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大诰与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思想

明大诰与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思想

明大诰与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思想
明大诰与朱元璋的重典治吏思想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社会科学综论 论朱元璋的廉政思想 单卫华 (山东警察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 要]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民为邦本,与民休息;勤谨为政,躬行节俭;倡廉惩贪,严整吏治等三个方面。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形成,既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也带有朱元璋的个人印记。 [关键词]朱元璋;廉政思想;民主邦本;明朝吏治 [基金项目]此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办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课题!中国廉政文化史?(立项编号:07JDB110)的阶段性成果。[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2010)04#0168#02 [作者简介]单卫华(1970#),女,山东成武人,山东警察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在中国廉政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尽管其反贪倡廉的目的在于维护明王朝的长治久安,确保朱氏天下的万世之基,但是,今天我们深入分析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 一、朱元璋廉政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民为邦本,与民休息 明朝开国君臣继承了儒家学说的民本思想,此可归结为朱元璋廉政思想的发端和目的。朱元璋集团大多数人经历了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深知人民群众的威力,加以开国重臣著名儒士宋濂等的引导,使朱元璋接受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认为:!民者,国之本也?[1],!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2]至于如何才能安民、爱民?这是朱元璋在建国之初经常与其辅臣刘基、宋濂等探讨的问题。刘基认为生民之道在于施仁政。朱元璋认为对施仁政不能光讲大道理,要把它具体化,真正使老百姓衣食给足,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克己清廉,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不允许欺压百姓,巧立名目,鱼肉百姓。由此可见,朱元璋把官吏清廉问题上升到关系民心向背和国之存亡之高度,即如他对辅臣所言,!元季君臣,耽于逸乐,循至沦亡,其失在纵驰?[3],!人皆苦元政,不恤其下也?[4]。所以他强调统治集团只有坚持自身的廉洁,才能有助于缓解民瘼、促进生产恢复,进而确保王朝统治得以永固,避免重蹈元朝灭亡的覆辙。其在位期间,切实贯彻!不尽人之财使人有余财,不尽人之力使人有余力?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百姓负担。据统计,在朱元璋统治的三十一年时间里,他下诏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达七十多次。为保证农时,朱元璋还注意!简兴作,节徭役?,[5]在1382年下令:!自今凡有劳民之事,必奏请而后行,毋擅役吾民 也。?[6]在朱元璋推行的一系列安民、惠民措施下,明初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因元末长期战乱造成的!民物凋残?的残破景象大为改观,社会日趋繁荣,吏治也比较清明。正如?明史%循吏传&所说:!自明兴至洪(熙)、宣(德)、正(统)间,民淳俗富,吏易为治。而其时长吏亦多励长者行,以循良见称。? (二)勤谨为政,躬行节俭朱元璋秉承了儒家勤政、寡欲的思想。朱元璋认为,!安危治乱,在于能谨与否耳。?[7]他常与辅臣道:!以朕观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无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 足衣食,熙熙白皋白皋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8] ;反之,!欲心一生,则奢侈淫佚,无所不至,不旋踵而败亡随之矣?[9]。所以 朱元璋即帝位后,不仅经常告诫各级官吏要兢兢业业,!居安思危,处治思乱?,[10]切忌贪图安逸,苟且职事,而且敢于以身作则。朱元璋说:!朕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或仰观天象,见一星失次,即为忧畅,或度量民事,有当速行者,即次第 笔记,待旦发遣。?[11] 真可谓废寝忘食。朱元璋的躬行节俭更是皇室群臣效仿的楷模:早在荡平陈友谅时,有地方官员上缴其镂金床,朱元璋!即命毁之?,叱问有司:!弘俭约、戒奢欲,以厌众心,犹恐不足以慰民望,况穷天下之技巧以为一己之奉?!?[12]洪武十年大内宫殿告成,明太祖见规制不侈,不以为陋反以为乐,并进一步劝慰臣工:!须体朕怀,共崇节俭,庶几无悔。?[13]后来,由于明皇城所建靠近秦淮河及钟山山麓,地势低且潮湿大,朱元璋晚年尤以此为苦,但即便是这样他依然拒绝改迁,担心!改建病民?;他甚至在内廷的空地上广植油桐树和漆树,利用每年收获的油、漆作为修葺大内营建的原料,尽可能地减轻百姓的负担。自己所用的座驾,明太祖也大加裁省,改玉制为木制,以铜饰代金饰??诸如此例在?太祖实录&中俯拾皆是,绝不能简单地看作这是朱元璋锱铢必较,而是应该恰如他自己所阐明的:!今富有四海,何求不遂,何欲不得,然检制其心,惟恐骄盈,不可复制?,所以只有!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靡,必至丧德?[14]。在朱元璋亲力亲为的号召下,宫府之内一切基本求俭避奢,皇后马氏更是督率宫女早晚针缝女红为业。 (三)倡廉惩贪,严整吏治 朱元璋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惩处贪官污吏最严厉、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时期。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15]的观点,认为!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16],由此他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在洪武年间展开了一系列建廉惩贪的刚猛作为。一方面,治峻法惩贪官。明代前期治吏之严酷,可谓历史上首屈一指。?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体现。?大诰&并不是法律条文和量刑标准,而是一种法外之法,把!法外用刑?合法化。?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刖足、阉割、枭首、族诛、凌迟等三十多种,这都是国家正式律法?大明律&所未载的。同一犯罪,尤其是贪污罪,?大诰&的处罚规定也要比?大明律&大大加重。为了达到警示教育全体臣民的目的,朱元璋还要求!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 168 第16卷第4期 工会论坛 V ol.16No.42010年7月 T r ade Unions (T ribune Jul.2010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

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 (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确立。 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 (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四是.奖励军功。 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1.缇萦上书救父。 (1)奴隶制五刑 答:奴隶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宫、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额上刻辞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断足;宫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的刑罚;大辟即死刑。 (2)分析汉文帝废除肉刑的原因。 答:这次刑制改革,经过文景两位皇帝,时间长达20多年,反映了一项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后世多认为是出于“悲怜”缇萦,体现文帝德政,但本质在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既要惩罚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劳动能力,以利于其统治。但是,在中国法制史上意义重大。它是中国古代刑制由野蛮阶段进入较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和转折点。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4)秦汉的徒刑种类。 答:秦朝的徒刑: A .城旦、舂。城旦,适用于男犯,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的一种徒刑。舂,适用于女犯。秦朝根据生理条件,对罪应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粮的劳役。舂的刑期与城旦一样。 B.鬼薪、白粲。鬼薪,适用于男犯;白粲,适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强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庙祭祀之用。白粲指强制女犯择米使正白,以供宗庙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为三年。

文学雅俗简论

第19卷 第3期2006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niversit y of T 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9 No.3June 2006 文学雅俗简论 刘立翔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收稿日期:2006203225 作者简介:刘立翔(1973-),女,湖北省石首市人,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摘要:关于文学雅与俗的内蕴已有不少阐释,但都是离开本体论去谈雅与俗,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遗憾。其实,从严肃性与通俗性的角度谈文学,更有意义。关键词:雅;俗;严肃性;通俗性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6)03-0425-03 一、雅俗划分溯源 对文学/通俗0和/高雅0这样的一种分类,是在19世纪末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再往前追溯,小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可以说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0。只是到了19世纪的下半叶,西方小说渐渐发生了分化:/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推出了一批我们今天称之为-高雅文学.的经典作品0[1]。依照以上意见,可以看出/俗雅0这种批评语言似乎是仅为现代主义文学与其它文学的区别而制造的;这种提法在某一方面当然不无道理,但既然向前追溯的结果是从小说所诞生的时刻起它就是/俗物0,那么作为俗物的反面物又是什么呢?从历史的角度看,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面是从事物的一开始就必然存在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外对文学俗雅的传统认识:/小说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降低格调的写作方式的典型例证,书商借此迎合读者大众的口味0[2]53。这里所说的除了对小说这门艺术的俗的定位外,还反映了小说的兴起是以大众生活质量的改变为导向的,/,,归根结底,书商对恩主的取代,,都仅仅反映的是他们时代生活的一个更大的、甚至更重要的特征,,总的来说,就是中产阶级的强大与自信0[2]57 。据此我们可以提出 一种假设,所谓俗与雅的区别只是以作品所面向 的观众来规定的。 对于这个假设,我们有必要到中国的古文学 中去寻找证明(这是用时间来划分的,以/五四0文 化运动为其分水岭),/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0[3]。稗官是朝廷设置的一种小吏,也是小说的另一种称谓,此处不仅规定了小说的作者,更确定了小说的内容,/小说为杂戏中之一种,二由于市人品述,三在庆祝及斋会时用之。而郎瑛(5七修类藁6二十二)所谓/小说起宋仁宗,盖时太平盛久,国家闲暇,日欲进)))奇怪之事以娱之,故小说-得胜头回.之后,即云-话说赵某宋某年.者,亦即由此分明证实,不过是一种无稽之谈罢了0[4] 。小说的取材来自民间至此似乎已有定论,郎瑛的提法盖不过一种籍黄帝之名以抬高小说地位的手法而已,这无不说明小说在/礼不下庶人0的中国旧社会和等级社会的欧洲是并无区别的。 中国社会历来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0(这在新儒学中另有阐释,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综观历史这种提法不过是无稽之谈。)的思想比之西方等级社会的统治,应该说是多了些文饰少了些直率的。/阅读、写作和算术,是,,对穷人非常有害的,,只能在一个辛劳、疲惫、痛苦的生活位置上度过和结束他们的岁月的人,开始时越早成为牺牲品,后来对他们将终生屈从的那种牺牲就越有忍耐力0[2]37。以上所言不外是说一件艺术品或者一项活动的高雅或者低俗是并不以其本身为转移的,而恰恰是由其观赏者的社会地位来加以决定的。当人民作为人的地

明朝严法治吏及历史启示9页

明朝严法治吏及历史启示 人类在进入科技高度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的同时,腐败问题也成为了全球性的话题。近几年来,贪污腐化案件屡见不鲜:“红楼”案件,“慕马案件”等等,上至国家级领导下至乡长,身为国家公务员,不为民服务,反之则成为百姓的寄生虫,酷似硕鼠,让民众唾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党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首要问题来抓,并卓有成效。“徒法不能自行”,因此,领导干部法制建设任重而道远。我国有着4000多年的法制发展史,不妨让我们“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翻开中国法制史,我们不得不要充分地肯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典治吏”的历史进步作用。 一.明朝严法治吏的指导思想及原因 出身布衣并参加了农民起义的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领悟出元朝是官吏过分宽纵,官场腐败,酷吏骄横,激起人民的强烈反抗最终亡国。他说:“昔在民间时,见州县长吏都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所以,他把整顿吏治看作是稳定统治的一项措施。为了避免重蹈元朝统治着的覆辙,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决意推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希望地主阶级与朱氏王朝通力合作,把对农民的剥削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但是,统治阶级内部一些鼠目寸光之辈,在其贪婪的阶级本性驱使下,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利用职权,侵吞赋税,隐占田地,受赃枉法。官吏的经济犯罪直接损害了封建王朝的利益,朱元璋既怕因阶级矛盾激化而被农民起义推翻,也不能容忍地主阶级内部异己力量羽毛日丰威胁皇权,因此,明初特定的

政治,经济条件以及朱元璋个人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帝王更坚决、更严厉地惩治贪官污吏。自然“重典治吏”就成为明朝重要的指导思想,始终奉行的国策。 二.明朝严法治吏的特点 (一)立法完善 1.重典严惩贪官污吏。 大明律在刑律中专设“受赃”篇一卷,其下有十一条之多,设置了“坐赃致罪”“事后受财”“家人求索”“官吏受赃”“在官求索借贷人财物”“私受公侯财物”“因公擅科敛”等条,严厉打击官吏在所辖地区收受,求索,借贷,买卖财物及馈赠的土特产,克扣截留赃物,以及官吏的家人收受,求索,借贷买卖财物,役使官吏的部民。官吏即使没有接受财物,也没有枉法,但听任别人许诺给自己财物,也要严惩。对于监督法律执行的官吏,还要加重处罚。“凡风宪官吏受财,及于所按治去处,求索借贷财物,若买卖多取价利,及受馈送之类,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 明律也延续了唐律的“六赃”,即6种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它们分别是监守盗,常人盗,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窃盗,和坐赃,其中有4种是涉及官吏贪赃。 2.严惩失职官吏 为了严厉惩治官吏失职行为,法律对各种机关的办事程式以及官吏的职责给予了详细规定,在《大明律》设定了名目繁多的失职罪。 就军官的失职罪而言,在警卫方面,明律规定了“失觉查”太庙门擅入、宫殿门擅入、宿卫守卫私自代替、从驾稽违、直行御道、关防内使出

法制史8:明朝

①《大明律》:明代最重要的法典,明太祖朱元璋主持制定。发展变化:⒈在法典编撰体例上,改变北齐律以来法典12篇的传统编纂体例,确立以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分目的法典新体例,共7篇30卷460条。⒉在卷首,首列了“二刑图”和“八礼图”,便于查阅检索。⒊规定“变更祖制罪”。②明大诰:为扭转元朝遗留的恶劣风气,减少犯罪以及徇私害公的情况,警戒臣民,朱元璋搜集官吏百姓犯罪的案例,编辑成一部特别法《大诰》4篇共236条。主要内容是由严刑峻法惩治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例汇编和在律典之外颁布的峻法条款,以及对臣民发布的训诫等部分组成。其中一部分是专门惩治贪官污吏和豪强作恶的案件。渊源于西周时期一种法律形式诰,就是帝王对臣民发布的训诫之词。律外用刑,且多为酷刑;在定罪量刑上,比《大明律》重;重点治吏,严惩官吏犯罪;空前普及。③申明亭:是明代在乡里设立的,作为最基层的司法组织,负责调解民间纠纷和轻微刑事案件。④充军:强制犯人到边远地区屯种或充实军伍的刑罚,是轻于死刑但重于流刑的一种刑罚。⑤奸党罪:规定左使杀人,巧言谏免,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不执行法律,听从上司官主使,出入人罪,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等等均属“奸党”罪。⑥轻其所轻、重其所重:是一条刑法适用原则。轻其所轻:轻微违反典礼及风俗教化方面的犯罪,明律的处刑都较唐律为轻;重其所重:直接危及封建国家利益的犯罪,明律处刑普遍较唐律为重。⑦一条鞭法:“条鞭”是“条编”的讹称,其重要内容是简化税制,将徭役和田赋合并,计亩征银。特点:赋役合并;以雇役制代替差役制;简化税制;计亩征银;实行“官收官解制”。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改革,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从实物税转向货币税,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人身依附关系得到松弛;缓和社会矛盾。⑦厂卫:“厂”是直属皇帝的特务机关,分东厂、西厂、内行厂;“卫”是指皇帝亲军十二卫中的锦衣卫,下设镇扶司,由皇帝任命亲信提督厂卫,多由宦官充当。锦衣卫:明朝称锦衣卫狱为诏狱。一方面是指奉皇帝诏令监禁犯人的监狱,另一方面是指奉皇帝诏令审理案件。⑧廷杖:根据皇帝的命令,在朝廷的殿陛之下或午门外,对违抗皇帝的大臣施以杖刑的制度。始于东汉,唐、宋等各朝都曾出现过廷杖大臣之事,但没有形成定制,到明朝朱元璋时成为定制。⑨三司会审:刑部、大理寺及都察院,对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渊源:唐朝“三司推事”制度。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皇帝的司法权得到加强。⑩九卿会审:凡是地方上报的重大疑难案件,罪犯经过二审后仍不服判决者,由三法司长官(刑部尚书、大理寺卿、都御史)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和通政使组成会审机构共同审理,判决结果奏请皇帝审核批准。可追溯到明太祖时期。号称重视人命,但是对重大犯罪已经“决不待时”了。①试述明初重典治国的法律表现。答:为扭转元朝遗留的恶劣风气,减少犯罪以及徇私害公的情况,警戒臣民,朱元璋搜集官吏百姓犯罪的案例,编辑成一部特别法《大诰》,包括《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四编》4篇共236条。主要内容除了官民犯罪的典型案件外,还附有朱元璋的训诫词,集中体现重典治国的基本精神,特点:律外用刑,且多为酷刑;在定罪量刑上,比《大明律》重;重典治吏,严惩官吏犯罪;空前普及。②试比较唐明律典体例的异同。答:明律与唐律相比,在编纂体例上有很大变化,表现:以中央六部即以吏、户、礼、兵、刑、工官制为篇目,篇首冠以名例律形成七篇的新体例。打破了自北齐以来的法典十二篇体例的惯例。其下又增加子目录,使律典的层次更加合理。其中,《名例律》相当于法典的总则部分,其内容基本上与唐律相同;《吏律》主要涉及惩治官吏职务犯罪行为,分职制、公式两部分。《户律》分7卷,规定了有关的违法犯罪的条款与处罚。《礼律》规定了关于违背祭祀和礼仪制度的惩罚规定。《兵律》规定了惩罚宫廷警卫和边防关津要塞等方面的犯罪。《刑律》规定了惩治贼盗、杀人、斗殴等刑事犯罪的法律,也包括有关诉讼、审判等方面的内容。《工律》是关于工程营造和河防方面的法律规定。③试析“例”在明代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答:条例的制定程序比较简便,一般由臣下议定,皇帝批准实施。灵活的法律形式可以弥补律文

2020届全国天一大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二十六)历史试卷

2020届全国天一大联考新高考原创精准模拟考试(二十六) 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1.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这一方法 A. 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 B. 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 C. 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 D. 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来源于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凝聚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选D;材料只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但并未体现中外对比,故A 错误;商周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来源于工匠的生产实践,而不是科学理论指导的产物,故B错误;青铜器在当时主要作为礼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工具,C排除。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2) (二)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立布、按、都三权分立的多头地方行政体制。明.3 (三)罢中书省、废承相,由皇帝直接领导中央各行政部门。其实,由于朱元璋的独断.4 (4)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化军事统帅权。明初沿袭兀制,以发兵权归兵部,统 (5) (五)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设六科给事中,建立按所辖地区、部门分工的分察制度,.5 (六)建立皇帝私人的侦缉队锦衣卫,加强秘密的政治控制。锦衣卫本为皇帝的一支内.6 (七)整顿内廷侍服系统,禁止后妃、宦官干政。明太祖对于政出宫闲及宦官干政给统.7 二、朱元璋政治蓝图的实质及其非现实主义 (9) 三、正统以后明朝政治的困境: (18) 四、结语 (23)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余兴安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正月,明朝 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左承相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并连及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承涂节等人, 是为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党案”飞然而,这一政治事件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几个重要政治人

物、以及三万余名与之有关的或者根本就毫无关联的生灵的政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终结,而 在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经过长期谋划与酝酿后的政制改革的到来。这一政治制 度变革的推行与完成实质上揭开了中国专制政制史上新的一页,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政治制 度至此已臻于登峰造极。 明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推动的、以废除承相制度、更定一六部官制为中心的 政制建设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王,除早死的赵王祀、韩王松外,共二十三位亲王,分驻全国各通都大邑、边睡要塞。显 然,从明朝诸王的分布来看,朋朝的藩王已不是如唐宋时只食禄、不临民的享乐王了。明太 祖说得明了:“天子有子,其嫡长者守邦以嗣大统,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万 姓。”I1]因此,洪武时期,诸王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他们不单仅有天子一等的冕服车旗邸 等,有少者三千,多者一万九千人的护卫甲士;而且还可以过问地方

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思想

论明代法制中的重典治国思想 【摘要】 明王朝建立伊始,经济萧条、民生维艰,而且“民狃元习为私灭公、暴戾日滋”,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动荡不安,这些都被日夜为社稷安危担忧、急于求治的朱元璋看作是“乱世”的表现。因此,为解决农民与地主、旧地主与新地主以及新地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朱元璋认为有必要实施自古以来“刑乱国,用重典”的策略。 【关键词】明代法制重典治国重刑主义 明朝初年,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曾经把重刑主义的思想和政策推向了极致,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得不偿失。重刑主义有着多方面固有的弊端,它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实现根除犯罪、安定社会的美好梦想 一、明初重刑主义概览 重刑主义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可谓是久已有之。早在西周时代,周公旦就在《周礼·秋官·大司寇》中提出:“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此后历代王朝莫不将之奉为圭臬,而到了明代初期洪武年间,以朱元璋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则把重刑主义的政策推向了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极致。 1、朱元璋“治乱世用重典”的法律思想: 在洪武末年,朱元璋曾经以总结历史的口吻对皇太孙朱允说过一段话:“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这集中体现明初统治者重刑主义思想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强调刑用重典是在乱世条件下不得已而为的。刑罚的施用应当针对不同的时局“世轻世重”,当今之所以刑用重典,完全是迫于“治乱世”的需要;第二,认为刑用重典“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也就是说实行这一政策属于权宜之计;第三,刑用重典的目的“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是在“奸恶日增”的情况下为了“去奸去弊,必欲保全臣民”而为的。应当说,重刑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例如战国时候的商鞅就曾指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则重者无从至矣”;韩非子也认为:“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在迷信重刑,认为重典可以收到“以刑去刑”的效用这一点上,朱元璋和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们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在治国是否要一味施行重刑这一点上,二者却存在着分歧。商鞅、韩非子把重刑看作是唯一有效和

重典治吏_奈何朝杀而暮犯_浅析朱元璋吏治失败的制度根源及当今借鉴意义

LEGAL SCIENCE RESEARCH 法学研究 2009年07月(总第130期) 今日南国 THE SOUTH OF CHINA TODAY NO.07,2009(Cumulatively ,NO.130)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对官吏贪污腐败恨之入骨。因此,在赶走元帝并彻底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后,他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腐败”和“重点治吏”运动。 一、明朝重典治吏的原因及其指导思想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总结了元朝败亡的教训:纲纪废弛,官吏放纵,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从而引发农民起义。他说:“以前我在民间,凡遇官吏贪污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心里着实恨透。如今要严厉法禁,遇官吏贪污蠹害百姓,决不宽恕。”朱元璋把吏治腐败视为严重弊病,认为“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另外,朱元璋个人心里极端地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乱世”,一定要用“重典”,因此极力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用重典惩治“奸顽”。在这些思想认识的驱动之下,“重典治吏”便顺理成章的成为明初治国治吏的指导思想,始终奉行。 二、“重典治吏”的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一)重点治吏的措施明朝初期的“重典治吏”,可以用“除恶务尽”和“严酷刑罚”来简要概括。朱元璋作为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皇帝,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为了整治吏治腐败可谓费尽心思。其反腐措施无所不用其极,“命官吏犯赃者罪勿贷”,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1.制定律条,用法严苛。明初的第 一部官方法典是《大明律》,由朱元璋亲 自主持修订。 明初同时颁布了《大明令》,洪武十八年(1385年)至二十一年(1388年)又相继颁行《大诰》、《大诰续编》、《大 诰三编》 和《大诰武臣》,四编共二百三十六条,80%以上是针对官吏,特别针对贪官污吏。 明律中规定对负责监察之责人的都察院、监察道、在外按察御史之官贪赃枉法枉法的,要加重处罚。 在执法上,朱元璋将“重典治吏”的手段推向极致,远远超出了《大明律》中所规制的范围,实施律外重刑,充分印证了“无所不用其极”这句话。按照明律的正式规定,对于刑事犯罪者(包括贪官污 吏)的惩罚,为五种刑罚:笞、 杖、徒、流、死。朱元璋为提高震撼力,推出了更为残酷的刑罚,例如刷洗,将不断沸腾着的开水浇在人体上,然后用铁刷子刷,直到剩下一具骨骼;抽肠,于肛门处将人的肠子抽出直到掏空内脏;等等。此外,朱元璋最广泛推广使用的,则是剥皮实草。他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衣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于官府门前,以示警戒。其核心理念是震慑那些心存贪渎之念的官吏。 2.重教育,亲廉吏。严刑酷罚并非说明朱元璋不教而诛,他一直注重对官 吏廉洁的教育。 《大明律》开篇便是尊崇儒学的《六礼图》,显示了明立国思想仍然是儒学礼教。此外,为唤醒官吏的良心,朱元璋亲自编写《醒贪简要录》,赐给官吏,“望做官的懂得体恤吾民”。其言词切切,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3.广开言路,支持“民告官”。朱元璋深知官场官官相护的黑暗,为了使下言能上达,民苦能尽知,他广开言路,设立“鸣冤鼓”,民间若有冤屈,可以向他直接申诉,他亲自审理过问案情。朱元璋允 许人民对 “巧立名目,害民取财”的省、府、州、县官吏,连名赴京状奏,力图借民众力监戒和惩治贪官。洪武年间,仅贪污 秋粮一案,贪官 “系死者,数万人”。朱元璋打破只有大员才能上早朝的 规矩,规定不论朝廷官员品级、 隶属,均可参加早朝,上殿言事,有隐情还可单独召见。他准许百姓密封奏事,直接向他上奏。朱元璋还对各级握有实权的司吏进行监视,校检一旦发现官员有贪赃枉法等问题即可随时上奏。 4.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不分亲疏,他下令凡贪官污吏都要治罪,不容宽待,并身体力行的为天下做表率。明初有人检举他的侄儿朱文正违法乱纪,朱元璋立即罢他的官。他的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出使办事时私贩茶叶(茶叶按规定需要官卖),朱元璋下令依法将其处死。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二)重典治吏失败的原因 朱元璋实施的一系列廉政法制和监察制度,对肃整当时明朝吏治、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何最终仍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要分析: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即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以任何手段防止贪污腐败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尤其是以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反动和倒退的手段防止贪污腐败,更突出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统治本身的腐朽和没落。 其次,从现代法的精神看,为了达到惩治腐败的功利目的,不区分犯罪情节轻重和危害大小都施以重刑,“挑筋去指”、“剥皮实草”、 “族诛”都是人类文明史的反动和倒退,这样做不但使法令丧 重典治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浅析朱元璋吏治失败的制度根源及当今借鉴意义 孙钰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朱元璋时期是封建历史上有名的“法制”时期,他在元朝灭亡中吸取教训,强调“刑乱国用重典,重典治吏”,这种治国思 想也使明朝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治吏手段最严厉的朝代,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然而,重典治吏却以失败告终。是什么原因使朱元璋发出“我欲除贪官污吏,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慨呢?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来阐释,以古鉴今,希望对读者可以有些启迪。 [关键词]重典治吏;制度建设;以古鉴今;反腐倡廉[中图分类号]DF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90-(2009)07-0151-01 [作者简介]孙钰涵(1988-),山东临淄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级法学学生。 [下转第159页]

2020届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试题 2020.6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填涂在试题密封线内的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直接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建立后把天命作为统治的重要依据,并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周人灭商号称是“恭行天之罚”,并宣扬“德”是获取天命的依据。周人的做法 A.揭示了古代社会兴衰规律 B.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 C.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要求 D.影响了后世王朝执政思想 2,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招募平民煮盐,政府统一收购发卖。唐中期时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政策,在产盐之地设立机构将食盐收购并卖给商人。这一变化 A.增加了盐业市场化成分 B.废除了政府对盐业垄断 C.提高了手工业者积极性 D.减少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3.武则天以高宗名义把《氏族志》改编为《姓氏录》,以唐代官品为标准,凡是五品以上官员,不管以前是否是士族,都写进《姓氏录》,“于是兵卒以军功致五品者尽入书限。”该举指 A.阻断了土族晋升的渠道 B.削弱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4.宋代保留隋唐传统官称,仅代表资历、俸禄高低。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等,其实际工作、权力则有差遣决定,多称为权知(或提举、提点)某机构事、充(或判、行等)某职之类,表示为临时委派之职事。此举意在 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B防止官员专擅权力nrs C.提高士人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 [编者按]《明史研究》是中国明史学会主办的一份不定期刊物,1991年创刊,到今年已出版8辑。受中国明史学会委托,笔者将8辑目录整理成电子文本,在史学评论网(http: https://www.doczj.com/doc/9d17325495.html,)上发布,以使学界了解本刊已发表的论文情况。 高寿仙 2004年8月31日 第1辑 《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户役田述略王毓铨 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 明代的寄庄韩大成 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 再谈火佃彭超 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 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 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 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 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 论解缙商传 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 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 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 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 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 明代的乐户张正明 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 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 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 读史札记 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 附录 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 第2辑 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

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 《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 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 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 “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 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 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 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 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 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 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 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 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 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 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 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 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 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 《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 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 书讯 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 《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 学会动态 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 附录 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 第3辑 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 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 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 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 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 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 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 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 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论略

摘要:本文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为出发点,对“小说”、“文体”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古代小说文体理论研究、小说文体流变的本体梳理与描述、小说文体流变综合融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力图从文体的角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演变。关键词:古代小说文体本体研究综合融通研究 一、引言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史学科创立之初,小说发展中的文体现象就已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如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就多处论述到了小说发展中的文体演进现象,并提出一些文体类型概念。二十年代末,一些学者开始以体裁为标准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类型划分,提出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等文体类型概念。①之后,这些文体类型概念逐渐被学界广泛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小说史研究中约定俗成的概念术语。然而,小说史文体类型划分并未将文体研究引向深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小说研究主要沿着作家作品考订,作品思想艺术分析 ,题材类型,创作流派研究等方向展开,而将文体问题基本等同于体裁问题,文体研究主要停留在篇章体制特征的介绍层面。可以说,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文体研究是相当晚近的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学界反思以往研究格局并试图有所突破的学术背景下,古代小说文体研究才重新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重要课题,涌现出一批专门研究古代小说文体的论文和专著。②这些论文、专著“将小说史的研究从题材引向文体”,开阔了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野,开创之功,自不可没。但总的说来,对各文体类型的一般性特征介绍较多,流变情况论述较少,更缺乏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整体发展的综合融通研究。而且,这些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西方近现代小说理论和叙事学的视野下展开的,其理论概念体系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小说文体和文体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和错位。因此,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或许需要确立以下思路:以回归还原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和文体观念之本体存在为出发点,对古代小说文体的整体形态及各文体类型的起源、发展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勾勒出古代小说文体之体制规范和艺术构造方式、形态的渊源流变,同时,从小说文体理论、创作与传播、雅俗文化与文学、社会历史文化等多角度对小说文体流变进行全面的综合融通研究,揭示文体发生、发展流变的原因和规律。 二、“小说”与“文体” 对于“小说”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是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之一。目前 ,学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基本可归为三种思路:以今义为准,以今律古;以古义为准,以古律古;古今义折中。多数学者采用“古今义折中”的界定办法。我们认为,对于古代小说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应基本尊重古代小说固有的文体规范、传统和文体观念,大体遵循古人对该文体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今天人们所持之现代小说观念是近现代以来由西方传入的,古今之辨本质上是中西之别。如果以“人物”“情节”“环境”“虚构”等现代小说理当具备的文体要素来判别、清理古代小说史,将不可避免地遮蔽古代小说文体中不符合现代小说文体观念的规范、特征、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与现代小说文体及文体观念分别属于跨文化的两种不同文学现象。从比较文化和文学的理论来看,既不能以一种文化文学观念来认知另一种文化文学事实或现象,更不能以一种文化文学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文学事实或现象进行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应该在借鉴西方近现代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的同时,努力回归中国小说文体之本体存在。当然,对于长期接受西方近现代小说文体观念和理论浸染熏陶的研究者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严峻挑战,也不可能完全摆脱现代小说文体观的制约而获得古人之原生态视角。大体而言,古代“小说”有以下几种最为基本的内涵及相关的指称对象: 1.“由先秦两汉所奠定的有关‘小说’的认识,……‘小说’是一种范围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正经的著作而言,如经、史著作等,大凡不能归入这些正经著作的历史传说、方术秘籍、礼教民俗,又以‘短书’面目出现的皆称之为‘小说’。”③“小说”的这一内涵和指称对象奠定于先秦两汉,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言小说观的一部分,主要指与“杂家”

云南省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4月22日9:00 - 11:30】 2016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24.《周礼》记载,西周王室政权机构最重要的是太师和太保,由王室贵族出任。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士寮和太史寮,卿士寮主管王畿“三事”和官吏诸侯“四方”,太史寮是文官领袖和神职官吏首领。这表明西周 A实行官僚政治制度 B.始兴文官制度 C建立中央政权机构 D.礼制规范王权 25.雅乐是西周立国根本之一,而汉代,俗乐百戏在宫廷举行表演,社会上也非常盛行。这一现象说明汉代 A.商业发展促进俗文化产生 B.礼乐失去文化建构的作用 C文化策略从强制转向教化 D统治者变动影响社会风尚 26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A本质是科学的 B.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 c.强调经世致用 D.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 27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 B.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 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 D.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 28.“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 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A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B.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C.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29武昌起义爆发后,46名北洋将领联名诉求“立定共和”,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驻扎各地的满洲旗营部队也较少进行抵抗,大都很快瓦解。这 表明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