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文言文

浅谈文言文

浅谈文言文
浅谈文言文

浅谈文言文教学方法

中国承载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的文化是用文言文凝练出来的。文言文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它经久不衰,拥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可是,在现代社会,文言文却是步履维艰的存在于中学的课堂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倦和轻视现象越来越常见,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误区。鉴于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教学效率低,很多的地方中学教师提出了加强诵读,提升文言内涵,注重实虚词的讲解方式等方法来改变教学弊端,可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探究更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重拾对文言文的学习信心。

一、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文的特点

1、言文分离。

文言文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随着时间的转移,文言文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明清以后,官场科举考试的需要,古人以文言文书写诗文,以古雅为尚。文言文成为书面语以后,与口语的分别就更大了,因而出现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2、亘古不变。

“五四运动”之前,文言文一直作为书面语形式被人们历代相传,至今文言文还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虽然历时这么久,文言的语言成分仍然不变,先秦的基本句式、常用的实词虚词的用法在现代还是有保存。不过,

有的词义与现代口语中的意义大相径庭,这时,文言文的细微变化,给人们的学习就带来了困惑。

3、简约精炼,奥古难懂。

从语法上分析,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又常有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等现象。同时,我国的重要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历代的名家多重视语言的锤炼性,形成了文言的严密和简洁。

综上,文言文的字少意丰、与口语脱离、字句多省、词语生僻等特点,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变得难而枯燥。

(二)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心理

在实习工作调查表中,当中学生被提及“你最不喜欢的语文课程是什么?”的时候,学生们的答案大都是文言文。在他们看来,文言文生词多,读起来拗口,语法多,需要熟悉实词意思、背诵诗句甚至要背诵全文。然而,文言文在教材中占的部分又很大,与学习成绩相联系,学生们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学生的文言文兴趣低,更严重的产生轻微的恐惧心理。

就其文言文现状而言,学生的恐惧心理主要有:学生的兴趣不高、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和教材编写比重大这三个因素。所以,就需要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扫除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恐惧心理。

二、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简述及优点

文言文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吸收古代文明历史,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文言文的学习也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能力的形成。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然后对课文逐字逐句的翻译,对难以理解的实词、虚词进行归类,按照文章的翻译来分段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和体会思想感情。

(二)弊端

前篇一律的学习套路,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

1、教师注重学习的功利性,为了让学生拿得高分,不惜大拉网式的进行教学,细致的挖着文言文的死角,生怕漏掉一字一词。

2、教师自身缺少对文言文的美感认知和审美解读,讲解文言的时候往往局限于字词句的应试技巧归纳,总结考试知识点和应对这些知识的通用方法。

3、教师之间缺少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研讨与交流,缺乏对新颖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4、学生缺少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解词释句的能力,文言文的基础不强,对一些基础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句式语法的积累不够,无法理解全文。

三、创新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五读法”教学

新课程目标下的语文改革实行了很长时间,但是文言文教学模式的革新效果不是很明显。在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将学生从接受学生变为主动学习的问题中,教师应该大力致力于加强对文言的诵读,通过实验的“五读法”首当其冲。

1、通读

在新课之前课下预习布置学生通读全文,要求朗读出声音,生字词不认识可以跳过,做到感性认识,粗略通晓课文意思,几分钟的朗读对于学生来说很容易。

2、仿读

教师导入新课,讲解作者介绍和相关文学常识以及文章背景知识后,范读课文或者播放原版课文录音,让学生聆听,在学生对课文的生字音、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揣摩得差不多,请学生来仿读,这样学生能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培养语感。并且在读错或者忽视情感的地方,别的学生可以在听的时候纠正,再次试读。这样的巩固范读形式活泼,有利于帮助熟悉课文,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诵读

顾名思义,诵读就是背诵,这是一种综合性的阅读活动,是“五读法”的中心环节。教师首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来默读课文,简单理解课文。然后看文朗读课文,有困难的时候再看注释或者根据上下文推断文意。反复朗读,自行解惑,教师加以点拨和赏析,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达到了目视文,口发声,耳闻音,心通情的效果。

4、赏读

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欣赏课文的结构、语言、艺术形式等特色。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生分角色朗读邹忌,妻,妾,客,和齐王。在邹忌窥镜询问:“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后,妻的回答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的回答是:“徐公何能及君也?”客的回

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妻的语气过于溢美的夸奖夫君美,妾用词简短,却充满对夫君的赞赏。客的语气委婉又直接。三者的语气和回答能够充分的说明妻爱夫君,对夫君有偏心,极力的夸奖夫君无人能及的美。妾害怕夫君,不敢多言又不能不夸。客人有事情求邹忌,所以吹捧和讨好邹忌。因此,分角色赏读中能够流露出人物心理。而邹忌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自己想到妻、妾和客人的心理,能够看出邹忌有自知之明的人物性格。在进谏齐王的时候运用自身的例子间接劝慰齐王,又能表明邹忌的能言善辩。齐王广开视听,下令进谏有奖又能体现齐王明辨是非,从谏如流。这种艺术感受是不能够在教师范读和听读中获得的。

5、课外读

学习文言文能够提高阅读能力,但是,小的阅读量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的文言之外,教师设置课外的加阅读。并且在课后让学生做好阅读的札记,这样有利于欣赏文言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爱好。

(二)情境教学法

1、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很多文学作品是在生活事件中捕抓灵感而做成的。文学作品的意义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给人们生活的思考,文言作品更是反映古人的生活面貌,给今人一定的真善美的熏陶。文言文距今历史悠久,显示的生活现状与现代社会大相径庭,因而,在文言学习中教师更加应该注重古今对比,一些学生不能理解的历史,用今人观念去解释就不讲自通了。

2、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之中,利用连贯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智慧是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也是重要的手段。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问题接踵而至,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回答的时候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教师的课件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让学生们耳目一新,实际的教学中,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给学生们营造快乐学习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4、利用表演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表演出课文的情景是非常好的学习活动,它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将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例如:《陈涉世家》讲述陈涉带领农民揭竿起义,反抗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在这篇文章中就可以将文章分为三个场景来表演。首先是陈胜在垄上耕地与农人的对话场景,然后是陈胜和吴广在大泽乡号召人们起义,并且自立称王的场景,陈胜吴广杀将尉,挥剑攻打大泽乡和蓟县,众人揭竿响应的场景。学习课文以后让学生来分别表演这些场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深入的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的内容、情感和结构,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更浓厚。

(三)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有一定学习目标、一定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下,以自己搜集查阅工具书等方法来取得学习效果的学习。新课程标准改革下,倡

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这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体现,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现代的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的方法多使用在现代文的阅读中,近年来的文言文教学也在尝试着使用激发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自主学习法,形成一套文言文的自读模式。

自主学习法中,对于文言文学习的铺垫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就是说在老师上课前学生通过预习,找出课文的学习难点,查阅资料书、字典和教学参考等自己攻克难关,在预习和查阅的同时,学生对课文的难点理解得透彻,能够准确把握,对仍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学生会注意听课堂上老师的讲解,间接的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吸收效果,一定程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自主学习也包括对课文作者简介、生平资料以及文章创作背景的学习,了解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我们更加准确的理解作者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也是学生赏析和感悟文章内涵,提升自身情趣的手段。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之前,学生首先查阅和回想白居易的生平,或者找出以前学过的白居易的诗,集中在一起总结出白居易的诗具有现实的意义,讽喻和批判性强,反映现实的劳苦大众的真是生活问题,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统治。然后自主翻译和学习这篇古诗时,就能够体会到人们因为繁复的官府赋税压迫,去田间捡拾别人丢掉的麦穗的这种辛酸悲惨,能够想象出在炎热的赤日下,丁壮妇孺辛勤劳作的场面。也能够体会到作者联想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的愧疚心理,理解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学生这时也会对自

身有所思考和反省,侧面上激起学生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要节省意识和珍惜满足的感情。

自主学习的方法步骤基本上是了解作者—正确自读—准确理解翻—赏析,在教材中安排的文言文都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章,因此自主学习是要注重品味文本,先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再赏析句子和文章的修辞、写作手法,最后品味文章的情感内涵,总体上积累和运用知识。在重庆市木洞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的方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对学生的自主阅读帮助很大,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自主学习值得倡导运用。

(四)小组合作探究法

在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法是运用的较多的学习方式,因为它的特点是打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惯例,而是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有效的改变了课堂中教师的“一言堂”,借助合作学习的机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交往,更加能够弥补老师难以对所有学生因材施教的弊端。

文言文的学习中,小组合作更是非常适用的学习方法。流程是老师把学生按照小组合理分配,每组选取小组长,在合作探究时,将实词、古今异义词、虚词化为题并设置分数,最高为5分,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根据答案评分,若是回答不全面,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回答,各组同学回答得到的分数由各组组长记下,最后统计出优胜的一组,作为模范团队期末给予嘉奖。需要注意的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均衡,小组成员和小组之间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并且对自己小组的分配内容要认真负责,小组间要互相帮

助和及时沟通。在这样的激烈竞争下,学生的学习意识被激发,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会改变对课堂的厌倦情绪,主动学习并完成自己范围内的学习内容。教学会收到非常好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评价与反思

1、遵循合作探究的科学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下一直最为倡导的学习模式,也是更加彰显科学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模式,而能否实现它的价值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结构安排的合理性和教师的引导是否正面和全面,教师要兼顾学生和文本的关系,让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建立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构建互助协作的学习关系网。

2、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环节设计。

虽然说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和任务是由老师制定分配给学生的,学生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是站在被动的地位,不过和传统的“一言堂”相比,自主探究式更加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枯燥的“拉网式”知识体系的专项训练,注重学生学习主体意识的发挥,在实践中,尊重和鼓励学生对学习目标提出有意义的想法和意见,并激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深入学习研究,以拓展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延伸面,达到举一反三,旁征博引。

3、关注学生合作过程问题,注重学生学习体验,及时评价和反思。

合作探究中,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已经完成的目标就任务所有同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自己就不用费神去在意就匆匆略过,应当牢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及时纠正,并在探究结束时做好问题归类和总结,以免学生再犯同类的错误。在解决学生的难点问题时,教师要注重教会学

生解答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否则就又回到了传统教学学生问教师一人答的老路。要多引多指,促进学生多思多答。注重学生实践中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协作解决问题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

总结的说,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是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合作解决问题为主,教师引导和总结反思评价为辅,旨在培养学生为独立的学习个体,促进他们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教师不教而自通自辅学习”的境界。

结论

文言文是中国博大文化的浓缩,因此,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的知识,不能忽视文化在文言文课文中的沉淀,拓展古今与之有相关联系的文化内容,来拓展课文内涵,拉近古文与学生的距离,用现代想法来理解古代的文明和智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近年来教师研究的最多的课题。文言文课堂之所以不讨学生喜欢,大多是因为教师讲述方法和教育理念陈旧和不够新颖。本课题倡导采用新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的激情,设定教学情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抓住三个“注重”,即:注重诵读,加强指导;注重词句,讲解得当;注重积累,合理训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帮助后进生提高成绩,促进先进生文化积累和拓展学习,尊重学生学习建议和反馈,及时解决学生疑惑,让学生们在文言知识上有所收获,在文言结构上有所掌握,在文言语言智慧

上有所体会,在文言文化情感上有所赏析和感触。

浅谈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浅谈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内容摘要: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很好的翻译文言文显得尤其重要。同时,文言文翻译也要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认识到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技巧很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动机,培养积极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文言文。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这几年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比重增加,文言翻译由选择题变为主观题,分值渐渐增加。这种主观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表述能力,这一变化,凸显了文言翻译的重要性。尤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更提醒我们:要重视文言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要想让学生从内心喜欢文言文,就要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所谓“文言文翻译”,就是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那么,怎样正确翻译文言文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

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浅谈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人教版从五年制小语第九册开始在每册最后都安排了短小有趣的文言文。我反复阅读了课程标准要求,领会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我认为小学文言文教学要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解,解中练,练中拓。 一、读中悟,悟情入境。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教师要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通过流畅自如的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指导学生用分节线划句子,以帮助学生读好句中的停顿。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学生在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节奏、轻重音、停顿、语气,掌握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熟读成诵,积累语言。教师引领学生自读互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渐渐形成文言语感。 二、悟中解,解文达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在古文、词语、句式运用上存在差别,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逐词逐句悟,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从整体上自悟文章的内容、思想。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符号分类来批注不同的文言文特殊现象,如多义词、近义词,同义词、通假字等,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对译”,而应意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可创造性地采用颠倒语序、增添语句、将古单音词变双音词等多种方法理解,只要解释清楚、通顺即可。从而培

养学生全面自悟文言语言的能力。如《矛与盾》最后一句“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初读、标注、诵读后掌握“弗”是“不”,“应”是“回答”的意思,如果“对译”的话连起来就是“那个人不能回答了”,从意译的角度学生可理解成“那个人无言以对”或“那个人哑口无言”或“那个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等,使古文整体内容在表达上更准确、更清楚、更连贯。 三、悟中练,练说促思。 当学生能正确、流畅地读通课文之后,首先教师可设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讨论完善注解,独立或相互合作地对文言文的每句话进行揣摩,整体了解大意,在学生头脑中换成今天的现代文。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进行练说,说重点词、句的意思,并抓住关键之处展开思考、讨论,如教学《矛与盾》一文时,抓住“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理解、感悟课文中所讲的道理,说话不能言过其实,互相抵触,使人觉得可笑。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交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而领悟一些生活的哲理,办事要实事求是。 四、练中拓,拓展延伸。 学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阅读量,因此,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延伸,通过阅读推荐篇目、改写故事、排练现代课本剧、写读后感、收集相关资料等活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工具书和认真读注释的好习惯,在阅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 沙西初中蒋瑞华 【摘要】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为了激发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让文言文“活”出精彩,我谈谈自己的肤浅见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精彩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好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学的乏味造成。因此,如何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方法指导 七年级上学期一次语言测试的文言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目:“上中学后,你才开始学古文,你看到这个题目(文言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学好它,请说说看,与同学分享。”看到这个题目,我当即想到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是的,教师的职责就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传授知识,解决疑惑,这固然是对的,但我想: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师的职责不只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传授给学生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收获,也就是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 一、指导学生熟读文言文。 古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熟读课文,才能领会文章的主旨。毕竟文言文跟现代文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熟读,是学习文言文所必须要做的事情。熟读文言文应在两个方面指导:一是读准字音,要读准字音,必须要充分利用字典或词典解决问题,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1、破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改变字音的通常读法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法。如: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骑,音jì一人一马的全称)。2、通假异读。字词通假,产生的异读,通哪一字,就读哪一个字的读音。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读yuè)。二、断句,

即读好句子中的停顿,断句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语法结构、朗读结构、重音的强调,也可以说主要从朗读和节奏上读断。如:“前人之述/备矣”就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民/不以/封疆之界”这就是一个主谓宾构的句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断读外,还应将“而”这个转折连词强调出来。一般情况下,“之”字是结构助词“的”时候,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就要特殊对待,当然,文言文的断言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格式,在阅读中还要训练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感情的同时,较准把握断句。 总之,指导学生在感情的同时,为疏通文意打好基础,因为字音的识读和读好停顿都与理解字音和句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步扎实好了,理解疏通课文大意就容易多了。 二、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词义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因为正确理解词义是阅读文言文的第一步工作。不明白词义,就不能准确理解文言文,甚至无法进行阅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文言文实词的使用比较灵活,或通假,或一词多义,或词性活用,或古今异义等。学习时,我们应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准确理解其含义。 《醉翁亭记》中的“云归而岩穴螟”和“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两句都有“归”字,按一般意应为“回去”,讲太守回去好理解,讲云回去就不好理解了,显然,“云归”的“归”应取另一义,释为“归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任广板栗中学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遗产,它在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言文翻译,既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现在的初中生,他们与古人相去的时代甚远,再加上古今词义、句式的变化,他们大多不能理解古人写作的习惯,也就不能正确地翻译文言文了。本文从文言文翻译的现状谈起,通过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探讨,希望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如何翻译文言文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技巧初步探讨 一、引言 《语文教学大纲》也规定:中学生应该能够诵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并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因此,掌握好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积累到丰富的文言词汇,亦可以体验到古人在使用汉语时的一些习惯.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对文言文进行翻译时,要遵循三个原则,那就是要做到“忠实原文”、“表意明确”、“简明优美”。 “忠实原文”就是要做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表意明确”就是要做到翻译出来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简明优美”就是在翻译文言文时用简明、优美并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三、文言文翻译的理论基础 我们对于文言文的翻译通常用两种形式来处理,一种是意译,另一种是直译。直译要求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每个词一一对应地译出来,此法可以字字落实,能较好地积累文言词汇;意译就是翻译原文的大体意思,此法比较流畅好懂。 四、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 在文言文中,由于古今词汇量的不同,古人用许多单音节词表达了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的意思,而古人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也使用了很多特殊句式,因此,对文言文进行翻译,光掌握原则是不够的,还应学会一些翻译的具体方法,这些具体方法可以归纳为“六字法”即“留”、“释”、“补”、“添”、“删”、“调”。 1、留 “留”,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这些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年号、日期等,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只把“谪守”译为“被贬做太守”就可以了,其余都不用翻译。;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 2、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实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以下几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科目:初中语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作者XX X义辉 作者单位下坠中学 联系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关键词:文言文主观能动性兴趣诵读积累课外阅读 初中教材中文言文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闪光点,尽量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化枯燥为形象,化无趣为有趣,化困难为容易,让师生都从学习文言文的苦恼中走出来。 这些年来,尽管已有相当部分一线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并在课堂教学上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遗憾的是,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未能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分散,学了不用。 文言与现代语言之间差别较大,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由于陌生、模糊、畏惧、依赖而产生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距离;加上文言文在课文中所占比例较小,教师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即一般都是把文言文和白话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四至五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高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二至三篇白话文,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文言文教学是零星分散,时隐时现,分量并不很大,可是学习间隔长,平常又不常使用,容易遗忘。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中,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不重视文言文语言知识规律的总结,不重视课外迁移。更为严重的是,根本不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的联系,成了为教文言文而教文言文,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法呆板、单一。 长期以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流行着一种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文言文时,生怕学生听不懂,总是逐字逐句翻译,教师往往占据主体,一讲到底;学生则很少有机会自己读课文,做练习,他们只需一支笔、一双眼睛、两只耳朵。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唇焦舌敝,费尽心机,教得吃力,学生则或笔忙于做笔记,或梦游爪哇国,或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被忽视了,学生成为了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内因没有调动起来。

2021年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 略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究模式,并适度从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底蕴。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学习文言文就是让孩子们穿越历史时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文言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孩子在文言文这块肥沃的土壤里,源源不断地汲取古代优美文化的营

养。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的文章都是现代的白话文,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故几篇文言文为数不多,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以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文言文教学应该紧扣“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以教学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这样可以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从小学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手文言文学习,其中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各安排了一篇,分别是《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安排了《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篇文言文。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并通过学习文言文,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会文言文所蕴含的深厚道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阶段,文言文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进行教学,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对此,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带的是一种兴奋与惊喜,一种新鲜与好奇。兴奋的是接触了一种崭新的文体。但是,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加之年龄较少,文化底蕴不足。他们会觉得文言文跟以往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读

浅谈文言文翻译教学

浅谈文言文翻译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现象:上到文言文,走进教室就讲翻译,也最喜欢上文言文,因为教学过程较为单一,省去了挖空心思备课的过程。但是轮到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因为觉得很难推陈出新。 文言文作为我国早期语言交流和文字传承的工具,它是古人们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是我国五千多年文化的写照,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国语那样毫无根基,一切要从零开始。 改变、改革也不能大刀阔斧,只能先从小细节做起,因此,首先考虑的是文言文翻译的教学。分析初中文言文翻译教学现状,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过于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似乎一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大多数老师都采用逐句翻译的方法。三是就事论事,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 纵观目前文言文翻译的教学方式,我觉得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而选择性的使用。 第一,学案的运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文言文翻译教学也是如此,应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特别是对文言文翻译的思考,可以引发学生对旧知的联想与想象,从而便于老师归纳一词多义等情况。而口头布置的预习任务往往难以落实,使用学案,使预习的针对性更强。学案编写好后提前1~2天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初步阅读教材,并对学生阅读做出三点指导:一是要求学生读书要快、要尽量节省时间,二是要求学生在读书中找出的知识点或问题答案要准,三是边阅读,边思考,找出疑点,做好记号或记录。为了保证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教师应对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检查,并做适当的激励。同时通过检查,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模糊点有所了解,上课时可以进行针对讲解,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在课前完成学案时,可以借助一定的工具,例如,古汉语词典等等,在主动搜索答案的同时,加深对文言词汇意思的理解。 第二,多媒體的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也可让学生“看图说话”,根据图片、结合文章,说出图片中的内容或描绘的意境,既给予了学生一定帮助,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写景的文字,需要意译,这时候给予图片赏析,帮助学生理解句意。多媒体配合,还可以在复习检查时,提高复习效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2-20T11:24:01.32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4期作者:程玲 [导读]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程玲(乌鲁木齐市第十四小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并适度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兴趣;诵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100-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因此,课程标准部编教材从三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人教版教材从五年级下册开始,学生就开始接收文言文学习。其中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司马光》,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下册分别安排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是,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策略应该建立在以课堂为中心,以“读通、读懂、读深、读味”的基本结构建设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探索模式,并适度从课堂向课外拓展,拓展文言文阅读,建立课外补充型文言文阅读机制。以朗读来带领文言文学习,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读出思考。真正达到小学阶段文言文学生想学、会学、乐学的研究目标。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合作的主要形式下,让学生成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学习的价值追求,达到新课标指出的“让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标。 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多形式朗读训练,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语言简练,具有音韵之美,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朗读,最好的方法也是朗读。 (1)默读。学生通过在默读中结合注释和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正确的读音及一些字词的古今义的不同,例如《杨氏之子》中“为设果”的“为”字读音;“家禽”的古今异义。最终达到组织文章大意的目的。 (2)听音读。除了听录音读,还可以听教师泛读。学生通过反复听读,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大意。 (3)跟读断句。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对于一些长句子、难读的断句,我们就让学生多次听读后自己试着画分节奏,然后对照老师提供的正确节奏,看看自己哪停顿的对,哪停顿的不对,纠正后再读。例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是“使/弈秋/诲/二人弈。”如果在读时一断一断的,别人可能会觉得“您是结巴还是紧张?”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很轻松地解决,那就是在停顿之处,把断点之前的字音拉长了来读。即“使----弈秋----诲----二人弈”。拉长声音时可以轻,就是古代所说的字断音连,闭上眼睛头脑中再想想以前那些长衫瘦弱的书生,他们手捋胡须之乎者也,是不是和古代人读书方式就非常接近了!学生一定会喜欢模仿这样的读法,一读上文言文就会兴致盎然的!这样,学生可以在准确的、多次的跟读过程中,对于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步深入。 (4)齐声读。学生齐读,声势浩大。优生可以带动差生,通读课文,并且读准课文的节奏。 (5)去掉标点尝试读。古文通常是不加标点的,让学生尝试读,要读好停顿。这样做的目的是考查学生是否读通原文,读懂文章大意,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获得感悟。 (6)竖排版配乐读。古文在古代不仅没有标点,排版也和现代不同。可以让学生思考从哪边读(从右至左)?就像写书法的规则一样。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配上音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自由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之乎者也”的韵味。 (7)熟读成诵。熟读成诵是学生积累语言词汇的主要途径。小学阶段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要求学生能够背诵,通过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字断音连的背诵,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二、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三、合理想象,体味内涵 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对作品的“留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例如《杨氏之子》理解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在此处设计心理补白——通过合理的想象,明白杨氏之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杨氏子的聪慧表现。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文,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我让学生分小组或同桌自由交流解释课文,互说课文的意思,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特别是对一些难句侧重讨论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自由交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提出不好理解或解释不通的语句,全班交流质疑,教师重点指导难句的理解。如教学《学弈》时,“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三句中“之”字的意思。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再去理解文章的主题,教师适当指导点拨。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或寓意等。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介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其丰厚的载体,它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人文精髓。学生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厚文化底蕴,提升审美情趣与能力,提高文化品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从五年级就开始有计划地安排了文言文的阅读。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我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我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我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

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了,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再如《学弈》中“使/弈秋/诲/二人弈”,“为/是其智/弗若与?”《两小儿辩日》中的“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在学生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对照课文中的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独立解释文句。因为大多数比较难理解的字词的意思课后的注释中都有。这样,大部分同学能够较为流畅地说出文句的意思,教师应强调,用现代语言表达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句子意思可以灵活些,说法不必强求一致,意思不错即可。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帮助或让学生帮助。对个别难句如果学生不能独立理解,教师应侧重指导或在小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浅谈言教学的创新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感到言教学往往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我个人认为言教学应激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提高预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要善导主体,师生互动相长;重诵读、重感悟、重赏析,将言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为归宿。 一、强化预习、主动探究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除让学生明白言学习的重要性外,还应千方百计地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放在首位,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因为任何创新与灵感都是在主动性极强的状态下产生的,再好,教师再有水平,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则无法引导他们欣赏语这个“大观园”的美。这正如一个演员,若不能通过独自揣摩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命运设计自己的表演而全靠导演指点,那他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演员。学语也一样,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言的教学目的和以育人的任务才能完成。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指导预习时,我们尤其注

意诵读的指导,先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第一遍参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再默读,揣摩其停顿、轻重、语气和节奏等;紧接着再高声朗读。除读出轻重缓急和节奏语气外,力求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课前提示”,课后练习、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疏通意,划出百思不得其解的词句,并尽可能制成问题卡片,为上课时质疑问难做准备。总之,只有让学生课前多做些探究性的工作,让他们感受到求知的苦与乐,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导主体,互动相长 课堂既是教师的舞台,也是学生的舞台。教师仅是教学这台戏的导演,主角还得让学生唱。在教学中,我们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和五官,使其多种感官全方位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本组成员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教师随机给予必要的指导,在分组讨论中,尽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能动性,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指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之后,再引导他们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感知课,理清的思路,指导他们整理常用的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事先把筛选出的知识点归类,然后组编成练习题,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17972139.html,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作者:汪香女 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5期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 1.读顺、读懂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浅谈文言文翻译技巧与要领

浅谈文言文翻译技巧与要领 发表时间:2009-11-19T11:16:00.747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韦玉辉(贵州省三都县民族中学558100) [导读]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文言文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是文言文,在近10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考卷中都设置有10分的文言翻译题,以考察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增强学生阅读与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继承和弘扬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因此,如何指导学生翻译文言文,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与要领,成为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与难点。下面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感受,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弄清文言翻译与注释的区别 要翻译古文,首先要弄清楚翻译与注释的区别。注释主要是对古文的词义作解释。如《曹刿论战》课文下面的注释:“牺牲,指牛、羊、猪;玉帛,指玉器、丝绸等物品,这些是指封建时代祭神用的。……” 翻译是把古汉语改写为现代汉语。因为古今汉语除了表现在词汇方面的区别之外,在语法方面也有某些演变。如《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比,臣战河南。”“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河南”,指的是黄河以南。而“战河北”与“战河南”,既为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即“战于河北”、“战于河南”;又是倒装句(状语后置),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应为“于河北战”,“于河南战”。所以,把文言文按词义注释串起来还不是翻译。 2明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信”,指忠实于原文,不能随意增加与减少词义,不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达”,指通顺,不梗塞。“雅”,指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也就是说,翻译文言文要求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如《隆中对》中的“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应翻译为“我得到诸葛亮,如同鱼儿得到水一样”。而不能译为“我的得到诸葛亮,如同鱼的得到水”。这如同日本人说中国话,让人捧腹。 3遵循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有个口诀:首览全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动笔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难译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省略句子),补出原意。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琢磨断句。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4坚守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请记住三句话: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词的意义或语法功能都要理解,并使其在现代汉语译文中都有反映(个别文言虚词,如发语词“夫” 等例外)。 直择,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翻译。由于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继承过来的,无论词汇、语法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只要确切地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词义,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就可以达到准确、通顺的要求。例: ①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翻译为:齐国的军队攻打我国。 ②圣人无常师。(《师说》) 翻译为:圣明的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意思翻译,如果直译后语言不顺,意思不明确或内容表达得不够透彻,就用意译。例: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翻译为: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翻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么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这样译出的比喻义,意思表达透彻,比直译好些。当然,在意译时,首先要将词的本义解释清楚,否则学生们很难领会、掌握。 5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用“留”、“补”、“删”、“换”、“调”这五个字概括。 (1)留,即是保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译文时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翻译。 例:①壮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上述例子中打“ ”线词语均作保留,不必翻译。 (2)补,即是补充。有两种情况要补充:其一,古汉语中大多数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中有不少是以文言词汇为基本词素发展成的。因而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例:①学(学习)不可以已。(《劝学》) ②吾尝终日而思(思考)矣。(《劝学》) ③项燕为楚(楚国)将(大将),数有功。(战功),爱(爱护)士卒。(《陈涉世家》)以上例句中带点的词皆为单音词,括号内的词为补充成的双音词。其二,古汉语比较简练,常常省略掉某些句子成份或内容。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习惯,根据内容的需要,作必要的补充,使之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意。 例:①(鲁庄公)十年(的)春(天)。(《曹刿论战》)。

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

小学文言文教学浅谈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关于文言文的教学内容,虽然篇幅很少,但对于小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史,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以后更进一步的文言文学习大有帮助。 关健词:文言文,教学,阅读,翻译,情感 一、过好语言阅读关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作为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与今天的白话文差别很大,要学习它,就必须过好语言阅读关。《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学生在初步的接触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文言文语句作出直接的辨识,在不断的诵读尝试中读准文章的声调、节奏,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提示在头脑中迅速地再现出与文章相应的情景,触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感受到文言文的文字美和音韵美,体味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产生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礼记?学记》)。”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通过个人自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

读训练,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将文言文读通、读顺,读出抑扬顿挫,结合课后的注释弄清文章的大意。 二、过好翻译关 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文言文都是一些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并且课后都有注释,应该说,小学生借助注释能够将文章的大意弄清楚。但对于初次学习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养成逐字逐句直译的良好习惯对于以后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是大有帮助和益处的。文言文每句话中每个汉字的意义都是比较固定的,古代语言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所以只要把每个单音词转换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双音节词,连缀起来就翻译过来了。例如《矛与盾》(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二册,下同,省略为第X册)中“其人弗能应也。”大意是这个人回答不上来,借助课后“应”的注释“回答”,逐字逐句直译为“这个人不能回答”。“使弈秋诲二人弈(《学弈》,十一册)”,使,让;诲,教导;弈,围棋,下围棋。连缀起来就是“让弈秋教导二人下围棋”。 在课堂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是文言文教学中体现新课改的一个方向,但由于文言文是过时的书面语,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教师的组织引导,适时参与就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文字的古义与今义大相径庭时,教师的提醒和总结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物莫能陷也(《矛与盾》,第十二册)”中的“陷”在现代汉语中有“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