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

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文化的要素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宗教、艺术、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没有精神文化,人类便无法与动物相区别。价值观念是一个社会的成员评价行为和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标准。这个标准存在于人的内心,并通过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它决定人们赞赏什么,追求什么.选择什么样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同时价值观念还体现在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之中。产品的种类、用途和式样,无不反映着创造者的价值观念。

②语言和符号。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即表意性,在人类的交往活动中,二者都起着沟通的作用。语言和符号还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人类只有借助语言和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互动才能创造文化。而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只有通过语言和符号才能反映和传授。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从事生产和社会活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属性。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有约定俗成的如风俗等,也有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方向、方法和式样.规定语言和符号使用的对象和方法。规范是人类为了满足需要而设立或自然形成的,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规范体系具有外显性,了解一个社会或群体的文化,往往是先从认识规范开始的。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关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产生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创造文化的基础。社会关系的确定,要有组织保障。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诸多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社会组织包括目标、规章、一定数量的成员和相应物质设备在内,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紧密相联,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⑤物质产品。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水坝、公园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物质要素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为重要

精神要素哲学、科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

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语言、姿势、表情、动作、声音、图形、标志

规范体系法规、制度、道德

“现代化理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70年代以后它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现在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但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很难在西方学者中克服,原因不在于他

们自己不想克服,而是他们太不了解别的文化了。尤其是比较教育,它产生于西方,长期活动在西方,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近几年来,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在非西方国家举行年会,对于西方学者了解非西方文化是大有裨益的。亚洲比较教育学会的成立,更有利于东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交流。

例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而东方文化则重视集体主义;发达国家多少具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不发达国家总是抱有民族主义倾向。

西方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样能让学生更早的适应工作,减少企业对他们的培时间,中国的教育主要是理论教育,实践很少,造成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高。而且西方很多学生都是半工半读对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很有帮助

而在西方,家长则让孩子自己选择,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是逼迫与苛求,他们比较重视的是引导孩子学会怎样用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怎样在依赖与自立之间保持平衡,学会生存。所以西方很少见到花季少年因一次考试失利便割腕自杀,也很少见十几岁的中学生遇到一点挫折便离家出走的情况

素责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创新能力。因为是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试想一下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能成为强大的民族吗?一个抄袭、模仿的民族只能成为落后民族。尤其纵观现代社会信息环境和工作方式的改变,大量记忆各种信息、模仿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尤其面对日新月异信息知识时代、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努力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变得尤为重要。托尔斯泰曾精辟地指出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抄袭和模仿。” 而抄袭和模仿的民族永远不会成为强大的民族。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创新能力。因为是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

所以,当看到国内学生缺乏“创意、新意时”。我们能不能反思一下自己,光责备学生是不公正的。是我们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于偏重知识数量的积累和基础知识,忽视思想方法创新,自觉不自觉地会制造同一种思维模型下的思维统一,习惯于让学生去寻求唯一正确的答案,习惯让学生按教师思路思考,习惯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和强调基础知识而忽略了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人类利益”却是抽象的。因为现实中只有不同利益的具体的、特殊的价值主体与伦理主体,因此人类中心论者主张的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缺乏现实基础的。

从总体上讲中国文化是起源于主观性的认识,较感性,因此有它的局限性,而西方文化的起源较为客观得多,也就是较理性,这是否和地理气候等因素有

就历史发展来说,西方与我国之不同在于中世纪西方曾是长达千年的严厉的宗教禁欲主义,文艺复兴以来又是纵欲的开放风气和享乐主义。

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在西方是公认的法则,所以法律对有钱人不可避免是偏重的,

在“天人关系”上,西方文化主张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对立,征服自然,强调“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人的理性思维是源于对自然关照形成的,特别是柏拉图开创“理念”论哲学后,西方哲学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是人居于主导地位,人认识自然的方式是通过人类理性来进行的。西方文化的传统,特别是近代哲学恢复了人和自然的地位后,过分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把人当作主体,把人之外的东西当作人认识的对象——客体,延续了柏拉图时代的思维方式——“分离”,又一次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的远离。没有将人类自身看成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将人类看成了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的价值高于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都得为人类服务,都得听从人类的摆布。如美国的哲学家詹姆斯就号召人们向大自然开战,他这样说“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

自然)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西方哲学正是全世界都“战天斗地征服大自然”,进行资源掠夺式生产,曾经极大地推动了机械革命,推动了工业化生产的进程,但却是以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只顾眼前,不管长远,不给后代子孙留后路、同时也不给自己留后路的思想根源。

随着现代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过量开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全球气候的日益变暖,空气和水的污染El益严重,土壤日益耗尽,许多可耕土地逐渐被沙漠所吞没,大批物种逐渐被消灭,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与El俱增,这些造成了人与自然十分紧张的关系,以致是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全球性的严重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的威协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价值,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慧在今天愈来愈显示其独特的价值。西方学者在哲学文化领域也开始反思西方,转向东方,日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将之视为对治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精神良药。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聚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闭幕会上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并转向东方,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是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对“天人关系”的不同看法来说的。西方文化自有西方文化的价值,并且在近两三个世纪中曾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人类社会有了长足的前进。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二十世纪末,西方哲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弊病可以说越来越明显了,其弊端不能说与“天人二分”没有关系。更何况这点东西方许多学者已有所认识,例如:1992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因此,如何补救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弊病,并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一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之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无疑将会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正象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描述人类在自然状态下那样,“人对人是狼”,到处是“一个人反对一个人的战争”,最后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不得不达成协议,以肯定他人存在的合法性来换取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也同样不无惰性地在环境报复的恶果下,以不得不承认自然存在的合法性为条件来换取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人类在最近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一方面依靠科技的刨新而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的历史,另一方面在环境问题的逼迫之下不自觉不自愿地回归自然的历史。自觉自愿与不觉不愿,二者虽殊途而实同归,差别只在于愿意的跟着走,不愿意的牵着走而已。儒家“天人合一”观念宗教基础中的“兼爱”思想,则为解决人与自然的对立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手段。例如:1992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因此,如何补救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弊病,并为二十一世纪提供一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之观念,“天人合一” 的观念无疑将会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容格指出:应该转换西方人已经偏执化了的心灵,学习整体性领悟世界的东方智慧。当代西方“过程哲学”认为,“天人合一”思想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约翰·希里格斯在其与英国学者合著的《混沌七鉴——来自易学的永恒智慧》一书中说:《易经》对我们特别有启示。近二三十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西方一些著名的学者把目光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国。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就说:笛卡尔的哲学完成了或者说接近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因为宗教上的理由经过基督教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质二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精神和物质两者平行而且彼此独立,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外一个。然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研究“天”(天道)不能不牵涉“人”(人道);研究“人”也不能不牵涉

“天”。因此,当代西方“过程哲学”对二元思维方式的批判,在某种意义上是受到中国“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影响。他们认为,应把环境、资源、人类视为自然构成中密切相联的生命共同体,这将对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有人认为,摆脱生态环境的出路在于“天人合一”观来取代西方征服自然的观念,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事与愿违,我们祖先所追求的人和自然和谐的理想,并没有能实现。应该说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只限于对自然规律知其然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却没有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真正解决人和自然关系的能力和手段,只有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高度中才能产生出来。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与西方征服自然,并非是绝对对立的;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合理的态度是恰当地把二者结合起来,通过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去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或许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的正确途径。

?基督教文化呈现为一种无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美

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劣欲念,在基

督教文化中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野蛮方式融为一体,其结果

就导致了普遍的伪善

?由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所导致的巨大痛苦,

必然会把人引向最无耻的虚伪和最无情的残忍

?由于基督教会是凌驾于一切分散软弱的世俗权力之上的

唯一的统一性社会组织,基督教会自身固有的这种深刻的

内在矛盾及其所导致的普遍虚伪,必定会对整个西欧社会

产生重大的影响,衍生出种种骇人听闻的罪恶和伪善,最

终酿成深重的文化危机

西方文化的根基在希腊。希腊多山,缺乏可耕地,没有商业互通有无就不能生存,又临地中海,具备海上贸易的条件。于是,希腊商人遍布地中海沿岸。他们甚至在海外开辟殖民地,最远的到了黑海沿岸。正如希腊商人带有海盗色彩一样,西方海洋国家在对外扩张中也是能做买卖就做买卖,能抢劫就抢劫。这是一股能量极大的势力。宗教妨碍了它,于是发生了宗教革命和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冲破了探索自然的禁区,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航海技术等等,突飞猛进,发生了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又刺激了制造业,于是就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推动了贸易,财源滚滚,又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当科学成为一种手段时,这种科学文化就变成一种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创造和增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手段和能力。西方的科学通过探索自然奥秘,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人类成为宇宙的主宰。西方公司不断地加大科研力度、加大科技的尖端应用,因此,科学文化必定追求卓越,追求科学成果的诺贝尔效应。在人类文明史上,西方的每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都极大地造福于人类,而由此通过石油公司所产生的卓越领导效应也就产生了主宰全球效应的心理,于是就表现出西方石油公司全球扩张,遍地开采的局面。

人的理性优越感在上升,人被上帝抛弃了,然而人却日益成为上帝。培根喊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理性给西方带来了两个重要信念:自然秩序和天赋观念,前者是17

世纪科学尤其是牛顿力学的产物,后者是17世纪哲学尤其是笛卡儿唯理论的产物。这两个信念代替了中世纪基督教关于自然和人性的传统观点,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中深深地扎了根。科学理性发展出一种文明进化论的思想,使人类坚信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建造一个快乐而完美的人间乐园。然而发展到二十世纪,科学知识和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同时各种战争灾难和不人道的杀戮却没有停止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肉体和精神的摧残是空前酷烈的。

真正使近代世界与此前的世界不同的地方,是出现了理性主义、自然科学、工业技术和经济组织,而不是宗教改革,有了这些因素,人类具备了一种操纵自然资源的新力量。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一场对文学艺术方面的复兴运动,在于发掘优美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典雅的拉丁文风,这时的文化呈现一种艳丽的感性色彩,复兴的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中那些富有人性和感性特点的东西,以感性意义上的人性来反对抽象的神性,以生机盎然的现世生活来反对枯燥冷漠的天国理想,以人的正常情欲和感官享乐来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变态虚伪。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性的解放,公开赞美自然人性和世俗生活。人道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随之产生。

怀疑主义与经验主义

西方17世纪的时代精神是怀疑主义和经验主义,这时的怀疑主义是一种工具性和方法论上的怀疑主义,其目标是要确立一个不可怀疑的真实世界。怀疑的目的是为了使思想从经院哲学的种种繁琐的教条和形而上学概念中摆脱出来,以不可怀疑的经验实事为出发点,依照理性的原则独立地得出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正确的哲学理论和科学学说,在经验的基础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被确定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理性则被当作判断一起真假正误的惟一标准。

古典主义

法国在17世纪引导着西方文学艺术的新潮流——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浑身上下透露出一股雍容华贵的气息,它推崇高雅、赞颂荣誉,最完美的形式是悲剧。这些悲剧回避一切粗俗的东西,用荣誉和责任来抵制欲望和爱情,用理性驾驭感情。思想家伏尔泰对天上地下的什么东西都不尊重,把一切都打翻在地,但是他却严守古典主义悲剧的三一律(舞台表演自始自终只能有一个情节,要在一个地点和一天内完成)。他对专制制度和教会权威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但是却对路易十四时代推崇备至。古典主义与启蒙精神之间的思想联系是理性精神。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是用自由和美感来代替义务和功利,用情感的权威代替理性的权威,用个人的立场代替国家的立场,浪漫主义构成了现实生活中一切失意者的心灵慰藉和理想梦境。浪漫主义者不仅高举平等博爱自由的大旗向现实社会中的奴役压迫暴虐等一切不合理现象发起猛烈的攻击,而且彻底摧毁了古典主义的堡垒;现实主义虽然也对现实生活进行无情的针砭,但力图以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浪漫的情感作为批判的武器,其

基础是理性,想通过某种医治方案来治愈现实社会的痼疾。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平等主义者和改良主义者,而一个浪漫主义者往往是一个神秘主义者、英雄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这两种对立统一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格,始终贯穿在西方现代文化中。

基督教信仰

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自然神论向道德神学转化的一个中介,上帝从外在的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人们内在的道德良心和情感生活的支柱。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宗教信仰,主张用真挚的情感和向善之心与上帝进行沟通。其根基在于道德良心和内在感情,而不是知识理性。个人的心情、体验和感受确立为宗教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宗教的全部内容都活生生地流溢于个人的内在而神秘的直观感受和自由心情中,在现代社会中,科学代表着人的理性,上帝则代表人的良知。从此自然界成为科学的领地,上帝只关心人们的精神世界。

具有了千年悠久历史的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显得博大精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的以人为本,倡导理性、天职观念、公平竞争、注重法治、信守合同、现代管理等等思想,不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形成、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与积极的作用,而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不乏借鉴意义。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是首要的和受到人们首肯的价值观念。西方人普遍认为,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一切价值、权利和义务都来自个人,它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强调个人行动和个人利益。作为个人,应该具有独立性、责任心和自尊心,只有这样,个人才会受到关注和尊重。西方极端的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格格不入的,也是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应当防止的思潮,但西方文化中突出人

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作为主体所具有尊严和价值。这种人本主义观念在反对封建专制、宗教蒙昧、个人崇拜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其中的一些思想因素对我们大有启迪意义。市场经济是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交换经济。参与交换活动的各方必须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自由的个人和团体。西方人本主义价值观念中的自由、自尊、能动创造、超越现实等等,正是市场经济的思想前提,市场经济要求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享有独立自主、自由抉择的权利。企业或个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都以市场为导向,不依靠政府的计划和指标。这样,自由竞争局面才有可能出现,企业和个人的劳动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西方人本主义主张自我奋斗、自我创新。西方人把通过个人的奋斗取得成就,看作是一种美德。个人奋斗意味着不依赖他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西方的青年人崇尚自立自强,长大以后就离开家庭,自立门户,走自我奋斗的道路。市场经济就需要一种自强、创新的精神。无论是新产品的开发,抑或新思路的形成,都需要个人的创新精神。一个处处依赖社会、父母、他人的人绝对成不了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西方素以理性为传统。理性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它指的是强调理性、强调科学、强调逻辑推理与分析。西方伦理传统中,注重理性对情感的控制。市场经济与理性原则密切相连,它是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的预设前提,就是“人都是理性的”。建立在理性文化精神基础之上的西方企业管理,具有两个方面基本特征:一是依靠严格的规章制度,二是依靠

严密的组织机构,强调对人、财、物的数量分析。这个科学管理思路正好可以弥补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之不足。此外,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吸收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因素,可以有效地促成经济个体寻求达到经济目标(利润最大化)的最佳手段,找到解决经济个体之间矛盾冲突的有效方式。西方的道德理性还能成为市场经济海洋中个体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

我完善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克服中国流行的经济短期行为。道德理性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内在的创造性和超越性。它要求人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外界索取现成的价值物和现有的生存状态,而且要不断地创造新事物,超越现状。道德理性在市场经济中分析个体和社会经济行为的合理性,抑制个体私欲的极度膨胀,协调个体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和中国古代一样,西方曾在古代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期里,重农轻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教会对商业活动看法的改变和新教伦理的面世,为西方提供了一种大大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伦理和经济气氛,西方资本主义才茁壮成长起来。宗教改革运动的发韧者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时,把《圣经》中“神的召唤”概念改造为“职业”概念,认为职业就是神的召唤,是上帝为人安排的终生任务。这种概念要求个人履行他在今生今世应完成的义务,即承担所谓的“天职”。它把世俗事务看成是个人从事的最崇高的道德活动,从而使世俗工作神圣化。每个人从事的职业都是神的召唤,所有职业是正当的。这样一来,人们对生活的目的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人们不再消极地等待最后审判的来临,而是努力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同时,它还要求人们抛弃人间的淫荡乐趣,通过辛勤工作,并取得事业的成功,为上帝争光。只有拼命工作的人, 才能取得上帝的恩典。上帝只帮助自助者。这就培养了人们爱岗敬业的踏实工作精神。

宗教改革运动的另一代表人物加尔文认为,人的命运早已为上帝所注定,现世人的宝贵与贫贱,就是上帝的“选民”与“弃民”的标志。因此,他鼓励人们在现世生活中积极活动、发财致富,用成功的事实证明自己被上帝所“选中”。可见,加尔文主义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宿命哲学,它在于倡导一种新行为道德。只有顽强奋斗、不畏艰苦与挫折,最终取得成功的人,才是上帝选中的人。这套理论为资产阶级所致力于的追求财富事业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根据。从此,人们才普遍地改变了对商业活动的看法,才真正赋予商业活动以道德意义。发财致富也不再是一种罪恶,而是被上帝“选中”的标志。到17世纪中后期,追求合理赢利已完全成为新教伦理的一项内容。合理赚钱成了经济、道义上的美德。在虔诚、严肃、勤俭、诚实等原则基础上,新教经济伦理逐渐形成。新经济伦理的确立,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

公正原则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思想家十分强调公正,认为政府有义务扮演“分正使者”的角色。在目前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已基本上摆脱了长期困扰人们的平均主义阴影。但面对着官倒、官员经商、部门垄断、脑体倒挂等等不公正现象,国民一再强烈呼吁政府创造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公正原则成为中国人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因此吸取西方文化中的公正公平原则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必须条例公正原则。它既是判定市场经济能否存在的标准,也是从道德上维系市场中各利益关系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其次,在市场机制下,贯彻公正原则,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益,促进社会的稳定。公正原则既保证生产者得其应得,又拒绝官员的贪污腐败,将个人所得与其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相对应,做到奖勤罚懒,端掉“大锅饭”。另外,公正原则所体现出的优惠弱者思想,对于缩小目前已趋临界的贫富分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公正更是治疗“红眼病”的有效药剂。

https://www.doczj.com/doc/a7980680.html,/z/q18569224.htm西方文化的特点

回答者:匿名2008-11-29 13:54 我的回答对你的课没有多少帮助,但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西方文化把一切都当作对象考察,包括考察者本身。

回答者:胡改英- 二级2008-11-29 18:14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二、住留期:工业经济使西方文化达到鼎盛

西方的物质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向人类展示了物质境界的光华,使神学中对物质境界的描述成为人类社会中的现实,并向东方文化展示和证实了物质运动的力量。西方的物质文化因此而与东方文化并列,但是,西方的物质文化呈上升趋势,东方的精神文化呈下滑趋势。

从“分子论”到工业经济的鼎盛,或者说是到知识经济的前夜,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正向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创造崭新的人类物质境界,完成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识。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思想境界不高,思维空间很小,所看到的是与人类生活很近的物质范围,再往宏观和微观深入,对稍微远离人类生活的物质运动,就很难看到了。而且,人们越来越偏重于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对物质本质认识的那种科学发现会越来越少。

这个时期,西方物质文化的发展极其迅速,并很快以物质的发展力量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不仅把世界文化中的物质观念从神学中拉出来了,而且由于高速发展的惯性,以物质的有形、凝重和光华,牵引着人类的心灵,人们趋之若骛。西方物质文化形成的巨大旋涡,使整个世界文化都旋进去了,工业经济创造的物质奇迹,显示的物质力量,使西方的物质文化达到了鼎盛。

三、败坏期:知识经济使西方文化败相显露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决定精神的,西方社会从物质文化中获得了精神的快乐,但是却在很短的时间内,又使精神变成了物质的奴隶,甚至堕落为促使物质文化败坏的“腐蚀剂”,因为西方物质文化的精神是附属于物质的。

西方物质文化的内涵随着工业经济的日益发展而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过去有新的科学原理出现,人们便以此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增强文化的精神内涵,扩大认识的思维空间。到后来,新的科学发现,激发的是人们用新科技去搞经济竞争,去显示国家实力,甚至搞国家霸权主义,不太关注物质本质是个什么东西,不太注意新科技思想对文化精神内涵的增强,不太理会新科技是否会扩大人类对宇宙和物质认识的思维深度,人们的目光越来越短浅。

高度发达的物质境界,太快的物质发展速度,物质文化缺少人类精神的制约,使西方物质文化的败相显露。金钱政治,黑社会,贩毒,偷税,走私,色情,恐怖,霸权,核竞争,同性恋,嬉皮士等,这些丑恶现象不仅泛滥,而且还被制造成商业文化以图赚钱,商业意识导致黑色文化的产生和泛滥,是西方文化发展的悲剧。

知识经济被人们推崇,但是对西方文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过去,孔子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讲的是把经书学深学透,你就能“齐家卫国”,干一翻为国为民的大事业。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有一句话:“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与孔子那句话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学不是知识,而是对精神与物质共性的揭示。知识却是“见物不见人”的物质文化,不管人类精神是什么,不管掌握知识的人是什么德性,人们只推崇物质知识,不注重文化精神。所以,这样的知识越多,当然是“越反动”的,因为它干扰、破坏人类精神的发展。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物质文化至极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是祸不是福。知识,以其物质性挤占了人们心中的精神空间,以其概念和定义使人的思维空间局限于物界,断掉了与心灵空间的沟通和交流。长期陷于在知识中思维,人们可以不管知识的用途是否会损害他人或社会,所以会出现高科技犯罪现象。在中国经学中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常读经书的人,经学学得越高深,越不会到社会中去犯罪。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掌握的知识程度越高,社会的安全隐患就越大,因为一旦出现科学狂人,出现精神极度空虚的具有高知识才能的人,他们一旦不好的德性发作,就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华和凝重会象黑洞一样吞噬着人的精神光辉。古人说:“福兮祸所伏”,在知识经济社会物质的光彩下伏着巨大的祸事,这是西方物质文化末期出现的败坏现象。

回答者:匿名10-24 18:07

一、成型期:“分子论”标志着西方文化的成熟

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这里称之为“西方物质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

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这种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导致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由此带来了西方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东方文化由于排斥物质,也就产生不了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意识。

西方哲学文化的产生,是西方物质文化产生的前奏和思想准备,也是西方文化理性思维的开始。从神学文化走向物质文化,西方的哲学文化起到了过渡作用。在西方哲学文化中,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这种哲学上的大辩论,最终把西方文化从神学的混沌思维中解脱出来,建立了偏重于物质的理性思维,也就是物质文化的思维,这是西方文化中的一大进步。

在这期间,科学文化的产生有力地支持了唯物论,并因此而把神学思维撇在了历史的后面,神学从此而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文化“摆设”。

西方的物质文化是以科学思维为基础的。哲学文化解放了西方人的思维,同时孕育出了科学思维,也孕育出了科学理论。“分子论”的诞生,宣告了西方物质文化的产生,因为这是西方人物质思维的开始,物质思维是以探索物质构成和崇尚物质光华为思维特征的。

东方人的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及其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到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作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人的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所以,“分子论”成为东西方文化的分水岭。

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尽管各种思想流派纷呈,但是思想家们都敬重上帝(当然尼采是个例外,也许尼采所处的时代使尼采无法不偏激,因为独自承受太多的时代的病痛,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但是,尼采极为赞赏《旧约圣经》,读过尼采原著的人知道,尼采虽然激烈批判基督教,却并不讨厌耶酥,他只是抱怨耶酥死得太早,不然他会更改他的某些教义,或许过于温情脉脉的爱的确会使我们软弱?我们不但要善良,还要坚强)),原因是什么?孔子说:仁者爱人。康德说:道德是上帝的绝对命令。我说,你必须做一个好人,这是公理,这不需要逻辑,没有道理可以讲!

人类需要爱才能共存,所以现在的西方人明知上帝是犹太人的先知为了人类共存撒的慌,仍然敬奉他们,大多数西方人仍然进教堂。

或许正是信仰精神(使人善良、使人坚强)与求知精神的结合,创造了灿烂的西方文明。纷繁复杂的西方哲学思想似乎并没有使西方人思想混乱。(顺别说一下,我们需要的不是统一思想,我们需要的是上帝的指引下树立我们看待问题的公正立场,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且由于人本身的局限性,就是同一个角度看问题,由于掌握客观世界基础资料必然的有限性,任何思想都只能是对盲人摸象,只能认识世界的局部,用教科书的话说,只可能是相对真理--------所以中国需要言论自由)。

西方文化主要有两个源头:古希腊和希伯莱。古希腊的自由主义、科学、理性精神,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观念等等。这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

“世俗性”:现实主义人性

“进取性”:激进性开拓精神昂扬精神

“个体性”—个人本位

“民主性”—群众性、广泛性

议会民主制在欧洲大陆遭遇到的另一个挑战是小党执政所带来的政治不稳定和极端政党的上台。各政党间的不合作导致了所谓「少数议会民主制」的产生,小党执政往往导致政府遭到议会频繁的不信任投票,从而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危机。在一战后的欧洲,由于这种议会民主制初次尝试的失败,在很多国家引起极端势力通过民主体制取得政权,却可逃避民主制度的制约,例如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上台,和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的执政,以及同一时期在西班牙得到国王支持的独裁统治。欧洲的议会民主制真正成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目前除了法国采用的是混和的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政治体制(学理上称为双首长制)外,大多数西欧国家都采用议会民主制。1990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制后,则多倾向使用直选元首下的双首长制。

议会民主制本身并不一定会产生过多的小党派和极端政党,当议会民主制与比例代表制(Proportionate representation)的选举计票方法结合时,容易产生较多小党,导致小党执政。在搭配比例代表制的制度下, 一个党派只要在全国获得超过一定百分比(在很多国家是百分之五)的政党选票,就可以进入议会,无论在个人选区中是否有本党当选人。而在单一选区制(Plurality rule or Winner-Take-All)下,一个候选人必须在一个地方选区获得比其它候选人多的票才能进入议会。也就是说,一个有极端主张的政党,在比例代表制制度下只要有一定的支持者就有可能进行议会,但是在纯粹的单一选区制(不搭配比例代表)选举下,由于极端党派的选票被分散在各个地方选区(而且在任何一个地方选区极端政党都很难拿到过半的选票获得当选),极端政党很难进入议会。例如实行纯粹单一选区制的英国,极端民族主义党派「英国国家党」全国得票超过百分之五,但在国会却毫无席位。而日本实行单一选区制加政党比例代表,所以没有在全国任何选区赢得席次的日本共产党,因为全国政党得票超过门坎,仍能参与分配席次。所以,选举制度使用比例代表制还是纯粹的单一选区制,是影响政府组成与表现的重要的因素。

议会制政府,实行单一选区制,容易导致国内政党体系的两党制,造成内阁与政府首脑的两党轮政,以英国为其典型。实行单一选区制搭配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容易造成政党体系的多党制,导致联合内阁与联合政府。

优点:

①政府首长(首相/总理)由立法机构最大政党的党魁出任,以确保政府的政策在立法机构得到支持

②行政和立法机构有联系,可提高政府效率和避免政变发生

③虽然任期不限,但立法机构可随时罢免不称职的政府首长

④实行议会制的国家大部份成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