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以紫云县格丼村与贞丰县拉旦村为例

The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s

Nearest Settlement Pattern

—— Taking Gejing Village in Ziyun County and LadanVillage in

Zhenfeng County for Examples

作者陈训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指导教师黄海燕副教授

分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致谢

本课题在实地调查过程中,得到了王永平、黄海燕、周丕东和刘希磊等老师的大力帮助和多方指正,得到了调查地点各相关部门的帮助和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在此,一并深表谢意;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获得了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同时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黄海燕老师,在撰写过程中黄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从教我怎样查找资料到论文撰写完成,黄老师都耐心的指导着我。另外,我还要谢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平时写作中一些不懂的问题都是他们帮我解决的。有黄老师悉心的指导和同学、朋友无私的帮助,我的论文才得以完成。

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研究

——以紫云县格丼村与贞丰县拉旦村为例

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贵州生态移民搬迁、移民安置的现状入手,分析社会各界对生态移民安置的态度;运用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紫云县格丼村安置点和贞丰县拉旦村安置点为例,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就近安置模式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适应性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贵州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下,就近安置不失为一种适应贵州生态移民的安置模式。但就近安置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故笔者据此提出进一步提高就近安置适应性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移民;就近安置;适应性

The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s Nearest Settlem ent Pattern

— Taking Gejing Village in Ziyun County and Ladan Village in Zhenfeng County for

Examples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 and resettlement on the basis of consulting massive relevant documents,and then studied the attitudes of communities about the ecological resettlement.the article takes the Gejing Village of Ziyun county and Ladan village of Zhenfeng county as examples to research the adaptabilty of the ecological migration’s nearest settlement pattern in the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Guzhou province by the way of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s. After the in-depth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of nearest resettlement pattern, the author found that it is the successful try of ecological migration under current socio-economic and natur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Guzhou province..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nearby settlement migration, and the author proposed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daptabilty of nearest settle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migration;the nearest settlement; adaptability

目录

致谢 .............................................................................................................................................. I 摘要 ............................................................................................................................................. II 目录 ............................................................................................................................................ I II

1 引言 (1)

2 贵州生态移民现状 (2)

2.1生态移民迁移情况 (2)

2.2 生态移民的安置情况 (2)

2.3 社会各界对生态移民搬迁的态度 (3)

2.3.1 政府态度 (3)

2.3.2 学界研究 (3)

2.3.3 移民及安置点居民的认识 (3)

3 就近安置模式适应性的调查分析 (4)

3.1就近安置模式的提出 (4)

3.2 就近安置模式的安置情况 (4)

3.3 就近安置模式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适应性 (4)

3.3.1 环境适应性分析 (4)

3.3.2 经济适应性分析 (5)

3.3.3 社会适应性分析 (6)

4 就近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6)

4.1 就近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6)

4.2 对策建议 (7)

5 结论 (8)

1 引言

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部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实施了生态移民,随着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新世纪以来,生态移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界学者纷纷对生态移民安置现状、现实意义、移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及生态移民安置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对生态移民的界定,不同学者的角度和着眼点有所不同,有的学者把生态移民看作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一种经济行为,如葛根高娃、乌云巴图(2003)把生态移民作为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们的短期或长期生存利益受到损害,从而迫使人们更换生活地点,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经济行为[1,2]。李皓强调政府行为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1,3];张小明强调生态移民的多标性[4];马尚林不但强调生态移民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而且也强调它的扶贫性质[5]。本文对生态移民的界定就是指因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导致人们无法继续生存,或是为了缓解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进行的迁移活动。

生态移民是一项民生工程,发展是民族地区的首要任务,而生态保护则是民族地区的长远利益所在,李皓(2005)通过对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进行梳理,探讨了移民地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5],为生态移民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提供了理论指导。张小明(2008)提出了生态移民是由政府主导,投资资金并选择迁入地的移民活动[6],这为生态移民提供了制度供给及决策机制,保障了生态移民的稳定发展和迁入地的科学建设。百乐·司宝才仁、韩昭庆(2007)以自然和人文因素为背景,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指出生态移民迁移要考虑文化适应[7],为政府提出生态移民安置决策提供了一条参考建议,即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保证文化的适应;马尚林(2005)还谈到了少数民族对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表现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也就是作出适应性调整和等待观望两种态度[8]。刘小强、王立群(2008)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生态移民的现状及形式、意义、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及生态移民的效果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9,10],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生态移民的意义及必要性方面,池永明也谈到生态移民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11]。在安置方面,刘光磊(2003)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搬迁安置模式进行了浅析,大致提出了西部地区易地搬迁的安置模式[12]。王永平、袁家榆(2008)等学者也对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模式进行了总结与评价[13]。通过众多学术刊物对生态移民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迁移安置的分析研究,了解到了要综合分析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境,保证生态移民达到预期目标。

近年来,贵州省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生态移民,以期能在发展地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改善地区生态环境,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但是由于相关文章对于贵州省各种移民安置缺少必要的关注,尤其是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安置,许多刊物都缺少记载。生态移民安置工作只能在具体工作中摸索前进,从而给移民安置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一些地方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安置模式——就近安置模式。就近安置模式是否适应在贵州这种特殊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下对移民进行安置,以达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呢?本文采取实地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在借阅大量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对贵州省生态移民部分安置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贵州生态移民安置的一些基本情况,分析了贵州生态移民就近安置模式的适应性。

2 贵州生态移民现状

2.1生态移民迁移情况

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大量的贫困人口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地区,加上长期以来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他们的生计问题,按照“群众自愿、易地安置、量力而行、适当补助”的原则,把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出来,到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发展致富,近年来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生态移民搬迁项目。自2001年贵州省开展生态移民搬迁试点以来,遵循“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的原则,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获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合理确定搬迁范围与搬迁对象、采取行之有效的搬迁安置方式、合理选择迁入地和移民安置途径、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安置模式。

截至2008年底,全省生态移民国家专项资金共投入资金12.4亿元,其中“十五”期间投入9.4亿元,2006~2008年投入3亿元。搬迁移民户约7.4万户、搬迁人口32.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主要有黔东南苗族、侗族;安顺紫云县苗族、布依族以及黔西南贞丰县布依族等。通过搬迁,使大量贫困农户特别是极端贫困农户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效保护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推动了各地小城镇建设,加快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推进了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贫困户在搬迁后,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住房、水电路、入学、就医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贵州仍有8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实施搬迁,而在大规模亟待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所占比重超过60%。由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习俗,使他们在迁移过程中融入新的环境面临更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2.2 生态移民的安置情况

生态移民安置就是指把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居民迁移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居住,从一定程度上转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缓解环境压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目前在贵州生态移民安置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其一是依托小城镇建设集中安置,如紫云县宗地乡宗地村安置点、紫云县猫营镇狗场安置点等;其二是依托旅游景区开发安置,如榕江县古州镇章鲁村枫树坪安置点;其三是依托开垦、调整耕地安置,如紫云县火花乡破关村安置点、紫云县水塘镇罗科村安置点等;其四是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安置,如平坝夏云农场安置点、榕江八开村安置点等;其五是就近安置——即山上搬山下或山下搬山上,如紫云县格丼村安置点、贞丰县拉旦村安置点等。另外还有如依托国有(集体)农场安置、依托退耕还林逐步安置、自主式移民安置等。

从安置情况来看,依托城镇安置是采用最普遍的一种安置模式,也是安置人口较多的一种模式。采用这种模式一是可以使移民户从农村转移到城镇,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善传统风俗习惯、将迁出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安置点的民族文化融合,融入现代文明之中;二是可以保护和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促进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可以使得移民户彻底摆脱农村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居住地的基础设施,从而使得他们能够较好地发展生产;最后就是迁移后大多数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从而增加了他们收入渠道,在外学习了先进的文化和发展理念,为他们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资金和意识保障。

然而,这种模式的安置在移民搬迁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政府的补助标准低,移民需要具备筹资能力和经营能力,使得在搬迁中出现了“搬富不搬贫、搬智不搬愚”的问题,导致部分需要搬迁的农户没有得到搬迁。另一方面大部分移民在搬迁过程中向亲戚朋友借钱或者向银行贷款,使得移民搬迁后就具有大量的外债,进而产生严重的返贫现象,无法

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再则就是移民难以得到安置点居民的接受,迁入会占据一定的安置点居民的利益,这就导致了他们与迁入地居民矛盾的产生。除此,如上述依托旅游景区安置、依托土地安置、依托产业调整安置,虽然都使得移民户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各种基础设施也有了明显的好转,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问题,户籍问题等。

2.3 社会各界对生态移民搬迁的态度

2.3.1 政府态度

为保障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国家在资金投入、土地调整、劳动力培训、新建房屋用地、户口转移等方面均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优惠。在资金投入上,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在生态移民搬迁的投入中正逐年加大,分摊资金也十分明确;在组织层面上,县到乡都成立了专门的专项小组,由专门人员负责项目工作的实施。对于这项移民工程,地方政府部门是十分的重视,并对生态移民工程给予了高度肯定,他们表示生态移民不仅可以恢复和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而且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继续给予支持,同时也希望这项惠民工程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他们希望在以后的安置工作中能够按照实际情况对安置模式进行改革。

2.3.2 学界研究

自国家提出并实施生态移民项目以来,学界人员深入实地,探讨了生态移民工程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有研究人员将生态移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意义,集中在生态环境建设、扶贫、城镇化、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构建等几个方面;将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归结为缓解西部生态环境压力,实现当地人口、资源、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见学界研究人员对于生态移民项目也是持肯定态度的,他们表示生态移民能够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一些研究人员在移民安置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示生态移民迁移安置原则是既要考虑保护和恢复迁出地恶化的生态环境,也要考虑不会对迁入地造成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对移民进行适当的补给时配以相应的措施;在对移民进行搬迁动员时要做到政策引导下的移民自愿迁。由于学界人士对生态移民项目的重视,他们的认识、他们的研究,给以后的生态移民迁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3.3 移民及安置点居民的认识

生态移民安置工作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而且也需要移民和安置点居民大支持和理解。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农户是愿意搬迁的,表1是格丼村安置点和拉旦村安置点所调查的12户移民户对生态移民搬迁的态度。

表1 移民对移民搬迁的态度

项目非常愿意比较愿意无所谓不太愿意很不情愿户数(户) 4 6 1 1 0

通过上表知道,绝大部分农户愿意搬迁,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生产生活环境的危机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因此,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少数农户由于对安置点环境的陌生,没有足够的土地供他们生产,他们也不愿意搬迁,或者是先搬去占有房屋后又搬回原居住地,将房屋出租或倒卖,更有部分老人的保守思想,给移民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少部分安置点居民对项目的不理解,给移民搬迁工作的土地征购和移民的顺利居住、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大多数居民还是乐意接受的,因为移民搬迁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给他们的文化增添了色彩。

3 就近安置模式适应性的调查分析

3.1就近安置模式的提出

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环境的差异,移民搬迁中不可能有万能的模式可以复制,所以各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项目工作时也必须结合地方实际,不能机械利用、生搬硬套。由于物价上涨,搬迁的资金问题十分严重,加上贵州大部分地区地方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自筹资金也很困难;另外土地调整困难日益加大,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下,移民搬迁后如果没有土地,难以维持生计,而且土地问题很容易演化成社会问题;再则异地户口问题也难以解决。加上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地区相对落后的文化因素,该项目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感觉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难以实现。因此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就近安置模式。就近安置就是一种搬迁距离较近,不调整或少调整土地的安置模式。这种安置模式目前主要有“山上搬山下或山下搬山上”模式。

3.2 就近安置模式的安置情况

随着就近安置模式的提出,该模式已在紫云县格丼村和贞丰县拉旦村适用。由于该模式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土地调整难度不大,目前已成功解决了少数民族180多户、850多人的生态移民搬迁规模,其中格丼村15户、50人;拉旦村170多户、800多人。

格丼村安置点虽起初为依托旅游景区安置,但由于景区开发有限,承载能力低下,其实质还是少量土地调整,就近安置,从山上搬迁到山下,搬迁农户仍然耕种原有土地,只是搬迁后为适当缓解原居住地环境压力、耕种及外出方便,农户之间存在土地调换等现象,部分搬迁户耕种的土地略有减少,但随着搬迁户思想观念的变化,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土地压力也得到相对缓解。拉旦村为山下搬到山上,主要是考虑拉旦地处地质灾害高发区——村寨建在大山山腰以下地段,加上交通等基础设施时候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小孩上学以及人们赶集、耕种都要缘山走很远的土路,搬迁后各种环境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各种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

3.3 就近安置模式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适应性

3.3.1 环境适应性分析

搬迁后由于原住地居民数量减少,留在当地的居民通过与迁出居民协调,对当地土地、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留下的房屋进行修缮后居住,这不仅缓解了政府部门的迁移压力,同时有效缓解了当地的生态压力,生态环境得到相应改善,同时原住地的生态环境也在林业部门的修补修复下得到相应的改善,森林的覆盖率不断上升。安置点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移民安置后,政府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改善安置点的教育、供水、电力、交通通讯、医疗卫生等各种基础设施,这不仅有利于方便地方人民生产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表2是对拉旦村及格丼村安置点12户安置人员对居住条件及各种基础设施满意度调查分析情况。

表2 移民前、后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状况比较

项目

移民前移民后

很满

一般

不满

很不

满意

很满

不满

很不

满意

房屋、街道布局0 1 4 7 0 0 9 2 1 0 道路交通0 0 1 10 2 0 7 5 0 0 就医条件0 0 2 9 1 0 8 3 1 0

子女教育条件0 0 2 8 2 0 10 2 0 0

供电情况0 1 4 5 2 2 7 4 1 0

供水设施0 0 5 7 0 1 5 3 4 0

集市贸易0 0 2 8 2 2 5 5 2 0 通过比较,移民对房屋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满意度都有很大提高,这说明移民搬迁后居住环境及设施确实得到了改善。同时,移民户住房结构100%都得到了改善,由政府修建的砖混结构取代了过去的木、草结构;政府在建设房屋及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也为农户购买了电炉等家用炊具,修建了沼气池,用电能和生物能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林木资源,有效的保护了迁入地植被;移民户迁移后对安置点的毛地、荒地等资源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得原有的抛荒资源不再浪费,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大部分安置点居民也表示移民的迁入使得当地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总之,生态移民就近安置不仅使迁出地生态环境压力得到缓解,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且促进了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安置点带来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项目中,从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角度上讲,就近安置模式是具有环境适应性的。

3.3.2 经济适应性分析

在生态移民就近安置中,首先,政府和移民户在迁移安置中负担都相对较轻,建设资金投入较少,加上他们将新农村建设、危房改造与该项目有机融合,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其次,通过移民搬迁,移民收入不仅渠道拓宽、水平上升,而且收入结构也由过去主要靠农业生产转变到务工收入,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搬迁前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力和牛耕,技术落后,生产水平和产量十分低下,对自然依赖性较大,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影响了农业的收成,因此许多家庭都存在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现象。搬迁后由于条件得到改善,迁移出来的年轻人思想观念转变,选择外出务工,一方面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减轻了家庭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缓解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家庭主要支出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

目前,不少搬迁农户外出打工获得收入后,已把搬迁时政府修建的小平房改建成了2~3层的平顶楼房,粮食也由主食大米取代了玉米,家庭设备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农村的生活正在向当前我国农村的平均水平靠拢,表3是对拉旦村及格丼村12户迁移户的调查反映移民户移民前后家庭主要设备情况。

表3 移民前后家庭主要设备变化

项目彩

/台

/台

洗衣

/台

/部

/部

DVD

/台

粉碎

/台

打米

/台

摩托

/辆

三轮

/辆

拖拉

/辆

电炊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 1 4 4 12 6 8 6 4 3 2 11

通过比较,搬迁前后移民家庭设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给当地建设好了电力设施,当然最根本的是移民户收入水平增加了;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外出务工,思

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有能力、也有条件享受。另外,未迁出的居民由于与迁出居民的往来,也学会了一定的先进生产方式;由于迁出居民的带动,外出务工人员从无到有,加上可以利用的资源增多,拓宽了收入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同时,安置点居民由于政策的倾斜,生产方式得到更好的改善、收入水平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总之,通过生态移民就近安置,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收入水平得到增加、生活质量也得到提高,这为促进当地的发展、稳定生态环境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从经济的角度上讲,就近安置模式是具有经济适应性的。

3.3.3 社会适应性分析

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现象,由于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搬迁后居住相对较近,部分安置点的迁入居民和原住居民开始一起欢度彼此的民族节日,如拉旦的苗族和布依族,这推动了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相结合,促使两种文化相互制约,协调发展。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健康传承,也有利于丰富现代社会文化,使中华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因此,从文化上讲,就近安置移民是适应社会文化的。

目前,由于免收学费,离学校较近,学校不像以前那样杂乱,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加上人们的认识有所提高,安置点女性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且已全部入学,而在移民前,拉旦的女孩是不能读书的,而且男孩的辍学率也是比较高的,这从当地青年的文化程度上可以得到更好的体现。所以,从教育上讲,就近安置是适应当前社会教育的。

迁移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明显改善,他们不再居住在原来的深山区,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显著,使得他们对教育、文化、女性的看法明显改观,80%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摒弃了重男轻女、鬼神等一系列的传统观念;移民前,当邻居之间发生矛盾时,一般是由族长、寨老解决。目前,在处理邻里纠纷中,村规民约会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移民的带动,周边其他未搬迁的农户搬迁愿望强烈,要求搬迁的很多。如拉旦附近、地处清水江边的下傍村民组,40多户农户几年前就提出要求搬迁,说明由于前期搬迁移民确实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从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形成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政府组织迁移的思想理念。因此,从意识、观念上讲,就近安置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

政府对生态移民就近安置及迁入地给予了极大的支持,项目、经费向移民新村倾斜——无偿为移民提供桉树苗绿化环境;推广三元杂交猪,为移民无偿建猪圈、提供猪仔;道路铺沙、镶边;有60%的移民约40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同时生态移民对各利益相关主体在生态移民中的责任、作用、义务、权利等加以规定,有效促进了生态移民工作中的机制建设。如乡政府出面协调,调熟地给农户搬迁,搬迁农户与调出土地农户之间协商互换,这种方式对于政府而言,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从制度上讲,就近安置移民对这种安置制度也是适应的。

总之,通过生态移民就近安置,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都发生了变化,从文化、教育、意识、制度等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

综上所述,在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条件下,就近安置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

4 就近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就近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移民安置中,任何一种安置模式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其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就近安置模式虽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一面,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表现在一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移民户的贫困问题。就近安置是将移民户从一个较近的区域搬迁到另一区域,收入水平虽然虽然有所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并没

有从根本上脱离农业,也没有一条从根本上发展致富的路子。二是政策补助标准过低、地方政府负担重。根据当前的物价水平,按照原有的补助标准修建房屋和基建,导致移民自己负担相对较重,以致出现“搬富不搬穷”、“返贫”和房屋修建不规格现象。三是部分贫困农民“搬不出、稳不住、住不下、更不能致富”,无论什么样的安置模式都需要移民具有一定的筹资能力,以使得部分过分贫穷的农户搬不出来;部分搬迁较远的地区,移民搬迁后由于家庭人口较多,取得耕地较少,返回原住地耕种又较远,以至于无法养家糊口,从而出现部分移民返回原住地的现象。四是加重安置点生态环境负荷,搬迁过后安置点人口增多,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仍不够高,许多资源仍然需要从大自然获取。从长远看,对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会导致安置点环境逐步恶化,继而导致生态危机。五是民族风俗的恶习容易渐长,几个少数民族聚居一起,可能使得他们不好的风俗习惯相互渗透,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恶习会蔓延,少数民族文化将会逐步被社会淘汰。

4.2 对策建议

成功的工作方式就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不断的改进实施方法。为使生态移民搬迁能够实现改善移民的居住环境、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本文针对就近安置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第一,发展各种产业,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发展致富问题;合理选择安置环境、充分考虑安置条件。首先,制定各项应对措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确保移民迁移后当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切实的恢复和保护。其次,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良种,提高单位产量,实行休耕和轮耕,发展和推广适宜当地的经济作物,推进农业产业化;合理引导、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转变收入结构、发展地区经济;以保障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保护安置点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发展致富。再次,合理布置和修建房屋,确保移民居住和水源等的安全。保证移民适应安置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生产生活环境。

第二,提高补助标准、适时更新生态移民搬迁政策。结合实际、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级别的贫困农户选择不同的补助标准,确保需要搬迁农户得到搬迁,使各项优惠政策得到全面的普及,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根据市场物价适当调整补助水平,结合各项扶贫政策进行资金整合,减轻政府和移民户的资金投入压力,使需要帮助的移民户都能得到一定的帮助,让人民真正得到实惠;合理制定土地调整政策,切实落实土地征用、征购补贴,争取得到安置点原住居民的支持。确保移民及安置点居民适应各项移民政策,保证移民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调整移民户投资和筹资结构。在移民安置点的各项建设中,将投资与投劳结合,用劳动折消一部分资金,一方面可以减轻移民户的资金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转变移民的思想观念,引导移民塑造外出务工的意识。这就需要政府在建筑包工合同中明确规定包工人员聘用一部分移民劳动力。确保移民能够适应生态移民的筹资方式。

第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移民生产的转型。对移民进文化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文化素质,使移民掌握一定的生产经营技能,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型;制定一定的劳务输出制度,与企业合作,建立劳动力与就业岗位的对接机制,以增加移民收入水平,缓解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

第五,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力度;同时加大生态移民的宣传力度。政府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按照制度进行,资金配套要明确,账目清楚;做到工作程序按期执行,按期完工。另外,在实施配套工程时要切实推进农村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建设。最后要加强政策宣传,吸引社会视角,争取得到环保和扶贫基金会支持,争取全人类共同参与。切实减轻地方政府和移民的压力。以使政府和移民能够在安置工作中和安置后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5 结论

贵州在实施生态移民试点工程以来,创造了依托小城镇、依托产业结构调整、置换式、插花式、就近安置、土地调整安置等安置模式,各种模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在实践中都有经验和教训可借鉴。因此,对于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各种安置模式,我们不能一概的肯定或否定,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安置方式。从目前的情况看,就近安置的适应性程度均强于其他安置方式,因为就近安置的难度小,移民耕种原有土地,利于农户投工投劳,是一种理想的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特别是在贵州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下,今后应大力倡导以不调整或少调整土地的就近安置模式。但就近安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今后的生态移民安置中,我们要辩证地运用就近安置模式。

参考文献

[1] 包智明.关于生态移民的定义、分类及若干问题[J].中央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06(01).

[2] 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3(02).

[3] 李皓.论生态移民与民族地区现代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01).

[4] 张小明.西部地区生态移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5] 马尚林.少数民族生态移民中的文化变迁——以凉山州盐源县长坪子村为例[J].西南民

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04)

[6] 刘光磊.浅谈西部贫困地区的搬迁模式[J].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 百乐·司宝才仁,韩昭庆.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8] 王永平,袁家榆,曾凡勤.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生态经济(学

术版)2008(01).

[9] 刘小强,王立群.国内生态移民研究文献评述[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01).

[10] 魏姗,余江.非自愿性移民的可持续安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05).

[11] 苏以荣,黄宇,王克林等.西南环境移民安置地的生态环境状况[J].环境与开发,

2000,15(3).

[12] 文冰,宋媛,张体伟.生态移民的搬迁形式研究——云南永善县马楠乡案例分析[J].生态

经济,2005(01).

[13] 梅花.生态移民战略研究——以宁夏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6(12).

[14] 池永明.生态移民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J].经济论坛,2004(16).

[15] 曾馥平.西南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退化原因与生态重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

(6).

[16] 刘学敏.西北地区生态移民的效果与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04).

[17] 方冰,彭志光.生态移民:西部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新思路[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

社,2002.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摘要: 多年来,我国北方草地生态主要由于超载的人口,加上不适宜的追求眼前利益的政策引导,滥垦、滥牧、滥采、滥伐,造成大面积的草地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文章阐释了草地沙漠化的成因、现状;提出了必须由国家高度重视治理、全民行动、长期坚持治理才能解决草地生态问题及遵循客观规律保护建设利用草地,恢复自然生态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草地沙化 草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全球草原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草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但却养育了全球近1/3的人口,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有11.5%来自草原。同时,草原又具有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多样性、减少沙尘危害、减少水患、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以及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有近一半的草原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1 草原沙化原因及现状 1.1 草原沙化是自然现象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 草原是介于荒漠与夏绿阔叶林带之间的地区,草原上的植物属于夏绿旱生性草本群落类型。草原气候的特点在于比夏绿阔叶林带干旱,但比荒漠要湿润。如果气候持续比原来更加干旱时草原便向荒漠过渡,这就是荒漠化的过程。沙漠化是一个环境退化现象。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有的一直处于裸露状态,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即是如此。另一类沙漠,主要是平沙地,被后来出现的黄土层和土壤层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这种被埋藏在地表以下的粉沙,被称作“古风成沙”。由于人类将森林伐尽,将野草烧光,其结果是将地表土搞得支离破碎,在表层土薄的地方,地下潜伏的粉沙便暴露出来。由于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季风强烈,地下暴露的粉沙便四处吹扬,形成地表沙层,聚起沙丘。于是原先的草地、耕地变成了现在的沙漠。中国北方的许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如毛乌苏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人造沙漠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在非洲、美洲分布广泛。草地的沙漠化使大气侯变得干燥,土地滋生能力

移民安置政策框架_征地和搬迁安置工作计划总结草案

“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中国农村卫生发展项目” 移民安置政策框架 一.项目目标及描述 1、中国农村卫生项目的首要目标是开展卫生改革创新试点,为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深入的卫生改革作出贡献。通过在挑选出的省、县开展试点活动,评价卫生改革创新在提高公平获得优质卫生服务方面,提高抗经济风险能力并更好的实施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贡献。各项目县将在第一领域下三方面尝试创新(第二领域为项目前三个领域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2、二个领域项目描述如下: 第一领域:批量赠款支持下的卫生改革创新 此领域支持以下三方面的创新活动: (1)改善农村卫生筹资:此子领域活动的开展旨在卫生部指导下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模式和民政部指导下的医疗救助计划。试点活动包括建立信息系统、费用控制和可选择的供方支付机制,提高边缘人群获得服务和支付能力,并改善政府的公共职责。 (2)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提供的质量、效率及费用控制:此子领域核心目标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卫生服务提供的部效率,增强对预防和健康促进的关注。 (3)加强核心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和机构作用:通过试点不同的做法,加强公共卫生系统的筹资和组织机构方式。此子领域的目标是改善核心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质量、效率和公平性,以及应对中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所面临的新挑战。项目支持制定协调的县级公共卫生战略,评价现有资源是如何充分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多样化的健康需求,确定如何加强基本的公共卫生功能,保证公平获得核心临床公共卫生服务。 第二领域:项目协调、政策开发与经验推广: 此领域旨在指导项目的实施并为农村卫生改革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项目的改革性质和创新性批量赠款的使用,需要组建新的项目组织结构和项目管理程序。 3、尽管项目中土地征用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但不能将其排除在外。项目有可能支持村卫生室的更新、改造,提供基本预防服务的小规模建筑(通常小于60平方米)。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在公有土地上建设新诊所。如果没有合适的公有土地,则需要征用土地。借款人同意按照世行政策程序和标准进行土地征用。本安置政策框架制定了原则和指导,在项目各领域实施中需要征地时,用于后续的搬迁准备和实施。

水库保护区移民安置办法

杨木水库保护区居民安置办法 1.国务院出台有关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政策, 如下: 国务院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当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遵循本地安置与异地安置、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政府安置与移民自找门路置相结合的原则。 移民安置规划应当对农村移民安置、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项设施迁建或者复建、防护工程建设、水库水域开发利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措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资金概(估)算等作出安排 对农村移民安置进行规划,应当坚持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遵循因地制宜、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护生态的原则,合理规划农村移民安置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 农村移民集中安置的农村居民点应当按照经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确定的规模和标准迁建。 移民自愿投亲靠友的,应当由本人向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交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出具的接收证明;移民区县级人民政府确认其具有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后,应当与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和移民共同签订协议,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交给接收地县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将个人财产补偿费和搬迁费发给移民个人。 城(集)镇迁建、工矿企业迁建、专项设施迁建或者复建补偿费,由

移民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给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单位。因扩大规模、提高标准增加的费用,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单位自行解决。 2.基于杨木水库保护区实际情况以及我国现行水库区居民安置方法罗列以下安置方法,其中,对农村移民安置进行规划,应当坚持以农业生产安置为主。具体结合这几种:本地安置,异地安置。集中安置,分散安置。政府安置,移民自找门路安置。 具体的安置方法及优缺点,适用条件等,如下: 2.1后靠安置, 特点: , 通过开发土地 , 增加安置容量 , 在一定时期内就成为解决移民问题的一个重要思路 , 也是库区人口迁移的主体形式。对于政府来说, 后靠安置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移民工程实施部门的工作环节 , 减轻了工作强度 , 具有“好管理、省投资、易安置”的

浅谈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

浅谈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因兴建水利水电工程而引起的较大数量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自愿性的特点。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妥善安置,不仅关系到移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将影响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评价方法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现状及存在问题 水库移民为了支持水利水电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家园,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人类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水库移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涉及工程建设、地区发展、环境容量、移民生计、社会安定等诸多方面。移民安置处理不好,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被破坏、人民生活困难、社会不安定、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 对于移民而言,最重要的安置条件是为其提供生计的手段。只有解决好生产问题,才能使他们真正安居乐业。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水库移民安置基本上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移民安置各种补偿费标准低,经费严重不足,并且各地在搬迁和安置移民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配套政策,随意性较大,安置方式以就近后靠为主,部分采用外迁性移民安置方式。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库移民问题所引发的矛盾更加尖锐。一是库区人多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二是移民与非移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移民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当地经济发展平均速度,三是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的形势更加严峻。而且从目前的情况看,移民安置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一部分移民还不能摆脱贫困。水库移是否成功,关键在于移民安置规划的科学性,而移民安置规划中最重要的是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劳动力素质、市场化程度,正确选择移民安置模式。 2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效果后评价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项目后评价的核心内容,其指标体系是移民安置项目实施效果后评价的基础,完善的指标体系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后评价的关键。 2.1建立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后评价单靠一个或几个指标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构建科学的、完备的实施效果后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以下原则:

三峡生态移民的意义及目的

三峡生态移民的意义及目的。生态移民规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关对策:加强政策研究,依法生态移民;及时规划设计,推进工作实施;注意整合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强化宣传教育,创造舆论环境;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管理职责;科技帮扶发展,促进安稳致富。 关键词: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规划;研究; 1 三峡生态移民的意义及目的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使所有人都享有较高的生活素质,各国应当减少和消除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并且推行适当的人口政策”。同时,联合国1982大会宣言也指出:“因人类活动而退化的地区应予恢复,用于能配合其自然潜力并符合受损害居民福利的用途”。 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不具备就地扶贫的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在三峡工程库区5000多公里的库周带(规划库周绿化带2000多公里),库周坝前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风浪线接20年一遇回水线至第一道分水岭脊线之间,除库区搬迁建设的城集镇、工矿企业和后靠的农村移民外,还有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或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由于库区贫困区

县较多,部分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人多地少、资源贫瘠、经济落后、水土流失严重是偏远山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原因。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以下简称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而进行的移民。进行生态移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建设库区生态屏障带、保护和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证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是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调整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空间转移战略,把三峡库区不适宜人口居住地区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区、敏感区的居民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解决生存条件差、环境恶劣的农民反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性出路。生态移民对于解决三峡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敏感,快速提高移民区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三峡库区城镇化的步伐,促进三峡库区移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三峡水库水资源环境和水质安全,建设库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搞好生态移民工作,必须根据三峡工程库区水库管理总体规划纲要及重庆市、湖北省三峡库区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关规划,及时开展生态移民规划研究工作。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生态研究

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的生态研究 一、研究草原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草原资源是我国生态系统中天然形成的最有价值的生态屏障,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流失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另外,它的生态功能也表现在调节气候、改良土壤、增肥地力、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等方面。 草原是蒙古民族生命之根,对游牧民族来说,草原是他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生存的根本,蒙古民族关于保护爱护土地、草原的思想意识、法律法规及其贡献等都来自于蒙古民族把草原看成其生命之根的优良传统。草原生态恢复有利于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草原、植被是五畜的食物来源,从而只有草原生态得以恢复才能为五畜提供足够的食物,草原畜牧业才得以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的恢复给游牧经济提供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作为经济基础的游牧经济的发展则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游牧文化提供和奠定了存在和发展的坚定基础。因此可以说,内蒙古草原生态恢复对于保护和发展蒙古民族传统游牧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由于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地势高,土壤多呈沙性,沙源丰富,易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再加上多年来的超载过牧,我国的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目前我国90%的可利用草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沙化、退化和盐渍化的草原面积已经达到了1.35亿hm,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水位下降甚至断流、湖泊干涸、水旱灾害频繁发生以及沙尘暴次数增加等现象。草原生态“局部治理,总体恶化”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系统恶性循环、逆行演替,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使人类陷入了自身导演的生态困境之中,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不仅使草原地区及其屏障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且更直接的影响是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甚至引发粮食安全问题。天然草地畜牧业是西部草原地区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牧区经济发展主要靠草原畜牧业的发展。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广大牧民丧失了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使得生物生产力降

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

浅谈中国牧区生态移民 ----以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为例 中国西部牧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之一。长期以来,西部民族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生态移民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同时也为东中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西部牧区由于生态环境修复难度大、移民规模大、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得该地区移民的后续发展问题成为生态移民战略实施的关键。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主要经济基地就是草原。而随着生态移民的深入推进,牧民不得不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进入城镇寻求新出路,成为新一代社会弱势群体。期间,党和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扶持移民进驻城镇。但因文化差异和劳动技能、收入来源极为单一,不少牧民生活相当困难。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后续产业问题,多数牧民面临产业选择艰难或个体经营困难,这也是生态移民工作中的最大难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牧区政府和决策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除了政府的移民住房、草牧场补贴、转移技能培训等移民安置政策外,还要对症下药,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移民设置一道“后续产业安全网”,从根本上长久地保持移民生活安定,使移民“留得住、稳得住、能致富”,争取生态恢复和牧民群众生活富裕“双赢”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 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从导致人口移动的因素来看,生态移民主要是由于迁出区的人口规模远远超过区域生态容量和承载能力,是生态环境因素所致,它与由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变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新地区的开发等经济因素引起的移民不同,也不同于战争、宗教活动等非经济因素等所致的移民。生态移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

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办法

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移民(脱贫)搬迁步伐,根据《X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X政办发〔X〕6X 号)《X市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办法》(X政发〔X〕4X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X”期间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避灾生态搬迁及其他类搬迁,“X”期间实施的移民搬迁执行原X移民搬迁相关规定。 第三条“X”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坚持“遵循规律、系统谋划、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总体思路,把移民(脱贫)搬迁作为治本性的民生工程、全局性的发展工程、关键性的生态工程,实现脱贫搬迁、生态搬迁、旅游搬迁协同推进。 第四条“X”移民(脱贫)搬迁以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为主,同步实施避灾、生态搬迁,统筹推进其他类搬迁。X年全面完成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任务;X年基本完成其他类移民搬迁任务。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五条“X”移民(脱贫)搬迁专项规划编制要依据X县“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要求与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融合交通、水务、住建、电力等部门专项规划,坚持搬迁安置建设规划、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脱贫致富规划“三规合一”。 第六条县移民办要会同发改、国土、扶贫等相关部门,依据“X”移民(脱贫)搬迁总体规划和省市下达年度搬迁安置任务,编制年度移民(脱贫)搬迁工作实施方案,经县移民(脱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初审、县政府同意后,以县政府办公室文件下发执行,作为资金拨付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依据。 第七条集中安置小区建设规划编制严格按照省国土厅和省住建厅《关于规范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X 国土资〔X〕5X号)执行,坚持“四避开”,即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做到“四靠近”,即靠近城镇、中心村、农村新型社区和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实现“四达到”,即达到房产能保值、增收有保障、基础配套强、公共服务好的要求。 第三章对象审定审批 第八条“X”移民(脱贫)搬迁安置对象分为易地扶贫、避灾生态及其他类型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需要易地搬迁的农村人口;避灾搬迁对象是生活在工程措施难以有效消除灾害隐患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山洪灾害频发区的农村人口;

五个移民安置点简介

马庄村安置点简介 马庄村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以北8公里处,土地面积12.57平方公里,耕地8253亩,其中水浇地450亩。全村有569户,2415人,其中少数民族938人,占39%。劳动力1265人,辖8个自然村。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79元。马庄村属川区村,交通便利,西大路贯穿其境。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全村大力发展养殖业。2010年底,羊只存栏1180只,生猪732头,家禽3万只。在一批素质优良的经济人的带领下,劳务输出成了本村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途径。实现了闭路电视入户,改善和丰富了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形成了经济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2011年头营镇生态移民马庄村安置点建成房屋48户,牛棚48座,房屋主体全部完成,入住44户,入住率达92%;安置点配套道路硬化0.5公里,并全部铺设上水管道。南屯村安置点简介 南屯村位于原州区头营镇东18公里处,土地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42亩,其中水浇地2225亩。地势平坦,属黄灌区。下辖6个自然村,全村总户数514户,人口2099人,是一个川区汉民村。现全村有牛360头,羊只1230只,多年生牧草1000余亩,草畜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826元。 近年来,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全村经济发展较快。劳务经济也形成一定规模,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2011年头营镇党委、政府将南屯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南屯5队征地200多亩集中规划建设盐化工居民安置点。目前,已按照统一标准建房148栋,各户配套卫生厕所正在建设;现有有134户入住,入住率91%。铺设人畜饮水管道6公里,通自来水161户,改造村级道路8公里,硬化居民点巷道3.6公里,绿化道路3公里,居民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已接近尾声。胡大堡村安置点简介 胡大堡村是头营镇政府所在地,全村有4个自然村,456户,1998人,现有耕地7391亩,其中水浇地3785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3879元。

安置方式解释

安置方式解释 (1)集中安置方式 指集中安置于移民安置规划所规定的安置点,统一解决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安置方式。 选择该安置方式的移民可得的费用有:实物补偿费(房屋、附属设施、林木和地上附着物)、建房补助费、搬迁补助费。 (2)分插后靠安置 指移民不在集中安置点,而是在建设征地范围外选择适合建房的地点自行建房,通过利用剩余土地资源、调剂或开发土地解决生产问题,并解决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安置方式。 选择该安置方式的移民可得的费用有:实物补偿费(房屋、附属设施、林木和地上附着物)、建房补助费、搬迁补助费,基础设施恢复费(该项费用的使用,可经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讨论后决定:发给移民自行解决基础设施或由集体经济组织统筹安排解决)。 (3)投亲靠友 投亲靠友是指移民人口以户为单位到亲友所在地进行安置的无土安置方式。投亲靠友需具备以下条件:1、所投靠的亲友具有供移民生活居住的条件;2、所投靠的亲友须作出赡养或抚养的书面承诺及公正材料;3、经所投靠的亲友所在地乡(镇)政府、村委会确认的安置方案及审核意见。 投亲靠友安置方式的移民可得的费用有:实物补偿费(房屋、附属设施、林木和地上附着物),建房补助费,搬迁补助费,基础设施恢复费和规划指标土地“两费”(据川发改能源[2008]722号,可一次性领取或分期领取)。 (4)自谋出路和自谋职业 自谋出路和自谋职业是指移民以户为单位,自愿既不要生产安置地,自行安排生活出路的无土安置方式。区别在于自谋出路不需要划给宅基地,而自谋职业需要在集中安置点划给宅基地用于建房,这两种安置方式需具备以下条件:1、本人或户主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2、建设征地范围外拥有45m2的房产(需提供有效证明);3、家庭主要成员是国家工作人员或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单位证明;有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明,注册资本5万元以上;家庭主要成员或亲属在国外提供经济来源和生活保障的担保证明(具备其中1条即可)。 选择自谋出路安置方式的移民可得的费用有:实物补偿费(房屋、附属设施、林木和地上附着物),建房补助费,搬迁补助费,基础设施恢复费和规划指标土地“两费”(据川发改能源[2008]722号,可一次性领取或分期领取)。

生态移民搬迁工作表态发言(完善版)

生态移民搬迁工作表态发言(完善版)和平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表态发言材料 ,2012年8月2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碧江区和平乡党委、政府~将我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简要汇报。 和平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定在和平乡陈家寨村兴隆坳~项目占地80亩~总投资906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453万元~省级财政投资75.5万元~地方配套377.5万元。项目搬迁涉及全乡5个村150户755人。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了前期项目的规划、设计、地勘等工作~完成了项目征地80亩~发放征地款220万元。截止8月27日完成土地平整40余亩~回填3万余方~进场公路600余米~20栋房屋基础正在施工中。力争在今年9月初完成项目区土地平整~同步进入100套房屋修建~10月初拉通项目区路网~12月底完成150户房屋主体修建。 按照有关要求~我乡在项目实施中狠抓工程质量~强化责任落实~维护地方稳定~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规范施工抓质量。我乡委托贵州振兴监理公司对该生态移民工程进行监理~把工程质量作为移民工程的第一要务来抓~进一步注重施工细节、严抓施工环节、强化责任监 1 管~做到没资质的项目单位坚决不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坚决不进~偷工减料、违规施工的现象坚决杜绝~力争打造生态建设优质工程。

二是强化责任抓落实。坚持强化包点干部的指导责任~村组干部的主体责任~包保工作队的包保责任~工程队的规范施工责任~理事会成员的质量监管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合力推进移民建设工作。 三是化解矛盾抓稳定。从安置点安全用水、用电、卫生、防病等问题入手~采取科学防护措施~确保施工场所生产生活安全,时刻强化维稳意识~进一步构建移民村维稳信息网络~积极预防和化解矛盾~做到矛盾早发现、早报告、早稳控、早处理,及时协调解决安置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确保施工现场水、电、路畅通~确保搬迁安置点建设安全有序推进。同时狠抓投资环境建设~严厉打击强揽强要~强买强卖等破坏投资环境的违法行为。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把和平乡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移民建设有机结合~把移民工程建设成民心工程、领导满意工程、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力争实现安全、顺利、有序、和谐的搬迁目标。 谢谢大家: 2

2018-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所得,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修改文字! == 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 生态移民搬迁实施方案 贵州省最新生态移民搬迁政策全文 一、书记县长挂帅,解决部门合作发力问题 为做好全县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田阳县小城镇开发建设和扶贫生态移民工作指挥部,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担任总指挥长,县政协主席担任指挥长,常务副县长、县城建组及相关分管领导任常务副指挥长、副指挥长,高规格配置指挥部成员。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搬迁户核准工作组、征地拆迁规划建设工作组等五个专门工作组,明确县人民政府对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负总责,负责抓好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 落实田阳县恒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为“田州镇老乡家园”项目业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良好工作格局,合力破解项目推进中问题节点: 部门合力编制项目规划、方案。 依照上级要求,我县较早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编制201X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201X—2020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体规划,并由县小城镇开发建设和扶贫生态移民指挥部办公室(简称城移办)牵头组织发改、住

建、财政、国土等相关部门结合工作职能配合规划编制单位完成材料收集、修编、审核等工作,确保项目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规划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定后,各相关部门依照职责分工认真组织实施。 部门合力落实项目选址、征地补偿问题。 “老乡家园”项目启动以来,各部门各司其职,合力解决项目选址、征地 问题,其中国土局具体负责项目用地报批、修规工作;住建局具体负责负责项目规划、设计工作;财政局具体负责落实征地补偿款;田州镇政府及拆迁办具体项目征地、拆迁工作。 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项目经三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项目选址、征地补偿 工作,于201X年12月31日顺利开工建设。 部门合力整合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除建设安置住宅楼外,我县通过整合交通、国土、住建、教体、人社、农业、林业、水利、扶贫、卫生、文广、电力等部门涉农项目资金和各项扶贫 资金,依照现代化小区模式同步推进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 部门合力简化群众报名程序。 为方便群众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项目报名,在城移办牵头下,县扶贫办、县房管局、县发改局等部门多次讨论协商、制定,出台了符合项目特点的 购房管理办法,明确凡是符合搬迁条件的农户只需到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报名 登记处填写并提交住房申购户审批表、购房流程表等相关材料,部门审批等相 关手续将由县城移办统一处理,审批通过的搬迁户将统一发放《田阳县扶贫生 态移民工程(老乡家园项目)住房购房资格通知书》确定其购房资格,以最便捷 的手续为移民群众提供方便。 部门合力核准搬迁对象。 为防止“搬富不搬穷”的现象发生, 201X年“老乡家园”项目优先搬迁 对象为我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整村(屯)搬迁的农 村人口,以确保此部分群众搬迁问题得以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

关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移民搬迁安置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张宁更新时间:2012-2-20 2011年9月上旬,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安排,对白河、旬阳两县的6个移民安置小区及新区进行了视察、调研。笔者提出如下感悟、体会和建议。 一、总体印象 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虽直接启动时间不长,但其政策背景可追溯到早些时候的"迁移式扶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7.18"灾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举措,移民搬迁安置与上述工作有极大的相关性、连续性甚至交叉性,同时又以集中安置为突出特色;2010年"7.18"后,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从2011年起启动"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的决定,提出了用10年时间完成240余万人(我市共22.6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的战略任务;今年此项工作全面启动以后,县政府高度重视,机遇意识强,积极性主动性高,在目前已确定的具体政策背景下,从县情实际出发,迅速启动,初步形成了规划引领、高点起步、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扎实推进、初见成效的局面。白河县按照"1630"--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5万人)、6个重点集镇(5万人)、30个生态社区(5万人)的总体规划,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迁建"三种方式,先后捆绑投入各类资金6亿多元,累计已有5400户2.5万人迁入城镇、社区。截至8月底;旬阳县按照建设"万人集镇、千人社区、500人以上中心村、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的总体思路,已累计启动移民搬迁安置建房2902户11521人,占年度任务的83%,其中已竣工558户2381人,占年度计划的16%,分散安置启动776户3165人,目前80%的农户已完成房屋主体建设。而且,从认识理念上看,已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认为省委省政府此项决策切合安康实际、符合山区发展规律、为民惠民利民,是一项治根治本、长治久安之策,并深信此举现实意义重大、战略意义深远,坚定不移推进,必有卓越成效。在实践操作层面,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比如"县城--集镇--新村--生态社区"四位一体的城乡体系构架,"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迁建"的建设方式,"巴山民居"、"徽派民居"、"欧式民居"等不同风格特色的社区模式,"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分类指导、相对集中、规划引领、产业支撑、基础先行、服务配套,有业安置、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工商企业下乡建设"、"外出老板返乡建设"、"村组干部带头建设"的建设模式,按"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项目整合的资金统筹办法等等。当然,整体上还处于开局起步阶段,需要探讨研究完善的方面还很多,急需破解的难题也不少。 二、感悟体会 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也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主要是对移民搬迁重大意义的认识有所深化。移民搬迁这件事,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农民从山上搬到山下的问题,而是大有深意的战略举措。 首先,这件事意味着山区人口的大迁移、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这是我市解放以来第一次非自然形态的人口大迁移,是一次遵循自然规律的人口大迁移,是一次着力解决人口布局最基本层面科学性合理性问题的大迁移。常言道,"安居乐业",安居是第一位的、最基本层面的问题,长期以来却被严重忽视。"7.18"给我们上了一课,使我们认识到,在安康这样一个欠发达山区,解决"三农"问题最基本层面、最带有根本性质的任务,就是要实行彻底的移民政策,解决山地危居群众的安全避险和长治久安问题。 人口的迁徙、转移、积聚,从来都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大迁移,实质又是一个农村生产力布局的大调整问题,将改变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居住习惯,实现农村生产力由分散布局到集中布局的历史性新跨越。这种布局的调整,将奠定农村发展的新的战略基础,有利于推进城镇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土地流转集中,有利于促进二、三产发展和产业集聚,有利于农民转换身份、就地就业,有利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其次,这件事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的大转换。我们过去的发展,是城乡分离、城乡分治、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模式,城市在发展、乡村也在发展,但却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互不关联、极不均衡、

恢复植被方案(知识材料)

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呼和扎和小队街巷硬化工程 草原植被恢复方案 鄂尔多斯市泰发祥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呼和扎和小队 街巷硬化工程项目部 2016年4月28日

一、概况 1、自然环境 该项目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嘎查境内,地势平坦,起伏不大,土壤成分以钙土为主,部分地区也有不少风积沙,自然区划VI区,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植被以野生植物为主,稀疏、低矮,是发展草原畜牧业的地方。 2、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和陶勒盖呼和扎和小队街巷硬化工程,全长24.369公里,拌合站占用草地约20亩,取土场占地约3亩,工程完工后,应采取草原植被恢复工程。 二、生态影响 1、生态影响分析 该工程拌合站场地内原主要植被为锦鸡儿、针矛、沙蒿及部分草本植物,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土地风化严 重,植被退化。项目施工期拌合站场地将全部清除原有 植被,平整场地。这将造成草原植被破坏,同时项目建 设将破坏和改变原有地貌,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产生很 大影响。 2、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1)合理规划和设计 使项目对草原的临时占用达到最少程度,拌合站要合理规划设备、储料场及进场道路的位置, 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2)施工阶段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教育,施工范围严格控制在规划范围内,防止施工机械对草原植 被的扰动破坏;加强对施工人员的防火意识教育, 要重视草原防火工作;注意卫生,控制扬尘、上 垃圾和建筑垃圾对周边草场的污染。 (3)施工结束 对临时占用草原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和相应的绿化,以减少风化沙发面积,降低项目建设对区 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总之,项目建设要严格按照环评文件要求实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文明施工,尽量少破 坏原生植被。 三、植被恢复及绿化措施 1、管理措施 通过工程建设单位自身教育宣传,增强广大员工自觉维护草原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通过草原监理机构的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10〕33号)

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水利部文件水规计[2010]33号 关于印发《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和移民管理机构,各计划单列市水利(水务)局和移民管理机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利局和移民管理机构,部直属各单位: 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我部制定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规划计划司,以利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水利建设项目移民安置前期工作。 附件: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水利部 二О一О年一月二十八日 附件: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做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提高移民安置规划工作质量,根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申报、审核、审批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前期工作要遵循开发性移民方针,坚持以有土大农业安置为主、节约用地和控制移民规模的原则,通过现场调查、座谈、问卷、听证等方式,广泛听取移民意愿和安置区居民的意见,科学编制移民安置方案,妥善安置移民的生产、生活,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移民生活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并为其搬迁后的发展创造条件。对于少数民族移民,应当尊重其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第四条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的具体编制工作,应由具有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相应等级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应在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准后,在工程建设征地范围基本确定和实物调查完成的基础上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应根据批准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编制。 第六条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应与工程建设方案的比选和论 证工作相协调,以便确定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社会和谐、生态保护的工程建设方案。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移民安置规划的编制内容应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的方案相一致。 第七条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 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移民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章移民安置规划大纲的编制 第八条已经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由项目法人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没有成立项目法人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编制移民安置规划大纲。

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

移民搬迁安置税费优惠政策 为降低我省移民搬迁安置房建设成本,减轻移民搬迁群众和承建单位负担,加快推进我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进度,特制定以下税费优惠政策。 第一条本文所指的移民搬迁包括陕南地质灾害移民搬迁、陕北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移民搬迁工程。承建单位包括各级政府委托的移民搬迁工程建设单位、承担建设的施工企业、陕南移民搬迁工程有限公司以及分散安置建房的个人。 第二条对承建单位缴纳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列支拨付到承建单位。具体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缴纳的数额,全额拨付到承建单位。应由省、市财政列支部分,年终通过上下财政结算办理。 第三条对承建单位在承建移民搬迁工程项目期间按规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予以免征。 第四条对承建单位占用耕地用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的,对原宅基地复垦且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免征耕地占用税,对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部分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其征用的用于移民搬迁安置的土地、房屋权属发生转移的,以及搬迁安置移民购买安置房所涉及的契税,予以免征。 第五条对承建单位承建的移民住房安置项目的土地增值税暂不预征。 第六条对分散安置移民取得的建房补助资金,免征个人所 1 得税。 第七条对承建单位免收政府性基金,包括水利建设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等,其中需报国家审批的有关基金,采取即征即返的方式办理。 第八条对承建单位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包括排污费、征地管理费、土地登记费等。

第九条对承建单位免收其他部门管理的各项收费,包括土地证书费、劳保统筹费等。 第十条对中介机构收取承建单位的土地估价费、地质灾害评估费、洪涝灾害评估费、交易服务费、施工图纸审查费、招标代理、工程监理费等按照最低收费标准或减半收取。 第十一条对于承建单位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的银行贷款,比照执行保障性住房贷款利率政策。 第十二条以上税费优惠政策适用于陕西省移民搬迁安置房承建单位从事与移民搬迁安置相关的经营活动。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单位需提供政府主管移民搬迁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按移民搬迁安置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相关税费。 第十三条对于承建单位建设移民搬迁安置房时配建的商品房,如果商品房比例不超过其建设规模的20%,对配建的商品房也执行上述优惠政策。 2

水库移民安置方式有关问题的探讨

水库移民安置方式有关问题的探讨 摘要:文章通过对兴建水库引发的移民安置方式进行探讨,分析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矛盾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水库移民安置方式探讨 1、丹东市水库建设的自然条件及概况 丹东市大部分降雨集中在6—9月份,暴雨多发在7—8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021.3mm,丰富的降水,较大的落差,使全市蕴藏了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地区的水利水电建设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大中型水库57座,在建的2座。水库的修建已在防洪、发电、供水、灌溉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水库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引发的移民问题 水库的建设在对地区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国家兴建水库农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耕地、园地和房屋,大片的粮田被淹,大量的非自愿农村移民产生,已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统计,丹东市目前共有移民15.2万人。 2.1水库移民的生活现状 从建国至今,水库移民安置由过去“先移民、后安置”的做法到国家对移民安置高度重视,移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移民政策陆续出台,移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总体上看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大中型水库的修建,移民数量相对较大,加上绝大部分移民被安置在相对比较偏僻的区域,因其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而逐步成为“贫困户”。 2.2水库移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水库的修建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生产与生活的基础。导致每个移民家庭被迫搬迁,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致使移民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一些影响社会不稳定的事件。为了更好的保证水库建设的平稳实施,基于移民的强烈要求,考虑到移民切身利益,政府应出台更好的移民政策以确保移民满意。因此,水库移民安置不仅是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领域的庞大系统工程和难点工程。 3、移民安置方式的选择 移民安置是指对非自愿移民的居住、生活及生产的全面规划和实施,以达到

生态移民安置区综合整治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一、工程简介 (2) 2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2) (一)技术准备 (12) (二)、生产准备 (12) 五、管道施工 (17) 2、阀门及管道附件安装 (18) 七、封场排水沟工程 (27) 一、保证施工安全组织措施及安全保证体系41 二、保证安全技术措施 (44) 二、消防及环境保护措施 (52) 三、降低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及改善措施52 一、从组织制度上保证工期 (53) 二、从计划安排上保证工期 (54) 三、从资源上保证工期 (55) 四、从技术上保证工期 (56) 附表二主要计量器具配备 (59)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63)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灵武市狼皮子梁安置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区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量涉及狼皮子梁安置区生态移民安置区中心区约1407户3200人,总人口9531人。填埋场的服务年限至2017年,填埋场库容为5万立方米,填埋场区清场总面积为15000平方米,垃圾平均填埋高度为5米。垃圾填埋场位于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安置区以北5公里的环山内的废采石采砂场内。 1、工程名称: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安置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2、建设地点: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安置区 3、建设单位:灵武市环境保护局 二、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1、根据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安置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招标文件及有关问题的答疑文件; 2、灵武市狼皮子梁生态移民安置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施工图; 3、本工程施工现场踏勘情况; 4、国家现行的施工规范、操作规程、工艺标准、施工验收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 4.1主要技术规范及标准: (1)《工程测量规范》(GB50202-2002) (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范》(DB64/T701-2011) (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 (4)《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运行维护技术规程》(CJJ93-2003)

移民安置法律与政策框架-WorldBankDocuments

RP1649 v2 REV 移民安置政策框架 桂林市环境综合治理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管理办公室 2014年6月

一、项目概况及目标描述 为全面提高桂林市环境质量,改善百姓生活环境,实施桂林市环境综合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刻不容缓。为此,桂林市向世界银行拟申请贷款实施桂林市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贷款额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60300万元,汇率1∶6.03);自筹资金35209万元,资金来源为地方财政。本项目是为解决和保护漓江河流域及桂林城镇环境质量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以改善桂林市各城区的市容市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保护漓江河流域的碧水青山,促进漓江水系污染综合整治,保护生态安全,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桂林市的投资环境,促进桂林市城乡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桂林市属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城市,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有限,资金缺乏,因此,能利用世行贷款进行桂林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包括如下五个子项目: 桂林市供水管网工程 市区污水处理厂及泵站改造、城市排水管网改造工程 污泥处置工程 桂林市水环境监测与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 能力建设和项目实施支持 由于上述子项目中,污泥处置工程位置尚未确定,并且在可研阶段本项目供水管网和城市排水管网走向以及实施方式并未十分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管网走向以及实施方式的变更和调整。为此,借款人同意在永久征地、临时占地、房屋拆迁等移民影响不可避免时按照世行政策程序和政策进行土地征收、临时征用以及房屋拆迁。本安置政策框架制定了原则和指导,在项目实施中若需要征地拆迁时,用于指导后续的《移民安置计划》准备和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