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真: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陈真: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陈真: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陈真: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本文发表在《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及其方法论意义

陈真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内容提要:罗斯的初始义务论用一种多元的理论替代了康德义务论和密尔功利主义的一元论理论,克服了康德和密尔理论的许多缺陷。了解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文对罗斯的初始义务的概念、初始义务和实际义务的区别、决定实际义务的标准和方法、初始义务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方法论上的启示等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罗斯初始义务论直觉主义方法论

究竟什么东西使得一个行为成为道德上正确的行为?罗斯(Sir William David Ross, 1877-1971)以前的伦理学理论所提供的答案都是一元的。康德主义和功利主义都试图为道德的行为提供一个唯一的一元的终极标准。它们各自的标准都受到日常道德观念的挑战。罗斯在他著名的《正确性和善》(1930)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多元的规范伦理学理论来解决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他的“初始义务论”。他将各种初始义务看成是客观的、多元的、不可还原为单一性质的东西。从这些客观多元的不可还原的初始义务出发,我们就可以推知一个具体的行为道德上是否正确。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角色。他的理论无论从内容还是方法上,对于我们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道德研究,对于我们追求确定性的道德认知都具有重要的启示。①

一、对效果主义的批判

怎样客观地解释一个行为的正确性?效果主义主张根据一个行为的客观效果或后果来决定其正确与否。这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明确、简单并且客观的道德标准。

但罗斯认为伦理学利己主义或功利主义等效果主义理论将行为的正确性或应然性归于其效果或可能发生的后果并不符合我们的道德实践。在实际的道德生活中,我们在决定道德上是否应当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所考虑的往往和所要采取的行为的前因有关,而和后果无关。比如,我们之所以有遵守承诺的义务,主要是由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所决定的,我们遵守承诺仅仅是因为我们过去做出了承诺,没有其他的原因,和遵守承诺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并无必然联系。②伦理学利己主义者认为一个行为道德与否取决于它是否符合行为者的个人利益。罗斯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行为者的个人利益和该行为的正确性无关。即使道德的行为最终有可能符合行为者的个人利益,但如果一个人采取该行为仅仅因为它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则他的动机并非出自该行为的正确性,而是出自自己的个人利益。传统功利主义者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最大限度地增进大众快乐。罗斯认为这种观点的问题在于:第一,快乐并非唯一最终值得追求

①本文关于罗斯理论的解释主要依据W. D. Ross. “What Makes Right Acts Right?” in his The Right and the Goo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7, pp.16~47。这一部分重新收入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UK: Blackwell, 2003。本文注释中的有关页码皆转引自后者。本文中的部分内容,参见拙著《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第七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参见W. D. Ross, “What Makes Right Acts Right?” in 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UK: Blackwell, 2003, pp.55~56。

的东西。第二,一个行为正确与否和是否最大限度地增进某种“善”(good)或“快乐”并无必然的联系。比如,假定我能够判断我遵守承诺去帮助一个人的行为和帮助一个我没有做出这样承诺的人的行为可以产生同样的好处(甚至后者稍许多一点),我会毫不犹豫地将遵守承诺帮助前者而不是后者看成是我的义务。但按照效果主义的最大限度的理论,我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罗斯认为这个例子进一步说明效果主义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能正确解释我们日常的道德直觉。③但当遵守承诺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或者当我不违背我见一个朋友的承诺,我就无法拯救一个即将溺水而亡的小孩时,我正确的选择似乎只能是违背承诺,先救小孩。效果主义似乎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情形。按照效果主义,效果最好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行为者应当先救小孩?因为救小孩的行为的效果最好。罗斯认为我们可以用非效果主义的观点来解释这个例外。在上述情况中,我对溺水孩子的义务超过了我对朋友遵守承诺的义务,因此,我应该遵循更义务(more of a duty)的义务去救溺水的孩子。这个解释没有任何对行为效果的考虑。罗斯认为他的解释比效果主义更符合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这种情况下的道德判断。④他似乎有如下预设: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一条道德规则或义务出现例外,那么,一定是因为有另外一条更强的义务与之冲突。这样,罗斯就提出了一种多元主义的理论来解释道德的标准问题。

二、初始义务

罗斯认为一个具体行为道德上正确与否是由“初始义务(prima facie duty)”⑤所决定的。罗斯将那些我们认为确定无疑的义务称之为“初始义务”。更为准确地说,“初始义务”指的是在没有考虑具体情况之前(在没有发现它和其他的初始义务冲突之前),我们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遵守的义务或应该采取的行为。比如,遵守承诺就是一个“初始义务”。

罗斯列举了一个不完全的初始义务名单,这个名单包括了六类初始义务。这些义务给我们的行为提供了初始的理由,但还不是最后的实际的理由。罗斯对这六类义务的解释如下:⑥1.建立在行为者以前的所作所为的基础上的义务。这类义务包括两类。

A. 诚信的义务(fidelity):如果行为者以某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明确说出或没有明确说出的方式)做出了某种承诺,他或她就有义务遵守他或她的承诺,也就是说,行为者有了一个支持自己遵守承诺的道德的理由,虽然在实际情景中这个理由可能不是最后的、决定性的。

B. 补偿的义务(reparation):如果一个人过去给另一个人造成了某种伤害而现在他又有能力补偿这种伤害,那么这个人就有一个初始的义务去这么做。同样,这个义务也提供了具体情况下采取某种行为的一个道德的理由。

2.建立在其他人对行为者所做的事情的基础上的义务,也就是感恩的义务(gratitude)。如果一个人以前帮助过我,或者以某种方式使我受益,而我现在又有能力回报,那么我就有一个初始义务做些事情使帮助过我的人受益。

3.正义的义务(justice):如果某人获得了他所不应该得到的东西(比如,不义之财),而我又处于可以纠正这种不公正的情况,那么我就有一个初始的义务去改变这种情况。或者,如果我有这个能力防止不公正的利益分配,那么我就有一个初始义务去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通常政府官员,立法、司法、执法机构,处于可以防止或纠正不公正的分配的地位,因此,这条义务能够给他们提供行为的初始理由和道德的要求。

③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57。关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还可参见pp.69~70, pp.73~4,

pp.76~7。

④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p.56~57。上面的例子和罗斯自己的例子稍有不同,但基本精神是一样的。

⑤“Prima facie”是西方哲学文献常见的一个概念,意指任何在没有出现反对的证据之前,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东西。所谓“prima facie duty”的意思是说,在与其相冲突的义务没有出现之前,人们认为合理的、应该遵守的义务。笔者将其译为“初始义务”。也有人将其译为“自明义务”。

⑥以下对六类义务的解释,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p.59~60和pp.62~64。

4.行善的义务(beneficence)⑦:罗斯认为美德、理智、快乐都是具有内在、自有价值的东西。他因此而认为如果我们处在能够帮助他人,使他们变得更加善良,更加理智,更加高兴的地位时,我们也有一个初始的行为理由去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有内在价值的东西。

5.自我完善的义务(self-improvement):罗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的初始义务。和上面帮助他人的行善义务不一样,自我完善的义务是使自己更加具有德行,更加理智的义务,但不包含使自己更加快乐的义务。

6.不伤害的义务(non-maleficence):我们有不伤害他人和防止伤害他人的初始义务,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不同于行善义务的义务。

罗斯认为上述六类义务是互相区别并且无法彼此还原,也无法还原为一个更根本的、统一的基础。⑧上述这些义务也没有穷尽我们所有的义务。

这些初始义务有如下特点。

第一,它代表了某一类行为,凡是具有这类行为特征的具体行为就有可能成为正确的行为,我们将这类行为特征称之为“使行为正确的特征”(right-making characteristics)。比如,由于我按照承诺还钱的具体行为具有“遵守承诺”这类行为的特征,这个特征就使得我的行为有可能成为一个道德上正确的行为。

第二,它不是乍看上去像一个义务,而是独立于我们个人看法的客观的义务。当我们说一个行为是一个初始义务,我们断定的是关于这个行为的客观事实,它是我们知识的一部分。

第三,它不是实际上的义务,用罗斯的话说,它不是“恰当的义务”(duty proper)。恰当义务或实际义务是依具体情况和条件而定的“条件义务”(conditional duty)。正是在它不是实际义务的意义上,罗斯说,初始义务实际上不是一个义务。

第四,如果在实际情况下没有其他的初始义务和它冲突,它就可以成为那个实际情况下的实际义务或“恰当义务”。⑨

三、不证自明的义务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决定某个要求或行为是一个初始义务呢?我们怎样知道这些义务确实是我们的义务,确实为真呢?罗斯认为这些义务是不证自明的。我们通过某种类似直觉的领悟(apprehension)知道它们为真。在罗斯看来,这种直觉知识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知识,也不是我们第一次注意到它就可以产生的知识,但却是每个受过正常教育、有反思能力的、精神上成熟的人都可以发现的、无需证明的知识。对这些精神上成熟的人来说,只要对这些作为义务的行为给予充分的注意和反思,这些义务就像数学中的公理一样显而易见、不证自明,而且其确定性和数学公理也一样。⑩比如,我过去对一个人做了某种承诺,这就产生了一个我必须遵守这一承诺的义务。我从直觉上知道这一点为真。如果有读者不明白为什么为真,罗斯说,那么,我无法向他们证明为什么为真,我只能要求他们自己再进行反思,并希望他们最终能够知道这一点为真。这些初始义务不同于我的其他的道德信念,这些其他的信念由于对有关情况的研究不充分而可能有误。11

罗斯认为这些不证自明的义务,或者说这种直觉的道德知识不是任意的、主观的,而是有着客观基础的。这种基础不是行为的效果,而是我们和我们的同伴或其他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我和我的受益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是承诺者和被承诺者、债权人和负债人、妻子和丈夫、子女和父母、朋友和朋友、同胞和同胞之间的关系,如此等等。这些种种不同的关系构成了

⑦罗斯强调了行善(beneficence)和仁慈(benevolence)之间的区别,前者主要指善行,后者主要指善良的动机。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60。

⑧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p.60~61, p.63。

⑨以上四点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58。关于第2点还可以参见p.60。

⑩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p.65~66,以及p.68。

11详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80, endnote 4。

初始义务的客观基础。我们通过对这种关系的反思从而获得关于初始义务的知识,这些知识无法进一步证明,但却和数学公理一样确定无疑。在罗斯看来,功利主义的问题是将这些复杂的关系过于简化,简化为仅仅是我和我的受益人之间的关系。12

在罗斯看来,作为道德知识起点的自明的初始义务是更为可靠的、更为确定无疑的知识,是我们其他具体的道德知识的起点和源泉。这种直觉的反思的知识是许多代最好的人们的道德信念的积累。它们构成我们道德知识的基础。一个理论家对此应该有足够的尊重。当然他必须将这些信念彼此比较,去掉自相矛盾的地方。13那么,我们怎样根据这些确定无疑的道德知识来决定我们在实际具体情况下的实际义务呢?

四、实际义务

罗斯将“实际义务”又称之为“恰当义务”或“绝对义务”。在罗斯看来,初始义务并不等于我们的实际义务。遵守承诺是一条初始义务,但并非任何情况下它都是我们的实际义务。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遵守初始义务的行为道德上可以是错误的行为。比如,一个人如果承诺要暗杀另外一个无辜的人,那么他遵守承诺的行为显然就是错误的行为。

虽然初始义务不等于我们的实际义务,但我们的实际义务(我们在实际的具体情形中应该做什么)却是由初始义务所决定的。怎样根据初始义务决定我们的实际义务有如下几种情况:第一,如果在实际情景中,没有其他的初始义务和适用于该情景的初始义务冲突,则这条初始义务就是该情景中的实际义务。虽然罗斯本人认为在实际情景中,完全没有冲突的情况是极少或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如果在实际情景中,适用的初始义务不止一条并且彼此不冲突,则我们的实际义务可能是一种包含各种初始义务要素的合成的义务。比如,遵守一个人所属国家的法律的义务,部分来自感恩的义务(一个人有责任遵守其法律,因为一个人从他的国家获得好处),部分来自诚信或承诺的义务(作为一个国家的永久居民似乎就知道自己应该遵守法律,这暗含了某种遵守法律的承诺,并且由于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而更在某种程度上承诺了守法),部分来自行善的义务(因为法律是获得大众幸福的有力工具),如此等等。14

第三,如果在实际情景中,适用的初始义务彼此冲突、互相排斥,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一个,则最义务的义务是我们在此种情景中的实际义务。比如,一条适用的初始义务也许要求行为者采取行为A,另一条适用的初始义务可能要求采取反对A的行为,或采取另一个行为,而行为者不可能同时采取这两种行为,行为者必须从中选择一个。在上面的承诺谋杀的例子中,行为者至少面对两个初始义务的要求,一个初始义务要求他遵守承诺,另一个初始义务(不伤害的义务)要求他不要伤害他人。他不可能同时履行这两条义务。究竟行为者应该怎样行为,遵循哪一条初始义务,取决于哪一条义务“更义务”,“义务”的力度(stringency)更大。显然,不要伤害他人的义务要求的力度更大,因此,行为者的实际义务不是遵守承诺,而是不要伤害他承诺要暗杀的人。如果我们不假定要杀的人是无辜的人,如果我们假定,要杀的人是希特勒,那么,所涉及的初始义务就更为复杂了。我们要从这些错综复杂的初始义务(道德理由)中找出或决定最强的或最有力度的义务(最有理由的行为),那个最有力度的义务(最有理由的行为)就是行为者实际的义务,也是道德的行为。15

第四,在罗斯看来,实际义务就是整体合成(toti-resultant)义务,而初始义务则是部分合成(parti-resultant)义务。如果在实际情景中,适用的初始义务彼此冲突,其结果可能产生一种整体合成义务,类似于物理学中各种不同力同时作用所产生的合力。在这种情形中,构成整体合成义

12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p.57~58。

13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74。

14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64。

15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58。

务的要素(初始义务)在因果上可能会产生一种原来要素中不包括的义务,而这种新实际义务也可以是初始义务的一种。比如,在遵守承诺还是救出溺水的孩子的例子中,有两条初始义务同时适用,即诚信义务和行善义务。这两条义务所产生的“合力”,一方面,包括要先救出溺水的孩子,但由于违背了承诺,所以产生了另一条补偿义务,即行为者应该通过言语解释或其他方式“补偿”由于违背承诺的“过错”。16

在罗斯看来,道德行为的性质是由具体情形中实际义务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罗斯的初始义务论表述为一个决定行为规范性地位的规范伦理学理论:

在实际情形中,一个行为是道德的(即行为者的实际义务),当且仅当,它或者是一个适用的初始义务,或者是适用的初始义务的合成,并且,没有其他的可选择的行为是一个更有力度的初始义务。

简言之,在实际情形中,一个行为是道德的或是一个实际义务,当且仅当,它是一个最有力度的初始义务。罗斯认为,和初始义务不一样,实际义务是不确定的,并且是可误的。这是因为,首先,在初始义务冲突的情况下,决定实际义务不可能通过直觉,实际义务不是不证自明的。也许从长期的观点看,我们通过思考会逐渐认为某些义务比其他义务更“义务”,但我们的看法或选择往往包含风险和不确定性。17其次,实际义务也不是从彼此冲突的初始义务中推导出来的。我们无法推知,一个行为在此种情况下是否从整体上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在初始义务冲突的情况下,我们缺少一个一般的原则,按照这条原则,我们可以从初始义务中推出实际义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一个行为正确性或错误性的判断有点类似对一个自然对象或艺术品的美的判断。比如,一首诗,某些方面很美,某些方面不美,则整体上是否美的判断则无法从我们对美和缺陷的认知中推导出来,因此,对这首诗整体上是否美的判断是不确定的。18正是由于以上两个原因,罗斯认为我们对实际义务的判断远不如我们对初始义务的判断那么确定无疑,前者总是包含着出错的可能性。

五、决定实际义务的标准

按照罗斯的看法,一个实际义务就是具体情形下最有力度的初始义务。这样,决定实际义务的标准就是决定实际情形中所涉及的初始义务的力度标准。问题是,当初始义务彼此冲突时,如果我们不能从中推导出实际义务,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决定在可适用的初始义务中哪一条义务更强、更有力度呢?我们决定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种办法是找出一个按照其重要性由低到高的初始义务的排序表。当不同的义务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排序表来决定实际的义务。比如,如果考虑遵守承诺的义务和不伤害他人的义务,我们可以将不伤害他人看成是更重要的义务,因此,在排序表中处在更重要的地位。这样,当这两条义务在具体情形中彼此冲突时,根据这个排序表,不伤害他人的义务更重要,这样我们就可以确定我们此时的实际义务是不伤害他人。但问题是,在有些情况下,当遵守承诺的义务和不伤害他人的义务发生冲突时,遵守承诺的义务可能更重要。假定我是一个警察,我承诺必须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但如果我遵守承诺,我就会伤害犯罪分子(也许还包括犯罪分子的亲属),这和不伤害他人的原则相冲突,但显然,这里遵守承诺的义务更重于不伤害他人的义务。19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不太可能找到一个适用于所有具体情景的一成不变的初始义务排序表,怎样决定不同初始义务之间的重要性,要依实际情况而定。罗斯自己也不认为这样的适用于

16以上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p.64~65。

17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66。

18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67。

19当然,这个例子中所涉及的初始义务远不止这两条,为了简明起见,此处不多加分析。

任何情况的排序表是可能的。

那么,我们有无可能寻找到一条普遍的二阶标准,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同初始义务的排序呢?这个标准不可能是功利主义原则。因为,如果这样的话,至少在有些情况下罗斯的理论会产生和功利主义一样的问题。比如,每当我们按照行为功利主义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果,而与此同时,相关的行为选项又是初始义务的话,根据功利原则对初始义务排序,都会推导出同样错误的结论。这显然不是罗斯所能接受的。比如,在“杀一救五”的例子中,我们面临两条义务,一条是行善的义务,即拯救五个病人,一条是不要伤害他人的义务,由于这两条义务彼此冲突,因此,如果我们按照功利原则给它们排序,我们就会得出医生应该“杀一救五”,而这个结论和行为功利主义的结论一样,都是不合理的。如前所述,罗斯本人明确反对功利主义或效果主义原则,因此,他也反对以此来决定实际情况下初始义务的排序。

那么,究竟怎样决定实际情形下初始义务的力度呢?各种不同的行为中有没有一种共同的属性,我们据此可以断定一个行为正确与否呢?罗斯似乎认为一个行为只有一个使之为正确性或错误性的属性,即,从总体上是正确的性质,或从总体上是错误的性质(即不具有总体上正确的性质)。他认为任何行为都有数不清的后果,直接或间接地对无数人产生影响。不管一个行为如何正确,它都可能对无辜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不管一个行为如何错误,它也可能带给善良人们以好处。因此,任何行为在某些方面是初始正确的,在某些方面是初始错误的。怎样比较和评估这些初始义务的力度以决定我们的实际义务,怎样确定一个行为总体上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罗斯认为还没有办法制订一条一般的规则。我们所能说的,像遵守承诺,补过,回报等义务具有极大的力度,而其余的只能跟着感觉走。因此,在决定实际义务时,我们极有可能犯错误,但除此之外,别无选择。20如果硬要提出一个标准,那么这个标准就只能是:一个行为是道德的或者是一个实际义务,当且仅当,其正确性的力度大于其错误性的力度。21

六、初始义务论的问题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罗斯将一个道德行为的性质归结为更有力度的初始义务,归结为其正确性大于错误性,等于对行为的道德性质什么也没有说。我们当然知道一个道德的行为其正确性大于错误性,但我们更想知道决定一个义务是更有力度的义务的标准,我们更想知道决定正确性力度大于错误性力度的方法和尺度以及决定具体条件下比较初始义务力度的可操作的标准,但罗斯对这些问题都没有确切的说明。

对罗斯最大的批评是针对他的直觉主义。罗斯认为初始义务是确定无疑的。但为什么确定无疑呢?罗斯的回答似乎依赖于某种无法进一步论证的直觉知识或领悟。也就是说,他实际上将我们现有的道德观念,或者说,将西方现有的、不自相矛盾的部分道德观念看成是确定无疑的道德知识。西方有的哲学家认为,从本体论上,罗斯的直觉主义有可能导致对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伦理属性的预设,而这种预设十分可疑,并且也无必要。从认识论上,这种直觉主义则有可能导致对某种神秘的直觉或知觉能力的预设。因此,罗斯的直觉主义是不合理的。22尽管罗斯的理论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不少后来的西方哲学家沿着罗斯的思路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西方伦理学理论的发展。比如,罗尔斯的“无知之纱”背后的原初状态以及反思平衡的思想提出了解决具体道德问题的可操作性的步骤和标准。自利和非自利契约论则用人们之间的理性共识取代了罗斯的个人直觉。这些理论或思想或多或少都和罗斯的初始义务论有着某种思想上的联系。

七、罗斯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0以上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75。

21参见Stephen Darwall, ed. Deontology, p.78。

22参见Stephen Darwall. Philosophical Ethics.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8, pp.52~54。

人和其他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人是有意识、有理性的动物。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性认识去改变自然,改变自身,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不纯粹是按照动物的本能被动地去适应环境。道德哲学,或者说对道德的理性反思,则是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手段。但对道德问题的研究究竟是否能够有助于人们实现人们所希望的理想的生活?道德哲学究竟是否能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确定性的指导?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的研究究竟能否产生类似于象自然科学领域里牛顿力学那样确定的知识?人们其实是心存疑问的。和西方学者相比,不少中国学者似乎尤其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在道德研究领域里没有客观知识可言的,所以追求确定性的道德认知的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这种看法实际上会导致道德虚无主义或怀疑主义,不利于我们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道德研究。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则对我们寻求道德领域里确定性的知识提供了某种方法论上的启迪。

我们在研究道德问题的时候,可以先找出确信无疑的命题,然后根据这些确信无疑的命题,去研究和解决那些我们还不能如此确信无疑的问题。在罗斯那里,这些确定无疑的命题就是所谓“初始义务”。发现这些确定无疑的命题是我们从事有意义有价值的伦理学研究的起点。

这些确定无疑的命题或初始义务只是给我们分析具体的道德行为提供各种不同的理由,它们构成合理行为的理性源泉。但在具体的道德行为的分析中,这些理由是有可能发生冲突的,在它们彼此冲突的情景下,我们的目的是寻求或发现各种理由在此情景中的“合力”。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合力”表现为一种理由的力度压倒另一种理由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被压倒的理由依然还是一种理由,甚至也还保留原来的力度,只是为另一种理由的力度所压倒。罗斯并没有明确提出决定一种理由压倒另一种理由的标准,但我们可以初步提出:经过充分讨论的理性人们之间的理性共识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理由力度的标准。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澄清国内许多学术上的争论具有启示。例如,在最近关于儒家的“亲亲相隐”究竟是否是腐败的根源的争论中,有的学者强调儒家强调“亲情”无可非议。“亲情”确实是一种无可非议的“初始义务”,确实构成行为合理性的一条重要的理由。问题是:当在具体的情景中,维护社会正义的理由和“亲情”的理由发生冲突时,哪一条理由具有更大的力度?无视这种冲突,无视理由之间不同的力度,是无助于我们学术上澄清是非,明辨真理的。

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确定无疑的道德命题呢?罗斯的有关论述也给我们以启示:一个道德命题(初始义务)对我们来说之所以能够确定无疑恰恰是因为它没有和具体复杂的实际情况相混淆,就像牛顿力学中的惯性定律,之所以能够成立也是因为没有和具体的经验观察相混淆。我们只有将一些不相干的因素去掉了,我们才能明白真正的应然性要素是什么。我们之所以能够确定遵守承诺是一个确定无疑的初始义务是因为我们仅仅考虑相关的因素,即一个人应该遵守承诺仅仅因为他做出了这个承诺。如果我们将实际情形中和确定这条义务无关的因素考虑进去,比如,是否有因素可以使得不遵守承诺也可以成为道德上允许,甚至要求的?如果我们这样考虑问题,我们可能会觉得遵守承诺不是一条确定无疑的道德要求,而是一切依条件而定,我们就没有任何所谓道德义务,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就会陷入混乱,而混乱的伦理学理论是无法真正为我们提供指导的。

罗斯的方法本质上是数学的和科学的,他的初始义务类似数学和科学中的公理或假设。欧几里德几何学就是从一些无可怀疑的公理或假设出发,去证明那些并非一幕了然的定理。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则是根据我们的经验观察现象所提出的假设或假说,然后以此来解释宏观世界纷繁的运动,从而使我们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我们似乎有理由可以相信,用这种方法研究社会问题和伦理问题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至少,了解这种方法是我们理解西方伦理学的一把钥匙。当代西方伦理学家常常讨论一些著名的道德思想实验或道德案例,如,溜冰和滑车的案例23,他们的目的就是想找出某些确定无疑的伦理学的知识或伦理学假设,然

23参见布鲁士·罗素:《我们对陌生者的责任:对一些极端道德案例的思考》,《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后从这些知识或假设出发,去解释或解决更为复杂的道德问题,去寻找我们具体行为的应然性。康德哲学之所以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对当代西方哲学各个领域至今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牛顿力学的创立中所吸取的思想方法。中国的当代哲学和伦理学如果想走向世界,在研究方法上必须要有一场革命,而罗斯的理论和方法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认真学习的范例。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意蕴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基本内涵和方法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生动体现了系统研究方法,以社会生产实践为基础,形成了对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优化和形态演变等一系列唯物辩证的方法论原则,为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方向。 社会系统研究方法就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社会本身是一个系统。这个社会系统或者说这个社会环境是由诸多结构要素构成的。社会系统大体可以分为社会存在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社会存在系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方面,社会意识系统即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社会存在系统又包含许多子系统,包括生产方式系统,地理环境系统,人口因素等构成要素。其中生产方式系统又包含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且其中的子系统均可以再细分下去,体现为这些子系统的结构和要素。例如生产力系统包含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和运筹性要素。其中的实体性要素包含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要素。系统是各结构要素的矛盾统一体。例如生产方式系统是生产力系统和生产关系系统的统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指只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是强调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包含科学和技术。科学是理论性的,技术是进入到生产力中的一部分内容。科学技术渗透到实体性要素中,如为劳动者所掌握,才能产生,推动生产力。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资料要素中,转化为工具,如机器。运筹行要素包含分工,协作,管理。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自然环境系统,是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自然环境系统主要由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两大类要素构成。人口应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口质量和社会发展是最重要的竞争力。无论是计划生育还是养老等社会问题,都要从系统的角度认识社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科学方法论

1.1.1科学方法论 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科学是一种基于理性的知识体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科学是客观的知识。也就是说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客观实在性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这些客观现实出发,科学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种正确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具有客观性的一种认识形态。 (2)科学是理论化的知识。科学应该是认识的概括、抽象,因而是一种理论化的知识形态。 (3)科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的知识形态。正如罗素所说的,“科学总是一支未完成的交响曲”。由于人们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限制,作为人类认识结晶的科学只能逐渐逼近真理,近似地反映客观实在。 “科学方法论”的界定 在“科学方法论”的语言结构中,“科学”只是个限定词,是对主词“方法论”的内涵和外延的规范。因此可以将“科学方法论”理解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证实和证伪的一般认识原则或理论学问。一般而言,科学认识又包括两个层次,即经验认识层次和理论认识层次。所谓经验认识层次是指对事实的积累以及概括、综合、分析,从而获得适用于实际目的的经验规律的阶段。所谓理论认识层次是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并形成具体领域理论体系的阶段。 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然哲学时期。16世纪以前,以直接观察,直觉猜测和形式逻辑推理为主要方法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直觉观察时期。该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得谟克里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璧鸩鲁等等。这一时期的科学方法基本属于经验方法范畴。 (2)分析方法为主阶段。16~19世纪,各门学科开始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各自形成独立的学科和自己的研究方法。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的《新工具》一书问世,给当时的科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书中着重探讨了经验归纳法。与此同时,笛卡尔在《谈方法》一书中,从唯理性的演绎论出发,强调理性的推理和分析。 从而奠定了当时以分析为总体特征的科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还有伽利略、牛顿、休谟等。 (3)辩证方法为主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由于细胞学、能量守恒与转化论和进化论的出现,自然科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关注过程以及各种过程的整体性联系的科学,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开始采取辩证方法,在研究中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结合起来,动态地考察对象整体的性质和功能,这一方法进一步得到了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天体演化学等现代前沿科学成果的证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科学技术方法论是研究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过程及其手段、方式的理论体系,是对科学方法、技术方法的总结概括;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理论, 其本质是属于认识和思维的范畴。科学技术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通过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我深刻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认识世界的总观点、总方向,“为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理论提供了一个准则”。 第二,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的武器,认识的方法,认识的路线。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自然科学提供了认识武器,使自然科学遵循正确的认识路线向自然界的深度和广度前进。 第三,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可以为自然科学揭示了思维规律,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法。科学技术方法论作为逻辑学,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深刻地揭示了概念、范畴等思维形式的性质、特点及其在认识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辩证地阐明了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 当然学习科学技术方法论对自然科学具有一般的方法论指导作用,决不意味着可以用它去代替自然科学的具体的科学研究。自然科学方法论只有不断总结当代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才能发挥自己作为自然科学一般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我认识到,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学习和研究对研究生学习中的价值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和科研指导价值。科学技术方法以技术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技术创造活动中所运用的一般、普遍的方法,从中寻找其规律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其过程是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最终达到物化的具体形态。所以,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关键是如何把科学技术方法论灵活地运用到科学研究中。 研究生学习,不仅要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研究生的学习更加强调自主性和科研性,因此如何使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高速有效,就成了我们每一位研究生同学要仔细思考和研究的问

政治必修辩证唯物论必背原理及方法论

政治必修辩证唯物论必背原理及方法论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思想政治模块四《生活与哲学》 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必背!) ★导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实践、认识、真理、联系、发展、矛盾、创新(辩证否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自然界客观性原理【★重点】 1、【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 提。 2、【方法论】自然这就要求我们: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联系实际】自然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事例。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 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即: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4、【联系实际】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批驳各种歪理学说、各种有神论。 三、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第一性),意识是派生 (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联系实际】这一原理主要应用于党和国家各种政策的制定都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制定的;伟 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求真务实。 (如:根据当地……作……;分析实际)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能反映、反作用于物质原理)【★重点】 1、【原理内容】 (1)人的意识的能动性特点和表现为:人的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 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A.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 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B.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李豪杰14030022 政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如矛盾分析法,不仅要介绍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形式,而且要论证其赖以立论的客观根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则。其构成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涉及如何正确主体与客体、系统与要素、矛盾与过程、个人与群众、认知与评价、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等一系列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基本原则和合理途径,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从事社会历史问题研究,进而正确分析、选择和运用各种具体的社会科学方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①也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的眼力不够,应该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就是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②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 ①《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页。

考研政治哲学方法论意义及重要定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第一,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观点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坚持矛盾的普遍存在是坚持辩证法的前提。根据矛盾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应当学会用矛盾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具体地分析特殊的矛盾,我们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加以区别,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特殊原因,从而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我们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3.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在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2.一切从实际出发(见唯物论部分)。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

科学研究方法论

科学研究方法论报告 科学研究方法论就是探讨科学研究的发生、形成、检验以及评价。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而理性认识怎样回到实践中去,并有效地指导实践,也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学习科学方法论,就是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方法论的桥梁。 在科学研究中,方法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其中的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非逻辑的思维如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结合实际、怎样将理论联系到实践,都是我们要考虑到的问题。开设这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怎样合理的利用方法,怎样合理的理论联系实践,然后不懈努力,做好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们研究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正常的上课学习之外,最多的时间都是我们自由支配。大学四年的本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然,大学阶段或者研究生阶段,自学都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实践少之又少,实践水平也就很低,我们的认识高度,大多都停留在理论基础之上。当然,很好的实践水平,要建立在很高的理论基础上。 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导师的指导也是很关键的,所以选择好导师很重要。学习这个课程,我们知道该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好导师。然后利用导师的指导意见,做好自己的科学研究。对于文献的搜索,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我们都应该知道一些,只是我们到了研究生阶段,就不应该将文献、知识,停留在国内水平,毕竟,国内水平还是落后于国际水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我们要时刻了解并跟上国际潮流的步伐,这样,不至于最后我们会落下太多。 如何很好地做好科学研究,如何利用正确的研究方法,都是这个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知识。当然,个人的认知水平是很重要的。每个人都会讲理论联系实际,那么,怎么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真正做好这点,我们就不难成功了。我们做研究或者实践,都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导师的指导、文献的查阅、方法的运用,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却是不可缺少的。 作为研究生,实践水平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水平、理论高度。这对我们以后的工作或者进一步的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合理的运用学到的知识,将理论合理地运用到实际,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创新水平。 通过学习本课程,从初入研究生阶段的选择,到最后的实践研究,我们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课程的内容要求,就是教会我们如何选择好导师、如何查询好的文献、如何做好研究,当然,这其中都关联着‘理论联系实际’。就像是盖一座大楼,筑好基础是很关键的,不然就是空中楼阁。课程的讲解,帮助我们很好的认识到自己,发现自己,也可以督促我们更加的努力,晓得,一步落下,步步艰难。 课程中,也教给我们该如何写好自己的论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我们都有写过,那些内容和认识水平,都是有欠缺的,只是要毕业而已,对于研究生阶段的论文,我们都要给自己很严格的要求,要内容实际,要有创新,而且,研究生毕业前,都要有自己的EI检索,这也代表着你在研究生阶段的水平如何,是否成果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达到现今的国内要求。

社会科学方法论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相对于自然科学方法论而言的。所谓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指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研究的各种方法之上的,它除了论述这些方法之外,还要进一步阐明这些方法的客观基础、本质根源、基本特征及其运用的原则。社会科学方法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这些方法只是研究的指南,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研究。 十九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比较完备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方法。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者生产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人类认识和研究社会最科学、最完备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方法论,他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上形成,对现实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具有自身特点;二是仅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方法;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描述与规范的统一;四是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逐渐趋同,但强调主体地位与作用。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方法论?请从哲学层面阐释其内涵及其地位或作用。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路、途径、方式和程序,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桥梁和工具。 地位:方法论是人类创造和运用各种方法的经验总结,是探求关于方法的方法的规律性知识 作用:他提供了具体科学研究所必须遵循的一般性规律和法则,具有导航作用个普遍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科学的、实践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先进的,他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具备一定的经济政治科学的条件下产生的,是从人类哲学思想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的批判继承与创造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他标志着科学实践观的确立。首先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他把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统一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感性活动,是人的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对象性的感性的客观的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马克思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要防止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盲目:实践和脱离实践的空洞理论两种错误倾向。 4. 什么是交往?如何理解交往与实践的关系? 1、交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人群共同体之间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彼此了解的活动方式或过程及所形成的关系。 2、交往与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交往制约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意义总结 一、唯物论的方法论意义: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 2、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其一,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意义: 1、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第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第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应顺应世界潮流,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 2、把握矛盾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解决矛盾时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看到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但要抓重点、抓关键、看主流。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意义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方法论 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国际经济与贸易关颖怡2010级国贸1班101042077 摘要: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即科学的方法论。20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等,促进了方法论研究的高度发展。科学方法论愈来愈显示出它在科学认识中确立新的研究方向、探索各部门的新生长点、提示科学思维的基本原理和形式的作用。唯物辩证法是从人类的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来的正确的哲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普遍的方法论。它对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起指导作用,并将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方法论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有4种形态: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问题、数理逻辑 正文: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认识对象(自然界);认识成果:认识主题.学科内容里的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自然界存在无限发展的辨证图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科学技术论是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自然规律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规律,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研方法的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具有哲学的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设计与进行; 3,理论思维方法对科学事实的整理和加工; 4,科学假说的建立和验证;5,科学理论的确立和深化. 科学问题是当时的科学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由问题的指向,疑项和问题的解的应答域预设三要素构成的. 问题的指向就是问题所指的研究对象;疑项是表明人们当前能力(当前状态)与求解理想(目标状态)的差距;应答域指得是问题的提法中预先设置了该问题解的存在域限,并在主观上认定所提问题的解必定存在于这个领域中.这三个要素围绕着问题的解发挥着各自的特殊功能,并有机的组成了科学问题的一般结构. 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1,基础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 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E–mail:

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关于自然界和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早已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强有力的工具。自然辩证法从深层次概略性地研究了自然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它所包含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是立足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上来把握自然观、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科学技术以及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自然辩证法越来越呈现出科学技术哲学的指导性;创新精神是当代自然辩证法的题中之义,自然辩证法是创新的产物且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创新是自然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和目标追求,表现在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目的、方法论功能所蕴含的创新机理以及它曾经和正在引导科学家的创新等方面。本文从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出发,探讨一下自然辩证法在科研工作中的指导意义,从而说明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创新;科研工作 前言: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而新世纪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且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新世纪人才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也成为新世纪我们面临的迫在眉捷的重要任务。21世纪是科技世纪,21世纪的科技呈现出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发展特点要求科技人员既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具有广博的其它知识,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就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因此,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变的尤为重要,从哲学的指导意义出发,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哲学指导,而这种指导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 一、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1. 科学技术会产生哲学问题 科学技术是哲学的基础,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提出新的哲学问题,都伴随着新的哲学问题的产生[1]。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信奉“万物皆为数”的格言,这来源于他们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他们发现数是音乐和谐的基础,比如当一根弦被减短到原长度的一半,那么拨动时,发出的音调就比原来的高7度;类似地,比率是3: 2的话,相对应的则是高5度的和声。毕氏学派认为,和声就是由这样一些不同的部分组成的整体,和声由各种数值比组成。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种事物的数值比确定它们各是什么并显示彼此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可用数解释,数是永恒的,而任何别的都不能永存。 2.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认识论、方法论

壹、说明何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一本体论的内涵 本体论(Ontology)是在讨论被调查事物的本质(essence)。本体论研究了存 在的本体,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这便产生了一与多的数量问题。故就本体 论的数量而言,一般上分为一元论(Monism),或称单元论(Singularism),二元论(Bualism)、多元论(Pluralism)。简称单元论与多元论。另外,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体,究竟为物质?抑或精神?这就产生了心与物的问题。故就本体的性质而言,一般 而言分为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Spiritualism)。 1.单元论与多元论 单元论是英哲华德为避免一元论此名称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混淆,故另以单元论 一词来代替。单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个体 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其意味主张「唯一」与「不动」。而反对「多」与「变动」。而单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演绎法的、辩证法。例如:柏拉图以至善的理念,为一绝对原理,理念属于「模型」,现象则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来的。 多元论的主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这单子是无量数的。而原子论派(Atomists)Democritus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原子是无量数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论者。多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归纳法的、经验的。 2.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为唯一存在,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为一物质的世界,可以离我思唯(心)而独立客观的存在。例如自然唯物论者费尔巴赫主张人身是物质的一部份,脑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脑子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份。而思维(心)附属于脑子,故物质不是精神(心)的产物,精神(心)才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主张以精神或心灵为构成宇宙之基本原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而单子的本质为心灵而非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能视为现象而不能视作实体,这些东西的基本实体,须求于众单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万物,以全宇宙为心灵的范围,故称唯心论。 二认识论的内涵 认识论(Epistemology)在讨论什么可视为知识或事实(fact),即知识如何能 够成立,其性质为何,批判的与经验的知识分际何在,知识的验证标准为何等。(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认识论所研究的范围分为下列四项: 1.知识起源问题-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三观点为例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张知识起源于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灵能力;而经验 主义(Empircism)则主张一切知识的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是后天的。经验主义者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我们的感官摄取物象而成。感觉获得经验和数据,加以反省组成了观念,便产生知识。批判主义(Criticism)则认为知识的起源和理性及经验都有关。例如康德认为知识之所成,必然有心灵以识物,是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为摄取的对象,此为「后天的」材料,这调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认识对象问题-以观念论、实在论的观点为例

科学研究方法论1

科学研究方法论 楔子 ?时代呼唤大批德识才学兼备的科技英才; ? 机遇只垂青于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它的人;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极其重要; ? 正确运用科研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引言 ——科学是由建立在经验和逻辑基础之上的关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普遍性和精确性陈述构成的有组织的知识。 “科学是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它是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手段。” ——爱因斯坦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 ——达尔文 science 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 (求知、知识);现译名“科学”源于日语(福泽谕吉)译法;由康有为引进(1893),原译名“格致”。 ? 科学的内涵 1、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2、科学是创造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 3、科学是一种社会机制 ? 关于科学研究 ? 自然科学研究的任务: 1、对未知的自然领域进行研究探索,以揭示和掌握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运行变化规律——基础研究; 2、研究如何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物质产品——应用基础研究 ? 关于方法:为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途径、手段 或策略 方法(method )探源: 希腊语 μετα(沿着)+οδο?(道路) μετοδ(途径、方法) method 中文 《墨子·天志》:量度方形之法知行之法 是从科学认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 方法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普遍程度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各个自然科学门类的特殊研究方法; 第二层次:各门自然科学中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层次:普遍性的哲学方法。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本身特点分为 经验认识方法; 理论思维方法。 两者无明确界限,相互交织。通过前者获得最基本的研究材料,通过后者从中提取相关信息,上升为科学假说或理论。 ? 科学方法的分类:按研究对象分为 ? 物质科学方法(用于物质和非生命系统) ? 信息科学方法(用于信息和程序系统) ? 生命科学方法(用于生命系统) ? 意识科学方法(用于人类意识活动和人 工智能系统) ? 人体科学方法(用于人体研究 “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与客体发生关系……。相反地,在真理的认识中,分析方法不仅是许多已知规定的集合,而且是概念的自在和自为的规定性。” ——黑格尔(G.W.F.Hegel ? 身的一般规律及一般方法,以及人类认识客观事实的基本程序及一般方法。既研究个别特殊研究方法的规律性,也研究这些方法整体上的相互联系。 ? 科研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 科学研究无坦途,科研方法发展过程漫长而艰难:“我相信在科学上并没有平坦的大道……。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只有经历了不断试探,一再失败,才能寻找出合适的方法,开辟出赖以前进的道路。” ——玻恩(M. Born ) ? 始(公元前6-3世纪,古希腊:泰勒斯、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运用演绎推理,从经验观察上升到理论认识。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上的科学方法论和公理方法;导致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问世 ? 毕达哥拉斯、帕拉图、阿基米德)。首先提出自然界的

浅析科学方法论在物理科学学习中的作用

浅析科学技术方法论在材料科学中的作用 摘要:科学方法论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简称。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各门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它所涉及到的观察、实验、测定、数据处理、分类、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等步骤,正体现了材料研究方法的一般规律。所以,科学方法论是正确认识材料的重要理论依据,又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步骤。 关键词:科学技术方法论材料实验方法 所谓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理论体系,是关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一般方法的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与研究材料性能的方法极为符合。因此,在材料研究的学习中,科学技术方法论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材料科学的方法依据以及理论依据,就如前进的道路上有了一盏明灯照耀。 一、认识科学技术方法论 1、诞生条件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自知其无知者为了摆脱无知就追求知识,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是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第二个条件是‘闲暇’。知识阶层不用为着生活而奔波劳碌,因为,整天从事繁重体力劳动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从事求知这种脑力劳动的。第三个条件是‘自由’。哲学知识是自足的,它不以别的什么目的而存在。它是一门自由的学问,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意见,不受他种目的和利益支配。”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方法论最初是因好奇而起,经过无数前辈们的无数次实验总结而来的。它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又是对各门自然科学的认识方法的概括和总结。 2、主要内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科学方法的定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 科学方法论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所有正确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而否认物质决定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而不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3、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实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一、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二、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实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