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二课: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第三课:

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第四课:

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第五课: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6、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7、食物链的举例: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第六课:

1、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第八课:

1、草原上的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②草→兔→蛇→鹰③草→蝗虫→鹰

④草→鸟→蛇⑤草→蝗虫→蛇→鹰⑥草→鸟→蛇→鹰

2、在食物链“草→兔→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5、制作生态瓶。(图略,操作步骤及图例见教材16页)

答:①找一个透明的大塑料瓶,清洗干净后剪掉上面一部分。②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再装入大半瓶自然域中的水。③在瓶里种上几颗水草,在水面放一些浮萍。④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鱼或泥鳅、螺等小动物。

?实验分析:

1、在“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中,仔细观察根的生长情况,你发现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我发现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2、在“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水多时,小雨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3、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4、在“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实验中,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在植物多时,生态瓶里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这是因为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

量增多。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5、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①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实验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

实验方法:①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②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再往其中一个盒内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③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种子发芽实验(二)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到冰箱里。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三)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粒绿豆种子,并把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另一个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留有气孔)。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温度。

4、种子发芽实验(四)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潮湿的土壤、塑料勺。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一个盒内加一些土,并用塑料勺将土壤顶部弄平。另一盒内垫上纸巾。同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用手按出两个小洞种进两颗绿豆种子。有土的是实验组,无土的是对照组。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并把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种在土壤中。

5、种子发芽实验(五)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密封好的塑料袋、两用气筒。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装进塑料袋并用两用气筒抽出里面的空气。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6、绿豆芽的生长条件(一)

实验名称: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

实验方法: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中,过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7、绿豆芽的生长条件(二)

实验名称: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水?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一个盘子、吸水纸、水

实验过程: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3天后,提起一层吸水纸,仔细观察绿豆种子根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实验结论:这说明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8、蚯蚓的生活环境(一)

实验名称: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5条、吸水纸

实验过程:

①找一个长方形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②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9、蚯蚓的生活环境(二)

实验名称: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实验过程: ①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②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

10、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一)

实验名称: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改变非生物环境)

实验材料:制作好的生态瓶、水槽。

实验过程: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的数量不变,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11、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二)

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小鱼(改变生物环境)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小鱼若干、漏网。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小鱼,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小鱼数量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12、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三)

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改变生物环境)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水草若干。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水草,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草增多,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实验结论: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所以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资料库(了解内容,不要求掌握)

1.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56)年。3、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专为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而设立的。

第二单元《光》

一、基础知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6、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7、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

9、(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1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地球得到的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13、太阳的外部温度约摄氏(6千度),内部温度约摄氏(2千万度)。

14、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15、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6、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1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18、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19、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我们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20、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连接管道、支架和(控制系统)。

二、解释概念。

1、光源: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投影: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3、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发光。

三、举例。

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

2、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

3、生活中光的反射原理的运用。

答:①汽车反光镜②医生带的额镜③照明灯上的灯罩④教师的墙壁涂成白色

⑤利用激光反射器测量地球与月球的距离⑥潜望镜⑦万花筒⑧观景箱……

4、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

答: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古代人用凹面的铜镜取火④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

⑤奥运会圣火火种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

5、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答: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四、简答。

1、影子有什么特点?

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

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4、光有哪些特性?

答:①光是沿直线传播的。②光能反射。

5、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

答:这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因为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6、教师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

答: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可以增强教室内的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

7、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答: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8、人们为什么夏天穿浅颜色的衣服,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

答:夏天温度高,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的热较少,所以穿起来较凉爽。而冬天温度低,深色衣服吸热能力强,反光少,所以穿起来较暖和。

9、宇航服的颜色与光泽和防辐射有什么关系?

答: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这是因为银色可以减少辐射,可以保护宇航员。

10、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

五、画图并分析。

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画出光的路线图。

答: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画出光的路线图。

答: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

3、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4、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5、画出太阳下大树的影子,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

6、请你想办法将阴影里的小球照亮。

六、制作。

1、日影观测仪的制作。

答:找一根约10厘米长的铅笔、一块平滑的木板、一张和木板同样大小的白纸。把白纸粘在木板上,再把铅笔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日影观测仪。2、潜望镜的制作。

答:制作材料:画有观察孔和镜子位置的卡纸(或牙膏盒)、相应尺寸的镜子、小刀(或剪刀)

制作过程:在盒子两对侧边上画两条斜线,使斜线的角度与盒底边成45度,用剪刀将画有斜线的部分剪开,并将镜子镜面相对平行插入纸盒中,然后在镜面对着的纸盒两侧各挖两个观测孔。这样一个潜望镜就做好了。

3、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

七、实验设计。

1、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一)。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实验过程: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

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

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

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设计实验验证光的传播路线(二)。

实验名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材料:空心弯管和直管、手电筒

实验过程:①用手电筒从直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射过来的光。

②用手电筒从弯管的一端向里照射,我们从管的另一端却看不到射过来的光。

实验结论:通过比较能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5、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修订版)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精致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年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

1.种子发芽的条件是、、。

2.蚯蚓喜欢、的环境。

3.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如:、、。

4.光沿传播的。

5.地震、火山是地球运动引起的。

6.地球内部可分为:、、三部分。

7.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叫。

二、判断题。

1.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

2.1牛排100克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4.滚动的物体摩擦力大。()

5.土壤中含有水、空气等。()

三、回答题。

1.什么叫食物链?

2.光的传播速度每秒多少千米?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

1、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________来测量。

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_________作力的单位,简称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表示。

3、地球表面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4、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_________。

5、土壤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的混合物。

6、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_会影响土壤被雨水侵蚀的程度。

7、产生影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________;(2)要有________;(3)要有__________。

8、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_。

9、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____________ 。

10、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 、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_________ 。

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

13、食物链通常从_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______终止。

14、地球内部可以分成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三部分。

二、选择

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不受到阳光照射,也加适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我不知道

2、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

A、黑暗干燥

B、阴暗潮湿

C、明亮潮湿

3、上午8点和下午2点A同一物体的影子()。

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A、太阳

B、煤

C、石油

D、电

5、上午某一时刻测量得到一个2米长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6米高的树木的影子应是()米。

A、2米

B、1.5米

C、3米

6、用垫圈拉动小车,垫圈越多,小车运动的越()。

A、快;

B、慢。

7、用橡皮筋作动力,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越()。

A、远;

B、近。

8、用气球驱动小车,气球吹的越大,小车行驶的越()。

A、远;

B、近。

9、路面越光滑,小车行驶的越()。

A、快;

B、慢。

10、下列物体中,是光源的有(),不是光源的有()。

A、太阳;

B、月亮;

C、没有点燃的蜡烛;

D、点燃了的火柴;

E、亮着的电灯

三、判断

1、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存在摩擦力。()

2、摩擦力对我们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小摩擦力。()

3、1牛≈100克的力。()

4、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

5、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种子来延续生命。()

6、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的多少没有关系。()

7、汽车反光镜是凸透镜,能聚集光线。()

8、阳光的传播路线是不能改变的。()

9、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11、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12、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13、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4、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的。()

15、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

四、连线

重力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力

弹力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时与滑梯接触产生的力

反冲力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

摩擦力放鞭炮时让鞭炮向上冲的力

五、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

1、研究题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

2、我们的推测:

3、实验方法:

4、器材:

5、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不同的条件:

6、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相同不变的条件: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试题

第一单元

1、植物、动物对()有基本的需要。

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3、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他们所生存的()的变化。

4、()、()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7、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和()。

8、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的变化。

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

10、种子发芽需要()、()、()、()等条件。

1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

12、香蕉适应()的环境,松树适应()环境,仙人掌适应()环境。

13、蚯蚓喜欢()、()的环境。

14、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当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同时,动物在()、()和()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1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

16、()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7、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

1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19、食物链常从()开始,到()终止。

20、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

21、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它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22、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2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 )

第二单元

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和()。

2、像电灯这样可以()的物体叫做光源。

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有关。

4、影子的形状和()的形状有关。

5、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的()和()的改变而改变。

6、光是()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造成的。

7、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等都是人们对反射原理的运用。

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和()。

9、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和()。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

10、物体吸热的本领与()、()以及()有关。

1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知识点)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机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2.“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3.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4.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轮,刀杆是轴。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省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费力。 3.轮轴可以省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省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部分是轴。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位,用字母“N”表示。 六、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 2.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3.起重机运用了滑轮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 钟表以()、()、()单位来计量时间。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单位。 2. 古埃及人把夜晚确定为()小时。 3、设计时钟时要诀在于让()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时钟都是用()控制与齿轮相连的的()运转的。 4.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制成的计时器。 5. 人类根据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这一特点制作()用来计时。 6.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的。 7.通过我们的反复实验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 . ),摆绳越短摆动越()。 8.古代的水钟有()水钟和()水钟。 9、虽然像()、()以及()、()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间。()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二、判断 1、时间的流逝有快慢的。() 2、随着计时工具越来越先进,计时的精度也越来越高。() 3、中午时,太阳的影子是最长的。() 4、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 ) 6、古埃及人把天空划分为36个星座,并利用星座来计算时间。() 7、钟摆每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相等的。() 8、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小时。() 9、虽然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但我们在这一分钟里也可以做很多事情。 10、摆长越长摆的速度就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就越快。() 三、选择 精品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 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沉浮状况不改变。如:一 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对于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在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到 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大小相同判断轻重,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看大小,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2、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 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4、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3、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4、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把钢铁做成轮船的形状,会大大增加轮船排开的水的体积。 6、总结:各种形状的实心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大小不变下改变重量,如 挖空成船或碗形。重量不变的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的体积,也指物体与水相接触的体积。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因为它排开的水量特别的大。 四造一艘小船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 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五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 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下沉的物体在水 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 (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4、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一、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的装置。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 3.用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 4.杠杆尺上有,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 工具。杠杆尺处于平衡状态时:× = ×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省力的杠杆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杠杆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杠杆。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有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点,秤砣是点,称重物处是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点,手握物体处是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 球撬起来。”这里的棍子相当于点。

四、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的机械,叫做。螺丝刀是轮轴类工具,它的刀柄是,刀杆是。 2.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运动时力;在轴上用力带动轮运动时力。 3.轮轴可以力,轮越大,用轮带动轴转动就越力。所以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一些。 4.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这时整个扳手是,螺帽部分是。 5.生活中的轮轴:水龙头、门锁把手、汽车方向盘、扳手、辘轳等。 五、定滑轮和动滑轮 1.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在一个位置而不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定滑轮可以,但不能。 2.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动滑轮可以,但不能。 3.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六、滑轮组 1.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使用滑轮组既能,又能。 2.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一个,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 3.起重机运用了滑轮组。 名称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所起的作用 如果分别用它们提起相同重量的物品50千克,最省力的是,其次 是,不省力的是。 七、斜面的作用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精选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 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 (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 (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教科版四年级小学科学下册 知识点

1、按人们的生活习惯,可以把食物分成粮食、蔬菜、水果、调味品等;根据食物的来源分,可以分为来源于动物的食物(荤食)和来源于植物的食物(素食)。 2、食物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共6类。 3、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含丰富蛋白质的食物有:鸡、鱼、蛋、牛奶、大豆、瘦肉、栗子等。蛋白质燃烧后有股焦臭味。 4、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5、蔬菜和水果里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他们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6、食物在白纸上擦或压后留下油迹,说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食物上滴上碘酒后变成蓝色,说明含有糖类(淀粉)。我们也可以通过看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了解它的成分。 7、均衡膳食“宝塔”共有5层,处于顶层的是油脂类食物,每天摄入25克;处于底层的是每天摄入最多的谷类食物,大约每天摄入300克至500克。 8、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而食物的不同食用方法会影响我们对营养的吸收。 9、膳食营养原则 ①荤素搭配。②粗细粮搭配。③每天吃适当的新鲜水果和蔬菜。④最近运动量比较大,需要多吃糖类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⑤最近手指间有一些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10、生食食物能减少营养的损失,但是生吃食物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11、影响霉菌生长速度的有温度、水分、空气、光照等因素。 12、面包发霉是因为面包上长有霉菌,它的生长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发霉会引起食物的腐败变质。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使面包发霉的霉

菌就是微生物,还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用放大镜也看不见的细菌也是微生物。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13、储存食物的方法有:冷冻法、晒干法、盐腌法、密封包装法、真空包装法、高温或低温灭菌法等。 14、食品的特点、食品的包装、食品的保存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15、观察变质的食物要注意:A、不要用手直接接触食物;B、观察完毕后要用肥皂洗手; C、使用扇闻的方式闻气味,并尽量少闻。 16、从食品包装上一般能获取的信息有:(1)食品的名称(2)营养成分(3)生产日期(4)食品的配料(5)保质期(6)储存要求(7)食用方法(8)生产厂家(9)联系电话(10)质量安全标志等。 17、食品的特点、包装保存的方法、食品的不同配料等都会影响到保质期的长短。 18、通过阅读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使我们的饮食不再是盲目的,包装上的信息为我们科学均衡营养提供了帮助。 19、小鱼在短时间里腐臭了,鱼干却长时间保持好闻的气味。我们能解释小鱼和鱼干变化的差异吗? 答:因为小鱼具备微生物生长与繁殖所需要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所以微生物能快速繁殖并且可以吸收小鱼的营养,使小鱼腐败变质了。而鱼干去不具备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条件,所以场合四间的保持着好闻的气味。 20、通过“食物”单元的学习,如何选择和安排零食呢? 答:①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作为零食,如水果、酸奶等。②尽量少选或不选含糖高、脂肪量多的食品,如巧克力、冰淇淋、糖果等。③不要选择过咸或腌制的食物作为零食,如话梅、烤羊肉串等。④注意吃零食的量和时间。⑤选择零食一定要选卫生的,注意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1、脂肪的辨别方法:答:(1)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2)分别用肥肉、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精选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4.杠杆尺平衡的条件是:左边(格子数)×左边(钩码数)=右边(格子数)×右边(钩码数)。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2.增加小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增大)秤砣,也可以让提绳(靠近)称重处。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举例:(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提纲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提纲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不需要“阳光)。 2. 植物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泥土等。(需要“阳光) 3.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如:植物的根会向潮湿的方向生长。芭蕉的叶非常阔大,适应生长在雨水充沛的热带雨林;仙人掌的叶变成了针刺,减少水分流失,适应生长在干旱的沙漠。 4. 蚯蚓适应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不同动物对环境有不同需求(学会举例说明)。 5.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如: 草 兔子 鹰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如:草),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如:兔子、鹰)。 6.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 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叫食物网。 7. 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就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8.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9. 制作生态瓶:水要从自然水域中取,放生物顺序应先放植物后放动物。减少水量或增加动物都可能造成小鱼缺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加,甚至造成一些小鱼死亡。 10.对比的实验方法:改变的条件只能有1个,研究与什么因素有关就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含答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题及答案 卷一 一、我来填:(每格2分,共30分)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12 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2 个小时。 3、我国采用的统一时间叫北京时间。 4、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泡沫塑料块有一个__向上_的力,我们把这个力称为__水的浮力________。 5、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___膨胀____,受冷时体积___缩小____,我们把 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____热胀冷缩______。 6、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___体积_____、__重量____、___材料___等因素有关。 7、热总是从__较热_______的一端向__较冷_______的一端传递。 二、我来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5分) (× )1、时间流逝的速度是有快慢的。 (√)2、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3、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 )5、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 )6、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两边的树木、房屋在向后移动。 (×)7、世界各地新年的钟声都是同时敲响的。 (×)8、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 )9、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10、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午时三刻表示中午11点到下午1点。 √ )12、相同的盐水要比清水重一些。 (√)13、大小、形状相同的物体,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14、铜砝码能漂浮在水银上。 (× )15、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三、我来选择:(每题1分,共18分) 1、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 B ) A、摆锤的重量 B、摆绳的长度 C、摆动的幅度 2、下面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B ) A、北京 B、上海 C、乌鲁木齐 3、“傅科摆”可以证明…………………………( A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 4、以下方法中,改变物体的( C ),不能改变物体沉浮状态。 A、自身的重量 B、体积 C、颜色 5、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C )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6、古代人们制作的利用太阳来计量时间的仪器是…………………… ( A ) A、日晷 B、浑天仪 C、滴漏 7、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 B) A、这些材料能生热 B、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这些材料完全不传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最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实验时,让一组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另一组保持干燥,叫对照组。(其他条件不变)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也相互制约的。 5、仙人掌的叶子是刺状的,生长在沙漠地区;松树的叶子是针状的,生长在山区;香蕉的叶子宽而长,生长在热带雨林。 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中。 7、动植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生存环境进行选择。当环境改变时,它们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如果环境的变化超出了生物的适应能力,就会被环境淘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8、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如捕食、竞争……)。 9、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的交换关系。 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1、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食物链里的箭头表明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绿色植物吸收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向消费者流动。 12、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3、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包含这个地区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课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课知识点 (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答:有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或轻重)的大小.在水中的沉浮不会发生改变。 【练习】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关系。 2.将一段铁丝没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_________;将一块木块放入水中.其沉浮情况是 ________. 3.橡皮块在水中是沉的.把它切成原来的八分之一甚至更小.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时() A.浮 B. 沉 C. 半浮半沉 D. 悬浮 4、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由不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容易沉.轻的容易浮;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2.为什么潜艇能够在水里自由浮沉? 答:潜艇有压载舱.当其中充满水时.潜艇就会下沉;当潜艇将其中的水排出时.潜艇就会上浮。所有潜艇时靠改变自身的重量大小改变浮沉的。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练习】 1.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体积大小相同的物体.________的容易上浮.________的容易下沉.轻重一样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_______,体积小的容易_______.(填“轻”或“重”.“下沉”或“上浮”) 2.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潜艇是靠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变沉浮的。 3.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4、在水中沉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水中浮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提纲

小学科学复习资料(三——五年级) 1.生物与环境 植物 植物的一生:种子――芽――苗――开花――结果 植物一般分为六个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根:土壤中的水和养分依靠植物的根吸收到植物体内 茎:把水输送到叶子和植物的其它部分。(大树的茎有支撑作用) 叶:叶片(叶脉),叶柄, 1蒸腾作用:说从植物体表面蒸发散失的一种生理现象。蒸腾可以降低植物体内的温度。 叶是蒸腾的器官,植物的气孔是蒸腾的主要出口。 白天,气孔开启;夜晚,关闭。 2制造植物所需的养料: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这些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叶绿素)依靠阳光中的能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制成。同时放出氧气。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果实。种子的数量和果皮的软硬、厚薄有关,果皮硬或厚实的果实种子数量少 种子: 种皮:保护种子胚芽 植物种子胚:最重要的部分胚根 胚轴 子叶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根。两瓣子叶变成幼苗的第一对叶。

种子的传播:水(莲花),风(蒲公英),动物(携带-----苍耳,粪便---苹果)、自己喷射(喷瓜)来传播的 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子适宜的环境: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动物 蜗牛的观察 蜗牛:分头部,腹部,尾部。头部分眼睛,触角,嘴。 蜗牛壳:有一条螺线,由里向外绕圈,并不封闭,而是一圈圈地展开。根据螺线的方向分为右旋蜗牛和左旋蜗牛。蜗牛壳大小是相对稳定的。 蜗牛的爬行:腹足出现细波浪状的运动,并分泌出黏液,干后形成蜗牛爬行的痕迹。 蝗虫的观察 体长:从蝗虫头部前端到尾部末端 蝗虫大小 展翅长:翅展开后,两翅末端间的距离 比较蜗牛和蝗虫的大小:测量它们的重量。 三、蚂蚁的观察 蚂蚁的爬行:沿途释放起追踪作用的化学物质——追踪激素。蚂蚁依靠这种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动物的分类: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和两栖类。 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非洲象. 成年公象体重可达6000千克 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成年公鹿高达6米 蚕:卵――幼虫――蛹――成虫(蛾) 有些动物一生中要经历很大的变化,它们幼年期与成年期的样子很不同,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雌性动物产的卵,必须和雄性动物产的精子结合,使卵受精,才能发育成新一代生命。 生物的基本特征 都有细胞组成(除病毒外) 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都有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现象 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非生物因素:温度、阳光、水、大气、土壤等等 一、生态因素 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 二、生物链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虾—>大鱼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成为食物链。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来源把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动物的生活环境叫做动物的栖息地,包括它生活区域内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动物的生活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如其他动物,植物,气候,水,光,空气,避难的地方及生活的空间。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复习资料精华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复习资料精华版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3、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4、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5、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叫日晷gui。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 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8、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 传播造成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这种光源叫做热光源。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0、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 11、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12、地形的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地球上海洋(70%)面积比陆地(30%)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1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1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教科版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3-6年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植物 1、(看)、(听)、(摸)、(问)、(量)、(闻)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大树的特征可以用树的高矮、树冠的形状、树干的粗细、树皮的样子和树叶的样子等来描述。 3、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是:植株的高矮不同、茎的粗细不同、茎的质地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4、大树和小草的共同点是: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5、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6、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等。 8、水葫芦和狗尾草的相同点: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短);都是(草本植物)。 9、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0、树叶是有(生命)的,要经历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的过程。 11、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过程。 12、能用(测量)的方法比较树叶的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的变化。 13、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14、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5、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1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7、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是: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死。 第二单元动物复习提纲 1、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2、我们观察蜗牛,要注意观察蜗牛的(外形)、(生活)、(运动)、(反应)、(吃食)、(排泄)、(繁殖)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 4、蜗牛、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5、蚯蚓身体由许多(环节)构成,身体上有(口)、(环带)、(肛门)。 6、蜗牛和蚯蚓的相同点是:都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身体(柔软),都会(爬行),会吃(食物),会(排泄),会(繁殖后代)等。 7、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有六只(足)都长在胸上。 8、蚂蚁适应在(陆地)上生活。 9、蚂蚁的特点:生活在(陆地)上,身体有(头、胸、腹)三节,长着六只(脚),运动(爬行),(群居)生活,食物(多样),会(繁殖后代)等。 10、金鱼的特点是: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吃(鱼食)和(面包屑)等,会(繁殖后代)等。 11、蚂蚁和金鱼的相同点:都是有(生命)的,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等。 12、蜗牛遇到危险,身体缩进壳内,蚂蚁遇到危险,快速逃走;蚯蚓遇到危险,缩成一团或逃走;金鱼,游到安全的地方。 13、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的(环境)也不同。 14、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水),会(排泄),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等。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