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ΞOn the Development of Fujian Coastal Tourism: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黄秀琳 黄金火H UANG

X iu2lin H UANGJin2huo

(莆田学院 福建 351100)

(Putian University,Fujian351100)

摘 要 滨海旅游已成为世界休闲体验旅游的热点。发展福建滨海旅游有利于福建文化的彰显和传承。本文分析了福建滨海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制肘,然后从文化角度提出几点开发思路。

关键词 滨海旅游 文化 开发 优势

滨海旅游已成为世界休闲体验旅游的一大热点。在20世纪90年代里,美国的出境游客中每年约1/3(1000多万人次)涌向加勒比海海滨,欧洲绝大多数出境旅游者青睐于兼具文化传统和“阳光、海浪、沙滩”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近1/4的日本出境游客则向往领略太平洋环抱的夏威夷热带滨海风情。

福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省份,有着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相对于其他海洋省份而言,有较大的发展优势。然而滨海旅游资源是一种可替代性很强的资源,再加上“距离摩擦力”的影响[1],如果它们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明显,滨海旅游的近程客源市场势必受时空距离的限制,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所以正确看待福建省滨海旅游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制肘,认清其价值取向,对加强滨海城市合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福建滨海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滨海旅游可细分的产品非常多,有商务旅游、会议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或是民间的文化学术交流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滨海旅游,本身就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旅游具有民间外交的基本属性,首先,发展滨海旅游有利于福建省充分利用本身的文化优势增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宗教、不同阶层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消除成见、加强理解。其次,通过滨海旅游福建可以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展示给世人,不仅可以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戏剧、手工艺品得以重视和发掘,一些古建筑、古文物遗迹得以维护和修缮,一些健康文明的民风民俗得以恢复和传承,还可以促进旅游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文化的传承和繁荣又为滨海旅游产品注入深厚的文化因子,从而加大滨海旅游产品的吸引力,提高旅游质量,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福建文化优势明显,发展滨海旅游只有依托这种优势才更具竞争力。因此福建滨海旅游与福建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提供服务、互为依赖的。2 福建省发展滨海旅游的文化优势

211 文化类型优势

福建作为海峡西岸重要的滨海省份,海湾、岛屿众多,构成了以山海资源、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旅游资源带,文化类型多样,内涵深厚,可挖掘空间较大。

 第20卷 第3期福 建 地 理V ol120,N o13 2005年9月F J I ANG GE OG RAPHY Sep1,2005

Ξ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2003E074),福建省教育厅项目(JB03237)。

21111 自然资源多样

福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省份,海岸线长3000多km,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居全国第二位,海域辽阔,海岸类型多样,礁岛星罗棋布,优良港湾众多,构成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景观。福建滨岸地区的海域面积达1316万km2,比全省的陆域面积还要大12%左右,包括三湾(三都澳、浮头湾和泉州湾)四岛(鼓浪屿、东山岛、湄洲岛和海坛岛),其中大部分位于南亚热带海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征显著。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分为19个类型和63个亚类系列,为滨海旅游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1112 人文资源独特

福建的宗教、民俗及侨乡文化独树一帜。首先,福建滨海地区的开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晋朝“衣冠南渡”、

“禅宗南移”,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寺庙,福州涌泉寺、西禅寺、雪峰寺、莆田广化寺、泉州开元寺、晋江龙山寺、厦门南普陀寺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古刹名寺;泉州的清净寺、灵山圣墓是古老的伊斯兰圣迹,晋江摩尼草庵是世界少有的摩尼教遗址;湄洲妈祖庙是全世界妈祖信仰的祖地。这些宗教教派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现象,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观[2],对广大旅游者颇具神秘、新奇的吸引力。其次,福建既是我国主要侨乡之一,闽籍华人、华侨占全国华人、华侨总数的1/3[3],又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回乡寻根问祖、投资经商的海外侨胞和寻幽探秘的国际友人,将为滨海旅游提供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再者,福建古老淳朴的民风民俗,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独具风味的闽菜以及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以浓烈的乡情植入海外游子的赤诚之心,这是一种磐石般的人文情结,是其他不可比拟的旅游动机。

212 文化品位优势

福建滨海拥有“海上丝绸之路”、妈祖信仰、船政文化、闽越文化以及惠安女风情和畲乡风情等多彩的历史、宗教、民俗等文化。闽海文化的特色明显,品位较高,是其他滨海省份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彰显福建省滨海旅游个性的重要因素。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古游、以湄洲岛为祖地的妈祖朝圣游、以福州马尾为中心的“船政”旅游、以武夷为核心的闽越文化寻古游、惠安和畲乡滨海风光风情游,既是福建滨海旅游的精品,也是主打产品。可以说,闽海文化是提升福建省滨海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213 文化区位优势

福建滨海地区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最近处相距台湾省仅135km。据经济学家预测,台海经济圈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大经济圈。随着直接“三通”的实现,台海资源的优势将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福建滨海旅游的开发准备强劲的后续力量。此外,滨海地区内的厦门经济特区、福州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福州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闽南三角经济开放区,是国际游客出入境的重要通道。随着同三沿海高速公路的贯通,将形成连通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旅游大通道。良好的区位对福建开发滨海旅游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显现。3 闽台文化对滨海旅游发展的制约

311 地缘文化作用的弱化

对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而言,地理要素中起贡献作用的是人文因素,在福建省即表现为与台湾省的地缘文化和亲缘文化的关系。然而在目前台海冲突的背景下,地理要素中的区位因素所形成的地缘优势实际上已被隐形禁锢,作用较小。在台海未能实现“三通”之前,这种瓶颈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在闽台资的北上西移,由1991年的32113%下降到2000年的3182%;而江苏则由1991年的14101%上升为2000年的48101%[4]。台资逆流一方面牵制了福建滨海经济的后续发展,从而也将影响到滨海旅游发展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福建滨海几大城市吸纳台资的比例占全省的90%左右,资本的外流必然会牵动商务旅游者的外移,而这些商务旅游者又恰恰是福建省滨海旅游最主要的消费群。所以,实现“三通”是振兴福建区域经济的关键,也是稳固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关键。

312 台海冲突的阴影

旅游是一种高弹性的消费行为,任何一种影响因素的弱小作用都可能会改变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台海潜在的冲突对福建省滨海旅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对目的地形象的削弱。对游客而言,首先产生的是“晕轮”效应,认为滨海这些城市随时都在备战,存在着安全问题,而安全问题是旅

24福 建 地 理第20卷

游决策的首选考虑对象;第二,动摇旅游投资者的投资决心。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饭店或旅游景区的投资,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时局的微妙更会让有心的投资者举步不前,进而影响旅游业的再生产。第三,政治文化的敏感性使得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与旅游企业服务人员之间的交流复杂化,从而影响了旅游体验,降低旅游质量。所以无论是从旅游建设还是从旅游者的现场消费来看,台海潜在的冲突对滨海旅游的影响是显形的。

313 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

福建省与台湾省属于同一个文化区域、同一家族血缘,起于同一文化源头,有着“异中有同”的凝聚力。但由于两岸在制度上的不同,世界观及价值观上的歧异,文化上的交流受到长期限制,尤其是台湾当局的政策性的限制,更给两岸民众交往带来阻碍。旅游是一种交互的体验过程,这种因文化交流的陌生感而造成的两岸人民沟通上的障碍,势必会影响到旅游体验的质量,从而制约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4 从文化建设角度提出几点开发思路

411 加大政府营销力度,重塑福建新形象

在整体旅游形象设计和塑造上,仍应坚持政府主导性的原则,举全省之力通过政府政治行为或民间自愿行为重塑福建稳定、祥和的旅游氛围;在营销力度把握上,可以结合经济港口建设的3个层次[4]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

412 突出滨海各城市的文化特色

有特色就有影响力,有影响力就有生命力。特色除了体现在旅游建筑、旅游项目外,对当今高度竞争的旅游市场而言,更重要的应该在软环境上做文章,可以在服务方式、管理方式和文化氛围的营造上着墨着力。此外,在旅游城市定位上也应该突出其文化特色,如宁德的特色可以定位为名山胜水,福州在于历史文化,莆田在于宗教,泉州在于东西文化的交融,而漳州则应定位于海洋农业,厦门在于现代都市。

413 拓展海洋文化的内涵,跳出旅游发展旅游鉴于福建省特殊的省情,发展旅游时应避免过分依赖地缘关系的作用,而应把旅游看作一个巨大的内涵丰富的产业群,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购、娱、游)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旅游与海洋农业、海洋渔业、海洋矿业以及海洋航运等相关行业综合起来加以捆绑运作,以旅游为突破口带动相当规模产业的发展,使滨海城市成为旅游导向型的现代港口城市。

414 营造和谐的现代旅游文化环境

相对于名胜古迹旅游而言,滨海旅游的历史承继性相对较小,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比较明显,更能够接纳、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反映时代的潮流。现代滨海旅游的精品主要在美国和澳大利亚,那是一种以高科技为基础而形成的现代旅游文化。福建省发展滨海旅游,在挖掘沿海各地市文化特色,彰显各自个性的同时,应重视海洋文化开放性、外向性和崇商性的重要性,迎合现代都市人新的旅游消费理念和消费潮流。滨海的旅游建设既要体现现代和质朴,又要体现浪漫和亲和的文化环境,这是吸引滨海旅游者的关键所在。415 利用闽台文化合作平台,构建闽台旅游合作区与周边省际的区域旅游联合体如“港澳粤旅游大三角”、

“江浙沪旅游带”所产生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相比,福建省旅游业在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管理运营等方面仍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5]。闽台文化合作如闽台两地民间工艺与文艺的互访、以妈祖为代表的民间信仰庙宇的拜谒、闽籍谱牒的修纂、新闻媒体的采访与报道、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等,在闽台区域整合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充分利用闽台文化合作平台,构建闽台旅游合作区,发挥集聚效应发展两岸旅游,既可以拓展闽台民间文化旅游交流渠道,促进福建省和台湾省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使闽台文化的合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盛 红1我国滨海旅游度假区开发的文化问题思考

[J]1海岸工程,1999,18(6):81-851

[2] 陈及霖1福建旅游地理[M]1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

版社,1992:54-601

[3] 郑胜利1台湾在祖国大陆投资的”集群”特征分析

[J]1台湾研究,2002(2):71-751

[4] 黄民生1台湾港口开发和对福建的启示[J]1福建地

理,2001,16(2):31-341

[5] 刘纬华,郑向敏1从“闽台旅游区”的构建看福建客

源市场的拓展[J]1襄樊学院学报,2001,22(5):

82-851

34

第3期黄秀琳等: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乐清市滨海旅游发展战略及开发规划

文献综述 乐清市滨海旅游发展战略及开发规划研究滨海旅游作为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的观念成为国内外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去海滨旅游也逐步成为旅游者最佳的旅游选择之一。 很多学者也就滨海旅游发展这个问题作了许多相关的研究,本篇文献综述主要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给自己的论文写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清研究的内容。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滨海旅游研究相较于国外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资料多集中于知名滨海城市。 1.1xx旅游相关概念 在《滨海休闲旅游业的认识和框架》中滨海旅游包含在海岸、离岸水面上发生的旅游、休闲娱乐活动,包含海岸上住宿、餐饮、食品工业,第二住宅的发展,基础设施支撑的海岸发展和旅游活动,例如休闲渔船、休闲渔业、浮潜和潜水。 滨海休闲旅游资源作为一种公共游憩资源,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休闲垂钓资源、优美景观等都属于公共产品,直接赋予了人类,并没有通过市场来进行交易,那些人文型滨海休闲旅游资源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遗址等非劳动产品,也不能通过生产成本来决定其价值。而是从满足休闲旅游者需求的角度出发,其价值应该体现在满足休闲旅游者欲望的程度上,也就是休闲旅游者愿意为之所付出的代价或成本。 1.2实证研究 我国的滨海旅游研究相较于国外尤其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关文献资料相对集中于实证研究,以个案为主。2007年,张广海、田纪鹏在《国内外滨海旅游研究回顾与展望研究》也指出滨海旅游发展研究在区域尺度上,众多学者以我国特定的滨海旅游地为案例,系统研究我国滨海旅游的成果不多见。

漳州旅游资源介绍

哩厚,江究! --漳州旅游资源介绍漳州(闽南语:Chiang-chiu-chhī)是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城市,与台湾隔海相望,东与厦门相邻、南接广东省,是泛珠三角、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生态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九大申遗 城市之一、国家闽南文化生 态保护区。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 核心城区为芗城区、龙文 区,圆山新城,中心城区有 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 区,是厦深高铁、龙厦高铁、 鹰厦铁路交汇的重要枢纽城 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 市。 漳州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2014年当选福布斯中国最佳商业百强城市,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中国温泉之城[等称号。境内有东山岛、漳州滨海火山公园、南靖土楼、云洞岩等景点。 漳州系历史文化 名城,是闽南文化的 发祥地之一,早于一 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 里繁衍生息。686年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 则天敕建漳州郡,迄 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 历史。历史上人才荟 集,俊贤辈出,走出了林语堂、黄道周等文化名人。 全市户籍人口497.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6.32‰。2015年GDP2766.6亿元,增速连续3年位居福建第一、财政收入274.75亿元。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境内有客家人数十万。

第一站:南靖土楼 南靖土楼是指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县山区的土楼,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福建土楼产 生于宋朝时代, 明、清朝时期逐 渐成熟,并一直 延续至今。福建 土楼是世界上 独一无二的山 区大型夯土民 居建筑,依山就 势,布局合理, 吸收了中国传 统建筑规划的 “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 筑材料,是一种 自成体系,具有 节约、坚固、防 御性强的特点, 又极富美感的 生土高层建筑 模式。福建土楼 的建筑材料甚 为奇特,由粘 土、糯米、红糖、 竹片、水组成, 建成的土楼冬暖夏凉,具有很强的抗台风、抗地震能力。 曾为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第三站的拍摄地。

《福建旅游基础知识》试题库完整

《福建旅游基础知识》题库 一、填空题 1、传说最早在福建开疆辟土的是_________,最早开发闽北的是一位叫_________的部落首领。 2、“福建”之名始于_______,“八闽”之称缘于_______。 3、由于对漳州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被誉为“开漳圣王”的是_________。 4、八闽之称的由来是因为福建在_________时期有了八个州级建制,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闽”字来历系古闽人以________为图腾崇拜,常将_______奉于________。 6、闽越国最初建立于____________末期,以________为闽越王。 7、福州建城始于__________朝,闽越国建都于现今的福州,当时称________。 8、福州定名于__________朝,因闽州西北有____山,将闽州改名为福州。 9、泉州在宋代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北宋时建的________________桥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南宋建的_________________桥是我国古代保存至今最长的桥。 10、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___________县__________村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著名的“__________会议”。 11、西晋末年,大批北方人为避战祸纷纷南迁入闽,史称“___________”;唐末中原大乱,河南人__________率部入闽,开始了北方汉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入闽。 12、马江海战发生于__________战争期间,是______国殖民者进犯福建水师基地_________港发生的。 13、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是_________人,他在查禁鸦片的同时,组织编成《__________》,系统介绍外国的历史和地理,被誉为“_________第一人”。 14、鸦片战争失败后,福建的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宁波和上海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通称“________________”。 15、清王朝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于_________年增设台湾府,归福建管辖,直至_________年台湾正式建省,闽台合治200年。 16、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的著名华侨是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人,重视家乡教育,先后在_______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1918年又创办____________,为祖国和家乡培养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7、福建省的入境游客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福建省国内客源市场以省内和周边市场为基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为重点,逐步向全国拓展。 19、__________是福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自称“________”、“______”;反映畲族祖先英雄事迹的民族史诗是《_______》,又称《______》《_______》);其古老的图腾是________。 20、福建惠东沿海一些乡村的惠安女,仍保留婚后___________的习俗。 21、福建宗教发达,泉州有“_____________”之称;我省还有世界少有的摩尼教遗址___________。 22、佛教于_______时传入福建;“城里三山千族寺”反映的是___________代福建________教的兴盛状况。 23、________、_________是福建道教兴盛时期,这时福建道教开始__________、许多道士及学者_________、有的道士还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多。 24、最早到福建传伊斯兰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建立福建第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____________。

文化旅游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文化旅游系统2010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 系统各党支部: 2010年我们管委会、文化旅游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干部职工文明素质提升为重点,以文明示范带动工程为载体,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积极抓好未成年人“十件实事”相关工作,紧紧围绕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战略,以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省级旅游强县为重点,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和谐、活跃、充满活力的的文化旅游系统,为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一、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 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各党支部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 1

四中全会及县委十五届八次全会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等实际问题,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打造凤鸣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和谐、活跃、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系统目标上来。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思想道德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群众性创建活动全过程。一是开展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好“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社区、进农村。二是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以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教育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不断丰富“我们的节日”文化内涵。三是组织好“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在城乡基层广泛开展歌咏比赛,充分展示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四是开展“创文明机关、文明系统”活动、大力培育文明新风,各单位要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形式,进一步弘扬正气,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努力开创人人为创建文明系统尽智出力的新局面。五是开展周文化宣传活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之根、华夏文明之源的周文化底蕴,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弘扬周文化,打造风鸣全国文化旅游名镇做出新的更大 2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浅析

滨海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一.马尔代夫模式: 1.整岛出让,差异发展 马尔代夫在开发海岛的过程中,始终采取“四个一”的模式,即:一座海岛及周边海域只允许一个投资开发公司租赁使用;一座海岛只建设一个酒店(或度假村);一座海岛突出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一座海岛配套一系列功能齐备的休闲娱乐及后勤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独立、封闭、完整的度假区。 2.海岛开发,规划先行 马尔代夫在海岛开发过程中特别重视海岛规划。从海岛开发之初至今,马尔代夫已制定了三个十年海岛开发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二个海岛十年开发计划。对每一个待开发的海岛都会委托国际著名的规划公司对海岛的开发进行规划设计,经过其严格论证后,再报国家批准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对原有制定的规划进行严格的执行,不能随便脱离。 3.环保意识,无处不在 在马尔代夫,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与此同时马尔代夫政府对投资经营者和游客也相应地提出了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在海岛开发、环境承载力确定上都要服从环境保护。马尔代夫海岛开发采用“三低一高”原则,即:低层建筑、低密度开发、低容量利用、高绿化率。 二.群岛式海岛开发模式----夏威夷模式 1.基础设施先行 在夏威夷基础设施先行发展一直是其坚持的策略。为了旅游开发,夏威夷建立了庞大而先进的基础设施,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到四邻岛屿都可乘小飞机前往,但是价格却不贵,公共汽车、快艇、游船方便快捷,邮电通讯设施高度发达。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夏威夷发展旅游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2.旅游服务一流 夏威夷政府管理部门高度重视旅游服务。调查显示,80%的游客认为夏威夷的旅游服务是优异的或超过其他地方,重游率高。同时,夏威夷每年拨出巨额资金进行旅游促销,在全世界各地进行市场调查和市场推销。 3、强调独特文化 文化是旅游目的地的灵魂。在夏威夷处处洋溢着一种独有的文化氛围,既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是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汇集。夏威夷岛多种族裔、多种文化的居民为此地创造出令人着迷多重面貌之艺术、文化、食物、庆典及历史。 三.城市型海岛模式----新加坡模式 1、创造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发展的金字招牌。结合本国实际和未来发展目标,斥巨资研究、设计、推广国家或城市的旅游形象,确定恰当的旅游形象定位和设计,并通过各

滨海旅游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015-2020年中国滨海旅游市场现状调研分 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报告编号:155001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2015-2020年中国滨海旅游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 报告编号:1550013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675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4006-128-668、0、传真:0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滨海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沿海地区,它又是海洋产业构成中的一个很大部分。滨海旅游业是指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04km的大陆海岸线,×104km的海岛岸线,岛屿6, 500多个;可管辖的海域南北延伸近40个纬度,面积达300多万km2,有中温带、暖温带的海上景致,更有热带、亚热带的海洋风光,拥有丰富多样的滨海旅游资源。近年来,中国滨海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滨海旅游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认为:近年来,在国家拉动内需、加大投入的政策驱动下,我国滨海旅游业总体保持平稳发展,国内旅游增长较快,国际旅游逐步恢复。2013年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785 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4年以来,滨海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邮轮、游艇、休闲渔业等新型业态规模迅速扩大,滨海旅游业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

旅游文化

名词解释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 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旅游礼俗:卜行,祖道,送行,饯饮,唱离散曲,赠言,书报平安,软脚、洗尘、接风。 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应把握的原则: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旅游文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旅游文化是旅游者主体的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体系,偏重于精神。

东港市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项目规划

东港市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项目规划 一、涉海海岛旅游发展重大项目计划 1、东港市发展海洋休闲渔业项目:该项目重点是扶持发展以旅游为主的出海垂钓、捕鱼等渔家乐项目。需要省里出台相关扶持休闲渔业发展的旅游用渔船、渔港的部门协调以及船舶检验、行业管理、安全管理相关管理规定,使用海域的相关海域使用金减免等扶持政策。 2、大鹿岛甲午海战纪念馆项目 3、大鹿岛环岛路建设项目 4、獐岛整体开发项目 5、獐岛引水工程项目 6、零海岸泥螺滩旅游建设项目: “零海岸”泥螺滩旅游景区的开发是东港市五四农场根据丹东市和东港市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明确提出充分挖掘东港海洋旅游资源,实现“旅游旺市”和建设“海上东港”的总体思路,大力开发鸭绿江大道和海防路景观带的要求下,按照挖掘资源优势,开发特色旅游的目标,建设的国内独有的泥沙海滩旅游项目。充分利用黄海岸东港地区独有的淤泥滩(以五四农场泥螺滩的特有的海水、淡水和冲击淤泥的比例构成独有的资源条件,盛产的泥螺以其个大、味道鲜美而著称,每年南方江、浙一带的客商云集于此,争相采购泥螺发回上海、江、浙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销售,享有天下“第一泥螺滩”的美誉),开发参与性的赶海旅游项目,把“零海岸”泥螺滩景区打造

成为赶海捡泥螺、扒蚬子、垂钓、吃海鲜、观海景的渔家风情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体验游的特色旅游,展现泥螺滩风光,以满足游客对渔家生活的需求。开发赶海拾贝非常迎合目前游客喜欢参与性、体验性的渔家游。同时,景区开发为东港滩涂养殖业创造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将成为东港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该景区位于东港市五四农场窟窿山南部黄海,位于中国万里海疆的最东端起点附近而得名“零海岸”。规划总占地面积10000亩,已经投资100万元,已经建设了基本的接待设施。计划继续投资3000万元,建设以赶海拾贝和休闲渔业系列娱乐活动、渔家民俗风情旅游为主体功能的泥螺滩赶海渔村。集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旅游项目。具有九大功能区:银滩拾贝、碧波涌起、泥螺滩训练营、平风垂钓、渔村畅想、滨海渔村、深海探险区、童趣无限、现代设施渔业区。是一个以赶海拾贝和休闲渔业系列娱乐活动、渔家民俗风情旅游为主体功能的泥螺滩赶海旅游景区。以了解渔家风情,体验渔民生活,品尝黄海海鲜,集参与性、娱乐性、观赏性为一体的旅游项目,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可以深入其境的感受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恩赐,了解海洋知识,形成“赶海、耕海、吃海、玩海、知海、购海”六大板块的旅游形式。 景区的开发建设,将成为东港市“海角”旅游的一个重要项目,弥补了“海角”游的时间短,品种单一的缺点,可以共同打造东港的海洋旅游文化,形成一条独特的精品旅游线路。多年来,由于渔业生产,封海养殖,使本地人也无法下海,人们只能遥望大海,叹声回头。

福建旅游资源分析

神圣的妈祖朝觐 1、简介 常言道,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妈祖庙。 自北宋始,妈祖成为广泛流传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传统神祗,历经几千年融合厚造,其信奉日渐扩大,我国沿海沿江甚至沿河地区都建有妈祖庙。尤其在港、澳、台地区,信仰妈祖的人非常普遍,台湾全岛共有大小妈祖庙510座,其中台南一地即有116座,信众1700多万。在海外,妈祖信仰已传播到美国、巴西、阿根廷、法国、丹麦、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近30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妈祖信众2亿人,妈祖庙近4000座,形成了从我国沿海地区到世界各地影响颇大的妈祖文化信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分析 福建莆田,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的故乡。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福建莆田从软硬件方面,充分发扬了妈祖文化,各种旅游节、祭祀活动层出不穷,福建也因此获取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然而,虽经三十多年苦心经营,福建依然没有将妈祖文化捏合到位,没有将妈祖文化升华为妈祖信仰,更没有将莆田提炼成妈祖信仰的“麦加”、“耶路撒冷”从而导致了在同质化竞争的重重包围中,没有突围成功。 3、策略 谨以此,今后福建妈祖旅游资源之大发展,务必抓住以下两点。 (1)、打造并贯彻落实“妈祖在这里诞生”的妈祖信仰之核心灵魂。 (2)、以莆田为中心,整合全福建妈祖旅游资源,从软硬件上,将莆田锻造为妈祖信仰的“麦加”、“耶路撒冷”从而带动福建旅游业大繁荣。 动人的惠女风采 1、简介 福建泉州,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惠安女。 50年代,惠安妇女集体修筑了一个大水库,这是新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一个重要见证。60年代,8名惠安女跨海开发大竹岛的佳话曾名闻全国。改革

我国滨海旅游市场分析

对旅游市场的客源分析,是编制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结果对于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选划和最终确定都起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 1沿海城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1.1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的特征 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在我国入境旅游者中占有主体地位。2008年,我国沿海城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人数占全国入境外国旅游者人数的32.14%。在分析滨海国际旅游者特征由于部分数据难以获得,因此近似地使用全国的旅游统计数据。1.1.1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5—64岁之间,在各年龄段中亚洲旅客占绝大多数。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90%以上集中在15—24岁、25—44岁、45—64岁三个年龄段,其中25—44岁的入境旅游者所占比重最大,为51%;其次为45—64岁的入境旅游者,为40%;再次为15—24岁的入境旅游者,为9%。在各个年龄段的入境旅游者中亚洲旅客占绝大多数(日本旅客、韩国旅客和马来西亚旅客占主体地位),其次为欧洲旅客,再次为美洲旅客,最后是大洋洲和非洲旅客(表1)[1]。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年龄主要集中于25—44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一年龄段的旅游者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状况较好,更适合出游。入境旅游者中亚洲旅客占绝大多数,符合入境旅游客源地分布距离衰减规律。 表1 2008年我国各个年龄段的入境旅游者地区构成/% Tab.1Foreign visitor arrivals by age , 2008/%年龄 亚洲旅客美洲旅客欧洲旅客大洋洲旅客非洲旅客15—24岁 52.35 8.6335.80.230.9825—44岁62.428.0324.95 2.39 2.2045—64岁 59.09 12.66 23.95 3.17 1.13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编,《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年11月。 1.1.2入境旅游者以男性为主。2008年,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中男性所占比例为64.17%,女性所占比例为35.83%。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之所以多为男性,是由于男性在一般国家中收入较高,并且身体状况更适合进行远距离出游。1.1.3入境旅游客源主要香港同胞,香港游客入境方式以徒步为主,外国游客入境方式以乘飞机为主。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者(包括外国旅客、华 侨、港澳台同胞)主要入境方式依次为徒步、汽车、飞机、船舶和火车。入境外国游客主要入境方式依次为飞机、徒步、汽车、船舶、火车。我国沿海城市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是香港同胞,由于香港与大陆接壤,徒步入境方式较为快捷方便。2008年,入境旅游者(包括外国旅客、华侨、港澳台同胞)采用徒步入境方式的占56.48%,乘汽车 入境的占25.13%, 乘飞机入境的占12.93%,乘船入境的占4.21%,乘火车入境的占1.24%。外国游客乘 飞机入境的占55.20%,徒步入境的占15.11%,乘汽车入境的占15.09%,乘船入境的占11.30%,乘火车入境的占3.29%。 收稿时间:2010-09-16;修回时间:2010-12-19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908专项(编号:908-ZC-I-19)资助。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2-0317-05 我国滨海旅游市场分析 刘明1,徐磊2 (1.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中国北京100860;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北京 100872) 摘要: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分析是编制沿海地区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选划新型潜在滨海旅游区 起重要的参考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运用旅游市场分析的框架,对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获得我国滨海旅游入境客源市场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旅游动机等方面的结论,以及滨海旅游国内客源 市场的特征,进而对我国滨海旅游潜在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我国滨海旅游客源市场的思路和对策。关键词:滨海旅游;客源市场;入境旅游中图分类号:F062.1;F590 文献标识码:A 第31卷第2期经济地理Vol.31,No.22011年2月ECONOM IC GEOGRAPHY Feb.,2011

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管理

L e gal Sys t em A n d Soci et y 200H.口6(中)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管理 骆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在旅游业中所处的重要性,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处的现状,并就现状提出自 己的一些看法,最终寻求出一些合理的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旅游业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0592(2008)06—16401 旅游业的兴起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和阶段的产物。在当代,旅游业的发展日益重要,它不仅以多样的产品形式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带给人们新的糟神体验,也以全新的产业形态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自然资源耗费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兴要素. 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形式,它是指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带着了解历史、建筑、艺术、宗教、风俗民情等特殊目的去参观游览或参与的活动,所以要满足文化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就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其中也包括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大量现实存在的富有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如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宗教设施、民俗礼仪、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等。文化旅游产品大都凝聚了历史文化知识和内在精神内涵,它能提高文化旅游者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层次,给旅游者以不同于自然观光式旅游的生活体验,因此对旅游者、对旅游产业都具有独特价值。 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明显的经济效益而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受到各地政府管理部门的普遍关注。我国旅游业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水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应当看到,由于经验、意识、信息等种种原因,当前的文化旅游业发展中问题还很多,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和整体设计,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文化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有机联系和有吸引力的创意,景点散乱的现象普遍,缺乏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些人造景观盲目仿古崇洋、抄袭复制造成缺乏特色对一些有独特价值的人文景观保护不够,破坏了其布局的整体性和内含的文化意味一些地方在开发节庆民俗中,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和民族风情的招牌,宣扬鬼神迷信和低级趣味等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产生其中既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者及文化旅游产品提供者知识水平上的原因,也有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者及文化旅游产品提供者缺少长远市场目标、急功近利追求经济效益的原因,商所有这些原因总的归结为一点就是无视文化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处在市场经济的旅游产业无时无刻不在竞争着,要搞好旅游产业,就必须要求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文化旅游产品的提供,必须像生产其他产品一样,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特色,改进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而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交通设施的建设,人们的联系比以前更便捷、密切,人们出行更便利,实现自身了解文化增长知识的文化旅游的愿望变得更加现实,这就要求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进行系统化管理,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要合理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我认为有以下几条措施: 首先,建立系统、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旅游业是具有较高社会 作者简介:骆凯,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164关联性的行业,其兴衰成败和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综合发展密切相关,职能单一的部门很难进行有效管理,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分工协调,统一行动,互相配合。旅游业各相关产业组织间尽管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但往往缺少具体有效的约束性管理制度来保持彼此联系方式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发展中出现混乱、无序、缺乏长期规划等现象也就毫不奇怪了。要发展健康有序的旅游业,就必须考虑建立科学的系统管理体系,改变旅游业管理中多头主管、管理职能单一、部门管理权限不清等问题,要依据法治精神,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编制、职责,加大行政管理部门系统化建设的力度。 其次,构建立体、多元的文化资源开发主体,改变传统行政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当前许多地方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资金需求量虽然并不庞大,但由于经济水平、信息等方面的限制,资金需求的压力仍然不小。目前大多数地方特别是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政府的投资性参与都很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企业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的不断增强,企业直接利用参与文化资源开发活动来宣传和推销自己,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己成为可能。因此,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政府起协调、指导作用,由企业自己搭台唱戏,演好主角,讲求实效,不流于形式,应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依托地方丰厚但很分散的文化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挖掘推出一批有市场潜力的优势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这样,通过调动更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既可以减少政府财政负担,也可以减少政府直接面对市场的风险,对文化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更为有利。 再次,加强科学的系统规划,优化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国家要加强对旅游文化区域环境的科学规划,协调园林、建筑、土地、林业、经济、旅游、环保、交通、文化、文物、宗教等部门,在对景区环境进行综合考察、评价,以及对环境容量和旅游规模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提出规划方案,并且要协调好旅游业与其他经济事业之间、旅游文化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景区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关系。最后要必须强调以文化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保护性开发,使传统文化、过去的东西得以保存下来,避免文化资源开发盲目崇洋过分“现代化”现象的出现。 只有通过上述的意见的实施,才能把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优势凸现出来,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事实也证明,只有营造出合理的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系统,才能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l】陈传康.旅游资源鉴赏与开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2】李秀金.对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管理.山东大学学报.2002 【3】简玉华.旅游规划与开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优.选)

福建省土地资源概况 土地资源· 福建是全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千米,全省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3%,居全国第23位。福建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海拔8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9.3%,海拔80米以下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10%强。平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较大的有福州、漳州、泉州和兴化等四大平原。1998年底,全省有耕地1178.18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仅0.036公顷。粮食作物主要是稻谷,其次为甘薯。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柑桔、烟草、油菜、花生、茶叶。福建是中国主要产茶省之一,武夷岩茶是中国名茶,兼有绿茶清韵和红茶浓郁的特点,安溪铁观音、闽北水仙、福州茉莉花茶等名牌产品享誉海内外。福建省还盛产龙眼、柑桔、荔枝、枇杷、柚子、菠萝、香蕉等热带、亚热带水果。 全省土地资源呈现以下特点: (1)绝对量少,人均占有量低。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9%;人均土地面积3.38公顷,不到全国人均土地面积的一半,是最少的省份之一。 (2)宜林地多,宜耕地少。全省山地丘陵约占土地总面积的90%,地形坡度较大,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开垦为耕地而适宜林木生长。全省宜林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74%,宜耕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1%。 (3)耕地中高产田少,中低产田多。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全省高、中、低产田占现有耕地的比例分别为17%、38%和45%,中低产田合计占全省耕地的83%。 (4)沿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大。福建海域宽阔,海岸线长,沿海港湾有125个,港湾内侧大多分布着浅海滩涂,主要分布在三都澳、兴化湾、罗源湾等18个港湾,据适宜性评价,可围垦滩涂资源约有4.27万公顷。

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业 作者:王诗成文章来源:海洋财富网点击数:2114更新时间:2007-3-23 (一)旅游溯源与现状 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1.国外旅游发展状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出现,推动了人们离家远走的需要,这也许是“旅行”的萌芽。早在公元前3000年,“海上民族”腓尼基人就开始在地中海和爱琴海进行商业旅行,其旅行范围西越直布罗陀海峡,北至北欧波罗的海各地,东到波斯湾、印度。 公元前8世纪,古埃及、古希腊因宗教朝圣而兴起的宗教旅行波及全球。后来,出现了考察旅行,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他曾遍访埃及、西亚、希腊本土、黑海及南意大利的希腊城邦等地。每到一处,即探寻名胜古迹,观察民俗风情,搜集传说旧闻,这些活动都丰富了他的史学巨著《历史》的内容。古罗马时代是世界古代旅行全盛时期。公元7~8世纪,阿拉伯帝国时期旅行开始出现了求知求学的倾向。旅行家、史学家马苏第,曾游历埃及、巴勒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地。旅行家巴图特在外旅行长达38年之久,在1345--1346年间到过中国,著有《亚洲非洲旅行记》,记载了中国的城市、商埠、物产和风俗。 13世纪,外交、贸易旅行发展起来。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随其父、叔经两河流域,越伊朗高原和帕米尔,来到中国的上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先后在中国供职l7年。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西藏、云南、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地,都留有马可·波罗的足迹。他还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进行了外交访问。公元l292年他离开中国经苏门答腊、印度,于公元1295年回到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以中国为重点,记述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许多国家的情况。 意大利籍葡萄牙航海家哥伦布,在1492年奉西班牙统治者之命,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在以后的三次航行中,发现了新大陆,到达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洪都拉斯、巴拿马等地。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林雅瑜(1) 田芳芳(6) 邱志康(8) 所在院系: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级

泉州市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北承福州,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宝岛,辖4个区,3个县级市,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的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影响力小,在国内旅游中的地位不明显。政府部门对其发展的重视力度不够,城市旅游发展存在很多问题,离旅游大市还有一段距离。本次旅游资源调查主要为区域旅游开发和投资结构分析提供依据,根据旅游资源特征分层次,突出重点。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例如政府旅游门户网站、地图、地名录、百度百科、旅游志等相关资料,通过这次资料的整理,可以了解和掌握旅游资源种类和分布特征。 一、泉州市旅游概况 泉州市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全市风景奇特,古迹众多,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44处,在福建省首屈一指。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市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为泉州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亦使泉州成为福建省旅游资源的富集区。 泉州市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多,类型全,分布相对集中。全市旅游资源单体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8个主类均有。作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泉州古城文化旅游核心区的重要文化旅游景点:清源山、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李贽故居、承天寺、铜佛寺、县城隍庙、通淮关岳庙、释迦寺、玄妙观、花桥慈济宫、富美宫、白耉庙、铁炉庙、圣公宫一峰书院碑记及梅花石等。非物质的闽南文化生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为南音(泉州弦管)。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0项,为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园戏、高甲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惠安石雕、泉州花灯、德化瓷烧制技艺、惠安女服饰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7项,为打城戏、晋江高甲戏(柯派)、泉州五祖拳、李尧宝刻纸、江加走木偶头雕刻、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晋江水密隔舱造船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市)、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惠安县)、闽南民居(蔡氏古民居)营造技艺(南安市)、闽南民居(杨阿苗民居)营造技艺(鲤城区)、灵源万应茶、泉州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晋江闽台东石灯俗、晋江“嗦啰连”习俗、蟳埔女生活习俗等。全市旅游资源单体90%集中分布在旅游业发达的惠安、洛江、泉港三个地方,且新发现的120多个旅游资源单体也主要分布在这三个地方。 泉州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为戴云山主体部分,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

2021年滨海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滨海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导语:现代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规模之大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现象。旅游活动参加者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下面是收集的滨海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欢迎阅读。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滨海旅游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项目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项目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项目产品市场前景 (二)项目原料供应问题 (三)项目政策保障问题 (四)项目资金保障问题 (五)项目组织保障问题 (六)项目技术保障问题 (七)项目人力保障问题

(八)项目风险控制问题 (九)项目财务效益结论 (十)项目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滨海旅游项目建设背景

(一)国家产业政策鼓励滨海旅游行业发展 (二)滨海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二、滨海旅游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进一步推进我国滨海旅游行业发展 (二)…… (三)…… 三、滨海旅游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文献综述与查阅 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综述

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综述 09旅(3)周晓雯 一、我国滨海旅游的现状 滨海旅游业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与滨海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相互关系问题,是许多学者都在研究与探讨的问题,这首先需要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l%,这一辽阔的领域,有着发展旅游的广阔前景。 目前,世界中低纬度的滨海地带是旅游的热点地区,尤其是现在人们很重视滨海旅游“3s”工程:阳光(Sun)、沙滩(Sand)和海水(Sea)及其他滨海风光构成的综合景观,适宜消暑度假,是现代都市人们消除紧张、放松心情的好去处,是上班族的最爱。休闲疗养,旅游观光的特色旅游是中老年人的首选。海景中的自然风光,海蚀风景地貌、海潮的形成,及其人文景观资源也有很好的旅游价值,是学生族及对海洋有求知欲与探索欲的人的向往之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由过去的政治性外事接待部门转向经济性产业。目前,中国旅游业在接待能力、外汇收入、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旅游人才的培养及旅游交通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和经济量不断扩大,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民经济总体水平。 我国的滨海旅游业也同样发展迅速,海岸带旅游资源是我国滨海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 000 km的大陆海岸线,14 000 km的海岛海岸线和6 500余个岛屿。根据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海洋网站)提供的信息:截止1997年主要沿海城市旅游涉外饭店1 545家,床位总数55.93万张,旅游从业人员42.97万人。1997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 18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5.33亿美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l4.7%,海洋旅游业增加值196亿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l3.2%,占GDP的0.2%。1998年,滨海旅游业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l4.35%。旅游业正成为除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之外的第三大海洋产业。滨海旅游业成为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点。由于各海洋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地中海沿岸诸国竞相建立滨海旅游区,导致这一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度假休闲,开发者竭力扩充旅游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区的功能。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滨海旅游业者们,通过滨海旅游资源的深层次的开发,创造现代化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环境,为国内外游客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