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备课资料

人教版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备课资料

人教版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备课资料
人教版必修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备课资料

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时间:2012、2、3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农业是人类发明的第一产业,是人类衣食之源,是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农业一般指种植农作物的生产业,广义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

农业特点:空间上的分散性;时间上的季节性。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见页4“历史纵横”),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土地制度见第4课。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其成果

学者一般把农业发展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阶段。

1、原始农业时期:距今1万年左右至夏代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时代。现代考古学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采集经济基本依靠自然界的植物,而种植经济则要通过人类自身的种植而得,这是人类食物生产方式的革命。目前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遍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原始农业时期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

(1)一个始祖:神农氏

在中国的传说中,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对发明农业有三大贡献:一是遍尝百草,找到适合人们食用的谷物、药草;二是发明了农具——耒耜,松土工具;三是教人们种植谷物。所以,被后人尊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神话、传说与历史的关系,据何顺果、陈继静发表在《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神话、传说与历史》一文介绍,学界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神话和传说就是历史,如意大利宗教史学家贝塔佐尼认为神话讲述的是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创造过程,诸如事物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人类的起源、生与死的起源、动物和植物的起源等,近年研究《山海经》的中国学者张宗迪也主张在传说故事和历史之间划上等号。

二是认为神话传说中包含着历史事实,如司马迁认为神话、传说并非完全凭空捏造,他选择那些较为可信的记载编撰成五帝本纪。

三是认为神话传说完全与历史无关,如古史辨派顾颉刚认为先秦典籍中有关三皇五帝的记载并非历史,是战国至两汉的人们编造的神话和传说。

大部分学者承认神话传说与历史有一定的关系。一些重大考古挖掘和古文字研究表明,某些神话和传说确实包含着历史的真实。如司马迁记载的中国夏商帝王世系,长期以来只是被看成是传说,不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但20世纪上半叶以来,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识别,《史记》中商代帝王的世系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此后很少再有学者怀疑商朝存在的真实性了。钱穆认为,既然司马迁关于商朝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夏朝的世系也很有可能是真实的。

(2)多个中心: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3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中国原始农业具有明显的特点。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世界农业起源有三大中心,中国农业的起源也不是一个中心,而是由若干源头萌发汇合而成的。考古

学家苏秉奇持中华文明的起源“满天星斗说”,就农业起源而言,黄河流域是粟作农业(旱地农业),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水田农业),华南地区是种植薯芋类块根块茎作物(如山药、芋头等)。

(3)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制度:

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梨、尖头竹木棒

主要是石器、竹木器。以磨制石器为主,属于新石器时代。一般认为新石器时代有3个基本特征: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发明了陶器;出现了原始农业、养畜业和手工业。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or曰火耕

原始社会,森林覆盖率高。原始人一般住在近山、靠水的山洞里,居住地周围大多是山林荒野,适宜种植的面积太小。

如何开辟种植区域?

古人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其中有许多技巧。如“砍大压小”法,即砍伐密林时,砍倒大树,利用大树倒下的力量把小树压断。又如“砍枝留干”法,即只砍掉大树的小树枝,保留树干,这样做不但省劲,而且可以有意识地让树木得以复苏再生,以便再度砍伐,以使用砍伐的小枝做肥料。

树木砍伐后,要乘其被晒干的时机抓紧焚烧,否则,若碰上阴雨天焚烧不成,地也就种不成了,影响农时。之后用尖头竹木棒破土打穴播种,少数用石梨。

刀耕火种的好处: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焚烧的树木可作肥料。

耕作技术:砍,晒,烧,翻(土),播

耕作制度:撂荒农作制

耕种一两年之后,肥力下降;土壤沉实板结;杂草旺盛生长,侵蚀并覆盖砍种地,所以一般种了一两年之后,会易地而种,砍种地让其抛荒。

一两年之后易地而种,原因有二:还没有发明石锄、石铲和耒耜之类的翻土、松土和除草等工具;还不知道施肥。

杂草旺盛生长,树木的生长期长,所以怕草不怕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诗句),容易侵蚀已开垦的土地。

砍种一两年之后撂荒,然后另垦新荒,此为撂荒农作制(隔年易地而种)。撂荒农作制是我国历史上最初采用的一种农作制度,由于当时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农业生产力水平极低,所以这种农作制是一种最低级、最粗放的农作制度。

(4)农作物:南稻北粟

稻和粟是史前人类种植的主要作物,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南稻北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传统布局。一般说来,稻作物主要种植在南方,粟作物主要种植在北方。主要原因是由于两种农作物的特性所决定的,水稻适合在高温多雨的地方生长,所需要的光热都很多,所以适合在南方生长。

粟,即小米(粱是粟中品质好的,《三苍》曰:“粱,好粟也。”黄粱一梦,黄粱指小米,黄粱一梦即指梦醒来的时候小米还没有煮熟。相传唐朝时期,一为名叫吕翁的道士因事要到邯郸,巧遇一名姓卢的书生。卢生渴望得到荣华富贵,吕翁一番劝解不见成效,便让卢生在他的枕头上睡觉,让他在梦中得到荣华富贵。卢生在梦里历经大起大跌,最后在荣华富贵中度过余年。卢生做完梦后醒来,发现店主人蒸的黄米饭还没有熟。成语流传至今,用来比喻荣华富贵如梦一场,短促而虚幻),它比较适合北方温差较大的地方生长,对光热要求较小,适宜北方种植。粟营养价值高,有坚硬的外壳,防虫防潮,带壳的粟可以储存几十年而不坏,古人喜欢用地窖藏粟,粮窖成为粟作文化的特征之一。

“南稻北粟”有不同的历史命运,前者步步高升,后者始盛终衰。秦汉时期管经济的官员称为“治粟内史”(掌管谷食钱货的官吏)“搜粟都尉”(专管征集军粮之事)的。在很长时期内,粟不仅是北方居民最大众化的粮食,而且种粟也一直是南方与水田稻作相辅而行的重要生产活动。粟的这种地位一直延续到唐代。中唐以前,政府收“租”(土地税)要纳粟,粟是主粮,麦豆是杂粮。中唐以后,始则因小麦、水稻地位的上升,继则因高粱(高粱原产于非洲。关于高粱在我国栽培的起源问题历来有印度传入之说。高粱究竟是不是我国的原产作物,这是学者们仍在争论的问题。高粱在我国大面积的栽培则是元代以后的事)、玉米(玉米原产于南美洲。大约在十六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引进玉米,大概也就是我国明朝时期)的推广,粟遂逐渐降为次要作物。但直到近世,粟仍然是北方重要杂粮。陕北的小米,曾哺育了一代革命

者,“小米加步枪”,打败了“飞机加大炮”。

(5)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6)特点:粗放型农业

不耕(犁地)不耘(除草、培土)不灌(灌溉)不肥(施肥),广种薄收,属于粗放型农业。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2、传统农业时期:夏朝至清朝时期

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以铁犁牛耕为其典型形态。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我国传统农业在生产技术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精耕细作”。“精耕细作”一词出现于晩清,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概念日益广泛地被人们使用。所以,它是后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

“精耕细作”基本含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如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采取连作农作制(不隔年)、轮作农作制(不隔月,复种制)、垄作法、代田法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采取除草、培土、灌溉、施肥、治虫、选种、中耕(作物生育期中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采用手锄等工具。中耕可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提高地温,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调节土壤水分状况。高度重视中耕作业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突出特点,以至有些日本学者称我国古代农业为“中耕农业”)等技术。

所以“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中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它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大体来说,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以此为基本线索,可以把中国传统农业划分为几个阶段。但中学历史学习不必细分,大致分两个阶段:(1)精耕细作的萌芽期:夏、商、西周、春秋

这一阶段的农业虽然还保留着原始农业的某些痕迹,但无论生产工具、技术、生产结构和布局都有很大进步和变化,精耕细作技术已在某些生产环节出现,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可以视为精耕细作技术的萌芽期。也有人认为,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是从原始农业到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

①生产工具:

破土、松土工具普遍使用。大部分是木器、石器,少部分青铜农具(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木制:耒、耜。

在铁犁广泛使用以前,耒耜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耕具。

耒——由尖头木棒发展而来,将木棒改成曲形,以减少破土时的用力,有时在尖头的一端加上一个小横木,以便脚踩。耒是将木棒熏弯制成的,起初,耒只有一个尖齿,后来为了提高破土的能力,便将一个尖齿改成两个尖齿,古代称为双齿耒(页5图)。

耜——在耒的一端安上一个石制的或者骨制的平板,后人称之为耜冠(刃部),带平板的耒便发展成为一种新工具“耜”,耜由耒发展而来,成为一种复合工具(包括耜冠、耜柄、踏足横木)。这时的耒便演变成了耜的柄了。耒的下端是尖锥式,耜的下端为平叶式。

为什么可用如此简陋的翻土工具?

黄土地区的土层极其深厚,又质地疏松,又呈垂直柱状节理,故简单的人力、手推足踩直插式的翻土工具——耒耜即可翻土种植,而南方土壤秥重,难度较大。当时我国先民就用耒耜在黄河流域垦辟了相当规模的农田,奠定了进入文明时代的物质基础。

耒、耜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但后人习惯把“耜”的入土的刃体部分称为“耜”,把“耜”的把柄称为“耒”,这样,“耜”有时也可称为“耒耜”。

石制:石锄、石犁。

耒、耜、锄自上而下破土,间歇式的,效率不高;犁,平面破土,连续式的,效率大大提高。这是翻土作业的一次革命。把耒、耜的手推足踩上下运动的翻土方式改变为前拽后推水平运动的翻土方式,耒、耜就逐步发展为犁。由于犁是从耒、耜发展而来的,在相当长时期内还沿袭着旧名,如唐代陆龟蒙写的《耒耜经》,实际上就是讲耕犁的。

陆龟蒙在《耒耜经》正文的开头,首先解释“耒耜”的含义。他说,“耒耜”是农书中的用语,是“学

名”;人民群众习惯上把“耒耜”叫做“犁”。这就是说,在《耒耜经》中所谓“耒耜”即“犁”的代名词,因而所谓“耒耜经”自然也就是“犁经”了。

当然在古书中,“耒耜”是不是一定指“犁”,这倒不尽然。在不同文献中“耒耜”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在许多文章中,“耒”“耜”和“耒耜”两词的含义是不甚分明的。也有一些古书把“耒耜”作为农具统称的代词,即泛指各种农具。把“犁”称为“耒耜”,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比较多见。

犁——是人力或者畜力牵引的划沟式翻地农具,是古代农具的主要形式。犁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不是国外传来的。在中国史前考古中,就发现了不少石犁。

犁具的分类:以犁铧质地分(犁铧是犁具破土划沟的机件,是犁的刃部,无此不成犁),可分为木犁、石犁、青铜犁、铁犁等。以犁辕分(犁辕:以牛牵引犁具的贡杆),以大小而言,有长辕、短辕之分;以数量而言,有单辕、双辕之分。以犁壁分,无壁犁、有壁犁,无壁犁只能破土划沟,还不能翻土,这种犁只有犁铧,没有犁壁。以犁架形制分,直辕犁、曲辕犁。以挽拉动力分,人挽犁、牛拉犁、马拉犁、羊挽犁、狗挽犁、象挽犁等。

在中国古代犁耕史上,原始的石犁、战国的铁犁、汉代的耦犁(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唐代的曲辕犁,都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犁,主要应该是石犁(以犁铧质地分)、无壁犁(以犁壁分)、直辕犁(以犁架形制分)、牛拉犁(以挽拉动力分)。

②耕作技术: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杂草沤肥、治虫灭害等。

开沟排水:《周礼》把田中的沟分为畎、遂、沟、洫、浍,它们由窄而宽、由浅而深。李根蟠认为,沟洫制度(沟、洫,田间水道也)是我国战国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中有代表性和决定意义的特征,可以把实行沟洫制度的农业称之为沟洫农业(是旱地农业,不是灌溉农业)。虞夏商周的井田制度就是建立在沟洫农业的基础上的。它是我国传统农业第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我国沟洫农业起源颇早,但它的确立则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禹治水不但拉开了我国文明时代的序幕,而且拉开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序幕。

农田沟洫系统的存在,是夏商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的显著特点。当时黄河中下游有着众多的薮泽沮洳,排除涝洼积水就成为垦田殖谷的前提。当时沟洫制度是一个完整的农田排水体系,其作用在于防洪排涝而不在于灌溉备旱。

治虫灭害:西周时期先民根据害虫为害农作物的心、叶、根、节的不同部位,分别称之为螟、螣、蟊、贼,在《周礼》中记载有用嘉草除盅,莽草熏蠹,焚石除虫的灭害方法。

③耕作方式和制度:

方式:石器锄耕

制度:连作农作制(同一土地连年种植同一种作物,每年皆种,不隔年,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其关键是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实现了土地用养的结合)

④农作物:

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五谷)。此后增加的农作物,或者从民族地区引进,或者从海外引进。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又称粟)、麦、菽(俗称大豆);另一种指麻(麻子可以吃,就象炒黄豆一样的吃法)、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我国的粮食构成,商周以黍稷为主,春秋末至西汉初以菽粟为主,西汉以后,大豆向副食方向发展,大麻逐渐退出粮食行列,粟在很长时期内仍然占首要地位,但水稻持续发展,麦作不断推广,至宋代,稻麦终于取代了粟的传统地位,这种格局明代进一步巩固。明末宋应星指出:在天下哺育人民的粮食中,水稻占70%,麦类和小米占30%。明代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一场变革,就是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何推广。现今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依次是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即粟)、甘薯和马铃薯,这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而粮食作物构成的这种格局,清代已经基本形成了。

⑤生活方式:定居

石锄、石犁可在原地破土,石锄可除草,施肥可保持原地肥力,出现连作农作制,故可以定居。形成国人安土重迁心理,留恋故土,不随便迁移,以为背井离乡不美。

⑥特点:旱地农业为主;向精细化农业过渡

(2)精耕细作的发展期:春秋战国至明清

①生产工具:铁农具广泛使用

铁农具比木、石、青铜等农具坚硬、锋利,便于开辟荒地,标志进入铁器时代。(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旧地不空闲,连作;二是开辟新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铁的国家,比欧洲早1900多年,杨宽先生认为这是促使中国封建社会比欧洲早诞生1000年左右的主要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包括铁鍤、铁犁等。铁鍤,铁锹的祖型,由耒耜发展而来,铁器时代的耒耜被广泛安上铁刃套,刃部加宽,器肩能供踏足之用,原来的踏足横木取消,耒耜就发展为鍤了。

②耕作方式和制度:

方式:铁犁牛耕

三个划时代成就:

战国:铁犁

汉代:发明耦犁(二牛三人。属于长辕犁、直辕犁,回转不便。二牛挽犁牵引,三人分工二说,一说二人牵牛,一人扶犁;一说一人牵牛,一人在中间控制犁辕,一人在后扶犁);出现犁壁(又称犁耳,是有壁犁,可以同一方向翻土、碎土。中国犁较早装有曲面犁壁,有良好的翻土、碎土功能,满足了精耕细作的技术要求,适合于个体农户使用,西欧18世纪才出现有壁犁,成为西欧近代农业革命的起点);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

隋唐:出现曲辕犁(长江下游,又叫江东犁。南方水田耕作较旱地费力,在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犁架重量因此减轻,同时犁辕不直接与牛轭相连,。一为省力,一牛一人即可,二调节翻耕深浅,三灵便,便于转弯。标志我国耕犁定型。)

牛耕可抵5人之效,大大提高生产力。

制度:轮作农作制(又叫复种轮作制)

指同一块田地按不同时间依次轮种不同的作物。农作物生长期不同,全年皆种,不隔月。复种制: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的种植制度,如一年种植作物二次或者三次的复种制,称为一年两熟制或者一年三熟制;二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制,称为二年三熟制,此外,还有三年五熟制、四年五熟制等,等等。也有称多熟制的。复种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它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复种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并不苛刻,复种主要受当地热量、土壤、水利、肥料、劳力等条件的制约,其中热量条件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成果,殷墟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朝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特别是战国时期,气候比现在温暖得多。加上冬小麦品种是西周春秋之际才栽培出来的,只有冬小麦推广了,种冬小麦的地区夏收之后,又可播种秋收的其他谷物作物,才可能实行一年两熟制。

(大小麦原产于西亚,国际学术界已有定论。小麦是一种越年生作物,生长季节在冬春,对西亚冬雨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我国有些学者推断黄河流域也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而黄河流域冬春恰恰是雨雪稀缺的季节,小麦是一种引进的作物。黄河中下游种植小麦,很可能是由羌族通过新疆这一途径传入的。但先秦种麦不多。)

复种制始于春秋时期,普遍推广于战国时代。

春秋至唐:一年一熟制为主。

宋元明清:一年多熟制普遍。

③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垄作法(又叫畎quǎn亩法,畎是沟,亩是垄。内容: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一句话,高田低作,低田高作,是一种因地制宜的方法。欧洲中世纪还是用撒播的方法,垄作法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技

术,英国推行是在17世纪农业革命时期,比我国晚2000多年。)

西汉:代田法(代即代换之意,在同一地块上作实行沟垄隔年轮换耕种。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沟垄,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一块田亩连续播种而田内轮休,是中国农业的一大特色);出现耧车(现代播种机的始祖,开沟、播种、覆土一次性完成,可同时播三行。一人在前面牵牛拉着耧车,一人在后面手扶耧车播种,一天就能播种15亩地,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形成耕(翻之)——耙(碎之)——耱(平之)相结合的旱地耕作技术。南方采用耕——耙——耖(chào, 在耕、耙地以后用的一种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

④灌溉技术:

满足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开渠引水是主要方式。

水利工程:战国秦国都江堰(堰:拦水坝);汉代关中的漕渠、白渠、龙首渠(渠:人工开的水道)。

灌溉工具:春秋战国时的桔槔(长杆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杆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曹魏的翻车(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曹魏的翻车主要是人力,可满足大田灌溉);唐朝的筒车(也称流水筒车、水转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我国古代灌溉用水车有翻车和筒车两大类);宋朝的高转筒车(是筒车的一种,是指其提水高度较一般筒车加大,必须藉助湍急的河水冲动。这种筒车的适用范围是水很低而岸很高,应用其它筒车不可能将水提升到这么高,而应用高转筒车时,水的提升高度可以很高。);明清的风力水车(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工具,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工作机的构造与龙骨水车相同)等。

⑤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疆域广阔的国家,其国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古代中国自然也有这种现象。在古代中国,有较长一段时间,关中地区的经济比较发达,所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有一个自西向东、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当然,这只是一个概略的趋势,其间亦有一些逆向移动与反复。关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下限问题,史学界分歧较大,目前尚未有一致的看法,诸说中最晚的下限是南宋,教材取“宋代说”。

⑥特点:精细化农业

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地位上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世界领先(西欧是次生农业)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由本土产生的原生农业文明,由早期的采集、狩猎发展而来。农业起源地属于原生农业文明,其余地区属于次生农业文明。如欧洲农业是由它处迁徙而来的次生农业文明。欧洲农业来源于西亚农业,欧洲东南部包括爱琴海地区及巴尔干半岛最早接受西亚的农耕文明,最早最快传播的是畜牧驯养技术(绵羊、山羊)。西亚农耕文明传播到欧洲,先是畜牧驯养技术,后是种植技术。

中国农业土生土长,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种植业(中国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和粟;西亚培植了小麦、大麦;中南美洲培植了马铃薯、玉米、甘薯)、畜养业(中国:狗、猪、鸡、水牛;西亚:绵羊、山羊;中南美洲:羊驼)、农具、耕作方式、耕作技术、耕作制度。而许多成就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从经营形态或生产模式上看:小农经济为主(西欧长期是庄园经济)

中世纪时,在西欧各地盛行庄园经济。国王、教会和大封建主都建立庄园,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只有少数庄园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才从城市购买。

中国在春秋战国以后,小农经济为主,间有地主经济、庄园经济、寺院经济等。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耕农经济。

含义:

(1)以拥有一定私有土地为生产前提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个体耕作)

(3)以男耕女织为主要生产形式(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出现时代:春秋战国

出现原因: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个体耕作成为可能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封建政府的扶持政策(小农是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贡献:

(1)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为封建国家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特点:

(1)分散性(家庭为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但小农经济也不完全是自然经济,准确地说,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结合体。小农的剩余产品也会出售,小农也会购买自己不能生产的物品(如盐、铁等)。

从经济形态看,有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从经营形态看,有小农经济、地主经济、贵族经济等。从所有制看,有私有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等。角度不同、分类标准不同,种属也不同。如中国古代农业,从经营形态看,小农经济为主;从经济形态看,自然经济为主;从所有制看,私有经济为主。

弊端:

(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2)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

(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容易破产

3、从生产技术上看:精耕细作为主(西欧是粗放经营为主,广种薄收)

基本含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的,采取一系列技术措施。

原因:

(1)土地私有;(2)人多地少;(3)增加收入

中国:少种多收,长期是土地轮作制,中国人勤劳、勤快(包括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上)

西欧:广种薄收,长期是土地休闲制,西方人懒散、休闲(包括读书学习、工作生活上)

4、从生产结构上看: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或农桑结合(西欧是半农半牧或牧主农副)

西欧:农牧比例接近的农牧混合(半农半牧),也有人认为西欧是畜牧业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小,所以主食结构上肉、奶为多,体质好,衣料上羊毛为多。

欧洲的种植业从产生到圈地运动之际,主要是为畜牧业服务,提供饲料。专家估计,饲养羊群需要的劳动力比种植谷物要少80%。

中国:农主牧副的农牧混合,所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体质弱,衣料多为麻、丝(种桑)、葛、棉。当然,农耕区、游牧区的情况不尽相同。中国古代农牧分界线并非固定不变,大体以秦长城一线为主,内地农耕区,牧业是副业。

也有人认为中国是农桑结合,食、衣所占土地比例是80:20。衣料获取的方法不同,中国养蚕,英国养羊,故中国农业结构是农桑结合,西方农业结构是农牧结合。中西农业皆解决衣食之源也。

5、从生产资料上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西欧是庄园土地不能买卖,长子继承,产权稳定)

原因:

(1)土地私有;(2)商品经济发展;(3)地少人多

表现:

(1)地主兼并农民土地;(2)地主兼并地主土地

途径:买卖

结果:

(1)土地集中化,社会两极分化,阶级矛盾尖锐

(2)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土地分配日渐平均化

(多数学者认为是集中化,部分学者认为是平均化,见《鱼鳞图册研究》页5)

小结: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等的演变简表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资料剖析

PowerPoint 2007 培训教案 培训教师:岳铁成 第一课时 powerpoint是一种制作和播放演示文稿的应用程序。所谓的演示文稿,就是用于介绍和说明某个问题和事务的一组多媒体材料,也就是powerpoi nt生成的文件形式。演示文稿中可以包含幻灯片、演讲备注和大纲等内容。Powerpoint 则是创建和演示播放这些内容的工具。这里我们可以把powerpoi nt简称为PPt。 一:初识pptl : ppt的安装PPT是office 办公软件的一种,除了ppt ,office 还包含 了word、excel 等。 我们可以直接安装office ,这样就可以把office 所包含的所有软件都安 装上,当然我们也可以只安装ppt 。 方法一:通过[所有程序]子菜单运行,具体步骤如下: [开始]--- [所有程序]----- [microsoftoffice] -- [powerpoi nt2007] 方法二:在桌面建立powerpoint2007 运行的快捷方式,直接双击就可以运行。 3 : ppt的界面简介幻灯片窗格:界面中面积最大的区域,用来显示演示文稿中出现的幻灯片。可以在上面进行输入文本、绘制标准图形、创建图画、添加颜色以及插入对象等操作。 视图按钮:位于界面底部左侧的是视图按钮,通过这些按钮可以以不同的 方式查看演示文稿。 大纲幻灯片视图:包含大纲标签和幻灯片标签。在大纲标签下,可以看到幻灯片文本的大纲;在幻灯片标签下可以看到缩略图形式显示的幻灯片。 备注窗格:备注窗格可供用户输入演讲者备注。通过拖动窗格的灰色边框可以调整其尺寸大小。 任务窗格:位于ppt窗口右侧,用来显示设计文稿时经常用到的命令。Ppt 会随不同的操作需要显示相应的任务窗格。 如果想使用某个任务窗格,而该窗格没有被显示,则单击任务窗格顶部的 [其他任务窗格]下三角按钮,从下拉菜单中选择所需要的任务窗格。 注:如果不需要使用任务窗格,可以选择[视图]――[任务窗格]命令隐藏任务窗格,以释放程序窗口的可用空间。在此选择[视图]――[任务窗格]命令时,任务窗格将再次出现。 二: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 1:创建新的演示文稿方法一:执行[文件]——[新建…]命令,打开ppt界面右侧的[新建演示文稿]任务窗格,出现[新建]选项,然后根据需要创建一个新的演示文稿。 方法二:单击任务窗格顶部的下三角按钮,从下拉菜单中选择[新建演示

2017-2018学年同步备课一体资料之生物苏教必修2讲义:

第7课时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学习目标 阐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基础知识|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决定 粒色由Y 、y 因子决定,粒形由R 、r 因子决定。则纯种黄色圆粒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纯种绿色皱粒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 2.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成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彼此独立,互不干扰 (1)亲本产生的配子类型 ? ?? 黄色圆粒亲本产生的配子:YR 绿色皱粒亲本产生的配子:yr F 1基因型为YyRr ,表现型为黄色圆粒 (2)F 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 雌配子:YR∶Yr∶yR∶yr=1∶1∶1∶1 雄配子:YR∶Yr∶yR∶yr=1∶1∶1∶1 3.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1)F 1配子的组合方式16种。 (2)F 2基因型9种。 (3)F 2表现型4种:黄圆∶黄皱∶绿圆∶绿皱=9∶3∶3∶1。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四、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一个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自由组合。 |自查自纠| (1)F2中有2种亲本类型,为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另2种为重组类型,即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 (2)F1(YyRr)产生的YR卵细胞和YR精子数量之比为1∶1() (3)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由组合( ) 答案(1)√(2)×(3)×(4)× |图解图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技术培训合同实用版_2

YF-ED-J2295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技术培训合同实用版 An Agreement Between Civil Subjects To Establish, Change And Terminate Civil Legal Relations. Please Sign After Consensus, So As To Solve And Prevent Disputes And Realize Common Interes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技术培训合同实用版 提示:该合同文档适合使用于民事主体之间建立、变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请经过一致协商再签订,从而达到解决和预防纠纷实现共同利益的效果。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委托方: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_____________ 服务方: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 定,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项目名称 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培训的内容和要求 ________________。 第三条培训计划、进度、期限

________________。 第四条培训地点和方式 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服务方(教师)的资历和水平 ________________。 第六条学员的人数和质量 ________________。 第七条教员、学员的食宿、交通、医疗费用的支付和安排 ________________。 第八条报酬及其支付方式 ________________。 第九条委托方的违约责任 1.委托方未按合同提供培训条件,影响合同履行的,约定的报酬仍应如数支付;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高中化学必修II 备课资料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背景资料 文本资料:《走进新课程》、《教材完全解读》(必修2)、《教科书化学必修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树立对立统一的观点,知道有关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及其简单的计算。 探究1:Na、K燃烧和与水反应的比较,卤素之间的置换: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该实验有一定危险性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探究2:Na、Mg、Al与水、酸反应的比较: 实验前教师先准备好学生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完成“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所需药品和装置、实验操作步骤”,讨论该实探究的要点和目的。该实验中Mg与水的反应用酚酞显红色验证生成了碱,说服力不强,建议用食盐水代替水反应,学生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色沉淀,再用酚酞检验,更有说服力。 的反应: 探究3:Na与Cl 2 此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学生仍难以从中理解离子键,建议同时用动画等多媒体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离子键的本质。 基础知识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1869年,门捷列夫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顺序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2、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 (1)周期序数 =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2)元素周期表目前有7个周期。 第1、2、3周期称为短周期,分别含有2、8、8种元素;第4、5、6周期称为长周期,分别含有18、18、32种元素;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4、 (1)元素周期表有18个纵行,称为族,共16个族。族序数用罗马数字表示。 (2)元素周期表中含有7个主族(ⅠA族~ⅦA族)、7个副族(ⅢB族~ⅦB族、ⅠB族~ⅡB族)、1个第Ⅷ族(三个纵行)和1个0族(稀有气体)。 (3)主族元素族序数 = 最外层电子数。 (4)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定为0,因而叫做0族。 二、元素的性质与电子结构 1、碱金属(ⅠA)元素:锂(3Li)、钠(11Na)、钾(19K)、铷(37Rb)、铯(55Cs)、钫(87Fr) (1)原子结构 同:最外层均为1个电子 异: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核电荷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2)元素性质 同:均为活泼金属元素,最高正价均为+1价 异:失电子能力依次增强,金属性依次增强 (3)单质性质 同:均为强还原性(均与O2、X2等非金属反应,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银白色,均具轻、软、易熔的特点 异: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依次变易,还原性依次增强,密度趋向增大,熔沸点依次降低,硬度趋向减小 (4)化合物性质 同:氢氧化物都是强碱。过氧化物M2O2具有漂白性,均与水反应产生O2; 异:氢氧化物的碱性依次增强。 注:①Li比煤油轻,故不能保存在煤油中,而封存在石蜡中。 ②Rb,Cs比水重,故与水反应时,应沉在水底。 ③与O2反应时,Li为Li2O;Na可为Na2O,Na2O2;K,Rb,Cs的反应生成物更复杂。 2、卤族(ⅦA)元素:氟(9F)、氯(17Cl)、溴(35Br)、碘(53I)、砹(85At) A. 相似性 (1)卤素原子最外层都有七个电子,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稀有气体元素的稳定结构,因此卤素的负价均为-1价。氯、溴、碘的最高正价为+7价,有的还有+1、+3、+5价,其最高价氧化物及水化物的化学式通式分别为X2O7和 HXO4(F除外)。 (2)卤族元素的单质: ①均为双原子分子(X2);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技术服务术培训后服务地内容和要求措施2

1.1技术服务、技术培训、售后服务的内容和措施 1.1.1项目实施措施以及售后服务说明 我公司将向客户提供免费技术支持,其内容包括:电话支持、现场维护、备 件更换、系统故障报告和预防、对客户的定期巡检等。 1)7*24 小时提供电话支持;第一时间电话响应:接到报修电话后,本地技术 服务人员在 30 分钟内响应, 2 小时到达现场,查明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节假日、休息日或下班期间,用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话与技术支持人员取得联系,我们保 证用户的问题在任何时间都能得到及时的响应。我们在接到客户技术支持请求或 故障报告后,将立即以电话方式同该用户取得联系,了解其系统故障的详细情况,并指导用户解决问题,对于无法立即解决的技术问题会记入我公司的客户报告系统,并将告诉用户预计解决问题的时间。 2 )实行备件先行服务方式: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我公司将 2 小时内赶到现场 并将备件替换上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在8小时内无法修理时我们更换替待设备。我们将保证项目中我方所提供采购量的15%的设备备件供应。以方便用户快速地更换零部件。一旦设备发生故障,我们将及时从库中为用户提供备件(可能是同型号产品或同等功能产品或性能更优越的产品),以替换损坏的设备,维持用户系统的正常运行。 3)在维护的过程中对已经维护的设备和系统进行统计,来确定设备的使用情 况和及时发现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来预防设备出现的故障。同时也做好设备的备件。 4)为了使客户的系统状态达到最佳并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隐患,防患于未然,减少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承诺按季度进行巡检,每年提供 4 次巡检,具体巡检时间和年度巡检次数我方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进行更改。巡检 服务的具体内容 : 预先提供检查内容,得到用户确认后进行服务;收集上一系统运 行周期的运行参数信息;指导用户进行系统优化的实施;针对出现的

必修二教学案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序数=核外电子层数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序数 =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1、2、3周期) 周期:7个(共七个横行) 周期表 长周期(第4、5、6、7周期) 主族7个:ⅠA-ⅦA 族:16个(共18个纵行副族7个:IB-ⅦB 第Ⅷ族1个(3个纵行) 零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 二.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 (一)碱金属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 4Li + O 2 Li 2O 2Na + O 2 Na 2O 2 2 Na + 2H 2O = 2NaOH + H 2↑ 2K + 2H 2O = 2KOH + H 2↑ 2R + 2 H 2O = 2 ROH + H 2 ↑ 产物中,碱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 结论: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_______个电子,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 3.碱金属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递变性:从上到下(从Li 到Cs ),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增强,即金属性逐渐增强。所以从Li 到Cs 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结论:1)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导致化学性质的递变性。 2)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4.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易导热、导电、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①密度逐渐增大(K 反常)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3)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物理性质同样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小结: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导致了碱金属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递变性: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_______,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________,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________,即金属性逐渐_______。 (二)卤族元素: 1.原子结构 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为_________个 递变性:从上到下,随着核电核数的增大,电子层数增多 2.卤素单质物理性质的递变性:(从F2到I2) (1)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2)密度逐渐增大;(3)单质的熔、沸点升高 3.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X2 + H 2 = 2 HX 点燃 点燃

技术工培训资料2

一.时钟振荡电路 时钟振荡电路如图6-1所示。 图6-1 C1、C2、Z1、R1与IC构成时钟振荡电路,其中C1、C2分别为时钟振荡输入、输出电容,Z1为时钟振荡晶体,R1为时钟振荡输入、输出反馈电阻;C3、L1构成时钟振荡助振电路,因为凡时钟频率大于8.4672M的晶体钟振荡均是在此基频的基础上产生倍频所得,如:16.9344M、27M、33.8688M、40.5M等。时钟频率为8.4672M的晶体钟振荡电路则不必设计助振电路,但时钟频率大于8.4672M的晶体钟振荡电路如果不设计助振电路,就容易使晶体钟振荡产生单次谐波,从而因频偏而产生“开关机图像无彩色”等现象。 二.复位电路 复位电路如图6-2所示。复位电路的复位波形如图6-3所示。 图6-2图6-3 该复位电路是“0”有效,“1”维持。当开机瞬间,电容C1来不及充电,三极管Q1的B极为高电平,此时Q1导通,使Q1的C极由高电平瞬间变为低电平,即输出低电平复位;接着电容C1开始充电,随着电容C1的充电,三极管Q1的B极电平也由高到低,Q1的C极电平则由低到高,这就是复位的延时过程;当C1充电完毕后,此时Q1截止,则Q1的C极为高电平,即输出高电平维持IC的正常工作;当关机时,C1通过电源正极经电源地和D1构成放电回路,对C1进行放电,待重新开机时C1才能再次充电,重复上述复位过程。通过调节C1、C2、R1的参数,可以改变复位的延时时间;R2为Q1的偏置电阻;D2为限幅二极管,使Q1的C极在高电平时保持+5V 电压;C3为复位输出高频旁路电容。 三.进出仓控制电路 进出仓控制电路如图6-4所示。

图6-4 1.出仓控制过程: 由系统发出“OPEN”指令“1”,经R1加至Q1的B极,使Q1导通,同时使Q3导通,由Q3的C极输出驱动信号至进出仓电机,使进出仓电机正转带动机芯托盘出仓,当系统检测到出仓到位信号后,立即停止发出“OPEN”指令,则Q1与Q3截止,进出仓电机停转完成整个出仓过程;第9页2。进仓控制过程: 由系统发出“CLOSE”指令“1”,经R2加至Q2的B极,使Q2导通,同时使Q4导通,由Q4的C极输出驱动信号至进出仓电机,使进出仓电机反转带动机芯托盘进仓,当系统检测到进仓到位信号后,立即停止发出“CLOSE”指令,则Q2与Q4截止,进出仓电机停转,完成整个进仓过程; 3.进出仓复位控制电路: 由图6-4框内的R6及Q5组成,主要适用于“PHILIPS”机芯,因为“PHILIPS”机芯不象“SONY”机芯具有进仓托盘锁定机构,易产生“进仓托盘反弹”现象。其工作原理是:当进仓的“CLOSE”指令“1”,经R6加至Q5的B极,使Q5导通,从而使Q1的B极始终维持“0”,让Q1与Q3保持截止状态,这样就使进仓后,进出仓电机不会因误信号动作而正转,继而防止进仓托盘反弹; 4.进出仓速度控制: R5为该BTL进出仓控制电路的限流电阻,通过调节R5的阻值大小可以改变进出仓速度。当R5阻值增大时,进出仓速度减慢;反之,则进出仓速度加快。 5.机芯或BTL电路不良的判别: 将Q1或Q2的C、E极短路,机芯能进出仓,说明机芯OK,BTL电路NG,反之说明机芯NG,BTL电路OK。 四.DVD机判碟控制电路 DVD机判碟控制电路如图6-5所示。 图6-5 当开机时,系统依次预制了“1”、“0”、“1”三个脉冲信号(每个脉冲信号为三次),经MT1388的IOC8脚输出。 1.判别DVD格式的碟: 当第一个脉冲信号“1”输出时,经R1和R2分别加至开关三极管Q1的B极场效应管Q3,使Q3截止,Q1导通,Q1的C极呈“0”,从而使场效应管Q2导通,用于检测DVD格式的碟。若此时有DVD格式的碟,光头读取的信号经MT1366传递到MT1388,再经系统判别后维持该脉冲信号“1”输出,同时DVD的LDON信号打开,DVD格式的碟读片将继续进行;若此时无DVD格式的碟,系统则继续

江苏省高中历史必修课全套备课资料必修2

江苏省高中历史必修课全套备课资料必修2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单元综述: 本单元讲述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有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四部分组成。 1、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也贴水平和炼钢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四肢也异彩纷呈,被西方称为“丝国”。 3、古代中国商业城市众多,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重要地位。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非常缓慢。 学法指导: 1、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加深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整体认识。 2、应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以弄清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应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看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道逐渐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 重难突破: 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发展变化:(1)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2)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2)奴隶社会实行土地的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唐后期起,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2教案完整版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 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即“封邦建国”(古 书中称“封”或“封建”) 1、目的:为了有效巩固西周统治(“封邦建国, 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2、地区:王畿以外的地区,包括土地和人民。 3、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有为周天子镇 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不是赋税) 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诸侯权力:获得土地和人民,封疆内再分封, 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如设置 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 6、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7、影响: (1)积极: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于严密。 (2)消极: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8、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内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②相对的大宗小宗。 ③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3、作用: 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权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4、与分封制关系: ①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②分封制通过宗法制得以维系,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③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紧密结合。 四、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西周制订。不同等级贵族有不同的礼仪“天子八佾,诸公六,诸侯四”。 五、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家国 同构、家国一体)。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最突出)(二)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1、内容 (1)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2)太尉:负责管理全国的军事。 (3)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2、特点:以皇权为中心 二、地方官制:郡县制 1、特点: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守和县令、县 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2、作用: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评价 1、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 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巩固了国家统一。 第3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推恩令 (1)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2)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地方设节度使 (1)实质: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2)影响:唐中期以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1)措施 ①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

高中历史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备课资料 大象版

高中历史必修2新航路的开辟备课资料大象版 ●历史回眸 本课内容共有两目,第一目是“新航路的开辟”,第二目是“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第一目重点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动因和当时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条件,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大致经过。第二目主要讲述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合作讨论 发现问题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有哪些? 2.美洲新大陆是怎样发现和命名的? 3.在探索新航路的过程中,最著名的航海家有哪些?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 开启思维 1.我的思路:新航路的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15世纪时,随着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西欧国家相继出现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和商业活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增加收入,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西欧黄金严重匮乏。对黄金的贪婪追求,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它成为探索通往东方新航路的主要动力。 《马克·波罗游记》把东方特别是中国描绘成繁华富庶的人间天堂。它的流传,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商路不畅引起的商业危机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15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切断了欧亚之间的唯一的传统商路。 新航路开辟的客观条件主要有:造船技术的提高;中国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西传,14、15世纪已在海上普遍使用;测量技术也有很大进步,绘制的地图,已经比较接近事实;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已完成国家统一,强大的王权能对航海探险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 2.我的思路: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和她丈夫的支持下,率领3只船由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了欧洲人过去不知道的一个地方。哥伦布误以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就把当地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后来,另一位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实地考察了哥伦布航行到达的地区。1503年,亚美利哥在给一位熟人的信中指出,他探险所到的地区,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这封信被刊印和广泛流传。1507年,一位地理学家绘制新的世界地图,就把这块新大陆称为“亚美利加洲”,简称为“美洲”。 3.我的思路:主要的航海家有葡萄牙人迪亚士;葡萄牙贵族达·伽马;意大利人哥伦布;葡萄牙人麦哲伦。第二问,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由讨论发挥。可以认为迪亚士贡献最大,因为他是最早开始探索新航路的;也可以认为哥伦布贡献最大,因为他首次到达美洲,发现了“新大陆”;也可以认为达·伽马是贡献最大的,因为他发现了好望角;也可以认为麦哲伦贡献最大,因为他的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