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练习1600题_完整版

201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配套习题练习1600题_完整版

湛江文都考研:137********(61)

文都考研学员专享:

2012考研政治大纲解析

练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理解。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6.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

A.德国

B.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

7.“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A.求实创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1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空想社会主义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

2.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A.英国的权利运动

B.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4.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阶级性

B.实践性

C.客观性

D.人民性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答案]A[解析]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答案]C[解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4.[答案]B[解析]略。

5.[答案]A[解析]略。

6.[答案]D[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俄国,所以在俄国率先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

为现实。7.[答案]A[解析]略。

8.[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发展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答案]C[解析]略。10.[答案]D[解析]略。

11.[答案]A[解析]略。12.[答案]C[解析]略。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D[解析]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不是组成部分,所以A项是错误的。

2.[答案]BCD [解析]本题属识记内容。

3.[答案]ABC[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答案]C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5.[答案]AB[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重要知识点及复习提示

新大纲规定本章的考查范围和重要知识点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A.绝对主义 B.唯物主义C.不可知论D.诡辩论

4.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被称为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关键是()

A.坚持科学的实践观

B.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优秀成果

C.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

8.旧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是因为()

A.唯物论和辩证法相脱离

B.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C.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D.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不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9.“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1.关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形成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挑战

B.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人不再是能动的主体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14.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1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1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差别会这么大?”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18.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19.有一首断言缺了订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20.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意思是()

A.世界都是过程,所以什么也不存在

B.一切都在变化发展,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C.世界只是过程,所以是无方向的运动

D.否认事物存在的相对稳定性

2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22.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1)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2)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3)事物变化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4)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A.(1)(2)(3)

B.(1)(2)(4)

C.(1)(3)(4)

D.(2)(3)(4)

23.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4.蚕蛹蜕茧时,要经过艰苦的挣扎,才能生出强有力的翅膀,变成蛾。如果人们将茧剪开,它虽然可以毫不费力的爬出来,但身体十分臃肿,并很快死去。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B.生命运动的过程是同化和异化的统一

C.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起决定作用

D.促进事物的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5.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

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26.“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2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29.因果关系是对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

A.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B.确定的发展趋势和不确定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C.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D.实现的发展趋势和未实现的发展趋势之间矛盾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30.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B.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前提,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C.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内容,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形式

D.两点论以重点论为内容,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形式

3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3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

33.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内容

34.宋朝有个画家叫文与可,在他住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枝、竹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形状、姿态有透彻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受到大家赞扬。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35.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

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3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37.“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

A.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B.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C.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

D.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8.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D.否定之否定观点

39.“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

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40.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B.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C.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直接联系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

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3.在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

A.唯心主义回答都是否定的

B.唯物主义回答都是肯定的

C.有些唯心主义回答是肯定的

D.不可知论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4.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对象

C.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D.实际经验是唯一可靠的

5.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6.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8.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论证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它()A.首先坚持物质决定论的原则,认为这是科学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的根本B.首先坚持能动论

的原则,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作用C.坚持意识的能动论,认为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了巨大的能动作用D.承认物质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由物质对意识的反作用也具有直接的意义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异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和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为()

A.社会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过程

B.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C.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性的,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1.下列哪些说法展示了时间的一维性()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金有分量,借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C.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复回(谚语)

D.莫说年纪小,人生容易老;莫说时候早,一去没处找(打油诗)

12.人坐在火车上与火车一起向目的地前进,表明了()

A.这个人一直运动,不存在静止

B.这个人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就局部来说,这个人是静止的

D.这个人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表现

1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D.静止和运动是相互包含的

14.中国古代昼夜用子丑寅卯等计时,现代人们用24小时计时,这说明时间()

A.是人的观念产物

B.是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C.观念是相对的、可变的

D.观念和时间客观性无关

15.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其特征有()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B.实践的自觉能动性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D.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16.下列关于实践本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实践活动的本质有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之分

B.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7.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类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18.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

B.是否坚持发展的观点

C.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

20.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1.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22.下面关于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B.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C.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D.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

A.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B.揭示了一切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C.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D.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

24.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同一

25.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矛

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27.“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A.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否定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28.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有()

A.磁场影响电流

B.温室可以生长反季节蔬菜

C.闪电后必然有雷鸣

D.实践出真知

29.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解释“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这两句话的异同()

A.“水中捞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捞针”是可能的

B.“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是不现实的可能性

C.“水中捞月”和“大海捞针”都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D.“水中捞月”不能转化为现实可能性

30.“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C.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31.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A.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3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包括()

A.客观规律性要服从主观能动

B.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尊重客观规律性

C.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互为前提互相决定

3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哲学上体现了()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4.“克隆”、“转基因”等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表明()A.意识可以创造物质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观点C.为“世界统一于物质”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D.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

35.近一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避难,知难不难

36.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

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

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

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37.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

C.由猿转变为人

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

38.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为了培植该山北坡的松树,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结果无意中摧毁了当地的畜牧业的基础,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从哲学上分析,主要是()

A.忽视了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B.割裂了自由与必然的辩证过程

C.忽视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种种可能性

D.在变可能为现实的过程中,未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9.“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

40.“只有我的感觉在交替变换,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现,仅此而已,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着——这就够了。”这是() A.唯物论观点B.形而上学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经验论观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题干加了“恩格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其用意是迷惑考生,其考点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答案]C [解析]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把所有的哲学流派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凡承认物质、自然和客观存在为第一性的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把本原和第一性归结为精神、意识、思维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3.[答案]C [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它区分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所以答案选C。

4.[答案]A[解析]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过分夸大了主观的意识“意念”的作用,属于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

心论。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的理解和确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在自然观上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没有完整科学的唯物史观,即无论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和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了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进而实现了哲学上的伟大革命。所以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伟大的贡献。此题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考生知道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就应该推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才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的结论。所以正确选项只能是D。

6.[答案]A[解析]本命题尽管以客观事实(天下之事物)为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认为古今之天下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具有相同内涵的同一模式随时间的推移的简单重复,这是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到自然领域,在社会历史观上,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旧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辩证法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被称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所以选D。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地位的准确把握,用排除法很容易得到答案C,因为选项ABD的叙述是明显有缺陷或错误的。

9.[答案]D[解析]“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一种夸大心理因素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可见,D符合题意。主张物质与意识具有统一性的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故A项本身不正确,也不符合题意。主张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把意识说成与物质一样的东西,是B项所述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是D 项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依赖于物质。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所以两者在何者第一性上是对立的。

11.[答案]D[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反映特性,思维模拟是可能的,人工智能是人脑功能的延伸,但不会取代人类思维。

12.[答案]D[解析]马克思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唯心主义。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典型地体现了二者的辩证统一。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时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空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时空的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特性的变化而变化,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

15.[答案]D[解析]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把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所以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16.[答案]D[解析]认识和实践、行与知的关系问题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本题中的“知道”与“做到”即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不仅“知道”而且“做到”说明“行胜于言”,也就是实践高于理论认识,这是因为实践具有普遍性,在相同条件下的实践必然产生相同的结果。相对于理论而言,实践还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它本身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还能使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理论变为直接和现实。所以正是实践的这种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和优点是他能够成为检验真理性标准的主要根据,也是实践与理论认识的集中体现。

17.[答案]C[解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与外部世界是处在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二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基础就是实践。实践在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作用包括物质和精

神两个方面,即发生物质和精神两种关系。这两种关系都是双向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物质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使客观事物改变原有状态,变成新的适合人类需要的形态,即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人在改变客观事物中,客观事物也不断地作用于人,使人也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即主体客体化,在精神关系中,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把客体信息改变为主体所需要的思维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主体将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方法等实践观点。即是说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使人与世界同时都得到改变,并各自都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这一考点是考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点,应该是必得之分。所以正确选择只能是C。

18.[答案]D[解析]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即作为自己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的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面对的永恒主题。马克思也认为,应当合理的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化,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

19.[答案]A[解析]这首童谣从一个订马掌的钉子说起,到一个国家的灭亡,说明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

20.[答案]B[解析]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在本题中,只有命题B是辩证论思想的。命题A是虚无主义的,命题C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命题D是不成熟的命题。

21.[答案]C[解析]“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说明了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外因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原理。题干中“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明显地揭示了(1)(3)(4)的哲学道理,这首诗也涉及到事物的“质”,但没有体现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关系,因此(2)是错误的。

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质量互变规律与“度”的关系问题。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鲁迅对《三国演义》的准确评价就充分地说明了把握度的重要性。

24.[答案]A[解析]略

25.[答案]C[解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所以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26.[答案]A[解析]考查质量互变规律原理。“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质变,而非量变,故排除C,而BD为干扰项,故不选。

27.[答案]D [解析]这两句诗都暗含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现象,这些现象也是不可逆转的,是必然的趋势。

28.[答案]C [解析]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所以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2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对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原理的考查。根据哲学一般原理,原因是事物发展链条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产生或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产生或引起的现象。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关系,就是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

3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最基本的关系。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唯物辩证法的重点论则以同时承认非重点论为前提。

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区别。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不可能性则是指在现实中根本没有实现的条件和根据,永远不能实现的东西,故应选C。

32.[答案]B [解析]略33.[答案]C [解析]略

34.[答案]C [解析]“胸中有成竹”的“竹”属于意识的东西,但其来源是存在于文与可住处周围的竹子,此典故体现的哲学原理是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能动的反映性。

35.[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其他领域”,可明显知道是对重点论和两点论知识点的考查。

36.[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根据题意,这是一种片面的看问题的观点,所以答案应选C。

37.[答案]D [解析]“静者,动之静也”承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里更强调的是静止是运动在某个时段或某个地点的一种状态,既不是否认静止的相对性,认为静止是不存在的,也不是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38.[答案]B [解析]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

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定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必然性和偶然性知识点,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会导致机械决定论。

40.[答案]A [解析]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和观点,而方法论是指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所形成的观察事物、解决问题最一般的方法和原则。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所以,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因此,本题应选ABC。而D项的表述是错误的。

2.[答案]ACD[解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涵义比较简单,只需理解识记即可,这里不再赘述,选项ACD均为其内容,B项明显错误。

3.[答案]BCD[解析]在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包括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认为思维能认识存在,即都是可知论。而只要承认思维能认识存在,也就必须承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这是一致的。所以在回答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上,唯物主义都是肯定的回答,而有些唯心主义做出肯定回答,有些则不是。由于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当然也就否认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4.[答案]AB[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指的是做任何事情的根本依据都是客观事实,权威或书本代替不了事实,题目比较简单,答案应选AB。

5.[答案]CD[解析]“饼”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属于物质的东西;“画”的“饼”属于精神范畴,二者各有不同的作用,有时精神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精神不能代替物质,它只是物质的主观反映,而主观反映又不等于客观事物本身;AC将二者割裂开来看待,明显错误。

6.[答案]AD[解析]这道题目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但人的意识不仅仅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它还有前瞻性、创造性的特点,所以B项是不对的。虚幻的观念是对客观对象的歪曲的或虚幻的反映,因此C项是不对的。正确答案是A和D。

7.[答案]AB[解析]意识和物质只有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上是对立的,因为物质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A、B是正确的。

8.[答案]AC[解析]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首先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其次也承认意识对物质又有反作用。B 正好颠倒了顺序,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明显错误。

9.[答案]ABCD[解析]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由于意识的主体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认识结果就有差异,不管差异的程度如何,都是意识主观性的表现,所以,ABCD均为意识的主观性的表现。

10.[答案]BCD[解析]社会是由人和人的活动构成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A项说法错误,应排除,BC两项明显正确。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所以马克思概括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故D项也正确。

11.[答案]ABCD[解析]题中的表述反映的都是物质运动时在时间上的持续性、不可逆性,或者说一维性。

12.[答案]BCD[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静止是相对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绝对的,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永恒的。选项BCD辩证地看待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A则将二者对立起来,故排除。

13.[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静止作为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显著的,它们不仅是相互区别,而且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所以ABCD均符合题干条件。

14.[答案]CD[解析]该题选项涉及到时间的客观性、时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是客观的。人们的时间观念是主观形式,观念、思想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发展的。AB都否认了时间的客观性。

15.[答案]ABCD[解析]本题属于识记内容。

16.[答案]ABC[解析]选项B指的就是实践的特殊本质,选项C指的是实践的一般本质,故ABC均正确;D为实践的特点,排除。

17.[答案]CD[解析]这道题目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原理来认识现存世界。题中的A项把人的作用和能力,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夸大到极点。B 项是明显的唯心主义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D选项。

18.[答案]AB[解析]从漫画上突出的三个形象(地球、人和树林)与漫画中的题词(忍无可忍)以及题干的提示语,可知该题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必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对抗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不恰当的实践活动方式;解决人与自然对抗关系、摆脱人类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合

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试题的A、B两项是正确的,而C是不全面的,D项则是消极无为的,因而是应被排除的。

19.[答案]ABC[解析]前三项属于二者的分歧,而且C项的“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实质,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二者都属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范畴,只不过其正确性、科学性不同而已。

20.[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农民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是作为喜鹊的食物,是为了让喜鹊捕捉果树上的虫子,来保证柿子的丰收。这实际上是人们利用生物链这一客观联系为农业生产服务。A、B、D均是符合这一意思的选项,C项本身表述有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说是相互利用的关系。21.[答案]ABCD[解析]本题是考查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这道题目较为简单,它考查了发展的知识点。发展是无限的,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必然的规律。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所以答案应选A、B、C、D。

22.[答案]ABCD[解析]科学发展观在实质上就是辩证的发展观,坚持了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依靠人民谋发展、促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都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内容,它们在当前的社会实践中贯穿、体现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23.[答案]ABCD[解析]本题属识记内容。

24.[答案]ABC[解析]这道不定项选择,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关于矛盾观的理解和掌握。此题和以往曾命制过的有关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选择题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将中国古代辩证法家的原命题作题干,而以矛盾学说的有关观点作备选项。此题的难度也就在于此,一般考生选择此题的思路是,选读明白题干中文言文的意思,然后再根据题干的意思去选择答案。如果这样回答该题是难以得分的。遇到这种题型,可以先不考虑题干文言文的含义,直接抓住主句“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然后将所给出的4个备选项中所有有关辩证法的观点都提升出来,一股脑把它们都选定即可。这样一个思路分析4个备选项,A、B、C都是关于矛盾学说亦即辩证法的观点,只有D项是不符合题意的,因为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是矛盾解决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所以正确选项是A、B、C。

25.[答案]ABCD [解析]略

26.AD [解析]C项只是说明了一种自然气象,并不存在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因此是错误的。

27.[答案]ABC [解析]这是一句典型的形而上学的名言。是对肯定与否定关系的绝对的片面的理解。并没有涉及事物发展的前进性问题。28.[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发生了变化,结果也要发生变化,并非所有先后相继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

28.[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发生了变化,结果也要发生变化,并非所有先后相继的关系都是因果联系。

29.[答案]AD [解析]现实的可能是在现在条件下就能实现的可能,不现实的可能是条件不充分在现在条件下尚不能实现,“水中捞月”是虚幻的可能性,“大海捞针”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是可能的。

30.[答案]ABD[解析]本题命题是马克思关于现象和本质关系的一个著名论断。由题干可知,正因为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不能直接合二为一,所以才需要科学,明白了这一题意,便不难看出它说明了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决定并表现一定的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科学的任务就在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所以选ABD,而C是错误的表述。

31.[答案]ABD [解析]此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解答此题,首先要清楚这是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内讨论问题。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思维的具体或理性具体是指在抽象的基础上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由“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32.[答案]CD [解析]AB的实质都是强调、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CD正确地表述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3.[答案]ABD[解析]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可知,ABD 是其哲学理论依据;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则与党的思想路线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

34.[答案]BCD[解析]生命科学的重大发展表明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再大,不能是第一性的东西,它不可能创造物质,否则,就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了,所以排除A。意识反映世界,同时在反映世界的基础上创造世界,这是意识能动性的高度体现,BC明显正确。

35.[答案]ABCD[解析]A、B两个选项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了意识能动性原理的真理性及其实践功能。C、D 两个选项则从辩证法和认识论角度进一步揭示了人们树立信心的哲学依据。

36.[答案]ABCD[解析]矛盾的斗争形式指对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包括相互否定、相互反

对、相互分化、相互离异等形式。

37.[答案]BC[解析]BC都是通过自然的选择进化而来的,不是激烈的对抗形式,所以是正确答案。

38.[答案]ABCD[解析]通过分析题干,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39.[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因与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尘土飞扬是由于大风吹起,而大风吹起又必然使得尘土飞扬。

40.[答案]AC[解析]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接受的观点。这种观点可以理解为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正是由于运动,才表现为感觉的交替变换、表象的消失和出现,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根据“在我之外什么也没有”,即认为运动只是“我”个人感觉到的、观察到的运动,除此而外,运动就不存在,显然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BD则明显不对。

本章的重点、难点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二元论观点

2.“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是一种()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唯理论的观点

3.“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5.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D.人与物的关系

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冬一鹤排出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的角度看,这首诗表明()A.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D.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9.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

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

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

C.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

D.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0.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1.日本东京大家信息基础中心和日立制作所的联合研究小组2002年12月6日宣布,他们用由144台电脑连接而成的每秒能完成2万亿次计算的超级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12411亿位。这表明()

A.人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最终能够达到终极真理

B.实践为认识提供水平越来越高的物质技术手段,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12.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3.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4.“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2004年9月20日美国《财富》杂志发表封面文章称,长期以来,美国的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房地产陷入了一种“让人恐怖的”非理性的狂热。这说明()

A.非理性因素有助于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B.非理性因素具有诱导作用

C.非理性因素具有解释作用

D.非理性因素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8.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D.人的价值表现了人的能力的大小

19.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0.“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

B.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C.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理论和实践是具体、历史的统一

2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22.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规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

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C.实践标准并不确定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23.价值评价是判明()

A.客体是什么

B.客体怎么样

C.客体对主体的利与害

D.客体本身的事实性质

2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精髓是() A.《实践论》B.《矛盾论》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5.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自由王国()

A.是指人们可以创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B.是指人们可以改变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那样一种社会状态

C.是指人们获得绝对自由那样一种社会形态

D.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这样一种社会形态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论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A.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B.天命主宰人间世界

C.人为自然界立法

D.存在就是被感知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下列哪些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

A.工人炼钢

B.渔民出海捕鱼

C.技术革新的试验

D.农民种田

4.下列有关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体是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一切对象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所有活动

5.下面关于认识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有()

A.认识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

B.认识主体是以某种方式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活动的人

C.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观念把握活动所指向的客观对象

D.认识中介是各种认识工具、手段要素及其运用和操作系统

6.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7.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是()

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坚持辩证法

8.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没有饱经风霜的老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上说明了()A.认识来源于经验B.在经验的积淀中加深认识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9.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10.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11.“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人们的心目中,月亮是圣洁而美丽的化身。然而,俄罗斯科学家经研究认为,月球是地球多自然灾害的祸源。这表明()

A.人们改造自然以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为基础

B.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过程

C.知识构成等因素是影响人们认识的重要因素

D.认识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12.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13.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A.知行不可分割B.知行合一C.知行相互促进D.行先知后

14.下列有关价值特性的表述,正确的有()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D.价值具有多维性

15.“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对人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以‘真理’的美名”。这段话的观点说明()

A.经过实践检验的就是真理

B.有用的就是真理

C.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真理

D.能为我主观需要服务的是真理

16.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

A.感性认识无关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

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C.一切理论都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D.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

17.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前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B.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

C.人的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D.观念、主观意识应随时发生变化

18.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在其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求真原则

B.务实原则

C.真理原则

D.价值原则

19.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重大作用表现在()

A.逻辑证明给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B.难以直接用实践检验的理论要靠逻辑思维证明

C.逻辑证明给实践以理论依据

D.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

20.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效益是()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的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21.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这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他认为,自然界的规律是人们的理性规定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这正符合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即把客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所以,“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2.[答案]C[解析]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致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3.[答案]D[解析]题干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关于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

本原常理解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即“金、木、水、火、土”等观点。这种物质观承认和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根据,缺乏科学的抽象。

4.[答案]B[解析]“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句话是列宁说的。列宁的全话是:“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因此题中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道题目较难,需要考生好好的分析。

5.[答案]A[解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性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所以答案应选A。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一知识点。在反映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但依然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7.[答案]A[解析]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认识的本质和作用。本题重点是分析题干中的两个互相作用的关系:其一,“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们的音乐感”,说的是客体是人类认识的源泉,人的感觉、人的认识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而存在,表明的是音乐(客体)对于人(主体)的作用;其二,“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就是说,美的对象不是对任何人都能引起美感的,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突出表明了主体对客体的作用。综合这两个相互作用的关系,就是本题的答案: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的因素,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并以原有的理论知识为背景,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就大不一样。

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它不来源于感性认识;经验论则认为感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能把两者区分开来,就能选出正确答案。1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是实践的先导。列宁曾经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能够把人们的思想变成客观现实,可见,C是唯一正确选项。科学的认识往往是具有超前的预见性的,是实践活动的先导,由此可知A和B项是错误的。实践与认识有着本质的区别,二者“合一”的观点是错误的。

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理。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新的课题、积累丰富的经验材料、并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物质手段,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群众是认识的主体。“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在两会期间,总理温家宝谈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问题时,为阐述《政府工作报告》中“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的治政思想所引用的一句名言。这句话揭示了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有一定的认识,强调了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主要是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来。

13.[答案]C[解析]不可知论否认世界的可知性,休谟是近代欧洲不可知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感觉,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是不能回答的。“跟着感觉走”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14.[答案]C[解析]略

15.[答案]B[解析]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16.[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为真理是人的思想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1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18.[答案]C[解析]略

19.[答案]D[解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真理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

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观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本题的正确选项十分明确,也比较规范。题中的其他选项,虽然也涉及真理和实践的某些特征、属性和功能,但都不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

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D,其他各项干扰性不强。

21.[答案]D[解析]“当一位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这句话说明了真理性认识是要发展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说明认识或真理也存在绝对性特点。所以D项所述符合题意。A和C项明显错误,B项否认了可能性的客观性,也是错误的。

22.[答案]D[解析]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时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特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从这一点上,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23.[答案]C[解析]价值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所以C 项是正确的。

24.[答案]D[解析]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所以D项符合题意。

2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自由王国的概念的理解。自由和必然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必然的完全束缚,而是在认识必然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性,自觉按照规律办事,实现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D[解析]选项BC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答案]B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精神的产物,否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BD两项符合题意。

3.[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对实践基本概念的理解。

4.[答案]CD[解析]很明显,CD为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正确表述;AB是对主体和客体概念的解释,故排除。

5.[答案]ABCD[解析]属识记内容。

6.[答案]BCD[解析]实践的基本环节有: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所以A项不属于实践活动的环节。

7.[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对基本概念的应用。

8.[答案]ABC[解析]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影响对事物理解的深度,D项过于绝对,不正确。

9.[答案]ABD[解析]在认识论中,与认识和实践这一基本关系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表现在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亲身体验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A、B、D 选项和题干中的名言都表达了共同的思想,那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种形态、两个阶段,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要发展到理性认识。与此同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亲身参加实践结合起来,缺一不可。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10.[答案]BC[解析]马克思的这段话考查的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题目较为简单。答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

11.[答案]BC[解析]本题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D两项题目中并未体现。

12.[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3.[答案]ACD[解析]读懂题干中的话,可知先行后知,知又促进行。

14.ABCD[解析]以上各项都是价值的特性即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含义及其关系的正确表述。

15.[答案]BD[解析]实用主义者主张“有用就是真理”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他的错误在于把真理的作用与真理为之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题目中的观点正是这种主张的表现。

16.[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对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知识点的掌握,A错误,C过于绝对。

17.[答案]ABC[解析]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8.[答案]CD[解析]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

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19.[答案]CD[解析]本题考查逻辑证明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之间的关系原理。

20.[答案]AB[解析]如何理解并实现一个人的个人价值,这是哲学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问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所以个人价值内在地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作为主体,体现自我价值,表现为自我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另一方面,人有作为客体,体现社会价值,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价值的这两个方面既互相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要想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一是把自己的生命融汇在人类生命之中,这样就能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统一起来。二是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科学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联系起来。由此,本题的A、B两个选项是正确的,而C、D两项则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相悖。

21.[答案]ACD[解析]本题引用邓小平的一段话,首先肯定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的发明是农民的,然后指出农村改革的许多东西,都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群众创造与党的指导的统一。这一宝贵经验和基本原则不仅对推进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实现思想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他要求我们首先要解放思想,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次要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再次,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诉求,总结群众的经验;最后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无论是解放思想,还是研究生活实践,反映群众诉求,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们所反对的是对理论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并非一切理论本身,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是实现思想理论创新的必要前提,所以B项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是错误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

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问题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与发展问题

3.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经济基础 B.生产方式C.科学文化D.精神文明

5.下列关于意识形态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A.在阶级社会,从超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存在我们可以推断出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B.意识形态有时候是不反映经济基础的

C.在阶级社会中,对事物的标准与看法随着阶级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D.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当时是正确的意识形态

6.改革开放以来,一些新的词汇不断出现。诸如:外企、知识经济、电子邮件、多媒体、下岗再就业等。这些现象表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7.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8.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生物学、道德、宗教

B.逻辑学、哲学、道德

C.法律思想、艺术、语言学

D.政治思想、哲学、宗教

10.劳动资料包括()A.生产资料的总和B.土地和人C.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各种生产手段D.一切物质财富的总和1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 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1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13.生产力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生产关系

C.历史文化传统

D.伦理道德规范

14.衡量生产力性质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对象 B.生产工具C.劳动者D.生产管理

1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A.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C.生产力是本原的第一因素

D.生产力是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因素

16.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决定于()

A.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

C.它本身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协调

D.它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17.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

A.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一般规律的特殊表现

B.这表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我国农村推广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之所以促进了

D.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18.“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19.“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说明()A.社会发展受思想影响B.社会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社会发展是道德发展的过程D.社会发展是自发的20.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立是进步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21.阶级斗争是()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22.生产力发展,在于它遵循了()

A.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D.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规律

23.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历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24.人民群众的主体是()

A.体力劳动者

B.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C.进步的知识分子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25.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被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

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26.卢梭在《论人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生产方式()

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B.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C.它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

D.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中,正确的是()

A.是不是反映经济基础

B.是不是具有阶级性

C.是不是带有阶级性的一整套社会观念体系

D.是不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4.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5.复杂的社会的意识形态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

A.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B.反映已被消灭的旧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残余

C.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建立新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新的意识形态

D.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

6.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

A.它在人们改造劳动对象的过程中发挥着直接的作用

B.是生产中的“骨架”“肌肉”

C.它决定劳动资料其他因素的发展状况

D.它不仅是劳动资料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而且是生产力发展的物质标志

7.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8.一位日本首相说过:“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这段话表明()A.资本主义政治是其经济的集中表现B.资本主义国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C.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9.下列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形式逻辑B.哲学C.美学D.语言学

10.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A.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中的三个方面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总和

D.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总和11.下列哪些制度、设施及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A.监狱

B.《红楼梦》

C.化工厂

D.生产资料所有制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所以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它们()

A.概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B.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最基本结构

C.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D.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3.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14.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C.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D.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15.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16.下列属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生产关系适合于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上层建筑符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7.下列观点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A.“天不变,道亦不变”B.“五德终始”C.“一切都服从注定的命运”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8.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9.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A.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B.革命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C.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和革命阶级本身D.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0.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围,因为()A.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B.改革并不触及生产关系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D.改革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21.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A.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B.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D.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22.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23.“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已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24.在我国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作用就必须()

A.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制度

B.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C.建设具有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D.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

25.下列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条件下创造历史26.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

A.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

B.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基础

C.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保证

D.实行群众路线是尾巴主义的领导

27.“时势造英雄”,这在哲学上说明了()

A.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英雄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28.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原则是()A.发动群众的方法B.辩证分析的方法C.历史分析的方法D.阶级分析的方法29.在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的作用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A.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等同的B.人民群众可以改变历史规律,杰出人物则不能C.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决定力量,杰出人物可以对历史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D.人民群众需要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来自群众

3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个别——一般——个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

2.[答案]B[解析]仔细审题,不难选出正确答案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其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3.[答案]D[解析]心理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经济走势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答案]B[解析]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5.[答案]B[解析]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并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将题干与被选项连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意识相对独立性有三种表现:与社会存在的不同步性,各种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列宁这句话表明对奴隶这一社会存在不同的人认识不同,有的是先进的认识,有的是落后的认识,体现了不同步性。应选B。8.[答案]A[解析]在四个选项中,B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D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A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9.[答案]D[解析]意识形态结构包括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

10.[答案]C[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生产力三要素的涵义和内容,题目较为简单,答案选C。

11.[答案]C[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2.[答案]B[解析]生产关系是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13.[答案]B[解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的确认和把握。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社会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生产的社会条件包括“政治法律制度”A项、“历史文化传统”C项、“伦理道德规范”D项、“生产关系”B项等,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前提,只有生产关系才能把生产力中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使生产力由可能变为现实;生产关系体现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所结成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总之,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考生选择此题,首先明确题中所给出的四个备选项都是生产的社会条件及社会关系,但作为单项选择要求选出最重要的社会条件,这样,将

A、C、D项排除,只能选择B项。

14.[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记忆性问题,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答案选B。

15.[答案]A[解析]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6.[答案]A[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决定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题目较为简单,运用排除法,很容易选出答案。

18.[答案]D[解析]这段话将国家的根本目的视作追求社

会福利,明显抹煞了国家的本质,即阶级性。

19.[答案]B[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指它的客观性。

20.[答案]B[解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但其发展又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出现这种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要同进步势力进行顽强而持久的反抗。A、C、D项也是其中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1.[答案]C[解析]关于阶级斗争的涵义和作用,是考生需要牢固掌握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答案应选C。

22.[答案]A[解析]联系改革的实际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承包责任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

23.[答案]B[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劳动发展史是理解人类全部发展史的钥匙”的掌握。

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人民群众概念的理解。人民群众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2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人物”概念的理解。历史发展是有必然规律性的,所谓的伟大人物只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促进历史发展,而不能改变历史。

26.[答案]C[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解析]考查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句话的理解,其中生产方式是基础,决定着其他因素的作用的发挥。

2.[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把握。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指生活在特定地域内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们的总和。选项A、B、C都正确说明了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正确答案。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把人口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项正是说明人口因素不起决定作用的,也应该选。

3.[答案]ABC[解析]考查对意识形态基本概念的理解,D 不是两者的本质区别,所以选择ABC。

4.[答案]ABD[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物质的实体,是一种客观的现实的物质力量。C错误。

5.[答案]ABC[解析]语言文字等公共服务体系属于社会意识,但不是社会意识形态。

6.[答案]ABC[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生产工具的理解,生产工具标志着人们改造、控制自然的能力如何,是人类所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标志,生产工具的水平是人类劳动力水平的“测量器”。

7.[答案]CD[解析]考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依据,本题很简单,AB并未体现。

8.[答案]ABD[解析]考查政治上层建筑,C项过于绝对,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因此是错误的。

9.[答案]BC[解析]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10.[答案]BD[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经济基础的理解和掌握。

11.[答案]AB[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这一范畴,C属于生产力范畴,D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因此都不正确。12.[答案]ABCD[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社会基本矛盾的掌握。

13.[答案]ACD[解析]ACD三项都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理解;B项错误,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并不是自觉的。14.[答案]CD[解析]A项明显不正确,因为主体选择性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意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故排除B项。

15.[答案]CD[解析]人的历史活动起始于主体选择,社会发展表明,在同一历史时空内,往往并存多种可能,包括社会发展道路供人选择。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一定是C项“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和D项“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故选CD。而A项“多数人选择的道路”没有指明选择的是什么道路。B项“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也是错误的,因为反动势力在一定时期是强大的,但他们选择的道路却是反历史潮流的。16.[答案]ACD[解析]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易得出正确答案ACD,B是阶级社会的特有规律,不能选。

17.[答案]ABC[解析]社会发展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D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以不选。18.[答案]CD[解析]考查对基本知识点马克思阶级斗争的观点的掌握。

19.[答案]ABCD[解析]以上各项都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表现。正因为其作用重大,所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0.[答案]AD[解析]社会革命属于激烈的社会变革,改革不属于这一范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是改变现有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

21.[答案]ABCD[解析]很明显,以上都是改革在我国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