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eal-time PCR 原理介绍

Real-time PCR 原理介绍

Real-time PCR 原理介绍
Real-time PCR 原理介绍

Real-time PCR 原理介绍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于1996年由美国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由于该技术不仅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与常规PCR相比,它具有特异性更强、有效解决PCR污染问题、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本文试就其定量原理、方法及参照问题作一介绍。

一.实时荧光定量PCR原理

所谓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Ct 值的定义

在荧光定量PCR技术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Ct值。C代表Cycle,t代表threshold,Ct值的含义是: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如图1所示)。

图1. Ct值的确定

2.荧光域值(threshold)的设定

PCR反应的前15个循环的荧光信号作为荧光本底信号,荧光域值的缺省设置是3-15个循环的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倍,即:threshold = 10 ′SDcycle 6-15

3.Ct值与起始模板的关系

研究表明,每个模板的Ct值与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1〕,起始拷贝数越多,Ct值越小。利用已知起始拷贝数的标准品可作出标准曲线,其中横坐标代表起始拷贝数的对数,纵坐标代Ct值(如图2所示)。因此,只要获得未知样品的Ct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

图2. 荧光定量标准曲线

4.荧光化学

荧光定量PCR所使用的荧光化学可分为两种:荧光探针和荧光染料〔2〕。现将其原理简述如下:

1)TaqMan荧光探针:

PCR扩增时在加入一对引物的同时加入一个特异性的荧光探针,该探针为一寡核苷酸,两端分别标记一个报告荧光基团和一个淬灭荧光基团。探针完整时,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被淬灭基团吸收;PCR扩增时,Taq酶的5’-3’外切酶活性将探针酶切降解,使报告荧光基团和淬灭荧光基团分离,从而荧光监测系统可接收到荧光信号,即每扩增一条DNA链,就有一个荧光分子形成,实现了荧光信号的累积与PCR产物形成完全同步。如图3所示。

图3. TaqMan 荧光探针工作原理

2)SYBR荧光染料:

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过量SYBR荧光染料,SYBR荧光染料特异性地掺入DNA双链后,发射荧光信号,而不掺入链中的SYBR染料分子不会发射任何荧光信号,从而保证荧光信号的增加与PCR产物的增加完全同步。

二.内标在传统定量中的意义

1.几种传统定量PCR方法简介〔3〕:

1)内参照法:

在不同的PCR反应管中加入已定量的内标和引物,内标用基因工程方法合成。上游引物用荧光标记,下游引物不标记。在模板扩增的同时,内标也被扩增。在PCR产物中,由于内标与靶模板的长度不同,二者的扩增产物可用电泳或高效液相分离开来,分别测定其荧光强度,以内标为对照定量待检测模板〔4〕。

2)竞争法:

选择由突变克隆产生的含有一个新内切位点的外源竞争性模板。在同一反应管中,待测样品与竞争模板用同一对引物同时扩增(其中一个引物为荧光标记)。扩增后用内切酶消化PCR产物,竞争性模板的产物被酶解为两个片段,而待测模板不被酶切,可通过电泳或高效液相将两种产物分开,分别测定荧光强度,根据已知模板推测未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5〕。

3)PCR-ELISA法:

利用地高辛或生物素等标记引物,扩增产物被固相板上特异的探针所结合,再加入抗地高辛或生物素酶标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最终酶使底物显色。常规的PCR-ELISA法只是定性实验,若加入内标,作出标准曲线,也可实现定量检测目的〔6〕。

2.内标在传统定量中的作用

由于传统定量方法都是终点检测,即PCR到达平台期后进行检测,而PCR经过对数期扩增到达平台期时,检测重现性极差。同一个模板在96孔PCR 仪上做96次重复实验,所得结果有很大差异(见图4),因此无法直接从终点产物量推算出起始模板量。加入内标后,可部分消除终产物定量所造成的不准确性。但即使如此,传统的定量方法也都只能算作半定量、粗略定量的方法。

图4. 相同模板在同一台PCR仪上进行96次扩增的扩增曲线图

终点处检测产物量不恒定;Ct值则极具重现性

三.内标对荧光定量PCR的影响

1.实时荧光定量PCR无需内标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定量只能终点检测的局限,实现了每一轮循环均检测一次荧光信号的强度,并记录在电脑软件之中,通过对每个样品Ct值的计算,根据标准曲线获得定量结果。因此,实时荧光定量PCR无需内标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的:

1)Ct值的重现性

PCR循环在到达Ct值所在的循环数时,刚刚进入真正的指数扩增期(对数期),此时微小误差尚未放大,因此Ct值的重现性极好,即同一模板不同时间扩增或同一时间不同管内扩增,得到的Ct值是恒定的。(见图4)

2)Ct值与起始模板的线性关系

由于Ct值与起始模板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可利用标准曲线对未知样品进行定量测定,因此,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一种采用外标准曲线定量的方法。

2.内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影响

若在待测样品中加入已知起始拷贝数的内标,则PCR反应变为双重PCR,双重PCR反应中存在两种模板之间的干扰和竞争,尤其当两种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相差比较大时,这种竞争会表现得更为显著〔7,8〕。但由于待测样品的起始拷贝数是未知的,所以无法加入合适数量的已知模板作为内标。也正是这个原因,传统定量方法虽然加入内标,但仍然只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

美国Texas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外标法定量和内标法定量的方法学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内标法作为定量或半定量的手段是不可靠的,而外标准曲线的定量方法是一种准确的、值得信赖的科学方〔9〕。

Applied Biosystems公司的7700型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是全球公认的荧光定量PCR的金标准,可实现多色荧光同时检测,但定量检测仍然采用外标准曲线的方法,而不用内标进行定量。

综上所述,利用外标准曲线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是迄今为止定量最准确,重现性最好的定量方法,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认,广泛用于基因表达研究、转基因研究,药物疗效考核、病原体检测等诸多领域〔10,11,12,13〕。

参考文献

1.Higuchi R, Fockler C, etal. Kinetic PCR analysis: real-time monitoring of DNA amplification reactions. Biotechnology, 1993, 11(9): 1026-1030.

2.DNA/RNA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ev. B Applied Biosystems

3.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0, 23(2): 120-121.

4. Anderson KM, Cheung PH, Kell MD. Rapid generation of homologous internal standards and evaluation of data for quantitaion of messenger RNA by com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J Pharmacol Toxicol Methods, 1997, 38: 133-140.

5.Wuhu A, Waiztu M, Koch A. A rapid and sensitive protocol for competitive reverse transcriprase (CRT) PCR analysis of cellul ar genes. Brain Pathol, 1998, 8: 13-18

6.仝文斌,高巍,费然等. 核酸扩增产物的量化酶免疫通用型检测方法.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 22: 83-86.

7. Actor JK, Limor JR, Hunter RL. A flexible bioluminescent-quantitive polymerase reaction assay for analysis of competitive PCR amplicons. J Clin Lab Anal, 1999, 13(1): 40-47.

8. Schnell S, Mendoza C. Enzy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for a theore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com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C-PCR). J Theor Biol, 1997, 184(4): 433-440.

9. Ke LD, Chen Z, Yung WK. A reliability test of standard-based quantitative PCR: exogenous vs endogenous standards. Mol. Cell Probes, 2000, 14(2): 127-135.

10. Becker K., D. Pan and C.B.Whitel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o assess gene transfer. Hum. Gene Ther, 1999, 10: 2559-2566.

11. Higgis, J.A., etal. 5’ nuclease PCR assay to detect Yersinia pesits. J Clin Microbiol, 1998, 36: 2284-2288.

12. Bieche I., P.Oondy, etal.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assay for future nagement of ERBB2-based clinical apolications. Clin.Chem, 1999, 45: 1148-1156.

13. Wang X. X. Li, etal. Application of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to quantitate induced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 beta mRNA in ischemic brain tolerance. 2000,Neurosci.Res, 59(2): 238-46

社会学原理复习完整

社会学原理(2018上)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 简述题(每小题6分,30分) 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社会学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等基本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具体社会科学,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社会运行论) 首次提出:1838年,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社会学之父”) 糅合(社会哲学)——独立(研究社会现象) 哲学思辨——实证研究(实证知识) 一般社会哲学——专门具体科学 2.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1)提出和界定问题 (2)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3)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路径、方法与具体计划 (4)收集数据、资料 (5)整理和分析资料 (6)阐明研究发现:新发现及其解释 (7)得出研究结论:概括性、完备性与有效性 (8)发表研究成果 3.社会互动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在特定情境与背景下通过信息传递

而 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日常生活现象;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 4.社会网络概念的基本内涵 是社会行动者(个人、群体、组织乃至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社会关系的交织 在社会网络中人们共享某些社会资源或观念,但关系一般不如有组织群体那么严格、规范社会网络具有多重性与交迭性 5.社会分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角色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角色的过程;是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 6.社会保障概念的基本内涵 含义:就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力衰、意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有的国家在上述基础上,另外提供一些面向全民的福利设施、服务和物质资助 意义:有助于平等、公正、稳定、社会发展 7.社会角色概念的基本内涵 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特定身份人士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科层制概念的基本内涵 (1)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遵章办事的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2)是韦伯提出的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也是现代社会组织的典型设计方式

pcr技术原理简介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 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 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Plateau)。到达平台期所需循环次数取决于样品中模板的拷贝。 PCR的反应动力学 PCR的三个反应步骤反复进行,使DNA扩增量呈指数上升。反应最终的DNA 扩增量可用Y=(1+X)n计算。Y代表DNA片段扩增后的拷贝数,X表示平(Y)均每次的扩增效率,n代表循环次数。平均扩增效率的理论值为100%,但在实际反应中平均效率达不到理论值。反应初期,靶序列DNA片段的增加呈指数形式,随着PCR产物的逐渐积累,被扩增的DNA 片段不再呈指数增加,而进入线性增长期或静止期,即出现“停滞效应” ,这种效应称平台期数、PCR 扩增效率及DNA聚合酶PCR的种类和活性及非特异性产物的竟争等因素。大多 数情况下,平台期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 PCR扩增产物 可分为长产物片段和短产物片段两部分。短产物片段的长度严格地限定在两个引物链5'端之间,是需要扩增的特定片段。短产物片段和长产物片段是由于引

社会学原理课程复习考试试题及答案A

《社会学原理》复习纲要A 一、单项选择题 1.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孙文 2.一个人接受角色规范的要求、愿意履行角色规范的状况称为()。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同 D.角色失败 3. 在违法的行为发生后,通过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惩罚的手段来予以制裁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消极的控制 B.内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的控制 4. 一个人因为在公司基层岗位表现突出,被晋升为领导岗位,因此需要到总公司接受岗前培训。这种现象称为()。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 子女成婚后仍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7. 有人将社会学喻之为“社会医学”,把社会学家称为“社会医生”,这说明了社会学具有的()功能。 A.社会管理 B.社会教育 C.社会批评 D.社会控制 8. 认为越轨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生活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这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9. 体现手工业作坊的管理方式的管理理论是()。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0. 学校教育属于()。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基本社会化 D.预期社会化 11. 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A.功能整合 B.结构整合 C.符号整合 D.关系整合 第 1 页共4 页

PCR原理及过程

PCR技术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 来源:易生物实验浏览次数:3623 网友评论0 条 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由美国PE Cetus公司的Kary Mullis在1983年(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建立的。这项技术可在试管内的经数小时反应就将特定的DNA片段扩增数百万倍,这种迅速获取大量单一核酸片段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反应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聚合酶链式反应的原理。 2. 掌握移液枪和PCR仪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由美国PE Cetus 公司的Kary Mullis在1983年(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建立的。这项技术可在试管内的经数小时反应就将特定的DNA片段扩增数百万倍,这种迅速获取大量单一核酸片段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它不仅是DNA分析最常用的技术,而且在DNA重组与表达、基因结构分析和功能检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PCR可以被认为是与发生在细胞内的DNA复制过程相似的技术,其结果都是以原来的DNA为模板产生新的互补DNA片段。细胞中DNA的复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参与复制的有多种因素。PCR是在试管中进行的DNA复制反应,基本原理与细胞内DNA复制相似,但反应体系相对较简单。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 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 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做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 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 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模板DNA、L dNTP Taq DNA聚合酶(5U/μL)、SSR引物 O 10 ×buffer、15mmol/L Mg2+、ddH 2 PCR仪、移液枪、PCR板 四、实验步骤 1、配制20μL反应体系,在PCR板中依次加入下列溶液: 模板DNA 2μL 引物1 1μL 引物2 1μL dNTP μL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简答题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实证主义(孔德):基本信念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根本区别,应当像研究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科学。基本原则:(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假设;(2)方法论的自然主义假设;(3)知识论都经验主义原则;(4)“价值中立”的要求;(5)社会科学是社会工程的工具与基础,科学使预测成为可能,而预测则有助于控制社会都过程与结束它的自发性与破坏性。因此社会知识本质上是实践取向的。 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理论,在于考察社会行动和社会系统各个不同部分的反应规律,研究构成社会机体的哥哥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在孔德看来,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一旦这种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系统的运转就会发生障碍,造成社会病态。 社会动力学(孔德):关于人类自然进步的一般理论,主要是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的基本内容。 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理论(孔德):孔德认为,他通过研究人类的智力在各个方面和各个时代的发展,发现了一条人类智力必须遵循都根本规律,它是建立在我们的机体发展和历史经验事实所提供的充分根据的稳固基础之上的。这个规律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我们的每一个知识部门,都相继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科学阶段,或实证阶段。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因此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或历史时期:远古时代的神学阶段,中世纪以来的形而上学阶段,18、19世纪之交开始逐步进入的科学阶段。 社会有机体论(斯宾塞):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即一个社会或社会结构被视为一个“活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特征的关系,例如法律、家庭、犯罪等等,当它们与其他的社会特征相互作用时,通常会受到检验以满足社会需要。一个社会或社会有机体的所有元素,它们具有维护有机体的稳定和团结的功能。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俄国社会学家P·von 利林费尔德、德国社会学家A·舍弗勒等。 形式社会学(齐美尔):齐美尔认为,人们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存在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就是社会学研究的内容,这就是齐美尔率先提出的形式社会学。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 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 、群学:清朝末年,西方社会学说被介绍到中国来有两种名称,一曰群学、一曰社会学。谭嗣同于1896 年著《仁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学。章太炎于1902 年翻译出版日本岸本武太著《社会学》,中文书名也定为《社会学》。但为什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却称为“群学”,而不称为“社会学”?这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情况,倡言群学是适应了时代潮流,能够起到鼓励中国人救亡图存、团结御敌的功效,对国家、社会的进步更能起到促进的作用。严复在其《原强》一文中说,为什么称斯宾塞的书(指《群学肄言》)为“群学”,“就荀卿言人之贵于禽兽者,以能群也,故曰群学”。 3 、结构功能主义: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的理论派别提出的社会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它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各部分之间互相协调。社会有自我调节功能,当它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时,各部分会相互适应,使社会系统达到新的平衡。本世纪40 至50 年代该理论在美国有重要影响。 4 、冲突理论:使20 世纪50 年代形成的以反对结构功能学派为特点的社会学流派。该理论流派不同意结构功能学派用均衡来解释社会现象,而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变迁。它认为现实社会中冲突不可避免,冲突既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 5 、符号互动理论:是解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过程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是借助于符号这种工具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其效果有赖于对所有工具——符号的理解,因此,互动实际上是角色互动、符号的互动。交换理论: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1、社会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2、社会唯实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它认为社会不仅是个人的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齐美尔和法国的迪尔凯姆等。这一派强调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社会。 3、社会唯名派是西方经典社会学的一个理论流派。在对社会的认识问题上,它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吉丁斯、法国的达尔德和德国的韦伯等。这一派社会学家注重个人行为的研究。 4、社会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结成的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和关系的总称。在社会关系的结构中,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科学、家庭、教育等等关系都是在生产关系基础上建立起的次生关系。全部社会关系构成一个特定的社会。 5、生产关系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社会关系。 6、,礼俗社会又称"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传统社会。它的特征是:规模小,分工简单,角色分化少,家庭为社会的核心单位,情感型的初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习俗和传统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后者指现代社会。 7、法理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礼俗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专指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它的特征是:规模大,分工复杂,角色分化多,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非情感型的次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人的行为受制度和法律制约,社会具有很强的异质性 8、转型社会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会。它兼有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两种社会的特征。中国目前的社会就属于这种类型。 9、社会整合又称"社会一体化",是与"社会解体"相对应的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指社会的各个部分、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统 一、协调整体的过程。人与人之间共同利益的存在以及对人的行为起制约、控制作用的文化(包括价值观念、制度及其它社会规范)的存在是社会整合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社会整合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明确提出来的,主要的社会整合形式有:文化整合、制度整合、规范整合和功能整合等。 10、生态环境指直接影响一定社会人们生活的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特定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空间、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 11、人口指生活在一定时空内,具有一定质量和数量,由一定社会关系组合起来的人的总体。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和社会构成的中心要素,具有社会性和具体性的基本特征。人口的概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素质)、人口构成和人口变动等。 12、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指一个社会(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全体成员的体质、智能与文化程度、劳动技

PCR技术及原理

PCR定义: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是一项DNA 体外合成放大技术,能快速特异地在体外扩增任何目的DNA。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序列分析,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多态性研究等许多方面。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PCR反应成分: 1、模板DNA; 2、引物; 3、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DNA聚合酶; 5、反应缓冲液、Mg2+等。 二、PCR反应基本步骤: 1、变性(denaturation):通过加热使模板DNA的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双链分开而成单链的过程,高温使双链DNA解离形成单链(94℃,30s)。 2、退火(annealling):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DNA中互补区域结合成杂交分子,低温下,引物与模板DNA互补区结合(55℃,30s)。 3、延伸(extension):在DNA聚合酶、dNTPs、 Mg2+存在下,DNA聚合酶催化引物按5’→3’方向延伸,合成出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DNA子链,中温延伸,DNA聚合酶催化以引物为起始点的DNA链延伸反应(70~72℃,30~60s)以上述三个步骤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均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经过n次循环后,目的DNA以2n的形式增加。 PCR扩增的基本方法 PCR反应的成分和作用

总体积:一般为25μl~100μl 一、无Mg2+buffer:由纯水、kcl、Tris组成。Tris用于调节反应体系pH值,使Taq酶在偏碱性环境中反挥活性。kcl可降低退火温度,但不能超过50?mmol/L,否则会抑制DNA聚合酶活性。二、Mg2+:终浓度为1.5~2.0mmol/L,其对应dNTP 为200?μmol/L,注意Mg2+与dNTPs之间的浓度关系,由于dNTP与Taq酶竟争Mg2+,当dNTP浓度达到1?mmol/L时会抑制Taq酶的活性。?Mg2+能影响反应的特异性和产率。、 三、BSA:一般用乙酰化的BSA,起着减少PCR管对Taq酶的吸附作用,对Taq酶有保护作用。 四、底物(dNTPs):dNTPs具有较强酸性,其储存液用NaOH调pH值至7.0~7.5,一般存储浓度为10 mmol/L,各成份以等当量配制,反应终浓度为20~200μmol/L。高浓度可加速反应,但同时增加错误掺入和实验成本;低浓度可提高精确性,而反应速度会降低。 五、Taq酶:能耐95℃高温而不失活,其最适pH值为8.3~8.5,最适温度为75~80℃,一般用72℃。能催化以DNA 单链为模板,以碱基互补原则为基础,按5’→3’方向逐个将dNTP分子连接到引物的3’端,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新的DNA子链。无3’→5’的外切酶活性,没有校正功能。某种dNTP或Mg2+浓度过高,会增加其错配率。用量一般为0.5~5个单位/100μl。 六、模板:PCR对模板DNA的纯度不要求很高,但应尽量不含有对PCR反应有抑制作用的杂质存在,如蛋白酶、核酸酶、TqaDNA聚合酶抑制剂、能与DNA结合的蛋白质。模板DNA的量不能太高,否则扩增可能不会成功,在此情况下可适当稀释模板。 七、引物:引物浓度一般为0.1~0.5μmol/L,浓度过高会引起错配和非特异扩增,浓度过低则得不到产物或产量过低。引物长度一般15~30个碱基,引物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特异性。其3’末端一定要与模板DNA配对,末位碱基最好选用A、C、G(因T错配也能引发链的延伸)。 引物G+C约占45~55%,碱基应尽量随机分布,避免嘧啶或嘌呤堆积,两引物之间不应有互补链存在,不能与非目的扩增区有同源性。 PCR反应条件的选择(影响因素) 温度参数: 1、变性:模板变性完全与否是PCR成功的关键,一般先于94℃(或95℃)变性3~10min,接着94℃变性30~60s。 2、退火:退火温度一般低于引物本身变性温度5℃。引物长度在15~25bp可通过公Tm=(G+C)×4℃+(A+T)×2℃计算退火温度,一般退火温度在40~60℃之间,时间为30~45s。如果(G+C)低于50%,退火温度应低于55℃。较高的退火温度可提高反应的特异性。 3、延伸:延伸温度应在Taq酶的最适温度范围之内,一般在70~75℃。延伸时间要根据DNA聚合酶的延伸速度和目的扩增片段的长度确定,通常对于1kb以内的片段1min是够用的。 循环数: PCR的循环数主要由模板DNA的量决定,一般20~30次循环数较合适,过多的循环数会增加非特异扩增产物,具体要多少循环数可通过预试验确定。 PCR产物积累规律: 反应初期产物以2n呈指数形式增加,至一定的循环数后,引物、模板、DNA聚合酶形成一种平衡,产物进入一个缓慢增长时期(“停滞效应”),即“平台期”。到达平台期所需PCR循环数与模板量、PCR扩增效率、聚合酶种类、非特异产物竟争有关。

社会学试题整理

西方社会学理论资料 名词解释: 1. 初级群体(库利) 初级群体的属于引自斯莫尔和温森特1894年所著的《社会研究导论》一书。库利将个人每天臵身其中的初级群体,如家庭、儿童游戏群伙、邻里和其他类似的社会群体成为“人性的摇篮”和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他认为,“我所说的初级群体,其特征是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它们在许多意义上都是初级的,但主要在与他们是形成个人社会性与社会理想的基础。”在他看来,正式在初级群体中,个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属于社会,并且了解到人们具有的共同思想,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会理想。他同时指出,在初级群体中不仅有和谐,也有竞争、倾轧和仇视。初级群体不依赖于大社会,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社会的精神。 2. 镜中我(库利)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①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 ②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③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3. 价值中立性与价值相关性(韦伯) 价值相关性是指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研究者在选题和收集材料上所表现出的主观兴趣,同时,又指在研究工作得出结论后,研究者在实际应用结论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目的性。在通常情况下,研究者根据其所在社会中人们所持有的一般文化价值,选择经验中的某一部分题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特定时代的价值目标对社会科学家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探

《社会学原理》期末试卷

B 、 E 、 双重性D.过渡性 ) 主干家庭 C. ) 职业声望 C. 整合性 E. 福建师范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社会学原理》期末考试 A 卷 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1分,共10 分) 1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由( )提出来的 A. 涂尔干 B.马克思 C.斯宾塞 D.孔德 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运行 C.社会制度 D. 社会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 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与“浊浪掩红日,狂沙浸炊烟” 的意境迥异,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来看,它体现了( ) A. 要素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B. 要素相同,导致结构相同 C. 要素相同,要素之间关系不同,导致结构不同 D. 要素不同,要素之间关系相同,导致结构不同 4. 孔德认为人们的思想或智慧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 ) A. 神学、实证、形而上学阶段 B. 形而上学、神学、实证阶段 C. 实证、神学、形而上学阶段 D. 神学、形而上学、实证阶段 5. 从费孝通教授的学术经历可以看出( )的重要性 A. 家庭研究 B.社会问题研究 C.社区研究 D.民俗研究 6. 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把文化分为 ( ) A.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 B. 科技、规范、语言、价值 C. 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 D. 文化区、文化区域、文化圈和边际文化 7. 把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称为文化,把科学技术创造的物质 成果称为“浅薄的文明”的观点出自( ) A.德国部分古典哲学家 B.马林诺夫斯基 C.克罗伯 D. 傅立叶 8. 一般地说,家庭建立的基础是( ) A.生产关系 B. 婚姻关系 C.亲子关系 D. 抚养与赡养关系 9. 在19世纪30(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10. 西方国家的逆城市化转变是指( ) A.农村人口流向城市 B. 城市人口流向卫星城 C. 城市人口流向农村 D. 城市人口流向卧城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务必写在答题纸上,每小题 2分,分) 1. 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主要角度有( 自然环境、人口、文化 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阶级结构 经济、政治、文化 阶层结构 2. 我国现代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 A.稳定性 B.封闭性 C. 3. 家庭的结构主要有( A.血缘家庭 B.核心家庭 D. 联合家庭 E.其他家庭 4. 以下属于社会资源的有( A.经济利益 B.政治权力 D.生活质量 E.知识技能 5.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 A. 社会现象是纯客观的 B. 只有被证实了的知识才是科学 C. 自然科学的方法不适合社会科学 D. 社会学研究应排除思辨哲学 E. 必须遵循价值中立 6. 社会角色根据追求的目标可以归结为( A.功利性角色 B.表现性角色 C.规定性角色 D.开放性角色 E.自致角色

PCR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PCR定义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以母链DNA 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是一项DNA体外合成放大技术,能快速特异地在体外扩增任何目的DNA。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序列分析,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多态性研究等许多方面。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PCR反应成分: 1.模板DNA; 2.引物; 3.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 4.DNA聚合酶; 5.反应缓冲液、Mg2 等。 二.PCR反应基本步骤: 1.变性:高温使双链DNA解离形成单链(94℃,30s)。 2.退火:低温下,引物与模板DNA互补区结合(55℃,30s)。 3.延伸:中温延伸。DNA聚合酶催化以引物为起始点的DNA链延伸反应(70~72℃,30~60s) 1.变性(denaturation):通过加热使模板DNA的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双链分开而成单链的过程。 2.退火(annealling):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DNA中互补区域结合成杂交分子。 3.延伸(extension):在DNA聚合酶、dNTPs、Mg2 存在下,DNA聚合酶催化引物按5’→3’方向延伸,合成出与模板DNA链互补的DNA子链。 以上述三个步骤为一个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均可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经过n次循环后,目的

DNA以2n的形式增加。 ?PCR扩增的基本方法 ?PCR反应的成分和作用 总体积:一般为25μl~100 μl (一)无Mg2 buffer:由纯水、kcl、Tris组成。Tris用于调节反应体系pH值,使Taq酶在偏碱性环境中反挥活性。kcl可降低退火温度,但不能超过50 mmol/L,否则会抑制DNA聚合酶活性。(二)Mg2 :终浓度为1.5~2.0mmol/L,其对应dNTP为200 μmol/L,注意Mg2 与dNTPs之间的浓度关系,由于dNTP与Taq酶竟争Mg2 ,当dNTP浓度达到1 mmol/L时会抑制Taq酶的活性。M

[资料]《社会学概论新修》名词解释

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使用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可以接受。 2、社会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关系不是指个人间的关系,而是指两种不同属性的人们之间形成的社会交往形式。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的不同类属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一般指社会中各群体间的关系,其中包括职能部门之间,阶级阶层之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稳定的关系模式。 4、社会过程:从动态的角度考察社会,宏观视野关注的是社会过程,微观上则是社会行动。社会过程并不只是在社会形态的意义上才表现出来的,在中观甚至微观层面上也可以表现出来。 5、社会行动: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注入了某种社会意义的,并与他人发生关联的行动。 1、社会:社会由人群组成,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体。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在社会中占有一定位置的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即它们之间的稳定的,合乎社会期望的相互作用的模式。 3、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惯,信仰和价值等。 4、主文化、亚文化: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也成主流文化,相对的,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5、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民族的文化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6、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 7、文化冲突:两种文化接触是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方面发生相互反对的情况。 1、社会化:社会学中所讲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心理断乳:心理上的断乳也称社会性断乳,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3、代沟: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之间的差异。 4、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个性:也称人格。是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6、社会个性: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个性特征,是指成员个性中共同的方面。 7、民族性:一个国家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动形成的共有的个性特征。 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映为目的的行动。 2、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人格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镜中自我”(库利):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从镜子里发现自己那样。 4、符号: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种意义的事物,比如语言、文字、动作、物品甚至场景等。

社会学概论00034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3、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4、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 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5、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6、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 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7、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8、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9、社会风险:是社会难以承受的损失和影响。具体指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不安和社会冲突的不确定性 因素,这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来源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10、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1、社会互动: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12、社会流动: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变动。 13、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 的社会联系状态。 14、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 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15、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6、广义的社会控制: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 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 导和约束的过程。 17、广义的社会不平: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18、社会本土化: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 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9、社会现代化: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在社会分化的基础上,以科学技 术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知识化等主要内容,经济与社会协 调发展的社会变迁过程。 20、城镇化:亦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 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 21、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定的 地理区域空间、一个社会关系网络、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 22、社区发展:指在城乡基层社会中社区居民依靠社区自身力量,在政府和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下, 推动社区有计划地社会变迁,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 活质量。 23、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4、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 25、个人空间: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6、文化: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 27、文化传播: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简述PCR基本原理

一.简述PCR基本原理? PCR技术的基本原理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 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 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二.简述荧光定量PCR基本原理? Ct 值:是指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 ?荧光域值(threshold ):是指PCR 反应的前15 个循环的荧光信号,荧光域值的缺省设置是3-15 个循环的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 倍,即:threshold

?Ct 值与起始模板的关系:研究表明,每个模板的Ct 值与该模板的起始拷贝数的对数存在线性关系〔 1 〕,起始拷贝数越多,Ct 值越小。利用已知起始拷贝数的标准品可作出标准曲线,其中横坐标代表起始拷贝数的对数,纵坐标代Ct 值(如图 2 所示)。因此,只要获得未知样品的Ct 值,即可从标准曲线上计算出该样品的起始拷贝数。 三.简述PFGE优势用途? 1.对细菌DNA进行酶切后的脉冲场电泳分析,在分子水平揭示细菌的指纹图谱。 2.可对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区的菌株建立PFGE图谱数据库,对某种病原菌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 3.不同实验室和国家不同菌毒株的比较分析,通过软件实现数据化和网络连接,用于传染源或污染源的追踪,快速控制疫情。

PCR技术(原理、分类、步骤及主要试剂、设备准备)

聚合酶链式反应(P C R)原理 DNA的半保留复制时,双链DNA在多种酶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链成单链,在D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同样的两分子挎贝。在实验条件下,DNA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可以复性成为双链。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并设计引物做启动子,加入DNA聚合酶、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PCR类似于DNA的天然复制过程,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寡核苷酸引物。 PCR由变性- 退火(复性)- 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 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4℃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 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40~60℃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 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 引物结合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于72℃左右,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每完成一个循环需2~4分钟,2~3小时就能将待扩目的基因扩增放大几百万倍。 PCR技术分类(常用) (1)反向PCR技术(Inverse PCR, IPCR):反向PCR是克隆已知序列旁侧序列的一种方法.主要原理是用一种在已知序列中无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后酶切片段自身环化.以环化的DNA作为模板,用一对与已知序列两端特异性结合的引物,扩增夹在中间的未知序列。该扩增产物是线性的DNA片段,大小取决于上述限制性内切酶在已知基闲侧翼DNA序列内部的酶切位点分布情况。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模板DNA,再通过反向PCR获得未知片段。 (2)锚定PCR技术(Anchored PCR, APCR):用酶法在一通用引物反转录cDNA3’-末端加上一段已知序列, 然后以此序列为引物结合位点对该cDNA进行扩增, 称为APCR。 (3)不对称PCR技术(asymmetric PCR):两种引物浓度比例相差较大的PCR技术称不对称PCR。在扩增循环中引入不同的引物浓度, 常用50~100÷1比例。在最初的10~15个循环中主要产物还是双链DNA, 但当低浓度引物被消耗尽后, 高浓度引物介导

西方社会学理论名词解释5

20. 行动系统(帕森斯) 在帕森斯看来,全部理论社会学的核心就是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这一关键问题,而他所建立的社会行动理论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初步尝试。 行动概念: 行为主义把行为定义为对刺激的反应,忽视了主体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抹煞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帕森斯认为,行动的最基本特征是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也就是说,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 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以下要素: ①行动的目标,即行动者希望达到的预期状态。 ②状态,即行动者置身其中、影响其实现目标的那些环境因素。 A. 手段,指环境状态中行动者可以控制和利用的那些促成其实现目标的工具性要素。实现同一目标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手段。 B. 条件,指状态中行动者无法控制和改变的那些阻碍其实现目标的客观要素。条件不仅仅指自然物质条件,同时也包括社会条件。 ③规范取向。所谓规范是指行动者在确立目标、选择手段、克服障碍时所遵循的社会标准。呵护规范的范围就叫做规范取向。 对以往理论的批评和综合。 帕森斯对以往的各个理论流派进行分类后声称自己的社会活动模型是通过对这些流派的批评而实现的某种综合。这些流派可以区分为实证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类型。 实证主义流派仅仅把行动同一定的环境状态相联系,并假设状态对行动具有某种决定关系,因此对行动进行自然科学式的研究——即通过揭示这种决定关系来解释和预测行动的基本取向——是可能的。实证主义流派忽视了构成和影响行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规范取向。 帕森斯将实证主义区分为功利主义和反理性主义两个分支。

功利主义典型的表现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古典经济学集中讨论特定行动目标与手段之间的关系,强调对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手段进行选择的合理性标准。因此功利主义的全部理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经济人”的基础上,他们的行动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利益,这类行动都是经过理性审慎的利弊权衡。帕森斯认为,功利主义的行动模型并不能概括全部行动,而仅仅是一种“经济人”的理性行动。 功利主义在回答行动最终目标的问题时暗中引进了无法用其基本立场加以证明的某种假设,即人们的最终目标都统一于特定的经济价值,因而具有某种自然的一致性,或者即使最终目标存在着某种差异,但这种差异也是微不足道的,在研究中可以忽略不计。 帕森斯认为,合理性标准只能用来评判和权衡次级目标或手段型目标,而无法判断最终目标。如果对不同的目标可以根据理性判断排出优劣等次,那么对于高层次目标来说,它们都是手段。因此:一个能够解释最终目标的行动理论必须包括非理性因素。 行动的最终目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价值观念是一群人共享的信仰,它构成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种非理性因素,不仅不能用理性对之作出判断,而且它本身还构成一切理性判断的基础和背景。在行动理论中引进价值观念,就能圆满的解释最终行动目标的一致或差异。 功利主义强调行动具有目标导向及肯定行动者具有一定选择自由,这些观点为帕森斯所接受,并将其作为基本要素吸收到自己的行动理论之中。 实证主义的反理性主义更接近自然主义的立场。这一分支把行动者的主观过程完全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把行动过程视为一种类似物理过程的现象。它强调的是行动发生于其中的情景状态,包括各种物质环境和生物遗传因素等等,试图从中发现决定行动的原因,行为主义就属于这一分支。帕森斯承认并充分关注环境因素对人们选择行动时所发生的重大影响。 理想主义过于强调价值规范的作用,以致忽略了其他有关因素。 理想主义传统在德国表现的最为典型。这一传统把时代精神、共同理想和一般价值作为理解活动的出发点,强调对某一社会所出现的特定行动的理解必须以对该社会文化价值的认识为前提。理想主义传统否认对行动进行自然科学式的因果解释的可能,而强调对包含在行动之中的文化价值和主体意志的理解。 它的不足在与它忽视了状态要素对表达文化价值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行动在克服障碍的过程中只能曲折的表现特定的价值或理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