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一、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现代地理学的特点

第一,研究方向趋于应用化

古典地理学停留在描述阶段,近代地理学是处于解释阶段,而现代地理学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进入了应用阶段。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第二,研究方法趋向系统化

地理学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围绕着人类与环境为核心的研究,日益体现这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不仅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地理学中得到结合,而且地理学中许多新课题也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这一趋势还促使区域地理的复兴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用之于现代地理的研究。

第三,研究手段趋于现代化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手段日趋现代化。如新的观察技术(如遥感的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如电脑的运用),以及新的制图技术等使地理研究出现了一个革命,获得了许多前所未

有的新成果。尤其是电脑和遥感技术的运用,使现代地理学能获得和储存大量的信息,并为分析复杂的人地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2)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科内部的整体综合研究

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社会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的多个部门学科,它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一直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其综合性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与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的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俞大,影响也更为显著。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剧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密切的的交织在一起。

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纯自然主义,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生态学基础,因此,综合地理学或统一地理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系统研究地理事象的出发点。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理环境系内合成一个巨大的综合系统,组成要素复杂多样,它的空间结构跨度大,并具有多层次结构和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采用定性,加上人类活动的时序性,因此,综合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地域系统动态变化规及其差异性,研究变化驱动因素与定量的系列综合指标,运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地理

学内部综合研究是近年重视的一个趋势,这种观念和方法上的综合使地理科学也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学科。

②动态过程与驱动因素研究

地理学研究从静态研究、类型和结构的研究,已发展到对地理事象的动态过程分析和动态规律研究。研究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并通过动态监测为预报和预防提供依据。地表的地理格局与结构,有它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有它的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地表某种事象的形成和演变,与其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也十分相关。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表现出突出的作用。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剧、风沙灾害频繁出现等,是由于人类活动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起。

当然,一般而论,灾害现象的发生或生态环境的退化过程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各种因素影响方式不同,影响力度不同,只有重视研究其具体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的作用过程和强度,方可从根本上了解地理过程的变化。从而制定预防对策和人工调控方案。所以,地理过程的动态研究、驱动力人分析及对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为地理学更为重视的一种研究热点。

③地理信息技术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地理事象时空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的理

论与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动力。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多种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使我们可以更迅速更精确或者更准确地认识互相有联系事物的本质和区域间的差异性及其相互依赖性。这极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高分辩率的测试方法和先进的实验技术以及模拟分析,使地理学研究领域不断开拓,使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日益演化。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应用,地理过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们十分重视的研究内容。

④与相关学科的融合

目前各学科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与融合,这是学科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地球多层研究和整体分析,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方法论、信息论等理论与方法为地理学的综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促进现代地理学的飞速发展有关的学科,如:生态科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生物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等。这些学科与地理学互相交叉渗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地理学与这些相关学科的结合不但有利于提高本学科研究水平,也拓宽了学科研究领域。形成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

⑤空间尺度向宏观和微观发展

地理学研究在空间尺度上重视多层面研究,从区域系统向全球系统发展,目前全球变化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从不同尺度的综合系统研究地理环境结构和变化,已发展从全球尺度研究人类环境变化,这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另外,地理学

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又趋向重视微观分析,如地理环境中元素的迁移转化、土壤的发生与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转化机制和转化过程。从中寻找规律和探索控制途径与对策。

二、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新农村建

设为例)

(1)注重区域差异,促进全面发展

落后地区实施追赶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有两种基本形式或途径,一种是在区域差异梯度势能的作用下,生产要素从经济重心处依梯度转移,实现区域的自然带动发展。另一种是挖掘区域内的自身潜力,找到比较优势,发现临近和其他区域不具备或不具有的集聚生产要素的途径及方式,使生产要素自觉或不自觉地定向转移,实现区域的跨越发展,形成追赶势态。

新农村要区分不同类型来建设。一是在现有村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这是今后大部分村庄所要走的路子,张小林建议今后要在就地改造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要向这部分地区另外发放土地指标,单列为就地改造土地用途,只有保证部分用地指标,才有可能就地改造。二是对于新建的农村居民点要从严控制,新建居民点的方式在江苏不宜推广,但有些地区如果要采取这种方式,就要尽量保证建新要拆旧。三是对于在城镇规划区里的农村居民点,城镇扩张与农村居民点的减少要挂钩,农村居民点拆出来多少土地才能增加多少城镇用地,把土地资源盘活,地方政府

才会有改造传统农村的积极性。

(2)体现因地制宜,确保科学发展

地理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道桥梁,新农村建设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问题,诸如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变化,农村人口的分布、规模与素质及其变化,当地的区位条件、风俗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这些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些都是地理学特别是乡村地理学所关注的内容和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领域。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但不是让百分之七八十的农民都出去,而农民非农转移的合理度在哪里?要尊重基本国情,做到因地制宜。需要加强地理学研究,其底线应是不至于造成当地农业生产体系的崩溃。一些传统农区的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已经呈现“过疏化”,甚至“空心化”,国家提出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最终这些耕地由谁来耕种,以及如何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高效?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分工与就业问题,而是迫切需要在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发展的政策设计和现实可操作层面找出答案。

三、如何发挥地理学综合优势,提高地理学研究水平(1)积极促进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

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跨学科、多层次、多兵种的综合研究势不可挡。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突变论等横断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地理学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谋而合。它们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武器,促进了地理学的现代化。地球表层是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对象,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有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领域则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土开发整治等。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之间的汇合、交叉和渗透,淡化传统的学科界线。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2)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领域各分支和专门学科的发展对综合研究的要求越迫切,为深入分析基础上的综合集成和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化研究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它并不足以否定“分科愈细,综合愈重要”的原则。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部或它们之间的综合、统一方面都有明显的反映。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愈大,其影响也越加显著。地理学应十

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与自然地理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是纯自然主义的,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及其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和生态学的基础。多数学者认为,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3)进一步深化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为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及其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及预测预报。从总体上看,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土地退化、城市化等都属于地理过程的研究。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的研究是预测未来的根据。例如冰川、冻土、沼泽和湖泊等特殊自然综合体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为古地理重建历史过程研究对象的冰芯、湖岩芯、树轮等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信息载体,其地球化学研究和精确测年断代将提供指标可靠、信息全面的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连续记录和模式,并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提供依据。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的研究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来越重要。如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城市化过程,由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土地退化过程及其整治等。

(4)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针对描述性和认识性传统研究的局限,地理学家早就提出建设地理学的方向。侧重于综合性较强的建设地理学,是有目的地改造和管理周围环境的科学。它发挥地理学综合性的特色,应用定量方法,直接参与经济规划与设计方案的拟订,主要研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人口和经济的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地理战略与地理工程。传统上地理研究的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地理学为社会服务的应用研究领域更趋多元化,开始向城市建设、建筑业、旅游业、采矿业、交通运输、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扩展,其研究内容也更多样化。从基础研究到实践应用通常需要有应用理论作桥梁,因而地理学比较重视发展应用理论。协调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两个子系统的平衡发展,控制环境污染与抑制生态退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环境地理研究最紧迫的重大问题,各国地理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

(5)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

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进展,对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分析测试技术等。遥感、遥测技术,特别是对地球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大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现在可以进行大区域的综合研究,分析地理综合体的性质、结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关于物质能量的定量测试、测年技术手段等各个环节的任何新进展,都为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带来新的契机。如通过对冰芯、树轮的精确

分析,不仅建立了高分辨率的气温降水变化序列,还监测到有关大气污染的动态变化。要了解某些自然过程的规律性,常常需要在室内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如风化作用、河床演变过程、坡面沟谷发育、径流形成、风砂移动、冰川变化、低温冻土实验模拟与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等。模拟实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化。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方法的逐步完善,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的应用并逐步走向精密化。数学模式可表达经验概念和实验结果,也可揭示内在关系和规律。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相结合,使地理信息系统成为现代地理学的强大技术手段。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朝着具有统一标准、多层次分布式系统的方向,同遥感技术紧密结合与直接接口,以及具有专家系统水平的智能分析、决策等方面的深入发展,必将为地理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6)转变理论思维模式

地理学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以观察材料和事实为基础,从相互关系中去认识和阐述规律、概括理论,属于经验归纳型综合。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现代地理学的综合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有更强的整体观念,更多地从系统整体出发,注意发展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补充、辩证统一;综合的内容更加深广,包括空间与时间、质量与数量、静态与动态、内部与外部、自然和人文等方面,深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多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途径来解决,并且可能用形式化语言、图解模式、数学模式等

来表达综合的结果。更多的地理学家意识到传统综合模式的局限性,结合各自研究实践积极发展系统综合集成的理论与方法。理论思维模式的这种逐渐转变,必将把现代地理学研究推向系统综合集成的新水平。

无论从学科发展角度,还是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国家需求看,地理学都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的有利契机。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与提高,环境评价、预测与保护,产业布局与区域规划,乡村发展与城镇化,自然灾害及减缓对策,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等。这些都对地理学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和推动着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地理学家在了解评价自然环境与资源、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将做出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在现代地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前沿领域也存在着创新、突破的前景。

(7)加强基础性工作,完善和建设研究支撑系统

我国若干具有全球意义的区域,特色鲜明,是地理学与国际接轨的窗口和桥梁。加强对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继往开来、推陈出新,鼓励原始创新。从源头创新角度看,充分利用卫星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和加强野外实地考察调查和定位试验观测等第一手科学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不同类型区野外定位观测基地、精密分析测试和实验模拟等研究支撑系

统,保障时空动态分析和模拟仿真的实现,从而提高地理学自身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8)组织自然与人文领域的交叉与综合集成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但目前多停留在学科之间的双边联合,要实现自然与人文领域的交叉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通过组织有关综合性研究计划的实施,建立跨学科的研究组织,促成相互渗透、多学科融合,努力达到综合集成。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促进卫星数据、定位观测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的综合利用,提高战略分析与工程咨询的现代化水平。

(9)重视地理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成人教育

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地理科学知识、资源与环境问题涉及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国家的生态安全,不仅专业人员需要掌握,也是管理决策人员和社会公众希望了解的。应当通过教育和科普的各种媒介和途径,加强地理期刊出版,推进地理博物馆的筹建,开发网络与远程教育,广泛传播地理科学知识,促使全社会认识地球、尊重自然,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好人类家园。从而开拓地理学的应用新领域,扩大地理学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认同。

现代地理学的热点问题、前沿领域、发展趋势

?一、当代地理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研究学科涵盖大气、海洋、地理、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生物、生态、能源、人口、经济等诸多学科,研究人员涉及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的科学家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管理人员,研究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和理论的集成,并将地球系统科学作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变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 SITAS)等4个正在执行的研究计划组成,每个计划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计划和交叉计划。为保障各项计划的顺利进行,相应地设计了一系列数据观测与采集系统作为技术支撑,主要有:地球观测系统(EOS)、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环境调查系统(GOES)等。 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在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的推动下,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免费下载】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真菌为低等真核生物,种类庞大而多样。据估计,全世界约有真菌150万种,已被描述的约8万种。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空气和生物体内外,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真菌在自然界的碳素和氮素循环中起主要作用,参与淀粉、纤维素、木质素等有机含碳化合物及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的分解。有些真菌如蘑菇、草菇、木耳、麦角、虫草、茯苓等可直接供作食用和药用,或在发酵工业、食品加工业、抗生素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也有些种类引起许多植物特别是重要农作物的病害,如水稻稻瘟病、小麦锈病、玉米腥黑穗病、果树病害等。少数真菌甚至是人类和动物的致病菌,如白色假丝酵母Candida albicans等。因此,合理利用有益真菌,控制和预防有害 真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整理了已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真菌的信息,并对真菌染色体组的历史、测序策略及其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1真菌染色体组的研究历史和资源 1986年美国科学家Thomas Rodefick提出基因组学概念,人类基因组计划带动了模式生物和其它重要生物体基因组学研究。阐明各种生物基因组DNA中碱基对的序列信息及破译相关遗传信息的基因组学已经成为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不可分割的学科。由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近百个实验室六百多位科学家通力合作,1996年完成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基因组测序,这 对于酵母菌类群来说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并且激起了真核基因功能和表达的第一次全球性研究(Goffeau etal,1996)。随后粟酒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Wood etal.2002)和粗糙脉孢 霉Neurospora crassa(Galagan etal.2003)染色体组的完成显露出酿酒酵母作为真菌模式生物的局限性。尽管如此,真菌染色体组测序的进展最初是缓慢的。为加快真菌染色体组研究的步伐,2000年由 美国Broad研究所与真菌学研究团体发起真菌基因组行动(fungal genome initiative,FGI),目的是 促进在医药、农业和工业上具有重要作用的真菌代表性物种的基因组测序。2002年2月FGI发表了第 一份关于测定15种真菌基因组计划的白皮书。2003年6月,真菌基因组行动发表了第二份白皮书,列 出了44种真菌作为测序的目标,强调对其中10个属即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组 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球孢子菌Coccidioides、镰刀菌属Fusarium、脉孢菌属Neurospora、假丝 酵母属Candida、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和柄锈病菌属Puccin& 的物种优先进行测序。之后,经过FGI、法国基因组学研究项目联(G6nolevures Consortium)、美国能 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The DOE Joint Genome Institute,JGI)DOE联合基因组研究所、基因组研究 院(The Institute for Genomic Research,TIGR)、英国The 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mteSanger和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等共同努力;得到包括美国国家人类染色体研究所、国 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等的资助,也有来自学术界和产业集团如著名的 Monsanto、Syngenta、Biozentrum、Bayer Crop Science AG和Exelixis等公司的持续合作,在最近 的几年里,真菌基因组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至2008年6月1日,共有3734种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工作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公开发表812个完整的基因组,其中,70余种真菌基因组测序工作已经 组装完成或正在组装,分别属于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壶菌门和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 的代表。此外,还有Ajellomyces dermatitidis和Antonospora locustae等20余种真菌基因组序列 正在测定中(Bemal etal.2001)。这些真菌都是重要的人类病原菌、植物病原菌、腐生菌或者模式生物,基因组大小为2.5—81.5Mb,包含酵母或产生假菌丝的酵母、丝状真菌,或者具有二型性(或多型性) 生活史的真菌,拥有与动物和植物细胞一样的的细胞生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包括多细胞性、细胞骨架结

《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演示教学

《城市地理学》课程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城市地理学 英文名称:Urban Ge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32(全部为理论课) 学分:2.0 适用对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经济学等 二、课程简介 城市地理学是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是研究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应用基础型学科,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征。城市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不但可以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领域,而且也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门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规划实践的重要基础课程。 City geography i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of City Planning. This curriculum is the science to study th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city grouping and displaying, and the change rules of city space structure. City geography is a practical and fundamental science. It has the feature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basic theory of city geography can be used not only in city planning, territory management and district planning;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directly. So this curriculum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student to study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o carry out planning practic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之间的脉络关系,以及方法论变革的时代背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在系统掌握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全面了解中国城市地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 系及其时空规律地科学.它所面对地是复杂地地球表层巨大系统 ,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所构成地统一整体 ,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地复杂体系.因此 ,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地科学 ,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 ,在当前地大学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地地球系统科学 ,跨越一系列自 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地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地内涵 ,地理学虽然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地内容 ,但要实现跨学科地综合集成却面临着新地挑战.各国地理学家都在不断追求 ,以期使地理学地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为建立现代地理学而努力.从近期地发展看 ,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地动态和趋势. 一、相邻学科地交叉、渗透与融合 现代科学发展地基本特点之一 ,是从单一运动形态地研究走向 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地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地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地趋势 ,跨学科、多层次地综合研究势不可挡.地球地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地研究 ,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地发展.地球表层是地理学地传统研究对象 ,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地基础学科主要有地理学和生态学 ,应用领域则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 ,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土开发整治等.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之间地汇合、交叉和渗透 ,淡化传统地学科界线.学科地汇合、理论和方法地移植 ,提高了地理学地水平并不断开拓新地研究领域 ,形成新地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二、加强地理学内部地综合研究

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地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从国际地理学发展来看,地理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包括:地理学综合研究,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融合;地表过程多圈层耦合与交叉研究;气候变化的环境效应及其适应对策;气候变化、文化差异与区域冲突;自然与人类因素对陆表过程作用的综合研究;自然灾害形成过程与风险分析;城市化与气候变化研究;生态系统演化及其服务功能;全球辐射平衡、碳循环与水循环的遥感综合观测与模拟;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科学的整合;复杂地表信息时空尺度效应研究;大数据、地理信息科学和全球决策;地理学与环境、健康问题;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未来地球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 另外,在美国《科学》杂志2014 年7 月发布的125 个国际科学前沿问题中,地球到底能负担多少人口?温室效应会使地球温度达到多高?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反应如何?为什么一些国家向前发展而有些国家停滞不前等问题,也都是需要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共同研究解决的问题。 从中国地理学发展来看,除关注国际地理前沿问题外,还要特别重视对面向未来的中国地理教育,中国地理学的回归与定位,中国城市化以及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现代地理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融合等问题的研究。同时,陆表过程主要作用因子的量化研究,地表覆被/ 土地利用变化及人地关系研究,干旱半干旱区和冰冻圈研究,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性研究,西南山地灾害及其风险管理,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与区域均衡发展,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发展,新型城镇化与低碳城市建设,信息化与地理学等问题,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理学热点问题。 与此同时,地理学作为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作为从事国情研究的主要学科,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要求,应抓住时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科研力量,推进“智库”建设,加强科技战略咨询研究,发挥科技思想库作用,服务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这也是新时期我国地理科学事业发展的核心工作。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进展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正文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一、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文章编号:1000-8462(2009)09-1412-09 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回顾及展望 许学强1,姚华松2 (1.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中国广东广州510275;2.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中国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在收集和整理1900—2009年国内主要地理及相关期刊和外文相关期刊基础上,对近100多年中国城 市地理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其次,对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主 题和内容进行归纳,大致包括城市化、城市(区域)体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技术地理和全球化、信息化背 景下的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并提出未来我国城市地理学有待 加强的若干建议:①加强“过程机理和互动关系”的城市地理研究;②加强“全球视野和地方行动”的宏、微观并 举的研究;③加强“地理社会与文化转向”的城市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④加强“区域差异性”的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社会与文化转向;综述 中图分类号:K90-09文献标识码:A 1986年,笔者写过一篇《努力发展我国的城市地理学》的文章,梳理了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的时序变化、联系实际、多元化研究趋向、新技术和新方法的运用等几大特点,从哲学层面对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和问题进行了回顾和评价,进而辨证分析了西方城市地理理论和我国现实进行整合研究的可能性[1]。时隔23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城市发展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型,全球化和信息化席卷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方兴未艾。同时,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语境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体现为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等多思潮并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与文化转向等。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举世瞩目,中国的城市化成为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斯蒂格里茨,2000),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优秀的城市地理学者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背景与轨迹的变化,相应研究主题和重点内容也在不断演进。适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中国地理学会成立100年,对百年来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总结、对未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热点进行展望,无疑是极有意义的事情。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主要是1909—2009年100年正式出版与发行的著作、地理类和规划类期刊,为全面反映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历程,本研究除选取公认的对中国城市地理学有一定贡献的知名学者外,还选取了基于不同时期和不同研究主题的在某一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士。此外,还涉及长期关注中国城市地理的海外华人地理学者。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过去的回顾难免挂一漏万,对未来展望恐有偏颇,敬请指正。 1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 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①对城市的研究,如王益厓对无锡,陈尔寿对重庆,杨纫章对重庆西郊,王云亭对昆明等城市地理的研究,沈汝生对中国城市空间布局的总结[2-6]。 ②对乡村的研究,如陈述彭对遵义、任美锷对甘南川北、鲍觉民对云南呈贡、杨利普等对岷江峡谷、朱炳海和严钦尚对西康地区、李旭旦对白龙江中游地区等村落地理的考察等[7-13]。总体上看,上述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研究才慢慢起步。1949—1965年间,《地理学报》刊登有关城市地理的文献仅6篇。1966—1972年城市地理研究几乎中断。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 第29卷第9期经济地理Vol.29,No.9 2009年9月ECONOM IC GEOGRAPHY Sep.,2009收稿时间:2009-06-18;修回时间:2009-08-20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动向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与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它所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巨大系统 ,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所构成的统一整体 ,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因此 ,地理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具有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科学 ,向来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 ,在当前的大学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的地球系统科学 ,跨越一系列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将全球尺度和区域尺度研究相融合。地理学传统的地球整体观被赋予全新的内涵 ,地理学虽然包括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 ,但要实现跨学科的综合集成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各国地理学家都在不断追求 ,以期使地理学的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为建立现代地理学而努力。从近期的发展看 ,现代地理学有如下一些明显的动态和趋势。 一、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 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综合研究。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 ,跨学科、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势不可挡。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地球表层是地理学的传统研究对象 ,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主要有地理学和生态学 ,应用领域则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 ,大型项目计划和任务如国际生物圈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土开发整治等。这些必然促进相邻学科之间的汇合、交叉和渗透 ,淡化传统的学科界线。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 ,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并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基因组学研究的应用前景摘要:基因组学是一门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结构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包括三个不同的亚领域,及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近几年,基因组学在微生物药物,细菌,病毒基因,营养基因方面都有进展,其前景是光明的。 关键词:基因研究未来结构 一、微生物药物产生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多个产生菌基因组序列已经被测定完成,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兴未艾,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形态分化,调控,发育与进化及此生代谢产物挖掘等方面有着新的发现,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青霉素及其衍生的《》内酰胺类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卫生保健和生活质量,并促进研究人员不断对其工业生产菌株类黄青霉进行遗传改良和提高其产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经过60年的随机诱变筛选,当前青霉素产量至少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同时,青霉素的生物合成机理也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其pcbAB编码的非核糖体肽合酶ACVS~DPcbc编码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IPNS位于细胞质中,而苯乙酸COA连接酶PenDE编码的IPN酰基转移酶位于特殊细胞器一微体中。 研究发现,青霉素合成基因区域串联扩增,产黄青细霉胞中微体含量增加都可显著提高青霉素产量。然而随机诱变筛选得到的黄青霉工业菌株高产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此,2008年荷兰研究人员联合国美国venter基因组研究所对黄青霉wisconsin54—1225进行了基因组测试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DNA芯片技术研究了wisconsin54—1255及其高产菌株DS17690在培养基中是否添加侧链前体苯乙酸情况下的转录组变化,四组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有2470个基因至少在其中一个条件下是差异表达的,根据更为严格的筛选标准,在PPA存在的条件下,高产菌相比测序菌株有307个基因转录是上调的,和生长代谢,青霉素前体合成及其初级代谢和转运等功能相关,另有271个基因显著下调,主要是与生长代谢及发育分化相关的功能基因。 二、乳酸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

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一、中国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领域: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了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我国城市地理研究集中在城市一区域、城市规划、城市化、城镇体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7个方面。 1.城市—区域研究 城市与区域是相互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动态统一关系,具有多层次、开放型的特点。按照这一理论,城市总体规划必须以区域发展为基础来确定城市发展性质、发展规模以及城市空间布局,多层次的“城市—区域”体系是中国城市经济区的本质特征。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必须改变传统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区域论区域”的做法,使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此,区域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的分析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的基础得到广泛开展。目前,通讯技术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城市的区域围扩大,垂直联系加强,“城市—区域”观也赋予了新的容。 2.城市规划 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3.城市化研究 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吴友仁就“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道路”发表探讨性论文,由此揭开了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序幕。包括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乡村地区城市化研究和城市化特征研究 4.城镇体系研究 近20年来,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城市体系理论研究、区域城市体系实证研究以及城镇体系规划实践 (1)城镇体系理论研究:研究容广泛涉及到城镇体系的界定、理论框架的构建,各种不同层次(省域、市域、县域等)城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划分标准、发展趋势等。 (2)区域城镇体系实证研究过去近20年中,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广泛开展了对不同等级行政区域、流域、经济区域的城镇体系研究。 (3)城镇体系规划实践,大学地理系宋家泰、顾朝林等汲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城镇体系规划“三个结构一个网络”的理论,为城市规划部门广泛接受并应用。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三结构一网络”的一般分析,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5.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贯彻“以规模论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地理学家结合中国城市建设的总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对个别城市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尤其将重点放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研究上。 6.城市空间结构研究:90年代,大城市地域结构优化、中心城市的扩散机制及空间发展趋势等问题成为城市地理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加强了对大城市地域结构演变规律、扩散趋势、功能用地结构变迁等新趋势的探讨。近20年来,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之我感

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之我感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完成了两大重点突破:确定了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基础物质;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是DNA。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犹如黎明中亮起的第一道曙光,照亮了隐藏在黑暗中的条条大路,为之后的一系列发现照明了方向,由此步入了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而后DNA半保留复制模型的确立,DNA作为模板转录RNA,RNA作为模板利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RNA作为模板转录DNA。这些成果的发现共同建立了以中心法则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体系。 中心法则建立的这一过程大约花了近20年,是几代科学家辛苦专研的共同成果,个人觉得这个发展过程还是很飞速的。看分子生物学发展史,我觉得也是在看诺贝尔化学、生理和医学奖收获史。就以中心法则建立的这一过程来说,每走一小步都是一个突破,都极其重要,往往也标志着下一个突破的到来。没有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发现,没有RNA聚合酶的发现,就不会有转录的发现,再就不会有翻译等等的发现。这每一小步成果也都建立在科学家大胆创新的思维,合理的实验设计,共同合作和坚持不懈的反复实验基础之上。同时,在获得这一系列成果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也创造了更多的实验方法与新技术。这些新方法新技术往往推动一个学科的快速发展,甚至带来一个新的交叉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分子结构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发育生物学…… 20世纪70年代后,以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作为新的里程碑,标志人类从认识生命本质到迈出改造生命的步伐。在D.Baltimore、R.Dulbecco和H.M.Temin 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W.Arber、D.Nathans、H.O.mith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并荣获1978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后,基因工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这得益于许多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M.R.Capecchi、O.Smithies和M.J.Evans凭借“基因打靶技术”共同分享了200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基因打靶”技术利用细胞脱氧核糖核酸(DNA)可与外源性DNA 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可以定向改造生物某一基因。借助这一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人们得以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对生物遗传信息进行精细改造。可以瞄准某一特定基因,使其失去活性,进而研究该特定基因的功能。尽管“基因打靶”技术刚刚诞生20余年,全世界的科学家已经利用该技术先后对小鼠的上万个基因进行了精确研究。根据导致人类疾病的各种基因缺陷,科学家培育了超过500种存在不同基因变异的小鼠,这些变异小鼠对应的人类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和癌症等。评委会认为,是因为其“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为人类攻克某些疾病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我对这一技术印象深刻,不仅惊叹于它的革新,更惊叹于其实际应用功能。它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或将攻克很多人类疾病,给医学进步带来很大利益。所以说,一个学科的发展往往能推动另一学科的发展,学科之间是有界限的,往往也是无界限的。除了基因打靶,更多的技术已经被发现或将要被发现。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给人带来更多福祉。这也教诲我们在科研工作中要有发现的眼睛,创新的思维。 学习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发现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范围发展最迅速

自然地理学课程论文

目录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2)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3)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3) 3.2 地表自然过程的综合研究 (4) 4、地理学发展历史沿革 (4) 5、前沿领域与重点 (5) 5.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综合研究 (6) 5.2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7) 5.3 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 (8) 5.4 地球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9) 6、自然地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10)

浅析自然地理学 摘要:结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简易梳理了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方法,对地理学发展的历史沿革作出了些许探索,讨论了自然地理学前沿领域与重点,在此基础上对自然地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历史沿革发展趋势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独立科学,以及和其他科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是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以及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其他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之间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着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它所运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学是否有它独特的研究对象呢?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有怎样看法呢?这却是常常引起事流的。 2、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 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出发,自然地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

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研究基础理论 科学发展水平的高度取决于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工作的 强化程度,基础理论的研究是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从当前的态势看,地理学基础理论的薄弱已成为国内外地理学家的共识,但争论却持续不断。近半个世纪以来,地理学理论争论此起彼伏,例外论之争、计量革命、理论革命等,几乎同时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持续至今,近来又兴起了地理学第一定律之争。 3.1 地域分异规律与区域系统研究 在洪堡的比较地理学和道库恰也夫的自然地带学说的基础上,地理地带性学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地理地带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在全球各大陆及不同区域得到检验和应用,建立了区域系统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各种自然区划成为人类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1959 年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揭示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刘超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济南250100) 摘要:进化基因组学是利用基因组数据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学科。随着近年来基因组数据的不断增加,进化基因组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化基因组学主要包括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和新基因分析研究探索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介绍了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较为常用的方法,以及近年来在细菌、酵母、果蝇进化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进化基因组学系统进化比较基因组学新基因 前言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因组学的飞速的发展,人们积累了大量的基因组学数据,利用所得的大量的基因组数据与进化生物学相结合,在基因组水平研究生物进化机制,随即产生了进化基因组学(Evolutional Genomics)。 近年来进化基因组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研究差异基因功能、生物系统演化、从基因在水平探索生物进化的终极方式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人类理解生命现象和过程有重要作用。 1进化基因组学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进化学通常包括两个关键步骤:一方面,在不同物种中鉴定同源性特佂,另一方面利用构建系统进化树的方法比较这些特征,进而重新构建这些物种的进化历史[1]。针对这两个关键步骤,传统系统进化学,常采用基于形态学数据和单个基因研究的同源性状鉴定和重建系统进化树(常包括距离法、最大简约法、概率法)[1]的方法来研究。在目前拥有丰富基因组数据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分析基因组数据,利用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系统进化。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在比较不同生物的基因数据的基础上,从基因组水平理解和诠释生物进化;(2)通过对新基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基因进化过程的规律两个方面[2](如图1)。在进行全基因组进化分析方面,进化基因组学主要集中于构建系统进化树、研究基因组进化策略、研究生物功能变化和进化机制、进化和生态功能基因组学[2]、基因注释的等方面;在新基因方面主要分析基因产生机制和新基因固定及其动力学研究。 图1 进化基因组学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有力的解决了一些基础性的进化问题,但也出现了一些未来需要急需解决的挑战。例如生物进化的本质和目前重建系统进化树方法的限制[1]。 2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 研究进化基因组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基因组数据分析和研究新基因的产生和演化两种。 2.1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 利用基因组数据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常有基于基因序列的方法和基于全基因特征的方法。(如图2)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文章编号:1004)9479(1999)02_0042_07 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与近期趋势 郭文炯,白明英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地理系,太原 030012) * 摘 要: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文文献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从理论、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揭示了其发展特征。最后,概括了8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研究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新动态。 关 键 词:城市地理学;日本;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K93/975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以来,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基于中日两国文化上的相似性和各方面交流的日益增加,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中的经验,可能对我国城市地理研究更有启发性。然而,国内较全面系统地介绍日本城市地理学发展状况的论文尚不多见。本文在收集、查阅大量日文城市地理研究文献,特别是综述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对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征及近期动态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了解日本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发展历程 地理学作为近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日本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前期,其主 要标志是1919年东京大学设立地理学科及1925年日本地理学会创立。[1]在1930年前后, 围绕景观论的争论,日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开始分裂。从1924)1992年日本主要地理学杂志登载的人文地理方面论文的主题分类(表1)看,人文地理学分科发展差异显著。第一,在20年代及30年代前期占主流的地志学论文迅速减少,60年代以来已极少出现;第二,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是日本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其中,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乡村地理60年代以来论文数呈下降趋势,而城市地理论文数则不断上升。城市地理论文数在60年代初超过乡村地理学,成为聚落地理的主体;70年代初超过工业地理学,70年代中期取代农业地理学,成为人文地理学中最主要的分支。 城市地理学发展历程,山鹿诚次分年代归纳为胎动期(1945年前)、萌芽期(1946)1955)、推进期(1956)1965)、展开期(1966)1975)、转换期(1976年以来)5个时期[2]。 第8卷第2期 1999年12月 世 界 地 理 研 究 W ORLD REGIONAL STUDIES Vol.8,No.2 Dec.,1999 *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大学城环系柴彦威先生的指导与帮助,特表谢意。 收稿日期:1999_04_23;修订日期:1999_10_20 作者简介:郭文炯(1965_),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学 术论文20余篇,参加科研课题10余项.

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汇总

论文评分教师签名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席许苛 学号:104754140136 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方向:地理教育 课程名称:地理学发展前沿专题 任课教师:彭剑峰 上课时间:2014.09—2015.01(周一9-10节)

浅议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席许苛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去年20 多年来,国际科学界对全球变化研究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驱动力、全球变化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共识。本文提出立足国际和区域平衡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制定全球变化应对对策。 关键词: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1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 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包括大气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暖是全球变化的突出标志。全球变化在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过去的30年中,国际社会为进一步认识全球变化的机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其不利影响,进行了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概括起来有3个方面。 1.1 增进了全球变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认识 国际社会的共识之一是: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应对不力,将会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

进而淹没沿海低地。其他一些自然过程也将出现明显变化,全球变暖的影响还表现在热浪、干旱和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可能增加;人类社会系统也受到重大影响,如环境风险加剧、水资源短缺、粮食减产、健康和疾病的危险等。 1.2 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国际社会共识之二是:人类活动是引发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变暖过程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引发全球变暖的依据是什么? 这要从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谈起。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甲烷和臭氧等由自然或人为产生的气体成分,能够吸收和释放地球表面、大气和云射出的热红外辐射谱段的特定波长辐射,将热量俘获在地表-对流层系统内,造成地表和对流层低层温度升高,这称为“温室效应”,这些气体成分被称为“温室气体”。20 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1.3 国际社会对应对全球变化取得初步的共识 各国政府对全球变化问题高度关心。1992 年世界各国首脑会议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约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共同”责任就是各国都要根据各自的能力保护全球气候。中国对气候变化问题高度重视。2007 年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在实际行动中,中国政府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和绿化国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人类应对全球变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2 人类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时代背景和遵循的准则 2.1 科学技术进步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618486836.html, 中外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作者:王善超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城市地理学是研究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 的科学,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理学已经走过了开门立户的最艰难岁月,展望未来,城市地理学在知道城市建设方面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城市地理学;城市化;学科进展 一.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开展较晚,地理学科基础薄弱,直到最近几年才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特点和趋势。中国的奴隶社会时代的早期作品,如《诗经》、《管子》、《尚书》、《周礼》等,就是记录地理知识的典籍。 封建时代的历史记录除了《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和许多编年史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城市的描述,诸如《洛阳伽蓝记》、《汴京遗迹志》、《东京梦华录》等,也都主要记载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建筑、风水,内容浩繁如烟海,也很难被称为城市地理书。解放前,在我国地理研究中,城市地理领域是空白的。解放后,我们在苏联的地理工作者帮助下进行了少量的研究,主要对农业产业进行服务。城市地理仍是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80年代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市规划动作受到重视和城市的普遍快 速开展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学进入历史上发展最旺盛的时期,在80年代,出版了大量论著。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地理学的发展表现出 以下特点: (一)领域的研究日益拓宽,研究工具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宏观和中观领域,如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和城市系统。3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化宏观和中观的同时,微观的研究开始增加,城市交通、环境领域的研究也开始走入城市地理学的视野。数学方法逐渐被引进城市地理研究,引进新技术和新手段的研究水平也大幅提升。 (二)关注重点研究课题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地理学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实践密切相关的。一方面,由于经济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非常接近;另一方面,规划领导部门认识到,地理工作者参加编制城市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发展

分子生物学的应用及发展 摘要: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基本原理,研究领域等作了简单介绍,阐述了分子生物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药学专业着重讨论了其在药学及中药开发发面的应用,并进一步对分子生物学未来的研究技术、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 一前言 生物以能够复制自己而区别于非生物。生命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进行“自我更新”。进行“自我更新”体现了一种最高级和最复杂的运动状态。这种运动就是生物机体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以更新本身的物质组成,而山现生长、繁殖,在这样的过程中保证了将自身的特征传给历代;同时也不断地向环境输送一些物质和释放能量。在生物机体的组成物质中,防水分外,有各种无机盐类和各种有机化合物。其中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在进行自我更新运动中,以其功能的重要性占第一位。为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产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学科[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规律性和相互关系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2]。 分子生物学的最终目标是远大的,从产生基本细胞行为类型的各种分子的角度,来理解这五类行为类型:生长、分裂、分化、运动和相互作用。即分子生物学力图完整地描述细胞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联系,从而理解细胞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3]。 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渗透和应用,促使人们对生物学等生命科学的认识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在农业、畜牧、林业、微生物学等领域发展十分迅速,如转基因动植物等。在医学领域,为医学诊断、治疗及新的疫苗、新药物研制等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医学科学中原有的学科发生分化组合,医学分子生物学等新的学科分支不断产生,使医学科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很难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 二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4-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