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形势与政策2015 材料

形势与政策2015 材料

1.1.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发展的脉络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战略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二战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美国不仅走上了世界战略的大舞台,而且在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于是,它彻底抛弃孤立主义政策,从国际关系的边缘走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张。早在大战期间,罗斯福就设计了一套建立战后世界秩序、实现“美国世纪”的办法,通过主导成立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签定“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等,为战后整个世界格局的确立奠定了基石。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年)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

遏制战略的主要内容有:①推行杜鲁门主义,对苏联实行冷战。②实行“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日本推行扶植、援助和控制政策。③推行第四点计划,疯狂镇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推行新殖民主义。④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外交上不予承认的政策,妄图扼杀新生政权。⑤组建北约,把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力量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这个时期,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是欧洲,主要对手是苏联,主要目标是在亚、非、拉扩张和控制西欧、日本。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年)的“解放”战略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朝鲜战争后,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了美国全球战略:①提出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解放”战略,其核心是力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纳入到西方“自由世界”中。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②在亚非拉地区,加紧扩张。针对东南亚和中东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

(3)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年)的“和平战略”

“和平战略”,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实行“灵活反应战略”和针对苏联和中国的“两个半战争”。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年)的“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主义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

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⑸卡特政府(1977-1981年)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③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与中国的关系正常化,谋求同中国建立对抗苏联的战略合作关系。⑤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年)“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是在美国内外交困的时刻上台的。里根放弃了前几任缓和和维持均势的战略,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以下几点政策:①1985年里根政府提出“星

球大战计划”,谋求美国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并且促进美国经济发展和拖垮苏联。②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在第三世界和军备上同苏联激烈争夺。③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的总战略。④里根执政初期,美中关系起伏波折,随后趋于平稳。中美经贸关系发展迅速。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年)的全球战略老布什总统任期内,跨越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①1989年初,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②1989年底,提出了建立欧洲新格局的“新大西洋主义”:主张把北约、欧共体、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其实质是要在重塑欧洲格局的过程中保持和加强美国的领导地位,确保美国在欧洲的政治、经济利益。③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的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两手方针。④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动荡对美国的影响,加强美国处理地区危机的能力。1991年实施沙漠风暴计划,打击伊拉克。⑤提出美国“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参与和扩展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所谓“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美国提出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控制西欧、东亚、西南亚和前苏联地区,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克林顿政府确立了对华“全面接触”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而不是对抗保证美国战略利益的实现;通过吸引中国参加国际体系,约束中国,使之按美国倡导的国际规则、规范从事。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2008年)

2001年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既9.11后,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④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

⑤2003年3月,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推行“大中东民主化”战略,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

⑽奥巴马政府(2009年-?)

奥巴马将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小布什总统的全球战略观念。保持全球战略调整的平衡性和实施的可持续性将是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的重要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小布什政府做得过头的政策领域内表现出明显的"变革"倾向,如适当减轻打击恐怖主义力度,从伊拉克撤军。另一方面,奥巴马将会在布什政府"不作为"的领域有所作为,重新关注亚太地区,提出亚洲再平衡战略。

再者,奥巴马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优先次序加以调整,结合国内经济,动员国际社会为美国走出经济危机做贡献并对国际金融乃至经济体系加以重建,但仍把握主导权。地缘政治重点微调。

1.2.亚洲再平衡战略

A.“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内涵:强化美国与亚洲盟友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安全联盟关系;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东北亚方面,对朝鲜半岛事务和朝核问题方面,美国继续实施军事应对方案,以日本和澳大利亚为南北两大战略支点的军事同盟体系,建立

以海军空军为主要作战力量的“海空一体”作战体系和以西太平洋岛链为依托的军事基地体系;拉拢东南亚、南亚国家如印度、缅甸等,拓展其在亚洲的伙伴关系,以增强其在亚洲的存在感;加强亚太多边经济体系的建设,如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代表“下一代自由贸易”的“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处理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美国“重返”亚太的主要目的:其一,“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确保美国的绝对安全、保持美国的绝对优势。在亚太地区争当霸主,显示美国的存在,不允许在亚太地区出现一个排美的政治、经济、安全力量格局。其二,搭亚太高速发展的顺风车,解决国内经济困境。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境况下,与陷入欧债危机的欧洲相比较,亚太地区成为引领全球经济提速的引擎,美国对外投资和贸易的一半以上都在亚太地区,因此,美国的战略重心必然要朝亚太地区倾斜。其三,在亚太地区拉帮结派,给美国的小伙计吃定心丸。美国在亚太地区有五大军事同盟,最近,美国又与一些南海声索国加强了军事联系。美国此举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他们传递一个信号,尽管美国大幅消减军费,但美国对他们的安全承诺不会降低。其四,在亚太地区提前布局谋势,遏制中国崛起。美国在亚太地区强化与五大军事同盟的关系,调整五大军事基地群的部署,在中国周边寻求更多的军事基地准入权,开发更多可资利用的战略伙伴和资源,加强针对中国的战略侦察和联合军事演习,特别是美国最近的“海空一体”战略,提出要应对中国的“反介入”能力,明显有针对中国的迹象。 B.影响:(1)美国国内失衡:当前美国内外交困,对内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与赤字、失业率双高的巨大压力,对外面临欧洲困局、中东乱局和亚洲变局,而这些都制约了亚洲再平衡战略的实施。

(2)全球失衡:亚洲再平衡战略在世界上表现为美国全球战略的失衡,即在平衡其全球存在以确保战略重点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首先是欧洲,欧洲作为盟国最大的盟友,深陷经济困境和结构性矛盾,所以欧洲对美国战略转移引发的地缘政治、经济、军事后果十分不满。其次是中东地区,中东地区作为美国一度投入战略资源最多的地区,而美国为了向亚洲实行战略转移,逐步撤离中东,致使中东危机齐发,叙利亚冲突白热化,伊朗危机必经核“红线”等等,酿成世界最大之乱局。

(3)亚太失衡:随着美国战略的实施,亚洲地区矛盾和冲突频发和升级:比如钓鱼岛问题和日韩竹岛(独岛)问题的急剧尖锐化,再比如中菲、中越之间的领土争端等等。

1.3.美国介入亚太地区,中国所面临的发展与挑战:

(1)挑战:

A.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出于政治、经济利益考虑,美国要急于把整个战略重点转移到亚太地区。目的在于政治上对中国打压,挑拨离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遏制中国向区域外发展;经济上欲构建排除中国的 TPP,减速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军事上采取多种形式,联合军事同盟国,以领土纷争为由大肆挑衅,渲染“中国威胁论”,加大对盟国武器弹药销售牟取利益;文化上渗透,以普世价值达到和平演变,搞乱或分裂中国的目的,削弱中国力量对美国的影响。

B.对中国周边形势的影响:美国重返亚太地区,使得东盟也开始主动拉拢美国,而在南海问题上施压中国。美国的重返亚太还刺激了菲律宾、越南等国采取激进化和极端化的南海政策,不断给中国制造海上摩擦,如菲律宾制造的黄岩岛事件以及日本的钓鱼岛事件。长期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力量的增强,特别是中国海军力量的发展,美国急需遏制中国在海洋领域的进一步扩大,从而遏制中国的发展。在美国看来,东南亚地区存在着薄弱的地方,于是便利用东南亚一些国家与中国存在的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给中国制造麻烦。这样做可以进一步增强这些国家对美国的依赖,从而为美国获得新的军事立足点创造条件。美国希望通过

在东南亚地区获得新的军事立足点,建立对中国的封锁链,以阻止中国通过南海突破重围,走向远洋,从而阻止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美国多年来一直努力把在太平洋地区的双边同盟发展成多边同盟。美国希望利用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确立美日联手打压中国的态势,力求形成以传统盟国为核心,辐射多国联盟的集体安全体系,并且美国还认为,把中国周边的安全问题国际化和复杂化可以让中国背上更多的安全包袱,使中国为了对付诸多安全问题而消耗战略资源,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从而保证美国第一大国的地位不受到威胁。(2)发展:

由于美国返回亚太,中国周边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机遇和危机并存,这促进了中国军事力量和科技的发展

1、美国重返亚太,说明亚太的综合影响力已经位于全球北美、欧洲之后的第三位。美国重返必然以强大军力介入为后盾,美元经济攫取利益为目的。因此,重返亚太必然使全球最雄厚的美元联盟投资热钱大量流向亚太和中国,客观上会给亚太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追捧支持作用,只要加强外汇管控,就可以把这股力量变为对中国有利的经济拉动力量。

2、美国重返亚太,必然要把美国的资源体系中的部分资源调到亚太来,比如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等。客观上减弱了美国在中东、非洲、俄罗斯、南美等地区的力量,减弱了对这些地区中国盟友的压力,使得中国可以趁机在这些地区取得更好的合作发展关系,增加影响力,获取利益。比如说,叙利亚战争中美国已经甘居后台,不愿陷入伊拉克一样的泥潭,这样中国力量正好介入;而伊朗也可以趁机喘息,中国就可以从伊朗获取更多的石油利益。

3、美国重返亚太的资源投入,也必然会带来美国国内资源的流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大量投入一方面对美国本土的经济形势是个压力,另一方面又势必促进亚太的经济进一步发展。而无论是对美国本身的巨大压力还是对亚太地区的经济促进,对中国来说都是好事,中国可以借机引入更多资本发展本国经济。

4、美国重返亚太,必然引起美军霸权、日本的胆气和在亚洲动手动脚的行为。亚洲绝大部分国家历史上都曾沦为殖民地,以及被日本占领过,对美国的霸权行径、日军的侵略行为深深警惕,绝不会轻易让美日在亚洲占据主动。重返亚太势必引起相关国家的警惕,中国则可趁机与这些国家发展关系。

5、一旦美国重返亚太处置不当,则美国势必吃亏,在亚太陷入泥潭。那么中国就可以趁机追击,解决六十年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

6、美国重返亚太给中国造成的压力不可小觑。但中国完全可以借机转化为动力,在军事高科技、能源自给、民族工业现代化等各个方面取得迅猛进展,就像当年两弹一星一样的成就。美国重返亚太,势必会激发中国海军及海上力量的飞速发展。

中国如何应对

面对美国的战略进攻以及中国周边日益恶化的局势,中国应该审时度势,制定灵活的外交战略,抓住战略机遇期,在韬光养晦的基础上,积极应对美国的进攻。 1.明确战略目标,继续保持国内稳定

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机遇期,要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稳中求进,进一步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在世界上的国际影响力。 2.继续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加强周边外交,分化美国压力

中国周边邻国众多,地缘政治比较复杂,因此,中国必须关注周围国家,积极参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公共领域的管理,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南海问题的解决,应有礼有节地维护我国主权和海洋利益,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端。中国应该继续推进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机制化进程,在经济领域继续合作的良好进程下,加强政治,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形成彼此利

益交织。 3.正确处理中美之间的关系

首先,维护中美两国大局稳定和健康发展,加强首脑外交,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经贸合作的领域,增强彼此的联系,继续加强与美国的贸易合作,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保障双方的国家利益。 4.加强国防建设,尤其是海军的发展为应对中国复杂的周边环境,适应经济发展步伐,要加强国防建设。尤其是打造国家海洋战略力量,遵循新军事变革的技术要求,科学合理地配置国家海洋战略力量,同时加强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以增强制海权,发展壮大中国的远洋军事防卫力量,构筑更为全面的战略防御体系。

2.1海权对政治经济安全的意义

在政治方面:海洋的地缘战略就决定了一个海权国家的政治力量。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濒临海洋的国家,国与国的地缘政治又以海洋、海权为最终代表,对于重要的海上交通要道、战略意义重大的海峡、海湾,哪个国家掌握了实际的控制权力,哪个国家就掌握了发言的话语权,自然而然也就提升了政治资本和政治身价。西方及南亚部分国家对钓鱼岛问题、南中国海问题的高度关注,中国在应对马六甲困境问题中的努力正体现了海权问题的深刻政治影响。海权问题在政治上的认可与重视必然实现国家海权的发展,海权得到发展,其国际政治地位也必然得到提高。在经济方面:海权的确立和争夺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想经济长远发展,必须确保海权的掌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大部分物资的输送、特别是重要的能源战略物资的运输,都要通过海洋来实现,比如海上石油交通要道、海面以下的管网输送等,都要牵扯海洋本身的资源占有。海洋本身也是能源资源宝库,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储备。要想经济发展必须海洋发展,推动海洋的发展必然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是海洋,海洋是临海国家的战略外缘,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各个国家发展经济和贸易、拓展生存空间和阻挡外部威胁的重要区域,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安全具有突出的作用。

在安全方面:“制空权是制海权的基础,制海权是陆地安全的基础,陆地安全才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这句话深刻反映了海洋对于国家安全的构建是多么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近代遭遇的八国联军和日本侵华都是海权丧失的结果。小的战术战役中拥有制海权可抗拒敌方登陆,大的战略中制海权可消除敌方的长期威胁和构建安全、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制海权掌握多少、国家安全就会掌握多少。

因此,重视海权问题,实现海权的强大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的发展是有重大战略意义

2.2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严峻形势

中国海权面临着一系列的严重挑战:

1、台湾问题、钓鱼岛列屿问题、东海大陆架问题以及南海诸岛问题构成了中国最为棘手的几个海权问题,中国与周边海上邻国面临着极为复杂和艰巨的海上划界问题。目前中国除了与越南完成了北部湾划界外,其他不少海上疆界仍处于争议之中。在黄海,中国与朝鲜、韩国存在划分各自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边界的问题;在东海,中韩面临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争议,中日存在钓鱼岛争端;在南海,中国同越、菲、文、马、印、中国台湾6国7方存在岛屿及领海争议。

2、中国的海洋意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法律、海洋管理、海上军事力量与海权强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对新增加的海上国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管理与

保护还无法适应海洋世纪竞争的需要。

3、中国海上周边国家的海上军事力量发展迅速,特别是一些海权大国对中国维护和发展海权的正义主张和行动处处从中作梗,使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美国为限制中国海上力量发展不断发表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声明,频繁与日、韩、菲等国家海上演习;印度怂恿东南亚与中国存在领海争端各国积极扩充军备;东盟也向美国靠拢,在南海问题上对中国施压。钓鱼岛局势对海权和国家安全影响,阐述认识

.中日的钓鱼岛之争由来已久,但迟迟不能解决。钓鱼岛之争,不仅仅是单纯的领土之争,更关系到海洋发展和国家安全,也牵涉到国际势力。时至今日,钓鱼岛纷争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钓鱼岛争端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权和国家安全。

一方面,日本长期占据钓鱼岛,对我国领土及其附属海域实行实际性的控制,并单方面开发有争议海域的海洋资源,是对我国海洋权利和权益的极大损害。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制海权的丢失,不仅是中国海军走向深海的通道被堵,更意味着包括海洋资源、海洋通道在内的海洋权益被侵犯。

另一方面,在战略意义上,钓鱼岛列岛是我国保卫国家东海方向安全、遏制日本扩张势力南下的前哨,军事防御意义重大,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安全极为重要。如果钓鱼岛被日本永久霸占,美日安保体制下迅速发展的日本军事力量将得以据此向西扩张,将对我国的安全构成潜在或现实的威胁。再者,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也助长了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对我国南海海域侵占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增加了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使中国周边安全遭受严重威胁。

钓鱼岛争端是中日海权战略态势的反映,钓鱼岛的得失决定中日海权之争的开局,从更大范围来讲,是中日东亚未来地位甚至是领导权之争。钓鱼岛直接影响东海划界,南海争端,台湾是战争还是和平统一的大问题。

解决好钓鱼岛问题是改变中国战略被动态势及扭转日攻中守局面乃至是奠定东亚战略格局的基础工程,即钓鱼岛是塑造中日战略格局、规范中日关系的第一道门槛;是中日海洋权益的分水岭;是中国夺回海权主动权,改变中国战略守势局面的试金石,进而影响东北亚格局的关节点。

日本在钓鱼岛的行动将成为南海国家的参照,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行动将直接影响南海国家对中国主权的尊重还是蔑视的态度,钓鱼岛得失同样决定台独势力对中国维护领土统一决心的认识,从而决定其政治态度。

可以断言,中国收不会钓鱼岛,休想解决南海、台海问题。失去钓鱼岛,必然将迎来东海、南海甚至台海危机的集中暴发。

2.3维护我国海洋的合法权益的政策方略

第一、加强国民海权意识,确立海权新思维。海洋意识的确立,是制定及贯彻国家海洋战略的基础,对海洋开发、利用和防卫等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国海权应该定义为中国研究、开发、利用和一定程度上控制海洋的能力和影响力。

第二、整合各部门力量,统一的海洋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海域管理权分散在海监、渔政、海关、海事、边防武警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职能不同、力量分散、缺少协调。必须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联系协调有关海洋权益维护的工作,以结束目前所处的“五龙闹海”、各自为政的局面,使我国外交、海军、海监、海事、海警、渔政、科调、民间力量有机地协调起来,互为补充,平时作好预案,一旦有事便能快速反应。同时应该成立海洋冲突处理小组和海警小组,提高应对突发冲突的应变能力。

第三、加强远洋海军建设,铸造现代“海防利剑”。要彻底改变“近海防御”的海防思

想,积极拓展海军的远洋军事能力,提升对邻海国家的威慑力,打造“攻防兼备,御敌于海疆之外”的蓝水海军。同时应提升海军执行海洋维权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为海洋维权提供重要支持。

第四、以外交谈判为主,政治经济多管齐下。在当前形势下,应坚持“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积极开展多变谈判,同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施加影响。在今后解决海上冲突时,调动各方力量,保持己方优势,可以更好的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第五、作好战略性长远规划。①制定海洋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②进行海洋勘探,摸清海洋“家底”,在法理上占据主动。③加紧海上开发,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六、政府民间紧密配合,两岸三地联合行动。建立海洋协警,协助海洋管理部门维权。加强持续性实际控制。越先实际控制争议地区、控制的时间越长,解决争议时就越有优势。

3.1当前国家关系的调整受到哪些因素的支配

1.首先,国家关系的调整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 1.1中美关系是中国国家关系的主线

中美关系将是中国国家关系的一条主线。因为,首先美国的综合国力对全球政治格局有极大的影响力;第二,美国经济实力和技术创新动力对全球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力;第三,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全球军事延伸对全球安全与稳定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第四,美国多元化大众文化对全球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中国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处处都可能触及美国利益,时时可能遭到美国的阻击。因此,中美关系这条主线必然牵动着中国国家关系的调整。 1.2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家关系的软肋

多年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国国家关系调整中花精力最多的重要问题之一。台湾问题中掺杂着众多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影响巨大,在外交实践中,一些国家常常以台湾问题作为牵制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砝码,动辄以台湾问题对中国施压或讨价还价。其中以中美关系表现得尤为突出。 1.3南海问题是中国国家关系的长期深痛南海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是我国南下的门户和重要海上通道。70年代开始,越、菲、马等国以军事手段占领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引发出“南海问题”。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一直保持着冷静克制的态度,主张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建设性地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但事实上近些年来,一些国家仍然继续在此抢占地盘,开采资源,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可预见的未来,南海问题很难得到妥善的解决。 1.4日本问题是中国国家关系的现实麻烦

日本政治、经济的变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极大。为实现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目的,日本积极申请入常,并展开了强大的外交攻势。中国在这一问题上则处于两难之境,即明确支持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明确反对无疑将导致中日关系的大幅度倒退。另外,中日钓鱼岛争端也是影响中日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 2、其次,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必然会对当今中国的各个方面包括国家关系的调整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自古,中国就遵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原则,历朝历代以“和”为主要思想的对外之策屡见不鲜,番邦之间的和亲政策、以贸易协和为目的开辟丝绸之路等,都是有利的佐证。而当代中国,众所周知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鲜明的印证了“和”文化是古代、当今、乃至将来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3、当前国家关系的调整还受到国内能源状况的影响

快速增长的经济使中国日益增加对能源的依赖,能源也成为了中国国家关系的调整中不

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受到资源现状的胁迫,中国在对待蕴含丰富油气资源的苏丹、委内瑞拉、缅甸、伊朗等被美国称作“失败国家”的国家,明显存在交好倾向。虽然中东的态势一直不是很明朗,恐怖分子的活动也较为集中,油气运输极有可能受到干扰,并且价格多变,中国还是坚定不移的同该地区建立互利互补的外交,外交政策也相对宽松。 4、大众传媒对中国国家关系调整的影响

舆论一直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众传媒力量日益增大,对社会各界所产生的促进与监督作用也日益显著,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大众传媒也是当今中国制定外交政策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之一,其广而告之的特点,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中国对外态度的改变,影响中国的国家关系的调整。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国家关系的调整,受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国家关系的调整是体现国家利益的结果。

3.2如何认识亚太地区的形势变化,如何评估我国周边外交环境

如何认识亚太:1)领土争端激化。中日钓鱼岛之争,日韩独岛之争,中菲、中越南海南海纷争,中印边界争端等频发,各国都加强了对领土尤其是海洋利益的争夺,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亚太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2)半岛局势变化。亚太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软肋是东北亚,朝鲜半岛形势是风向标。韩国政府的强硬政策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支持。“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爆发后,美国迅速以此为契机,强化美韩同盟,坚定地站在韩国一边,支持韩国主导对朝和谈进程。

3)日本“远交近攻”,加强日美同盟。安倍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扩张性的外交政策,在诸多外交争端上立场越来越强硬。对内实行“安倍经济学”,超发货币是日元贬值,加剧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环境的动荡性。

4)战略忧虑刺激军备竞赛。进入21世纪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军费开支整体上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这种态势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从长期来看,各国军费开支不断增长的态势不利于亚太安全互信的建设,可能使亚太地区陷入军备竞赛的“恶圈”之中。

5)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三重灾难、以泰国为代表的东南亚洪灾、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亚和南亚地区复杂的安全形势、中国海外投资在缅甸遭受损失等,都表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日趋严重。非传统安全问题呈现社会化和地区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民生。

周边环境:

我国周边地区是我们重要的地缘战略依托,集中了中国重要的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所以有一个稳定和积极向上的周

边地区环境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我国周边形势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北面平稳,东南复杂,西面危机。所谓的北面平稳,主要是指我国北方邻国俄罗斯和蒙古

的总体形势很好。中俄、中蒙都重视彼此关系的发展,在各个领域都展开了合作。东南复杂,是指东南亚形势波动不定,与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矛盾激化。东北亚的朝鲜半岛局势反复、日本右倾主义抬头,威胁地区安全。西面危机,是指西面危机不断,乱局出现长期

化的发展趋势。美国借口“反恐”挺进了中亚,相继与中国的邻国——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签订协议建立军事基地或为美国开放领空,对中国造成威胁。

我国周边外交环境十分复杂。首先我国是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美国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太平洋战争后美国卷入东亚事务,新中国成立后又以各种手段对我国加以遏制。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世界经济强国,又是一个侵略过中国并至今仍对中国存有戒心的拥有巨大核潜力的国家。俄罗斯尽管现在实力削弱,依然是军事强国和核大国。印度则是与中国接壤并存在领土争端的陆上强邻。

其次,我国周边外交环境的复杂性还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各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国家聚集在我国周围。世界上10个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是在这个地区。在国体和政体上,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有共和制国家,也有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世俗国家,也有神权国家;在文化上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等。这些都加剧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再次,我国周边也是大国利益的交汇处。冷战结束后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有四个在这一地区角逐,除欧盟与中国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之外,美日俄均与中国有着复杂的利害关系。加剧了我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面对亚太地区的新变化,中国的应对策略有: 1、高度重视亚太大国峰会,对有关建议持开放态度,考虑到亚太地区中小国家的感受,可选择顺水推舟的方式参与亚太大国峰会,继续坚持协商一致原则,不能搞少数服从多数;在峰会模式上坚持其非正式性,弱化机制色彩。 2、在安全问题上,要注意到亚太安全合作进程在机制设计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这一问题涉及到中国日后是受制于人还是发挥主动的问题,因此具有相当的紧迫性,我们要未雨绸缪,尽早介入。 3、在经济合作问题上,首先要抓紧扩大内需市场,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将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变为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 4、要根据情况重新审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关系,及时调整定位,为中国参与亚太地区未来治理结构做好准备。

3.3日本实施“政治大国”战略的具体措施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再次,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2、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一是多方拉票,积极竞选非常任理事国。二是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宣传媒介,为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造舆论。三是增加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四是加强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争取把持联合国的重要机构。

此外,日本还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争取在世界经济交流和经济规则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以加强日美同盟为重

点,同时全面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协调;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为政治大国目标奠定军事基础。

(书P352—360)

1) 增强经济实力,以实力为后盾,开展经济外交。 2) 凭借经济实力展开“金元外交”,努力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3) 增强军事力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1

为什么说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我们的祖先以他们高超的智慧和不懈的追求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承载着我们祖先对未来的寄托和梦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赞天地之化育”是他们的最高价值理想。追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他们的最高精神情境。“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他们的最高价值志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始终持之以恒,艰苦卓绝地实践者自己的最高价值诉求。怀揣梦想,不离不弃。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尧舜禹三代的文明开始,到孔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社会理想为核心,开启了世代中国人的梦想。

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中国梦”就是“中国心”、“中国魂”,她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和基因,是我们祖先的记忆和启示。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仁人志士不断实现梦想的历史,也是他们用卓越的智慧书写辉煌浩瀚人类文明画卷的历史。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西方列强掠夺中国,但是民族衰落的屈辱也孕育着复兴的期望。拯救民族危亡,取得民族独立,建设强大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中国梦”;抗战结束,国民政府不顾人民安危,悍然发动内战,结束内战,建立统一、稳定、和平的新中国成为“中国梦”;文革以后,民生凋敝,民主和法治被践踏,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恢复民主与法制成为“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凝聚了上下五千年尤其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同时也是全民族的。它既是我们个人人生的具体理想,也同国家未来相通。这样的“中国梦”是真实存在的。中国近代以来的痛苦历史告诉我们,国家衰败是民生凋敝之源,几代中国人的梦想里,希望国家富强都是最动人的部分。

今天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人生选择空前的多样性,非主流选择受到越来越多的宽容和保护。“中国梦”不再是政治强制,它所容纳的社会千姿百态不仅刷新了中国历史,也必将展现全球意义上的丰富。

4.2如何理解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物质因素,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将“坚持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升华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1“.中国梦”是一个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富裕的梦。 2“.中国梦”是一个政治民主、各项制度趋于完善的梦。 3“.中国梦”是一个文化繁荣、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梦。 4“.中国梦”是一个社会和谐、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梦。 5“.中国梦”是一个生态文明、美丽中国成为现实的梦。 6“.中国梦”是一个和平发展、努力造福世界人民的梦。

4.3腐败问题根源?如何治理腐败问题?

(一)道德观念淡薄

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部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削弱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另外,由于惩处的力度不够,也增强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侥幸意识,削弱了他们的自律意识。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治伦理建设,就是要以德倡廉,强化人们的道德观念,筑起“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二)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存在漏洞

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的监督效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制度存在不足,监督体制不够健全、不够科学,监督重点不够突出,难以抓住要害。第三,民主党派的监督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第四,由于政府工作的公开化机制还不够健全,透明度不高,群众和社会监督渠道不畅。第五,新闻舆论监督亟待加强和完善,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权利和舆论监督权力还缺乏充分的法律保障。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这导致了以下后果:一是反腐败机构之间分工不清晰、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反腐败战略存在薄弱环节,廉洁教育的对象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预防腐败的针对性、前瞻性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不完善,没有一部统一的《反腐败法》,对腐败行为的界定不清晰,党和政府部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高。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四)国家福利制度未能跟上经济发展

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措施

(1)政府首先应该健全党员和领导干部的选拔机制,保证社会选拔出德才兼备的人民的好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对当前复杂的权力过渡层次予以精简增效,深入细致研究可能发生腐败的领域,在关键环节上有效地打击腐败。

(2)提高惩罚度,并对惩罚机制与腐败显示的不对称不公平加以制度化。要建立严厉的贪污惩罚制度,使得可以得到量化的惩罚度和腐败行为的数量关系存在富有弹性,提高政府官员腐败行为的实际成本,从而弱化政府官员参与腐败的可能性,并且由此社会福利损失总量减少。

(3)加强对政府官员自身素质的改造,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官员服务人民的责任意识,重视官员的素质教育和法律宣传教育,使其了解贪污犯罪行为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及后果的严重性,加强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严厉打击“讲人情讲关系”的不良社会风气,促进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降低社会的贪污犯罪率。

(4)强化对官员权力的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及执行政府决策行为的信息透明化。政府官员对权力的量裁有一定的自由性,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政府官员的量裁权会上升为扩大了的自由性。而政府运作的信息不对称使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处于信息的无知状态而无法起到有效的社会监督。政府的内部监督应上升为引导社会公众进行社会监督,减低政府内部监督的成本负担,并将对腐败的监督负担分摊为社会的共同负担。

(5)对政府官员的权力进行竞争性改革,明确界定官员的自由量裁权,通过公开的信息披露,对政府工作进行电子化治理,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矫正可能被扭曲的信息不平

衡,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和惩罚门槛,这样才能有效地降低官员在能够为其追求私利创造机会的关键经济部门中的权力的随意性,使政府官员行为体现正常的委托—代理关系。

(6)政府应对社会公众应该进行规范的道德教育,提倡社会公众对政府官员进行社会监督及鼓励对腐败行为的告发。鉴于个人反腐的困难性,政府应该提供有效的激励,使反腐倡廉在道德意识形态上具有广泛的社会示范效应,从而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变社会某些公众对权力的意识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公众参与反腐。

我国目前反腐斗争从“有所控制,但仍存在”阶段发展到“有效遏止腐败”阶段的过程,从“标本兼治”到“以治为主”的反腐思路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艰巨的任务。但可以确定的是,通过制度的逐渐完善及配套的道德培养并持之以恒地坚持进行反腐,就能够更有效遏止政府官员腐败的发生,矫正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制度缺陷,改善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及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并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

一、时政题

1.2012年我国上网人数是多少?

答: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突破5亿,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2.长征二号丁搭载的卫星是?

答:2011年11月20日8时15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创新一号03星”和“试验卫星四号”送入太空。

3.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

4.2011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答:谢家麟院士: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良镛院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5.300m饱和潜水母船:

答:2012年8月6日,中国首艘300米饱和潜水母船“深潜号”在青岛建造竣工并交付交通运输部使用。 6.三沙市时政新闻:

答:设立时间:地级市三沙市是2012年7月24日(另说2012年6月21日)设立的。

设立目的:设立地级三沙市是我国对海南省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发布公告,宣布国务院近日批准撤销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下辖西沙、中沙、南沙诸群岛及海域。三沙市的市政府所在地是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岛礁以及南海海洋权益的维护,有效反击最近越南和菲律宾对我国南海主权的侵犯。

7.莫言201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第八届)的著作:《蛙》 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中国籍作家。 8.2010年10月16日,中医针灸和国粹京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9.2012年8月22日,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0. 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点37分24秒发射,585秒之后入轨,与天宫一号于18日14点07分自动对接成功,24日12点55分手动对接成功。

三、论述题

一、周边安全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1)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周边安全威胁

一.陆地领土争端

中印藏南问题与中越边境争端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二.领海与岛屿争端

与日本的领海岛屿争端:(1)东海划界:中日东海油气田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线的划分之争。日本提出的“日中中间线”主张完全没有依据,中方一直没有承认。而东海海底的地形和地貌结构决定了中日之间的专属经济区界线划分应该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2)钓鱼岛归属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1972年美国将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日本,同时日本还利用美国与中国在二战后的矛盾非法占有这些土地。与南海诸国的南中国海主权之争:与菲律宾的领海岛屿争端。南沙群岛菲律宾占据9个岛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岩岛之争。

三、朝鲜半岛与中国安全:朝鲜半岛问题是东亚地区最大的

冷战遗产,进入

21世纪后,美国政府对朝鲜采取强硬姿态,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爆发,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朝鲜半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缘意义,是各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半岛两国的战略选择,将与大国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虽然朝鲜和韩国都在竭力谋求统一,但是双方存在的理念与利益冲突,造成了一种一致谋求统一却又坚持对抗的局面。新时期初期的半岛局势仍将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促进和解、推动谈判、制约战争的内外因素继续存在和发展。特别是“六方会谈”进程的继续为和平解决争端提供了重要机遇,半岛和平进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进;另一方面,朝鲜与美国、韩国之间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国家利益和政策目标大相径庭,半岛局势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不排除出现武力对抗和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朝鲜半岛是中国东北部安全的战略缓冲,半岛局势的紧张将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将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没有半岛的安全,就无中国“和平崛起”的最终实现。特别是去年“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关系一度吃紧,美日等国都借天安号事件谋算自己的把戏,向中国施压,进一步巩固了美日韩三国军事联盟关系,之后美日韩三国频繁在我国东部海域开展军事演习,美国甚至派核动力航母参与,这让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一度达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态势,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

四、美日的军事同盟和日本对外军事扩张:

日本是中国的海上强邻,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又是一个曾经对中国进行侵略并且其统治者至今对此没有清醒反省的国家,还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掌握核武器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日本结成军事同盟,90年中后期,日美安全同盟实现了冷战后的重新定义。其适用范围由日本本土及周围数百海里扩大到整个亚太地区;合作内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击”扩展到“日本周边地区发生事态时”,防卫态势由“对储威胁型”向“地区安保型”转变;主要防范对象由苏联转变为朝鲜和中国。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将导致亚太尤其是东北亚地区战略力量的严重失衡,成为影响未来地区安全的重要不稳定因素。进入21世纪,日本决定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的“进攻型”的转变。而近几年日本在对外政策上加快谋求政治大国或“正常国家”的步伐,强化日美同盟,防范和牵制我国的行动不断升级,使日中关系在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隐患。又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日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中,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比如,钓鱼岛问题激化了中日两国在东海问题上的矛盾,2010 年的钓鱼岛中日撞船事件后就让两国关系持续低迷,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五、深度威胁,美国才是最大的“敌人”;近年来,美国以

反恐为名不断

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关注和投入,调整和加强在我国周边的军事存在。美在我国周边地区投棋布子明显存在对我国进行战略挤压和遏制的长远考虑,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主要影响有:

1、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客观上对我国形成战略“合围”之势,将增大对我国

的军事压力,使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加紧构筑从中亚、南亚、东南亚

到东北亚的基地链,在我国东部加强与日、韩军事同盟,在我国南部加强与澳、

菲、新军事合作,在我国西部加大对中亚的军事渗透,在我国北部加强与蒙古军

事合作,将使我国处在美四面包围之中,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2、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构成强大牵制和潜在威胁。美提升亚太驻军的“远程机动作

战”能力,将给我国解决诸如钓鱼岛、南海等问题增添新的难度。特别是美加强在台湾周边地区的军事存在,增强应对台海危机的能力,将对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构成强大牵制和潜在威胁。

美扩大在东南亚的“军事准入权”,使一旦发生“台独”重大事变我被迫采取断然措施,美军可以从冲绳、菲律宾、印尼等较近的军事基地迅速投入战斗,并为其后续部队跟进作战提供跳板;美驻军中亚,不但对我国保持长期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构建西北战略安全屏障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一旦台海地区爆发冲突,美驻中亚空军将对我国西北战略腹地航天、能源等重要目标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极大地牵制我国在台海地区的行动。

3、对我国能源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油气等能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目前我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打开中亚石油市场。若美长期驻军中亚,控制该地区油气生产与运输,将钳制我国从中亚进口石油。马六甲海峡全长900公里,是一条海上大动脉,每年有6万多艘300吨以上级船通过,世界原油的一半、贸易量的1/4都运经这里,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也是进入我国东海和南海的重要通道。美若在马六甲海峡驻军,控制马六甲海峡,将对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直接产生威胁。

目前,美国虽然仍将反恐、防核扩散和维护本土安全作为当务之急,暂不会把我国视为最大安全威胁。但是,美一只眼睛紧盯着国际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的同时,另一只眼

睛却盯着中、俄军潜在竞争对手,始终未放松对我国的防范和遏制。布什连任后,仍对我国继续实行“接触加遏制,合作加防范”的两手政策,对我国进行战略挤压和威慑,牵制我崛起和在周边影响的扩大,构成对我国外部最大安全威胁、严重影响我国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对此,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来考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综上所述,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时时警惕、处处防范。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也是一种财富,它可以鞭策我们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我国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是“和谐”的世纪,大环境决定了社会不可能逆转回20世纪风起云涌的一系列变革之中,虽然局部动荡时有发生,稳定与发展已成为了不可更改的主题。我们要认清局势,分析利害得失,以求规避风险,面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应正确认识,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化压力为动力,谋求更长足的进步。同时我们要加强军事斗争准备,在恶劣的周边形势下,要求我军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二、如何构建中国周边安全战略以--以南海为例

南海在地理学上南海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北接中国广东、广西,属中国海南省管辖。南缘曾母暗沙为中国领海的最南端。东面和南面分别隔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与太平洋、印度洋为邻,西临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为面积3,500,000平方公里(1,351,350平方哩)的深海盆。平均深度1212米,最深处达5559米。从东海往南穿过狭长的台湾海峡,就进入汹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南海50多个可以住人的小岛或浅礁中,有一半多被越南占据,中国大陆仅保有8个,最大的太平岛被台湾当局控制,剩下的一小部分则被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等国占据。南海局势不明,对中国今后海洋生存空间埋下了不安定因素。中国南海舰队要在10年完成南海部署,争取有利国际环境,夺回属于中华民族的领土。构建南中国海周边安全战略,对于我国的国防安全与领土完整有这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树立“大周边”安全战略观念,确定军力发展和军事部署的长远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我国的安全利益,尤其经济安全的利益正在超越周边邻国范围不断向更远的区域甚至全球扩展,而我们的军力水平和军事部署虽然在“小步快跑”地不断跟进,但面对巨大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去年出现的“德新海”被索马里海盗劫持而护航编队无力救援事件就凸显了这一矛盾。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大周边”安全战略观念,必须尽快制定适应新的安全战略需求的整套军力发展和军事部署的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反观目前我军的军力水平和军事部署,与这一目标所存在的差距是很大的。我们是要和平崛起,我们反对霸权主义,但是我们要安全,要国家和人民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

二、加快调整现行军事部署,应对区域安全局势。同时,着眼全球安全形势,加快军力发展步伐。将省军区、军分区、县人武部统一改制为相应行政级别的人武部,负责预备役、民兵及国防动员等工作,隶属于国防部,相关人员退出现役,改制为行政干部或职员编制。将部分与地方工作联系密切的部队整体转制为警察部队归属行政编制是一个出路,如,把海军水警区、岸防部队改制为“海事警察”部队,成立中国的“海岸警备队”,替代海巡、

缉私、渔政等部门的部分或全部职能,成为亦军亦民的准军事化部队;把边疆省军区所属边防部队及武警部队中的边防部队整合组建为“边防警察”部队,同时对武警部队的任务作相应调整,强化其防暴、安保、特勤等职能;“海事警察”、“边防警察”均隶属国防部(这一点要保持中国特色而不必与国际接轨),实行军委和国防部双重领导,人事行政编制。

三、加强基础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成立西南中沙地区级市,归属海南省管。成立西南中沙守备区,归南海舰队管理。加强西沙岛屿的建设。在西沙的几个大型岛屿上,加强西沙渔政设施和各种基础生活设施的建设,加强物资储备和补给能力。使西沙成为南中国海的中心和前进基地。扩大西沙永兴岛军用机场,修建永固的机堡以布置新型的JH7和S30MKK2,修建万吨级军港以停泊大型舰只并建设海岸阵列声纳系统,及相应的雷达通信指挥后勤保障系统。在南沙现控岛屿上,大力采取人工筑岛方式,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建造永久性建筑,使每一个岛礁能独立守卫又能遥相呼应。在每个岛礁上,均应修建大型的码头,尽可能的修建直升机平台和布置多的武备系统以及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特别加强美济礁的渔政设施建设,要不惜人力物力,使之成为一个绝对安全的渔港,作为我国最南端的一个渔业基地。在美济礁的泻湖里最少要修建可以停泊万吨级轮船的码头(对西南湖口的礁石进行爆破以便大型船泊进出)及相应环礁的直升机平台。

四、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和海洋能源工业,促进南沙的经济繁荣。中央和地方都应出台响应的鼓励政策,以经济的繁荣来促进西南中沙市的稳定。政府要以积极的政策加强宏观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南中国海地区的基础研究和考察,大力完善水文地质、气象、潮汐、资源等资料。建立永久性西南中沙市气象服务站。

五、海军应建立健全日产例巡制度,派出飞机、军舰、补给船及医院船等不间断地巡视西南中沙市。特别是南沙和中沙海域。建设完备的预警,侦测系统及通信指挥系统,及实现信息各岛礁共享。同时,为经济建设做好信息服务指导。

六、大力发展西南中沙市旅游事业。进一步推进国民的爱国热情和西南中沙市的繁荣稳定。

七、积极稳妥地收复疆土。要以积极的方针政策,加强备战,找准时机,当有小许机会,一举收复疆土。对现在未控领土要作出规划,收复后以最快的速度建造好永久建筑,巩固成果。最好的就是在南沙或中沙较大的岛屿(如中业岛、太平岛等)上建立相对完整的基地,修建大型海军码头和固定翼飞机机场,储备物资,布置飞机和舰船,以点辐射面,确保疆土在我海军的掌控下。岛屿才是真正不沉的航空母舰。西南中沙的水道是整个西太平洋的命脉,我们如是丢失了她,其意义不只是我们失去了海疆,而是我们的命脉被别人掌握了,就如同我们没有了新疆西藏这样的后方一样,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资源和主权!到时,我们唯有被宰割的份!

八、构建南中国海周边安全战略,需注意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黄金时期,因此不宜动武。不断强调我国对南海的主权,避免周边国家对南海岛屿侵占的在别国看来合理性。对南海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巡航,宣示我国海权。增强南海舰队实力,对周边侵占我国岛屿的国家

形成震慑作用。对其中嚣张的一定要坚决打击,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把其侵占的岛屿夺回来。

在有硬手段的基础上开展和周边国家的合作,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不能只是我国搁置争议,他们开发。南海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在于美国在背后的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为那些侵占我国岛屿的国家撑腰。南海又是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因此美国、日本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支持并准备介入。

我国要解决南海问题,还要有能力阻止美军介入。

总之,构建南中国海周边安全战略面对我国有重要意义,对于构建东北亚、北海、西北、、国家安全也有重要意义。对南海,中国人感情复杂。但愤怒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靠智慧和理性,才会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内容】

政治上强化美国的领导地位。经济上确保美国的主导地位。外交上维系美国

的盟主地位。军事上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

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内容不仅仅是安全战略内容,而是包括安全、外交、经济三个领域的全面战略。(1)安全再平衡:加强亚太军力部署,构筑弧形军事包围圈(2)外交再平衡战略:“前沿部署外交”,发展亚洲新伙伴关系(3)经贸再平衡战略:重构 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主导东亚经济发展秩序挑战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影响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实质】

这意味着,该战略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

其最终目的就是保持和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改变地区安全形势,推广美国价值观。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容+实质】

习近平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作了

精辟概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实质】

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意味着对传统大国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避免对抗(冷战或热战)就是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最核心的实质

【与中国碰撞+中美关系特殊+制度不同】

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是实力最强的守成大国。

首先,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现代化发展阶段上都存在不少差异

与分歧。其次,中美两国在全球与地区战略考量与诉求上分歧明显。

美国要建立“美国统治下的世界和平”,维护独霸世界的战略地位;中国要建设“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和谐世界”。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延长和保持美国的优势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中国自身发展

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发展战略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建立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

大国关系。

【中美双方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态度和思路、方针、方法、行动】

在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后,美方在不同场合都做出过积极的回应。目前,两国领导人已经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双方建立了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为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提供了机制保障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表示,中国继续和平发展非常符合美国利益。如果中国成功,将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并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平等伙伴,双方可以共同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当前美中双方面临着把两国关系推向更高水平的独一无二机遇。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既不同于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对抗的关系,也不同于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仍然维持的同盟关系。换言之,这是一种在新形势下中美作为两个大国本应该建立的正常国家关系。

习近平指出,中美建设新型大国关系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中美需要在加强对话、增加互信、发展合作、管控分歧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新型大国关系建设。习主席提出了四点建议一要提升对话互信新水平,把两国领导人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场合会晤的做法机制化,用好现有90多个政府间对话沟通机制。中美两国利益攸关,战略互信是互利合作的基础,互信程度越深,合作空间越大。双方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隔阂,多一些信任、少一些猜忌。二要开创务实合作新局面,美方应在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等问题上采取积极步骤,推动两国贸易和投资结构朝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三要建立大国互动新模式,双方应在朝鲜半岛局势、阿富汗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密切协调和配合,加强在打击海盗、跨国犯罪、维和、减灾防灾、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太空安全等领域合作。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中美在国际事务中共迎挑战、共担责任,既是两国合作伙伴关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盼。应该进一步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加强中美在朝鲜半岛局势、伊朗核等热点问题上的协调,推进在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外空安全、能源资源、公共卫生、粮食安全、防灾减灾等全球性问题上的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四要探索管控分歧新办法,积极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

【自己的观点、实例】

亚太区域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的崛起。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努力

建构亚太新格局对中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其中遏制与防范的成分不言而喻。 美国选择在此时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强化与该地区的经济联系,与中国争夺东亚市场,提振美国经济。安全领域,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准点在于围堵、牵制中国。在外交领域,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主要靠“巧实力”,即借助盟友和伙伴的力量,而不是自己冲到前头。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是寻求同中国正面对抗,这从美国在中菲黄岩岛争端上的态度可见一斑。 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有针对中国的一面,但是也有保障自身发展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一面,包括寻求同中国的合作,如在经贸领域、朝核问题、反恐问题以及中美合作应对西方金融危机等方面,甚至美国国内一度出现G2 ( “中美共治”) 等说法。

中美两军在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双方同意在地区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两军在亚太地区实现

良性互动。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两军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在人道主义救援、减灾、反恐、反海盗及维和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尽管如此,我们对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挑战,依然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美国对中国和平崛起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前景惴惴不安,美国总统对13 亿中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表示出某种忧虑,由此可见,奥巴马总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担忧与牵制的企图也就不足为怪了。此外,奥巴马总统在第二任就职演说中表示,美国决不做世界第二。综上所述,未来中美两国需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地区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但是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中美两国关系以脆弱的战略互信为基础,未来两国关系跌宕起伏,也就难以避免,需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台湾在目前仍是作为一个敏感的话题。在此事件上美国多次委婉或是直接表态支持台独,这无疑是在挑战中国人的骄傲。更甚做错的是,在中日钓鱼岛事件中一再插手并且态度明确支持钓鱼岛是日本的

要以实际行动体现相互尊重。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也是检验美国是否真正欢迎中国发展强大的试金石。这种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而是相互和对等的。中国从不做有损美国核心和重大利益的事。美方也应恪守承诺,切实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在处理台湾、涉藏等重大问题上拿出实际行动来。

2010 年 9 月钓鱼岛撞船事件发生后,美国领导人相继表示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并举行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军事演习。

形势与政策

1,美国亚太载体战略对中美关系影响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②亚太主要内容和实质③中美双方态度

④自己的观点(实例)

2,中国周边外交战略

③上合组织:反恐,分裂,毒品(扩援)②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战略思想

③自己的观点(对具体外交实践的认识)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迅速发展的新兴大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