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开发_银行业走出人才流失困境的选择

人力资源开发_银行业走出人才流失困境的选择

人力资源开发:银行业走出

人才流失困境的选择

潘淑娟

(安徽财贸学院金融系,安徽 蚌埠 233041)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中国银行业加入W TO后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人才的流失。人力资源是银行业的核心资源,事关中国银行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中国银行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令人堪忧,而人才开发培训在改善银行业人力资源状况、提高银行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博弈分析表明,在人力资源稀缺和人才流动性加强的环境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体系、激励与创新机制,是迎接挑战、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1)05-0054-04

D evelop ing H um an R esou rce:A n inevitab le Cho ice of B ank ing

Indu stry to T ack le B rain D rain

PAN Shu-juan

A 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econom ic globalizati on,brain D rain is one of the mo st critical challenges facing Ch ina’s bank2 ing industry after Ch ina’s access to W TO.H um an resource is the co re resource in bank ing industry,p laying a vital ro le in the future of the industry.N onetheless,the hum an resource in Ch ina’s bank ing industry is really w o rrying.H ence,the develop2 m ent and training of talents p lays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i m p roving hum an resource and the competitive edge in the industry. Gam e-theo retic analysis show s,under the conditi on of increasing scarcity and mobility of talents,estalish ing and reinfo rcing the develop ing,training,sti m ulating and innovating m echanis m of hum an resource is a key step to m eet challenge and en2 hance competency.

Key w o rds:hum an resource;develop ing and training;sti m ulating m echanis m

(一)

现代银行业是风险高度集中的行业。这个特征使得银行业成为一个知识、信息、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最具竞争实力的银行不仅汇聚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且员工的整体素质也明显高于一般水平。如果说企业间的竞争是实力的竞争,对银行而言,同业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人力资源属于银行的核心资源。随着“入世”的步伐加快,我国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银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短缺的压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压力将越来越大。理论地分析,银行的人才来源有以下渠道:高等院校、内部培养和从银行外部(主要从外部金融机构)挖掘人才。由于制度原因,中国银行业不仅难以将从银行外部挖掘人才作为人才来源渠道,而且将面临着外资银行争夺优秀

收稿日期:2001-02-27

作者简介:潘淑娟(1955—),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贸学院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金融风险管理和农村金融问题研究。

45

《经济问题》2001年第5期 M ay.,2001 N o.5

人才的严重威胁。

(二)

尽管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中国的银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例,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已占全部职工的15%,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这一比例仍显偏低。此外,人力资源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人才知识结构方面:

11理论与实践脱节。首先,从高校刚毕业的学生,尽管专业对口,但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偏重宏观、偏重理论,使得刚毕业的学生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直至创新能力,往往需要较长的学习、实践、培训过程。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国有银行还缺乏较完善的新人系统培训制度。高校毕业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上,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由外资银行录用中国员工时,一般以有3年以上银行从业实践为“门坎”条件之一,可认为市场认同的“对接”时间需要3年以上。这说明中国相关的高等财经教育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与国际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次,长期从事具体实务工作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基层分支机构的业务骨干,由于分业经营模式和银行相对落后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全员培训制、轮岗制等不健全,整日忙于工作疏于“充电”,知识结构老化。对于本职工作而言,这些骨干是人才,但对于非本职工作以及非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业务操作程序、技术要求、相应的理论及国际发展趋势茫然不知,甚至对制度内的业务理论的发展也所知不多,表现出另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21人才知识结构的滞后和超前。90年代以前,国内高等金融教育中的实务课教学,基本上是以国内银行业务为主要教学内容,明显与国际主流业务无关。而90年代后,上述“无关”问题基本解决,但仍存在如前所述的两个“偏重”。此外,高校实务课内容除了与国内实践存在脱节问题外,教学所具有的超前性内容,如资产定价理论与技术、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体化业务等课程,又使得高校毕业生一方面对国内银行业务知之不多,另一方面对国际主流业务“食洋不化”。相对而言,长期从事业务工作的骨干人才及部分管理人才,对按市场开放序列将要开展的银行业务、技术等不甚了解,表现出知识结构上和观念上的相对“滞后”特征。有些基层支行长在学习中对于其不知“三A”银行经营观念内容(A nyw hen A nyw here A nyw ay,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不以为然,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不知之,不会影响其正常开展银行管理工作。以上两种现象,对于即将“入世”的中国银行业而言,无论从宏观上看还是从微观上看,都是令人担忧的问题。因此,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开发性教育,是解决人力资源短缺、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全面提高银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增强国有银行竞争实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三)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将面临高级优秀人才流失的挑战,这已成为共识。像其他任何企业一样,优秀的企业家(这里应是银行家)、技术创新人才和各级优秀管理人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据哈佛商学院与美国安洛普国际公司的联合调查,跨国公司对高级管理人才本地化的期望值是75%左右,考虑特定的中国国情,国内高级优秀人才的流失重点在后两类。如何防范人才流失,有人提出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调动人力资本拥有者积极性的分配机制,提高高级优秀人才的收入水平,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应该说这个方案有很强的针对性。由于已进入世界经济500强的四大国有银行机构庞大,从业人员众多,分配制度改革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持。而产权制度改革将涉及国有经济战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甚至于涉及经济制度结构的调整,其实施不仅有经济成本、制度成本,而且有政治成本。可以预见分配制度改革在防范高级优秀人才流失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将由于国家财力的不足而受到严重制约。因此,我们认为建立现代金融人才开发性教育体系,并使之与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而且可使高级优质人力资源的开发拥有“有源之水”。这种措施较少受国家财力约束,较少受政治投入约束。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开发性人力资源教育体系,对于中国银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具有战术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

(四)

银行属于服务性行业,现代金融业的经营、管理、创新,主要是运用相关理论、技术对金融资源要素加以组合,创造出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的金融消费主体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风险收益偏好。金融产品具有双重性特征:一方面,从形式上看,一种创新产品被推上市场,只要没有明显违背金融监管制度,很容易被模仿,如CD s、期货、期权、互换等;另一方面,从实质上看,金融产品又很难被模仿。

55

如香港汇丰银行开发的“保本存款投资”这一新型投资工具,给投资者带来的满意程度包括收益率和安全性,是很难模仿的。因为它取决于经营银行拥有的专家的理财水平和汇丰银行本身的品牌效应。这样由于金融产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因此银行不能拥有有“自主产权”的金融产品。从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引导出金融人才所具有的特殊性:一是金融经营、管理、创新人才(除少数银行家外),因为没有专利技术也具有非标识性特征;二是金融产品带给客户的满足程度不仅取决于产品本身,同时取决于特定银行所能提供的系统服务质量。因此银行业人力资源竞争优势具有团队性。这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银行间的人才竞争不是对拥有专利技术的人才的竞争,而是对拥有特定素质特征(具有创造性工作能力和管理才能)人才的竞争。由于这类人才(除有职务

的外)不像拥有专利技术的人才那样具有显性化特征,同时其发挥潜能需要一定的系统环境,再加上信息不对称,这类人才群体是个没有明显边界的模糊群体,从一定意义上看,这又是个被发现、开发(甚至包括人才自身的自我发现)的潜在群体。分配制度改革的直接作用是可以留住以现行职级划分的人才,但在开发潜在人才群体,提高银行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和保持持续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系统服务质量,以及在形成高质量的银行企业文化和提高银行商誉等方面,开发性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五)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必然引起人才流失,这是难以避免的。但从人才供给角度看,在一定时期内,外资银行对人才的需求量是个定量,拥有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越少,供给稀缺性越明显,外资银行给予高级优秀人才的薪水越高,中资银行人才流失越严重。反之,则反。对如何提高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竞争实力,在管理学理论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应以从外部“挖”为主;有人认为应立足于内部培养。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认为,坚持内部培训制,搞不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为别的单位输出人才。而持后一种观点的人则认为,立足内部培养的人才政策,再加上分配制度的改革(“挖”人才也是以相应的分配制度为基础的),对于形成企业的人才群体和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且在这一体系下所形成的商誉不会因个别人才流失而丧失。究竟哪一种选择更具有合理性,可以用博弈的方法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由于中国加入W TO以后,外资银行一定会实施“挖”人才的竞争策略,所以如果将国有银行看作被“挖”人才的对象,在外资银行实施“挖”策略的条件下,这一博弈只有两个博弈方。而当外资银行被确认必将实施确定策略时,这一博弈实际上变成一方博弈。

设外资银行在一定时期内所需要的高级优秀人才量为M,出于方便,设其得益也为M。设中资银行具有外资银行要求的高级优秀人才存量为O,且O >M,M量人才流失给中资银行带来的损失为-M。不妨设中资银行全面人才培训系统的培训成本为R,扣除R后得益为P,且P>R。考虑到外资银行在软件、硬件方面相对于中资银行而言有相当的优势,因而我们只考虑外资银行采取“挖”人才策略,而且一挖就成功(即“挖”的成本较低),这样中资银行培训博弈得益矩阵为:

在第一种情况下,中资银行的损失相对于外资银行下降了2M;在第二种情况下,中资银行的损失下降了2M+R-P。由于2M+R-P<2M,所以对中资银行而言,开展培训比不开展培训更有利。不等式两边的差额取决于中资银行的人才开发力度和规模,因为人才培训存在规模优势。这样结论是很明显的:在外资银行实施“挖”人才的策略条件下,中资银行实施人才开发培训是合理的选择。

进一步分析,“中资银行”作为集合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商业银行所组成,由于以下的原因:一是人才具有稀缺性;二是培训人才有成本;三是人才具有非质押性(且随着人才市场化程度加深、法律制度的健全,人才的流动性将会大大增强)。因此,中资银行彼此也是人才市场的竞争对手。在外资银行实施既定的“挖”人才策略条件下,中资银行在开发培训人才方面的博弈的结果将是怎样的呢?由于人力资源的基本载体是自然人个人,因而单个银行在建立和运行人力资源开发系统方面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因为银行在支出培训成本后,其收益是正还是负,取决于获益个人(得到培训的员工因其能力得到提高,可被看作直接的获益人)的去留选择。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其他博弈方的策略选择。

设有N个中资银行,在外资银行实施“挖”人才

65

策略下,这一博弈中有N 个博弈方。假设外资银行需要从中资银行挖掘M 量人才,相应地第i 家中资银行可能流失的人才为P i ,那么

M =

6

N

i=1

P i (i =1,2,……N )

当中资银行均实施不培训策略,第i 家银行因

人才流失导致的竞争力下降损失为P i (同前一博弈假设)。若在N 家银行中有若干家银行实施人才开发培训策略,这样就可以认为在一定时期内高级优秀人才(假设与M 人才同质)供给增加。设增加量为Q ,那么不实施人才开发培训策略的银行的损失将下降到:

M

O +Q

?P i

尽管实施人才开发培训的银行的损失也将下降到:

M

O +Q

?P i

但由于其实施了人才开发培训,从而增加了人才培训成本支出:

R =r ?Q (设单位人才培训成本为r )培训银行总的损失为:M

O +Q

?P i +r ?Q 培训银行的培训成本取决于其培训规模和人才开发力度,银行所培训的人才量越多且人才培训质量越高,实施开发培训的银行的损失就越大;同时,实施开发培训的银行个数越少,实施开发培训的银行的相对损失越大;所以在博弈中,对单个中资银行而言最佳的结果是,别的银行都实施人才开发培训,而自己不实施人才开发培训。当每家银行都这样选择时,中资银行的整体竞争力和人才瓶颈问题将进入恶性循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在中国银行业迎接“入世”挑战的条件下,中资银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因此,国家相关部门,或者银行同业自律组织,应在这方面制定出相关的约束规定,否则,结果是明显的。

(六)完善的开发性人才教育培训开发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具有开发、教育、培训的机制作用,而且具有培养、评价、选拔、调配人才的机制作用。科学合理

的教育计划的运行,能极大地开发和调动员工的潜能,能创造出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在时间上、空间上、结构上形成人才培育体系,进而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实现整体优化,提高银行的整体竞争实力。

所谓开发性的人才教育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在空间上覆盖所有岗位、所有人员,但具有针对性和级次性,除了要区别有工作经验职工与新入行的人员培训上的差异,还应区别不同岗位、不同职

级、不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2)在时间上应具有持续性。作为一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

管理体系,它贯穿银行经营管理的始终。(3)在教育培训内容上,应适时将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纳入培训范围。(4)在运行机制上,它们包括两大子系统:封闭式与开放式。封闭式系统以指令性计划方式运行,内容主要包括资格性培训、适应性培训(如适应新岗位和新业务、学习新技能)和开发创造能力培训(如开发新业务、新工具、新技术,提高管理能力和艺术)。开放式系统以指导性计划方式运行,这种方式不规定学习内容,只安排学习的口径或方向,尊重员工个人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全日制、整段时间给假调训制、日间部分时间给假调训制、晚间兼读制、短期培训制、轮岗制(包括国内机构和国外机构)、拟提职培训制等。教育培训内容要紧密联系行情、国情和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环境,既要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要避免“超前”和“滞后”。同时,不同层次的机构培训重点应有明显的区别。

尽管开发性人力资源教育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对于应对“入世”挑战和银行业长远发展而言,这仍不失为有重要意义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1管理学[M ]1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

[2](美)P rice W aterhouse 公司121世纪CEO 的经营理念

[M ]1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

[3]张维迎1产权安排与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J ]1经济研

究,2000(6)1

[4]汪兴隆1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 ]1城市

金融论坛,2000(3)1

(责任编辑:韩克勇)

7

5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发展很快特别是银行业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迅速蓬勃壮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入世步伐的加快金融业竞争将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自身暴露出的问题急需认清和解决 一、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存款立行”搞存款竞争阻碍自身和经济正常运行 对各商业银行来说“存款立行”几乎成了一条铁律

因此扩大存款规模成了各商业银行的头等大事自1996年以来央行连续七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旨在促进内需的扩大引导居民减少储蓄扩大消费以带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在日常监管中一些机构一旦出现存款下降就把抓存款当作一个重要监管内容来看待这样货币政策效应就被冲减掉了妨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实施不利经济运行 由于银行业的扩张和竞争的加强银行的投资活动需要找到足够的社会闲散资金自然而然存款问题就被放在首要位置目前各商业银行每年都分级下达当年存款任务指标特殊情况下上级行还会给所属机构来个月度或季度的存款“大会战”并且将完成存款任务与员工工资奖金挂钩、与评比先进挂钩虽然央行三令五申不准将存款完成情况与员工工资、奖金、福利挂钩但很多单位依然我行我素置若罔闻在“存款立行”观念的支配下各商业银行盲目拉存只重视存款数量不重视质量也给自身发展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1.过分强调抓存款扰乱临柜业务的正常运转为揽储一些机构公然将企业存款转入储蓄核算为部分企业机关团逃避监督和大额提现开了方便之门达到公款私用之目的违规高息揽存、上门收款、借助行政干预等各种拉存手段的出台大大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同时也助长了少数顾客的陋习例如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和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和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和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和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

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和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是客户数据脱媒和信息脱媒,最终导致客户流失、服务能力降低。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商业银行将整合内外部数据资源,提供全新沟通渠道和营销手段,提升客户体验;丰富客户全景视图,挖掘既有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价值创造能力;优化运营流程,提升管理精确度,研究预测市场营销效果,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具体体现为:一是大幅提升客户体验。大数据对银行意味着巨大商机,运用大数据可以强化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度,那些善于利用数据分析引导决策的银行将获得更多竞争优势。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银行将由“被动”提供产品向“主动”设计产品转变,由“广泛撒网”营销向“精准制导”营销转变,由“经验依赖”决策向“数据依据”决策转变;银行对客户行为习惯和偏好进行分类汇总,提炼出客户需求信息,将即时或潜在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地推送给客户;优化各类营销资源配置,以合适的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对客户实施精准营销;为客户量身打造金融解决方案,推行客户自主定制服务,极大改善客户体验。 二是引导客户及员工行为。大数据时代,对知识的占有意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银行国际化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收稿日期:2003-11-03 作者简介:杨胜刚(1965-),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大学金融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廖 琛(1981-),女,湖南华容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金融理论 银行国际化趋势与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对策 杨胜刚,廖 琛 (湖南大学金融学院,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银行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业务机构的全球化、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人才引进的高端化、经营管理的灵活化及监管与法规的国际化等。目前,我国银行业与国外相比,国际化程度还较低,因此,应采取进一步开拓传统重点市场、加速开发新市场、严格经营管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监管等有效措施,以尽快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国际银行业;跨国经营;银行国际化;国有商业银行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796(2004)01-0011-03 国际银行业是相对于国内银行业而言的,银行的国际化是指银行出于扩大利润或规避风险等动机,使业务区域跨越本国疆界,或者将业务币种由本币转向外币,或者将服务对象由本国客户扩展到外国客户的过程。 一、银行国际化的特点 银行的国际化一般呈现出如下特点:(一)业务机构全球化 据2000年2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对前50家从事全球化业务经营的银行的调查显示,在资产分布上,这5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都超过22%,其中有29家超过40%,比例最高的美国运通银行达到85.5%。这些银行的海外业务收入也非常可观。 (二)产品服务多样化 大的跨国银行大都资历深、实力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业务网络发达、电子化程度高、服务意识强,能广泛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已有的金融创新成果,为客户提供优质多样的金融服务。如花旗银行北京分行能为客户提供外汇的存款、放款、票据贴现、投资、汇款、担保及进出口结算、自营和代客买卖,代理外币及外汇票据兑换、外币信用卡付款、保管及保管箱、资信调查和咨询等多种业务。 (三)人才引进高端化 金融业的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人才是决定银行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缺少有丰富金融知识、操作经验及先进思想观念和强烈竞争意识的人才,银行就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外资银行大都有一套完善的用人机制,它们在一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后往往会以良好的国际声誉、激励机制、薪酬和培训等来招揽和挽留优秀人才。 (四)经营管理灵活化 国际性商业银行大都具有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它们一般能够严格遵从#效益立行?原则,以获得最大收益为目标,效益普遍较好。在业务管理上,国际上通行的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根据变化的经营环境,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及其结构方面的矛盾,进行风险和流动性诸方面的合理搭配和优化组合,以实现赢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统一。 (五)监管法规国际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中央银行和监管当局日益重视在国际银行监管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目前,国际银行监管合作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银行监管特征正在从传统的干预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的重要性正引起银行监管当局的高度关注。二是统一的监管标准正被广泛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关于国际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正被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采用。三是区域性银行监管合作协议不断出现。近几年,许多地区都建立了银行监管当局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论坛,以双边或多边协议或谅解备忘录的形式实现信息共享。 二、银行国际化动因分析(一)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马克思认为:#如果资本输出到国外,那么,这种情况之发生,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内已经绝对不能使用。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国外能够按更高的利润率来使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页)形成银行国际化趋势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银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 11%2004年第1期总第115期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COLLEGE OF FINANCIAL M ANAGEM ENT CADRES No.1 2004Seri al NO.115

合规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合规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对商业银行合规重要性深入浅出的最好诠释。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如果把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比作一个天文数字,那么合规是1,而其所有的努力、汗水、荣誉、奉献共同组成了一串长长的0,没有合规,再多的0也没有丝毫的意义。合规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管谋安心泰然、员工谋自由幸福的基础。 首先,合规是银行业必须做的事情,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银行稳健安全经营的基础,是立行之本、兴行之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银行业的要求不是图一时之利,或者一两笔业务而带来的片面利益,而是员工和客户均有所发展。作为从事经营货币业务的高风险行业,依法合规经营是银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商业银行必须坚守的生命线,也是其长期稳健发展的前提。 合规执行和合规建设是管好风险、遏制案件的有力抓手,是高管人员守土有责的首要职责。合规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立身之本,确保经营活动的合规性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要生存就必须全面加强合规建设,坚决强调源头合规,推进程序合规,着力行为合规,严查各类违规。 严格落实内控制度,做好合规执行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安全和效益的保障,是防范各类风险的底线,底线守不住,其他都是空谈。必须时刻紧绷合规这根弦,不断提高合规意识,建设合规文化,不断加

强内控建设,提升制度执行力,构建合规建设长效机制,坚决杜绝各类违规事件发生,为防风险和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是多样的,但管控风险的重点还是要把合规经营摆在第一位。绝对不能认为在工作中打“擦边球”、违规对业务发展有好处。从业内案件统计数据来看,员工违规带来的效益远远小于负面影响。不管对面积广、技术比较薄弱、涉及到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领域的中小银行,地方银行,还是对比较好的、做高端业务的大型商业银行来讲,管理风险都应排第一位,要坚持合规。没有合规作为基础,其他发展都不牢固,甚至会断送银行及其高管、员工的发展前途。 其次,合规是高管谋安心泰然的唯一选择。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要对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和风险承担最终责任。而不按制度规定执行,没有合规,“一把手”想保持内心稳定、事业泰然,是不可能的。只有合规做到了,才能安心做其他事情。那些发生案件的机构的“一把手”就是鲜活的例证,因不合规出了案件后,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案件处理当中,哪还有心思和精力做其他重要的工作!没有出案件的机构的“一把手”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要等到出了案件才后悔。 合规建设不到位,最终必然给全局性工作带来被动影响甚至巨大灾难。因为不论高管做了多少工作,为单位、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给总行带来多少利润,给员工带来多少福利,合规一旦出问题,或者发生一个案件,就能把所有成绩都拉下去,一票否决。大量的管理实

02第二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 复习题 1、人性假设有哪几种?其差别何在? 答:人性假设有“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四种。“经济人假设”核心观点:人是经济人,由经济诱因引发工作动机,被组织操纵、激励和控制下从事工作,行事是理性的,情感是非理性的;“社会人假设”中人是社会人,工作动机是社会需要,社会人期望领导者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核心是人是“自我实现人”,根据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多种层次,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是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自发的工作,适应环境,能调整自己的目标,与组织共同发展;“复杂人假设”中人的工作动机不仅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还会受时间等因素影响,工作动机复杂多变,动机模式是与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作动机与所在的团体和组织有关,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2、需要层次论有哪些重要内容〉怎样应用? 答: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存和安全需要是属于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精神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高层次的需要强度不是很大。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导致行为,。在几种需要中由需要强度最大的起主导作用,这种需要也叫主导需要。由主导需要产生的优势动机是人们的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调查,掌握员工的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3、为什么说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同一? 答:人的自然属性中说明人的本质是客观的,因而是可以认识的,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人的生存需要;人的社会属性的含义是人必须在社会中生存,除了生存需要,人还存在着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存在着客观的社会尺度,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的思维属性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能够思维,有思想。由此可见,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辨证统一,而且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4、人事矛盾有哪些客观规律? 答:人事矛盾的客观规律一般有:人与事之间,不适应是绝对的,适应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总是经历着不适应到适应,再到不适应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5、同素异构原理说明了什么? 答:同素异构原理说明了同样数量的人,用不同的组织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不同的权责结构和协作关系,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效果。组织结构不合理,或组织文化劣质化,破坏了系统功能,就会组织内耗,不能形成合力,作的是减法,即1+1<2;相反组织则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合力,作的是加法,即1+1>2。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发挥组织的系统功能。 6、能级层序原理应该怎样应用? 答:根据能级层次原理,为使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系统功能,必须在组织系统中,建立一定的层级结构,并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形成纵向、横向上严格的组织网络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困境及转型分析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明确了发展困境的产生原因,进而提出商业银行后期发展过程中转型的方向和手段,目的是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标签:商业银行;转型;业务;发展困境 1 前言 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的迅猛发展,经济上升的速度逐渐减缓甚至出现停滞状态,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新的转变和改革促进继续稳步向前。对于我国金融行业来说,在国民收入增加,人们投资量不断加大的背景之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利用与客户和投资者之间的存贷利率差值进行营利的手段和方法也逐渐显露出不足和缺陷,无法及时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使商业银行走入了发展的困境和瓶颈,急需依靠转型进行新一轮的发展和起步。 2 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以及困境 2.1 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受到收入和经济政策的限制,商业银行作为国内的主要存贷业务周转单位和机构,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将收入的盈余存储进银行,以利息的方式进行闲置资金的二次增值,对于银行来说,资金的借贷和存储之间的利息差,就成为银行盈利的来源和资金的储备方式。近几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和新经济政策的不断推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向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动,在经济发展逐渐稳定,主流的宏观经济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都逐渐变慢的背景之下,金融市场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风险和竞争。竞争带来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新型投资产品和理财业务相继问世,打破了原有的利率化的市场平稳,为传统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方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导致银行内部存储贷款业务中产生的利润差值不断减少,面临着利益的亏损和业务减少的窘境。 2.2 客户投资减少,银行盈利来源下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手中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多,闲置资金的累积让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理财方式,实现对资金的更高增值目的。并且随着人均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待金钱的认识和对于财富增值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求富求稳成为了当代人选择理财方式的首要考虑方向。在人们追求增值空间的心理期望之下,商业银行传统的储蓄利息和储蓄方案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理财需求,虽然商业银行的储蓄方式较为稳定,受众面较广,但是由于其高利息的储蓄方式就需要更加长的时间限制,这对于流动资金来说,非常不方便,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原本储蓄在商业银行内的闲置资产取出,转投新的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民营银行准入放松、人民币 国际化等一系列重要变革,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未来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常态,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优胜劣汰的关键转型时期。展望未来,商业银行需要顺应未 来十大发展趋势,抓紧时间窗口,尽快建设自身专业化能力。 1 银行业的获利水平将进入新常态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ROE)将下降到GDP 增速的2.0~2.5倍左右。基于未来五年平均GDP增速6.5%的预估,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平均约在13%~16%之间。同时,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距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下被放大,银行的业绩显著分化,梯队优秀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能够达到GDP增速的近3倍,而末端梯队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仅能达到GDP平均增速,即6%~7%之间,甚至低于其资本成本。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与竞争加剧,预计未来十年将陆续出现由存款保险机构接管、重组问题银行的案例,以及二三线城市农商行、城商行被兼并收购的案例。2 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在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以及聚焦单一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并存。通常专注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更容易建立专业化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在估值上,专业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为了支持国家产业整合、重构、提升的经济改革大战略,涵盖保险、证劵、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混业经营将成为趋势。一些大型混业金融集团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呈现出领先的态势。而为了有效整合金融监管,监管治理制度也可能改革为准单一的监管体系;金融控股公司将是金融行业有可能的公司治理架构。3 银行业被迫走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 在净息差收窄,人力成本、合规成本高涨的压力下,银行业将被迫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银行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应重点专注四大领域:,经营模式的设计、细化与执行落地,主要涉及营销组合与风险管理;第二,大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决策利用;第三,跨国、跨领域专业人才的网罗、培养与使用;第四,掌握沿着价值链创造增加值的过程与定价能力。4 轻资本成为高盈利银行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随着资本市场、大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化,盈利能力在梯队的金融机构几乎都采取轻资产、高资本周转的财务运作模式。善用资本市场间接融资机会成为银行的财务部门、投资银行等业务部门的重要技能,未来很有可能由投资银行或资产管理领域的专家出任几大银行的行长。5 产投融结合的业务加速发展在资本市场复苏,全国产业整合、升级与重构的大浪潮下,产投融结合的信贷与股权融资、财务咨询、资产管理将成为商业银行在公司金融领域成长快、获利的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全面回暖,企业对于债券承销,中小板、新三板上市财务顾问等业务需求显著增加,推动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加速增长。 资本市场、产投融类业务的兴起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组织治理、人力资源能力,以及金融监管提出了重大挑战,初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大的寻租与损失事件。 对结算与交易业务要求大幅提高卓越的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绑定、维护企业客户关系的关键。直通式事务处理(STP),跨机构、跨企业、跨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策略

中文题目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发展策略 2012 年4 月28 日 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 【内容摘要】: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融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面对全球化趋势,发展国际业务,在激烈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地谋求发展,寻求一条切实可行、在国际大经济背景下建立竞争优势的道路就成为势在必行的选择。 【关键词】:金融创新银行国际化进程银行国际业务发展 1.1 导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我们必行需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发展策略。我们必须金融创新,实行银行货币体制改革,加快银行国际化进程。 1.2 正文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制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发展中过节和新兴经济体转移。我国银行需要不断地改革,不断地适应经济全球化,加快国际化进程。 银行业的国际化,指的是一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金融活动朝野了过节,有地区性的活动向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市场演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资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市接分配,一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给当带我国银行业带来了大量的机遇和挑战,“要么转型,要么淘汰”,这是面对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我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状况,起步晚且层次低。我国银行业过去想起与外界隔绝,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外贸银行的中国银行才第一个走出国门,实现跨国经营。除中国银行外,至今我国已有多家商家银行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如工行,建行、农行和招行等。这些银行大多才刚刚开始到国外建立分安置机构、开拓市场、办理业务,并且各行海外分支机构中能使全部功能的分行少之又少,大多为代表处,时能起到沟通信息,联络业务的作用,真正经营的业务的机构不多。其次,我国银行国际化现状还有规模小且分布不合理。我国跨国银行在国际上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业务范围小。并且我国几大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多集中在香港、日本、新加波。韩国等亚洲地区,而在纽约、伦敦等发布在欧美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分支机构较少,而且层次又低。 针对我国银行业国际化的现状,我们要制定正确的方针,加以引导和改进。首先,金融创新使商业银行经营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最终实现电子化,为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需要以技术创新并最终实现银行电子化为先导。金融电子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促进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驱动力,更是商业银行向现代化、国际化迈进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商业银行应紧紧抓住当前地址科技产品品种丰富、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可靠、几个成本相地较低的有利时机,引进银行先进的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目前,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在与有业务重叠的国有商业银行展开竞争的同时,如何认真学习内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找出自身不足并加以改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途径,迎接内外夹击的挑战,从而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务之急的新课题。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外部问题 产权结构与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全问题。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商业银行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股权过于分散。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过程看,国家长期依靠行政权利强行干预信用社的正常经营,这种事实上的产权主体缺位,法人主体虚设,导致的结果就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责权利关系不清。 法律地位与法律责任的明确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假如法律上认可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法律地位就是明确的,法律赋予其可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应该是

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致的,其行为规范受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调节。 政策意图和商业本质的协调统一问题。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产物,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初便被无形地赋予了更好地承担起支持“三农”的使命。地方政府更注重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对其局部和地方的贡献; 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内部问题业务范围过于集中,风险突出。首先,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分散风险。其次,地域限制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 人才储备尚不充分。当前,关于人才储备的问题在于:一是农村商业银行队伍整体的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意识还不够强烈,开拓与服务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新潜能还严重不足,应对外部经济变数的信息反应迟钝,行动呆滞,难以适应不断加速的改革与发展。二是干部队伍建设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队伍老化、弱化问题仍未明显改观,队伍培养和人才开发机制与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三是缺乏三类人才。以上三种人才的严重缺乏,都会涉及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普遍增加,也明显影响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服务效益的高低。 企业文化尚未成熟。一个银行能否持续发展,成为百年老店,身为银行“ DNA'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永远不会被取代的竞争因素。如果说业务发展壮大了银行的“筋”和“骨”,那么企业

第十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趋势

第十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趋势 未来世纪竞争的焦点是争夺人力资源,尤其是争夺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第一节未来的企业组织 未来的企业组织具有以下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化、多元化和全球化。一、网络化 未来组织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多部门、多群体之间的边界是“可渗透的”或“半渗透的”而不是封闭的。 网络化有以下一些特点: 二、扁平化 扁平化是指组织中的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增加。这种扁平化的趋势在未来中将进一步发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应对日趋复杂的环境变化 企业应该授权给较低层次的员工决策权与解决问题的权力,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 力。 (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办公室日益自动化,势必造成中层管理者成为多余者。(三)人力资源成本上升 未来企业组织要求人力资源是少而精,这样既保证员工的生活质量,又提高企业的 生产率。 三、灵活化 灵活化是指为了满足员工、客户和其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各样需要,企业必 须打破常规,采取灵活的方法。而未来的企业组织更需要员工的主动性、自觉性。 而灵活性是对高素质员工的一种挑战。 促使未来企业组织灵活化的主要动力有以下几种: ·严酷的竞争 ·多元化的员工 ·环境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 四、多元化 (一)多元化是指未来企业组织的员工、职业途径、激励系统、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呈现一种五花八门的状态。 ·员工多元化: ·职业途径多元化: ·激励系统多元化: (二)产生多元化的动力主要有: ·多元化职工 ·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创造性是多元化的孪生兄弟) ·前三个特点的影响 A网络化以团队为基础,打破原有职能部门的界限。 B扁平化后,上升的机会少了。

银行业发展面临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再

银行业发展面临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再 2010 年,中国银行业在延续过去十余年高速发展态势的同时,来自外部国际金融体系深刻变革和内部经济金融运行发展动向调整的影响逐步显现。中 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教授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报告会上指出,未来5~10 年,后危机时期全球经济金融运行将持续低迷,银行业发展面临的实体经济环境宽松不在,全球货币政策方向调整将继续深入。在我国,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 村镇银行的发展,银行业发展分层格局也将日益明显,监管政策在变革中存在 诸多变数,规模增长、利率市场化、逆周期监管、资产质量和牌照管制放松等 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形势的关键。 他指出,银行业发展格局在宏微观形势不断转变与演进中悄然转向。而 未来5~10 年,我国银行业整体发展思路渐显明朗。十二五期间,在目前累积因 素发酵与影响下亟待转型与调整的中国银行业,将迎来决定未来持续、稳健、 成长性发展模式形成与巩固的重要奠基期.能否在此期间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 展与金融运行体系变革,有效应对银行业转型发展之机遇与挑战,分层次实现 对不同类型银行发展路径构建与监管的个性化,是在十二五期间能否奠定中国 银行业未来持续稳健发展基础毕功于役的关键所在。 在王松奇看来,展望未来,洞悉银行业发展趋势,已成为中国银行从业 者的急迫要求与决定未来决策之关键变量。据悉,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17 家全国性商业银行资产总额61.8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45%;负债总额58.12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7%.所有者权益36.78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3.26%;存款、贷款分别同比增长19.8%和19.7%,资本充足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未来银行的四大发展趋势 在信息经济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竞争中,商业银行如果不改变将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与客户需求。因此,有人预言商业银行将成为“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而我认为,行将灭绝的可能只就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市场与客户在进化,商业银行在进化,未来商业银行的形式与承载内容将迥异于当今。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确定未来银行到底就是什么样,但一些方向性的趋势值得我们重视。 方向之一:未来银行可能就是数据驱动的银行 大数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大数据用来描述规模巨大、类型复杂的数据集合,被誉为就是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产业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引起各方高度关注。2011年,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宣布“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近年来,IBM、甲骨文、SAP等业界巨头纷纷收购与大数据有关公司,加速布局大数据领域;2012年,达沃斯论坛报告《大数据,大影响》称大数据像货币与黄金一样,成为新的经济资产;2012年,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旨在增强对海量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萃取能力。 随着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发展完善以及数据来源迅速扩展,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银行业将在更广领域与更深层 次获得并使用涉及客户方方面面,更加全面、完整、系统的数据,并通过挖掘分析得到过去不可能获得的信息与无法企及的商机。由此可见,金融数据密集但目前尚未充分开发的商业银行大有文章可做,数据与数据应用能力将逐渐成为其战略性资产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客户营销、产品创新、绩效考核与风险管理等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也将从以产品、客户为中心过渡到以数据为中心,数据驱动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拥有的海量数据资产已经对商业银行形成挑战,未来比金融脱媒更令人担心的可能就是客户数据脱媒与信息脱媒,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 上

全球化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银行的国际化也成为银行业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银行业面临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在压力和实现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但中国的银行业在制度环境、人员素质、资金技术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着名银行相比差距甚远,实现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本文指出了我国的银行在海外机构设置、内部组织结构、国际业务内容以及宏观监控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战略高度论述了进行地域扩展、内部组织调整、业务拓展以及改善宏观监控的必要性,并分别提出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渐进式特征分析 国际化战略主要包括地域扩展战略、组织调整战略、业务拓展战略以及宏观监控战略。本文首先论述银行国际化发展的渐进性特征,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银行国际化战略。 许多学者对银行国际化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描述。盖迪(I·H·Giddy)将银行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母国国际银行业务阶段、离岸金融业务阶段和东道国跨国银行业务阶段。伍海华博士(1996)将银行的国际化成长分为四个阶段:部分国际化、走向国际化、实现国际化、实现全球化,并陈述了四个阶段的特征。范洵博士(1997)认为,服务银行业导向的成长形式是以银行国内客户的海外扩张为先决条件,追随母国的对 外贸易和国外直接投资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银行国际化成长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前起步阶段、起步阶段、国际化经营阶段、跨国经营阶段和全球一体化阶段。 对我国银行国际化的阶段特征进行研究,其本源在于银行国际化进程中固有的阶段性。任何事物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也不能超越这个逻辑。银行国际化表现为银行走向世界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渐进性的特征。这种渐进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银行市场范围扩大的渐进性,通常是先熟悉后陌生,先相似后相异,逐步扩大;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先易后难,逐渐升级;组织结构的渐进性,往往是按照代理行、代表处,后分支机构、附属机构的顺序逐渐完善;经营战略的渐进性,由国际化战略、跨国化战略,直至全球化战略。银行国际化过程的渐进性使得银行国际化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银行的国际化之所以需要渐进式发展,主要原因如下:(1)银行国际化是一个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必须是渐进的。银行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经营规模越大,需要处理的信息越多。与此相适应,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提高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银行从国内经营转向国际化经营,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银行管理者只能在探索中前进,逐步提高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素质和能力,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因此,银行国际化表现为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进程。(2)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部门,具有高度的专业化要求。国内业务相对比较简单,国际业务的技术性要高得多,要求更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3)经营环境的适应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银行国际化将使经营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充满了未知数和不可预见的风险。适应了国内经营的管理者面对这样的环境,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4)高度竞争的国际银行业需要银行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思路。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化银行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激烈的竞争要求银行也必须不断进行战略和战术调整并进行资源重组。目前国际银行业市场向着大型化和全能化方向发展,超大规模银行时代即将到来。这种竞争激烈、大银行垄断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银行以及初涉国际市场的银行来说,盲目参与无异于“鸡蛋碰石头”;只有采取渐进方式逐步积累经验,才能稳健地走向国际市场。

银行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银行行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行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我行发展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要实现我行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做到发挥优势,扭转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行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正文:近年来,在行领导的英明决策和正确领导下,在全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发展迅速,在经营管理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综合排名更位列**分行第一位。面对辉煌的过去,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步伐也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竞争将会越发的激烈。在此情况下,如何实现我行跨越式的,可持续的发展成为每一位**银行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我行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SWOT分析矩阵 SWOT分析矩阵是一种战略分析的常用方法。SWOT分别是Strength(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y(机遇)、Threat(威胁)的简写。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全面分析我行在发展中面临的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和银行内部的优势与劣势。通过分析要做到抓住机遇、避开威胁、发挥优势、消除劣势。 1.Strength优势: (1)滨海新区生产力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市场优势。2010 年,滨海新区工业经济实现高位运行。石油开采与加工业,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装置顺利投产。民用航空业实现产值142.9亿元,增长37.3%。电子信息业产值增长25%以上。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增速超过80%。医药行业增速超过20%。商贸流通业,商品销售总额增长40%以上,化工和煤炭制品销售额增长超过 1 倍,批发贸易业增长20.8%。物流仓储业,天津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561 万人次,增长

01第一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第一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导论 复习题 1、何为人力资源?其特点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特点:①生物性②能动性③动态性④智力性⑤再生性⑥社会性 2、何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特点是什么? 答: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特点:①综合性②实践性③发展性④民族性⑤社会性 3、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目标任务是什么?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①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 ②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 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影响因素:⑴基本因素:①社会价值观②群体价值观③个人价值观 ⑵实际因素:①任用情况②信任情况③晋升制度④工资制度⑤奖励制度⑥处 罚制度⑦参与程度⑧福利状况 ⑶偶发因素 4、试说明管理的软化趋势。 答: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从人治、法治到文治,组织模式从直线式、职能式到学习型组织,人性假设从经验管理的经济人到文化管理的自动人、观念人,管理重点从行为到思想,管理性质从非理性、纯理性到非理性与理性相结合,总的趋势是管理的软化。 5、为什么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答: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新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⑴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代替了个人经验; ⑵“时间和动作研究”提供了精确地计算定额的方法; ⑶生产工具、操作工艺、作业环境、原材料的标准化,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⑷“工作挑选工人”的原则和系统地培训,为各个生产岗位提供了一流的工人; ⑸“计划(即管理)与执行相分离”的原则,大大加强了企业的管理职能,使依法治厂成为可能。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企业管理由经验上升为科学,很快在欧美推广,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所以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 6、为会么说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二次飞跃? 答: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轨道,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暴露出其本质的弱点—对职工的忽视,为纠正和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80年代兴起了企业文化理论,它完整地提出了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解决了科学管理中存在的如下问题: ⑴温饱问题的解决与“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⑵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与“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2002-05-22 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这种变化使国际银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在21世纪,国际银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能银行时代、跨国银行时代、网络银行时代和银行再造时代。 一、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即并购)是当今与未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引起国际银行业格局变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国际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银行并购浪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如1996年的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的合并,都曾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轰动。而1998年4月,美国的银行并购更是另人瞠目结舌,4 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7天之后,全美排名第五的美洲银行与排名第三的国民银行合并,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而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银行,定名为瑞穗金融集团,将日本银行业采取强强合并方式进行重组的改革推向高潮。当前正在进行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巨大、席卷全球、跨国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在世界前10家大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都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的。 2.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 国际银行业并购经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宏观因素来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