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

诗
诗

《诗》月刊研究

绪论

《诗》月刊创刊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出至一九二三年五月停刊,共出七期,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专载新诗的刊物,由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主编。中华书局出行。《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刊物,它的诞生标志了五四以来的新诗终于以勇敢的姿态宣告了自己独立的存在。它为新诗合法地位的确立,以及其后诗歌刊物的创办起了重要作用,成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发展的一个印证。

本文第一章讨论新诗的诞生及其历史合法地位的确立过程。由此引出《诗》的创刊宗旨和过程。第二章在此基础上对诗刊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分别从诗论、译诗、小诗和诗作四个方面探讨《诗》的创办对当时新诗的传播和提倡以及诗歌观念、诗歌理论和实践探索所作的贡献。第三章重点放在诗歌论争和史的长河中综述《诗》刊创刊对中国现

代文学史的意义。

第一章

《诗》的诞生

第一节五四前期诗歌革命的兴起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素有“诗国”之称。自“三百篇”、“楚辞”、汉魏六朝至唐代一路走来,古典诗歌已毫无愧色地达到了世界文学和世界诗歌的巅峰。但当历史沉重地步入20世纪时,中国的诗歌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它深受中国传统哲学中实践理性规律和儒家诗统的影响,将诗歌作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毛诗序》)。注重诗的教化作用,从而将诗逐渐放逐到“文以载道”的路子上。另一方面,旧诗形式发展已经很完备,未尝不好,但其规律太过严密,缺乏新的意境与思想,往往变成陈词滥调,逐渐失去感人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因此,至20世纪,中国面临急遽的时代变化。一方面,由于帝

国主义列强的野蛮入侵和封建王朝的腐败统治,中国日益沦为次殖民地的可悲境地。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斗争如火如荼,为民族求生存的斗争一天也未停止过。面对这么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旧诗显得苍白无力,传统诗人已如“鹦鹉名士”,失掉了创造活力,即所谓“诗界前年靡靡风,灵魂销尽国魂空”,旧诗已经成为“陈设之古玩”20世纪末,为了配合当时正在兴起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谭嗣同、梁启超、夏曾佑、黄遵宪等人探索“新学”,提倡“新诗”,掀起了“诗界革命”的旗帜。提出诗歌“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梁启超《诗话》《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四十五(上)》41页中华书局影印,1989)“取泰西文豪之意境风格,熔铸之以我诗,然后可以为此道开一新天地。”(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总》《饮冰室专集之八十九》56页,中华书局影印1989)他们能“熔铸心理想以入旧风格”而且“独辟意境”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旧体诗。而内容上开拓出了新境界,新领域,

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风貌。因此,晚清诗界革命是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为中国诗歌向现代转型提供了直接的教训和经验,是中国旧体诗向新体诗过渡的桥梁。朱自清说:“这回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对于民七的新诗运动,在观念上,不在方法上,却给予很大的影响。”(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349页,上海书店影印,1982 )。但维新派毕竟只是改良而不是革命,在诗的形式上,终于没有突破“古人之风格”毕竟是“旧瓶装新酒”。因此,就观念变革程度,“诗界革命”远不及五四新诗运动彻底。

“诗界革命”失败后,“南社”诗人们倡导民主主义的诗歌革命,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使“新诗派”后的萎靡诗风为之一振。但他们的革新也仅在内容上对传统诗歌的意识,感情,题材和意境的突破,形式上基本还是利用旧形式、旧材料来彻底扬弃典故,语言一般不够通俗。这里可以看出,诗歌传统一经形成之后的巨大惰性与保守性。旧诗人所认为的传统旧诗的完美形式,

实际上已经成为拘禁人们精神和艺术创造力的桎梏。新的时代要求必须在内容与形式方面超越传统。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矛盾。事实证明从黄遵宪等人的诗界革命到南社等人反对旧诗坛的形式,拟古主义而作的努力,都只能是我国现代诗歌革命前的短暂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他们仅把视角局限于文字工具方面,而忽视了对旧诗体式的革命,旧诗固定在五七言的格局,不可能自如地容纳现代白话和表达新思想,因此,晚清所谓新诗“却不过捡些新名词以表自异”(朱自清《现代诗歌导论》《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论集》349页上海书店印刷1982)晚清诗界革命中没有一个人曾提出诗体解放的问题,即时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说“诗界革命是革其精神,非其形式。”“要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可见,他们始终不愿放弃陈旧的风格与形式。

第二节五四时期先驱诗人对诗歌革命的实验

“五四”时期的中国发生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发生了从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向马克思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的伟大飞跃。在这一历史新时期形成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政治经济需要有新的文学为之服务,这样,“文学革命”和“诗界革命”便应运而生了。因为诗歌革命不可能孤立的在它内部进行,它是和几个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五四”前夜,诗歌在文学革命的旗帜下,要算是革命军里的一支劲旅,是革命的急先锋,它是和打倒孔家店,要求科学、民主即争取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的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出现的。

适应思想内容的解放,诗的形式也要求冲破旧格律旧形式的束缚,要求废除文言文,应用宜于表现现代人思想和生活的大众语言。先驱者们一方面要求文学能够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感情愿望,一方面要求彻底打破历来僵死的文学形式。1917年1月2月之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以文学精神内涵与形式统一的目光率先

发出了推倒僵死的旧文学而别创“活的文学”的号召。随后,刘半农、周作人、鲁迅、钱玄同等人纷纷撰文响应,并就小说、诗歌、戏剧等革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刘半农的《我的文学改良观》是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它强调“文学为有精神之物”,“必须作者能运用其精神,使自己的意识、情感、怀抱一一藏纳与文中,而后所为之文,始有真正价值,始能建立于文学界中而不摇。”又认为“非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新文学决不能脱离老文学之窠臼”无疑,这些主张要求彻底决绝地反叛传统艺术。在他们群体势力之下,一场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全面革新运动终于来临,新诗作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率先出现。1918年1月新文化运动的喉舌《新青年》最早使用白话,并发表白话的自由体新诗。4卷1号刊登了胡适的《鸽子》、《一念》、《景不徙》和《人力车夫》四首,沈尹默的《鸽子》、《月夜》、《人力车夫》三首,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题女儿周岁日造像》两首。这是诗歌革命的新纪元,是中国文学史和诗

歌史上的一件大事,白话自由诗代表白话文与新文学向文言文,封建旧文学,僵死的格律旧诗做出挑战,为新诗的建立和发展拓出了胜利的步伐。接着,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等也相继发表新诗作为一种响应和支持。不久,《新潮》、《每周评论》、上海《民国日报·觉悟》、《少年中国》、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北京《晨报副刊》等,“五四”时期著名的报刊也都相继发表新诗。据统计,1919年出版的白话书刊在四百种以上,其中好多都刊载了白话新诗。遂使新诗风行于全国各地。在新诗开辟的园地里,涌现了一些勇敢的开拓者和辛勤的耕耘者,他们在诗歌创作的主题、题材、形式、语言和风格方面开辟了新的途径。1920年开始,胡适的《尝试集》,郭沫若的《女神》相继出版。1922年1月,文学研究会成员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主编的《诗》月刊在上海创刊,成为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当《诗》出自第4号(1922年7月发行)时,编者在卷首题辞中不无自豪地宣称:“旧诗的骸骨已被人扛着向张着口的坟墓里去

了”。《诗》月刊的创刊标志着新诗终于站稳了自己的脚跟,白话诗作者终于有了自己专门的园地。

第三节《诗》月刊的诞生及其创办过程

新诗自诞生之日起,经过勇敢的试验和执着的尝试到1920年左右已是叶茂根深,鲜花满枝了,一些先进的文艺青年亟思成立文学团体,创办杂志发表自己的创作,阐述自己的观点。1920年底,周作人、郑振铎等人在北京开始酝酿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了大会,并在改革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宣言”与“简章”。接着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读书会,下设小说、诗歌、戏剧、批评、杂文等五个小组,叶圣陶是该会的发起人之一,又是诗歌组的成员,朱自清也是该会的会员,入会号为59。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文学研究会简章》,《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庸俗的“礼

拜六派”等游戏文学,文言会宣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宣言》《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文学研究会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主张,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是继《新青年》之后,进一步揭起现实主义旗帜的文学团体。

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后,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专刊《诗》于1922年1月在上海成立。它的诞生“标志着从初期白话衍化来而来的写实主义的深化。”(《中国新诗流变论》,龙泉明第7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要革命就会有斗争,历来一切革命一般都遭到守旧派的反对。“五四”文学革命也是如此,新诗革命也不例外,在整个文学革命运动中,诗歌革命和在诗歌革命中产生的白话自由诗,比其它文学形式更早也更激烈地遭到一般人的怀疑和封建文人学士与旧诗坛正统诗人的攻击。他们把诗歌革命看成是“洪水猛兽”,当时南京大学一些留学美国

的教授胡先骕、吴宓、梅光迪等自我标榜“学贯中西”,以“新知”来提倡“国粹”,维护“圣道”。他们讽刺白话新诗说它仅是白话而非诗。《南京高等师范月刊》以讨论诗学为名,攻击新诗,大量刊登古诗,称新诗“亟待研究之点颇多”。对此,朱自清、叶圣陶、刘延陵联系俞平伯出一个专门倡导和发表新诗的刊物,与复古主义者争锋相对的抗争。朱自清回忆说“承左舜生先生的帮助,中华书局给我们印行”,“这份刊物原用‘中国新诗社’名义,时在民国十一年后来改为‘文学研究会刊物之一’”(《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选诗杂记》第19页)

1921年10月20 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连续三天登载了一则用诗的形式写的《〈诗〉底出版预告》:

旧诗的骸骨已被人扛着向张着口的坟墓去了,产生了三年的新诗,还未曾向人们说话呢。

但是有指导人们的潜力的,谁又能如这个可爱的婴儿呀!

我们造了这个名为《诗》的小乐园做他的歌舞养育之场,

疼他爱他的人们快尽你们的力量来捐些糖食花果呀!

“预告”刊出之后,10月底,《学灯》上又登出了《〈诗〉底出版预告〈二〉》,它宣

告“创刊号准予明年1月1 日出版”,内容为“一诗,二译诗,三论文,四传记,五诗评。六诗坛消息,七通讯”。预告刊出后,受到社会重视,有人写文章表示欢迎。《诗》月刊主编刘延陵回忆说:

这个刊物大概是一九二二年一月里创刊的。

早一年的九月里,朱、叶两兄和我一同在上海的某中学教书。吴淞滨江而近海,风景与城市不大相同。我们三个人都是过惯城市生活的;那时我们日日看见的,无非是大都会里人群紧张拥挤来来去去的情形。一旦换了一个模样完全相反的环境,而与大自然中恢宏阔大的景象早晚相见,我们便像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面,而有一种新颖而兴奋的情绪在胸中激荡。后来我们匆匆地决定出版一种专载新诗的刊物,也与其时我们这种情绪不无关系。下文详述这一点。

吴淞位于黄埔江出口处,也靠近扬子江口。我们走出校门,不要十分钟就能到达黄埔江边,可以看见两条江汇合之处的洪流和苍苍忙忙的东海的一角。海与天连成一片,仿佛象征光明无边的远景;波浪前仆后继地拍岸,犹如表示自己坚持不懈的壮志。这些景色令人心旷神怡,意气飞扬。我们初到此地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下午都同往海边去游逛一番。有时还一同踏上由巨石杂乱地铺垫而成,像一只手臂般伸进海面的“半岛”,然后一颠一拐地行到它的极端,试寻美丽的贝壳,或者静听着比在岸上听得更清楚地神秘的涛声。

有一天下午,我们从海边回学校时,云淡风轻,不冷不热,显得比往日尤其秋高气爽。因此,我们一路上谈兴很浓;现在我已不记得怎么一来,我们便从学校里的国文课谈到新诗,谈到当时缺少专载它们的定期刊,并且主张由我们来试办一个了。

那时我们都才二十几岁,回到学校后,马上写了一封信寄给上海中华书局的经理,征求该书局为我们计画中的刊物担任印刷与发行。几天后接到回信,邀我们于某一时刻,访问该书局编辑部的左先生,谈商一切。我们如约而往,谈了一小时就达成协议,规定这个刊物为三十二开本的月刊;用上文已述的名号;每期最少与最多若干页;创刊号于下一年的元旦发行,其他各期也于各月的首日印成;我们负责编稿,中华书局负责印刷与发行。

我们在得到上述的支持之后,就设法在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上登了一条新闻式广告,宣布《诗》月刊出版的日期,并且征求投稿。两三周后,收就陆续到外界响应的稿件了。

《诗》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专载诗歌的刊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由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主编。中华书局发行。一九

二二年一月在上海创刊,一九二三年五月停刊,为月刊,每卷五期,每期63页,共出七期。于一九二二年一月出版时,用的是“中国新诗社”的名义,其实,并没有这个组织。叶圣陶、朱自清、刘延陵和俞平伯都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他们经过商量后,遂于第一卷第四号上发表声明,“将本刊作为文学研究会定期刊物之一”的字样。除这四位发起人之外,在《诗》上发表作品的还有徐玉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周作人等,他们的诗论和诗作对当时的文坛起了重要的作用,后边专门论述。《诗》的诞生标志了从五四以来的新诗终于以勇敢的姿态宣告了自己的独立的存在。它开宗明义向社会声称这是新诗“向人们说话”的阵地,并义正词严地宣判了旧诗的死刑,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地向复古主义者挑战。也标志着从初期白话新诗衍化来的现实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它虽是出版到两卷七期,犹如昙花一现,但却给新诗坛带来春的讯息。

《诗》月刊主要以创作为主,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定期刊物之一奉行的是文研会“为人

生”的宗旨,比较广泛的暴露了军阀统治的黑暗社会,反映民生疾苦,述说知识分子苦闷。它在新诗史上的地位首先表现为对于初期写实运动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对于小诗的倡导和讨论。

第四节《诗》月刊对中国新诗的特殊贡献一写实主义的提倡

写实主义即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古已有之,作为一种创作理论,来源于西方。这个术语有两种用法:“(1)表示十九世纪的一场文学运动,尤其指在散文体小说里的文学运动(从法国的巴尔扎克、英国的乔治·爱略特[George Eliot]和美国的威廉·蒂恩·豪威尔斯[William Dean Howells] 开始)(2)表示我们这个时代和其它时代在文学里反复使用的一种表现人生的方法。属于这一历史性运动的作家显示出这种方法的特征。”(《欧美文学术语词典》280页M·H·艾布拉姆斯北京大学出版社)。由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真实性”,是指艺术地揭示生活中本质的合乎规律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客观地反映表面现象。因此,需要深刻观察

分析现实,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掘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东西,使其更具概括性,使读者通过作品去认识现实,改变现实。

早在文学革命之初,陈独秀就提出了建立“国民文学”,“写实文学”和“社会文学”(《文学革命论》)的号召;同时李大钊也明确指出:“我们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什么是新文学》)陈独秀所提倡的写实主义,是作为反现实主义的旧文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李大钊则进一步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的文学主张,要求文学“救人救世”。胡适、周作人等新诗开拓者也主张写实,表现人生。胡适指出新诗要表现“簇新世界”(《沁园春·誓诗》),表现对象应该包括工人农民在内。在《尝试集》自序中,他主张“用朴实无华的白描功夫”。。在《谈新诗》中,他多次提倡“写实的描画”,肯定“完全写实”的诗歌。周作人提出“平民文学”的主张,认为“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相反”这是对于封建贵族文学的一种否定和反抗。但是,初期白话诗描写社会现象的作品,不少时印象的、旁观的、浮面的,因此,

有的作品在反映现实的同时仅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他们的感情缺乏浓烈的色彩,此外,由于当时历史的局限,由于是人们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精神理解不透彻,因此深刻不足。

正是在此意义上,说《诗》的创刊对于写实主义的深化有重要意义。文研会诗人们正是在此基础上将写实主义进一步推向成熟。《诗》刊主要撰稿人如俞平伯、朱自清、徐玉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等人身体力行,真正把新诗和人生联系起来,由早期诗人悲天悯人的旁观审视态度改为直面惨淡人生的执著探索,由较肤浅的人生现象的反映到注重对生活本质的挖掘和理性的思考。俞平伯说:“文学家的唯一天职是老老实实表现人生”,“新诗的大革命,就在含有浓厚的人生的色彩上面”(俞平伯《社会上对于新诗的各种心理关》《新潮》第2卷第1号,1919.10),诗人必须“传达人间的真挚、自然,而且普遍的情感”,“使诗建设在真实普遍的人生上面”。(俞平伯《诗的进化的还原论》《诗》第1卷1号,1922,1)

文研会诗人一开始就表现了对人生严肃和冷静的态度,提出“为人生”的诗歌观念。被称为“为人生”派。《诗》1卷1号上发表俞平伯的《诗的进化的还原论》,他认为,“诗是人生底表现,并且还是人生向上善的表现”;“诗以人生作他底血肉,不是离去人生,而去批评或描写人生的”;“好的诗底功用是能深刻地感多数人向善的”。(俞平伯《诗的进化的还原论》《诗》第1卷1号,1922,1)刘延陵说“诗人的天职不在歌吟以往的死的故事,而在于歌吟现在的活的人生”(刘延陵《美国的新诗运动》《诗》第1卷第2号,1922.2)在真实地表现人生方面,郑振铎首次提出“血和泪的文学”的口号,《文学旬刊》上载《血和泪的文学》(1921年6月30日)。文章提出: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泪的文学,而不是雍容而雅、吟风啸月的贵族文学。他要求作家必须直面血淋淋的不幸的人生和灾难的社会现实,正视“到处是榛棘,是悲惨,是枪声炮影的世界”,关注“被扰得灵魂与苦闷的心神”。叶圣陶说:“好诗的成立,不在

乎写出的人被称为‘诗人’,也不在乎写出的人有了这写出的努力,而在乎他有充实的生活的泉源呵!”(叶圣陶《诗的泉源》《诗》第1卷4号)。可见,文研会诗人群以“为人生”为其创作宗旨,要求直面“压迫与悲哀”的社会现实,真实客观的表现人生,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弊病,抨击社会的罪恶与丑行,以引起读者真切深刻的感受而痛恨和改变现实。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把早期白话诗人已经注意到的诗与人生相联系的思想提到了更加明确的程度,他们的创作实践也正体现了这一点。下文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来讨论文研会诗人对新诗现实主义的推进所做出的贡献。

㈠思想内容方面对于写实主义的推进。

文研会诗人大多都饱尝了人生波折之苦,体尝了黑暗社会带来的苦难,对中国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和痛切的感受,因此,他们有很多诗篇是对血和泪的人生现实的真实反映。《诗》1卷2号发表顾颉刚的《春夜之雨》,诗人备怀同情,用写实

的笔调叙述了一位人力车夫雨夜的悲惨境遇:“夜色深了,/风雨渐渐的大了,/晴天的马路都成了泥沙的河底。/一辆人力车!/出了一倍的车钱,/‘却不识气色,还要争钱!’/院内人答道,/‘还理他做甚,快些睡罢’/”一语道出有钱人的跋扈。“车夫出了胡同,到了长街,/那惨淡的灯光,/再照不到路上行人;那寒风猛雨,仿佛特地把交通断了。/”“他想走罢,/但身体湿了,精神怯了,/换不动他的四肢了。”“背上的汗也成冰了,/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了。/他的情侣,只有那一辆车,一盏灯了。”。如此寒风猛雨之夜,交通阻了,行人没了,却踽踽徘徊着一个为着生计,为着生存疲于奔命的人力车夫,诗人以其悲悯的情怀观察着下层劳苦人民的苦难生活,控诉着社会的不平等。笔调凝重的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叶绍钧刊在1卷2号的《黑夜》将对现实的失望推向顶峰:“便是太阳光,也自有他/灼照所及的极限吧?/惟有黑暗是广大而无边。/我竭力睁开了眼睛,/但是,看见些什么呢?”朱自清为刊物写过不少诗篇,在1卷4 号《宴罢》

一诗中,他通过一个宴会的描写,将“酒够”、“乐足”、“脸红”、“头晕”、“胃膨胀”的宾客,和伺候客人而显出“饥和惫的颜色”的仆人阿庆进行对比,表露了自己的心情:今天真的侮辱了阿庆!/也侮辱了沿街住的/吃咸菜红米饭的朋友!”郭绍虞在《诅咒》中说:“诅咒的诗,诅咒的歌,诅咒的文学,怎样写得尽该诅咒的人生呢?”郑振铎在《诗》1卷3号发表的《无酬报的工作》“工人辛辛苦苦地建筑了马路与铁路。/旅客坐在车上疾驰而过。/在他们的安乐里。有谁会想到了那些建筑道路上的辛苦的,小工人呢?”作者怀着济世的眼光去关怀普通人的生活。1卷5号的《死者》一诗,作者激烈悲壮的质问已经近似革命者的宣言了“谁杀了我们的兄弟呢?/血——亲爱的兄弟们的血呀,/想起,想起,/哽咽了,滚热的泪,滴滴的……/谁杀了我们的兄弟呢?/亲爱的兄弟呀!你的眼闭了吧,不要睊睊的。/悲痛与愤怒,充塞了我们的胸腔了——但止是悲愤而以么?”,“谁杀了我们的兄弟呢?/‘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血——亲爱的兄弟呀!

红楼梦 灯谜诗

谜语是表现机智并培养智慧的民间语言艺术,是世界各民族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谜语又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神话中就记载着原始谜语的使用情况。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谜语的翻译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从整体上对其进行考究,我们认为谜语的翻译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在意义上,谜语的翻译必须做到底面扣合。 一则精巧的谜语,应该是隐中有显,显从隐出。也就是说,谜底既要深藏于谜面之下,又要透过谜面巧妙地显露出来,而制谜者的艺术手腕以及猜谜者的分析判断能力,也就在融合隐与显这一矛盾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来。 其二,形式工整。我们知道,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各民族语言中的谜语既有其普遍性,又不乏特殊性。在我国,谜语大都为四句式,每句又以五、七言居多,比如咏物诗就是典型的例子。鉴于谜语这种整饬的对称结构,汉语谜语外译时应尽量重现形式美就显得颇为必要了。 其三,在不同语言中,谜语的普遍特征是音韵和谐,音调铿锵,虽然也有不用韵者,但所有的谜面总是节奏鲜明、声调铿锵。因此,只要不会产生因韵害辞的结果,谜语的翻译就应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有的音乐美。 上述三点是汉语谜语翻译的一般原则。但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制,红楼梦灯谜除具有谜语的一般特征外,更不乏自身的复杂性与独特性。比如俞平伯在关于红楼梦的语言成分一文中这样写道:红楼梦里有诗,有赋,有词,有曲,甚至于灯谜酒令,都无不精巧绝伦,达到中国古典文学成就的最高峰。而且作者并不是孤零零的,没作用地写出了这些东西来,把它生硬地塞到红楼梦里去;而是使它在书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的用它来更生动更活泼地表现出书中某些人物的性格。 的确,红楼梦中的灯谜几乎都被作者赋予了个性化、诗谶化、拟人化和隐喻化的特点。 《红楼梦》书中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有宝黛钗的三首诗: 其一(宝钗)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 其二(宝玉)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玕节过谨隄防。 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古诗9首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朝代:唐代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鬓毛衰一作: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作者介绍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从军行七首·其四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注释 青海:青海湖 穿:磨穿 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作者介绍 王昌龄 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汇总

《中国诗词大会诗词汇总》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35.《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

【诗词典故】武备兵器

武备/兵器 【匕首献】《史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荆轲将匕首藏于所献之燕督亢地图之中。及见到秦王,“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O喻最终显露本意或真相。宋钱惟演《始皇》:“金椎漫筑甘泉道,匕首还献督亢图。”另参见器用部·其他“图穷”。 【三刀】参见人事部·睡梦“三刀梦”。唐李商隐《街西池馆》:“太守三刀梦,将军一箭歌。”【大刀头】参见人事部·情感“刀环有约”。《玉台新咏·古绝句》:“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牛刀】参见文明部·礼乐“武城弦”。O喻有大材之人。唐孟浩然《赠萧少府》:“鸿渐升羽仪,牛刀列下班。” 【吕虔刀】参见人事部。富贵“有佩刀”。唐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前军苏武节,左将吕虔刀。” 【犊佩】参见政事部·治理“卖剑买牛”。O指佩带刀剑,或指弃农背本。来苏轼《次韵聪上人见寄》:“归心忘犊佩,生术寄羊鞭” 【笑里刀】《新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几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O喻阴险狠毒。唐白居易《劝酒十四首》之十四;“且灭嗔中火,休磨笑里刀。”另参见人事部·情感“笑中有刀”。 【馀刃】参见九流部·杂技“庖丁解体”。宋苏轼《再送蒋颖叔二首》之二:“馀刃西屠横海鲲,应余诗谶是游魂。” 【干将】参见武备部·兵器“干镆”。唐韩翊《送刘侍御赴陕州》:“金羁映骕骦,后骑佩干将。”【干镆】汉赵晔《吴越春秋·阎阎内传》:“干将者,吴人也,与欧冶子同师,俱能为剑。……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而金铁之精不销沦流、……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槖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阳日干将,阴曰莫邪。”o喻宝剑,或喻良才美器。唐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另参见武备部·兵器“干将”、武备部·兵器“莫邪”。 【丰城龙剑】《晋书·张华传》:“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张)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日:“是何详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因问日:‘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O指宝剑,或喻出类拔革之人及华美宝贵之物。金元好问《赠答平阳仇舜臣》:“沧海骊珠能几见,丰城龙剑不终藏。”另参见天文部·天体“星辰剑”’。地理部·城建“‘丰城气”、动物部一鳞介“未掘双龙”、九流部·神仙“剑为龙”、人事部。冤怨“剑埋狱底”、人事部·病死“剑化”。【太阿】参见武备部·兵器“欧冶剑”。唐钱起《秋霖曲》:“焉得太阿决屏翳,还令率土见朝曦。”

人教版一年级至三年级古诗大全精编版

(人教版)小学一至三年级古诗汇总 1、一年级下册春晓①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处处闻啼鸟③。夜来风雨声④,花落知多少。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译文: 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 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 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2、村居①北宋]张舜民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②醉③春烟。儿童散学④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⑸。注释: ①村居:住在农村②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③醉:迷醉,陶醉。④散学:放学。⑤纸鸢:鸢:老鹰。纸鸢:风筝。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 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以后,一路上没什么耽搁,回家挺早,赶忙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3、所见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越⑶。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樾(yuè):树阴凉儿。⑷欲:想要。 ⑸捕:捉。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4、小池①唐]杨万里 泉眼①无声惜②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③。小荷④才露尖尖角⑤,早有蜻蜓立上头⑥。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通向感悟_梁宗岱对西方纯诗理论的醇化

通向感悟:梁宗岱对西方纯诗理论的醇化※ 欧阳文风 内容提要:西方的纯诗理论非常注重感悟,和中国传统感悟诗学颇有相 通之处。梁宗岱准确地把握到纯诗理论的这一特点,从创作主体、创作 过程、文本、批评等几个维度,努力阐发纯诗理论的感悟特质,很好地 醇化了这一生成于西方的诗歌理论,以此为契合点实现了中西诗学思想 的对接和融通。梁宗岱对纯诗理论的倡导,主要是针对“五四”以来新 诗日趋严重的散文化和白话化,试图以纯诗来促成新诗诗性的复活。 关键词: 梁宗岱 纯诗理论 感悟 新诗 一 “纯诗”理论是梁宗岱诗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温儒敏先生曾经说:“从批评史上考察,与其把梁宗岱视为象征主义诗论的译介者,不如说他是‘纯诗’理论的探求者。” 1即是准确地把握到了“纯诗”理论在梁宗岱诗学中的突出地位。 “纯诗”这一概念是后期象征主义理论家们提出来的。马拉美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纯诗”,但他认为应该通过语言的魔力,使诗歌具有一种神秘色彩,诗不能叫世俗人理解,真正美的诗只能动人心弦,引人共鸣,供人推测,而不可理解,诗若指出对象,一览无余,就降低了价值,就不能成其为诗歌,诗歌应该一点一点地把对象暗示出来,用以表现一种心灵状态,“诗应当永远是个谜”,要“叫人一点一点去猜想” 2。在马拉美的影响下,瓦雷里明确提出了“纯诗”概念。1920年他在为吕西安·法布尔的诗集《认识女神》所作的序言中提出,诗歌应该通过语言的魅力表现那种纯粹的诗情,他反对在诗中夹杂任何非艺术的成份。在1928年所作的《纯诗》的演讲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他认为诗的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感悟诗学的现代转型研究》(08CZW002)的阶段性成果。

朱子感兴诗

元赵孟頫书朱子感兴诗卷 .. 【规格】全幅27.5x317.4公分;拖尾27.8x59.8公分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公元1254至1322年)。湖州吴兴人。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宗室裔。仕元。 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諡文敏。诗文清远。书画为后世所宗。明王世懋评其书曰。文敏书多从二王法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王羲之。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王献之。至书碑。则酷李北海李邕岳麓娑罗体。元黄溍评云。赵氏用意楷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 为行草。无不妙契古人。此卷为其行楷之精而清妙者。 陈子昂为初唐文坛首开风气的诗人,《全唐诗》存其诗近一百三十首。他创作的《感遇诗 三十八首》,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新唐书·陈子昂传》中有言:[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南 宋文学家刘克庄例举《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一些篇章,称其“读之有眼空四海,神游八 极之兴。”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亦喜爱这组感遇诗,受其启示,曾作感兴 诗二十首。元皇庆二年,赵孟俯书写朱熹的《感兴诗二十首》,赠给友人。此卷用笔清 秀苍劲,多含楷书笔意,结字大小相近,肥瘦参差,体势奇宕多姿。这卷墨迹纵二十八点 二厘米,横三百多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博学多才,.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在我国书法史上 已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日,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 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 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201804真题00540《外国文学史》(含解析)

201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外国文学史试卷 (课程代码00540)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3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寓教于乐”原则的古罗马诗人是【】 A.贺拉斯 B.维吉尔 C.泰伦斯 D.西塞罗 2.欧洲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A.《贝奥武甫》 B.《熙德之歌》 C.《罗兰之歌》 D.《尼伯龙根之歌》 3.《神曲》中带领但丁游历天堂的是【】 A.维吉尔 B.爱斯梅拉达 C.贺拉斯 D.贝雅特丽齐 4.《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5.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是【】 A.《项狄传》 B.《堂吉诃德》 C.《巨人传》 D.《天路历程》 6.法国古典主义的立法者是【】 A.莫里哀 B.布瓦洛

C.高乃依 D.拉辛 7.英图作家笛福的代表作是【】 A.《鲁滨逊漂流记》 B.《格列佛游记》 C.《感伤的旅行》 D.《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8.《巴黎圣母院》中代表天主教会恶势力的人物是【】 A.克罗德 B.丁梅斯代尔 C.米里哀 D.加西莫多 9.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 A.《心声集》 B.《草叶集》 C.《秋叶集》 D.《抒情歌谣集》 10.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 A.奥涅金 B.罗亭 C.毕巧林 D.奥勃洛摩夫 11.法国小说《卡门》的作者是【】 A.福楼拜 B.缪塞 C.梅里美 D.乔治·桑 12.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的作家是【】 A.果戈理 B.车尔尼雪夫斯基 C.契诃夫 D.奥斯特洛夫斯基 13.长篇小说《简·爱》的作者是【】 A.夏洛蒂·勃朗特 B.盖斯凯尔夫人 C.艾米莉·勃朗特 D.乔治·艾略特 14.都德小说《最后的一课》的背景是【】 A.英法战争 B.七月革命 C.普法战争 D.三十年战争 15.马克·吐温的作品《竞选州长》的体裁是【】 A.短篇小说 B.戏剧 C.长篇小说 D.叙事诗 16.《等待戈多》的作者是【】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段话,不知孔子是在什么场合和对什么人说的,由于没有上下语境,给后人留下了困惑。何晏《集解》引东汉包咸说:“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者所以成性。”意思是说,孔子这段话是讲进学修身的次序。而王弼《论语释疑》,则认为孔子的话是讲“为政之次序”:“夫喜惧哀乐,民之自然,应感而动,则发乎歌,所以陈诗采谣,以知民志风。既见其风,则损益基焉,故因俗立制,以达其礼也。矫俗检刑,民心未化,故又感以声乐,以和神也。”孰是孰非?“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究竟是讲什么?诗、礼、乐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关系呢?孔子的三句话,与“为政”是不沾边的,所谓“陈诗采谣”、“因俗立制”、“矫俗检刑”云云,纯属王弼个人的臆想发挥,“为政次序”之说是不值一驳的。包咸的诠释,言修身由学诗开始,然后依次学礼、学乐,以礼立身,以乐完成心性的修养。若据一般字面理解似乎没有错,问题在于它把诗与礼、乐完全割裂开来,诗是诗,礼是礼,乐是乐,三者互不相干,诗的作用在这里完全不见了。事实上,先秦的《诗》与礼、乐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包容,相辅相成。在孔子的这段话里,诗、礼、乐三者不是并列的对举关系。孔子是专就学诗而言,给弟子指示学《诗》的门径。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进学要从《诗》学起,二是学《诗》要立足于礼义,完成于音乐。《论语》一书,主要记载孔子答弟子有关进学、修身、为政的提问。进学从哪里开始?学什么?怎么学?这些不仅是初入门的学子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即使对于一些业已在读的学子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孔子对他们的为学问题作答,指示门径,自在情理之中。为什么进学要从《诗》学起呢?夏、商、周三代文献,遗留到春秋之世的甚少,至于“先王之法制”,更是少之又少,实际上只有《诗》、《书》两种。春秋晋文公绵上蒐田讲武,问赵衰谁可担任元帅,赵衰亟推郤縠,称他“说(悦)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书》是“政事之纪”(《荀子·劝学》),而且不尽可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诗》是周代乐歌的总汇,是周代礼乐文化的渊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鲁,请观“周乐”,鲁国乐工为他所作专场表演,从二《南》到《国风》,再到《小雅》、《大雅》、《颂》,顺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可知今之所谓《诗经》,当时称作《诗》,其实就是周代的乐歌。《诗》在先秦也不是用于“吟咏情性”的文学作品,而是施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周代礼乐繁文缛节,制度森严,“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汉书·艺文志》);但事实上周礼既没有成文的法律,也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孔子之时,既没有礼书,也没有乐书(参见邓安生《论“六艺”与“六经”》,载《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主要是以《诗》、《书》两种文献为教本,向弟子传授礼乐知识。当然,孔子的礼乐知识,除了《诗》、《书》,也有部分来自社会大课堂和他的前辈大师,但《诗》毕竟是他讲授礼乐最主要的文献依据。作为“先王之法制”,《诗》在先秦影响极大,可谓妇孺皆知,并且人人耳熟能详,引《诗》、赋诗蔚为风尚(《左传》、《国语》、《礼记》大量引《诗》,《荀子》32篇,引《诗》83次,《孝经》18章,章章引《诗》。妇女日常生活引《诗》言事,可以鲁大夫公父文伯之母敬姜、重耳在齐所娶妻姜氏为代表),成为当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礼乐教化盛行的春秋战国之世,不知《诗》者必定寸步难行,更不必说“立身”和“专对”了。孔子指示弟子进学从《诗》学起,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风尚与礼乐教化诉求。立足于礼,是说学《诗》的要点和关键是学习《诗》中所蕴含的礼义。学《诗》要立足于礼,首先是由礼的性质决定的。因为礼既是立国之本,“礼,国之干也”(《左传·僖公十一年》),是稳定社会秩序的纲纪:“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礼又是立身之本:“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左传·昭公七年》)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不但主张以礼治国,“为国以礼”(《论语·先进》),“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短歌行》诗歌赏析

《短歌行》诗歌赏析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 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 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苏东坡在《前赤壁赋 》中就提到它,后来经过小说 家渲染, 更是家喻户晓了。 但此诗究竟写什么?唐代吴兢说它“言当及时为 乐”(《乐府古题要解》)。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 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 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 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到 点子上,我认为还是清代张玉穀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 之诗。”(《古诗 赏析》卷八)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这是劝人及时行乐吗? 诚然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 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 联系 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正如 他自己所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这“人生几 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 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 要治国平天下, 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 马上得天下的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发乎其中 的心声。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 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当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 不禁一吐其求贤若渴之情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 》中的名句。自续二句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本是女子对情人 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中诚恳 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 曹操又信手拈来, 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又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 光照宇内; 可望而不可即, 不由使人“忧
1/6

借景抒情的诗句

篇一:借景抒情的古诗 借景抒情的古诗 1、《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秋夜曲》【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3、《子夜秋歌》【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4、《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6、《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7、《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8、《登高》【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0、《中秋月》【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11、《苏幕遮》【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渔家傲》【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早期中国现代诗各流派

早期中国现代诗各流派 (1917----1949) 早期的中国现代诗形成了许多流派,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社团或诗社,并发行各自的刊物。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不同创作主张,许多流派都在当时的中国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席位,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对当代中国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择了其中的六个重要流派,进行简要的叙述。 一.现代诗的先驱——尝试派 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诗歌个人专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形成了中国的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尝试派”。因为该诗歌流派的成熟标志是胡适《尝试集》的出版,所以一般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的尝试派。该流派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刘半农,康白情等人。 典例: 梦与诗 胡适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二.现实主义的流派——人生派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 他们的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叶圣陶)、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会员人数曾一度多达170多名。 小诗 王统照 多年的秋灯之前, 一夕的温软之语, 如今随著飞尘散去, 不知那时的余音, 又落在谁的心里? 三.早期浪漫主义--------创造社 创造社是1921年6月至7月间在中国上海成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由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共同创建。 创造社在成立后编辑出版《创造社丛书》,编有郭沫若的诗歌《女神》等。第二年开始发行《创造季刊》,1923年编辑出版《创造周报》以及《中华新报》的文学副刊《创造日》。 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对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以创造社为核心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早期浪漫主义。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天狗 郭沫若 我把月来吞了,

10首中国最经典的古诗词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 白居易赞他:“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我们当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由湖北搬到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万隆会议:199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是东方历史上第一次没有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 2、日本战后派:日本当代文学流派,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登上文坛的一批作家。他们以《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主要代表是野间宏、梅崎春生、三岛由纪夫。 3、第三新人:日本50年代文学流派,他们主张以纤细的感觉和小市民的意识取代战后派的雄心勃勃的风格,厌恶政治性意识形态,以日常生活感觉构筑作品世界,其代表有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阿川弘之等。 4、新感觉派:日本现代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人。其特点是:对传统文学表示怀疑甚至否定,提倡依靠直观、直觉去把握客观事物;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以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去刺激人们的感觉。 5、新倾向派:朝鲜20世纪20年代初的无产阶级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是崔曙海、李相和、赵明熙等人。他们反对资产阶级文学追求唯美情调,坚持把文学与人民的命运、祖国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

6、述美派:又称旅美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旅 居美洲的叙利亚、黎巴嫩诗人、作家组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纪伯伦、努埃曼等人,他们都以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丰富和发展了阿拉伯文学。 7、埃及现代派:阿拉伯现代文学流派,第一次世界大 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后扩展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代表人物是海卡尔、侯赛因、台木尔等人。 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创作了一批不同于阿拉伯传统文学的现代小说。 8、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日本现代文学的一种思潮,以 1916年前后的“工人文学”为基础,20年代十分活跃,代表人物是叶山嘉树,黑岛传治等人,先后创办《播种人》、《文艺战线》、《战旗》等刊物。1934年随着“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的解散而失去实力。9、日本唯美主义:日本近代文学流派,以永井荷风、 谷崎润一郎为代表,其特点是:描写人的表态心理和表态情欲,在官能享受中寻求精神的满足。 10、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派,代表作家是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等,因他们创办《白桦》而得名,特点是: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11、“破理显实”: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之一。就是主张作家排除一切理想,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按照事物原样去描写“真实”,为日本白色主义理

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源于诗词的作家笔名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流传下大量的优美诗篇,言简意赅、含义深邃的名句比比皆是。一些知名作家择其妙意撷其精华而起笔名,既体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显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現代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张心远,一生写了约30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姻缘》和《八十一梦》等小说。据张恨水说,“恨水”一名是他17岁那年,在苏州第一次投稿时取的笔名,是从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词“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东去”中截取出来的。 张恨水幼年酷爱词章,读了李后主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取了这个笔名,按他自己说是“也好随时听人称呼,随时看到‘恨水’两字,时刻自勉,珍惜时光”。 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威尼斯》等散文。朱自清以名节高亢、刚直不阿著称,在1948年病重逝世前,还嘱咐家里人,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面粉”,毛泽东曾赞扬他有不食“嗟来之食”的气节。据朱自清之子朱乔森在《朱自清生平著作编年简表》所述,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朱自清以屈原的话为名而自勉,确实做到了一生清白。 现代诗人戴望舒,原名戴朝宗,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戴望舒的爱情诗以风格感伤凄清、朦胧婉曲,多用象征手法,能含蓄而深度地触及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忧思为特色,《雨巷》诗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笔名“望舒”取自屈原《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即神话中驱月驾车的神,后来成为月的代称。月在古诗词中可作为爱情的象征,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诗歌的朦胧婉曲是相合的,笔名暗示了诗人的诗歌内容和诗风。

张祜的诗词《宫词二首》(其一)赏析

张祜的诗词《宫词二首》(其一)赏析《宫词二首》(其一)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赏析】 何满子是唐玄宗时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 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结果皇帝 闻之,终因惜其技艺难得而落旨缓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其中以张祜的这首诗最为感人。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这句一开始就从大处着手,勾勒 出一幅生活全景图,将一个供人悲惨的一生高度概括出来。上句从空 间着眼,下句从时间下笔,“三千里”、“二十年”,哪一个都足以 让人喟叹。“故国”这里指家乡,与家乡相隔三千里之遥,不得与亲 人相见,已经够悲惨的了,更何况漫长的二十年都是在幽深的宫墙内 度过。她的青春,她的年华都已经被消磨殆尽了。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人生已经是悲剧,唱一曲悲歌, 便忍不住双泪潸然。前两句的悲惨处境已蓄足了力量,因此这两句的 出现,是感情的喷薄与倾泻。“双泪落君前”,是终于得以见到你, 我才感动得落泪吗?显然不是,她的“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遭遇,给她带来的只有怨恨与*。 这首诗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唱歌,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目字,使得语意凝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扩展阅读:张祜简介

张祜,唐代清河人,他为人清高,就称自己为处士。张祜颇有诗才,他的知心朋友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不过可他却不习科举文章。 在元和至长庆年间,张祜深受令狐楚器重,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时,亲自起草奏章荐举张祜,把张祜的三百首诗献给朝廷。令狐楚的奏章 大意说:“凡作五言诗,应包含六艺。如今人多文笔放诞。诗坛没有 宗师。张祜多年流落江湖,很久以来精于诗赋。他钻研深入用心良苦,搜求意象功力很深,受到同辈诗人推崇,诗赋风格罕有人比。谨此请 人抄写其诗作,到光顺门进献,乞望皇上交给中书省、门下省办理。”张祜到京城,正值元稹号称心机深陷难测,在朝廷里权势很大,皇上 于是把元稹召来,问他张祜的诗写得好不好。元稹说:“张祜的诗乃 雕虫小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太过分,恐怕会影响陛 下的风俗教化。”皇上听了点点头。就这样,张祜寂寞归乡。张祜于 是寓居淮南。 当时杜牧当度支使,待张祜十分优厚,杜牧有一首诗赠给张祜说:“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作诗常反复吟诵,雕琢 字句,妻子儿女每次叫他他都不应,说:“我刚要口里生花,难道还 顾得上你们吗?”张祜生性喜爱山水,游览了许多有名的佛寺,例如杭 州的灵隐寺、天竺寺,苏州的灵岩寺、楞伽寺,常州的惠山寺、善权寺、润州的甘露寺、招隐寺,所到之处往往题诗作赋。张祜曾谒见淮 南节度使李绅相公,张祜自称为“钓鳌客”。李绅觉得不同寻常,就问:“你钓鳌用什么做鱼竿?”张祜说:“用彩虹。”“用什么做鱼钩?”回答说:“用弯曲的新月。”又问:“用什么做鱼饵?”回答说:“用短李相公做鱼饵。”李绅觉得张祜气势雄壮,就赠给他许多礼物 让他走了。张祜当初经过广陵,写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明月桥 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大中年间,他果然 死在丹阳隐居之地,据说人们认为这是诗谶。 卫同蘧伯玉以独为君子为耻,令狐楚先生大致与他相似,元稹却 不是这样了。十次赞誉尚嫌不足,一次毁谤就已有余。人的成就大小 不同,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元稹说张祜的成就是琐细的雕虫小技,而元稹的本领也还不就是这一套?忌恨贤才,不等他进门就加以

唐代著名诗词

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王维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官之作 鸡声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岑参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杜甫 这里有四首七律唱和诗,是宋元以来许多谈诗的人喜欢评论的。唐肃宗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李傲率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兵二十万人收复长安,平定了安禄山父子之乱。十月丁卯,肃宗还京,入居大明宫。三年二月丁末,大赦天下,改元乾元。此时李唐政权,方才转危为安,朝廷一切制度礼仪,正在恢复。中书舍人贾至在上朝之后,写了一首诗,描写皇帝复辟后宫廷中早朝的气象,并把这首诗给他的两省同僚看。两省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在大明宫宣政殿左右,是宰相的办公厅。中书省有政事堂,是宰相和大臣会议政事的地方。当时,杜甫官为左拾遗,属门下省。岑参官为右补阙,属中书省。王维本来是给事中,做了安禄山的伪官,此时刚才获得赦免,降为太子中允。他们都是诗人。贾至是中书舍人,是他们的上司,因而每人都做一首诗来奉和。当时和诗的一定不止他们三人,不过我们现在只能见到这三首。贾至首先作诗,称为原唱,王、岑、杜三人的诗是和作,合起来称为唱和诗。 官位较高的诗人,有资格每天进宫中朝见皇帝。他们对于宫廷中那些威严而又华贵的礼仪,印象极深,往往有诗记录。唐宋诗人作这一类诗的不少。方虚谷编《瀛奎律髓》,给这一种诗取了一个分类目,名为“朝省诗”。 朝省诗和应制诗同样都是宫廷文学。字句要求富丽,对仗要求精工,思想内容要有感恩颂德之意。创作方法纯然是赋,不能用有言外之意的比兴。这种诗,在初、盛唐时期尤其多,诗人们往往用这种作品表示其写作翰苑文章的才学。我们研究唐诗,也应该了解一下,虽然现在它们已没有用处。 贾至的诗第一联是描写一个“早”字。进宫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天还没有亮,还得用蜡烛。到了宫城里,才是黎明。“天”代表皇帝,朝见皇帝称为“朝天”。“紫陌”是紫红泥铺的路。第二联写大明宫的景色:千株嫩柳挂在宫门外,飞来飞去的黄莺绕着宫殿鸣啭。“建章”是汉高祖造的宫殿,规模宏大,传说有千门万户,后代诗人就用来代表宫殿。第三联写百官上殿朝见的情况:穿着朝服的官员肃静无声,走上白玉的阶陛,只听得身上悬挂的剑和佩带物的声音。衣冠端正的身上,沾染着两旁香炉里散发出来的香气。第四联就是感恩效忠的话了。我们大家都在凤池中享受皇帝的恩泽,应该天天写文章侍候皇上。凤池是凤凰池的简称,代表中书省的官署。此诗末一句,《唐诗纪事》作“终朝默默侍君王”,错得可笑。 王维的和作是紧紧扣住贾至原唱柏。第一联也写“早”:戴红头巾的卫士在宫门外传呼天亮了,宫里专管皇帝衣服的女官才把翠云裘送来伺候皇帝视朝①。汉朝时,卫士在宫门外学作鸡鸣以报晓,称为鸡人。翠云裘见于宋玉的赋,用来指御衣。晓筹是铜壶中报晓的筹子。第二联写朝见情况:宫殿的门都开了,各国官员都来朝拜皇帝。九天是最高的天,阊阖是天门。这一句实际上是宫殿开门的倒装句法。衣冠代表人物,冕旒是皇帝的朝冠,此处用作皇帝的代词。第三联写朝见时的景色:太阳光才照临到殿前的承露盘,薰炉中的香烟要飘浮到皇帝的衣服上去。汉武帝曾铸铜为仙人,掌上托着一个承接露水的铜盘,放在宫殿前。此处用来指宫殿前陈列的装饰物。皇帝的衣服绣有龙纹,称为龙衮,亦可称衮龙。第四联讲到自己的职司:朝罢之后,回到中书省,就应当为皇帝办事,起草各种诏书。“五色诏”是用典故,石季龙的诏书是用五色纸写的,故曰五色诏。此处只是用来作“诏”字的修饰语,其实唐代的诏书是用黄麻纸写的。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大学语文作业一二三

大学语文试题一 单选: 1.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东汉以后,其中三家先后亡佚, 仍然存在的只有()毛诗 2.《陌上桑》中诗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用来表现罗敷的美属于() 侧面描写 3.在我国先秦历史散文中,艺术性最高的著作是:()《左传》 4.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的人是()孟子 5.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是:()豪放飘逸 6.李长吉体是指哪位作家所形成的独特诗风?()李贺 7.被称为唐代词人之冠的作家是()温庭筠 8.辛弃疾《摸鱼儿》中有这样一句话"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 句话的寓意是()表现了作者对日渐衰落的国事的关切与忧虑 9.下列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是()元稹 10.《前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 11.下列元杂剧作品不属于历史剧题材范围的是()《窦娥冤》 12.戏曲《西厢记》表现的是()崔莺莺和张生冲破封建礼教,争取爱情自由 的故事 13.中国小说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不包括()轨迹清晰 14.下列代表了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的作品是()《聊斋志异》 15.最早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 16.现代诗歌流派中强调"纯诗"理念,力求将东西方诗歌审美艺术融为一体,并 且重视诗的思维诗的情绪诗的内在韵律,而不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的是()现代派 17.下列不属于现代文学散文集中发表的刊物是()《燕山夜话》 18.1906年,李叔同等人受日本的欧化戏剧影响,在东京成立春柳社,成为中国 最早的新式戏剧社团,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开端的该剧团公演的剧目是()《黑奴吁天录》 19.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20.王安忆的"三恋"不包括()《倾城之恋》 判断: 1.经过漫长的发展,到了商代,终于出现了题材成熟、内容丰富、艺术精湛、 风格独特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错误 2.《古诗十九首》经萧统定名,其中绝大多数诗歌是他的诗作。错误 3.《左传》主要记载了当时游说权谋之士的斗争、谋划和说辞。错误 4.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正确 5.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得"诗圣"之名。正确 6.初唐时期的"上官体"的主要特征是继承了汉魏风骨和风雅比兴传统。错误 7.词作为一种文体,是指依唐代流行的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