,传情达意,抒发情怀。它是一支具有独特文化和宗教内涵的舞种,对于它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发展变迁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此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以及实地观察得出的结论。论文从藏族舞蹈的文化文内涵谈起,分析了藏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概况,对于特点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它的宗教色彩进行具体阐述,以及分析了藏族舞蹈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将会如何应对考验,怎样才能既不失自己本民族的的特色又适应潮流。 【关键字】藏族,苯教,宗教乐舞,多元化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沉淀下各个民族累积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中之一便是舞蹈文化,他们总是喜欢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在劳动之中或劳作小憩之中以及各项节日之时他们都会歌舞一番,可以说歌舞就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些民间舞蹈会受到宗教礼仪、祭祖祁神、年节聚会、生产劳作、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现象的影响,所以民间舞蹈具有各自的特点同时也容纳了深远而广泛的文化内涵。随着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以及通讯交通等的大力改善,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空前提高,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都被大力开发成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使他们加深了与外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先到媒体方式认识和了解最新的信息。当然这些色彩纷呈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他们的思

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一单元北国之声2017人教版

第一单元《北国之声》 第一课时《美丽的家乡》 教学目的: 1学唱歌曲《美丽的家乡》音高准确、声音和谐统一。 2了解歌曲是一首达斡尔族歌曲,了解“傲蕾·一兰”的相关资料介绍。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够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边唱能边加入简单的少数民族的舞蹈动作。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歌曲,能自己自由的创编歌词。体会二声部的演唱,为下节课做准备。 教具运用:电子琴、实物投影、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开始上课。 二、设计问题: 我们都是生活在呼伦贝尔的孩子,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同民族的同学,请你说一说,都有那个民族的?你对这个民族的了解给大家讲一讲吧。(学生可以自由回答,师做适当的介绍补充) 三、学唱歌曲 1、师做介绍,在呼伦贝尔的最北面,是美丽的莫力达瓦,生活着很多达斡尔族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2、设问,播放视频短片回答问题。 3、引入新课,并介绍歌曲选自歌剧《傲蕾·一兰》 4、家乡美,有什么美景呢?听师完整的范唱,找到答案。 5、按节奏读歌词,跟节拍进行练习。 6、跟琴模唱第一段歌曲的旋律,唱乐谱。 7、师弹奏歌曲旋律,生自己练习填词唱,不足之处师给予指导。 8、跟琴完整的练习歌曲的演唱。 9、师示范简单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请生模仿。 10、边唱歌曲,边加入歌表演。 四、巩固创新 1、歌曲中唱的家乡的美景镇的是很美,你能说说你自己家乡的美景吗?

2、学生自由的发言 3、有这么多的美景,我们把它写出来唱一唱吧。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歌词创作。 5、把学生创作的歌词进行展示,大家唱一唱。 6、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7、聆听歌曲二声部的演唱,下节课学习二声部。 五、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所收获,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来表达对这首歌曲的理解,下节可我们可以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驯鹿》《冬猎》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了解北方民族的生活,感受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生活场景,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通过聆听音乐,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音乐的段落、情绪、力度等。 教学重点、难点 1、欣赏乐曲、感受月琴、柳琴的音色美。 2、如何感受音乐中“怡然自得”的生活情绪和安静、祥和的生活状态。 教材分析 1、《驯鹿》 选自组曲《北方民族生活素描》,刘锡津作于20世纪70年代末,分《赛马》《驯鹿》《渔歌》《冬猎》四个小曲。乐曲通过这四首小曲描绘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而又多彩的生活,充满生活气息。作者曾深入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采风,选取了内蒙古、鄂温克、赫哲和鄂伦春等民族生活和劳动中最具有特征的场景为内容,以简练、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四幅充满生活气息而又形象各异的北方少数民族的风情画。 2、《冬猎》

谈达斡尔族舞蹈主要艺术特点

谈达斡尔族舞蹈主要艺术特点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达斡尔族人性格开朗豪放,讲礼仪,重感情,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漫长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作出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歌曲和舞蹈,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而流传国内外。其中舞蹈成就尤为突出。 达斡尔族舞蹈的艺术特点: 一、传统性。达斡尔族的舞蹈传统和艺术风格主要集中表现为罕伯舞(达语译之为“哈库麦”)。其舞蹈保存了旗袍、皮靴、坎肩,男子着毡帽,女子则用围巾或有围发头饰为其传统舞蹈装饰。 传统的达斡尔舞蹈分为两种:一种是“哈库麦”舞;另一种是“哈库麦勒”舞。“哈库麦”舞是直接呼号到打斗掀高潮为止。“哈库麦勒”舞必须三段式:一是先对唱对舞;二是对呼号配舞:三足对呼号对打斗到激情绽放才能结束。达斡尔族老年人喜爱跳完整的“哈库麦勒”舞.开展传统达斡尔族舞蹈比赛活动,也必须以三段式的“哈库麦勒”为主。这两种舞不管是哪一种,都能表现出达斡尔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延续。这种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的达斡尔族舞蹈流传至今,达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普及率极高,这就是传统达斡尔族“哈库麦”舞的魅力。 二、模仿性。传统的达斡尔族舞蹈动作来源于生活,多是通过采集、狩猎、捕鱼以及生产生活过程的形象模仿。像“划船、撒网、射箭、采黄花等动作都具有形象的模仿性。像梳头照镜子、提水、挑水等动作”都属于写实的动作,是表现达斡尔族人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捆个子”这个舞蹈语汇,是模仿达斡尔人打羊草时捆草动作,也是把传统的生产劳动场面形象的艺术化。达斡尔族舞蹈动作也有从动物的形象模仿来的,像“狮子咬逗”这个动作,俩人同时斜对面并腿蹲下.按着节奏起跳,模仿咬住对方右肩膀,很像一对狮子在互相撕咬脖子打斗。尽善尽美地表达出达斡尔人极强的模仿能力。 达斡尔人是一个对雄鹰十分崇拜的民族,将雄鹰视为本民族的图腾。有一个舞蹈语汇叫“鹰斗”,就是模仿猎鹰捕杀猎物时激烈争斗场面。两个人同时高举单拳对打,还有“雄鹰展翅”这个动作,长伸双臂一高一低,用柔韧的臂、肘、腕以及衡移步,学着雄鹰在蓝天飞翔的动作,非常形象的再现了雄鹰那高傲的气质。 三、竞技性。在民族史中记载:达斡尔人当中很多人是好猎手;划船打鱼是他们的强项,战争年代他们英勇善战,战斗英雄不计其数。达斡尔人自强的好胜心也体现在达斡尔族舞蹈中。如共三段式的传统“哈库麦勒”就具有比赛性。第一段式:慢舞低唱,二人对唱对舞,一问一答。这是赛谁的唱词多;唱词好,赛谁问的好,答的准。第二段式:由慢速转中速,边舞边对呼号,模仿各种动物叫声。如学杜鹃、百灵鸟、布谷鸟叫声比赛,“各古,得齐,乐谁”等,这鸟叫声和呼号共计有20种。在声音艺术处理比赛方面,应是一个人呼号的最后一个音未落,

民族民间舞考级一级曲目

中国民族民间舞等级考试一级 一、西瓜(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儿歌的唱词引领学生进入模仿状态。 关键动作:滚动(躺地滚动、坐地滚动)、舔胯。 儿歌:西瓜西瓜圆又圆,红瓤黑籽在里边,打来井水镇一镇,吃到嘴里凉又甜。 二、小熊舞(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模仿小熊的动作特征:席地而坐、舔掌心、吃蜂蜜、突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 关键动作:前舔、后含、耸肩。 教学提示:1.以模仿小熊、表演小熊为主,围绕突出小熊的特点而展开的训练。 2.盘腿做含展动作时,上身要经过直立状态。 三、球球操(儿童舞蹈) 教学目的:以训练腰为目的,通过模仿小球的形态,训练前、旁、后腰以及背肌的能力。 关键动作:卷腰、胸腰、旁腰。 教学提示:1、通过坐地及站立两种不同的状态,训练学生胸腰、中腰以及旁腰的柔韧度。 2、坐地向后卷腰时,要将脊柱最大限度拉伸。站立下胸腰时,要感觉上、往远。

四、打花巴掌(汉族风格) 教学目的:在欢快的儿歌声中,训练学生的节奏感、方位感。 教学提示:1、打巴掌时,以手心交叉击打并带有弹性,眼随手动。 2、体前上、中、下的方位要明确;上 ---- 头部的斜上方;中 ----身体的中轴线;下 ---- 腹部的斜下方。 儿歌:打花巴掌儿呔,正月正,老太太爱逛莲花儿灯,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二月二,老太大爱吃白糖棍儿,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打花巴掌儿呔,三月三,老太太爱抽关东烟,烧着香儿呀捻纸捻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穿纸莲呀,江西腊呀海棠花儿呀,茉莉茉莉花儿呀,海棠花。 五、蜗牛(儿童舞蹈) 儿歌:蜗牛出洞串门子,背着一间小房子,雷声隆隆下大雨,蜗牛拍拍小肚子,雨点来了我不怕,我会躲进小房子。 以儿歌带领学生在没模仿小蜗牛缓慢的爬行中,对学生脊柱进行抻、拉、含、仰的训练,并在手臂交替划圆运动中,进行手机抡、拉、抻的训练。 关键动作:软手。提示:1、团身时,尽量将身体收成球状,再将脊柱最大限度进行抻、拉、含、仰。 2、手臂做抡、拉、抻时,要贴身体走立圆路线,手尖尽量往远够。 六、我的小手手(儿童舞蹈)

论呼吸在舞蹈技巧中的运用

论呼吸在舞蹈技巧中的运用 摘要:呼吸是人体最为熟悉的动作,也是人的生存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的机械动作。通过呼吸,人体实现了能量转换,为各种动作提供动力。舞蹈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对呼吸有很大的依赖。科学规范的舞蹈呼吸,会帮助舞蹈演员的表现更有表现力,而不合理的呼吸则会令舞蹈表演困难重重。在舞蹈中,要合理的分配气息、调节呼吸,掌握一定的特殊呼吸法,并将呼吸与情感表达相结合,才能使舞蹈给观众传递出准确、唯美的艺术感受。 关键词:呼吸;舞蹈;动作;力量

目录 一、呼吸在舞蹈中的内涵 (3) (一)呼吸与舞蹈的关系 (3) (二)舞蹈中正确的呼吸方法 (3) 二、呼吸在舞蹈中的运用 (4) (一)合理安排气息 (4) (二)以气动身、以内运外 (4) 三、呼吸在舞蹈中的作用 (5) (一)呼吸在舞蹈节奏中的体现 (5) (二)呼吸对舞蹈风格的体现 (6) (三)呼吸在舞蹈中“力”的体现 (6) 四、如何在舞蹈中正确运用呼吸 (7) (一)气顺力达,呼吸有节奏 (7) (二)掌握特殊呼吸法 (7) (三)呼吸的自我调节 (8) (四)呼吸与情感结合 (9) 参考文献 (10)

一、呼吸在舞蹈中的内涵 (一)呼吸与舞蹈的关系 呼吸是人体进行能量转换的外在方式,通过呼吸,将氧气纳入肺部,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循环,在体内通过氧化释放能量,从而给人体的运动提供动力,这就好比汽车发动机的进气。人类的呼吸伴随着人的一生,不论任何肢体动作,其根本的能量来源都是通过呼吸制造的。 舞蹈是人们用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方式,从远古时期至今,舞蹈都是人们离不开的艺术,也是某种情况下互相交流的方式,就好比手语。在非洲等一些原始部落当中的比较原始的舞蹈,澳洲的毛利人的舞蹈等,其实都是我们现代社会里多种多样舞蹈的远祖。 舞蹈属于人的肢体动作的一种,只不过不是寻常意义的为了生活和工作的肢体动作,舞蹈为了表达复杂的情感因而自身动作十分多样而复杂,但无论怎样,呼吸都是驱动身体表达舞蹈语言的原动力。同时,呼吸本身也是通过身体的肌肉等组织进行的机械动作而实现的,也即呼吸肌的扩张和收缩来使得空气在人的呼吸道内流动,从而为更复杂的化学反应制造环境。 因为呼吸本身是一件人人都要做的,日常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的运动,因而也就成为了舞蹈行为中不可分离的内容,不仅为舞蹈提供能量,其本身甚至也成为了舞蹈动作的一种。比如快速短促的呼吸可以表达激烈的情感,长出口气的动作可以表达终于放心了等意图。 另外,呼吸这种机械运动本身对舞蹈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憋气会导致身体力量增加,吸气会增加肺部空气容量,变相的增加身体浮力,所以腾空动作都要吸气,反之落地时则呼气等。 (二)舞蹈中正确的呼吸方法 舞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肢体动作,只有与呼吸正确的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否则,不仅动作吃力、僵硬,也将给观赏者传达不和谐的感受。严格来说,舞蹈动作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或者说舞蹈动作主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舞蹈

藏族民间舞蹈教案

教案设计: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基 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

[达斡尔族,音乐舞蹈,现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现状及思考

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现状及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重视和关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相关学者的关注,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众所周知,音乐舞蹈形态千差万别,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独立的存在,自身特色十分鲜明,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现状的思考和探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弘扬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并为音乐舞蹈领域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进行思考,以此带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关键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与保护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可以使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认识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但是就目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现状来讲,情况不是十分乐观,一些专业的音乐院校在课程的设置以及对传统音乐舞蹈的分析都不是十分透彻,所以,不断深入研究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当前的传承现状,总结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未来的保护措施以及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保护传承工作的落实,一般来讲,传承是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展现其固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所以,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问题逐渐成为相关学者的关注重心和焦点。 一、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现状 (一)传承主体。就目前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主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个体行为保护与传承,民间团体行为保护与传承,以及政府行为的保护与传承。以下对不同传承主体的具体特点进行分析。 个体行为保护与传承的最大特点在于保护者主动并愿意将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收集和整理,并及时有效的传承给他人,简单来讲,个体行为保护传承带有一定的自发性,能够积极主动的将所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和文化通过自己的方式传承下去,以便更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文化精髓,目前,个体传承效果相对良好。 民间团体行为传承与保护主要是通过节日以及一些民俗活动组织歌舞演出,或者通过学术研讨会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析,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达斡尔族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同时随着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民间团体传承行为逐渐成为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传承的主流方式,并在不断发展中。 政府行为的传承与保护主要是指的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同时也包括一些专业院团、专业院校等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个体、学校、政府三个保护主体大体上涵盖了自下而上的保护和传承主体,从总体上来讲,个体保护和传承相对随意,同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民间机构相对稳定,保护和传承活动也相对规范,所以民间机构对达斡尔族传统音乐舞蹈的传承作用相对较大,政府在传承与保护达斡尔族传统音乐

中国经典歌曲规定曲目

中国经典歌曲规定曲目 民族唱法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8日19:1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NTV | 手机看视频序号歌名作词作曲 男声 二月里来塞克冼星海 陕北民歌陕北民歌 高楼万丈平地起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三十里铺陕北民歌陕北民歌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其格美丽其格 草原之夜张加毅田歌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芦芒吕其明 洞庭鱼米乡叶蔚林白诚仁 歌唱二郎山洛水时乐蒙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雷振邦(改词)雷振邦 雷振邦 怀念战友赵心水 雷振邦

克拉玛依之歌吕远吕远人说山西好风光乔羽张棣昌我骑着马儿过草原马寒冰李巨川 掀起你的盖头来乌孜别克族民歌 王洛宾改编乌孜别克族民歌王洛宾改编 新货郎秀田郭颂秀田郭颂毛主席派人来阎树田科会 牧马之歌石夫石夫 三峡情湛泉中湛明明马骏英 挑担茶叶上北京白蔚林(原词)白诚仁 乌苏里船歌郭颂胡小石汪云才郭颂

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张仲朋施万春赞歌胡松华蒙古族民歌 沈亚威战士第二个故乡张焕成作 向彤改 战士歌唱毛主席宇晓徐锡宜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吕远吕远红星照我去战斗集体傅庚辰西沙,我可爱的家乡苏圻雄吕远 铁源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 魏宝贵 敢问路在何方阎肃许镜清骏马奔驰保边疆蒋大为蒋大为

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郁钧剑双江士心 明秦 牡丹之歌乔羽唐诃吕远说句心里话石顺义士心 小白杨梁上泉士心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张名河吕远程恺再见了,大别山王和泉雷远生 当兵的人王晓岭臧云飞 刘斌 当兵干什么朱一民孟庆云 家和万事兴石顺义郁钧剑刘青 母亲张俊以车行戚建波

什么也不说刘世新孟庆云为了谁邹友开孟庆云想家的时候石顺义孟庆云儿行千里车行戚建波父亲车行戚建波西部放歌屈塬印青咱老百姓云剑张俊以戚建波最美的歌儿唱给妈妈蒋大为蒋大为槐花几时开四川民歌四川民歌人间第一情易茗刘青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课程]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民族民间舞论文民族民间舞蹈论文 浅谈民族民间舞价值的开掘摘要:民族民间舞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发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和民间性流失问题着手,以人文精神关怀为根本,以优秀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及文化市场发展规律为例,发掘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 关键词:开掘,民族民间舞,舞蹈语言,价值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界定及现状 (一)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界定 民间舞是相对于宫廷舞而言的,也是由舞蹈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而来。它强调是民间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民间舞蹈来源于原始舞蹈,当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原始舞蹈也随之发展、分化:一部分成为奴隶主表演的舞蹈,以后一直发展成为宫廷舞蹈;另一部分是奴隶们的舞蹈;从祭祀性或其他社会功能性的舞蹈而发展为民间舞蹈”[1]。民间舞蹈指舞蹈形式及流传的社会层面——具有民间性。 民族舞则是从地域、民族性角度来界定,指具有某种民族特性的舞蹈内涵或形式。它强调的是民族文化形态的形式表现。比如中国民族舞蹈,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及风俗习惯等影响下, 形成独特的舞蹈艺术个性及样式。民族舞蹈指舞蹈的内涵和个性——具有民族性。 (二)民间舞蹈与民族舞蹈的现状 1民族性流失 不同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差异,积淀了不同的文化传说。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

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 “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2]。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2民间性流失 在中国文化史研究上,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受文革影响,普遍认为传统的东西是陈旧的、有害的,应学习西方的、现代的文化。一度造成重视现代创新,而压制传统发掘,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断裂,甚至对立。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也成为革新对象,而当市场经济大潮涌来,刚刚向本位靠拢的民族民间文化又一次偏离轨道,受到冲击,不再保留其民间性本色。而在其变化过程中,民间性只是形式化的宣传口号,已经逐步与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等相去甚远,而不能在民间普遍流传和发展,这也是众多民族民间舞只适应舞台表演的要求,而丧失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所在。 二、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体现与开掘 (一)民族民间舞的价值层面 民族民间舞蹈价值大体分三个层面: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首先,它是物质的,受原始的自然环境制约而产生形式。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出现的早期原始舞蹈,即民族民间舞蹈的雏形,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表现为原生形态舞蹈的基本节奏、步伐、动律和体态的基因及其功能、文化内涵。 其次,它是制度的。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使得它逐步成为一种稳定的艺术形式。作为祭祀、庆典、群众自娱等,民族民间舞蹈在表演中呈现可见的物质性、动

藏族舞蹈历史

5 藏族舞蹈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世纪,“噜”(静态的歌)和“卓”(动态的舞)已发展起来。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了巩固王权,安定社会,制定“十善法”。据《西藏王统记》描述:在公布这部法典之际,全藏举世欢腾,“或饰犀牛或狮虎,或执鼓舞人,以各种姿态献乐舞……”。吐蕃时期藏族的土风舞、拟兽舞、鼓舞和宗教性的巫舞等已十分兴旺。 清代刊印的《卫藏图说》和《皇清职贡图》载“杂谷本唐时吐蕃部落,男女相悦携手歌舞”,“妇女十多人,头戴白布围帽,身穿五色彩衣,手牵着手,围成一圈,腾足于空,……”。这种舞蹈就是藏舞“卓”和“伊”的原形。 在西藏,各地区的舞蹈形态和形体动作不尽相同。在他们开展的很多舞蹈活动中,都有极强的健身作用,有顿足为节,连臂踏歌,热烈欢腾的农村“果谐”(圆圈歌舞);有踏步为节、重脚下节奏点子变化,热情欢快的“堆谐”(俗称踢踏舞);有既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豪迈奔放的农村牧区“果卓”(锅庄舞)等等。这些歌舞融文娱与体育为一体,不仅花样多、技巧高,而且又与藏民族艺术相结合,揉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既是娱乐,又能强身健体。此外,在西藏的寺庙和民间,还流行着一些模仿动物动作的舞蹈,如鹰舞、狮舞,牦牛舞、鹿舞、猴舞等,很有些类似于汉族地区的五禽戏,这些舞蹈具有“宣导郁”、“通利关节”,强身健体的作用。藏民族具有健身作用的舞蹈归集起来有如下几种: 一、“果谐”(圆圈歌舞)

“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农村的一种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顿地为节,载歌载舞的自娱性圆圈歌舞。常见于农区的村头、旷地、打麦场上。时逢佳节,人们从白天唱到夜晚,从深夜跳到黎明。由于“果谐”的唱词比较口语化,音韵和谐,通俗易懂,随口应心,可以即兴创作,因而藏族人民经常用这种歌舞形式,相互交流真情实感倾吐向往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心愿。“果谐”的兴起和西藏的农业发展相关,它和秋收打场男女分班唱和的劳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劳动 节奏有直接联系。舞蹈动作多以2/4节奏变化,重拍起步,膝盖到脚掌直向落地,顿地为节,步法结实稳扎,劳动气息很强,男女在舞中还相互交替进行构成竞舞场面,长于抒发群体的热烈欢腾情绪是其基本的风格特征。在西藏“果谐”通俗流行,已被人们运用发展成为当今游园会上的广场集体舞了。跳“果谐”可增加生活的情趣,也可消除工作和劳动后的疲劳,具有较强的健身作用。 二、堆谐(城镇踢踏舞) “堆谐”(城镇踢蹈舞),是指从拉孜到定日一带的农村歌舞,17纪中叶,五世达赖在其规定的“雪顿节”上,后藏炯巴藏戏团在演出藏戏时,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为节,重脚上节奏音响变化,欢快热情的“堆”区民间舞,后通过艺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规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萨、日喀则最为盛行。常见于旷地、街头、庭院、“林卡”之中,“堆谐”不但具有娱乐价值,而且有健身价值。 三、“果桌”--锅庄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