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
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笔记

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组织社会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一表述包含

了一些五个观点:

(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

(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3).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之中

(4).协调的中心是人

(5).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

2. 管理的职能:

(1).计划。所谓计划,就是指“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

(2).组织。计划的执行要靠他人合作,组织工作正是源自人类对合作的需要。

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和特点。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些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3).领导。需要有权威的领导者进行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互相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

(4).控制。人们执行计划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常常是实践活动偏离原来的计划。控制的实质就是是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纵向看、横向看)。管理中可能有

不信任的控制,但绝不存在没有控制的信任。

(5).创新。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社会关系也日益复杂,每个管理者每天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能再墨守成规,已经到了不创新就无法为支持的地步。

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创新只能本身没有某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他总是

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结合中变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

创新在管理循环中处于轴心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3. 管理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的活动特点决定的,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

管理也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职能,早已成为社会劳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职能。

管理也是生产力。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本身需要有效的管理,并且只有通过管理,科学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

管理的上述性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所以我们称之为管理的自然属性。

4.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进行的具有特殊职能的活动。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服务的。管理不能不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资本

主义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具有剥削性和资本主义独裁性)

世界正在变,企业在变,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在变,四点基本变化: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职工持股,拥有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加、发达国家对企业的干涉、企业开始

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环保。

5.管理者的角色:

(1) . 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人、联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者)

(3).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 管理者的技能:

(1).技术技能,指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指把观点设计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7. 管理的绩效:

两个评判标准: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的效率

管理的有效性,指所从事的工作和活动有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程度,即做正确的事的评判。

管理的效率,指投入与产出之比,即正确的做事的评判。

8.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归纳法就是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经典事物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仅为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种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也成为实证研究。

(2).试验法即人为地为某一试验创造一定的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再与未给予这些条件的对比试验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试验法可以得到接近真理的结论。

(3).演绎法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食物并不完全一致,他所反映的是简化了的事实,他完全合乎逻辑的推理。他是从简化了的事实的前提推广而来的,这种方法称之为演绎法。

1.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

顺“道”,指顺应客观规律;

重人,包括两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人和,“和”就是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和能兴邦,和气生财;

守信,治国要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

利器,生产要有工具,打仗要有兵器,中国历来有利器的传统;

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

对策,名言“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研究对策有两个要点:一是预测,而是运筹;

节俭,我国历来提倡开源节流,崇俭拙奢,勤俭建国,勤俭持家;

法治,我国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2. Taylor泰罗的科学管理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分离。目的是谋求高的工作效率。泰罗第一个确立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和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

(2)实行管理科学化。他认为,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代替粗略的行为估计,即用精确的科学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过去的个人判断。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1)工作定额制度;2)“第一流工人”制度;3)激励性付酬制度;4)标准化制度;5)例外管理制度。

(3)管理实质是发展生产力。他认为,必须让工人和资本家两方面都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有利,由此使劳资双方能相互协作。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对泰罗制的评价:

1.它冲破了百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

新,也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局面。

2.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的需要。

3.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4.泰罗制把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进行劳动,在体力上手最大限度的压榨。他把人看做是纯粹的经“济人”,忽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感情、态度

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5.他的一些列主张,主要是解决工人的操作问题,生产现场的监督和控制问题,管理的范围比较小,内容也比较窄。企业的供应、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活动基本没涉及。

3.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

亨利.法约尔担任过工程师、执行董事和总经理,他最著名的力作是1916年发表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书中的14条管理原则具有普遍使用的意义,如下:

1.强点人际关系的原则

(1)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利益;

(2)平等;

(3)人员保持稳定;

(4)主动性(首创精神---尤书);

(5)集体精神(团结—尤书)

2.强调生产效率的原则--------分工

3.强调行政管理的原则

(1)权力与责任;

(2)纪律;

(3)统一命令;

(4)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尤书);

(5)集权与分权;

(6)等级链

(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

(8)秩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其他人的贡献:

福特——第一条流水生产线,即汽车流水生产线;

Gilbreth——劳动科学的创导者之一,“最优工作法”,把每项作业分解为最基本的动作,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哪些动作是不必要的或浪费的,从而建立一套标准的操作方法,用来培训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甘特Gantt——提出一种安排和控制生产进度和图表绘制的方法,称为甘特图。

Max Weber——提出了理想行政组织理论。其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理论》指出,为了实现一个组织的目标,要把组织中的全部活动划分为各种基本分的作业,形成各种岗位,每个岗位都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厄威克Urwick——把泰罗、法约尔、韦伯的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提出他认为能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八项原则:(1)目标原则(2)相符原则(3)职责原则(4)组织阶层原则(5)控制幅度原则(6)专业化原则(7)协调原则(8)明确性原则。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

5…“行为科学”学派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

埃尔顿.梅奥Mayo—霍桑试验,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职企业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6.“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将需要层次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人认为这一理论对人的动机没有完整的看法,没有提出激励的方法。

他只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人对不同需求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这一理论没有注意到工作和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Herzberg为了研究人的工作动机,对匹兹堡地区的二百多名工程师、

会计师进行了深入的访问调查,写作出版了《工作与激励》一书,提出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1)保健因素:意思是这类因素对职工行为的影响类似卫生保健对人们身体的影响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起步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2)激励因素: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员工极大的不满。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对工作本身是否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重用和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

三.麦格雷戈Mcgregor——X、Y理论。

四.洛尔施Lorsch——超Y理论。

五.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Z理论

六.Lewin赖温——团体力学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是: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一样,有其目标、要素、内聚力、规范、结构、领导方式、参与者、行为分类、规模和对变动的反应等。

七.R.Blake 和J.Mouton——管理方格图9*9=81个小方格代表不同结合的领导方式。他们认为,将生产的高度关心和对人的高度关心结合起来,是效率最高的领导方式。

7. “管理科学”学派。特点:(1)以经济好坏作为评价标准(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

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实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是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代表人物Elwood Spencer Buffa)

8. 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Barnard)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

(2)正式组织

(3)非正式组织

(4)经理人员的职能

社会系统学派人为,经营管理就是要领悟到作为一个整体的组织以及与之有关的全部形势的过程,他是内部平衡和对外部条件适应的全部综合。各级组织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各个部分和方面,每一个组织都必须符合上述条件才能生存。

9. 系统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吧管理对象看做是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即要研究此事物与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各部门工作的优化固然重要,但企业整体目标的优化更为重要。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一方面包括了物的生产和为了进行物的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包括了经营管理部门、服务部门、情报部门等所采用的各种管理方法。包括六要素: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按六要素可分为许多子系统)

10.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Simon)以统计学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11. 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Drucker 和Ernest Dale)

认为传统的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科学应该从管理的实际出发,以管理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管理实践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主要观点:(1)管理是有关人员管理技能的活动和知识的一个独立领域;

(2)认为“泰罗制”和“人际关系”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只有经验主义才能把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

(3)目标管理包括企业中目标的性质、目标管理成功的先决条件以及目标管理的三个阶段;

(4)认为企业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集权的职能型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规划目标结构、矩阵结构、模拟型分散管理结构、系统结构等;

(5)提倡的研究方法:研究和概括企业管理经验。

12. 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Fred Luthans 和Fred E.Fiedler)

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普遍使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的权变关系是两个或更多个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全变管理就是依据环境自变数和管理思想及管理技术因变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13. 柔性管理:也成为“弹性管理”,及组织和管理工作针对迅速变化的环境需要有灵活性。柔性管理主要

体现在经营战略、企业组织、管理手段等方面。如战略管理的柔性化,因为在未来企业所面临的是快速变化的市场,所以企业战略必须具有战略柔性,即战略在更大的范围内的可调整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即能够迅速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组织;在管理手段上强调自我管理和人本管理。

14. 全面质量管理: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关注组织运作过程和组织顾客的范围,还包括对组织所有受益者

的影响,包括投资者、购买者、雇员、供应商等。高度关注顾客、重视领导作用和坚持持续改进是TQM 的最重要的思想。

15. 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 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解决问题

到目前为止,管理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回答。因为, 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分分秒秒都在变化着的内外环境, 因而不存在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规律。

1.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客观性、概括性、稳定性、系统性。

2.系统原理内容

系统:指的是有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究其本质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

系统的特征:

(1)集合性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结合而成的。

(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

系统从总体上看都有宏观和围观之分,而微观上还有各种层次。

(3)相关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也就是系统的相关性。一方面为子系统同系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系统原理的要点:

(1)整体性原理: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是整体效果为最优。

(2)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者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

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为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系统内部的联系就是一

种运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一种运动。

(3)开放性原理:不存在一个与外部环境完全没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统。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物质、能量、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

(4)环境适应性原理: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的适应状态,则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

(5)综合性原理:所谓综合性就是把系统的各个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一方面是系统目标的多样性与综合性,另一方面是系统实施方案选

择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3.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我们说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是为人服务的,是为实现人的发展,这个“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而且包括存在与企业外部的、企业通过提供商品为之服务的用户。

为社会生产和提供某种产品是企业社会存在的主要理由。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服务用户”、“服务市场”逐渐取代“服务上级”、“服务计划”,成为企业以及企业管理必须遵循的基本宗旨。

只有实现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企业才能获得继续生存的权利或发展的条件。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实现是以用户接受和购买企业产品为前提的。(研究市场特点,挖掘市场需求;降低价格满足客户需要;售后服务)

4.责任原理

一.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

二.要求:1.职责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才能做到事事有人负责。

三.职位设计和权限委受要合理:

(1)权限有了职责就要授予相应的权力。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一定的权力。(权责关系)

(2)利益权限的合理委授,只是完全负责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之一。完全负责就意味着责

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

(3)能力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者既要有生产、技术、经济、社会、管

理、心理等各方面的科学只是,又需要处理人际关系的组织能力,还要有一定

的实践经验。科学知识、组织才能、实践经验构成了管理能力。(能力和职责关

系,是否能完全负责)

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逐渐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定理。职责、权限、利益是三角形的三

个边,他们是相等的,能力是等边三角形的高,根据实际情况,他可以略小于职责。这样,

使得工作富有挑战性,从而能促使管理者自觉学习新知识,注意发挥智囊的作用,是用权限

也会慎重写,获得利益是还会产生更大的动力,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但是能力不可

过小,以免形成“挑不起”的职责后果。

5.效益原理

概念:效果,是指又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有效益的,有些是无效益的;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效益,是指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以从社会和经济两个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就是对效益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实际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

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体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追求局效益必须和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

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

5.确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

1. 伦理原理、社会责任和管理道德(伦理)

(正面案例:强生公司反面案例:美国埃克森公司)

一.伦理的特性:1.非强制性2.非官方性3.普适性4.扬善性

二.组织的生产和继续发展,应该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因此,社会责任应该是组织的第一要务。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长远目标的一种义务,他超越了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

三.关于社会责任的观点:

1.古典观认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是利润最大化,主要责任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股东

的利益

2.社会经济观认为利润最大化只是企业管理的责任之一,企业的责任还有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

利润最大化是当今企业的第二位目标,企业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身的生存。一

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也同样为了企业

自身的利益而必须尽其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四.社会责任的体现:

1.企业对社会公众的责任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社会富裕和繁荣、就业机会、科技进步等。

2.企业对政府的责任企业自身存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是社会公众的代言人,一直扮演着

社会公众利益代表的角色。

3.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只想获取资金,不考虑投资回报,不仅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也带来了

社会经济的机会损失。

4.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一方面,员工加入企业,也是一种投资,企业有责任关注员工的报酬。另

一方面,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为使这一重要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企业

必须(环境、培训、机会、态度、善待员工的其他举措等)

5.企业对顾客的责任“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企业存在的基础,顾客的忠诚度反映了企业对顾客

所尽责任的程度,并且对企业的绩效有着致命的影响。企业必须(提供

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售后服务、必要的指导、赋予顾客

自主选择的权力等)

6.企业对竞争者的责任企业应在市场规则之下,公平有序的竞争…

五.管理者受到的社会责任压力:法律法规的压力;成本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公众压力;长远目标

和可持续发展的压力。

六.管理者怎么做:系统思想;战略方面的行动;法律领域的行动;生产运作方面的行动;营销方面

的行动;财会方面的行动;融资方面的行动。

七.管理道德(伦理):指规定行为是非的规则和原则。

1.道德的功利观至完全按照结果或后果决定的道德决策。这一理论下,管理者是通过考察如何

为大多数人提供最大的利益这种量化的方法来制定道德决策。

2.道德的权利观这是关于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和特权的观点,包括隐私权、思想自由、言论自

由、生命与安全以及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

3.道德的公正理论观这要求管理者公平和公正地贯彻和加强规则,并在此过程中遵守所有的法

律法规。

4.社会契约整合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应当根据实证因素(是什么)和规范因素(应该是什么)来

制定道德决策,其基础是两种“契约”的整合:允许企业处理并确定可

接受的基本规则的社会一般契约(做生意的程序),以及处理社区成员

之间可接受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更为具体的契约。

八.伦理管理的特征:

1. 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把遵守伦理规范是做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做组织的一项责

任。

2. 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的角度更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看问题。

3. 合乎伦理的管理遵守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

系,也善于处理管理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 合乎伦理的管理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

5. 合乎伦理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 合乎伦理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 合乎伦理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九.影响管理伦理的因素:

1. 道德发展阶段三层次:前惯例层次惯例层次原则层次

2. 个人特征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

宰。

3. 结构变量组织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伦理的产生

4.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伦理行为

5. 问题强度受伤害的人数越多,越多的人认为一种行为时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

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出现的越早,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紧,问题强

度就越大。伦理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伦理行为。

十.改善伦理行为的途径——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2.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伦理方面领导员工; 4.设定工作目标(减少迷惑);5.对员工进行伦理教育;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把伦理方面包括进去);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人都有害怕被抓住的心理);8.提供正式

的保护机制(面临伦理困惑时,如任命伦理顾问;放心举报。)

1.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任务就是努力创造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在这个意

义上来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

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2. 组织文化的特征:组织文化本质上属于“软文化”管理范畴,是组织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

1. 组织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

2. 组织文化的中心是以人为主题的人本文化

3. 组织文化的管理方式是以柔性管理为主

4. 组织文化的重要任务是增强群体凝聚力

3. 组织文化的层次:表层文化、中介文化、深层文化(周书第四版206页图6.2)

4…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

1. 组织精神作为组织灵魂的组织精神,一般是指经过精心培养而逐步形成的并成为全体组织成员认

同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2. 组织价值观组织价值观是指组织评判事物和指导行为的基本信念、总体观点和选择方针。(调节

性、评判性、驱动性)

3. 组织形象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组织成员对组织、组织行为与组织各种活动成果的总体印象和

总体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承认程度,体现了组织的声誉和知名度。(服务

产品形象、环境形象、成员形象、组织领导者形象、社会形象)

5. 组织文化的功能:

1.自我内聚功能组织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依存

关系,激发出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2. 自我改造功能改变员工旧有的观念,建立起新的价值观念。对于刚刚进入组织的员工来说…

3. 自我调节功能是一种软性的理智约束,通过组织的共同价值观不断向个人价值观渗透和内化,使

组织自动的生成一套自我调控机制,以“软约束”控制着组织的管理行为。

4. 自我完善功能在发展中形成文化积淀,通过无数次的辐射、反馈、和强化,会不断的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更新和优化,推动组织文化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迈进。

5. 自我延续功能如同任何文化都有历史继承性一样,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具有自己的历史延续

性而持久不断的起着应有的作用,并不会因为组织领导层人事变动而立即消失。6. 塑造组织文化的主要途径:

1.选择价值标准

前提:(1)要立足于组织的具体特点;

(2)要把握住组织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因为各要素只有经过科学的组合与匹配才能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抓四点:(1)组织价值标准要正确、明晰、科学、具有鲜明的特点

(2)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

(3)要切实调查本组织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使之与组织员工的基本素质相和谐,过高或过低的标准都很难奏效

(4)选择组织价值观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精神,认真听取群众的各种意见,反复筛选出即反映组织特点又反应组织心态的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模式。

2.强化员工认同

(1)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大张旗鼓的宣传组织文化的内容和要求;

(2)树立榜样人物;

(3)培训教育。

3. 提炼定格

(1)精心分析(2)全面归纳(3)精炼定格

4. 巩固落实

(1)建立必要的制度;(2)领导率先垂范

5. 丰富发展任何一种组织文化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组织内外环境变化时,要不失时机的调整、

更新、丰富和发展…

7. Schein对组织文化的分析

文化由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物质层、支持性价值观、基本的潜意识假定。

处于组织根底的文化(五个维度):1.自然和人的关系2.现实和真实的本质3.人性的本质4.人类活

动的本质 5.人际关系的本质

8.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一种松散的社会结构,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直系

亲属的利益;集体主义是以一种紧密结合的社会结构为特征。在这一结构中,人们希望群体

中的其他人再有困难的时候帮助并保护他们。集体主义所换来的是成员对团体的绝对忠诚。

2. 权力差距Hofstede是用权力差距这一术语作为衡量社会接受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平等的

程度的尺度。

3. 不确定性规避是衡量人们承受风险和非传统行为的程度的文化尺度。

4. 生活的数量与质量有的民族文化强调生活的数量,其特征表现为过分自信以及追求金钱和物

质财富。有的民族文化则强调生活质量,这种文化中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表现出对他人

的幸福的敏感和关心。

1.信息的定义、与数据的关系

在管理科学中,通常把信息定义为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

信息和数据是两个即有密切的联系又有重要的区别的概念。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数据不能直接为管理者所用,因为其确切含义往往不明显。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同样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是信息,而对另一个人来说是数据。

2.有用信息的特征

(一)高质量是信息最重要的特征

1. 高质量的信息必须是精确的;清楚是高质量信息的另一要求。

2. 高质量的信息是排列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3. 信息传递的媒介对质量有重要的影响。

(二)及时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许多日常工作是时间敏感性的。

1. 什么时候需要信息能及时提供,使管理者获得所需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

2. 信息要反映当前的情况。及时的信息要求是信息要频繁的提供给管理者。

(三)完全如果信息有助于管理着工作的有效完成,那么它必须是完全的。

1. 信息的范围必须足够广泛,从而可以使管理者较全面的了解现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

施。

2. 信息应该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送给管理者,同时也应该尽可能的详细,使管理者对现

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了解。

3. 信息系统的要素: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和控制。

4. 信息系统的开发步骤(系统开发生命周期):1.系统调查2.系统分析3.系统设计4.系统实施

5.系统维

1.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本质。

决策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可作如下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少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不是最优原则。具体来说:

要达到决策最优需要的条件有:

(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而现实中这些条件往往的不到满足:

(4)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和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5)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6)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未来的状况有出入。

3.决策的类型:

1.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

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工作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3.按决策主体分:集体决策、个人决策

4.从决策的起点看:初始决策、追踪决策

5.从决策设计的问题来看: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

6.从环境的可控因素看: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竞争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完全不确定型

决策)

4.决策问题的四个要素:1.决策者2.决策目标3.自然状态(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因素通常包括财

政因素、管理因素、人事因素、组织结构因素等;外部因素通常包括顾客因素、供应因素、竞争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等。)4.决策方案。

5.决策的特点:

1.目标性任何决策都包含着目标确定。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

2.可行性方案的实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缺乏必的人力、物力、财力,理论上十分完整的方

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3.选择性决策的关键是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不仅有选择的可能,而且有选择的必要。

4.满意性决策的原则是“满意”,不是“最优”。

5.过程性(1)组织中的决策并不是单项的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

(2)在这一系列决策中,每个决策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6.动态性决策的动态性与过程性有关。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且环境

变化,决策者应紧密监视并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并从中发现问题或机会,及时调

整组织活动,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平衡。

6. 行为决策理论——西蒙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

当代决策理论核心内容: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

7…决策过程: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2.识别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

5.作出决定

6.选择实施

战略7.监督和评估

8.. 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 1.环境的特点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2.对环境的习惯反应模式也影响着组织的活动选择。

(二)过去的决策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是今天的延伸。历史总要以这种活那种的方式影响着未来…过去的决策对目前决策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过去决策与现任决策者的关系

情况…

(三)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决策是有风险的。

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会影响其对方案的选择。

(四)伦理决策者是否重视伦理以及采用何种伦理标准会影响其对待行为或事物的态度,进而影响其决策。不同的伦理标准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如不同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伦理标准。

(五)组织文化什么样的组织文化会影响到组织成员对待变化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一个组织对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任何方案的选择都意味着对过去某种程度的否定。很明显,欢

迎变化的组织文化有利于新方案的通过与实施;而抵制变化的组织文化不利于那

些对过去做重大改变的方案的通过,即使决策者费尽周折让方案勉强通过,也要

在正式实施前。设法创建一种有利于变化的组织文化,这无疑增加了方案的成本。

(六)时间决策可划分为时间敏感型决策和知识敏感型决策。时间敏感型决策值必须迅速作出的决策。知识敏感型决策是指那些对时间要求不高、而对质量要求较高的决策。在做这

类决策时,决策者通常有宽裕的时间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

9.决策的人为因素:

(一)个人因素在人的每一种可测性中实际上存在着个人差异,决策过程也毫无例外。

1.对问题的感知把相同的客观资料拿给经历不同的人,他们常有可能会感知出不同的问

题,而这仅是影响决策过程的第一步。第二步就会使一个人认为问题

的某一方面比其他方面更重要,第三步会让一个人认为某一方案比其

他方案更为理想。

2.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3.个人的价值系统一个人的价值观是指他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以及重要性的评价。

个人的价值观不仅是从几个备选方案中作出最后抉择的决定因素,也

是阐明问题时的决定因素。

(二)群体因素在一个组织中制定和执行决策往往是依靠集体而不是个人。

1.集体参与制定决策的优点

一个优点是群体比任何人更具有广泛的知识领域,群体中每个人都会为群体带来不

同的知识和经验。另一个优点是群体参与制定决策,就能够对所制定的决策有全面

地了解。

2.群体参与制定决策应避免的问题

1.由于等级压力会影响群体参与的效果,在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会导致下级方

面并非真正参与决策,而仅仅是默认,或者是为了迎合上级宁愿顺着上级的意图

也不愿参与制定决策;

2.少数服从多数的压力妨碍了少数人对决策制定过程作出的贡献。

3.常出现因一致赞同而没有对方案进行详尽评价分析和比较。

4.群体中存在较高概率得被个人操控的可能性,从而削弱了集体的活动;

5.群体容易使其成员热衷于在争论中取胜,而不是寻求质量最高的决策;

6.群体参与决策比个人决策要花费得多的时间。

10. 对群体参与决策的评价:

两个特点:第一,当群体中中间意见代表多数人意见时,持极端意见的人就有一种趋向多数人意见的倾向;第二,群体中存在选择风险较大的决策倾向。(各有有利的一面与不利的一面)对群体领导人的要求:1.应具有创造一种鼓励每个成员作出充分贡献的才能;

2.必须帮助每个成员认识个人和群体的目标之间存在的冲突,并能正确处理

好这些冲突;

3.必须知道决策问题的研讨,这样才能得到高质量的、符合规定目标的决策。

在管理实践中,领导应起到神经中枢作用,是每一位成员为群体做最大贡

献。

11. 集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技术3.德尔菲法

12.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1.经营单位矩阵分析法2.政策指导矩阵

13. 量本利分析也叫保本分析或盈亏平衡分析,是通过分析生产成本、销售利润和商品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盈亏变化的规律,指导企业选择能够以最小的生产成本生产最多产品并可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的经营方案。

14. 如何理解计划就是决策?

答:正式计划的制定过程是以决策为核心内容的,即,任何计划的制定都离不开做出决策,决策是计划的先期工作,计划则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而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活动和活动方案的落实提供了实施保证。

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对各方案执行效果或条件要求的评价,都可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

反过来,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所制定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

1. 计划: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只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

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行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和控制等。(即“计划工作”)

2. 计划与决策

决策和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区别在于,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是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上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必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计划则是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他详细规定了各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是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的。

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个方案执行效果的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编

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

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活动中的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3.. 计划工作的意义

计划工作的目的在于提供有关的行动方案,降低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的风险,并为组织的决策者比较精确地估计方案实施中的相对得失提供依据。

(一)计划工作的地位

1.从整个计划职能活动的活动顺序中计划工作的位置来讲,他是处于首位的。其主要原因是:

在某些场合下,计划工作可能是正在进行的唯一的管理职能。

2.从计划工作对整个管理职能活动的影响来讲,他对其他三个职能有很强的渗透性,影响着整

个组织活动的运作。(1)计划工作的结果对一个组织的结构和其他职能的内容安排有很大影

响;(2)计划工作的结果决定了组织的领导政策、领导模式的选择;(3)计划工作的结果是

控制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控制职能的行使,往往导致拟定性的计划或修改原有的计划,而这

些新的或修改过的计划又被用来作为继续进行控制的基础。

(二)计划工作的作用

1. 指明方向无论对于管理者还是组织中的普通员工,计划工作都将在组织目标的指引下,为

他们指明行动的方向

2. 减少风险良好的计划工作必须由周密细致的预测支持和正确的目标指引。良好的计划工作

可以有助于降低组织可能遭遇的风险,提高组织实现其期望的目标。

3. 提高效率计划工作也是各方协调的过程。良好的计划工作能以组织的整体利益出发,完善

各项活动程序,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从而极大地提高组织运作效

率。

4.提高工作的有效性计划工作以组织的目标为指导,把组织运作中的各项活动的目标与组织目

标相联系,并落实到每一项工作的活动内容。(分解到各个层次、横向协调、分清主次、

连锁反应及适变能力、与创造性结合增强可操作性和先进性)

5. 支持控制活动计划工作是有效控制的基础。

4. 计划工作的条件

1.计划工作的外部条件社会预测、经济预测、技术预测

2.计划工作的内部条件组织自身的实力、运营状况和内部制度、政策等

5. 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术性计划是之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较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战略性计划显著的两个特点是:长期性和整体性。

战略计划是战术计划的依据,战术计划是在战略计划指导下制定的,是战略计划的落实。从影响和作用上来看,战略计划的实施是组织活动能力的形成过程,战术性计划的事实则是对已形成的能力的应用。

两者比较可以看到,战略计划时间上是一种指向性计划,由于其指定的前提条件受不可预见性的制约,因此往往体现出一种抽象和概括的表达,或者是原则的表述。

从决定不同类型计划有效性的因素看,主要有组织的规模和管理层次、所经营业务的产品寿命周期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在这样的形势下,战略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6.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西蒙把组织活动分为两类:例行活动、非例行活动。解决例行活动问题所对应的就是程序性

计划;解决非例行活动问题所对应的就是非程序性计划。

7. 计划的层次体系:哈罗德.孔茨和海因.韦里克

1.目的或使命

2.目标

3.战略

4.政策

5.程序

6.规则

7.方案(或规划)

8.预算

8.计划编制过程

1.确定目标2认清现状认识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路径。

3.研究过去基本方法有两种:演绎法、归纳法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最常见的对重要前提条件的预测方法是德尔菲法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包括: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要清楚地确定和描述5W1H的内容

7.制定派生计划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

9.计划的评价标准

(一)程序性评价

1.客观性通过众人检验

2.结构化程度考虑全面性、时间幅度、职责分派、可控制性等

3.计划的适变性不是不稳定或者不明确,而是源于可供选择的替换方案(三方面优点)

(二)经济性评价

1.汇报递减规律不仅要考虑其能否导致实现目标,还要考虑其能否有效地使用资源来实现

组织目标

2.成本—效果分析难以定量、不能简单地极大化求优以及不适合用货币单位来计量的问题

1.远景和使命陈述

远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组织使命陈述——我们的使命是什么

包括:1.核心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 2.远大的远景(10—30年为大冒险的目标和生动逼真的苗猪)

核心价值观是组织持久和本质的原则。

核心目标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不是具体的目标或公司的战略。

远景和使命陈述描述了组织未来期望达到的图景和组织为之奋斗的任务。远景和使命陈述与企业的战略是不同的。战略是为了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战略是硬件,而远的战略是不同的。

2.战略管理过程

1.确定组织远景和使命

2.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力(SWOT分析)

3.构造战略(包括组织层面战略、业务层面战略、职能层面战略)

4.实施战略

5.战略结果评估

3.战略的层次

1.公司层总体战略是公司最高管理层指导和控制公司一切行为的行动纲领,表明组织存在的基

本逻辑关系或基本原因,是从结构和财务角度来考虑组织总体资源的基本配置逻辑和方法原则,明确组织应该是做什么业务的,组织究竟是应该如何来管理这些业务。

2.经营业务单位竞争战略是针对公司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在某一行业或某一细分

行业内确立其市场地位和发展态势的战略。

3.只能或运营战略是为贯彻、实施和支持公司层总体战略和经营业务单位战略,而在公司职能

领域或业务流程制定的战略。它主要定位是各职能部门或主要业务流程用来实现其短期目标或公司总体目标中阶段目标的手段,使职能部门或业务流程的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本部门或流程在实施公司层总体战略中的责任和要求。

4. 公司层战略(战略选择)

1.基本战略姿态(稳定战略)

2.核心能力在企业内外成长和扩张的战略(增长战略)

(1)企业能力是企业获取并运用资产的能力,使企业资产呈现良好的结构;是企业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安排创造高昂士气的能力,是参与者同心同德并步调一致;是企业获取并充分运用设备、技术和知识的能力,是企业人、财、物同先进的匹配的技术和知识的良好结合。

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符合“天与地”的规则,且是企业独特长处的,并“有助于实现消费者看重的价值”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的内涵是,将自己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于核心能力上,让核心能力成长出丰硕的果实;“充分利用”的实质是集中精力干最重要的事;“充分利用核心能力”还有另一层隐含的意义,即充分利用企业外部资源配置于自己的非核心能力之上。

3.防御性战略(收缩战略)

5. 战略环境分析

天:一般环境地:行业环境彼:竞争对手己:企业自身顾客:目标市场

知利危识长短

目标: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满足顾客

一.组织的一般环境

1)政治、法律环境;2)社会、文化环境;

3)经济环境;

i)宏观经济环境:

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ii)微观经济环境:

企业所在地区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

4) 技术环境:5)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

二. 行业环境(波特五竞争力分析)

A. 现有竞争对手:

1)行业内竞争的基本情况

2)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

反映企业竞争实力的指标:

a、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销售增长率

销售增长率是指企业当年销售额与上年相比的增长幅度。(销售增长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实力的增强,还要看整个行业的增长情况。销售增长率指标只有与行

业发展速度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对比分析才有意义)

b、市场占有率

某一特定产品市场上一个企业所销售出的产品数量与该类产品总销售量的比值。

(直接反映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状况)

c、产品获利能力:反映企业竞争能力能否持续的支持性指标。(用利润或销售利润率来表

示)

3)竞争对手的发展方向:包括产品开发动向与市场拓展或转移动向。应注意分析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即退出壁垒高低)。

妨碍退出的因素:

①资产的专用性;②退出成本的高低;③心理因素的影响;④政府和社会的限制。B.潜在入侵者

潜在竞争对手进入特定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现有企业可能作出的反应、新厂家进入可能性的大小取决于行业特点决定的难易程度。

影响因素包括:

1)规模经济: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产品单位成本随总量的增加而降低

2)产品差别:客观、主观因素造成的品牌效应

3)在位优势:专利优势、劳动成本优势、进货优势、销售优势

4)转移成本:指买方从某一供应商购买产品转移到从另一供应商那里是所遇到的一次性成本

5)在位优势6)政府政策

C. 替代品生产厂家具有相同功能或使用价值得不同种类的产品,因为它们能够满足消费者的

同种需要,所以被称为“替代品”,其分析包括:

1)确定可替代本企业产品的产品;

2)判断哪些类型的替代品可能对本行业产品造成威胁。

D、买方:

1)两方面的影响:

A、用户总需求决定着行业市场潜力,从而影响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发展边界

B、不同用户的讨价还价能力会诱发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从而影响企业获利能力。

2)需求潜力研究:(购买者、购买能力、购买欲望)

①总需求研究;(市场容量、有效需求及潜在需求);

②需求结构研究;(需求类别和构成);

③用户购买力研究;

3)用户讨价能力研究:用户讨价还价能力的大小取决于:

①购买量大小:购买量大,则价格谈判能力强;

②企业产品的性质:企业产品无差异,则用户价格谈判能力强;

③用户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指沿产业链上游的纵向一体化,亦即制造业企业将经营范

围扩大到原材料、半成品或零部件的生产,或商业企业进入到产品制造的领域;

④企业产品在用户产品形成中的重要性:大,则弱。

E. 供应商研究:

1)影响:

A、能否按时、按量、按质地提供生产要素,

影响着企业生产规模的维持和扩大;

B、供货时要求的价格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

2)研究两方面内容:

A、供应商的供货能力(或寻找其他供货渠道的可能性);

B、供应商的讨价能力。

3)需要分析因素:

①是否存在其他供货渠道;

②供应商所处行业的集中程度;

③寻找替代品的可能性;

④企业前向一体化的可能性。“前向一体化”是沿产业链下游的纵向一体化。

三.(1)所谓环境,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是指对组织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系统或力量。从系统的思想来看,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外部大系统——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有生命的组织一定是个开放系统,用系统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输入、转换过程和输出三个部分组成。

输入(通常谈的较多的是人力资源、资金、物业和土地、信息等);

过程,就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不同性质的组织的转换活动不同;

输出,是组织向环境提供产品(包括服务),这是组织为社会的贡献,也是组织存在的意义和责任。组织的输出能否达到既定的目的、实现良好的愿望,还必须有接受组织输出的顾客(环境)决定。

(2)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1.经济环境的影响

1)资金环境的影响资金的满足程度取决于组织对资金的需要量、组织自身的实力、环境经济形势和资金的供给能力、组织的信誉程度及其与外界的关系等因素

2)人力资源环境的影响三个重要约束因素:能力、适合性和工资水平。(其中适应性指能力与职位是否相符,人们会不断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3)物质环境的影响两层含义:一是某些物资由于数量上的短缺,导致供应不足;二是一些物资由于某种原因被限制或被限量使用;

2.社会对组织的影响

1)觉悟环境主要是指环境中人们的价值观、信念、心理状况、受教育程度等。组织的管理者要从实现社会人们的觉悟出发来推动组织去实现其目标,过多的超越或落后都是

不适宜的。

2)政治环境指社会制度、政治形势、政治潮流、国际关系、国家法令、政府政策等。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法律的威力在于它的不可变通性,从而使得他对个人和组织的

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力

3)伦理环境包括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并付诸行动的各种行为准则,包括社会道德准则。

3.技术环境的影响

1)生产技术环境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自动化程度、工艺能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操作简化、劳动强度降低等方面。

2)辅助技术环境如空调技术、消音技术等,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3)管理技术环境包括硬技术和软技术两个方面,影技术是为软技术服务的。(如信息系统本质是软技术,不过运用了计算机辅助工具,还如网络计划技术、线性规划等)管

理技术方面无论是硬技术还是软技术,其发展都会管理的思想、方式甚至管理的组织形

态发生作用。

(3)环境对管理实践的影响组织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越大,环境对组织管理者进行管理决

策的自由度的限制就越大。

在环境对管理实践的绩效影响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管理万能论和管理象征论6. 从三个方面考察企业的盈利状况:

1.行业特征

2.企业所处的战略群特征

3.企业在战略群众的地位

7.企业顾客研究的主要内容:

1.总体市场分析

2.市场细分(三阶段:调查、分析、细分结果描述)

典型的消费品市场细分变量:地理、人口统计、心理特征、行为

典型的工业品市场细分变量:地理、生产运作、采购方式、状态

3.目标市场确定

细分市场特征:可测量性、丰富性、可接近性、可实现性

4.产品定位是企业为了满足目标市场,确定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价格、包装、销售

渠道、服务方式等。

策略:抢先定位策略、领导定位策略、依附定位策略、空隙定位策略、重新定位策略。

7.ERP 是将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简单的说是将企业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

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它的功能模块不同与以往的MRP或MRPII的模块,它不仅可以

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而且在许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也可导入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

ERP的管理思想: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细想;

3.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8.BPR业务流程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是最早由美国哈默和钱皮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目标,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

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利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

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

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这种做法既适用于单

独一个流程,也适用于整个组织。

9. ERP实施中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1. ERP软件的功能实现要求企业必须进行一定的业务流程再造;

2. ERP软件的应用目的要求企业实施业务流程再造;

3. ERP软件的设计背景要求企业进行相应的业务流程再造。

10. BPR由观念再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试点与切换、实现战略组成。

1.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管理系统,是一种程序和过程,即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商定组织共同目

标,并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分目标作为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与个

人贡献的标准。

具有以下特征:1.目标明确,并达到公认;2.目标设置依赖于参与性决策;3实现目标的时限明确; 4.目标成为评价业绩的依据。

步骤:1.建立目标体系;2.明确责任;3.目标实施;4.考评和反馈。

优点:1.增强沟通和理解;2.提高积极性和自律性;3.推进组织变革和人力资源重新整合; 4.督促按计划付诸行动(给出目标同时,也提出了目标实现的途径)。

2. 网络计划法是通过绘制网络计划图、计算时间参数、确定关键路线以及网络优化等环节‘来进行

生产组织和管理的一种计划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

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程进行统筹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

最高速度的完成工作。

评价:1.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是可以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又不失重点。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可以进行重点管理;

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3.可实现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4.便于组织与控制。

5.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3. 滚动计划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

中期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一种计划方法。

评价:1.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

2.是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3.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他可以提高组织的

应变能力。

十一

1. 管理幅度只主管人员有效的监督、管理其下属的数量。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主要有:

1.主管人员与下属双方的工作能力;

2.工作内容和性质:1)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2)下属工作的相似性;3)计划的完善

程度;4)非管理事务的多少;

3.工作条件:1)助手的配备情况;2)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3)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4.工作环境的稳定性;

5.计划的周密性;

6.授权情况。

管理幅度一定时,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

成反比;管理层次一定时,管理幅度和管理规模呈正比。

2. 组织设计的原则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为了目标实现,事事有人做,非人人有事做)

1)组织设计往往不是为全新的、迄今为止还不存在的组织设计职务和机构,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的特点;

2)组织中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最终是要人去完成的,即使是一个全新的组织,也并不总是能在社会上招聘到每个职务所需要的理想人员;

3)任何组织,首先是人的集合,而不是事和物的集合;

2.职权相等的原则

3.命令统一原则“统一命令”、“统一指挥”原则指的是“组织中的任何成员只能接受一个上级

的领导”。

越级指挥的现象,不仅破坏了命令统一原则,而且会引发越级请示行为。长此下去,会造成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犹豫不决、增强他们的依赖性,诱使他们逃避工作,逃避责任。

最后会导致中间管理层、乃至整个行政系统的瘫痪。

3..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经营环境;2)经营战略(保守型、风险型、分析性);3)技术及其变化

(生产技术、信息技术);4)企业发展阶段;5)规模

4. 部门化是管理者为实现目标而将组织任务划分为由几部分人分共完成,将整个管理系统分解并再

分解成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基本管理单位的过程。部门化是在组织活动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

行的,分工的标准不同,所形成的管理部门以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同。一般可以

按职能部门化、按产品部门化、按客户群部门化、按区域部门化、按人数部门化、按过程

部门化等。

5. 职能部门化根据业务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优点:1.可以带来专业分工的种种好处,管理人员可以专心…

2.有利于维护最高行政指挥的权威,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统一性

3.有利于工人员的培训、相互交流、从而技术水平的提高

局限:1.不利于指导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不利于高级人才的培养

3.使本来相互依存的部门之间的活动不协调

6. 产品部门化根据产品类别生产活动采取的部门化形式。

优点:1.因多元化经营而减少市场风险,提高了经营的稳定性,各部门因专业化经营而提高生

产率,降低劳动成本

2.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易区分各种产品的收益和成本,利于考察各部门贡献

3.有利于促进企业内部竞争

4.有利于高层管理人员培养

局限:1.需要较多的像总经理那样能力的人

2.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

3.某些职能管理机构与企业总部的会重叠,导致管理费用增加,提高了待摊成本,影响

企业竞争力

7. 区域部门化区域部门化是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

部门经理。

理由:由于地理上分散带来的交通和信息沟通困难曾经是主要理由;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理由。

优点:可以更好地根据个地区的劳动者和消费者的行为特点来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

8. 矩阵式组织结构这是美国一些大公司在执行宇宙航行计划时产生的一种组织形式,后来被企、事业

单位采用发展而来。

特点:组织中存在原组织结构中的职能部门之外,还存在一些未完成专门任务的项目性小组,其成员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派人参加,并指定一人负责,可称之为项目经理或业务经理。

优点:1)即明确了专项任务的承担者,又能得到各个职能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2)来自各部门的人员组织在一起,扩大了知识面和经验领域,专业互补,集思广益,有利于专项任务的完成

3)各部门工作容易协调,工作效率可望大大提高

4)各专业人员相互学习,上下沟通,有利于组织成员业务能力和整体配合水平的提高

5)管理技术可以更专门化,有利于管理的有效程度和效率的提高

9. 权力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进行行动或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利。

特性:1.权力只是指拥有某种特权的权利;2.拥有这种权利,能够自己开展活动、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指挥他人的行动而展开活动;3.权力包含有拥有惩罚权或奖赏权,能够左右他

人完成组织所期望的行动。

有效性:首先,任何权力都不是绝对的权力的有效性只能表现在一定的范围内。第一,要受到高一级权力的限制;第二,要受到同级其他权力和下级权力范围的约束;

其次,在规定的范畴内,必须使权力得到充分的行使;

最后,还必须考虑到权力的有效体现将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1)持有权力者的权威性;

2)下级的性格、习惯和训练(是否能得到立即响应);3)下级的知识和能力;4)

下级的观点和利益;5)命令执行与否的后果。

10. 权利委任是一个组织过程,表现为上级通过委任而把权力授予下级

委任过程:1.职责的分派;2.权力的委任;3.责任的确立;4.权力的收回。

委任条件:1.明确目标;2.责权相当;3.责任的绝对性;4.命令的统一性;5.正确选择下级;6)控制的必要性

委任中的心理影响:

委权人:1.职业偏好的影响;2对问题主次的衡量;3.对失败的畏惧心理;4.对他人动机不信任;

后果:以上心理影响的结果都是——拒绝委权。使得:1)下级失去了表现其才干、增长其才能的机会,抑制其个人的发展;2)下级感到难以有所作为,窒息了其创

造性和积极性,没有新的思想;3)下级感到才华未能施展,人心思走,人才流

失。最终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受权人:有的事事请示,既省心又少负责;有的上传下达,成为传声筒;有的缺乏自信,害怕承担较多的职责和职权;有的推回上级,使委权者反而疲于奔命。皆影响委权

张永桃 行政学 考研笔记 背诵版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行政学》 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说明】本视频结合《行政管理学》,张永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但是两个版本没有实质的差别,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任意一本。 第一章绪论 1、行政的涵义 (1)国内外学者对行政涵义的解释和分析

行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是国家的一种基本职能形态。 在中国古代,行政是执掌政务、推行政令的意思。如《左传》中的“行其政事”、“行其政令”。 在西方,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从“三权分立”的角度来理解行政 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把管理国家的活动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类。我国台湾学者将此观点称为“法律执行说”,即在三权分立的国家,立法为制定法律,行政为执行法律,司法为维护法律。 2)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及不同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行政 西方早期学者认为政治是国家意志活动的领域,主要指国家政策的制定;行政是指实现国家目的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是指国家政策的执行。美国学者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明确提出国家功能的两分法:认为在所有的政治体制中都存在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功能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前者谓之政治,后者即是行政。 3)从管理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和释义行政 认为凡是管理活动都是行政。1926年,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怀特在《行政学导论》一书中,认为行政乃是为完成某种目的时,对许多人所作的指挥、协调和控制。1930年,美国行政学家费富纳在《行政学》一书中,认为行政就是由一些人的协调的努力,使政府的工作得以做成。 4)从综合的角度,全面地概述行政 A、(政府组织方面)行政乃是政府组织中行政机关所管辖的事务或活动。 B、(政治运用角度)行政乃是民意的实行,国家意志的执行,主要表现为一种执行活动。 C、(管理的观点和功能的观点)行政乃是以集体的努力与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活动,是为管理公共事务而对许多人所进行的指挥、协调、控制,是一种专门艺术。 D、(行为科学观点)行政是由有关行政活动的人的行为构成的,是许多人通力合作达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 我国台湾学者吴挽澜在《行政学新论》中认为,行政实系指政府机关依据国家的政策和法令,为达成工作目标,对有关之人、财、事、物、时、空等作有效运用之施政行为。简言之,行政便是化政令为具体行为的一种过程。此种过程,若就行政的效能观念来论,即是输入政令,经由行政系统输出为民服务的绩效。(2)科学理解行政的涵义应明确以下三方面关系 1)要明确行政与国家的关系。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是一个国家概念,是国家事务的管理。行政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的客体或内容是国家事务,行政的基础是国家权力。行政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活动是国家意志的贯彻和执行,而国家总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因

同济大学818管理学概论2004年(回忆版)考研专业课真题试卷

2004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50分,每题5分) 1、管理幅度 2、经验主义学派 3、目标管理 4、滚动计划法 5、激励相容 6、学习型组织 7、流程再造 8、管理成本 9、权变组织结构 10、需要层次理论 二、选择题(共10个,每个2分,共20分) 1、曾提出“管理即制定决策”的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Eton﹒Adwo B、Herbert﹒A﹒Simon C、Peter﹒Drucker D、Chesteyt﹒Barnard 2、法国管理学家H﹒Fayol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不论是家庭、企业或政府)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组织要素是: A、计划、领导、决策、协调、控制 B、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D、计划、组织、领导、决策、协调 3、现代组织基本流程的三个构成要素是: A、生产指挥、认识管理、资金核算 B、工作、逻辑关系、转化时间 C、接单、发单、发货 D、生产作业、营销、信息收集 4、自我管理在组织中有两种实现形式,即: A、适当分权和参与领导 B、个性化发展和引导性管理 C、民主管理和授权管理 D、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团队的自我管理 5、在一个生产企业中,生产某一产品的固定成本是85000,售价为70元/台,每台的材料费20元,人工费6元,其它变动成本为4元。该企业不亏本时的产量为: A、2530台 B、2264台 C、1323台 D、2125台 6、激励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涉及一个叫做“保健因素”的概念。它指的是: A、能保护职工心理健康的因素 B、能影响和促进职工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C、能预防职工心理疾病的因素 D、能影响和预防职工不满意感发生地因素 7、在对计划进行程序性评价时,以下哪一项不需要考虑: A、客观性 B、经济性 C、结构化程度 D、适应性 10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 管理学概论心得体会1 通过这一学期对《管理学概论》的学习让我对管理学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 通过学习,知道了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以及合格的领导者应具有的性格属性。而且领导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影响,如何达到最好的领导功效。 在这一门课的整个学习中,最让我影响深刻,给我无限启迪的应该是博弈论。老师当时说了一个流传广泛的博弈例子——囚徒困境。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A和B,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都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审讯。这个时候,聪明的警官找他们谈话,分别告诉他们说:“你们的偷盗罪确凿,所以可以判你们2年刑期。但是,我可以和你做个交易。如果

你招了,他不招,那么你会作为证人无罪释放,他将被判20xx 年徒刑;如果你招了,他也招了,你们都将被判5年有期徒刑;如果他招了,你不招,他无罪释放,你被判无期徒刑,终身囚禁;如果你们都不招,各判2年。” 当时我认为,既然两个囚犯最好的结果是都不招供,两人都只被判2年,那么,两个囚犯都选择不招供就是这个博弈的最终结果。然而,“囚徒困境”之所以称为“困境”正是因为这个博弈的最终结局恰恰是最坏的结果,即两个囚犯统统招供,结果都被判有期徒刑5年。囚徒困境和其它的博弈一样,都需要有2个前提假设:囚徒A和B两人都是自利理性的个人,即只要给出两种可选的策略,每一方将总是选择其中对他更有利的那种策略;两人无法沟通,要在不知道对方所选结果的情况下,独自进行策略选择。囚犯“思想搏斗过程”大致如下,囚犯A的内心活动是这样:假如他招了,我不招,我就要将牢底坐穿,招了最坏坐20xx年,还是招了合算;假如他不招,我也不招,只坐2年的牢(因无法串供,风险太大);如果我招,他不招,马上被释放,也是招了合算。因此,无论囚犯B是坦白还是沉默,囚犯A采取坦白的策略对自己更为有利。同样,以上推理也适用于囚犯B。结果两个囚徒都坦白了,都被判刑5年。囚徒困境之所为被称为“困境”,正是在于:如果A、B二人都保持沉默,则都只被判刑2年,显然比两人都坦白的结果要好。两名囚犯都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

读书笔记《行政学研究》(威尔逊)doc资料

《行政学研究》(威尔逊)读书笔记 初作为跨专业的学生,理论上的不足是制约我对此专业进行研究学习的一大因素。读研选择行政管理专业,是出于我对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管理社会事务的好奇。究竟行政管理是什么,行政管理的对象又是哪些人,行政管理有哪些内容,这门学科有什么现实意义和作用,都是我在今后希望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威尔逊在此文中,并没有解答出我全部的困惑,而且由于知识的专业性和翻译问题,有很多生涩难解的部分需要我反复阅读体会他们的含义,但威尔逊这篇行政学开山之作确实打开了我对行政管理学认知的大门,对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助益。经过阅读文章、查阅资料,我学习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行政学研究的历史背景 威尔逊在文中提到“行政科学是已在两千两百年前开始出现的政治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在本世纪,几乎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产物。”行政机关是政府中最明显、最显露的部分,它的历程也和政府一样悠久。威尔逊说“我们正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行政科学”,原因在于垄断资本急剧扩张,政府难以驾驭;政治和社会其他各方面工作中的困难不断增多,行政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正在积累到顶点;1883年,美国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把立法和政治决策的权力归结为政党或政务类公务员的行为和活动,而把执行法律和政治决策作为文官的职责。文官制度改革运动将政府机构的组织和方法问题推向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威尔逊认为,行政学并不是在美国成长起来的,当时的行政学的博士几乎都产自欧洲,它是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在美国本土应用这门科学,必须要使它美国化,以适应美国政府行政科学化的需要。文中列举了法国、德国、英国行政实践方面的成果,并与美国之间做了比照。

高级管理学学习心得

高级管理学学习心得 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在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你知道高级管理学学习心得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级管理学学习心得,供大家阅读! 高级管理学学习心得篇【1】 在20xx年结束之季,很荣幸能参加广西分公司赢在中层管理课程培训。公司给我一个很好的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的培训机会,在培训中我能认真学习并深刻理会其中的含义,我的感知感想如下:体验式培训:企业项目推行过程中的协作与执行;体验在项目推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障碍。项目领导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与责任。如何在执行创新思维。在这节课当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解与支持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往往就是下达后,员工的理解不够透彻,再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拢,让他们变得更加的迷失了方向。通过游戏式的培训也让我理解到作为一个企业,企业内所以的员工就是一个团队,团队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团队间相互协作的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在这个团队当中管理层人员所承担的任务也是致关重要的,作为一个成功的团队主管,他之所以成功,其关键在于主管99%的行为魅力以及1%的权利行使。下属能心悦诚服地为他努力工作,不是因为他手中有权,权是不能说服人的,即使服了,也只是口服心不服,绝大多数原因是主管有着良好的领导行为。好的领导行为能给员工带来信心和力量,激励员工,使其心甘

情愿地义无返顾地向着目标前进。作为主管要尊重下属的人格、尊严及创造精神,爱护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信任员工,放手让员工大胆工作。当员工工作遇到困难时,主动为其排忧解难,增加员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当工作中出现差错时,要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当团队主管向上级夸赞下属的成绩与为人时,员工是会心存感激的,这样便满足了员工渴望被认可的心理,其更忠诚于这份工作,干劲会更足。另外,管理者还要不断加强品德修养,严于律己,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要学会推销并推动你的目标;要掌握沟通、赞美及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中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健康发展的目标。 沟通的艺术与技巧:通过这一次的培训,我深深的认识到,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与上级、下级、客户等,工作生活中有效的沟通是致关重要的。沟通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通过沟通,信息在部门、员工之间得以传播。组织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地讲通过从上到下的层层沟通进行的。部门与部门之间通过有效沟通,能及时消除部门之间的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协调性问题,理顺工作上流程,增强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率;反之,无效的部门沟通,只能使部门之间徒生交流障碍,沟通不畅各个部门单独作战,结果必然造成组织的任务无法得到及时完成。如何提高自我的沟通能力?在本次培训中孟老师教会了我8个步骤:一是热情洋溢;二是谦卑有礼;三是全面聆听;四是察言观色;五是活在当下;六是方向发问;七是达到共识;八是维护关系。意思就是当我们在与一个人沟通的时候,我们

行政管理学概述

行政管理学 1.社会管理规律学科 行政管理学又称行政学,也称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它是一门研究政府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规律的科学,是国家公务员和其他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必备的知识。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20世纪初成立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发达国家,行政管理(公共行政)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众多理论流派,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管理学的研究蓬勃发展。行政管理在各种管理中起领导、主管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行政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目录

(1)行政基本方法。包括行法律政策方法、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 (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某一具体公共事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的时间顺序和前后相连的工作步骤或环节。 行政程序的特点:稳定性、完整性、简便性、合法性。 行政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优化行政程序的方法很多,当前主要应该是简化行政程序。简化行政程序的基本方法就是简化行政工作。也可采用“六何追问法”来简化行政程序。 (3)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依法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行政计划应该有时间期限。讲究成本效益,规定达成目标的方式、途经和手段,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并确立责任。 3、现代行政方法 (1)目标管理方法。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使组织和个人获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即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参与来确定目标、执行目标与评估目标成果的管理制度与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以人为中心,以工作为中心,以成果为中心,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强调整体性和协调性。 运用目标管理方法的主要作用:(1)目标管理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目标管理有利于突出以工作为中心;(3)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目标管理有利于明确责任,强化责任。 目标管理的程序:制定目标;实施目标;成果评价。 (2)战略管理方法。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的主要目的:服务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明确政府的角色和行为方式,以及公共政策的走向,为企业组织和民间组织的发展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秩序和政策环境。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分为四个步骤:(1)界定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公共组织所处的位置是能否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根据公共组织的内外环境,一般可制定四种管理战略,即极小—极小战略、极小—极大战略、极大—极小战略、极大—极大战略。(2)制定战略规划。(3)实施战略规划。(4)战略评价。 (3)标杆管理方法。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的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标杆瞄准的类型:内部标杆瞄准、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行业内部标杆瞄准、跨行业标杆瞄准、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标杆瞄准的流程:整体规划与标杆项目的选定;内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外部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标杆项目的绩效改进;持续改进。 (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行政管理学习笔记教学内容

行政管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为“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主要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

行政管理学概论综合测试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行政管理学概论课程综合测试2 学习层次: 专科时间: 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在中国公务员序列中, 调研员属于( ) 。 A.综合管理类 B.专业技术类 C.行政执法类 D.领导职务类 2.中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是( ) A.集体负责制 B.个人负责制 C.民主集中制 D.分工负责制 3.某部长为了掌握整个工作情况, 一方面派人汇总有关的数据资料, 另一方面亲自带人到几个重点单位进行走访。这种领导方法是( ) A.调查研究的方法 B.矛盾分析的方法 C.群众路线的方法

D.系统的方法 4.从行政决策的地位作用来看, 中国国务院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属于( ) 。 A.战略性决策 B.策略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 D.经验性决策 5.某工程指挥部需要做出一项是否在 8月上旬正式开工的决策, 如果开工后天气晴朗, 能够按期完工, 且能够节约开支20万元; 但如果天气变坏, 影响施工, 则将损失15万元; 8月份正是该地区的雨季。如果推迟到9月份再开工, 则要付出窝工费5万元和损失费6万元。指挥部经过重复分析.论证, 做出了8月份正式开工的决定。这是( ) A.确定性决策 B.不确定性决策 C.风险性决策 D.渐进性决策 6.以函询调查的形式, 围绕行政决策要解决的问题, 向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 使专家在彼此不见面的情况下发表意见, 而后将她们的答复意见加以整理.综合, 再发给专家征求意见。经过多次的循环重复, 最后汇总得出一个比较一致的.可靠的

结论。这种决策方法是( ) 。 A.头脑风暴法 B.德尔菲法 C.线性规划技术 D.贝叶斯定理 7.( ) 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神经系统”。 A.咨询系统 B.信息系统 C.决策系统 D.监督系统 8.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 经济手段的突出特点是( ) A.权威性.无偿性.规范性和平等性 B.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C.利益性.有偿性.平等性和间接性 D.平等性.稳定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9.现代意义上的行政公共关系诞生于( ) 。 A.20世纪初的美国 B.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D.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改革浪潮 10.上级向下级下达计划.任务.指示.决议; 向下级提供组织

2014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考研真题与解析

《2014同济大学管理学概论考研复习精编》 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007年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试题 科目名称:管理学概论科目代码:818 一、概念题(每题 5 分,共 50 分) 1、激励的期望理论 2、创业 3、非语言沟通 4、目标管理 5、运筹学方法 6、矩阵式组织结构 7、集权 8、量本利分析 9、虚拟组织 10、股票期权(stock optional) 二、简答与论述题(共 60 分,1—3 题每个 10 分,4、5 两题每个 15 题) 1、试简要叙述博弈(对策)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并简单解释其内容。 2、有人认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3、有人说,扁平式可以使组织更接近顾客,减少经营费用,信息传递快,所以管理幅度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并说明理由。 4、述评Fayol的14条管理原则。 5、解释组织变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计算题(共10分) 麦当劳现有四种不同的投资方案,而肯德基也相应做出了不同的响应方案(见表),试用“最小的最大后悔值”法,为麦当劳选用合适的方案,要求给出后悔矩阵。 肯德基响应方案 麦当劳的方案 CA1 CA2 CA3 S1703050 S2208090 S3502040 S4******* 四、案例分析题(30分)

艾比?罗根是一家广告代理公司的财务经理,她刚升为公司的财务经理,分管财务各方面,直接向CFO及总经理报告工作,并领导下属管理部门5个经理。公司的发展很不稳定,管理混乱,要求信息传递迅速,但是艾比的沟通能力让人担忧,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信息交流逐渐增多,需要迅速做出决策的时机也大大增加。往往是在传达任务时候,艾比总是“是”,“哦”,好像完全明白,但是在工作中,又总是对刚刚传达的工作不明白,要回头再对同样的问题进行咨询。艾比总是坚持每次开会时不断记录,开会后发表总结,并对精彩地方做出评价,而往往她都不能抓住重点,甚至有些基本问题她问了又问。艾比的沟通能力如此之差首先是被5个经理发现的,大家以为是因为环境的不适应和信息的不完整造成的,但是等到其他领导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都对艾比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产生担忧。现在上层领导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请回答: 1、一个人,如“艾比?罗根”是如何在缺乏沟通能力的情况下,会当上财务经理的? 2、根据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你认为艾比的问题出在哪里?产生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艾比的上级,你将如何就艾比的沟通能力与她进行沟通?

行政学笔记第二章电子教案

行政学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行政环境 第一节行政环境概述 一行政系统的界限 (一)定义:行政系统的界限是指把行政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又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之即相互区别,有彼此联系的中介环节 (二)功能:1 抵抗外界环境干扰,保持行政系统的独立性 2 过滤外部环境的投入与行政系统的产出,来维持行政系统的生存与运转二行政环境 (一)定义:行政环境是指围绕行政管理主体,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因素的总和。 (二)影响行政系统运行的因素:1 行政系统之外的环境:即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 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 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 素或条件的总和。 2 行政系统内部环境:即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 响其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的总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三)分类:1自然环境:指行政系统界限外所包括的未经人工制作存在的各种自然存在事务。 2 社会环境:(1)定义:指行政系统界限外直接影响行政系统活 动,并决定其兴衰存亡的各种社会因素的 总和 (2)内容:一是对一切行政组织均发生影响的一般社会环境 二是对某种组织有直接影响的特定社会环境 三是行政组织外的团体社会环境 三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的辩证关系 【就整体而言,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存在的发展不可缺失的条件,行政系统在一定行政环境的影响下存在和发展,与行政环境发生一定联系。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构成二者之间基本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以行政环境为主体,表现为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系统,起到促进和阻碍作用;若以行政系统为主体,则表现为,行政系统对行政环境的改造,以保持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四行政环境制约行政系统的表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时代背景下的行政学研究 《行政学研究》读书笔记 引言: 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在美国《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研究》的论文,第一次将行政管理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问来研究。毫无疑问,这篇文章是公共行政这门学科产生的标志性文献,也是当时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思想之所以会产生,跟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行政学研究》一文提出的基本思想都是离不开的主题。作为工业社会的大环境下产生的政治文明,虽然在后期的社会发展中会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但它开辟的从行政学的角度研究政府管理的思想,以及在公共行政学科创建和理论奠基方面的贡献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接下来,我将主要从伍德罗威尔逊简单的个人经历和大的历史背景方向阐释行政学研究产生的历史必要性,并简单介绍全书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后我想结合当代行政管理的研究,在威尔逊的基础上,提出两个问题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从传统视角切换到更为全面,开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视角中去看问题。 背景介绍

伍德罗威尔逊是美国的第28任总统,连任31和32届(1913-1921),曾获霍普金斯大学政治博士学位,是美国“学术地位最高”的一位总统,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出生于牧师家庭的他对和平更加向往,这也对他担任总统之后的外交政策有所影响。威尔逊的父母在1851年移居南方,并认同南部联邦。威尔逊的整个童年算是在教会中度过,后来甚至担任过美国长老会的首任常任秘书,并在1879年担任过一年的会议主席。整体来说威尔逊10岁之后才开始奋发图强,进入名牌大学学习,和大部份行政管理领域的名人一样,他并没有拿到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反而是依靠丰富的个人经历和演讲才能,再加之勤奋刻苦和博览群书才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对于行政管理领域而言,往往实践出真知,不能够纸上谈兵。只有经历过真正的管理过程并深入其中细致观察才能够体会其弊病与可取之处。当然,以上有点题外话的意味,如果要谈及《行政学研究》的产生背景,我想先要从美国的内战讲起才行。 由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矛盾,大部分的黑人奴隶被押送到美国的南方,受尽了剥削和压迫。1852年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内战结束之后,美国为了拓宽疆土掀起了西进运动,这期间在位的林肯总统修了大量的铁路,为之后的移民涌入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大量涌入的移民也改变了美国城市人口的构成,使得穷人更加贫穷,富人更加奢靡,财富分配的两极化日趋严重。官商勾结的腐败行径层出不穷,官员利用手中权力与商人进行权钱交易。上至国会下至市政府,都成了贪污腐败分子聚会的场所。城市脏乱差的治理、治安的维持,工人工作效率的提高、资本

南大行政管理学概论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政府为实现目标、计划而建立政府的组织体制,并对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沟通和协调的是( )。 A、计划职能 B、组织职能 C、协调职能 D、控制职能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依据其最高行政决策权行使的人数区分,行政组织领导体制不包括()。 A、首长制 B、委员会制 C、集权制 D、混合制

学员答案:c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各级政府中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专业方面行政事务的执行机关是() A、领导机关 B、职能机关 C、监督机关 D、辅助机关 学员答案:b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新公共管理”模式大致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20世纪初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5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中期 学员答案:d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最能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活动方向的职能是()。 A、政治职能 B、经济职能 C、文化职能 D、社会职能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不确定型决策模式中“乐观法”通俗的说法是()。

A、大中取大法 B、大中取小法 C、小中取大法 D、小中取小法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下列哪项不属于行政领导班子的“有形结构”() A、人际关系结构 B、专业知识结构 C、性别结构 D、个性心理结构 学员答案:a 说明: 本题得分:2

同济大学历年管理学概论考研试题

同济大学1998年管理学概论考研试题 一.简答(7选6) 1.为什么说“决策过程”是计划工作的核心?(P102,P99) 2.试讨论群体参与决策过程的优缺点。(P116) 3.为什么说建立标准是实施控制的基础?(P289) 4.管理的任务是什么?(P4) 5.销售智能中的品种政策与生产职能中的品种政策在内容上有何联系与不同?(老版) 6.为什么说“计划工作不能消除风险”?(P73) 7.谈谈你对企业采用ISO9001族标准的看法.(P34) 二.研讨题(7选6) 1.组织中的人际沟通是达成该组织目标的重要基础,请阐述产生组织中人际沟通障碍的原因,以及如何能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P277) 2.试用一个例子来阐述示意公式“工作成绩=能力×干劲”的含义,并讨论组织中领导者的激励作用。(P241) 3.试比较发行股票、债券和进行资产抵押这三种企业可能选择的筹资方式的优缺点。(老版) 4.A.H.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排成五个层次,请阐述您对这五个层次“重要”的认识。(P252) 5.P.F.Drucker提出“目标管理”有助于在管理实践中纠正三种错误观点,即过分“强调各人技能第一”,“强调集中”和“不同层次的见仁见智”。请阐述这三种错误观点将导致组织中的不良后果,并讨论“目标管理”对纠正这三种错误观点的贡献。(P46) 6.K.Lewin认为组织变革应包括三个步骤;解冻、转变、再冻结。试阐述您对这三个步骤内容的理解。(P56,P198) 7.古典组织理论强调以工作为中心,又称X理论。试阐述这一理论对人的本性的假设和您对这些假设的看法。(P24,P126) 同济大学1999年管理学概论考研试题 1.什么是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P8) 2.什么是目标管理?如何理解目标管理的具体内容?(P46) 3.什么是计划工作?为什么说“计划工作不能消除风险”?(P71,P73) 4.什么是权利委任?为什么说“权利委任并不意味着委权人放弃权利”?(P154,P155) 5.什么是组织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两类群体对于实现组织目标各有哪些影响?(P244) 6.什么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在组织中,是否上级就是领导者,下级就是被领导者?为什么?(P217,P218)

艺术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doc

艺术管理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艺术管理主要包括对丁?音乐、美术、戏剧、艺术设计、舞蹈、电影、电视艺术等在内的社会化活动的管理行为。 2、我国政府文化艺术管理职能丄要是由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三大系统承担。文化部是我国文化行 政的最高机构。 3、艺术行业组织的主要职能:服务职能、沟通协调职能、管理职能。 4、公益性艺术事业管理客体的基本特征:公共性、非营利性、服务性。 5、艺术行业组织的当代特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强调组织的意识形态性; 国家与政府管理的色彩浓厚; 艺术行业纽织对保证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就有重要的作用。 6、艺术事业单位主要包括:艺术演出类单位、艺术创作类单位、图书文献事业单位、文物事业单位、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 7、艺术管理方式一般包括:艺术管理程序.艺术管理方法、艺术管理手段等方面。 8、宏观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政策规范、艺术行政、法律制约、经济调节和社会舆论促进与监督等。 9、微观管理方法包括:价值链管理、制度化管理、协调性管理、激励式管理。 10、艺术营销策略:广告策略、营销推广策略、公共关系策略、品牌与包装策略。 □、艺术创作与制作的资金来源大致分为: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金融市场融资、社会捐助。 12、传播主要包括两个核心要素:信息(传播的材料)和流动(传播方式),艺术传播也是如此。 13、一个完整的艺术传播,其信息主耍主要有以下几方血构成:信源、信宿、讯息、媒介、反馈。 14、信息管理主耍包括:收集信息、制作信息、收集处理反馈信息、信息的储存、信息维护。 15、艺术信息收集要坚持:及时、准确、全面、垂点等原则。 16、艺术传播方式:现场传播方式、展览性传播方式、人众传播方式。 17、大众传播方式包括: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网络传播。 18、艺术传播的具体体现:艺术传播的审美价值、艺术传播的认识价值、艺术传播的教育价值。 二、名词解释 1、艺术管理学:是人们对丁?艺术管理活动的规律及其特性予以研究的学科。 2、纵向管理机制:在艺术管理机制中,通过由上到下纵向地建立多层次管理关系來实现管理,以垂直化为主要基本形态而形成的管理机制可称为(艺术管理的横向机制:是指社会公共文化艺术事务筲理向社会和向币场的横向延伸,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管理运行模式) 3、公益性艺术事业管理:是指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对社会公共艺术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公益性艺术事业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主要职能包括艺术资源管理、艺术遗产管理与保护、公共艺术项目的实施与控制、公共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艺术服务。 4、艺术项目:就是艺术企业等组织委达到特定目标血进行的工作,如举办一次美术展、拍一部电影或电视剧、举办音乐会、排演一出人型舞台剧等活动都具育上述三个特性,因而都属于艺术项目。 5、艺术项目管理:指一种有意识地按照艺术项口的特点和规律,对艺术项口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 5、艺术事业:具有广义和狭义Z分。广义的艺术事业,是指国家或民族整体性的艺术建设和发展;狭义的艺术事业,则是指我国特有的由国家或政府设置及兴办的以从事社会的艺术服务、创作与研究为主旨的社会性艺术活动。 6、艺术企业管理:指艺术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协调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 6、艺术生产企业:指专门从事艺术产品牛产与制作的企业或机构,例如艺术院团、影视制作机构、艺术品制作机构、艺术设计机构、艺术书刊出版机构等。 7、艺术管理主体:即在艺术管理活动中实施管理行为、从事艺术管理活动的部门和人们。 微观管理:指管理主体在对于社会上较小型的实体或群体活动的操控为运筹屮,采取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并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促成人际之间的和谐、活动运行的有序,进而实现组织的口标。 7、个体创作:是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为实现创作者个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认识、审美理想而进行的绘画、小说、剧本、乐曲等的创作,这类创作大多处于一种钱口rh的状态。 8、集体创作:是指需耍艺术]才I体或团队合作完成的艺术牛产活动,通过体现领导者或者主创人员的思想观

行政学笔记(张永桃版本).

第一讲绪论部分 一、什么是行政学? 1、关于行政的几种权威性的解释---行政的涵义 (1)行政管理活动是从政治活动中派生出来,是行政管理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它离不开政治活动,是一种行政过程中的政治; (2)行政管理活动也是一种管理活动,是相对私人部门管理的一种公共管理活动; (3)行政管理活动在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机制中只是三个分立权力部门中的一个.在其最初的制度设计中它只是执行部门,而不是决策部门. 2、行政学的定义和特点 (1)行政的通俗定义:国家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相区别)权力。 ①主体:国家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②行政依据:国家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行政权力 ③客体:国家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相区别) (2)行政学的概念界定:行政学是一门研究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国家政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3)行政学的特点:公共性、合法性、强制性、操作性、一元性(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只有一个行政系统;在每个行政系统内,只有一个行政权力中心;上下级之间是命令和服从的不可逆关系) 3、总结: (1)行政学研究的主体是国家行政组织; (2)行政活动的前提是依法行政; (3)国家政务,包括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机关自身事务是行政学研究的对象;(4)行政管理具有公共性、合法性、强制性、操作性和一元性的特点. (5)行政学研究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提高行政效率; (6)行政学研究的实质是探求和揭示行政活动的规律,它的表现形式为行政管理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7)行政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取得良好效果。否则,行政学本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行政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行政学的研究内容:(1)行政学的特点、性质和发展历史; (2)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的关系; (3)行政主体,包括行政组织及体制、行政领导者、行政人员等; (4)行政活动,包括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行政监督、行政信息、行政沟通、行政协调等具体的管理活动; (5)保障行政管理活动的条件,包括行政立法、行政文化、行政伦理、财务行政、后勤和办公管理等; (6)行政改革和发展 2、行政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研究方法 (2)法学研究方法 (3)事实研究方法,又称行政调查法 (4)比较研究方法 (5)系统研究方法,又称环境研究法 (6)案例研究方法,又称个案研究法 (7)摸拟研究方法 三、西方的行政学发展进程(行政学发展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1887----二战前)——理论体系初构阶段 1、发展历程: (1)萌芽阶段 ①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1913-1921年32、33界美国总统} 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了《行政学之研究》.

管理学基础读书笔记

管理学基础读书笔记 【篇一:管理学读书笔记1】 管理学读书笔记(一) 一、书目: 2.《档案管理学基础》(第三版),陈兆祦、和宝荣、王英玮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看电影学管理》,孙路弘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月 二、三本书及课本的对比分析 《管理学精要》此书结构简单明了,对管理学原理的阐述有着深入 浅出而又充满思想的火花,引用大量的案例使之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内容新颖。大量的案例激发了学习者的研究兴趣。在阅读此书 时我感觉案例能够帮助更好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这些具体实 际的实例开拓了我的眼界,而且它们给了我创造思考的机会,通过 对信息进行思考则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并能长时间地记住。 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管理学的学习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合理, 在每章开头都有“学习目标”,这些学习目标列出了每一章中重要的 主题,并且将这些重要主题相关的内容融合进正文中。每章结尾的“本章提要”以本章的学习目标为基础,对关键点进行总结,归纳出 本章的中心思想。用“开篇案例”阐明每章所要讲述的重要主题。“管 理实例”等栏目展示了每章中特定的个体或者组织是怎样在管理方面 进行实践的。每章结尾的“复习题”和“思考题”鼓励读者复习并回顾 本章的学习目标,还有“技能训练”、“网络技能训练”可以使我们通 过因特网扩展管理学知识。有趣的“自我测试”使我在测试的过程中 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所擅长和不足的领域从而取得进步,在这些自 我测试中受益。另外案例也位于每章的结尾,它们综合了每一章中 所讲述的概念并模拟了实际的管理行为。 另外本书中有很多与这个新时代相紧密相联系的部分,例如,在第 二章中阐述了国际化管理和文化差异,里面涉及对人权侵犯问题的 进一步描述、全球化的优势和劣势,以及跨文化技能和态度的自我 测评;还有第三章讲述了信息技术、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因特网的 影响有对顾客和其他外部关系的影响和对内部运营的影响,还谈到 了一个在当今网络普遍存在下的很现实的问题,即无线环境对管理 者和专业人员的影响;还有第四章中作为道德研究的一个部分,有部

行政法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为什么要有行政法? 行政的本质决定要有行政法。 行政: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 本质:是运用权力的活动。 权力: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 权力两重性:一方面行善;一方面作恶。 “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 二、行政的特征 1、与立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立法权是间接的;行政权是直接的。 2、与司法权相比:对公民的影响,司法权是被动的;行政权是主动的。 3、具有广泛性。“从摇蓝到坟墓”。 三、什么是行政法? 行政法:所有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的总称 主要规行使权力的组织、行使权力的活动以及对权力行使后果的补救。其目的在于实现依法行政,建立行政法律秩序。 四、行政法的特点 (一)、形式上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数量多。 (二)、容上的特点: 1、行政法容广泛。 2、行政法规易于变动。 3、实体性规与程序性规交织在一起。 五、行政法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社会关系。 1、行政法调整的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2、行政法关系是由行政法调整而形成的。 3、行政法关系具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容。 (一)行政法律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容的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主体、客体、容。

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律关系的的特征: 1、一方是行政主体; 2、具有非对等性; 3、主体的权利义务一般是法定的; 4、行政主体实体上的权利义务是重合的; 5、发生行政争议一般行政先行处理,司法程序是最终的解决争议机制。 (二)行政监督法律关系 六、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 行政法治原则包括: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和行政应急性原则。(一)行政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具体容: 1、行政职权必须基于法律的授予才能存在。 2、行政职权必须依据法律行使,不得。 3、行政授权、行政委托必须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 法律优先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遵循现行法律不得违反。 法律保留原则:积极地要求行政活动必须具有法律依据。“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二)行政合理性原则 1、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行为的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 2、具体容:(1)行政行为应符合立法目的;(2)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 上,不得考虑不相关因素;(3)平等适用法律规,不得对相同事实给 予不同对待;(4)符合自然规律;(5)符合社会道德。 3、子原则:比例原则;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正原则、信赖保护原则、尊重和保障 人权原则。 第二章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一、行政主体 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 (一)、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二)、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