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应挤出聚氨酯_纳米SiO_2_PVC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反应挤出聚氨酯_纳米SiO_2_PVC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反应挤出聚氨酯_纳米SiO_2_PVC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反应挤出聚氨酯_纳米SiO_2_PVC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塑料工业

CH I N A P LASTI CS I N DUST RY 第37卷第5期

2009年5月

作者简介:王士财,男,1966年生,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和应用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wangshicai6666@yahoo 1com 1cn

反应挤出聚氨酯/纳米S iO 2/PVC 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王士财,张晓东,佘希林,楼 涛,李志国

(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在聚氯乙烯(P VC )挤出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聚氨酯(P U )的反应特点,选用经钛酸酯表面处理过的纳米二氧化硅(nano 2Si O 2)作为纳米材料,对P U /nano 2Si O 2/P VC 复合材料进行了探索,利用超声辐照技术并经搅拌将nano 2Si O 2分散于液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L 2MD I )中,良好地解决了物料的分散问题;研究了反应挤出工艺条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挤出速度40~50r/m in 、均化段温度180~190℃最为合适;P U /

nano 2Si O 2的质量比为5∶1时,对P VC 的增韧效果最佳,P U 和nano 2Si O 2能协同增韧P VC,且nano 2Si O 2具有补强作用,

当P U /nano 2Si O 2/P VC 质量比为5∶1∶2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

关键词:反应挤出;聚氨酯;纳米二氧化硅;聚氯乙烯;工艺

中图分类号:T Q325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5770(2009)05-0020-04

Study on Prepara ti on of PU /nano 2S iO 2/PVC Co m posite by Reacti ve Extrusi on

WANG Shi 2cai,Z HANG Xiao 2dong,SHE Xi 2ling,LOU Tao,L I Zhi 2guo

(Che m ical Eng .and Envir on ment I nstitute,Q ingdao University,Q ingdao 266071,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extrusi on moulding of polyvinyl chl oride (P VC ),and co mbined with polyurethane (P U )reacti on characteristics,taking nanometer silicon di oxide (nano 2Si O 2)surface treated by titanate ester as nano 2material,the P U /nano 2Si O 2/P VC composite was studied .The p r oble m of materials dis persi on was

re moved with nano 2Si O 2dis persed in liquefied 4,4′2di phenyl m ethane diis ocyanate (L 2MD I )by ultras onic

wave irradiati on technol ogy and stirring operati on .

The effect of reacti on extrusi on conditi on on the co mposite ca 2

pability was studied .The opti m u m extrusi on conditi on was extrusi on rate 40~50r/m in,te mperature was 180~190℃;The op ti m u m t oughening effectiveness was acquired when the mass rati o of P U t o nano 2Si O 2equaled t o 5∶1;There existed a synergis m in t oughening bet w een nano 2Si O 2and P U,and nano 2Si O 2p layed a functi on as reinf orcer .W hen the mass rati o of P U t o nano 2Si O 2t o P VC was 5∶1∶20,the composite had excellent comp re 2hensive p r operties .

Keywords:Reactive Extrusi on;Polyurethane;Nanometer Calcium Carbonate;Polyvinyl Chl oride;

Technol ogy

聚氯乙烯(P VC )制品性能优良,价格低廉,但抗冲击性能差,因此P VC 的改性始终备受关注[1-3]

聚氨酯(P U )弹性体韧性好,能改善P VC 韧性[4]

,但也会导致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模量等的损失;无机物填料有利于提高聚合物的刚性

[5-6]

,但又

因无机-有机物的界面结合较差,使材料韧性下降,随着纳米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利用纳米粒子的优异特性,研制P VC /弹性体/纳米粒子材料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7-9]

。但利用纳米粒子制备P U /P VC /纳米粒

子复合材料的研究报导甚少。本工作在P VC 挤出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P U 的反应特点

[10-12]

,选用

nano 2Si O 2作为纳米材料,研究反应挤出P U /nano 2Si O 2/P VC 制备工艺条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制

备了性能优越的P VC 复合材料。

1 实验部分

111 原料及设备

P VC 树脂:S 2100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齐鲁分公司氯碱厂;碳化二亚胺改性的液化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L 2MD I ):NCO%=2918%,烟台合成革总厂;聚醚二元醇(PEO ):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上海高桥化工厂;扩链剂1,4-丁二醇

?

02?

第37卷第5期王士财等:反应挤出聚氨酯/纳米Si O

2

/P VC复合材料工艺研究(BD):化学纯,青岛化轻公司;经钛酸酯表面处理

的nano2Si O

2

:粒径为20~40n m,沈阳化工股份有限

公司;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硫酸铅、硬脂酸钙、硬

脂酸钡、石蜡:工业级,均为市售。

高速混合机:GH210型,北京塑机厂;双辊塑炼

机:SK2160B型,上海橡胶机械厂;双螺杆挤出机:

DS245A,上海机械厂;液压成型机:45t,上海第一

橡胶机械厂;万能试验机:AG22000A型,日本岛津

公司;冲击试验机:Char py型,德国威凯公司;FT2

I R红外光谱仪:美国聂克公司。

112 反应挤出成型工艺

11211 P U配料的制备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真空接管的四口烧瓶中

加入PE O、BD、催化剂等,在100~105℃、0101

MPa条件下真空脱水干燥处理215~3h,冷却后备

用,作为P U配料的A组分。将一定量的纳米nano2

Si O2,经搅拌混合并在超声辐照作用下分散于液化L2

MD I中,作为P U配料的B组分。

11212 反应挤出成型工艺

P U/nano2Si O2/P VC复合体系成型工艺简图:

将P VC配料研细放入高速混合机中混合10~15

m in,然后加入按一定比例混合的P U配料的A、B组

分,继续混合10m in,将混合好的物料加入挤出机

中,在一定的温度和转速下,物料在挤出过程中进行

反应,将挤出物切粒,置于炼胶机上塑化出片,然后

在压力成型机上热压成片,再按测试标准要求制取试

样,进行性能测试。

113 分析测试

采用FTI R红外光谱仪测定反应挤出物的红外谱

图;拉伸性能按G B/T1040—2006测定;冲击强度按

G B/T1043—1993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1 nano2Si O2分散方法的确定

表1为nano2Si O

2

不同分散方法对所制复合材料

性能的影响。由表1可知,与纯P VC相比,材料的

拉伸强度下降、断裂伸长率增加,冲击强度大幅度提

高;而nano2Si O

2分散于L2MD I中所制的复合材料的

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均远高于nano2

Si O2分散于聚醚二元醇(PEO)中的,这说明nano2

Si O2分散于L2MD I中比分散于PE O中更有利于nano2

Si O2在整个反应挤出过程中的分散,这是由于nano2

Si O2在L2MD I中的分散比在聚醚中的分散要均匀,

nano2Si O2表面有很多的羟基,在超声辐照作用下,

它与异氰酸根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自偶联效应”,

而nano2Si O

2

与聚醚之间只有氢键作用,效果要弱得

多,分散性较在L2MD I中要差[13],nano2Si O

2

L2MD I中的初次分散效果优于在PE O中的分散,势必

更有利于在与P VC反应挤出时nano2Si O

2

的二次分散,

从而能更好地减少无机粒子之间的团聚,降低分散相

粒子的尺寸,减小应力集中,表现在所制材料的拉伸

强度高于分散于PEO中的,又由于分散相粒子越小,

数量就越多,粒子之间的距离就越近,不同粒子之间

产生的银纹之间的干扰就越大,这样易诱发基体产生

剪切屈服和塑性流动,因而也表现在所制材料的的冲

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高于分散于PE O中的材料。

所以nano2Si O

2

分散于P U的异氰酸酯组分L2MD I中

为宜

212 挤出速度对挤出反应的影响

将挤出机均化段的温度控制在180℃,考察螺杆

转速分别为30、40、50、60、70和80r/m in时对反

应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螺杆转速较大(70、

80r/m in)时,挤出物的红外光谱图中没有聚氨酯的

特征N—H振动吸收峰的出现,说明没有生成聚氨

酯。随着螺杆转速的减小,即反应时间的增加,挤出

物的红外光谱图中在3400c m-1和3320c m-1处出现

了未缔合和缔合的聚氨酯的特征N—H伸缩振动

峰[14](见图1),且其峰形逐渐增大,当转速降至40

r/m in以下,峰形基本不变。由此说明多元醇的羟基

与异氰酸酯发生了反应,并随着螺杆转速的减小,反

应程度增大,当转速降至40r/m in时,聚氨酯的生

成反应已基本完全。

?

1

2

?

塑 料 工 业2009年

图1 P U /nano 2Si O 2/P VC 反应挤出后的红外光谱图

Fig 1 I R s pectra of P U /nano 2Si O 2/P VC

1-70r/m in;2-50r/m in;3-40r/m in;4-30r/m in

213 挤出机均化段温度对挤出反应的影响

提高温度有利于聚氨酯的生成,将挤出机均化段

温度由180℃上升到190℃时,原先当螺杆转速为70r/m in 时挤出物红外光谱图上未曾出现的N —H 伸

缩振动峰,此时在3400c m -1和3320c m -1

处出现了。但温度不宜过高,当温度达到200℃时,P VC 分解加剧并影响到制品的最终性能。试验表明,挤出机均化段温度控制在180~190℃,挤出机螺杆转速为40~50r/m in,有利于P U 的生成

图2 不同温度时反应挤出物P U /nano 2Si O 2/P VC 的红外光谱图

Fig 2 I R s pectra of P U /nano 2Si O 2/P VC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214 PU /nano 2S i O 2不同配比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

影响

由表2可知,P U /nano 2Si O 2/P VC 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P U /nano 2Si O 2配比中nano 2Si O 2用量的减少、P U 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P U 用量较少时,冲击强度增加幅度较小,当P U /nano 2Si O 2配比中P U 用量达到25份(质量)时,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当P U 用量超过26份后,材料冲击强度的增加幅度又明

显减小。而材料的拉伸强度随P U /nano 2Si O 2配比中nano 2Si O 2用量的减少、P U 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开始时减小速度比较缓慢,但当P U 用量超过25份后,拉伸强度下降明显。综合考虑材料的冲击性能和拉伸性能,30份P U /nano 2Si O 2配比中P U 用量为25

份、nano 2Si O 2的用量为5份,也即P U /nano 2Si O 2的质量比为5∶1时,对P VC 增韧改性为最宜,复合材料

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21 P U /nano 2Si O 2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就P U 弹性体单独改性P VC 而言,随P U 用量的增加,冲击强度逐渐升高,而拉伸强度逐渐下降,这与一般弹性体增韧改性P VC 的结果相

一致[15]

;就nano 2Si O 2单独改性P VC 材料而言,随nano 2Si O 2用量的增加,在所考察的用量范围内拉伸强度逐渐升高,冲击强度随着nano 2Si O 2用量增加也有所改善。而P U /nano 2Si O 2共同改性P VC 时,随P U /nano 2Si O 2用量的增加,拉伸强度也逐渐下降,但与单独的P U 改性P VC 相比,下降幅度大为减小,如当P VC 与P U /nano 2Si O 2(5∶1)质量比为100∶30时,拉伸强度为5013MPa,基本没有损失,而单独使用25份P U 对P VC 进行改性时,其拉伸强度只有4015MPa,这说明nano 2Si O 2具有补强作用;而冲击强度随P U /nano 2Si O 2用量的增加大幅度提高,其值大于分别使用P U 和nano 2Si O 2改性的总和,如当P VC 与P U /nano 2Si O 2质量比为100∶30时,材料的冲击强度为4516kJ /m 2

,而单独使用25份的P U 和单独使用5份

的nano 2Si O 2对P VC 进行改性时,冲击强度分别为

?22?

第37卷第5期

王士财等:

反应挤出聚氨酯/纳米Si O 2/P VC 复合材料工艺研究

2512kJ /m 2

和519kJ /m 2

,总和只有3111kJ /m 2

,这

说明P U 和nano 2Si O 2粒子在P VC 基体中起到了协同

增韧的作用,使改性的P VC 复合材料韧性得以大幅度提高,而强度基本没有损失,当P U /nano 2Si O 2/P VC 的质量比为20∶5∶100,也即5∶1∶2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

3 结论

P U /nano 2Si O 2/P VC 复合材料反应挤出合适工艺

条件为:挤出速度为40~50r/m in,挤出机均化段温度为180~190℃;P U 和/nano 2Si O 2的质量比为5∶1,两者能协同增韧P VC,且nano 2Si O 2具有补强作用;P U /nano 2Si O 2/P VC 质量比为5∶1∶2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优,冲击强度达到4516kJ /m 2

,拉伸强度为5013MPa 。

参 考 文 献

[1]Hassan A,Ha worth B.

I m pact p r operties of acrylate rubber

modified P VC:

I nfluence of temperature [J ].

J M ater

Pr ocess Technol,2006,172(3):341-345.

[2]WANG Q ingguo,ZHANG Xiaohong,L I U Shanyuan,et al .

U ltrafine full 2vulcanized powdered rubbers/P VC compounds with higher t oughness and higher heat resistance [J ].Poly 2

mer,2005,46(24):10614-10617.

[3]戚欢,汪艳,陈康,等.玻璃微珠填充P VC 复合材料结构

与性能的研究[J ].塑料工业,2008,36(11):52-54.

[4]钟发春,傅依备,尚雷.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和性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21(2):211-214.

[5]DE MJE N Z,P UK ANSZKY B,NAGY J.

Evaluati on of in 2

terfacial interacti on in P VC /surface treated CaC O 3composites

[J ].Composites Part A,1998,29(3):323-329.[6]欧玉春.刚性粒子填充聚合物的增强增韧与界面相结构

[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14(2):12-15.[7]L I U Zhehui,ZHU Xiaoguang,WU L ixin,et al .

Effects of

interfacial adhesi on on the rubber t oughening of poly (vinyl 2

chl oride )Part 1i m pact tests [J ].Poly mer,2001,42

(2):737-746.

[8]龚攀,陈国南,左建东,等.

P VC /MBS/无机物复合材

料性能的研究[J ].塑料工业,2006,36(10):35

-39.

[9]X I E Xiaolin,L I R K Y,L I U Q ingxi,et al .Structure p r op 2

erty relati onshi p s of in situ P MMA modified nano 2sized anti 2mony tri oxide filled poly (vinylchl oride )nanocomposites [J ].Poly mer,2004,45(8):2793-2802.[10]ALBER I N O L M.

Effect of polyurethane p r ocessing on its

structure and p r operties [J ].J App l Poly m Sci,1979,23

(2):2719-2723.

[11]王士财,李宝霞,张晓东.纳米二氧化硅增强异氰脲酸

酯三聚体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的研究[J ].现代化工,

2008,28(5):47-49.

[12]山西省化工研究所.聚氨酯弹性体手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3]芦艾,黄锐,王建华,等.碳酸钙增强聚氨酯泡沫塑料

的形态与性能[J ].中国塑料,2001(4):32-35.

[14]DAV I D D J.Analytical Che m istry Of Polyurethane [M ].

Ne w York:Ne w York Science publisher,1969.

[15]王士财,李宝霞.聚氯乙烯/氯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

物/高密度聚乙烯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现代化工,2004,24(1):31-33.

(本文于2009-02-23收到)

 

(上接第19页)

参 考 文 献

[1]刘伯元,刘英俊.塑料填充改性[M ].北京:轻工业出

版社,1998:117.

[2]王勇,李瑞海,王贵恒.无机填料同时增韧增强HDPE

体系的界面相互作用[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5

(8):1253-1255.

[3]M I TS U I S H I K,K ODAMA S,K AWAS AKI H.M echanical

p r operties of polyp r opylene filled with calciu m carbonate [J ].Poly m Eng Sci,1985,25(17):1069-1073.[4]尤秀兰,傅群.芳纶浆粕纤维的结构性能与应用[J ].

产业用纺织品,2001(8):27-29.

[5]李锦春,尤松,尤秀兰.聚丙烯腈浆粕增强无石棉橡胶

密封板的研制[J ].特种橡胶制品,2006(5):33-34.

[6]李锦春,陈志刚,尤松,等.填充聚丙烯腈复合型浆粕

的摩擦/密封复合材料[J ].化工学报,2007,58(6):

1598-1602.

[7]李锦春,杨永兵,吕梦瑶,等.表面处理芳纶浆粕增强

聚丙烯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J ].现代化工,2008,28

(2):47-49.

[8]洪连周,毕舒,宁平,等.超细重质碳酸钙填充聚丙烯

的研究[J ].塑料,2006,35(5):31-34.

[9]罗伟东.短玻璃纤维增强ABS 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研

究[D ].山东:青岛海洋大学,2001.

[10]李锦春,杨永兵,尤秀兰,等.芳纶浆粕增强聚丙烯复

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J ].化工学报,2007(12):

3191-3196.

[11]邵静波,刘涛,张师军.PP 2g 2MAH 对玻璃纤维增强PP

的影响[J ].合成树脂及塑料,2006,23(4):50

-53.

(修改稿于2009-02-19收到)

?

32?

聚氨酯_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3 贾建民 郭 睿 (陕西科技大学教育部轻化工助剂化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西安710021) 摘 要:综述了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在智能材料、导电材料、光学材料、生物医学材 料等领域应用研究的进展,并对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聚氨酯;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应用中图分类号:T Q 323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1902(2010)01-0006-03 聚氨酯(P U )材料性能优异,发展非常迅速,应用领域广泛。由于无机纳米粒子具有小尺寸效应、表面与界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在 热、声、磁、光、催化等方面远优于普通材料[1] 。纳米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宏观表现出优良的力学特性、热学特性、光学特性、电学特性、磁学特性、催化特性、敏感特性。聚氨酯与纳米材料的协同效应,赋予了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良好的导电、吸波、抗静电、阻燃、抗紫外、生物相容、杀菌等诸多性能。 目前用于改性聚氨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纳米粒子主要有蒙脱土、炭纳米管、二氧化硅、二氧化钛。除此之外,还有镍、氧化铝、碳酸钙、氧化锌、二氧化铈、氢氧化镁、氧化锡锑、炭黑、石墨、累托石、羟基磷灰石等众多纳米粒子。但无机纳米粒子极易发生团聚且难以在基体中均匀分散,严重影响纳米粒子优异特性的发挥和复合材料的性能。因此,需对其表面进行处理。目前无机纳米粒子改性聚氨酯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主要有插层法、共混法、溶胶2凝胶法、原位聚合法等。近年来,无机纳米改性聚氨酯复合材料在智能材料、导电复合材料、光学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日益增加,引起人们广泛关注。1 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1.1 智能材料 聚氨酯可以作为热敏型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2] 。形状记忆聚氨酯(S MP U )通过加热,超过其 相变温度,能够恢复原始形状。其形状记忆特性已 在建筑、医学、纺织及包装行业得到应用,但还存在形状恢复力小、恢复速度较慢、恢复精度低、重复记忆效果不够理想等问题。通过纳米粒子改性可增强形状记忆基体的力学性能,提高形状记忆能力及开发电致形状记忆材料。 陈少军,等[3] 采用经硅烷偶联剂表面处理的纳米Si O 2粒子制备了S MP U /Si O 2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表明,纳米Si O 2使S MP U 的形状回复起始温度提高约10℃左右,形变回复响应温度和最终恢复温度也稍有提高,加入质量分数为1%的纳米Si O 2粒子的S MP U 与纯S MP U 样品相比,其形状回复速率提高了近318倍。 Cho J W ,等 [4] 将酸化处理后的碳纳米管与聚氨 酯溶液共混制备了电敏形状记忆复合材料。当碳纳米管添加质量分数为5%时,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可 达10-3 S/c m ,具有很好的形状记忆功能;当外加电压为40V 时,在40s 内材料可完全恢复为初始形 状,其复合材料有望作为智能执行器。 112 导电材料 聚氨酯本身是绝缘材料,通过与具有导电性的纳米粒子,如石墨、炭黑或碳纳米管等填充或共混等方式,使材料表现出导电性能。可用作导电体材料(包括导电弹性体、导电塑料、导电纤维、导电涂料、导电胶粘剂及导电薄膜材料)、抗静电材料、电磁波屏蔽材料和气敏导电材料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6?聚氨酯工业 P OLY URETHANE I N DUSTRY 2010年第25卷第1期 2010.Vol .25No .1 3 基金项目:由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余声平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类型、应用、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关键词:聚氨酯;反应型热熔胶;类型;应用;发展趋势 前言 聚氨酯在胶粘剂方面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发展了多异氰酸酯胶粘剂、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热塑性聚氨酯热熔胶、聚氨酯压敏胶,汽车用双组分聚氨酯结构胶等。至1984年开始出现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Julie B Samms.TPUs for use in nonsolvent-based adhesive technologies[J].Adhesives Age,1998,41(7):18-21.],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迅速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特点 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的主要特点[Paul Waties.Moisture-curing reactive polyurethane hot-melt adhesives[J].Pigment&Resin Technology,1997,26(5):300.,Jack Chambers.Fully reactive PU hot melts offer performance advantages[J].Adhesives Age,1998,41(8):24-27.]有: 1)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属单组分包装,不需组配,无计量失误之虞,可确保施工质量; 2)不含任何有机溶剂,不造成环境污染,为环境友好材料; 3)快速粘接,粘接时无须胶带或夹具固定,简化了操作,加热后冷凝硬化即可达到一般热塑性热熔胶的物理粘接强度,常温下后续反应交联固化,粘接强度大幅度提高; 4)优良的耐水、耐溶剂及耐低温性能。 2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类型 2.1含端—NCO基湿固化型聚氨酯热熔胶 这类胶为端—NCO基预聚体,粘接时可与空气中所含水分及基材表面的吸附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脲键而交联固化。 该胶固化时要求空气湿度在40%以上,提高固化温度,有利于水分参加固化反应,缩短固化时间。当被粘接基材的含水量较高,空气湿度较大,胶料的NCO基团含量较高,固化温度较高时,固化速度较快,这种情况下易产生较多的CO2气体。CO2逸出时使胶接层形成无规则的孔穴,导致粘接强度下降。为克服此缺点,一般应加入适量炭黑、硅胶等气体吸附剂及氧化钙、氢氧化钙等化学吸收剂。此外,必要时还可在胶中配入偶联剂、增塑剂、增粘剂、紫外吸收剂、抗氧剂、抗流挂剂及填料等。 傅玉英等[傅玉英.鞋用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反应型热熔胶的研制[J].中国胶粘剂,1991,1(4):7-10.]以聚酯、二异氰酸酯、含4~14个硫原子的脂肪族分子量调节剂、催化剂、阻聚剂等,制得了剥离强度为100N/cm,软化点40~70℃,硬化时间2~20min的鞋用单组分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 Shang Lee等报导了适用于压制装饰性硬木胶合板和硬木地板的湿固化单组分聚氨酯热熔胶[Shang Lee.Moisture curable 100% solids one component polywood adhesives[P].USP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刘爱梅2011-05-19 摘要: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的分布与资源配置状况对我国经济能否平稳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运用城市成本一收益、住序一规模分布、网络城市等理论,通过分析我国不同规模城市的人口、经济总量、资源配置等数据,对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特征性事实做了概括总结,并从市场选择、政治制度、自然历史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认为城市化的均衡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据此提出引导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促进不同规模城市协调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模,两极分化,协调发展,城市发展 一、引言 城市化与我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他认为,新世纪对于中国有三大挑战,居于首位的就是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截至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达到6.22亿,城镇化率为46.6%,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也即所谓的诺瑟姆“S”型曲线的中期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的扩大直接拉动了人们的住房需求,带来了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并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着城市的快速膨胀和经济的增长。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如果依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大城市将拥有更优质的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等资源,将对迁移人口形成更强的吸引力,而随着大量人口的涌入,将造成房价等资源要素价格高涨,大城市的城市化成本将不断增长;而中小城市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少,难以吸引到真正的优秀人才和企业项目,导致规模集聚效应难以发挥,这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状况最终将损害经济的平稳运行。目前,一线大城市房价高涨已经引

聚氨酯泡沫材料及成型方法总结

聚氨酯泡沫材料 一、概况 聚氨酯是聚氨基甲酸酯的简称。凡是在高分子主链上含有许多重复的-NHCOO-基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统称为聚氨基甲酸酯。一般聚氨酯系由二元或多元有机异氰酸酯(通常为甲苯二异氰酸酯,简称TDI)与多元醇化合物(聚醚多元醇或聚酯多元醇)相互作用而得。由于聚氨酯的结构不同,性能也不一样。利用这种性质,聚氨酯类聚合物可以分别制成塑料、橡胶、纤维、涂料、胶粘剂等。近二十年来,聚氨酯在这几个方面的应用都发展很快,特别是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橡胶、聚氨酯涂料发展更加迅速。 泡沫塑料是聚氨酯合成材料的主要品种之一,它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多孔性,因而相对密度较小,质轻,隔热隔音,比强度高,减振等优异特性。根据所用原料不同和配方的变化,可制成软质、半硬质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几种。 图1 聚氨酯泡沫合成主要原料 聚氨酯泡沫形成的化学机理 多元醇与多异氰酸酯生成聚氨酯的反应,是所有聚氨酯泡沫塑料制备中都存在的反应。发泡过程中的“凝胶反应”一般即指氨基甲酸酯的形成反应。因为泡沫原料采用多官能度原料,得到的是交联网络,这使得发泡体系能够迅速凝胶。基团反应如下: —NCO+—OH→—NHCOO— 在有水存在的发泡体系中,例如聚氨酯软泡发泡体系、水发泡聚氨酯硬泡体系,多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不仅生成脲的交联(凝胶反应),而且是重要的产气发泡反应。所谓“发泡反应”,一般是指有水参加的反应。 —NCO+H 2O+OCN—→—NHCONH—+CO 2 ↑ 上述几个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可促使反应体系温度迅速增加,是发泡反应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反应热为物理发泡剂(辅助发泡剂)的气化发泡提供了能量 二、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软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简称聚氨酯软泡)是指具有一定弹性的一类柔软性聚氨酯泡沫塑料,它是用量最大的一种聚氨酯产品。聚氨酯软泡的泡孔结构多为开孔的。一般具有密度低、抗氧化老化、耐油耐溶剂、弹性回复好、吸音、透气、保温性能,主要用作家具垫材、交通工具座椅垫材、各种软性衬垫层压复合材料,工业和民用上也把软泡用作

聚氨酯 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聚氨酯/ 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 为了取得具有优良分散性的纳米二氧化硅,增强纳米二氧化硅和PU基材的聚合。纳米二氧化硅首先与一种新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聚合成的聚(丙二醇)酯(PPG)和多聚磷酸(PPA)来改性,接着通过与一系列的聚氨酯(PU)/ 二氧化硅纳米材料进行原位聚合来制备。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和TGA,研究纳米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微观结构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发现,通过PU /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与PPG-P改进后的纳米二氧化硅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聚氨酯的分段结构在纳米复合材料中没有受到纳米二氧化硅的影响。 前言: 聚氨酯(PU)是非常受人关注的工业人造材料,其广泛应用在粘合剂业,服装业,合成皮革业,建筑业,自动化机械业等。聚氨酯(PU)的聚合体,腐化性,抗辐射性,化学性和机械性能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现在,为扩大PU 的应用领域,学者开始向更深的领域对PU进行研究。以聚合基物的纳米复合物比传统的高分子物质在机械性能,介电磁热光学和声学特性有更好的表现。此外,一些专门针对填料及聚合物基质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的研究。因此,将纳米材料聚合到PU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 在过去的数十年,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已经广泛应用到高分子领域来提高高分子材料的耐热性,传导性,机械性和导电性。然而,纳米材料的扩大应用和只表现出于高分子材料较少的差异性,它的应用更专注于减少它的尺寸。为了能够使纳米材料更好的纳米粒子和聚合基物。为实现纳米材料的分散性和产量提高的相互兼容,学者使用各种不同的改性剂,如trialkoxy硅烷、硬脂酸、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在合适的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不仅可以使得纳米材料在高分子材料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和性,也能够链接在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质,这样更加能够在这两种互不兼容的材料中产生一种持久的化学联系。 本次试验致力于合成一种改性剂来提高纳米二氧化硅和PU基体的分散性和兼容性,以及通过良好的热稳定性制备一系列的PU /二氧化硅纳米复合材料。PPG 是一种因成本低而倍受欢迎的多元醇。在此项试验中,聚(丙二醇)磷酸酯合成PPG-P是通过PPG和多聚磷酸PPA的酯化反应获得。这是一种新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与-PO(OH)2作为曾和剂和PPG作为可溶性链造成的。 PPG - P可以很容易地以较低的成本合成,此外,它的长链烷基聚氨酯为基

塑料挤出成型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塑料挤出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节塑料挤出的基本原理 塑料加工业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型产业。它涉及到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界面理论,塑料机械,塑料加工模具,配方设计原理及工艺控制等方面。挤出理论主要研究塑料在挤出机内的运动情况与变化规律。挤出机中塑料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于不同温度范围内出现的高聚物的三种物理状态,与螺杆结构,塑料性能,加工条件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合理工艺控制。以达到提高塑料制品产量与质量的目的。塑料高分子材料,在恒定的压力下受热时,于不同温度范围内,出现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三种物理状态。一般塑料的成型温度在粘流温度以上。 第二节聚烯烃管道挤出成型工艺控制 挤出成型工艺的控制参数包括成型温度,挤出机工作压力,螺杆转速,挤出速度和牵引速度,加料速度,冷却定型等。 1.原材料的预处理 聚烯烃是非吸水性材料,通常水分含量很低,可以满足挤出的需要,但当聚烯烃含吸水性颜料,如炭黑时,对湿度敏感。另外,在使用回料及填充料时,含水量会增大。水分不但导致管材内外表面粗糙,而且可能导致熔体中出现气泡。通常应对原料进行预处理。一般采用干燥处理,也可加相应的具有除湿功能的助剂。如消泡剂等。PE的干温度一般在60-90度。在此温度下,产量可提高10%--25%。2.温度控制 挤出成型温度是促使成型物料塑化和塑料熔体流动的必要条件。对物料的塑化及制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塑料挤出理论温度窗口是在粘流温度和降解温度之间。对于聚烯烃来说温度范围较宽。通常在熔点以上,280度以下均可加工。要正确控制挤出成型温度,必先了解被加工物料的承温限度与其物理性能的相互关系。找出其特点和规律,才能选择一个较佳的温度范围进行挤出成型。因此,在各段温度设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合物本身的性能,如熔点,分子量大小和分布,熔体指数等。其次考虑设备的性能。有的设备,进料段的温度对主机电流的影响很大。再次,通过观察管模头挤出管坯表面是否光滑。有无气泡等现象来判断。

聚氨酯纳米复合材料(英语原文)

Designed Monomers and Polymers12(2009)279–290 www.brill.nl/dmp Review Polyurethane Nanocomposites Igor V.Khudyakov a,R.David Zopf a and Nicholas J.Turro b,? a Bomar Specialties,Torrington,CT06790,USA b Chemistry Department,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NY10027,USA Abstract This review describes the present st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hotopolymerizable(UV-curable) polyurethane(PU)nanocomposites which include nanosilica and organically-modi?ed clay(organoclay). A number of documented improvements of properties of PU nanocomposites compared to the pristine PU are presented.Many data o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U nanocomposites were obtained not only for UV-cured urethane acrylate oligomers,but also for nanocomposites produced in the dark reactions.These data are critically reviewed.There is an expectation in the?eld of dramatic improvement of properties of PU nanocomposites under low loading(1–5wt%)of organoclay. ?Koninklijke Brill NV,Leiden,2009 Keywords Polyurethane,organoclay,UV-cure,nanosilica,nanocomposite,montrillomonite 1.Introduction Nanocomposites are polymers containing nano?llers[1–3].The microstructure of nanocomposites has inhomogeneities in the scale range of nanometers.Nanocom-posite materials cover the range between inorganic glasses and organic polymers [4].Fillers of polymers have been used for a long time with the goal of enhanced performance of polymers,and especially of rubber.The present paper provides a brief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some our results on polyurethane(PU) nanocomposites studies.Polymer–clay nanocomposites wer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s early as1961[5].Nanocomposites demonstrate often unusual and bene?cial for the user properties.Scienti?c and technical literature report the improvement or enhancement of properties of polymer nanocomposites compared to the pristine polymers.This vague statement means an improvement of polymer propertie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polymer application.However,different applications may have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E-mail:njt3@https://www.doczj.com/doc/9c17544870.html, ?Koninklijke Brill NV,Leiden,2009DOI:10.1163/156855509X448253

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湖南商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学生姓名丁柏华 学号090110084 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0902 指导教师尹向飞 职称副教授

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城乡差距拉大导致居民收入持续拉大;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拉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导致行业间的收入不均衡;国家的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收入分配失衡;市场的自发倾向。根据这些结论,相应的提出了加大西部的支持力度,打破垄断,注重市场公平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居民收入、两极分化、基尼系数 Our country income polarizing reason analysis [Content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income that Chinese residents of polarization reason has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gap widening income gap to continue;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trategy widen the gap between the area of the income gap; The highly profitable monopoly industry, leading to the income disparities between industries; The national system are not perfect, lea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imbalance; The market of the spontaneous tendency. According to these conclusions, corresponding proposed increasing the western support, and break the monopoly, pay attention to fair market and policy Suggestions. [Keywords] household income, polarization, the coefficient

推荐-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是一种绝热防腐高分子合成材料,用作防腐保温保冷层,它导热系数低、密度小、强度高、吸水性小、绝热、绝缘、隔音效果好、化学稳定性能好,作为一种绝热材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运输、建筑、日常生活等领域,如输油和辅热水管道、油库、贮罐、冷库、空调、冰箱、集中供热供汽管道等设施的保温保冷。有数据显示,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的管道比传统的管道可减少热损失35%,节约了大量能源,减少了维修费用。另外,它还具有优良的防水防腐性脂,可直接埋入地下或水中,使用寿命可达20~30年以上,使用温度-190~120℃。 聚氨酯泡沫塑料有聚酯与聚醚型之分。通常聚酯在强度、耐温性能等方面较聚醚型为好,但因聚酯原料成本高,所以在应用上受到限制。1.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主要性能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1000℃火焰温度下燃烧5s后离火,在1~2s内自熄。耐浓度小于10%的无机酸,不耐高浓度的无机酸;耐中等浓度的碱液;耐汽油、机油,耐酮、耐酯,不耐醇。 各种绝热材料性能对比见表5—1。 表5-1各种绝热材料性能项目聚氨酯硬质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玻璃聚氯乙然泡沫软木密度/kg·m-~19060~70240~250导热系数/W·(m·K)-10.023~ 0.0260.0430.055~0.0600.0430.058耐热度/℃+130+75+400+80+100耐寒度 /℃-110-80-270-35吸水率体积/%0.20.4<0.20.3压缩强度 /MPa≥0.20.18>0.50.18自熄性自熄易燃不燃易燃燃烧2.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原

料的性质、规格与选择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是以多元羟基化合物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在催化剂、发泡剂的作用下,经加成聚合发泡而成。主要反应力异氰酸酯与多元羟基化合物中的羟基反应生成聚氨酯。催化剂主要有叔胺和有机锡等。发袍反应为异氰酸酯与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脲。反应产物脲及叔胺等物对此反应有催化作用。反应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被用来发泡。但水发泡的最大缺点是耗费昂贵的异氰酸酯。也常用低沸点氟氯烷化合物(即F-113等),利用聚合过程中的反应热汽化,使物料在逐步固化前形成泡沫,发泡剂用量可根据所需泡沫体密度来决定。 (1)聚酯。硬质泡沫聚氨酯所用的聚酯,其羟值通常控制在300~500之间。456聚酯指标如下。 (2)Ⅲ型阻火聚醚:是三羟基含磷含氯阻火聚醚。由于分子结构中引入了磷、氯,产品具有阻火性。Ⅲ型阻火授醚质量指标见表5—2。 Ⅲ型阻火授醚质量指标指标名称一级品二级品外观黄色透明稠状液体黄色透明稠状液体羟值(KOH)/mg·g-1500±20485±35酸值(KOH)/mg·g-1≤5≤5含磷 量/%≥3.9≥3.5水分/%≤0.2≤0.4 (3)交联剂N-403乙二胺聚醚。化学名尔四(聚乙—羟丙基)乙二胺。其质量指标如下。 外观淡黄色至棕色透明黏稠液体水分/%≤0.2羟值(KOH)/mg·g-1770±35此交联剂可代替部分有机胺催化剂,又可代替其他羟基聚醚。它有增进分子结构交联,改进泡沫固化速度,减少泡沫塑料脆性的作用。

聚氨酯

聚氨酯 聚氨酯的工业生产主要是由多元有机异氰酸酯和各中氢给予体化合物(通常如含端羟基的多元醇化合物)反应制备。选择不同数目的官能基团和不同类型的官能基,采用不同的合成工艺,能制备出性能各异、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聚氨酯产品:泡沫塑料,弹性橡胶,油漆、涂料,合成纤维、合成皮革、胶黏剂等。应用范围从航空飞行器到工农业生产,从文体娱乐器械到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 聚氨酯化学中的最基本反应:含活泼氢的醇类化合物所含的羟基与异氰酸酯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基团。 异氰酸酯 氨基甲酸酯基团是内聚能较大的特性基团,空间体积较大,在聚合物中具有硬链段特征。而聚氨酯实际上就是由刚性基团(链段)和软链段构成的嵌段共聚物。 异氰酸酯中常见的R基的吸电子能力的基本顺序为:硝基苯基>苯基>甲苯基>苯亚甲基>烷基。 异氰酸酯与聚醇低聚物反应:1 异氰酸基>羟基,端基为异氰酸基,主要用于PU弹性体、黏合剂、涂料以及二步法合成PU泡沫塑料等; 2 异氰酸基=羟基,主要用于泡沫塑料和热塑性聚氨酯材料制备; 3 异氰酸基<羟基,端基为羟基,使用情况较少,主要用于便于贮存的生胶、黏合剂和某些中间体的制备。 小分子醇类主要用作扩链剂、反应润滑剂等参与反应并生成氨基甲酸酯基团。 异氰酸酯与苯酚反应的过程可逆,利用这种可逆反应制备封闭型异氰酸酯衍生物从而应用于单组份聚氨酯黏合剂、涂料、弹性体等产品的合成中。 异氰酸酯与水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水因此被用作为最廉价的化学发泡剂,但该反应放热量大且会产生脲基。 异氰酸酯与羧酸反应的反应活性较低,远低于伯醇或水与异氰酸酯间的反应活性,在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很少能参与反应。 异氰酸酯与胺的反应,胺类化合物大多都呈现一定的碱性,反应速度远快于异氰酸基与羟基的反应速度,即胺类化合物与异氰酸酯的反应速度要比其他含活泼氢化合物高得多。 异氰酸酯与脲基、胺酯基等的反应,能在生成的聚合物中提供一定支链结构,改善了聚氨酯制品的力学性能。 异氰酸酯的自聚反应,异氰酸酯二聚体的生成反应仅局限于芳香族异氰酸酯,而异氰酸酯三聚体在芳香族和脂肪族异氰酸酯中都可以由反应制备。三聚体的碳氮原子六节环结构热稳定性好,使得聚氨酯具备更好的耐热性能,可用于硬质泡沫塑料的制备。 异氰酸酯的自缩聚反应,二异氰酸酯在加热和有机磷催化剂的存在下发生自缩聚反应生成碳化二亚胺,可用于制备抗水解稳定剂;制备液化MDI;提高聚氨酯材料的耐水解能力。 在聚氨酯工业中主要使用的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氰酸基的有机二异氰酸酯和有机多异氰酸酯。按分子结构:芳香族异氰酸酯、脂肪族异氰酸酯和脂环族多异氰酸酯。按功能特点:通用型多异氰酸酯、非黄变型多异氰酸酯、“无机”元素型多异氰酸酯及异氰酸酯三聚体衍生物、屏蔽型异氰酸酯衍生物等。 通用型有机异氰酸酯主要有TDI、MDI和多苯基甲烷多异氰酸酯(PAPI)等,制备工艺成熟,但存在光照黄变的缺点。 聚氨酯黄变机理:芳香族异氰酸酯形成的芳香族胺酯键受紫外线照射后分解生成芳胺并与苯环产生共振重排,生成共轭醌式结构的生色团。

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

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 贫富分化---中国不能承受之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轻贫困和贫富差距上取得的成果归功于快速发展策略,但城乡贫富差距、地区贫富差距和贫困仍然是中国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政治学理论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小组成员主要从政治学角度具体分析、讨论形成社会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由贫富差距和地区发展不平衡引起的社会两极分化问题的一些对策,以期健全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首先,对于什么是贫富分化,我们小组都有一个共同的了解和认识,就是: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 其次,对于中国当前贫富差距现状及其表现,我们小组结合网上所所查的资料和所学的政治经济学有关的知识,我们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 的17%;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最后,我们对于我们的主题----当前中国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及其调整策略,展开了讨论。 讨论记录如下:

形状记忆聚氨酯

形状记忆聚氨酯 陈金香 04300003 摘要 介绍了形状记忆聚氨酯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记忆过程及原理、影响因素、合成制备、性能以及应用,并指出了其目前性能上的不足今后研究的重点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形状记忆;聚氨酯;进展;综述。 形状记忆聚合物(Shape Momery Polymer ,SMP) 的发现甚至比形状记忆合金还早,它是智能结构中最先应用的一种驱动元件[5]。它是指具有初始形状的制品经形变固定后,通过加热等外部刺激手段的处理又可使其恢复初始形状的聚合物[1]。SMP 可以是单—组分的聚合物,也可以是软化温度不同、相容性良好的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或嵌段、接枝共聚物[2]。世界上第一例SMP 是由法国的煤化学公司(CdF - Chimie) 于1984 年开发成功的聚降冰片烯,作为功能材料,它有重要的实用价值[2]。与形状记忆合金( SMA) 和形状记忆陶瓷(SMC) 相比较,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有很多优:(1) 形变量大,使用方便; (2) 原料充足,品种多,形状记忆回复温度范围宽; (3) 质量轻,易包装和运输; (4) 易制成结构复杂的异型品,能耗低; (5) 价格便宜,仅为形状记忆合金的10 %; (6) 耐腐蚀,电绝缘性和保温效果好。目前,得到应用的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已有:聚降冰片烯、反式1 ,4 - 聚异戊二烯、苯乙烯- 丁二烯共聚物、交联聚乙烯、聚氨酯( PU) 、环氧树脂和几种凝胶体系等。 自法国的ORKEM公司1984 年开发出第1 例形状记忆聚合(SMP) 聚降冰片烯以来,目前得到应用的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已有聚降冰片烯、反式1 ,42聚异戊二烯、苯乙烯2丁二烯、聚氨酯等,此外含氟高聚物、聚己内酯、聚酰胺等也具有形状记忆功能[2 ] 。在许多材料之中,形状记忆聚氨酯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SMP 研究的热点;与其他SMP 相比,形状记忆聚氨酯(SMPU) 具有下列优点: (1) 具有热塑性,加工容易; (2) 原料配比变化多,形状恢复温度在- 30~70 ℃易于调整; (3) 可任意着色,色彩丰富; (4) 变形率大,最大可达400 %; (5) 质轻,相对密度约为1. 1~1. 2 ; (6) 成本低,为形状记忆合金的1/ 10 以下; (7)分子链上含有极性基团,便于改性以提高其综合性能。 1 形状记忆PU的发展状况 PU的分子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Estes等首先采用“软段”与“硬段”描述其结构[3]。软段一般为聚醚、聚酯或聚烯烃等,硬段一般由异氰酸酯和扩链剂组成[3]。该聚合物以软段(非结晶部分) 作可逆相,硬段(结晶部分) 作物理交联点(固定相) ,软段的Tg为形状回复温度( - 30~70 ℃) ,通过原料类的选择和配比调节Tg ,即可得到不同响应温度的形状记忆PU[2]。现已制得Tg 在25~55 ℃范围内的几种形状记忆PU[5 ] 。由于分子链为直链结构,具有热塑性,因此可通过注射、挤出和吹塑等方法加工。由于该SMP 质轻价廉、着色容易、形变量大(最高可达400 %) 以及耐候重复形变效果好,因此受到广泛重视。Hayashi 等[6 ,8 ] 对各种不同成本的原材料进行配方设计,研究了PU 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的有关性能。日本Mitsubishi 公司开发了综合性能优异的形状记忆PU ,室温模量与高弹模量比值可达到200 ,甚至更大;与通常的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相比,具有极高的湿热稳定性与减震性能;且tgδ很大,在47 ℃时tg δ近似于1[2]。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李凤奎等[2,3]也对PCL/ TDI 或MDI/ BDO 形状记忆PU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热塑性PU 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两个必要条件:软段分子量必须高于某一临界值以及硬段聚集形成微区起到物理交联点的作用。日本三菱重工公司于1988 年成功开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阻燃

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阻燃 刘益军柏松 (江苏省化工研究所南京210024) 摘要:简要介绍了对多孔性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进行阻燃处理的重要性,并对各类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以及聚氨酯泡沫塑料阻燃研究领域的技术进展进行了介绍。较全面地综述了改善软质和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阻燃性能的方法,包括:各种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的特点及使用效果,不同阻燃剂的协同作用,引入异氰脲酸酯基团对硬泡阻燃性能提高,采用阻燃剂溶液浸渍开孔泡沫塑料等。 关键词:聚氨酯;泡沫塑料;阻燃剂;阻燃 聚氨酯泡沫塑料由于含可燃的碳氢链段、密度小、比表面积大,未经阻燃处理的聚氨酯是可燃物,遇火会燃烧并分解,产生大量有毒烟雾,给灭火带来困难。特别是聚氨酯软泡开孔率较高,可燃成分多,燃烧时由于较高的空气流通性而源源不断地供给氧气,易燃且不易自熄。聚氨酯泡沫塑料的许多应用领域如建筑材料、床垫、家具、保温材料、汽车座垫及内饰材料等,都有阻燃要求。国外对聚氨酯泡沫材料的阻燃相当重视,颁布了许多有关阻燃的法规和阻燃标准。在我国,对用于飞机、轮船、铁路车辆、汽车、其它重要场所及设施的聚氨酯泡沫,先后都提出了阻燃要求,且很多已采用了阻燃级聚氨酯泡沫[1]。 所谓阻燃,实际上指达到某种规范或某种试验方法的一个具体标准,塑料的“阻燃”或“难燃”一般只是对于小火而言,在大火中仍能燃烧。不过阻燃性能好的泡沫塑料遇小火年自熄,不易引起火灾;在火灾中,由于燃烧性能的降低,可降低火灾蔓延及产生刺激性有毒烟雾的危险。 已有大量的文献综述阻燃剂在聚氨酯泡沫塑料中的应用[1~3],现根据部分文献数据,对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阻燃技术作一简单的综述。

1 阻燃原理 一般,通过添加阻燃剂提高泡沫塑料的阻燃性,以延缓燃烧、阻烟甚至使着火部位自熄。也可采用含阻燃元素的多元醇(即反应型阻燃剂)为泡沫原料。阻燃剂必须具有以下一种或数种功能:能在着火温度或接近着火温度下吸热分解成不可燃物质;能与泡沫燃烧产物反应生成不易燃物质;可分解出能终止泡沫自由基氧化反应的物质。 在聚氨酯泡沫中,含磷阻燃剂主要在凝聚相发挥作用,磷化物可以消耗泡沫塑料燃烧时分解出的可燃气体,使其转化成不易燃烧的炭化物,泡沫体中磷(P)含量达1.5%左右时即可获得较佳的阻燃效果。 含卤素阻燃剂主要在气相中发挥作用,卤素是泡沫塑料燃烧反应的链终止剂,在塑料燃烧时生成卤化氢而抑制燃烧反应。据有关资料,为使泡沫获得较满意的阻燃性能,泡沫体中溴(Br)质量分数应达12%~14%,或氯(Cl)质量分数达18%~20%。当磷-卤联用时,由于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故0.5%P+(4%~5%)Br或1%P+(8%~12%)Cl即可使聚氨酯泡沫具有自熄性[1]。 典型的磷-氮阻燃体系可由聚磷酸铵和三聚氰胺等组成,在泡沫受热初期,阻燃剂分解产生磷酸等,它与多羟基化合物形成具有阻燃作用的磷酸酯并释放水蒸气;在高温下泡沫中的阻燃剂气化产生不燃性气体,使熔融的泡沫炭化形成疏松的多孔性阻燃层。 氢氧化铝中含有大量的结晶水(质量分数可高达34%),结晶水在泡沫塑料生产过程中很稳定,但在泡沫塑料燃烧温度时将快速分解,吸收燃烧热,并在火源和泡沫间形成不燃性的屏障,从而起到阻燃作用。同时,它也是一种烟气抑制剂。 2 添加阻燃剂制备阻燃泡沫塑料

聚合物挤出常见问题

气泡 与工艺及设备相关的可能原因 1.料筒温度过高 2.注射压力、背压过低。 3.保压压力(时间)不足 4.射速太高 5.充模料量不足 6.料管各区温度设定不良 ◆ 与模具相关的可能原因 1.壁厚处(加强筋)模温太高 2.浇口或流道不良 3.浇口类型或位置选择不良 4.浇口凝固太早 5.筋太厚 6.模温太低 7.排气不良 ◆ 与材料相关的可能原因 1.材料流动性、收缩性不合要求 2.回料用量过多 3.原料未充分干燥

熔接缝 与工艺及设备相关的可能原因 1.射出压力(速度)太低或太高 2.背压设定不合适 3.料管温度太低 ◆ 与模具相关的可能原因 1.模温太低 2.浇口或流道太小 3.排气不良 4.浇道太长 ◆ 与材料相关的可能原因 1.流动性不好 2.润滑剂太多 3.材料存在异物质 喷射痕 与工艺及设备相关的可能原因 1.射速太快 2.熔胶温度太高或太低 3.射嘴直径太小 .料管温度太高或太低

与模具相关的可能原因 1.浇口类型或位置不当 2.浇口形状不当 3.模温太低 4.浇口凝固太早 ◆ 与材料相关的可能原因 1.材料流动性不当 尺寸差异 与工艺及设备相关的可能原因 1.供料不稳定。 2.螺杆转速不稳定。 3.温度失控,背压不稳定。 4.螺杆复位不稳定,有多于0.4mm的变化. 5.成型周期不稳定。 ◆ 与模具相关的可能原因 1.模具强度和刚性不足。 2.使用了不良的一模多腔形式。 3.顶出系统、浇注系统、冷却系统的设置不合理。 ◆ 与材料相关的可能原因

1. 材料干燥不良,颗粒不均匀。 2.原料收缩率有太大。 3.材料粘度存在批次差异 白化 与工艺及设备相关的可能原因 1.充填太急 2.熔胶温度不当 3.射压太高 4.射嘴直径太小 5.射嘴温度太低 ◆ 与模具相关的可能原因 1.浇口类型或位置不当 2.浇口直径太小 3.模温太低 4.冷料井不足 5.剧弯处厚度不均 6.顶出受力不均或太大 ◆ 与材料相关的可能原因 1.材料应力松弛性差 2.材料屈服强度低

中国正在走向两极分化吗

中国正在走向两极分化吗 导读:本文中国正在走向两极分化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近年来,我国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于是许多人纷纷议论:中国正在走向两极分化!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一、我国的收入差距状况及成因据社会学家保守地估计,目前我国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有500多万户,约占全国总户数的2%;个人家庭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也约有100万户。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有6500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国家统计局1994年统计表明:全国约占城镇居民总数5%的125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其收入低于全国城镇居民月人均160元的基本消费水平。这1000多万人尽管节衣缩食,仍然收不抵支,许多人甚至连新鲜蔬菜也不敢多买一点。 在收入分配差距比较中,国际上常用五等份的测量方法,就是按收入水平的高低,将人口分为五等份,然后计算各个1/5人口层的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有关资料计算表明:在城镇,1994年20%的最高收入的家庭占了全部收入的44.46%,而20%的最低收入的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6.04%;在农村,1994年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8.79%,最贫穷的20%的家庭仅占全部收入的4.59%。从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无论在城镇还是在农村,贫富差距都是相当大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拉开了贫富差距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分配制度不完善,分配政策不配套,导致分配秩序紊乱。例如,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但一些行业、企业和单位仍在滥发工资、奖金、津贴;有的国有企业滥发职工股;实行国有民营时,低估国有资产价值,化国有资产为个人所有;把公有住房低价卖给个人;有的事业单位乱收费;一些管理部门或个人瓜分、截留土地出租收益;等等。 2.对非法暴富行为打击不力。在我国现有富翁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靠勤劳致富、合法经营致富,而是靠违法乱纪暴富起来的。近年来,我国侵犯财产型犯罪和经济犯罪的比率急剧上升,贪污、受贿层出不穷,偷税、漏税成为普遍现象。如,1995年全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为131.39亿元,但国家税务局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隐蔽性所得和高收入层所得,约有50%的税没有征收上来。这便大大制约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对于调节收入公平分配的作用。 上述情况并不能表明我国已走向两极分化了。那么,中国将来会不会走向两极分化呢? 二、中国不会走向两极分化1.社会主义本质上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再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其最终目标还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国在实行这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