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延华智能: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延华智能: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Yanhua Smartech Group Co.,Ltd

非公开发行股票

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2015年10月

目录

一、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1)

二、募集资金投向产业背景 (1)

(一)行业背景 (1)

(二)公司经营战略背景 (5)

三、智慧节能与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项目 (10)

(一)项目投资背景、可行性和必要性 (10)

(二)项目具体情况 (14)

(三)项目建设的内容 (16)

(四)经济效益评价 (18)

四、智慧医疗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项目 (18)

(一)项目投资背景、可行性和必要性 (18)

(二)智慧医疗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项目具体投资 (21)

五、建筑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项目 (23)

(一)项目投资背景、可行性和必要性 (23)

(二)项目基本情况 (26)

(三)项目投资概算及经济效益分析 (45)

六、“智城模式”及区域中心拓展项目 (46)

(一)项目投资背景、可行性和必要性 (46)

(二)项目资金使用计划 (51)

七、智慧城市研究院建设项目 (54)

(一)项目投资背景、可行性和必要性 (54)

(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56)

八、补充流动资金 (61)

(一)基本情况 (61)

(二)补充流动资金可行性 (61)

(三)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 (62)

九、本次募集资金的运用对公司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的影响 (62)

(一)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62)

(二)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63)

(三)提升公司未来融资能力 (63)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会关于本次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

公司拟申请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以下简称“非公开发行”),现将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说明如下:

一、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含发行费用)不超过100,386万元(含100,386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投入的投资项目情况如下:

在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将根据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际情况,以自筹资金先行投入,并在募集资金到位后予以置换。在募集资金到位后,若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少于拟投入的募集资金额,不足部分由公司以自筹资金解决。

在上述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内,公司董事会可根据项目的进度、资金需求等实际情况,对相应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投入顺序和具体金额进行适当调整。

二、募集资金投向产业背景

(一)行业背景

1、智慧城市建设高速发展

智慧城市,英文为Smart City,是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科技力量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建设、管理与运行的新策略和新方法。当前,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与之共存的是人口、资源、环境均面临严峻挑战,这一现状共同催生了智慧化城市变革和城市管理的新模式。

2012年住建部下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办法》并于次年先后公布了首批90个试点城市及第二批103个试点城市,2015年4月住建部和科技部最新公布的第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共84个。智慧城市在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中的建设向运营转型阶段,相关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城市中的“人”提供医、食、住、行、游、教等全面细致的服务,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生活,真正实现“智慧民生”。智慧城市的内涵也随着城市功能发展逐步扩大,实现对多行业的覆盖,如智慧节能、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建筑、智慧交通等领域。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其实质是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方便人民日常生活、充分利用各方资源,以形成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运行环境。要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愿景,需要以智能化、网络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以创新城市发展模式,改善城市发展状况,优化城市配置资源。

2、产业政策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近年来,为支持智慧城市建设,政府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鼓励措施。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明确“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是智慧城市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战略规划。《规划》指出“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规划》要求“努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2014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公安

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交通运输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强调信息惠民、加速两化融合以及完善投融资机制。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4年底,全国开建智慧城市的城市数已超过400个,“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或将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3、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趋势

智慧城市已经开始渗透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所感知、所期待。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拓展,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将促使相关责任主体(包括政府、事业单位和企业)职能转变、改善城市治理方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智慧节能、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构建等新型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模式也随之深化和变革。

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自2009年至2013年,该阶段主要引入智慧城市概念,进行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第二阶段自2014年至2018年,该阶段主要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及运营阶段;第三阶段自2019年以后,这一阶段为智慧城市数据管理阶段,主要通过软件平台、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智慧城市运行中相关城市数据进行平台整合和系统的实时交互,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正逐步从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转向智慧城市数据管理阶段,新型城镇化及新一代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向数据管理阶段跨越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必要的运营技术储备。智慧节能、智慧医疗及智慧社区等数据管理、运营类智慧城市项目逐步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也成为了智慧城市服务与运营商抓住新型智慧城市历史机遇的侧重点和突破点。

(1)智慧节能及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应用迎来突破空间

中国近年来面临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当务

之急。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中提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智慧城市与节能环保产业在政策关联、技术应用、产业融合等方面有较高的相关性。智慧城市具有节能环保的特征,同时智慧建筑和信息技术系统等都与先进的节能技术、环保产品的应用紧紧相连,彼此交叉。

在节能环保的大势所趋下,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快速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从2004年的33.6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2,155.6亿元,复合年均增速58.78%;合同能源管理总投资额从11.0亿元增长到742.3亿元,复合年均增速59.71%。根据节能产业协会的估计,今后十年我国节能服务行业仍能保持30%的年增速,发展空间广阔。

同时,智慧节能需建立能源互联网实现节能信息平台检测及分析,从而通过有效的节能改造方案,逐步实现分布式能源的对接与共享。用户侧能源互联网通过采集用户的能耗数据,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对能耗情况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能源使用建议服务,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的这一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务院于2014年5月15日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要求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推广电能服务,继续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在印发的《推进互联网+行动意见》中提出,要“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能源互联网是对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和能源体制的创新和升级,具备可再生、分布式、互联性、开放性、智能化等特点。智慧节能通过能源互联网的产业应用可以有效调整和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智慧城市节能的综合目标。

(2)智慧医疗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深化和加快

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化作为医改支撑依托的作用愈发明显。随着区域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步伐的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在现有体制机制条件下对医疗资源的利用已接近极限,长此以往将会不断加剧医患纠纷,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中国医疗行业IT 解决方案市场2013-2017预测与分析》报告显示,2012 年中国医疗行业IT 市场规模是170.8 亿元,比上年增长16.6%,IDC预测,2015 年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投入将达290.2亿元,2017年将达336.5亿元,2013-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4.5%。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相关技术发展,通过医疗信息化可有效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从目前医疗信息化应用深度、投入金额和地区差异等方面综合考虑,我国医疗信息化整体尚处于初期,未来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医疗信息化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规划的“46312”工程规划中,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已经成为既定不变的政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将是建立从下至上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从各省市卫生机构的工作规划来看,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将成为未来几年各地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既有平台的完善、高级别平台的建立、以及不同级别平台的相互打通等,预计行业将长期保持20%以上的增长势头。

基于信息化需求从政府到社会不断扩大、基于网络化业务从局部到区域不断延伸,数字化管理的广度持续扩大、高度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对医改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在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愈发显现,并将贯穿于深化医改的全部进程之中。在用户刚性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双重刺激下,医疗卫生信息化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公共卫生信息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优化了医院的业务流程,拓展了医疗资源的服务范围。

(二)公司经营战略背景

公司作为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新型业务模式的践行者和领导者,借助2013年非公开发行项目融资,顺利实施了智慧城市及智能建筑建设总承包项目、智慧

城市支撑软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区域中心建设项目等项目,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公司在智慧城市及智能建筑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开启了公司由“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向“智慧城市服务与运营商”战略转型的序幕。

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和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不利条件,公司围绕“智慧城市服务与运营商”的战略定位,在募投项目顺利实施的带动下,公司业务转型和收入结构转型已初见成效,逐渐改变智能建筑一枝独秀的现状,不断增加智慧医疗、智慧节能、智慧交通、软件与咨询的收入占比。2014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6,690.07万元,较上年同期上升80.75%;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90.91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3.91%。

公司聚焦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节能等智慧城市业务板块深度耕耘,一方面智慧医疗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19.35%,智慧节能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09.16%;另一方面智慧医疗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增长11.09%,软件与咨询毛利率较上年同期增长14.63%。通过不断提升智慧医疗、智慧节能等高毛利率业务占比,同时加强管控智能建筑业务成本,公司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长4.84%,优化了公司财务结构,提升了公司的资产质量。

公司坚持“业务转型深化和外延并购扩张”的双轮驱动战略,围绕“智慧城市服务与运营商”的战略定位,通过布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慧节能、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城市重要细分领域,实施“咨询引领、智能基石、节能推进、医疗先行”的战略方针。公司借助在智能建筑业务积累的丰富业务经验,以智能建筑为基石,不断深化公司各项业务的发展。2015年,公司通过成电医星的收购,积极践行医疗先行战略方针,向智慧医疗产业链上游延伸、挖掘智慧医疗板块业务;通过深圳世纪天源的投资,迅速切入智慧环保领域。

公司推行“分享、合作、创造”的企业文化,通过“智城模式”投资、参股、并购、整合和培养智慧城市各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和资本市场专业的投资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资本纽带,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智慧城市建设和服务的生态体系和产业集群。

公司目前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能建筑、智慧节能、智慧医疗等细分领域均已取得了一系列转型发展成果,公司业务已逐步从智慧城市建设(V1.0)、智

慧城市运营(V2.0)率先步入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V3.0),具体情况如下:

1、高端咨询引领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

公司积极探索新业务方向和创新的商业模式,致力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蓝海和制高点。公司以高端咨询切入行业,深入挖掘并引导客户需求,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拓了面向智慧城市的新业务增长点。

公司通过建设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业务布局,培养了公司高素质的技术团队,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开发生态体系,进一步开展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的前沿课题研究,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意见及技术支持,推动智慧城市产业领域的科技合作、协同进步和产业价值链完善与提升,有利支持公司各项细分业务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公司“智慧城市服务与运营商”的行业领先优势。公司2014年完成了上海真如、贵州、遵义、湖北咸宁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发布了新一代绿色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及智慧主题公园景区、智慧办公、智慧社区、工地扬尘噪声在线监测等系列解决方案,公司已成为国内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和应用领域的领军企业。

2、智慧节能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智慧节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围绕“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已深入拓展湖北、海南、河南、山东、浙江、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云南等地区,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公司拥有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节能服务机构备案资质,国家发改委工程咨询资质,住建部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等。公司承接的震旦国际大楼、闵行春申文化广场、嘉定司法中心等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改造项目被纳入“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同时,公司已承接了上海市300余栋建筑分项计量与能源审计项目。公司建筑能耗监测平台荣获2013年度“优秀软件产品”称号以及2012-2014连续三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能源管理系统“十大品牌”称号。公司积极开拓BIM咨询市场,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建立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该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大减少风险。

公司将成功经验在全国各地进行复制,助力各地政府加快提升大型公建节能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为实现科学管理、高效运行、绿色智慧城市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城镇综合改造和信息系统有机结合,成为智慧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司在为客户提供建筑节能服务的同时为客户搭建能源互联网管理平台,实现能量流与信息流的互联互通,调整和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实现智慧城市节能的综合目标。

3、智慧医疗积极推进大健康产业发展

智慧医疗有效融合医用建筑智能化、绿色节能、信息化集成三大专业技术领域。公司依托自身多专业、跨学科的科研技术平台,率先在全国提出了“绿色智慧医院”的创新理念及与之配套的“循证设计方法论”理念,通过信息集成创新整合成“院长决策支撑体系”将安防控制系统、医疗信息化、能源监测系统等各个系统集成在一个大的平台中,使得院长管理更加高效。绿色智慧医院解决方案可根据医院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形成一整套集绿色智能建筑、绿色优质医疗和绿色高效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医院建设、运营体系,通过该体系可以满足当前日益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推动医疗卫生行业发展。同时,公司配备专业团队进行后期维护,就院方提出的需求,对系统进行更新优化。

公司于2015年7月完成了对成都成电医星数字健康软件有限公司收购,进一步延伸公司智慧医疗领域产业链,提升公司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与整体实力,为公司“医疗先行”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以成电医星现有软件信息平台和软件开发资源为依托,在与当地政府平台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各地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和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通过承接的新型养老社区和科技助老平台项目,公司整合现有服务资源,针对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推出养老服务平台等系列产品,迈出大健康管理尝试的第一步。未来公司将加快向大健康管理领域纵深进军步伐,利用移动医疗、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通过健康服务与区域医疗资源结合,打造由卫生局管理端、医疗服务机构端、个人用户APP(PC)端三位一体的区域健康服务平台。

4、公司从“智能建筑集成商”转向“智慧社区运营商”

公司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围绕国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以集成创新为基础,以合作共赢为纽带,进一步开拓和加强与属地城投集团及政府平台的合作,依靠先进的技术与经营管理团队,通过覆盖全国的战略布局,形成了以智能为龙头、以软件研发与系统集成为平台,多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的多维度发展格局。

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中的关键智慧单元,是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司凭借其在城市综合体、博览会展园区、金融办公中心、智慧酒店、智慧医疗以及智慧社区等多个领域承接的众多城市标志性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及项目经验,依托公司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方面的综合研发实力,公司以智能建筑为基础,开启了向智慧社区进一步深化转型的业务布局,逐步转向“智慧社区运营商”,进而实现公司智慧城市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

5、区域布局不断深化,“智城模式”成效显著

公司自2012年向“智慧城市的服务与运营商”转型以来,有序推进智能建筑主导转向智慧城市主导的业务结构转型。公司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以“智城模式”为核心的创新商业模式,以高端咨询为引领,构建具有延华特色的智城公司在各地迅速抢占市场,成为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领军者。

这一公司在实践中形成的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创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演化升级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1)针对智慧城市“不仅需要建设更需要长期管理和服务”的特征,公司就通过与政府国资平台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整合双方在技术、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搭建当地智慧城市的人才集聚平台,助力当地建立起一支本地化的智慧城市服务与运营队伍。

(2)“智城模式”成为创客中心和产业孵化器,带动智慧城市产业群的发展。公司通过在上海、武汉等地设立智慧城市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并购基金,吸纳和集聚智慧城市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核心技术和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公司遍布全国的智城网络为平台,从技术、市场和资金等各方面进行孵化和培育。

(3)“智城模式”成为未来推动PPP模式落地的载体,利用现有的专业队

伍、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政企互信关系,挖掘和推动优质PPP项目的落地。

截至本可行性分析报告出具日,公司参控股的智城公司已达到9个,公司通过智城公司一方面构筑全国性市场网络,使得公司各类业务能够快速在各地落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通过PPP模式参与城市建设和服务的投资运营。公司利用资本纽带,更好的整合和协调各级地方政府资源,共享合作伙伴的资源和资金,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融合,并借助金融创新手段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筹集资金,承担各地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破解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资金瓶颈和人才瓶颈。

智城公司是智慧城市的门户,不仅是智慧城市的建设平台,而且是智慧城市的运营机构和融资平台,在介入大数据的获取、管理及运营之后,3.0 版的智慧城市不仅可以实现城市更高效的管理,而且可以介入市民的健康管理、养老助老等更高层次的业务。

此外,公司在现有智城公司的基础上,在顶层设计层面为当地政府提供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将智慧节能、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各业务板块整体植入,从而推动公司“咨询引领、智能基石、节能推进、医疗先行”战略的迅速落地,打造“智城模式”标准名片,进而加速“智城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和复制。

三、智慧节能与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与运营项目

(一)项目投资背景、可行性和必要性

1、项目投资背景

(1)能源互联网推进节能减排进程

节能减排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了节能的要求。随着环境问题激增,政府对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推出的各项政策逐渐由单一措施向综合利用多种政策措施转变;同时,政府逐渐增大与之协同的金融、人事、财政税收等引导措施,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

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17%;单位GDP能耗下降16%。为了配合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国家发改委于2012

年7月开始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方案,旨在激励居民合理节约用电。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2014年5月15日,国务院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要求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推广电能服务,继续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城市综合试点。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3月21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新电改方案的出台将促进电力信息化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带动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在印发的《推进互联网+行动意见》中提出“通过互联网促进能源系统扁平化,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

随着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对于能够利用能源互联网提供综合节能服务的企业能够带来巨大的业务发展机会。

(2)能源互联网将大幅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率

能源互联网通过在现有常规电网的基础上,融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分布式储能装置,结合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形成了信息流和能量流互联互通、深度融合的高效电网结构。能源互联网以电能为中心,以其他清洁能源为补充,致力于实现低碳、节能、高效的综合目标,这一目标贯穿于从能源供给到终端使用的整个产业链。从能源供给来看,能源互联网通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实现能源供给结构的优化;从能源管理来看,能源互联网通过智能化和分散化管理,对分布式能源进行扁平化综合管控;从能源配置来看,通过智能电网技术和通讯技术,实现了广域能源的最优化配置;从终端使用来看,通过对建筑及工业用能进行监测,实现低碳化的监控和管理。通过实施能源互联网建设可以有效调整和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的综合目标。

(3)能源互联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聚集了资本、商品、科技、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水平逐渐提升,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等负面效应逐步显现,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作为城市的重要载体,建筑物在节能方面的突破意义重大。

智慧城市下的城市能源互联网是对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模式和能源体制的创新和升级,具备可再生、分布式、互联性、开放性、智能化等特点。城市能源互联网与智能建筑完美融合,使楼宇成为能源生产基地和智能用电终端。能源互联网能够通过综合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和优化楼宇的能效、排放和安全,并向业主和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辅助服务。能源互联网建设从城市能源规划、节能减排等方面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效益,已成为智慧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1)公司在建筑能耗监测领域具备坚实基础

公司自主研发了“延华建筑能耗在线监测与实时分析平台”,该平台具备能耗数据分析、能源需求预测、节能潜力分析、能源消耗指标分析、情景模拟分析、节能项目管理、能耗公示等功能,曾获2013年度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优秀软件产品”称号以及2012-2014连续三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能源管理系统“十大品牌”称号。

报告期内,公司能耗监测平台成功应用于武汉市节能智慧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三亚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普陀区区级能耗监测平台建设项以及上海市嘉定区、黄浦区、杨浦区、普陀区等各区县共300余栋大型公共建筑分项计量与能耗监测平台项目。公司在建筑能耗监测领域具备的丰富经验能够助力各地政府加快提升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为公司开展智慧节能及能源互联网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2)公司在节能改造及运营管理方面具备品牌效应

公司自设立以来承接了大量节能改造项目,2014年公司承接的“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震旦国际大楼”、“闵行春申文化广场”、“嘉定司法中心”、“古井假日酒店”等6个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改造项目被纳入“上海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其中“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合同能源管理综合节能改造项目”被纳入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示范工程。

公司是第一批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备案的节能服务企业、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文件编制机构、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成员单位、英国BREEAM

国际绿色建筑认证单位、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创会理事单位、建筑节能服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公司在建筑节能领域所具备的品牌优势及积累的客户资源能够帮助公司快速实现能源互联网业务布局。

(3)公司具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公司自2011年起先后参与并完成了住建部“基于物联网的建筑节能监测平台与评估模型研究”、“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研究”等科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建筑能耗在线监测与实时分析系统”。公司课题研发方向从节能技改、设施节能运维管理和能源需求侧管理着手,与公司能源互联网建设有机结合,可以为公司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3、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1)节能服务市场前景广阔,能源互联网具有广阔运用空间

在节能环保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的背景下,节能服务产业规模快速发展,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产值从2004年的33.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650.3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54.77%。根据节能产业协会的估计,今后十年节能服务行业仍将保持30%的年增速,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用户侧能源互联网通过采集用户的能耗数据,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对能耗情况进行分析,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能源使用建议服务,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随着节能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的这一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加大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建设的投入是公司整合完善现有产业链的需要节能服务是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目标,公司作为上海领先的节能服务提供商,目前业务主要涵盖建筑和工业领域的能源审计、节能改造、设施节能运维管理、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方面。在国家政策和市场作用的共同驱动下,公司需要不断整合现有业务与资源,抓住能源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机遇,才能在市场上占得先机。

公司以提高用能效率、减少用能需求、优化用能行为目标,运用自主研发的能耗监测和DSM决策平台等工具,结合BIM、FIM等数字化手管理手段,在“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建设已有所布局。能源互联网是公司智慧城市总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能源互联网平台建设可以提高客户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城市整体能耗水平,符合智慧城市综合节能的目标。公司通过不断加大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建设项目的投入符合公司整合完善现有产业链的需要。

(二)项目具体情况

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建设与运营项目是公司基于其在能耗监测平台、建筑和工业节能改造、设施节能运维管理、分布式光伏发电、能源需求侧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建设与运营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与用户相关的板块(即智能用电、智能管理和服务板块),旨在从提高用能效率、减少用能需求、优化用能行为三方面全方位地为用户服务,以达成节能减排的效果。公司本次拟投资的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建设与运营项目规划如下图所示:

智能电网

1、能耗数据采集与监测管理平台模块

建筑能耗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是以计算机、通讯设备、测控单元为基本工具,

为大型公共建筑、厂矿企业提供实时用能数据采集、开关状态监测及远程管理与控制,该系统可以和监测、控制设备构成任意复杂的监控系统,也可以实现对能耗使用的全参数、全过程的采集、管理和储存。通常情况下,公司通过对空调系统、电梯系统、给排水系统、通风系统、照明系统及办公设备系统等进行分项计量,从而得出不同能源种类、不同功能系统的能耗量。

本模块的建设拟为上海市重点用能单位实施分项计量系统安装及能耗监测平台建设,旨在更为有效地掌握用户用能数据,为公司开展节能改造和设施运维管理提供基础和依据,也为采集能源大数据、分析客户用能习惯、优化用能行为提供渠道和工具。

2、节能技改及设施运维管理体系模块

节能改造及设施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分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工业领域节能改造两部分。我国目前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显著偏高,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是我国推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指针对建筑中的围护结构、空调、采暖、通风、照明、供配电以及热水供应等能耗系统进行的节能综合改造。设施节能运维则是在改造后期通过对用能设备的优化运行和维护达到管理节能的效果。

工业领域节能改造主要是指工业企业的工艺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热、废水、废气等低品位能源,利用余热回收技术将这些低品位能源加以回收利用,为建筑供热、提供生活热水或利用余热产生的蒸汽来发电。工业节能改造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同时解决了工业企业自身的热需求降低了能源投资及运行费用。

本模块的建设计划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从公司能耗监测平台服务和管辖建筑楼宇中,经能耗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的建筑楼宇实施节能改造和后期的设施节能运维管理。同时,该模块还将通过能源审计和能耗监测等方式选取一条具有较大能耗提升空间的工业生产线实施余热回收利用的节能改造,提升其用能效率。

3、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块

分布式光伏发电指采用光伏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在用户场地附近建设,具有用户侧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且可在配电系统内平衡调节等特征。由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的特点,其直接效果减少了用户对电网侧电力的用能需求,并且可以将多余的发电量卖还给电网解决其他用户的用电问题。

本模块拟建立5M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作为试点工程,公司通过为用户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可进一步降低用户整体能耗,实现智慧节能的目标。

4、电力需求侧管理产业化攻关模块

需求侧响应是指通过电价调整或提供资金奖励,引导用户根据系统需要改变原有的用电模式,达到减少或推移某时段的用电负荷而响应电力供应,从而保证电网系统的稳定性。需求侧管理(DSM)是指对用电一方实施的管理,通过对用电方管理可以引导用户高峰时少用电,低谷时多用电,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本模块拟依托新电改方案的颁布和电力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商用建筑为突破口,建设DSM系统试点工程,施行DSM的产业化攻关。

(三)项目建设的内容

公司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建设和运营项目拟投资44,700万元,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各模块投资额构成如下:

单位:万元

1、能耗数据采集与监测管理平台

公司已在上海市内承接了300余栋分项计量与能源审计项目,并把计量参数全部接入到公司能耗监测平台,对能耗数据实施实时监控,对用能行为进行管理和优化。公司拟在接下来的三年中对黄浦区50栋建筑的用水和用气实施分项计

量和能耗监测、普陀区和虹口区25栋建筑实施用电分项计量和能耗监测,预计总投资额2,000万元。

2、节能技改及设施运维管理体系

为了帮助用户提升用能能效,体现“用户侧”能源互联网功能,公司将采取合同能源管理这种商业模式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并建设互联网+节能运维管理体系来对实施改造后的用能效果提供保障和支撑。

公司拟从上海市黄浦区、普陀区目前能耗监测平台服务和管辖的300余栋建筑楼宇中,经能耗数据分析筛选出具有较大节能潜力的25栋建筑楼宇实施节能改造和后期的设施节能运维管理。同时,该模块还将通过能源审计和能耗监测等方式选取一条具有较大能耗提升空间的工业生产线实施余热发电的节能改造,提升其用能效率。

3、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建设

基于公司过往在建筑节能业务中小面积采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经验,公司本次拟投入建造5个中小型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为1MW,以补充用户用电需求,达到降低电网用能量,获得更多节能效益分享的效果。

4、电力需求侧管理产业化攻关模块

电力需求侧管理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节,实现低成本电力服务所进行的用电管理活动。公司计划投资4,700万元用于建设能源需求侧管理平台,实施DSM的产业化攻关,公司拟从用户侧出发通过数据分析,引导、优化用户用能习惯,同时与售电公司进行合作,在电力市场开放的前提下帮助售电公司预判用电高峰配电量,以较低价格提前进行购电。

根据上述投资结果,公司拟投入的投资明细如下:

(四)经济效益评价

本项目建设期为3年,经测算,本项目所得税前投资内部收益率为20.58%,所得税前投资回收期4.99年(含建设期3年)。

四、智慧医疗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项目

(一)项目投资背景、可行性和必要性

1、项目投资背景

自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印发至今,我国医卫事业改革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今年3月,国办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

随后召开的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工作会上进一步提出,“2015年是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的关键年……当前的重点任务是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完善各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居民健康信息服务,强化公民隐私保护、信息安全和标准规范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