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论复习大纲

邓论复习大纲

邓论复习大纲
邓论复习大纲

《邓小平理论专题》复习大纲

第一章中国“渐进式”市场化

一、名词解释:

1.投资预算约束软化: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具有强烈的数量冲动和无限的扩张冲动,造成了不可遏制的投资饥渴。原因在于企业增加投资可以获得种种好处,却无需承担风险,因为投资亏损最终要由财政来弥补,因而企业的投资预算约束是软化的。造成投资约束软化的根源是国家与企业父子关系。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既意味着对企业的绝对保护,也意味着家长式的干预和管束。

2.兰格模式:也称模拟市场经济模式。波兰经济学家兰格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可以模拟市场的“试错法”来实现,价格的波动最终使供求均衡。其过程是:⑴计划机构先给出生产资料的一个“计算价格”;⑵如果这种价格与供求关系不符则会出现供求差额;

⑶计划机构按照“错了再试”的原则,重新制定价格,最终使供求平衡。实际上兰格模式缺乏利益机制和竞争机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渐进式”改革:学术界在比较中俄两国“市场化”经济改革过程时,对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一种理论概括。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的特征是: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要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一种改良式的经济改革模式。

4.价格“双轨制”:中国经济改革中所采用的一种独特的解决计划价格向市场定价的转型方式。其含义是:在原计划定额内现行改革前的计划价格,超过定额的产量允许以市场决定的价格自由交易。随着经济改革和发展,市场定价的部分由小到大,等到时机成熟后,价格的“双轨制”被逐步为“单轨制”所替代,即绝大部分产品都由市场来自由决定的价格。

5.短缺经济: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指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具有强烈的数量冲动和无限的扩张冲动,造成了不可遏制的投资饥渴,从而使生产资料供应十分紧张。而投资膨胀又导致生活资料的供应紧张,从而造成短缺经济环境。投资约束软化的根源在于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父爱主义,使得增加投资可以获得种种好处,而无需承担风险。政府对企业的父爱主义意味着对企业的绝对保护,也意味着家长式的干预和管束。

二、简述题:

1.简述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理论,市场经济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种传统观念限制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1992年春天,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我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指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而不是从社会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区分的。历史的经验证明,市场经济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有利于明晰产权关系和降低交易费用,最终是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社会主义也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是我党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简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参见论述题2)

3.简述中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参见论述题2)

三、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下几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

1979年3月,陈云同志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他指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两个部分:⑴计划经济部分(有计划按比例部分);⑵市场调节部分(即不作计划,让它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进行生产,即带有‘盲目’调节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第二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陈云同志的这一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被引入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文献。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

1984年10月,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标志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计划体制的基本点可概括为:“第一,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第二,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第三,实行计划经济不等于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都是计划经济的具体形式;第四,指导性计划主要依靠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实现,指令性计划则是必须执行的,但也必须运用价值规律。”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抛弃了把社会主义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对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

1987年10月, 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明确几个基本观念:第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所有制不同。第二,必须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国家对企业的管理应逐步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第三,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复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报告还指出:“社会主义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而且应当包括资金、劳务、技术、信息和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单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很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少数重要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国家管理,其他大量商品和劳务价格由市场调节的制度。”

(四)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阶段

1992年春天,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问题上的认识有了重大的突破。过去,我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经济,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指的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而不是从社会经济制度的角度来区分的。历史的经验证明,市场经济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有利于明晰产权关系和降低交易费用,最终是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来的社会主义也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这是我党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标志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2.试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经验和存在的矛盾。

(一)中国经济改革的特点

(1)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并逐步走向城市。以“包产到户”为中心的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引爆点”。农村改革率先取得成功,为稳定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也使人们增强了改革的信心。

(2)中国的改革是在小平同志倡导的“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进行的,坚持从

实际出发,积极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具有明显的群众性、自发性的特点。

(3)中国的改革对于其核心的公有制问题,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态度。一方面坚持以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另一方面又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使所有制结构有了较大的调整。

(4)中国的改革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两手抓”等重要原则,保持了整治上的相对集中和稳定,使经济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5)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相互推动,对外经济关系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经验

(1)强制性与自发性相结合的改革战略。一般来说,经济体制改革是靠政府的行政权力而进行的制度变迁,它总是具有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中国的改革也是如此,然而中国的改革同时发挥了群众与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两方面的巧妙结合共同奏响了中国改革的进行曲。

(2)保持历史的延续性,双轨过渡、增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对传统体制的彻底否定不同,“渐进式”改革注重历史的延续性、渐进性,采取了一种过渡性的“双轨制”的体制。“双轨制”的基本思路是:在旧体制“存量”暂时不变的前提下,在“增量”部分首先实行新体制,然后随着新体制部分的确立和比重加大,再使“存量”部分逐步向新体制“并轨”。

? (3)试点先行,从局部到整体。激进式改革是一种均衡推进的整体改革战略,而渐进式改革则是一种局部先行的非均衡改革战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也不可急于求成,而需要有个“演进”与“磨合”的过程。所以只能先实验再推广,实行分领域、分部门、分地区、分企业的各个突破。在实践中就形成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由沿海“包围”内地,由非国有经济“包围”国有经济的独特的改革之路。

(4)国有经济的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互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的核心,乃是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渐进式改革的理论则认为,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应该把国有经济的内部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外部推进紧密的结合起来,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5)将改革与发展结合起来,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首要目标。中国的改革始终将经济发展放到首要位置,提出改革就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

总之,我们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渐进式”改革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全盘西化”、“全面私有化”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不间断的市场化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三)“渐进式”改革的矛盾与调整

在肯定渐进式改革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模式充满着“改良主义”的色

彩,即在不彻底否定旧体制的前提下逐步引进市场因素。这种作法具有稳健的一面,但也必然带来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与问题。

首先,双重体制的摩擦。与激进式改革相比,渐进式改革的最大弱点是改革的不彻底性和持久性。所谓“长痛不如短痛”就是对此而言的。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任重道远。中国改革基本上遵循了一条“周边推进”的战略,先处理一些容易解决的问题,将最难处理的问题放到最后来解决。中国的改革已使中国经济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但由于受政府机关的权力与利益的格局的限制,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其三,变相的私有化趋向。不搞私有化,始终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基本原则。但是,在我们公开宣称不搞“私有化”的同时,变相的私有化正在静悄悄地蔓延。

其四,政府职能转换与渐进式改革悖论。渐进式改革的实质,是由中央政府强制推行的、对集权模式的改革。这里存在一个悖论:现有的政府机构既是改革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又是改革的对象。政府的双重身份既有利于进行较为稳定的改革,又会给改革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五,非均衡战略影响了体制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省略)

其六,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省略)

“渐进式”改革的中出现的这些矛盾与问题,说明新旧体制的磨擦仍很严重,也说明中国的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第二章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名词解释:

1.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所谓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或不足的。同时,各种资源又是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所谓“配置”也就是选择,是指对各种稀缺资源的用途和组合方式进行抉择。所以,资源配置的也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垄断:垄断是指垄断组织对生产或销售的控制或独占,以便取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可分为技术垄断、自然垄断和政策垄断。其中,自然垄断最引人关注。它是指有些行业最适合于大规模生产,以至于最好一个行业的供给只由一个企业来完成,一般都具有网络性质,而且,只要发挥其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各国政府都要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和公共管制来制止或限制垄断行为。

3.产品市场:在西方经济学中,产品与商品是不分的,因为所有的产品都是商品。产品包括消费品、资本品和劳务。产品市场也就包括消费品市场、资本品市场和劳务市场。在产品市场上,销售者是厂商,购买者是居民和政府。

4.生产要素市场:产品市场的对称,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和土地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供给者是居民,购买者主要是厂商,还有政府。生产要素市场决定了各种要素的价格,也就决定了居民的收入。所以,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也就是“分配”

的理论。

5.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价格形成机制,它是由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所决定的。决定需求的主要因素有:该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对该商品价格的预期等。决定供给的主要因素有:该商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水平和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4分

6.金融市场:金融市场也就是资金融通的市场,其基本功能是将居民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向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成为社会生产的血脉,没有资金的融通,市场就无法运转,企业就无法生存。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或者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7.劳动力市场:西方经济学习惯使用“劳动市场”,指劳动的卖者(居民)同劳动的需求者(企业)买卖劳动所形成的市场。由于劳动是对休闲的牺牲,所以劳动的价格也就是休闲的价格。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不是商品,只有劳动力才能成为商品,所以只有劳动力市场。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必须建立劳动力市场。但这并不否定劳动者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人翁的地位。

9.市场失灵: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不能使资源实现最佳的配置的状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完全性等。对于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配置障碍,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加以弥补。

10.市场缺损:在经济学中“市场缺陷”与“市场缺损”的含义是不同的,“市场缺陷”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本身所存在的“失灵”问题,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的问题;而“市场缺损”是特指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由于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不完善所出现的问题。在我国,既存在“市场缺陷”的问题,也存在“市场缺损”的问题。

11.土地市场:土地市场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的市场,其中,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占有绝大部分,它包括永佃制、现代租赁制和承包制等。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城市土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土地的一级市场(国家对城市土地进行批租和国家征用农村土地)和土地的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的再转让)。

二、简述题:

1.社会生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932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斯第一次正式把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规定为资经学的研究对象。这一定义当时“产生了一场轰动”,而且对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把经济学开上了“资源配置的轨道。”

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与选择问题。所谓“稀缺”,是指用于社会生产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过去劳动的凝结),相对于人们的需要来说是有限的、不足的;所谓“选择”,是指对稀缺资源的配置方式进行抉择。所

以,稀缺与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这构成了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美国经济学这家保罗·A·萨缪尔森和威廉·D·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中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和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J·E·斯蒂格利茨在1993年出版的《经济学》中对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是:“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如何被利用。稀缺是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的现象:因为资源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在这个定义下,他将经济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归结为四个问题:(1)生产什么,产量有多大;(2)产品是怎样生产的;(3)产品为谁生产;(4)谁做出决策,以什么程序做出决策,多大程度上由政府做出,多大程度由个人做出,个人与政府之间有怎样的利益冲突。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又指出,要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为什么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

劳动或劳动力,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由市场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决定劳动力商品的价格。

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讨论,一直是非常激烈的。有人认为,劳动者既然是公有制的主人,就不会成为劳动力商品。也有些人认为,劳动力属于个人私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成为商品。对于劳动力商品性的问题可以这样解释:(1)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就劳动者整体而言的,我国从立法到各项具体政策都非常重视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才是其主人地位的最好体现;(2)建立劳动力市场,承认劳动力具有商品性质,并不等于劳动力就是商品。因为劳动力真正成为商品是以劳动者一无所有为前提的;(3)建立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能够流动起来,将更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主人翁权益,使就业和择业机会增加,从而更好体现就业平等和择业自由。10分

5.简述“市场失灵”与“市场缺损”。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所存在的缺陷,不能使资源实现最佳的配置的状况。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完全性等。对于市场失灵所造成的资源配置障碍,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微观经济政策加以弥补。

但是,政府的介入并不一定就能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因为这里还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例如: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他们也是一个利益集团;政府常常会从政治上而不是从经济上来考虑问题;政府的决策也会失误;政府的介入必然造成垄断;政策还会之后效应等。

在经济学中,“市场缺陷”与“市场缺损”的含义是不同的,“市场缺陷”是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本身所存在的“失灵”问题,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的问题;而“市场缺损”是特指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过程中,由于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不完善所出现的问题。在我国,既存在“市场缺陷”的问题,也存在“市场缺损”的问题。

三、论述题:

1.试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与流程?

(1)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是由以营利为目的的独立企业、非营利组织和单个家庭所组成。简单说,私人部门包括除政府之外的所有市场主体。其中,企业是商品与劳务的提供者,家庭是生产要素的供应者和消费品的购买者。

公共部门是指各级政府,政府的雇员包括官员、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军人等。像私人部门一样,公共部门也要使用土地、劳动和资本。公共部门主要是提供公共劳务,如警察、消防、国防、司法机关等,但同时也提供和私人部门相同的产品和劳务,如邮政、教育、金融产品等。政府的收入主要是税收,政府的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公债的利息支出三个方面。

(2)两种不同的市场: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务市场三个部分。产品市场的供应者是独立的企业,其购买者包括家庭、政府和企业(购买生产资料)。

生产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不同,其供应者主要是家庭和政府,而其购买者则是企业。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等。通常将土地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也归入资本市场。现代市场经济物流的流程图如下:

图3-1 现代市场经济的结构与运行

2.如何理解要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

(一)生产要素市场的特点与作用

生产要素市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和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决定。这是在研究生产理论时所未涉及的。由于消费者是要素的所有者,要素的价格和数量决定了消费者的收入,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又被看成是“分配”理论。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产品市场上的需求不同。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是“直接”需求。而企业购买生产要素不是为了自己的直接需要,而是为了生产产品并赚取利润。所以这只是“间接”需求。如果消费者不需要企业的产品,企业是不会购买生产要素的。所以,投资需求对市场的供求关系具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加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同时又增加了供给。这在研究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增加投资对总量平衡来说,是一把“双韧剑”。

(二)积极培育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

关于社会主义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讨论,一直是非常激烈的。有人认为,劳动者既然是公有制的主人,就不会成为劳动力商品。也有些人认为,劳动力属于个人私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成为商品。对这一问题,可以这样解释:(1)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是就劳动者整体而言的,我国从立法到各项具体政策都非常重视劳动人民的利益,这才是其主人地位的最好体现;(2)建立劳动力市场,承认劳动力具有商品性质,并不等于劳动力就是商品,因为劳动力真正成为商品是以劳动者一无所有为前提的;(3)建立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能够流动起来,将更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主人翁权益,使就业和择业机会增加,从而更好体现就业平等和择业自由。

(三)积极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也就是资金融通的市场,其基本功能是将居民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投向企业。马克思曾指出:货币是生产的第一推动力。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成为社会生产的血脉,没有资金的融通,市场就无法运转,企业就无法生存。金融市场可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或者分为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货币市场,指以银行存贷款业务和金融机构间相互拆借为主的市场。由于银行是居民与企业的中介,所以这是间接融资。资本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的市场,是直接融资市场。债券分为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政府债券被称为“金边债券”,因为政府掌握着印钞机,所以几乎没有风险。

(四)积极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是房产与地产的统称。土地市场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的市场。

房地产市场与土地市场紧密相连,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转让市场。我国土地实行公有制,城市土归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归村民集体所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土地的一级市场(国家对城市土地进行批租和国家正用农村土地)和土地的二级市场(土地使用权的再转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可实行“批租”,期限有50年、70年等。同时,90年末代以来我国逐步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推行住房商品化。

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名词解释:

1.股份制:也称公司制,指两个以上的股东投资入股而组建的企业,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形式。其基本特征是法人制度与有限责任原则。股份制是一种有效的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公有还是私有,姓“社”还是姓“资”,关键在于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如果公有股份占优势,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2.“抓大放小”:我国政府决定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就是要“抓大放小”。“抓大”是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放小”就是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性企业,使它们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4分

3.企业集团:企业集团,是由若干企业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一定形式组合而成的企业群体。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展的产物,它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更好地参与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企业集团应具有以下一些特征:⑴企业集团不是一般的大企业,不是独立法人,而是企业联合体。⑵企业集团的核心是一个具有较强实力的经济实体。

⑶企业集团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联合体。⑷企业集团与集团公司也不能混同,前者是指企业集团的整体;后者是指企业集团的核心,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二、简述题:

1.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战略改组。(参见论述题3)

2.简述我国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依据。(参见论述题1)

5.如何正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参见论述题1)

三、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促进了经济

发展。今后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指出:“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一)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

十五大报告指出:(1)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4)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关于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非公有制经济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领会中央的精神,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不断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政策支持。《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2.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十五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在我国现阶段,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党的十五大指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坚持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总量将会继续增加,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有所减少。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这种减少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3.试述国有经济布局实施战略性调整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同时,还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

(一)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推进国有企业改组

“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调整”,是在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最先提出的。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和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这一战略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阐述。

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必须加快解决。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劳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行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在坚持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总量将会继续增加,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分布更加合理,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会有所减少。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这种减少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可以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

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要给积极改组为国家控股公司。要统筹规划,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对困难较大的老工业基地,国家要在技术改造、资产重组、结构调整以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二)“抓大放小”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

就我国国有经济的资本组合状况来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首先,国有企业资本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国有企业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仅我国工业的608个小类行业中,就有599个行业有国有企业;全部国有企业数达20多万户,其中90%以上为中小企业。其次,由于长期受“条块分割”的限制,国有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和横向经济联合进展缓慢,部门内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十分严重。其三,长期形成的国有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国有企业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现象非常突出,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就是要“抓大放小”。一方面,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发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资本营运、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要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要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性企业,使它们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同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向技术改造。

第四章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一、名词解释:

1.现代企业:按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的解释,“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由一组支薪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之为现代企业。”

2.现代企业制度: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主导的企业组织形式,也就是公司制度或股份制企业。按我国的文献所说,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4分

3.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协调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4.承包制: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保持国家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两权分离、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一种企业管理制度。它的基本原则是:“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收多留、欠收自补”。4分

5.两权分离:指企业的出资者所有权与经理人员的经营权分离。这是现代企业制度即股份制的基本特征。两权分离后,可以充分发挥经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但同时也出现了“道德风险”问题。

二、简述题:

1.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含义与特征。10分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里所说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的股份制或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第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出资者,企业拥有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第二,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第三,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

第四,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3.简述公司治理结构的含义与基本内容。(参见论述题4)

4.简述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意义。(参见论述题2)

5.简述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特点。(参见论述题3)

三、论述题:

1.试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国有企业改革最终选择了股份制,因为它是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进行股份制改革。

首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有利于筹集社会资金,改变企业资本结构。企业要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必须有巨额的初始投资,而股份制正能适应这一要求。当然,通过股份制募集资本进而蓄造规模优势的做法,必须体现效率原则,即资本总是从效率低的公司流向效率高的公司。因为在稀缺的资本资源存量既定的情况下,决定各公司扩张空间的唯一尺度只能是效率。在市场经济中,这一效率原则是由投资者预期(在新成立股份公司时)和市场竞争包括破产、兼并制度(在公司成立后的实际运作中)来评价的。

同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也就使企业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它变国家独资企业为国家控股或参股的公司,这将使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并存浓缩为企业内部并存。这不仅有利于政企职能的分离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的力量。

其次,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有利于清晰企业的产权关系。股份制的精美之处正是在于,它能保证在产权多次转移和交叉持股的前提下仍能保持产权的清晰性,从而保证了激励与约束的效率。实行股份制的根本目的,正在于对各方权利和责任以一个一贯的标准进行动态地不断地界定。实际上,无论“经理革命”发展到何等地步,股东始终严格控制着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应该说“经理革命”是依赖于产权清晰这一制度基础设定的制度变迁路径而发生的,而不是对产权清晰的背离。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清晰,其症结在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而股份制改革后,要求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职责分离。这有利于解决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有利于明确和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机构的责任。

再次,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国有资产流动。产权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变迁所以发生是因为新制度安排较之旧制度安排更经济。股份制不仅具备创造规模优势、提高产出水平的功能,还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股份制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破产、兼并制度,以及发育成熟的证券市场,使得交易成本下降和交易操作相对简单化。由于股份制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因而可以促进社会资本存量的优化配置。

2.试述如何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协调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制度缺陷,主要是:(1)股权分置,即一部分股权可以流通,另一部分股权不可以流通;(2)一股独大、一股独霸,股东之间严重不平等;(3)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4)资本市场制度不完善,等等。为此,要加快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第一,积极推进国有股的流通与减持,是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环节。目前存在的股权过于集中的现状对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屏障,中小股东的利益尤其难以得到照顾,大股东霸权现象十分普遍,最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减少国有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

第二,通过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逐渐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有效的证券市场,由于股票价格能够反映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和未来盈利能力,由此形成了对高层经理人员业绩的很强评价功能,可以强化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和激励。其中,建立并严格执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重中之重。对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中隐瞒事实真相或提供虚假信息,以及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违规行为,必须依法惩处。

第三,塑造运行合理的“三会”机构,将多重利益主体引入公司治理的框架。在现代公司中,董事会的正常运作是公司治理的关键。为了确保董事会代表股东和其他利害相关者的利益,董事会中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董事会要对经理人员进行有

效的监督。

第四,建立多重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上市公司中很难以自发产生行为合理的公司治理主体,强有力的国有股东人格化代表难以从多层代理的关系中产生,而债权人的治理又严重受制于银行体系改革的滞后;因此治理主体的选择不能单纯依赖股权和债权的利益。在整个治理结构中应该更加注重经理层和职工的共同治理作用。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及具有专业知识的独立董事等。

3.如何理解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一套制度安排,用以协调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并从这种联盟中实现经济利益。公司治理结构包括:(1)如何配置和行使控制权;(2)如何监督和评价董事会、经理人员和职工;(3)如何设计和实施激励机制。

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可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说,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象私人公司合伙人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因此,在这些企业中疏忽大意和奢侈浪费的事总是会流行。这里实际涉及到了委托代理关系问题。此后,凡勃伦在其著作《企业论》一书中也对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公司管理者和公司的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所以他们往往将公司的利益置之高阁而追求自身利益。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股权的日益分散化,股东对生产经营的控制越来越难,从而控制权发生了向经理人员的转移,出现了“经理革命”,公司治理理论也就随之发展起来。

在现代企业理论中,认为股东与经理人员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强调公司治理就是关于作为委托人的股东与作为代理人的经理层之间的代理合同的治理。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即委托人对代理人已经采取了什么行动或将采取什么行动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必然导致出现“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的出现,是因为“经理阶层”与股东的目标函数并非完全一致,“经理阶层”不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他们拥有的只是人力资本即“管理者才能”,他们并非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原则,而是要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由于委托人不完全掌握信息,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监控,经理人员的管理决策就可能偏离企业投资者的利益取向,出现“道德风险”问题。其具体的表现是:(1)经理会力争提高自己的薪金和奖励;(2)增加在职消费,如追求豪华的办公室和高级专用轿车,以及报销各种消费单据,来显示自己的威望、权力和地位,并声称这是为了提高公司的声誉;(3)“搭便车”行为,如经理人员会用“转移价格”的方法,以低价将企业的资产出售给自己所持有或控制的其他公司(或高价收购)。当然,经理在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时,也必须获得最低限度的利润,以支付股东的股息和维持公司股票的价格,否则经理职位的稳定性将受到威胁。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OECD部长级会议,针对近些年公司治理的新情况、新发展,特别是针对接连出现的一些骇人听闻的大公司丑闻事件,宣扬公司治理的理念,于2004年1月公布了最新的《公司治理原则》修订版的征求意见稿。《原则》指出:“公司治理框架的构建应着眼于其对于整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着眼于其对市场参与者提供的激励,着眼于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具体内容包括:(1)公司治理框架应保护并有利于股东权利的行使;(2)平等对待全体股东;(3)承认法律规定的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中的权利;(4)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5)确保董事会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等等。

第五章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总供给:(参见简述题3)

2.社会总需求:(参见简述题3)

3.宏观调控:市场在进行资源配置过程中,会出现周期性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状况,就绪要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加以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4.财政政策:(参见论述题3)

5.货币政策:(参见论述题3)

6.法定准备金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即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来调节货币供给。例如,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央行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以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增加;反之亦然。调整法定准备金率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其作用力度大,日常操作性差,作用时效非常快。

7.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即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手段。例如,当经济出现衰退时,央行可以通过购进政府债券来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从而导致利率下降,促进投资增加;反之亦然。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调控力度可大可小,日常操作性好,作用时效较快,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经常采用的货币政策。

8.通货膨胀:通常将通货膨胀定义为商品和服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的类型有温和型、奔腾型、超级的或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原因有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通货膨胀。

二、简述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参见论述题1)

2.简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一般关系及现实意义。

按照凯恩斯理论与菲利普斯曲线,在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负相关的关系(见下图)。在A区,通货膨胀率较高,而失业率较低,应实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在C 区,失业率较高而通货膨胀率较低,应实行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在B区经济运行处于平

稳的状况,可让经济自行发展。但如果在M点,即出现了“停滞”与“通胀”并存,使得宏观政策无所适从。

通胀率

6

图5-1 菲利普斯曲线与“滞胀”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应根据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采取“逆风向而动”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在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时,也应注意政策的力度。

3.简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社会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社会总需求表现为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它由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形成的社会需求和由银行发行货币所创造的需求共同构成。因此,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和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居民、企业和政府将要支出的货币数量,也就是各种行为主体的总支出。总需求具体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出口(X)构成。即:社会总需求=C+I+G+X。影响总需求的因素有价格水平、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对未来预期等,以及政府购买、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

社会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生产总量或总产出,它表明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一般而言,总供给主要由生产性投入(主要是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和这些投入组合的效率所决定。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说法,由于生产能力的过剩,总供给水平实际上由社会有效需求所决定。社会总供给可以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去考察。如果从国民收入考察,总供给可以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即总供给=工资+利润+税收。由于居民的工资和利息收入最终将用于消费(C)和储蓄(S),再以T表示税收,M表示进口,则有:总供给C+S+T+M。总供给一般同价格水平成正比关系。

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其表现为市场价格下降,生产萎缩,失业增加,严重时会出现经济危机;二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其表现为产品供不应求,生产扩大,价格上升,即造成通货膨胀;三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也就是总量平衡,这时物价稳定,经济发展比较协调。在这三种情况中,前两者称为国民经济总量失衡,而后者称为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4.简述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参见论述题2)

5.简述当前我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参见论述题3)

6.简述当前我国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参见论述题3)

三、论述题:

1.试述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和政府兼有双重职能,一是政治职能,二是经济职能。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四种职能:确立法律体制;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建立影响收入分配的方案。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从此,中国经济开始彻底清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羁绊,使经济运行机制与市场机制全面的接轨。与此相适应,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政府将逐步从微观经济活动中撤离,集中精力去制定和执行宏观经济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有着特殊的经济职能。它不仅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的一般经济职能,更肩负着培育市场体系和建立市场秩序的弥合“市场缺损”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的自我发育机能,来慢慢地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应该也完全有可能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后发性优势”来大大缩短这一历史过程,少走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弯路。

政府的经济职能归结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法律体系,制定经济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2)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3)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4)调节社会收入分配,避免出现两极分化。扩大就业门路,实行再就业工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运营。按照政企职能分开的原则,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但要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要对国有资产的运营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督。

(6)制订和实施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战略。

2.试述我国现阶段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立足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这同发达市场国家规定的一般将宏观调控的目标,即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基本一致的。

第一,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一定要适应我国国情,避免大起大落。

事实说明,宏观经济波动比微观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要高出许多倍。这就要求政府审时度势,既要刺激经济增长,又要防止经济过热。(对我国经济增长战略的分析主要在第八章。)第二,广开就业门路,实施再就业工程。按凯恩斯的解释,失业分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只要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就达到了充分就业。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实施扩大就业门路和再就业工程,是今后一段时期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最为重要的任务。

第三,调节总量平衡,保持物价稳定。国民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是总量平衡。但由于市场缺陷、人们的心理预期、经济环境决策失误等原因,国民经济常常会出现失衡状态。这就需要政府采取“逆风向而动”的经济政策,保持总量的基本平衡,缓解经济周期性所造成的经济波动。

第四,平衡国际收支。随着国际交往的密切,平衡国际收支也已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严重失衡时,也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稳定。平衡国际收支的政策包括调整关税、汇率、出口退税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逐步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经济现象。与凯恩斯所说的“丰裕中贫困”相反,在我国现阶段是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出现的相对过剩,可以称之为“贫困中的丰裕”。对此应如何分析,大家的看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短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关联的,而相对过剩经济是同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我国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而且会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而如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将是今后长期的重要任务。

3.试述我国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及其工具

国家财政由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构成。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财政政策应该“逆经济风向行事”,通过变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如变动税收和公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来影响总需求和利率,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采取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下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些税负,低收入者减少些税负,同样可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消费。

政府购买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关系到社会总需求增减,扩大政府支出还会起到“乘数”作用[K g=1/(1-β),假定β=0.8,K g=5]。在经济萧条时,政府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设施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的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刺激需求。同时,政府还可以采取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下可支配收入,可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改变所得税结构,使低收入者减少税负,缩小收入差距,同样可以刺激消费。

财政“乘数”是指投资对消费的影响,凯恩斯的继承者还提出了“加速数”,来说明消

自然辩证法试题2

自然辩证法试题 选择题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A D) 人与自然的矛盾 B、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C、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D、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E、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亚历士多德在《工具篇》一书中,最为推崇的方法是(D) A、类比方法 B、实践方法 C、归纳方法 D、演绎方法 E、观察方法 被恩格斯誉为向宗教发出“挑战书”、自然科学独立的“宣言书”的不朽著作是(B) A、《人体构造论》 B、《天体运行论》 C、《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D、《心血运动论》 E、《新天文学》 为捍卫和宣传日心说被宗教强制赴火刑的著名学者是(C) A、赛尔维特 B、伽利略 C、布鲁诺 D、哥白尼 E、维萨里 近代自然科学独立并建立体系并获得重大成就,最为重要的原因是(A) 科学实验的兴起 B、理性与实验相结合 C、人类思想获得解放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 E、日心学说的出现 在方法论的问题上培根与笛卡儿的不同在于(B) A、培根重视理论,笛卡儿重视经验 B、培根重视归纳,笛卡儿重视演绎 C、培根重视经验,笛卡儿重视数学 D、培根排斥归纳,笛卡儿排斥演绎 E、培根重视继承,笛卡儿重视创新 由于发现天体运行三定律,被人们誉为“天空立法者”的科学家是(C) A、哥白尼 B、伽利略 C、开普勒 D、第谷 E、布鲁诺 赖尔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产生所作的突出贡献是指出(C) 岩石分类说 B、地质突变论 C、地质渐变论 D、岩石质变思想 E、板块构造论 列宁称赞把生物学第一次建立在完全科学基础上的生物学重大成就是(D) 林耐的人为分类法 B、细胞学说 C、拉马克生物进化论 D、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E、分子生物学 10、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在探索进化机制所依据的最重要的一对根本矛盾是(C) A、同化与异化 B、个体与环境 C、遗传与变异 D、连续与间断 E、整体与部分 11、中国古代有著名的三大天体模型,它们是(B D E) A、天圆地方说 B、盖天论 C、壳层说 D、浑天说 E、宣夜说 12、1543年,自然科学领域联袂向宗教神学挑战,其代表作是(A B) A、《天体运行论》 B、《人体构造论》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D、《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E、《新天文学》 13、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BDE)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14、被誉为古希腊时期著名的三大数学家的学者是(B C D) A、毕达哥拉斯 B、欧几里德 C、阿基米德 D、阿波罗尼 E、苏格拉底 15、科学实验方法的基本分类其结果是(B E) A、析因实验 B、探索性实验 C、模拟实验 D、验证性实验 E、判决性实验 简述题(共30分) 简述古代自然观的特性。(7分) 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分)

温医 2018文献检索知识点整理

答题格式 填空题、选择题只用填写答案即可,不用写其他 操作题三要素: 检索结果数量、检索表达式、题录信息(题目会要求你写什么就写什么) 举例: #1 34567 分类号=R512.6/扩展/复分-025/ 题名:xxxxxxxxxxx 作者:xxx 文摘型数据库 只有题录信息、全文链接信息,没有全文信息的数据库。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2.PubMed 1.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web) 基本检索 智能检索:在“缺省”字段,自动实现检索词、检索词对应主题词及该主题词所含下位词的同步检索。不支持逻辑组配检索。 精确检索:适用于关键词、主题词、特征词、分类号、作者、第一作者、刊名、期字段。 限定 每次限定检索结束后,谨记点“清除”按钮 主题检索 加权检索 主题词“加权”表示主题词的重要程度,反映文章论述的主要内容。加权主题词用“* ”表示 加权检索表示仅对加星号(*) 主题词( 主要概念主题词) 检索 非加权检索表示对加星号主题词和非加星号主题词(非主要概念主题词)均进行检索。 扩展检索 扩展检索是指同时检索当前主题词及其下位词,可提高查全率。 非扩展检索则仅限于当前主题词的检索。 分类检索 期刊检索 作者检索

检索历史 系统退出后,检索历史清除 CBM检索检索规则 布尔逻辑符 优先级:() > NOT > AND > OR 截词检索 ?:表示一个字符 例:血?动力,可搜索“血液动力、血流动力”等 % :表示任意个字符 例:肝炎%疫苗,可搜索“肝炎疫苗、肝炎病毒疫苗、肝炎灭活疫苗”等等模糊检索/精确检索 短语检索 用半角双引号将检索词括起来,系统视其为不可分割的固定短语在指定字段中检索。 例:”1,25-(OH)2D3” 2.PubMed 基本检索 可对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词都可以进行检索,分类如下: 自动词语匹配检索自动匹配功能 著者检索 期刊检索 精确检索用“”进行强制短语检索 截词检索用通配符?,*检索 字段限定检索P47 表4-2 布尔逻辑检索AND OR NOT 高级检索 MeSH主题词检索 确定规范检索词 款目词(入口词)、主题词(叙词) 查看词义注释、树状结构表 副主题词、扩展、主要主题词 其他检索方法 Single citation matcher(单篇引文匹配器) 查找某一篇文献的准确信息 Clinical queries 专门为临床医生设计的检索服务。 临床研究、系统评价、医学遗传学三类临床医学资源中进行检索 每次筛选检索结束后,需进行clear all 操作。

全国2013年1月自考毛邓三真题和答案(网友版)

2013年1月自学考试毛邓三参考答案(网友版) 仅供参考 1—10 B改革开放A以人为本A实事求是A无产阶级领导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实现共同富裕D发展A经济建设B前提A公有制经济 11—20 C承包制C市场B民主集中制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爱国主义 B科学发展B中国人自己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A思想建设 21ABC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题) 22ABC(新民主主义这题)不选统筹兼顾 23B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题)选我国处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度时期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4ABC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题) 25ABC(20世纪这题)不选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 2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他曾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提出过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后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把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明确概括为:“没收封建阶段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其中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27.为什么说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8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什么 新兴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就是要在新时代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邓论论述题

邓论论述题 第一章 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1)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种坚实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个明确的理论主题——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思考。 (3)在邓小平理论中,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重要观点(9个方面,16条)。 2.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二章 3.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脉相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新高度。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并在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使之上升到理论。 4.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章 5.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邓论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邓论》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开学的第八周,我校的老师带了我们几个系的学生到广州黄埔笑翻天乐园游玩.我怀着莫名的心情上了校车,开始了一天的旅游和运动. 我们同宿舍的同学一起玩 ,第一次有点陌生,首先到达的是水上游乐区,第一个我们挑战的是木桩桥,这个项目是用一根坚实的钢丝绳吊着若干根有五十厘米左右高的木桩,每根木桩都会摇晃,而且呢,稍微不小心就会变成"落汤鸡",因为水上游乐区的项目是建在小溪上面的,每一个项目的脚下都是水,虽然掉下水成了"落汤鸡",但是没有危险,因为水浅没有沙鱼.但这对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抓着吊木桩的粗绳子就往上踩,由于速度过快,险些跌落"炖鸡锅",我抓紧绳索,继续向前迈,心里面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一定要坚持!经过重重的心里考验,最后我通过了,多一些锻炼.面对接下来的几十种项目,我更有信心了.不过接下来的项目可是一个比一个难,但我始终坚持着...... 下午我们系也举行了系对系,班对班的比赛,同学们挟手互帮互助克服了各项目的难点,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精诚协作的团队意识,闯了一关又一关,精彩片段不断,结果我们系和我们班都获得了第二名,但可惜的是我没有参加比赛,只是在旁边做“啦啦队”,我想没关系,因为“啦啦队”

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也是一种力量.笑翻天乐园的某个招牌写着,"胆大上来,胆小再来".所以我想下次有机会再参加吧. 我做“啦啦队”的同时也看到了几个企业团体来游玩和比赛,看他们身穿着相同颜色的上衣,玩着同一个项目,看着他们玩得这么开心,同我校的师生发出连绵不绝的笑声,弥漫了整个笑翻天乐园,此时我也感觉到一种快乐,温馨的气份。 这里能锻炼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其独特的体育拓展娱乐项目,将极高地锻炼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能力、自主参与能力、危机应变能力、体能耐力,激发身体与心理潜能;帮助其建立起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精诚协作的团队意识.作为企业团体,要想打造一个强劲的团队,需要团队精神与企业的凝聚力. 我们当代大学生跟前辈比,我们的社会实践远远比不上前辈们的辛劳,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提高,大学生自己动手的事情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就是懒,那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精诚协作的团队意识也随之缺乏了,所以我们当代学生要拓展以上娱乐项目,将极高地锻炼与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心理能力、自主参与能力、危机应变能力、体能耐力,激发身体与心理潜能.

2012自学考试政治《毛邓三》知识点习题8

2012自学考试政治《毛邓三》知识点习题8 第八章我国的外交战略和对外开放 一、选择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发展的核心问题是(B) A.政治问题 B.经济问题 C.军事问题 D.外交问题 2、当今世界局势发展的方向是(D) A.单极化 B.两极化 C.三极化 D.多极化 3、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把(A) A.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放在首位 C.和平友好,真正不结盟放在首位 D.扩大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放在首位 4、我们应当把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放在(C) A.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 B.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上 C.增强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D.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成果上 5、1988年我国决定建立(C) A.四个经济特区 B.十四个沿海城市经济开放区

C.海南经济特区 D.上海浦东开发区 6、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A) A.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B.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C.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西方国家的“西化”与“分化”政策 7、发展对外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好(D)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B.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关系 C.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的关系 D.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8、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B) A.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B.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 C.资产阶级的人权主义 D.社会、经济全球化 9、20世纪50年代初由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A)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运动 C.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0、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是(C) A.引进先进技术 B.吸收外资 C.扩大出口 D.扩大进口 11、我国经济特区的性质是(B)

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综合复习题(论述0)

1、论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区联转意。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表明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尤其共性,这一点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及其侧面各有其特点,它表明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又具有个性,这种个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任何事物内部即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又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即这种区分是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下存在的,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的东西,在另一特定的场合则变为特殊的东西,反之亦然。(4)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①这一原理即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关系的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及其规律性问题的钥匙。②这一原理揭示了认识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在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必须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③这一原理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④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之一。 2、论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答:(1)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意义。回;为①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可靠,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 ②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如果不使之回到实践中就失去了认识的意义。(2)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过程。评决实①评价阶段。确定理性认识是否反映了客观规律,以及这一认识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即能否指导人们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对理性认识进行认识评价和价值评价。②决策阶段,根据理性认识制定具体方案、计划,从实际出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实施阶段。把具体方案、计划变成群众的行动,通过群众的实践完成第二次飞跃。再好的方案、计划,如果不被群众所掌握,不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也就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不能把理论变为现实。(3)实现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①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的认识,是一般的、抽象的东西,而实践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个别的、具体的。因此,理论要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使理论变为现实,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 3、请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实践;发展。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性质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1)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要判断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和比较。单纯的主观认识或单纯的客观对象,都不能 回答认识是否正确的问题,所以都不能作为 检验真理的标准。(2)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 观世界联系起来并加以对照比较的只能是 实践。实践是联系和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和纽带,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更重要 的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它能把 正确的理论变成现实,从而用实践的结果来 证明认识的真理性。(3)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真理性的认识不仅通过实践得到检验,而且 也通过实践得到发展。①只有在实践中对客 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会不断深化。 ②只有在实践中人类的认识能力才能不断 提高。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使主观不断符合 客观。因此,人类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 验,吸取教训,坚持正确的,抛弃错误的, 才能使主观不断符合客观,使真理性的认识 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和发展。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 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或绝对 性,又具有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实践标准的 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舍此再没有别的客观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最 终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标准的不确定 性是指,任何实践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 条件的制约,实践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 倒当时的一切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因而它是绝对的。实践又是历史的、 发展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因 而它又是相对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是实践标准的两重属性,二者既相互区别 又相互联系,即不能混淆也不能割裂。正确 把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重大 的意义。 4、论述社会的经济结构? 答:社会经济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 义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狭义的经济结构仅仅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 的总和。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是占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并使之适 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作为人们解决社 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体现了人和自然 之间的现实关系。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 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因为①它是现代生产力诸要素中的 主导要素,是决定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②科学技术研究是第一生产过程,并将成为 将来社会的主导产业。③它是新生产力的增 长点,一项科学技术突破就会带动一批产业 的发展。④它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推 动力,是解决一切社会重大问题的关键。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 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 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他直接决定的消费 关系。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 制约。其中,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它决定生产关系中的其他方面。根据生产资 料所有制的性质,生产关系分为两种基本类 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公有制 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所有制采用什么样的实 现形式,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社 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 样化。要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 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 律?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相 互作用。决定;反作用;相互、①生产力状 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任何生产关 系都必须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生产力的状 况,即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 定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进而决定着人们 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 分配关系。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适 合生产力的状况。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 互作用构成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的变 化发展,是从生产力特别是从生产工具的变 化发展开始的。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的活跃 的、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或 保守的因素。虽然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矛 盾,但在新的生产关系刚建立的一定时期 内,**相适应,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生产关系会逐渐 变得不是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进而会成为束 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生产力的进一步 发展就要求用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 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本质的联 系,构成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 律。它既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规律,也是 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根本规律。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 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的 矛盾运动,便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社会生 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基本内容。这一规律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请阐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系?决定;反作用;相互作用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包括思想上层建 筑和政治上层建筑,无论那一部分都是适应 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建立在一定生产 力水平基础上的生产关系,需要有与之相适 应的政治法律制度来保护。上层建筑的性质 由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占统治地位的思 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 的表现。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 的变化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 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 济基础服务。向、式、效果①服务的方向。 上层建筑要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 础,排斥和反对自己的对立物。②服务的方 式。上层建筑主要通过政治的、思想的力量 来影响、控制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从 而为经济基础服务。③服务的效果。上层建 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 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 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为 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 生产力的发展,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 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状 况的规律是贯穿之一矛盾运动过程的规律, 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上层建筑与经济 基础的关系的发展,要经历有基本适合到基 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要反对把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关 系割裂开来的错误。“上层建筑决定论”夸 大了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否认经济基础的决 定作用;机械决定论则夸大经济基础的决定 作用,忽视或抹煞政治力量和思想力量对经 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的能动的反作用。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精髓;什么; 怎样。答: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 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把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今时代特征与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 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 本任务、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 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 体系。这说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主线。根 据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主线逻辑顺序,我们 可以把邓小平理论的内容大致划分为三个 层次。 1、第一层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 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精髓,是邓小平理论的最 高层次。这是因为(1)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和 历史起点。(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 于邓小平理论中的一条活的灵魂,也是推动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2、第二层次: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初阶、市经,协调。 (1)社会主义本质论。邓小平对社会主 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四个方面的辩证统一: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 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的辩证统一;社会主 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社会主 义的物质基础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辩证统一。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个论断包括 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 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 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关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除了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 缚,党的十四大根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从而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 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的一个重 要的基本理论。(4)社会主义全面协调发展 论。邓小平理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物质文明建设、民主 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全面 协调发展的理论。 3、第三层次:邓小平理论的战略策略—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结合;路线、三大任务。 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主要 围绕着三大战略基点来展开论述的。第一个 战略基点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 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关于怎样 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第二个战略基点是坚 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这是邓小平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 路线和行动纲领,也是邓小平战略策略的核 心内容;第三个战略基点是三大历史任务, 即实现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 平发展,其中实现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最大 政治和中心任务,是完成祖国统一和促进世 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证。 1 1

读经典学哲学心得体会最佳原创最佳原创

“读经典学哲学”心得体会 军事科:吴永安 近期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一书,使我感受很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使我更加社深入地了解到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力量,使我更加正确的认识了社会主义,坚定了社会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更加热爱。更增强了我对祖国明天更美好的信心。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一门学科,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做为新世纪的中青年领导干部,我们应该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党的十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像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主要包涵这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邓小平理论属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有继承也有发展,相对于毛泽东思想而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邓小平理论不是哪一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创立者,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成果。 从内容上来看,邓小平理论系统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形成了科学体系。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理论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理论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建设画卷: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基础,展开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的画卷。 作为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 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党、对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他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就是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认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凡是科学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及特定的历史根据和时代背景、命题提出和形成的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就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并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就是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因为有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因为有了邓

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24

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24 (在习题中积累知识点) 1、简述新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是: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2、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组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三个代表”的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4)“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

全国2012年4月自考毛邓三试题和答案解析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试题和答案解析 课程代码:0370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实际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古田会议 C.中共七大 D.瓦窑堡会议 正确答案:A 解析:1931年王明教条主义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统筹兼顾 D.全面协调可持续 正确答案:D 解析:科学发展观内涵: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个知识点考的非常频繁,学员要牢记着四个关键字。 3.首次科学阐述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一致性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正确答案:B 解析:邓小平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4.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理论体系的文献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井冈山的斗争》 D.《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正确答案:A 解析: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正确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应当是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6.1956年4月,毛泽东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的讲话是【】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十大关系》 C.《不要四面出击》 D.《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建国后,毛泽东初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著作:

电大专科《邓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2好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8-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开卷) 邓小平理论概论试卷 注意事项 一、将你的学号、姓名及分校(工作站)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结束后,把试卷和答题纸放在桌上。试卷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监考人收完考卷和答题纸后才可离开考场。 二、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并按题目要求答题。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含签字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 )。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C.党的十六大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 )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A.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 ),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A.与时俱进 B.革命 C.创新 4.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必须不断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 )的环节和问题。 A.不适合思想路线 B.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C.不适合社会主义制度 5.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 )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6.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 )需求的方针。 A.生产 B.消费C.出口 7.我们要把( )作为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重要结合点。 A.改善人民生活 B.政策的稳定C.改革的力度 8.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B.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9.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 )。 A.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中国共产党 B.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C.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 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 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以人为本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1.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带领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A.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C.基本路线 D.基本政策2 13.建设创新型国家,( }。 A.发展科技是关键 B.优秀人才是核心 C.发展教育是基础 D.社会安定是保障 14.在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中,( )。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C.改革是目的 D.稳定是前提 15.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述错误的是( )。

高教自考公共课邓论简答题总结 (1)

高教自考公共课邓论简答题总结(一) 1 、如何理解邓小平关于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和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1)邓小平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和条件,运用事物的不平衡发展规律,提出了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2)这一战略构想的内容是:沿海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较快的发展起来。但大原则是共同富裕,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地区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3)这一地区经济梯次推进发展的战略使沿海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带动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同时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扩大了。(4)实施西部开发的必要性在于: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2 、试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

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建设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第一,实行依法治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实行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第三,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第四,实行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第五,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 、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角度,阐述我们党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1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 、在中国,发展生产力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

2012自学考试政治《毛邓三》知识点习题汇总

十不闲,2翻太平年,6发照花台(唱了4个),最后是云苏调,又叫锯大缸 一轮明月照西厢,二八佳人莺莺红娘,三请张生来赴宴,四顾无人跳西墙,五鼓夫人知道了信,六花棒拷打莺莺审问我小红娘,七情问出不彩之事,八月十五莺莺降香。久有恩爱实难舍吧您那~。十里亭哭坏了莺莺就谭坏了小红娘啊~。(豆豆起豆起豆强) 姐儿在房中绣香袋,绣出了西厢各色人儿来,这边羞得本是崔小姐啊,那边绣的本是张秀才。(豆豆起豆起豆呛) 张氏秀才太痴呆,为何不跳这粉皮墙儿来。墙又高来楼又大啊,姐儿把那大门儿大敞开唉。(豆豆起豆起豆呛) 你是谁家的俏郎才,标布(当时的洋白布)的袜子蝴蝶儿蒙的鞋. 前门不见姐儿打水,后门不见姐儿抱柴(豆豆起豆起豆呛) 讨问夫人老诰命,叫我赶考够奔东京,倘若东京不得中啊,想要成亲是万不能哪!(豆豆起豆起豆呛) (暂缺拷红文本) 哎小琴童哎不消停,(呛) 手打灯笼走进房中,(呛) 尊声相公安心睡吧您哪,(哎大伙儿嚷:“怎么样哪?” ) 明日清晨早登程哪。(豆豆起豆起豆呛) (以下三段为侯宝林刘宝瑞开场小戏版) 早儿登程,早儿登程, 琴那童儿说·话儿,欠点儿哎聪明, 这功名好比那个浮萍水,(太平年) 美貌地那个娇妻那个火化冰呀。(年太平) 借住哎就在普救寺里住, 而不该在花园那你我那个两相逢, 这也是前世前因安排定呀,(太平年) 说话哇之时,谯楼起了更呀。(年太平) 一呀么更儿里,月了影儿东边升 张君瑞在房中顿足又捶胸啊 细思量恼恨那老诰命啊 改变了前言,叫我们兄妹称啊 二呀么更儿里,月了影儿放光明

传书递简多亏了小红(娘)啊 细思量小姐她对我的恩情重啊 再三地叮咛,饯行十里亭 三呀么更儿里,月被云彩蒙 张君瑞卧房中昏睡正朦胧 思想起这楼台鸾呀么鸾戏凤啊 好事要多磨,铁马儿响哗楞 四更到四点,月了影儿往西行 惊醒了大相公长叹六七声 细思量刚才我做的南柯梦 要想着重逢万想也不能 五更到五点,月影儿到了宫 架上金鸡哏哏报晓声 细思量一夜无眠, 山林钟鼓一齐鸣。 丑末寅初,到了大天明。 张君瑞披衣唤醒了小琴童, 你把那琴剑书箱安排定, 打点行囊快奔十里亭 (以下班主版) 次日清晨我辞别了老诰命哪,(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普救寺僧人前来送行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扳鞍认蹬我上了白龙马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一行赶考奔东京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走过三里叫桃花儿店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越过五里杏花儿坡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桃花儿店前出了美酒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杏花儿坡前美姿荣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酒好人美留不住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心中牵挂着崔莺莺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离着不远我抬头看哪,(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前边就是十里长亭啊,(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好难唱的这叫西厢记呀,(哎了哎嗨,哎嗨哎嗨哎嗨呀) 愿诸位招财进宝福寿康宁啊。(哎嗨哎嗨哎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