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1. 绪论

18世纪以来,人类不象以往那样完全依赖自然,而是控制自然、改造自然,打乱自然固有秩序,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并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危机,如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等。为摆脱这种困境,生态文明的思想应运而生,全球绿色浪潮开始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诞生了,而旅游业正是在这些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和美好的前景之下,近20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产生了多种观点:

邓金阳、陈德东认为, 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因此, 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主体。

马乃喜认为, 我国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就地保护设施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人工生态系统保护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 多数都有比较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刘继生、孔强、陈娟认为,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是指可供游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生态区和人工模拟生态区等。

杨桂华依据旅游资源的定义把生态旅游资源定义为“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 为旅游业利用, 在保护的前提下, 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的客体”。

吴楚材认为, 环境资源是生态旅游的主要资源, 包括大气资源、水资源、旅游气候资源、空气负离子资源、森林植物资源等。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将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为: 凡是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 在有意识的保护的前提下能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且产生可持续生态综合效益的具有生态美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的总合体。

2. 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状况

2.1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东部和沿海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过多年开发建设,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已所剩无几,而西南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技术水平有限以及人们生活水平落后,这些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还处于低开发状态,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对完好, 存留着大量珍稀动植物和成片的森林与自然地貌还拥有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和人文生态资源.

2.2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未来发展状况预见分析

近20年来生态旅游在全球获得快速发展,我国拥有成片的十分丰富的自然和民族生态旅游资源,因此生态旅游在我国也成为了一个朝阳产业正蓬勃发展着.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建设也呈现不同的开发状态.东部沿海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迅速,生态旅游资源几乎开发利用了而西南和西部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将该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良好的开发利用与建设,因此我国未来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将会转向西南和西部地区.例如: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湖北西南部的土家族苗族自治洲,贵州的黔东苗族地区, 四川东南部一带具有开发多类生态旅游产品与自然风光产品, 尤其是深人开发民族民俗文化产品和人文生态旅游产品, 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蕴藏着持续发展的强大潜能。但在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对生态旅游资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破坏.

3.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概念的界定

脆弱性在《辞海》中定义为脆弱-易折易碎《考工记弓人》脆性-材料受力破坏时, 无显著的变形而突然断裂的性质.因此“脆弱性”可以理解为指某事物由于受到外力(如拉力、冲击力等) 容易破碎的性质或某事物本身具有不稳定因素而造成该事物的不稳定性、不坚韧性以及易消亡性。据以上认识,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可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生态旅游资源本身易受外界的破坏,从而失去自身的稳定性、坚强性,并最终导致生态旅游资源的消亡;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本身具有不适应过度的市场发展和需求,即易受到市场影响,有与市场过度需求相矛盾的一面,也就是“不适应性”。因此可以看出,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强调脆弱性是一种本质属性, 在自然或非自然的外界干扰的作用下, 往往表现为动态的、可变的敏感性。换言之, 内在的、静态的脆弱性可以通过外在的、动态的敏感性来反映和量化,特别是考虑到了“外力干扰”的差异, 也就是说,相同的固有脆弱性对不同的污染物或人类活动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特殊脆弱性, 不同固有脆弱性也有可能表现出相同的敏感性.

总之,生态旅游资源在外界的干扰下,资源系统极容易发生变化,从而失去原来特色,甚至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而导致生态旅游系统的消亡.

4. 对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认识

4.1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人为性

何为人为性?这里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1)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引起者是人的活动但不是全部.除了人的活动还有自然的作用,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这些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会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原来面貌或是结构状态发生变化,但失去了原有的旅游价值.(2)人的活动是一种经常性的还具有一定的破坏性的活动或行为,而非人偶尔的非破坏性的活动.(3)人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面前多数时候是为了利益的“破坏者”,而不是“保护着”。

4.2 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真实性

人们将某个生态区或是自然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为生态旅游的景观来吸引游客的观光和消费等活动,因此生态旅游资源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恢复能力没有在自然状态下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就会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真实性。

4.3 趋利避害,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再生

生态旅游资源它有坚韧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由于被人类利用后经常受到人类外来的作用影响,因此它极易遭到人类的破坏,所以较多地表现出脆弱性的一面。如何趋利避害,促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再生即是生态旅游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考虑的现实问题。

5.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表现

5.1 生态旅游资源系统的易干扰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许多生态旅游区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商业竞争能力不断增加或扩大旅游景点或项目,从而陆续出现了一些非生态的旅游景点,这些景点对当地的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系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与破坏。如在景区内修建各种类型的索道和空中缆

车,严重影响和干扰了景区内的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平衡。

5.2 植被、土壤脆弱性的表现

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会产生痕迹,这种痕迹称为游览痕迹。它是植被、土壤在生态旅游过程中的脆弱性的主要表现。例如:徒步旅行、休憩、骑马和野营等活动对植被的践踏,导致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则会降低植被生长量、覆盖的面积。重则会导致植物种群以及群落减少、品种改变。同时践踏也会破坏土壤的腐殖质层,甚至破坏土体中的矿物质,使土壤容易受风、雨水的侵蚀,降低土壤厚度和渗透力,易产生水土流失。游览痕迹的影响还包括过度践踏使道路变宽,野营地面积增大和数量增加,直接导致周围植被减少和土壤破坏。

5.3 生态旅游景区承载能力的有限性

生态旅游区因其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属性一般不允许有超容量和超限度的人为开发与干扰活动。在具有明显季节性限制的生态旅游和节假日黄金周期间,游客数量的巨增给生态旅游景区带来巨大的承载压力,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特别是由于部分游客综合素质低下对当地的旅游区自然景观与自然遗迹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和干扰。

5.4 野生动物脆弱性的表现

在旅游区内的野生动物往往会因为游客的观光等活动改变原有的自己的筑巢地,并在正常的生理行为面前不知所措。游客们的种种行为直接或间接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喂食、睡觉、繁殖和哺育幼小动物等。

5.5 水体和大气的易污染性

生态旅游景区的水体和大气通常遭受到的污染来自三个方面:(1)由于生态旅游一般离城镇较远,购物不方便,游客在进入生态旅游景区游览观光过程中通常携带许多软硬纸质、塑料包装及金属易拉罐装等简便食品与饮料,其餐饮后不能理性丢放极易污染水体;(2)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者或经营者为吸引或招揽游客在生态旅游区兴建的各类宾馆、饭店、度假村、商店及娱乐场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垃圾等对生态旅游区水体和大气也造成了污染;(3)在生态旅游景区内的各种河流、湖泊、水库、海边等各类天然或人工水体上开展水上旅游活动污染水体或水源。如燃油驱动的船艇对水体造成油污染,游客游泳将病原体带入天然水体等。再加上生态旅游区山深林密、道路崎岖,人为造成了固体废弃物难以收集、清扫及外运处置处理。特别是游客将生活垃圾丢弃在山沟、峡谷、天堑等人们难以清理之处,其对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环境影响极大。如现有不少生态旅游景区人为“外来物”正在侵占并危害着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环境。

6.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产生的原因

6.1 对生态旅游的概念认识不清,理解片面

自“生态旅游”一词流行以来,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了生态旅游项目,有风景名胜区、植物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物圈保护区、人文名胜古迹等,各旅行社也不断推出“到人迹罕见之处,过原始蒙昧生活”等生态旅游线路。但对什么是生态旅游,不论是开发经营者还是游客都不清楚。于是,在旅游市场营销中,“生态”一词被当成标签滥用。正如怀特(Wight)指出,在旅游促销中有许多打着“生态”标签的旅游产品广告,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场兴趣力,从而达到增加销售,这样像“生态旅行”、“生态冒险”、“生态度假”、“生态旅游”等术语只不过是环境机会主义的例子而已,对生态旅游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威胁。

6.2 生态旅游区粗放经营,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生态性

一方面,部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造成了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九寨沟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湖泊水位每年下降6~30 cm ,致使黄龙钙化堤已经开始退化变色。另一方面, 经营者目光短浅,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盲目扩大游客数量、建筑数量等;盲目发展机

动车辆, 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以索道为例,作为国家公园在山上修建索道都应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等国家是明令禁止的,而我国则缺乏控制和管理,许多生态旅游区内都有索道兴建。

6.3 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受传统经济学发展观影响,许多开发商将生态旅游当成一种时髦的旅游产品,不顾生态旅游的质量及其基本原则而盲目开发。在生态旅游实践中以接待定开发,没有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不注意资源保护,环境质量下降,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造成了“生态旅游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有的虽然实施了规划开发,但在规划中缺乏科学有效的论证,一些地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够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如景区的城市化倾向,将使自然景区和区中居民的观赏价值大大降低,最终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另外,旅游开发商处于利益的驱动还可能调整传统生活方式,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景区的特色文化受到冲击。

6.4 政府宏观管理混乱或管理无力

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多个政府职能,而且划分不明确,导致生态旅游区多头管理。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除在生态旅游区开发旅游外,还在其中开采矿产资源,兴建水电设施等,即政府想最大潜力地挖掘生态旅游区的各种资源,然而,这样只会使生态旅游区遭到破坏,而旅游主管部门又无力制止或干涉。

6.5 国民生态意识淡薄,旅游行为非生态化

由于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欠缺或淡薄, 可以说旅游到哪里, 就污染到哪里。因为旅行社和各级政府把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自然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起来。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 全民发展生态旅游。又是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 将无序旅游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黄金旅游周期间许多生态景区游客爆满, 其易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部分游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果皮饮料瓶等、攀折花木、恐吓动物等, 都是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的体现。

6.6 污染防治与控制等措施不到位

与传统旅游业不同,由于生态旅游一般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等明显特征,而作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主要措施的污染防治与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亦与其他工业或城市污染的防治显著不同,但目前从许多生态旅游景区来看,其对废水、废气、废渣及动植物资源与地质地貌、自然遗迹等生态旅游环境资源均缺乏必要的基本保护设施。如过长、分散、隐蔽等难以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生活垃圾,人为因素对天然水体、植被、动物及鸟类的污染、破坏与干扰,甚至疾病的传播等均无有效的防治与控制措施。在中西部地区一些生态旅游景区就连简陋的生活废水处理设施也没有,任由污水随自然地形沟壑随意乱流;生活垃圾不仅没有运出生态旅游景区处理,而且将垃圾收集后又一次乱倒乱填,既污染了旅游环境又破坏自然景观。

6.7 生态旅游法规与生态旅游环境质量标准等不健全

在生态旅游业较发达的国家,其相关的国家旅游法规体系比较完备。由于生态旅游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国家性的专门政策法规尚未出台,仅针对我国主要生态旅游目的地类型颁发了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森林公园管理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以及部分省(市、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管理条例。但是面对全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政策和意见等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等要求和需求。特别是有关生态旅游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旅游监督管

理、生态旅游景区生态破坏与生态恢复等规定以及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质量标准等急需颁布出台。

7.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保护对策

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消费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突出问题,过度开发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随着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等代价的付出。生态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有限的,那种对生态旅游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的做法,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效益,造成旅游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的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和环境和谐共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解决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问题的根本办法。

7.1 倡导和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各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而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规律是人类反思其历史经验,谋求在人类未来发展中实现发展与环境相互协调的客观需求和规律。根据可持续发展规律,生态旅游开发商,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都要对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级的形式和产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式和行动,应充分考虑它对资源和环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

7.2 认真做好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旅游经济学,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合理布局,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大小,旅游地生物多样性程度和保护条件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旅游地公平发展和各方面利益兼顾等原则展开,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地重要性,化出功能分区,确定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实施步骤,制定旅游线路,选择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旅游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

7.3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政府生态旅游宏观管理包括制定相应法规、政策、审批开发项目、监督、评估管理者和宣传教育工作。首先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宏观政策, 这是发展的先导, 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在经济政策方面, 支持那些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 增强地方生态旅游特色, 可以吸引更多生态旅游者的产业;在环境政策方面, 加强对生态旅游产品的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有关法规征收一定环境税或颁发无污染奖金;在技术政策上, 提倡保留一些民间技术和生产部门, 尽量使古老技术和现代技术相结合, 使生态旅游区更具有吸引力;在社会政策上,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使生态旅游活动走上科学化, 生态化的道路。

7.4 加强教育,提高履行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性

一方面,对游客和当地居民加强生态旅游教育, 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态观。首先, 使其明白生态旅游和自然旅游的区别: 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特点的旅游称为自然旅游, 而生态旅

游是在自然旅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大自然属于这两种旅游形式的资

源基础, 但前者主要强调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 而后者更强调在享受资源的同时对

自然资源保护做出贡献。例如, 狩猎旅游可以是一种自然旅游, 但它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 而观鸟旅游则是一种生态旅游, 其前提是鸟类的生存环境不受破坏和干扰。其次, 注意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责任感。例如, 可在景区入口处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告诫游客“除了照片之外, 你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之外, 你什么也别留下”, 以此来增强游客的环保责任感。第三, 适当添置一些有利于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设施。例如, 国外就出现了造型滑稽的青蛙垃圾箱, 垃圾投入青蛙口后, 会自动发出“真好吃, 再给些”的优美声音。这样以来好奇的游客, 尤其是孩子会受到鼓励, 很高兴将果皮等垃圾扔进垃圾箱内。

另一方面,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往往是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引导者和监督者。首先应对他们实施生态旅游教育。许多经营者和管理者由于不了解生态旅游的概念, 而把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招牌和掩饰,甚至在实际操作中与生态旅游的目的背道而驰。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 让他们重视生态旅游资源普查与科学评价, 组织并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纲要和规划, 确定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方向、目标、重点和实施步骤以及相应措施, 营造生态旅游协调管理保护机制, 制定不同类型生态旅游线路设计等。其次, 生态旅游开发者、管理者还要调整理顺管理体制, 以保证生态旅游管理的有效性。最后, 生态旅游管理必须加强生态旅游法规条例的建立和执行。例如, 规定生态旅游的消费模式、征收生态区的生态环境费用;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森木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

7.5 完善法规与政策支持体系

生态旅游的发展涉及到众多利益层面的关系,这些关系的确定和协调除了通过市场机制、行政机制和文化机制进行控制外,还必须依赖于法律的规范和制约。因此,在现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及各省(市、区)尽快制订出台《生态资源环境保护法》、《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以及与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方面的地方行政法规等。同时各省(市、区)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定更加明确、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并具有本省(市、区)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管理规章与政策。这些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应多从国家法律的强制要求和在生态旅游当中给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者更多鼓励、奖励支持政策,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给予真正绿色生态旅游管理者或经营者单位和个人从收费到税收诸方面的优惠扶持,以此吸引、鼓励、倡导更多的绿色、文明、天人合一纯自然生态旅游的兴起与完善。

7.6 认真搞好生态旅游环境现状调查,尽快实施生态旅游环境审计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或承载容量。因此,为了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确保生态旅游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就必须通过生态旅游区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全面掌握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状况,为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和管理提供基础依据。通常可采用收集资料、现场调查、遥感等调查方法,对生态旅游区包括地质地貌、水环境、土壤与水土流失及动植物与生态在内的各种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和人文生态旅游环境进行细致的调查、统计、分类和规整等,以使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中的功能布局、项目安排、承载容量、开发强度与环境相协调。在此基础上要认真对水环境、声环境、空气细菌含量、大气环境、动植物种类、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旅游环境及人文生态环境进行适度与综合评价,确定该生态旅游区域生态容量或生态承受能力。然后,根据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功能区划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使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控制在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另外,在生态旅游景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同时,要加快实施对生态旅游业的环境审计,以达到检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执行情况,科学估算旅游开发引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社会损失的经济价值,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实施效率,揭示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环境问题,明确责任等目的,从而增强生态旅游管理层的信心,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树立生态旅游在公众和政府机构中的良好形象与地位。

总之,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会随着生态旅游活动的不发展而延续,随着人们合理化、科学化、生态化的开发保护而得以不断减弱。因此,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并执行生态旅游发展政策,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和审计,实施生态旅游管理和认真做好旅游者

进行生态教育等工作,才能保证生态旅游地环境容量不超载,生态旅游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风险评价

水资源风险评价 摘要 由于水资源风险评价中的各项指标的模糊行和不确定性,所以“水资源风险评价”数学模型是基于模糊概率理论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风险率、脆弱性、重现周期、可恢复行、风险度的分析建立基于模糊概率的评判模型,在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模拟和预测水资源短缺的风险概率。通过对1979-2008水资源短缺风险的研究,建立模型通过对的风险预测和验证,分析模型的可信度,然后预测未来五年的水资源短缺风险情况。我们了解到造成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风险因子有:水资源总量、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及其他用水、水污染等。通过对再生水回用和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分析,可知再生水回用,南水北调工程可有效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但是由于旱灾的频发,全球的气候恶化等原因,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有效利用水资源,降低水资源风险问题的研究仍然刻不容缓。最后根据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原因,提出详细的水资源利用建议报告。 关键词:风险率、脆弱性、重复中期、可恢复性、风险度、模糊概率、logistic 模型

一、问题重述 2010年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刚过去,一场五十年活百年一遇的旱灾正在袭击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5省。截至五月三十一日,仅湖北省受灾人数就超过一千万,长江的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正在集体饱受史无前例的浩劫,其中的生物链也正在经受毁灭性的打击。接连不断的旱情进一步加剧了全国特别是北方地区本来就存在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据国务院权威部门的消息:我国655个城市近400个缺水,近200个严重缺水。以北京为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是世界上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大都市之一,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m3,为全国人均的1/8,世界人均的1/30,属重度缺水地区,附表中所列的数据给出了1979年至2000年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建立污水处理厂,产业结构调整等。但是,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风险始终存在。如何对水资源风险的主要因子进行识别,对风险造成的危害等级进行划分,对不同风险因子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规避风险或减少其造成的危害,这对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请根据附表中给出的北京市水资源数据,利用包括《北京统计年鉴》在内的所有可利用的资料,借组合法获取的一切信息,讨论一下问题。 1.以北京水资源资料为例,分析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因子,并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重要分析; 2.建立水资源短缺评价的数学模型; 3.从用水量、用水结构、水资源存量几个方面对北京市未来五年水资源进行预测; 4.给有关部门提交一份研究报告,至少从水资源短缺成因、水资源风险控制以及水资源保护几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模型假设 1、降雨量、地下水量等一切水资源来源都看成可以用水资源,定义为可利用水总量; 2、不考虑地表水蒸发、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的问题; 3、污水排放、生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等一切可以是水资源流失的因素都归类为用水总量中去; 4、假设水量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第三产业将生活用水等其他用水、降水量、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指南

第一章引言 地下水质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地下水的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关键是水文地质信息的获取。地下水有效保护的目标应是防止现有的和将来可能发展的地下水质量问题的发生,它需要充足的、连续的决策信息基础,地下水脆弱性图正是传达这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但需要说明的是地下水脆弱性图并不是地下水保护的“万能药”。它只是众多有效方法中的一种。 地下水脆弱性图属于地下水保护图范畴,而地下水保护图是专门环境保护图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图件。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为特殊区域和某种目的将地下水系统的自然属性进行图形解释,地下水系统的基本自然属性包括土壤资源、非饱和带、含水层和地下水补给量。 地下水脆弱性图的概念是基于地下水系统基本自然属性的评价和表现,同时也决定于特殊图件编制的进程和目的。对我们所了解的地下水脆弱性做出明确的表达和定义是非常关键的,这决定了图件的构思和设计,以及数据表现形式和编图方法的选择。含水层脆弱性评价和大多数地下水图件编制通常认为污染源于人类活动,其实,一个地下水系统对温度和其它天然作用也具有脆弱性。 在IHP-IV项目M-1.2(a)的目标中,脆弱性的概念包括质量(污染)和数量(水枯竭)两个方面。事实上,在评价地下水脆弱性时,将其质量和数量分开通常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例如,过量开采含水层系统,仅从水量(水位的下降和地下水水流的变化)或地下水成分(水质方面)单方面解释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按照IHP/UNESCO项目目标的观点,地下水脆弱性的编图表示应包括人类活动影响、天然因素作用、水的数量和质量几方面的脆弱性。然而,近几年来,世人明显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地下水潜在的污染方面。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与地下水水质有关的脆弱性问题。 地下水脆弱性图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计划工具,利用它可以避免由于无计划、无控制的土地开发和对地下水质量有害活动带来的问题。它们为计划、控制、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是负责解决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问题的专家、顾问、工程师和水文地质学家非常有用的图件。然而,脆弱性图只能给出通用的观点,没有规划者、管理人员和地方官员所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专门的详细的答案;对图件内容的曲解可能导致规划者和管理人员产生一种错误的安全意识。为了将曲解和误用降低到最小程度,脆弱性图件必须附有图件限制的警示和图件使用说明。 国际水文地质工作者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准本编写一本关于地下水脆弱性编图的指南,目的是用来帮助原始图的编者进行脆弱性图的设计和编制,同时也帮助图件的用户了解图件的内容和价值。本书中介绍的脆弱性编图方法力图在水文地质、其它有关数据和现有数据格式的解释上提供一个全面的指导。 本指南是按非常自然的方式进行叙述的。编写指南的最初目的是为编图人员提供建议,用图例表达水文地质信息。因此,作者在完成模式图例的过程中,一直遵从下列原则:(a)图例必须清晰、简洁、全面:(b)用地图学类似的标识符号表达脆弱性的等级;(c)在适用的地方,图例必须从国际水文地质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图例标准。模式图例(附录A)是在一些国家的经验基础上编制的。目前已经开始编制通用的编图图例。 编写指南的作者都是有着丰富的经验,长期从事水文地质和含水层保护的专家,这就是为什么说这本指南是专业人员写给专业人员的。但毕竟是首次编写这样复杂的指南,作者将非常欢迎读者提出改进意见。 作者认为没有必要编写一本关于脆弱性编图的方法手册。每种情况都有其特殊性,且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负责项目的水文地质专家必须做出决定,选择最适用项目目标图件的类型和比例尺。此外,大家熟悉了解的编图技术本书中不再重复,但对图件格式和比例尺的标准以及脆弱性图件一致性的处理方法给予了说明。用相同的方法编制脆弱性图将会提高相似

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专题研究】 中国东部季风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雒新萍1,夏军1,2,邱冰1,陈俊旭1,翁建武1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以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八大流域为例,从水资源供需安全的角度,对2000年水资源状况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河流域是中国水资源的严重脆弱区,黄河和淮河均处于高度脆弱状态,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长江流域、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处于中度脆弱状态;未来气候变化使得中国东部季风区八大流域的水资源脆弱性均明显加重,黄淮海流域均上升到严重脆弱状态,对气候变化极度敏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资源脆弱性;灾害风险;适应对策;季风区;中国东部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3.09.004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East China Monsoon Region LUO Xin-ping1,XIA Jun1,2,QIU Bing1,CHEN Jun-xu1,WENG Jian-wu1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cience,Wuhan University,Wuhan430072,China) Abstract:The paper took east China monsoon region as an example and focused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the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in2000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ere evalu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ihe River basin is the most serious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area in China,both the Yellow River and Huaihe River are in a highly vulnerable state,and most of the other river basin regions are all in moderately vulnerable state.Future climate change makes the water resources more vulnerable in east China monsoon region.The Yellow River,Huaihe and Haihe river basins will be in serious vulnerable situation,which is extreme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so appropriate mitigation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o deal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basin. Key words:climate change;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disaster risk;adaptation strategies;monsoon region;east China 水资源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自然资源,在维系人类生活、生产以及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生产和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1]。中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据全国水资源评价估算,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万亿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100m3,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各产业用水分布很不匹配。据预测,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需水量将达8000亿m3左右,需新增供水量2400亿m3,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2]。 另一方面,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3]进一步认为“过去50a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大部分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过去100a (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56 0.92?[4]。研究表明[5-6],对于中国而言,气候变化产生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海滦河流域、京津唐地区、黄河流域及淮河流域的缺水状况,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同时,气候变暖导致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增加,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加剧。笔者以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八大流域(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诸河和珠江流域)为例,采用直观简单的指标体系方法,从水资源供需安全的角度,首先分析了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几个评价指标,然后对气候变化下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期为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 1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 IPCC报告中明确提出,脆弱性是系统容易遭受或没有能力对付气候变化(包括气候变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不利影响的程度。气候变化下自然或社会系统的脆弱性取决于系统的 收稿日期:20130718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10CB428406)。 作者简介:雒新萍(1983—),女,山东德州人,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E-mail:lxp_830520@163.com 第35卷第9期人民黄河Vol.35,No.9 2013年9月YELLOW RIVER Sep.,2013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摘要 生态旅游近几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绿色旅游消费,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且必然的选择。生态旅游的类型极多并且是一种依赖当地资源的旅游、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一个产业。同时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产品结构,促进资源实现市场价值,而且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浅析了生态旅游的类型以及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 关键字: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类型浅析发展趋势和前景

目录 1 绪论 (1) 2 生态旅游的概念 (2) 3 生态旅游现状 (3) 4 生态旅游的类型 (5) 4.1 陆地生态旅游 (5) 4.1.1 森林生态旅游 (5) 4.1.2 草原生态旅游 (5) 4.1.3 荒漠生态旅游 (6) 4.1.4 湿地生态旅游 (6) 4.2 水体生态旅游 (6) 4.2.1 海洋生态旅游 (6) 4.2.2 河流生态旅游 (7) 4.2.3 湖泊生态旅游 (7) 4.2.4 温泉生态旅游 (7) 4.3 人工生态旅游 (8) 4.3.1 农业生态旅游 (8) 4.3.2 城市生态旅游 (8) 4.4 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8) 4.4.1 宗教生态旅游 (8) 4.4.2 民俗生态旅游 (9) 5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趋势和前景 (9) 总结 (11)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2)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进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世界人士预测,以走向爱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就在人们为我国旅游业面临难得的机遇而欣喜若狂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不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治理措施,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爱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进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衍变与真正内涵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阻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1988年,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生态旅游作为

常规旅游的一种专门形式,游客在观赏和巡游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尽情考察和享乐旖旎风光和野生动植物。这时期生态旅游的概念是指一种旅游业中的"复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观念。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情愿到大自然中巡游而不是去现代的都市和海滨度假,强调进展旅游业中对自然景观的开发。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爱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爱护,是可持续进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同时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即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地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制造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同时,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专门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

ArcGIS地统计分析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第34卷第6期201112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4,No.6Dec.,2011 收稿日期:2010-12-02 作者简介:肖兴平(1980-),男,湖北云梦人,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水工环方面的GIS 编图与评价、水工环信息系统开发等 工作。 ArcGIS 地统计分析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 肖兴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河北保定071051) 摘 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份,地下水污染危害人的健康,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查明某一地区地 下水容易受污染的可能性即地下水脆弱性,能为管理决策部门提供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科 学规划和管理依据。在脆弱性评价工作中,应用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 ,并结合地统计分析原理,完成地下水系统脆弱性编图,并进行地下水环境保护功能分区,是查明某一示范区地下水脆弱性的可靠手段和科学依据。文章以河北省沧州地区为例,以DRASTIC 模型的七项评价因子为脆弱性评价指标,利用ArcGIS 为平台实现地下水脆弱性编图,方便从事地下水工作的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地下水污染动态、空间分布及演化趋势。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编图;GIS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1)06-0124-0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rcGIS XIAO Xing -ping (Center For Hydrogeology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 ,CGS ,Baoding 071051,China ) Abstract :Groundwater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ater resources.Groundwater pollution endangers human health and affects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Thus identifying the possibility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in an area ,which is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can provide rational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asis for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and control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for management decision sector.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using the most advanced international GIS platform ArcGIS ,with the principle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complete the mapping of groundwater 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to zone the 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nction division ,it is the reliable tools and scientific basis to identify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of a demonstration area.This article bases on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Cangzhou of Hebei as an example ,uses seven evaluation factors of DRASTIC model as the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dicators ,utilizes ArcGIS platform to realize the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mapping ,and facilitates the management working people in groundwater to master the groundwater pollution's dynamic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timely. Key words :Groundwater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apping ;GIS 0引言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关系到国民经济、人民生 活和生态环境。当今时代由于我国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工作也逐渐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重视。进行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并编制地下水系统脆弱性分区图,能为保护地下水免受污染提供科学依据。通常可简单地将地下水脆 弱性理解为 “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的可能性”。污染脆弱性是地下水系统的本质特性,表征该系统的水质对人为或自然作用的脆弱性(Vrba 和Zaporozec )。大多数学者将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定义为:污染物从地表开始,通过土壤层、包气带,进入含水层后,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个特定位置的倾向或可能性。地下水脆弱性分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国际上一般研究的多为地下水固有脆弱性,本文的地下水脆弱性也是指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即不考虑人类活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综述 摘要:本文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在分析各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人们在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锐减、地面沉降等。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循环周期长,一旦遭破坏很难修复。因此,地下水的保护比治理要重要。保护地下水首先需开展脆弱性评价,此项工作,国外始于20世纪70年代,领先国内20年左右。 一、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 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Margat于1968年提出,指出含水层脆弱性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地表污染物通过扩散和渗滤进入地下水的可能性。从1968至1983年,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都限于水文地质方面,其中包括Olmer和Rezac等学者提出来的定义。 1984年Vrana定义地下水脆弱性开始考虑地表条件,即影响污染物进入含水层的地表与地下条件的复杂性;

Bachmat和Collin将地下水脆弱性定义为地下水质量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用地下水敏感性代替了地下水本质脆弱性;Sotornikova和Vrba认为:水文地质系统的脆弱性是该系统应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外部冲击的能力,这些自然和人为的冲击会影响其状态和特征。此后,人们对地下水脆弱性的理解开始增加了人类活动影响的要素。 目前普遍认可的定义为[1]: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物到达最上层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可能性。这个概念是1993年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上给出的。“倾向性”一定意义上表示了水文地质本身特性;“可能性”则要考虑人类活动及地表条件。 国内对于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主要来自国外文献,通常用来代替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有“地下水的易污染性”、“污染潜力”、“防污性能”等[2]。 到目前为止,地下水脆弱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现有的定义主要考虑了地下水污染方面的问题。 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及现状 地下水脆弱性分为两类:本质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其评价是指对地下水脆弱性进行量化的过程[3]。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全球对地下水脆弱性的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归结为四类:迭置指数法、模糊系统法、统计方法和数值模拟法。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基于GIS技术以及模糊评价理论、灰色理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进展

`第23卷第1期 2012年2月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ngineering Vol.23No.1 Feb.,2012 收稿日期:2011-08-26;修回日期:2011-10-15 基金项目: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资助(10Y04ESPCN);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809)资助作者简介:马芳冰(1988-),女,河南上蔡人,硕士研究生,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 通讯作者:王烜(1973-),女,云南昆明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流域水安全研究。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研究进展 马芳冰,王烜,李春晖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区域、国家甚至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资源脆弱性是制约水资源安全的基础性问题。本文从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的研究进展,并 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水资源脆弱性;水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X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43X(2012)01-0030-08 Research progress in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MA Fangbing,WANG Xuan,LI Chunhui (Key Laboratory for Water and Sediment Scien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Water resources status is a key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national and even the global environment.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is one of the basic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safety of water resources.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 the major progress of concep-tions,assessment index system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and then gave an outlook for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omising future.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research progress 水资源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不可替代 的物质,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以及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使我国的水资源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水资源脆弱性(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WRV)是度量水资源安全的重要标准,作为制约水资源安全的基础性问题,水资源脆弱性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开展水资源脆弱性研究对预测未来水资源安全变化趋势,探求水资源安全的关键性要素和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 自从法国人Margat在他的文章中首次提出“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后,许多学者就开始对水资源的脆弱性进行研究。如Albinet与Margat[1]认为地下水脆弱性是在自然条件下,污染源从地表渗透与扩散到地下水面的可能性。Villumsen等[2]认为地下水脆弱性是应用中的或废弃于地表的化学物质对地下水的危害性。Palmquist[3]认为地下水脆弱性是人类活动或污染源施加于地下水的一种危险性度量。同时指出,如果没有污染源与人类活动存在,即使最易污染的地下水也不可能受到污染,因而脆弱性就无从谈起。Vrba和Zaporozec[4]将时间尺度引入到地下水脆弱性定义中,认为地下水脆弱性相对人文历史时期来说是地下水系统的一个不变的本质特征,它依赖于这个系统消化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1987年在荷兰举行的“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国际会议上,专家们结合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内外因素提出了不少定义方式。如Fos-ter[5]认为地下水污染是由含水层本身的脆弱性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负荷造成的。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含水层脆弱性”这一术语。美国审计署应用“水文地质脆弱性”来表达含水层在自然条件下的易污染性,而用“总脆弱性”来表达含水层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易污染性。随后,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给出了地下水脆弱性的定义:地下水脆弱性是污染到达最上含水层之上某特定位置的倾向性与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方法 当地下水顶部污染物有向下发展的趋势或者可能性,使污染物到达地下水系统的某一位置时,增加了地下水的脆弱性,这时称为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球化学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两方面,而评价方法主要有三大类,即综合评价法、指标评价法以及统计评价法。我国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已形成一定的系统,且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标准性与有效性。 标签: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脆弱性 0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严重,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人们清楚的意识到地下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则是供水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左右,我国大多数地区生活用水均来自于地下水,而有些地区地下水是生活用水的唯一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地下水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 地下水污染第一次提出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地下水污染研究的不斷深入,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完善。美国对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为:地下水资源的上端水层含有污染成分,并向地下水资源里面的某一地点运动的趋势或者是可能性。除此之外,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地下水污染脆弱性含义是: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实质就是地下水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目前对于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含义还在进一步的完善当中。 2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当地下水中有污染物进入后,经过一段时间,地下水资源与污染物之间会发生物理反应、化学反应以及生物反应,最终导致地下水资源的成分与化学形态受到影响,进而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脆弱性。总的来说,地下水污染脆弱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地球化学作用系统与地下水流系统。 2.1地球化学作用系统 所谓地球化学作用系统其实质就是化学作用原理改变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其中所应用的化学原理有污染物的吸附到解吸、污染物的氧化到还原反应、污染物的溶解到沉淀作用等等。在应用化学原理时,需要掌握以下相关信息:污染物的类型、污染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污染物的特征等。 2.2地下水流系统

乡村旅游资源生开发与整合策略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旅游管理 乡村旅游资源生态开发与整合策略 我国当今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但是因为市场机制及法律问题,其旅游开发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资源开发不合理,当地农民受益少,环境破坏严重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资源的生态开发与整合。 一、以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从而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 乡村旅游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系到当地民生与经济,因此,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 (一)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乡村有着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这是其吸引大量游客的根本原因,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必须严格保护。 (二)注重田园风光的维护。田园风光是区别城市的重要特色,其乡村性是区域旅游的核心组成,田园风光不仅仅是一种基于农村景观的特有风光,同时也是原始农村生产活动的体现,田园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核心,因此应当全力保护农村的田园风光。 (三)要注重保护乡村村落景观。乡村的文化特色一般通过建筑体现,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乡村,其建筑是其村落发展的活化石,这也是其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进行重点保护。 二、以当地实际为基础,对地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优化 乡村旅游发展基于乡村特色,而对于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的基础,也是设计好的旅游发展项目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

在以下几点: (一)乡村性特征,乡村旅游的灵魂便是乡村,是基于本地风土人情的旅游形式,这种乡村性也是区别名省旅游的主要特征。 (二)文化性,乡村的景观与人文特征沟通构成了乡村的特有文化气息,其与城市的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虽然也为生计所忙碌,但是乡村有着其特殊的农耕文化气息,同时大部分乡村居民也保持着质朴的特征与闲适的生活状态。 (三)生态性特征,乡村的生态环境优于城市,特别是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很多人开始在周末逃避城市,选择乡村生态旅游。 (四)体验性,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化还应当注重体验性,特别是农耕文化体验及乡土风情的体验,这也是吸引大量游客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注重生态旅游的规划与资源分配 我国乡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不同地区都开始大力开拓乡村旅游市场,特别是一些城郊乡村及特色乡村,但是这也导致了乡村旅游的同质化,定位不准确,特色化不明显等,因此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还应当注重合理规划与资源合理配置。 (一)注重旅游特色的体现,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从自然环境与民俗文化环境两个角度体现,这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不同乡村应该在其中甄别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建立特色化旅游。 (二)科学规划,注重资源合理配置,乡村旅游应当建立在严格的规划基础上,特别是在同一个县市区的不同乡镇之间应当采取差异化规划,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建设。 (三)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在资源的开发中不可操之过急,而应当充分考虑到保护与发展的均衡,从而保证历史文脉的延续与发展,保证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1)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事业已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特点是起步晚、基础差、发展的速度快。从内外接待来看是先国外、后国内,以接待国外带动国内旅游。现在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无烟工业”产业。它在国民经济诸多产业中,独具“朝阳产业”的特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国家采取了鼓励部门、地方、集体、个体、外资一起上的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一、我国旅游环境存在的问题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1.工业“三废”造成对旅游的严重污染?据有关方面 报导,昆明滇池、杭州西湖、无锡太湖、武汉东湖、桂林漓江、长江三峡等旅游区,受到沿岸工业废水、废渣和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的污染,水质逐年下降,有的形成沿江段污染带,例如四川乐山大佛脚下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汇流处形成了一条长年不消的黑色污染带;江苏苏州著名的寒山寺下有一条黑臭的河流是造纸厂排放液所致,使得文化灿烂、景观奇特的大佛和寺院大煞风景,严重地影响了游人观山赏水的心情。 又据了解,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这些年来污染呈增长趋势,山下共有市属企业150个,乡镇企业95个,监测数据表明,每年废气排放量达92.7亿标立方米,致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中等污染状态。大气污染还引来酸雨对风景名胜区,文物建筑的危害,峨眉山顶冷杉大片死亡。这些都是工业“三废”对文物古迹造成的腐蚀和灾害。?

2.旅游区内生活污水、垃圾及燃煤污染日益加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以湖南省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它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建立国家森林公园以来,各种类别的宾馆、饭店、招待所已有30多家,生活煤灶273座,每年排烟尘22.5吨,烟尘和二氧化硫分别超标率为100%和46.2%,生活污水年排放约20.2万吨,使景区内水体质量逐年下降,景区内垃圾每天总量约6.5吨,有的不加处理,有的埋于林内,造成二次污染,上述种种生活污染,影响了游客的欣赏情趣和游览心境。 3.旅游区内资源和景观的破坏与日俱增?许多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渡假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随意砍树、采石、偷盗国家保护的野生生物、修建违章建筑、设置过多的旅馆饭店、辟地摆摊设点、任意开辟索道,随地抛弃垃圾和果皮等等。 例如峨眉山风景区内开荒种植黄连木;海南省青皮林保护区内开采矿石;青岛即墨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辽宁千山风景区的开山采石,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的偷猎大熊猫,云南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大量捕杀野象以及峨眉山、张家界森林公园等处林木、墙体、岩体、石碑上的乱刻乱画现象到处可见。?由于开发者不合理的开发,管理者不当的管理,旅游者不文明的旅游,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 自然美,破坏了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阻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