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第二:讲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开篇语:辅导员,老师们,为了一个目的我们在次相聚。

,你们好!今天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特征,首先要认识他们的生存发展环境,这是真正生长在改革发展时代的一代人,在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他们自然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作为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最活跃、思想观念最解放时代里出生长大的一代,在他们身上,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和破坏力共存;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他们面临着过去父兄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开放、潇洒、飘然,也将未曾有过的艰难放在了他们的肩上。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代人。

一、影响着一代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社会因素

从思想道德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到,社会变迁发展对少年儿童发展形成五大尖锐挑战。一是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给少年儿童社会道德价值选择带来挑战。市场经济生产资源所有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少年儿童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少先队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被日渐打破,少年儿童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二是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给少年儿童精神家园构建带来挑战。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崇尚的是物质和现实,“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必然影响全社会,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市场价值的影响及

时长期的,也是深远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忧虑: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我的孩子发展的终点在哪里?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认真想一想,现实、物质、功利的价值观念在很大范围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科学的精神家园是当代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三是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给少年儿童道德发展带来挑战。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组织传播领导讲、精英传播作家记者讲、权威传播教授老师讲,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单向性“我说你听”,强制性“我说你必须听”的特点。而现今社会,互联网加速了大众传播、草根传播,谁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听,权威社会逐渐让位于平等、沟通、民主新格局,这就对每个人的社会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给公民素质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四是社会组织发生变化,少年儿童健康社会化面临新挑战。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社会原有的正式组织影响力日趋下降,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组织,特别是青少年的自组织日益活跃,对青少年的社会价值、思维行为模式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青少年受非正式组织影响正在逐步从文艺、体育、娱乐等方面向深层次观念、价值发展,而网络组织的发展,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市民社会积极参与的趋势,都给包括俄热土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五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首先是过分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书法班、舞蹈班、奥数班,多如牛毛的课外班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无尽的攀比、成绩排名的焦虑,因为成长目标和过程引发的亲子冲突比比皆是。这一切都源自父母的过分期望,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不考虑孩子的个性特征,一味地追求世俗的所谓成功。第二是过分替代。孩子的事情,小到洗衣、做饭,大到报考学校、发展规划,一律由家长替代,以至于这一代孩子头脑越来越发达,实际生活能力越来越差,四肢越来越短小。第三是过分保护。不敢让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不放手让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现代生产,生怕孩子遭受挫折,遇到困难。结果形成了越不放手就越没能力,越没能力就越不敢放手的恶性循环。第四是过分隔膜。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开放,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日渐艰难,亲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趋尖锐,父母和子女相互间越来越觉得不可理喻,因亲子冲突引发的悲剧随处可见。第五是过分放纵。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里没有应有的规矩,孩子在家里受到任何规则的制约,一旦走入社会,强烈的反差造成了极端的不适应,各类问

题就会应运而生。

二、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

可以从六个方面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特点。

第一,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日趋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从来没有任何一代人想这一代人一样,受社会影响如此深刻、广泛,孩子的每一个言行都与社会生活机密相连,主流价值的影响力在日渐缩小,而多元化的、社会的影响力在日渐强大,这是事实,也是趋势。二是知识面广,兴趣广泛,但学习内在动力不足,主动性差。就知识发展来说,这代孩子视野开阔,知识面广,但学习缺乏内在动力,不要说为远大理想和事业奋斗,就是真正懂得为自己未来好的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也不太多,大多数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三是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但易受诱惑,易发生偏差。由于信息的开放,孩子们见得听得比过去多了很多,他们受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影响,思想上少禁锢,具有很强的独立批判精神,但相应的判断能力并不具备,思想观念上、行为方式上、情感表达上都会经常发生的偏差。

第二,崇尚自我,追求个性。首先,他们追求个人的发展性、独特性,认同现代意义上的“自我”,但自立更多停留在心理层面,实际上生活自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都不足。由于家庭教育上的问题,很多孩子没有机会自己独立面对生活上的问题,在社会信息高度冲击的同时,也面对着社会生活能力锻炼上的极度贫乏。其次,他们的生理性发展、心理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的生理发展快速。有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少女的青春期提前了三年,初潮年龄下降到9.5岁。与此相连的是其心理上与社会性发展的滞后,一方面是心理适应不良增多,一方面是社会性能力降低,与生理发展形成强烈的不平衡状态。第三,他们受社会发展影响,接纳推崇权利义务、契约、竞争、自然保护、效率、法律等社会现代观念,对传统观念和道德缺乏积极认同,对传统的教育方式缺乏积极的认同。这一代人更习惯于接受现代观念,受西方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的影响较深,而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一些行为规范、道德礼仪了解不够,思想上缺乏亲近感,通过各种方式灌输的传统思想,极易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而动摇。第

四,这一代人道德的自觉性本质随社会发展日益呈现,道德能力水平,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持续有所提高。与上一代人相比,社会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控制减弱,道德的强制性、功利性都在消弱,更多的人开始重视道德行为的内心感受,道德行为越来越回归到自觉性本质上来。在这方面青少年和儿童走在社会的前面。

第三,追逐流行,反感束缚。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这代人动态群体文化特征突出,文化的符号性表现影响巨大。这一代孩子个性大都很强,但他们也最容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未见得真正理解在语言、服饰、流行音乐背后价值观念和社会含义,他们更多的是在追逐一种符号,而这些符号往往带有强大的吸引力,甚至会使他们着迷。二是他们认同同辈文化价值,与父辈观念、价值冲突增加,叛逆性突出。随着社会的飞速变革,代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这一代孩子在很多方面会与其父母形成观念上、行为上、情感表达上的不一致,叛逆成了一代孩子的共同特征。三是积极探索,追求新鲜、刺激、新奇,反感束缚、训诫、灌输。在一定意义上说,对这代孩子需要引导、推动,灌输是一种结果,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对他们而言,强制性的灌输往往不容易取得积极效果。我们需要把党的观念、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灌输到少年儿童之中,但这绝不仅仅指的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结果。需要我们研究少年儿童的认知特点,分析其接受政治观念的客观规律,发挥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第四,与成人社会冲突激烈。应该看到,作为一代成长中的个体,每个少年儿童都需要接受社会价值,完成社会化。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的青少年社会文化理论,青少年儿童接受社会价值,包括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等;社会价值的代际传承有三种模式。第一是父母模范文化,即青少年儿童的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父母,这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权威社会,父母有较高的权威性,儿童大都被动接受父母的教诲,较少叛逆。第二是同辈模范文化,即青少年儿童的社会价值主要来源于同龄群体,父母文化与同龄文化并存,这时的社会状态就是叛逆社会,两代人的冲突激烈。第三种是子女模范文化,即上一辈需要向下一辈学习,我们已经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看到了子女模范文化的端倪。目前随着社会的激烈变迁,我们文化价值传递模式正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从权威文化向叛逆文化转

变。少年儿童在很多方面都与上一代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叛逆性也是一种必然。

第五,生存矛盾表现尖锐。这一代人明显存在社会化的不均衡与不同步。主要表现在父母和孩子两个方面,一个是少年儿童生理发育提前,心理成熟滞后,二者处于不同步状态;另一个是家长对子女生活上的过度关怀,精神情绪上的过度冷漠,二者也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两个不同步和不均衡一起发生,就造成了青少年儿童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多种冲突,也给少年儿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六,面临着成长发展的问题和压力。这一代孩子大都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生存非常压力大他们的压力主要有学习压力,分数排队、娱乐不足困扰着每一个少年儿童;代际冲突,沟通不良甚至打骂的现象几乎发生在每个家庭,每个青少年儿童身边;朋辈友谊,在同龄交往、群体、异性交往上孩子们有很多问题和困扰。也急需指导和帮助,但父母和家长往往忽略他们的这种需求;道德发展,环境的影响,道德发展的问题影响着每一个孩子,面对多元化的现实社会,每个孩子都面临着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权利侵犯,在生命权、发展权、受教育权、参与权等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构建起一个完善的保护屏障,儿童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还比比皆是;参与,在很多事关儿童自身利益的问题上,儿童还没有发言权,儿童参与社会的畅通渠道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儿童健康成长

面对处于这样生存状态的少年儿童,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的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反思少年儿童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误区之一,德育目标内容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很长时间我们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少年儿童实际生活有一段距离。一是标准的高深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生活。总体来讲,过去很长时期内我们在课堂上讲的那些革命道理与学生实际生活是分离的。我们习惯于用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跟实际社会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潜规则、跟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距离。二是内容的抽象影响少年儿童的理解。道德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习惯于把道德当成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和行为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道德教育内容的抽象直接影响了孩子

的道德习惯形成。三是单一的标准影响少年儿童多样化发展。现代生活道德表现是多样化的,我们的道德教育往往是讲一个最高的标准,但是儿童每天看到的却是多样化的道德行为,有些道德行为是你德育课堂反对而社会是认同的,这在实际上就加剧了理念和行为的两面状态。四是道德教育与人格、心理塑造的分离。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的问题,这是道德的核心。这就不可能离开情绪、人格等心理品质。把道德教育简化成为一种规范和理念,违背了现代道德的根本特征,越走入现代,道德与心理、人格的关系越密切。

误区之二,德育形式、过程脱离少年儿童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必须要突出儿童主体。传统德育以少年儿童为被塑造的客体。实际上传统的德育,强调的只有一个标准,叫做共产主义接班人,具体一点叫做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将少年儿童视为被教育客体的思维,它将直接面临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挑战。当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被教育者主体,我们课改的核心内容就是恢复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体现多样化选择,多样化标准的衡量。今天我们仅仅把少年儿童当成塑造的客体来进行道德教育,已经无法取得实效。传统德育的方向、内容、目标主要不是从青少年出发。我们每年定的德育计划大都不是根据孩子们的实际状况,特别是他们的需求,而主要是根据上级的精神,依据自上而下的要求,孩子想要的,需要回答的问题,往往不能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主题。忽视德育过程中少年儿童之间、少年儿童与辅导员之间的互动。成长需要伙伴,特别是道德发展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和作用的过程。相当多的情况下,现在的孩子成长过程基本上是孤独的,以灌输为主要形式的道德教育已经无法在很大程度和深度上引起儿童间的互动。青少年在德育过程中的低参与,甚至不参与。长期以来,孩子远离道德教育的过程;我们搞的相当多的活动儿童是被动的。在话语灌输的过程中,少年儿童是被动接受的。德育过程被动和客体化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

误区之三,道德认识与行为的严重脱离。带有缺陷的道德教育,带来的是孩子道德发展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德价值的虚化。我们给儿童讲了很多的道德价值,他们知道在理念应该这麽做,可是在行为上却不会那麽做,这个价值是虚的,形成了两张皮。二是道德行为的社会化。儿童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受到社会流行价值的指引,呈现出社会化的特征,放贷、拍卖等社会经济

行为在校园里比比皆是。道德能力上的多重挑战。社会不断变迁,新的道德领域不断出现,传统的道德信条越来越多地面临社会现实的挑战,课堂上传递的道德理念越来越多地遭受到现实生活的非难。

第二,明确工具价值,从改变态度开始。有五个方面的基本价值要在实际工作中特别予以注意。一是尊重主体,真正把少年儿童作为活的、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给与他们发展的空间,更多地不是把真理交给他们,而是带领他们去寻找真理;二是强调接纳的态度,区分接纳与赞赏的不同,对今天孩子们的某些言行你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接纳,不要事事都强求孩子与你一致,还要拒绝判断,从理解出发积极面对每一个少年儿童;三是自决,即自我决定,尊重每一个少年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给孩子自决的权利,不替代;四是个别化,把每一个少年儿童都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承认差异性,尊重独特性,不强求一致;五是一致性,强调对事业负责与对少年儿童个体负责的一致性,我们不仅要对党的事业赴阿娥,也要对每个生命个体负责,二者要统一起来。

第三,明确儿童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必须明确少年儿童的发展需求。一般来说。从社会福利需求的视角,儿童有八大福利需求。一是获得基本生活条件,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存权利的落实;二是获得健康保证,既要满足其健康的需要,又要引导教育其学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获得良好的家庭生活,包括必要的养育条件、情感支持等;四是满足学习的需求,启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满足休闲和娱乐需求,万事孩子的天性,要满足孩子玩的需求,除了提供时间、设施,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学会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六拥有社会生活能力的需求,包括主流价值的书吏、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七是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如开放自我的能力、抗拒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等等;八是免于被歧视、剥削伤害的需求,保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是教育引导儿童健康发展的前提,必须高度重视。

第四,以少年儿童发展为本,改革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总的来讲,要强调为少年儿童服务的工作价值,提倡专业化,把对少年儿童单纯的道德教育转化为科学成长发展的辅导。如应该紧密结合实际,围绕社会现实和少年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

题,关注孩子们关心的焦点、议论的热点、发展的矛盾点、关键点等;要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坚持教育活动中必须设立孩子们的实践环节;要倡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经常地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上的各种争论,帮助他们分辨是非,学会选择;要努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把各部分多的孩子把如主流评价体系之中;要努力形成教育过程中的群体互动,可以运用成长小组的工作模式,把少先队建设成为孩子们心灵互动的群体;要把道德能力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把习惯养成当作道德教育的重点,坚持从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从一点一滴小事上入手,培养好的道德习惯。

第六坚持党和社会主义的主流教育。主流教育在今天面临挑战,以阅读辅导为例,主流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和儿童实际,首先做到有效选择,帮助孩子选择读物。辅导家长选择那些始终坚持主流价值、注重全面发展、不危言耸听、以儿童为本的读物,坚持选择时的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兴趣。其次是要做到有效接触,即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孩子与主流价值的有效接触,如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有时间读书读报;老师、家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孩子共同阅读、相互讨论;推动学校、社区阅览活动设施建设;帮助社区、学校开展读书读报活动等。第三是做到有效推进,发挥团体优势,积极开展优秀少儿读物的推介活动。如使用读书读报专题(读物)竞赛、优秀儿童读物朗读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认真阅读;推动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轰动,把更多的好书推荐到雏鹰奖章系列中;在学校、社区举办儿童读物大市场,推介好书;辅导孩子运用书本剧、玩偶表演、故事会、街头剧等多种形式激发阅读兴趣等等。

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35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

2012高三生物总复习教案第35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教学案 【考纲要求】 【考点分析】 【考点预测】 本知识点事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基础,单独出现试题的可能性比较小,主要是与群落和生态系统联合考察,主要考察的是种群的特征以及种群增长的曲线,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梳理】 一、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3、迁入率和迁出率 4、年龄组成和性比 三、种群的数量变化

1、“S”型增长曲线 2、“J”型增长曲线 3、意义 【重点解析】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布局和遗传特征等。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的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它是种群最基本的参数。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可变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1)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种群的调查。假设该种群的总数为N,则 N= 重捕总个体数×当初标记的动物数目 重捕动物中有标记的个体数 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种群的年龄组成主要有三种类型: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保持稳定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增长型:种群中幼体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的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课时课题:第4章第1、2节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课型:复习课

命题的形式与趋势: 1、考纲要求为“Ⅰ”级的“种群的特征”,命题形式上,多为选择题。 2、考纲要求为“Ⅱ”级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一知识点则以图表结合的简答题为主。 【设计意图】:明确考纲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本节课的复习目标机任务。 【网络构建】 【设计意图】在细致的讲解知识之前,先让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有大致的回忆。通过回忆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完成《高考总复习》基础回顾,为更好的上课作准备。 【核心考点要点归纳】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②析图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 A 幼年多,老年少>增加增长型 B 各年龄比例适中= 波动稳定型 C 幼年少,老年多<降低衰退型 注: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

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特别提醒: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总结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判断正误 1.两个池塘中的鲤鱼应属一个种群( )。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可因地理隔离形成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 3.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4.动物种群密度调查都不能用样方法( )。 5.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 )。 6.性别比例失调,不会引起种群数量改变( )。 7.不同种生物K 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 值固定不变( )。 8.城市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 9.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只有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 )。 10.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考点一: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4)利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蛾——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5)将性外激素释放到大田里,干扰雌雄蛾正常交尾——降低出生率。 (6)性别比例中,♂多于♀的如蚂蚁等;♀多于♂的如人工控制的种群——牛、鸡等。 2.种群的年龄组成图解及分析 (1)模式图 ①图解 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曲线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3、性别比例:指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不同的物种中,性别比例有3种类型: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中的黑猩猩、猩猩等;(2)雌多于雄,如人工养殖的鸡、鸭等;(3)雄多于雌,如蚂蚁、蜜蜂等。在蜜蜂家族中,只有雄峰是雄性,而雌蜂和工蜂都是雌性,而工蜂却是没有生殖能力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量。它反映了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 5、迁入率和迁出率 6.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 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 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考点二: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与“S”型曲线模型比较 1 2.K值与 在实践中的应用 2

2019届高考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学案含答案.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含答案 第 28 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 考纲要求 ] 1. 种群的特征( Ⅰ ) 。 2. 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 。 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 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深化拓展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及判断技巧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项目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曲线图 柱形图 (3)各图示共性及判断技巧 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 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项目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深化拓展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中的 4 个关键点 (1)关键点 1: 样方法中样方的选择要合适 ①随机取样:常用五点取样法( 如图 1) 和等距取样法 ( 如图 2) 。 ②大小适中:乔木100 m 2、灌木16 m2、草本 1 m 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 ( 叶脉一般呈网状) 。

③数量合适:样方太少,误差偏大;样方过多,工作量增大,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数量。 (2)关键点 2:样方法中的计数要准确: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 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 (3)关键点 3:标志重捕法中标记物要合适,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 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4)关键点 4:标志重捕法中两次捕捉间种群数量要稳定:被调查个体在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 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 3.种群的空间特征及类型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 ( 连线 ) 1.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判断 (1)一座山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 ) (3)橡树种子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空间特征,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 量特征 ( √ ) (4)种群出生率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大( × ) (5)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 ×) (6)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7)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判断 (1)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 ) (2)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4)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5)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作 业 [基础练] 1.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图1 图2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2.(2019·河北承德联校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D[有的种群没有雌雄性别之分(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 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习题

2013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课时提能训练: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人 教版)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共9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 1.(2012·皖南八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种群是繁殖的基本单位 ③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④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 ⑤种群可以作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单位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2012·黄山模拟)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2003年,某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 C.橡树的植株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3.(2012·聊城模拟)将若干只雌、雄鼠放在一定大小的笼子中饲养,让它们自由交配繁殖,并且给予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的数量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可能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4.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时( )

A.增长速率大于零 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D.种群密度最大 5.(易错题)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始终控制在D点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 6.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种群开始呈“J”型增长,达到K值后呈“S”型增长 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草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D.因为植物群落有分层现象,所以种植玉米时要合理密植 7.(2012?安师附中模拟)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的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 退型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高三生物复习——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知识梳理 1.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估算方法 (1)适用条件 ①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者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跳蝻、蚜虫、昆虫的卵)。 (2)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3)标志重捕法误差分析 ①调查值比实际值偏高 原因一:标记个体不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在调查期间脱落。 ②调查值比实际值偏低 原因一:标志物对个体会产生伤害,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原因二:标志物过分醒目,导致个体易被重捕。 3.种群的增长规律及其应用 (1)图示

(2)K值与K/2值的分析与应用 ①K值与K/2值的分析 种群实际数量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②K值与K/2值的应用 科学思维不同曲线模型中的“K值”与“K/2值” 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

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辨析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 答案A 解析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受食物、空间、天敌等的影响,会发生变化,A项错误;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项正确;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可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C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之一,D项正确。 2.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便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 B.若稻田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过多地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则该生态系统不能处于稳态C.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D.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使人们获得更多能量 答案B 解析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A项错误;若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大部分流入害虫等消费者体内,表明该生态系统处于衰退状态,B项正确;稻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不能实现完整的物质循环,如稻种会流出生态系统,而矿质元素需不断补充等,C项错误;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项错误。 考向二种群的数量的变化分析 3.(2018·全国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一 轮 复 习 教 学 设 计 王乐增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 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再利用典型实例,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总结规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利用典型例题,迁移应用,当堂消化吸收,真正做到先学后教。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问题,资料,引导学生复习课本,逐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时评价以及让其他学生指正补充,真正的理解基础知识。 四、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学会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五、教学流程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 1. 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 出生率、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3. 迁入率、迁出率 (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4. 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要点探究 1. 探究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观察下图中种群各特征的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能够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除以上条件外,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2.探究两种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不同点 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 对象 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 程序 注意 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同 ②调查期间没有大规模迁入和迁出,没有外界的强烈干扰 易错警示 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教案资料

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②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③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种群的空间特征

(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3.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 (1)样方法 ①适用对象:植物、昆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 ②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计值。 ③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取样的关键:随机取样。 (2)标志重捕法 ①适用生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密度估算公式 个体总数N 初次捕获标记数M =再次捕获个体数n 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 。 [思维诊断]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 √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2013·浙江,4B)( √ ) (3)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种群的密度(2012·新课标,6D)( × ) (4)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2012·安徽,30Ⅱ(2)改编)( × ) (5)橡树种子常在母树附近形成集群是空间特征,由于微甘菊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数量特征( √ ) (6)依据年龄组成预测的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最终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等( √ ) (7)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 × ) (8)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昆虫也适用( √ )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教案

2014年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 变化教案 1. 涵盖范围 本单元包括必修3的第四、五、六章内容。从宏观方面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 考情分析 (1)考查力度:此单元在高考中是高考三大考点遗传、代谢和调节之后最重要的考查内容。 (2)考查内容 ①“J”型和“S”型种群增长曲线的理解与应用。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中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 ③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图解与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 ④生态缸的制作及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 (3)考查形式 选择题:②③中的特定知识点加上种群的特征、种间关系和群落演替。 非选择题????? 曲线题考查①中“J”型和“S”型曲线 图解题考查②③ 热点材料题考查④ 实验题考查④ 3. 复习指导 (1)复习线索 ①以种群的特征为主线,理解种群的概念、数量变化、种间及种内关系。 ②以生态系统的概念为核心,综合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复习方法 ①比较法并结合曲线复习“J”型和“S”型种群数量变化。 ②图解法复习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③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学会运用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分析。 第3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一、种群的特征 种群各数量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

[判一判] 1.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就越多 ( × ) 2. 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 ) 3. 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都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4. 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 √ ) 5. 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 ) 6. 1 000个人的村庄一年出生10个小孩,则出生率为10/(1 000+10)×100%=0.9% ( × ) 提示 10/1 000×100%=1%。 [解惑] (1)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 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的有机整体。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2)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4)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1)“J”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学公式:N t =N 0 λ t ③特点:增长率保持不变 (2)“S”型曲线????? ①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 ②特点: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③K 值:又称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 破坏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 群最大数量 思考 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种群数量如何变化? 提示 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会灭亡;若适应新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类似于“J”型增 长,但最终呈“S”型增长。 2.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判一判) (1)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外界因素 ( √ ) (2)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等 ( √ ) (3)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 )

必修3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4章第1、2节 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B.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成了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C.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定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种群增长率在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各阶段是不同的 解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密度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不会明显变大。 答案:C 2.(2009年广东生物)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营养条件、pH值和温度的变化都会影响种群数量。 答案:D 3.如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有关生物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J”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无限理想状态下的种群增长曲线;而“S”曲线是在环境中空间、食物等资源有限状态下的种群实际增长的曲线。因此阴影部分就表示了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答案:C 4.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 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 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二节: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结构。 3、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所处的面积或体积; ★同种生物在不同时间或区域内,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 ★不同种生物在任意时间或区域内,种群密度一般不同,但可能相同。 ★种群密度反映了一段时间内种群个体数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逐个计数法: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2)估算法: 注:★样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样方法常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根据地形等因素确定。 ★计算每个样方中的个体数: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加上左上角。 ★样方法求平均值做为种群密度估算值。 ★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Ⅰ重捕前的时间足够长,标志个体释放后应与其他个体均匀混合。 Ⅱ标志方法不会伤害动物和影响动物的行为。 Ⅲ研究区域呈相对封闭状态,没有个体迁入和迁出。 Ⅴ标记物不能过分醒目,且在研究期间不能消失。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捕捉个体个数M/种群个体总数N=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总数n 则:N=Mn/m 5、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定义: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公式: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率=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个体数/总个体数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不变 出生(迁入)率<死亡(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小 6、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影响、预测种群数量未来的发展趋势

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 1.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2.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4.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个体不具备的 A.①④⑤ B.①③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④⑤ 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6.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7.褐色雏蝗是每年只有一个世代的一年生昆虫。某地区褐色雏蝗从卵经若虫到成虫的季节消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褐色雏蝗的卵、若虫和成虫构成了一个褐色雏蝗的群落 B.从成虫数量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该地区褐色雏蝗的数量变化属于稳定型 C.褐色雏蝗以虫卵的形式过冬,当年成虫的数量与卵的数量呈正相关 D.决定该地区褐色雏蝗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迁出率及性别比例 8.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曲线上的点S1S2S3S4S5 N20 50 100 150 180 (K-N)K0.90 0.75 0.50 0.25 0.1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训练题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训练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 B.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发展趋势 C.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可使种群密度降低 D.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可增加本种群的K值 解析:选D 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的数量变化起决定作用,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研究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幼年个体占的比例大,种群数量将增加,反之则减少;破坏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会降低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增加迁入率、降低迁出率只能引起种群密度变化,而不能引起K值的变化,K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 2.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 B.依据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即可得出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D.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解析:选D 有的生物没有雌雄性别之分(如玉米),所以性别比例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的特征;种群密度只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到的种群密度都是估计值。 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解析:选D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4.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