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

病理

病理
病理

绪论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的一门学科。

一、兽医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总论又称普通病理学。研究各种疾病出现的基本病变,包括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代偿与适应、炎症、肿瘤等。

●各论又称特殊病理学。研究各系统器官和疾病的特殊表现及其特有的病变,包括系统病理学和疾病病理学两部分。

二、兽医病理学在兽医科学中的地位

兽医病理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三、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尸体剖检

1、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细胞学观察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5、超微结构观察

●动物实验

●临床病理学研究:是对自然发病的畜、禽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活体组织检查:应用切除或穿刺等手术方法从病畜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

四、病理学的发展史

1、原始的有神论阶段(公元前460年以前)

2、体液病理学阶段(公元前460年西波克拉底)

3、器官病理学阶段(16世纪莫尔加尼)

4、细胞病理学阶段(19世纪中叶魏尔啸)

5、分子病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

五、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1、运动发展的观点,树立运动发展的观点,不用固定、静止不动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的观点,正确认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对立统一的观点

3、实践第一的观点

六、教学安排

总学时72,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安排在12教407病理实验室,实验时须带实验报告纸、红蓝铅笔等会图工具。

七、参考书籍

1、《家畜病理学》(第三版),林曦主编,农业出版社;

2、《兽医病理解剖学》(第二版),朱坤熹主编,农业出版社,1999;

3、《兽医病理学》,赵德民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

4、《畜禽病理学》。潘耀谦主编,吉林科技出版社,1996;

5、《病理学》,董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6、《家畜系统病理解剖学》,秦礼让主编,农业出版社,1992;

7、《动物病理学》,李普霖主编;吉林科技出版社,1994;

8、《家禽营养代谢疾病病理学》,崔恒敏主编,四川科技出版社,1997;

9、《B a s i c P a t h o l o g y》(3r d e d.),R o b b i n s,S.L.P h i l a d e l p h i a:W B S a u n d e r s C o m p a n y,1981;

10、《V e t e r i n a r y P a t h o l o g y》(5t h e d.),J o n e s,T.C.e t a l.P h i l a d e l p h i a:L e a&F e b i g e r P r e s s,1983;

11、《P a t h o l o g y o f D o m e s t i c A n i m a l s》(3r d e d.),J u b b,K.V.F.e t a l,L o n d o n:Z c a d e m i c P r e s s,1985.

第一章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

第二节出血

第三节血栓形成

第四节栓塞

第五节梗死

第六节水肿、积水

第一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当机体心血管系统受到损害,血容量或血液性状发生改变,导致血液运行发生异常时,即影响器官和组织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分类:

全身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指因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或血液性状的改变而引起全身各器官、组织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局部性血液循环障碍:是指机体个别器官或某一局部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表现为:

●局部血量和血液速度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和缺血;

●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包括出血、水肿;

●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改变及其后果,包括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第一节充血(hyperemia)

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一、动脉性充血

1.概念: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动脉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2.发生原因与机理

●原因

★物理性因素:摩擦,温热等

★化学性因素:酸碱

★生物性因素:微生物,寄生虫等

●机理

★神经调节:血管舒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血管收缩神经兴奋性降低

★体液调节:一些血管舒张活性物质的直接作用,如组胺,5-羟色胺和激肽等.

3.充血的类型

●生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发生在炎症的早期,由于致炎因子和炎症介质的作用所致.

★侧枝性充血:当某一动脉被异物堵塞或发生狭窄(血栓形成、肿瘤压迫等)时,堵塞部上方及周围的动脉分枝,为恢复堵塞部下方的血液循环而发生扩张充血.

贫血后充血:局部器官和组织因血管长期受压发生局部缺血或贫血时,血管张力减退,当压力突然消除后,该部血管立即扩张引起充血.

4.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局部血液含量增多,局部器官或组织轻度肿胀,体积略增大,色泽鲜红,温度增高和机能增强。

●组织学变化:充血组织中的小动脉和毛细血扩张,血管中充满大量红细胞,原来闭锁的毛细血管也扩张,因而显现毛细血管数目增多(如图)。

5.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结局

★短时间的轻度充血对机体影响不大,消除病因即可恢复。

★长期持续性充血时,充血逐渐转变成淤血,水肿和出血。

●影响

充血是机体抗损伤的变化,是机体防御性适应之一.适度的充血对机体是有利的,如“充血疗法”.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1.概念:是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引起局部组织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2.发生原因

静脉血管受压:例如肠扭转、肠套叠,肿瘤、炎症包块或绷带包扎过紧也可使静脉受压而引起相应组织淤血.

静脉血管阻塞: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或因静脉炎等均可造成静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相应部位淤血。

心功能障碍:心包炎、心肌炎或心瓣膜病等引起心力衰竭,而发生全身性静脉淤血。左心衰竭时,血液淤积在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中,引起肺淤血;右心衰竭时,血液淤积在大循环的静脉中,导致全身性静脉淤血,尤其肝脏淤血最明显。

3.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淤血组织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在皮肤、粘膜称发绀),局部温度降低,机能下降。

组织学变化:淤血组织中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内充盈大量红细胞(如图)。

◆肝淤血

●原因:右心衰时,肝血液回流受阻。

●病理变化

★急性肝淤血

眼观变化: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表面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切开时流出大量紫红色的血液。

组织学变化: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小叶间血管也扩张,充满血液(如图)。

★慢性肝淤血

眼观变化:以槟榔肝出现为特征。肝细胞因缺氧而发生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淤血的肝窦

及中央静脉呈暗红色,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呈黄色,因而肝脏切面呈红黄相互交错的斑纹,形似槟榔的切面,称为槟榔肝。

组织学变化: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隙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肝小叶中心部分的肝细胸萎缩或消失,周边部分的肝细胞颗粒变性或脂肪变性(如图)。长期慢性肝淤血时,可发展为淤血性肝硬化。

◆肺淤血

●原因:左心机能不全,肺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病理变化

★急性肺淤血

眼观变化:体积膨大,紫红色,表面光亮,重量增加。肺组织切块在水中呈半浮半沉;切面暗红色,从切面上流出大量混有泡沫的血样液体。

组织学变化:肺组织内的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其中充满红细胞(如图)。肺泡腔内有少量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及肺泡脱落上皮。

★慢性肺淤血

肺泡腔内见有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颗粒现象(如图)。因慢性肺淤血多见于心力衰竭,故此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heart failure cell,如图)。长期肺淤血,可引起肺泡壁结缔组织增生,使肺脏变硬,发生“褐色硬化”。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静脉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视淤血的范围(全身性或局部性)、淤血的程度、淤血发生的速度(急性或慢性)以及侧枝循环能否形成而不同。淤血不能尽快清除时可出现以下后果:

淤血性水肿

淤血性出血

萎缩、变性和坏死

淤血性硬化

第二节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出血(hemorrhage)。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external hemorrhage);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internal hemorrhage)。

一、原因和机理

1、破裂性出血

▲外伤

▲血管受到侵蚀(如炎症、溃疡和肿瘤等的侵蚀)

▲血管自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

2、渗出性出血

主要见于严重淤血、缺氧、中毒和急性高热性传染病(如猪瘟、炭疽等)

二、病理变化

1、内出血

▲积血(hematocele)指由血管流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管腔内。

▲血肿(hematoma)血液局限性蓄积于组织内形成肿块的现象。

▲瘀点(petechia)指约针头或更小的渗出性出血(一般直径不超过1mm)。

▲瘀斑(ecchymosis)是指范围较大的渗出性出血(直径由数毫米至1.0cm),近似圆形或不规则形。

▲溢血(suffusion)指伴有组织破坏的出血,如脑溢血。

▲出血性浸润(blood infiltration)指由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弥慢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

▲出血性素质(hemorrhagic diathesis)指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各内脏器官都可见出血点。

2、外出血

衄血、咳血、呕血或吐血、血尿、便血和血崩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出血量少,完全吸收

▲出血量较大时,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

▲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形成血肿

2、对机体的影响

▲小出血

▲急性大出血

▲长期慢性出血

▲血肿可压迫组织,引起压迫性萎缩

第三节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thrombus)。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

▲心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脏和血管内膜受到各种因素损伤时,激活第Ⅻ因子(接触因子),内源性凝血系统被启动;同时,内膜损伤可以释放第Ⅲ因子(组织凝血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

▲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特别是血小板由轴流变为边流,并与损伤的内膜接触而发生粘集;同时,血流缓慢使被激活的各种凝血因子容易在局部达到足以凝血的浓度,从而加速血栓的形成。

▲血流性质的改变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质与量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在严重创伤、分娩或手术后,血液中血小板数目增多,粘性增高,血浆中的凝血因子Ⅶ、Ⅻ等含量也增加,因此,常有血栓形成。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

1、血栓形成的过程

2.血栓类型

▲血小板血栓形成:血栓形成起始于血小板在局部血管内膜的粘附和堆集,在血管内膜上形成血小板粘集堆,即血小板血栓(如图)。因它是血栓形成的起始点,又称为血栓的头部(血栓头)。血小板血栓眼观呈灰白色,质地较坚实,故又称为白色血栓(pale thrombus)。光镜观察为细小、均匀一致、无结构的血小板团块,血小板间可有微量纤维蛋白存在。

▲混合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后,引起血流状态的改变,印发凝血过程,形成红白相间的层状结构,故称为混合血栓(mixed thrombus,如图),是血栓头部的延续,构成血栓的主体,故又称为血栓体。眼观混合血栓呈红白相间,无光泽,干燥,质地较坚实。

▲红色血栓形成:当管腔阻塞后,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发生凝固,形成索状血凝块,称为红色血栓(red thrombus),构成血栓的尾部。红色血栓眼观呈暗红色,刚形成之初表面光滑、湿润,并有一定弹性,与一般死后血凝块一样。

▲透明血栓(hyaline thrombus),又称为微血栓(microthrombus)是指在微循环血管内形成的一种均质无结构并有玻璃样光泽的微型血栓。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血栓的软化、溶解和吸收

▲血栓的机化与再通

▲血栓的钙化

2.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可起到止血

可防止血管破裂作用。

堵塞血管;造成栓塞;

形成心瓣膜病等。

第四节栓塞

栓塞(embolism)是指在循环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物质,随血液运行引起血管阻塞的过程。引起栓塞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左心或动脉系统的栓子随大循环的血液流动阻塞全身较小的动脉分枝,引起栓塞。

▲右心及静脉系统的栓子随血循运行阻塞肺动脉大小分枝引起栓塞。

▲静脉系统的栓子随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阻塞门静脉分枝引起栓塞。

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栓塞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栓子的类型、大小、栓塞的部位、时间长短以及能否迅速建立侧枝循环而定。

▲血栓性栓塞由于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所引起的栓塞叫血栓性栓塞,是最常见的一种栓塞。

▲脂肪性栓塞指由于脂肪滴进入血流并阻塞血管引起的栓塞。

▲空气性栓塞指由于空气或其它气体进入血流,在循环血液中形成气泡并阻塞血管引起的栓塞。

▲寄生虫性栓塞指某些寄生虫或虫卵进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如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内,其产的虫卵常造成肝内门静脉分枝的栓塞。

▲细菌性栓塞指病原以单纯菌团的形式,或与坏死组织、血栓相混杂,进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

▲组织性栓塞是指组织碎片或细胞团块进入血流而引起的栓塞。多见于组织外伤、坏死及恶性肿瘤等情况。

第五节梗死

梗死(infarct)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流断绝而引起的坏死。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栓塞

▲动脉痉挛及动脉受压迫如严寒、过度劳役等可引起血管持续性痉挛;肠扭转、肠套叠及肿瘤对动脉血管的压迫等,均可引起局部梗死。

二、病理变化

▲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局部组织的坏死。

眼观变化:梗死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形状,这与器官的血管分布有关。新鲜梗死灶由于吸收水分,发生肿胀,略向表面隆起,几天后梗死灶变干燥,变硬,表面略为凹陷。

组织学变化:早期梗死灶内细胞坏死,胞浆红染,均匀一致,胞核浓染、碎裂或溶解,组织结构的轮廓尚存,后期坏死细胞崩解呈颗粒状,组织轮廓消失。

▲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或白色梗死(white infarct)由于眼观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白色梗死或贫血性梗死(如图)。多见于肾和心等组织结构比较致密、侧枝循

环不很丰富的器官。

▲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或红色梗死(red infarct)指局部组织发生梗死的同时伴有明显的出血,故眼观呈暗红色。出血性梗死常发生了肺脏和肠管等部位,其次是脾脏。其形成原因除动脉阻塞外,往往还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高度淤血;②器官富有血管吻合枝;③组织结构疏松。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结局

★小的梗死灶溶解、吸收

★稍大的梗死灶机化

★更大的梗死灶形成包囊,甚至钙化

▲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发生梗死的器官、梗死灶的大小、栓子的性质等。

第六节水肿、积水

等渗性体液在组织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edema)。当有大量液体积聚在浆膜腔内时称为积水(hydrops),如胸腔积水(hydrothorax)、腹腔积水(ascites)、心包积水(hydropericardium)等。

一、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

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细胞间液生成过多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

★淋巴回流受阻

2、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在体内潴留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二、水肿的类型

1、心性水肿(cardiac edema)指由于心功能不全而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水肿。

2、肾性水肿(renal edema)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称为肾性水肿,以机体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阴囊等处表现明显。

3、肝性水肿(hepatic edema)指肝功能不全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常表现为腹水生成增多。

4、淤血性水肿(stagnant edema)淤血性水肿主要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导致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所引起。

5、恶病质性水肿(cachectic edema)见于慢性饥饿、慢性传染病、大量蠕虫寄生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6、炎性水肿(inflammatory edema)炎症过程中,由于充血、淤血、炎症介质、组织坏死崩解产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炎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毛细血管能透性升高、局部组织渗透压升高、淋巴回流障碍而引起水肿。

三、水肿的病理变化

1、水肿的基本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水肿的组织或器官体积肿大,色变淡,湿润,重量增加,弹性降低。切面见间质增宽并流出多量液体或呈胶冻样。

★组织学变化:水肿的组织或器官间质增宽,淋巴管扩张或/和毛细血管与小静脉扩张充血;间质胶原纤维肿胀分离,甚至断裂呈乱发状漂浮于水肿液中。水肿组织的细胞肿胀变园,

胞浆内出现水泡。

2、皮下水肿皮下水肿又称浮肿,以皮下组织明显增厚为特征。外观皮肤肿胀,色淡或苍白,失去弹性,触之质如面团。切开皮肤有大量浅黄色液体流出,皮下组织呈淡黄色胶冻状。

3、粘膜水肿表面肿胀呈灰白色半透明胶冻状,触之有波动感,最常见于胃肠粘膜。

4、肺水肿外观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质地紧实,被膜紧张而有光泽,肺小叶间隔增宽呈胶冻样;切面暗紫红色,有大量白色泡沫状液体流出。

5、脑水肿软脑膜充血,脑回变宽而扁平,脑沟变浅。镜检见软脑膜和脑实质内毛细血管充血,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扩张,充满水肿液。

6、实质器官水肿肝脏、心脏、肾脏等实质器官发生水肿时,因组织结构致密肉眼不易观察,只在镜检时才能发现。

四、水肿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水肿是一种可逆的病理过程。病因消除后,水肿液可被吸收,水肿组织的形态学改变和机能障碍也可恢复正常。

2、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的一面:炎性水肿液可稀释毒素,支送抗体、药物和营养物质到达炎症部位,而具有一定的抗损伤作用。

★不利的一面

▲器官功能障碍

▲组织营养障碍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一节萎缩

第二节变性

第三节坏死

第二章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第一节萎缩

已经发育成熟的器官和组织,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atrophy)。

一、萎缩的类型

1、生理性萎缩(physiological atrophy)在生理情况下,动物体的某些组织器官,随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发生的萎缩现象。

2、病理性萎缩(pathological atrophy)由于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的相应组织和器官的萎缩,称为病理性萎缩。

◆全身性萎缩

▲发生原因

★长期饲料缺乏

★某些慢性消化道疾病

★长期慢性的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结核等

▲萎缩发生的顺序

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最早而且最明显,其次是肌肉、脾脏、肝脏、肾脏等器官,心肌和脑的萎缩发生最晚。

◆局部性萎缩是在某些局部性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局部组织和器官的萎缩。

★废用性萎缩(disuse atrophy)即肢体、器官、组织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

★压迫性萎缩(compression atrophy)是由于器官或组织受到缓慢的机械性压迫而引起的萎缩。

★神经性萎缩(neurogenic atrophy)中枢或外周神经发炎或受损伤时,功能发生障碍,受其支配的器官或组织因神经营养调节丧失而发生的萎缩。

★缺血性萎缩(anemic atrophy)当小动脉不全阻塞时,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可以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萎缩。

二、病理变化

1、眼观变化:实质器官,体积缩小(但仍保持其固有形态,仅见体积成比例缩小),重量减轻,颜色变深,质地坚实,被膜增厚、皱缩。腔性器官,发生萎缩时呈向外扩张,内腔增大,壁变薄甚至透明状易撕裂。

2、组织学变化:萎缩的器官组织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间质常常见结缔组织增生。

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萎缩是可复性的,只要病因消除后,萎缩的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但若病变继续加重时,萎缩的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乃至消失。

2、对机体的影响

萎缩的器官组织呈现功能活动减弱,物质代谢障碍,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出现贫血、水肿、消瘦、萎缩等恶病质状态,常导致衰竭死亡或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

局部萎缩如发生在心、脑生命有关的器官影响严重。

第二节变性

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其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

一、细胞肿胀

1、概念:细胞肿胀(cell swelling)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据显微镜下的病变特点不同可分为颗粒变性(granular degeneration)和空泡变性(vacuolar degeneration)。

2、发生原因和机理

◆发生原因:常见于机械性损伤、缺氧、中毒、脂肪过氧化、细菌及病毒感染等急性病理过程。

◆发生机理:

★由于线粒体产能机制受损,ATP减少,细胞膜的钠-钾泵机制不能维持,导致细胞内钠所和水的增加的所致;

★由于细胞膜直接受损,致使其通透性增高,水分大量进入细胞内的结果;

★也有可能是细胞腹受损破坏了膜上的ATP酶,因而ATP不能分解产生能量,钠泵发生障碍。

3、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体积肿大,被膜紧张,质地脆弱,色泽变淡甚至苍白似开水煮过,浑浊无光;切面隆起,结构模糊。

◆组织学变化:早期细胞肿大,胞浆内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颗粒,称之为颗粒变性。

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称水泡变性。严重者整个细胞内充满水分,细胞形体显著肿大,胞浆空白,形如气球,故又称气球样变(ballooning

degeneration)。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细胞肿胀是一种可恢复的病变,当病因消除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即恢复正常,对机体影响不大。若病因持续存在,可使该器官、组织功能降低。若进一步发展,则能导致细胞坏死。

二、脂肪变性

1、概念: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是指脂肪细胞外的实质细胞胞浆内出现脂肪滴或脂肪滴增多的现象,简称脂变。

2、发生原因与机理

◆发生原因:常见于一些急性病理过程如急性热性传染病、败血症、中毒以及营养障碍等。

◆发生机理

★脂蛋白合成障碍不能将脂肪送出去,造成脂肪在肝细胞内聚积。由于合成脂蛋白的原料如磷脂或组成磷脂的胆碱等物质缺乏,即影响磷脂和脂蛋白的合成。

★中性脂肪合成过多由于饥饿或某些疾病造成饥饿状态,或者糖尿病时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时,过多地使贮存脂肪发生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脂肪酸进入肝脏,使肝脏合成脂肪增多,超过肝脏将其氧化利用和酯化合成脂蛋白输送出去的能力,以致脂肪在肝内蓄积.

★脂肪酸的氧化或酯化障碍缺氧和造成线粒体损伤的病因(缺氧、中毒、感染)或引起生物氧化障碍的因素(辅酶、叶酸、烟酸等缺乏)都可能导致脂肪酸酯化障碍,而引起脂肪在肝内积聚。

3、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病变器官体积肿大,表面光滑,灰黄色或土黄色,质地松软脆弱,切面隆起,结构模糊,触之有油腻感。

◆组织学变化:变性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园形脂滴。

◆槟榔肝(nutmeg liver):当肝脏的脂肪变性伴有慢性肘淤血时,则肝切面由暗红色的淤血部分和黄褐色的脂肪变性部分相互交织,形成类似中药槟榔切面的花纹色彩,故称之为“槟榔肝”。

◆中心脂肪化:脂肪变性发生于肝小叶的中央区时,称为中心脂肪化。多见于缺氧的情况下。

◆周边脂肪化:脂肪变性发生于肝小叶的边缘区时,称为周边脂肪化。多见于中毒。

◆脂肪肝:是指肝严重的脂肪变性,脂肪弥漫分布于整个肝小叶,使整个肝小叶的正常结构消失,形似脂肪组织,故称为脂肪肝。

◆虎斑心:脂变心肌呈灰黄色,浑浊,松软脆弱,可见在正常色彩的心肌纤维之间分布着一排排黄色的条纹,外观上黄红相间类似虎皮状斑纹,故称“虎斑心”

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脂肪变性是一种可恢复性的病变,轻度脂肪变性,病因消除后细胞可逐渐恢复正常。严重的脂肪变性可使器官功能降低,甚至可发展为细胞坏死。如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导致肝功能减退。严重的心肌脂肪变性,心肌收缩力减退,可引起心力衰竭。

三、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

1、概念:是指在病变的细胞或间质组织内出现均匀一致的、无结构的、半透明的红染蛋白性物质,即透明蛋白或透明素(hyalin)。

2、类型

◆细胞内透明滴样变(hyaline droplet degeneration)指在变性的细胞内(胞浆中)出现大小不一的嗜伊红圆形小滴或称透明滴。

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常发生这种变化。

病毒病时在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可见透明滴,称为包函体。

◆血管壁的透明变性常发生于脾、心、肾等器官的动脉管壁。特点是动脉的中膜正常结构消失,由于平滑肌纤维变性溶解,加上大量的血浆蛋白的沉积,使中膜呈均匀一致的无定形的红染结构。

◆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常见于慢性炎症、瘢痕组织、纤维化的肾小球、动脉粥样硬化的纤维性瘢块等。眼观为灰白半透明状,质地坚实,缺乏弹性。组织学变化:纤维细胞明显变少,胶原纤维增粗并互相融合成为梁状、带状或片状的半透明均质,失去纤维性结构。

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轻度的透明变性可以吸收,组织可恢复正常;变性严重不能完全吸收,变性组织处易为钙盐沉着,而引起组织硬化。小动脉透明变性时,管壁增厚变碍,管腔变狭窄,甚至闭塞,而致组织缺血,甚至梗死。

四、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

1、概念:是指淀粉样物质(amyloid)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

2、原因和机理

淀粉样变多发生于长期伴有组织破坏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慢性抗原性刺激的病理过程。如慢性化脓性炎症、骨髓瘤、结核、鼻疽以及制造免疫血清的动物等。

发生机理尚不很清楚。一般认为它的发生与全身免疫反应有关,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

3、病理变化

◆肝脏淀粉样变性

眼观变化:肝脏肿大,呈灰黄或棕黄色,质软易碎,切面结构模糊呈油脂样。

组织学变化: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着在肝细胞索和窦状隙之间的网状纤维上,形成粗细不等的条纹或索状物,在H·E染色切片上呈粉红色。肝细胞索受压萎缩、变窄;严重时,肝小叶全部或大部分被淀粉样物质所取代,残存少数变性或坏死的肝细胞。

◆脾脏淀粉样变性

眼观变化:脾脏体积增大,质地稍硬,切面干燥。当淀粉样物质沉着在淋巴滤泡部位时呈透明灰白色颗粒状,外观如煮熟的西米,故称“西米脾”。而淀粉物样质弥漫地沉积于红髓部分,则呈不规则的灰白色区,与未沉着区脾髓固有的暗红色互相交织成火腿样花纹,故称之为“火腿脾”。

组织学变化:在淋巴滤泡的周边部分、中央动脉壁的平滑肌和外膜之间及红髓的细胞间,沉积大量淀粉样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上可见淀粉样物质呈粉红色团块。

◆肾脏淀粉样变性

眼观变化:肾脏体积增大,色泽变黄,表面光滑,被膜易于剥离,质脆。

组织学变化:在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上出现粉红色的团块状物质,有时也可见于肾小球囊壁的基膜和肾小管的基底膜上。严重时,整个肾小球可以完全被淀粉样物质取代。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初期,病因消除后,淀粉样物质可被清除,病变可恢复。病变严重时可引起相应器官功能障碍。

五、纤维素样变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纤维素样变性是发生于间质胶原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病理变化。其病变特点是变性部位的组织结构逐渐消失,变为一堆境界不清晰的颗粒状、小条或团块状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红染,类似纤维素,而且有时呈纤维素染色阳性,故称此改变为纤维素样变性。它实质上是组织坏死的一种表现,因而也称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

第三节坏死(necrosis)

1、概念:是指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2、原因和发生机理

◆机械性因素挫伤、创伤、组织粉碎、压迫等。

◆物理性因素高温、低温等。

◆化学性因素强酸、强碱等。

◆生物性因素各种微生物毒素、寄生虫毒素、细菌菌体蛋白等。

◆血管源性因素动脉管受压、长时间的痉挛血栓形成和栓塞等可导致局部缺血,细胞缺氧,发生梗死。

◆神经营养因素

3、病理变化

肉眼变化:坏死组织缺乏光泽,混浊,失去正常组织结构和弹性,组织切断后回缩不良,失去正常的感觉。

组织学变化

细胞核

◆核浓缩(karyo pyknosis)染色质浓缩使核的体积缩小,浓染。

◆核碎裂(karyorrhexis)核膜破裂,胞核崩解成大小不等的碎块或颗粒,散在于细胞内。

◆核溶解(karyolysis)核失去对碱性染料的亲和力,染色变淡,仅见核的轮廓或残存的核影,甚至完全消失。

细胞浆:细胞浆嗜酸性增强,胞浆细微结构消失,进一步发展胞浆崩解成红染的颗粒状。细胞间质: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肿胀、崩解、断裂和液化。

最后坏死的细胞核、细胞质和间质融合起来,形成一片颗粒状或无结构均质的伊红着染物质。

4、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 在蛋白凝固酶的作用下,坏死组织发生凝固。眼观变化:坏死组织质地干燥坚实,呈灰白或黄白色,无光泽,周围常有暗红色的充血和出血。

组织学变化:主要特征是组织结构轮廓尚存,但实质细胞的精细结构已消失,坏死细胞的核完全崩解消失,胞浆崩解融合为一片淡红色均质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贫血性梗死(anemic infarction)

蜡样坏死(waxy necrosis)是肌肉组织发生的凝固性坏死。肌肉肿胀,无光泽,干燥坚实,呈灰黄或灰白色,外观如石蜡,故称蜡样坏死。组织学上,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最后变为均质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其特点是坏死组织除凝固的蛋白质外,还含有多量脂类物质(来自结核杆菌),故外观呈黄色或灰黄色、质地柔软易碎的无结构物质,形如干酪(奶酪),故称为干酪样坏死。组织学上,组织的固有结构完全破坏消失,成为均质红染的颗粒状物质。

(2)液化性坏死(liquifaction necrosis)坏死组织因受蛋白分解酶作用,迅速溶解成液体状。如脑坏死和化脓性炎等。

(3)坏疽(gangrene)

干性坏疽常见于四肢、耳、尾根等部位的皮肤。特点是坏死的皮肤干燥、变硬,呈褐色或黑色,与正常组织之间有明显的炎症分界线,最后坏疽部分可脱落。

湿性坏疽常见于与外界相通的内脏器如肺、肠、子宫等。特点是坏死组织含水分含量多,

适合腐败菌生长,使坏死组织腐败分解呈粥样,甚至完全液化,呈污灰色、暗绿色或黑色,并往往有特殊的臭味。

气性坏疽为湿性坏疽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见于深部刺创和厌氧性细菌(产气荚膜杆菌、恶性水肿杆菌等)感染。细菌分解坏死组织的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形成气泡,使坏死组织变成蜂窝状,色呈污秽的暗棕黑,触之有捻发音;切开流出多量具酸臭气味并混有气泡的混浊液体。

5、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1)结局

◆溶解吸收

◆腐离排出由于分界性炎,使坏死区周围发生脓性溶解,坏死组织和周围组织逐渐分离脱落。如皮肤或粘膜发生坏死,坏死组织脱离后在该处留下组织缺损,浅的缺损称为糜烂,深层缺损称为溃疡。

◆机化和包囊形成坏死组织为结缔组织所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如果坏死组织不能被结缔组织完全取代,则可由新生肉芽组织将其包裹,称包囊形成。

◆钙化

(2)对机体的影响

坏死组织因其发生部位和范围不同,产生的影响也有差异。

第三章适应与修复

第一节代偿

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的适应

第三节修复

第三章适应与修复

适应(adaptation)是指机体对体内、外环境条件变化时所发生的各种积极的有效的反应。

第一节代偿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称为代偿。

一、代谢性代偿:主要通过各种生化过程的改变来补偿代谢的损伤。

二、功能性代偿:指通过功能的加强来实现代偿。

三、结构性代偿:主要表现为器官组织的肥大与增生。

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的适应

组织和器官的适应是指致病因素作用、环境改变和功能变化时,体内相应组织或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来协调的过程。

一、化生

1、概念: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2、化生的原因

维生素A缺乏

机械刺激

慢性炎症刺激

肿瘤

3、化生的类型

直接化生指某种组织不经过细胞分裂增殖而直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例如:结缔组织的骨化生。

间接化生是通过细胞增生来完成的,增生时先形成不成熟的细胞(幼稚型细胞),在新的

环境条件和新的机能要求下,按新的方向分化成为不同于原组织的另一种类型的组织。4、化生对机体的影响

防御与适应

原有功能的降低,甚至丧失,发生癌变。

二、肥大(hypertrophy)

1、概念: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称为肥大。

2、类型

(1)生理性肥大

(2)病理性肥大在疾病过程中,为了实现某种功能代偿而引起相应组织或器官的肥大,称为病理性肥大或代偿性肥大。

真性肥大是指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增大而引起的肥大。

假性肥大是指组织、器官由于间质增生而发生的体积增大,实质受压发生萎缩,功能降低,如肝硬化等。

第三节修复

修复:是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即机体对死亡的细胞、组织的修补性生长过程及对病理产物的改造过程。一、再生

1、概念: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增生来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2、类型

(1)生理性再生(p h y s i o l o g i c r e g e n e r a t i o n)是指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再生,表现为衰老和消耗的细胞不断被同种新生的细胞所补偿。

(2)病理性再生(pathologic regeneration) 是指在病理条件下所发生的旨在修复病理性损伤的一种再生现象。

完全再生( complete regeneration):再生的组织与原宥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完全一致。

不完全再生(incomplete regeneration):即缺损的组织不能完全由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组织或细胞来修补,而是由肉芽组织来代替,最后形成瘢痕,故又称瘢痕修复。

3、组织的再生能力

再生能力强的组织:主要包括结缔组织、表皮、粘膜、淋巴造血组织、骨组织、周围神经组织、某些腺上皮等。

再生能力弱的组织:主要是平滑肌、横纹肌、软骨组织。

缺乏再生能力的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和心肌纤维。

4、各种组织的再生(自学)

二、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

1、概念:是由毛细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殖形成的一种幼稚结缔组织。

2、肉芽组织的结构与形成过程

(1)组成:肉芽组织主要包括四种成分:新生的丰富的毛细血管、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少量的胶原纤维和多少不等的炎性细胞。

(2)形成:组织损伤后,创伤的底部和边缘原有的毛细血管以出芽方式增生。在毛细血管再生的同时,结缔组织再生。组织受损时,局部常发生充血、渗出等炎症反应,所以,肉芽组织含有大量液体和炎性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肉芽组织最后转为瘢痕组织

3、肉芽组织的功能

(1)抗感染和保护创面;

(2)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

(3)填补组织缺损

三、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

1、概念:是指创伤造成组织缺损通过该处组织再生进行修复的过程。

2、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1)创口的早期变化:(血液凝固,炎症反应等)

(2)伤口收缩: 2-3天后,伤口边缘的整层皮肤及皮下组织向中心移动,伤口发生收缩,其意义在于缩小创面,有利于修复。

(3)肉芽组织和瘢痕形成:大约从第3天起,从伤口底部和边缘长出肉芽组织,向伤口中的血凝块伸入,机化凝块,并填平伤口。

(4)表皮组织的再生:当伤口被肉芽组织填平后,表皮开始再生,其基底细胞开始分裂增殖,先形成单层上皮,再逐渐变成复层扁平上皮,覆盖伤口表面,将缺损修复。

3、创伤愈合的类型

(1)第一期愈合见于创缘整齐,出血和组织破坏少,没有感染,经缝合使创面彼此紧密结合;其特点是愈合时间短,形成的疤痕少。

(2)第二期愈合见于创缘不整齐、坏死组织多,出血严重,伴有感染和明显炎症的创伤;其特点是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疤痕较大。

四、骨折愈合(f r a c t u r e h e a l i n g)

1、概念:是指骨折后局部所发生的一系列修复过程,使骨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

2、过程:

(1)血肿形成

(2)骨折断端坏死骨的吸收

(3)纤维性骨痂形成

(4)骨性骨痂形成

(5)骨的改建

五、机化(organilation)

1、概念: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2、机化类型:

(1)纤维素性渗出物的机化

(2)坏死组织的机化

(3)异物的机化

(4)血栓机化

六、影响修复的因素

1、全身因素

(1)营养

(2)年龄

(3)激素

2、局部因素

(1)局部血液循环

(2)局部组织的神经支配

(3)感染和异物

(4)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第五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念和原因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第三节炎症的经过与结局

第四节炎症的类型

第五章炎症

第一节炎症的概述

一、概念:炎症(i n f l a m m a t i o n)是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包括组织的变质、血管反应和增生,其中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二、炎症的原因

1、生物性因素

2、物理性因素

3、化学性因素

4、某些抗原性因素

三、炎症的局部临床表现

1、红(局部充血)

2、肿(渗出与水肿)

3、热(炎区温度升高)

4、痛

5、机能障碍

四、炎症的全身性反应

1、发热

2、白细胞增多

3、特异性免疫反应

4、实质器官的损伤

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损伤、血管反应和细胞增生,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a l t e r a t i o n)、渗出(e x u d a t i o n)和增生(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一、组织损伤

发炎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和在此基础上引起的局部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之为组织损伤。

1、物质代谢障碍:分解代谢加强,产生大量的氧化不全产物。

2、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

3、变质的机理

二、血管反应

1、血液动力学改变

(1)高流动相:即动脉性充血时相。

(2)低流动相:继高流动相后出现的,此时血流变慢。

(3)血流瘀滞相:这是低流动相继续发展的结果。血流由慢而至完全停止,血管内可见微血栓形成。

2、血管通透性升高

(1)速发性血管通透性短暂升高反应:在致炎因子作用后立即出现,内皮细胞之间可见连接变宽,形成裂隙。

(2)速发性血管通透性持续升高:通透性立即升高,并在高水平上持续几小时至几天。

是由于内皮细胞受损伤严重的结果。

(3)迟发性血管通透性持续升高:是继速发性血管通透性短暂升高之后发生的。发生的部位是微静脉与毛细血管,常可见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解离甚至坏死。

3、渗出(exudation):是指炎症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内的过程。

(1)液体渗出(炎性水肿)微循环血管通透性升高的结果是导致血浆成分的渗出并形成炎性水肿(如图)。炎性水肿液为渗出液(exudate),非炎性水肿液为漏出液(transudate)。炎性渗出的作用

有利的方面

稀释毒素,带来营养物质及带走炎症代谢产物。

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限制病原体的扩散,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作用

有利于修复

不利的一方面

影响一些器官的功能

机化引起器官、组织粘连

(2)细胞渗出

★白细胞的渗出:白细胞主要通过微血管进入炎区内称白细胞渗出。渗出的白细胞在炎区内聚集称炎性细胞(白细胞)浸润。

白细胞的附壁(margination pavementing)炎症发生时,处于轴流中的白细胞逐渐进入边流,并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这种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壁的现象称为白细胞附壁。

白细胞的游出(emigration)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后,通过阿米巴样运动(amoebaoid movement)穿过血管壁,并游走到炎灶中。这个过程称为白细胞的游出。

白细胞穿过血管壁后,便向炎灶集中。白细胞这种定向向炎灶运动的特性称之为趋化性(chemotaxis)。

★炎灶局部组织中炎症细胞的增生:正常情况下即已到组织中定居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可在炎症发生时增生。

★炎症细胞的种类及其功能

嗜中性白细胞(neutrophil) :特征是成熟的嗜中性白细胞核呈分叶状(2-5叶),幼稚的嗜中性白细胞核不分叶呈杆状。胞浆中有嗜中性颗粒,颗粒含有溶菌酶。具有很强的游走运动能力和吞噬能力,主要见于炎症的早期和化脓性炎症。

嗜酸性白细胞(eosinophil):特征是成熟的嗜酸性白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1-2叶),胞浆丰富含有许多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多种酶)。嗜酸性白细胞游走运动能力较弱,但具有吞噬功能,常见于寄生虫性炎症、超敏反应性炎症、食盐中毒和嗜酸性白细胞性白血病等。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monocyte and macrophage)是炎性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二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变形运动能力和吞噬功能。常见于急性炎症的后期、慢性炎症以及非化浓性炎症、病毒感染、原虫感染等。

上皮样细胞(epithelioid cell):当吞噬消化含蜡质膜的细菌(结核杆菌)时,胞质增多,染色变淡,整个细胞变得与上皮细胞相似。

泡沫细胞:当吞噬脂质较多时,胞质内出现许多脂质空泡,呈泡沫状。

多核巨细胞(giant cell)

郎罕氏巨细胞(Langhan’s giant cell),其核沿周边呈半园形或花环状排列,见于由传染性因子引起的肉芽肿,如结核结节;

异物巨细胞(foreign body giant cell),核散在分布,常见于异物所致的肉芽肿。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lymphocyte and plasma cell)

淋巴细:胞体积最小,核园形浓染,胞浆极少嗜碱性。直接起到杀伤病原体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同时还可通过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调节其它炎症细胞的渗出和功能。出现于炎症的较晚期,在一些病毒性疾病和过敏反应时,淋巴细胞常成为主要的炎症细胞。

浆细胞:卵园形,核圆位于细胞的侧,染色质浓染呈车辐状排列,胞浆丰富略嗜碱性。浆三、增生(proliferation)

增生在损伤发生后不久即已开始,到后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增生细胞的类型:主要是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

增生的意义:局限炎症病灶,修复组织缺损;但过度的增生又可使原有组织遭受破坏,发生硬化。

第三节炎症的经过与结局

一、炎症的经过

1、急性炎症(Acute inflammation):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几天至1个月),局部病变以变质、渗出变化为主,炎灶中浸润的C以嗜中性白C为主。

2、慢性炎症(chronic inflammation):病程从几个月到几年以上,症状不明显,局部病变多以细胞增生为主,渗出过程微弱,常浸润的细胞主要为淋巴C和浆C。

3、亚急性炎症(subacute inflammation):病程经过介于急性与慢性之间(1-6个月)。

二、炎症的结局

1、痊愈

(1)完全痊愈:通过机体抗损害作用及适当治疗后致病因素消除,炎灶消散,组织修复愈合,而完全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痊愈:炎症灶的坏死范围较广,则由肉芽组织修复,形成瘢痕,不能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2、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内去除,或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而且还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急性炎症转为慢性炎症。

3、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炎症局部的病原微生物可经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自然通道向周围组织或器官扩散。

(2)淋巴道扩散病原微生物在炎区局部进入淋巴管,随淋巴的流动而扩散至淋巴管及淋巴结,引起炎症的扩散。

(3)血管扩散炎症灶的病原微生物或某些毒性产物可侵入血液循坏或被吸收入血,引起败血症等。

第四节炎症的类型

一、变质性炎(a l t e r a t i v e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1、概念:变质性炎是指炎灶内组织和细胞变性、坏死的变质性变化很突出,而渗出和增生性过程很轻微的一类炎症。

2、原因:变质性炎多发生于一些强烈的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如中毒、严重感染、过敏反应等。

3、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实质C,主要表现为严重的颗粒变性,脂肪变性,水泡变性甚至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

4、结局:与严重程度有关。

二、渗出性炎(e x u d a t i v e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1、概念:是指发炎组织以渗出性变化(包括血液的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为主的炎症。2、类型

(1)浆液性炎(s e r o u s i n f l a m m a t i o n):是以渗出大量浆液为特征的炎症。常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粘膜、浆膜等处。

★原因:由较为缓和的刺激和一些传染性因子引起。

★眼观病变:浆液积聚在浆膜腔内时可形成炎性积液;皮肤发生浆液性炎时,可形成水疱。★组织学变化:炎区不同程度的炎性充血,组织表面的被覆细胞(上皮、间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间质疏松水肿增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

(2)纤维素性炎(f i b r i n o u s i n f l a m m a t i o n)以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

原因:常由一些传染性因子所引起,如细菌有炭疽,沙门氏杆菌,巴氏杆菌,病毒的猪瘟病毒、鸡瘟病毒等。

●浮膜性炎(c r o u p o u s i n f l a m m a t i o n)常发生在粘膜、浆膜和肺脏等处。其特征是渗出的纤维素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在炎灶表面。

纤维素性肺炎渗出的纤维素聚集在肺泡中,使得肺组织变实,如肝脏样,称之为肝变。

心外膜上的纤维素炎,形成无数绒毛状物,称为绒毛心。

●固膜性炎(diphtheritic inflammation) 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fibrinonecrotic inflammation),发生于粘膜。其特征是渗出的纤维素与坏死的粘膜组织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不易剥离,剥离后粘膜组织形成溃疡。

(3)化脓性炎(s u p p u r a t i v e i n f l a m m a t i o n)是以嗜中性白细胞大量渗出为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原因:常见于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棒状杆菌等化脓性细菌感染。

●病理变化

★脓性卡他(p u r u l e n t c a t a r r h):指粘膜表面的化脓性炎,其病变特点是:发炎粘膜充血、出血和肿胀,被覆多量黄白色,脓性分泌物。

★积脓(e m p y e m a):脓液蓄积在浆膜腔内。

★脓肿(a b s c e s s)是组织内发生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表现为组织溶解液化,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甚至形成结缔组织包膜。

深部的脓肿如果向体表或向自然管边穿破,在组织内形成一个有盲端的管道,称为窦道(sinus)。

如果深部的脓肿一侧向皮肤表面或体腔穿破,另一侧向自然管道穿破,使两者之间相通,这个沟通两侧的管边称为瘘管(fistula)。

★峰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 是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下、肌间疏松的结缔。特点是大量的嗜中性白细胞沿组织间隙弥漫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原有组织不发生明显的坏死和溶解。临床上,红、肿、热、痛明显。

●结局

A、早期化脓性炎如及时清除病因,可逐渐恢复;

B、深部脓肿所造成的局部缺损,可通过肉芽组织增生修复。

C、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

(4)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是指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一类炎症。原因:毒性较强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病理变化:

(5)卡他性炎(catarrhal inflammation)是指发生在粘膜并在表面有大量渗出物流出为特征的一种炎症。

渗出物性质不同,卡他性炎又可分为: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称浆液性卡他,以粘液分泌亢进,使得渗出物变得粘稠者称为粘液性卡他,粘膜的化脓性炎症称为脓性卡他。

三、增生性炎(p r o l i f e r a t i v e i n f l a m m a t i o n)

是指以细胞增生过程占优势,而变质和渗出性变化较轻微的一类炎症。

1、普通增生性炎症:是指增生的组织不形成特殊的结构的增生性炎症。

(1)急性增生性炎呈急性经过,增生的细胞成分多为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如仔猪副伤寒的肝枯否氏细胞增生所形成的“副伤寒结节”;

(2)慢性增生性炎呈慢性经过,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

2、肉芽肿性炎症(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是一种在炎症局部形成以肉芽肿为特征的增生性炎症。

肉芽肿:是指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1)感染性肉芽肿:由结核杆菌、鼻疽杆菌等引起。

(2)异物性肉芽肿:较大的异物常不能被溶解吸收,而引起。

第六章心脏血管系统病理

第一节心内膜炎

第二节心包炎

第一节心内膜炎

心内膜炎(endocarditis)是指心内膜的炎症。按其发生部位分为:瓣膜性、腱索性、乳头肌性、心壁性四种心内膜炎。

一、原因

通常认为由细菌引起,如慢性猪丹毒、链球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等。

二、病理变化

1、疣性(血栓)心内膜炎(verrucose endocarditis)以心瓣膜轻微损伤和心内膜出现疣状血栓为特征的炎症。

眼观变化:心瓣膜增厚,附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疣状物(血栓)。

组织学变化:

●心内膜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表面形成白色血栓。

●内膜下水肿,充血,出血及白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肿胀。

2、溃疡性或败血性心内膜炎(ulcerative or septic endocaditis)通常见于化脓菌感染,以心瓣膜深层组织损伤及有明显变性坏死为特征的炎症。

眼观变化:初期为在心瓣膜上出现淡黄色混浊的小坏死斑,坏死斑继而融合成干燥,表面粗糙的坏死灶,并常发生脓性崩解,脱落,形成溃疡,在此溃疡表面有灰色的血栓物质附着呈息肉状或菜花样。后期血栓被机化而成坚实的赘生物。

组织学变化:瓣膜的病变达到的深层组织明显可见发生坏死和白细胞浸润,瓣膜表面附着白色血栓,溃疡底部有富含血管的肉芽组织增生,并长入血栓内,在赘生物中常见化脓性崩解灶和钙化以及细菌菌丛。

三、结局和临床病理联系

1、栓塞

2、瓣膜病

第二节心包炎(pericarditis)

心包炎:是指心包壁层和脏层(即心外膜)的炎症。

一、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ser-ofibrinous pericarditis)是以大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心包炎症。

1、原因: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如猪瘟病毒、链球菌、巴氏杆菌等感染引起。

系统病理学病例分析1

系统病理学病例分析:任选其中一例,作为成绩考核依据。要求手写,拒收打印稿。14周之前上系统病理学专业自选课时交杨星老师处。 病例1 病例摘要 患者xxx,男,53岁。辽宁省人,职业:干部。 主诉:腹泻3个月。 现病史:入院前3个月开始腹泻,黄色水样便,每日10~15次,每次量约20~50ml。无脓血便和里急后重感。曾自服黄连素、氟哌酸和肌注庆大霉素等。效果不佳。先后在当地医院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等均无异常。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盗汗、腹痛、尿频、尿急等症状。近来消瘦明显,体重下降约5kg,精神不佳,食欲差。 既往史:30年前患肠伤寒,治愈。16年前轻度慢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未愈。1年前患急性腹膜炎,治愈。 体格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不良,神智清楚。皮肤粘膜无黄染、出血点、蜘蛛痣及肝掌。表浅淋巴结无肿大。巩膜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良好。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罗音。心率7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听诊无杂音,心音有力。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在右肋下缘下可触及,全腹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活跃。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入院时):血常规:Hb 111g/L,RBC 3.63x1012/L,WBC 0.91x109/L, 其中嗜中性粒细胞占69%,淋巴细胞31%。出血时间(BT)5min,凝血时间(CT)3min。尿常规:pH 6,尿蛋白(+)。大便常规:黄色,潜血试验(0B)++++。肝功能:总蛋白(A+G)64g/L,白蛋白(A)34g/L,球蛋白(G)30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141U/L,总胆红素正常。肝炎病毒学检测:抗HAV+,HBsAg+,抗HBe+,抗HBc-IgG+,抗 HBc-IgM+。大便培养:大肠埃希菌50%,甲粪球菌20%,粪链球菌30%。甲胎蛋白(AFP)检测:843μg/L

中职病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2011级护理班病理学试题 一、选择题 1、钠水潴留的主要机制是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肾小球滤过分数增高 D球-管失平衡 E肾小球滤过障碍2、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 A血浆球蛋白减少 B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 C血钠含量降低 D血钾浓度降低 E血浆清蛋白减少3、丝虫病导致下肢象皮肿的主要原因 A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D淋巴回流受阻 E蛋白质丢失过多4、最易发生心性水肿的心脏疾病 A冠心病 B高血压性心脏病 C肺心病 D心肌炎 E二尖瓣狭窄 5、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生水肿的主要原因 A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 C滤过分数增高 D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E醛固酮分泌增加6、肾病综合征发生水肿的主要原因 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B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D淋巴回流受阻 E醛固酮分泌增加7、判断机体是否有水肿较理想的方法是 A是否有凹陷性水肿 B检查肾功能 C活体组织病理检查 D肉眼观察 E测量体重 8、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0C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 C体温超过正常值1.00C D由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体温升高 E由体温调定点紊乱而引起体温升高 9、下列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中暑 B剧烈运动后体温升高 C妇女妊娠期体温升高 D流感导致体温升高 E甲亢病人体温升高 10、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原微生物 C恶性肿瘤 D大手术后 E类固醇代谢产物 11、输液反应出现发热大多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 A变态反应 B外霉素污染 C内霉素污染 D真菌污染 E药物的毒性反应 12、高热骤退导致病人虚脱的主要原因是 A心肌损伤 B血压突然升高 C肾功能衰竭 D外周循环衰竭 E中枢调节功能紊乱 13、某患者持续发热3天,经酒精擦浴和注射安乃近后出现大汗淋漓,此时在护理上尤应注意什么? A防止酸中毒,检查pH B防止虚脱,监护血压变化 C防止热惊厥,采取安全护理措施 D防止负氮平衡E防止消化功能紊乱,饮食调养 14、某患者女性,16岁,发热一周,发热前两周又感冒病史。住院后测量体温:早晨38.00C,下午39.50C,睡前38.90C。请问该患者属于何种热型?

病理学名词解释1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

《病理学》期末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细胞水肿: 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是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 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Na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肝、肾大会心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 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 骨和牙齿之外的组织中固态钙盐沉积,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坏疽: 指局部组织大块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 纤维素样坏死:是结缔组织及小血管壁常见的坏死形式;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由于其与纤维素染色性质相似,故得名;主要见于风湿病和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机化: 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肉芽组织: 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的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槟榔肝: 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 心衰细胞:

慢性肺淤血时,若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出现。 梗死: 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 蜂窝织炎: 指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阑尾。 脓肿: 为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其主要特征是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主要发生于皮下和内脏。 慢性肉芽肿: 是由巨噬细胞局部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病灶较小,直径一般在 0.5~2mm。 肿瘤: 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生长调控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 癌: 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肉瘤: 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异型性:

病理复习提纲完整版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因其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而致组织(器官)体积缩小的现象称萎缩。P40 机制:蛋白质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多,以适应其营养水平低下的生存环境。 特点:器官的萎缩:体积减小;数量减少;颜色变深、暗;功能降低 病理性萎缩分为①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局部)②失用性萎缩(工作负荷)③去神经性萎缩(效应器萎缩)④压迫性萎缩(长期)⑤内分泌性萎缩(靶器官萎缩) 后果:原因消除后一般可恢复原状。但病变如继续发展,则萎缩的细胞可最后消失,并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占位,影响组织器官的复原和功能的发挥。 萎缩的顺序:按对机体的影响程度,影响小的先萎缩。(脂肪>骨骼肌>肝、脾等>心、脑)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p41 机制: 肥大的物质基础是DNA含量和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等)增多, 蛋白合成占优势和微丝增加,使器官均匀增大,以适应环境改变的需要。 增生:主要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p42 机制:细胞有丝分裂活跃,细胞凋亡受阻。 炎症和修复中除实质细胞增生外,还伴有纤维母细胞,血管等间质增生。 化生(p43)概念: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并非由一种成熟的细胞直接转变另一种成熟细胞,而是由具有分裂能力的未分化细胞向另一方向转化而成)。*是一种异常的增生,可发生恶变。 类型: (1) 鳞状上皮化生:如支气管柱状上皮因慢性炎症刺激化生为鳞状上皮, 慢性子宫颈炎时,子宫颈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 (2) 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时, 胃粘膜上皮转变成小肠型或大肠型的粘膜上皮。 (3) 间叶组织的化生:一种间叶组织转化为另一种间叶组织, 如纤维母细胞组织化生为骨母细胞或软骨母细胞,形成骨、软骨组织。 化生对机体的意义: 优:适应了内外环境的变化,增强局部对刺激的抵抗力 劣:丧失了原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可能发展为肿瘤 化生的转归:1、上皮组织的化生 2、间叶组织的化生 细胞和组织损伤 细胞损伤的原因: (一) 缺氧或低氧 (Hypoxia)最重要 其原因为:1. 血管疾病 2. 心肺功能下降 3. 血液携氧功能下降(如CO中毒) (二) 生物因素:最常见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等 (四) 营养因素: (五) 免疫因素:变态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 遗传因素:染色体畸变或突变 (七) 其它: 年龄、性别, 衰老、心理、社会和医源性因素等 上述各种损伤因素可通过三个方面引起细胞和组织损伤: (一).细胞膜的损伤 (二).细胞核的损伤 (三).细胞浆的损伤(细胞器) 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的现象。p45 特点:细胞内的变性是可逆的,细胞间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常伴功能下降。 变性:细胞水肿(cellullar swelling)或水变性(hydropic);脂肪变性(fatty)或脂变 (fatty change);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或透明变性(hyaline);淀粉样变(amyloidosis);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病理性色素性沉积(patholigic pigmentation) 细胞死亡:坏死(necrosis):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 凋亡:与基因调节有关,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细胞水肿:细胞质内水、钠增多,细胞损伤中最常见的早期变化。P45

最新病理学期末考试卷

病理学期末考试卷 一、选择题 1、常见的一类病因() A、生物性因素 B、物理因素 C、化学因素 D、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3 2、渗出液与漏出液在下列哪项无明显区别() A、蛋白量 B、细胞数 C、比重 D、凝固性 E、液体量 3、卡他性炎是指() A、粘膜的变质性炎 B、粘膜的渗出性炎 C、粘膜的增过性炎 D、浆膜的急性炎症 D、浆膜的慢性炎症 4、下列有关肺淤血的描述中那一项是错误的() A、肺泡壁包细血管扩张充血 B、肺泡腔内出现心里衰竭细胞 C、肺泡腔内出现红细胞 D、肺泡腔内出现水肿液 E、肺泡腔内出现纤维素和中性粒细胞 5、肠系膜静脉血栓脱落常栓塞于() A、肺 B、脑 C、心 D、肝 E、肾 6、局部静脉淤血的病变特点有() (1)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2)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3)器官代谢旺盛,温度升高(4)器官代谢降低,功能低下(5)多见于生理状态下 A、(1)(3)(5) B、(2)(3)(4) C、(1)(2)(4) D、(3)(4)(5) 7、血栓形成后可能对机体的影响有() (1)止血(2)引起梗死(3)局部淤血(4)对机体无明显影响(5)引起慢性瓣膜病 A、(1)(2)(3)(4) B\(2)(3)(4)(5)C、(1)(3)(4)(5)D、(1)(2)(3)(4)(5) 8、不同类型脱水的分型依据是() A、体液丢失的总量 B、电解质丢失的总量 C、细胞外液的总量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E、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9、引起高钾血症的最常见愿因是( ) A、急性酸中毒 B、急性肾功能衰竭 C、大量使用含钾药物 D、输库存血过多 E、严重组织损伤 10、某男性患者,因暴饮暴食而腹泻3天,每天腹泻10余次,在附近卫生院静脉输入葡萄糖液,症状加重入院,就诊时患者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血压72150mmHg,脉搏数120次/分,血清Na+浓度120mmol/L,尿钠8mmol/L,该患者可能发生了() A、低渗性脱水 B、高渗性脱水 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 E、盐中毒 11、下列那一项不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持续呕吐 B、严重腹泻 C、结肠造瘘 D、肾功能衰竭 E、严重休克 12、PaCO2高于正常表明机体可能存在( ) (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酸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碱中毒(5)混合性酸中毒 A、(1)(2) B、(2)(3) C、(4)(5) D、(2)(5) 13、肿瘤异性性是指() A、肿瘤外观形态的差异性 B、肿瘤间质的多样性 C、肿瘤组织与其起源组织的差异 D、肿瘤组织代谢上的差异性 E、肿瘤组织结构异常 14、癌前病变指的是( ) A、具有癌变可能的良性病变 B、有癌变可能性的良性肿瘤 C、瘤样增生的良性病变 D、交界性肿瘤 E、良性肿瘤出现癌变

远程病理诊断及质控系统功能规范(征求意见稿)

远程病理诊断及质控系统功能规范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快卫生信息化基础设 施建设,保证医院病理诊断信息系统的质量,加强公立医院数字病理信息化的 改革,提高基层公立医院病理常规及疑难肿瘤诊疗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机构病理诊断的安全,降低医疗诊断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保障病理质控体系的规范化,特制定《数字病理远程诊断及质控系统软件基本功能规范》。 第二条 制定本规范的目的是作为数字病理科远程诊断系统评审及病理质 控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三条 本规范同时为各级医院进行数字病理远程诊断的指导性文件,用于 评价各级医院数字病理远程诊断水平的基本标准,及数字病理质控的评价标 准。 第四条 数字病理远程诊断及质控系统定义:通过全自动显微镜扫描平台以 及扫描与控制软件系统,将传统的玻璃切片进行扫描和无缝拼接,生成包括传 统玻璃切片内所有信息,即整张全视野的数字化切片(Whole Slide Imaging, 简称WSI),之后,申请会诊单位将制成的数字切片和相关病例资料打包,通过互联网上传到会诊平台,由申请会诊单位指定的国内外著名病理专家或者上级医院的专家登录平台,通过浏览器或通过专家客户端进行数字切片浏览、分析和诊断,并发送病理咨询诊断报告。 第五条 效率及准确率是评判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系统的主要标准,系 1

统要求远程专家及时诊断并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从而提高病理诊断准确率及手术成功率,并能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管理水平,为医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六条 数字病理远程诊断及质控系统是病理信息化在医院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因此,在系统建设中,必须有相应的组织落实与保证,其中院长重视并亲自领导是系统建设的关键,重视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队伍,调动信息科、病理科及远程会诊与质控中心的积极性是系统实施的先决条件。建立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中心必须根据各级、各类医院的具体要求,充分作好需求分析,制定出总体解决方案。 第七条 医院在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中心建设时,应根据自身需求及系 统性能/价格比,保证合理的资金投入,这是保证系统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第八条 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系统属于病理科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必须为病理科信息系统提供接口,并进一步为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系统提供接口。 第九条 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系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整套系统需要各 个环节的把握,包括数字切片的扫描、切片的上传、专家的诊断水平、会诊平台的完善性及网络状况。据此要求建设该系统的厂家需要具备强大的软硬件自主研发设计一体化的开发能力,完善的会诊平台运营资质及拥有国内外病理领域的知名病理专家团队。开发单位应提供该方面的保证,并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 第十条 数字病理远程诊断与质控系统基本要求:全自动显微镜硬件及软件

病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

病理系统技术方案 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2014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概述 (3) 1.项目名称 (3) 2.项目建设的目的 (3) 二、需求分析 (4) 三、全院病理系统总体设计 (4) 1.设计原则 (4) 2.全院病理系统流程设计 (5) 四、病理系统功能特点 (11) 1 实现多类型电子申请单开单 (11) 2病理检查全流程条码化管理 (11) 3全院病理信息统一集中管理,统一共享 (11) 4病理图像数字存储管理、数字化浏览和传输 (11) 5基于知识库报告管理 (12) 6全院信息共享 (12) 7开放式的诊断模版 (12) 8数字化科研教学与远程会诊 (12) 9图像、报告智能辅助诊断 (12) 10不同状态的病历 (13) 11自定义统计表和交接表 (13) 12高效的查询、统计 (13) 五、病理系统软件建设方案 (14) 1.电子申请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检查签收登记工作站 (14) 4.病理取材工作站 (15) 5.脱水工作站 (19) 6.包埋工作站 (20) 7.切片/制片工作站 (21) 8. 综合报告工作站 (22) 9.特检工作站 (30) 10.资料归档工作站 (31) 11.质控管理 (33) 12.查询统计 (35) 13.与院内其它信息系统双向接口 (36) 六、硬件建设方案 (39) 1.总体架构设计 (39) 2.硬件配置参数 (39) 七、技术服务及其它 (40) 1.技术服务 (40) 2.项目的工作内容及成果文档的提交 (42) 3.工程验收 (43)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病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右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主要栓塞于( E ) A.肠系膜动脉 B.门静脉 C.肾动脉 D.脑动脉E、肺动脉 2、下列哪些器官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B ) A.心、肝 B.心、脑 C.心、肺 D.肺、肠E、脾、肾 3、下列哪一项不符合肿瘤性生长( E ) A.常形成肿块 B.生长旺盛 C.相对无限制生长 D.增生过程中需致癌因素持续存在E、细胞分化成熟能力降低 4、良、恶性肿瘤的根本区别( C ) A.肿瘤生长方式 B.肿瘤的生长速度 C.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D.肿瘤是否转移E、肿瘤的阻滞结构 5、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是(C ) A.细动脉玻璃样变 B.中层动脉硬化 C.大动脉粥样硬化 D.中动脉粥样硬化E、微动脉粥样硬化 6、下列哪项不属于门脉高压症的表现(C ) A.脾大 B.腹水 C.肝掌 D.“海蛇头”现象E、消化不良 7、乳腺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是(A ) A.外上象限 B.外下象限 C.内上象限 D.内下象限E、乳头部

8、绒毛膜癌最常转移的器官是( C ) A.脑 B.肝 C.肺 D.骨E、肾上腺 9、肝细胞碎片状坏死或形成桥接坏死见于( C ) A.急性重型肝炎 B.亚急性重型肝炎 C.慢性重度肝炎 D.急性普通型肝炎E、慢性轻度肝炎 10、输入大量库存过久的血液易导致(C ) A.代谢性碱中毒 B.低钾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钠血症E、高钠血症 11、低钾血症可出现( B ) A.反常性碱性尿 B.反常性酸性尿 C.中性尿 D.酸性尿E、碱性尿 12、缺氧、中毒、感染等引起水肿主要因为( D ) A.钠水潴留 B.毛细血管压升高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E、淋巴回流障碍 13、水肿和水中毒的相同点是( B ) A.低钠血症 B.细胞外液增加 C.细胞内液增加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E、细胞内液渗透压降低 14、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诊断依据是( C ) A.血液中氧分压降低 B.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C.碳氧血红蛋白化验阳性 D.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超过5g/dl E、血液中血红蛋白量小于7g/dl

病理学期末考试试题(2018-2019)

灵台职专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一年级护理专业《病理学基础》题(卷)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栓塞 2.异型性 3.变质 4.风湿病 5.病毒性肝炎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高血压引起脑的病变主要有脑水肿、 和 。 2.常见的肿瘤转移途径有 、 和种植性转移。 3.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有 、 、热、 和 。 4.风湿病的病变发展过程分为变质渗出期、 和 三个阶段。 1.活体组织检查是( ) A.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B.确定病变性质 C.了解病变范围 D.验证及观察疗效 E.估计患者预后 2.脑萎缩常发生于( ) A.乙型脑炎 B.脑动脉粥样硬化 C.脑动脉栓塞 D.脑脓肿 E.脑梗死 3.引起肺淤血的常见原因是( ) A.右心衰竭 B.左心衰竭 C.肺动脉栓塞 D.肺结核 E. 肺静脉栓塞 4.细胞坏死过程中,核变小、染色质浓聚,被称之为( ) A.核溶解 B.核分裂 C.核固缩 D.核碎裂 E.核变质 5.混合血栓常见于( ) A.静脉血栓尾部 B.动脉血栓头部 C.毛细血管内 D.静脉血栓体部 E.心瓣膜闭锁缘 6.实质器官最容易发生脂肪变性的是( ) A.心脏 B.肝脏 C.脾脏 D.肺脏 E.肾脏 7.引起炎症的常见原因是( ) A.营养因素 B.遗传因素 C.生物性因素 D.环境因素 E.先天性因素 8.小叶性肺炎的病变为( ) A.支气管和肺泡的化脓性炎 B.肺间质的化脓性炎 C.肺泡的纤维素性炎 D.肺泡的出血性炎 E.肺泡的急性卡他性炎 9.风湿细胞来自( ) A.巨噬细胞 B.平滑肌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心肌细胞 E.淋巴细胞 10.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经血传播 B.经消化道传播 C.经呼吸道传播 D.性传播 E.母婴传播 1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 A.左主干 B.左前降支 C.右主干 D.右后降支 E.左后降支 12.在我国引起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疾病是( ) A.支气管扩张症 B.肺结核病 C.小叶性肺炎 D.慢性支气管炎伴肺气肿 E.大叶性肺炎 13.慢性胃溃疡好发于( ) A.胃前壁 B.胃后壁 C.胃大弯侧 D.胃小弯近贲门侧 E. 胃小弯近幽门侧 14.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大体特点是( ) A.大红肾 B.蚤咬肾 C.大白肾 D.多囊肾 E.固缩肾 15.肝硬化时,肝功能不全的表现有 ( ) A.出血倾向 B.腹水 C.脾脏肿大 D.胃肠淤血 E.食管静脉丛曲张 16.大叶性肺炎红色肝样变期时,肺泡腔内渗出物主要是( ) A.浆液及纤维素 B.中性粒细胞及纤维素 C.纤维素及红细胞 D.纤维素及巨噬细胞 E.纤维素 17.哪项肺结核又称开放性肺结核( ) A.浸润型肺结核 B.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C.干酪样肺炎 D.结核球 E.局灶型肺结核 18.肉瘤和癌的区别在于( ) A.有无包膜 B.生长方式 C.组织起源 D.生长速度 E.生长时间 19.蜂窝织炎常见部位是( ) A.肝、脑 B.黏膜 C.肺、肾 D.皮肤 E.阑尾 20.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是( ) A.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B.肾小管重吸收增加 C.肾淋巴回流受阻 D.肾素分泌增加 E.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压迫血管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哪项是肾病综合征的表现( ) A.高脂血症 B.大量蛋白尿 C.高度水肿 D.高血压 E.低蛋白血症 2.下列属于门脉高压症表现的是( ) A.脾大 B.肝大 C.胃肠道淤血 D.侧支形成 E.腹水 3.肉芽组织是由( )组成。 A.新生的毛细血管 B.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C.炎细胞 D.巨噬细胞 E.纤维细胞 4.属于癌前病变的是( ) 考场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订-----------------------------------线----------------------------------- -

病理学期末考试试卷习题.doc

2019 级 《病理学》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 ,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单选, 1 分 / 题,共计30 分) 1、下列除了哪一项外,均是活检的目的? A. 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作出诊断。 B.对术中患者作出即时诊断。 C. 定期活检随诊病情。 D.可用于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 2、诱因是指 A. 能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B.与疾病有因果关系的因素 C. 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因素 D.加强病因作用并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3、下述脏器中,哪个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A. 心 B. 肾 C. 肺 D. 脑 4、心力衰竭细胞最常见于 A. 右心衰竭 B. 肺褐色硬变 C. 间质性肺炎 D. 冠心病 5、最有防御意义的炎症改变是: A. 炎症介质形成 B. 分解代谢亢进 C. 白细胞渗出 D. 分子浓度增高 6、下列哪项是恶性肿瘤诊断的主要依据 A. 肿瘤发生转移 B.肿瘤切除后复发 C. 肿瘤的边界不清 D. 肿瘤出血坏死 7、患者,男, 52 岁,三年前诊断为下肢脉管炎,近二月来出现左下肢第一足趾逐渐变黑、 变硬、干燥、疼痛,此足趾最为可能的病变为 A B C D 8、风湿病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A、心瓣膜纤维组织增生 B 、Aschoff 小体形成 C、心外膜纤维蛋白性渗出 D 、胶原纤维的纤维蛋白样坏死 9、大叶性肺炎的病变特征是 A. 浆液性炎症 B.化脓性炎症 C.纤维素性炎症 D.卡他性炎症 10、乙型肝炎病毒毒力一样,但免疫反应过强的人易发生 A.不发病,仅为病毒携带者B C .轻度慢性普通性肝炎 D .重型肝炎 11、高血压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 A、心力衰竭 B、肾功能衰竭 C、高血压脑病 D、脑出血 12、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继发性肺结核是 A.局灶型肺结核B.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 C .浸润型肺结核 D .干酪型肺结核 13、下列哪一种疾病的病变是以变质性炎为主? A. 慢性阑尾炎 B.急性重型肝炎 C.肾小球肾炎 D.大叶性肺炎 14、既有肝细胞的大片坏死,又有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是下列哪型肝炎 A.亚急性重型B.急性重型C.轻度慢性肝炎D.急性普通型 15、大叶性肺炎最常见于 A.久病卧床患者 B .年老体弱者 C .青壮年 D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16、下列表现除哪项外 均与门脉高压有关 A.脾肿大B.蜘蛛痣C.腹水D.胃肠淤血 17、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严重的部位是A、胸主动脉 B 、升主动脉 C 、主动脉弓 D 、腹主动脉 18、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学特征是: A. 中性粒细胞渗出于肾球囊内 B. 肾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 C. 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增生 D. 毛细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19、引起儿童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的肾小球肾炎是: A.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B. 膜性肾小球肾炎 C.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 D. 慢性肾小球肾炎 20、良性肿瘤的异型性主要表现在 A. 组织结构的异常 B. 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C. 瘤细胞的多形性D 21、属于上皮来源的良性肿瘤是 A. 霍奇金病 B. 纤维肉瘤 C. 淋巴瘤 D. 皮肤 22、诊断肿瘤最可靠的方法是 A.CT 检查 B. 脱落细胞学检查 C.X 线透视 D. 2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常受累的冠状血管是 A、右冠状动脉主干 B 、左冠状动脉旋支 C 、左冠状动脉主干 D 24、高血压时左心室壁肌肥厚是由下列哪种类型? A、肥大 B 、化生 C 、增生 D 、肉芽组织 25、大叶性肺炎患者出现明显紫绀等缺氧症状时,提示病变处于何期? A、充血水肿期 B 、红色肝样变期 C 、灰色肝样变期D 、 26、十二指肠溃疡病溃疡最多见的部位是: A.球部 B C .降部前壁或后壁D .升部前27、急性普通型肝炎肝细胞常见而普遍的病变是: A.坏死 B .变性 C .再生 D .萎缩 28、风湿病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A、心瓣膜纤维组织增生 B 、心外膜纤维蛋白性渗出 C、 Aschoff 小体形成 D 、胶原纤维的纤维蛋白样坏死 29、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有关的病原菌主要是: A. 病毒 B. 寄生虫 C. 葡萄球菌 D. 链球菌 30、肾盂肾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是: A. 血源性感染 B. 上行性感染 C. 邻近器官炎症的蔓延 D. 二、填空题( 2 分 / 题,共计20 分) 1、病理性萎缩主要包括、、、、五种类型。 2、炎症常见的全身反应有、等。 3、来自门静脉的栓子,可引起栓塞 4、高分化鳞癌的癌细胞之间可出现 5、风湿病皮肤病变可表现为 _____ ______ 和_____ ______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慢性肾小球肾炎肉眼改变为 ________ 8、发生在实质细胞的变性主要有 ________和________ 9、创伤愈合的类型主要有 ________和 ________ 。 10、肿瘤生长动力学与下列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5 分 / 题,共计 30 分) 1、血栓形成 2 、炎症 3 、异型性 4 、原发综合征 5 、肾病综合症 6 、机 四、问答题( 10 分 / 题,共计20 分) 1、何为炎症的典型局部表现?其发生机制是什麽? 2、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病理学

病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病理学绪论。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近年来,随着学科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手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的经典的形态观察,而采用了许多新方法、新技术,从而使研究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但形态学方法(包括改进了的形态学方法)仍不失为基本的研究方法。兹将常用的方法简述如下: 1、大体观察:运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量尺、和磅秤等工具对大体标本及其病变性状(外形、大小、重量、色泽、质地、表面及切面形态、病变特征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测。 2、组织和细胞学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切片,经不同的方法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通过分析和综合病变特点,可作出疾病的病理诊断。 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试剂,显示病变组织细胞的化学成分的改变,从而加深对形态结构改变的认识和代谢改变的了解,特别是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免疫组织化学观察:除了可用于病因学诊断和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外,更多的是用于肿瘤病理诊断。 5、超微结构观察:利用电镜观察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组织和细胞最细微的病变,并可与机能和代谢的变化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基本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了解。 除上述常用方法外,近数十年来陆续建立的还有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技术,从而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将形态结构改变与组织、细胞的的化学变化结合志来进行研究,而且将历来的定性的研究发展到对病理改变进行形态的和化学成分的定量研究,从而获得了大量的更多更新的新信息,大大加深了疾病研究的深度。这是以往的研究所难以实现的。 呼伦贝尔人事信息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9b18015786.html,

病理质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参数详述

病理质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参数详述

1、登记工作站 ●支持多流程登记,如:常规组织病理、冰冻病理、细胞学等。 ●支持手工录入、HIS系统自动提取病人信息。 ●支持条码枪扫描获取病人信息。 ●支持用户自定义病理号编码格式,支持自动升位、手工调整、强制连号、重号 提醒。 ●支持用户重新设计排版登记界面,支持用户自定义是否自动填入默认值、支持 用户自定义默认值内容。 ●支持用户自定义必填栏目,资料不全时不能保存资料。 ●支持打印门诊病人回执、标本标签、申请单标签。 ●支持扫描申请单。 ●拒收信息记录,拒收回执打印,拒收统计等。 ●支持回车切换输入项目,下拉菜单支持数字键输入加速,支持快捷键新建登记、 保存。 ●可对标本分类,评价标本满意度,评价申请单书写质量。 ●既往病例自动提示。 ●登记完成后可打印标本接收日报表。 ●登记完成,状态自动变成“已登记”。 2、取材工作站 ●自动列出已登记未取材列表,也可根据病理号和登记日期查询。 ●自动提示冰冻报告。 ●取材时自动提示所有既往病例,包括快速、液基、免疫组化电镜等,方便查看 既往诊断内容、图片。 ●支持用户输入起始编号和打印数量补打包埋盒,不限补打次数。 ●支持将肉眼所见和取材明细打印在申请单,取材明细自动排版。需要补取时支 持补打,补打时用户可实时调节补打申请单位置。 ●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延缓包埋,设置后在包埋任务单上不显示延缓包埋的记

录。 ●系统自动填写记录医师和取材医师,自动计算蜡块总数。 ●提供丰富、全面的肉眼所见词库供用户选择实用,提高输入速度。 ●双屏模式,采用工业级触摸显示器,方便取材医师核对记录医师输入内容。 ●支持录音、回放功能,方便单人取材记录。 ●采用高像素大体拍摄系统拍摄大体照片,图片数量不限,自动对焦、支持电脑 变倍调节,提供脚踏开关拍照,大体图像与病例直接关联保存。 ●可对大体标本照片可进行文字、箭头、范围等方式进行标注,支持定标、测量、 以及常用图片后处理功能,如:RBG、亮度、饱和度、图像旋转等等。 ●取材完成后可打印取材明细表、包埋任务单。包埋任务单支持添加以往取材后 没有及时包埋的蜡块。取材明细表支持设置标本存放位置。 ●支持连接市场主流包埋盒打印机。 ●报告状态自动变为“已取材”。 3、包埋工作站 ●系统自动接收已经取材列表。 ●自动接收取材室发送过来的所有待包埋的材块信息,供技术员在包埋时进行核 对和确认。 ●记录组织材块“翻盖”、“无组织”等特殊取材质量评价情况,对特殊的材块, 可以备注相关信息。 ●提供取材列表信息的核对及打印。 ●包埋完成后可打印包埋质控表。 ●实现蜡块号条码的打印。 ●记录组织情况。 ●包埋完成后,状态自动变成已包埋。 4、制片工作站 ●系统自动提示待制片列表,包括:常规制片和技术制片,以及有重切、深切要求 的病例列表。 ●自动显示取材时间、取材医生、组织名称等信息。 ●系统自动提示技术医嘱信息。

病理四大系统习题(1)

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系统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粥样硬化 2. 风湿病 3. 大叶性肺炎 4.消化性溃疡 5.肝硬化 6.假小叶 7.CIN 二、填空题: 1.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本病变是____。 2. 经两次测量核实,_________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基本病变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四个阶段。 4. 风湿病以形成____为特征。 5. 冠心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临床分型。 6. 风湿病的典型病变分____、_____和____三期。 7. 大叶性肺炎的典型病变发展过程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四期。 8. 按照病变累及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可将肺炎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三种。 9. 小叶性肺炎是以_____为单位的______炎症,病灶多以____为中心,又称为______。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11. 镜下观察消化性溃疡溃疡底部由里向外分____、____、____和___四层结构。 12.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是____________。 13. 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有____、_____、_____、_____。 14.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有______、_____和_____。 15. 弥漫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又称为________,特征性病变是形成_______。 三、选择题: 1 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的心瓣膜是

病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病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1.槟榔肝镜下可见( ) A.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萎缩 D.出血性梗死 B.肝小叶结构破坏 E.门静脉分支扩张淤血 C.肝小叶中央区血窦扩张淤血,小叶周边区细胞脂肪变性 2.下列哪一类炎症的红、肿、热、痛都表现的较明显( ) A.体表的急性炎症 D.内脏的慢性炎症 B.体表的慢性炎症 E.体表及内脏的急性炎症 C.内脏的急性炎症 3.皮肤蜂窝织炎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 A.浆液卡他性炎 D.化脓性炎 B.纤维素性炎 E.增生性炎 C.出血性炎 4.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的部位是( ) A.左总干 C.左旋支 E.右回旋支 B.左前降支 D.右总支 5.高血压血管基本病变是( ) A.细小动脉纤维素样坏死 D.细小动脉有纤维帽形成 B.小动脉呈洋葱皮样增生 E.细小动脉内膜泡沫细胞沉积 C.细小动脉玻璃样变 6.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中最具有特殊性的病变是( ) A.变质渗出性病变 D.阿少夫小体 B.纤维素样坏死 E.心肌间质纤维化 C.淋巴细胞增生 7.下列哪项是细胞死亡的主要形态学标记( ) A.胞浆强嗜酸性染色 D.胞核着色加深,染色质增粗 B.胞浆呈碎屑状、颗粒状或空泡状 E.基质崩解 C.胞核固缩、碎裂、溶解 8.下列哪项不属于化生( ) A.胃粘膜固有腺体被肠腺所取代 D.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所取代 B.宫颈柱状上皮及腺体被鳞状上皮所取代 E.骨骼肌反复外伤后肌组织内形成骨组织 C.支气管纤毛柱状上皮被鳞状上皮所取代 9.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病变是( ) A.胰腺脂肪坏死 C.肺梗死 E.脾梗死 B.肾贫血性梗死 D.心肌梗死

10.静脉血栓的顺序是( ) A.红色血栓、白色血栓、混合血栓 D.红色血栓、混合血栓、白色血栓 B.白色血栓、透明血栓、红色血栓 E.红色血栓、透明血栓、混合血栓 C.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 11.诊断肺心病的主要依据是( ) A.左心室肥大扩张 D.左房肥大扩张 B.肺静脉高压及左心肥大 E.肺动脉高压及左心肥大 C.肺动脉高压及右心肥大 12.鼻咽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哪一种病毒有关( ) A.流感病毒 C.麻疹病毒 E.乳头瘤病毒 B.EB病毒 D.巨细胞病毒 13.哪种肿瘤属于良性肿瘤( ) A.视网膜母细胞瘤 C.葡萄胎 E.白血病 B.精原细胞瘤 D.黑色素瘤 14.所谓交界瘤是指( ) A.位于脏器之间的肿瘤 D.介于炎症增生与癌前病变之间的肿瘤 B.是脏器边缘长出的肿瘤 E.介于癌与肉瘤之间的肿瘤 C.界于良恶性之间的肿瘤 15.关于继发性肺结核,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 A.病变多从肺尖部开始 D.病程长、新旧病变交杂 B.病变多以增生为主,易局限化 E.由再次感染引起 C.致病菌多经血管和淋巴道扩散 16.属于癌前病变者是( ) A.乳腺纤维腺瘤 C.子宫平滑肌瘤 E.慢性浅表性胃炎 B.十二指肠溃疡 D.外阴粘膜白斑上皮增生 17.炎症时,血管内血液成分经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的过程称( ) A.漏出 B.渗出 C.浸润 D.扩散 E.水肿 18.艾滋病是一种致命性传染病,常通过下列哪种传播途径进行传播。() A.拥抱、握手 C.游泳池或公共浴室 E.输血或血制品传播 B.昆虫 D.水或食物 19.淋巴结内发现上皮性恶性瘤细胞巢称为( ) A.淋巴结转移性肉瘤 C.恶性淋巴瘤 E.淋巴上皮癌 B.淋巴结转移性癌 D.淋巴结癌肉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