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3 新人教版必修1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3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七单元综合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严重削弱

B.欧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C.社会主义越出一个国家范围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答案】 D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指引下,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就。据此回答2~6题。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 )

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不结盟政策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颁布的。

【答案】 B

3.“另起炉灶”这一方针的含义是( )

A.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

B.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D.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解析】“另起炉灶”是指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

【答案】 D

4.亚非会议提出的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十项原则,实际是对什么政策(或原则)的体现和引申( )

A.不结盟政策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另起炉灶”

【答案】 C

5.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主要国际原因是( )

A.中国力量弱小 B.苏联力量强大

C.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 D.毛泽东的个人主张

【解析】建国初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情况下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 C

6.下面邮票是中国1950年发行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它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从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是“一边倒”方针。

【答案】 B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般性原则。据此回答7~10题。

7.下面是周恩来在1954年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地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你认为这次会议应该是( )

A.中印边界谈判

B.中苏建交谈判

C.日内瓦会议

D.亚非会议

【答案】 C

8.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中国提出这些原则的历史场合是( )

A.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建交谈判

B.同印度、缅甸等国协调两国关系的外交谈判

C.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国际会议

D.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的万隆会议

【答案】 B

9.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国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刘少奇

【解析】周恩来出访印度时,就两国关系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 B

1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 )

A.社会主义国家之间

B.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C.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

D.国与国之间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 D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打开了新局面。据此回答11~15题。

11.1960年尼克松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前后两种说法本质一致的地方是( )

A.美国始终坚持采取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B.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

D.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答案】 C

12.70年代我国外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是( )

A.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B.美国处于战略守势

C.苏联国际地位下降

D.日本改变对华方针

【答案】 A

13.下列哪项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条件( )

A.进入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C.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而中国改革开放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二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 D

14.对中美关系缓和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领导人是( )

A.克林顿

B.基辛格

C.尼克松

D.布什(老)

【解析】尼克松是对中美关系缓和作出重大贡献的美国领导人。

【答案】 C

15.20世纪70年代末,促成中美开创外交新局面的因素中,不包括( )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日建交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D

新时期,面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中国注重调整对外政策。据此回答16~19题。

16.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方针的一个出发点。关于我国对这一问题的估计,最准确的表述是( )

A.强调存在战争的危险

B.有战争危险,但在最近一段时间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是有可能的

C.有战争危险,但较长时间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是有可能的

D.战争的危险已经不存在

【答案】 C

17.中国在新时期外交政策上的调整不包括( )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新估计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与周边国家都实现关系正常化

D.与第三世界建交

【解析】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是新中国一直都很重视的问题。

【答案】 D

18.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

A.不结盟政策

B.对外开放

C.反对霸权主义

D.“一边倒”方针

【解析】新时期最重要的政策为不结盟政策。

【答案】 A

19.198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到期后,中国表示不再续签此条约,这是因为( )

A.中国国力已经非常强大

B.苏联国力有所下降

C.中国开始奉行不结盟政策

D.中美正式建交

【解析】由于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与所有国家建立广泛的外交关系,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一边倒”外交方针的产物。

【答案】 C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非常重视发展外交关系,推动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据此回答20~25题。

20.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中国参加亚非会议③尼克松访华④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④③②

D.②①③④

【答案】 B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B.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C.20世纪70年代,中日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受到中美建交的影响

D.20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很大作用

【答案】 C

22.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

①求同存异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求同存异”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而②④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

【答案】 B

2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政府奉行不结盟政策。对“不结盟政策”的正确理解是( ) A.中国不参加任何国际政治、经济组织

B.中国不与任何国家建立国际组织

C.中国不与美、俄等大国建立军事组织

D.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

【解析】“不结盟政策”是指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或加入针对第三方的政治、军事组织,并不是不参加任何国际组织,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24. 2014年是中日两国建交42周年,回顾42年历史,中日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以下事件的发生,你觉得对中日关系产生一定影响的是( )

①日本增加军费开支,发展军事力量②日本教科书事件③日本政府官员参拜靖国神社④日元贬值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日元贬值主要是对其本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并不是很大。

【答案】 B

25.根据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1929年被苏联强占、历经79年沧桑的黑瞎子岛于2008年10月14日正式回归祖国。这意味着( )

A.中国已经从实力上超过俄罗斯

B.中国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的大国

C.中国摆脱了俄罗斯的控制

D.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影响的增强

【解析】中国早已成为独立自主的大国,谈不上遭受俄罗斯的控制。黑瞎子岛的回归,是中国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胜利的基点是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948年2月到1949年4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共中央多次作出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凡属被国民党政府所承认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使馆、公使馆、领事馆及其附属的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在人民共和国和这些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前,我们一概不予承认,只是把他们当作外国侨民待遇,但应予以切实保护。”——

这些原则的核心,是实行“另起炉灶”的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摘自何沁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材料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政府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此后,中国政府又以外交部长的名义把这一公告送达各国政府,向世界各国表明了新中国的态度。10月间,首先是苏联,然后是各人民民主国家相继承认了新中国,并很快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美国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继续采取敌对态度……到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一边倒”政策遂告结束。

材料四:(1949年12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70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1945年中国国民政府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年2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交中国),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方针。为何要采用这种方针?(6分)

(2)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处理与他国关系的原则。(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建国初期“一边倒”政策的历史作用。(4分)

【解析】第(1)、(2)问要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说明;第(3)问要运用所学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分析说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答案】(1)方针:不承认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旧的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原因: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和苏联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不同;二战后,出现美苏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6分)(2) 原因:与苏联结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坚持维护中华民族利益的独立自主原则,不反对与其他国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2分)(3)评价:该政策适合建国初的国内外情况,有利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企图,有利于获得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但“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利于对外开放和发展经济,不利于打破外交僵局,不适宜国际局势的变化。(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访问中国时)我走下阶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2009年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在伦敦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晤。***就进一步发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保持两国高层交往的积极势头。第二、共同开创中美经贸合作的新局面。第三、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互利合作。第四、加强两国在反恐、防扩散、防控禽流感问题上的合作。第五、扩大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材料三: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4分)

(2)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3)结合材料三,中美关系经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2分)

(4)结合材料二、三,你怎样看待中美关系发展?(4分)

【答案】(1)因为杜勒斯时期,美国出于全球战略考虑,对中国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尼克松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调整对外战略,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4分)

(2)中国:是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此后,建交国家增多,包括日本;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同时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美国:这是美苏争霸中美国战略调整的一个重大步骤。(4分)

(3)中美由对抗到对话,由敌人变成朋友。(2分)

(4)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友好交往是主流。但两国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一个最大障碍。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总会以种种借口干涉中国内政。中美双方应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来发展两国关系。(4分)

28.2010年是中国人民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12周年。作为新中国首位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周恩来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史实说明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是如何带领中国人民打破西方世界的孤立和封锁,开拓外交新局面的。(6分)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周恩来总理为此又作出哪些重大贡献?(4分)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周恩来总理的外交实践。(2分)

【答案】(1)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发动朝鲜战争,敌视新中国。周恩来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发展中苏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和封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他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对解决印度支那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在万隆会议上,他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成亚非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6分)

(2)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积极发展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同他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周恩来积极促成中日邦交正常化。(4分)

(3)周恩来是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对于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生存环境的好转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

29.2010年,我国领导人频繁出访,全面阐述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民主、公正、进步和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充分展示,同时,中国

多边外交的形式更加灵活,层次更加丰富,风格更加成熟务实,为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作出了新的努力和探索。

请回答:

(1)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建设和谐的国际关系在外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6分)

(2)20世纪末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促进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哪些?(4分)

(3)要实现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谐世界”的主张,中国在外交上应该着重处理好与哪些国家的关系?(2分)

【解析】本题以“和谐世界”为切入点,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为主线,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历程的认识,对当代中国政府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的理解。第(1)问综合考查建国后两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成就,第(2)问考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处理同亚洲国家关系方面取得的成就,第(3)问是联系现实的试题,教材并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学生结合现实加以总结。

【答案】(1)建国初,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为新中国赢得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打破了50年代以来的外交僵局,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新时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适用范围,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并按照不结盟、睦邻友好、改革开放等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6分)

(2)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并在该组织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2001年中国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为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4分)

(3)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国与欧盟的关系、中俄关系等。(2分)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指导思想、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举出相应的代表作;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揭示其本质,帮助学生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北京大学的校徽(引导学生分析北大校徽及其含义,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北大是我们每位同学梦寐以求的中国最高学府。悠久的历史,灿烂的人文,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发源地,民主的堡垒。她引领了中国一个多世纪的学术潮流,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北大作为中国学术与思想文化的领头羊,就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导入新课,板书“新文化运动”)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有 ( ) ①法律至上②议会主权③分权制衡④代议制民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 )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英国人普遍认为沃波尔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了内阁大臣,还常常主持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B.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做上了枢密大臣 C.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D.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5.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 ) A.总统制B.联邦制C.共和制D.邦联制 6.以下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对各国国情的描述,其中与史实有明显出入的是 ( ) A.“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B.“日耳曼邦内分十余邦,不相统属……信奉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尤甚” C.“花旗邦即米利坚……邦长七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优,各省再举” D.“佛兰西邦亦是信上帝、耶稣基督之邦,但其教多务异迹奇行,而少有别” 7.2010年5月18日《新京报》报道:“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按传统,虽然议员任期 5年,但首相可以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去女王那里提出解散议会申请。卡梅伦说:‘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名主动提出放弃这一权力的首相,这是对首相权力的妥协,但我觉得是件好事。’英国新任首相卡梅伦认为,这一传统过于随便,给下院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现在是时候让我们寻求一个固定任期议会了’。”这段话的意图是()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50分) 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曾说:“有一群社会贵族精英,他们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该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这里说的“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而实现了“换掉了”目的的历史事件是() A.国王与议会之间爆发内战 B.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 C.“光荣革命” D.承认美利坚民族独立 2.下图是英国女王及丈夫菲利浦亲王在伦敦白金汉宫会见奥巴马夫妇的情景。当今, 英国女王已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历史上“在选举政府方面,不管我们的宪法在理论上授予维多利亚女王多么大的自由,在实践中这种自由是不存在的”。 这表明 ( ) A.国王无权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英国国王可以任意组成内阁 C.英国历史上出现了责任内阁 D.国王在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 3.伏尔泰赞扬英国的政体:“一个受人尊敬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 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共分立法之权。”这段材料反映的政治体制是()A.君主制 B.共和制 C.贵族制 D.君主立宪制 4.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 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决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B.违背了《权利法案》规定 C.正当行使了英王的权力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5.下图为英国政治制度机构示意图,关于该示意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首相是政府首脑 B.国王是国家“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C.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 D.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与首相共进退 6.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在性质上的区别是 ( ) A.决策机构、咨询机构 B.咨询机构、决策机构 C.首辅有决策权、内阁大臣拥有建议权 D.皇帝的内侍机构、行政机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优质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要求: 1、了解新中国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 2、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国等重要史实; 3、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课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②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③探究新旧教育的过渡改变及教育的初步成就;总结挑战措施,献计献策,面对机遇,迎接挑战。 (2)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②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③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让学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②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③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2)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1948—1984经济实际增长数据,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

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占30%左右。 提问: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出示知识结构表格。从“知道时代背景”、“了解具体措施”和“认识影响”掌握。教师简要概括奠基时期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了解该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及其影响。 时代背景具体措施影响 教育事业回到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①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 育。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此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2.了解《权利法案》 内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⑴形成: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⑵内阁产生过程: 下院选举→(国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出内阁名单→(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⑶内阁、议会和国王的关系 ①名义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②成员集体负责: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⑷首相的职权 ①首相是多数党的领袖②有权提名各部大臣③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④有权解散议会。 4.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5.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最大特点:责任内阁制 (1)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②国王统而不治③首相掌握实权 (2)理解:英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 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和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⑴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⑵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国家权力结构) 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教案

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通过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必修Ⅰ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必修Ⅱ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任务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主要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二是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要组织学生问题探究,努力将史实运用、历史比较、现实感悟、交流对话等目标贯穿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从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成人成才、报效祖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文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表: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 (1)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4)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难点 归纳近代思想的演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北京大学,戊戌变法唯一留下来的见证;蔡元培,将北大推向中国现代化前沿的大教育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至今影响着教育界;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和根据地,汇集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两面大旗,向旧文化提出了最坚决的批判。 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新课学习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条件 (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0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人旧文化的中心堡垒。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3)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新青年》的带动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 课 件www.5yk https://www.doczj.com/doc/ad1878634.html,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近代:欧美)自查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 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2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 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 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3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4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优质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三、重点、难点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特点及作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两张人物图片,“布莱尔”,“伊丽莎白二世”,问:这两张图片上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身份又是什么? 生:布莱尔,英国首相;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 师:在英国,首相是议会权力的最高代表,有关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的决定权悉数掌握在议会手中,女王只是名义上代表英国出席一些礼仪性的活动,并无实权。英国的这种特殊政体叫君主立宪制。那么这种政体是如何在英国确立的,它的确立对英国产生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