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部门先导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部门先导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部门先导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部门先导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部门先导能源结构调整战略

电力行业案例分析:采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替代核电

王毅:天恒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男, 1962年10月生于北京, 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 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从事环境经济与环境政策研究, 198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事国情分析及环境与发展战略研究, 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97年和1999年分别在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和卡内基? 梅隆大学工程与公共政策系作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成员,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专家工作组成员,国家环保总局外经办环境政策专家工作组成员, 美国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项目高级咨询研究员,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项目咨询顾问。

1990年, 王毅获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1987年以来, 王毅主要从事国情分析以及资源、能源和环境政策分析与战略研究, 共出版专著12部, 译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著作有: 《生存与发展》(1989), 《国情与决策》(1990), 《开源与节约》(1992), 《农业与发展》(1993), 《城市与乡村》(1994),《机遇与挑战》(1995),《人与自然关系导论》(199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培训》(1997), 《中国国情报告》(1998),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1999), 《中国环境与健康报告》(1999)。

王毅共参与和承担过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重大项目、各部委、国外基金会资助的20多项研究课题,在中国国情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作出了开拓性工作, 取得了突出成绩和重大的社会效益。王毅参与完成的众多报告中, 分析得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 提出不少政策建议, 受到过决策层、学术界乃至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其中较有影响的有: “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非传统的现代化模式”(1989); “中国面临十大生态危机”(1990); “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1992);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1995); “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演变理论”(1996); “利用天然气带动能源结构调整”(1999); “采用渐进式环境政策, 促进产业清洁化”、“北京采用替代燃料车的问题与对策”(1999); “生态建设与富民增收并举, 推动黄土高原的合理开发”(1999)。此外, 王毅先后参与了各部委组织的十多项重大报告、文件和理论文章的起草, 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摘要中国东部和南部沿海省份的快速经济增长产生了能源短缺问题,这些地区已

经考虑通过增加核电建设为其未来增长提供动力。本文根据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和中

国国情特点, 提出了部门优先的结构性调整能源发展战略, 比较了电力部门各种技

术的投资、发电与环境成本, 认为要更好地满足未来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目标,近

期应选择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其他先进发电技术而非核电,并提出具体的更加经

济、清洁的能源供给替代方案。

1.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来自能源与环境的双重挑战

维持快速经济增长和保护自然环境是中国今后二、三十年面临的严峻挑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迅速摆脱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环境退化正引起区域、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关注,而能源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煤炭消耗的日益增加对环境产生巨大压力。

目前中国每年原煤生产已达14亿吨,对煤的依赖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改变(见表1)。中国煤炭的分布也极不均衡,优质煤主要出自北方的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每年大量的煤炭被运往东部和南部地区,其中大部分未经洗选,夹带20%以上的无效成分。中国沿海地区能源缺口较大:一方面本地煤炭缺乏且品质较差,另一方面, 无论是北方的煤电还是西南的水电都因路途遥远而输送极不经济,进口煤炭又较为昂贵。基于上述原因,核电被设想作为替代能源来满足未来沿海地区的需求, 政府部门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核电计划,在未来几十年中准备建立40到50座核电站来弥补能源缺口。

我们认为上述方案是值得怀疑的。从战略角度看,它一方面不符合世界能源发展的趋势;另一

方面, 经过经济、管理和环境的综合评估会发现,核电既成本高,又充满风险。而采用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其他先进发电技术, 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均充满着机遇。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参见《中国统计年鉴(1997)》, p.215, 其他数据来自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局, 1998。

2. 世界能源发展的若干趋势

在过去20年中,世界能源消费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据预测1,今后20年仍将维持这一势头,估计年均增长率为2.2%。从1995年到2015年,全世界能源消费量将增长54%,其中亚洲将可能增长129%, 中国的数字显然还会更高。尽管亚洲金融危机减缓了发展进程,但这一地区在恢复后仍被认为是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无论如何,进入90年代,世界能源发展越来越明显地预示出若干趋势。

2.1 廉价石油的时代行将结束

从8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下降以来,近10年的原油价格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亚洲经济不景气,更促使原油价格下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如果能源消费仍保持在现有水平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可满足世界40年的需求2。无论如何, 世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全世界石油生产最终将会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一些常规估计认为,今后10—20年石油生产将不会达到最高水平3。美国能源部则预测,到2015年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的份额将仅比1995年的39%下降一个百分点。

但是,最近两位资深石油咨询专家发表文章认为4,世界常规石油5产量可能将在下世纪头十年达到峰值,石油生产在2010年开始下降,原油价格将随之上涨。他们用四种方法估计尚未发现的原油储量,并依据地区石油生产的变化规律得出结论6。他们进一步分析指出,原油生产达到峰值后所产生的供不应求将不是临时性的,油价将剧烈增长,世界将更加依赖中东石油。即使稍微乐观一些的估计, 廉价石油的时代也可能在2020年前后结束。这一形势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优质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高速增长国家)可能意味着将付出更高的代价。当然, 石油生产达到峰值,并不意味着石油资源迅速枯竭,只是石油生产将呈现下降趋势,石油的短缺将逐渐被天然气、煤炭、可再生能源等所替代。

2.2 天然气地位不断上升

过去20年,天然气在世界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增长迅速。今后20年,天然气利用增长率会比石油快3倍,2015年将比1995年增加85%,年增长率为3.2%, 在亚洲发展中国家(不包括西亚)的年增

长率则会接近8%, 是增长最快的矿物燃料,超过其他一次能源的增长率, 届时天然气消费份额将达26%,超过煤炭,成为仅次于石油消费的一次能源。

到1997年1月1日止,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140万亿立方米,其中中国仅占0.8% 7。以目前的消费水平可持续利用70年, 而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增长要比石油乐观得多, 按现在的估计, 世界不同地区增加的储量可将使用年限提高到接近200年8, 并且天然气基础设施与未来最有希望的氢能源经济是相衔接的。由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洁净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是自然的。随着天然气发电技术及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 天然气的应用范围日益广阔, 假如用天然气生产液体燃料的技术、其他车用天然气技术以及燃料电池技术能够尽快商业化、规模化,那么天然气将成为运输燃料中继石油之后的下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天然气被普遍看好在21世纪前期逐步成为代替石油的全球最主要能源, 为改善能源结构、满足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2.3 核电工业失去生机

尽管核电在过去二十多年时间里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扩张,但从目前来看,来自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技术的市场竞争以及人们对于核电站的安全操作与核废料处理的日益增长的忧虑,严重限制了核电发展。最为重要的是,随着电力部门的私有化、解除管制和市场自由化政策在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广泛实行,带动入网电价大幅度下降, 进而使核电站因其高额的投资建设、运行、处置和停运费用而缺乏经济竞争性, 其发电成本也显著高于天然气、水力和火力发电, 加上建厂周期较长, 所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发展核电的选择被普遍放弃。1997年仅关闭的核电站

就有9座,而新建成的只有4座。据估计,今后十年将有数十座核电站面临关闭,下一个20年核电将是负增长,核电工业日益萎缩。

发达国家的核电站厂商希望高速增长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潜在电力市场(包括中国,印度、韩国、中国台湾等)能为他们带来生机,以挽救这一江河日下的产业。这从去年美国几家大的核反应堆供应商(如通用电器和西屋公司等)不惜工本在华盛顿游说美国政府和国会解除对中国的核技术出口禁令一事上可见一斑。但亚洲经济动荡为他们的潜在合同蒙上了阴影,于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最小的中国及其庞大的核电计划就成为他们最大的猎物。

核电站的管理问题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尚未解决, 不断有因管理造成的事故和停运的报道。发生在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至今仍在产生影响。仅就核废料的处置而言, 长半衰期的核废料一直没有找到妥善的最终处理办法, 并且由于核废料的积累而越来越棘手, 成为危害生物圈的潜在因素。一些发达国家耗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来处置核废料, 但这只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处置管理计划的开始。目前我国已建和在建的核电站, 由于所选的反应堆型多样、地区条件各异, 给未来的管理等带来诸多隐患。总而言之, 如果中国大规模发展核电, 将面临战略风险、经济风险、以及管理和环境安全风险9。

2.4 煤炭仍在电力等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煤炭在世界范围内主要作为电力的来源及几个关键部门(如钢铁、水泥和化学工业)的动力和原材料。今后20年, 煤炭消费将增长大约45%, 2015年煤炭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份额为24%, 仅比1995年少两个百分点。大部分煤炭增长依然来自亚洲发展中国家, 据预测, 中国和印度将占世界煤炭消费增长的82%(按热量计);与世界各国不同的是, 中国的煤炭增长除用于发电外, 还有57%用于各种工业窑炉、工业锅炉和民用燃料等10。

虽然煤炭具有资源丰富、易于开发、成本低廉的优势, 但其运输不便、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量大等弱点也十分突出。因此, 如果不提高煤炭利用技术(特别是燃烧技术)的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煤炭的使用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近年来洁净煤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国外的循环硫化床、增压硫化床技术已比较成熟, 尤其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IGCC)11, 虽然还处在示范阶段, 但却显示了很强的潜在市场竞争力。如果洁净煤技术在中国得到推广, 对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是对全球气候保护的重要贡献。

2.5 为后石油时代寻找可持续能源及其技术

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面临能源资源短缺问题, 而且随着全球变暖的逐渐升温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标准, 来自环境需求的压力正在使能源生产和消费发生深刻变化, 能源部门的改革步伐也进一步加快。针对上述趋势,工业化国家利用国际石油市场稳中有降的难得机遇, 以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为战略目标,强化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使用洁净的可持续能源,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新的能源政策,开发替代能源技术,为“后石油或石油后经济”做准备。

他们一方面发展石油替代技术,如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NGCC),天然气液化燃料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燃料电池,洁净煤技术,以及各种高新勘探技术, 其中有些技术已相当成熟, 有些则具有非常乐观的商业前景。这些高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新的能源经济打下基础,而且还可缓解常规石油不可避免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 发达国家还不断实施能源部门和能源政策的改革, 纷纷解除电力管制, 开放能源市场, 鼓励节能、使用洁净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以满足新的环境标准和承担国际减排义务, 尤其是控制影响全球变暧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保护的政策取向也首先是集中在能源部门。值得注意的是, 转向低碳富氢燃料和技术乃大势所趋, 氢能源经济最有可能主导下世纪的能源发展,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将引导今后能源政策的指向。上述两方面的努力又是相辅相成的, 其共同目标是走向一个可持续的能源未来。

中国正处在高速增长阶段,能源消费水平与现代社会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里,为保证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中国必须认真考虑世界能源发展的基本趋势,制定符合基本国情的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包括进口油气、调整结构、推进市场化进程, 采用“蛙跳技术”等, 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3. 部门先导的结构性调整能源发展战略

3.1 能源发展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能源发展突出表现为三大结构性问题。一是能源供需品种结构问题, 即随着进入工业化中期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未来20-30年, 中国能源消费在数量面临倍增的同时, 对洁净优质能源的需求增长迅速, 与之相对应的是优质能源供应不足和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生产结构。煤炭作为主要能源来源, 不仅影响整个生产和技术的选择与效率, 而且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能源战略的核心问题, 又是迫不得已与世界潮流相悖的能源选择, 这意味着我们将比其他工业化国家付出更大的代价。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能源结构会直接影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二是能源的地区性结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短缺和农村商业能源供给不足。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地区, 下世纪仍将起到带动作用, 但是这些省份大多远离能源产地, 无论是煤炭运输还是电力输送, 皆因路途遥远而极不经济, 因此能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三是结构性污染问题, 即由燃料结构引起的煤烟型污染和主要由电力、建材、钢铁、化工行业所主导的结构性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70%左右, 以二氧化硫和烟尘为主的燃煤污染日益加重, 进一步导致酸雨范围不断扩大, 以及因二氧化碳排放的日益增长所产生的国际压力。如果能源结构没有战略性调整, 上述结构性矛盾不会有很大改观。

从未来发展看, 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能源消费还将持续增长, 但能源结构短期内无法改变。如果按现有先进技术条件下达到现代化生活水平, 人均能源消费需要2到3吨煤当量的标准来计算12, 中国的能源消费在下世纪上半叶将至少达到30亿吨煤当量, 而其中大部分需要通过增加煤炭产量来解决,这会使上述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由此可见,能源结构的转变既是异常艰巨的任务,但同时又会对我国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总体上讲, 进行结构创新, 加快市场化改革,鼓励提高能效与节能,采用洁净煤、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是今后中国能源发展的主要选择。

3.2 能源结构性调整的部门优先战略

解决能源的结构性矛盾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完成工业化初期建设之后, 进一步的市场经济转型和企业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结构性转换的关键时期,保证能源安全、促进资源节约和产生清洁的产业结构, 是实现战略性重组的主要任务之一, 因此, 调整能源结构也面临着机遇。鉴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难以改变, 为缓解上述能源供应的结构性矛盾, 我们提出部门先导的能源结构性调整战略, 即先从部门入手, 通过优质、洁净能源的替代, 逐步改变电力、钢铁、化工、建筑、汽车等主要行业和民用领域的能源消费结构, 促进能源供应多样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进而实现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和保护环境的战略目标。

电力行业应作为能源结构性调整的优先部门。这是因为电力行业约占我国煤炭消费的30%, 未来电力需求增长迅速, 又是二氧化硫和烟尘的排放大户;东南沿海省份作为新增电力需求的主要地区, 能源赋存先天不足, 能源输送成本高,由于其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对优质能源的需求增长迅速, 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而为改变其电力能源消费结构创造了条件。一旦电力行业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向优质化和清洁化, 对整个能源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并会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 以电力行业并选择沿海地区为突破口, 逐步调整能源结构应作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根据全球能源发展趋势和我国能源供应特点, 电力行业的能源结构性调整在技术选择上, 短期内应重点把天然气发电作为提供新增电力的重要能源来源, 部分替代煤电, 限制核电发展, 同时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洁净煤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氢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 中期在继续发展天然气发电的同时,利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和其他洁净煤技术改建和新建燃煤电厂, 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远期考虑向氢能源技术过渡, 它将为调整我国的能源结构提供新的契机。在政策层面, 政府应加快电力市场化进程, 逐步解除电力管制,严格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 为电厂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3.3 电力市场开放与规则制定

进入80年代, 欧美各国相继在能源部门推行管理改革和私有化, 包括解除管制、打破垄断和促进竞争等, 使电力等相关产业面临重构。其结果是改变了过去贯穿发电、输电和配电的一体化管理体制, 成功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有效降低了供电成本, 扩大了消费者选择, 产生了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 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电力市场改革的目标是产生合理的产业结构与管理体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能源供给与安全,因而使电力市场的自由化改革在一些国家迅速展开。

应该注意的是, 电力部门的解除管制与市场竞争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但并不一定对环境保护有利。毫无疑问, 成本低廉的天然气发电技术无论对优化能源结构还是环境都收益最大13; 从较大范围市场和长期来看, 竞争能引入新的先进的清洁技术, 对环境产生益处;但同时, 竞争也可以增加同样成本不高的现有燃煤电厂的数量和排放, 尤其是在环境标准较低或环境法规执行不严格的地区, 例如在巴西, 电力市场开放后, 就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发电设备的发展; 此外, 大型水电也会因成本等问题而失去吸引力, 可再生能源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 其发展也将面临困难。所以, 电力市场开放必须把环境保护等目标包括在内, 或与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有效结合, 才能全面体现电力产业重组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的意义。

中国近年电力供需矛盾趋于缓和, 特别是今年以来, 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结构性调整和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国家关停并转了一批高能耗企业, 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高能耗产业比重减少, 使能耗降低, 国民经济增长对电力增长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 另一方面, 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疲软影响, 经济不景气, 居民用电短期内增幅有限, 电力暂时供过于求。1998年上半年GDP增长约7%, 电力生产增长只有1%, GDP增长的电力弹性不足0.2, 仅为1997年的1/4。这给电力市场化和加快结构性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契机。另外, 电力部门垄断经营所带来的高额电价、服务质量差等种种弊端, 以及电力盈余时的公平调配问题等都要求加快电力市场化步伐,尽快理顺电价。应该看到,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化工业阶段并没有完成, 基础产业还相当落后, 经济规模在不断扩大, 因此今后对电力需求的增长会逐步回升, 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沉重。

1997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 实行“网厂分开”, 中国电力市场化已迈出重要一步, 下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建立市场规则。首先, 在市场准入方面, 如前所述, 规则不仅要符合竞争上网的原则, 保障各投资主体和消费者的利益, 而且还要不影响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 把环境损失的社会成本内在化。因此, 规则的建立应符合经济与能源的长期发展趋势, 有利于战略性能源结构调整和新能源技术(如氢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有利于提高能效,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上网电力要加价征税, 用以补贴低收入家庭和战略性洁净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发电等。只有这样, 才可能在未来的电力市场运作中, 避免短期行为, 不断淘汰达不到规模效益和污染严重的落后电厂与技术, 创造可持续的能源未来。以下集中讨论电力行业结构性调整的能源替代方案。

4. 未来中国电力需求与增长方案

4.1 未来电力需求

中国2020年的电力需求将是1995年的四倍(见表2)。这个预测是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的一项研究得出的14。未来中国电力需求主要增长在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预测期内, 中国的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将维持在0.7,远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得益于自80年代开始的节能计划,实际上, 中国每年已经成功地减少了上亿吨煤炭的燃烧, 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大约只有经济增长率的一半, 也就是能源消费弹性维持在0.5左右。为了满足今后可能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 电力发展需要适当超前。

资料来源:国家计委能源所, 中长期电力供需分析, 1996。

4.2 电力增长的基础方案

根据国家的九·五计划和现行的能源政策,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最可能基础方案如表3所示。发电能力将从1995年的2.17亿千瓦增至2020年的7.25亿千瓦,这相当于每两周就有78万千瓦的机组并网发电, 且要持续25年。根据基础方案, 煤炭利用将持续增长,但在总供给中的份额略有降低, 2020年仍为约71%, 与此同时, 洁净煤技术开始被采用; 同样, 水电在2020年也将获得实质性增长而份额下降到12.5%;核电和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将弥补煤电和水电留下的大部分份额缺口,各占总需求的5%;而风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也将占2020年电力供给的近4%。

预计2020年由电力部门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达7.69亿吨碳,从1995到2020年,共累积排放大约123.62亿吨碳。累积投资成本从最低的1996-2000年的550亿美元上升到2011-2015年的1100亿美元,从1996到2020年的总投资需要4370亿美元,平均每年175亿美元15。

** 在给定年份电力部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百万吨碳)。

*** 到给定年份所累积的五年投资成本(1998年美元)。该成本不包括输、配电费用。

无论如何, 煤炭仍将产生国家四分之三的电力供给。原因之一是: 中国是世界上生产30万千瓦或更小燃煤机组的最主要国家, 而没有脱硫装置的这种机组的投资成本在1998年平均约为600美元/千瓦,比工业化国家同类技术低约1/3。同时中国也正在进行更大的和效率更高的发电设备的国产化开发。

由于煤炭运往东南沿海地区的费用较高, 因此, 不能为该地区提供最低年均化成本的电力16。结果导致中国决心在沿海快速增长的省份发展核电的计划。在某种意义上,核电可以减少这些地区因燃煤造成的酸雨等空气污染的环境损失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但却增加了其他环境风险。

目前,中国有三台核电机组正在运行,总发电能力达210万千瓦。另外四座核电站则有望在2004年并网发电,其发电能力为660万千瓦(见表4)。到2010年,中国希望达到2000万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在2010和2020年则分别上升到3000和5000万千瓦。但是,大多数独立的专家认为由于资金问题,这些目标过于乐观了17。

中国目前有能力自己生产约70%(按价值计)的先进压水堆核动力系统部件。为了满足技术要求,中国仍需进口30%的大型不锈纲管、凝结器和其他特种金属。中国生产的部件最多可以比进口设备便宜40%,尽管品质有可能略低。中国的压水堆和沸水堆的平均投资成本为1810美元/千瓦18,如果全部设备国产化,成本可降低到1400美元/千瓦。但是其年均化成本仍然比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贵40%以上。在美国,当电力供应实行开放竞争后,许多电力设施正在改变策略, 避免核电站的“搁浅成本”, 因为核电的高成本根本无力同其他形式的电力供应竞争19。中国应该仔细研究在引入电力供应竞争机制的国家里选择建设或不建核电站的真实原因。

5. 能源替代的可能性

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同步,天然气、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光电能源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在推动中国未来增长中也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应该在促进这些技术的国产化、增加其可用性和降低成本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尽管目前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只占约2%,但它可以在中国能源部门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的可采天然气资源达38万亿立方米20, 已探明的储量在1.2-5.3万亿立方米之间。基于中国大规模的煤炭和石油储量,而天然气又与它们有相似的形成过程,所以大多数地质学家相信中国今后将会获得更有意义的天然气发现。

中国天然气生产和使用可以在政府的强有力提倡下大幅度地提高。如果不鼓励天然气大量用作燃料、化工原料特别是发电, 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就不可能实现。众所周知,负责陆上天然气开发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历史上就把石油生产的地位远置于天然气之上。不过,天然气消费在1997年已超过200亿立方米。据保守估计, 2010年的天然气消费量将三倍于1997年, 达到700亿立方米,而2020年有望超过900亿立方米。煤层甲烷、进口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将会使预测更加可观。所以, 无论出于技术、经济或政治的原因, 还是环境保护的驱动,都可以把天然气消费量在十年内提高2-3倍。

5.1 增加天然气使用的驱动因素

天然气和其他富甲烷气体与煤炭相比有着明显的优越性。首先,各种新的天然气动力技术已经和将要进入市场, 这些技术既是高效的, 又是低成本的。其次, 中国可以减少它的进口石油订单,转而开发利用天然气、甲醇或氢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市场。第三, 提高天然气使用量将有助于缓解能源供应的不平衡,填补前面提到的能源缺口。最后,天然气是一种洁净能源,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1) 先进的技术与优越的价格竞争优势

采用先进技术是改善能源效率和降低投资成本的重要手段。在这方面,天然气发电技术比燃煤发电技术优势明显。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的净热效率接近60%21, 随着材料特性和系统设计的改善,效率还将进一步提高。而且天然气联合循环机组造价低, 不只是先进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 即便是带烟气脱硫装置的常规燃煤火电机组也难与之竞争。所以对于煤价较高的中国东南地区,天然气联合循环装置与燃煤发电设备形成竞争是不言而喻的。

图1和图2显示了几种发电技术的投资成本与年均化成本, 其中燃料费用参照福建省的数据,因为该地区是一个典型的能源短缺而又考虑建核电站的沿海快速增长省份。计算所用数据及假设见表7, 其中排放SO2所造成的环境外部经济损失参考美国能源部数据, 为每吨965美元, 并假设2010年沿海地区所有新建燃煤电厂都采用脱硫技术, 核电年均化成本包括每千瓦时0.0002美元的停运基金, 电厂天然气价格假设为3美元/吉焦,比大多数国家的水平偏高。由图可以看出, 1998年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的投资成本和年均化成本分别为650美元/千瓦和3.5美分/千瓦时, 与不带脱硫的粉煤汽轮机组相差无几; 燃煤发电成本低, 但污染造成的外部成本高; 水电成本也较高, 并要附加输电费用, 且建设周期长, 适合于中长期的电力选择; 燃料电池虽然目前成本很高, 但发展的潜力非常大; 尽管做了较为乐观的估计22, 除燃料电池技术外, 核电的投资成本与年均化成本最高, 为1810美元/千瓦和5.5美分/千瓦时; 如果考虑脱硫和投资建设周期等因素(天然气联合循环只需1年, 而核电需要5-10年)23, 则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参见表7)。

天然气联合循环系统在许多沿海地区容易得到资金支持24, 因为它比燃煤电厂建设更快、组件化程度高,这一点在能源和资金同样短缺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 新一代燃料电池技术在发达国家也将很快进入商业化市场,并可能使运输和电力行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燃料电池装置通过电化学反应而非燃烧产生电, 且高效率、超清洁、低噪音, 并能利用氢、甲醇、天然气甚至煤气来发电。

中国具有将国外高新技术迅速国产化的能力。中国的科技人员在许多先进发电技术领域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他们能通过加速天然气和风力气轮机的研究与开发来保证快速经济增长和更清洁的环境。其他研究与开发领域应集中在生物质气化,光电薄膜技术,燃料电池薄膜、催化剂和氢的生产与储存技术, 天然气勘探和煤层气开发技术等。这些研究需要开展跨部门的合作。

中国能够通过开发有吸引力的能源技术建立更加稳定的出口市场。如果从现在开始发展上述技术,特别燃料电池、风力气轮机和其他先进发电技术, 中国将能保证在电力和运输部门更加有效, 更少的环境损失和更安全的出口市场。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中国需要重新认定其未来的出口市场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保证劳动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的同时, 通过不断发展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经济来提高竞争层次和市场竞争力, 保持长期的出口稳定。

(2) 不断扩张的石油进口压力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缓慢增长的石油生产迫使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及制品的净进口国, 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专家预测2000年中国每天将进口将近100万桶石油,这个数字将可能提高到2010年的每天300万桶25。中国并不愿用宝贵的外汇去进口石油,但是别无选择。一个部分的解决方法是国家开始发展用于交通运输部门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通过开创燃料电池研究与开发项目,中国有可能实现其国产化并建立燃料电池生产基地。这不仅可以利用燃料电池驱动汽车和发电以节省用于石油进口的硬通货,还可能出口燃料电池到其他国家。

中国同样应研究开发清洁而便宜地生产氢的方法,以保证燃料电池的能源供应。中国现有的化肥部门已经具备很强的氢生产能力,假如由煤转化氢的技术得到突破,至少主要以煤为原料的2000多个小化肥厂,可以利用很少的投资转向生产清洁廉价的氢。

(3) 能源供应的不平衡

中国的主要煤炭产地在晋陕蒙地区,远离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上千公里,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必须长途运输上亿吨的煤(超过500公里)。煤炭占中国铁路货运的40%,导致客运和其他货物运输负担过重。能源经济学家提议建设更多的坑口电站,用输电来代替运煤,但超过1500公里的输电既成本高又低效。更多使用天然气、煤层甲烷和液化天然气能减少能源供应的不平衡和减轻运输压力, 引进更多天然气还能缓解能源短缺和减少因短缺所造成的生产损失。

(4) 追求环境效益

天然气在采用燃烧以外的方法被利用时,不产生硫和颗粒物的排放。一座燃烧低硫煤(含1.0%的硫)的80万千瓦电厂, 比一座同样规模的天然气发电厂一年多排放约13万吨二氧化硫, 产生的氮氧化物和反应性有机化合物也更多;50%发电效率的天然气联合循环设备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比燃煤电厂低60%;此外燃煤电厂在颗粒物和汞排放,以及灰分处理与热污染等方面还造成许多环境外部不经济, 这些天然气电厂都可避免。当然,假如新建和改建燃煤电厂采用联合循环技术(如IGCC),结果会改善许多。

5.2 天然气供应与来源多样化

既然天然气发电技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充足而安全的天然气供应就成为关键问题。国内计划人员预测天然气生产将快速增长, 新型的勘探开发技术,如三维地震图象和先进的深海钻探技术,都可保证天然气产量的提高; 天然气部门的重组也将鼓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天然气; 另外, 与跨国天然气公司的合作能帮助中国发现、开发和运输新的天然气资源26; 其他种类富甲烷气也将扮演有意义的角色。需要指出的是,利用世界难得的能源低价位时期,进口国外的廉价天然气应放到一个战略高度来考虑。

(1) 煤层甲烷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中国对煤层甲烷十分关注。目前我国每年开采的煤层气产量只有约6亿立方米,但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5万亿立方米。1998年1月,一家较大的跨国石油公司与中联煤层气公司签订了5亿美元的合同,在安徽省的煤田和天然气田每年生产5亿立方米的额外甲烷27。仅这一地区就被认为有600亿立方米的储量。由于甲烷容易溢出和爆炸,中国煤矿工人的安全保障程度和生产率是很低的,因此在这些煤矿通过预先抽取甲烷,既可以提高生产力,又可以减少事故发生28。二氧化碳注入是未来增加煤层甲烷产量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同时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29。

(2) 进口液化天然气

尽管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和江苏有着很强的潜在需求,中国仍然没有开始进口液化天然气。而日本却占有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的60%以上,进口足够供应其25%以上发电量的天然气。与燃煤电厂相比,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电厂具有更高的效率,需要更少的起始资本和产生有限的环境损失,其年均化发电成本也同其他天然气发电一样。作为九·五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开始研究在南方建设液化天然气减压站,预计将在2002-2005年投入运行。目前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和运输技术是资本密集型的并且需要规模经济,但其成本仍然比核电站低得多。

(3) 国际管道天然气贸易

在过去几年中,通过管道进口天然气受到了高度注意。由于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天然气已探明储量超过56万亿立方米, 因而成为中国进口管道天然气的首选地区。靠近西伯利亚贝加尔

湖的伊尔库茨克天然气田距北京3000公里,一项辅设天然气管道的多边会谈正在进行, 它计划每年从西伯利亚到中国东部沿海输送多达3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样考虑从哈萨克斯坦至中国东部沿海超过6000公里的天然气管道项目也在进行中。世界银行1996年的一项有关天然气贸易的研究估计,从中亚地区输往中国的天然气价格约为3美元/吉焦,每年可输送276亿立方米30。如果距离超过7600公里,交付价格将上升到3.75美元/吉焦。因此天然气项目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可实施。资金问题也许是最大的障碍, 即使是自西伯利亚或伊尔库茨克的短途管道, 其建设成本也将近70亿美元。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电力部门使用天然气不是最为紧迫的问题,民用和小型工业企业燃煤所造成的健康损失和环境污染更为严重, 后者改用天然气应放在优先地位。无论如何, 通过加速天然气开发计划,中国可以比基础方案更多地使用天然气来替代煤,并可获得相当数量的天然气用于发电。表5提出了在基础方案和加速发展政策方案下,未来可利用天然气的估计。我们认为如果表5显示的天然气供应能够实现, 进口天然气占30%左右, 在不影响上述所需的优先燃料转换的加速方案条件下, 仍有四分之一的天然气可用于发电。2020年, 估计将有9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以供给8500万千瓦装机的电厂使用。

资料来源:美国能源部, 1998。

6. 替代方案

本文的替代能源政策方案是基于如下假设:天然气供应达到表5所示数量; 天然气发电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在政府的战略性政策引导下已经实施;同时政府应维持对能源效率的强有力监管, 特别是假设电力需求弹性在1997年0.69的水平上每年减少0.5%; 在工业部门充分引入市场竞争, 例如通过能源管理或服务公司的绩效合同示范,可以帮助企业在很少甚至不用投入的情况下实现能源需求弹性的下降31。替代方案在上述修设条件下可能得到如下结果(见表6):

(1) 至2020年, 电力需求将比基础方案降低13%, 即从4万亿千瓦时降至约3.5万亿千瓦时。

(2) 煤炭仍占主导地位,但发挥的作用变小。2020年,煤炭将产生约48%的电力总需求,比基础方案的71%明显减少,洁净煤发电占3%; 水电和天然气发电分别约占17%和16%; 风力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约占14%; 没有兴建新的核电站,核电比重降至2%以下。

(3) 从1996至2020年,累积需要3990亿美元投资,只相当于基础方案的90%, 减少了380亿美元。节省下来的投资可以用于支持天然气基础设施、天然气管道和液化天然气减压站建设。尽管假设电力部门提供一半的资本投资,却只能利用1/4的天然气,但它支持了价值250亿美元的国内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3个跨国天然气管道项目(平均每个100亿美元),5个液化天然气减压站(每个4亿美元),以及20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和先进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此外, 中国不仅能从先进技术中受益, 还可能成为这些先进发电技术的主要出口国。

(4) 这个方案还可达到减少环境和健康损害的目的。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约为95亿吨碳, 比基础方案减少23%。

表6替代方案电力需求*, TWh (GW

7. 结论与建议

未来我国能源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是用最小的成本产生正确的产业结构及其相关制度框架, 以满足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目标。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性重组和市场转型的机会,调整能源结构虽任务艰巨,但意义重大。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可以通过行业优先的能源消费结构性调整予以突破。其中电力行业的改革最具条件。由于火电污染严重,大型水电的成本较高、周期长,核电无论在经济、环境、管理上都缺乏竞争力,因此中国能够通过加速发展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和其他先进发电技术来满足其快速增长(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电力需求,替代潜在的核电计划, 相对减少煤炭的使用, 解决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紧缺,改善环境质量,与未来新能源经济接轨。天然气的领衔增长地位必须在政府进一步的支持下才能实现。为此建议:

(1) 对采用天然气技术予以政策支持, 如鼓励天然气发电, 扩大进口天然气, 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 规定燃煤电厂安装脱硫装置的期限,刺激民用电力消费等;

(2) 加快电力市场化进程, 逐步解除电力管制, 在制定电力市场规则时, 引进有利于提高能效、环境保护、符合经济与能源长期发展趋势以及战略性能源结构调整(如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氢能等)的准入原则;

(3) 慎重评价目前的核电发展计划, 从国家长远利益考虑, 短期内不再兴建新的核电站;

(4) 加速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 包括天然气和风力气轮机,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开发,烟气脱硫新技术,氢燃料电池、风能、光电、生物质气化和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 以及超高压输变电技术, 使其实现国产化,并不断降低其成本。

我们相信, 只要从现在起采取行动,中国将会为一个更为清洁的环境、更加安全的能源未来以及更具竞争力的高技术出口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USDOE/EIA, International Energy Outlook 1997, Washington, D.C.: EIA, 1997, p.5。

2WRI, World Resources 1996-97,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p.275。

3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和美国能源部的估计。

4Colin J. Campbell, and Jean H. Laberrere, The End of Cheap Oil, Scientific American, 1998, 278(3):78-83。5所谓常规石油即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容易获得的原油。

6即在任何大区域,当累积石油产量上升到估计的可采出资源的一半时,石油生产就进入高峰期,之后就会开始下降,从而形成一个“钟形曲线”。据研究, 美国、前苏联和非中东产油国的石油产量都符合这样一个模式, 并由此推断全世界也将遵循此规律。

7同注释1, pp.3, 47, 49。

8John F. Meeder, 世界天然气工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8, 9(1): 41-42。

9有关核能的详细论述请参见:王毅、张冀强等,“全球背景下的能源与环境合作”,《战略与管理》, 1997年第6期, pp.54-59。

10同注释1, pp.65-67。

11与带烟气脱硫的常规燃煤机组相比, IGCC在发电效率和环保性能上都是优越的, 虽然投资成本和发电成本略高, 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生产, 其造价会大幅度下降, 在下世纪初将具备市场竞争力。针对中国的国情, 在新建和改建燃煤电厂时, IGCC不失为可供优先选择的先进技术。参见“中美专家报告: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 1996年12月。

12李俊峰, “能源”, 见即将出版的《中国国情报告》(第二版),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8。

13先进的燃气轮机技术及天然气供应的提高也是电力行业结构性变化的驱动因素。

14国家计委能源所利用MEDEE/ENV模型对中国2020年七个区域的电力需求进行了预测。细节请参见: William Chandler and others, China’s Electric Power Options: An Analysis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sts, Washington, D.C.: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June 1998。

15国家计委能源所的基础方案假设燃煤电厂占更高的比例,因而所估计的投资成本有所不同, 平均每年约190亿美元。

16年均化成本分析是把包括设施建设和电力生产在内的全部费用分摊到电厂的整个使用期所得到的年平均成本, 它可以用来直接比较不同的发电技术。

17见: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Nuclear Power in China: Slow Breeder," 19 January 1998。

18根据国家计委能源所和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对短期内新建的核电站所做的估计。

19搁浅成本涉及到电力部门的经济资产有可能因结构重组、解除管制和强化环境标准而损失一部分价值。在竞争性电力供应环境中,核电及其他较贵的电力来源将无法与较使宜的天然气发电、水电和煤电相竞争,从而使资产拥有者不能收回投资成本,导致“搁浅成本”。

20十亿立方米天然气可以供80万千瓦的联合循环机组在70%的负荷因子和50%的效率条件下运行一年。21净热效率(LHV)是两个常用效率参数之一。燃料的净热效率是参照在燃料燃烧时直接产生的热能。

22本报告估算核电成本, 假设投资建设周期为5年, 贴现率10%。注释14所引报告估计目前核电年均化成本为7.2美分/千瓦时, 高出本报告估计值30%。

23当然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一定时间。

24关于联合循环系统为何容易得到资助,请参见: Allen Blackman and Wu Xun, "Climate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Chinese Power Sector: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Preliminary Draft, Washington, D.C.: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November 1997。

25见: David Fridley, "China: Energy Outlook and Investment Strategy," presented at the Oil and Money Conference, London, 18-19 November 1997 (Berkeley, CA: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1997)。

26Jeffrey Logan and William Chandler, "Incentives for Foreign Participation in Natural Gas Development in China," forthcoming in China Business Review, June/July 1998。

27见: "Companies Cooperate to Develop Methane Resources," China Business Net, January 9, 1998。

28据保守估计每年有5000名以上的矿工死于各种煤矿爆炸和意外事故。

29Robert Williams, " Fuel Cells, Coal 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9th Annual U.S. Hydrogen Meeting, Washington, D.C.: Princeton, March 1998, 10-15。

30见: World Bank, "Natural Gas Trade in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IEN Occasional Paper No. 8,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1996。

31全球环境基金和世界银行目前在北京、辽宁和山东引进私营能源管理公司,这些公司将通过认别、设计、资助等手段使签约厂家在现有设备水平上提高能源效率,并以每月节能的一部分作为交换,故此称为“绩效合同”。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进一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下大气力抓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年来,我国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既讲求经济效益,也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

2020年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20年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 工作总结 批准: 审核: 编制: XXXX天然气EPC总包部 2020年12月

2020年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总结分析 报告 一、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目标实现情况 我部根据公司对本项目下达的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和国家《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文,积极组织开展本项目关于能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实现了2020年度相关目标,即:未发生一般及以上环境突发事件;生产和服务活动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环境保护设施做到了“三同时”;严格控制废渣、废水、粉尘、危险化学品等的排放;建立了长效的能源消耗统计监测制度;开展了节能环保宣传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 二、组织机构及制度体系建立运行情况 我部于2019年11月发布了兰考项目安全管理制度汇编,其中包含了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制度明确了组织管理机构及各单位管理职责。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始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各单位、各岗位的管理责任。在施工中做到了“五同时”工作机制,整个制度体系运作良好。 三、年度重点工作实施情况 (一)节能环保主题宣贯 2020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部制作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条幅,并组织开展了“让中国更美丽”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通过此次活动,使得环境保护理念

更深的植入到项目部每一位人员的心中。 世界环境日“诗歌朗诵”活动 环境保护宣传条幅 与此同时,根据环境日主题活动,精心组织策划拍摄了“环境保护宣传片”,参加了公司“安全月”活动的微视频评比,并获得了公司视频制作活动竞赛二等奖。 环 境 保 护 微 视 频 (二)扬尘治理满足目标要求 今年,本项目经历了土方作业的高峰期,因基坑开挖、土方运输和沙土壤的原因,给扬尘治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

新能源与环境保护论文修订稿

新能源与环境保护论文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题目:新能源与环境保护 学生姓名:朱健 专业班级: 14能动2 学号: 学院:冶金与能源学院 新能源的与环境保护 朱健 (华北理工大学,唐山,063200) 摘要 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形势不容乐观,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减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消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需求,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的提高,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建立节约型能源,清洁型能源,鼓励新能源,提高环保水平,新能源的发展能有效的改善环境,是环境保护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能源;环境保护 1 中国能源与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30 年来,能源在满足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的同时,清洁化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而"十二五"时期,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2010年的8.6%提高到2015年的12%。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则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质量密切相关。能源是环境的核心问题,而能源利用是引起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任何一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其中又以化石能源为代表的非清洁能源最为严重。我们可以认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就是人类活动。 随着能源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也在经历不断变革。我国 2016 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 43.6 亿吨标准煤,比 2015 年增长 1.4%。煤炭消费量下降 4.7%,原油消费量增长 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 8%,电力消费量增长 5%。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62%,比 2015 年下降 2 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 1.7 个百分点。自1990年以来,我国消耗了全球50%以上的新增能源、 70%以上的新增煤炭以及 40%的新增石油。庞大的能源消费需求导致了能源供应的全面紧张,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我国因为能源消费而导致的环境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这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两方面。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全国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多个

我对建环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认识

我对建环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认识 长久以来,人们都渴望有温暖舒适的环境供居住和工作。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借山洞栖息,躲避风雨严寒。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有能力建造房屋,为自己寻找更安全可靠的庇护之所。但是仅有一个处所仍是不够的,人们还希望自己的家冬暖夏凉,方便地用到水、电等生活设施。目前,在我们居住的城市,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水电暖服务。这些设备和条件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方便,使我们能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愉快的时光。而这方面的工作正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员所从事的。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技术人才。随着时代发展和城市扩大,现代建筑日新月异,已不再是过去的平房或低楼层、格局死板的建筑,出现了大量新型建筑体系,对内部的设备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目前有一些新型建筑内部的环境与设备尚存在不尽人意之处,许多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尝试的阶段。如某些高层写字楼和外观华丽的建筑物内部,明显的存在通风不好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或者夏季制冷、冬天供暖不到位等问题。这都需要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技术人员与建筑设计师进行良好配合,以对建筑结构和用户需求有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可见,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人员有很大的施展空间。一般来讲,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主要学习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供热通风空调系统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和施工安装与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以掌握各种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设备的选择,具有施工安装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因此,本专业适合于有较好的数学和物理基础的同学来学习,如果对流体力学和热学兴趣浓厚,将对本专业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专业教育发展状况。专业创始于1952年,首批开办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工学院,1955年,哈工大首届研究生毕业后分赴各地,又在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湖南大学成立了暖通专业,与前四校一起,通常称之为“老八校”。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1977年58多所,2007年148所,现在200多所。1998年按国家教委专业目录修订要求,本科专业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与“城市燃气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适当增加部分室内给排水和电气工程的内容。扩大了原有专业范围,逐渐形成具有专业范围更宽、就业面更广的新本科专业。建筑环境:建筑物内的各种人工环境: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等。建筑设备:建筑物内各种公共设施: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设备、建筑给排水设备(给水、排水、热水供应、消防等)、建筑电气设备(照明、家用电器、通讯等)、燃气供应设备等。通过本专业人员对建筑物室内采暖、通风、空调、给排水、电气、燃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管理,创造一种适合人们生活或生产需要的人工环境。早期该专业清华大学为暖通空调工程专业,隶属于土木系,后调整到热能系,同济大学原名为供热供燃气及通风专业,是因为学习前苏联教育体制开办最早的一个专业,也是热能工程系中成立最早的支柱专业。在初期有一些影响的院校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建大、西安建大和太原工大(俗称老八校)等。当时有一大批优秀的该领域人才,如清华大学王补宣教授,傀维斗教授、同济大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势不两立抑或比翼双飞? ——论新形势下我国应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作者:武林 二〇一三年五月十日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恩格斯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她在为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过程中,也遭受着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强大反作用力。如何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使其共生,是涉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课题,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所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和妥善解决的课题,对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生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文明如果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将是荒漠。”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精辟地揭示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要生存,社会

要发展,就要发展生产力。而生产的实质是人类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物质,创造财富。当这种索取超出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超过了自然资源的极限,就会引起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森林锐减、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无节制地索取带来的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出现的过程中,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和反作用日益突出,资源枯竭和能源危机等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又是统一的整体。所谓统一, 人类以环境为载体,总是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与发展,人类的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离开环境资源,人类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是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就失去了根本保障,失去了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环境的塑造者。环境保护得好,环境资源的利用就可以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优美良好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市场经济资源,是一种社会经济产业。人类社会随着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改变,环境产业必然会兴起并向纵深发展,人们的消费由解决温饱问题到物质满足进而追求环境舒适,一股绿色消费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环境文明已成为人们物质、文化和生活消费的新追求,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不仅是相互依存的,而且是可以相互促进发展的。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在加强环境保护方面采

高效充分认识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能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省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煤炭消耗最多的省份,随着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环境约束日益加剧。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性任务。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化进程,可以从根本上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耗、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缓解能源约束,保障我省能源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对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达到2000多家,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300亿元;风电、生物质发电、抽水蓄能发电和余气、余能发电装机26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沼气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煤基燃料达到65万吨;乙醇汽油在七市得到推广使用,累计销售近500万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也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对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认识有待提高,科技平台与人才队伍建设薄弱,装备制造没有形成

产业化,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些都制约了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把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措施,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为我省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空间。我们要积极顺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它作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和重点,加大支持和培育力度,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二、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总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支撑,创新发展机制,拓宽发展思路,坚持新技术推广应用与设备研发制造相结合,集中全省力量,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发展。以思想的解放促进发展观念的转变,充分认清我省作为能源消费第一大省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创新思维,拓宽发展思路,抢抓发展机遇,在充分挖掘各种潜力的基础上,调动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析》 目录 总概论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2.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3)城市生态位理论 二、德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现状分析 1.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成效显著 (1)整体规划科学 (2)综合效益明显 (3)环保措施有效 (4)生态建设有力 2.德化县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问题仍然存在 (2)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3)农村环境问题突出 3.德化创建省级生态示范区的潜在优势分析 (1)区位交通优势 (2)水土资源优势 (3)生态资源优势 (4)旅游资源优势 三、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路径选择 1.加强政策引导,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1)鼓励绿色消费制度 (2)推进区域环境合作 (3)实施环保限批制度 2.依靠经济手段,构建良好的经济环境 (1)加强环保投入力度 (2)加快建立环保法律约束补偿机制 (3)加大环保信贷控制力度 (4)加大价格调控力度 (5)加高市场准入壁垒 3.强化法律监督,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1)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2)加大执法力度 (3)强化问责机制 4.倡导生态伦理,构建良好的舆论环境 (1)树立生态伦理理念 (2)倡导生态伦理价值观

(3)建立生态伦理评判体系表格表示;

总概论 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凭借其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取得了工业文明的伟大胜利,物质财富大大增加。但人类在创造经济空前大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生态与环境的极大破坏,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严重影响与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生态示范区模式应运而生,生态示范区是指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社会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的示范性行政区域。 一、生态示范区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 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活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体健康带来有害影响的现象,因此保护好环境,就是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生态示范区很好的满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生态示范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示范区建设是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是探索环境与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要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进而实现良性循环,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建设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发生影响,另一方面,保护和改善环境也需要物质上、经济上和技术上的支持,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而良好的环境又能更好的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能量。那种认为经济发展是硬任务,首先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际上就是主张先污染、后治理,国外许多沉痛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此路是行不通的;反之,过分强调环境保护,为了保护环境,拒绝和排斥经济发展,其极端代表就是“经济零增长”理论,这种观点也是不可取的。这两种观点都是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1)复合生态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马世骏等中国生态学家在总结了整体、协调、循环、自生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人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栖息劳作环境、物质生产环境及社会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_图文精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全梳理 表1 :新材料领域相关国家政策 政策名称 政策要点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 新材料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 业之一。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1.大力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和产业化,提高新材料工艺装备的保障能力。 ●2.建设产学研结合紧密、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性能、轻量化、绿色化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和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新材料重点产品发展指导目录,建立新材料产业认定和统计体系,引导材料工业结构调整。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业和信息化部)1.财税方面: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完善新材料产业重点研发项目及示工程相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支持政策。 2.研发创新方面:建立面向新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建立若干技术创新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实施重大工程。 3.投融资方面: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合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新材料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 《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1.实现新材料人才资源“总量翻番”,满足领域发展

年)》(科学技术部)人才需求。 ●2.实施新材料 人才“五个三”工 程,优化领域人才资 源结构。 ●3.发挥政府、 企业、社会的作用, 改善领域人才发展环 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国家发展改革委) ● ●鼓励外商投资多种新材料产品。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国家发展改革委) 鼓励多种新材料产品的发展。 《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商务部) 1.支持国企业并购国外新材料企业和研发机构,加强国际化经 营。 2.鼓励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国外企业来华 投资建厂。 3.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完善进出口管理措施,加大对新材料产品和技术进口的支持力度,鼓励高附加值新材料产品开拓国际市场。 4.鼓励新材料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企业国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新常态下,需要建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生”观,基于现状的反思及正确的行动指南。【关键词】对立与统一共识到共生现状与出路方法与措施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结构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发展动力从要素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各类风险在不同国家和市场快速传递,交叉蔓延。这些新情况、新变化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从哲学高度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而且在不同形势下对立与统一的结构是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两者矛盾稍小一些,因为在早期阶段经济规模小、环境容量大,在后期阶段经济实力强、治理力度大,这两种情况下,环境与经济都容易相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而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的中间阶段,环境压力大而经济实力没有达到足够强,环境与经济的矛盾最为突出,两者处在相持或双双受阻的困境之中,对立性大于统一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由这种困境向后期过渡的阶段。中国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稀缺性认识严重不足。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一定范围,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等思想依然顽固地存在于部分国人头脑中。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以GDP 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无疑加速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使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发严重,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后果出现。 二、共识到共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我国,近年来,包括中东部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频繁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 并呈现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趋势。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引发的灾难。 全球化的发展诱使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方面日益趋同,实施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每一个国家在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和领土安全方面必须以其它国家的安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一种具有内在紧密关联、彼此具有相互构成性因素的理念——即相互依存的“共生”。共生是不同生物和人类的共生单元之间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彼此互惠、相互依赖的关系;共生双方或多方通过这种关系获得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人类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也离不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的建设、环境的治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在经济运行与宏观控制中重视人口因素特别是其质量与素质因素,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因素,对于不顾外部性问题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制横、抑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分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环境污染的具体表现 “环境污染”是指“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或者能量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环境,导致对自然的有害影响,以至于危及人类健康、危害生命资源和生态系统,以及损害或者妨害舒适和环境的合法用途”。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据1991年环境报介绍,我国每年因大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8亿元,水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377亿元,固体废弃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79亿元,农药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17亿元,自然资源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12 亿元,这五笔帐共计是800多亿元。可见,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

新能源汽车与环境保护

新能源汽车与环境保护 摘要:自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了第一辆装有内燃机的汽车开始,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现代汽车诞生了。经历了130年的迅猛发展,汽车日益融入到了世界各地,现在已成为人类生活比可 或缺的一部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扮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汽车需求量的增长使得人类对能源,尤其是车用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严峻的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突出问题。全球石 油资源匮乏,我国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开发新能源汽车技术势在必行。本文综述了国内汽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分析了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对比了燃油汽车和电动汽车对环境的影响,以探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汽车、环境、矛盾、新能源、 一、燃油汽车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能源和环境正在成为影响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两大决定性因素。就中国而言,中国是石油资源相对贫 乏的国家,专家测算,石油稳定供给不会超过20年。我国自1993年起,即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过去的10年中,中国石油需求量几乎翻了一倍。2006年进口原油1.4518亿吨,同比增长14.15%。有关专家预计,近期我 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将会超过50% 2010 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4亿吨,而国内生产能力仅为 1.6亿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石油进口国,同时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世 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现状同样不容乐观,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式,新能源汽车大开发与使用势在必行。 除了能源的短缺外,燃油汽车对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汽车排放的废气污染最严重 汽车的废气是目前汽车工业发展带来公害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联合国环保组织的调查显示,目前城市中 的空气污染50%来自燃油汽车的废气排放,而汽车拥有量最集中的欧美国家的一些城市,空气污染源的60%来自汽车废气。据测定,汽油、柴油动力汽车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害物质达160多种,科学分析表明,汽车 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 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 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汽车废气污 染严重威胁着环境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与生存。 (二)报废汽车及零部件破坏环境 采用非环保工艺或零部件生产的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和报废后,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可忽视。例如,轮胎、 座椅、仪表盘等非金属产品和玻璃钢制品、蓄电池回收利用不好,它们的存在对周围的环境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三)汽车噪音污染 汽车数量的增多以及制造工艺水平和维修保养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交通噪声污染。据统计,我 国部分城市的交通噪声约占城市噪声的75%给广大民众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不便。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 当今世界国际汽车工业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重组,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开发成本大幅 度提高,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汽车工业联盟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90%^上大汽车公 司的“强强联合”,使之形成集团优势,更具竞争力。而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是现代科技的较量,技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时政与考点 (一)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 时政点击 1.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到2020年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为进一步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工作,2007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制订粗钢、水泥、火电、铝等2 2项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指导和规范企业节能工作。 3.循环经济法修订草案于2007年8月26日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针对我国现阶段能耗物耗过高,减量化潜力很大的特点特别强调减量化,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 4.2007年9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举办的“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系列活动。节能减排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全民动员,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成为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单位的自觉行动。 5.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6.2007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环保局等部门制定的《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实施方案》通知。各级政府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调动一切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考点链接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应该如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1)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发展现代农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5)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和银行的作用。 (6)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节能减排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有哪些 (1)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为经济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其主要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首先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再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展,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浅议(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浅议(新编 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浅议(新编版) 摘要:说明了我国能源消耗现状,阐述了节能降耗是缓解资源压力的有效途径以及节能降耗带来的经济、环境效益,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高新技术是节能降耗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节能环保资源效益循环经济高新技术 1.我国目前能源消耗现状 能源资源短缺是全球性的问题,也是我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我国的石油资源量占世界的3.5%,人口却占世界的22%;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2200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被列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但是我国工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达9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平均取水量的2.5倍,为发达国家的3~7倍;土地资源占世界的6.8%,却养活了占世界22%

的人口,能源短缺不言而喻。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的重要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恰恰又是能源资源强消耗阶段。 同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来实现的,据测算,我国每创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由此可见,在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中能源消耗及其他资源的消耗成本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就使得一些企业以劳动生产者的低工资来弥补能源和其他资源高消耗的产品成本,以取得产品在市场上的价格优势。也可以说,企业通过节能降耗减少产品中资源消耗成本的空间十分巨大,完全可以靠节能降耗来保持产品的竞争力。 而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相当一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环境治理和削减污染物排放投入很少,或者根本不进行投入。资源和能源被大量消耗的同时,也带来污染物大量的排放。肆意排放的污染物对空气、植被、水资源、河流、土地的污染日益严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严峻的威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存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共存的关系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大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可以说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保护环境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 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的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互相推动的。一方面21世纪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而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而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了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单单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环保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

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保护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的情况,在农村更是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大国,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务恐怕已超过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