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

二○○五年六月

前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国政府提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的函》(环办函[2003]408号),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按照国家环保总局要求,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本区划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为指导,结合海南的实际,对海南省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分,并提出了各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生态保护措施。本区划旨在为海南省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农业、林业、旅游业、工业等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海南省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本区划已2005年6月经省政府同意批准实施。

目录

一、概况 (1)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

(二)社会经济概况 (6)

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7)

(一)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7)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8)

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0)

(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0)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

四、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1)

(一)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21)

(二)土地沙化敏感性评价 (22)

(三)气象灾害受损敏感性评价 (22)

(四)海南岛近岸海洋水环境污染敏感性评价 (23)

(五)海南岛海岸带退化敏感性评价 (24)

(六)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 (24)

(七)生态环境综合敏感性评价 (25)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26)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评价 (26)

(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7)

(三)水源保护重要性评价 (27)

(四)、洪水调蓄重要性评价 (27)

(五)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 (28)

(六)海南岛海岸带防护重要性评价 (28)

(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价 (29)

六、生态功能区划及分区概述 (29)

(一)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0)

(二)海南海岸带生态区 (33)

(三)海南岛环岛台地/平原生态区 (40)

(四)海南中部山地生态区 (47)

(五)南海海洋与南海诸岛生态区 (49)

七、生态功能区分类汇总概述 (53)

(一)严格保护生态区 (54)

(二)控制性开发利用区 (55)

(三)资源开发利用区 (55)

八、重要生态功能区 (58)

(一)各类功能区的数量、面积与分布 (58)

(二)重要生态功能区 (59)

九、生态功能区划实施对策和措施 (61)

(一)法律的对策和措施 (61)

(二)行政的对策和措施 (62)

(三)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64)

(四)技术的对策和措施 (65)

附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 (65)

附图: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图

一、概况

(一)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 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部,陆地面积约3.42×104km2,地处北纬3°20′~20°18′,东经107°50′~119°10′之间,在我国所处的纬度最低。海南省主体陆地是海南岛,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地处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海南省有管辖权的海洋面积约200×104km2,占南海的大部分海域。南海诸岛分散在南海之中,按其地理位置,分为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及中沙以东的黄岩岛。

2. 地质和地形地貌

海南省的主体大陆海南岛是一个穹形山体的海岛,中间高四周低,中部偏南地区高山起伏,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的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岛内陆和西北、西南部等地区,环岛多为滨海平原。海南岛的地形特点是以中部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四周外围逐级递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5.4%;海拔100~500m以上的丘陵占13.3%;海拔100m以下的台地占32.6%,阶地和平原占28.1%,陆地的水域占0.6%。

西、南、中沙群岛地势低平,一般都在海拔4~5m之间,最高的岛屿为西沙群岛的石岛,海拔约14m。

海南省海岸线总长约为1,811km,其中海南岛环岛海岸线长达1,528km。海南岛周围近岸海域0m等深线至负5m的地区约2,000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0%;周围近岸海域负5m至负10m的地区达2,330.6km2,相当于陆地面积的6.8%。

3. 气候

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是我国最具有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特征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夏季热带风暴和台风比较频繁,气

候资源多样。

海南岛太阳总辐射量大,年平均约0.46~0.58MJ/cm2。海南岛日照时数年平均为1,750~2,750h。日照季节分配以夏季(6~8月)最多,春季(3~5月)次之,冬季(12~2月)最少。海南岛全年气温高,各地年平均气温22~26℃,日平均气温全岛多在10℃以上,终年无霜雪。全岛中部山区气温较低,西南部较高。年平均气温中部低周围高,除中部山区为22~23℃外,其余地区均高于23℃,西南部高于24℃,南部略高于25℃。海南岛日均温大于10℃的积温为8,200~9,200℃。大于10℃连续期为320~365d,但冬季日照时数较少,有时出现连续几天低温阴雨天气。

海南岛平均降雨量为1,639mm,但时空差异大,东湿西干。各地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在少雨季常常发生干旱,多雨季降水集中、降雨强度大、暴雨多。热带风暴雨、台风雨在海南岛总降水量中所占比例很大,每年占年降水量的31%~45%。台风可能出现的季节是6~10月份,每年对海南岛东部产生影响的台风一般为3~4次,海南岛的东北部为台风登陆的重风害地区。

4. 水文和水质

海南岛比较大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山区,组成辐射状水系。各大河流均具有流量丰富、夏涨冬枯等水文特征,年均径流量约为557×108m3。全岛独流入海的河流共154条,其中集水面积超过100km2的有39条,集水面积5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为海南岛三大河流,集水面积均超过3,000km2,3条河流域面积占全岛面积的47%。全省河川径流量为388×108m3,约为全国总径流量的1.1%。人均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为4,940m3。

海南省地下水、热矿水、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2000年海南省地下水年平均资源量为158.19×108m3,当年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60.45×108m3,实际开采地下水量为4.9×108m3。海南省已探明热矿水水源地17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5.03×104m3/d,2001年开采量为106.06×104m3/a,占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的5.8%。海南省已探明矿泉水水源地45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3.74×104m3/d,2001年开采量为19.37×104m3/a,占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的1.4%。

海南省是我国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岛近岸海域海水动力多样化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带景观。海南岛潮汐为日潮型。其中,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日潮约占半个月,半日潮平均为11天,潮差较小,都在1m以下;西岸、北岸属规则全日潮,海潮差界于1~3m之间。海南岛的海洋潮流流向为逆时针旋转流,其中南部为自北西向东南方向流;北部自东向西流。受东南风季风影响,海南岛周围海浪为季风型海浪,夏季海浪以东南向风浪为主,冬季以东北向风浪或偏北风浪为主,台风季节亦盛行东北或偏北向风浪。

根据海洋监测数据:海南岛沿岸潮差的基本特点是东部和南部潮差比较小;西部较大;西北部最大。从海口以东环岛到莺歌海的西南角附近,占全岛2/3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都小于1m;从八所至玉苞港(东水港)以西,约占1/5岸线的海岸,其平均潮差在1.5m~2.0m左右,是海南岛潮差最大的海岸;其他海岸潮差在1.0m—1.3m左右。从海口以东环岛到莺歌海,最大潮差在2.5m以下;从八所由西向北环岛到临高的马袅港最大潮差达3.5m以上(推算可能达到5.5m以上)。它与南海潮波进入北部湾后,潮能受约集中,从而导致潮高增加有关。琼州海峡从东到西最大潮差从3.31m增大到4.56m。

海南岛四周沿海风暴潮分布的规律大体为:北部风暴潮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部和南部,西部最小。在风向和海岸线的走向影响下,风暴潮期间海南岛海岸的北部和东部增水最大,增水次数也最多,其次为南部和西部,西北部受风暴潮的影响最小。

5. 土壤

海南省主体大陆海南岛的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海南岛土壤垂直带谱明显。在山地的东坡,基带为砖红壤,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变为山地赤红壤和山地黄壤。海南岛的北部丘陵台地土壤为典型山地红色砖红壤;东南部土壤主要为黄色砖红壤;而西南部为褐色砖红壤和典型的热带干旱地区土壤——燥红土。此外,海南岛还有一些地带性不明显的土壤类型,例如水稻土、潮砂土、滨海盐土和滨海砂土等,分布在不同的地貌部位上。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分布有磷质石灰土。

海南岛中南部山区分布的山地黄壤和赤红壤是全省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的土壤类

型,土壤有机质一般为2.5%~5.8%。环岛的丘陵、台地主要分布砖红壤、酸性紫色土、红色石灰土、火山灰土、石质土等。其中火山灰土的养分较高,有机质平均值3.75%;其次是酸性紫色土养分中等,有机质平均值2.22%;(花岗岩、砂页岩、安山岩、玄武岩)砖红壤次之,有机质平均值为1.84%;红色石灰土养分最低,有机质含量不足1%。沿海四周台地、阶地、平原主要分布浅海沉积物砖红壤、燥红土、滨海沙土、冲积土、滨海沼泽盐土、酸性硫酸盐土等。其中除部分滨海沼泽盐土(泥滩、林滩)养分含量较高,有机质可达2.8%外,其他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则相当缺乏,滨海沙土有机质0.44%,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和燥红土等有机质也不超过1%。海南岛的水田耕作土壤为水稻土,其土质多为壤土,肥力相对较高,有机质含量平均2.41%。

6. 生物

海南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自然植被类型有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针叶林,海岸红树林,稀树灌丛,稀树草地,湿性草地,低丘台地草地,丘陵山地草地等。人工植被类型有橡胶林、椰子树、腰果林、荔枝林、紫胶林和茶园、胡椒园以及木麻黄、桉树林、母生、柚木、农作物植被和稻田等。

海南省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维管束植物4,600多种,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全部植物中,有3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对象,91种被列为国家二、三类保护对象。植物资源的最大蕴藏量在热带森林植物群落类型中,热带森林主要分布于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

海南省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561种。其中,两栖类37种,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兽类76种。

7. 矿产资源

海南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已探明矿产57种;探明有各级储量规模的矿床126个。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石英砂、天然气、铁矿、钛锆砂矿、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石灰岩、沸石等10类。海南岛的富铁矿和金、

油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等主要分布在昌江、东方、乐东、儋州等市县。钛、锆、独居石砂矿集中分布于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等市县沿海地带。铝土矿、钴土矿、宝石、膨润土、硅藻土主要分布在文昌、海口(琼山区)、定安等市县新生代玄武岩地区。饮用矿泉水、地下水和地热水主要受构造控制,在大部分市县都有分布,以琼北地区较为集中。

8. 生态系统产品

海南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丰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农林牧渔产品和旅游产品是全省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

农林牧渔产品

海南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丰富,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是全省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海南省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主要包括粮食、油料、蔗糖、水果、蔬菜、畜禽产品和林产品等。2003年全省种植面积87.62x104hm2,主要生产的产品产量为:粮食195.85×104t,谷物155.36×104t,蕃薯37.47×104t,大豆1.61×104t,油料9.62×104t,糖蔗402.08×104t,蔬菜298.39×104t,瓜类45.43×104t,茶叶1,276t,水果148.10×104t,橡胶31.60×104t,椰子2.30×108个,咖啡266t,槟榔5.50×104t,胡椒2.7889×104t,腰果1,208t,剑麻4,561t,益智4,713t,肉类总产量52.6×104t,禽蛋产量2.6×104t,蜂蜜524t,水产品产量123.1×104t。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2003年海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01×108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82.66×108元,林业产值38.29×108元,牧业产值30.72×108元,渔业产值61.68×108元。

旅游产品

海南生态系统提供的旅游产品包括阳光、海水、沙滩、热带雨林、地质遗迹、瀑布、水库风光等。海南岛长夏无冬、阳光明媚、海水清澈、空气清鲜,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环岛沿海有不同类型的滨海风光,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和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五指山、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霸王岭等是颇负盛名山岳,具有特色的热带森林。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风光旖旎。2003

年,海南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234.11×104人次,旅游总收入93.55×108元。

(二)社会经济概况

1. 人口

海南省人口以汉族为主,汉族人口占总人口85.3%。少数民族中以黎族和苗族为主,分别占总人口的15.8%和0.8%,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区以及沿海各市县。2002年海南省全省人口总数为778.89×104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36%,海洋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人口密度为228人/km2,沿海地区从口密度较高,中部山区人口密度较低。全省总人口性别比为110.08,市镇总人口208.07×104人,占26.7%,农村总人口570.82×104人,占73.7%。

2. 经济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624.89×108元,第一产业228.95×108元,第二产业146.09×108元,第三产业249.85×108元。国内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为37:23:4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071元。海口市和琼海市等沿海市县人均GDP较高,定安县、琼中县和保亭县等中部市县人均GDP较低,其他市县中等。

全省2002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14×104hm2,其中,完成海防林造林7306.7hm2,完成填塘还林面积57.3hm2,退耕还林1.2×104hm2。全年抚育天然林2.11×104hm2,新增封山育林0.7×104hm2。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0.24×104kW,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8.96×104t,农村用电量2.27×108kWh;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18.8×104hm2,增长4%。

2002年,全省小城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完成,乡镇数从原来的308个调整为200个。城市建设投入资金7,902×104元,主要用于绿化、道路改造、供水、排水等到建设,其中建绿化带10km2。

2002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51.83×108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6.24×108元。全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4.4×108元,其中城市零售额152.3×108元,农村52.1×108元;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25.3×108元,餐饮业28.7×108元,制造业5.2×108元,其

他行业45.1×108元。

3. 生活水平

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3元,人均消费性支出5,366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5.4%。农民人均纯收入2,42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9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6.8%。

4. 教育与科研

全省共有普通高校9所,当年招生1.46×104人,较上年增加34%,在校生3.47×104人。各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46所,在校生3.76×104人。普通中学535所,在校生17.9×104人,小学3,320所,在校学生102.17×10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44%;各级学校在校学生占总人口21.71%,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中大学、中学和小学分别为44.6人、612人和1,295人。

全省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8×104人,研究机构75个,高等院校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12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442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77人。科技经费筹集额3.84×108元,科技经费支出2.95×108元。

二、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1.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标

通过实施本区划,合理布局产业,科学利用各地区生态承载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同时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使海南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海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 指导思想

本区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自然资源必须“在保护中

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政策方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维护海南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结合实际,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主线,建立科学的区划指标和方法,明确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海南省进行生态功能分区,提出各个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方向和生态保护措施,为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服务,为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决策。

(二)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的区域分异规律,还要综合考虑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海南省生态功能区划遵循以下原则:

1. 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海南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海南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功能区划还要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定位,在吸收和消化相关规划与区划优点的基础上,应具有超前性,使其成为具有前瞻意义的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指导性依据。

2. 发生学原则

区域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不同生态系统相互组合,在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整体,在其内部,由于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及人类干扰等因素的差别,形成了相应的次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分异,产生了不同的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不同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具有不同的生态敏感性,据此可划分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因此,生态过程空间分异原则是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分的理论基础。本区划根据海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明确不同生态系统格局下人类活动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及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后果的差异,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3. 结构的相似性原则

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区划在对海南省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环境重要性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划定海南省生态功能保护区,确保生态功能区划内生态服务功能一致。

4. 统筹兼顾原则

区域生态服务功能是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只有采用综合分析、统筹兼顾的方法,才能制定出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形成机制及其区域差异,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相协调的生态区划。

5. 区划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个生态服务功能形成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生态服务功能的形成机制上,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密切相关。因此,在区划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生态系统各因素的相互关联性的分析,以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

6. 区域共轭性原则

区划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同时在空间上又是相对完整、连片的自然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区划过程中,按照系统论中“结构—功能”原理,即一定的系统结构决定其功能,功能的完整性由结构的完整性保证,分区应遵循景观生态单元及其组合结构的完整性。

三、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一)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海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海南岛发育和保存了我国最大面积的原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海南岛中部山区大面积的天然林、海岸带基本合拢的海防林以及沿海红树林是海南省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海南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海南省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维系生态功能的各生态系统基本能满足服务功能要求。海南省湿地面积大,湿地生态功能总体良好,河流和库湖淤积或面积萎缩等湿地生态退化现象并不突出,局部区域出现水土流失、荒漠化和海岸侵蚀等生态退化现象。

1. 土地利用

海南省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三以上;未利用地以及土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建设用地占用面积较小。2000年海南土地利用结构为:林地40%,耕地22%,园地15%,水域8%,未利用地7%,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交通1%,草地1%。

海南省人均耕地为1.45亩/人,略低于全国人均水平(1.54亩/人),单位土地承载人口数为0.69人/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5人/亩)。

2. 生物多样性

海南省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主要层次: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海南省生态系统多样性极为丰富,有森林、草地、农田等3大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以及河口、红树林、珊瑚礁、滩涂湿地、泻湖、上升流、深海等7大类的海洋生态系统。根据海南岛植被及其环境特点,参照广州地理研究所对海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1985),可将海南岛生态系统类型可划分为14类,即热带季雨林、沟谷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树林、热带针叶林、山顶矮林、灌丛、稀树草地、热作园、商品林(含经济林和用材林)、防护林、农田和海洋生态系统。

海南岛生物资源丰富,生物种类多样。已发现野生维管束植物4,680多种,热带和亚热带物种约占83%。植物物种数量占全国种类的15%,其中有3,500种为当地种,600余种为海南特有种。海南共有乔灌木2,200多种,约占全国的29%,其中药用植物有3,100多种,约占全国的30%。在全部植物中,有3种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对象,91种被列为国家二、三类保护对象。

海南岛动物种类丰富,是我国小区域单位面积上动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之一。岛上已发现陆栖脊椎动物561种,其中两栖类37种,占全国的18.8%;爬行类104种,占全国的33.0%;鸟类344种,占全国的29.5%;兽类76种,占全国的18.6%。岛上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02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15种,二类保护动物87种。海南岛森林昆虫十分丰富,统计结果充分显示出海南省森林昆虫复杂性和多样性,已经记载的约占我国已知昆虫种类的1/10。

海南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已记载的各类海洋生物超过3,000种,隶属于海绵、腔肠、软体、甲壳、棘皮、鱼、爬行、鸟、兽等类动物和藻类,其中鱼类超过1,000种,有经济价值的有200多种。

海南岛人工种植的生物种类也比较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粮和番薯三大类。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水果、蔬菜、油料等。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中,海南共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5,545份,野生近缘种280余种,发现新种7个;中国红树林新记录科1个,中国新记录属3个,中国新记录种8个。

3. 森林

海南岛从滨海沙滩到中部山地,依次分布有红树林、人工林、砂生草地多刺灌丛、稀树草地、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高山矮林等类型。其中,对海南生态安全起关键作用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其中最主要的为五大热带林区,即五指山热带原始林区、尖峰岭林区、霸王岭林区、吊罗山林区和黎母山林区。

根据1990~1994年海南省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1994年海南省林地面积为169.96×104hm2,森林覆盖率为39.79%。按面积统计的森林结构为有林地面积79.39%,

灌木林12.07%,疏林地0.92%,未成林造林0.49%,苗圃地占0.07%。其中天然防护林面积占88.62%。活立木总蓄积7,281.49×104m3,天然林蓄积量5,541.15×104m3。在林分各龄组面积中,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的面积分别占41.7%、35.97%、14.10%、7.5%和0.73%,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比例较大,两项合计占78%,可供采伐的林木较少。在海南森林结构中,商品林(经济林和用材林)所占比例高于生态公益林,人工林高于天然林,而且人工林种植品种单一,主要是橡胶林、桉树林、木麻黄林、相思树林等,生态服务功能较低。

1994年海南省政府禁止砍伐天然林之后,天然林面积不断扩大。据统计,2000年全省共有森林面积176.06×104hm2,其中生态公益林占49.5%。1999年建设生态省以来,海南加大了封山育林、护林、植树造林的力度,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94年第三次森林普查的39.8%上升到2003年的54.5%。2003年全省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海南森林以幼龄林和中龄林分布面积最多,分别占41.8%和33.7%;过熟林面积最少,仅占0.15%;成熟林和近熟林面积也较少,分别占9.5%和13.4%。与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较,过熟林面积减少将近4倍,其他林分变化不大。

海南省森林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遗传资源丰富,经济价值高;(2)森林资源功能多,利用潜力大;(3)森林林龄结构不合理,生态服务功能相对较差;(4)森林林木资源结构不合理;(5)天然林分布不均匀,海南岛中部多,四周少;(6)人工林树种单纯,单产偏低,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和生态效益。

4. 水资源

海南省地表水资源丰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大于全国,且水质优良,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面积占全岛地下水面积的97.8%。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匀,部分地区春季缺水较严重,资源性缺水主要在西南部东方、乐东、三亚等市(县)的沿海地区。2003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288.68×108m3,地下水资源量75.55×108m3,扣除重复计算量65.51×108m3,水资源总量298.72×108m3。

5. 大气环境状况

根据《2003年海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海南省环境空气质量仍保持全国最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但总悬浮颗粒物对局部区域的环境空气质量有轻微影响。海南省绝大部分城市(镇)可吸入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符合一级标准,自然降尘均低于8t/km2·月参照标准,只有少数城市(镇)受到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自然降尘的轻微影响。全省大气降水质量总体良好,全年仅海口市区、儋州那大镇出现酸雨。

6、水环境状况

海南省地表水水质长期保持优良状态。2003年海南省环境监测数据表明,海南省地表水85.5%的监测河段、93.8%的监测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可作为饮用水源的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在所监测的河段中,符合国家地表水Ⅰ、Ⅱ类标准的监测河段占71.0%,符合Ⅲ类、Ⅳ类和Ⅴ类水质的河段分别占14.5%、11.3%和3.2%。仅达Ⅳ、Ⅴ类水质的河段主要分布在部分中小河流及南渡江、昌化江个别支流的城镇河段。在所监测的16座主要湖库中,93.8%的湖库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海南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海南岛绝大部分地下水水质优良。全岛可作为直接饮用的地下水源面积占全岛地下水源面积的97.8%;不可直接饮用的地下水面积占0.2%;需经适当处理后方可饮用的约占2.0%。

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2003年环境监测数据表明,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总体良好,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以一、二类为主,92.3%的监测海域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主要港口水域均达到或优于三类海水标准,个别养殖集中区局部海域水质受到一定污染,仅达三类或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7. 海岸带生态系统

海南岛海岸线总长1,528km,海岸带生态系统丰富多样,包括:红树林、珊瑚礁、湿地、河口、泻湖等生态类型。

海南红树林是我国红树林种属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2000年,海南省有

红树林18个科26个属33个品种,约占全国红树林植物种类的94%,总面积约5,000hm2,约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50%。

海南珊瑚礁种类繁多,共有110种和5个亚种,分别属于11科、34属和2亚属。主要有造礁石珊瑚、软珊瑚、柳珊瑚及与珊瑚礁共生的海洋生物,生物多样性丰富。1998年海南岛有珊瑚礁分布的海岸长达228.9km,占岸线总长的14.15%,近岸浅海的珊瑚礁面积22,217.0hm2,主要分布在三亚、文昌、琼海、临高、儋州等市县。

海防林生态系统主要由人工种植的木麻黄、椰子树和天然的灌木丛和仙人掌等植被组成。2000年海南岛海岸带防护林总面积621.72km2,海岸防护林带的总长度约1,080km。

海南岛独流入海的河流有154条,其河口分布在沿海各市县,主要河口有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的入海口(河口)等。海南岛部分河口生态系统受人为干扰较大。海南岛的河口生态系统多样,有红树林、海草、珊瑚礁等不同类型,河口水质总体上处于优良状态,达到或优于国家Ⅱ类海水标准。但个别河口污染严重,受到耗氧有机物、石油类、活性磷酸盐、大肠菌群等污染。

海南省泻湖众多,在海南岛沿海各市县均有分布,是海南省港口、水产养殖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境基础。据2003年海南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海南省大部分泻湖区海洋环境和生态状况保持良好;老爷海、红沙港的局部海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海南岛的沿岸港口多为泻湖港,但港口口门普遍淤积严重,严重的陆源污染影响泻湖的生态环境,导致泻湖部分生态服务功能丧失。

8.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

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局部海域有一定污染。2003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质总体良好,以Ⅰ、Ⅱ类海水为主。92.3%的监测海域符合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区的要求。部分城市附近的局部海域和养殖集中区局部海域受到城市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的一定影响。在海南省管辖的海域中,远海和近海海域水质均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全部为清洁海域,继续保持优良;绝大部分近岸海域的水质优良,仅在部分港湾、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和入海排污口附近海域的水质超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局部区域

超国家二、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南省远海、近海和近岸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测值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

海洋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海南岛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多样,其中以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生态系统最为重要和典型。海域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品种繁多,其中不少具有南海特色、价值高、有优势养殖前景的鱼类、贝类、甲壳类、棘皮动物和藻类等。

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沿海海平面和表层水温均呈上升趋势。2003年海洋水文状况基本正常;全省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和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优良,部分港湾和江河入海口邻近海域有轻度污染现象;海洋生物质量总体保持健康水平;海洋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海南省沿海海平面多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表层水温均有上升趋势。2003年,海南省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89mm,不仅高于2002年海南省平均海平面高(20mm),而且高于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0mm)和南海比常年平均海平面高(63mm)。近岸海域年平均表层海水温度为26.9(摄氏)℃,西沙群岛附近海域为28.2℃,南沙群岛附近海域为28.9℃。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各海域表层水温均有上升,升幅0.2~1.0℃不等。

9. 生态灾害

海南岛的生态灾害主要有洪涝灾害、龙卷风、雷暴、旱灾、地质灾害以及虫害等其他灾害。热带台风、暴雨是海南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平均每年3.3次,占全国台风总数的43%;龙卷风和雷暴也是海南主要生态灾害之一,夏季是龙卷风和雷暴多发季节。旱灾在海南影响区域较广,且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对海南农业、渔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海南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滑坡、泥石流等,规模以小型为主,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山区的琼中、通什、保亭等县市,经常在雨季或台风季节发生。海南省虫害比较严重,对当地农业和林业发展有较大影响。近十年,海南的生态灾害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受灾的时间越来越长,危害的程度越来越重,滑坡、泥石流、赤潮等生态灾害的危害日渐明显或开始出现。

(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 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南省生物多样性减少主要表现为热带雨林及其它天然林生态系统的破坏及覆盖面积减少与破碎化,物种数的减少与濒危物种的增加,海洋渔业资源以及大量当地农作物及其生物种质资源的丧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由于人们滥捕乱杀野生动物,采取刀耕火种等耕作方式和不科学的捕捞方式导致生物物种消失。据调查,在1960年到2000年的40年中,至少有6种植物已经灭绝,常见鸟由100多种减少到30多种,沿海14个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都不同程度衰减或消失。二是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影响和控制热带森林生存与消亡的主导因素。如:引种橡胶等人工林取代天然林,使海南岛热带原始森林不断减少,逐渐从平原、台地、丘陵山地退缩,现在原始森林仅保留于中部山地之中。三是工农业发展,生产技术和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土地的开发,也加速了对热带森林的破坏。海南岛东北部的琼山、文昌、乐会(今琼海)一带,开发较早,原始植被早已消失。四是外国势力对海南生物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1939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海南岛时期开采矿山,砍伐森林,导致海南岛森林面积减少42.7×104亩,使海南岛的原始热带森林受到极大的破坏,生物资源流失很大。五是大规模的经济开发,也是海南岛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建国以来,海南岛大量的热带森林被开垦成为耕地,果园及热带作物种植园,导致海南天然林面积急剧下降。原始森林覆盖率由50年代初期的25.7%到目前的4%。人工林面积增加,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单一化。六是外来物种入侵对海南的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生物入侵现象在海南省比较严重的如:2002年由于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入侵,导致海南省棕榈科植物受害达3.1×104株,对海南棕榈科植物造成很大的威胁。此外,由于外来物种飞机草入侵自然保护区,侵占原生植物(坡鹿食物)生境,使坡鹿食物来源减少,影响坡鹿等珍稀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海南省总体规划(-2030)纲要doc资料

海南省总体规划纲要 (2015-2030) 一、目标愿景 战略目标:将生态与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属点”,突出海南“生态、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把握“一带一路、消费时代、创新发展”三大机遇,确定战略总目标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2030年,国际旅游岛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范例。 战略定位:本次规划战略定位可概括为:“一点、两区、三地”。“一点”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两区”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改革创新试验区;“三地”即世界一流的海岛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热带特色产业基地、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及海上救援基地。 二、总体布局 根据全省“一点两区三地”的战略定位,结合海南岛屿省特征、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现状发展基础,按照“严守生态底线、优化经济布局、促进陆海统筹”的空间发展思路,统一筹划海南本岛和南海海域两大系统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设施保障、功能布局、经济发展,在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好海南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省开发建设空间,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海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2030年,海南岛陆域

空间中,一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1535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33.6%;二级生态功能区面积15984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46.4%;开发功能区面积3699平方公里,占全岛陆域面积的10.8%。 表:海南岛各类功能区汇总表 空间类型 2020年2030年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各功能区面积 指标(平方公 里) 占全省陆域空 间比例 一级生态功 能区 1153533.6%1153533.6% 二级生态功 能区 1598446.4%1598446.4% 开发功能区357110.4%369910.8% 其他用地33099.6%31819.2% 陆域合计34399100.0%34399100.0% 注:一级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红线区,指严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刚性约束的区域。二级生态功能区。指进行生态指标管控的区域,既是农、林业的生产空间,也是重要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格局 基于山形水系框架,以中部山区为核心,以重要湖库为节点,以自然山脊及河流为廊道,以生态岸段和海域为支撑,构建全域生态保育体系,总体形成“生态绿心+生态廊道+生态岸段+生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3.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持续地发挥区域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作用。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公示稿) 河北省海洋局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海域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4)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10) 第四章基本功能分区 (13) 第五章实施措施 (16) 第六章附则 (22)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海洋,规范各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合理配置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布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 第二条【区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批复》(国函[2002]77号),《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GB17108-2006),国家海洋局《海洋功能区划管理规定》(国海发[2007]18号),国家海洋局《海洋功能区划备案管理办法》(国海发[2008]12号),国家海洋局《关于开展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工作的通知》(国海管字[2009]660号),国家海洋局《省级海洋功能区划编制技术要求》(海管字[2010]83号),《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16日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 第三条【区划目标】建立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海洋开发利用秩序,为加快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发展海洋经济提供资源保障;统筹各行业用海需求,缓解用海矛盾,引导和促进海洋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保护和治理海洋环境,实现海洋环境质量基本符合海洋

基本功能需求,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和景观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 〖海洋开发利用目标〗保重点、调结构、促发展。保障国家和省级港口航运、工业与城镇建设、滨海旅游等重点工程项目的用海需求,围填海总量控制在609平方公里以内;保障渔业生产活动的必要发展空间,养殖用海保有量不低于1000平方公里。 〖海洋环境保护目标〗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河口、潟湖、海岛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新建海洋保护区3个,海洋保护区总数达到7个,保护面积达到320平方公里。 〖海域综合整治目标〗规范用海秩序,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调整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的用海,实现海域使用全面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综合治理河口、养殖区、港口及工业区环境,使海洋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海洋基本功能区海洋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90%;修复沙滩、潟湖、海岛等受损海洋生态系统,初步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整治岸线不少于80公里、整治海域面积不低于200平方公里。 第四条【区划原则】区划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自然、保障发展〗按照海域的区位、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等自然属性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以海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确定海域的基本功能,切实保障公共利益和国家、

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呈阅稿)

海南省游艇码头总体规划 (呈阅稿)

主办单位: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咨询证书等级:甲级 咨询证书编号:工咨甲20120070107 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证日期:2007年12月10日 主管院长(副):张志明(教授级高工) 主管所长: 陈云飞(高级工程师) 主管部门总工: 王海霞(教授级高工) 项目经理: 尹慧慧(经济师) 周 军(工程师) 参加人员: 丁 敏(工程师) 张保华(工程师) 张 彬(工程师) 闫哲斌(助理工程师) 周玉华(高级工程师) 1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游艇码头发展现状 (2) 1.1 游艇码头现状与运营状况 (2) 1.2 现状评价 (5) 第二章 发展环境分析 (8) 2.1 国内外游艇发展现状分析 (8) 2.2 华南沿海游艇业现状及特点 (17) 第三章 游艇码头市场需求预测 (19) 3.1 消费群体分析 (19) 3.2 海南发展游艇业的条件 (23) 3.3 游艇业及游艇码头的带动效应分析 (30) 3.4 开发建设游艇码头的必要性 (32) 3.5 游艇码头市场需求预测 (35) 第四章 船型预测 (51) 4.1 国内外游艇发展趋势 (51) 4.2 船型规划 (53) 第五章 游艇码头发展的战略目标与功能 (56) 5.1 海南省游艇码头发展面临的形势 (56) 5.2 海南省游艇码头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 (57) 第六章 海南沿海区域岸线利用规划 (58) 6.1 全省岸线资源分析 (58) 6.2 各县市岸线资源分析 (58) 6.3 游艇码头岸线资源评价 (73) 6.4 游艇码头岸线利用规划 (77) 第七章 海南游艇码头布局规划 (79) 7.1 游艇码头总体布局规划原则 (79) 7.2 游艇码头建设规模预测 (79) 7.3 游艇码头总体布局规划 (81) 第八章 游艇码头布局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85) 8.1 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85) 8.2 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关系 (85) 8.3 与港口规划的关系 (85) 8.4 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85) 8.5 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85) 2

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 023-2005

ICS13.020.50 Z04 湖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3/023-2005 代替DB43/023-91、DB43/067~069-92 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 功能区划 Water Enviromental Functional Demarcation For HuNan Main Surface River 2005-04-01发布 2005-07-01实施 湖南省环境保护局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DB43/023-2005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 (2) 5.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 (2) 6.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3)

DB43/023-2005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防治水污染,保护地表水水质,维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代替DB43/023-91、DB43/067-92、DB43/068-92、DB43/069-92。 与DB43/023-91、DB43/067-92 、DB43/068-92 、DB43/069-92相比较,本标准对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干流水环境功能区进行了调整,并将水域区划范围扩大到四水的三级支流、洞庭湖主要水域及湖南省境内的长江干流、珠江水系、赣江水系。将地表水按主导使用功能划分为源头水域、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人体可直接接触、人体非直接接触)、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混合区等类型功能区,分别执行不同类别的水质标准。按照“不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及按高功能保护”的原则,部分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等类别的功能区执行高类别的水质标准。共划分水环境功能区836个,其中源头水域10个、自然保护区21个、饮用水源保护区338个、渔业用水区283个、景观娱乐用水区45个、工业用水区52个、农业用水区86个、混合区1 个。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自2005年7 月 1 日起实施,DB43/023-91、DB43/067-92 、DB43/068-92 、DB43/069-92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由湖南省环境保护局批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2005-05-2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

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docx

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 — 2020 年) 文本 福建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十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1b5E2RGbC 第一条区划目的.......................................................................................................................................................................... 1p1EanqFD 第二条区划依据............................................................................................................................................................................... 1DXDiTa9E 第三条区划原则........................................................................................................................................................................ 2RTCrpUDG 第四条区划目标............................................................................................................................................................................. 35PCzVD7H 第五条区划范围.................................................................................................................................................................................. 4jLBHrnAI 第六条区划成果............................................................................................................................................................................. 4xHAQX74J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5LDAYtRyK 第七条地理概况与区位条件 .................................................................................................................................. 5Zzz6ZB2L 第八条海域自然环境条件......................................................................................................................................... 5dvzfvkwM 第九条海洋自然资源 .......................................................................................................................................................... 5rqyn14ZN 第十条海洋开发利用状况....................................................................................................................................... 7EmxvxOtO 第十一条面临的形势 ............................................................................................................................................................ 7SixE2yXP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96ewMyirQ 第十二条海洋开发与保护空间布局.................................................................................................... 9kavU42VR 第十三条沙埕港海域 ............................................................................................................................................................ 9y6v3ALoS 第十四条三沙湾海域 ................................................................................................................................................... 10M2ub6vST 第十五条罗源湾海域 ........................................................................................................................................................ 100YujCfmU 第十六条闽江口海域 ........................................................................................................................................................ 11eUts8ZQV 第十七条福清湾及海坛海峡海域11sQsAEJkW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营口市海洋功能区划

营口市海洋功能区划(2014-2020年) 文本 (报批稿) 营口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九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一条区划目的 (2) 第二条区划依据 (3) 第三条区划目标 (4) 第四条区划原则 (7) 第五条区划范围和实施期限 (9) 第六条分类体系 (10) 第七条区划成果 (16)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17) 第八条区位条件 (17)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7) 第十条海洋资源 (21) 第十一条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 第十二条面临的形势 (28) 第三章海洋基本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30) 第十三条海洋功能区划分区概述 (30) 第十四条农渔业区 (31) 第十五条港口航运区 (32) 第十六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34) 第十七条矿产与能源区 (35)

第十八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36) 第十九条海洋保护区 (37) 第二十条特殊利用区 (38) 第二十一条保留区 (38) 第四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战略布局 (39) 第二十二条总体定位 (39) 第二十三条海洋开发总体布局 (40) 第二十四条海洋保护总体布局 (41) 第五章实施保障措施 (44) 第二十五条区划编制与审批 (44) 第二十六条区划实施管理 (44) 第二十七条海域使用管理 (45) 第二十八条海洋环境保护 (47) 第二十九条海洋功能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 (49) 第三十条监督检查 (50) 第三十一条宣传教育 (50) 第三十二条技术支持 (51) 第六章附则 (51) 第三十三条区划效力 (51) 第三十四条区划附件 (51)

唐山市海洋功能区划

唐山市海洋功能区划(2013-2020年) (公示稿) 文本 唐山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四年七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3) 第一条区划目的 (3) 第二条区划依据 (3) 第三条区划目标 (4) 第四条区划原则 (6) 第五条区划范围 (7) 第六条分类体系 (7) 第七条区划成果 (8) 第二章海洋开发保护现状与面临形势 (9) 第八条地理概况和区位条件 (9) 第九条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 (10) 第十条面临的形势 (12) 第三章海洋开发与保护总体布局 (14) 第十一条开发利用现状 (14) 第十二条总体定位与布局 (15) 第十三条乐亭县海域 (17) 第十四条曹妃甸区近岸海域 (18) 第十五条滦南县近岸海域 (19) 第十六条丰南区海域 (19) 第四章海洋功能分区和管理要求 (20)

第十七条海洋功能分区 (20) 第十八条农渔业区 (21) 第十九条港口航运区 (23) 第二十条工业与城镇用海区 (25) 第二十一条矿产与能源区 (26) 第二十二条旅游休闲娱乐区 (26) 第二十三条海洋保护区 (27) 第二十四条特殊利用区 (28) 第五章实施措施 (28) 第二十五条严格区划实施管理 (28) 第二十六条提高海域使用管理水平 (28) 第二十七条强化海洋环境保护 (30) 第二十八条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 (30) 第二十九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31) 第三十条规范监督检查与执法 (32) 第三十一条注重宣传教育 (32) 第六章附则 (33) 第三十二条区划效力 (33) 第三十三条区划附件 (3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区划目的 为贯彻落实《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河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适应唐山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秩序,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海洋空间布局,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唐山沿海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区划。 第二条区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项目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

海口港新海港区配套用地填海项目 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SOA 二〇一六年八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1) 二、评价内容 (2) 三、项目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 (2) 四、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结论 (3) 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结论 (6) 六、环境风险事故影响评价结论 (8) 七、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建议结论 (9) 八、综合结论 (9)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海口港新海港区配套用地填海项目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它北隔琼州海峡与大陆相依,东面和南面为浩瀚的南海,西面为一衣带水的越南。新海港区位于澄迈角以南的浅湾—新海湾内,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陆路距海口市21km,项目地理位置如图1所示。 本项目为海口港新海港区配套用地填海项目,具体包括护岸施工和吹填造陆两部分工程内容。本次填海工程新建护岸总长度约1704.1m,填海面积约49.4公顷,对场地围闭后,采用吹填海砂的方式形成陆域,工程设计填海高程6.0m,设计吹填标高6.5m、吹填工程量约474.80万m3。项目护岸建设所需石料经市场外购,吹填砂料取自20km 外的马村港三期集装箱码头港池疏浚土。项目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本工程总投资43064.57 万元,环保设施投资2279.78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2.12%。 图1 工程地理位置图

图2 项目平面布置图 二、评价内容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本项目工程类型属于填海工程,工程内容中包含填海造陆(护岸建设、吹填工程)工程内容,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态环境、水文动力环境以及环境事故。另外,地形地貌与冲淤环境为可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内容。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见表1。 表1 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三、项目建设与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相符性 项目建设符合《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符合《海南省“多规合一”海洋生态红线区规划》、《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等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今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顺利完成,按照环保部、财政部《关于加强“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X〕X号)、省环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函》(X环函〔X〕X 号)、《X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X环发〔X〕X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我县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计算,及时汇总上报,推动我县地表水、空气质量、污染源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取得实效,确保中、省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的正常拨付和奖励兑付。 二、考核范围及内容 (一)范围。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我县全境均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范围之内。 (二)内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内容包

括技术评价指标(自然生态考核指标、环境状况考核指标)和调节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无人机遥感抽查、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其中自然生态考核指标包括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源涵养指数、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生态保护红线等受保护区域面积所占比例;环境状况考核指标包括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包括生态保护成效、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运行及县域考核工作组织。 三、职责分工 财政局负责提供X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证明材料,加盖单位公章。(包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证明材料表,X年生态转移支付支出明细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下达文件) 经发局负责提供X县产业增加值指标证明材料;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计划表,工程明细,以及项目的文件(工程设计资料、批准实施的文件和验收文件批复或阶段性验收报告);产业负面准入清单、资料及相关文件。 住建局负责提供X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指标证明材料,包括:污水处理厂信息表,照片和证明文件,照片要求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为对象,拍摄近景、远景照片(电子版和纸质版),尺寸不得小于2500*1500像素;证明文件包括污水处理厂运行、在线监控数据、有效性监测报告等资料以及年度污水排放总量、收集量、达标排放量、

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海南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海域使用活动,合理开发利用海域资源,维护海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海域是指本省管辖的内海、领海的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海域使用是指在某一固定海域连续使用3个月以上或者在相邻海域以移动方式连续使用海域3个月以上的排他性活动。 第三条海域属国家所有。凡在本省海域范围内从事开发利用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全省海域使用的综合管理和监督工作。 沿海市、县、自治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划定的责任海区和授予的管理权限,负责本责任海区海域使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各级交通、海事、渔业、林业、环保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进行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编制的海洋功能区划,会同省政府有关部门和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制全省海洋功能区划。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上一级海洋功能区划,组织编制其责任海区的海洋功能区划。

第六条省、沿海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海洋功能区划,鼓励、支持有利于海洋产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海域使用活动;严格控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或者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海域使用项目。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禁止使用海域: (一)破坏海域资源、环境、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的; (二)对军事管理区有不利影响的; (三)造成航道或者港区淤积、堵塞以及其他有碍锚地、港口生产作业的 (四)导致岸滩侵蚀和危害海堤等海岸工程安全的; (五)妨碍航行、消防、救护、汛期行洪的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项目。 第七条单位和个人使用海域,必须向海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按本办法规定的权限批准。 第八条海域使用批准权限:

桂林水环境功能区划

桂林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是为了防治地表水环境污染,保护水资源,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用水质量,而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地表水域制定的环境保护管理目标。为了明确我市各主要地表水域的环境管理目标,促进地表水污染防治,提高水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区划。 一、区划范围 桂林市2.8万平方公里区域内的主要江、河、湖、库等地表水域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周围一定范围内的陆域。 二、区划依据 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行跨地、市河流边界水质达标管理的通知》(桂政发[1997]62号) ㈤、《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 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㈦、《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㈨、国家环保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质矿产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年7月10日) 三、区划的技术原则 ㈠、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优先保护

㈡、从全局着眼,局部服从整体,兼顾各专业用水要求和上下游对水质的要求,同一水域具有多种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 ㈢、不能随意降低现有区划功能 ㈣、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为经济建设服务 ㈤、兼顾区域水环境功能现状与区域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进行水环境功能区划,使区划结果易于管理,实用可行。 四、水环境功能区划分 本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对桂林市辖区内的主要河流、湖库、桂林市城区的重要风景湖塘等主要地表水域划分为五种水域功能类型,132个水域环境功能区,详细的功能区划分见表1。所划分的五种水域功能类型如下: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类别的,依高类别功能划分。 除表1的功能区划分外,分布在漓江、桂江、湘江、资江、洛清江、寻江以及它们的主要支流上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区域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的Ⅱ类标准。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规程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 技术规程 国家海洋局 二○○○年四月

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绘制技术规程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1:50000海洋功能区划图的作业内容、数字化作业要求、数据采集原则、资料使用要求及各要素的编制方法。 本规程适用于1:50000海洋功能区划图的编制,自由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图的制作可依据本规程执行。 2引用标准 GB17108—1997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 GB12320—98中国航海图编绘规范 GB/T17160—199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15968—1995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12343—901:25000、1:5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 GB/T14268—1993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修测规范 GHB 4.2—97军用数字地图1:50000地形图数字化作业细则 GB/T5791—19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12319—98中国航海图图式 GB/T17157—1997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3术语 3.1海洋功能区划图 用于表示海域和相邻陆域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利用状况及其具有的海洋功能区类型的专题地图。 3.2地图修测 依据实地现状对地图图内已发生变化的元素进行修正和补充。 3.3工作底图 经过相应处理,可直接用于海洋功能区划内外作业的基本图。 1

4数学基础 4.1坐标系 采用国家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或1954北京坐标系。 4.2深度基准 采用理论最低潮面(理论深度基准面)为深度基准。深度计量单位为m。 4.3高程基准 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为高程基准。高程计量单位为m。 4.4投影 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 4.5比例尺 一般为1:50000。 4.6分幅与编号 4.6.1采用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分幅系统。1:50000海洋功能区划图按经差15′00″、纬差10′00″分幅。 4.6.2编号按GB12342—9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图式》附录的规定执行。编号以百万图号+十万图号+甲、乙、丙、丁组成。 5制图的基本要求 5.1图幅的主题 通过图面表示海域和相邻陆域海洋功能区类型,以简明、清晰、美观、协调的图示方法揭示各区域的主导功能。要突出海洋功能特点和海洋立体化特点,尽可能扩大图件的信息量。同时,要提高海洋功能区划图件的实用性和区域间的可对比性。 5.2功能区划图 要正确表示各种功能区范围和类型。 5.3功能区类型 以不同颜色的色块、符号、底色和符号表示。 6工作底图制作 6.1资料的收集 6.1.1地图资料 a.最新出版的1:50000地形图和海图; 2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4. 生态功能区划 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 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 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 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 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 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 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 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 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 ——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