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和原子》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分子和原子》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分子和原子》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分子和原子》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分子和原子》一课二上教学课例

青套九年制学校张鹏飞

第一次执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进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禁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认识微观粒子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四、巩固新知识

1.物质的分子间有_________,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其分子间的______,液体、固体不容易压缩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______。

2.化学反应中,构成反应物分子的______重新组合成新的______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在电解水的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都没有发生变化

C.水的蒸发和电解都生成气体,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D.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的性质,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4.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嗅到香味?

②香水、汽油为什么要密封?

③水蒸发后化学性质没有变。

5.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是否正确:

(1)酒精挥发是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去的缘故。

(2)碘受热变成碘蒸气是碘分子发生了变化。

(3)空气中氧气分子与氯酸钾分解得到的氧气分子的性质相同。

(4)参加化学反应的二氧化碳分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5)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6)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也是发生改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涉及一些微观概念和微观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宏观现象过渡到微观世界学生也感到比较新奇,学习热情较高,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上课时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问题为中心,诱导启发,重点强调学生的学,组织学生大胆尝试,然后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的起点,展开不同环节的教学,再归纳总结结论。

由于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在设计时注重了以下问题:

1.突出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展开联想,形成对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行为表象;

2.这是本节课的成功所在,也是本节课要着力完成的一个教学目标,然而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让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并附加练习题),为本节课做

好铺垫,使学生课上针对性的听自己不懂的问题,使那些难懂点、易错点在课上掌握并得以巩固,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深层次的领会新课程理念,使自己的业务水平逐步提高。

二次执行教学设计

一、二次教学过程

【知识链接:】(课前要求学生复习查看相关知识点)

1.八年级物理(下)第十章10.1、10.2、10.3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2.一杯水若一分为二,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3.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新课导学,知识梳理】(课前完成预习作业)

(一)分子

1.分子的性质

⑴、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所以,分子的和都很小。

⑵、我们经常能看到墨水在水中静静扩撒,经常能闻到别人身上的香水味。

所以,分子总是在。

思考:水能蒸发,受热后蒸发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⑶、物体受热后一般会体积膨胀,遇冷后体积又会缩小。

所以,分子间是有的。

(思考)

观察上图,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⑷、1个水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所以,分子是由构成的。

(二、)原子

⑴、原子是。

⑵、原子的性质:(与分子的性质相似)体积、质量小;运动;有间隔。

【知识点讲解】

1.导入: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里,千姿百态的各种物质之间又存在那些同一性呢?正如无数细小的沙粒可以集合成一望无垠的沙滩一样,物质也都是由无数“细小的沙粒”构成的。

2.由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加热时会减少的更快。这是为什么呢?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结合对实验3-2的观察与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物质都是由一份份不连续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3.指导学生阅读P50—2段的内容,了解到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和原子;通过观察图3——6.7,感受分子和原子这些构成物质的粒子是真实存在的,且相互之间存在间隔。

4.指导学生阅读P50—3段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对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一滴水中所拥有水分子的个数,感受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是很小的。进而由此感悟到容器中的水以分子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时,我们除观察到容器内水面的下降以外再也不会观察到其它的现象了。

5.介绍图3—7中的汉字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汉字,按照刻字方法可以在一个普通人的头发丝的横截面上刻下整部的《红楼梦》,进而使学生感到惊奇的同时,深刻体会原子的体积很小。

6.开展P50的活动探究教师演示实验。

7.交流实验成果,感受烧杯中酚酞溶液的变红是由于氨分子运动到其中的结果。并由此认识到“分子是不停的运动的”。

8.巩固练习。结合P54 习题3中的(2)(3)(4)(6)进行练习。

9.讲解归纳。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不同的微粒构成了不同的物质,分子和原子是能够直接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分子和原子都具有微观粒子的基本特性——相当小(体积和质量)、不停的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且它们的运动剧烈程度和相互之间的间隔是与温度有着一定关系的。

10.阅读、观察、讨论、分析。阅读P51-3、P52-1教材内容,观察图——10、11,结合P51中的讨论内容进行讨论,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原子构成;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而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要发生变化的。

11.小结归纳。化学变化是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因而,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构成物质微粒的本身是要发生变化的,要变成构成其它物质的粒子。所以,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知识巩固】

1.试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问题:

⑴、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是为什么?

⑵、湿衣服晒一段时间就会变干。

(讨论)从宏观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从分子角度看呢?

2.分子的概念。

根据教材P52,完成下列空白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成了。所以,最小粒子。

例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知能检测】

1.我们可以将气体压缩的事实,说明()

A. 分子很小

B. 分子在不停的运动

C.分子有质量

D. 分子间有距离

2. 通电分解水的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A.分子个数

B.原子个数

C. 原子种类

D.物质的总质量

3.下列变化中,分子没有改变的是()

A.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B.水的电解

C.液化空气分离出氮气和氧气

D.白磷燃烧

二、二次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由于在课前学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在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学生自学课本,自己思考并总结各个知识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由于教师讲解的过少,所以造成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接受困难,下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辅助作用的有效结合。

翻转课堂教学案例二

[转载]王水丽的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2015-03-17 18:08:35) 转载▼ 分类: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王水丽的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作者:金陵叙事王水丽老师2014年5月走上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之路。去年6月,她在青岛首次异地执教诺贝尔》(翻转之后的课堂教学),反响良好。此后,在成都、南京、武汉等地,每一次“翻转”都好评如潮。《翻转课堂案例:〈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及其反思》(以下简称《第八次》)就是她翻转课堂心路的写照。 一、教材分析 《第八次》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五册课文,是一篇含意深刻的外国历史故事:古代苏格兰王子英勇抗击侵略军却屡战屡败。在他几乎丧失信心时,偶然看到蜘蛛在风中结网的场景,从中深受启发,再次振作,终于取得了第八次战斗的胜利,赶跑了侵略军。 全文脉络清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 从写作方法来看,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简练,浅显易懂,注重故事起因、经过、结果表述和完整性,呈现给学生规范化的文本表达。 二、达成目标发掘 达成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学习材料之后应该到达的认知程度,是微课程教学法贯彻让学生学习得以目标管理的理念的产物。达成目标发掘的重要性在于有效提升学习者体验,从而提升学习绩效。 《第八次》教学课时为两课时。语文学习既要得“意”(内容)又得“言”(表达)。第一课时定位在得“意”,也就是课文写了什么,指向文本的内容。学生应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发现故事情节展开的三个阶段,即“七战七败,几乎丧失了信心;看见蜘蛛结网,屡败屡战,受到启发;重拾信心,奋起抗战,取得第八次战斗的胜利”,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第一课时是为第二课时深入学习打基础,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得“言”。本课的故事内容浅显、脉络清晰,表达规范,这样的文本材料适合让学习练习讲故事。因此我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创设各种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据此,第二课时的达成目标为: 通过观看微视频、朗读课文,凭借“流程图”、“QQ表情”,讲好《蜘蛛结网》故事,掌握“八次”结网不同的写作方法;有条理地写动员令,演讲《动员令》,领悟“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达成目标设计的作用如下: 首先,与新课标中“讲故事力求具体生动”,“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等要求保持一致。

【学案】分子和原子

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分子的存在,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能运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在教室内撒香水为什么可以闻到香水的香味?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其中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一、阅读资料,通过资料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特点? 嗨!同学们,您们好,很高兴地认识您们,您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水分子,我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在每一滴水中我们水分子大约有1.67×1021个。我这么小,当然你们人类用肉眼是看不见我的。如果用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哩。 分子的基本性质: 1、。 二、老师演示实验活动与探究中,同学门观察现象并填充表格: 【实验3-1】 实验○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然后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 现象结论 实验○2:取实验○1后的液体少量于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几滴浓氨水。 现象结论 实验○3:向烧杯B中加入大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将烧杯A和B同时罩住。 烧杯A 烧杯B 现象 解释

实验○4:将一张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入一支试管中, 在试管口塞一团沾有浓氨水的棉花。 现象 结论 由实验可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2、。 练习: (1)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可以闻到花和酒的香气? (2)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消失水却变甜了,为什么?【学案】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实验3-2】 ○1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 通过有该实验可以得出分子的什么基本性质? 3 、。 练习: (1)夏天自行车的气为什么不宜打的太足? (2)我们知道,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物体还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三、思考: 我们在实验室制取了一瓶氧气,又从南极的空气中收集了一瓶氧气,那么这两瓶的氧气性质是否相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3-3】 ○1分别收集一瓶氧气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分别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由此可以得出分子的基本性质: 4、。 四、分子的定义:。 五、知识梳理:

化学《分子和原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课题 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1、从物质结构的微粒性了解分子、原子,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并用分子观点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及纯净物和混合物等。 3、用分子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通过学习,形成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物质可分与不可分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重 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知道分子、原子的特征。 难 点: 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图: 提出问题 实验感知 分析信息 得出结论 运用理解 巩固练习 (一)、导入质疑: 【展示图片】:花香、湿衣服晾干。 【提出问题 1】:为什么会闻到物质的香味?湿衣服会干? (二)合作解疑: 【快乐探究 1】: 取两个 100mL 小烧杯, 分别倒入约 60mL 冷水、60mL 热水,各加入 4-5 粒 品红,静置,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 【展示分子、原子照片】证明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并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出问题 2】分子、原子真实存在,它们有哪些性质呢? (1)听播放的“分子自述”,得出分子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快乐探究 2】—氨分子运动现象 1. 先取一张滤纸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用滴管向滤纸片上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2. 另取两片滤纸片,分别滴加酚酞试液,将一张滤纸片放在表面皿上; 另一张放在试管中, 向一团棉花滴 10 滴浓氨水塞住试管口,对比现象,试解释原因。 【得出结论】:( 2)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我思考,我能行!解决前面问题深化理解: (1) 为什么闻到香啊?…… (2)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快,说明了什么? 【提出问题 3】品红分子为什么能扩散到水中去呢? 【快乐探究 3】: 量取 10ml 水与 10ml 酒精,然后混合,混合后体积多少? 【得出结论】:(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我思考,我能行!深化理解: 1.如右图,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 10mL 的水和空气,用手

教学课例

教学课例 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 5Section A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be happy. 一、课例分析 本单元的语法要点是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涉及到不同条件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合作的思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对话训练能力,以讨论促进思考,以游戏巩固知识,在交流娱乐中理解“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be happy.” 二、教学目标 1.谈论在一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后果。 2.掌握If…,…will…语言结构 三、学习策略 1.听力练习 2.对话练习 3.观察、讨论、作出判断 四、重点词汇 Wear jeans;consequence ;let in 五、跨学科教育 1.音乐欣赏:“如果高兴你就拍拍手” 2.品德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六、教学步骤 1.Greet and enjoy the English song.“If you are happy you know clap your hands.” 2.Lead in

Show different pictures. Talk about then using“If…,…will…” 3.Go over the new words. 4.Question and answers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5.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the answers. 6.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7.Games. (Talk about present) 8.Homework. (Do a survey: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lots of money?) 9.Blackboard design. 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ood time Ⅰ.Vocabulary Let in, wear jeans, If you wear jeans, teachers won’t let you in. Ⅱ.Grammar If you come to my party, I’ll be glad. Part 2课堂实录 T: Class begins. S: Stand up. T: Hello everyone. S: Hello teachers. T: Si t down please. Do you like songs? Now let’s enjoy an English song.”If you are happy youknow clap your hands.” S: Good idea! <啪啪啪>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秘密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课时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初步学会应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变化,从中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图3-1是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观察到的现象,图3-2是利用先进科学仪器进行操作的结果。从两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构成物质的微观世界。 图3-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图3-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等微观粒子构成的。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够移动原子。 2. 粒子的性质 (1)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1个氢原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kg,这些数据说明粒子的③_________很小。1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这个数据说明粒子的 ④_________也很小。 (2)粒子总在不断运动着。 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a.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 ⑤____________酚酞遇水不变色 5~6滴酚酞溶液,搅拌 b.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⑥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分析】A烧杯溶液的颜色会发生变化,是由于B烧杯的浓氨水挥发出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变红色。 【实验反思】 ①从A、B烧杯内的溶液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推知浓氨水的沸点要比酚酞的?_______(填“高”或“低”)。 ②若用热毛巾包裹住B烧杯,A烧杯的颜色会变化得更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粒子间有间隙。 图3-1的苯分子的图像,说明了分子间是有?的。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粒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的结果。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所占体积不同,是因为它在三种状态下的分子间隙不同导致的。 典例解析 例1对生活中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解析:A选项湿衣服在夏天比在冬天干得快,是由于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快。B选项,气体可以被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隙减小的缘故。C选项分子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不断在运动。D选项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是由于气体受热膨胀,分子间隙迅速增大的原故,并不是分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答案:D 变式训练

优质课教案《两小儿辩日》

优质课教案 《两小儿辩日》 六年级语文 李立峰 淮滨县王店二中 2017-3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 猜一猜:——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请同学给大家补充介绍有关他的文学常识。孔子说过许多精辟的话,直到今天还给我们深深地启迪,能背一两句吗? 可这位以博学多闻而著称的伟大哲人在往东方各国游历的路上却被两个小孩的争执给难倒了。到底是什么难题难倒了这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智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两小儿辩日》去看个究竟。。 二、温故知新 1.(出示幻灯片2 温故知新)辨析“辩、辨、辫”并简释文题中的“辩”。 2. “日”与“曰”区分,你能背诵有“日”的诗句吗?。 3.释题:两小儿辩日(出示幻灯片3常识简介) 4.质疑:从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4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出示要求:出示幻灯片5读对、读通、读懂.。(出示幻灯片6课文)(三)小组合作,理解重点词语。 1.结合课下注释,引导学生用查字典或联系旧知识的方法理解重点词语。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分子和原子》这节课之前,我们只学了氧气和水两种宏观物质。水对我们学生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我让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下获得启发,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后,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从微观角度去看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的设想是:多媒体创设情境--诱出新知、活动探究--求新知、反馈练习--解决重点、多媒体演示--导入微观、巩固提升--突破难点、学生小结--知识升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原子的特点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1)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 ★教学模式: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 ★仪器与药品:200ml容量瓶、酒精、烧杯、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温度计等。药品:浓氨水、水、酚酞、红墨水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小米、多媒体教学课件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归纳法)。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题相关联的问题(演绎法)。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多数教师共同困惑或感兴趣的、跨学科的),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分子和原子标准导学案样本

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熟练掌握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2、学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3、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原子的概念与性质 【课前预习】1.科学技术的进步早已证明, 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等构成的。从教材上的图片可知: 苯是由构成的, 硅是由构成的。 2. 滴2滴红墨水到盛水的试管中, 可看到的现象, 由 此可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 3. 一滴水中约含1.67ⅹ1021个水分子,20滴水为1ml,说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 , 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缘故。 【思考】1.一杯水若一分为二, 再将其中一份一分为二.......这样继续分下去最终会怎样? 2.敞口容器中的水常温下会逐渐减少, 如果加热会减少更快。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合作探究】一、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的客观存在 【实验3-1】向盛行水的小烧杯小加入少量品红, 静置, 观察发生的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阅读课本P48, 观看图3-6及图3-7, 两幅图说明了 二.分子的特点 1.[朗读]水分子的自述可见分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

2.【探究活动一】( 教科书49页活动与探究)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 1.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 酚酞溶液, 搅拌均匀 酚酞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2.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 慢慢滴加浓氨水酚酞溶液变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另取一个小烧杯B, 加入约5 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A烧杯内酚酞溶液 变, B烧杯内酚 酞溶液变。 浓氨水具有性, 氨分 子运动到烧杯中, 溶于水 又得到氨水, 使酚酞溶液变 。 结论分子总是在不断 ①日常生活中能说明分子这一性质的事实 ②思考讨论: 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 且在太阳底下比在阴暗处干得更快。这是为什么? 【结论】分子是在 , 温度越高, 分子的运动速度越 【探究活动二】请学生分别取20 mL水与20 mL酒精, 把它们相混合后, 预测体积为( ) , 实际体积为( ) , 想想为什么? 【补充实验】取一注射器, 吸入一定体积的空气,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再吸入等体积的水, 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 将栓塞慢慢推入, 空气和水谁更容易被压缩, 想想为什么? 思考: 注射器中的气体能被压缩说明 ,空气容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 水不易被压缩是因为她们分子间的间隔。 ①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200ml; ②气体容易被压缩; ③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 ④苯分子的图像中有阴影; ⑤变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面又会重新鼓起来。上述事实均说明分子间。 【拓展提升】观看物质三种状态的 分子间隔模示意图思考: 1、物质 三态的体积为何不一样? 为什么 气体容易压缩, 液体、固体不容 易压缩?

《白鹭》公开课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2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白鹭|人教(部编版) <<白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露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白露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新课文,在学习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们,请看大屏幕,同学们能把这些诗句补充完整吗? 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上青天。默默水田飞(),隐隐夏木啭黄鹂。板书:白鹭 2、指名介绍白鹭。出示图片。 白鹭,这种南方常见的水鸟,一身洁白,高贵优雅,赢得了多少人的喜爱。看,文人墨客纷纷把它写进诗中来赞美它。大文豪郭沫若先生

甚至觉得“白露本身就是一首诗”。板书:诗 (二)品味 1、仔细朗读6-8自然段,想一想:你看到了几幅优美的画面?选择其中的一幅画细细欣赏,欣赏的时候,你可以把你认为值得品味的词语、句子画出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边欣赏边想象,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学听。 2、学习6-8自然段(讨论交流,三幅画面可交叉出现) (1)清水田里,静静钓鱼--垂钓图(静) A、赏析“钓鱼”:清水田里,白鹭伫立,正静悄悄地等着小鱼游过来,他成了一位悠闲自在的钓鱼先生了。多媒体出示图片,你能读一读吗?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画中的主人公是谁?相信你读着一句,一定能把它读好。 B、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小树绝顶,悠悠瞭望--瞭望图(悠) A、赏析“望哨”: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最高处,就是小树的绝顶。风儿吹来,小树轻摇,看来像是不大安稳,可白鹭却很悠然,你能把它读好吗? “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的是在望哨吗?”如果不是在望哨,它可能在-----;如果它是在望哨,它站立在小树的绝顶,或许它望见了-----或许它望见了----……(它的双眼透出柔和的光芒,它或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它的眼睛灵活的转动,那样伶俐,或许在选择理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 (2)能力目标: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以及分子的可分性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不可分性,形成微观粒子运动的行为表象,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 (2)难点:分子、原子行为的微观表象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分子、原子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并不宪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梅花》诗中的“暗香”、物体的热胀冷缩、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辅助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与电脑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展示分子、原子的行为特征,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课例之二搭纸桥

教学课例之二:《搭纸桥》 [教学设计] 对于《搭纸桥》这节课,我紧紧围绕着“让每一个孩子从成功起步”的教学理念来展开设计。设计意图有以下三点: 1.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活动中都能获得初步的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同伴互助,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在纸桥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发现别人设计中的优点,激励学生课后继续改进。促使每一个孩子从成功起步,走向更大的成功。 2.让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发现纸桥承重本领与桥面形状有密切关系。 3.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制作、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伴互助学习的能力等等。 [教学实录] 师:首先,让我们有请今天的科学小博士。 生1:今天我为大家讲的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拱桥——卢浦大桥。…… 师:今天我们的小博士讲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非常好,不但流利而且声音响亮。另外啊,俞昊今天介绍的还是我们最近学习的主题——桥。 (出示PPT:桥) 师:钟老师今天啊先要来搭一座桥,我用的是纸这种材料,看好。 (演示搭纸桥) 师:小朋友来预测一下,如果钟老师在上面放上了一些重物,这个纸桥会怎么样呢? 生1:纸桥会倒塌。 师:好,钟老师来测试一下,好不好? 生1:好。 师:(举起一个硬币)我用一个硬币(将硬币放在桥面上),它怎么样啊? 生:倒塌了。

师:真的倒塌了,说明这个纸桥的承重本领怎么样啊? 生:很(低)差。 师:对,很差。那么,钟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你们能不能搭成一座比较好的纸桥呢? 生:能。 师:有没有自己的设想呀? 生:有的。 师:那么今天,钟老师就请每一个小朋友来做一位桥梁工程师,把你们的设想当场制作出来,行不行? 生:行! 师:首先听好制作要求。(拿起一张纸)我们用的材料都是这样一张纸,这是第一点噢(手势)。第二点要求(手势),这个纸桥的长度啊,就是这张纸(手指纸的长边)这一边的长度。(手指纸的宽边)千万别搞错了啊!第三点(手势),这个纸桥的宽度,我们就以自己的食指的这个长度(手势指明),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第四点呢(手势),我们制作桥面的时候啊尽量要使它平整一些。(手势5)最后一点呢,制作时间钟老师是规定的,大约五分钟。所以又要保证质量,又要怎么样? 师:速度快。全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开始! (背景音乐响起,学生开始制作纸桥桥面。教师巡视各小组制作情况,及时评价学生已完成的作品并让他们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小伙伴。对个别有错误学生提醒,纠错;对制作有困难的学生加强个别指导帮助。) 师(巡视指导过程中):有的小组习惯真好,废纸都是随手扔在绿盘子里,习惯非常好噢!大部分小朋友都完成了,没有完成的钟老师再等一会儿。 师:四个小朋友都做好的小组举一下手。 (生举手) 师:好,那么钟老师请好的小朋友四个人之间可以互相展示一下你们的纸桥作品,好吗?我们再等一会儿。 师:注意桌面的整洁。好,小组长把桌面都放成原来的样子……好的小朋友连超前。 师:好,钟老师要表扬我们大部分的小朋友哦,我们都很能干。在短短的五、六分钟里

公开课教案 (2)

教学内容: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结合图象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难点: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48页的例2是让学生经历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一方面能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探究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补充例1的目的一是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二是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 补充例2是一道典型题,是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矩形面积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解析式x k y =(k ≠0)中k 的几何意义。 四、课堂引入 提出问题: 1.一次函数y =kx +b (k 、b 是常数,k ≠0)的图象是什么?其性质有哪些?正比例函数y =kx (k ≠0)呢? 2.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其一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呢? 五、例习题分析 例2.见教材P48,用描点法画图,注意强调: (1)列表取值时,x ≠0,因为x =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 值 (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 (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由于x ≠0,k ≠0,所以y ≠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 轴、y 轴相交,只是无限靠近两坐标轴 例1.(补充)已知反比例函数32)1(--=m x m y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 值,并指出在每个象限内y 随x 的变化情况? 分析:此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1-=kx y (k ≠0)自变量x 的指数是-1,二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时,k <0,则m -1<0,不要忽视这个条件 略解:∵32)1(--=m x m y 是反比例函数 ∴m 2-3=-1,且m -1≠0 又∵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m -1<0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教案

分子和原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探索分子原子的有关性质。 2.学会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和现象,在观察中获取信息,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 情感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二、教学重点:微观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探究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会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四、学生认知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但是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要真正建立分子、原子的概念是比较困难的。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并通过“生活经验——化学实验——科学技术”的途径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问题1、你能解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吗?(投影图片)(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宏观生活现象,引发学生感悟“宏观的物质可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并带着困惑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走到花圃会闻到花香; (2)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会变干; (3)糖块放到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 学生观看,思考,并作出猜想:“花香”、水、糖块可能都是由看不见的更小的东西构成的。

教师:那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化学的另一个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设计意图: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问题2】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问题3】你认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生认为: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教师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用先进的仪器设备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展示图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图像;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 生观看图片,并思考图片所表示的意义——宏观物质确实是微观粒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二、探究分子的基本特征 【资料卡片】水分子自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问题4】根据对“水分子自述”的分析,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生阅读、分析所给材料,并经过讨论得出下列结论: (1)分子的体积很小;(2)分子的质量也很小。 【演示实验】教材“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 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教学设计steam课例教学设计

《制作小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充分利用沉与浮的知识,延伸到制作小船。 2.理解载重最大与船体设计之间的关系。 科学技能: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小船图纸,会画图,并讲述原理。 2.小组合作完成小船的制作,测试。 科学情感: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设计并制作小船 教学难点:设计小船 教学方法: STEAM课程是融科学、工程、技术、艺术、数学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考量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还有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感知船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探究小船制作需要重视的问题,设计小船的图纸,然后将图纸付诸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现场制作,并测试小船承重。 学习方法: 本课是实践类课程,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讨论——实验的学习方法,讨论是前提和基础,是科学实践的前奏,只有学生才充分认识硬币、纸张是否沉于水特点基础上,发挥个人聪明才智,进行小船制作的设计探索,研究纸张承载最大的特性,才能设计相应的小船。制作环节是学生平时实验技能的

综合性应用,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运用沉与浮的关系,感受载重最大和排水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A4纸,剪刀,胶带,双面胶,硬币,水槽。 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1.出示图片,幻灯片出示货轮,引出制作小船课题。图片中有很多轮船,他们是怎样运送货物的 二、猜测实践,诱发探究 1.实验尝试一:请你猜测一下我们将一元硬币放到水里他会怎么样学生操作,试一试。 2.实验尝试二:如果我们把这张纸放到水里,你再猜猜这张纸会怎么样学生操作试一试。 3.如果我们用这张纸来做一个小船,让这条小船承压更多的硬币,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三、设计制作,小组合作 材料:双面胶、尺子、一元硬币、5角硬币等材料制作一艘货船(或小船),使其能承受最大的重量。 量化评价:设计,制作,团队协作,展示。 1.设计环节:时间5分钟,小组讨论,协作,设计草图,交流分享5分钟。 2.制作环节:限时15分钟,计时,教师巡查。 四、汇报交流,分享经验 1.测试交流:先介绍,再数数测试。教师总结。

课题1分子和原子(导学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从本课题开始,学生将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本课题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花香、水的蒸发、糖的溶解)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索与现代结论联系起来。 课题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 不断运动、有间隔等基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微小粒子 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和分子的相同点、不同点及联系;能运用分子、原 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 物。 过程与 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充分发挥学生 的空间想象力。 2.通过讨论分析能主动和他人进行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 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 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 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从宏观现象来想象微观现象,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 备课笔记 课堂延伸: 到了近代,化学进入物 质研究的微观阶段,道尔顿 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物质是 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 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 化学变化的基础。

1.2.1排列(优质公开课教案)

1.2.1排列 上课班别:高二授课教师: 教材:人教版选修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排列数的意义,掌握排列数公式及推导方法,从中体会“化归”的数学思想,并能运用排 列数公式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运用所学的排列知识,正确地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排列数公式的理解与运用;排列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直接法,间接法 教学难点:排列数公式的推导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 内容分析: 分类计数原理是对完成一件事的所有方法的一个划分,依分类计数原理解题,首先明确要做的这件事是什么,其次分类时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分类的标准,最后在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分类要注意不重复、不遗漏,保证每类办法都能完成这件事.分步计数原理是指完成一件事的任何方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步骤,必须且只需连续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才算完成这件事,每步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成这件事.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地位是有区别的,分类计数原理更具有一般性,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先分类,每类中再分成几步.在排列、组合教学的起始阶段,不能嫌罗嗦,教师一定要先做出表率并要求学生严格按原理去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识深刻、理解到位、思路清晰,才会做到分类有据、分步有方,为排列、组合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既是推导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的基础,也是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主要依据,并且还常需要直接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这两个原理贯穿排列、组合学习过程的始终.搞好排列、组合问题的教学从这两个原理入手带有根本性. 排列与组合都是研究从一些不同元素中任取元素,或排成一排或并成一组,并求有多少种不同方法的问题.排列与组合的区别在于问题是否与顺序有关.与顺序有关的是排列问题,与顺序无关是组合问题,顺序对排列、组合问题的求解特别重要.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从定义上来说是简单的,但在具体求解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困惑,分不清到底与顺序有无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课例(模板)教学文案

附件: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人教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 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 3、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鸡兔同笼”的问题。(板书课题) 趣题直接导 入新课学习, 既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数学文化的悠久与魅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明确了本节 课学习的目的与要求,并为后面充分 地探究学习争取了时间。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师:为了便于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探究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一道数据较 组1:我们是四个人一组研究的,我们用的方法是列表法。 所以我们得出来结论就是:鸡有3只,兔有5只。 组2: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一鸡 8 7 6 5 4 3 2 1 0 兔 0 1 2 3 4 5 6 7 8 脚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 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教师创设 的现实情境,

小的“鸡兔同笼”的问题。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兔。 2、请思考,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分组讨论) 师巡视,参加讨论,调节并给予适当点评。 (课件出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个同学展示画图,另一个同学汇报) 我们画八个圆当作动物的头,把线段当作动 物的腿。这一共有26条腿。我们假设这八只 动物全是鸡,先把每只鸡摆上两条腿。我们 画完了发现只有十六条腿,跟题中说的二十 六条腿还差十条。我们把每只鸡再添上两条 腿换成兔子。那多出来的十条就分完了。我 们的结论是兔有5只,鸡有3只。 组3:我们是用方程解的。(一名板演,一名 汇报)解:设兔有x只,那么就有(8 -x) 只鸡,鸡兔共有26只脚,就是4x+2(8-x) =26 x+16=26 X=5 8-5=3(只) 答:兔有5只,鸡有3只。 组4:我们组是用假设的方法。都假设成 了鸡或者兔。(学生板演)如果假设笼子里 都是鸡,就有8×2=16只脚,这样就多出26 -16=10只脚,一只兔比一只鸡多2只脚,也 就是有10÷2=5只兔。所以笼子里有3只鸡, 5只兔。如果假设笼子里都是兔,那么也可以 让学生投入 解决问题的 实践活动中 去,自己去研 究、探索、经 历数学学习 的全过程,找 出题中的等 量关系,并列 出相应的方 程组求解,从 而体会到假 设的数学思 想的应用与 解决数学问 题的关系,实 现了运用多 种方法解决 问题的目的。 让学生享受 快乐的学习 氛围。享受成 功的喜悦!学 会思考,学会 自学,通过思 维训练,使学 生肯学、肯 做、敢做、会 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