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11, Vol. 19, No. 6, 794–802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1.00794

794

·博士论坛(Doctor Forum)·

编者按: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视觉搜索工作。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 需要搜索的信息(目标)所处的周围环境(即干扰信息)会显著影响你的搜索效率。关于视觉搜索的已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 联合搜索是否相对于特征搜索存在特异性的神经基础, 然而关于额顶区域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魏萍博士的论文《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 敏锐地发现了以往研究混淆结果的关键变量, 首次系统地操纵了不同类型的搜索任务中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并首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考察了这些同质性影响不同类型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从目标模板匹配的角度解释额顶区域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对于理解视觉搜索的神经基础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该论文选题新颖, 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理论价值, 其部分相关结果已经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 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本文责任编辑:郭春彦)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魏 萍1,2 周晓林2

(1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 北京市“学习与认知”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48) (2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北京100871)

摘 要 在三个实验中, 我们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考察

了在简单特征搜索任务和客体内联合搜索任务中任务维度干扰项的同质性(或称一致性, homogeneity)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对视觉搜索行为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1) 任务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与目标存在性之间交互作用的神经机制; (2) 任务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与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3) 上述神经机制在不同类型的视觉搜索(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的异同。

关键词 特征搜索; 联合搜索; 选择性注意; 任务维度; 任务无关维度; 功能磁共振成像 分类号

B842

1 引言

我们的视觉系统每时每刻都接受着大量的信息, 但是并不是每个细节都与当前的任务有关。视觉搜索范式是研究视觉选择性注意的主要范式

收稿日期:2011-05-02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712, 31000502), 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 2010CB833904)。

通讯作者:魏萍, E-mail: weiping@https://www.doczj.com/doc/9d18549934.html,

之一, 它体现了人们在复杂的视觉环境中寻找目标物所遵循的规律。被试在一个搜索画面中搜索特定的目标。如果指定的目标项在单一特征维度上区别于干扰项, 则被称之为特征搜索。如果指定的目标项在两个特征的整合上区别于干扰项, 则被称之为联合搜索。通常在视觉搜索任务中, 在一半的试次中目标伴随干扰项出现(目标存在试次); 在另一半试次中只有干扰项出现(目标不存在试次)。通过测量被试找到目标项的反应时来考察搜索效率。已有一些研究使用认知神经科学

第6期魏萍等: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795

手段探讨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例如, Corbetta, Shulman, Miezin, & Petersen, 1995; Coull, Walsh, Frith, & Nobre, 2003; Donner, Kettermann, Diesch, Ostendorf, Villringer, & Brandt, 2000, 2002; Leonards, Sunaert, Hecke, & Orban, 2000; Müller-Plath, 2008; Nobre, Coull, Walsh, & Frith, 2003; Sato, Watanabe, Thompson, & Schall, 2003; Weidner, Krummenacher, Reimann, Müller, & Fink, 2009; Wilkinson, Halligan, Henson, & Dolan, 2002; Wojciulik & Kanwisher, 1999)。但是, 过去研究普遍忽略的问题是:任务无关维度的干扰信息如何影响人类的搜索过程, 大脑在处理任务维度的干扰信息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时是否存在不同的认知和神经基础。例如, 如果我们需要在街上寻找一幢圆柱形的大楼, 一方面, 街面上的大楼可能是各种形状的(在本文中定义为任务维度), 另一方面, 这些楼也可能是多种颜色的(在本文中定义为任务无关维度)。过去的研究普遍忽略了简单特征搜索任务或联合搜索任务中,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信息的不同质性(heterogeneity)对任务维度搜索的影响及其相应的神经机制。我们针对视觉搜索中信息同质性及其功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这些研究构成了本文第一作者完成的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下面我们选择部分已经发表的工作, 介绍给各位读者。

1.1视觉搜索的行为模型

早期研究者根据行为实验提出了视觉搜索的行为模型。Treisman等人(Treisman, 1982, 1991; Treisman & Gelade, 1980; Treisman & Sato, 1990)提出的特征整合理论(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FIT)认为, 视觉加工可以区分为功能上独立且相继进行的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 所有可分离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被独立地、且平行

地在整个视觉空间进行编码。不同特征维度在不同的特征地图中进行表征, 例如颜色维度的特征地图编码了某个颜色特征是否存在, 但是不提供该特征的位置信息。各个维度间的特征是彼此游离的(free-floating), 同一个客体的不同特征并没有彼此对应。在第二个阶段, 跨越维度的加工才开始进行。要提取和识别某个特异位置的具体客体信息, 需要把注意焦点(或注意探照灯)序列地

投射到该位置。特征整合理论认为联合搜索相对于特征搜索具有特异的注意机制。在特征搜索中, 被试只需要报告某特征存在与否, 基于第一个阶段的加工即可完成。而在联合搜索中, 被试需要报告由两个特征组合而成的某客体是否存在。第一阶段的加工无法回答某个特定的组合是否存在, 只有在第二个阶段的加工中, 被试通过将注意焦点逐个投射在主要位置地图(master map of location)的各个激活位置, 才能判定特定的特征组合是否存在。

早期研究(Treisman, 1982, 1992; Treisman & Gelade, 1980)发现, 联合搜索相对于特征搜索具有较大的搜索斜率, 这支持了特征整合理论。然而, 联合搜索和特征搜索的反应时并不总是存在严格的界限。Wolfe等人(Wolfe, 1994; Cave & Wolfe, 1990)因此提出的导引搜索模型(Guided Search model)否认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的本质差异。该模型认为, 在视觉加工的初期阶段, 各个维度的特征分别储存在各自的显著性地图(salience map)中, 该显著性地图不是存储各个特征维度的具体特征值, 而是表征该特征在多大程度上与其周围的特征不同。跟周围项目具有较小相似性的位置具有较高的激活信号。在视觉加工的第二阶段, 各个维度的显著性信息整合到主要地图(master map)上, 指引选择性注意投射到该位置并确认该位置是任务定势需要选择的信号还是无关的干扰刺激。此外, 注意投入理论(Attentional Engagement Theory, Duncan & Humphreys, 1989, 1992)也认为, 不存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的简单二分法。目标项和干扰项之间的相似性, 以及干扰项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决定了搜索效率的高低。目标项和干扰项之间相似性越高, 搜索效率越低; 干扰项彼此之间相似性越高, 搜索效率越高。

虽然各个模型对于搜索过程使用的具体机制有不同的意见(Chelazzi, 1999; Chun & Marois, 2002; Reynolds & Desimone, 1999), 但是这些模型可以达成的共识是:如果干扰项共享相同的特征, 他们可能在视觉加工的初级阶段就通过某些格式塔特征组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有奇异项存在, 破坏了整个搜索集的同质性(homogeneity), 对目标项的探测实际上是通过寻找一个特别的项目(odd man out)或奇异项(singleton)来完成。相反地, 如果干扰项彼此不共享特征, 或者即使他们共享一定的特征但是不能有效地组合起来, 被试则必须通过逐个搜索主要地图上较高的激活点来确定目标是否存在。

796 心理科学进展第19卷

1.2关于视觉搜索的认知神经发现

针对上述的行为模型, 以往关于视觉搜索的

神经机制层面的研究有两个重点:1)视觉搜索的

一般神经机制是什么, 完成视觉搜索任务需要哪

些脑区的参与?2)联合搜索相对于特征搜索是否

存在特异性的搜索机制, 如果有, 那么这个关键

脑区在哪里?针对第一个问题, 最近的功能磁共

振研究以及脑损伤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个广泛分布

的神经网络, 包括额叶眼区(Frontal Eye Field, FEF), 顶间沟(Intraparietal Sulcus, IPS), 颞顶联合

区(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TPJ), 以及顶枕联

合(Junction of Intraparietal and Transverse Occipital Sulcus, IPTO)等参与到视觉搜索任务中(Corbetta, Shulman, Miezin, & Petersen, 1995; Coull, Walsh, Frith, & Nobre, 2003; Donner, Kettermann, Diesch, Ostendorf, Villringer, & Brandt, 2000, 2002; Leonards, Sunaert, Hecke, & Orban, 2000; Müller-Plath, 2008; Nobre, Coull, Walsh, & Frith, 2003; Sato, Watanabe, Thompson, & Schall, 2003; Weidner, Krummenacher, Reimann, Müller, & Fink, 2009; Wilkinson, Halligan, Henson, & Dolan, 2002; Wojciulik & Kanwisher, 1999)。

针对第二个问题, 研究发现, 负责空间注意

转移的上顶叶区域在联合搜索中(相对于特征搜索)有显著活动(Ashbridge, Cowey, & Wade, 1999; Corbetta, Shulman, Miezin, & Petersen, 1995; Shafritz, Gore, & Marois, 2002; Behrmann, Geng, & Shomstein, 2004; but see Karnath, Ferber & Himmelbach, 2001; Ellison, Schindler, Pattison, & Milner, 2004)。根据上述行为模型, 研究者认为, 上顶叶区域在视觉搜索中的激活是由于注意不断

地在各个空间位置转移并将该位置的各个特征整

合起来, 即内隐注意转移(covert attentional shift)和特征整合(feature binding)。但是, 虽然上顶叶在

联合搜索中存在较高的激活, 却并不一定表明顶

叶负责了联合搜索任务中空间注意转移和特征整

合的作用。相对于特征搜索, 联合搜索的任务难

度增加, 顶叶的激活可能是由于任务难度增加, 需要增加更多的一般性注意投入造成的。联合搜

索的难度增加主要表现在, 目标项和一半的干扰

项共享一种特征, 和另一半干扰项共享另一种特征, 这种相似性的增加往往在行为水平上造成反

应时的延长(Duncan & Humphreys, 1989, 1992; Humphreys, Quinlan, & Riddoch, 1989; Müller, Humphreys, & Donnelly, 1994), 因此需要更多的注意投入和顶叶的参与。关于上顶叶在视觉搜索中的确切作用, 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2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案

2.1问题提出

通过分析前人的研究我们发现, 联合搜索相对于特征搜索在顶叶的激活没有得到一致解释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顶叶在注意任务中功能的多样性(Nobre, Coull, Walsh, & Frith, 2003; Wojciulik & Kanwisher, 1999; Friedman-Hill, Robertson, Desimone, & Ungerleider, 2003), 另一方面, 不同研究者操纵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条件时使用的刺激不规范。

为何使用刺激不规范会对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的差异机制产生影响?首先, 在典型的特征搜索中, 目标项只在一个维度上区别于干扰项, 并且所有的干扰项在任务无关维度上也保持一致, 干扰项基于共同的特征组织在一起, 使得目标项容易突显(pop-out)。已有行为研究表明, 当干扰项在任务维度是同质的, 找到目标刺激的反应时不随着搜索集的增大而增大; 而当干扰项在任务维度是不同质的, 对目标的反应时随搜索集增大而增大(Duncan & Humphreys, 1989, 1992; Müller, Heller, & Ziegler, 1995; Treisman, 1988; Wolfe, Friedman-Hill, Stewart, & O’Connell, 1992)。虽然行为研究(例如, Duncan & Humphreys, 1989, 1992; Müller, Humphreys, & Donnelly, 1994; Treisman, 1988)普遍发现, 相对于被试在同一种干扰项中搜索目标项的条件, 被试在多种干扰项中搜索目标项时的反应时显著延长。目前为止, 只有一篇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关注了干扰项非同一性对客体内联合搜索的神经机制的影响(Wilkinson, Halligan, Henson, & Dolan, 2002)。

其次, 任务无关维度的变化也会影响视觉搜索的反应时(Theeuwes, 1991, 1992; Wei, Lü, Müller, & Zhou, 2008; Wei & Zhou, 2006)。例如, Wei和Zhou (2006) 使用知觉负载任务范式(Lavie, 1995, 2005; Lavie & Tsal, 1994)发现, 被试能否将注意资源集中在任务维度取决于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的相对知觉显著性。如果任务维度为颜色而任务无关维度为字母形状, 则对任务维度的

第6期魏萍等: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797

注意资源分配不受任务无关维度的影响; 相反, 如果任务维度为字母形状而任务无关维度为颜色, 则此时任务无关维度的变化影响对任务维度的加工。在过去关于视觉搜索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 任务无关特征或者是随机变化的(Shafritz, Gore, & Marois, 2002; Donner, Kettermann, Diesch, Ostendorf, Villringer, & Brandt, 2000, 2002; Leonards, Sunaert, Hecke, & Orban, 2000; Wojciulik & Kanwisher, 1999), 或者是保持恒定的(Coull, Walsh, Frith, & Nobre, 2003; Nobre, Coull, Walsh, & Frith, 2003; Ellison, Schindler, Pattison, & Milner, 2004)。这些研究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将特征搜索中的干扰项组成和联合搜索中的干扰项组成进行匹配, 防止搜索集本身物理刺激不同造成的脑激活差异。但是, 如上所述, 如果任务无关维度的变化影响行为反应时, 则也有可能影响其相应的神经机制。需要处理多维度的信息引起了额顶区域在特征搜索中也有活动, 则容易得出联合搜索和特征搜索共用同样的神经机制的结论。

因此, 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磁共振功能成像方法, 系统探讨多维度背景下任务无关维度和任务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对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的影响, 从一个新的视角关注顶叶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2.2研究方案

实验1的目的是检验在简单特征搜索任务中, 干扰项的同质性与目标存在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神经机制。我们使用2(干扰项在任务维度上的同质性:同质/不同质) × 2 (目标存在性:存在/不存在)的快速事件相关fMRI设计。被试搜索的目标项是竖直的朝向; 干扰项的朝向可能彼此一致(同质条件), 可能彼此不一致(不同质条件)。目标项在一半的试次中出现, 在另一半试次中不出现。试次刺激呈现举例如图1所示。

实验2和实验3的目的是分别考察在简单特征搜索任务中和客体内联合搜索任务(Duncan, 1987)中,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对搜索效率的影响以及神经机制。实验2使用简单特征搜索任务, 实验3使用客体内联合搜索任务(Duncan, 1987)。两个实验均采用2 (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同质/不同质) × 2 (任务维度干扰项的同质性:同质/不同质) × 2 (目标存在性:存在/不存在)的被试内快速事件相关设计。在实验2中, 目标项是竖直朝向(特征搜索), 干扰项的朝向(任务维度)可能彼此一致, 可能彼此不一致; 在实验3中, 目标项是正向的T, 干扰项(任务维度)可能是朝向彼此一致的T或L(同质条件)或彼此不一致的T和L的混合(不同质条件)。在实验2和3中, 任务无关维度均为颜色维度:所有项目的颜色可能彼此一致, 可能彼此不一致。目标项在一半的试次中出现, 在另一半的试次中不出现。试次内刺激呈现顺序与实验1相同, 搜索集示例如图2所示。

图1 实验1实验程序和搜索集示意材料。图中搜索集分别为干扰项不同质条件和干扰项同质条件的目标存在试次。如果是目标不存在试次, 目标项被相应干扰项替代。星号表示目标或干扰项可能出现的其他位置(在实际实验中星号不呈现)。

3研究结果

3.1实验1

实验1的行为结果发现, 干扰项同质性和目标存在性的主效应均显著:干扰项不同质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长于干扰项同质条件下的反应时, 目标不存在时的反应时长于目标存在时的反应时。重要的是, 干扰项同质性与目标存在性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干扰项的朝向不同质时, 被试在目标不存在条件的反应时长于在目标存在条件的反

798 心 理 科 学 进 展 第19卷

图2 实验2 和实验3 的搜索集示例。其中左半部分为实验2刺激组合, 右半部分为实验3刺激组合。Re_Hom 代表任务相关维度为同质, Re_Het 代表任务相关维度为不同质, Ir_Hom 代表任务无关维度为彼此同质, Ir_Het 代表任务无关维度为彼此不同质。注意在上图中, 无论在实验2或实验3, 下半部分为任务无关维度不同质条件(即Ir_Het), 在实际实验呈现中, 各个搜索项目均为彩色且颜色彼此不一致。上半部分为无关维度同质条件(即Ir_Hom), 在实际实验呈现中, 各个项目也是彩色的但彼此颜色一致。任务无关维度颜色不同质条件下出现的颜色有同等几率同质地呈现在任务无关维度颜色同质条件下。

图3 实验1中目标存在性与干扰项同质性交互作用激活图。激活域值为FWE 矫正, p<0.05.

详细结果见Wei, Müller, Pollmann, & Zhou (2009).

应时; 而当干扰项的朝向同质时, 被试在目标不存在条件的反应时短于在目标存在条件的反应时。

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 相对于干扰项同质条件, 双侧上部和下部额叶眼区、辅助运动眼

第6期魏萍等: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799

区、顶间沟、顶枕联合、以及前脑岛区域在干扰项不同质时显著激活。干扰项同质性与目标存在性的交互作用在大脑中表现出两组激活模式不同的脑区(见图3)。第一组脑区包括双侧上部和下部额叶眼区、顶间沟和辅助眼区, 这些区域显示了正的参数估计值。与行为结果模式不同的是, 这些区域在干扰项不同质时的目标存在试次和目标不存在试次, 以及干扰项同质时的目标存在试次有相同程度的激活, 在干扰项同质时的目标不存在试次有较低的激活。第二组脑区包括双侧颞顶联合区和右侧上额回, 这三个区域显示了负的参数估计值。当干扰项不同质时, 目标不存在试次比目标存在试次有更强的负向激活; 而当干扰项同质时, 目标存在试次比目标不存在试次有更强的负向激活(具体感兴趣区域分析结果, 见Wei, Müller, Pollmann, & Zhou, 2009)。

3.2实验2和实验3

实验2和实验3的行为结果均发现, 任务维度或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不同质均会造成被试反应时的延长; 任务维度干扰项同质性与目标存在性存在交互作用, 表现出与实验 1 类似的模式; 任务维度干扰信息同质性与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同质性存在交互作用:当任务维度干扰项不同质时, 任务无关维度的同质性变化不影响搜索反应时, 当任务维度干扰项同质时, 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不同质会延长搜索反应时。

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 相对于同质条件, 任务无关(颜色)维度干扰信息的不同质性在实验2和3中均激活了梭状回颜色加工区部分区域, 任务维度的不同质性在实验2和3中共同激活了双侧额叶眼区、左侧顶间沟和左侧顶枕联合, 与实验 1 的结果类似。反之, 相对于不同质条件, 任务维度的同质性在实验2 和3中共同激活了双侧颞顶联合区。任务维度干扰信息同质性与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同质性的交互作用在实验3中表现为双侧额叶眼区、双侧顶间沟、以及左侧的前脑岛的激活, 但在实验2中则没有任何表现。另外, 相对于目标不存在试次, 实验2和3均发现左侧顶下小叶在目标存在试次中激活较为强烈, 提示该区域负责对知觉信息与相应的反应信息进行整合。反之, 相对于目标存在试次, 实验3发现双侧下部额叶联合和辅助运动区在目标不存在试次中激活较强, 提示这些区域负责在目标未找到时进行进一步的注意投入和细节搜索。

4总体讨论

在当前的三个功能磁共振实验中, 相对于任务维度具有彼此一致的干扰项, 当任务维度的干扰项彼此不一致时, 均激活了双侧额叶眼区(包括上部和下部), 双侧顶间沟和辅助眼区等额顶区域, 表明这些区域参与视觉搜索过程中过滤任务维度的干扰信息并进行目标模板匹配(Wei, Müller, Pollmann, & Zhou, 2009)。

相对于搜索集具有一致的干扰项, 当干扰项彼此不一致时, 额顶区域参与注意选择的过程有以下两种原因。第一, 当干扰项彼此不一致时, 其中的某些干扰项更有可能与目标项类似, 从而错误地(false alarm)激活目标的表征(见SEarch via Recursive Rejection, SERR模型, Müller & Humphreys, 1993), 需要这些额顶区域区分目标项和可能的高相似性干扰项。单细胞记录研究(Bichot & Schall, 1999)表明, 额叶眼区负责表征视觉搜索中目标项和干扰项的相似性。干扰项和目标项越相近, 额叶眼区的放电越高。此外, 如果一个干扰项和目标项很相近, 拒绝这个干扰项需要更长的时间, 也会引起额叶眼区更高的反应(Sato, Watanabe, Thompson, & Schall, 2003)。第二, 相对于干扰项彼此一致时, 干扰项彼此不一致时, 单个干扰项具有相对较高的显著性值(saliency value)。显著性值的操作性定义为, 在一个搜索集中, 某个项目与其周围的项目在多大程度上不同。一个项目与周围的项目越不同, 则它的显著性值越高。当干扰项彼此一致时, 目标项由于与周围的干扰项都不同, 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值。而其中一个干扰项, 除了与目标项不同, 与其周围的干扰项均相同, 显著值相对较低。而当干扰项彼此不一致时, 每个干扰项与周围的干扰项或目标项均不同, 具有相对较高的显著性值。在这种情况下, 额顶区域在匹配目标项时, 需要排除具有较高显著性值的干扰项, 也显示为目标选择和目标匹配的难度增加。

此外, 实验2和实验3均发现任务维度与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同质性的交互作用。来自无关维度的信息影响基于任务维度的搜索, 符合基于客体的注意理论 (Duncan, 1984; O’Craven, Downing, & Kanwisher, 1999; see Scholl, 2001 for

800 心理科学进展第19卷

a review)。注意的选择可以基于前注意阶段形成的客体单元。对该客体单元的注意导致该客体各个维度的信息均得到加工(Kahneman, Treisman, & Gibbs, 1992; but see Allport, 1993, and Maruff, Danckert, Camplin, & Currie, 1999)。我们在任务无关维度的主效应发现了与颜色加工有关的梭状回激活符合这一观点。无关维度的变化在特征搜索任务和联合搜索任务中的区别表现在于, 额顶区域的激活水平只有在联合搜索任务中才受到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调节。双侧顶间沟, 双侧上部额叶眼区, 以及左侧下部额叶眼区和左侧前脑岛在联合搜索中参与了任务维度与任务无关维度干扰项同质性的交互作用, 但是在特征搜索中没有任何脑区在同样的比较中达到激活水平。

一方面, 无论是在特征搜索还是在联合搜索中, 这些区域在任务维度的主效应(不一致vs.一致)中显著激活, 说明他们可以共同参与到这两种搜索任务中过滤任务维度的无关干扰信息, 负责目标选择和目标匹配。另一方面, 这些区域的活动只在联合搜索中才受到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调节, 而在特征搜索中不受影响。说明额顶区域在特征搜索或联合搜索中对任务无关维度的加工存在差异。我们推测, 在多大程度上额顶区域需要在目标搜索和目标选择过程中受到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调节取决于自上而下的搜索定势。在特征搜索中, 被试的搜索定势是基于某个特征维度的, 例如在当前的实验中是基于朝向维度的。在搜索定势中, 颜色信息作为另一个维度的干扰信息, 是任务无关的。而在联合搜索中, 被试的搜索定势是基于两个特征的组合, 在当前的实验中是搜索一个横向的朝向和竖向的朝向特定的组合(正向的T)。颜色特征虽然仍然是来自另一个维度的信息, 但是可能在被试进行朝向特征的“组合”时, 会把同一客体来自各个维度的特征均进行整合。从而颜色特征在联合搜索中, 由于已经与其它特征绑定, 则会在行为水平上和额顶区域的激活水平上均会造成影响(Wei, Müller, Pollmann, & Zhou, 2011; Xu, 2010)。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额顶区域在联合搜索各个条件下激活水平的差异不能归结为任务难度造成的。实验2和实验3均操纵了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两组被试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的对应条件下具有相当的反应时。然而, 这些额顶区域只在联合搜索中显示出两个维度的交互作用, 而在几乎同样难度的特征搜索中没有显示该效应, 说明额顶区域是否受到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调节是取决于搜索定势的。

最后, 关于视觉搜索的已有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主要关注联合搜索是否存在特异性的神经基础, 没有系统地变化视觉搜索集中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 已有的结果也不能说明额顶区域在不同类型的搜索任务中的激活水平如何受到来自任务维度或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同质性的调节。本研究首次报告了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从目标模板匹配的角度解释额顶区域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Allport, A. (1993). Attention and control: Have we been asking the wrong questions? A critical review of twenty-five years, In D.E. Meyer, S. Kornblum (Eds.),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IV, (p.183?218). Cambridge, MA: MIT press.

Ashbridge, E., Cowey, A., & Wade, D. (1999). Does parietal cortex contribute to feature binding? Neuropsychologia, 37, 999?1004.

Behrmann M., Geng J., & Shomstein S. (2004). Parietal cortex and atten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4, 212?217.

Bichot, N. P., & Schall, J. D. (1999). Effects of similarity and history on neural mechanisms of visual selection. Nature Neuroscience, 2, 549–554.

Cave, K. R., & Wolfe, J. M. (1990). Modeling the role of parallel processing in visual search. Cognitive Psychology, 22, 225?271.

Chelazzi, L. (1999). Serial attention mechanisms in visual search: A critical look at the evidenc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 Psychologische Forschung, 62, 195?219. Chun, M. M., & Marois, R. (2002). The dark side of visual attention.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 12, 184?189. Corbetta, M., Shulman, G. L., Miezin, F. M., & Petersen, S.

E. (1995). Superior parietal cortex activation during spatial attention shifts and visual feature conjunction. Science, 270, 802?805.

Coull, J. T., Walsh, V., Frith, C. D., & Nobre, A. C. (2003). Distinct neural substrates for visual search amongst spatial versus temporal distractors.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 17, 368–379.

Donner, T., Kettermann, A., Diesch, E., Ostendorf, F., Villringer, A., & Brandt, S. A. (2000). Involvement of the

第6期魏萍等: 任务维度和任务无关维度干扰信息的同质性影响视觉搜索的神经机制 801

human frontal eye field and multiple parietal areas in covert visual selection during conjunction 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2(9), 3407?3414. Donner, T. H., Kettermann, A., Diesch, E., Ostendorf, F., Villringer, A., & Brandt, S. A. (2002). Visual feature and conjunction searches of equal difficulty engage only partially overlapping frontoparietal networks. NeuroImage, 15(1), 16?25.

Duncan, J. (1984). Selective atten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3, 501 – 517.

Duncan, J. (1987). Attention and reading: Wholes and parts

in shape recognition. A tutorial review., In M. Coltheart (Ed.), 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II: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 (pp. 39?61).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Duncan, J., & Humphreys, G. W. (1989). Visual-search and stimulus similarity. Psychological Review, 96, 433?458. Duncan, J., & Humphreys, G. W. (1992). Beyond the search surface: visual search and attentional engage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8, 578?588.

Ellison, A., Schindler, I., Pattison, L., & Milner, A. D. (20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role of the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in visual search and spatial perception using TMS. Brain, 127, 2307?2315.

Friedman-Hill, S. R., Robertson, L. C., Desimone, R., & Ungerleider, L. G (2003).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and the filtering of distracto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7), 4263?4268.

Humphreys, G. W., Quinlan, P. T., & Riddoch, M. J. (1989). Grouping processes in visual search: Effects with single-and combined-feature targe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18, 258?279. Kahneman, D., Treisman, A. M. & Gibbs, B. J. (1992). The reviewing of object files: Object - specific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24, 175?219. Karnath, H. O., Ferber, S., & Himmelbach, M. (2001). Spatial awareness is a function of the temporal not the posterior parietal lobe. Nature, 411, 950–953.

Lavie, N. (1995). Perceptual load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lective atten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1, 451?468.

Lavie, N. (2005). Distracted and confused?: selective attention under loa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9, 75?82.

Lavie, N. & Tsal, Y. (1994). Perceptual load as a major determinant of the locus of selection in visual attention. Perception & Paychophysics, 56, 183?197.

Leonards, U., Sunaert, S., Hecke, P. V., & Orban, G. A.

(2000). Attention mechanisms in visual search - An fMRI study.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2, 61?75. Maruff, P., Danckert, J., Camplin, G. & Currie, J. (1999). Behavioral goals constrain the select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Psychlogical Science, 10, 522?525.

Müller, H. J., Heller, D. & Ziegler, J. (1995). Visual search for singleton feature targets within and across feature dimensions. Perception & Paychophysics, 57, 1?17.

Müller, H. J., & Humphreys, G. W. (1993). A connectionist model of visual search for simple form conjunctions. In D. Brogan, A. Gale, & K. Carr (Eds.), Visual Search 2. London: Taylor and Francis (pp. 61?71).

Müller, H. J., Humphreys, G. W., & Donnelly, N. (1994). SEarch via Recursive Rejection (SERR): Visual search for single and dual form-conjunction targe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20, 235?258.

Müller-Plath, G. (2008). Localizing subprocesses of visual search by correlating local brain activation in fMRI with response time model parameter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171, 316?330.

Nobre, A. C., Coull, J. T., Walsh, V., & Frith, C. D. (2003). Brain activations during visual search: Contributions of search efficiency versus feature binding. NeuroImage, 18, 91?103.

O’Craven, K. M., Downing, P., & Kanwisher, N. (1999). fMRI evidence for objects as the units of attentional selection. Nature, 401, 584?587.

Reynolds, J. H., & Desimone, R. (1999). The role of neural mechanisms of attention in solving the binding problem, Neuron, 24, 19?29.

Sato, T. R., Watanabe, K., Thompson, K. G., & Schall, J. D. (2003). Effect of target-distractor similarity on FEF visual selection in the absence of the target.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51, 356?363.

Scholl, B. J. (2001). Objects and attention: the state of the art. Cognition, 80, 1?46.

Shafritz, K. M., Gore, J. C., & Marois, R. (2002). The role of the parietal cortex in visual feature bi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9(16), 10917?10922.

Theeuwes, J. (1991). Cross-dimensional perceptual selectivity. Perception & Paychophysics, 50, 184?193. Theeuwes, J. (1992). Percptual selectivity for color and form. Perception & Paychophysics, 51, 599?606.

Treisman, A. (1982). Perceptual grouping and attention in visual search for features and for objec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8, 194?214.

Treisman, A. (1988). Features and objects: The fourteenth

802 心理科学进展第19卷

Bartlett memorial lect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0A, 201?237.

Treisman, A. (1991). Search, similarity, and integration of features between and within dimens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7, 652?676.

Treisman, A. (1992). Spreading suppression or feature integration? A reply to Duncan and Humphreys (1992).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8, 589?593.

Treisman, A. M. & Gelade, G. (1980). Feature-Integration Theory of Atten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2(1), 97?136.

Treisman, A. & Sato, S. (1990). Conjunction search revisit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6, 459?478.

Wei, P., & Zhou, X. (2006). Processing multidimensional objects under different perceptual loads: The priority of bottom-up perceptual saliency. Brain Research, 1114, 113?124.

Wei, P., Lü, J., Müller, H. J., & Zhou, X. (2008). Searching for two feature singletons in the visual scene: The localized attentional interference effect.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185, 175–188.

Wei, P., Müller, H. J., Pollmann, S., Zhou, X. (2009). Neural ba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arget presence and display homogeneity in visual search: An fMRI study.

NeuroImage, 45(3), 993?1001.

Wei, P., Müller, H. J., Pollmann, S., Zhou, X. (2011). Neural correlates of binding features within- or cross-dimensions in visual conjunction search: An fMRI study. NeuroImage, in press.

Weidner, R., Krummenacher, J., Reimann, B., Müller H. J., & Fink, G. R. (2009). Sources of Top-Down Control in Visual Search.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21, 2100?2113.

Wilkinson, D. T., Halligan, P. W., Henson, R. N. A., & Dolan, R. J. (2002). The effects of interdistracter similarity on search processes in superior parietal cortex. NeuroImage, 15, 611?619.

Wojciulik, E., & Kanwisher, N. (1999). The generality of parietal involvement in visual attention. Neuron, 23(4), 747?764.

Wolfe, J. M. (1994). Guided search 2.0: A revised model of visual search.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 202–238.

Wolfe, J. M., Friedman-Hill, S. R., Stewart, M. I., & O’Connell, K. M. (1992). The role of categorization in visual search for orien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8, 34?49.

Xu, Y. (2010). The neural fate of task-irrelevant features in object-based Processi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0(42), 14020–14028.

The Brain Mechanisms for Processing Heterogeneous Distracting Information Along Task-Relevant and -Irrelevant Dimensions in Visual

Search

WEI Ping1,2; ZHOU Xiao-Lin2

(1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Learning and Cognition and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Center for Brain and Cognition Sciences and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Abstract: Thre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ree issues regarding the impacts of heterogeneity along the task-relevant and the task-irrelevant dimensions upon the efficiency in visual search. The first concerns the neural basi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rget-presence and the homogeneity along the task-relevant dimension. The second is about the behavioral consequences an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processing heterogeneous distracting information along task-relevant and –irrelevant dimensions. The third is about the common and specific br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arget-presence and the homogeneity along task-relevant and -irrelevant dimensions in feature search vs. conjunction search.

Key words: visual search, feature search, conjunction search, selective attention, task-relevant dimension, task-irrelevant dimension, fMRI

五个文化维度教学内容

五个文化维度

精品资料 什么是Hofstede的五个文化尺度 吉尔特·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五个文化尺度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权力距离。一国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对于人际关系(他们所 属的家庭或组织)的认同与重视程度。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男性气质的文化有益于权 力、控制、获取等社会行,与之相对的女性气质文 化则更有益于个人、情感以及生活质量。 ?不确定性规避。一国范围内人们对于结构性情景 (相对于非结构性情景、非常规态势)的偏爱程 度。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长期:着眼于未来的价值取 向,比如储蓄习惯和坚持力。短期:着眼于短期和 眼前的价值取向,比如尊重传统、重视履行社会义 务。 权力距离是指“一个社会对组织机构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情况所能接受的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中,下属对上司有强烈的依附性,人们心目中理想的上司是开明专制君主,是仁慈的独裁者;在权力距离小的文化中,员工参与决策的程度较高,下属在其规定的职责范围内有相应的自主权。 个人主义是指一个松散的社会结构,假定其中的人们都只关心自己和最亲密的家庭成员;而集体主义则是在一个紧密的社会结构中人们分为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人们期望自己所在的那个内部群体照顾自己,而自己则对这个内部群体绝对忠诚。 所谓“不确定性的规避”,是指“一个社会对不确定和模糊态势所感到的威胁程度,试图保障职业安全,制订更为正式的规则,拒绝越轨的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忠诚和专业知识来规避上述态势。”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是指“社会中‘男性’价值观占优势的程度,即自信、追求金钱和物质、不关心别人、重视个人生活质量”;其反面则是“女性”价值占优势。 长期导向性、短期导向性表明一个民族对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价值观。具有长期导向的文化和社会主要面向未来,较注重对未来的考虑,对待事物以动态的观点去考察;注重节约、节俭和储备;做任何事均留有余地。短期导向性的文化与社会则面向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的责任;在管理上最重要的是此时的利润,上级对下级的考绩周期较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语文评课的三个维度 ——萍乡语文评课活动中的发言 按:3月6-8日,在萍乡实验学校进行了3天的语文交流活动。期间听课4节,上课2节,一场题为《我的作文教学主张》和一场《把语文还给学生》的讲座。3天内感受友情温暖的同时,感受更多的是精神收获。整理一下当时评课的发言要点,仅留痕迹。 尊敬的文校长、赵校长和庞校长,尊敬的各位同仁,特别是尊敬的放弃过节和周末来交流的各位女同仁,大家好。 结合我对语文的和对语文课的理解,对今天听到的4节语文课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仅代表我的观点,希望能给朋友们有些益处。 首先,我觉得语文评课需要把握三个基本的维度:教学内容、学生发展和教学过程或者叫教学艺术。 这三个维度顺序不能颠倒,也就是说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是第一位的,它是体现学科特征和教育指向的重要的点。如果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失却了语文,当然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可能。第二个维度是教学的落脚点,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或者思维品质得到提升,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最后才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或者教学手段、教学程式,是教学内容由此指向学生发

展的。它是最不重要的一点,却是目前很多语文研究者最关注的一个点,所以语文教学就一直在误区里折腾着。 现在我来谈谈,语文教学的内容确定。 都知道从语文教学内容角度来评课,我们怎么去界定是否语文教学内容出了问题。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1.上课过程在文本里停留的时间。 2.教学内容中有没有语文知识的落实。 3.教学内容中没有对语文学科情感的提升。 如果一节语文课在文本中停留的时间过短,那是不正常的。 例如今天的语文课,就出现了在文本中停留时间过短的情况。40分钟的课堂,在文本中的时间不到20分钟。那么这短短的不到20分钟怎么可以让学生沉浸在语文中,涵咏出文字的美丽。甚至连文章写了什么都还没懂。几分钟都没有就过去,就开始了拓展延伸,就开始了课堂表演等花样。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课堂延伸都是有机的生成性东西,它不是强加的延伸。它是自然的生成性,这个生成是由课堂延伸出来的课堂的宽度和深度。课堂的表演不是课堂应该设置的环节,它是课堂里需要通过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容的时候才可以出现的。需要是第一要素,而不是表演是第一要素。表演是服务理解的,而不是表演是体现课堂手段丰富的。

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研究与标准化进展

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研究与标准化进展 概述 根据国际电联(ITU)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数为8.65亿人(与之对应,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为20.8亿人)。其中,中国有3.03亿人,美国为1.15亿人,日本计0.86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超出台式电脑的3.80亿,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ITU 预计,到2015 年全球使 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将超过桌面互联网。伴随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移动性与多媒体信息的需求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移动中接入互联网,获取急需的信息。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IT 厂商推出移动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登陆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在计算性能上有了飞速发展并保持持续增长。此外,智能终端携带了丰富的传感器,如摄像头、GPS 、重力感应器、电子罗盘。通过移动终端以及运行其上的强大应用,人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与信息世界之间建立关联,从而便捷地获取全面的多媒体信息及服务,比如基于位置的多样化服务。 毫无疑问,移动视觉搜索技术将成为支撑未来移动 段凌宇 黄铁军 高 文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数字媒体研究所 北京 100871 摘 要 移动视觉搜索成为未来移动世界中有影响的基础技术之一。文章介绍了移动视觉搜索面临的技术挑战,探讨了包括紧凑视觉描述子、视觉检索流程、检索系统互操作性等关键技术。围绕紧凑视觉描述子概述了移动视觉搜索国际标准的工作进展,提出建设大规模视觉对象数据集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视觉搜索;移动互联网;紧凑视觉描述子;移动智能终端 互联网应用的基础技术之一。如图1所示,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与视觉搜索技术的有效结合,人们可以快速便捷地采集现实世界的视觉对象,从移动互联网另一端获取感兴趣的关联信息。 HQT 图1 移动视觉搜索系统基本架构 若将移动视觉搜索与增强现实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移动智能终端为平台的“所见即所知”式的增强现实应用将可能成为继搜索引擎之后的互联网新一代服务模式。例如手机拍摄到燕园博雅塔时,互联网上的相关文字内容、图片、视频、甚至三维几何模型将精确地叠加显示在移动终端屏幕上;若与移动位置服务结合,用户打开手机摄像头就可以查看周围商户及餐馆的信息;如用户开启增强现实客户端后,将手机摄像头对准景物,增强现实软件将对屏幕内的景物信息进行分析处理,随即提供关于该景物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信息等;利用摄像头对准书页,获得大家的书评;在火灾等重大事故发生现场,救援人员开启增强现实移动终端,获得建筑三维框架图的增强呈现。 视觉搜索研究领域已经有大量算法和技术方案可 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9CB3209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02057)

最新c16071流动性风险的维度课后测验-100分

C16071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维度课后测验-100分 1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有息负债加权平均成 本率。附件:资产负债表 资产金额 (亿) 收 益 率 剩余 期限 (年) 负债和 所有者 权益 金额 (亿) 负 债 利 率 剩余 期限 (年) 1、理 财产品10 2% 0.05 1、债 券回 购 6 2% 0.01 2、股 票质押10 8% 1.2 2、报 价回 购 5 3% 0.06 3、融 资融券70 8% 0.32 3、两 融收 益权 转让 60 5% 0.4 4、约 1 8% 0.5 4、收20 5% 0.5

定购回益凭证 5、债 券投资50 5% 3 5、公 司债 30 4% 2.5 6、结构性 投融资10 9% 2 6、次 级债 30 6% 3 7、固 定资产30 7、实 收资 本 30 8、无 形资产20 8、未 分配 利润 20 合计201 合计201 A. 7.27% B. 4.81% C. 6.00%

D. 4.52% 描述:第33页有息负债加权平均成本率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2.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一般分别指()内到期的资产和负债。 A. 10天 B. 30天 C. 90天 D. 180天 描述:第21页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3. 核心负债比例最适用于以下()进行流动

性风险评估。 A. 银行业 B. 钢铁制造业 C. 贸易企业 D. 汽车制造企业 描述:第24页核心负债比例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4. 本课程中提到的流动性比例是用于衡量()的指标。 A. 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匹配 B. 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匹配 C. 负债结构 D. 长期资产弥补短期到期负债 描述:第21页流动性比例 您的答案:B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视觉工作记忆对注意选择的自动导向作用 潘毅1,许百华1,刘伟2 1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 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杭州(310018) E-mail:panyirich@https://www.doczj.com/doc/9d18549934.html, 摘要:对Downing(2000)的实验范式加以改进使得实验设计完全符合检验自动导向假说需要的所有条件,实验一采用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探测区分任务的双任务范式,结果发现被试对呈现在匹配图片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显著快于对呈现在非匹配图片空间位置上的探测项反应时,而在实验二中当对被试没有记忆要求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空间位置一致的优势效应,说明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产生了自动导向作用,从而为自动导向假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关键词:视觉工作记忆,选择性注意,重复启动,重复抑制 1 引言 由于视觉信息加工系统的资源有限性,当视场中同时出现大量信息时,视觉注意只能选择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有限信息。影响注意选择的因素有很多,视觉工作记忆可能就是其中一种因素。近年来,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其中,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选择性注意的导向作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Awh等(1998)研究发现,空间工作记忆内容会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分配,视觉注意会优先选择工作记忆中积极保持的空间位置[1]。当然,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对选择性注意的导向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客体工作记忆与基于客体的注意的关系研究。Desimone等(1995)提出注意的偏向竞争模型(biased-competition model)激发了此后研究者对视觉工作记忆是否引导注意选择开展了大量研究[2]。该模型认为,在视觉搜索场景中,视场中充满许多物体,由于注意资源有限,视场中的物体就会竞争注意资源。若某一物体表征与当前视觉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物体表征相同,那么该物体表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而被视觉注意优先选择。对灵长类动物的单细胞神经生理学研究为偏向竞争模型提供了重要证据[3~5]。偏向竞争模型也得到了以人类为被试的大量行为实验支持,Pashler等(1999)采用注意瞬脱范式研究发现,当对一个物体形成表象并保存在工作记忆中后,即使没有明确要求被试搜索该对象,视觉注意也会自动选择与工作记忆中所保持的表象相匹配的物体[6]。Downing(2000)研究发现,即使在没有明显的搜索目标的情况下,视觉注意也会优先选择客体工作记忆中当前所保持的物体表征[7]。此外,Moores等(2003)研究发现,客体工作记忆中积极保持的物体表征也会使得视场中与记忆表征有着语义关联的物体获得注意资源的竞争优势[8]。其他研究者利用颜色和形状作为任务相关刺激研究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注意选择起着自动导向作用[9~11]。 偏向竞争模型提示视觉工作记忆当前积极保持的记忆表征会引导注意自动选择视场中与之相同或类似的物体,然而,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视觉工作记忆与选择性注意的关系远比偏向竞争模型所描述的要复杂,个体能根据当前任务要求灵活利用视觉工作记忆来引导注意选择,视觉注意并非一定会自动选择工作记忆内容。Downing等(2004)采用双任务范式研究了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过程中注意导向的作用,实验要求被试在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的同时在视觉工作记忆中保持一个项目,在一半的试验(trials)中这个项目作为分心物出现在搜索系列中。实验结果没有发现视觉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起干扰作用,从而说明注意没有自动选择与工作记忆内容相匹配的分心物[12]。Woodman等(2007)设计实验使得被试没有理

文化维度比较

文化维度比较 一、PDI(权利距离指标) 权利距离指标指无权利之人对权利不公平分配的接受程度。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权利距离指标是最高的,法国次之,英国最低。 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程度较高的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呈现明显的等级阶层,权威阶层拥有特权,并通过各种权力象征物来表明自己的地位,以此获得尊重。这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以古代开始,中国便建立起一种森严的等级制度,提倡一种上下有别、上行下效的不平等观念。典型的纲常礼数,诸如“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义”的“五伦”关系等。 法国权利距也较高,法国人对身份地位很敏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依赖于它的社会出身,社会阶层很重要。 而英国的权利距却很小,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人们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追求自由和平等,人们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

人价值。在罗马时代,日耳曼语系(英语、德语、荷兰语、丹麦语等)国家尚属于蛮族,不在罗马统治范围之内,部落领主各自为政,互不隶属。在一定程度上,这是造成现在权力距离低的历史渊源。 二、IDV(个人主义维度) 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关系可以给人们持续的保护,而个人则必须对族群绝对忠诚。 从上图可看出中国的个人主义维度很低,而英法两国却很高。这与民族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更重视集体的光荣,推崇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在英法这样的欧美国家更推崇个人英雄主义,主张实现个人价值。 三、MAS(男性化维度) 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职能的界定。男性度指数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则说明该社会的女性气质突出。 如图所示,英国和中国的男性化维度都很高,法国却很低。英国和中国更追求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激烈,中国文化强调公平、竞争,注重工作绩效,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快马加鞭,多出成果”,对生活的看法则是“活着是为了工作”;而在女性气质突出的国家中,生活质量的概念更为人们看中,人们一般乐于采取和解的、谈判的方式去解决组织中的冲突问题,其文化强调平等、团结,人们认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上的占有,而是心灵的沟通,信奉的是“人生是短暂的,应当慢慢地、细细地品尝”,对生活的看法则是“工作是为了生活”。 英国是偏向于男性化的国度,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享受生活的人。但是随着近代生活的逐渐演变,英国也变得越发的注意生活的品质和质量。在穿衣方面,西服仍称得上是英国的国服,虽然上班族西装革履,甚至在重要场合,男士着燕尾服,女士着低胸晚礼服,但是,很多老百姓日常喜欢穿休闲服,式样

听评课老师必知的四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

听评课老师必知的 四个维度、20个观察视角、68个观察点维度一: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观察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观察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观察点举例 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自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环节 19、由哪些环节构成?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20、这些环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21、不同环节/行为/内容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呈示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1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实验目的通过对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原理视觉搜索的实验范式是了解视觉注意机制的一种途径。典型的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在由干扰项和靶子组成的刺激系列中搜索靶子, 当反应时不依赖于干扰项数量变化时,为平行搜索。最有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具有单一的显特征,且干扰项都是同质的。当反应时随干扰项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时, 为低效搜索,即系列搜索。最低效的搜索条件是:靶子和干扰项具有相同的基本特征,且干扰项是异质的。 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Neisser(1963)首先发现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所谓视觉搜索的非对称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在同样的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搜索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即出现非对称现象。 在特征搜索和联合搜索中,都存在搜索的非对称现象。 实验解释:Treisman认为,在(b)中搜索Q,只需判断画面中有无一竖线,就可作出反应,不必考虑竖线在哪个位置或与哪个圆相交。这种搜索属前注意加工的快速过程,是以平行方式实现的。然而,在(a)中搜索O,则需要对画面上的每个项目依次扫描,以判断哪个圆不与竖线相交,需要将注意依次集中于有关的位置。这种搜索属集中注意阶段的慢速加工,是以系列方式实现的。前注意阶段的加工原则是表征“特征有”,而不表征“特征无”。

颜色、运动、方向、凹面、封闭的拓扑特征,都是视觉系统进行前注意加工的基本特征,在搜索具有这些基本视觉特征的靶子时, 显示容量效应可以忽略(即进行平行加工)。

思考题: 1、本实验有几种实验条件? 2、你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拓扑特征?能和大家讲一讲吗? 3、尝试解释实验结果。 4、本实验为一教学演示实验,如果为一个真正的实验程序,你认为合理吗?应 该做哪些改进?说说你的实验设计? 实验报告写作要求: 严格按照发表文章的格式写,包括引言、实验材料和程序、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维度课后测试(100)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30天内到期净现金流。附:资产负债表 资产金额 (亿) 收 益 率 剩余期 限(年) 负债和所 有者权益 金额 (亿) 负债 利率 剩余期 限(年) 1、理财产品102%0.05 1、债券回 购 62%0.01 2、股票质 押108% 1.2 2、报价回 购 53%0.06 3、融资融券708%0.32 3、两融收 益权转让 605%0.4 4、约定购回18%0.5 4、收益凭 证 205%0.5 5、债券投 资 505%35、公司债304% 2.5 6、结构性 投融资 109%26、次级债306%3 7、固定资产30 7、实收资 本 30 8、无形资 产20 8、未分配 利润 20 合计201合计201 A. -6亿 B. -5亿 C. -1亿 D. +4亿 描述:第21页30天内净现金流计算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2.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一般分别指()内到期的资产和负债。 A. 10天 B. 30天 C. 90天 D. 180天 描述:第21页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负债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3. 本课程中提到的核心负债比例=()/(总负债-代客负债) A. 剩余7天以上负债 B. 剩余90天以上负债 C. 剩余30天以上负债 D. 剩余180天以上负债 描述:第24页核心负债比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4. 本课程中提到的流动性比例是用于衡量()的指标。 A. 长期资产与长期负债匹配 B. 短期资产与短期负债匹配 C. 负债结构 D. 长期资产弥补短期到期负债 描述:第21页流动性比例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二、多项选择题 5. 以下资产适合作为优质流动性储备资产的有()。

赫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权利距离角度

电影《花木兰》中美文化差异体现出赫夫斯特文化维度理论——权利距离角度 权利距离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对权力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社会层级分明,权利距离大;接受程度低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比较平等,权利距离小。 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以中国北朝民歌《木兰辞》为蓝本,刻画了一个典型的美国木兰的奋斗。本文主要从两者在文化符号方面比较,揭示了两者对比所体现的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中,有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符号,比如皇帝、家族、祖宗等。这些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皇帝是九五至尊,是上天的代表,拥 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居住在深宫,不仅是普通老 百姓可闻不可见,朝廷大臣也不可能随时与皇帝接 触,就算是皇帝的子女,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 行君臣之礼。 而在美国影片中,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就能在朝 廷大堂与皇帝面对面谈话,甚至在情绪激动之时与 皇帝拥抱。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就算是想, 也都算犯了滔天大罪,触犯了龙颜。皇帝这个符号, 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完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 形象。这个平民化的形象背后,是美国文化中的平 等思想,每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人,每个人 拥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 脱出身的影响,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样拥有平 等的权利。 。

中国符号是祖宗、祠堂。中国的祠堂,是一个极 其严肃和庄重的地方。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和历 史,是与家族命运,个人生存,和精神需求相联系的 地方,具有无比的权威。 目中的祖宗描写相去甚远。影片中,祖先完全没有身 份和尊贵的仪态,为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吵作一团。“我 就知道,我就知道,木兰一定会给我们添麻烦”。旁边 一男祖宗,“别看我,她可是你家那边的人,”一个拿 算盘的祖宗“如果她被发现,她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 来,花家祠堂会声望全无,千百年传统沦丧”另一个 人马上补充,“财产也回全部没收。”凡人的情绪,抱 怨,推脱,这些美国祖宗全都有。这些描写很难被认 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它们实质上是美国式的文化 观念附着在中国化的符号上。这些观念,即是刚才讨 有私心,他们不比世人高尚许多,也不需要顶礼膜 拜。 权利距离大小在结构中会有较明显的表现。一般来说,中日韩的企业组织层次鲜明,金字塔陡峭,而 欧美公司组织结构比较扁平。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决策民主化已成为西方国家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向,而东方 国家对于这些民主化扁平化的学习仍停留在形式上,因为这样的管理实践与东方国家高权利距离的文化土 壤不完全契合。

文化维度理论 一

文化维度理论一 参加了公司的跨文化培训后,其中对郝夫斯特(Hofstede)/强皮纳斯(Trompenaars)的文化架构理论的印象非常深刻。郝夫斯特把文化抽象为5个跨文化维度:(1)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2)权力距 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3)不确定性回避(对事 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4)事业成功与生活质量(追求物质还是强调人际和谐)。(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而强皮纳斯他把文化抽象分类为7个维度(1)普遍主义-特殊主义(2)个体主义-集体主义(3)中性-情绪化(4)关系特定-关系散漫(5)注重个人成就-注重社会等级(6)长期-短期导向(7)人与自然的关系2位在他们 的书籍中都给出了每个维度的行为特征、心理表现等观点。这几个理论不仅仅 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跨文化理解和管理,而每个维度中关于中国的特征分析对 理解我们中国自身的行为习惯一样有非常好的帮助于是到网上特意搜了一把郝 夫斯特/强皮纳斯,摘抄了一段更加详细的文章(《跨文化管理》,作者:陈晓萍):郝夫斯特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维度理论是跨文化理论中至今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由荷兰管理学者郝夫斯特(Hofstede,1980,1991)提出。该理论是 实际调查研究的产物,起初并无理论构架。20世纪70年代,IBM这家为数不多的全球公司之一对其分布在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万名IBM员工(大部分为工程师)进行了文化价值观调查,得到了大量的数据。那时,郝夫斯特正在IBM工作, 有机会得到对数据进行分析的机会。郝夫斯特的逻辑是,在IBM工作的工程师 大都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智力水平,个性特征也会比较相似。因此,他们对同 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很可能反映出他们成长的文化环境对他们价值取向所产 生的影响。比如,如果一个人对"我总是比我们重要"这个句子非常赞同,而另 一个人极不赞同,这种不同反映的可能就是文化的差异。再比如对以下说法的 赞同程度:"上级应该视下属为与自己一样的人,而下属也应对上司同等看待",反映的也可能更多的是文化差异而非个体差异。通过对各国IBM员工对于大量 问题的答案进行统计学上的因素分析,郝夫斯特发现有4大因素可以帮助我们 区分民族文化对雇员的工作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影响。1980年,他在《文化的 后果》一书中发表了该研究的成果。这4大因素或4个跨文化维度是:l个体 主义与集体主义(着眼于个体还是集体的利益);l权力距离(人们对社会或组织 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l不确定性回避(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

教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

教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维度一:学生学习。 观察视角: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观察视角::环节/呈示/对话/指导 维度三:课程性质。 观察视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 维度四:课堂文化。 观察视角: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 崔允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 维度一:学生学习 视角——观察点举例 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倾听 4、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5、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6、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互动

7、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8、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9、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0、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11、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自主 12、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时间有多少?有多少人参与?学困生的参与情况怎样? 13、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有哪些?各有多少人? 14、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吗?学生有无自主探究活动?学优生、学困生情况怎样? 15、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 达成 16、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17、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 18、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维度二:教师教学 视角——观察点举例

视觉搜索

实验目的: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 实验介绍: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英文名称:FIT 简介: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曾经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是封闭性是否为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一直存在争论。J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但是在另外一个实验中,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却发现了与三角形实验相反的结果。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可以研究封闭性和线段终端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比较以上的两个实验,结果令人困惑。三角形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封闭圆搜索慢于开口圆又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Treisman尝试解释这种矛盾的结果,她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在实验中使用一号接口反应盒,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 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 结果与讨论: 1.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结果(建议取全班整体实验结果的平均数)。 表1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时间(ms) 搜索项目开口圆封闭圆

听课评课的注意事项

听课评课的注意事项

听课评课的注意事项 听课篇 一、听课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1、认真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 听课的内容可分为全面和专题两大类。听课前要列出听课的目的、任务、要求和内容以及时间、地点、授课教师等;及时了解熟悉有关情况,征求和听取学校有关领导、指导教师、班主任甚至部分学生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及时地多方面了解情况。包括了解授课教师教学资历、知识水平、能力、教学方法、教学特点等,了解学生情况、班级分组和班风学风等,了解课程目标和教材情况,掌握教学计划和进度以及所听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和要求等,了解掌握本课授课教师的教学意图以及教学安排与组织措施、教法手段、教具准备或教学媒体等情况;明确听课与评课的重点与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胸有成竹,进入角色;准备好听课的记录表、笔记本及有关用具。 2、听课的方法和步骤 听课过程中应边听边记录,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顺序记下个人所听到的每一项活动,重点内容详细记录;边记、边想、边分析归纳;课后及时同授课教师交换意见,为评议交流做好准备,养成虚心好学和深思慎取的听课习惯。 二、听课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1、听课应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听课之前应仔细研究教材,根据评议的要求和专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 3、听课时要注意选择好位置,不要频繁走动。如果是室外课既不要坐着不动,也不要过于频繁走动而影响课堂秩序,不要离练习场地过近或过远,要避免影响学生练习,分散师生的注意力。 4、上课过程中不要交头接耳,不要当学生的面评头品足,随便议论。切忌指手划脚,影响师生上课的情绪。 5、听课时边看、边听、边记、边分析、边归纳,记重点、要点,不要记成流水账或只言片语。 评课篇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报告 1.引言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Neisser (1963)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视觉搜索的非对称现象。典型的搜索非对称的实验由Treisman 设计。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2.方法 2.1 被试 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9名。 2.2器材 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选择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实验。 2.3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2.4实验设计 采用3×3×2×2的组内设计。 自变量一:画面大小A,即干扰项的数目,其中A1=1,A2=6,A3=12; 自变量二:开口大小B,即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其中B1=1/2,B2=1/4,B3=1/8; 自变量三:是否开口C,其中C1=开口圆,C2=闭口圆; 自变量四:有无靶子D;其中D1=有靶子,D2=无靶子。 因变量为反应时间。 2.5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每六次试验后休息10秒钟,共6组试验,即36次试验。 2.6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19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进行一系列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得出总体结果。

第六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预警

2015年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内部资料 风险管理 第六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 知识点:流动性风险预警 ● 定义: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信号: (1)内部指标/信号 (2)外部指标/信号 (3)融资指标/信号 ● 详细描述: (1)包括有关风险水平、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及其他指标变化 (2)包括第三方评级、所发行的有价证券的市场表现等指标变化。 (3)包括银行的负债稳定性和融资能力的变化。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行业经过一定的发展和繁荣期后,都必然回归理性甚至进入衰退期,此时如果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客户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商业银行将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5)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差异可以用"剩余"或"赤字"来表示。根据历史数据研究,剩余额与总资产之比小于3%~5%时,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一个预警 例题: 1.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信号有()。 A.商业银行所发行的股票价格下跌 B.所发行的可流通债券(包括次级债)的交易量上升且债券的买卖价差扩大 C.商业银行的外部评级上升 D.快速增长的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为市场大宗融资 E.债权人(包括存款人)提前要求兑付,造成支付能力出现不足 正确答案:A,B,D,E 解析:商业银行的外部评级上升对银行来说是优势,不属于预警 2.下列属于融资指标/信号的是()。

A.存款大量流失 B.融资成本上升 C.股票价格下跌 D.债权人提前要求兑付造成支付能力出现不足 E.业务的风险水平增加 正确答案:A,B,D 解析:融资指标/信号:存款大量流失、融资成本上升、债权人提前要求兑付造成支付能力出现不足 3.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预警的内部指标/信号包括()等指标的变化。 A.银行的资产质量 B.银行的盈利能力 C.第三方评级 D.银行发行的有价证券的市场表现 E.银行内部有关风险水平 正确答案:A,B,E 解析:商业银行进行流动性风险预警的内部指标/信号包括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内部有关风险水平等指标的变化。 4.以下是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的外部指标/信号有() A.市场上出现关于该商业银行的负面消息 B.外部评级下降 C.资产过于集中 D.资产质量下降 E.所发行的股票价格下跌 正确答案:A,B,E 解析:C不属于预警信号,D属于内部信号 5.流动性风险预警信号中的融资信号包括()。 A.商业银行内部有关风险水平 B.债权人提前要求兑付造成支付能力出现不足 C.存款人提前兑付 D.所发行的流通债券(包括次级债)交易量上升 E.所发行股票价格下跌

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

189 JXSHKX 随着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交流越来越便利,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得到了深入发展。但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关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争论。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全球化将进一步导致文明的冲突。正因为如此,文化的比较研究有着比以往更深刻的意义。正视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比较和分析文化行为差异与差异产生的原因,对于消除不同文化人群之间误解以至偏见,增进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中国和法国分别作为东方和西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国,在21世纪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经贸交流。作者试图通过比较中法两国在“文化维度(culture dimension )”上所表现的差异,追根溯源寻找这些差异的形成原因和中法 两国思想体系之间的区别,为中法文化研究提供另一种思路和参考。 一、文化维度理论与数据 早在19世纪,E.B.Tylor 就提出了“文化”的定义,他认为一个人身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复合整体都可以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也包括其他的能力和习惯。也就是说,文化首先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但又包含多个层面,每个层面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分析和比较不同的文化,Geert Hofstede 提出了国家文化维度理论。[1]Hofstede 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在四个不同的文化维度(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individualism 个人主义,masculinity 文化性别,uncertainty avoid-ance 不确定规避)上定性和定量地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人们的文化和行为。但他的研究和最初 中法文化维度比较及分析 ■甘筱青 郭宇冈 [法]Philippe Dorbaire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但文化的差异却可能导致交流中的误解甚至冲突。中法两国在“文化维度”上有差异,也有近似的地方。这些差异正反映了中法几千年来形成的思想体系的差异。弄清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有助中法文化互相了解、互相交流。 [关键词]文化比较;文化维度;儒家思想[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 (2011)03-0189-05 甘筱青(1956—),男,博士,九江学院校长、教授,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法国Poitiers 大学孔子学院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孔子思想;(江西九江 332005)郭宇冈(1973—), 男,博士,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孔子学院教师,南昌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文化比较;(江西南昌330031)Philippe Dorbaire (1953—),男,博士,法国Poitiers 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方文化比较。(法国普瓦提埃 86000 ) JIANGXI 江西社会科学

中英两国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比较3

课程作业 题目英国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分析 学院国际商学院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班级11级人资 学生姓名吴浩达、李云皓、郭淦、梁嘉华、王祎昕 字数2690 2014 年05 月05 日

中英两国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比较国际商学院11级人资班吴浩达、李云皓、郭淦、梁嘉华、王祎昕 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的观点是在他做的关于文化差异的实验性研究基础上形成的。上世纪七十年代,霍夫斯泰德通过采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企业员工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员工所在国家的文化有关系。经过几轮的研究,他把文化差异归纳为五个基本的维度。即,权力距离、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表明一个社会能够接受组织或公司的权利在各成员之间不平等分配的程度。权力距离与等级有关。对这个维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赋予的意义不完全相同,所以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文化中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而在有的文化中它们的重要性相对较低。 英国权力差距较小。在英国家庭中,只要孩子能够达到自主行动的时候时,它能够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同时,由于英国是一个绅士氛围十分浓厚的国度。家庭教育中强调孩子的自立,通常一个小孩出生后不久便被安排一个房间进行生活;在英国的企业管理中,上下级认为自生下来时,便是平等的。同时,为了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工作,各职位之间还能够经常性的进行变动。对于开会,更多的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的平台,而并非高官发号命令的场所;在政治体制中,由于英国是一个联合国家,因此他们强调的是权力的平等的分配,而并不是权力的高度集中,那些英国政治中的少数党,也可以影响英国政治的整体布局。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