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08-26 | 浏览(482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策划:郑海王菁

撰文:林巧王菁

摄影:子涵王佳扬波光逵

建水紫陶

石林刺绣

新华银器(加工)

彝族刺绣

周城扎染

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寻找突破口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虽有成效,但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与震撼还迟迟未见。

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云南民族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

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

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

“阿着底是个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坚强;……?火把节是撒尼人的节,火把节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红的山茶世无双。谁?是摔跤场上得胜的人,绣朵茶花披在他身上。”歌声从一棵很大的榕树后面透过来,围着树干绕了大半圈,才见阿诗玛一边唱着一边在一幅长绸上面绣花。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镜头,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

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她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她的刺绣手艺代代流传。这源于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是其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最主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至今基本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色彩及制作工艺。同时,撒尼人传统刺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

“我们石林撒尼女孩啊,会说就会唱,会走就会绣。”36岁的毕芳坐在自家的场院里,在一块大大的棉布上绣出图案工整、复杂精美的三弦花;这么大的作品,她一年要绣三五块。

针是寻常针,线是金色、银色或五彩斑斓的毛线、丝线,刺绣手法却颇不寻常,针在布面上跳动,就像小小的飞鱼潜入水面又跃出水底。毕芳说,这可是阿着底撒尼女孩的绝技——挑花刺绣,讲究细密扎实,灵动精准。阿着底8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这门绝技,它从数百年前就传承下来,女孩们从记事起就跟着外婆、妈妈、姑姑们绘图刺绣了;一张纸,一块布,一根针,想画?什么画?什么,想绣什么绣什么,看谁?想出最精美的图案,看谁?绣出最灿烂的杰作。2008年,它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都把我们石林撒尼女子称作阿诗玛,我们深感骄傲。挑花刺绣,应该是我们最像阿诗玛的地方了——做好刺绣,才是名副其实的阿诗玛,才能把这种骄傲世代延续下去。”毕芳说。

如今,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装扮了新一代“阿诗玛”、“阿黑”,石林旅游中的人文风情更加美丽动人。彝族撒尼人刺绣成为石林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商品,是几乎每一个到石林来的客人都要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传奇世界的鹤庆银器

盛夏的晨雾还没散去,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的白族村寨里却早已不再寂静,四处回响起小铁锤敲打金属的声音。

半个多世纪以前,为了生计,鹤庆新华村的“小炉匠”们挑起担子远走他乡,走村串寨,凭借技艺为人们加工银器,足迹遍及云南诸多村寨以及省外的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

而今,新华村已经?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华石寨子银器这一著名银器手工艺品牌不仅闻名国内,还享誉国际。

在老人们的叙述里,我听到了新华银器的千年往事。银都水乡新华村原?名石寨子,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石寨子匠人就开始从事金银铜?等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据史料《白族心史》记载,皮罗阁火烧松明楼统一六诏时,慈善夫人以银钏辨夫,故事中的银钏就出自新华匠人之手。

新华石寨子银器的加工制作在明朝洪武年间得到了推进发展。据史志记载,洪武初年,有一中原?汉族洪姓参将率军在石寨子屯戍,“屯军中有善冶炼和以铜?、银加工器具者,村民又习之,诸技艺均能,世代传袭”。匠人们在传承祖辈手工艺的同时,不断吸收周边民族文化,使之融入银器的加工制作当中。

银都水乡新华村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银器加工方式,纯手工打制出的产品精美绝伦,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唯一性,新华村匠人中也涌现出了寸发标、母炳林、董?中豪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大师,新华村也因此成为举世闻名的银都,被誉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原?始手工艺传承故园”。

目前,新华村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家一个小作坊,一家一个品种,互不重复。制作工匠以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为主,不论男女老少。在制作过程中只用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凭着打制工匠熟练的技巧、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民族用品。这里的银器,大多选用含量达99%以上的纯银,而且工艺相当精美。一个拇指指甲盖大小的银算盘,每一颗针头大的算盘珠子都能拨动。这里的手工艺品,大到近10米的铜?像,小到毛豆大的银拖鞋,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走进位于新华村的云南银器博物馆,看着琳琅满目、令人回味无穷的工艺品,品味新华村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所走过的岁月,不禁感慨万千。千余年来,新华村的民间艺人带着精湛的手工艺走四方,随着茶马古道将传统文化撒播到世界。新华艺人,也由过去的小炉匠变为今天的工艺大师。如今,他们依然用手中的小锤续写着银器世界的传奇。

风情浓郁的周城扎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白族聚居的云南大理洱海地区是云南纺织文化的摇篮之一,这里世代流传着一块白布通过绞扎、浸染等步骤,蜕变成具有浓郁风情的扎染布的美妙过程。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扎花布、印花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印染技艺。东汉时期,白族先民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之法。《新唐书?南蛮列传》记载,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正是扎染而成。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士坤介绍:“扎染的主要染料来自板蓝根。那时的周城村,家里、地里,漫山遍野种着板蓝根,真叫壮观。”

以前用来染布的板蓝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属多年生草本,开粉色小花,后来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种植,好的可长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先将之泡出水,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就可以用来染布。

扎染原?料为纯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工艺过程分设计、上稿、扎缝、浸染、拆线、漂洗、整检等工序。

制作时,根据作者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缚着,做成一定襞褶的小纹,再行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复,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缬结,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这些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形以及其他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构图严谨,布局丰满,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纹样。

周城生产的扎染布与其他扎染布在图案上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扎染图案多以圆点、不规则图案以及其他简单几何图形组成,而周城扎染的图案则取材于常见的动植物形象,如蜜蜂、蝴蝶、梅花、鸟虫以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百兽等。蓝底白花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形象生动。在色彩上,周城扎染比一般的扎染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样,越洗越明晰、鲜艳。

一时间,周城成了扎染的代名词。周城村因为所用染料是自产的土靛,成本低,固色好,加上活路精细,脱颖而出成为远近闻名的织染村,后来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扎染之乡”,首批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在,扎染布不仅远销全国各地和世界许多地方,并被各方游客带回各自的家乡。而大理一带的白族妇女仍喜欢戴一方自己染的扎染布,一到赶街的日子,蓝蓝的、花花的一大片,晃得像开满野花的原?野。

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

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狮河村,空气中弥漫的木材气味和此起彼伏的锯木声无不显示这里与“木雕之乡”剑川的血缘关系。

狮河村是剑川县涌现出来的木雕木器“专业村”的典型代表。全村600多户人家,就有400多户从事木雕的生产和加工。农忙时节,村里的人下田耕作,农闲时,各家各户的院子里就会响起叮叮当当的斧凿声。在狮河任意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院门,眼睛所能触及的地方都是木头:堆叠成山的木料,被切割成各种形状的初坯,以及雕上花鸟的格子门。从村里的小卖部到音像店,随处可见正在雕刻的身影。人们在这里干的都是些手艺活,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家”。那些雕刻在门窗椽垣上的龙凤花鸟渗透出手工艺者对于木雕在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唯一性,而正是这种唯一也使得这些村落更为简单和直接。

相信但凡到过狮河村的人们,都无不为剑川木匠的高超技艺和精巧构思所折服,剑川的木雕凭借其独特造型和浓郁民族特色扬名于外。

剑川白族传统木雕久负盛名,在滇西北一带乃至更广泛的区域,举凡公园庙宇、宾馆酒店、农家院落,都可以看到剑川木雕登堂入室,为其增辉生色。那些风格独特的门窗家具,常以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精巧细微的雕工而让人赞叹不已。

自公元十世纪起,剑川木雕便在吸收了多民族的雕刻技艺后,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开始将其发扬光大,四海闻名。剑川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装饰,以浮雕为多,发展至今,涌现出很多艺术价值很高的木雕工艺品,尤其是硬木雕花镶嵌大理石家具,造型以龙、凤、狮、孔雀、梅花等传统图案为主,用优质硬木精心雕琢,制成桌、椅、茶几等,再镶嵌上苍山特产的彩花大理石,造型古朴大方,典雅温馨,畅销海内外。

更重要的是,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

“狮河紧邻剑湖,在沿河公路没有修通前,这里的老百姓到县城要撑船渡湖,过去的年代里,剑湖水经?常泛滥,使得这个村子的农民在庄稼地里很难获得幸福的生活。”在村里的木雕师傅张金葵看来,木雕改变了狮河村的命运。

随着木雕产业的发展,给狮河村村民的日子带来了“一日十年”的变化。木雕大市场吸引着更多身怀木雕技艺的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行当中,家庭式作坊开始星罗棋布地出现在狮河村。

魅力独特的建水紫陶

周杰伦在歌里唱:“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听着歌曲,我脑中闪现出建水紫陶的雅致身影。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的碗窑村是个窑火烧出来的村落。没人知道这里烧窑的历史应该追溯到何时,只知道一代又一代的碗窑村人用窑火把自己的家园红红火火地建设起来了。这里有年代悠久的古窑和满地瓷砾,撑起一段水火剥蚀的历史。四周没有车马的喧嚣,市井的嗡嘤,只有凄凄蝉鸣,时断时续地从古陶碎片的缝隙间溢出。

这里出产的紫陶“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花瓶装水不发臭,花盆栽花不烂根,茶壶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馊”,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

在数千年来陶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建水紫陶从原?始的粗陶,发展至今,无疑是一代代有名无名的建水本土艺人和民间工匠默默耕耘创造的结果,在漫长的岁月中升华。以向逢春大师为代表的一代名匠,奠定了现代建水紫陶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中的特殊地位:建水紫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极品,建水紫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建水紫陶是云南人民的骄傲。

虽然建水紫陶的发展历程犹如一只鸟的飞行轨迹——时高时低,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更有人的因素,这使得热爱并熟识建水紫陶的人感觉建水紫陶的发展像是一个似圆非圆的梦;但毫无疑问的是,千百年来,建水紫陶的特质始终没变,它总是让人爱不释手,甚至“一见钟情”,这正是建水紫陶始终能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缘故。

中国作为陶瓷母邦,数千年的陶瓷发展史是极其悠久和辉煌的。建水紫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强烈的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价值、审美追求与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就与精神风采。

而今,建水紫陶已经?真正成为了一种以个性和开放性为前提的陶制品,是其他地方紫陶难以替代的,它那独特的魅力正熠熠生辉。

困惑,面对现实的激变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被誉为传统手工艺术的“富矿”,因为这里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纺织、刺绣、织锦、扎染、蜡染、木雕、剪纸、泥塑、陶器、铜?银锡制品等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小件的“斑铜?牛虎”、“民族扎染”和“民族刺绣”因一定的地域特色,虽然还保留着部分的市场需求,但总的来说,价格低廉,市场不大,影响力不足。而大件的物品又因过于粗放或笨重,以及物流不畅等因素而导致市场接纳水平的下滑,云南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要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业受到严重考验和制约。

加之随着大工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进入民族地区人们生活的大量工业化产品,正迅速取代传统的工艺品,现代多重文化价值判断和审美价值取向,使传统工艺品受到冷落,表现为品种的萎缩,艺人的无继,技艺的消亡等。

“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商业”、“继承与突破”、“美丽与忧愁”正困惑着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传承人的“困境”

黝黑,微胖,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的寸发标,最近又多了一项“头衔”

——手工艺打造银器培训班老师,虽然这个头衔没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那么耀眼,但他却是发自内心地开心。

让他开心的是,鹤庆县教育局、县职中和他签订了合同,三方合作举办手工艺打造银器培训班,每期将招收40名学员。

“这样既可以解决这里流传千年的白族民间手工艺传承问题,还可以带动当地更多的农民致富。”

寸发标坦言,在新华村,由于人力资源的不足,外来拜师学艺的人数有上升的趋势,对弘扬新华村手工艺术有好处,但新华村的老匠人只负责传授他们简单的手工技术,一般是不会将自家的工艺精髓传出去的,这可能会导致一些祖传绝活的失传。

更严重的问题还有,新华村本村的一些年轻人却不愿意学这门手艺,年轻人不再为生计担忧,嫌做手艺太辛苦更喜欢做生意,这或许会成为很多传统手工艺技术面临的共同危机。

“从目前来看,40-50岁之间的艺人的手艺功底是最强的,40岁以下的就不行了。”在寸发标看来,如果新华村的年轻人都跑去做生意而不愿意做手工艺,一旦手艺强的中年人退下来,就没有人能撑得起新华村手工艺品的牌子,就会有祖传技艺失传的可能性,新华村的旅游将会失去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这对新华村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

“他们做学徒看重的是待遇,是为了钱,不是为了学手艺,不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所以,随便学了一点皮毛,还一知半解就急于出师,就想自己另立门户赚大钱,根本不去好好地学手艺。”

寸发标介绍,过去学徒最少要3年才能出师,而现在有的才几个月就速成出师了。很多人不是去想如何改进和提高工艺,如何发展,而只想着如何发财,讲求吹糠见米,只求皮毛不求真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很不利于长远的发展。

“我们这个培训班和别人的不一样,不仅教手艺,还要教文化,我还要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寸发标说。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云南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如今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些掌握着特殊工艺制作技巧的老艺人在艰难度日,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手工技艺后继乏人。

后继乏人是不少传统技艺面临失传困境的主要问题。这是一个十年磨一剑的行业,但学艺初期艰辛而又漫长的全身心投入与过低的劳动报酬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令众多的年轻人转而投身其他行业。

“还有些民族民间手工技艺已濒临失传,年轻人不愿意学,主要原?因是待遇太低,国家对这方面的专项补贴有限。要知道,我们一些手工技艺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了,就永远没有了。”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民族大学副校长王四代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老艺人带徒弟传承手艺在今天已很难维持下去,要想我们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长存,高校的作用很大,有关部门应该努力做好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传播的工作。

“传承只有不离开本土、不离开村寨和社区传承,才能长久。”云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李永祥认同的是一种社区本土化“传统”传承方式,社区本土化传承是一个较传统的方法,它主要通过家庭式、师徒式、村寨集体传承、校园本土化等方法来传承、保护民族手工技艺。

“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方式应当尽量追求一种原?生性和自然性的样态。”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神情凝重地表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应该遵循?三个原?则,首先,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应尽量遵循?“就地展开”的原?则,将蕴含着自然和文化内容的传承场之保护、改建、扩建或重建工作放置于传统工艺的原?生社区,被纳入保护计划之中的手艺人和被选择进入培养行列的准艺人都应该在原?生社区的民俗情境下展开工艺文化的自然传承。其次,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应根据工艺的生存现状来制定。面对这种多元化的境况,相关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计划也应当秉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应在继续保持其强盛的经?济刺激力的同时,尽量避免传承人选择中“重量不重质”的倾向,传承人培养中只学(或只教) 技术的短浅做法,知识累积中抛弃传统技艺的盲目做法。第三,传承人保护和培养计划应当吸纳少数民族民众(尤其是手艺人群体) 的话语。

同这几位专家一样,其他许多专家都表示出同一个声音:传承是保护的关键。

当手工遇上机器

有这样一个插曲,那是2009年的初冬,剑川狮河木雕工艺协?会会长张月秋率领协?会的会员到浙江?东阳考察木雕刀法,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东阳的木雕已经?用上了雕花机。

由于这次意外的发现,张月秋当即决定采购两台雕花机带回狮河村。半年以后,张月秋发现,机器的效益太好了,于是,他便鼓励协?会的会员前去购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会员们就购买了200余台雕花机。

在张月秋看来,有了机器之后,接订单就放心了,机器买回来之前,根本就接不了那么多的订单。

据他介绍,这种雕花机一般价格在5万元一台,少数高端的机器要10万元一台。用机器做完粗坯后,还要用手工在后面给产品“打扮”,用上机器后,工匠不但没有被淘汰?,工钱还贵了。

“手工和机器,传承和开发,很矛盾。”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剑川木雕传承人段四兴称,开发要大规模、批量生产,降低成本;传承保护要严格依照以前的工艺来做。

据狮河村木雕师傅张金葵介绍,做一块同样的挂屏,如果人工雕刻2天才能完成,如果用机器一天可以雕6块。

在段四兴看来,之所以剑川木雕能在民间流传千年,是因为有悠久的和强烈的传统色彩,讲究精雕细镂、巧夺天工、玲珑剔透。

更重要的是,剑川白族的能工巧匠们在创作木雕的时候不以材料或表现内容以及所需构件等不同而放弃追求刀法的细腻与层次的丰富,在淡?泊的心境中追求精巧和典雅,工匠们能够在各种各样的木材上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工匠们把雕刻技法与中国绘画?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讲究刀法和层次的同时还注重构图的章法,白族木雕工匠们在虚与实之间总能够达到最完美的组合。

“如果全部用机器代替的话,大家做的都一样,没有分别,品牌就滥了。”在段四兴看来,如果用机器来代替,就失去了剑川木雕的本质价值。段四兴不希望剑川木雕的品牌做滥,他希望能将祖辈们留传下来的木雕工艺传承并发扬光大。

显然,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是机器生产的渗入,对于这种做法,专家学者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极力反对,主张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应该纯手工制作,不应该采用机械,否则会破坏传统的手工艺术,会丧失民族手工艺品的特性;另一种意见是民族手工艺品的生产完全可以采用机械,这样能减少人力成本,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价值。

在李炎看来,虽然纯粹手工制作的民族工艺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最大,也是其卖点、亮点和价值所在,但由于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的生产周期一般很长,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物力,工期长而产量少,限制了供应市场的数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就会形成一个市场缺口,而这个缺口就为机器制作的产品提供了机会。

机械制造的工艺品、半手工艺品进入手工艺品市场,形成工艺品的多样化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事实。

但不可否认的还有,当代先进技术的应用冲淡?了传统手工艺的特色。冲压机械的产生,使得传统的敲锤拉?型技能越来越被忽视,想要从事传统工艺的学徒,也往往因敲模与锤揲工艺对身体条件的要求,对工艺环节的把握难度以及制作时间的漫长而避走他路,大多时候都采用机器敲模打压制型;在錾刻图形上,新精细设备的使用虽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但也使传统工艺的錾刻技术水平因此降低。

从某个角度来说,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是用心来打制的,它不仅具有艺术性,也是有生命力的,是心灵之作。正因如此,手工艺品的特色应该体现在每一件作品都是不一样的,哪怕是做同样款式和花色图案的作品,会因为艺人錾刻时的不同心情、不同感悟、不同角度而各具特色,而非绝对划一。

“虽然我们并不完全排斥机械生产的渗入,但无论如何,手工艺品的灵魂是手工技艺。”李炎说。

当传统遭遇时尚

在中国“民族扎染之乡”大理周城,经?受了千年时光洗练的蓝白色美丽,在今天被现代化的潮流裹挟着,由传统的板蓝根染布变为化学染料的产品。在蓝与白的分明中,扎染的命运正经?历着美丽忧愁。

上世纪90年代,火热的市场,诱惑着周城村人改变生产工艺,以谋求更快的速度与更多的产品。张仕绅老人至今记得,“云南纺织品公司的一个经?理拿来进口染料,是瑞士和德国产的,说进口的染色快,让我们把土洋两种染料混在一起用”。

他当时没有料到,化学染料将剧烈地撞击白族扎染的传统工艺,并最终影响到扎染厂的命运。对此老人不愿多谈,一声叹息。可以追溯的原?因是,一方面化学染料大大简化了工序,上色稳定,色彩丰富,特别是降低了成本,随着个体染坊的不断兴起,扎染厂陷入了恶性价格战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产量低、生产周期长、成本昂贵,当地人不再愿意种植板蓝根。在这样的背景下,2004年周城民族扎染厂倒闭。

化学染料大行其道,人们仿佛遗忘了植物染料的存在,并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变化。几年前的一项调查指出,“扎染厂倒闭后,没有了专业设计人员,扎染工艺再无创新,专利更得不到保护,个体户几乎是滥用图案、技法,推出的产品千篇一律,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低价让扎染产品廉价化,板蓝根染料被淘汰?正是廉价化的最突出后果”。

“虽然现在扎染订单依旧很多,还远销海外,但却离传统越来越远。”现代商业上的热闹,终究无法慰藉张仕绅对传统技艺的依恋。

扎染只是一个缩影,刺绣也面临着相同的情况。随着石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撒尼人传统刺绣出现了一些变异的、外来的图案、色彩,这使撒尼人传统刺绣艺术逐渐失去了特有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撒尼人传统刺绣艺术面临着消失和他者化的危险。

“传统手工艺是现在非常宝贵的财富,无论是纺织、刺绣、雕刻,这里面凝聚的是历史是文化也是祖祖辈辈的记忆。”

王四代是彝族人,他多年来致力于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面对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改良要慎重。

那么,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怎样与市场结合?精美的传统文化怎么与现代口味结合在一起呢?

王四代认为,这要发挥两个方面的力量,一个是社会文化人,要对传统资源了解、热爱,通过学习(所以院校的系统专业学习很重要)有能力创新产品把它变成现代人的文化需求。比如说,我们进行现代服装设计,就应该汲取各民族传统服饰优美的符号、元素,然后进行适当的创新设计,把适合现代人口味的东西推向市场。

与王四代的慎重相比,另一位学院派的专家——来自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陈劲松教授则持乐观态度,他以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为参考,指出我省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民间艺人的努力,而应当由政府、专家学者、企业家、民间艺人多方合作,“激活传统,使其重回现代生活”。

陈劲松指出,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搜集和保护,应当只是前期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生活价值相对接,让它们在现实社会中发挥更大的经?济和文化价值。陈教授提倡采用一种资源损耗低、有利于整个社区百姓的政策方式,同时,为了更好地让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社会对接,他还呼吁相关部门成立云南省设计师协?会、创意产业协?会,并呼吁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

对于传统工艺品“重回现代生活”,陈劲松很有信心,他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传统”。

未来,出路不是“唯一”

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工艺资源,每一项技艺都扎根在丰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如今,民族工艺品的发展似乎有了点“眉目”,但出路在哪,依旧备受关注。

文化“突围”

自古以来,云南多民族聚居,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各民族群众在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创造了品类繁多的手工艺。

“这些民族民间手工艺,不仅是各族群众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王四代所说,“今天,在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强省的伟大工程中,继承和保护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彝族服饰文化的价值应得到充分利用。五颜六色的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财富,体现了独特的彝族文化、地理、支系等的多样性。”

王四代认为,唯有充分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地保护服饰文化。而这就需要让彝族传统服饰活起来,可以进行适当创新,让传统的民族服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他举例说,泰国在开发利用传统服饰资源上,对原?本复杂的服饰进行开发利用,使之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对以服装为核心的彝族传统服饰进行改良利用,使之为更多人了解。而要让更多人了解接受彝族的传统文化,就可以从传统服饰和纺织工艺方面着手。

“如果民族艺术只为学而教,没有经?济价值,那么艺术的传承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王四代说,云南民族大学在对民族艺术进行美学分析、历史评价、记忆传承的基础上,将这些材料进行文化和经?济再创造,以使传统文化通过开发进入人们的现代生活,来体现民族艺术的价值。而把少数民族手工艺品都开发出来,带来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这不仅让少数民族地区致富,还能够更好地加强本土民族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李炎在考察了台湾民族工艺品市场后感慨:民族工艺需要回归日常生活,在台湾工艺品市场,最好卖的并不是做工精美的瓷器,也不是逼真的油画?,而是融入当地文化,类似

钥匙扣、杯垫等加入创意的小商品。据研究表明,这些价格在30-120元之间的商品销路最好。

在他看来,民族工艺品是国粹,这是共识。从市场环境和消费者来看,全国各地的民族工艺品实在是太多了,各有特色和风格,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和寄托呢?对于某一还没有达到购买、收藏、装饰、馈赠为时尚的热度的工艺品,如果能在宣传上深入挖掘本产品的卖点和民族特性,结合市场发展与时俱进,相信消费者是愿意去尝试的。市场策略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内涵?,市场推广也不会持久。

“我们的产品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但是在市场文化上,民族工艺品还很缺乏,很多产品的认知不仅国内渐渐淡?化,而且在原?产地也鲜为人知,制作工艺落后,传承发展不继,市场推广受阻,致使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工艺品失落在市场的边缘。”

李炎表示,文化品牌的竞争,不是简单的、具象的某种文化产品品质的竞争,它已经?从对产品物质属性的表征转入到对产品文化属性的深度开发,即文化附加值所形成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强大的经?济影响力。

“打造云南民族工艺品的品牌,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在李炎看来,首先,政府要确定品牌战略,将其纳入发展规划;其次,要创新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的经?营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次,企业应该提高营销能力,增强对外竞争能力;最后,民族工艺品作为文化产业门类之一,应该积极地吸收媒体资源、专家资源和人才资源等,要积极参与到文化产业当中去。

“多数民间手工艺品还没有形成商品,真正保护和开发这些民族工艺品,任重道远。”李炎表示,只有将工艺品与文化、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工艺品市场才可能真正做强做大。

在谈到云南民族工艺品今后的发展方向时,他认为,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高端的产品,讲究做工和质量;另外一个就是向着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向研发,基于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结合现代工艺和技术,在传统民族文化中融入现代文化,不断推出符合消费市场的新工艺品。

“产业的开发促进了文艺‘复兴’,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村民、民间艺人的经?济收入,文化在开发中得到传承。但是,成功的文化产业不一定必然导致成功的文化保护。因此,还要不断探索、认真思考,解决好文化产业化的可持续问题。”

李永祥从不同的视角谈了他对文化突围的认同,他认为,把民族民间手工艺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和现代艺术结合,与现代工业设计、装饰设计结合,提高民族民间工艺品的档次和文化艺术品位。近几年剑川木雕企业与画?家结合,创作了《西游记》连环画?和《张胜温画?卷》等巨型木雕。建水紫陶与书画?结合,用断简残帖装饰美陶,显示出极高的文化品位。昆明蒋雨田工作室和憨夯陶艺研究所两家生产的红土陶工艺品,既保持了土陶工艺原?始、神秘、古朴的特点,显示出“返朴归真”的意境,又运用现代派的艺术构思,结合采用重彩画?艺术,使红土陶制品蕴藏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神韵,已成为云南旅游产品中高品位的工艺品,受到了青睐。大理扎染、昆明蜡染的许多图案设计,也都呈现出云南地方民族特色与现代艺术流派相结合的新的艺术效果。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民族民间手工艺的欣赏价值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方面,几位专家都谈到了一个共同观点:文化突围!这或许是当前传统民族工艺品最好的出路!

立法,迫在眉睫!

“立法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中非常重要。以前由于我们立法保护不力,很多民族文化的图案、符号、技艺被国外弄走,造成文化流失。这是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结果。”

王四代是较早呼吁立法保护云南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在他看来,云南尽管是全国第一个颁布文化保护条例的省份,但法律还是很不系统、漏洞较多。

在这种背景下探索知识产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云南需要、中国需要,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首先是有些方面还没有立法,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其次,有些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给执法者带来一定困难,省内的一些地方性法规这方面的不足较为突出。”

在云南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晓澜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岳宁看来,现行的法规,只是把可移动的有形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部分不可移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包括进去,而无形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大部分不可移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没有包括进去。无形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基本处于空白, 无法可依。不可移动少数民族传统知识, 如自然人文景观、自然的历史的国家公园等法律保护机制还没有健全起来。

民族工艺品属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其工艺技能本身以及民间艺人则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作了明确定义,并指出其重要性。

从法律制度上看, 我国目前对传统文化知识权利的保护, 可能涉及到的法律主要有《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文物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 这些法律对少数民族传统知识权利保护都存在明显困难和不足。中国近20年来建立的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针对现代知识权利采取的保护措施,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很难受到现有知识产权制度的完整保护。

《著作权法》对受保护作品要求必须具有独创性, 权利主体特定, 保护期限有限。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就权利主体而言找不到具体明确的作者, 其创作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缓慢的过程, 就其保护期限要求是永久的, 因此, 纯粹原?生态的民间文学艺术因为没有明确的作者也没有一般作品意义上的独创性很难获得法律保护。

《专利法》保护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都要求有新颖性。判断新颖性主要是以在公开刊物发表为标准。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一般不存在出版物上公开发表,但在民族地区却基本上是公开的,且专利保护的期限也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保护。由于民间工艺并不

是现代才有的,是传统的东西,因为它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因此很难满足《专利法》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要求。一些少数民族独特工艺品的生产工艺现在正被不少投机商人利用而大发其财,现实中却无法利用《专利法》要求其支付合理使用费。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各种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许多民间手工艺品种往往是在特定区域,由特定民族、群体集体创作并世代相传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群体性的特征使它难以达到有关“商业秘密”的“不为公众所知”、“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保护标准。同时由于上述民间手工艺品原?始的创作人难以确定,所以造成法律中“权利人”对象的缺失。

遗憾的是,据专家介绍,我国的相关立法多数没有与知识产权保护挂钩。关于传统知识信息成本权和建立传统知识价格认定机制等,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2008年6月,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地理标志、传统知识、遗传资源和民间文艺面临共同的任务,就是要完善制度、加强保护。要建立对于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的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这意味着一些我国拥有优势地位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将加速。

根据自己多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追踪的认识,赵晓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制定有他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应借鉴和利用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商业秘密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有知识产权制度中有关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权是一项新的民事权利;明确创造、保存、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或个人是权利的主体,该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村寨,确实无法明确的,其权利归国家所有。

在权利内容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享有的权利应当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人身权包括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处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一性的权利,前者旨在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境和来源群体的权利,后者是防止他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歪曲、篡改的权利。财产权可以控制商业性利用的行为,权利人拥有从他人的商业性利用中获得报酬的权利。

“立法还应规定申报和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条件和程序;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专利申请、审查时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查询;对于影响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作为国家机密,受国家保密法的保护等。”

在赵晓澜看来,如果我国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行政保护和民事保护双支撑的法律保护模式,将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他提出,云南省应结合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超前考虑立法问题。

编后:

中国是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濒临消亡,面临后继无人、传承艰难的局面。

现代化的制作手法取代了传统的纯手工制作,民间工艺品不被市场认可,民间艺人迫于生存压力放弃祖传的手艺。其实,在对民间手工艺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最迫切的是要先解决传统手工艺从业人员的生存问题,让他们不为生存发愁,才能够肩负起传承创新的历史重任。

保护民间手工艺,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给民间手工艺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民间手工艺。

摘自《今日民族》

我国传统手工艺

景德镇的瓷器、北京景泰蓝、福州脱胎漆器。三大传统手工艺 陶瓷 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 我国陶瓷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釉色、饰纹、造型均具高度的艺术价值,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绛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漆器 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一般称为“漆器”。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认识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历经商周直至明清,中国的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玉雕艺术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七千年的辉煌历史。七千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在选石制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拣到的美石制成装饰品,打扮自己,美化生活,揭开了中国玉文化的序幕。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制作可能已发展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在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琉璃艺术 中国琉璃制作技术源远流长,已有千年的文化,是从两河流域经中亚传入甘肃的,在平凉、天水等地,就出土了战国时代的铅钡玻璃珠。中国的琉璃每一件作品都是巧匠的杰作,技术的结晶以延续中国琉璃精美的风格;透过层层细腻的手工技艺,传达中国深遂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琉璃材质的光泽、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使琉璃艺术获得更加本质的语言,反映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渴求。 竹编艺术 中国竹编艺术的根源在中国大西南的青神,青神的主编艺术经几代编制大师的研究、发展与创新,赋予了新的生命,与艺术、文化、品牌相结合,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百子图》、《百帝图》、《清明上河图》、《隐形观音》、《颂伟人》等等,都是旷世杰作,一幅精细竹编徐悲鸿《八骏图》挂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厅、“艺术中的艺术”、“竹编史上的奇迹”、“了不起的艺术”… 中国结 “结”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交、结缘、结盟、团结、结合、结亲、结发、结婚、结果、结局,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同心结”自古以来就成为男女间表示海誓山盟的爱情信物,又如“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结饰已被民间公认为是达情感的定情之物。 布艺 中国古代的民间布艺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等)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国民间布艺多用一些象征性的图形。花卉、虫鸟、植物等表达作者祈盼吉祥,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老年人的用品多用“福、禄、寿”题材,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儿童用品常用老虎、“五毒”图案,以取避邪镇恶。新婚夫妇用品喜欢用鸳鸯戏水,莲(连)

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

云南传统工艺考察与实践总结 篇一:实习报告——云南艺术考察与实践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云南大理丽江) 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领域:指导导师: 艺术考察与实践报告 摘要: 在外考察期间,通过对当地艺术民俗特点的实地考察了解,走向社会,了解祖国大好河川,了解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将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建立必要的感性认识,并使理论紧密结合实践,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做好准备。 实习目的: 通过在外艺术考察实践,总体了解各地风俗习惯,归纳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可以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体会在当地文化中的运用,并且了解了解当地民俗艺术文化特色,感受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将传统文化再运用到以后的

实践工作中去,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艺术感性理性基础。 实习内容: 此次在外考察学习的地点是云南,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很多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云南是个美丽的地方,据介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就占到52个。不同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相处。在一个省份就有这么多的民族并且和睦相处,这在世界上是很罕见的。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也就产生了多姿多彩,奇异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云南别有一番风味。 一、知识信息搜集整理 本次艺术考察,我们一行主要游览的地方有昆明、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怀着无比激动向往的心情,我先在网上大概了解了一下这些地方。神奇、富饶、美丽的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东西横跨864.9公里,南北纵长990公里,土地面积达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逾4500万人。东以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东北面以金沙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面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邻,国境线长达4061公里,是全国陆地边界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二、考察路线方案 我们一行随团游览了大理、丽江、瑞丽、腾冲、楚雄等一些地方,两周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了沿途的美

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

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16-08-22T11:44:13.043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2月作者:丁雪杨红红[导读] 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刺绣方法和纹样各有不同,然而都凝结着各民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的观察和热爱。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云南民间刺绣是云南各族民族服装和生活用品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刺绣方法和纹样各有不同,然而都凝结着各民族人民对于生活、自然的观察和热爱。本文通过对云南少数民族中有代表特征的刺绣手工技艺进行梳理,探寻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的传承与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之路。 关键词:云南民间刺绣;手工技艺传承;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本论文受云南省教育厅项目《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研究》支持,基金号2014Y118. 一、刺绣手工技艺的渊源 刺绣是指以手工方式,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手工刺绣是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中最珍贵的物种之一。刺绣是云南各民族服装及生活装饰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民族的不同刺绣的方法和纹样也不尽相同,风格多样。(一)瑶族刺绣 瑶族妇女常在领口、胸襟、袖口、护肩、围裙、腰带甚至是伞套上绣花,不仅使得服饰美观,而且衣服也不易磨损,兼顾了审美与实用。苗族妇女服饰要挑绣和缝缀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规整性和对称性,很容易在其中找到圆心,坐标轴不论沿横向或是纵向折叠,都是对称的。 (二)彝族刺绣 在彝族中,引人注目的是彝族女子上刺绣中的十朵彩色大花,叫十姐妹花,那是彝乡风调雨顺、山花烂漫、人间亲情的标志;衣上绣的图案,包含着云、霞、日、月、星、山、水、石、路、树、草、花、鸟、鸡、猴、鱼、蛙等物的原型和变形纹样,是彝乡秀丽自然风光和多彩生活的集成。 (三)白族刺绣 白族刺绣上常有蝴蝶的绣样,白族人经常在围腰和飘带上刺绣蝴蝶、山茶、梅花等花样,精彩动人。白族人民喜爱蝴蝶,崇拜蝴蝶,按白族的说法,蝴蝶环绕纷飞是年景好的象征,代表着连年丰收,瓜甜果香,谷米满仓。白族因此把蝴蝶美丽的形象和多产丰收的象征,用蝴蝶花样绣于白族女性的衣服之上,代表了儿孙满堂、家庭和顺的美好祝愿。刺绣中的服饰花纹常常大量贯穿着爱情、婚姻的内容。女子衣服、围腰或相关饰件上绣着对花、双桃、双鱼、并蒂莲花、连理藤蔓等图形,大多表示对纯真爱情的向住、期待和赞颂。此外,有些刺绣纹样里也记载了民族传统爱情悲剧的历史故事。基诺族男子上衣背部,女子上衣两侧和背后,绣着一种外方内圆的绣纹,色彩艳美,基诺族称之为“布腊波”。 (四)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刺绣图案来源于生活,龙飞凤舞,百花争艳,山茶绽蕾,是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一针一线“绣在服饰上的史书”。 二、云南刺绣手工技艺文化产业资源的传承和开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进入市场,成为艺术品,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然而民间手工刺绣依然面临失传、绝迹的情况。一是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许多机绣绣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无论从色彩还是图案上机绣绣品要比手工刺绣精致的多。因此,手工刺绣品的利润远远小于机绣绣品的利润。这将影响到传统刺绣的技艺的传承。二是刺绣手工艺精湛的彝族民间艺人远离繁华闹市,深居山中,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这些精湛的技艺面临着随着艺人的去世而消失的危险。传承了几千年的民间手工艺一旦消失将是一件令人十分惋惜的事。因此,对于云南刺绣手工技艺产业资源的传承和开发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 (一)开发初始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民族民间刺绣手工艺品逐渐进入市场、走入大众视野,成为艺术品,受到众多消费者青睐。大山里彝族女性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开拓刺绣市场。 (二)开发刺绣创新发展。建立彝族刺绣手工艺品投资开发项目在云南有不少彝族刺绣手工艺品投资开发项目,主要是在云南武定、永仁、禄劝等地开发彝族刺绣产业,并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制造家居饰品、工艺礼品等迎合现代文化需求的民族手工艺品。从武定县开始进行刺绣培训,然后推进到永仁县及禄劝县,扩大投资建设民族刺绣村(吃喝玩乐、度假休闲、参观实践为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三)开发利用的制约条件。几千年的历史,固化了大山里彝族女性独有的刺绣手工艺,传承着祖祖辈辈的精湛技艺。由于受自然、地理、文化、交通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岔河村刺绣手工艺,没有体现出其民间刺绣工艺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山的阻隔,距离遥远的市场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间刺绣手工艺的发展规模。由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而涌现出大量的新事物,人们的关注点大多放在了这些新兴事物上,却忽略了民间手工刺绣,这直接导致了手工刺绣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造成了刺绣手工艺整体发展的困难。要整合开发民间刺绣手工艺还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参考文献: [1]颜恩泉.云南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李昆生,周文林.云南少数民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2. [3]杨昌国.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4]张晓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历史传承与变迁[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5]陈劲松,张勇,彭瑶.云南特色民间工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钟仕民,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

传统手工艺品为啥没人买

传统手工艺品为啥没人买 (2009-6-2) 时间:2009-06-02 11:32:16文章 中国轻工业信息网 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传统手工技艺具有自己的特点。简单地说,这类遗产中的大多数并非仅靠传承人和技艺的传承就可以存在;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销售而生存。没有了市场和消费者,产品的文化内涵就被抽空,即使传承人和技艺仍然存在,也只能算是一种“文化木乃伊”了。 因此,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便成为非遗保护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广州的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和广绣(即所谓“三雕一彩一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这些技艺的保护当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尽管如此,每项技艺似乎都有各自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原材料问题、技艺失传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一个普遍面临的困境,就是产业的萎缩。产品利润菲薄而成本高企使得企业生存艰难,愿意从业者寥寥。 许多解决方案被提出,如拨款保护传承人、减免税收扶持企业、提供政策优惠以及产品创新等等。这些方案不是没有效果,但最大的问题是市场――没有足够的消费市场,传统手工艺就没有自身造血和再生功能,只能维持一种类似植物人那样靠不断输液才能生存的状态。 是没有市场吗?从表面看来,传统手工艺品并非完全没有市场,许多地方的旅游纪念品和民间工艺品市场还是挺红火的,一些大师名家作品也成为了收藏品,但这类市场的发育形态并不健康。高端产品通常只有少数大师、名家作品才有市场,大部分市场则被廉价倾销的低端产品,特别是机械仿制品充斥。一件制作精美、成本高昂的广绣织品之类工艺品售价数万可算货真价实,但除了名家作品则往往有价无市,少人问津。大部分消费者满足于购买廉价制品作为一种简单的猎奇式民俗符号消费。这样的市场对传统手工艺只能起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破坏作用。

云南民族手工造纸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云南民族手工造纸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要: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共有26个民族,其中有9个民族现在还有手工造纸。他们所用的造 纸方法有两个不同的系统,即浇纸法与捞纸法。浇纸法是最原始的造纸方法,由于生产效率低,在内地早已不见使用。而云南和中国西部的几个边疆省份现在还保留这种方法,成为原始造纸方法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造纸技术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云南省的傣族构皮纸和纳西族东巴纸的制作技艺被入选。这两个民族的造纸方法都足浇纸法,但二者所用的工具和操作方法又有所不同。傣族造纸是沿用东南亚小乘佛教国家通用的方法,纳西族造纸是吸取藏传佛教制作写经纸的浇纸法又带有汉族捞纸法的痕迹。这种独特的造纸方法是其它地方所没有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现在云南民族手工造纸由于云南省正在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业强省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普洱茶的大发展,所需的茶饼包装用手工白棉纸供不应求。丽江被联合国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作为世界上仅存图画文字用的东 巴纸也受到广泛的重视,在丽江古城有各种旅游艺术品出售。随着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手工造纸只要苇视建立原料基地,努力开发旅游艺术产品,并广泛学习吸取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发展前景是十分美好的。 关键词:云南民族;手工造纸;浇纸法;傣族构皮纸;东巴纸 l云南民族手工造纸的现状 云南是中国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共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三分之一。由于

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新中国成立初期尚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仍靠结绳、刻木来记事,因此有造纸的民族现在只有9个,除汉族外,只有彝、白、纳西、傣、哈尼、苗、瑶、和壮族8个少数民族县仍从事手工造纸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内还存在着大约30余个有民族的手工造纸村寨。此外,在50年前迪庆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抢朵村有藏族用狼毒草生产藏纸,后来因故停业,现还有一位当年在作坊造纸的老人掌握着传统的技艺,准备重操旧业。虽然云南的造纸术是由外地传进来的,比汉地中原较晚,但由于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使得古老的传统造纸技术,在这有限范围内以不同层次,不同的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形式并存着,截至目前,在云南还能完整地看到抄纸和浇纸这两个不同系统的造纸方法。在这么小的范围内,有如此多的民族,用不同的方法从事同一行业生产,互不干涉,对传统的工艺又保持得那么完整,这在世界一1-_任何地方都是没有的。这种状况在云南已经延续了200年以上。本世纪初云南省委和省政府提出把云南建设成民族文化大省,并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本省的支柱产业。作为传统工艺的民族手工造纸业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已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由于省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重视和扶持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这方面,成立于1995年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对民族手工造纸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该会是一个会员制的非盈利性民间学术团体。在2002年启动了由荷兰发展组织联盟(ICCO)资助的“手工造纸项目”,其工作内容有(1)通过记录传统造纸技艺,促进传统造纸技艺在社区内的传承;(2)寻求传统造纸技术与社区生计的结合,培育传统造纸产品消费市场,促进消费者与造纸生产者之间的沟通;(3)改进工艺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传统纸的附加值等手段,改变社区造纸生产者生计问题,以达到传承的目标。2005年该会组织了造纸生产者去泰国清迈参观学习手工造纸的先进经验,使我省各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该会的手T造纸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研究室的杨建昆先生主编的《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于2005年11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受到读者普遍的好评。该书图文并茂,内容生动,全书182页全部使用彩色图片,并用中英文对照介绍了各民族的手工造纸的原料、工具和实地操作情况,并结合旅游介绍了手工造纸产区附近的景点,使该书对国内外参观手工造纸的游客还兼有起着导游书的作用。该会还于2005年10月在昆明与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省油画学会、云南少数民族传统造纸艺术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了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艺术品设计大赛。参展的作品大多数具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原创作品,通过这个展览唤起社会各界关注民族手工造纸的艺术,促进寻找手工纸的自身位置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云南民族手工造纸与东南眶各国如泰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等的手工造纸有共同的历史渊源,在生产方法上有许多相近似处。2005年云南博物馆与云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在昆明召开了为期二天的“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会各国的20多位专家对湄公河流域,特别是对云南民族民间造纸的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会后并到鹤庆和丽江参观了白棉纸和东巴纸的生产。通过这次会议使湄公河沿岸国家建成一个交流和讨论对话的平台,让大家都来关注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的现状和前景,共同来探讨如何使手工造纸的传统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此外,近年来先后有美国纸史专家科列士基·埃莲夫人、日本手工造纸专家小林良牛等专家学者来云南考察民族手工造纸的生产现场。小林良生先生【旦l国后于2004年冬在日本科学史学会编集的《科学史研究》发表了《从中国周边少数民族的抄纸法来考察“浇纸法”的发展过程》的论文,其中一些内容均涉及了云南的民族手工造纸,说明云南民族手工造纸作为纸史研究的“活化石”的重要学术价值。国内其它各省区的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2006年9月在大理学院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会议暨首届中国传统工艺论坛”,云南省与西部到会各省的手工纸进行了交流,

云南民族工艺品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内容摘要: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手工艺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妥善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我市的民间手工艺资源,是推进我省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内容,也是当前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一项课题。如何营销名族手工艺品、制定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来扩大手工艺品的销量呢?本文针对这两个问题来作分析。 关键词:网络营销、营销环境、营销职能、营销策略 一、前言 民间手工艺是人民群众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的新余有着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间手工艺,在各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随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民间手工艺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妥善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我省的民间手工艺资源,是推进我省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内容,也是当前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一项课题。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 工艺品企业可以在传统文化复兴之际,结合自身优势,创造性地运用核链公关模式,超低成本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综合提升品牌形象。在经营理念上利用传统文化。俗话说,一个人不能脚踏两只船,换作企业,也一样适用。远卓品牌机构认为,工艺品企业与多数行业类似,应当集中资源,专注于某个优势富集的领域,不可在转型期间贪大求全,否则必然分散精力,降低自己对内销市场的掌控度。在产品开发上利用传统文化。巧妙迎合消费者埋藏心间的潜在需求,比创造新的需求更容易成功。远卓品牌机构认为,工艺品企业的产品开发,一定要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一致,以快速直达目标客户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共鸣,实现最终的“一拍即合”。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及现在商业竞争环境和综合考量因素的改变,电子商务逐渐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同时网络营销也逐渐提上议事日程,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网络营销,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并且在一些B2B信息平台上如阿里巴巴、慧聪网、世界工厂网发布自己的信息。传统企业更加重视网络营销,加快利用互联网平台销售、洽商和合作的步伐,企业的互联网应用逐步深化,对互联网的需求不断增长。民族工艺品的商业化还需要改变落后的销售模式,利用网络平台实行网络营销。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 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的各种活动。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网络营销的核心思想就是“营造网上经营环境”,但由于网上经营环境本身比较笼统,因此还需要将网络营销体系进一步具体化,这样才可以更加容易理解网络营销的实质和全貌。因此提出了网络营销的八大智能:网络品牌、网站推广、信息发布、销售促进、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关系,而网络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各种网络营销手段的实施也以发挥这些职能为目的。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 二、网络营销环境分析 (一)企业外部环境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价值观念的改变,以及现在商业竞争环境和综合考

各地民俗手工艺品大汇总

. 北京特产:北京织毯、北京雕漆、景泰蓝、北京玉器、内画壶、京绣、内画壶、北京面人 天津特产:泥人张彩塑、天津风筝(风筝魏)、杨柳青年画、天津地毯、天津酸枣、天津砖刻。 上海特产:上海木雕、上海面塑、上海牙雕、上海绒绣、上海丝绸、嘉定黄草编、上海漆器、上海玉雕、上海砚刻、上海集云阁篆刻、上海曹素功墨、上海绢花。 重庆特产:荣昌折扇、工艺陶、铜梁龙灯、沙坪坝磁器、綦江农民版画、大足龙水刀、垫江角雕、竹手杖 黑龙江特产:裘皮制品、麦秸画、牛角画、金玉石雕、木制工艺品 吉林特产:吉林天趣木雕、吉林柳编。 辽宁特产:抚顺琥珀工艺品、抚顺煤精雕刻、沈阳羽毛画、锦州玛瑙雕刻、大连贝雕画、辽砚、绢花。 内蒙古特产:内蒙古地毯、驼形蒙古组合刀、蒙古族银器、呼和浩特纯低粗毛线、包头和阿拉善左旗地毯、阿拉善驼绒、蒙古靴 河北特产:唐山陶瓷、定瓷、永佳木雕、曲阳石雕、易水砚、秦皇岛贝雕画、山海关人造琥珀、涿县金丝挂毯、白洋淀苇编织品、衡水内画鼻烟壶,候店毛笔,武强年画、保定铁球(即健身球)、唐山驴皮影。 甘肃特产:天水雕漆、兰州刻葫芦、洮砚 新疆特产:乌鲁木齐特产玉雕、新疆地毯、和田地毯、和臼丝绸 青海特产:西宁毛(藏系羊毛)、羊绒及长毛绒、粗纯毛线、湟源银器、藏刀、西宁地毯 陕西特产:扎染、西安木偶、西安刺绣、西安剪纸、仿秦俑、仿唐三彩、戏人泥哨、拓片、彩画泥偶、蓝田玉石、壁画摩木、延安剪纸、红把苕帚、榆林柳编、张良庙拐杖、岚振藤编。 宁夏特产:青铜峡柳编、贺兰砚、贺兰山兰色石砚,中卫白色滩羊皮河南特产:烙画、洛阳宫灯、洛阳唐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汴绸、安阳玉雕、道口锡器、鹿邑草帽、盘砚、钧瓷、汝阳刘毛笔。 山东特产:尼山砚、圣府蜡烛、扶兴和毛笔、姚村凉席、楷雕、碑帖、羽毛画、面塑、鲁绣、淄博美术陶瓷、博山内画瓶、潍县杨家埠木板年画、山东抽纱刺绣品、烟台草制工艺品、抽纱,刺绣,淄博陶瓷,料器,潍坊镶银制品,潍坊风筝,年画,青岛贝雕,胶东草柳制品 山西特产:大同艺术陶瓷 安徽特产:歙砚、徽墨、万寿绸、剪纸、徽州砖雕、阜阳剪纸、青阳折扇、龙舒贡席、芜湖铁画 湖北特产:仿古漆器、金漆盆盘、根雕家具 湖南特产:羽绒制品、捞刀河刀剪、菊花石雕、铜官陶器、湘绣洞口墨晶石雕、济阳菊花石雕。 江苏特产:南京云锦、南京彩灯、南京剪纸、红木雕刻、宋锦、苏灯、苏扇、苏绣、苏州湖笔、浒关草席、桃花坞木刻年画、琢玉、扬州玉雕、扬州刺绣、扬州绒花、扬州剪纸、镇江:工艺彩灯、丹阳面塑、扬州柳器、徐州玉雕、宜兴紫砂陶器、惠山泥人、贝雕画、常州梳篦、南通蓝印花布。 四川特产:卤漆制品、瓷胎竹编、蜀笺蜀绣、蜀锦、宜宾面塑、扎染、剪纸、龚扇、竹藤器、南充竹帘画、宋笔、会理绿陶、广元百花石刻。 贵州特产:通草堆画、棕竹牛角手杖、丝绸、刺绣、遵义烤烟、遵义吴茱萸、侗绣围腰、蜡染、大方漆器、玉屏箫笛、荔波凉席、织金砚台、牙舟陶器、三穗斗笠。 云南特产:昆明:云南围棋子、牙雕制品、民族服装服饰、羽毛画、斑铜制品、蜡染制品。大理:大理草帽、大理石工艺品、扎染布、白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 课程代码:210173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 学时:72学时(理论12学时;实训60学时) 学分:4 一、课程性质 该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中的必修课程。课程立足于民族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以民族民间工艺发展方向及相关职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与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结构,结合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对民族文化有所感悟,掌握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的流程及方法。 二、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职业需求、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确定的。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生开展项目实训为主,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实训内容的过程中学会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教研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实践教学,学生可以亲身感受民族民间工艺的现状,对民族生活有所感悟。同时也能直观的感受到民族民间工艺的多种表现形式,以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对工艺的设计与制作找到科学的设计方法并准确的定位。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与特色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阐述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另一方面立足于当地的特色产业,让学生走进民族民间工艺传承人的手工作坊。发挥区域优势,体

现地域特色教学。 三、课程培养目标 (一)本课程培养具备民间工艺设计专业理论基础,及制作民间工产品的技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民族民间工艺发展现状 了解民族民间工艺的制作流程 (2)技能目标 掌握田野调研的方法 训练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 掌握民族民间工艺设计与制作的流程与方法 实物制作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 对民族生活的感悟 四、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 (一)先修课程和预备知识 (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三)课程单元教学内容与要求:

传统手工艺工具的材质、动力和类型

传统手工艺品必须借助工具进行加工和制作。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也是古代手工艺加工水平的标志。工具决定了使用工具的技艺,从而最终决定了产品的品质和特征。 工具的材质、工具的动力和工具的类型是传统手工艺工具的三个要素,也是传统手工艺工具研究的基础。 一、工具的材质 工具以什么材质来制作,在今天看来是一个主动选择的问题,但在古代却是唯一接受的前提。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强度、硬度、弹性和加工性能,决定了能制作不同加工方式和能力的工具,决定了制作的工艺手段,最终决定了制品的诸多特征。 在人类文明史上工具所能选择的材料,各个地域都经历了相似的发展阶段,尽管起迄时间有差别。就中华民族而言,工具材料和时代之间的对应关系表现为: 石器时期――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统称为史前时期,原始人类的加工工具以石器为代表,另见动物的角骨牙、竹木、藤草等,还会用水、火等作辅助手段。石斧、石镰、石刀、石凿、石椎、骨刀、骨针都是这一时期工具的代表。在新石器时期人工合成的陶瓷材料已用作工具制作,如陶镰、陶锉、陶刀、陶纺轮等。 青铜时期――在我国四千年前的夏代发明了青铜器,从夏商周到战国,青铜工具的制作和使用是这一阶段加工能力的标志。这一时期青铜除能制作农具、兵器外,还能制作手工工具,如斧、锛、凿、锯、锥、钻、锉、针等。有些可以替代原来的石制工具、骨制工具和木制工具并作了改进。如铜斧有垂直装柄的直銎斧,还有横向装柄的横銎斧,极大提高了工作效力。另有些工具如钻、锯是新发明的。青铜材料能根据工具的实际硬度、韧度需要,调节青铜配方,并已掌握了退火、锻打等深加工工艺。 铁器时期――战国起铁器冶炼技术成熟,各种工具都能以铁器制作,铁制工具具有更高的加工能力。这时工具除传统的斧、凿、?q、钻外,还增加了?、剪、锯等。工具加工中采用生铁铸造再退火、锻打、淬火的方法,使工具更加精细。在纺织等机械工具中,辗轴、锭子等部件用铁制作,极大提高了效率。这一时期还使用金、银、铝、锡、汞、锌等其它金属来参与工具的制造。 高科技时期――二十世纪以来,不断有新的天然或人工材料被用于制作工具,人工钻石、陶瓷、合成树脂,甚至光、电、水、气都成为工具的组成材料,提高了加工能力。在现代科技尤其是材料科学进步的前提下,有些天然材料经过再加工,会在品质和使用功能上发生突变,从而被从新利用。 二、工具的动力 在石器时期、青铜时期和铁器时期,手工工具的动力为人力和自然力,十六世纪以来机械工具的广泛使用,又使工具的动力采用电力、汽力等机械力。 人力――在数千年的手工工具使用中,人力是主要动力。依靠人的肌肉的力量,驱动手工工具或机械工具,使工具产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均速运协、加速运动等达到加工目的。古代陶瓷制作中的陶轮、玉器加工中的砣机、木器加工中的锯刨凿钻等无不是用人力直接驱动。较复杂的机械工具如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是用脚踩提供动力,用双手操纵。另有些工具是一人提供动力,另一人操纵。 自然力――古代手工艺制作中有些使用风力、水力、畜力这些自然力,如纸浆的加工、陶土的粉碎等都借助这些动力。这些自然力的有效利用,关键在于发明了能量转换构件,如风力的使用在于发明了风轮,水力的使用在于发明了水轮,畜力的使用在于发明了挽具、套具等系驾方法。 机械力――十九世纪末以来,机械工具和一部分手工工具用机械力,如电力、蒸汽力来驱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后,手工作坊都并合为有一定规模的国营或集体厂,

各地民俗手工艺品大汇总教学总结

各地民俗手工艺品大 汇总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谢谢2 北京特产:北京织毯、北京雕漆、景泰蓝、北京玉器、内画壶、京绣、内画壶、北京面人 天津特产:泥人张彩塑、天津风筝(风筝魏)、杨柳青年画、天津地毯、天津酸枣、天津砖刻。 上海特产:上海木雕、上海面塑、上海牙雕、上海绒绣、上海丝绸、嘉定黄草编、上海漆器、上海玉雕、上海砚刻、上海集云阁篆刻、上海曹素功墨、上海绢花。 重庆特产:荣昌折扇、工艺陶、铜梁龙灯、沙坪坝磁器、綦江农民版画、大足龙水刀、垫江角雕、竹手杖 黑龙江特产:裘皮制品、麦秸画、牛角画、金玉石雕、木制工艺品 吉林特产:吉林天趣木雕、吉林柳编。 辽宁特产:抚顺琥珀工艺品、抚顺煤精雕刻、沈阳羽毛画、锦州玛瑙雕刻、大连贝雕画、辽砚、绢花。 内蒙古特产:内蒙古地毯、驼形蒙古组合刀、蒙古族银器、呼和浩特纯低粗毛线、包头和阿拉善左旗地毯、阿拉善驼绒、蒙古靴 河北特产:唐山陶瓷、定瓷、永佳木雕、曲阳石雕、易水砚、秦皇岛贝雕画、山海关人造琥珀、涿县金丝挂毯、白洋淀苇编织品、衡水内画鼻烟壶,候店毛笔,武强年画、保定铁球(即健身球)、唐山驴皮影。 甘肃特产:天水雕漆、兰州刻葫芦、洮砚 新疆特产:乌鲁木齐特产玉雕、新疆地毯、和田地毯、和臼丝绸 青海特产:西宁毛(藏系羊毛)、羊绒及长毛绒、粗纯毛线、湟源银器、藏刀、西宁地毯 陕西特产:扎染、西安木偶、西安刺绣、西安剪纸、仿秦俑、仿唐三彩、戏人泥哨、拓片、彩画泥偶、蓝田玉石、壁画摩木、延安剪纸、红把苕帚、榆林柳编、张良庙拐杖、岚振藤编。 宁夏特产:青铜峡柳编、贺兰砚、贺兰山兰色石砚,中卫白色滩羊皮 河南特产:烙画、洛阳宫灯、洛阳唐三彩、朱仙镇木版年画、汴绣、汴绸、安阳玉雕、道口锡器、鹿邑草帽、盘砚、钧瓷、汝阳刘毛笔。 山东特产:尼山砚、圣府蜡烛、扶兴和毛笔、姚村凉席、楷雕、碑帖、羽毛画、面塑、鲁绣、淄博美术陶瓷、博山内画瓶、潍县杨家埠木板年

绘就彩霞驻云岭_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开发研究

绘就彩霞驻云岭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开发研究 ● 张之纯 自古以来,云南各民族人民在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通过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创造了品类繁多的手工艺。这些民族民间手工艺,不仅是各族群众谋生的手段,分。今天,在把云南建成民族文化大省的伟大工程中,继承和开发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类繁多,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陶瓷手工艺、金属加工手工艺(包括铜、锡、铁、金银等金属冶炼加工)、纺织印染手工艺(包括麻、棉、丝、毛)、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皮革和毛皮加工手工艺、竹藤棕草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大理石加工及各民族石雕手工艺、骨角、象牙、果壳雕刻及根雕手工艺、民族民间乐器制作手工艺等等。 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具有以下 鲜明特点: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服饰绣制,皆是民族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大多数手工艺品皆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生活服务;民族民间手工艺,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云南民族民间手工艺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手工艺品的造型、款式和图案,往往是表达了各族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反映了各族人民特有的审美观念、信仰崇拜和风俗习惯。其图案纹饰、色彩配置,皆有民族文化背景,如彝族尚黑,以黑为尊贵;白族尚白,以白为纯洁高尚。傣族爱用大象、孔雀图案,象征吉祥;苗 族妇女服装上的三道横线,代表了该民族历史迁徙路线;彝族刺绣多为虎纹、火纹、马樱花纹,白族挑花则多为花鸟虫鱼,都反映了各族的性格、审美取向和信仰追求。 各民族民间手工艺风格,一般都呈现出简炼、粗犷、纯朴、自然的特点,图案装饰性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富有民族特色和地 方特色,富有民间性、平民风格, 而无宫廷味和贵族味。在历史上,民族民间手工艺在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民族民间手工艺对振兴民族经济,繁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民族民间手工艺担负着生产民族特需用品的重任。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特需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如农牧工具、民族刀具、背箩、斗笠、蓑衣、餐饮器具等,仍有相当一部分是群众自制自用,或就地取材,就地生产销售,供应市场;第二,我省少数民族的服饰,自古以来就主要靠自纺自缝用以自穿。在当前,少数民 族群众的传统服饰仍然要由民族民间手工艺纺织、印染、挑绣、缝制,民族民间手工艺在绣制民族传统服饰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民族民间手工艺是我省当前旅游工艺品的主要生产阵地之一,为我省旅游购物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第四,民族民间手工艺是装饰美化 ? 83?文化长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

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米。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5.1

“我眼中的非遗”——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手工艺技能,是指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物质精神需要和审美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用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人工造物所用技能的总称,包括器具制作、民居建筑、陶瓷、织染、金属工艺、造纸、印刷、酿造等传统手工技艺。 我国传统手工艺品繁多种类,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实用类手工艺、欣赏类手工艺、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产品分类,可分为陶瓷手工艺、金属加工手工艺、纺织印染手工艺、挑花刺绣服饰缝制手工艺、金银首饰加工手工艺、皮革和毛皮加工手工艺、竹藤棕草编织手工艺、木器制作、雕刻及建筑装饰手工艺、制浆造纸手工艺、民族民间乐器制作手工艺、儿童玩具手工艺、烟花爆竹手工艺、工艺画制作手工艺及书画装裱手工艺等。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丰藏宝库。 传统手工艺品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护着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又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同时力求美观,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善地结合起来。如陶器、木器、竹藤编织,都是群众的生活用品,同时又都作了艺术加工,达到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二是大多数手工艺品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铜锡资源、竹木藤草资源、棉麻毛资源、大理石资源进行艺术加工,使天然资源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三是以手工劳动为主,家庭副业为主,其技艺的传承以家庭世代相传为主,这就使各种手工艺及其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因人因艺而异的独特风格。 四是每个民族都有代表本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也就是说,在一个民族的手工艺品中,不仅透析着这个民族的艺术天赋和审美力,还可以从中断定,在

传统手工艺品

传统手工艺品 剪纸、皮影、风筝、面人、花馍、葫芦烫画、毛猴、中国结、内画壶、彩蛋、泥人等等,游客们目光所及都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年推进,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在老百姓眼皮底下“复活”了,过年是最集中地展示各地手工艺人拿手绝技的时候。在全国各地举办的迎春庙会上,年画、剪纸、皮影、风筝、面人、花馍、葫芦烫画、毛猴、中国结、内画壶、彩蛋、泥人等等,游客们目光所及都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 在西南古朴的小镇上,随处都是现场即兴作画的糖画艺人;在僻远的西北乡村,不时可见大娘巧手剪下活生生的窗花;在城市年货集中的售卖区,尽可以从众多的手工艺品中,选一个威风可爱的虎形玩偶,请手工艺人当场捏一个形神兼备的小面人。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与此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也毫不例外地具有吉祥喜庆的内涵。北京和兰州两地很有名的手工艺品烫画葫芦,因为葫芦谐音“福禄”,它由此成为传统的年庆用品,买一个挂在家里或者车上,寓意幸福吉祥。这些年很流行的手编中国结,本名叫“绳结盘长”。盘长是佛家八宝之一,寓意事物流通顺意、畅行无阻。因为它寓意吉祥,所以民间社会用红绳编结盘长,加上长长的穗子,就成了寓意“长命百岁(穗)”的中国结了。 如今,过年在大门上倒贴个“福”字已成为全国通行的风俗。北方地区习惯制作花馍以祭祀祖先、馈赠亲友,手工制作一个带吉祥字的花馍模子就必不可少。南方许多省份还有在器物表面上直接书写福、寿、安、财、宝、爱、丰、乐、忠、富、贵、美、欢、神、旺等吉祥汉字的做法,严格意义上说,书写也是一门很古老的手工艺。 过年要贴年画和门神,旧时主要依靠手工雕版、手工印刷和彩绘,又叫木版年画,属于传统手工艺的一种。尽管全国各地的木版年画形式和风格各有特色,但所刻划的门神多为秦琼和魏迟恭。这两人都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战功赫赫,老百姓将他二人的画像贴于门上,用以镇宅辟邪、护佑平安,俗称“武门神”。除了有武门神外,还有文门神、财神等门神样式。 虎年自然迎来了与虎有关的传统手工艺的盛行。虎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图腾之一,《周易·乾卦文》说:“云从龙,风从虎”,龙虎相合成为一个国家雄伟强盛的象征。汉代除夕画虎于门的风俗开了中国民间年画的先河。因为虎被赋予了驱邪、镇宅、避灾的寓意,所以古人还用虎的兽面形装饰在各类器物上。百姓更是把虎看作是儿童的保护神,让孩子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睡虎头枕,虎的形象被塑造得既威武又笨拙可爱,寓意孩子能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活泼。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美丽背后的困惑[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2-08-26 | 浏览(4822)人次 | 投稿 | 收藏 ] 策划:郑海王菁 撰文:林巧王菁 摄影:子涵王佳扬波光逵 建水紫陶

石林刺绣

新华银器(加工)

彝族刺绣

周城扎染 曾看过一句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传统手工艺术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智慧的沉淀,人类文明无论往哪个方向发展,这种手和心互动的创造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所以,即使在现代化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永远有着其无可取代的地位。 多年来,云南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道路上苦苦寻找突破口和别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门类,虽有成效,但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与震撼还迟迟未见。 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护好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让它们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使这些精湛的云南民族工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一步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荣耀,源自历史的承载 当我们身边的文化渐渐走入遗产的行列,我们不得不将目光再次投向这些民族民间工艺品,因为我们不能再失去。 说起云南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大多数人都认同云南民族崇尚传统,民族认同感很强,集体无意识的传承使很多民间手工艺品,时至今日还保持着很多原?始风貌,延续着千百年手工艺品制作和手工技艺传承的古老方式,顽强地保留着云南独有的地域性特征,“活化石”般地展示了一部手工艺的萌芽发展史。至今,仍然有很多各民族的传统手工艺师傅,孤独而荣耀地支撑着那曾经?辉煌灿烂的历史。 绚丽多彩的石林刺绣 “阿着底是个好地方,撒尼人勇敢又坚强;……?火把节是撒尼人的节,火把节到人人忙;山茶花是撒尼人的花,火红的山茶世无双。谁?是摔跤场上得胜的人,绣朵茶花披在他身上。”歌声从一棵很大的榕树后面透过来,围着树干绕了大半圈,才见阿诗玛一边唱着一边在一幅长绸上面绣花。相信谁?都不会忘记电影《阿诗玛》中的这个经?典镜头,心灵手巧的阿诗玛正飞针走线,为摔跤场上的英雄绣着红茶花。 石林彝族自治县阿着底村是传说中阿诗玛的故乡,她的动人故事仍在继续,她的刺绣手艺代代流传。这源于彝族撒尼人传统刺绣是其民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最主要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域风格和民族特点,至今基本还保留着撒尼人传统的图案、色彩及制作工艺。同时,撒尼人传统刺绣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 “我们石林撒尼女孩啊,会说就会唱,会走就会绣。”36岁的毕芳坐在自家的场院里,在一块大大的棉布上绣出图案工整、复杂精美的三弦花;这么大的作品,她一年要绣三五块。 针是寻常针,线是金色、银色或五彩斑斓的毛线、丝线,刺绣手法却颇不寻常,针在布面上跳动,就像小小的飞鱼潜入水面又跃出水底。毕芳说,这可是阿着底撒尼女孩的绝技——挑花刺绣,讲究细密扎实,灵动精准。阿着底8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这门绝技,它从数百年前就传承下来,女孩们从记事起就跟着外婆、妈妈、姑姑们绘图刺绣了;一张纸,一块布,一根针,想画?什么画?什么,想绣什么绣什么,看谁?想出最精美的图案,看谁?绣出最灿烂的杰作。2008年,它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都把我们石林撒尼女子称作阿诗玛,我们深感骄傲。挑花刺绣,应该是我们最像阿诗玛的地方了——做好刺绣,才是名副其实的阿诗玛,才能把这种骄傲世代延续下去。”毕芳说。 如今,绚丽多彩的彝族刺绣装扮了新一代“阿诗玛”、“阿黑”,石林旅游中的人文风情更加美丽动人。彝族撒尼人刺绣成为石林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商品,是几乎每一个到石林来的客人都要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