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及对当地商人经营的影响

中国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及对当地商人经营的影响

中国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及对当地商人经营的影响
中国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及对当地商人经营的影响

中国地域文化对地域经济的影响及对当地商人经营的影响(1)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当地经济及商人经营思想的影响很大,本人搜集了多个鲜明的、典型的地域文化代表,并一一列举,与各位好友共享!(注明:为转载内容,只为共同学习)

新齐鲁文化

一、文化大视野下的新鲁商文化透视

文化的基本含义是文而化之,它是指从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显然,这个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积累既反映在物质方面的不断丰富,也反映在精神方面的日臻完善[1]。毫无疑问,社会生活就是在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下一步一步地由古代走向了现代。从这个角度看,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这一点在中国文化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我们在谈到中国文化时,不仅想到它的到厚重与博大,更多是感觉它的历史与久远。文化同时还是一个地理现象。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区分往往是因为其地域不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这种现象的通俗解释。当然文化还有一个特性是它的时代性。我们可以把文化比做一棵树。这棵树在其萌芽阶段、幼年阶段、壮年阶段及老年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

在研究新鲁商文化时我们同样要遵循上面的逻辑。在中国古代的著名文献《论语》中,孔子曾与他的学生子路谈起过名正言顺这个话题[2]。同样,我们在探讨新鲁商文化时,也应从“正名”开始。我们可以一层一层地在来认识“新鲁商文化”这一概念。新鲁商文化有这样几层意思构成。第一,新。新与旧相对,有新必须旧。我们所说的“新”,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指改革开放以后,具体是指1978年以后。因为从1978年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用“新”表明时代特征。其次是鲁。鲁是一个地理概念。在古代,山东有齐鲁两个古国,故山东称齐鲁;在现代,山东简称鲁,鲁即山东。我们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来定义新鲁商这个概念的。再次是商,我们探讨的是一种以商人为主体的商业文化。从历史上讲,鲁商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指山东商人,它是与苏商、浙商、晋商、徽商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在明代形成了十大商帮,鲁商是十大商帮之一。[3]在古代,人重土重迁,除非有大的变故,人从小很少离开自己的家乡。当其成人后,其身上的地地域特征已经蛎非常明显。因此,很容易区分鲁商晋商。而现在,关于“鲁”商,理解有多种多样。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种理解:一是生在山东、长在山东、其服务企业也是山东企业的山东商人;二是生在山东,长在山东,其服务企业不在山东的山东商人;三是人不是山东人,但其所服务的企业是山东企业的外地人(还有可能是外国人)[4]。四是人不是山东人,企业也不是山东的企业,但其主要的经营活动发生在山东的外地商人[5]。最后一个层次是新鲁商文化。新鲁商文化可有两个层面组成。一是由山东商人所体现的商业文化,二是由山东企业所体现的商业文化。我们把改革开放以来由山东商人与山东企业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所形成的以过去鲁商文化为基础的现代新型商业文化称为新鲁商文化。

二、新鲁商文化基本特征的整体把握

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下展开的,且任何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基本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新鲁商文化的基本特征。

1.历史性:新鲁商文化是鲁商文化的传承光大者,是山东版的儒商文化。

自从第一次社会分工产生以后,中国社会内部便有了商业,且这种活动被社会逐渐认可。中国的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562年。据历史学家考证,那个朝代之所以被称之为商朝,是因为最早建立这个朝代的部族主要从事商业活动[6]。到了春秋战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由于周王朝对各分封国的控制力控制比较弱,各国的争斗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为满足这种需要,各种商业活动随之活跃起来,于是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商人。如范蠡[7]与子贡。据有关资料记载,范蠡在灭吴后,决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改称鸱夷子皮,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范蠡后来被尊称为商人的鼻祖。子贡是孔子学生当中成就最多,成就最大的学生。子贡在给孔子当学生时就表现出杰出的商业才能。在《论语》中,孔子对子贡的商业才能赞不绝口:“赐(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中华文化社区网[8]这样介绍子贡:“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卫国黎(今河南省浚县)人。博学强记,巧口利辞,能言善辩。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487年),子贡出使四国,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史书称赞他“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赐经商政富“家累千金”,“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诸侯”。他是孔子周游列国经济上的资助者和政治上的支持者。如果追根求源,子贡应当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儒商。因为子贡是把儒与商完整结合的第一人。现在的学术界一般把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的学派为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至大,遍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诸领域。按照中国传统的定义方法,历史上把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从事商业活动且有成就的商人称为儒商。当然,这只是若干定义当中的一种。现代人关于儒商的定义已经更多体现了现代人的想法,至少达10种之多(见下)[9]。根据儒商的一般定义,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现代儒商:指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具有现代人文道德、具有竞争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现代管理能力、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企业家。

许多研究者不仅研究儒商的定义,而且还研究儒商文化的特征。据曲阜市信息化研究中心的归纳,儒商文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0]:

(1)儒商特征:为商以德,诚信为本,谋利有度,竞争有义,利泽长流,以仁待客,宽厚圆融,精于核算。

(2)儒商精神: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得之社会,用于社会,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以文兴业,以儒兴商。

(3)儒商人格:仁爱立人,以儒会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重守诚信,生财有道,乐于奉献。

(4)儒商经商:博学儒雅,淡泊宁静,讲信修睦,以理导欲,亦文亦商,乐在其中,以商养儒, 以儒促商。

(5)儒商之道:内圣外王之道。企业在运营理念中渗透融汇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人文力量,以及圆融高妙的谋略之道、理政之道、用人之道和营销之道。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涌现出一大批新鲁商。他们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内的青岛、威海、烟台、济南等地。既有北方人的务实,也有南方人的精明,其代表人物有张瑞敏、周厚健、金志国、张继生等,代表企业有海尔、海信、双星、小鸭等。他们是鲁商文化的承继与光大者,代表的是山东版的儒商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宽、、敏、惠、勇,这些儒学所倡导的基本精神,在他们身上有突出的表现。

2.时代性:新鲁商文化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伴生产物,是新经济时代的经济文化。

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人一般把中国分成两个大的阶段,改革开放前时期与改革开放后时期。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迄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有57年的历史,从1978年为界,恰好各占一半。

计划经济计划时代实行的是国有企业制度,在那种体制下,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领导人说不上是什么企业家,他们的身份更多是国家干部,是管理者,或者是官僚。因为,他们必须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志行事。企业生产什么,企业生产多少,原料从哪来,产品到那去,这都不是他们考虑的问题。他们只是按照上级部门的指令进行“生产”而已。他们不是在“经营”,而是在“管理”。在那个时代,企业的功能严重的退化了,企业领导者的功能也严重退化了,企业的领导者至多算是个生产管理者,或是生产组织者。在那个体制下,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此,在共和国前29年的历史上,我们没有听说过谁是企业家。我们只知道有厂长、经理,而不知道什么是企业家。而我们知道,那些厂长、经理只不过是在企业工作的国家干部。

1978年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在多年的摸索以后逐渐看清了自己应走的道路,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制度,二是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度。新的市场经济运行制度的基本要求是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获得经济主体的地位。不论是老的国有企业也好,集体企业也好,新建立的个体企业也好,股份制企业也好,他们获得了比较独立的法人地位。企业的当家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进行经营管理活动。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所谓的企业家。

显然,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企业家明显带有转轨经济的特色。尤其是那些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由于与政府部门有各种各样割舍不断的联系,具有浓厚的官商色彩。

与南方诸省比起来,山东的国有企业比重仍嫌过高。反映在企业家队伍的构成上,山东的国有企业家比重较大。2005年,山东的两大经济新闻媒体新鲁商杂志社与经济导报社分别举行了山东十大企业家的评选活动,选出了他们眼中的十大鲁商。从这个名单中,我们可以粗窥新鲁商的概貌。

新鲁商杂志社选出十人:北京汇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朱新礼,海信副总裁、科龙集团总裁汤业国、山东三箭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生,山东新郎希努尔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桂波,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济南人民商场集团董事长、济南人民大润发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郭连海,合众人寿山东分公司总经理王国良,山东齐鲁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宪伟。

经济导报社选出十人: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行长王建宏,山东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青岛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正欣,山东外贸集团及新华锦集团董事长、总裁张建华,欧美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金堂,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东,新郎集团董事长王桂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总经理李长顺,华泰纸业集团董事长李建华,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

新鲁商杂志社从影响力,推动力、创造性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评选;经济导报的评选从影响、进取、责任三个方面进行。稍微注意一下会发现,有两人同时出现在他们的名单之中,一是王桂波,二是李建华。

由这个名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东的民营企业家不仅总体数量少,而且所占比重低。这与南方诸省是非常不同的。这反映了山东经济转轨较慢这一历史事实。经济导报曾经发表过一组文章,探讨浙商与鲁商的不同:他们的结论是“浙商闯劲足鲁商官气重”[11]。

3.地域性:新鲁商文化是山东商人与山东企业的文化,是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齐鲁文化。

关于齐鲁文化的讨论很多。山东省委副书记王修智曾在《学习时报》上撰文谈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12]。在王修智看来,齐文化和鲁文化,同属一个文化体系。齐鲁文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王政与霸道的完整结合,二是同归于正[13]。即无论齐鲁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正”。正与斜是相对的。王修智的论述使我们想到了孔子的那句著名的话:. “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14]。

齐鲁文化是春秋战国时期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他的与时俱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紧密契合社会现实的理论创新意识。齐鲁文化的思想家们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大胆标新立异,致力于理论创新。他们进行理论建构的最基本的趋向(即“形上学”层面),可以概括为对天道、人道和天人关系的探索。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为孔子和老子。孔子最伟大的贡献,是创建了关于“仁”的学说。他的“礼乐之治”(或曰“王政”)学说,不仅成为儒家学派基本理论的滥觞,而且经其后学尤其是孟子、荀子发展充实后,到汉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社会政治理论和文化制度的主干。老子的思想理论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长于天道(“自然之天”),在人道方面强凋“无为” 实“无不为”,在天人关系方面要求人应顺应大道。孔学“迂阔”,老子“空远”,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尚且如此紧密,其他如管仲、晏子、孙子、墨子和稷下诸先生的学说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就更加紧密。

二是俯仰天地的人文情怀。发现人、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的身心内外、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政治法律的关系、天人关系,是齐鲁文化中各类思想家理论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但是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他们就能够自觉地确立人在世界的主体地位,珍视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活,同情人的命运,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培养人的健康人格,并以人为中心建立各自的理论学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尽管受历史的局限,特别是受秦汉以后大一统专制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制约,齐鲁思想家们所论述同情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政治制度领域,就会备受搓揉挤压,就会被大大矮化,但是贯穿齐鲁文化的人文情怀的光辉,依然超越时代照耀后世。

三是奋发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齐鲁思想家尤其是儒学思想家们,在论述“人”时一个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主张教育人、培养人,使人“成人”,养成积极入世、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所谓“内圣外王”,所谓“修、齐、治、平”,讲的都是人只要经过自身努力,养成健康的人格,就有可能成为君子、贤人、圣人、尧舜,就有可能“学而优则仕”,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孔子曰“成仁”,孟子论“取义”、“大丈夫”、“浩然正气”,至今读来仍令人回肠荡气。这些思想观点,不仅是齐鲁文化先进性的体现,而且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四是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孔、孟、荀儒家一派注重理论建构,但其学被称为儒术,是经世致用的学问。管仲、晏子、孙子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思想家,他们的学和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墨子及其后学不仅创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主张兼爱、非攻、节用等等,而且身体力行,“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法家、黄老刑名是社会政治领域最直接的统治术。阴阳与名家被人视为口舌之徒,但是司马谈仍认为一个“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夫也”,一个“正名实,不可不察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也是经世致用不可缺少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的以新鲁商为代表的山东企业家,无论是来自国有企业,还是来自民营企业,受齐鲁文化影响很深。他们或是“王政”的崇拜者,还是“霸道”的实践者,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之正。正正当当做人,正正当当做事。孔子讲,“政者,正也”,在他们的经营理念中,始终是正字当头,一身正气。正是因为正字当头,新鲁商们很少有人因为诈骗、贪污、受贿而被绳之以法。他们可能因为能力不够而暂遭挫折,或者因为经验不足而使企业蒙受,或者因为轻信他人或倾家荡产,或者因为受人之累而难以翻身。但他们少有作奸犯科者。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当鲁商说出自己来自山东时,往往会很快地取得对方的信任,很快被对方所容纳。因为在别人的心目中,鲁商就是一种诚信、可靠、忠诚的代名词[15]。

研究者从多个角度研究新鲁商,探讨新鲁商。

王旗在2006年04月23日 14:59 财经时报财政时报上撰文,称新鲁商的特点是“讲良心,“苦干”[16]。张俊杰在其著作《鲁商模式》中,称鲁商为诚信义德一族[17]。张永舵称“稳重、本分”是鲁商的重要特点之一[18]。黄鸣讲进取比什么都重要[19]。刘敏称“山东商人一方面爽气,侠义,大气;一方面中庸,稳健。鲁商除具备了精明之外,也仁厚稳健积极进取”黄少安称新鲁商的最大特点是“善”,与人为善[20]。

4. 国际性:新鲁商文化是经济全球化中一朵浪花,是优秀的中国商业文化。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对于企业家而言,全球化是一种真正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企业产品已经没有或者很少有国界的保护,在贸易自由化的今天,政府已经很难用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产品,企业已经没有根据地;企业家本人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当中国日益开放以后,企业家忽然发现,其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地来自国外,来自国际上的跨国公司。企业家们忽然发现,无论是经营理念,还是管理理念,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人员调配,无论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哪个方面,跨国公司都有一些值得称道或学习的地方。同时企业家也明白的,在看似类同的企业经营管理外表的背后,每个企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往往有很深的国家背景,民族背景,乃至地域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吸引国外大量直接投资的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了其自己的对外投资活动,新鲁商在这一领域表现出骄人的成绩。按照国际投资的一般理论,一个企业对外投资必须具备优势,要么有所有权优势,要么有技术优势,要么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当这种优势足以抵消在东道国的劣势时,才可以投资[21]。按照这种理论,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去向,应当在比中国还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据杨德新教授[22](2005)最近的研究,中国企业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选在了美国、欧洲,这种现象不符合一般的国际投资理论。众所周知,新鲁商的杰出代表张瑞敏,他的第一笔向国外直接投资就选在了美国。从此,海尔公司步入了跨国公司行列[23]。此后,众多的新鲁商开始对国外进行投资。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新鲁商文化开始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新鲁商文化成为国际商业文化中的一支奇葩。

张瑞敏等人展现了国际版的新鲁商文化。国际版新鲁商文化至少包括以下几个特征:

1.创新,敢为天下先。

据海尔在自己的网站[24]上介绍,张瑞敏创本土化海尔名牌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本土化认知阶段、本土化扎根阶段、本土化名牌阶段。这就是张瑞敏走向世界的“三部曲”:第一步,按照“‘创牌’而不是‘创汇’”的方针,出口产品开拓海外市场,打“知名度”;第二步,按照“先有市场,后建工厂”的原则,当销售量达到建厂盈亏平衡点时,开办海外工厂,打“信誉度”;第三步,按照本土化的方针,实行“三位一体”的本土发展战略,打“美誉度”。第一步是播种,第二步是扎根,第三步是结果。“三部曲”是实践的发展,与此同时,海尔人对国际化经营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按照这个三步曲,张瑞敏开始了其在国外的直接投资活动。1999年4月30日,张瑞敏在美国南卡州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700亩,年产能力50万台。2000年正式投产生产家电产品,并通过高质量和个性化设计逐渐打开市场。这意味着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的成立,即设计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生产中心在南卡州。2002年3月5日,海尔买下纽约中城格林尼治银行大厦作为北美的总部。对海尔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代表着海尔对美国市场的承诺,即海尔要在美国扎根下去。

2.机敏,抓住一切机遇。

新鲁商企业家的机敏在张士平的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2003年,正值非典正凶时,许多企业家都缩在家里时,张士平则奔波在山东与香港之间,为他的企业上市做最后冲刺。2003年9月,张士平的企业在香港上市。由于大量的国外资金进入,张士平领导的魏桥纺织迅速崛起。2005年,张士平领导的企业营业额已突破300亿元。无独有偶,与张士平为同乡的农民企业家王勇也异常机敏。2000年,他所领导的村办企业在上海上市。2005年,他的企业步张士平的后尘,也在香港成功上市。

3.大度,延揽国际人才。

美国海尔是第一个三位一体本土化的海外海尔,张瑞敏认为美国海尔的本土化关键一点是能否融智,即如何使海尔文化得到美国海尔人的认同。因此海尔聘用当地的美国人来经营当地的海尔。海尔以年薪25万美金聘麦考担任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先让这个总裁认同海尔文化,再通过他的言传身教影响其他美国海尔人。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符合美国市场和美国文化的。为了开拓美国市场,他经常加班工作。通过麦考,海尔很快召集到一大批美国精英到海尔工作。

4.细心:个性化服务。

海尔设计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产品线从单一的小冰箱、小冷柜,发展成同主流品牌竞争的庞大产品群,2003年荣获全美产品设计“金锤”奖。目前,海尔产品已顺利入驻美国排名前10大的连锁集团,并获得“最佳供货商”、“免检供货商资格”等荣誉。

三、结语

以上我们从历史性、地域性、国际性等四个方面对新鲁商文化进行了挖掘与总结。当然,这种挖掘与总结的是初步的,肤浅的。笔者的想法是抛砖引玉。笔者希望更多有研究者能够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把新鲁商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浙东文化

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浙江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浙江地域特色,是深深烙印在浙江人身上的“文化基因”。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这种“文化基因”构成了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凝聚成“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同时更形成了一种浙商之道。

浙江学术文化史流派纷呈,人物迭出,虽无严格的师承授受关系,但客观上存在着内在一致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治学方法、价值追求和学术主张。这种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以明清浙东史学为轴心,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和越文化、两汉时期的王充和南宋时叶适、陈亮、吕祖谦的事功之学,向下可以在清末民初领风气之先的浙籍著名思想家的学术思想和言行中得到印证,也体现在今天浙江人民务实创新的创业精神之中。这种一脉相承的浙江文化精神,具有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务实传统。古代越人卧薪尝胆、建功立业的精神气度,成为哺育浙江人的精神源泉;汉代王充秉持“实事疾妄”的学术宗旨,主张凡事应讲“验证”和“实效”;宋代陈亮、叶适的事功学批判“空谈性命”的朱熹理学,主张“事上理会,步步着实”、“务实而不务虚”,讲求实事事功、开物成务,关心百姓日用和国家社稷;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反对“冥行妄作”或悬空思索,并且事功卓著;明清浙东经史学派以讲世务为己任,崇尚实学,认为朱陆“性命之说,易入虚无”,而史学则“切于人事”,比较贴近实际,有实用价值。黄宗羲明确认为,治学的目的,“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黄宗羲弟子万斯同说:“经世之学,实儒者之要务。”所谓经世之学,就是“尽取古今经国之大猷而一一详其始末,斟酌其确当者,定为一代之规模”。从经世致用的治学目的出发,浙江传统学术主张尊重客观规律,要求学问与社会的实践、百姓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种鲜明的思想特色,从古至今绵延于浙江的大地上。

这种一脉相承的浙江文化精神还具有浓厚的商品经济气息。浙江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独特的亲和性。先秦越国范蠡和计然的商品经济思想,就体现了不尚虚功、求实利的风格,他们甚至提出了“农末(商)俱利”的政策,让农民和商人实现双赢,共同获利,发展经济。与之相应,叶适、陈亮等南宋浙东事功之学则公开否定“厚本抑末”、“重农抑商”的正统观念,主张“义利并立”、“义利双行”、农工商并重,强调“通商惠工”、“农商一事”、“有无相通”。王阳明明确反对各种“侵商”、“困商”的行为,呼吁“独商人非吾民乎”。黄宗羲则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论断,反对歧视工商的本末观。这一系列鲜明的思想主张,集中反映了浙江作为全国工商业较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面貌,又进一步孕育了浙江人的商品意识。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浙江对市场、商业、求利的文化认同,在近代中国孕育了“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在当代助推了浙江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

浙江学术文化精神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民间文化精神的有机契合。浙江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民间习俗、民间文化为学术精英的思想提供了土壤和丰富的滋养。比如,历史上浙东学术大师一再表现出对“工商”的高度重视,就与浙江各地的民间工商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浙江自古以来就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因此,浙江民间从事百工技艺和小商小贩者众多,如费孝通所说:“温州地区的历史传统是‘八仙过海’,是石刻、竹编、弹花、箍桶、缝纫、理发、厨师等百工手艺人和挑担卖糖、卖小百货的生意郎周游各地,挣钱回乡,养家立业”。事实上,不仅在温州,在浙江其他地区,如宁波、绍兴、台州以及永康、义乌、东阳等地,都存在富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行业和商贸活动,不少地方历来就有“百工之乡”的别称。这种“工”和“商”相结合的民间传统,对于关注民生的浙江古代思想家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将浙江传统学术文化置于民间文化传统、民间社会经济实践的大背景下来研究和考察,深刻把握两者的互动关系,对于深化学术史、思想史和社会经济史研究,是一项值得深入

探究的有趣课题。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文化传统,是浙江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建设浙江现代学术文化的坚实起点。

目前,对浙江学术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与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研究状况相比,还显得相对零散而缺乏系统化。因而,在今后一个时期,研究和建设浙江学术文化,既须立足现有基础,又要加大组织动员力度,整合各方资源,切实加以推动。

首先,要整合力量。要立足浙江,面向海内外,把有志于研究浙江传统学术文化的专家学者凝聚起来,齐心协力,从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系列化的成果。其次,要构建平台。以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为龙头,以研究基地建设为依托,从组织引导、计划制订和方案论证、人才培养、保障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入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和引导。第三,要夯实基础。重点是加快文献资料的整理工作,为深入研究提供扎实的文献基础。目前,黄宗羲、王明阳、吕祖谦等文集已经出版,但仍有不少名家的著述有待整理,同时一大批地方文献也需要抢救。第四,要深入民间。经典人物的经典著述是“流”而不是“源”,这种“流”离不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滋养。梳理浙江学术文化,需要结合田野考察和人类学调查,进行个案解剖。总之,深入研究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浙江学术文化,系统梳理这一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绵延于现当代的学术文化脉络,不仅可以为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提供精神文化支撑,也可以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增添一份厚实的成果。

闽南商文化

以"敢拼敢赢"为主要经商精神的闽南商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闽南商人不仅以其财富受到世人关注,随着“爱拼才会赢”这首闽南歌曲的流行,“爱拼”“会赢”几乎也成了闽南商帮的代名词。“拼”和“赢”两个字,十分形象贴切地刻画了闽南人那种勇于开拓、敢闯敢冒险的精神。

一些学者指出,受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闽南人一度讲究“过番”、“出洋”,到外面闯世界。从商人素质和商业精神的角度看,闽南人是最优秀的一群。闽南本来就不适宜农耕,商人出海归来,常常带回大把大把的钞票,于是,“出海从商”就成了闽南人的最佳职业选择。自古以来,闽南人做生意的就特别多,经商成为他们的一个主要职业。不少闽南人十三四岁就走上了经商之路。这在闽南不仅已是见怪不怪,而且天经地义。

“闽南商帮”一直以来被这样定义———文化因子:闽南商帮的文化是闽南和吴越文化的交融,是一种典型的客家商业文化;特点:“爱拼才会赢”这句闽南俗语,代表闽南商帮特点,晋江的造鞋运动可谓闽南商帮崛起的标志性事件;闽南企业往往也是纯粹的家族生意。闽南企业有意识、有钱、有生产开发能力。

闽南帮区域主要分布为:泉州、漳州、厦门等地;代表企业:安踏、三兴、片仔癀、柒牌、七匹狼、厦新、万利达等;文化因子:闽南商帮的文化是闽南和吴越文化的交融,是一种典型的客家商业文化;特点:“爱拼才会赢”这句闽南俗语,代表闽南商帮特点,晋江的造鞋运动可谓闽南商帮崛起的标志性事件。闽南企业往往也是纯粹的家族生意。闽南企业有意识、有钱、有生产开发能力,但最大问题是人力资源缺乏;代表人物:丁志忠、丁水波、李晓忠。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巧灵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这个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对城市交通设施及路面的建设和修缮,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交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了一些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 城市经济的先行,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原浙江省计划经 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 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 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要想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 现状。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且东西部各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因此,本 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国其他城 市做一个参考。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 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2015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文件中将成 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成都还是中国五大战区之一的西部战区司令部驻地、 中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271家)、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15个)、开 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85条)的城市。 1.1成都市的交通状况 首先介绍成都市的陆地交通,主要包括公路、铁路、地铁、公交四种方式。 在公路方面,截至2015年末,成都市公路总里程2297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51 公里。全年新改建公路2169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428.6万辆,比2014年末增 长11.1%;其中私人拥有汽车330.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8.6%。 其次,在铁路方面,目前成都有成渝线、宝成线、成昆线、达成线、遂成线5条电气 化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成绵乐铁路客运专线以及成渝、成灌、沪汉蓉三条高速铁路通车运营。成兰铁路、西成高铁、成贵高铁、成蒲高铁、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也均在建设之中。 另外,川藏铁路、成格铁路、西成铁路也已纳入了成都市铁路未来的规划中。 作者简介:王巧灵(1992—),汉族,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宏观经济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的重要性 在目前国际经济的大环境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将逐步走上高品质、低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施工企业将面临着调整经营结构、经济结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和挑战。施工企业的发展机遇宏观经济环境对施工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基本建设投资规模上,虽然其影响有滞后性,但施工企业的经营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情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主要对施工企业产生以下正面影响。 可以促进施工企业领导提高企业发展战略意识,关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趋势,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提高掌控战略风险的能力。推动施工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调整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使企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可以提高企业的人才意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逐步实现行业产能需求关系的基本持平,这对施工企业的发展是一种机遇。 施工企业面临的挑战 在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也对施工企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企业产能不断增长与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持续下滑的矛盾比较突出。从2011年的统计数据看,施工企业的数量减少1449个,但就业人数增加150.7万人,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长12.4%。由于宏观经济对投资的影响,施工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投资下滑使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由于前些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投资一直处于高位,使施工产能迅速增大;又因施工企业任务繁重,致使经营结构单一。 投资下滑给施工企业的经营带来了压力,出现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本来就很低的行业利润雪上加霜,致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转变经营结构和经济结构缺乏支撑,也无力支付改革成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不足。单一经营结构的施工企业,其

世界文化圈和中国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圈 文 文化影响典型文化 化范围民族、人种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征 因素事物 圈 面积最广: 温带海洋 文化深受西方古典性气候早包括西欧、基督教新 西居民普遍西欧,尤其建筑、基督就乳畜生北美、澳大教和罗马 欧使用刀叉是英国的教节庆(圣产文化;西利亚等地天主教 影响诞节)方文化发区 源地以斯拉夫 文化深受圆形穹顶 东民族为主斯拉夫民亮丽的斯 东正教俄罗斯的的东正教 欧的东欧地族拉夫文化 影响堂、芭蕾舞区 深受中国中国旗袍、 人口最多;日本和服、 中国、日古代文化,季风气候东居民普遍朝鲜高腰本、朝鲜半佛教尤其是儒造就本地亚使用筷子长裙、蒙古岛、蒙古家思想和区稻米生 袍等服饰 汉字影响产文化 文化印度、巴基 民族、语 言、宗教复斯坦、尼泊泰姬陵、印 南多种宗教受古印度杂,相互之尔、孟加拉印欧语系度舞蹈、纱 亚混杂文明影响间有长期国、斯里兰丽服饰 的文化交卡等 流与冲突 佛教和伊 东 中南半岛、斯兰教,菲受中国、印柬埔寨吴 多元文化, 南律宾信奉度、欧美影哥窟、印度马来群岛丰富多样亚天主教为响婆罗浮屠 国教 圆顶尖塔 伊 伊斯兰教;清真寺,虔 典型的伊中亚、西阿拉伯民热带沙漠诚的穆斯

斯伊斯兰教斯兰宗教亚、北非族气候、终年林;阿拉伯 兰文化圈 炎热干燥长袍(防日 晒、风沙) 非撒哈拉以 黑色人种班图和苏 崇尚自然, 神秘宗教、 南非洲地多信奉原原生态崇尚自然 洲为主丹语系粗矿舞蹈区始宗教 墨西哥金 拉 墨西哥及西班牙语;曾是西班字塔、阿根 西葡文化 丁廷探戈舞、其以南的葡萄牙语天主教牙、葡萄牙与本地文美巴西桑巴美洲地区(巴西)的殖民地化相交融洲舞和狂欢 节太平洋中 的波利尼 太西亚、美拉马来—波崇拜神灵,平尼西亚、密利尼西亚后该信基洋克罗尼西语系督教亚三大群 岛崇拜神灵, 擅长航海,后该信基 土风歌舞督教

民用航空机场对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航空运输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而航空业的发展及其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正是航空运输业,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范围的运输网络,使全球范围的商务和旅行成为可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航空运输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自从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客机开航以来,全球商业航空运输量已经增长了70倍。这种增长是任何一种其它的运输方式都无法相比的,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航空服务需求促进了航空运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数百万的航空乘客量和数十亿美元的商业销售额。 多年来,世界航空业的需求稳步增长。乘客数量在过去的10年内增长了45%,比20世纪80年代中期翻了两番。货运交通的增长更快,吨公里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80%,比80年代中期提高了3倍。这种快速增长的驱动因素很多。首先,随着GDP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与休闲出游的机会增多。其次,航空业效益的提高和逐渐增加的竞争,使全球航空费用比20世纪70年代中期降低了40%(可比价)。第三,全球化推动了空间相互作用和国际贸易,增加了长途旅行和在国外政策和社会环境优越的地区进行商务活动的频率。最后,70年代源自美国,并在80年代逐步被欧盟及其它地区所采纳的放松管制政策,使得航空业得以迅速扩张、重组以及实现航线网络结构最优化,这极大提高了航空业的承运规模,并降低了航空飞行的费用,因而促进了乘客数量的持续增长。根据航空运输组织(ATAG)[1]的研究,2004年航空系统输送近20亿的定期航班乘客,3800×10t的货物,以及40%(按照货物价值)的区域间货物出口量,和大约40%的国际旅行。航空运输业在世界范围内带来了总计2900万个就业,和大约296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影响,相当于全世界GDP 的8%。 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运输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积极影响,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间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例如,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扩大服务市场,还可以在广阔的活动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聚经济式的节约。更间接的实例还包括交通设施建设所诱发的其它行业的就业机会,以及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投入和劳动需求所引发的乘数效应。 航空服务水平和航空网络的组织对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日俱增。Bell和Feitelson指出,在每一个城市体系中,高效的交通网络都有两个最基本的效果——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更加便捷;使劳动者的流动更及时,更有效。这对于需要频繁交流和直接接触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尽管近代技术革命减少了某些领域直面接触的需要,许多经济部门之间依然严重的依赖于他们和同行、供应商、顾客等的直接接触。Nooteboom认为便捷的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缩短空间、认知和文化距离,从而成为知识交换的关键。对于管理和辅助人员(administrative and auxiliaryemployees)来说,由于涉及到各个层次的沟通,合作研究以及开发领域的工作,尤其需要面对面的频繁交流,因而高效的交通网络就愈加重要,相应的,这部分从业人员的乘机率大大高于其它产业。Button和Taylor的研究指出,从事信息业,生物科技,电子业以及管理的新经济部门,员工的乘机率是传统产业雇员的1.6倍。 在现代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运作模式的诸多决定因素中,“接近空港”而带来的可达性越来越关键。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更好地理解航空运输系统的性质,以及航空运输和机场在城市集聚区的作用。这篇文章集中探讨航空机场的经济作用。笔者将通过分析主要机场,特别是大型枢纽机场的优势,以及这种机场所在城市和地区所获得经济利益,着重探讨机场相关活动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 航空枢纽对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影响 如今,航空枢纽已经基本拥有现代城市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和物质性基础设施,和地方社区一起承担许多职责,包括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的职能。一个机场可能有上百个承租人,从事一系列的航空事业或商业活动,为机场和地方创造可观的收入。机场年度预算可能达到上千万、上亿美元,投资计划可能达到数百万、数十亿,或者更多。即使是一个中型的商业机场,候机楼群、通用航空设施和机场辅助支撑设施(如用于飞机维护保养的建筑与器械,跑道、停机坪,滑道等航行区域)也价值数亿美元。现代机场是一笔“大生意”,极大影响着现代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 因此,航空服务的方式对人口的地理分布,产业的发展和布局,都有重要影响。航空放松管制20年来,美国国内主要的航空公司都发展了轴辐式(hub-and-spoke)的航空网络。这为美国公众减少了航空费用,并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旅行线路。这种轴辐式的结构,使得不同城市航空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差别很大。 某个城市成为航空枢纽,不仅给乘客带来多种利益,也对本地的整个经济状况产生重大的影响。居住在枢纽城市的居民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及其意义 内容摘要:我国“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九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十七大进一步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文章指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观的转变,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过程,这是我国发展理念的升华。 关键词: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认识和最全面、最系统详尽的表述,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无疑是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发展观、经济社会发展观,再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样一个历程,确切地说,就是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统筹兼顾,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社会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历程 (一)“八五”期间的发展理念是“发展就是硬道理” 1990年开始编制“八五”计划时,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历时三年的经济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正对我国实行经济制裁。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点”。针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发展问题的深入思考,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这也是邓小平发展观的主题。邓小平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邓小平的发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人普遍生存状态的现实关怀,开始于他对中国世界地位的深刻忧虑。“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国际收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8 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不少新兴市场出现资本外 流、储备下降、汇率贬值的情况。2014 年,全球经济曲折复苏,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复杂严峻,国内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但下行压力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明 显增强,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 一、 2014 年我国收支总体状况: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在振荡中趋向基本平衡。经常项目顺 差 2197亿美元,处于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之内。 2014 年末,我国国际储备资产余额为38993 亿美元,继续占据对外金融资产首位,占 资产总值的比重为61%,占比较上年末减少 4.0 个百分点,为2004 年以来的最低。同时, 民间部门正在加快“走出去”,因风险偏好较低,更青睐传统投资渠道,对外直接投资和存 贷款等其他投资资产共计22469 亿美元,占资产总值的比重升至历年最高值(35%);而对外证券投资资产2625 亿美元,占比4%,较上年末略降0.2 个百分点。 2014 年我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2579 亿美元,较2013年下降48%。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197 亿美元,增长4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2 亿美元,下降89%。 货物贸易顺差增长较快。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23541亿美元,进口18782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和1%;顺差4760 亿美元,增长32%。 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2014年,服务贸易收入1909亿美元,较上年下降7%;支出3829 亿美元,增长16%;逆差1920 亿美元,扩大54%,其中运输项目逆差较上年微增2%,旅游项目逆差延续扩大态势,增长40%。 直接投资净流入小幅下降。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14 年,直接投资顺差2087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其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804 亿美元,增长 10%;外国来华直接投资 净流入 2891 亿美元,下降1%。 证券投资净流入快速增长。2014年,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82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56%。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资净流出108 亿美元,扩大10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932亿美元,增长60%。 其他投资由净流入转为净流出。2014年,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528 亿美元,而上年为净流入722 亿美元。其中,我国对外的贷款、贸易信贷和资金存放等资产净增加3030 亿美

中国地域文化三

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徙,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 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所谓“关东”是指山海关以外,辽阔的东北地区。当年清军入关以后,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几十万满族人相继迁居中原,关外地区人口日渐稀少。当时康熙皇帝还实行了封禁政策,禁止汉人进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统治者甚至以山海关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了一千多里长的柳条城墙,意在阻挡从关中而来的百姓。 全文: (沿着历史的轨迹,追根溯源;揭示不同的地域文化差异。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我们领略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沉淀5000年的文明记忆。移民,人类文明的一部历史。无论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欧洲人涌向美洲,还是中国历代的大迁移,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换着自己生存空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动相当频繁,而对今天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清代以后的移民潮。其中又以“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为最主要的移民流向。那么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迁移?这些移民对当地的文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上海复旦大学葛剑熊教授将带你走遍中国疆域,为你讲叙中国的地域文化。) 在上面一讲,我已经讲到那个影响地域文化的最重要一个因素,它就是当地的自然环境。那么因为中国的自然环境多样,所以就形成了多样的区域文化。但是这是一个物的方面的条件。那么第二个重要条件应该讲就是人的方面。一个地方的文化说到底就是当地人他们在起作用的。如果离开了人,那还叫什么文化呢?那么这个人如果他一点变化都没有的,也没有人迁进,也没有人迁出,那么它的文化一般来讲是不大会发生变化的。那么要它变化,最重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移民。所以今天我要讲一下移民对区域文化形成的影响。那么什么叫移民呢?比如说现在北京来来往往的人很多,好几百万,这些是不是都是移民呢?那还不是。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叫做流动人口。这种现象我们叫做人口的迁移。但是不是所有的流动人口他都会成为移民的。要成为移民,一般来说,他就是定居下来。 比如在座各位,可能原来有的家乡不在北京,但现在做北京人了,定居下来了,生儿育女,有的成家立业都在北京了,那这就是定居下来了。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就是流动的人口它对当地的文化并不一定有一种归属感。而移民定居了以后,那就肯定会有一种归属感。比如我到一个地方,我并不一定准备在这儿待下去,定居下去。那么我对当地的文化如果跟我自己的文化有冲突的地方,我可以采取容忍的态度。比如我听不懂当地话,我也不要学,过几天我要走的嘛。我觉得当地什么好的,我接受;不好的,我也不接受。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我准备在这个地方待下来,定居下来,那么你想想看,你听不懂话不行,听不懂话你得学,即使不会讲,你至少要听得懂。 比如当地的饮食习惯,你也得接受,否则你怎么过日子呢?反过来,如果我有能耐去改变它的话,比如我在当地是个地方官,或者是有影响的人物,我认为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论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景观生态概论结课论文 姓 名: 张皓宸 曾 又 名: 张浩 学 院: 建筑学院 班 级: 建筑12-2班 指导教师: 王爱霞 2016年1月5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变动后,分散在祖国大地上的每片角落里。有的是受到了古代帝王的贬谪,全家族开始南迁生活,而有的是为了完成帝王的政治抱负,管理少数民族,全家要搬迁到西域生活,更有的是因为自然条件的原因,本地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家族的生活必须品,可能要举家搬迁。像走西口,闯关东,去找寻一块适宜的土地开垦,诸上种种原因,导致了人口大规模流动,有的人可能因此找到了一条谋生之道,也有的人会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一无是处,无论是那种情况,我们都不可否认,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文化所带来的重大影响,下面,我就举例论证一下。 1.论文成公主对西域经济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不同民族间的通婚,往往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从汉民族的角度来讲,和亲或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或是为了剥削和控制少数民族政权,亦或是为了借兵以结军事联盟等;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和亲可能是为了恃大国以图存,或者是为了结成军事联盟,亦或者为了消除兵威等。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是唐蕃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促进双方友好关系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成公主在沿唐蕃古道入藏的途中,教藏民种植粮食作物和纺织技术。还有后人为怀念她修建的文成公主庙,更是寄托了汉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尊敬和怀念。据不完全统计,自唐太宗贞观八年到唐武宗会昌六年的两百多年间,唐蕃间的人员往来就接近200 余次,平均

一年左右就有一次使臣往来,而每次派遣使者的人数,也由数人、数十人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余人之多。在交通尚不便利的古代,如此频繁的往来,可想而知唐蕃关系的密切。使者往来的任务有和亲、朝贺、贡物、报丧、告祭、会盟、封赠等,唐蕃间这种礼节性的往来,也使得双方经济文化得到了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从贞观十五年入藏到永隆元年去世,在吐蕃生活的这三十年间,为汉藏的长久友好关系以及藏族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随着文成公主的入藏,饮茶之风也传入了吐蕃,到中唐时,中原的各类茶叶,在吐蕃已是种类齐聚。由于吐蕃茶叶的种类之多,可见唐蕃间贸易往来的流行。在藏北草原,至今流传着文成公主将茶饼带入吐蕃,并教藏人碾茶煮茶的动人故事。在山南地区也流传着公主带来龙纹杯的故事,其中说道:“龙纹茶杯啊,是公主带来西藏,看见杯子啊,就想起公主慈祥的模样……”另外,吐蕃人原是“毡帐而居”、身着裘衣,自文成公主入藏后,不少蕃人“释毡裘,裘纨绮,渐慕华风”开始接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陈陶在《陇西行》中这样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正是体现了唐蕃和亲后,公主入藏对吐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赞颂和真实写照。 文成公主入藏,又带去了“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技工及医师若干名。这批医学典籍到达逻些后,松赞干布便命人译成了藏文,总称为《医学大成》。当时,吐蕃王朝建立仅十二年,尚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汉文化和中医学的传入,对藏民族的文明发展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推动力。另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意义和重要性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摆脱贫困而进入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科, 它所提供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迫切地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 发展经济学肇始于结构主义的出现,该学派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某种使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若干假定前提不能适用的经济结构。钱纳里等人认为动态非均衡假设阐述了资源再配置潜力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是因为广泛存在的非均衡现象&隐含着通过减少瓶颈和再分配资源予以高生产率部门以加速增长的潜力,发展中国家的这种潜力可能大于发达国家。正因如此,结构主义是主张政府干预。结构主义的发展观,事实上不管是否受发展经济学家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多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古典发展经济学的分工组织和资源配置思想, 对所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富有解释力的,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经济学的萌芽和起源。然而古典发展经济学家并未纯粹地探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其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基本上适合于新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而且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过了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论, 致使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系统化和形式化, 进而发展成为新古典主流经济学, 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不发达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循环链”。从供给一端来看, 循环链表现为: 低实际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从需求一端来看, 循环链可表述为: 低实际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利用不足——低生产率——低实际收入。在这两个循环链所形成的“多种因素的循环群集”的长期作用之下, 不发达国家无法摆脱贫困落后而处于某种“欠发达均衡状态”。总之,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们认为, 只要“恶性循环”存在, 就不可能依赖价格机制把经济发展的果实通过“涓流效应”扩展到穷人身上。就我国来说,建国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通过国有国营经济实现工业化,从效果上看,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两课调查报告 成绩 姓名:张凯鹏 系(院):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1308 学号: 1305131373 指导老师:慕怀琴 日期: 2015年6月1日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现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使旅游业已经成为重要济收入的第三产业,在有些地区甚至国家,旅游业已经成为经的最大的产业支柱。近几年来,我国的开放政策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良好的前提。因此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满足人们休息、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展示拘留所引起。在旅游活动及旅游业给人类带来许多有利影响关键词:第三产业;旅游业;支柱产业;经济效益 1 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是社会发展必要条件,是一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柱。它依托并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旅游业,第三产业它的特征有周期性、关联性、敏感性、季节性、节假日效应、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 经济活动全球化,独立的社会群体才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荣,共同发展。无论是农业、工商服务业,它们的发展必须要符合一定的区位,符合当地的地理条件、经济的发展程度,才能起到对当地经济的推进作用,一个方面的过度、高速发展都将给社会造成隐患,旅游业也同样如此。 现在来分析一下它的几条重要性质对经济的影响:(一)关联性:旅游业涉及“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可以清楚地一点是它的综合性极强。一方面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极大,具有极高的收益,另一方面,旅游业内部与各种业务有几大的关联性,可以相互促进。(二)节假日效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析交通状况对城市经 济发展的影响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浅析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王巧灵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是这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这个城市中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也是这个城市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了,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紧对城市交通设施及路面的建设和修缮,以期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城市交通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制约了一些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政府还需进一步提高对城市交通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做好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城市交通方面的投资力度。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发展;影响 引言 在现代社会,城市交通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城市经济的先行,是城市经济活动有序进行、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原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朱家良曾指出:“交通的变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产业形态的变化决定了运输需求的变化,运输需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运输方式或运输方式组合的选择。”在一座几百万,甚至拥有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中,交通的便利程度、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基础条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出行,工商业的运行,招商引资的战略。所以研究一座城市发展经济受阻的原因,从其交通方面出发是可行的,也可以进一步通过对经济问题的分析来判断交通状况的经济学意义。 一、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 要想研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清楚我国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的现状。而我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且东西部各方面差异较大,难以形成统一。因此,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分析对象,研究其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全国其他城市做一个参考。 成都市,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1993年被确定为的、、中心和、。2015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批复,被定位为国家重要的基地、中心和,重要的。2016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文件中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除此之外,成都还是中国之一 作者简介:王巧灵(1992—),汉族,女,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生。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是保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军事建设还是挺高国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经济。在二十一世纪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的崛起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所谓经济全球化,其本质上是全球范围内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是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容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它能够让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或地区范围内优化组合。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它既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全球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全球化。全球化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其一,生产全球化;其二,贸易全球化;其三,金融全球化;其四,投资全球化;其五,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 这样一把让人又爱又恨的双刃剑,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可否认,经济的全球化可以给每个国家提供更为宽广的舞台,但是一些大国所指定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也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举步维艰。我们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并将在这一阶段停留很长的一段时间,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前,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又要融入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迎接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跃然而上居于人前。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积极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机遇。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外贸结构的优化,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推进本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外资的进入对于发展中国家加强基础建设和基础工业的建设,提高有关部门的效益,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起着积极的作用,也让我们学习到国外优质企业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模式。 第三,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市场规则接轨,将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进行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从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体制改革,走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然,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还为我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去打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被削弱。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税和货币政策方面)的独立性,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总体而言,这种让渡对于有关国家来说是有利的,因为它们能够从中得到期望的各种回报。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汇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大量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环境退化与经济全球化同步。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也让人感到

从经济方面分析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重点

从经济方面分析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社会影响 摘要: 全球化剧烈、市场需求变动快速的市场中,企业若要寻得一块迦南美地,新媒体或许就是引路的摩西。随着新媒体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依附于新媒体平台的新玩意逐步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方式。伴随着用户的构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营销信息传播的载体。新媒体不仅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也预示大众传播的未来,它正以锐不可当之势深深地融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已融入市场经济之中,新媒体要想实现飞跃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新媒体将成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字:互联网、网上购物、广告投放、未来发展 正文: 全球化剧烈、市场需求变动快速的市场中,企业若要寻得一块迦南美地,新媒体或许就是引路的摩西。中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在主题演讲时说,随着3G网络的规模化发展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用户正加速向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智能移动终端+APP”的新媒体模式迁移,APP泛指第三方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应用程序。伴随着用户的构成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以及新应用程序的大量涌现,移动互联网开始成为新的营销信息传播的载体。目前APP应用已达到百万,微博、微信和APP将成为企业新媒体营销的三驾马车。由此可见,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的新媒体的诞生与运用,因其自身庞大的产业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也成为了二十余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虚拟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极大的改变着社会。以互联网、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当新媒体与经济生活融为一体时,没有人能做到完全排除新媒体、切断新媒体信息通道。新媒体由此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对各种形态的社会形成重大影响。对中国这样的转型社会而言,意义尤其深远。

1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 1、运用经济学理论并联系我国实际,试论城市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答:城市经济是“由工商业等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是建立在城市人口频繁的交往以及在城市内部大量经济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直观地说,区域经济的研究重点是那些规模在城市之上同时又在一国内部的经济地带,比如一国的东部、中部或者西部。但是无论是城市经济还是区域经济,都强调从空间的角度来理解经济现象。 城市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对于整个区域来说,其具有强大的聚集、扩散功能、辐射和带动功能、创新功能等,是整个区域经济的龙头。其发展程度关系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我们一般认为是由在社会进程中为解决各生活聚居点在相互交易与交流上的不便,以及为了达到交易流通成本上的公平而选择的聚集点发展而成。现今,城市已经成为了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发展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聚集、扩散作用 (一)城市吸收、聚合各类生产要素,在其经济活动中能够实现商品和要素的集聚与扩散,是区域内资金、商品、技术、人才和信息的中心,是区域经济的产业聚集点。中心城市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聚集了许多优势行业和大量竞争力较强的企业,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周边其他地区,能够较快的开发出新的产品以及新的技术,不但加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对外的竞争力,也增加了区域内部的经济收入,能够带来巨大的集聚效益和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为整个区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以及经济收入,优化区域产业的配置。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城市的聚集作用使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能够较快的被生产出来以及较快的运用到区域内的各个生产中去,使一些较好的管理机制和技术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是一定层次的政府所在地,具有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其目的是保证城市按照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发展,维护城市现有各项市政公用设施的完好,充分发挥城市各要素集散的功能,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或功能的发挥。同时城市又是区域性公司、企业等组织的管理机构汇集地,通过其指挥决策系统,发挥投资决策和产业配置、生产组织功能。 (四)以城市为中心,逐步向外发展,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实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由于地租的过高、交通变得拥挤、生产生活成本过高,这时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资本逐渐向次核心经济区转移。如此,次边缘区、边缘区的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 二、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 (一)城市具有规模优势和经济实力,是区域内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势能远远高于周边的地区。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贸、运输以及中介等服务机构配套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极强,对周边地区产生很强的辐射力,通过这种特有的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区域以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均快于或优于其所辐射的区域,起着导向与示范作用。 (二)城市能吸引和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较高生产力,利用国际经济和新技术的积极因素,使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形成新技术产业,实现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市一般具有相对完整、一定规模的工业生产职能,提供区域生产、生活必需的产品,同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工业和产业集群。 (三)城市与周边农村之间存在着不同梯度的产业链关系,城市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