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莱阳一中林燕

【教材版本】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课标解读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分析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通过解析货币的基本职能,提高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教学内容:

本课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本框下设三目,分别讲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

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第三目是纸币。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教材结构

本节课的逻辑结构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

依据: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现实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职能,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突破方法: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亲身感悟理解掌握。

教学难点: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依据:高一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又刚刚接触经济生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突破方法:通过展示生活案例,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加以理解。三、学情分析

刚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根据高一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特点,以及本框题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的特点。我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从而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商品、货币、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

2、提高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钞的意识。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大型记录片《货币》序幕,引出本节学习内容。

同学们,正如纪录片所描述的,货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展示不同的神情图片:

刚刚这组图片展示的,究竟是什么让他们神情不一,情绪不同?钱的原因。也就是货币。那么货币到底起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设计意图: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视频导入新课,既创设问题情景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共同探讨:一、货币的本质

【探究活动1】商品的含义

(1)多媒体导入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①参考教材P4第一段内容思考什么是商品?

②以上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③商品与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

通过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商品,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用图示表示商品与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

(3)幻灯片展示思考题: 判断以下哪些是商品?

①收到朋友送来的生日蛋糕。 ②农业税取消前,农民上交给国家的粮食。

③奥运选手们获得的金牌。 ④卖给回收站的废品。 ⑤抗震救灾中,人们捐赠的救灾物资。 ⑥城镇居民用的自来水。 ⑦添加了瘦肉精的猪肉。

设计意图:商品含义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由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知识点,既可节省时间,又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商品, 既能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又能加深对商品概念的理解。

【探究活动2】商品的基本属性 幻灯片展示探究题:①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②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通常考虑哪些因素? ③生产者为什么要出卖商品? ④生产者为什么要重视商品的质量?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人们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出卖商品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人们总是希望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所以生产者必须重视商品的质量。生产者重视质量的理论依据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主动性,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

能够引导学生更准确、更系统地掌握知识。

教师设疑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都是用什么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钱,即货币。但最初的商品交换不是这样的,这中间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

【探究活动3】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1)多媒体导入图片:十九世纪非洲某集贸市场情景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①要让他们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②你能想出让交换变得更方便的办法吗?

学生经过探究思考,教师总结得出结论:物物交换需要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实际交换中,往往要费很大的周折才能交换到自己需要的的商品。最终大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找大家都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这时,就产生了一般等价物。 幻灯片展示商品交换图示:

超市里的日用品

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 牛奶

食盐

矛头 咖啡

珍珠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有了一般等价物以后,商品交换就变成了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而一般等价物所起的作用就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探究活动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导入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①用猪、羊等作为一般等价物有什么缺陷?

②历史上人们为什么长期以来都习惯使用金银来购买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呢?

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金银与其他一般等价物相比的特点: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正是因为这些优点,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金银上,货币就产生了。

教师幻灯片展示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实物图,梳理货币产生的过程。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普通商品,与一般等价物的异同,得出结论:货币与普通商品、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区别是: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最后,幻灯片展示马克思的名言“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引导学生体会理解。

设计意图:货币的本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大量图片展示,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思维,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牲畜

贝壳

布匹 金银

历史上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为媒介

物物直接交换

一般等价物为媒介

教师进一步引导,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所以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具有两大职能:一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价值尺度职能;二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流通手段职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货币是如何行使这两种职能的。

共同探讨:二、货币的职能

【探究活动1】价值尺度

(1)多媒体导入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①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②他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商店里各种商品的标价指的是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即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图片表示的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探究活动2】流通手段

(1)多媒体导入图片: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①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用公式表示一下这一商品交换的过程。

②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顺利地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

引导学生回顾货币产生的知识: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公式是商品--商品。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即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图片中的货币起到了流通手段的职能。

(3)幻灯片展示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的论述: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的知识中讲过的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要重视商品的质量?思考“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后进行小结: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生产者要想把商品顺利地卖出去,并卖出好价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重视商品质量,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设计意图: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本课知识的核心和重点。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核心和重点,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图片资料,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感受货币发挥的作用,并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职能。设计第三个探究活动,使学生紧密联系前边所学商品知识,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理论。并且使学生体会要实现由商品--货币的跳跃,生产者需要做很多,这其中蕴含了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探究活动3】货币的其他职能

(1)幻灯片出示思考题:

下面商品交换中货币执行了哪种职能?

①台彩电标价3000元。 ②张三在市场上用10元钱买一斤肉 ③工厂财务人员向工人发工资 ④李四到银行取回1万元存款的利息 ⑤老王家藏有祖传的两块金砖 ⑥中国援助利比亚500万美元

(2)引导学生看书p7相关链接:自主学习货币的其他职能,判断以上各题货币执行了什么职能?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这两种基本职能,还有支付手段、贮藏手段、 世界货币这三种职能。

设计意图:货币的这三个职能,不是教学重点,学生了解,会做选择题即可。所以,让学生自己看书,教师点拨来解决。 共同探讨:三、纸币

教师设疑过渡:最初的货币是由金银充当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用什么呢?

学生纷纷回答---纸币。还可以用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演化过程,了解纸币的有关知识。

【探究活动1】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导入图片:

(一)

(二)

交子

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原有的金属货币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宋真宗年间,成都16家信誉较好、实力雄厚的商号制作了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金属货币进行交易。16家商号保证随时按面额兑换金属货币,这就是最初的纸币。但是,交子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不能兑现的情况,引起诉讼和民众不满。1023年,宋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由国家发行并储备大量的金属货币以备兑换,这就是最早的纸币。

(2)设疑并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一):①鲁智深是用什么来买酒和肉的?

②如果你是店小二,你能用眼看出那些碎银子的成色和重量吗?

-----------------------------说出金属货币的缺陷

图片(二):①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与金属货币相比,它有哪些优点?

②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①由金属货币购买商品,每次都要称重量,查成色,很不方便。

②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重要原因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货币的职能。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并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因为这些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③由于私人发行纸币信誉缺乏保证,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教师进一步设疑引导:你平时到食堂买饭用什么?到超市买东西,除了用现金支付外,还用什么支付?

引出信用卡(具体内容下节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电子货币时代。

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总结货币的发展过程:

幻灯片展示货币发展历程图示:

教师设疑过渡: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可以购买一切商品,是财富的象征,那就多发行一些人民币发给老百姓,这样不就实现国富民强了吗?

【探究活动2】纸币的发行规律

(1)多媒体导入材料:

1937—1949民国时期100法币购买力的变化: 1937年购买黄牛2头,39年能买一头猪,41年能买一袋面粉,43年能买一只鸡,45年能买鸡蛋2个,46年能买固本肥皂1/6块,47年能买煤球1个,48年能买大米3粒,49年能买大米2.45/10000000粒。

(2)设疑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如果纸币发行少了会出现什么结果?

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以及每种面额的纸币的发行数量。但国家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发行过少,会阻碍商品流通,引发通货紧缩。

设计意图:纸币发行规律及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刚刚接触经济生活、并且生活经验不足的高一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先通过展示生活案例,然后教师讲解,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这一难点知识。由于教材第八课财政知识会详细介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在此处,学生刚接触经济生活,深层次理解有难度,不用深入讲解,学生了解即可。

【探究活动3】透析社会现象——爱惜人民币 多媒体导入图片

针对图片反映的人民币在实际使用中反映的问题。社会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人民币的一些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防范意识和道德素养。认识到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六、 板书设计

七、巩固练习:

1、国外有人将野外小溪.瀑布.小河流水.鸟鸣等声音录下来,复制出录音带高价在城里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商品

货币

纸币

含义

基本属性

产生 本质 职能 产生 含义 发行规律

出售,卖“声音”卖出了财路。录制的声音之所以能成为商品,是因为()

A.自然物品可以直接作为商品出售 B.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C.它凝结了人类劳动并用于交换 D.它能给人以精神享受

2、市场上销售的被人为添加了三聚氰胺的食品()

A、是商品,因为它耗费了人类的劳动

B、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再具有正常的使用价值

C、是商品,因为它用于交换

D、不是商品,因为国家已禁止销售

3、老李首付10万元购买标价50万的房子,10年还本付息47万,这里的10万、50万、

47万分别执行了货币 ( )职能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B. 支付手段流通手段价值尺度

C.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 D.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4.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这就是说( )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少价值(即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

设计意图:巩固掌握本节课重点知识。

八.课后作业设计:

《企业管理报》载文指出,在注重产品质量方面,日本的松下电器公司可以作为一个范例。

在松下电器公司,有一个产品陈列室,里面陈列的不是锦旗、奖状和本企业引以为自豪的各

种新型产品,而是各种劣质品和次品。用公司人士的话说:“我们要让员工记住,这是本公

司的耻辱,以便时时提醒他们,不要让这种耻辱再在自己的手里发生。”

运用商品的知识回答:日本商人重视产品质量这一特点,对我国的商品生产者有何启示?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完美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货币的本质及商品的两个基本职能,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商品流通(公式)及其对生产者的启示,纸币的流通规律。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纸币的优点及流通规律 难点:正确对待货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 四、[板书设计]: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3)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价值尺度的含义 ②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③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流通手段的含义 ②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对生产者的启示 ③必须使用实实在在,现实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优点及其含义 (2)纸币的发行规律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众多经济现象中,消费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在市场经济中,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大多要用货币从市场上购买。货币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 (探究讨论活动1):商品是一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

金融学教案

金融学教案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 学院(部、中心) _ 经济学院___________ 系(部) __ 金融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 __ 金融学____________ 授课对象金融学本科生 __ 授课教师__ _ 王昊____________ 职称职务 ___ _讲师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 _《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辽东学院经济学院制 二OO八年三月 1 金融学课程教案授课时间第一周周一第二大节课时安排 2学时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课程体系介绍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课程体系介绍(掌握) 目的:旨在激发同学们学习金融学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学、拓宽知识深度的源动力。 第一章货币与信用 目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商品经济活动离不开金融活动,而现代金融活动的背后归根结底还是

货币运行和信用关系的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来概括我们所处的经济时 代。本章主要介绍货币与信用的相关知识,为以后各章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了解货币的起源理论,货币的起源由于在《政治经济学》中学过故略讲;掌握货币的职能) 第二节货币制度 (掌握) 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课程体系介绍: 概括金融学知识要点、金融理论解决实质问题的意义。 第一章的一、二节内容: 基本内容:讲述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货币的职能;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 和经济职能 重点:讲述货币制度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中信用的含义和经济职能难点:理解和把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作用的两面性,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职能 一、货币起源理论 (一)古代的货币起源说 (二)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 1(货币产生的基础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发展

必修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必修1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北京101中学刘子森 一、课标要求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

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商品的含义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 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等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难点:纸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有一定的生活感知,教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略而不讲,重点放在难点知识的突破上,可运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初步把握本节主要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神奇的货币 教案

《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

1.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 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 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 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的产生

山东大学货币经济学(英)授课教案

山东大学货币经济学(英)授课教案 课程代码0023100710-4授课日期月日()课程名称Monetary Economics 授课方式授课+讨论授课教师姓名Kong Danfeng (孔丹凤)职称Professor授课对象金融数学2011级 39人 留学生2人(荷兰、意大利)授课时数18周周3授课地点中心理综楼208本单元或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This chapter is an introductory chapter that contains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that is needed in later chapters of the book. This chapter allows the instructor to branch out to various choices of later chapters, thus allowing different degrees of coverage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point to transmit to the student is that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re crucial to a well-functioning economy because they channel funds from those who do not have a productive use for them to those who do. The chapter introduces Global boxes, which are sprinkled throughout the text, to get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global economy. 授课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Chapter 2 An Overview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 Func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 Structure of Financial Markets Debt and Equity Markets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Exchanges and Over-the-Counter Markets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s * Financial Market Instruments Money Market Instruments Capital Market Instruments *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International Bond Market, Eurobonds, and Eurocurrencies World Stock Markets * Function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Indirect Finance Transactions Costs Risk Sharing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dverse Selection and ?Moral Hazard * Type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Contractual Savings Institutions Investment Intermediaries * Regulation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creas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 to Investors Ensuring the Soundness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Financial Regulation Abroad重点、难点及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熟悉、了解、自学)

人教版 高一政治 必修一 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 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 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 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 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讨论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衣食住行都需要用到钱,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早有体会,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商品都需要用钱去购买(用于交换) 商品是人们生产出来过余的劳动产品,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神创造的。(必须经过劳动)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同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 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大家为什么要买商品? 引导:买衣服可以用来保暖,大家手中的笔可以用来写字学习。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为什么一把斧头换不 到一只羊呢?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 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活动探究一:准备五张纸分别写上马匹、食盐、棉布、粮食、茶叶代表五种不同的商品。 找到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将五张代表商品的纸分别发到他们手里。 要求拿到马匹的同学换到食盐,拿到食盐的同学换到棉布,拿到棉布的同学换到粮食,拿到粮食的同学换到茶叶,拿到茶叶的同学换到马匹。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市优质课)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教材版本 人教版2013年4月第5版,2013年7月山东第一次印刷。按照十八大精神和社会现实状况,新教材修订部分内容。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老教材原文: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新教材修订: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贵金属金银等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成为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 老教材原文: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新教材修订:删除老教材中“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第三目纸币 老教材原文: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铸币。金属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会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一般情况下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后来,又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新教材修订: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的,每做一笔交易都要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不方便,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又产生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成了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 老教材原文: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新教材修订: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适当讲解的同时,可以通过一些生动形象、模拟实际生活等课堂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 【题目】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货币金融学教案(第7-8章) 货币金融学 蒋先玲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第七章商业银行及经营管理 课次第8次 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第8教学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了解商业银行的产生; 2、掌握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职能、组织形式; 3、掌握存款的创造过程; 掌握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经营原则。 教学重点及难点提示: 1、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过程; 商业银行的性质、职能、业务。 教学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 商业银行是指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信用机构。商业银行是银行体系的基本环节,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 (一)早期银行的产生 商业银行源于货币兑换业。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产生 现代资本主义银行是通过两条途径产生的:一是由旧式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而转变为资本主义银行;二是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制银行。 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点: 1、利息水平适当; 2、信用功能扩大; 3、具有信用创造功能。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特殊的企业 首先,商业银行是企业,具有一般的企业特征。 1、银行具有一定的自有资本,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教法提示:多媒体教学图示教学

2、银行的业务活动处于再生产过程之中,是实现资本循环的必要环节。 3、银行的经营目标也是取得利润收入,同样受利润平均化规律的支配。 4、银行的利润也是来源于剩余价值。 其次,商业银行又是特殊企业 1、经营对象特殊。不经营普通商品,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 2、活动领域特殊。其活动处于货币信用领域,通过货币信用业务同其他企业发生广泛联系,并取得利润收入。 3、对于经济影响程度特殊。银行与社会各部门联系密切,对整个经济运行及其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商业银行的职能 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作用,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具有以下职能: (一)信用中介职能,这是银行最基本的、最能说明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含义:充当信用中介是指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充当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之间的媒介。 注意二点:充当信用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属于间接融资活动,可以克服企业之间直接借贷的局限性。 (二)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资本 即把社会各阶层的用于消费支出的货币收入和储蓄转化为生产的资本。也就是将非资本的货币转化为货币资本。 (三)支付中介职能 商业银行在为企业之间办理与货币收付有关的服务性业务时执行此职能。(四)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1、商业银行创造了可以节约现金的信用工具,节约了流通费用。 2、借助于信用流通工具,银行可以创造派生存款,从而扩大信用。 商业银行创造的信用流通工具主要是银行券和支票。(但在现代,商业银行已经不能发行银行券。) 四、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一)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美国。 单一银行制优点: 1、可以防止银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也可以缓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2、有利于银行与本地政府和企业协调关系,为本地经济服务。 3、银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自主性、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一文不名,使英雄气短,百万英镑,识世间冷暖;金融风暴,顿使经济衰退,人民币稳定,尽显大国风范。为什么货币有如此魔幻般的力量?它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我们该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这就是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所要回答的问题。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教学重点 1.货币的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3.纸币。 教学难点 外汇、汇率;正确对待货币。 教学方法 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货币的本质 [走进新课] 师:“一叶障目”是大家都熟悉的成语,我们—起来看一下短剧《一叶障目新编》,边看边思考:俊媳妇为什么能轻巧优雅地拿走东西?书呆子为什么是偷东西?这里反映的经济生活道理是什么?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短剧《一叶障目新编》:俊俏的媳妇上街在摊铺旁轻巧地拿出五文钱给摊铺的伙计说“香粉一盒”,伙计收了钱很礼貌地递上香粉说:“请拿好,请走好,欢迎下次再来。”俊俏的媳妇轻巧地接着香粉,嫣然一笑,优雅地离去。俊媳妇的书呆子丈夫则拿着所谓的“蝉翳叶”遮在脸上,很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课时安排:3~4课时 知识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外汇和汇率。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设计原则 1.教学案例的连贯性。 2.教学环节的逻辑性。 3.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4.教学过程的主体性。

六、教学资源参考 1.中国历代钱币简述 古代曾以海贝壳充当货币,称贝化(货)。已发现我国充当货币的海贝,大型的有虎斑贝、阿文绶贝,小型的有货贝、拟枣贝等,以货贝最常见。河南安阳殷墟常有伶鼬榧螺与海贝同墓出土。贝化在我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夏、商、周三代的重要物品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小贝十枚为一朋。 先秦货币。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林区、林农混合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符号。这种标名铸地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及民国时期。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币。生活在湖水面较多的部落,以捕鱼为业,其铸币有的似图腾,有的似地名,有的似计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的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圆钱。 秦汉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但不久,由于暴政和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饷便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许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公元18年,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王莽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钱制混乱,但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 两晋南北朝货币。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各自为政,许多还自行铸钱。巴族首领李特、李流等,建汉于四川,铸“汉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货币。 隋唐货币。隋文帝平陈之后,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隋五铢之“五”字左

高中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1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1新人教版必修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了解商品及其基本属性,知道纸币的含义、优点和不能任意发行的原因。 2.理解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3.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职能和作用,学会结合现实材料进行分析和应用。 4.自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1.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3.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探究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图示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 想一想“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中的“衣”是商品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商品。因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诗中的“衣”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 有用于交换。 。 价值 和 使用价值 基本属性: (2) 判断①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 提示错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②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有用性。 提示错误。人们选择商品关注的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即“物美价廉”。 2.货币的本质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交换 产生:货币是 (1)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 固定地 本质:货币的本质就是 (3) 一般等价物 。 想一想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有什么区别? 提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般等价物则不是固定的。 大型歌剧《白毛女》(舞台剧)全国巡演的首场演出在陕西延安启动。57岁的徐大姐用80元买了一张门票,再次欣赏到“扯回几尺红头绳,给咱喜儿扎起来哎……”等经典台词。 问题探究 (1)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是商品吗? (2)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吗? (3)徐大姐用钱为什么能购买门票呢?答案(1)不是商品,判断商品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 于交换。 (2)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头绳能够满足喜 儿扎头发的需要,因而具有使用价值。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杨白劳送给喜儿的红 头绳已离开商品交换领域,不再是商品,因而不具有价值。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所以徐大姐用钱能购买门 票。 名师点拨 1.判断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二者缺一不可。 (2)属性法: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3)领域法:虽为劳动产品,关键还要看是否已离开流通领域,离开流通领域就不再是商 品。 2.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内招生)

货币银行学教案 暨大金融系萧松华 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教材:萧松华、朱芳:《货币银行学》(第三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主要参考文献: ?黄达:《货币银行学》,《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李扬、王国刚、何德旭:《中国金融理论前沿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霍文文:《金融市场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易纲,吴有昌:《货币银行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 ?课后复习、精读教材、归纳总结、广泛阅读有关文献 ?做好练习并自我检测 ?观察金融领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积极参与讨论 ?尝试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章货币 本章重点掌握及思考的问题: 1、货币购买力与价格 2、金属货币的自发调节功能 3、货币制度及其内容、格雷欣法则 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征 5、货币的定义及层次划分标准 第一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四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交换媒介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而贮藏价值和支付手段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一、价值尺度(Standard of Value) 1、概念:货币可以用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2、特点: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要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就可以,而不需要现实的货币。价格与货币购买力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价格反映价值是相对准确,只是从趋势上反映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供求对比。 价格一般包含两类因素:价值和供求。 ·思考:当货币是否足值时,价格的决定与变化? 货币购买力(Purchasing-power of Money),又称货币价值(Value of Money),是指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或数量)。货币购买力(L)是价格(P)的倒数。 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 1

神奇的货币教案终审稿)

神奇的货币教案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神奇的货币》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揭开货币 货币的含货币的职纸币的产 货币的本 商品及其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 纸币的产纸币的发 树立正确 君子爱 第一课时:《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表述: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 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

货币金融教案

《货币金融学》部分章节教案 黄农 2013-3-20 第三章利息和利息率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利率是最重要的经济杠杆之一,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经济运作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与影响。利率问题是金融市场最基础、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几乎所有的金融现象都与利率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一节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的来源与本质 (一)利息的本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也可以看作是货币持有人一段时期内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或放弃获取投资收益的补偿。 在远古时代.就有了借贷行为,利息作为一种占有使用权的报酬就已经出现了。当时,以实物形式,如谷物、布匹等,进行利息的支付。在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高利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主要形式。高利贷者的贷款对象有奴隶主、地主及小生产者。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小生产者,利息显然来源于小生产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如果高利贷的借入者是奴隶主或地主,利息的来源则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价值,因为奴隶主和地主是不参加任何生产的寄生阶级,他们收入的源泉是奴隶或农奴的劳动成果。所以高利贷的利息来源是奴隶或农奴、小生产者所创造的、被高利贷者无偿占有的剩余劳动产品的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价值。高利贷的利息,体现着高利贷者同奴隶主或封建地主共同对劳动者的剥削关系。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利息的支付逐渐过渡到贷币形式上来。真正意义上的利息是资本主义的利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只有资本家分为货币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利息,一般地说,才创造出利息的范畴;并且,只有这两类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才创造出利息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因贷出货币资本而从职能资本家那里获得的报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利息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产物,但在资本的表面运动形式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掩盖了,货币被贷放出去一定时间后,带着增殖的价值△G回到出发点,仿佛货币自身有了增殖的能力。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的分析中,揭示了利息的来源,分析了利息的本质。他指出,借贷资本的运动特点是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双重支出是指:首先,货币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然后,职能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双重回流是指:职能资本家把生产出来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销售出去取得货币,然后把借贷资本连本带利归还给货币资本。 由此可以看出,借贷资本的运动与现实资本的运动和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借贷资本只有转化为现实资本,进入生产,才能增殖。由于货币资本家在货币资本贷出期间内,将资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生产利润的能力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后者运用借入的资本,购买生产要素并进行生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必须分割一部分给货币资本家,作为使用资本商品的报酬,这便是利息。马克思经过科学的分析后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自己的资本所有权向职能资本家索取的报酬,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资金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利息范畴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理解纸币的含义;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 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钱,离不开消费。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生活与消费。 一、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最近的消费情况。同学们手里应该都有一些零花钱吧,那这几天都买了些什么呢? (学生:书籍,文具,衣服…) 刚才提到的这些购买来的物品,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商品。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商品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两个问题:(1)我们每天呼吸的氧气、沐浴着的阳光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回答很正确。一样东西要使其成为商品,必须是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获得的。比如书籍是经过作家的思考、印刷、装订等一系列程序得来的。那么商品的第一条属性就是劳动产品。(2)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呢?(学生:不是)很正确,虽然这件毛衣耗费了母亲的劳动,但是毛衣生产出来以后,并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而是供自己或者家人使用,因而这件毛衣也不能称作商品。由此我们知道商品的第二条基本属性就是用于交换。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给商品下一个定义了: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 湘潭市三中张尖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1)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的含义。(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3)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①②③④ 2、能力 (1)通过梳理货币产生的历史,剖析货币产生的必然性,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2)通过从具体生活现象分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3)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现象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的商品货币观念,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课时安排 1一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货币到底神在哪里?又奇在何处?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板书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三、推进新课 (一)商品的含义 【探究活动一】1、(课件展示)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 请问:瓶装水“农夫山泉”是商品吗?山里的泉水是商品吗?为什么? 2、(课件展示)超市里不同品种、形状的西瓜。

提问:农民李大爷一家今年生产了4000斤西瓜,除了留下500斤自己家人吃外,剩下的都被超市收购了。这4000斤西瓜全部是商品吗?为什么? 3、你能说明到底什么是“商品“吗? 教师总结: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的化肥、农药,工厂购买的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山里的泉水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而瓶装水“农夫山泉”则是商品,因为在把山里的泉水变成瓶装水“农夫山泉”的过程中,是耗费了人类劳动的。第二,并非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李大爷一家生产的4000斤西瓜中,留下来给自己家人吃的那500斤不是商品,因为它虽然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只有被超市收购的那些西瓜才是商品,因为它既是劳动产品,又用于交换。 (二)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设疑】那么,商品是不是从来就有的?人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 乍看起来,货币与商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那么,货币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述】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一一扩大的物物交换 一一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一一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①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产品没有什么剩余,可以用于交换的商品很少。这时候的交换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 ②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了,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19世纪初,某山村曾经上演过这样一幕:有牛奶的人叫:“要牛奶的人拿大盐来!”有盐的人喊:“要盐的人拿矛头来!”有矛头的人喊:“要矛头的人拿咖啡来!”而有咖啡的人喊:“要咖啡的人拿红珍珠来!” 思考: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咖啡,那么上述情况中,哪一次交换可以成功?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想要换的是牛奶,他需要交换几次?在物物交换阶段,交换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什么前提条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物物交换的难度往往很大,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很复杂。那么,你能设想出更简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③人们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都普遍愿意接受的商品,就是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