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新闻调查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从_新闻调查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从_新闻调查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从_新闻调查_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蔡晓芳

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新闻报道形式,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立足于客观事实,旨在探求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它的全面和深刻使得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懂得,在新闻来源同一的情况下,只有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在新闻报道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办于1996年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代表了目前为止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最高水平和最高品质。按照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所说,《新闻调查》确实在表现方式和叙述方式上已经可以和美国同类栏目品牌《60分钟》媲美,但是依然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扬弃?哪些需要承继?哪些需要突破?《新闻调查》的探索与创新,对中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选题:坚守民间+加强时效

“时代的车轮在前进的时候总会忽略一些被撞倒的人。”长期以来,《新闻调查》镜头聚焦的新闻当事人,始终都是处于社会底层民间的弱势人群。

“民间”这一概念由来已久。陈思和先生曾以金字塔为喻体形容了现代都市复杂多样的文化分层,他指出:“‘民间’不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任何国家形态的社会环境里都存在着以国家权力为中心来分近疏的社会文化层次,与权利中心相对的一端为民间,如果以金字塔形来描绘这两者关系,那底层的一面就是民

间。”[1]民间里的众多主体,散落或隐匿于现代都市庞杂体系中,大多处于弱势层级,所以,他们往往不拥有话语权,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新闻调查》从创办之初到现在,始终关注普通大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利,关注那些伤害了多数人的利益,同时又被遮蔽了的事实真相。如《张润栓的年关》、《留守儿童》、《回望唐山三十年》、《麻柳的民主》、《杨柳坪七日》等等。正是因为一直以来坚持把镜头对准民间,对准角落里的人群,坚持不懈地呈现时代巨变下社会生活另外的那“半张脸”,《新闻调查》的存在和付出使得镜头下的中国民主化进程得以更加真实和完整。

作为新闻报道,实效性是最基本的要求。新闻不新,便失去了传播的必要。但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来说,往往囿于介入时间晚、空间采集受限、现场数据变

化快、制作周期长、成片慢等因素限制,暴露出“深度有余,快捷不够”的现实不足。其实,调查时如果新闻仍在发生,事件的不确定性反而提供了调查结果的多样性,使调查的过程更加真实和丰富。同时,新闻现场大量的本源画面,也有助于多元展现事件过程及事发现场。为此,《新闻调查》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栏目加强了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利用自身“视听兼备,图文并茂”的传播优势,呈现出与消息播报不一样的视角与深度,挖掘灾难中附着在人物生命遭遇上的人性,将人性寓于日常生活场景中。像汶川地震、王家岭矿

[摘要]在新闻来源同一的情况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只有真正在深度上下功夫,才能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文章从选题、表达和立场三个方面阐述和分析了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该着力坚持和发扬的优势,指出选题应坚守民间和加强时效,表达应坚定叙事和放大细节,立场应坚持专业和释放情怀。[关键词]电视新闻深度报道选题表达立场[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从《新闻调查》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广播影视

63

中国编辑ZHONGGUO BIANJI

2010.5

难、玉树地震、南方干旱等灾难发生的时候,《新闻调查》栏目组都赶到了现场,制作了《杨柳坪七日》、《玉树表情》等节目。正是通过几个普通人物的重点记录,以小见大,不仅记录了那些灾难,也真实再现了普通民众灾后的生存现实和心理状态。

二、表达:坚定叙事+放大细节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能不能吸引观众,关键还在叙事。

叙事(narrative),在修辞意义上,是指某人在特定场合出于特定目的向某人讲述故事的发生。换言之,电视叙事就是讲故事。早在几千年前,柏拉图就说过: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在西方业界,新闻事件往往被统称为“故事”。就像《60分钟》,即使每一期节目是由三个部分组合而成,也依然坚持故事化的新闻叙事。“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

—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一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2]

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新闻调查》已经稳定形成了被业界奉为圭臬的叙事策略,即“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的叙述策略。无论是叙事的视角选择还是叙事的逻辑呈现上,《新闻调查》都坚持从底层民间的人物故事和人物命运入手,通过设置悬念和戏剧冲突,调动受众的参与和心理期待,吸引受众,进而在提高收视的基础上完成调查过程的深度展示。像《第二次生命》、《从市长到囚犯》、《婚礼后的诉讼》、《命运的琴弦》、《阿文的噩梦》、《杨柳坪七日》等等,镌刻在我们记忆中的是或平淡、或曲折、或震撼、或孤独、或悲伤、或温暖的人物命运和时代面谱。

但是,面对无数新闻事件、无数新闻人物每天从我们的生活中流过,最终有哪些能在我们记忆的河床里沉淀下来?尤其是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已经被筛网式“轰炸”过的新闻现场,还有哪些事情没有被挖掘?还有哪些人能讲专题需要的故事?还有哪些生动的镜头能纳入庞大而缜密的叙事链条?显然,深度报道要打动读者、做出深度,需要的是细节。像《杨柳坪七日》这期节目,通篇只有“叶哥叶嫂”这一对夫妇,展现的只是他们每一天的生活碎片,呈现出的灾后震区生活反而从点到面,更加真实和全面。而反过来,观者“眼见为实”的心理诉求,也要求电视新闻必须提供佐证新闻事实的细节画面。《透视运城渗灌工程》中王利芬对道具水管的“发现”和手拿水管的“自言自语”;《羊泉村记忆》中董倩紧握着的老人那双布满老茧、颤抖的双手,那饱含泪水的双眼,那张写满悲凉与无奈的沧桑的面容;《北京非典阻击战》里总务护士坐在台阶上流着眼泪的那句:“我去抢防护服,可是我没有”;柴静在《双城的创伤》中轻轻为悲伤少年拭去泪水,或轻拍对方的肩膀;《长大未成人》中一边是仪器中胎儿的心跳,耳边传来的却是未成年妈妈稚嫩的声音;《天价住院费》中那张病人已经去世两天却还在消费的化验单;《杨柳坪七日》里那个抱着伤猪骑摩托车、舍己为公的村干部……在这些节目中,无论是新闻事实的揭示、新闻人物的刻画、新闻现场的重构、情绪氛围的营造和传递,都最大限度地放大了细节。细节传递了信息,细节体现了叙事,细节反映了真实,细节是一种无言的力量。

“无论记事纂言,其中皆须有表微意在。”细节首先不仅仅是“细”,于细微处见精神,细节往往还符合另一个品质,那就是“节”,即最重要、最能体现人物精神面貌或者事件本质的那一段情或景[3]。

《网瘾之戒》记录的是一家备受争议但“治疗”了三千多个孩子的网瘾戒治中心的故事。节目在最后安排了这样一组提问:

记者先问家长:

“因为以前过于忙自己的事情而不顾孩子的,请举一下手!”

“因为夫妻间关系不好而发泄在孩子身上的,请举一下手!”

“有过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在言语当中刺伤孩子的,这样的行为经常有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孩子是属于自己的,所以可以随意支配的,请举一下手!”

记者转身再问孩子们:

“认为自己曾经因为跟父母的关系而受到伤害,

64

并且比较严重的,请举一下手!”

“曾经在家庭当中遇到过暴力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自己在家庭当中非常孤独的,请举一下手!”

“有过自杀念头的,请举一下手!”

“认为出现在自己身上的网瘾跟家庭问题有关的,请举一下手!”

观众在电视上看到的是每个问题后丛林一样的手臂。没有评头品足,没有刻板说教,正是这样一组简单的提问,让孩子沉迷网络的真正之“由”喷薄而出,直指每一个观众心灵深处。也正因为有这些直观、生动的细“节”,新闻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才得以有力揭露及呈现。对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来说,深度是它的灵魂,而细节和细节之间层层深入的渐进关系,使得深度得以触及并最大程度实现。

三、立场:坚持专业+释放情怀

当所有的素材都拿回来的时候,面对细节如何组合?不同的选择会有完全不同的呈现。这时候,效果的强与弱和水平的高与低,与每一个栏目组自身的专业素养密切相关。

新闻专业性的核心是客观性和中立性。在冗繁的事实碎片中剔除不确定和容易引发歧义的因素,从大量的细节中择取与事件本身有内在逻辑关系的,能说明问题表述观点的新闻事实,必须经过对新闻素材的专业理性分析和准确把握。在不少电视节目中,屡屡看到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压迫感。而《新闻调查》在这一点上却一直有着良好的自觉和坚持,自觉恪守专业理念和道德规范,坚持公正和平衡,不为制造轰动效应去做节目,不炒作,不夸大,对新闻事件和新闻当事人不轻易指责和评价。

《左肾未探及》讲述一个四岁的小孩在一家医院做腹部(靠近肾脏部位)肿瘤切除手术,但是两年后到医院复查的时候却发现左肾不见了。节目最初安排的是这样一个结尾:

记者:人有几个肾?

杨易:两个。

记者:你有几个肾?

杨易:一个。

记者:那另一个呢?

杨易:不知道。

但是最终播出的时候,编导谭芸把它换成了这样的结尾:

杨易的父亲:(孩子的肾)没有了,而且肯定是没有了。

主刀医生:我敢用我的人格,用我的党籍来保证,(肾)没切就是没切。

不难看出,这期节目中,编导还是给了话语双方平衡、均等的话语权,使每一方的当事人都享有公正平等的发言机会,也为观众还原了最真实的事实信息。对于媒体来说,要能够理解当事人的处境,理解世界的复杂和多元,而不是轻易地下结论。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对于构建传媒公信力,反映媒介和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记者来说,问话方式、体态语言、一颦一笑,无不体现着专业素养。支撑专业素养的内核正是对人民最朴素的情感,是内在的人文情怀。董倩在《羊泉村记忆》中,当老人因为不堪回首而流泪时,她停下了所有提问,抓住了老人沧桑的手;《双城的创伤》中,当孩子说不下去的时候,柴静像一个姐姐一样蹲在孩子的旁边轻轻地说擦把脸吧!这期节目,柴静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但节目却具有强大的气场和情绪感染力。“欲流之远,必先浚其源;欲树之高,必先固其根。”任何报道任何阐述,无论技巧怎么眼花缭乱,结构怎么与众不同,语言怎么标新立异,带给人最大触动和震撼的其实还是对客观事实的尊重和还原。这才是一种真正的仁厚,真正的人文关怀。

注释:

[1]陈思和.民间和现代都市文化.上海文学,1995(10).

[2]唐·休伊特.60分钟——

—黄金档电视栏目的50年历程.马诗远,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6.

[3]申凡.当代新闻采访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传媒与教育研究中心)

广播影视

65

电视新闻 策划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 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理论的提出 深度报道理论的产生,是对客观报道理论的重要补充和修正。 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促进了深度报道的诞生。 读者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要求报社、通讯社提供有深度的报道。 深度报道理论的基本内涵 深度报道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客观地解释新闻事件的含义和分析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延伸和拓宽新闻报道领域,更为详细、全面、深度地报道新闻事实。 深度报道要求“以今日之事态校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 深度报道是在"五W"理论的基础上,将五个W和一个"How"的内涵加以扩大 深度报道的特点 立体化、多层次的剖析 理性思辨色彩 现代新闻理念 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 解释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连续报道 系列报道 深度报道的要求 选择重要题材 从多侧面、多角度展开新闻事实,开掘报道的纵深感 叙事与论理有机结合 深度报道的操作要点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 提供简历性的事实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 深度报道的结构方式:聚焦法 导语 过渡到主题 发展主题 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 独家新闻与深度报道 独家新闻:由一家新闻机构向外界发布的新闻。 以深刻和全面为理念的深度报道,承担起追求独家新闻、使媒体在竞争中立足的重任。 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方向 以“整合”创造全新的深度报道模式 打造网络深度报道品牌栏目 客观报道理论 客观性理论

“客观性”的视觉象征,是一个360度旋转的人眼——它意味着脱离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 对事实进行准确的报道;同时,它禁止在报道中公开地采取立场。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见”区别开来 客观性的要求是,全面地、中立地、平衡地报道争议的问题,让人民了解各方面的意见,以便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也就是说,新闻媒介是观点的报道者,而不是意见的鼓吹者。 客观报道方法 以适当的(符合事实的)逻辑结构和组织信息; 对公共议题表达所有相关方面的观点; 记录事实、免除夸夸其谈和添油加醋 将新闻报道与意见写作分开,排斥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和选择性 对客观报道理论的批判 局限性 客观性是值得追求但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的目标 事实是可以操纵的,绝对的客观公正是不可能的 学术界也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没有纯粹的事实,只有人对事实的构造和解释。 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无人相信“纯客观”的新闻了。 左翼批评家说新闻媒介以“客观公正”的面目服务于政府和大企业的利益 社会科学学者说,新闻不是客观的;新闻不可能是客观的;新闻也不应该是客观的。新闻客观性是危险的理想,是一种控制策略,是社会中一部分人用以掌握其他人的方法。 积极意义 客观性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新闻语汇和报道模式。它代表了现代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常识、期望,是人们构思、定义、安排、评价新闻文体、新闻实践和新闻机构的标准。 在全球化的今天,“客观公正”已成为国际新闻业的共同标准,是当今统治性的新闻信条,是记者必须遵守的常规做法 客观性的可能和价值在于——它是理解世界的途径。客观性是判断信息可信性的多元标准和可行方法 客观性能较好地解决媒介与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媒介与政府和人民的关系 客观性是新闻从业人员抵御攻击性批评的一种策略程式 客观性“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为即使是事实也不可能被信任的世界设计的。” 补充和修正 它突破了“一事一报”的局限,不是简单地、平面地、就事论事地报道新闻事件,而是深人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挖掘,特别是对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新闻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深人挖掘,给受众以全方位的信息。 深度报道方式摆脱了单纯用事实说话、不评述新闻事实的表达方法的限制,在报道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新闻事件的思想内涵和隐含的意义进行揭示,帮助受众深人认识新闻事件 深度报道的报道内容具有广延性的特点 解释性报道 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重点在“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上做文章,向受众提供比较充足的背景材料,着重回答这一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意义、影响及发展趋向等问题。 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人地揭露问题为目的的报道形式,起源于美国新闻界。它专门用来揭露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腐败行为和不法行为,故也被称为揭丑式报道。调查性报

从《第一时间》的新改版看电视新闻栏目策划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317741716.html, 从《第一时间》的新改版看电视新闻栏目策划 作者:佟霏张艺 来源:《声屏世界》2015年第11期 《第一时间》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早间新闻资讯服务类栏目。自2003年7 月开播以来,它的收视率和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成为业界关注度较高的早间栏目,在各新闻栏目观众满意度排行中名列前茅。《第一时间》的历久弥新缘于其“与时俱进”的理念,也就是说在这十二年当中它一直在不断地努力改革和创新,在适当时机进行适当的改版。本文拟通过分析《第一时间》2015年5月1日最新一次改版,对电视栏目改版策划提出一些观点及意见。 改版主要有变更播出时间及播出时长、调整栏目元素、改变栏目名称、变更播出频次、改变节目包装、栏目定位变化、栏目结构的调整、变更节目主持人、改进栏目制作水平、旧栏目的停办和新栏目的创设等方式。当然,不是每一种或每一次的电视栏目策划都需要全部用到这些方式。《第一时间》在这次改版当中都做了哪些方面的策划呢? 调整节目元素 在5月1日也就是改版后的第一期节目当中,主持人一开始就是这么介绍的:“我们节目做了很多新的调整,大家除了可以看到我们常态的节目形态之外,还会看到我们气象主持人的直播连线,同时还有我们的互动秀、早间新闻脱口秀、生活早间秀,敬请大家关注。”从她的这段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次改版策划里,最想突出的是两个元素。 首先是突出“秀”的元素。一说到“秀”这个词,人们首先会联想到“脱口秀”这种集新闻、娱乐、访谈、评论为一身的谈话类节目。从“互动秀”“早间新闻脱口秀”“生活早间秀”这几个板块命名,就可知《第一时间》的栏目创作团队力图通过这个“秀”字突出栏目包含新闻、娱乐、评论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这种特色定位。 其次是进一步增强互动元素。《第一时间》增强互动元素重点体现在片头和板块之间。在新版片头中,每一个画面中出现的元素都会成为下一个画面的转换元素。比如上一个画面中是节节开放的花朵,紧接着花中飞出了小鸟,再接下来小鸟的一根羽毛通过变形组合成一个圆圈,圆圈又变换成一个旋转着的舞者的裙摆。该片头巧妙地体现出栏目这次改版要把每个环节打造成环环相扣,联系更为紧密的、互动更为频繁的板块这一理念。另外,互动还出现在板块之间的互动和互动的频率上。《第一时间》专门为天气预报的环节设置了一个演播区,并且在节目中分别进行两次新闻主播区与气象主持区的直播连线互动。此外栏目还把原先的互动话题环节单独分隔出来,在新闻演播室的另一角开辟了一个互动话题区,这样一来,两位新闻主播就可以适时与另一区的主持人对话,使板块的衔接更加自然,频率增多。改版之前每期节目的互动话题只有一次,而改版之后因增加了互动话题板块,使节目的互动性得以加强。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潍坊学院教案

讲稿 第四章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与选材要求 深度报道的报道目的是“求是”,而“实事”是手段。如何以客观报道手法准确传递出事理,是深度报道的基本报道要求和报道技巧。有学者分析以调查性报道闻名的《60分钟》时,说:“从主持人的演播室介绍、解说词的补充说明、提问的巧妙设置,再到各式人物的采访,再到节目最后的评论,《60分钟》基本上不把主观的意见和观点直接表达出来,会给观众留下一个整体的态度印象,不影响观众自身的理解和判断。但观点往往隐藏在镜头与画面的精心编辑、典型画面及细节的突出和放大,主持人的巧妙设问及提问顺序中。”《60分钟》的这种报道风格就是中国新闻界一直强调的用事实说话报道原则。所谓用事实说话,就是报道类作品是通过叙述事实来发表意见的。用事实说话原则应用于深度报道中,要特别注意事实和事理的关系,中国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从业人员深深感到,在深度报道中,“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的结合,……客观报道与主观见解互相补充,客观报道不排斥主观的见解、主观的见解也不妨碍客观的展示,将思想本身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融入报道中。” 本章探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如何实现事实与事理的结合,尤其要关注以论断、结论、观点或公式、定律、定理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与以具体形象和样貌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形象思维的关系。 第一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说理原则(1) 深度报道采写过程往往也是记者逐渐确定观点的过程,当记者提笔撰写新闻稿的时候,头脑中已经有了明确的立场和态度,但为了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观点的给出强调缘事论理、水到渠成,这就要求:首先,记者使用的客观事实能够支撑起主观观点;其次,记者在报道中可以夹叙夹议,但在用事实说理过程中,要尽可能以中立的面貌出现,避免主观色彩过浓;第三,语言表达层面,记者的爱憎情感通过客观抒情和客观议论给出,把握好客观表达和主观表达的分寸。 一、事实与事理间的因果关系判断,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 新闻报道类作品以叙述事实来达到发表现点的目的,为了说明事理,首先要处理好叙述要素的逻辑层次。任何叙述都是由物质对象、运动状态、时间、空间、原因、结果六个要素构成。因为“物质对象包括人和物;运动状态指的是特定的物质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活动形态。而物质对象及其运动状态又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又总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结果”。叙述六要素也恰恰是新闻报道类作品的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结果、意义影响等。当新闻报道要运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时候,原因和结果这对要素就特别值得注意了。尤其在深度报道中,事实与事理的关系通常是因果关系,用事实来证明事理,或者用事理来证明事实。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联系,无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在微观世界,都没有无缘无故产生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一切事物也都必然地会造成一定的结果。科学发现的重要特征就是揭示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联系。爱因斯坦曾感慨:“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

看电视的合理距离

看电视的合理距离和光线 也许到了买电视机的季节,最近很多朋友问阿谦:“你看我家里买什么样的电视机好呀?”我很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家已经很少问“什么牌子好”,而改问“什么样的电视机好”了。现在市场上的电视机品种确实很多: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背投电视、CRT电视、投影……背投电视里还有CRT背投、液晶背投、DLP背投等等。这些产品还分很多种尺寸和型号,真要选一个适合自己用的确实不容易。不过没关系,我们可以根据居室的具体情况和这些电视机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来分配它们在家里的位置。 基础知识 在这里我们先对彩电的大小及观看时需要的环境等具体知识进行一下了解。 电视的大小 首先说电视的大小。通常来讲电视机的大小是以屏幕的对角线长度来衡量的。我们通常说的29英寸、34英寸等等指的就是这个指标。按照1英寸=2.54厘米的标准来计算,我们可以得到下面这张表格: 15英寸=38.1厘米17英寸=43.18厘米 20英寸=50.8厘米21英寸=53.34厘米 25英寸=63.5厘米29英寸=73.66厘米 30英寸=76.2厘米34英寸=86.36厘米 42英寸=106.68厘米43英寸=109.22厘米 45英寸=114.3厘米50英寸=127厘米 55英寸=139.7厘米60英寸=152.4厘米 70英寸=177.8厘米100英寸=254厘米 上面这个表格里是比较经常见到的电视机尺寸,不过目前市场上的电视品种很多,还有很多奇怪的尺寸出来,比如长虹还有38英寸背投等等,计算方式和上面一样。不过有些彩电的型号里标称的数字不一定是电视机的尺寸,这里需要注意。比如有个品牌的液晶电视LC-32D9W,虽然写的是32,实际上却是30英寸的。 看电视的合理距离 除了投影之外,其他各种电视的合理观看距离都是彩电尺寸的4倍左右。打个比方,如果是20英寸(50.8厘米)的电视,观看的距离最好在20英寸的4倍,也就是距离电视屏幕2米多一点的位置比较合适。各种电视的合理观看距离如下表: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

新闻媒体深度报道的研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以山东大学威海新闻调查小组所作出的深度报道为例,分析如何认识深度报道的价值与意义,如何正确实现深度报道记者的选题定位,如何在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实现告知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新闻各元素的价值博弈中实现其最高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深度;严肃;定位;价值;博弈 身处这个经济与文化全面转型、社会变动剧烈、信息传播全面提速的时代,公众每天都遭遇海量的信息。作为媒介,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记者,不仅有义务去报道那些已哄传街巷的新闻事件、茶余饭后娱乐大众的小道消息,还要去揭示公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本质,调查隐藏在表象背后的真相,解读与观察新的社会现象,以求公正与正义。深度报道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信息传播中释疑解惑的历史重任。笔者结合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师生在《中国社会导刊》、《记者观察》、《新京报》等新闻报刊发表的数十篇深度报道,以此为例,对深度报道的原理与实践进行探讨。 一、正确理解深度报道 1.海量信息下的公众知情权 传统媒体正受到新媒体的严峻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快捷、互动、海量信息,传统媒体必须寻找证明自身存在必要性的理由。其中,深度报道和报道深度就是传统媒体难以替代的强项。 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电影、直投杂志、移动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导致的信息轮番轰炸,让更多的人、更多、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世界与社会的动向,但海量的信息流入也让公众“乱花渐欲迷人眼”,无所适从,不知应该相信谁。而深度报道作为更全面、更详实、更深刻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之间的复杂联系,还原各重要元素的细节准确性的报道,已经成为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公众知情权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新闻专业是一个在观念意识上比较前卫的传媒研究与实践场所,比较媒体而言,它能够摆脱信息的琐碎与功利,更加容易宏观地把握舆论导向,判断各种信息的社会意义、文化背景与新闻价值。因此,在高校新闻专业开展新闻调查,进行深度报道的实践,是训练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有效的手段与过程。山东大学威海新闻研究所新闻调查小组针对诸多社会问题,深入实际,展开调查,受到了明显的实践效果。 2.娱乐大环境下的严肃、厚重。 新闻娱乐化一是指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注重报道名人趣事、带煽情性、刺激性的新闻、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或者将硬新闻软化处理,寻找时政、经济、法律、国际新闻中故事性强的元素突出描写。二是指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描述,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戏剧化的新闻。 但深度报道以其思想的深邃与前瞻而成为大众文化日趋娱乐化的今天依然保持其所应有的责任、真实、厚重与严肃的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深度报道的深度其实是指其特有的新闻深度思想,指在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鼓励记者从整体上和不同侧面上更深入地报道新闻事物的本质与联系,它不忌讳自我的观点与态度融入报道,但是要用事实说话,要告诉受众更深刻、更接近真相的道理。 案例之一:《皖北乡村“声色”调查》(《记者观察》2006年5月(上)期)是调查小组记者黄玉浩在春节期间参加皖北小梁乡一个婚礼之后采写的报道。经调查发现,流传于皖北一带的的唢呐戏和泗洲戏已经演变成“脱衣秀”,成为当地农民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的主要形式。农村文化市场的长年贫瘠,如何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才是解决“声色”问题的根本。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消费市场还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体制还不够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所以丰富农民的文化消费、提高农民的文化品味、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的秩序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该报道通过乡村中的一场婚礼的“脱衣秀”表演,审视中国当下农村文化诸类状况,上升到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

电视新闻稿范文

手机让你我更近还是更远? 【记者出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了,一部手机不仅可以发短信打电话,更多的时候呢,人们会利用手机上网,聊天,看照片等等。 最近,网上的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热议,说是一家子在家庭聚餐,爷爷很想跟孩子们多聊几句,可是孩子们都在自顾自的玩手机,老人几次交流都受到了冷落,最后愤怒的摔盘离席而去。(新闻图片) 看到这个新闻呢,我们不禁要问,手机对现代人的生活呢到底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字幕】:你会在什么时候玩手机? 【同期声】: 1、“想玩的时候就玩” 2、“随时吧” 3、“大家出去玩的时候,朋友聚餐的时候” 4、“一般,上课的时候,出行啊,或者是无聊的时候” 5、“就是晚上回寝室的时候,看一下有没有什么短信和电话要回。或者刷一下微博什么的” 6、“有事情的时候,或无聊的额时候吧” 7、“可能寝室无聊的时候,要联系朋友的时候” 8、“基本上眼睛一睁开就可以,眼睛一睁开就看手机,有时候看时间,有时候看短信” 9、“一般24小时都开机,放身上的” 10、“跟家里联系的时候” 11、“蹲厕所的时候”“睡觉之前” 12、“基本上整天都玩,有时间就玩” 13、“时间不是很确定” 15、“一般跟家里人打电话联系感情,还有和同事、朋友打电话,有的时候工作上打电话” 17、“上厕所的时候” 18、“上课无聊的时候,还有晚上睡觉前,还有聚会人还没到齐” 19、“基本上是闲暇的时候” 20、“有空的时候,要么是无聊的时候” 21、“无聊的时候” 22、“无聊的时候,没事情做的时候” 23、“好比现在,一个人无聊的时候,等朋友的时候,有时候吃饭的时候也会用,特别是一个人吃饭的时候” 24、“一个是工作时间,还有家里面联系,还有比较空闲” 25、“在等待或无聊的时候” 【字幕】: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会玩手机吗? 【同期声】: 1、“会” 2、“比较少” 4、“一般不会吧,我听过一个笑话说,我和你最远的距离就是你在我跟前,但是你在玩手机,所以我还是满尊重他人的” 5、“带的话就会。”

第四节 深度报道类节目策划

第四节深度报道类节目策划 一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概念 是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深度挖掘,详细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带领观众去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挖掘现象背后的含义和理念。代表《新闻调查》《社会经纬》?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是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或现象进行包括背景、分析解释、归纳预测与评论。 ?使命、作用和意义: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详细展示事件的来龙去脉,带领观众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和目的,挖掘现象背后的含义和理念。《新闻调查》《社会记录》“以今日之事态校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天的意义来”。 二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策划要点 1.选题 ①热点:社会热点——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收视率的保证。 ②难点、疑点 看病难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天价医疗费开平违法批地案调查 温岭黑帮真相国资流失之谜 黑哨内幕“问诊”京藏高速大拥堵 ③故事性 《新闻调查》:一期节目就是讲述一个故事,因此要想在较长的时间里锁定观众,故事自身必须居于很强的故事性。 《社会记录》:引人注目的社会事件,凡人小事,事件新奇曲折,故事性强《十三级大风》《文涛拍案》:回避“娱乐化”的“故事性”内涵 《新闻调查》 节目要求 ●问题意识:对于调查性采访报道来说,所有进行调查的人和事,都有问题。 ●调查样式:新闻调查报道的不是单个时间或事件的局部,而是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的过 程 ●调查手段:调查通过记者来完成,记者既是主体,也是节目的一个结构元素。调查记者, 他是调查的行为的实施者,调查过程的表现者,是节目外化标志和品牌形象。 ●调查路径:记者的调查是围绕悬念展开的,每一次调查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悬念的求 证、悬念的解决来完成的,悬念的开始是调查的开始,悬念的结束时调查的结束。 选题要求 ●有没有真相?是不是有需要反证和澄清的事实。 ●这些事实有没有关切度?你所调查的问题,老百姓是否关心? ●这一事实有没有价值?它是否反映出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某些典型特征? ●它是不是有区隔性?这样的选题会不会同时也被其它栏目选中 讨论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用什么切入点,需要采访什么人? 问题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如果你是记者,你会选择什么地点出镜? 放节目并点评 关于调查性采访中体验式采访报道和暗访的讨论 体验式采访:体验式采访又叫参与式采访,指记者参与被采访者的生活和工作,亲身体验

适合孩子看的电视节目

奥数网 热门专题 热门话题 儿童电影推荐 电视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所以,父母如何了解孩子喜爱看的电视节目并选择适合他年龄观看的节目内容,可说是现代父母非常重要的责任。不良 节目影响孩子的心智。现在电视种类繁多、市场利益导向下,节目的动态与内容都趋向于规格化,亦即节目缺乏创新与启发。专家表示,在众多的电视 节目中,有些类型的电视节目对孩子有负面影响。如:暴力倾向;色情;低俗;威胁伤害性质等……[帮孩子选择电视节目要注意什么?]·孩子下午看的电视节目·孩子晚上看的电视节目·孩子周末看的电视节目·适合父母看的育儿类电视节目 最适合小学生下午看的电视节目

最适合小学生晚上看的电视节目

最适合小学生 周末看的电视节目 周六15:00 CCTV-少儿 周六、周日17:30 CCTV-少儿 周六19:00 湖南金鹰卡通频道 周日11:00 CCTV-少儿 通过解读名片名著和优秀影视作品,培 养孩子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引导当代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通过让中小学生以自己或他人的身份 和视角进入设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其中,包括城乡儿童和东西部儿童环境互换的体验…… 大型儿童综艺类节目,这里有最酷最炫 的童星、也是大人们童心未泯的欢乐世界。 是最适合全家一起快乐收看的综艺节 目…… 鼓励孩子把自己最喜欢、最富有个性的 生活创意、运动、音乐、收藏、游戏等等, 通过节目传递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周日15:00 CCTV-少儿 周日19:37 CCTV-10 周日20:00 CCTV-少儿 周日21:00 CCTV-3 通过播出爸爸妈妈小时候看过的、对他 们的成长产生过深远影响的经典影视作品,唤起几代人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是国内首个鼓励国人通过自己的发明创造创业的电视节目。在每期节目中,观众都将看到多个来自普通人的精彩发明以及它们背后…… 以中小学生为对象,以现代时尚的集体 参与项目为比赛内容,富有童真童趣、又充 满激情悬念,打造展示当代少年智能与体能 的超级舞台…… 在90分钟的节目中,主持人将分别带领 三位平民选手踏上辉煌的梦想舞台,三位选 手将以全新的面貌彰显明星般的风采……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 电视新闻稿 第一篇:80后交警孟昆玉:群众需要是最大的幸福 (导语)这几天,一位一般的年轻交警成为了网络名人,随着他的工作和生活见诸互联网,这位民选的北京最帅交警感动了许多人。 (解讲)在搜索引擎输入北京最帅交警就能寻到孟昆玉,他的十几段视频在互联网上传播,网友们用阳光、帅气来形容他。 (解讲)事实上从警校毕业开始,小孟就是队里出了名的好琢磨,和平门路口左转弯待转信号灯只有10秒钟,每次只能停三四辆车。记者发觉,小孟常把自己的站位让给车辆。 (同期声)孟昆玉:„„ (解讲)值勤时的小孟是个分秒计较的人,为此记者也给孟昆玉罢了一笔账:一个信号灯周期,打手势25到30次。一个岗下来,同样枯燥的动作就要重复900多次。而那个xx 岁的小伙子,已在那个路口风雨无阻地坚守了八年。 (解讲)夜查是交警工作最苦的活,不仅要熬夜,还可能会面对酒后司机的种种刁难。这位酒后驾车的外地司机迟迟不肯在罚单上签字,小孟和他唠起了家常。 (同期声)孟昆玉:„„ (解讲)通过耐心劝讲,这位司机心服口服地同意处罚,小孟还细心地为他联系了晚上在北京的落足点。 (解讲)工作之余的孟昆玉也和其他80后一样喜爱上网、读书、玩游戏,几经寻访,记者发觉,原来那个网上最帅交警也是被一群大学生街拍时挖出来的。 (同期声)中国政法大学学生王鉴理:„„ (解讲)网友们都讲80后非常难寻到幸福感,对此小孟有自己的见解。 (同期声)孟昆玉:„„ 第二篇:我国长江流域出现日全食天文奇观 (导语)今天上午,长近1万公里、宽约250公里的日全食带跨越亚洲大陆,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目睹了这一壮观的日全食天象,人们生产生活秩序如常。

看电视_日记大全

看电视 看电视作文看电视 首先爱看电视是可以理解的,现在社会丰富多彩,有很大信息量。但同时也有弊端,因此保护学生的眼睛特为重要。要承认,多数家长都是这么想的,但结果并不理想,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刚上中学就戴了眼镜。所以我觉得最好看对眼睛伤害小的电视,如液晶屏的,看电视时屏幕亮度不要大,要保持一定距离,要开一盏小灯,看电视时半小时左右休息一会儿。我觉得每天最好不要超过三小时。可以有选择的看,注意用眼卫生,多看一些知识行、趣味性的节目,可增长见识。 看电视 妈妈让我在家写作业,上班临走时说:‘今天不许看电视,必须老老实实在家完成作业,回来我检查。' 妈妈刚走一会儿,我便丢下作业,偷偷的打开电视机开关,尽情欣赏这精彩的电视节目,真是大饱眼福了。眼看妈妈要下班了,我小心翼翼的关掉电视机,并把电源插头放回老地方,这才松了口气,开始写作业。谁知妈妈回来直接去用手摸了摸电视问我:“你又看电视了吧!”我一本正经的摇摇头,妈妈很有把握地说:“那咱家的电视为啥发烧呢?是不是你没看护好呢?”听了妈妈的话,我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妈妈可真是聪明人,啥花样都能识破。 看电视 我最喜欢看电视啦! 我最爱看38频道,里面有我爱看的节目,有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还有各种电视剧。 有一次,我看电视被逗笑了。我看到钱枫当兵,走着走着,钱枫喊了立正,就在这时,他一只脚碰到了另一只脚,咚得一下倒在了地上,逗得我哈哈大笑起来。 看电视也可以让我学到很多知识。有一次,我看神探威威猫的第二集,威威猫身上着火了,它马上在地上打了个滚,火就灭了,没有被烧伤。从此,我知道身上着火后,不要惊慌,在地上打滚就能扑灭火。 这下,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看电视了吧! 看电视 今天中午,我吃过饭去看电视,妈妈见了说:“别看电视了,浪费的全是时间。”当时我没有听见,就还在看。过了会,妈妈“砰”的一下把电视给我关了,我说:“妈妈你为什么把电视给我关了,我正看得滋滋有味呢!”妈妈说:“看电视是浪费时间。”可是我觉的妈妈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只要是我们选择积极向上有益于我们的电视节目的话,不但不是在浪费时间还能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看电视 吃完午饭后,我觉得很没意思,所以我打开了电视;换到了少儿频道,开始看电视。不知不觉我走到离电视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正看的起劲,忽然,姥爷走了过来,姥爷看我离电视那么近,便说:“看电视对眼睛不好,以后不许离电视那么近看。”我极不情愿的往后退,坐到了沙发上看。看到精彩处。我不知不觉的又到了电视机旁,姥爷又来了,我又被训了一顿。过不了一会我又到了电视机

年轻人不看电视新闻

▼欢迎投稿! 你对上面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想法呢?快快来稿同我们分享你的感想和你的故事吧!你的稿件将有机会在我们的“寒窗心语”栏目中刊登并向大家展示![投稿须知]1.英文60~150词左右;2.电子稿件内请附上你的中文简介,包括:就读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兴趣等,以及电子生活照一张;3.电子稿件内请留下你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在采用稿件后和你联系并寄送样刊;4.电子稿件请发至邮箱:785704986@https://www.doczj.com/doc/9317741716.html, ,邮件名请注明“九年级寒窗心语”。▲Discussion 议一议:1.Where do you get your news from?How much news should we watch each day?你从哪里得到新闻消息?我们每天应该看多少新闻?2.Which is better for news,the radio or newspapers?Is social media changing the way we consume news?通过哪种方式获取新闻更好,广播还是报纸?社交媒体是否改变了我们的新闻阅读方式? Young people in Great Britain are watching less and less news on television.This comes as no surprise as young people become increasingly addicted to their smartphones.Youth are opting for online distractions like YouTube videos,social media and games rather than switch on a TV and watch a news programme.Britain ’s newspaper reported,“The youth of the nation are more likely to get their day ’s news about the world from social media or by reading graffiti in bus stations than seeing it on the television,with the average 16-24-year -old watching just two minutes ’worth of live TV news per day.”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young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using social media as their primary news source.There is evidence that UK adults are consuming news more actively via social media.It suggests presenting news stories in a less complicated,more accessible way to attract young people ’s attention.Some people suggested this would be “dumbing down content for young audiences ”. 英国看电视新闻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随着年轻人越来越沉迷于智能手机,这并不奇怪。年轻人选择了YouTube 视频、社交媒体和游戏等网络娱乐,而不是打开电视看新闻节目。英国《卫报》报道说:“比起看电视,英国的年轻人更容易从社交媒体或是公交车站的涂鸦上看到世界新闻,16至24岁的年轻人平均每天只看两分钟的电视直播新闻。” 研究表明,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体作为他们主要的新闻来源。有证据表明,英国成年人通过社交媒体看的新闻更多。这表明要以一种不那么复杂、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新闻故事,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而有些人认为这将是“为年轻观众降低标准”。 摘自:https://www.doczj.com/doc/9317741716.html, 张宁 选译 时文阅读 年轻人不看电视新闻 26

深度报道的结尾

四、深度报道的结尾 一般动态消息是否需要结尾视报道对象的性质而定,可以不需要结尾,正如苏轼所言: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处理自然,姿态横生。但就深度报道而言,几乎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尾。因为,深度报道所反映的新闻多是重大的新闻事件或值得重视而深思的严重社会问题,这类新闻的报道多具有鲜明的主题倾向,那么,就需要卒章显其志;再之,深度报道在写作中涉及的头绪杂信息多,需要有一个统领全文的结尾来收官。从写作表达主题与写作目的来看,反映问题引起疗救的重视是其目的。那么,这种报道也应该有一个有力的结尾,达到谢榛所言“当如撞钟,清音不绝”的效果,从而引起对问题的社会重视与警示。 在对这类新闻的结尾中,根据所报道新闻事件与新闻现象本身的特点与处理的结果。往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方式。 一、深思性的结尾 深思性结尾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提出该思考的问题,在结尾把问题展示出来,从而把问题摆出来让受众在看完报道之后自己去对问题进行思考。 这类结尾在报道中很常用,因为深度报道反映的新闻事实一般比较重大,往往涉及到民心相背或国家群众的巨大利

益,这些问题或事件如果处理不好,日积月累会造成强大的反作用。这类问题是群众关心,领导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在记者的报道结束时,并没有一个光明的结果,没有得到妥善地解决,或者虽然有关部门进行了裁决,但却没有得到实际的落实,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对于这类领导重视,群众或当事人望眼欲穿盼望解决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遭遇到这样的尴尬结果时,往往让记者难受。那么,对于这类结局该如何结尾?很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来一个深思性的结尾,从而通过深思性的结尾把问题提出来,展示给社会让社会来思考。例如,《惊心动魄的6天》(《中国青年报》)的结尾: 而我们这次调查采访行动的几位参与者后来的遭遇是黯淡的:李九祥副书记通知我们立即离开的事被重庆媒介披露后,他不久就“因经济问题被逮捕,没有救了”;韦云隆教授为团结海外留学人员所办公司中的洪雅分公司遭到严重冲击,濒临瘫痪;心直口快、最能冲锋陷阵的吴登明教授在家里连续接到匿名电话,说多少多少钱就买你一条命,你等死吧。如今,吴老教授被迫到全国各地自费“旅游”,过着一种凄苦的流浪生活。 这是真正可怕的,不是因为愚昧…… 这个深度报道的结尾用2个自然段作为结尾,一个自然段点出敢于揭露丑恶的当事人备受打击的现实,一个自然段就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考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考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思考2007-02-10 16:47:45 什么是深度报道?一般来说深度报道是指反映重大事件与问题并就其发生、发展、结果、未来做透视性分析及解释的报道,往往是在事物发展的阶段性与转折点上,及时提供背景,总结情况,分析形势,提出问题,揭示趋向。由于深度报道具有深层次、大视角、高思辨的特点,对创作者的要求就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有许多工作要做。那么对电视台特别是县市级电视台能不能解决深度报道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现在各个电视台都开办了专门针对“焦点”、“热点”的专栏节目,并在新闻节目加重了深度报道的分量,为深度报道的提高提供了阵地,因而可能对

一些重点事件进行深入采访和报道。 解决了阵地问题,接下来就是形式,深度报道到底有哪些形式呢?从报道形式上可分为六个大类,即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电视新闻纪录片、新闻述评节目、电视对话节目、新闻杂志节目。从报道内容上可分解释性报道、阐述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背景报道等。 怎样做好深度报道? 一、要做好深度报道,首先要解决人们对深度报道的几点错误认识。 1、深度报道就是长报道。有人认为深度报道就是长报道,这是不对的。深度报道固然要一定长度,但并不是所有的长报道都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从逻辑上说是对某一新闻事件“层层剥笋”式的报道,其实也是对一个新闻事件认知的过程。例如:某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很好,我们从几个偏面去反映它,把这些成果展示出来,就只能是一个普通的系列报道而算不上深度报道。同样,我们从这家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找出这种变化

的原因,开挖这个新闻事件的深层意义及指导作用,层层递进式地解决国企改革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样的报道是富于指导意义的,是有深度的。 2、深度报道就是大报道。深度报道是不是都是时空跨度大,题材重大的大报道呢?也不尽然,固然大题材容易形成深度报道,可以因其论述全面、剖析深入、论点鲜明而引起较大反响,但如果在报道中没有背景介绍,又没有分析阐释、预测推论也不能成其为深度报道。 二、要做好深度报道,编辑记者要具备以下素质: 1、解放思想,突破禁区。 深度报道要求真实、客观、深入、全面,并允许反映不同声音与意见,提出不同结论,因此,编辑、记者要有胆有识,在深入采访、了解情况和严格遵守新闻纪律的基础上,大胆报道,做好党和人民的代言人,鞭丑斥恶的急先锋。 2、更新观念,多向思维。 目前,深度报道存在着重形式轻内

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的认识

通识课程《新闻深度报道》 期末作业: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 的认识 作者姓名:罗彬强(09141019)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09)所在院系:工学院电子系 指导老师:王健老师 提交日期:2011年1月

浅谈对新闻深度报道的认识说起“深度报道”,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简沽、清晰:“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但我最欣赏《深度报道写作》一书的作者札骏飞老师所下的—个更简洁的定义:强调深刻与全面的新闻报道。 那么,怎样的新闻事件才是深刻与全面的呢?个人觉得新闻事件本身没有深度可言,就如股市涨了,台风来了,所谓的深度是我们所提供新闻产品的角度、厚度、广度等综合因素的集中所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形成了对读者思维强烈的冲击力。 既然新闻事件本身没有深度可言,那么怎样的报道才算是深度报道呢?怎样的报道才能给予读者思维强烈的冲击力呢?新闻深度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适合于对报道的事态、事件作深层次的剖析,具有深入探究的优势,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的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点评的展示,是一种延伸和拓展新闻领域的报道方式。它既要有广度———详尽报道有关新闻事件的一切情况,又要有深度———即深入事件内部,剖析事件意义,揭示问题的本质和提示新闻事实的含义。因此,要做到这些,新闻深度报道就必须从深处去挖掘。 1、背景材料丰富、翔实 深度报道在反映社会问题和社会事件时,要有十分丰富的背景材料,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地点、环境、条件,同时,也要有事件背后的许多为人所不知的事。新闻工作者就必须要有非常好的经验,要像“剥笋”一样地把事件的真相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这样的话,就必须翔实地交待事件背景,追踪事件起因,有效地运用多种采访手法与技巧,对当事人及各方面的证物、证人进行深入细致地采访。比如在钱云会被工程车碾死这一案件中,如果没有丰富的背景材料,人们自然不会太去关注,因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交通事故而已。但当报道提供很多各方面的背景时:2004年4月3日,浙能乐清电厂征用寨桥村146公顷农业用地,村民没拿到一分钱补偿款,不同意签字。2005年4月20日,寨桥村换届选举,钱云会通过村民选举当上了村主任。他任职20天后,村民找他讨说法,他由此踏上了带领村民上访的长路。在上访过程中,他先后3次被投入看守所。2010

人为什么看电视

人为什么看电视 结束了一天快节奏、忙碌的工作,回到家,安安静静的坐会,不自觉的就会打开电视,觉得在忙碌了一天以后可以安安静静的看会电视,也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这样的生活在世界各地时刻上演着,似乎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成了一种模型。但也很少思考,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生活变得大家都司空见惯了,真正让我们选择看电视的原因是什么? 其实我们选择看电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你是否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影视作品很容易就成为社会上的热门话题了。在这个现象的背后,一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信息交流的快速,而一方面表现出来的也是人们对这些影视作品具有高度的关注。当我们身边的朋友在茶余饭后都会花一点时间讨论某部电视剧,那是否也会动摇到你去关注一下那部电视剧?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从社交来看,为了融入一个圈子,我们特地去关注一部电视剧,只是为了能和别人有更多的共同话题,让社交变得容易些。而从从众心理的角度来看,大家都看过了,我不看不是就和别人不一样了? 另一方面,我们其实真的很需要电视。电视给大家呈现出了很多不一样的信息,单从电视剧方面来说,电视剧就分为很多种,爱情类、生活类、战争类等等。而人们对这些类型的电视剧也喜好不一,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每个人在摸个阶段都会有一个自己很向往,却又永远无法实现的“梦”,而电视剧的丰富多彩,也是在通过不同类型来呈现不同类型的“梦”。电视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一个个“梦”,观众特别容易就可以将自己代入电视情节中,而这本身即是一种虚拟的实现“梦”的过程,观众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满足。怀春少女更喜欢能满足“浪漫爱情梦”的爱情片,一些人喜欢能满足“英雄豪杰梦”的战争片。从这个方面讲,电视如此吸引人们也不足为奇了。 或许这样说似乎把看电视这个行为说得有些恐怖了。其实看电视,排开实现“梦”的过程,也只是一个消遣的方式,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能做的事越来越多,可是能让我们真正放松的事越来越少,我们是否更容易对着一部喜剧片会心一笑呢?看电视本身是一个真正经济实惠的消遣方式,是大家能想到的最能放松又实惠的方式了。 前面说的很多都是关于电视的娱乐方面的,可是看电视也不仅仅是局限在娱乐这部分,电视也让人们了解了各地的新闻,风俗,我们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电视可以向观众表达的信息是大量的,丰富的,更重要的是,电视向观众传达信息的方式是具有质的飞跃的,在此之前,人们接受信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声音或者文字这样单调的形式进行传递,而电视以图象和声音相结合的方式让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接收变得更直观、更快速、更具有趣味性。这也是人们更多选择看电视的愿意,其实扩展一步思考,现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有超过了看电视的趋势,也是因为网络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不仅有图象和声音的结合,还多出了互动,观众并不是单方面的接受信息,还可以进行反馈和他人互动,这样,获得的信息更多。当然,如果作为教育方式,这样的“快餐”型教育方式始终是不合适的,可是如果只是作为满足当代人们接收信息的需求,这样的“快餐”显然也是最能适应时代的。 细细思考,以中国为例,电视是什么时候开始再各家各户开始发展起来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在较早些时候,电视是以一种罕见的“奢侈品”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那时候谁家拥有一部电视真的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于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后,人们过得越来越好,淳朴的中国人民表达自己过得好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别人有的我也可以后,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购买了电视,所以,开始时电视进入各家各户并不一定是为了“看电视”,当人们都接触了电视以后,就真的被这种神奇的东西所吸引,人们对电视的喜爱也促使电视行业在不断的发展,电视节目、信息在不断的发展。而电视的不断发展总是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次又一次的吸引了我们。 其实看电视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不管是来自我们自身的,还是电视本身。其实我觉得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还是来自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的需求和本身自身的观念也会随

深度报道评析

深度报道分析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关键词:“非典” 新闻价值新闻立意表现手法 《北京:非典阻击战》是2003年4月25日《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一期节目这期节目很成功,一期节目的成功往往也有很多种定义,或许是收视率,或许是良好的社会效应,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主要就新闻作品评析角度谈谈自己对《北京:非典阻击战》这期节目的看法。 首先,新闻价值重大,主要体现在所报道内容的重要性上。“非典”来得太突然,它在人们毫无心理准备的状况下,以其诸多的不可知信息因素造成社会民众心理上的巨大恐慌,由于政府对新闻的严格管制,媒体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广大市民对政府的某些方面缺乏信任,一时间,关于“非典”的种种传言一个接一个流传全国。从2003年3月1日北京市发现第一例非典型性肺炎病人到4月25日这期节目的播出,在这之间的将近二个月的时间里,政府对于“非典”的态度始终模糊,这就更加重了人民对于“非典”的各种猜测,种种因素造成人们心理上的过度防御。在这种时刻,社会需要媒体出来说话,而作为官方的正面回应,这期节目很成功履行了自己作为媒体的责任与道义,引导了舆论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期节目紧跟时事发展,积极做出回应,节目组明确的新闻价值定位无疑是这期节目成功的重要前提。 其次,从新闻立意上来说,主题重大,效果明显。新闻立意是一个新闻作品的灵魂,所谓立意就是指新闻的主题。节目通过镜头,想让我们了解关于“非典”疫情的“发现”、“隔离”、“治疗”三个环节是如何运行,以及三者运行的结果又是否能有效地控制疫情,这些都是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想观众所想,答观众所惑,是新闻立意重要的参考标准。看完整个节目,人们会对“非典”有了一种正确的认识,让人们意识到“非典”并不可怕,只要及时发现,积极配合,积极治疗, 战胜“非典”也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节目中,观众亲眼看到采访中的两个病人都在康复的时候,事实和画面能够让人战胜恐惧。所以节目致力于探寻事实的真相,让大众真实全面地了解关于非典的各种信息,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上的立意,才让整个节目中有了精神领导。 这里有必要简单说一下当时人们对于“非典”的态度,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背景,才让这期节目在主题把握上的成功,更显得意义非凡。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每个人都有着生存的本能,但由于对“非典”的不确定因素和对各种传言、谣谚信息的恐惧,社会出现了不同层次的紊乱,大众除了恐惧还是恐惧。 当然,新闻主题的好与坏,直接决定这一个新闻作品能否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事实证明,在《北京:非典阻击战》播出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对当时全力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从意识形态上给予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 最后,节目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同期声的处理和画面的真实性、纪实性以及强烈的现场感,都体现出了节目传递信息的用心。任何一个获胜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细节的获胜。毕竟上,很多人看完一个电视节目,能记住的,必定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精华细节。在《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