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古诗词三首

23古诗词三首

23古诗词三首
23古诗词三首

23.《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组

教学主题:田园生活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贾亚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

(1)基于识字与写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

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基于口语交际: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4)基于习作: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2.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3.学情分析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每篇古诗下面都有一个醒目的作业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大体内容。只要学生翻译的文章不扭曲作者当时的愿意,只要把大体意思说明就可以,并没有在文字、字数、通顺及表达方式上吹毛求疵,要求过严。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评价任务:

任务一: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完成目标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

环节一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活动一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1、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

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

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

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

帮助识记生字,强调读音。

(评价目标一)

清句意。

2、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环节二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

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

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

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

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评价目标一、二)

环节三渔歌子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清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

“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时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厂哪些颜色?

环节四拓展延伸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

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

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渎,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完成目标一、二)

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

了解内容

(评价目标三)

附:板书设计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田园风光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雨如烟

人们活动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大人们:昼耘田夜绩麻

孩童:学种瓜

渔歌子

景物:青山白鹭桃花鳜鱼垂钓者

情:闲适自得

反思: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前两句着重写景,后两句写人。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揭示题目后,我提问:“那会写乡村四月的什么呢?”马上有同学说到了这首诗的两部分内容:人和景。接下来,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诗步骤是怎样的,综合大家答案后,基本确定了: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在确定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后,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步骤自学课文。然后再将自己自学时的疑惑和收获在四人小组讨论的时候与大家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将自己小组的收获与疑惑在全班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大家解决不了的,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与点拨。

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以,在初读时,读的重点放在字音、节奏上,在解诗意与悟诗情后,读的重点放在感情与诗的意境上。

在学习后三首之后,拓展了有关于田园的诗歌,虽然做为课后作业去收集,但如果老师不检查,学生就有惰性,抄写了可能并不会去体会与积累。那作业的意义又何在?如何才能让学生真心去热爱语言和文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古诗词三首》【精品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3简介词的内容。 4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一、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3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 生活的诗篇。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 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 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塞箬蓑斜风: 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大自然)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中其中有两首《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已经在平时的古诗词积累中学过,如何把学过的诗上出点新意来,备课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诵读为主,以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同时,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上下来,感受颇深: 一、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诗词具有语言凝练、意象丰富的特点,而小学生因为生活积累不多,情感体验有限,在阅读中获得的表象往往很笼统、模糊,此时就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品读尽情展开想象,通过“猜猜诗人的心情”、“你就是诗人”、“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灵性的对话,从古诗词生动的语言中猜度诗人的心境,进而陶醉在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独坐敬亭山》时,学生从诗的题眼就看出诗人李白此时心情很是孤独,还可以从前两句感受到,尤其是“飞尽”和“独去”等感受到的。然后我便追问:“那假如你就是诗人,你看到鸟儿们都离你远去,就连天上的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

23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

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23古诗词三首(含答案)

古诗词三首 一、读拼音写汉字,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1

2、出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青箬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辨字组词。 笠()塞()耘()桑() 竖()赛()酝()嗓() 三、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川: 句意: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供: 傍: 句意: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 句意: 四、课文理解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所作,这首诗主要描写江南农村时 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赞,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从“桑阴”一词可以看出,诗句 描写的是时节的景象,“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 。 3、《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作者是代诗人张志和,全

诗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才写人。写景时注重色彩,第一句中鹭的颜色是,第二句中桃花的颜色是,第三句中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和。 五、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我能从“,”中想像出山原翠绿、杜鹃 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我能从“,”中想像出小孩在树阴下学 习种瓜的场面。 3、我能从“,”中感受到桃红水碧、鹭飞 鱼肥的江南美景。 六、看图默写。 渔歌子

[唐]张志和 , 。 , 。 部分答案: 四、1、翁卷 初夏 2、范成大 初夏 勤劳可爱 3、词 唐 白 红 青 绿 五、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语文23课ppt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四年级下册 语文23课ppt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①白满川②, 子规③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不, 才了④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四时田园杂兴①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②夜绩麻③,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④供⑤耕织, 也傍⑥桑阴学种瓜。 注释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①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②肥。 青箬笠③,绿蓑衣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②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③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④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古诗词三首》,主要反映了古代农村的生活。《四时田园杂兴》和《乡村四月》可以粘连在一起教学,分四个步骤: 1、潜心会文──明诗意 2、心驰神往──会诗情 3、别出心裁──悟意境 4、随心所欲──拓诗文

拓展的关于农村生活的古诗已学的有:《村居》、《宿新市徐公店》、《小儿垂钓》、《所见》等,未学的有:《村晚》、《四时 田园杂兴》之二、《清平乐·村居》、《西江月》等。 《渔歌子》采用吟古诵今的方式,先诵读《渔歌子》,再让学生吟诵现代诗《雨中,我望着一个渔翁》,因为两首诗所描绘的景物、创设的意境是相同的,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不同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1、“词”这种体裁在教材第1课已经出现,教师应事先了解一 下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是否会背诵一些词,对“词”有哪些了解。 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课前,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查阅作者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三位 诗人的生平、诗歌特色,诗的创作成就,以便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 诗歌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准备挂图。 2、三首古诗词都是描写田园风光,内容浅显,生字不多,应当 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教师可重点点拨《乡村四月》《四 时田园杂兴》,《渔歌子》可对词的知识再稍作介绍之后,放手让 学生自学。 教学第一步,可让学生自读古诗词,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然后 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再 要求学生把诗词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对诗词的意思有个初 步的了解。 第二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比如有的小组可 以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 的景象用画笔描绘下来,画好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 了什么景物,他们的色彩、形状、位置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画。本小组的同学做出评价,看是否把诗词中的景象描绘了出来。无论

四年级下册23 古诗词三首教案

23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这两 首古诗。 2、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乡村四月》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3.出示插图,说说观察后的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三、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欣赏唐宋名家名词,并汇报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二、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1、、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2、、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升华。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23.古诗词三首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预案 课题 23.古诗词三首共 2 课时主备人朱菊雪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 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预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语文4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生命》。 教材简介: 本文通过对石缝间顽强生存的小草,改变自己、适应生存的蒲公英以及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大片天地的松柏的描写,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崇高精神。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生命的沉重话题可能很少或者很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问题并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重点甚至是学习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所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以及热爱生命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三、自学辅导 1、自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着重选择其中一段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23 古诗词三首汇总

23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白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搜集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3.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生字生词。 2.理解《乡村四月》这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第六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画面,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宁静的牧场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步乡村四月。 (齐读课题) 2.读了题目,你就了解到什么?你知道吗?这四月就是指江南农村春末初夏的时侯,这正是江南农民春耕的时节。 二、读通诗句,书写生字 1.久居江南的南宋诗人翁卷,如何用诗句记下这时的情景呢?让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齐读。 3.蚕桑的平舌音读得真准,它们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会写吗?(范书)蚕,天虫为蚕,第一笔是横,可别写成撇;桑叶的桑要想把它写得美观,上面的三个“又”就要讲究穿插,写得富有变化,给人高低错落之感。来,自己抄写一遍。 三、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刚才我们学写了生字,读通了诗句: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 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

2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23 古诗词三首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 3: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3: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4: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3: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 背诵,积累语言。 五: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2:小组内交流,教师知道点拨。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4: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2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3简介词的内容。4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3指名朗读,师生正音。4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5小组交流学习成果。6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7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3、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5、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3默写两首古诗。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书写“蚕桑、耘田、白鹭”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背诵并默写古诗。 难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乡村。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永嘉(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多音字:卷、了,正音:“蚕”、“桑”是平舌音) 3.听录音朗读并划出节奏,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 4.小组读,齐读。 5.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6.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三、品读美景。 1.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子规烟雨 3.理解字词: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23、古诗词三首

教师四课型教案 课型新授年级四授课人 课题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诵读,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工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通过诗人简介,欣赏乡村风光,将学生引入诗意的课堂,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谈一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预设: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近距离触摸古诗所描写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word教案 (4)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3)多诵读,悟诗情 ①自己带着感情;②读小组读;③全班再齐读古诗 第二课时《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第23课 古诗词三首

第23课古诗词三首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 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对照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1、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 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2、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清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时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厂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渎,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附答案)

23.《古诗词三首》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suō yī ruò lì chénɡ jì bái lù zhòu yè yǎnɡ cán sānɡ yè sài wài 2、辩字组词。 耕()赛()衰() 耘()塞()蓑() 绩()须()笠() 渍()需()粒() 3、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____________ 川:_________ 子规: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未解:_________ 供:_________ 傍: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笠:_________ 蓑衣:_________ 归: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__________所作,这首诗主要描写江南农村____________时

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__________,从“桑阴”一词中可以看出,诗句描写的是__________时节的景象,“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句表现了乡村儿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歌子》的体裁不是诗,而是__________。 4.这首词前三句写景,时间是在________季,地点是在____________。作者写景时十分注重色彩的描写,如鹭的颜色是 __________,桃花的颜色是___________,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5.词的最后一句写人,生动地表现了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生活情趣。5、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想象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想象出小孩在树阴下学习种瓜的场面。 3.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桃红水碧、鹭飞鱼肥的江南美景。 6、默写。 乡村四月 【宋】翁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语文四年级下册23古诗词三首的练习题

精品文档 23古诗词三首 基础过关 一、看拼音,写词语。 1.才了cán( )sāng( )又插田 2.zhòu( )出yún( )田夜jì( )麻 3.西sài( )山前白lù( )飞 二、辨字组词。 蚕( ) 桑( ) 昼( ) 耘( ) 鹭( ) 吞( ) 嗓( ) 尽( ) 耕( ) 露( ) 三、我知道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绩A.把麻搓成丝或绳B.功业、成果 昼出耘田夜绩麻( ) 成绩( ) 2.傍A.靠近B.临近 傍晚( ) 也傍桑阴学种瓜( ) 3.川A.河流B.平地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川流不息( ) 四、先解释带点的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子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应用 五、按要求填写相应的诗句。 1.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想像出山原翠绿、杜鹃啼鸣、细雨如烟的画面。 2.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想像出小孩在树阴下学习种瓜的场面。3.我能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桃红水碧、鹭飞鱼肥的江南美景。 六、诗句理解。 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诗句中的“______”“______”两个字,说明了农民劳动的繁忙紧张。 (2)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当家”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句诗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