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常飞M11055108019)

一、何为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既不是时尚也不是运动,而是一种世界观。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他们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同时它是20世纪初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主要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二、德国表现主义:

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德国的表现主义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对德国来说是非常异样的一段时间。在短命的魏玛共和国初期,他们被凡尔赛合约强加的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时又得保持国内的稳定平衡,这种物质条件的恶劣自然令社会价值观普遍堕落,国家内部弥漫着忧虑与不安,从而使得德国艺术家狂热地投身表现主义运动中,较之与法国等国家的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

这一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桥”社成立于1905

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

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

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

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

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

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

三、关于建筑的思考

表现主义艺术开始于绘画, 之后,德国建筑界也开始了表现主义风潮。表现主义不像构成主义和新造型主义那样与建筑关系紧密,但它也同样影响了德国以及意大利、荷兰、俄国和法国建筑的发展。表现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同绘画、戏剧等方面一样,也融入了强烈的思想情感。鉴于社会背景建筑师希望寻找一种新的建筑解决人们不安的心理状态并提升社会的文化,通过对建筑形式、材质等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布鲁诺·陶特说到:“今天我们有建筑吗?今天我们有建筑师吗?难道我们不是寄生在一个不懂建筑也不需要建筑师的时代吗?我们不能把对构造物进行润饰就称作建筑学。在我们的职业中,我们今天不能很有创造性,而仅仅是作为探索者和宣传者,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寻找某天它自己会变得明朗起来的东西。怀着谦虚之情,我们知道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只是升起的太阳的第一道光线,准备着新的时代的开始……有一天我们会有一个新的世界(Weltanschaung)(如下图),它是符号化的,而透明的建筑在这个新世界形成,它将区分神圣和世俗,赋予这个世界光辉。”

鉴于这段时期的迷茫和探索的状态,我们可以从几位建筑师及其作品中体会其中的建筑特点:

凡·德·费尔德:对德国的表现主义有

很大影响。1898年他移居德国,有两条

原则知道这它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第一

条原则是线条的重要性,他主张线条应

反映出它作为部分的那个整体的内部结

构与“气势”,必须由它单独构成建筑

物的装饰风格;第二条原则是艺术家必须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设计出完全创新的艺术品。这两条原则表明了把费尔德与德国表现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理由。1914年费尔德设计科隆的制造联盟展览剧院被门德尔松松视为典范,它体现了费尔德对形式的绝对控制。

布鲁诺·陶特:他是当时柏林最主要的建筑师和建筑组织的创建

者之一。最大的特点是选取“玻璃”与“晶体”作为建筑的主题。

陶特在表现主义的活动中, 所作的努力似乎是想把艺术变成一

种新的宗教,在玻璃链中, 他就把这种思想表达得很露骨——改

变宗教本身。陶特坚持他的计划是实践性的因此是能够被实现的, 在1918年年出版的“建筑计划”一文中他说道“建筑是所有塑性艺术天然的领导者, 并且由此可知在新建筑的引导下, 可以达到艺术的和社会的重生”。他受薛尔巴特的影响十分明显,薛尔巴特认为,如果建筑用玻璃建造,新的时代就会到来。他写了一本关于玻璃建筑的书, 在书中, 他写到:“地球的表面将大大改观, 如果建筑全部由玻璃代替砖,那么世界将被珠宝覆盖,它将比一千零一夜中的花

园还更珍贵。在这样的人间天堂人们将不再需要幻想天上的天堂。”他的这些浪漫想法刺激了陶特发展他的“高山建筑”设想(如下图1)。在他的草图中,满是建筑的山谷中包括有高高在上的柱廊,以及在瀑布之间的方块形建筑,柱子和屋顶全是由彩色玻璃制成的, 在夜里像珠宝一样闪着光, 到处是阳台、露台和柱廊大厅, 甚至在山顶上也如此。根据陶特的信念,“易碎的、反光的、闪闪发光的, 以及各种各样的玻璃会像钢一样坚固、灵活, 又像混凝土一样坚硬…我们自己要有这种信念, 我们自己就要成为石头、玻璃和钢。”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14

年在科隆的制造联盟展览会上陶特设计的引人目的玻璃顶建筑以及那一面美丽的玻璃墙(如图2)。但是由于一发迫于停止。

图1 图2

波埃齐希:他进行设计实践研究时的特点是在

三维方向做主要草图, 然后在软的塑性材料如

粘土和可塑的蜡中脱离出方案, 这样设计的结

果往往是平面紧凑、卷曲, 形成蔓延的变形虫

似的造型印象, 墙的厚度也在变化…他的目的

是进行一种纯粹的创造, 从各种限制中解放出来, 进行一种自由的形式游戏。, 例如波埃齐希的萨尔茨堡剧院设计,它位于一个低矮起伏的山上, 地形特点本身给了方案灵感,室内也具有梦幻般的效果。

门德尔松:门德尔松的建筑是内心潜在创造力量的图像表

达。受到康定斯基绘画的影响, 1910年年门德尔松宣布新

的文化时代来临了, 并且补充说这种新时代与通神论所

说的新时代相似,他的代表作主要是爱因斯坦天文台(如

图)。在这座建筑中, 混凝土更像一种塑性材料而不是结

构材料, 创造出了富有纪念性的形式——它更像是一座雕塑而不是建筑。

从以上三个建筑师及其作品可以大致总结出德国表现主义建筑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1.强烈的激情。除了少数“为艺术而艺术”的鼓吹者外,多数表现主义者都把创作当作表达他们个人的反抗情绪的手段,或者说当作倾泻内心情感的突破口。

2.再造“世界图像”,抽象的概括,进行更自觉的、更广泛的追求,来表现

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至此, 我们大致了解了德国的表现主义建筑师和建筑, 他们的作品散布在各个地方, 展示着表现主义者的痛苦狂乱和花里胡哨, 但要对此进行与之相称的评价是十分困难的, 他们的长处正是他们的短处。他们在建筑作品中反映出的唯心与神秘使他们既被批判又充满了魅力, 他们的作品过了很久又重新被认识而得到新的发展,我们可以认为这都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发展所作的有益的探索。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浅谈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特点 131605223 翟志鹏 首先谈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处于这样的惶惶不安的社会氛围下,人们急需要一个渠道来表达出内心的惶惑与不安。所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应运而生。其是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用荒诞离奇的手法,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银幕上呈现的是高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 德国表现主义影片的特点及其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它的题材类型选择。在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中,题材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恐怖、灾难、犯罪题材是最常见的,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们往往从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去寻找素材,在那似乎与现实隔绝的、封闭的世界中,去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比如罗伯特·威恩执导的在1920年上映的《卡里加里博士》,影片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梦魇般的回忆,叙述了一个身兼心理学博士和杀人狂双重身份的卡里加里的生活,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保罗·威格纳的《泥人哥连》(1920年),描写了一个由社会政治所造就的专制暴君的残酷性,并借此转喻为威玛共和国初期德国的命运。弗立茨.朗格的《三生记》(1921年,又译《疲倦的死》),在命运之神囚禁着千万条生命的高垒坚壁的城堡中,一次爱情与死亡的冲突,终于征服了命运之神。《吸血鬼诺斯费拉杜》、《三生记》、《泥人哥连》等一系列影片出现,他们同是关于谋杀、死亡和暴力的主题的表现,同样突出了表现主义影片的恐怖、幻想和犯罪的特色,都是以主观的手段创造出来充满神秘主义的作品。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往往关注畸形社会中的心理非常态,和那些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力图找出那些狂乱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和原因,用主观化的影像风格来反证社会事实,作品因此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其次,德国表现主义的表演形式往往采用夸张的方式,不同于写实主义的表演方式,这类电影基本上都是运用展示迅速的变动、舞蹈般的动作、变形或扭曲的表情。在《卡里加里博士》中,演员以奇形怪状的服装、戏剧脸谱式的化妆和

(整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专题: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Expressionism 学艺术如果不知道德国表现主义,是不能原谅的,这个学派时间虽然不长,却广泛地影响到电影、戏剧、音乐、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很多精力充沛、感情丰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都曾喜爱并尝试过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电影学派,它再一次把人们对真实的探索引入人的内部,进而通过个人去发现社会的现实。 时间: 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人物:

罗伯特·维内、弗里茨·朗、弗莱德立希·茂瑙、保罗·莱尼、乔治·威廉·派伯斯特、保罗·威格纳 意义: 1.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起因:

1.源于绘画:在1901年巴黎举办的一场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作品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组油画作品的总题名就是《表现主义》。摄影术的出现使绘画走向抽象主义的道路。而电影作为新兴技术形式(当时普遍不认可电影是真正的艺术)也迫切得需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 2.超现实倾向:表现主义受后印象主义的影响,反对印象主义中残存的中心透视的传统空间法则,他们尤其受到高更“野人画派”的影响,强调作品的直觉感受和主观创造,不求复制现实、对理性不感兴趣,他们崇尚原始艺术的非实在的、装饰性的美,并以浓重的色彩、强烈的明暗对比创造出一种极端的纯精神世界,致使超现实倾向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3.哲学渊源:来自于尼采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斯特纳的神秘主义。 4.社会背景:表现主义电影折射了当时的德国,同时也超越了当时的德国。他们思考的驱动力来自于战败后德国破败的现实,工业社会的冷漠资本膨胀对人的异化塑造了他们思考的姿态——面向共同的人类精神世界发问。在表现暴力、谋杀和死亡的主题时,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们无不倾向于在影片中制造出一种迷幻、扭曲和阴冷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世界心怀恐惧是全人类的共性,在这样一个世界中逃亡出去寻找精神的安慰之地也是全人类的愿望。当时的德国中产阶级对现实不满,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反叛助长了表现主义的发展。参加表现主义运动的人,在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有无政府主义者、虚无主义者,也有社会主义者。因此,表现主义运动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也很少有始终如一的“纯粹”的表现主义者。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18547479.html, 浅议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作者:刘小茜 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3期 【摘要】表现主义绘画是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的一场现代艺术运动,其影响广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05年,表现主义团体“桥社”首先建立,随后又出现了“青骑士”和“新客观派”,这三个团体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内在的合理性和连续性,分别代表了德国表现主义的发起、成熟和最后阶段。它们存在的时间都不算长,但却涌现出了一大批表现主义艺术家,其各具特色,并创作出了大量作品,同时也发展出了系统的表现主义美学理论,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影响。 【关键词】德国表现主义;桥社;青骑士;新客观派 20世纪初西方美术界涌现出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其中,表现主义便是这一片璀璨 艺术星海中的一颗繁星。表现主义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表现主义的发起阶段——桥社 1905年,表现主义社团“桥社”在德累斯顿成立,标志着表现主义登上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舞台。“桥社”由就读于德累斯顿技术学院的四位大学生共同组建,为首的是恩斯特基尔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其余三位分别是费瑞茨布莱尔(Fritz Bleyl)、埃里希海克尔(Erich Heckel))和卡尔施密特-罗特鲁夫(Karl Schmidt-Rottluff)。他们的专业并非美术,而是建筑,但他们都热爱绘画艺术,对官方正统的绘画风格极为不满,渴望一种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正是由于这种志同道合的艺术理念,使四位年轻人走到了一起,创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艺术团体——“桥社”。 “桥社”这个名称很有象征意义,通常认为其出自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桥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和过渡,由于桥社的艺术主张既包含与当下时代相挂钩的激进的艺术风格,又包含借鉴原始艺术和中世纪艺术的复古风格,“桥”这个字很好的概括了“桥社”的艺术追求。 “桥社”从1905年创立到1913年彻底分裂,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的时间,但这个团体的成员却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并且尝试了许多实验性的新艺术,提出了新的艺术理论,对德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 恩斯特基尔希纳

德国新表现主义

简介: 历史上,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以其哲学和艺术具有对世界根本性的影响力。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发展了来自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加入德国精神,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这种文化上的荣誉地位却很快归属了纽约。 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于1945年熄灭之后,世界被一分为二。两大对立的阵营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对弈格局。德国作为战争的肇事者在战败后,成了分割和对立的标本,东、西德国被人为地拉向两个方向。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却在战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华盛顿作为政治强势极点的同时,纽约成为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美国人在战后的40年里,始终把文化艺术作为有力的冷战武器,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身的文化强势,在意识形态领域施加影响。 评价: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创作手法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它采用了色面绘画的色面层次组织,也采用了最少派艺术的直接表现法和波普艺术的形象。他们的作品没有限定的题材内容,追求自由表现﹑自由联想,强调感情的率直﹑天真。他们的作品起到了恢复德国艺术影响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德国的文化精神。德国人认为,德国文化的独特使命就是发掘原始的、精神性的图像的意义,新表现主义的探索正是这一意义的体现。新表现主义绘画体现了德国绘画和文化的伟大历史传统,是真正具有德国性的艺术形式。 背景: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以一个有活力的现代主义流派的荣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府以经济为手段的强力推动下,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艺术的主流。然而这种美国艺术风格的源头却来自德国。战后,德国影响力和荣誉地位的丧失,使德国人产生的失落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德国文化传统使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文化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博伊于斯的“社会雕塑”观念正是以一种充满历史和社会关怀的德国方式对美国文化进行了有效地对抗。在绘画领域,一批艺术家创造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所获得的世界影响力成功地恢复和加强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文化地位。乔治-巴塞利兹,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A-R-彭克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群体中的四位杰出代表。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 ——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重现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巴塞利兹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巴塞利兹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方法创作绘画。在这样的画作中,上下倒置的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颠倒,强烈的色彩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渲染出独特的画面形象

德国表现主义总括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桥社成立于1905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凯尔希纳在一份宣言中声称:“每一个人,每一个属于我们的人,直接地、毫不虚伪地表现出驱使他们进行创作的东西。”他们赞赏凡?高和高更的作品,对蒙克持肯定态度,而且对原始艺术怀有虔诚态度。不过他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吸收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这只是总的画风。 在南德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活跃着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取名“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法国的德劳内在立体主义基础上的松散的几何形结构,大胆吸收色彩光学原理而创造的色彩技法,都给“青骑士”成员很大的启发,他们视他为“现代美术”的缔造者。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康定斯基等人1911年脱离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而成立青骑士社。“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尔克的一次闲谈。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马尔克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在青骑土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也从事过业余的人种志研究。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貌似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竟象凡高一样,内心总是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火。这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这使人油然想到诗人兰波——兰波能在字母A中想象出黑色的苍蝇。康定斯基的绘画,在1910年转为彻底抽象之前,主要趋于野兽主义的风格。他1896年从莫斯科来到慕尼黑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前卫艺术运动中去。他曾在巴黎渡过数月,在那里接触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及立体派的绘画。这对于他日后抽象绘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他认识到色彩在绘画构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发现高更和凡高的画尤其将色彩的表现放在首位;在这两位画家那里,把草地画成红色,要比将房子或人体变形容易得多。他还领悟到,色彩与线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他也许对修拉在此方面的观点有过专门的研究。事实上,修拉的有关绘画不同要素(色彩、线条、调子、构图、节奏等)的理论,几乎预示着某种抽象艺术。因而,康定斯基在他早期的绘画中,特别强调色彩的表现力。他以浓重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自然风光,表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抒发其浪漫、诗意的情怀。 基希纳(Ernst Ludwing Kirchner,1880--1938) 是德国表现主义画家,桥社的核心人物。他1880年生于西德的阿沙芬堡,1838年卒于瑞士的达沃斯。他曾在德累斯顿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并曾在墨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绘画。1905年,基希纳与几位朋友(赫克尔、施密特一罗特卢夫等人)一起创立了桥社。在该社的年轻画家中,基希纳称得上是最有才华和最为敏感脆弱的一位。早在年轻时代,他就开始悉心研究德国的晚期哥特式艺术,那种“尖尖的、间断式造型的、强调坦率的直觉和强烈感的德国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他一生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在绘画上,基希纳追求简洁的造型和鲜明的色彩,通过对形和色的凝练处理而达到其画面独特的装饰性平面效果,这与野兽派尤其是马蒂斯的艺术影。向密切相关。但是,基希纳的作品所传达出的意味,却与马蒂斯艺术的悠闲舒适大异其趣。基希纳的艺术被灌注了一种沉重而痛苦的精神性,充满蒙克式的悲观主义情绪。也许是由于他身体多病、性格内向的缘故,其作品常常流露出某种病态的焦虑与压抑,并带有一些神经质倾向。他常常通过某种歪曲形状、色彩和空间的手段,来实现其对于象征性和表现性的追求。他在画上,充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冲突,并将由这种冲突而产生的痛苦,绵延不断地传达给观者。1911年,桥社成员由德累斯顿迁往柏林。从此,大都市景象便成为他们画中的新主题。基希纳以简洁的造型和强烈的色彩创作了一批表现柏林街景(他称之为“石头海洋”)的作品。他曾经这样写道,“现代的城市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那里有我的刺激,观察运动能激发我的生命脉搏,我的创作源泉。一个运动中的身体显示它的各个局部的外貌,这些外貌又融合成一个完整的形状:内在形象。”(罗伯特?休斯著,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52页。)在基希纳所画的都市街道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这种内在形象:时髦女郎、高级妓女以及花花公子等。那些带角的几何化造型,显然是从立体派那里汲取过来,不过基希纳真正关注的倒并不是毕加索或布拉克的那种体积塑造法,而是某种精神性的表达。事实上,画家所要表现的是人及其强盛生命力的即刻存在,因而其画中的人物有着某种更深层的含意。通过这些表现街景的作品,基希纳将其对于现代都市生活的敏锐感受,将都市所特有的那种冷漠、拥挤以及快节奏的感觉,真实而充分地层示出来。在那浮华喧嚣的热闹场景中,无时无刻不渗透出孤独、隔阂和焦虑之感。而这些表现主义作品上所充斥着的极度紧张的线条与笔触的形式张力,在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基希纳自身那濒于崩溃的精神世界。由于体弱多病,基希纳自1917年起定居瑞士的达沃斯。其间他画了不少风景画,追求宏伟、静穆与不朽的精神。后来,其艺术被纳粹归为“颓废”,他被取消了柏林普鲁士美术学院院士资格。1937年,其639件作品被移出德国的各博物馆,且被没收。由于不堪这种迫害与折磨,他于1938年在瑞土自杀。基希纳画中描绘了一群漫步在街头的男女。走在最前面的是两个时髦女郎,其顾盼生姿的身形,颇有几分自鸣得意的味道。右边向橱窗观望的男士,则衣冠楚楚,很具有绅士风度。背景之上挤满

2016尔雅影视鉴赏期末考试答案(92分)

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1.0分 陈凯歌民族电影 B、 冯式贺岁电影 c、 张艺谋农民电影 王家卫文艺电影 我的答案:B 下列哪部电影的内容中,隐喻过教会控制电影的这段历史?()(1.0分 《雨中曲》■ ■ fe ■ 中国电影中,最早具有类型电影特点的是() 1.0 分) 1.0 分)

B、《红色沙漠》 C、

《天堂电影院》 我的答案:D 下列关于电影表演里的后现代,说法不正确的是()。( 0.0 分 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属于后现代 B 、 它要求生活和表演很接近 C 、 周星驰版的《西游记》属于这个风格 它主张让观众意识到这是表演 我的答案:A 1.0 分 民族性 《艺术家》 I - 1.0 分) 现代主义的电影强调()。 1.0 分)

文化反思 主体性 剧情冲突 我的答案:C 贾樟柯电影对声音运用的独特性体现在() 1.0 分) 1.0分 以冷峻、阴森的音乐风格为主 ■ ■ fe ■采用现实镜头里或外实际发出来的声音 用后期配音替代现场采集的声音 以上都不对 6

我的答案:B 电影《红高粱》中“我爷爷”长大成人的仪式是通过()来表达的 1.0 分)6

1.0分 与入家谱性爱 烈火永生A B C D ■ a a a a ■ ■ ■ ■? ■ ■ ■ ■ ■ ■ ■ ■ ■ ? ■ a? ■ ■ ■ 杀死日本鬼子 我的答案 7 B 戏剧化的电影美学最集中、做到最好的代表是1.0分 A 香港类型电影 B 欧洲艺术电影 C 经典好莱坞电影 D 中国样板戏电影( ) 1.0 分 ) ■ ? ■ ■ I ■ ■ ■ ■ ?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浅析德国表现主义建筑 (常飞M11055108019) 一、何为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既不是时尚也不是运动,而是一种世界观。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导致对客观形态的夸张、变形乃至怪诞处理的一种思潮,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他们认为主观是唯一真实,否定现实世界的客观性,反对艺术的目的性。同时它是20世纪初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的反映,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表现尤为突出和强烈。主要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二、德国表现主义: 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德国的表现主义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20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动乱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年对德国来说是非常异样的一段时间。在短命的魏玛共和国初期,他们被凡尔赛合约强加的负债压得喘不过气来,同时又得保持国内的稳定平衡,这种物质条件的恶劣自然令社会价值观普遍堕落,国家内部弥漫着忧虑与不安,从而使得德国艺术家狂热地投身表现主义运动中,较之与法国等国家的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 这一时期的德国表现主义主要有两个集团组成:德累斯顿的“桥”社(北德)和慕尼黑的“青骑士”俱乐部(南德)。 “桥”社成立于1905 年,它的创始人是凯尔希 纳、黑克尔,尔后参加的 有诺尔德、佩希斯泰因等。 他们描绘自然和城市中变 化多端的世态万相,总带有一股愁闷的、空虚的、木偶般的神态。“桥”社在风格上的探索,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形式上起先多采用流畅、松弛、自由、柔和的线条,尔后就逐渐倾向于紧张、曲折、斜向,最后又变得短促、坚硬。

另外一个表现主义集团“青骑士”,成员有马尔凯、克利等。青骑士集团的宗旨与“桥”社一致,但表现语言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他们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比对任何可见的外部世界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主要表现在康定斯基的艺术中。 三、关于建筑的思考 表现主义艺术开始于绘画, 之后,德国建筑界也开始了表现主义风潮。表现主义不像构成主义和新造型主义那样与建筑关系紧密,但它也同样影响了德国以及意大利、荷兰、俄国和法国建筑的发展。表现主义建筑是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艺术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同绘画、戏剧等方面一样,也融入了强烈的思想情感。鉴于社会背景建筑师希望寻找一种新的建筑解决人们不安的心理状态并提升社会的文化,通过对建筑形式、材质等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布鲁诺·陶特说到:“今天我们有建筑吗?今天我们有建筑师吗?难道我们不是寄生在一个不懂建筑也不需要建筑师的时代吗?我们不能把对构造物进行润饰就称作建筑学。在我们的职业中,我们今天不能很有创造性,而仅仅是作为探索者和宣传者,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寻找某天它自己会变得明朗起来的东西。怀着谦虚之情,我们知道我们今日所做的一切只是升起的太阳的第一道光线,准备着新的时代的开始……有一天我们会有一个新的世界(Weltanschaung)(如下图),它是符号化的,而透明的建筑在这个新世界形成,它将区分神圣和世俗,赋予这个世界光辉。”

艺术构想在生活感悟中升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

艺术构想在生活感悟中升华——浅析德国表现主义版画 发表时间:2010-09-30T14:32:14.53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1期作者:薛珊珊 [导读] 德国是现代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它对精神内涵的关注和对细节的描绘既严谨又狂放 薛珊珊(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德国是现代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它对精神内涵的关注和对细节的描绘既严谨又狂放,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主题明确,情节性较强,甚至带有某种含糊的讽刺意味,对客观形体做夸张变形,色彩,线条,笔触都要呈现出强劲有力。 关键词:构想;感悟;表现主义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9A-0168-01 对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歌德曾经说过“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把握对象那顷刻间就是在创作那个对象了,因为他从那个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其具有更高的价值。”从这番见解中我们可以辩证地分析出生活中的自然对象与艺术家创作出的艺术形象之间微妙的关系,即总结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辩证关系。而在艺术创作之前的构想中,近似空洞的设想,对于创作的作品而言,亦是空洞无力的,正如歌德所谈,通过获取自然中的对象,在经过艺术的构想加工后得以升华,这升华的过程源于对生活的感悟。 表现主义起源于北欧,而德国是现代表现主义的主要基地,它对精神内涵的关注和对细节的描绘既严谨又狂放,强调艺术家主观精神的表现,主题明确,情节性较强,甚至带有某种含糊的讽刺意味,对客观形体做夸张变形,色彩,线条,笔触都要呈现出强劲有力。其中以当时德国青年画家的精神领袖——挪威画家蒙克影响最为深广,题材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其中他所创作的《呐喊》被史家视为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品,这幅作品也被世人所熟知,画面中表现的是在峡湾的栈桥上,一个犹如漫画式的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背景是血样的夕阳和云层,人脸呈黄绿色,像个骷髅,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也曾经对这组系列的画作了评注:“为了《生命》我断断续续地工作了长达30多年时间,这是一首关于生命、爱情和死亡的诗篇。”毫无疑问,蒙克是十九至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版画家之一,他的版画内涵带给观者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以及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在作品中,他创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现实的,有人可能会说,这都是他假想脱离现实的虚构,但在分析了他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之后,不难发现,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不是通过描绘生活本身的丑恶和罪孽,而是经过对这种罪恶生活的认识后产生的愤恨来表达的。在经历过这种罪恶生活,使得他把自然中的对象概括成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在画面中,运用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手法,同时也把自身构想在自身经历中感悟到的,得以升华。 在德国最早发起表现主义的是“桥”社,以及之后的“青骑士”集团。首先“桥”社崇尚凡·高、高更,倾心于德国民间木刻,崇尚北美、大洋洲的原始艺术,追求粗狂的刀法,稚拙的线条,粗糙的印制,这样似乎才能够表发他们内心炙热的感情,而“青骑士”集团与“桥”社不同是,他们更注重讨论,更具有知识分子的特点,多以优美柔和的线条,并带有抽象与趣味并存的造型,和丰富带有韵律感的黑白构成来充斥整个画面。如康定司机在“青骑士”是做的套色木刻,作品《小小的世界》中,画面中凸显的是大小不一的点,长短曲直的线,和形状不一的面组成,这些并没有生命的集合因素,而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之后,使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点线面,之间相互得到连接、纠葛、冲突、呼应,观者通过想像,似乎可以再画面中感受到这“小小的世界”竟蕴含了大大的能量,或飘逸清新,或繁忙动乱,或冲突爆炸。这也是作者在生活的历练中,对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有了更高的认识,合理的组织,有序的安排,我们应该知道抽象并不是毫无事实根据,毫无现实基础的构建,作为一名艺术家,应凭着生活,学习中培养出的审美情操,用超乎常人的真知灼见,独特创新的表现技法,营造出绚丽多彩的氛围,创造出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来体现自然界,现实生活中的真趣与主美。从而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并充盈着独特内涵。通过对德国表现主义版画的认识,发觉表现主义版画不仅注重对过程的追求,也是对某个瞬间心里感受的特定记录。作为当代的版画工作者,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情感和精神归属。面对生活,不断提高品格境界和修养,用艺术生命形式的终身体悟,在创作过程中慢慢积淀。人与画境,画与人境同时升华。对生活的感悟不全是画面中对于技巧的表现,它是超乎自然之表面现象的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类思想情感精神的表现形式。钱绍武先生说:“创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烈的激动法;一种是遗忘法。”理解起来,意思大概有两点:一,是在有构思的时候,在情绪激动,有灵感的时候迅速把构思创作出来;二,是把经历过难以释怀,铭记于心或悲情,或兴奋的事,在构思时只留下难忘的回忆,把无关紧要的抹去,打造出一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工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在记录生活点点滴滴的同时,也应关注社会,我们应该十分尊重人民群众这种审美需要,因为它们是深深地植根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和民族审美理想之中的。往往太过于自我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逐渐被世人所淡忘,我们应仰仗传统、学习借鉴西方,以新的审美角度挂差体验世界,在作品中呈现身后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内容,现代的思想意识,独特的艺术创造,做一名具有新生命力的当代版画艺术家。 参考文献: [1] 张奠宇.中国版画年鉴[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 [2] 谭权书.木刻教程新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10 [3] 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9 作者简介:薛珊珊(1985-),女,河南郑州人,西南民族的大学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版画。

德国表现主义

表現主義 【德國的表現主義】 前言 假如說印象主義是法國的:那麼表現主義則是德國的。印象主義僅只一種情調,或是一種美學的努力:它附帶的沒有特殊的戲劇形式或技巧。表現主義則反:他對於戲劇的題材既抱有一定的態度,對於這個題材的處理也有一套新鮮的方法。 表現主義的作風,自從一九一O年至一九二O年之間發展在柏林,由於其內容廣泛,使一般批評家對他的意見頗不一至。究其因有二: 一.方法與目標沒有分清楚。 二.表現主義再基本目標上雖是反寫實主義的,但它擁有一大批理想不盡一致的信徒,這一點也是大家沒認清的。 譬如斯特令堡和韋特金所用的某些方法,可說是表現主義「方法」的前身,然若這兩位前輩作家的目標是「表現主義的」,那就錯了。因此,要尋出表現主義的真義,首先必須在我們的心目中,把它所用的技術與方法,和他追求的理想目標分別開來,然後,在從它的複雜矛盾的各個作品中,去尋求他們共同的精神。表現主義的目標 一般來說,表現主義的戲劇技巧,乃是取自霍卜特、曼韋特金和斯特令堡等人的實驗,而加以演化者:他以短的「場」(scenes)代替較長的「幕」(acts);對話多語出突兀,音樂上頓音的效果;以寓言式的象徵代替「真實的」人物;自由的使用燈光,以代替寫實主義的佈景;講求集體的效果,不用單個的人物。 這些技巧上的新穎作風,在三十年代裡,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其中並包括了若干以心理分析為目標的「主觀劇」作家。我們所必須認清的是:真正的表現主義的作家,是絕對反對印象主義的內向性的。他們所追求的,不是個人靈魂的隱密,乃是群體之中人的暴露:縱有時寫出關於心理的分析,也是屬於觀眾心理。的若說印象派劇作家是浪漫詩人的後亦,則是表現主義者即屬於一種現代的古典主義。 表現主義的基本原則,是逃避心理分析,逃避整個新浪漫主義間接的、兜圈子的方法,而代之以突出的、經濟的、直線式的表現法。表現主義的方法,與一九O八年誕生於巴黎的立體派(Cubism)繪畫頗為接近:即深入現實的曲線之下,表現它的基本的平凡的平面。有一九O九年為義大利馬里奈提所創立的未來主義,對於直線性和「綜合法」(synthetic)的追求,也是表現主義的同志。 表現主義的發展,與今日的機械文明有密切的關係。新浪漫主義逃避機械逃入神秘莫測的,情緒和心靈的世界把機器遺忘。真正表現主義則不然;它無論是熱衷於機械,如同馬里奈提,或者驚愕於機械影響生物之勢力的日益擴張,他接受機械的存在,並勇敢的應付它所提出的問題。一個表現主義者常常就是一個靈魂的受鞭答者或絕望者,但它卻不願棄絕這個世界;因此,它非但摒除了斯特令

【art舌头】张开本能去表现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诺尔德(88张高清收藏级请勿错过)

【art舌头】张开本能去表现——德国表现主义大师诺尔德(88张高清收藏级!请勿错过)! 主编微信art1009jian我们熟知的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诺尔德,原名不叫诺尔德,原名埃米尔·汉森(Emil·Hansen),出生在现属丹麦的石勒苏益格北部诺尔德村,那个地方就叫埃米尔·汉森,他父亲真是够省事儿,后来,诺尔德也继承了他父亲的这个优良传统,他改名儿,干脆,级别更小一级,就叫他村名儿-诺尔德。稍微了解历史的大都知道,以前国与国之间的边界没今天这么清晰,所以呢,石勒苏益格最早依附于丹麦王室,丹麦冷啊,粮食不够用,树多又不能当肉吃,但是木材可以造船,因此丹麦人发财的路线基本上靠海上打家劫舍过活儿,那时候,小地方的百姓没啥国家意识,自然是谁富我依附谁,这么着,石勒苏益格跟着丹麦混吃混喝几百年日子有的过,到19世纪强大的普鲁士崛起,丹麦还是老样子,早年全村弄艘帆船出去抢吃抢喝抢女人的海盗活儿干不了了,肉食补助上不去,肌肉自然长的不多,于是1864年那几年没少打猎弄肉吃的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小胖子盯 上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他们发动普丹战争,把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吞并,但是靠武力弄来的东西最容易产生分赃不均,1866年普鲁士和奥地利也不甭管两家是不是亲戚了,为了这几块肥肉大打出手,不但喜欢吃肉还喜欢玩

器械锻炼身体的普鲁士把奥地利揍了个鼻青脸肿,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被普鲁士揣进囊中。这样的情况下,1867年,埃米尔出生了,所以按当时的归属地来讲,他应当算后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良民,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虔诚本分的新教农民,埃米尔在村子里长大,是地地道道的农N代,但打小埃米尔不喜欢种地,他意识到自己不适合农场的生活,白白嫩嫩的小手为什么非要握农具而不是画笔呢,轻很多哩!再说了,谁说农民的儿子一定是农民,为什么土坷垃里不能蹦出来个艺术家呢?1884和1891之间,他在弗伦斯堡学习雕刻和插画,并在家具厂找到一份营生,算是初步实现了农转非,不久,他放下营生,在慕尼黑、卡尔斯鲁厄和柏林游历。1889,他获得了进入卡尔斯鲁厄艺术学院的机会,在这之前他得到了1892-1898年在瑞士当素描教师的工作,为了实现孩童时期伟大的艺术之梦,他放弃了那份看上去不错的工作。1898年他来到了德国的大城市慕尼黑,在那里他信 心十足地参加了慕尼黑艺术学院的招生考试,学院的教授们一看,好嘛,31岁的农民蜀黍,你老小子老大不小了,你搁这儿干嘛来了?是不是觉得我们艺术学院漂亮姑娘多,琢磨着到我们这儿解决终身大事来了,这不行!去年刚给俺闺女弄了个内部指标在艺术学院上学,可不能便宜了你小子,走走走!诺尔德艺术梦受挫,一不小心成了一小撮儿没工作没身份的流氓文艺无产者。但是人生的路是自个儿走的,过了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表现主义”概念最初用在绘画评论。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在巴黎“独立沙龙”展出八幅作品,提名“表现主义”。1911年4月在德国柏林第22届画展的前言中,表现主义一词再度出现,以描述法国年轻画家的绘画特色。在文学批评界,表现主义一词则1911年7月正式出现于德国,此后几年获得更广泛认可。一战前后,表现主义成为以德国为中心、颇有声势的文艺运动,到20年代遍及欧美各国,在20、30年代形成高潮。以后逐渐退潮,融入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 影响 ?表现主义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西方现代主义忧郁、神秘的特点,在象征主义那儿有了明显表现,而怪诞、诡异的特色和抽象的观念,则在表现主义之后才引人注目,形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向内转”、“深层化”特色。其原创性、开拓性,被后来的各种现代主义流派继承发展。国外某些学术著作,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编的《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就把多数现代主义流派统称为“广义的表现主义”。 表现论 ?表现,是指将表现对象变形幻化为传达某种心理体验的艺术创作原则,以变形和扭曲让艺术远离事物原有的外在形态,以此破除艺术形象直观实指的意义,从而赋予它暗示或象征的功能,使之具有抽象、多义交织的蕴含。表现的方法让作家、读者专注于感知和把握世界的深层的意蕴。 《生命之舞》,蒙克,1899—1900年,布面油画 ?“生命组画”是一部揭示现代人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的画卷。《生命之舞》中央那一对寓意性的拥抱慢舞的恋人形象而汇聚。它们同时也涉及年轻与单纯、衰老与忧愁的主题,另外,除了“跳舞”,还涉及了生与死、贪欲与繁殖,以及忧郁、忌妒的主题。油画描绘了一群在河岸边草地上醉然起舞的人们。三位女性形象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分别象征女性生涯的三个不同阶段。左侧穿白裙的那个是一位处女,红润的面颊泛着微笑,就象她面前那枝盛开着的花儿。其长裙的白色象征着少女的纯洁。右侧的妇人双手交叠,面露忧郁神色,显得十分孤独。深色长裙,象征着其内心的暗淡与哀伤。这两个女性形象,都面朝画面中央的那对沉醉在舞乐中的男女。他们漫无目的、旁若无人地迈着舞步,女子卷曲的秀发和长裙,将其男伴缠绕。而男子的黑色衣服,则将女子的红色衣裙衬托得更加夺目,使她看起来显得异常妖娆和充满诱惑。那衣裙的红色,在这里象征了人生短暂的喜悦。背景中,两对放荡的跳舞者,象征着那种更为卑贱的生活。悬挂在空中的一轮圆月(或许是太阳),在水面映出其长长的、宽宽的倒影,象鬼魂的眼睛。这也是男性的象征。这一母题在蒙克的其他作品中更清楚地显示了其象征的含意。 毕加索·双臂抱胸的少女 毕加索·梦 《门》,汉斯·霍夫曼 1960年,布上油画 ?绘画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以纽约为中心的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门》是霍夫曼创作于1960年的作品,画面看上去

电影元素第四讲 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四讲世界电影发展的三大运动 第一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思想和文化领域普遍呈现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怀疑,表现主义和存在主义等现代主义思潮高涨。在艺术领域,传统的艺术观念受到冲击,一种重在表现主观、内心体验的纯艺术观兴起。电影从现代主义艺术理想中获得启示,20年代在欧洲各国出现了以诗电影为目标的纯电影探索运动――先锋派电影运动,法国印象派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被视为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前奏和先导。 一、法国印象派电影 印象派电影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核心人物是路易·德吕克,他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运动,创办《电影》杂志,提出“上镜头性”的电影艺术观念,在他的身旁聚集了谢尔曼·杜拉克,阿倍尔·冈斯等一批有才气的电影人,形成了著名的“印象派”电影流派。 印象派借鉴了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绘画的启示,认为电影艺术就是以无声的动态造型艺术表现出的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所感受的视觉“印象”。所以,印象派电影对形式的兴趣大于对题材和主题的关注,他们的影片不展现任何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侧重于光影、构图、视觉形象的创造,寻求视觉的诗意。 二、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是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在德国出现的把文

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原则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电影主要借助表现性的灯光、布景和奇特的服装造型,在银幕上创造极度夸张、变形、主观化的世界,曲折而准确地反映出一次世界大战给德国人民带来的极度恐慌和惶惑的心情。 表现主义电影与法国印象派一样深受绘画的影响,与印象派不同的是,印象派以摄影剪辑为基础,注重在自然中表现主观感受,在自然物象中寻找诗意。表现主义则是以怪异的风格化布景、美工,场面调度和演员夸张的表演来表现。 1919年的《卡里加里博士》是德国表现主义最具代表性的影片。影片表现的是一个狂人的畸形视点中的世界,影片的光线、构图以及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表演都极端风格化。影片由德国无声电影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影片有三个表现主义画家为美工师,史学家认为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导演的作品,不如说是美工师的创作,影片就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绘画,它以画面的独创性,完整地捕捉了一个疯子对世界的视野。 《卡里加里博士》是世界电影史上被谈论最多的影片之一,它的表现主义风格和作为疯狂和幻想、残忍和固执的结合体的卡里加里博士这一形象,对西方恐怖片类型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 三、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派电影运动发轫于法国,盛行于德国,遍及瑞典、西班

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研究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 2009074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 German expressionist painting research Candi dat e:Li Hua Supervisor:Prof.Ming Jing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 Speci al i t y:Fine Arts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2012 摘要I 摘要20 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是西方艺术文化的 一块瑰宝,面对传统绘画形式与同时代绘画风格流派的影响,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选择兼容和分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身的性格魅力,依托绘画范畴内的形式对内心情感和人类心理世界进行探索,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论文主要阐述和论证20 世纪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审美特征。首先从表现主义历史阶段的变迁来看,其中主要的几个发展阶段可以以艺术中心地划分为德雷斯顿、慕尼黑和柏林,与传统写实绘画相比,这些艺术家们更主张内心情感真实性;另一方面,从绘画本身范畴内的形象特征色彩表现以及材料质感等造型语言的几方 面来分析,以表现主义代表性的艺术家和典型作品为依据,剖析绘画范畴内审美特征;再接着进一步寻找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形态的理论依据,最重要的就是支持与影响表现主义绘画情感表现的美学思想以及德国本民族性格,最后经过同类对比与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一样关注情感表现的法国野

浅析表现主义建筑中的理性思想

浅析表现主义建筑中的理性思想 发表时间:2017-08-17T15:28:33.95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8期作者:刘华[导读] 本文通过对表现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的描述,揭示了其设计思想中的理性要素。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96 摘要:本文通过对表现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与特点的描述,揭示了其设计思想中的理性要素,便于将其纳入对广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思考之中。 关键词:表现主义;情感;革新;合理;理性 在建筑上,表现主义基本无法定义与归类。阿兰?科宏(Colquhoun A.)认为:“只能很笼统的说它不是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等等,而难以说清它是什么。”班纳姆(Reyner Banham)亦持相同观点:“对表现主义概念进行界定的尝试直到现在都还被回避着,因为这个术语总是被随意的使用,所以很难界定……既然建筑表现功能被当做是非表现主义手段的一个准绳,我们就可以怀疑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以至于在20世纪建筑学的争论中,出现了一种情况,辩论的一边通过指责另一边放弃了理论立场来为自己的美学立场作辩护,而实际上,两边的理论基础都一样。”柯蒂斯(William J. R. Curtis )试图总结出一些表现主义的规律:“一般来说形容在1910与1925年间由不同的荷兰德国的艺术家组成的一个组织,并且形容一种所谓的反理性倾向,其实也只是和理性主义的简洁,矩形,固定相对。” 这里,柯蒂斯使用了“所谓的反理性倾向”一词,但是很快就小心说明了只是和理性主义的某些特征相对而已。如果仔细审视那些被归入表现主义的建筑师的作品,会发现其中的理性成分远远多于反理性的成分,当然这里有很大程度来自于建筑这门学科的特殊性。不过,既然大多数艺术作品都是通过情感表达并赋予形式,那么,作为表现主义建筑着重想表现的又有何针对与不同? 表现主义受到19世纪晚期的德国美学思想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康拉德?费德勒(Konrad Fiedler)与希尔德布兰特(Adolf von Hildebrand)的纯粹视觉理论与罗伯特?费舍尔(Robert Vischer)的移情论,两者同时挑战了古典单纯模仿的概念。但是,给予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来自于沃林格(Wilhelm Worringer )的名著《抽象与移情》,其中:“真正的艺术在任何时候都是满足了一种深层的心理需要,而不是满足了那种纯粹的模仿本能,即仿造自然原型的游戏式的愉悦。”无论是移情摆脱自我存在,还是抽象摆脱人类存在的偶然性,都体现了一种摆脱自我的冲动。所以,表现主义更趋向于表达来自个体体验的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整个欧洲正处于新旧秩序转换时期,艺术家们都强烈的感觉到一种新的觉醒,希望出现一种能够揭示人们内心需求的艺术……社会的动荡为先锋艺术包括表现主义建筑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而表现主义作品的深层内涵,填补了人们的心灵空虚……。” 回到建筑上,虽然是贝涅(Adolf Behne)率先使用了表现主义这个词语与建筑发生关系,但是,也许1914年一篇来自陶特的标题为“一种必要性”的文章更为正式的宣告了表现主义建筑师的宣言。陶特(Bruno Taut)指出艺术变得越来越抽象,综合与结构化,建筑将被这样的灵感所驱动去发展一种新的“结构衡力”基于表现,节奏,动态,新材质,例如玻璃,钢铁和混凝土。这个衡力将远远超越古典对和谐的理解。其实,早在1906年表现主义建筑师领军人物波伊兹格 (Hans Poelzig)就在一次演讲中指出了动荡时期建筑的方向:“大多数的尝试来自申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的艺术方式,将希腊建筑的形式语言元素转移到我们的建筑上来,但是往往顺应一种对过去各类风格不加选择的运用,基本不顾形式的内部精神,也不去考查形式与材料的对应关系……建筑设计就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需求,透过精确的现代结构的运用,那种正确使用材料及建造方法来自内部产生的推动力,不会被装饰所取代……这种自由来自于理智的分析与对传统的掌握。同时,无关于缺乏约束导致的无用杂糅……留给工程师的是计算并设计承载与支撑的结合体,正确测量出不同材料的结构部件组成的尺寸……任何一个真正的建构形式都有一个绝对的核心,对它而言,装饰润色在可允许的范围内是可变的,引导出不同的迷人特征。如果艺术家仅仅靠外观表现来接近结构元素的设计势必会影响其发现纯粹的核心形式……新建筑的运动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展开,反对传统结构中变得空洞且僵化教条的特征,建筑中的客观只有在围绕其建立的合理建造与形式的基础上才可行。” 由此不难看出,表现主义建筑思想观念的特点,一方面在于主体自主的追求多元与艺术化的表达和呼唤内心的情感,但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化,而是一种富有现代感和革新意义的艺术化——既希望对传统的继承,更有基于特定时代背景的革新,同时,另一方面用这种艺术化表达人类心灵希冀时,并没有忽视建筑的实用功能与材料结构,也并非一概反对装饰,而是尽可能的将它们有机统一起来。这样的观点,与激进的理性主义同源并且无本质冲突,如果必需要加以区别,那么表现主义比后者参杂了更多的技术乌托邦与浪漫的怀乡之情。 广义的表现主义建筑师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在德国,从AFK到“11月小组”再到“玻璃链”,在荷兰,有阿姆斯特丹学派,但是他们多半停留于绘画与草图的幻想之中鲜有实现,而诸如贝伦斯(Peter Behrens),格罗匹乌斯,甚至密斯(Ludwing Mies Van der Rohe),他们的实际作品并未真正打上过表现主义的烙印,阿姆斯特丹学派也只满足于在建筑表皮上的修饰并继续着传统住区的纪念性,这里的原因,如布鲁诺?赛维(Zevi B.)所说:“建筑在实现的过程中变的平淡,由于反映了相当一部分的技术目的……从革命视角到日常生活,从梦想到现实,从乌托邦到建筑,总是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即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建筑师的建成作品,例如陶特及其玻璃宫,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及其爱因斯坦天文台,雨果?哈林(Hugo Haring)及其加考农场,这些案例在处理好功能结构的同时充分地表达了建筑师的个人艺术特质,兼具着新时代特征,他们的策略和方法来自于价值的直接映射,甚至由革命性概念所启发,能够站在一旁显示出更多的理性和平和使得国际风格黯然失色。 参考文献: [1]Colquhoun A. Modern Architecture[M]. Oxford;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Curtis W J R.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M]. London;New York: Phaidon Press, 1996 [3]Conrads U.Programs and Manifestoes On 20th-Century Architecture[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England: The MIT Press, 1975 [4]Zevi B. Erich Mendelsohn: Complete Works[M]. Basel;Berlin;Boston: Birkh?user, 1999 [5] [英]雷纳?班纳姆著. 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M]. 丁亚雷和张筱膺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9 [6] [意]克罗齐著. 美学原理[M]. 朱光潜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