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补[1]

教育学原理补[1]

教育学原理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巴登尼玛

对教育的元研究

教育研究的历史与基础

教育科学及研究

教育的功能

教育、社会与文化

教育与教育事业

教育管理

教育评价

对教育的原研究

关于对象与概念

对象是被意识到的存在物,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对象研究实际上就是事物的本质研究,本质乃存在的存在。

研究对象明确到什么程度,科学理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怎样研究对象就怎样构

建科学的理论和体系。

概念是对象的语言表述,无概念的研究不是科学的研究,概念所概念的关系研究就是规律的探索,概念的准确程度标志对对象的掌握程度和其研究的理论水平。

2、对教育的元研究

人们对教育的存在的理解与认识

教育的时间存在

教育的空间存在

教育的本质

教育本质研究的意义

对教育事业的价值认定与社会其他现象的关系定位

对教育研究的拓展思路

明确教育管理的基本要素

明确教育评价的基本范畴

教育发展的条件分析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认定

教师工作的价值认定

教育学是教育之学

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为什么要研究教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

找出世界各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共同性,阐明教育科学研究在本国发展的特殊表现和基本线索,加深对教育科学自身的理论认识,从而提高理论修养。

教育科学理论系统=教育科学横向状态+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状态

黑格尔:研究哲学史就是研究哲学

卡西尔《人论》:历史学并不是关于外部事物或事件的知识,而是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

理论的预测功能来源于理论本向的纵向分析与现状的关系

二、划分科学发展的理论

潜科学阶段、科学阶段、后科学阶段

三、教育学形成前人类教育思想的概况

潜科学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孔子、荀子

书院

人才选拔制度

四、西方古代历史上教育思想

古希腊教育

苏格拉底:真实的知识是“概念”,知识就是道德

德谟克利特“灵魂之善,身体之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主智主义”“文雅教育”:教育服务于闲暇

中世纪的教育

文艺复兴后的教育:“人道主义(Humanism)”:重视人、平等、有修养

五、教育学(科学)在欧洲的形成

历史背景

社会基础(经济)

夸美纽斯、培根、卢梭

教育学和形成始于赫尔巴特

德国人对科学的理解

赫尔巴特的哲学、心理学知识及其他知识

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了解中国引入西方教育的背景

–了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

–了解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脉络

–了解目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况

–寻求自身研究的起点

–质的研究(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质的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质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看待世界和建构现实的方式。(P4)

--什么是质的研究(P9~12)

--特点:在自然情境下进行;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他们的行为;自下而上分析材料;重视研究关系。

--定义(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与“量的研究”的区别

--如何作质的研究

--研究设计:确定研究问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

--选择研究对象

--进入研究现场

--进行访谈

--观察

--收集实物

--整理和分析资料

--从资料中提升理论

--写研究报告

--衡量研究结果的质量

教育科学与哲学

哲学与教育科学

–什么是教育:任何国家对教育的安排,不管是隐性的还是有意识的,都以哲学为依据,因为行动路线的选择涉及不同的价值。

–哲学成为制定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结果的最基本标准。

–哲学观反映教育工作者的生活经验、常识、社会和经济背景、受教育程度,对本人的自我认识和对人类的信念。

–主要哲学派别:

–观念论(I d e a l i s m):

柏拉图,黑格尔,福禄培尔。强调从道德和精神上来解释世界。真理和价值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普遍的。观念世界是不变的、有规律的、有序的,代表完美的

境界。学习是对众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的回忆,是潜在思想的再现。

–学习作为一个基本的智力过程,就是对观念的回忆和探索,教育的裨是就是确切地表述这些观念。

–知识:观念论教育家喜欢学科内容课程的秩序和模式,这种秩序和模式把概念与观念相互联系起来,把最重要的学科和最高形式的知识相互联系与整合起来。课程以学术性学科为基础,由人文科目来体现。是永恒主义

(P e r e m m i a l i s m)教育哲学的基础

–实在论(R e a l i s m)

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裴斯泰洛齐。他们从物体和物质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学习是从认识具体的物体开始到抽象的概念。人们通过自己的自然规律和理智来认识世界,万物都属于自然界,并遵循着自然法则,当人类遵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时,人类的行为才是理性的。

知识:强调有组织的,由独立的学科材料、内容和物体分类知识组成学习内容(课程)

人类的经历构成了历史,动物则作为动物学的研究对象。实在论同样把最抽象和最普遍的科目放在课程阶梯的顶端,并把具体的、暂时性的学

科放在较低的层次上。强调逻辑学、思维训练以及培养理性的课程。

实在论者把学科内容专家看做权威,真理和知识来源于在人文学科中发

现的外在观念和普遍真理,真实和真理来源于科学和艺术。是要素主义

(E s s e n t i a l i s m)教育哲学的基础。

–实用主义(P r a g m a t i s m)

–以变化的过程和关系为基础,把知识看做是现实及其不断变化的过程。

–学习发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而且,解决问题是可以迁移到一个广泛多样的学科和情境中的。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交换,这种相互作用的基础就是变化的概念。无论是学习者还是环境都在不断变化着,这就是交换和经验。

–什么都不能被理智地看待,没有模式。理想的教学方法不是要学习者学会思考什么问题,而是要教他们怎样进行批判性思考。教学是探索的过程。

–方法比学科内容本身要重要得多。

–原则:

●拒绝先验的真理和永恒的教义

●提倡检验和实证的方法,真理不再是绝对的和普遍的,而是要在相关的事

实、经验和行为之中得到证实。

–伟大的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把教育看做是改善(而不是接受)人类的处境的一个过程,把学校看做是与社会环境一致的专门场所,学校即社会。

教学应是一个把握科学的方法并改造经验的过程。学习内容是跨学科的,强

调问题的解决,而不是要掌握已经组织好了的科目内容,强调科学方法和使用,而不是对事实和某种观点的掌握。是进步主义(P r o g r e s s i v i s m)教育哲学的基础

–存在主义

–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人们力图对情境作出一系列的选择,有些选择是微不足道的,而有些则有很大意义。但选择是个人的,作出的决定则导致个人的自定义。一个人给自己下定义,并由此形成他或她的本质。

–倾向于让学习者自由地选择学什么,自由地决定什么是真的,并以什么标准来判断真理。相信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人类的状况和每个人所必须作出的选择。

–教育是发展自由选择意识的过程,而且要明白选择的意义所在,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一些如关于群体规范的,关于权威的,关于社会、政治哲学和宗教等方面的已有秩序的观念不能被他们所接受。

–存在主义几乎没有标准、习俗、传统或永恒的真理。

当代哲学起码应当把握信以下三点,才能使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真正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教育学奠定理论上的基础。

–(1)主体性原则

–人的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经验和教训都

向哲学家家们呼唤着:必须深入研究人的问题,是否研究人、关心人,这是当代哲学是否具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最根本的原因。

–1、把人作为主体,研究人的主体性问题。人的问题不仅是哲学的研究对象,而且是人文科学,乃至自然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哲学对于人的研究同其他具体科学的主要不同是,哲学不是把人看着客体,从某一侧面进行研究,而是从整体上把人当作活动主体,研究人作为实践主体、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及其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作用等问题,了解人的主体性是如何获得,怎样发展,又是怎样表现和确证的等一系列问题。

–2、把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研究各种活动中的主体因素问题。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居于核心的主体的地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把重视教育作为一个民族现代意识觉醒的标志。要摒除片面的唯物史观中至今尚存的种种见物不见人的历史观念,确立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未来哲学不能无视系统科学。哲学同科学不会继续分离,而会重新接近。系统科学已经对学科林立的传统科学作了更高一级的抽象,它比传统科学更接近哲学。

教育科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人们使用现代思维方式与技术手段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它力求对人

类自身社会生活中各种相互关系的发生、运行及其客观机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预测。

–社会学是研究有关社会关系的一种知识体系,它对于个人认识与驾驭社会生活的规律,对于社会关系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都具有普遍的作用。从社会整体方面来说,教育学是研究其中的一个领域,是作为社会现象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社会教育现象之学。

–教育学只有从社会的角度来观察,才能避免就教育论教育,就教育学论论教育学的偏颇。

–教育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也要求教育制度作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教育问题实际上也是社会问题,起因于家庭、学校与社会关系的相互冲突

–教育社会学把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和交互影响,教育与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范围。

–一个社会的教育水平,常常是这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教育领域的许多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道德与信仰问题

–升学率为导向问题;

–青少年犯罪问题;

关于人类社会

●奥古斯特·孔德(A u g u s t C o m t e,1798-1857)

–实证主义哲学:实证的就是科学的

–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社会静力学:人性结构和社会性质结构,人性支配人类活动,其中有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三重性质:情感、活动和智力,情感是人类的灵魂。

–社会动力学:进步就是秩序的发展

●社会历史过渡原因是部门矛盾所致,政治、经济和才智,其中才智是主

要的;

●三个历史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

●斯宾塞(H e r b e r t S p e n c e r1820-1903)的社会进化论

●达尔文

●进化:通过生存竞争,个人、种族、国家分裂为优劣等级统治与指挥最终将在社会进化中被优等民族或种族淘汰。

●社会有机体如同单个的有机体一样,机能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进化。社会有机体存在三个系统:营养(生产)、分配循环(商

业、交通、银行)、调节(管理机构、统治机构和政府)。与此相对人就必然分化为三个阶级:劳动阶级,商人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

●迪尔凯姆(E m i l e D u r k h e i m1858-1917)

●社会分工与协作

●自杀论: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分为:利已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动乱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

●宗教:宗教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在于它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其中神圣事物被赋予禁忌和权威性,又是人们爱和理想的寄托,因此,它是强制(禁忌)、尊重(权威)和爱的来源。而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定义:宗教是一种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统一体系,这些信仰将所有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或寺院”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知识:概念、分类及科学理论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发展。正因为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能去组织事物,因为在划分事物时,他们仅限于在他们自己所形成的群体中安置这些事物。科学也就由此而发展起来。

●马克斯·韦伯(M a x.W e b e r1864-1920)

–理解

–价值中立

–社会行动:

–目的合理性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

–情感行动

–传统行动

●两种社会结构:

–共同体化:社会行动建立在主观感觉到参加者们的共同属性上,“共同属性”包括感情和传统的,即共同体化可以建立在任何方式的情绪或感情的基础上,也可以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如一种性爱关系、考順关系、一个民族共同体都属于共同体化,家庭是典型的共同体化的社会关系。

–社会化: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调节建立在以理性(价值或目的合乎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典型的社会化建立在通过相互允诺的合乎理性的协议之上。

–社会行动的合理化:任何现实的行动既有理性成分又有非理性成分。

●形式合理性行为的唯一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任何导向这一目标

的、可量化的行动都是有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形式合理性是独立于其他价值的,即价值中立的。

●实质合理性旨在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是建立在“解放全人类”等外在的道

德理想之上的。

●科层制:理想的统治类型为借助官僚体制的行政管理组织进行的统治。其制中之官员的特点有:

–个人是自由的,仅仅在事务上有服从官职的义务

–处于固定的职务等级制度之中

–拥有固定的职务权限

–根据契约受命,即(原则上)建立在自由选择之上

–根据专业业务资格任命----在最合理的情况下,通过考试获得的、通过证书确认的专业业务资格

–采用固定的币薪支付报酬,大多数有权领取退休金

–把他们的职务视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职业

–可看清自己的前程:职务升迁根据年资或政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工作中完全同“行政管理物资分开”,个人不得把职位占为已有

–接受严格的、统一的职务纪律和监督

功能主义理论

–理论来源:

–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斯宾塞;

●迪尔凯姆;

–社会人类学

●拉德克夫-布朗(A.B.R a d i c l i f f e-B r o w n)

●马林诺夫斯基(B.M a l i n o w s k i)

默顿的中层理论

–新概念:角色丛、地位丛、显在功能、潜在功能。反功能、自我实现预言

–中层理论: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而统一性的理论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的一切观察到的一致性。其中层理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它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中层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更接近于构成可验证的命题的观察资料。

–二、中层理论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但它比单纯的经验概括更高一层。如参考群体理论、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

–三、中层理论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系统中去,即通过有限的中层理论可以发展出普遍性的理论体系。

–四、中层理论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和宏观社会学问题。

–五、中层理论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

–六、中层理论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结构分析范式

–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在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中,有两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是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二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方式。为达到这些目标,每个社会群体都把自己所期望的目标与道德容许的或传统的标准相联系。只有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使遵循它的人感到满意,这种平衡才能保持下去。

–三种理想的社会秩序:接受(+)、拒绝(-)、拒绝并代之以新的目标和标准(±)。

社会冲突论

●拉尔夫·达伦多夫(R a l f D a h r e n d o r f1929-)

●刘易斯·科塞(L e w i s A.C o s e r1913-)

●针对功能主义过分强调社会和整合,而把社会的不稳定、动乱和冲突一律视为社会的病态等问题,批判吸收韦伯等的社会冲突思想,形成此流派。是对功能主义的一种补充。

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社会观:1、每一社会都时刻服从变迁,社会变迁是普遍存在的;2、每一社会都时刻经历着社会,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3、社会的每一要素都对社会变

迁发生积极作用;4、每一社会都建立在某些成员被另一些成员压制的基础上。

●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社会结构—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不根据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划分的,而是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权威关系的划分的。

●权力是不顾反对而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是期待他人屈从的合法化的权力。

●现代社会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形成了两个阶级:占有很多权力和权威的阶级;被迫服从权力和权威的阶级,这两个阶级存在于社会的任何一个组织中。

●社会组织不是一个产生于共同愿望的系统,而是一个强制协作的联合体,是具有权威结构的群体。

–一旦社会冲突形成了,企图压制和消灭冲突是徒劳无益的。在现代社会中,只能通过制度化来调节冲突。

–社会冲突的结果:引起社会的变迁,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

●1、所有统治人员的更换;(革命变迁)

●2、部分统治人员的更换;(改革变迁)

●3、把被统治阶级的

利益结合到统治阶级的

政策中。(最低层次的

变迁,可使统治阶级长

久地维持其权威的合法

性)

科塞的冲突理论

冲突的根源:有关价值、对稀有地位的要求、权力和资源的斗争,对立双方的目的是要破坏以至伤害对方。

–现实冲突: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没有得到目标的冲突。

–非现实冲突:指至少冲突中的一方为“释放紧张状态的需要”而发起的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

–冲突的功能:

–群体内的冲突:如果双方不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对社会结构发挥积极的功能;如果群体内冲突的双方涉及群体基本的、核心的价值观念,那么冲突就会造成社会结构的毁灭。

–外群体冲突的功能: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对社会融合及影响,可以把在其他方面毫无联系或对立的个人或群体相互联系起来。并把他们带进一个公共的社会活动领域。

–安全阀制度: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

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原仅指一种背离和批判现代和古典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

基本理论倾向:

–以强调内在联系的实在性为特征,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个性与其身体的关系、他与较广阔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与其家庭的关系,与文化的关系等等,都是个人身份的构成性的东西。我们不仅是社会存在者,并由内在关系所建构起来,因而是社会的产物,同时我们又是真正的创造者,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作出自由的反应。

–整体有机体:人在自然中,不应有陌生感,更不能对自然采取敌对、敌视或冷淡的态度。人应该和自然的其他族类和平相处,承认它们有它们的经验、价值和目的,建立起和它们之间的亲情关系。这样,人们在自然中将拥有一种家园感和亲缘感,从而取代了现代主义的统治欲。一切事物都是主体,所有的生物都是生命的核心,都有其自身的利益,所有的生物都具有平等的内在价值。

–整体是指“完整的整体”或“流动的整体”。整体包含于每一部分之中,部分被展开为整体。这就否定了认为部分只具有外在联系的机械论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