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经济发展_现状_问题与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_现状_问题与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_现状_问题与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_现状_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围绕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设想。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00年,我国人均GDP为7958元,

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950美元,若不考虑汇率因素,“人均翻两番”为3800美元左右。200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20.94万亿元,人均GDP已经突破2000美元,达到2075美元,完成了第一个翻番任务。据相关资料,2007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1以上%,是比较高的速度(同期:美国2.2%;俄罗斯5.9%;德国1.4%;意大利1.2%;法国1.2%;英国2.3%;日本2.1%;印度7.4%)。

从2003年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四年实现10%以上的增长,比同期世界年平均增长4.9%高出5.5个百分点,2006年比2005年又增长11.1%。国家财政收入由2002年1890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31亿元,年均增长19.6%,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期也由15.7%上升到18.4%。

从1978年 ̄2006年28年期间,人均GDP翻一番的时间最短的是4年,最长的是7年。按最保守的估算,大约在2013年就能够实现人均GDP3800美元的目标。之后7年还有可能再翻一番,谨慎一点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水平会在4000美元 ̄7000美元的区间。这个水平在世界上排位中属于

“中等收入国家”

的水平。国家会更加富足和强盛,老百姓的生活会更加殷实,经济增长具体情况见表1。

表1“十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2.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从经济总量看,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继续前移。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元),连超法国和英国,在世界上也由第6位跃居第4位。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3.9%、37%和71.8%,到2006年,已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0%、60.6%和91.3%。在世界上的排名由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1万亿元,比2002年的120333亿元翻了一番,年平均增加22635亿元。相应地,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份额也在不断提高,2002年为4.4%,2006年提高到5.5%。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 ̄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排名世界第二,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过美国。在五类基本食品、能源和工业制成品中,四类的消费量美国居中国之后。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8189亿美元,增长了近5倍。截止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3326亿美元,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名列世界第四。

表2GDP居世界前十位的国家比较

注:表中资料摘自《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王关义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102600)

【摘

要】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持续增长的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应当采取可行措施,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768(2008)07-0004-004【收稿日期】2008-02-20

【作者简介】王关义(1963-),男,管理学博士,北京印刷学院院长助理、

教授,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工商管理、产业经济。

《》*生产力研究+No.7.2008

!

3.人民生活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质量均得到显著改善。(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到2007年6月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6.95万亿元,比2002年多出8万多亿元。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这也是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体现。(2)住房情况得到根本性改变,城镇居民住房面积从2002年的22.8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27平方米。2005年末电话用户数达到7.4亿户,是2001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上网人数超过1.11亿人,居世界第2位,2007年11月,电话用户数超过9亿,居世界第一位。(3)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980年为477.6元,1990年为1510.2元,2000年为6280元,2006年为11759元;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1980年为191.3元,1990年为686.3元,2000年为2253.4元,2006年为3587元。(4)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恩格尔系数是指一个家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一般来说,越贫困,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1.4个和2.5个百分点。(5)小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1995年,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为249.96万辆,2000年达到625.33万辆,2005年达到1848.07万辆。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的家用汽车数量从2002年的0.9辆增加到现在的4.3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汽车潜在市场,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国。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用了48年时间,而此后净增100万辆只用了6年时间。真正实现了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

表3“十五”时期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

表4“十五”时期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城镇居民家庭

恩格尔系数变动情况

4.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显示,1990年 ̄2006年,中国减少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70%,2006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8元。1978年,我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约有2.5亿人,贫困发生率为30.7%,2006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下降到2148万人和2.3%。2000年,我国低收入人口约为6213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为6.7%。2006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下降为3550万人和3.7%。国外专家认为,与30年前相比,4亿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相当于全球脱贫人口总数的大约75%。中国成功减少贫困加速了世界减贫的进程。

5.国际经济交流规模巨大。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出口9691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亿美元,增长20.0%。出口大于进口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元。2006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485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694.7亿美元。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为57.7%;房地产业为11.8%;金融业为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6.1%;交通运输、储和邮政业为2.9%。2007年,我国外贸顺差达到2600亿美元,进口增长速度为20.3%,出口增长速度达到25.1%。目前,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712亿美元,设立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但对外直接投资额仅占全球的0.5%,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仅占国际工程发包额的2.1%,在外劳务人数仅占国际劳务市场的1.5%.从外贸进出口看,“十五”末外贸进出口总额比“九五”末增长2倍,是同期世界主要国家中增幅最高的国家,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三位。从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看,原煤、粗钢,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等新兴电子产品,以及粮食、棉花、肉类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表52002年 ̄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

注:表中数据来自《光明日报》,2007年3月6日

6.城市化率显著提高。2005年,中国共有建制镇1.89万个,平均每个建制镇人口为3.8万人。2006年,我国城市总数为661个,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87个,年末总人口36764万人。这些城市所创造的GDP总值为132272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63.2%。其中,GDP总量超过1000亿元城市有30个,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有12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佛山、杭州、东莞、南京、重庆、沈阳和武汉)。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为5770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43.9%,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3.9%,比2002年的39.1%上升了4.8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2个百分点。分区域来看,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和35.7%。有外国专家认为,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方面,中国过去20年取得的成就,欧洲耗费了两个世纪才取得。

7.科技事业发展迅速。根据国家统计局、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06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达到3003亿元,比2005年增加553亿元,增长22.6%,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各类企业支出2135亿元,政府部门属研究机构支出567亿元,高等学校支出277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71.1%、18.9%和9.2%。国家创新体系、基础研究和科技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2006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2943亿元,占到GDP总量的1.41%。一些重点领域取得骄人成绩,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龙芯2号高性能通用计算机芯片、禽用禽流感基因工程灭活疫苗研制成功。

8.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据教育部统计,从1978年 ̄2006年的29年中,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7.5万人。2005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36万人,2006年达到40万人;2005年研究生在学数为98万人,2006年达到110万人,2005年研究生毕业人数为19万人,2006年达到26万人。目前,我国在学研究生总数已经超过100万人,授予博士硕士学位总数也超过100万。2006年,我国高校在校本科生超过2500万人,毛入学率为22%,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

二、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化过程中乱占耕地的现象严重,导致城市占地扩张过快对农用耕地的破坏和侵占;城市化改造拆迁过程中来自政府的控制软弱无力,导致不少城市出现私搭乱建,套取国家补偿款项的事件极为普遍。好的环境和制度可以约束坏人变成好人,恶劣的环境和制度可以诱使好人变成坏人。因此设计好的管理制度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能源耗费巨大,耕地资源减少浪费严重。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特征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转变。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浪费现象严重,导致高消耗、低产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表6我国主要资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比例%

2006年,全国共有耕地18.27亿亩,人均仅有1.39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目前,我国13亿人口吃饭,再加上工业用粮等,每年粮食消耗量在4.5亿吨左右,每年还要增加几千万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的相关研究,2010年,我国人均粮食需求量若以420公斤计算,全国粮食需求总量为5.88亿吨,2030年为7.04亿吨。而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4.9亿吨。农业专家预测,根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到2010年和2030年,要实现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粮食95%的自给目标,需要耕地分别为18.24亿亩和18.5亿亩,而目前耕地只有18.27亿亩。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从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出发,必须确立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18亿亩耕地应该是一个最低警戒线。另据报道,我国土地沙化尽管已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现在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每年由于城镇建设规划用地,耕地面积减少很快。局部地区土地沙化仍有明显恶化趋势。荒漠化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

图1全国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3.区域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我国的自然地理状况是西高东低,而经济发展水平却是东高西低,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这种状况多少年来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差距仍在拉大。2006年,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包括市辖县)地区生产总值78305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37.4%。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央政府先后实施了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相关战略,力求缩小这种区域发展中的差距,但实际情况却不理想。据统计资料,从2000年 ̄2006年,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广东三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从8554亿元、8338亿元、10741亿元增加到21548亿元、21847亿元、25969亿元;而西部的青海、宁夏两省区分别从264亿元、295亿元增加到641亿元、707亿元,虽然发展是很快的,但差距也是明显的。2005年西部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动部地区的比例,在城镇由2004年的69.7%下降到2005年的66.7%,在农村则由2004年的48%下降到44.2%。2006年最高收入的上海市与最低收入的新疆年收入相差10655元。区域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低收入水平的地区居民只能在低的医疗条件、低的教育水平、较差的基础设施和较低的社会保障,也不利于留住人才。

4.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如前所述,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人均GDP水平在世界上居于落后位置。2007年,我国GDP总量将达到3.01万亿美元。人口13.23亿人,人均GDP为2280美元(见表7、表8)。

表7“十五”时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动情况表82007年我国GDP总量与人均水平同世界主要国家对比

5.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据相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1架空客飞机。还有一种说法,中国驶往美国和日本的轮船都是满载,而返回的却是空空荡荡。最近,不少媒体都在关注这样一条消息:中国每年生产的鞋已经突破100亿双,在全球148亿双总产量中,中国鞋已经占到近70%。相当于给全世界人民每年一双半鞋还有富余。对于全球消费者而言,中国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一些海外舆论也认为,如果没有中国产品,欧美等国家的普通民众,日常开支会大大增加,因此,生活水准会大大降低。但这些廉价的百亿规模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应有的财富。有如此垄断地位的产量,中国鞋业却一点一点丧失定价权。因此,必须创造民族品牌,只有规模而没有品牌显然就缺乏竞争力。

权威报告显示,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目前,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很低,我国为8%,发达国家为40%。我国几乎全部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装备、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装备、95%的医疗装备等大型装备依赖进口。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仅占世界的4.38%,论文被引用数仅排在世界第20位。在87.8万人的研发队伍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仅有7.9万人。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比为1∶0.078,日本和韩国为1∶5 ̄1∶8。

6.社会发展中的信用环境较差。信用的一般含义就是指遵守承诺,信用的经济学含义信用就是金钱。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信用环境恶劣。整个社会范围的诚信意识淡薄。“三角债”现

!

象严重;贷款大拖欠、债务大逃亡、暴利大宰杀;活鸡现杀、活鱼现剖、活蛇现剥。债务负担过重。现在国有企业欠银行3万亿元,其中不良债务达1/3;假冒伪劣现象严重,使许多本不该畅销的商品出现。如验抄机、弹簧称、纯净水、防盗锁、防盗窗、防盗门等。全社会范围的这类失信现象,已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障碍。

三、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经济发展代替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主要着眼于总量,更强调经济本身。突出好字,要求速度、质量、效益相互统一。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报告,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等。强调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中不仅要着眼于总量,更强调经济本身,要突出好字,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相互统一。结合这些精神,特提出如下思路。

1.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务必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面对投资反弹压力依然很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在建总规模偏大,新开工项目偏多,投资率偏高,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日益显现,增长方式转变依然滞后等问题,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世界调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煤电油运供需衔接,要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例如,近年来,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重视这种新的经济形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各地一哄而上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据粗略估计,现在全国共有创意园500多个,且成加速发展的态势,有不少地方直接将原来的开发区、科技园更名为创意产业园,重复建设,模式雷同,定位模糊,缺乏管理。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作好前期论证,开展详实的市场调查,在全国范围内整体科学布局,并制定统一的投融资、产权交易、产权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2.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依然突出,粮食增产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较多,农村生活条件落后,因此,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抓好农村“水、气、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上下功夫。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指出:“市场经济最终的主宰是技术与消费者。”技术成为左右市场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技术方面,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以加快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下决心重组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力争在促进产能过剩行业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上迈出实质性步伐。进一步完善支持重大装备国产化,带动基础产品和零部件的发展。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在节能降耗、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挖掘节能降耗潜力,加快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发展措施上,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线,大力发展能耗低、污染少、贡献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心环节,加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加速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注重突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技术瓶颈,推动经济增长要实现由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

5.市场经济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净化。要在信用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巩固社会主义和谐局面。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对煤矿技改、瓦斯治理的投入,强化对矿山、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的治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的势头。认真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库区移民、环境污染方面存在的问题。

6.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的战略任务。我国地域辽阔,由于历史、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基础等众多原因的影响,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区域壁垒,允许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要通过利益机制,强化区域之间的协作,也可适当考虑采取人口迁移政策。

【参考文献】

[1]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N].人民日报,2007-12-08.

[2]崔鹏.收入相差大,都怕入错行[N].人民日报,2007-12-10(13).[3]孙永春.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率先转变[N].人民日报,2007-11-21(9).

[4]欧阳洁.不同区域,收入差出一大截[N].人民日报,2007-12-03(13).[5]白天亮.13亿人共享幸福小康[N].人民日报,2007-10-08.

[6]林英.18亿亩,不能再少[N].人民日报,2007-08-26.

[7]法里德?扎卡里亚.中国:强大而脆弱的大国[N].南方都市报,2007-12-27.[8]陈栋生.区域协调,“好”字优先[N].光明日报,2008-01-02.

(责任编辑:X校对:Q)

!

ChineseEconomic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

WANGGuan-yi

RecentthirtyyearssincetheOpennessandReform,underthecorrectleadershipofthecentralgovernmentandthestatecouncil,allthenationalitiesdosolidjobswithoneheartandonemind.Nationaleconomypresentsasustainedgrowthsituationofquicklygrowthandhigherbenefit.Economicsocietydevelopmentcomesintopeoples'eyesightwithmoreachievements.While,duetotherestrictionofobjectivefactors,someproblemsexistinthecourseofeconomicdevelopment,towhichshouldbetakenmeasure,sothatthehealthydevelopmentofnationaleconomycouldbepromoted.

Thevalueevaluationstandardofthenewruralconstruction

TANChuan-jie

ThesocialisticnewruralconstructionembodiestheappealsofChinesesocialdevelopment,especiallytheruralsocialdevelopment.Thus,itisneedtoevaluatethevalue.Thevalueevaluationstandardsystemisconsistofproductivitystandard,justicestandard,publicmorality,environmentfriendlystandardandhuman'sover-allfreedevelopmentstandard.Inallthesestandards,thegeneralprogrammeishuman'sover-allfreedevelopmentstandard.

AnalysisontheRealismofReformingChineseLow-securitySystem

throughNegativeIncomeTaxPrinciple

YIYan-Ling,PUXiao-Hong

Inrecentyears,manyscholarsinChinaadvocatereformingChineselow-securitysystemthroughnegativeincometaxprinciple.Thispaperthoughtthatsystemofnegativeincometaxisnotsoattrativesinceimmaturepractice,uncertainincentivesforthelaboursupply,andunstableanddisunifiedthesystemitself.Moreover,intermsofChinesecurrentsituation,itisinfeasibletoreformChineselow-securitysystemthroughnegativeincometax,forsomeexistingobstacleanddifficulty.

ResearchonChoiceoftheThirdPartyReverseLogisticsEnterprisesBased

ontheExtensibleEvaluationMethod

TANGCong-yuan,JINGBao-feng

Thethirdpartyreverselogisticsisthedevelopmenttrendofreverselogistics.Inordertocorrectlychoosethethirdpartyreverselogisticsenterprises,thispaperdesignedevaluationindexsystemofthethirdpartyreverselogisticsenterprisesandintroducedtheextensibilitytheory.Onthesebases,itevaluatedthethirdpartyreverselogisticsenterprise,applyingtheextensibleevaluationmethod.

TheComparativeResearchandEnlightenmentontheSupervisionof

ForeignBank'sCapital-adequacyRatio

WANGGang,WUWei,GAOBo

Capital-adequacyratioisthewell-knowncoreindexofprudentialsupervisioninbanking.bycomparingthesupervisioninstitutionalsystemonforeignbanksinthebankinglawofChinaandothercountries,thispaperpointouttwoimprovementsontheCARsupervisionsystem,thefirstoneistoconstructadouble-layersupervisionframeworkbasedontheleverageratio,andsupplementedbytherisk-weightedCAR,thesecondoneistodifferencesbetweenthelegalstatusofforeignbanksandstipulatedifferentregulatedCARtothesubsidiaries,jointbanksandbranchesundertheframeworkofregulation.

TranslatedbySunYan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测试答案 (2012-02-16 17:21:09) 分类: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测试答案 标签:杂 谈 试卷名称: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考试人员:滕修福 提交日期:2012-02-16考试用时:7分钟39秒 考试得分:100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20正确率:100%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年份出现(),其中,农民收入达到14%,高于经济增长。(分值:5/得分:5) 二五时期 四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2“十二五”规划要求,战略性(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分值:5/得分:5)支柱经济 新型经济 新兴产业 经济增产 3需求问题中,我国()过低,如2010年仅占34%,而中等收入国家是60%。(分值:5/得分:5) 居民消费率 工业消费 居民购买力 消费水平 4我国实际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到2015年,老龄化率接近()。(分值:5/得分:5) 14.9% 15.1%

14.6% 12.5% 5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已经进入()收入国家的行列。(分值:5/得分:5) 脱离贫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等偏上 6从外需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在()以上。而美国对外依存度20%,日本对外依存度30%。(分值:5/得分:5) 50% 54% 49% 61% 7未来5年,城乡居民将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突出以()的社会建设,提出其的十大行动计划。(分值:5/得分:5) 改变面貌 改善民生 改善生活 改进民主 8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分值:5/得分:5) 56% 49% 54% 48% 9城市化是最大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分值:5/得分:5)投资 消费 内需 外需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测情况

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情况预测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将持续8%增长率2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被西方社会称为“奇迹”,但这种8%以上的惊人速度到底还能保持多久呢?对此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倒是非常乐观。在2011年3月23日香港的活动上,他放言:中国还能以8%的年增长率发展20年,直到发展成两倍于美国的经济体。林先生指出,用所谓的“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有可能在20年的时间内发展到美国的两倍。考虑上市场汇率,中美也很可能势均力敌,他补充说。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已经赶超了日本、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林指出,中国的发展速度得益于“起点低的优势”,因而“有可能能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长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是一条比较平稳的曲线,但是由于2020年左右的基数较大,整体来说,曲线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年均8%左右的高增长,应该还能够持续20年,即一直持续到2030年。”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利好”:劳动力存在长期比较优势、巨大市场规模、制度

改革仍存空间、国际环境趋向优化。这四个有利条件决定中国未来20年仍有希望以平均6%-10%的速度继续增长。他表示,市场规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日本等东亚经济体在高速增长后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缺乏一个国内大市场。而中国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前30年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经济起飞之后,未来的二、三十年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出口和重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空间和潜力巨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和该院博士生韩蓓2009年通过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方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测算,1978年至2007年中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6%,适度增长区间为[9%,10%]。自200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的位势上持续多年适度高位运行,经济周期由过去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2009年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要萎缩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的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简而言之,即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具有相互作用的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或系统。 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等,这些都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产业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的形成、发展和调整,也研究和分析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 它既涉及了偏向宏观的经济问题研究,如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等;也涉及微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如企业的定价理论、企业的兼并、技术创新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欧美产业经济学中即为产业组织,研究的是市场运行,主要关注企业行为,其与市场结构和市场演变过程具有密切关系,涉及相关的公共政策。我国50 年代受苏联的影响,产业主要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和部门,没有明确的产业经济学名称。改革开放后受日本的影响,强调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80 年代末,欧美主流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使得以产业组织和公共政策为主的欧美和以产业结构与政策为主的日本体系相结合。针对产业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行为规律,产业经济学又有不同的具体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 研究产业经济学,有利于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可以探求过度竞争或有效竞争不足的形成途径及消除方式;发现规模经济的形成原因及优点等等,从而根据不同的产业,分别制定正确的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也有利于有效的产业组织的形成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合理均衡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升级则更是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寻找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并以此制定有效的产业结构政策、调整产业的结构,也是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所在。进一步而言,研究产业经济学,探寻产业升级的规律和带动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利用合理的产业政策加以保护和扶持,便可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的水平演进,以增强整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寻找产业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 也是促使产业经济学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动力之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

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需面对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等待处理的问题: 1、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 过去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靠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拉动经济增长。再加上在发展过程中,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时至今日,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也接踵而来。很多地方都因为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当我们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 3、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改革开放后, 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不断加剧的局面。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调查显示中国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粮食产品价格下降,即使收成增产了,但收入却不见增加,地方政府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大于对农业的关注。另外,行业收入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问题的深化,造成的社会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剧增,也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也较大。 4、就业和失业问题 中国是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个人口大国。虽然我国GDP水平已达世界前列,但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始终居于落后位置。就业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受人民币升值,取消出口退税与实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影响,沿海地区大量出口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情势进一步恶化。企业用工需求急剧下滑、现有就业岗位流失严重,失业数量骤增。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目激增,求职者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我国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恶化。除此之外,我国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我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这都加大了我国的就业压力。 这些都是中国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我国经济才可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同样存在着不少隐患: 1、通货膨胀压力明显偏大 目前,中国CPI涨幅虽有所回落但仍在上涨,而工业品出厂价格处于历史高位,价格上涨的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同时,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谈及中国的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 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 响程度可见一斑。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毋庸置疑,中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迅猛的。经济的腾飞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中央为实现“保八”“维稳”等目的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回归中国经济本质,其发展减缓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从国际方面看,首屈一指的自然是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全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活跃在世界市场上的中国自然也没能逃出它的魔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国内经济也受到干扰,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社会民生问题层出不穷。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式严峻,加之中国经济自身存在弊端,其受影响程度可见一斑。 再者,美国等国家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着极强的制约作用。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在国际贸易发展极为迅速。占有的市场比率也在逐步上升,由此引得一些国家的焦虑和恐慌,更是被某些大国拿来当牵制中国发展的理由。 国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能源资源消耗消耗大,环境损害成本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强度不大,凡此种种皆对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在经济仍以农业、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加工制造业产品多用以出口。而其产品技术含量低,对外依赖大。众多“MADE IN CHINA”的背后体现的其实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受到严峻挑战。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中国以能源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的发展趋势。加大科技投入,扩大内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有地理位置因素,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文化及教育水平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给予的优厚的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国家近年来虽然出台了相关措施来支援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仍旧很大,并且短时间内难以解决。除此之外,城乡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城乡差异也愈趋拉大。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的推进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农村都明显的落后于城市。有些偏远山村甚至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给不用谈达到小康水平了。这种畸形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严重不平衡,从富人很富,穷人很穷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差异所导致的后果。 第三,法律法规不健全,不科学。作为一个法治社会,法律的完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市场经济时代,经济犯罪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可是事实上因为法律建设上的缺失,一些罪行没有对应的法律规范作依据,使得违法犯罪者钻空子,以不正当途径敛财,危害社会利益。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我国经济形势正处在建国以来相对稳定、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表明“九五”期间比“八五”期间年平均GDP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明显好于“八五”期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大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在发生明显转变,正在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不仅经济效益改善,而且环境生态效益开始改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经济增长率,我们希望经济增长率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有经济效益的经济增长率。因此,从国际横向比较看,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呈减缓趋势,但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宏观经济比较稳定的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增长和贸易增长的发动机与经济稳定的“稳定器”。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与贸易衰退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经济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只有中国和印度避免了这种情形。 虽然我国在稳步发展中,但是也存在了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面临大规模、突发性的“下岗洪水”、“失业洪水”,这已成为了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安抚好失业人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面对大规模结构调整和失业,国家大量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结构改革成本,购买社会稳定。其次,“三农”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广大农民的农业收入的绝对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无法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而提高居民消费主要是提高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要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必须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要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则必需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只有解放农民、投资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有可能富裕农民。 我国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首先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仍然巨大。我们既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又有比较充分的发展要素供给条件。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创造了新的市场最终需求。城市化进程加快,使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其次,投资与消费关系应当逐步得到合理调整,人民群众将从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影响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拓展居民消费的空间。在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合理变动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持续增长,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将进一步改善。第三,分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使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重要目标,也是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鲜明标志。这两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第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当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技术进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进一步转变,有可能具备比过去更为有利的体制条件和物质技术基础。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过“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时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