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管理学

2014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管理学

2014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管理学
2014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管理学

2013卫生事业管理职称考试复习资料与真题(管理学)一、知识点复习精要

一、管理的含义

本教材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

3.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二、管理的性质

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

管理的二重性理论认为,管理一方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其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3.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它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三、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教材认为,管理的职能应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计划。计划是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它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2.组织。组织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其主要内容是:设置组织部门;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等。

3.领导。领导职能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中。组织的高层、中层和基层领导都担负着领导职能。

4.控制。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计划是控制的标准。

四、管理者的分类

每个管理者都处于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分类。

1.按管理者所处的层次可以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作为一名管理者,不论处于组织的哪一层次,其履行的管理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几个方面,只是履行职能的重点和程度不同。另外,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不完全相同。

2.按管理者所处的活动领域可以分为:企业管理者、政府部门管理者和其他部门管理者。

五、管理者角色

加拿大学者亨利?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即人际关系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请参见下表:

六、管理者技能

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三类技能。

1.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对于各种层次管理者的重要性有所不同,对基层管理者尤为重要。

2.人际技能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组织内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的能力。

3.概念技能,是指管理者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制定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选择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七、组织外部环境

组织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又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1.宏观环境

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2.产业环境

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

1

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八、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对环境的管理

1.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组织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则组织环境的复杂性越强。环境的变化性,是指各种环境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和演进的程度。

依据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将组织环境划分为四种类型:简单稳定的环境、复杂稳定的环境、简单动态的环境和复杂动态的环境。

2.环境的管理

第一步,列出对组织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的数目和相对强度。

第二步,对第一步列出的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确定它们是为组织创造了机遇还是带来了威胁。

第三步,拟定一个计划,说明自己打算如何利用环境因素创造的机遇或者化解其带来的威胁,并确定为达到这个目的所需要使用的资源。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最具有规范性、技术性的职能是(D)。

A.计划B.组织

C.领导D.控制

2.“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C)

A.泰罗B.法约尔

C.西蒙D.韦伯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D)的重要性。

A.组织B.预测

C.预防D.计划

4.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C)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B.目标、部门和效率

C.目标、部门和关系D.目标、部门和人员

5.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A)。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6. 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

活动时,他行使的是(D)的角色。

A.发言人B.组织联络者

C.领导者D.精神领袖

7.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具备良好的(C)是最为重要的。

A.人际技能B.概念技能

C.技术技能D.管理技能

二、多项选择

1.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比如(ABC)。

A.管理具有二重性B.管理具有科学性

C.管理具有艺术性D.管理具有时效性

2.关于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三者之间的关

系,可以描述为:(ABD)。

A.他们所履行的管理职能是相同的

B.高层管理者花在计划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多

C.高层管理者花在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者少

D.基层管理者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者多

3.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ACD)。

A.人际关系角色B.组织角色

C.信息角色D.决策角色

4.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BCD)。

A.信息技能B.技术技能

C.人际技能D.概念技能

5.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

环境因素就是宏观环境,它主要包括(ABCD)。

A.技术环境B.政治法律环境

C.经济环境D.社会文化环境

6.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

包括(ABCD)等。

A.人力资源B.物力资源

C.财力资源D.技术资源

三、判断正误

1.管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是不存在管理的。(×)

2.事先对未来行为所作的安排就是预测,它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

3.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2

4.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的各种资源。(×)5.组织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6.处于不同管理层次上管理者,其履行的管理职能也是不同的。(×)

7.对于同一管理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涵也是不完全相同的。(√)8.人际关系技能是指成功地与人打交道并与人沟通的能力。掌握这项能力对各层次的管理者具有同等重要性。(√)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论述了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科学管理产生以后,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管理理论。比如,战略管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管理原理》等。泰罗主张用科学管理方法代替经验方法,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促进了当时工厂管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1)泰罗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的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对以后的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泰罗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2.一般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管理的一般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管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因此,他被称为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非常重视管理原则的系统化,探求确

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管理原则,提炼出十四项原则。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与“科学管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由于韦伯是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1.梅奥及霍桑实验

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管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试验。由于这项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分为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试验--谈话研究--观察试验。

梅奥等人通过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人际关系学说

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是:

(1)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人际关系学说的出现,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新领域,纠正了古典管理理论忽视人的因素的不足。

同时,人际关系学说也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行为科学理论

对于行为科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避免同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

3

理学中的行为科学。目前组织行为学从它研究的对象和涉及的范围来看,可分成三个层次,即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三、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各学派的主要内容如下:

1.管理过程学派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是亨利?约法尔。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即: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挥和控制,这五种职能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管理职能具有普遍性,即各级管理人员都执行着管理职能,只是侧重点不同。

2.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鲁克和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

不少学者认为,经验学派实质上是传授管理学知识的一种方法,称为“案例教学”。

3.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落森茨威克。该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它是由目标和价值、结构、技术、社会心理、管理等五个分系统组成的。必须以整个组织系统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知识,研究一切主要的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4.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都是决策的过程,管理是以决策为特征的;决策是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管理人员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

5.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该学

派主张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进行计划决策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求出最佳方案,实现企业目标;经营管理是管理科学在管理中的运用;信息情报系统就是由计算机控制的向管理者提供信息情报的系统。

6.权变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该学派认为,由于组织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组织的管理并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也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理论,任何理论和方法都不是绝对的有效,也不是绝对的无效,采用哪种理论和方法,要视组织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而定。

四、管理理论新发展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这些理论思潮代表了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由三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企业文化成为勃兴于美国、风靡于世界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潮。

2.学习型组织

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他的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引起世界管理学界的轰动。从此,建立学习型组织、进行五项修炼成为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即:系统思考、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

3.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又称业务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管理新理论。

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客户。

企业再造的基本内容是,首先以企业生产作业或服务作业的流程为审视对象,从多个角度,重新审视其功能、作用、效率、成本、速度、可靠性、准确性,找出其不合理因素;然后,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对作业流程和服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以达

4

到业绩上质的飞跃和突破。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A)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斯密B.查尔斯?巴比奇

C.弗雷德里克?泰罗D.大卫?李嘉图

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C)。

A.科学技术B.加强人的管理

C.提高劳动生产率D.增强责任感

3.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管理学家是(D)。

A.乔治?梅奥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4.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C)。

A.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5.“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B)提出来的。

A.马克斯?韦伯B.亨利?法约尔

C.乔治?梅奥D.弗雷德里克?泰罗

6.古典管理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是(B)。

A.复杂人B.经济人

C.社会人D.单纯人

7.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是由一个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为环境所影响的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开放的(C)。

A.社会经济系统B.社会经济组织

C.社会技术系统D.社会生产组织

8.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在“战后”一片废墟上迅速发展起来,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是(A)。

A.培养并利用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B.先进的社会制度

C.充分利用企业战略管理D.进行了企业流程再造

9.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就是(C)。

A.企业精神B.企业价值观

C.企业文化D.企业形象

10.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指(D)。

A.厂容厂貌B.职工风貌

C.企业制度D.企业精神

二、多项选择

1.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BCD)。

A.塞缪尔?纽曼B.弗雷德里克?泰罗

C.亨利?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

2.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BC)。

A.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B.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C.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D.科学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3.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组织都必须由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这些权力包括:(ABD)。

A.传统的权力B.理性----合法的权力

C.纯粹的权力D.超凡的权力

4.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它由(ACD)三个部分组成。

A.精神文化B.传统文化

C.制度文化D.物质文化

5.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出版了一本享誉世界之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下列选项中(ABCD)是其主要内容。

A.系统思考B.改变心智模式

C.超越自我D.建立共同愿景

6.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外在形象的具体体现,包括(ABCD)。

A.产品设计B.产品质量

C.厂容厂貌D.员工服饰

三、判断正误

1.泰罗的科学管理既重视技术因素,也重视人的社会因素。(×)

2.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3.韦伯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其代表作是《行政组织体系理论》。(×)

4.古典管理理论把人当成“经济人”,行为科学家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

5.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感情,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这就形成了正式组织。(×)

6.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

5

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计划

计划职能是一项最基本的管理职能,它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居于主导地位。本章主要论述了计划工作的含义和类型、计划工作的程序以及制定计划的方法等。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计划工作的含义

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定计划。

二、计划工作的性质

1.目的性。每一个计划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和目标。

2.主导性。计划工作处于其他管理职能的首位,并且它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工作都是围绕着计划工作展开的。

3.普遍性。计划是组织内每一位管理者都要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无论是高层还是中层、基层管理人员,都需要做计划工作。

4.效率性。制定计划时,要以高效率为出发点,即以较低的代价来实现计划目标。

5.灵活性。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也就是说,当出现预想不到的情况时,有能力改变原来确定的方向且不必花费太大的代价。

6.创造性。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

三、计划的类型

1.根据计划广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

战略计划应用于整个组织,为整个组织设立长远发展目标和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步骤、措施。

作业计划规定了实现总体目标的具体方法。

2.根据计划所覆盖的时间跨度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通常是指战略性计划,主要规定组织在较长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应采取的措施和步骤。

短期计划通常是指一年以内的计划,是根据中长期计划和当前实际情况,对计划年度的各项活动作出的具体安排。

中期计划介于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

3.根据组织管理职能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

市场营销计划、研发计划、生产与运营计划、财务计划、人力资源计划、供应计划等。

4.根据计划内容的不同,可以将计划分为专项

计划和综合计划两种。专项计划是指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定的计划。综合计划是指对组织活动所作的整体安排。

5.根据计划内容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宗旨、目标、策略、政策、程序、规划、预算等几种类型。

宗旨是指组织要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什么性质的组织。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具体成果。

策略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

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重要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方针的明文规定。

程序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规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策略、政策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预算是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如成本预算、销售费用预算、广告预算等。

四、计划工作的方法

1.滚动计划法

这是一种定期修改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这种方法在每次编制和修订计划时,都要根据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条件的变化,将计划向前延伸一段时间,使计划不断滚动、延伸,所以称为滚动计划法。

2.计划评审技术

也称为PERT网络分析技术,是运筹法的一种。

它把网络理论应用于工程项目的计划与控制之中,根据所要完成项目的各项活动的先后顺序和所需时间,找出关键路线和关键活动,以达到合理安排可以动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谋求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小代价来实现目标的一种计划方法。计划评审技术的关键是绘制PERT网络。

3.线性规划法

这种方法就是研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对实现目标的多种可行方案进行选择,以使目标达到最优的方法。也就是说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合理地分配和使用,以便完成的计划任务最多。

6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计划工作的前提是(B)。

A.决策

B.预测

C.管理

D.领导

2.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计划的编制者,战略性计划是由(A)负责制定的。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所有管理者

3.计划工作总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做出决策,这就是它的(C)性质。

A.超前性

B.普遍性

C.创新性

D.灵活性

4.制定作业计划的依据是(D)。

A.年度计划

B.管理者的意愿

C.指导性计划

D.战略计划

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B)。

A.更长

B.更短

C.适中

D.不确定

6.综合计划与专项计划之间是(A)的关系。

A.整体与局部

B.纵向与横向

C.综合与专业

D.普遍与特殊

7.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手段或技巧就是(C)。

A.政策

B.程序

C.策略

D.规则

8.对各种商品的规格、销量、价格的变动趋势等进行的预测就是(B)。

A.产品预测

B.市场预测

C.财务预测

D.技术预测

9.若企业要改变经营方向、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就需要对该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A)。

A.长期预测

B.中期预测

C.短期预测

D.年度预测

10.定性预测主要依靠专业人员用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有关事物远期的变化趋势进行描述,需要进行(D)。

A.年度预测

B.短期预测

C.中期预测

D.长期预测

二、多项选择

1.计划在管理的各种职能中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BD)。

A.计划和控制工作是不可分的

B.计划的确

定总是在其他管理职能之前

C.计划工作是一成不变的

D.计划工作

始终贯穿于组织、人事等工作中

2.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相比较,下列说法准确

的是:(ABCD)。

A.战略计划的内容具有纲领性

B.战略计划

的对象是组织全局

C.战略计划的任务是设立目标

D.战略计划

的风险性较高

3.用数字形式表示的计划是预算。如选项:(ACD)。

A.销售费用预算

B.零基预算

C.广告预算

D.成本预算

4.规划是指组织为实现它的(BCD)等而制定的综合性计划。

A.发展

B.目标

C.策略

D.政策

5.任何组织的经营目标都是多元化的,比如:(BCD)。

A.高学历者的比例

B.高利润

C.提高市场占有率

D.提高员工福利待遇

6.以下选项中,(ABCD)属于备选方案的评价指标。

A.收益

B.成本

C.期限

D.风险

7.为了对备选方案进行准确的评价,计划工作者需要做好以下工作:(BD)。

A.确定组织的目标

B.确定具体评价指

C.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

D.确定指标的权重

8.通常,影响预测准确性的因素有:(ABCD)

等。

A.预测时间长短

B.预测方法

C.人员的知识技能

D.信息的准确度

三、判断正误

1.现实中,许多中小型组织大量采用的是非正

式计划。(√)

2.只有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才有资格编制计

划。(×)

3.以效率为出发点制定计划,就是追求较高的

经济利益。(×)

4.一般来说,战略计划相比作业计划要承担较

高的风险。(√)

5.任何一个组织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利润。(×)

7

6.一般而言,预测时间越短,影响预测结果的因素变化越小,预测误差也越小;反之亦然。(√)目标管理

目标是组织开展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制订计划的基础。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就是围绕目标进行管理。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目标的含义

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组织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

现代管理中,人们通常不仅把组织看成是单纯的经济组织,也将其看成社会组织。组织目标不应是单纯地追求组织的发展,还要将社会责任、尊重人等都作为其目标的组成部分。

二、目标的性质

1.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

组织寻求生存和发展,既要为资产所有者谋求利润,又要向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并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单一指标是无法胜任的,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目标群才能构成组织的总目标。

在目标类型方面,它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主要目标由组织性质决定,它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并行目标可分为个人目标、社会目标,是为组织的关系人服务的目标;次要目标是贡献给组织本身的目标。

在目标内容方面,彼得?德鲁克认为,有八个领域必须订出绩效和成果的目标。它们是:市场地位、创新、生产率、物资和财务资源、可盈利性、经理人员的业绩和培养、工人的工作和态度、社会责任心。

2.目标具有层次性

组织目标要通过各部门和各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去实现。因此,组织内各部门应围绕总目标制定出本部门目标,并作为子目标支持总目标的实现。

组织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组织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这种层次性体现为组织目标从综合的组织总目标到具体化为各管理层的中层目标,直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目标。

3.目标具有变动性

组织目标的内容和重点是随着外界环境、组织经营思想、自身优势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确定目标的原则

1.现实性原则

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组织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

2.关键性原则

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要以合理的成本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实现这一宗旨的组织发展目标很多,组织必须保证其将有关大局的、决定经营成果的内容作为组织目标的主体。

3.定量化原则

目标要实现由上至下的逐级量化,使其具有可测度性。

4.协调性原则

各层次目标之间,同一层次目标之间要协调,保证分目标实现的同时,总体目标必然实现。

5.权变原则

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组织的宗旨。

比较而言,组织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

四、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目标建立、目标分解、目标控制、目标评定与考核四个阶段。

1.目标建立。

从内容上看,组织目标应该首先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并结合组织内外环境确定一定期限内的具体工作目标。现代管理学提倡参与制目标设定法,组织员工参与组织目标的建立。常见的有自上而下的目标制定法和自下而上的目标制定法。

2.目标分解,是把组织的总目标分解成各部门

的分目标、个人目标,使组织内所有员工都乐于接受组织的目标,明确自己在完成这一目标中应承担的责任。参与制的目标分解方法强调上级与下级商定目标。

3.目标控制

组织内任何个人或部门的目标完成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管理者必须进行目标控制,随时了解目标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协助解决。必要时,也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目

8

标进行一定的修正。

4. 目标评定

目标管理注重结果,因此对部门、个人的目标必须进行自我评定、群众评议、领导评审。通过评议,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总结目标执行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完善下一个目标管理过程。

五、目标设立过程中注意事项

1.目标要略高于组织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保证经过一定努力能够实现。目标过高,会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使职工丧失信心;目标太低,则失去了激发工作热情的意义。先进性与可行性要实现统一,在对职工的能力进行充分认定的基础上确定目标的水平。

2.目标要保证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尽可能量化组织目标,确保目标考核的准确性。

3.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年度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定的短期目标有利于目标的监督考核,也有利于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发展。

4.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五个以内。目标少而精有利于在行动中保证重点目标的实现。

六、目标管理的优点

1.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

目标管理对目标的强调保证了组织的所有管理活动围绕着完成组织的经营宗旨。这种有的放矢的管理一方面保证各层次管理人员权责明确,增加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另一方面通过职工的广泛参与,保证了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2.有助于组织组织机构的改革

目标管理的机构设置是围绕着所期望的目标成果建立的。目标的归口管理要求组织结构权责明确,并根据责任划定组织结构。目标管理的自我控制原则要求结构的设定以分权为基础。

3.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组织目标

目标设立期间职工的广泛参与,明确了职工在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职工不只是听从命令的被动的生产者,而是有相当自主权、在一定范围内主要依靠自我控制进行工作的、勇于承担责任的积极的生产者。“能力至上”的人事考核与评价体系,使职工的努力能够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

4.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自我控制与上级控制相结合的目标控制体系,保证了在目标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矫正各种偏差,保证劳动的有效性。

七、目标管理的局限

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

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要以目标的准确设定为前提。保持目标的科学性与严肃性要求经理人员的内在素质较高。

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

目标管理的思想基础是职工具有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这种思想的形成需要组织长期对职工进行教育。

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

由于目标设定中对不同部门的目标完成的难度很难做出精确判断,在评价、考核、制定奖惩方案时,上级领导会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方案,或为了回避矛盾不将目标成果与奖惩相结合,等等。

4.组织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由于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是组织可以形成自觉、自愿、愉快的工作环境;职工乐于发挥潜力,承担责任,实现自我管理,体验工作成就感,而且认为工作中的成就感比金钱更重要。实践中并不完全如此。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来的是(D)。

A.泰罗B.梅奥

C.赫伯特?西蒙D.彼得?德鲁克

2.企业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地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B)原则。

A.现实性B.权变性

C.关键性D.协调性

3.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A)原则。

A.现实性B.可行性

C.程序性D.权变性

4.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A),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活动结合起来。

A.管理系统B.评估工具

C.指标体系D.激励手段

5.一些学者提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人们只能得到(B)。

9

A.适当利润B.满意利润

C.最大利润D.理想利润

6.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以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和次要目标等多种类型。(B)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企业顾客的目标。

A.企业目标B.主要目标

C.次要目标D.并行目标

7.有些组织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D)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A.利润目标B.短期目标

C.中期目标D.长期目标

8.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有一位学者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他就是(C)。

A.E?C?施勒B.R?利克特

C.D?麦格雷戈D.罗宾斯

9.目标建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数量要适中。一般地,要把目标限制在(B)以内。

A.2个B.5个

C.10个D.15个

10.企业管理层次的差异决定了目标体系的垂直高度。这样,企业目标就成了一个有层次的体系和网络,即是目标的(A)。

A.层次性B.多重性

C.变动性D.重合性

11.(B)以后,在我国一些企业,目标管理思想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实践中与计划管理、民主管理、经济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相结合,形成带有中国特点的目标管理制度。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80年代初

12.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D)。

A.科学管理理论B.行为科学理论

C.权变管理理论D.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

二、多项选择

1.组织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组织目标具有如下性质:(ABD)。

A.多重性B.层次性

C.单一性D.变动性

2.目标是组织制订计划的基础,确定合理的组织目标必需遵守正确的原则,它们是:(ABCD)。

A.现实性原则B.定量化原则

C.权变原则D.协调性原则

3.根据拉?柯?戴维斯等学者的观点,组织目标可以分为以下类型:(ACD)。

A.主要目标B.综合目标

C.并行目标D.次要目标

4.目标分解过程中应注意(ABCD)。

A.目标体系要有严密的逻辑关系B.鼓励职工积极参与目标分解

C.要突出重点目标D.目标分解后要进行严格的审批

5.目标管理注重结果,所以,对部门、个人的目标的执行情况必须进行(ABD)。

A.自我评定B.领导评审

C.小组考核D.群众评议

6.实践表明,许多企业实行了目标管理以后,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ABCD)。

A.管理效率提高了B.组织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C.职工主动参与目标的设立D.有效的监督与控制

三、判断正误

1.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思想的标准。

(×)

2.依据权变原则,企业目标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比较看来,企业的长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短期目标应保持一定的针对性。(×)

3.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

4.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们不仅把企业看成是经济组织,还认为企业应当担负对社会的责任。企业不仅是一个由职工、经营者和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包含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等要素在内的开放系统,应把这些系统要素的共同利益作为企业的目标。(√)

5.目标管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

6.R?利克特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他提出:工作目标=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

7.从形式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

8.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9.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10

10.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企业的中长期目标。(×)

战略管理

“战略”原是一个军事术语,意思是“将军指挥军队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战略思想开始运用于商业领域。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战略的管理,包括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战略的含义及其特征

战略就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

战略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

1.全局性。战略管理是以组织全局为管理对象,确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总体目标,规定组织总的行动纲领,追求整体绩效最大化。

2.长远性。战略的着眼点是组织的未来,是为了谋求组织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

3.纲领性。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组织行动的纲领。

4.客观性。战略是在对未来环境变化趋势和自身资源、能力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科学的决策而提出来的。

5.竞争性。制定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在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顾客。

6.风险性。组织战略着眼于未来,但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必然导致战略方案带有一定的风险。

二、战略的构成要素

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战略远景。战略远景是指组织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应担当的角色和责任。

目标与目的。目标是指具体的中期和短期的可量化的目标。目的是指在相应期限内的定性期望。

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业务。指的是组织参与竞争的产业领域。

组织。它指的是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要素,共同形成组织的行政关系,维持各业务单元之间的一致性,保证战略方案的有效实施。

三、战略体系构成

一个组织的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

1.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

略,也称为公司总体战略,它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确定每一种业务在组织中的地位。

2.业务层战略,处于组织战略体系的第二层次,

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选定的每一个业务领域里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得超过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因此也称为竞争战略。

3.职能战略,是在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

指导下,针对企业各职能部门或专项工作所制定的谋划与方略,是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具体实施战略。

四、产业竞争结构分析

按照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1.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

影响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最主要因素就是,竞争者的数量和相对实力大小。比如,当产业内现有竞争者的数量相对较少而且大家的实力相当,市场竞争格局会相对平稳。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这种威胁主要在于,新加入该行业的企业,不仅会带来生产能力的增加,而且它们还会带来对经营资源、市场份额的要求,势必会加剧市场竞争,降低行业的平均盈利能力。

3.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往往会挤掉供方的一部分利润。具体的途径就是迫使供方降价,要求更高的产品质量或更多服务。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如果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强,也可以挤掉购买者的一些利益。

5.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产品的出现会对本行业内的所有企业产生冲击。因为,替代品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原有产品的竞争优势。替代品威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替代品价格、性能等因素。

五、稳定型战略的涵义和特征

稳定型战略,是指组织在战略期内期望达到的经营状态基本保持在战略起点水平上的战略。在执行稳定型战略时,组织基本上很少发生重大的变化。

稳定型战略具有以下特征:

1.继续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原有顾客

的需要。

2.保持现有的市场占有率和产销规模或者略有

增长,稳定和巩固现有的市场地位。

11

3.满足于过去的经济效益水平,继续追求与过去相同的经济效益目标及其他目标。

4.在战略期内,每年所期望取得的业绩按大体相同的比率增长,实现稳步发展。

六、发展型战略的主要形式

发展型战略,也称为扩张型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三种形式:

1.密集型发展战略:是指集中组织资源,以快于过去的增长速度来增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

2.一体化发展战略:是指在前向和后向两个可能的方向上,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一种战略。它包括前向一体化战略和后向一体化战略两种表现形式。

3.多元化发展战略:包括关联多元化和无关联多元化两种发展战略。

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同心多元化战略,是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有一定关联的经营领域,进而实现企业规模扩张的战略。

无关联多元化,也称为复合多元化,是指组织进入与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生产、技术、市场等方面没有任何关系的新行业领域的战略。

七、收缩型战略的基本形式

收缩型战略是一种缩小组织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战略。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1.抽资转向战略:是指减少在某一经营领域内的投资,并把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更需要资金的领域中的战略。

2.调整性战略:这种战略是指为扭转不良的财务状况,使组织渡过危机而采取的收缩经营规模的战略。

3.放弃战略:就是出售企业的一个主要业务部门,这个业务部门可能是一个子公司,或一个事业部,或一条生产线。其目的就是收回资金,集中资源,发展其他业务,或进入更有前途的经营领域。

八、竞争战略的类型

竞争战略,就是业务层战略,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在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组织如何参与市场竞争,以获取超越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波特教授在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采用降低成本的方法实施其战略。

2.差异化战略,也称为标歧立异战略。如果一

个组织在产业中寻求与众不同,它实施的就是差异化战略。

3.集中化战略,也称为目标集聚战略,是指将

组织资源集中于狭小的细分市场上,寻求成本领先优势或差异化优势的战略。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战略管理的基础工作是(B)。

A.决策B.预测

C.计划D.组织

2.组织战略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种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规定,是对组织未来的一种粗线条的设计。这是战略管理的(A)特征。

A.纲领性B.长远性

C.指导性D.客观性

3.像市场营销战略、研究与开发战略、生产战略等这样的具体实施战略,属于(D)。

A.竞争战略B.公司战略

C.业务战略D.职能战略

4.战略管理是组织(B)最重要的职责。

A.创始人B.高层管理者

C.全体管理者D.股东大会

5.决策者将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分析的结

果进行综合、比较,寻找二者的最佳战略组合,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决策提供更为直接的依据。这就是(B)。

A.竞争战略分析B.SWOT分析

C.BCG矩阵分析D.行业寿命周期法分析

6.组织制定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的依据是(C)。

A.竞争战略B.组织目标

C.公司层战略D.组织内部资源

7. 就组织的发展战略形式而言,可口可乐公司

采用的是(D)。

A.一体化发展战略B.多元化发展战略

C.稳定型发展战略D.密集型发展战略

二、多项选择

1. 组织的战略远景包括以下内容:(BC)。

A.经营目标B.经营理念

C.企业宗旨D.企业资源

2. 确定组织的宗旨应避免(CD)。

A.语言晦涩B.表述过长

C.狭窄D.空泛

3. 公司在为是否进入某一产业做决策时,需要

考虑的问题有:(BCD)。

12

A.该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B.该产业是否具有吸引力

C.公司是否拥有优势资源D.该产业的盈利能力

4. 战略管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概括起来就是:(ABCD)。

A.战略分析B.战略制定

C.战略实施D.战略控制

5.密集型发展战略的优点表现在:(ABC)。

A.经营目标集中B.管理简单方便

C.取得规模经济效益D.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强

6.一体化发展战略是一种扩展组织经营范围的战略,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AB)。

A.前向一体化战略B.后向一体化战略

C.多维一体化战略D.多元一体化战略

7.目前,新希望集团从生产饲料起家,后来又进入了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这种发展战略属于(CD)。

A.关联多元化B.同心多元化

C.无关联多元化D.复合多元化

三、判断正误

1.战略的实质是谋求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条件与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2. 通常,组织的宗旨都是空泛而笼统的。(×)

3.公司层战略是企业总体的、最高层次的战略,因此,也称为高层战略。(×)

4.战略控制必须以战略目标为控制标准。(√)

5. 实行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降低产品价格。(×)

决策

管理学家赫伯特?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由此可见决策职能的重要程度。决策是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并且渗透于管理的所有职能中。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

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

3.决策要作分析评价。

4.决策具有科学性。

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二、决策的类型

1.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战略性

决策、战术性决策和业务性决策。

2.按照决策的条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确定型

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3.按照决策的重复性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决

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按决策者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群体决策和

个人决策。

三、现代企业管理决策的新特点

1.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且影响面越来越大

2.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

3.决策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4.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群体

四、定性决策方法

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在把握事物内在本质联系基础上进行决策的方法。定性决策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等。

1.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一种定性决策方法,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它包括两个基本点,即函询和反馈。这种方法是就某一问题发函给某些专家,请他们提出意见或看法。经过多轮反复,直到意见趋于集中为止。

2.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邀请有关专家在敞开思路、不受约束的气氛下,针对决策问题畅所欲言,通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头脑风暴法的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自由奔放思考的环境,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五、定量决策方法

定量决策方法是利用数学模型优选决策方案的方法。根据所选方案结果的可靠性不同,一般分为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和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三类。

1.确定型决策方法

这种决策方法的特点是,只要满足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就可以得出特定的结果。用于确定型决

13

策的方法,是盈亏平衡点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又称概率型、统计型决策方法,或称随机型决策方法。解决这类问题常用决策树法。

3.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决策人对未来事件的结果不能确定,但可以通过对各种因素的分析,估算出未来事件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的一种决策方法。这种决策方法主要有保守法(小中取大法)、冒险法(大中取大法)、后悔值法、折衷法、等概率法等。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多项选择

1. 按照决策的重要程度,可以将其分为(BCD)。

A.职能性决策

B.业务性决策

C.战略性决策

D.战术性决策

2. 由基层管理人员负责制定,对合理组织业务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决策,属于(BD)。

A.职能性决策B.业务性决策

C.战术性决策D.日常管理决策

3.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相比较而言,下列说法准确的是:(ABD)。

A.群体决策中责任模糊B.群体决策方案更容易被接受

C.群体决策效率高D.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的精确性强

4.定性决策方法是决策者根据所掌握的信息,通过对事物运动规律的分析,进行决策的方法。主要的定性方法有:(ABD)。

A.德尔菲法B.头脑风暴法

C.盈亏平衡点法D.哥顿法

5.德尔菲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包括两个基本点,即(CD)。

A.预测B.决策

C.函询D.反馈

三、判断正误

1.决策者所选择的方案一定是最优化的。()1.×;

2.战略决策,主要是由组织的中高层领导决定的。()2.×;

3.相对于个人决策,群体决策的效率较低。()

3.√;

4. 运用特尔菲法进行决策时,对专家成员的意见采用统计方法予以定量处理,所以说它是定量决策。()4. ×;

5.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两种方法一

正一反,若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互补作用。()5.

√。

组织结构设计

现代组织是一个有多种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如果没有一套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组织结构,组织的各种资源就得不到合理配置,组织目标就难以高效实现。因此,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就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组织及组织结构的含义

管理学中,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组织的含义。静态方面,指的是组织结构,即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

动态方面,指的是维持与变革组织结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过程。

正确认识组织结构的含义,必须把握三方面的要素:

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

2.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

3.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二、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一个正式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或者阶段性目标,设计或变革组织的结构体系的工作。

设计组织结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有效性原则

(1)组织结构设计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服务。

(2)力求以较少的人员、较少的层次、较少的时间达到较好的管理效果。(3)组织结构设计的工作过程要有效率。

2.分工与协作原则

分工与协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分工没有协作,分工就失去意义,而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协作。

3.权责利对等原则

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在委以责任的同时,必须委以必需的权力,还必须有利益来激励。有责无权,有权无责,或者权责不对等、不匹配等,都会使组织结构不能有效运行,组织目标也难以实现。

4.分级管理原则

每个职务都要有人负责,每个人都知道他的直

14

接领导是谁,下级是谁。正常情况下,等级链上的下级只接受一个上级的命令;每一个上级领导不得越权指挥但可以越级检查,下级也不要越级请示但可以越级反映情况和提出建议。

5.协调原则

一是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二是组织任务分配的协调。

6.弹性结构原则

具有弹性,是指一个组织的部门机构、人员的职责和职位都应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动。它要求部门机构和职位都具有弹性。

三、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

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战略、环境、技术、组织规模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产生良好的组织绩效。

1.战略。战略是关于组织长远目标、发展方向、资源配置的设想与筹划。组织结构必须服从组织所选择的战略的需要。

2.环境。任何组织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生存和发展的,组织结构必须响应环境变化,才能和环境的动态匹配,在环境中生存下来。如果环境是稳定的,组织就可以采用机械组织结构。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组织就需要设计有机的组织结构。

3.技术。技术是指组织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知识、工具、技能和活动。技术不仅影响组织活动的效果和效率,而且影响组织结构的设定。通常,组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与水平不同,组织结构的形式也会不同,或集权式,或分权式等。

4.规模。组织的规模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亦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规模越大的组织,管理层次越多、工作和部门的数量越多、职能和技能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组织正规化程度越高、组织分权程度越高、高层领导的比例越小、专业技术支持人员的比例越高、书面沟通的文件越多。当然,规模不是决定组织结构设计的唯一因素,它与战略、环境、技术等因素一同决定着组织结构的设计。

四、直线职能制结构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是现代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被称为“U-型组织”或“单一职能型结构”、“单元结构”。

1.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特点:以直线为基础,在各级行政主管之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从事专业管理,并作为该级行政主管的参谋,实现主管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这种结构下,下

级机构既受上级部门的管理,又受同级职能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各级行政领导人逐级负责,高度集权。这是一种按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的体制。

2.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势:

它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3.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缺陷:

(1)它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权力集中于最高管理层,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

(2)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

(3)这种组织结构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

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往往难以确定责任的归属。

(4)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难以适应环境的迅速变化。

4.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适用范围

直线职能制结构适于产品单一、销量大、决策信息较少的企业,大中型企业组织较普遍采用。

五、事业部制结构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亦称M型结构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

1.事业部结构的特征

事业部制是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一种形式,即一个组织按地区或按产品类别分成若干个事业部。从产品的设计、原料采购,一直到产品销售,均由事业部及所属工厂负责,实行单独核算、独立经营,公司总部只保留人事决策,预算控制和监督大权,并通过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

2.事业部制的优点

(1)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

(2)事业部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组织的内部协作。

(3)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4)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等职能之间容易协调。

(5)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全能型管理人才。

15

3.事业部制的缺点

(1)总部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

(2)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

(3)由于科研资源的分散使用使得深层次研究活动难以开展。

4.事业部制的适用范围

事业部制适用于规模庞大、产品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组织,当总部的无形资产有巨大吸引力、管理能力很强,同时分公司又有独立的市场和独立的利益时适宜选择事业部制。

六、矩阵制结构

矩阵制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

1.矩阵制结构的特点

矩阵制组织的特点表现在围绕某项专门任务成立跨职能部门的专门机构。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是固定的,人员却是变动的。

2.矩阵制结构的优点

(1)将组织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2)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3)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专业管理水平。

3.矩阵制结构的缺点

(1)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员工面临双重的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和混乱感。

(2)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3)员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

(4)耗费时间,需要频繁开会以讨论冲突解决方案。

4.矩阵制结构的适用范围

(1)拥有中等规模和中等数量产品线的组织适宜采用矩阵结构。

(2)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部门之间存在高度依存关系时,适宜采用矩阵结构。

七、网络型结构

1.网络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该网络组织结构的核心是一个小规模的销售公司,他们的工作是直接监督公司内部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协调同其他制造、分销和执行网络组织的其他重要职能的外部机构之间的关系。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一个精干的中心机构,以契约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为基础,依靠外部机构进行制造、销售或其他重要业务经营活动的组织结构形式。

2.网络型组织结构的优点

(1)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2)实现了更大范围内供应链与销售环节的整合。

(3)简化了机构和管理层次,实现了充分授权式的管理。

3.网络型组织结构的缺点

网络型组织结构需要科技与外部环境的支持。

4.网络性组织结构的适用范围

采用网络型结构的组织需要相当大的灵活性以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反应,它适合于需要低廉劳动力的组织,比如玩具和服装制造业等。

八、组织变革

1.组织变革的类型

组织变革一般分为适应性变革、创新性变革和激进性变革三种。

适应性变革是渐进的变革,较容易为员工接受。

激进性变革是大规模的高压力的变革,变革的代价很大,一旦成功,对组织的前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性变革界于两者之间,变革的范围和程度也较大,可能会对组织产生比较大的冲击。

2.组织变革过程

弗里蒙特?卡斯特提出了组织变革过程的六个步骤:

审视状态----辨明差距----设计方法----实行变革----反馈效果

库尔特?卢因提出了组织变革的三个步骤:

解冻----变革----再冻结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 组织结构设计必须与(A)相匹配。

A.组织目标B.管理理念

16

C.组织结构D.战略计划

2. 矩阵式组织属于(B)组织结构。

A.机械式B.有机式

C.直线式D.平行式

3.责任、权力、利益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必须是协调的、平衡的和统一的。这就是组织结构设计的(A)原则。

A.责权利对等B.分工与协作

C.分级管理D.弹性结构

4. 以下组织结构形式中,(D)最适用于组织部门间的横向协作和攻关项目。

A.职能制结构B.直线职能制结构

C.事业部制结构D.矩阵制结构

5.M型结构又称为多部门结构,亦即(B)。

A.职能制结构B.事业部制结构

C.直线职能制结构D.矩阵制结构

二、多项选择

1.许多学者认为组织结构的特征可以描述为复杂性、正规化、职权层级和集权化。由此可以将组织结构形式分为两大类:(AB)。

A.机械式组织B.有机式组织

C.集权式组织D.分权式组织

2.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具有弹性,也就是说(ABD)都要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动。

A.组织的部门机构B.职责的规定

C.利润的高低D.职位的安排

3.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ABCD)等。

A.战略B.技术

C.环境D.组织规模

4. 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比直线型和职能型都有优势,它(ABC)。

A.保持了集中统一指挥的特点B.分工非常细密

C.注重专业化管理D.下属有灵活的自主权

5.组织变革可以分为多种,比如(BCD)。

A.特殊性变革B.适应性变革

C.创新性变革D.激进性变革

三、判断正误

1.组织结构设计的弹性原则就是要求部门机构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弹性。(×)

2.事业部制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结构形式。(√)

3.高科技和适宜的外部环境是网络型组织结构

的基础条件。(√)

4.组织发展是管理层的事,与普通员工无关。

(×)

人员配备

组织结构设计为企业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本的框架,而要使企业组织系统运作起来还要依靠人的力量。因为,人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直接推动力。人员配备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组织结构中的所有职位,特别是管理职位,配备合适的人员,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能量。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人员配备的含义及

人员配备是根据组织结构规定的职位数量与要求,对所需各类人员进行恰当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中的各个职位,保证组织活动正常进行并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

对于人员配备的影响因素,需要从组织和个人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考察

组织需要这样的人:有知识和有能力的人;对组织有较高忠诚度的人;另外,还要为组织的发展和可能的人员流动储备后备力量。

2.从组织成员需要的角度去考察

从组织成员需要的角度去考察应注意:每一个人需要什么样的工作;保证给每一位员工找到一个适合的岗位;还要关注每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

二、人员配备的原则

1.因事择人的原则。要根据工作的需要配备人

员。

2.量才使用的原则。根据人的能力和特点来安

排工作。

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人与事的配合需要进

行不断地调整,尽量使所有人的能力都与其工作相匹配。

4.程序化、规范化原则。员工的选拔必须遵循

科学合理的标准和程序。

三、确定管理人员需量的影响因素

1.组织现有的规模、结构和岗位。

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要考虑自然的和非自然的管理人员减员情况。

3.组织发展的需要。考虑预测和评估组织发展与业务扩充的要求。

17

四、管理人员的选聘来源

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

1.内部提升

内部提升,是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地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

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有利于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

内部提升制度也存在弊端,具体表现为:引起同事之间的不团结;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并抑制组织创新力。

2.外部招聘

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众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外部招聘的优点是: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如果他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便可迅速地打开局面;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外部招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外聘人员很难迅速打开局面;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外部招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管理人员的选聘标准

1.管理的欲望。这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管理意味着对权力的运用,而对权力不感兴趣的人,就不会很好地运用权力,从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2.正直的品质。正直是每个组织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对管理人员更是如此。

3.创新精神。只有不断创新,组织才能充满生机,才能不断发展。

4.决策能力。管理过程中充满了决策。决策能力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

5.沟通能力。管理人员既要善于理解别人,也需要别人理解自己。沟通的效果决定了管理者与员工相互理解的程度。作为管理者必须具有进行有效沟通的技能。

6.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实现组织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密切配合,所以管理者应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7.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管理者未必是专家,

但了解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仍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条件。

8.健康的身体素质。

六、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管理人员的考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贡献考评和能力考评。

1.贡献考评,是指考核和评估管理人员在一定

时期内担任某个职务的过程中对实现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即评价和对比组织要求某个管理职务及其所辖部门提供的贡献与该部门的实际贡献。

2.能力考评,是指通过考察管理人员在一定时

间内的管理工作,评估他们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即分析他们是否符合现任职务所具备的要求,任现职后素质和能力是否有所提高,能否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七、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

1.业务培训。让管理人员熟悉所在部门的业务

性质和基本流程,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之一。

2.管理理论培训。任何层次的管理者都应该掌

握一定的管理理论。

3.管理能力培训。管理能力包括决策能力、组

织协调能力、领导活动能力等。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以通过科学的培训而得到提高。

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管理者与人打交

道必须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同时,管理者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二部分自测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以职位的空缺和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职位对人员的实际要求为标准,选拔、录用各类人员。这就是人员配备的(A)原则。

A.因事择人B.因人择事

C.量才使用D.经济效益

2.应用模拟情景训练方法测试应聘者有较高的

准确度,常用于招聘(D )。

A.中层管理者B.基层管理者

C.普通管理者D.高层管理者

3.考评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主要通过向(B )获取信息。

A. 上级部门

B.关

18

系部门

C.下属部门 D.主管部门

4.述职报告是对管理人员进行考评的一种方式,它属于(D )。

A. 上级考评

B. 群众考评

C.专家考评 D. 自我考评

5.有计划地安排管理人员担任同一层次不同的管理职务,以此全面培养管理人员的能力,这是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的方法之一,即(B )。

A. 有计划的提升

B. 职务轮换

C.委以助手职务 D. 临时提升

二、多项选择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为其配备适当的人,这些人应该是(BCD )。

A.有职位的人B.有知识的人

C.有能力的人D.对组织忠诚的人

2.合理进行人员配备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ABCD )。

A.因事择人B.人事动态平衡

C.量才使用D.程序化、规范化

3.管理人员的内部提升机制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ABCD )。

A.调动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B.吸收外部人才

C.保证选聘工作的准确性D.被聘者可以迅速展开工作

4.对管理人员的贡献考评包括(CD )。

A.心理素质考评B.业务能力考评

C.达标绩效评价D.管理绩效评价

三、判断正误

1.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从事资源协调和管理,没有必要掌握具体的业务知识。(×)

2.采用外部招聘的方式选择管理人员,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3.贡献考评是决定管理人员报酬大小的主要依据。(√)

4.考评方法和考评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人员考评结果的合理与否。(√)5.在管理人员考评时,由上级人员填写的考评表主要是考核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和影响能力。

(×)

6.管理人员要与各种人相处,可能遭遇各种事件,因此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冷静的处理好意外和突发事件。(√)

领导

领导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行为、组织目标、行为结果等共同构成的内容体系;领导者则是领导行为的主体,是领导的基本要素和领导活动的能动主体。每一个组织都有领导者,领导者是引导组织实现其最终目标的管理者。

第一部分内容提要

一、领导者的权力来源

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职位的权力来源;另一种是非职位的权力来源,个人自身影响力。

1.职位权力

职位权力包含三种:

(1)法定权力,是组织内部正式的管理职位所拥有的权力。

(2)奖励权力,是领导者对他人实施奖励的权力。

(3)处罚权力,是一种实施处罚的权力。

2.自身影响力

就是领导者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个性特征等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力量。

构成领导者影响力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德。领导者要努力修炼自我品德,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等等。

(2)学识。学识既包括知识、学问,也包括领导者的见识。

(3)能力。领导者还要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操作能力。

(4)情感。情感主要是指领导者要能真诚地关心下属,帮助下属,与下属进行情感交流,以情感人。

二、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就是通过对领导者的行为特点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寻找最有效的领导风格。教材介

19

绍了三种领导行为理论。

1.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1945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者霍尔平和维纳通过调查研究,归纳出描述领导者行为的两个维度:关怀维度和定规维度。

关怀维度是指领导替下属着想、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并与之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程度。定规维度是指领导者以任务为导向、引导下属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研究表明,一个领导者的行为,在每一种维度中的位置可以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讲,两个维度皆高的领导者,更能使下属达到高绩效和高满意度。

2.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把领导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员工导向和生产导向。员工导向的领导者十分重视员工需求。生产导向的领导者更强调工作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结论认为,员工导向的领导者更容易产生组织的高生产率、高工作满意度。生产导向的领导者则产生低组织生产率和低工作满意度。

3.管理方格论

管理方格理论的出现,改变以往各种理论中“非此即彼”式的绝对化观点,指出在对生产关心和对人关心的两种领导方式之间,可以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

管理方格法,即以纵轴表示领导者对人的关心,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划出9个等级,形成81个小方格,即81种领导类型。其中有五种领导类型最具有代表性:1-1型--贫乏的领导者;9-1型--任务式领导者;1-9型--俱乐部式领导者;5-5型--中间路线式领导者;9-9型--理想式领导者。

三、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亦称随机制宜理论。强调领导无固定模式,领导效果因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工作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影响较大的权变理论有:

1.菲德勒的模型

菲德勒认为不存在一种“普遍适用”的领导方式,任何形态的领导方式是否有效,取决于该领导方式与环境是否适应。他认为决定领导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

2.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这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赫塞和布兰查德认为,根据下属的成熟水平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

才会使领导取得成功。

下属的成熟程度,是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和意愿。它包括两个因素: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高成熟度的下属,既有能力又有信心做好工作。

3.目标----路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的工作就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工作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个人的目标与集体的目标相一致。按照这个观点,领导者不但要给下属指明目标,而且要帮助下属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路径,为下属清理各种障碍,使其目标实现更容易。

这一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被下属接受的程度取决于下属对这种行为的认同程度。领导者行为的激励作用表现在,一方面他对下属的需要和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另一方面,他对下属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取得相应的绩效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豪斯确定了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型领导者;支持型领导者;参与型的领导者;成就型的领导者。

四、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自身基础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对领导者政治作风和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

2.知识素质。作为领导者,需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关的管理知识,还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3.能力素质。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需要具备以下能力:(1)认知能力,是指领导者认识事物的能力。

(2)情感能力,是指领导者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克服自己情绪波动的能力。(3)意志能力,是指领导者在认识和变革现实的过程中,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4)行为能力,是指领导者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巧与艺术。

五、领导班子的合理构成

领导班子是指在一个最高领导者统率下的具有一定结构、一定层次的领导集体。

领导效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领导个体素质的提高,还取决于领导班子的合理组合和搭配。因此,在配备组建各级领导班子时,要注重领导班子的内部结构,科学组合,才能提高管理效率。

20

(完整版)《卫生事业管理学》知识点

《卫生事业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卫生系统的概念; 卫生系统是所有以促进、恢复和维护健康为目的的,致力于开展卫生活动的组织、机构和资源。 2、文化环境对卫生事业影响的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社会整体价值观、医务人员的行医理念、人群的健康期望。 3、卫生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①提供卫生服务; ②提供医疗保障,具体包括筹资,建立资金池,分配资金以购买服务; ③资源筹措,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④管理,即卫生系统作为管家,管理资金、分配权力,并且对人群赋予他们的期望作出应答。 4、卫生系统的的三大目标是什么? 1.改善健康 2.提高卫生系统反应性 3.分担疾病经济风险确保筹资公平性 5、卫生事业的概念; 指国家和社会为防治疾病,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有条理、有规模的从事所有社会服务的总和 6、卫生事业管理的概念;P10 是以防治疾病,维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目的,国家和社会采取的所有管理事务 7、卫生事业管理的手段有哪些?P13 ①法律手段 ②行政手段 ③经济手段 ④项目管理手段 8、卫生事业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P16内容:

1.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 2.卫生事业的管理体制 3.卫生事业的运行机制 4.卫生事业管理的方法。 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文献分析法德尔菲法,专题小组讨论法,swot分析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政策研究情景分析,循证政策分析。 定量研究方数据收集过程中常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数据分析过程中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卡方检验,方差分析,路径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关键路径法。 9、卫生事业管理的主体和客体;P12 主体:包括政府、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政府其他相关部门(如发展改革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社会其他管理者,如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体等。 客体:包括卫生组织及其构成要素和职能活动两类。 10、卫生系统的特殊性有哪些?P5 a)卫生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专业性; b)大多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c)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状况 第二章卫生工作方针与卫生发展战略 1、卫生工作方针的概念;P19 是国家指导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和基本思想,使卫生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指导国家各项卫生工作和制定各项具体卫生政策的依据。 2、新时期工作方针的基本内容;P23 1.以农村为重点 2.预防为主 3.中西医并 4.依靠科技与教育 5.动员全社会参与

卫生事业管理学考试重点

,. ; .. 六.卫生事业管理的方式 1.计划方式2.法律方式3.经济方式 4.行政方式5.项目方式 七.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和挑战 成就:1.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进展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4.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 5.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6.卫生法制化建设升入推进 7.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挑战:1.健康需求发生变化 2.医疗卫生体系制度安排 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看病难、看病贵 医疗卫生保障体系 药品供应体系问题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问题 第三章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步骤 第一步 课题来源: 实际工作 日常生活 文献资料 (1)重要性(2)科学性(3)可行性(4)创新性 选择课题 陈述假设 第二步 研究目的:(1)探索(2)描述(3)解释 制定研究方案 第三步 收集资料 第四步 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五步 解释结果 研究方案的制定与完善 (1)研究目的意义 (2)确定研究内容(或理论假设) (3)确定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 (4)确定研究方法和抽样方案 (5)说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式,问卷调查/访谈 (6) 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管理与培训安排 (7) 说明调查场所、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 卫生管理常用定性研究方法: 4.1.德尔菲法 5.含义:是一种以反馈性、匿名性、预测结果的统计特性为特征的预测方法.通过多轮匿名专家信函调查得到. 三、卫生管理常用定量研究方法抽样调查 四、特点:数据化 精确化 标准化 系统化 操作化 五、1.投入-产出分析预测法 六、2.关键路径/临床路径 七、第四章 卫生规划 3.卫生事业管理的督导与评估 卫生规划的步骤: 卫生服务需要 卫生服务需求 卫生服务供给 卫生服务利用 五、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基本步骤卫生规划评价 1.形势分析和战略定位 2.建立目标及指标体系 3.目标差距分析 4.确定发展战略重点 5.针对战略重点的政策策略研究 卫生规划评价 1.适合程度评价2.足够程度评价 3.进度评价4.效率评价5.效果评价 6.效益评价7.影响评价 第五章 中国卫生事业概述 卫生组织 1. (一)取得的巨大成就 1.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 2.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3.基层卫生服务系统逐渐发展 4.建立了新形势下的医疗保健制度 5.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6.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7.医学教育全面发展,卫生法制化建设深入推进 8.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二)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1.公共卫生系统存在薄弱环节,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任务艰巨,缺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2.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 3.卫生资源总体不足,卫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待提高 4.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弱势人群无有效保障 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 乱,价格过高,公立医疗机构出现 了市场化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卫生组织包括: 1.卫生行政组织 2.卫生服务组织与卫生相关的第三方组织国际卫生组织 3.卫生行政组织的基本职能 4.规划 准入 监管 5.卫生经济调控 发布医疗卫生有关信息 促进公平竞争 卫生服务组织的特征? ①卫生服务的性质复杂,变异性大 ; ②很多工作救急性强,不能延误; ③高度专业化,需要不同专业群体的密切协作; ④在服务过程中,不允许出现任何模糊或错误; ⑤服务产出的界定和衡量比较困难; ⑥组织成员重视职业的忠诚,而不是对组织的遵从; ⑦对医的诱导需求与费用倾向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 卫生服务组织的变革的动因? ①承担两次卫生革命的双重任务,防治任务严峻 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③人们要求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 ④卫生机构功能重复、机构重叠、效率下降、患者不满意 ⑤环境的变化,新项目、新技术开发 ※卫生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因? 1..机构重叠,职能交叉 2.机构膨胀,人员结构不合理,协调困难,效率不高 3.宏观管理功能薄弱,微观干预过多 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 4.权力过于集中,不宜发挥地方积极性 ※卫生组织变革的原则? 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 2.建设四项基本卫生制度,增加卫生

20秋学期《卫生事业管理学》在线平时作业1

20秋学期《卫生事业管理学》在线平时作业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从广义上来讲,计划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三个阶段。 A.权衡计划 B.评估计划 C.完善计划 D.检查监督评价计划 答案:D 2.WHO于1981年提出,衡量各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最低限度标准可分为12项,其中至少有()的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卫生事业。 A.3% B.4% C.5% D.6% 答案:C 3.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评价指标之一是:成年男女的受教育比例是() A.50% B.60% C.70%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4.印度尼西亚采用的是()医疗保险模式。 A.储蓄 B.国家 C.商业 D.社会 答案:A 5.就计划的分类来看,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既规定了目标,也规定了实现目标的具体做法的是()。 A.程序计划 B.指令性计划 C.功能性计划 D.指导性计划 答案:B 6.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政策依据是() A.《医院分级管理标准》 B.《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C.《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D.《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答案:C 7.下列不属于妇幼卫生信息的来源的是() A.常规性业务登记 B.监测系统报告 C.病历系统记录 D.专门调查 答案:C 8.信息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是() A.人员 B.相应的法规制度 C.组织机构 D.数据 答案:A 9.实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 A.全科医生制度 B.全科医疗 C.政府领导 D.社区参与 答案:B 10.全员参与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识别领导要求 B.批评工作中的错误 C.以不断学习为目标 D.只做正确的事 答案:D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1.卫生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A.维护所有者权益 B.产权界定 C.提高卫生质量 D.产权登记 E.资本金预算 F.资产处置 答案:B 12.社会卫生筹资是指政府预算外社会各界对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包括()、公共卫生机构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A.预算内基本经济建设经费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00054 1.[答案] (2P37) (1)矿冶工程师们对法约尔所说的管理重要性应是十分有认同感的。管理的职能不同于企业的职能,在一个企业里,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但随着地位的上升,管理也越重要,最上层的人员主要能力就是管理能力。而技术、财务、供销仅是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也不能代表管理。 (2)法约尔在演说中对管理职能侧重于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向通,而法约尔后来提出的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在演说中的管理职能则没有强调指挥、协调、控制的作用。 (3)同意。管理是普遍的、重要的,但不同时期的管理的重点不同。 2.[答案] (3P73) 此案例说明了认识管理与环境互动关系的重要性。现代管理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受环境影响,同时也影响环境,它在环境相互影响中达到动态平衡。但是,森达服装厂厂长金东鑫集权式的领导方式,使得该厂既没有注意国家采取紧缩性政策这种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生产服装的影响,又没有注意市场变化这种微观经济环境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最终使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 3.[答案] (3P81) (l)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2)过去企业负担过多,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政企不分,企业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导致企业应有的经济职能无法充分发挥,使得企业没有活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独立法人和市场竞争的主饨,保证了企业作为经济组织所应有的经济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4)赚钱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首要目标,但并非惟一目标。 (5)按照社会责任的概念和涉及的内容,不能说赚钱就是企业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因此,案例中该 管理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答案] (5P100) (l)梅总经主的目标主要错在这几方面:①没有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调查,目标缺乏依据; ②有的目标太容易,注有激励作用,有的目标太高,又难于实现;③目标之间相互矛盾。 (2)实行目标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组织内部上下左右各自都应有具体目标。在目标体系中,目标应有主次轻重之分,要注意目标之间的协调,避免相互脱节。目标既可以由上级部门提出,又可由下级自行提出,但要上下协商。目标不直过多,尽量使目标具体化、定量化,便于检查和考核。 1 5.[答案] (3P107-110)

卫生事业管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考试说明 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一)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电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学习者。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三)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卫生事业管理学》(郭岩主编)。本考核说明是教学大纲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 (四)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每次成绩满分为100分,4次形成性考核成绩的平均数乘以20%再加上期末考试成绩的80%。课程总成绩一般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 (五)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 形成性考核为4次记分作业(由中央电大通过作业本的形式下发)。 (六)终结性考试的要求及形式 1.考试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说明、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据此,本课程

的考核着重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两个方面的考察,大致分为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各层次含义如下: 识记:指学习后应当记住的内容,包括概念、原则、方法的含义等。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指在识记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并能以自己的语言阐述,能够说明与相关问题的区别及联系。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涉及卫生事业管理学的一般问题,包括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2.组卷原则 (1)本课程的考试命题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内,并按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安排各类题目,掌握的内容约占40%,熟悉的内容约占30%,了解的内容不超过30%。 (2)考试命题的覆盖面尽量大,并突出课程重点内容。 (3)试卷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30%,理解40%,应用30%。 (4)试卷合理安排题目的难易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般分为易、中等、难三个等级。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较容易的题目占30%,中等难度的题目占50%,较难的题目占20%。试题的能力层次和难易程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都可以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命题时要两者兼顾,在一份试卷中,保持合理结构。 (5)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情况,同时也是检查施教者导学、助学及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运转情况,多种媒体教材的使用情况,以使学习者通过课程或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因而,出题者不以学生为敌,不出偏题、怪题为难学生。 3.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

卫生事业管理学考试题

专业资料 《卫生事业管理学》练习题 1.“事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在哪儿做,什么时候做和由谁做”所体现的是管理的哪个基本职能?() A 计划工作 B 组织工作 C 协调工作 D 控制工作 2.卫生事业费占GDP的百分比是反映()的指标。 A 卫生筹资水平 B 国家对卫生事业投入 C 国家财政投入 D 卫生发展水平 3.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组织综合说明的是管理学的哪个原理?() A 系统原理 B 整分合原理 C 封闭与开放原理 D 弹性原理 4.管理活动中,最重要、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要素是() A 财 B 人 C 时间 D 信息 5.老龄化人口是指() A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 B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 C 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10% D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总人口的7% 1.A 2.B 3.B 4.B 5.A 1.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不包括哪项() A农村卫生B预防保健C康复服务D发展中医药 2.公共政策的主体不包括以下哪项内容?() A行政决策机关B行政执行机关C公共政策目标群体D大众传媒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3.公共政策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的() A层次性B阶段性C稳定性D普遍性

4.下列哪项不是公共政策的客体包含的内容() A社会问题B政策的作用对象C行政决策机关D人们之间的利益5.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通常人们将制定政策的政策称为()A元政策B总政策C基本政策D具体政策 6、问题的严重性评价是属于() A适宜度评价B恰当性评价C进度评价D结果评价 7.评价的基本原理是() A确定价值B判断可行性C比较D调查测量 8.对卫生计划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性评价是() A适宜度评价B过程评价C恰当性评价D进度评价 9.评价的前提是() A获得信息B确定价值C完善计划D建立指标 10.卫生服务研究主要是探讨(P98-104)三者之间的关系。 A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B居民卫生服务需要、卫生费用和卫生服务利用C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D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费用和卫生服务利用 11.以下哪个指标不属于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A两周患病率B两周卧床率C慢性病患病率D住院率 12.未住院率的计算公式是() A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调查人数×100% B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调查患者人数×100% 精心整理 专业资料 C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 D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就诊患者数×100% 13.下面哪句话正确?() A卫生服务利用直接反映卫生系统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B卫生服务利用间接描述卫生系统为人群提供卫生服务的数量 C卫生服务利用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D卫生服务利用直接反映卫生系统通过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 14.下列哪项属于间接卫生费用?() A营养费B检查费C药费D材料费 15.卫生服务效率是反映()之间的比值。 A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利用 B卫生服务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 C卫生服务需要和卫生服务资源 D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服务资源 16.工作任务分析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 A人群特征和卫生服务需求B卫生服务需求和工作描述 C工作描述和任职说明书D人群特征和任职说明书 17.卫生人力业务能力考核中非认知领域考核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

《管理学原理》案例题

案例分析题一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20分,计40分) 案例一:温特图书公司组织改革 温特图书公司原是美国一家地方性的图书公司。近10年来,这个公司从一个中部小镇的书店发展成为一个跨越7个地区,拥有47家分店的图书公司。多年来,公司的经营管理基本上是成功的。下属各分店,除7个处于市镇的闹区外,其余分店都位于僻静的地区。除了少数分店也兼营一些其他商品外,绝大多数的分店都专营图书。每个分店的年销售量为26万美元,纯盈利达2万美元。但是近3年来,公司的利润开始下降。 2个月前,公司新聘苏珊任该图书公司的总经理。经过一段时间对公司历史和现状的调查了解,苏珊与公司的3位副总经理和6个地区经理共同讨论公司的形势。 苏珊认为,她首先要做的是对公司的组织进行改革。就目前来说,公司的6个地区经理都全权负责各自地区内的所有分店,并且掌握有关资金的借贷、各分店经理的任免、广告宣传和投资等权力。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后,苏珊便提出了改组组织的问题。 一位副总经理说道:“我同意你改组的意见。但是,我认为我们需要的是分权而不是集权。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们虽聘任了各分店的经理,但是我们却没有给他们进行控制指挥的权力,我们应该使他成为一个有职有权,名副其实的经理,而不是有名无实,只有经理的虚名,实际上却做销售员的工作。” 另一位副总经理抢着发言:“你们认为应该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这是对的。但是,在如何改的问题上,我认为你的看法是错误的。我认为,我们不需要设什么分店的业务经理。我们所需要的是更多的集权。我们公司的规模这么大,应该建立管理资讯系统。我们可以透过资讯系统在总部进行统一的控制指挥,广告工作也应由公司统一规划,而不是让各分店自行处理。如果统一集中的话。就用不着花这么多工夫去聘请这么多的分店经理了。” “你们两位该不是忘记我们了吧?”一位地区经理插话说:“如果我们采用第一种计划,那么所有的工作都推到了分店经理的身上;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案,那么总部就要包揽一切。我认为,如果不设立一些地区性的部门,要管理好这么多的分店是不可能的。”“我们并不是要让你们失业。”苏珊插话说:“我们只是想把公司的工作做得更好。我要对组织进行改革,并不是要增加人手或是裁员。我只是认为,如果公司某些部门的组织能安排得更好,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 请根据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组织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哪些?(8分)

卫生事业管理学复习

卫生事业管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卫生工作方针:我国过去的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共同点就是: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特别强调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3公共卫生管理:公共卫生管理是指政府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公共卫生工作实行有效合法的行政监督管理的过程,主要包括疾病控制管理和卫生监督管理。 4医政管理:医政管理通常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总和。医政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医疗卫生工作的政务管理。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卫生事业的社会公益性和福利性 答: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我国的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民健康保障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公益性和福利性决定以下特点:首先,医疗卫生事业不应受市场摆布,社会公益事业就是非营利事业,其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特征是其活动成果或因不具有直接的市场经济效益而不能进入市场,或因涉及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而不应该进入市场。其次,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盈利赚钱,而是为了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再次,单纯地用经济效益评价有失偏颇,为了提高社会公益事业的管理水平,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是必要的,但却不能由此认为社会中除了市场竞争机制之外就不再有其他竞争机制;最后,作为公益性事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享受国家制定的免除赋税等相关优惠政策。政府也应当承担起支持和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不断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体现国家责任和实现人民健康。 2医疗机构登记的主要事项有那些 答: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的主要事项包括:(一)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二)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 [文:曹小平来源:网络] 案例一:管理者干什么? 蒋华是某新华书店邮购部经理。该邮购部每天要处理大量的邮购业务,在一般情况下,登记订单、按单备货、发送货物等都是由部门中的业务人员承担的。但在前一段时间里,接连发生了多起A要的书发给了B,B要的书却发给了A之类的事,引起了顾客极大的不满。今天又有一大批书要发送,蒋华不想让这种事情再次发生。 问:他应该亲自核对这批书,还是仍由业务员们来处理? 案例二:管理工作的特性。 A是某建筑公司安装部经理,B是安装部下属的管道安装队队长。上个月,A吩咐B带领一班人马去某工地安装一套管道系统。在工程验收时,发现这套管道存在着严重的渗透现象。公司经理认为A应该对此负责,哪怕管道安装时A正出差在外。同样,A会认为B必须对此负责,哪怕B已不拿扳头干活。 问:A和B为什么要对这一失误负责?他们究竟该负什么责任?

案例三:如何进行管理? 在一个管理经验交流会上,有二个厂的厂长分别论述了他们各自对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看法。 A厂长认为,企业首要的资产是员工,只有员工们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都把个人的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服务。因此,管理者有什么问题,都应该与员工们商量解决;平时要十分注重对员工需求的分析,有针对性地给员工提供学习、娱乐的机会和条件;每月的黑板报上应公布出当月过生日的员工的姓名,并祝他们生日快乐;如果哪位员工生儿育女了,厂里应派车接送,厂长应亲自送上贺礼。在A厂长厂里,员工们都普遍地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工厂日益兴旺发达。 B厂长则认为,只有实行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实现企业目标所必须开展的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企业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建立严格的控制体系;注重上岗培训;实行计件工资制等。在B厂长厂里,员工们都非常注意遵守规章制度,努力工作以完成任务,工厂发展迅速。问:这两个厂长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卫生事业管理学

卫生事业管理学 论述题 1.“看病难看病贵”原因:1.卫生资源总体不足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改变 3.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主要靠自费就医 4.公立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出现市场化的倾向,公益性质淡化 5.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过高 6.医疗保险发展缓慢 2.分析医疗纠纷发生和增长的原因: 发生的原因:(1)医院方面的原因:①医院对医疗事故不做实事求是的处理 ②医生和病人对医疗差错意见不一 ③医生态度粗暴 ④医务人员索要红包 (2)病人方面的原因:①缺乏医学知识和对医院规章制度的不理解②病人及家属不良动机增长的原因:(1)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知识和法律观念意识提高(2)有些医疗主体追求物质利益造成医德降低,态度恶劣(3)新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存在未知情况(4)医疗保险带来医、患和第三方之间的关系。 3.分析处方流失的利弊,你认为处方流失能够防止吗?为什么 利:患者可以买到价格便宜的药,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市场竞争,有利于降低药品价格;有利于抑制药价虚高,消除药品回扣。 弊:目前我国以药养医,医院补偿不足,处方流失可能使医院受损失;减少医生与患者的联系,不利于治疗。 防止的可能性不大。(1)连锁药店发展迅猛,价格比医院低(2)患者倾向到药店购买药(3)医疗保险制度使在药店可以保险药费。 4.在新医改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1)增加农村卫生投入(2)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素质(3)加强农村疾病预防控制(4)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5)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6)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7)加大卫生支农和扶贫力度(8)对农村贫困家庭实行医疗救助(9)发挥中医院在农村卫生服务的优势与作用(10)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卫生事业管理学复习思考题

卫生事业管理复习思考题 卫生资源管理章 名词解释卫生资源卫生资源管理卫生设备卫生人力资源 问答题 1.简述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2.请简要分析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的主要评价指标 社区卫生服务章 名词解释:社区,社区卫生服务 问答题 1、简述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内容 2、简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功能 妇幼卫生管理章 名词解释:妇幼卫生管理婚姻保健 问答题 1.简述妇女保健的主要内容 2、简述我国妇幼卫生行政机构的主要职能 3、简述我国妇幼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 初级卫生保健管理章 名词解释:初级卫生保健 问答题 1、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2、论述世界卫生组织确立的“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具体目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章 名词解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问答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具有哪几个特征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哪些特征 3、你认为当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完善? 医疗保障制度章 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社会保险制度(Social Insurance System);医疗保障制度(Medical Security Scheme);医疗保险(Medical insurance);医疗保障制度模式(The Model of Medical Security System);医疗保障制度体制(Medical Security Institution);健康保障制度(Health Security Scheme);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救助;商业性医疗保险国家(全民或政府)医疗保险模式 问答题 1、简要比较世界五种卫生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的特点 2、简述比较我国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的政策 3、我国城镇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基本经验有哪些?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章节归纳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卫生事业 第二节:卫生事业管理学 第三节:中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卫生事业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卫生事业 一、名词解释 ●事业:是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的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并且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经常性活动。 ●卫生事业:是为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权利,保障经济发展,履行其社会事务管理职能,通过政府组织、政府投入及社会筹资等手段,动员各种社会力 量建立起来的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卫生服务政策等多面容在的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工作。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个人能够负担得起的,投入低、效果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人口老龄化: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基本概念 ●卫生事业本质:一项政府职能 基本特征:(由政府投入和社会筹资而形成的)社会福利性 基本要素:包括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福利性的卫生经济政策。 三、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和特点 ●性质:政府实行的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特点:①以增进国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②服务对象是整个人群。 ③卫生政策体现社会和政府的责任。 ④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垄断性。 四、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社会制度 ●经济基础: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卫生事业发展的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②卫生事业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文化背景:①健康教育 ②卫生保健接受性 ③卫生人力资源 ●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和构成】 ●科技发展水平

●管理水平 五、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意义 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卫生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容之一。因此,发展卫生事业具有以下意义: a)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出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 b)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c)发展卫生事业是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容。 d)保证群众健康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六、卫生事业发展中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卫生事业的必要性: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以及卫生事业中的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政府必须承担卫生事业主要责任。原 因是: ①健康是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权,保护公民的健康是政府的首要职责。 ②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 ③消除贫困,维护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是政府的社会职责。 ●政府的主导作用: ①政府主导的目标 1)保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平衡。 2)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合理安排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使卫生事业发展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3)保持医疗服务价格的基本稳定,尤其是基本卫生服务价格水平的基本稳定,使之与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能力相适应,是政府主 导的基本目标之一。 4)通过制定和实施全国性的和区域性的卫生规划,运用规的财政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实现卫生资源在区域之间和城乡 之间的合理配置,促使地域间的基本为沙僧服务利用的均等化。 ②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手段: 1)经济手段:是指政府通过经济机制对卫生机构的运行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手段。 2)计划手段:计划具有向性、指令性和指导性。 3)法律手段:是指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调整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 4)行政手段:主要表现是政策和行政命令 5)项目手段 ③政府主导的实现机制 第二节卫生事业管理学 一、基本概念: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 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法的科学。 ●卫生事业管理:是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将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时合理地提供给全 体人民,并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和促进人民的健康,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建立和保持整个卫生系统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保持社会各阶层在卫生筹资和健康状况上的公平性。 ●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宏观卫生发展规划,寻求最佳卫生服务,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卫生资源,最大限度满足

东大19年6月考试《卫生事业管理学》考核作业【标准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卫生事业管理学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5页) 一、 或“错”表示。 评价卫生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效果。() 2、卫生投资是指卫生领域内,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而投入大量资本,以增加卫生服务能力的经济活动。() 3、农村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农药中毒和煤气瓦斯中毒。() 4、公共场所是供公众从事学习、社交、娱乐、休息、旅游、医疗等活动的公用建筑物、场所或设施的总称。 () 5、1994年10月27日,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母婴保健法》,是国家为了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而制定的有关母婴保健方面的第一部法律。

() 6、卫生事业管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试验研究和比较研究等。() 7、保持政策的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就是政策的合理化。() 8、基本医疗保险是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保险,是整个医疗保障体系的 9、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一些按人口计算的卫生资源的指标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10、随着层次的增多,所需人力和物力增加,管理成本增加,不利于信息

二、 策是()。 A、元政策 B、总政策 C、基本政策 D、具体政策 2、()是社会保障中最主要的责任主体。 A、医院 B、红十字协会 C、世界卫生组织 D、政府 3、()是现阶段区域卫生规划的核心,是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难点与重点。 A、满足群众需求 B、适应时代要求 C、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D、合理的计划和预算 4、下列不属于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困境的是() A、中医从业人员发展缓慢 B、按西医模式培养中医学生 C、纯正中医后继乏人 D、国家政策倾向于西医 5、1996年12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卫生事业是() A、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B、政府实行一定公益政策的社会福利事业 C、社会公益性事业 D、社会福利性事业 6、医疗机构设置审批的批准部门是() A、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B、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C、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D、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7、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是(),即是针对致病因子采取措施。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最新)

单选10*1=10 多选10*2=20 简答5*8=40 问答2*15=30 性质: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详见课件) 特点:1.政府在卫生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2.卫生事业以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为目的3. 卫生事业服务全体人民 4.卫生事业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地位和作用:以人为本的观念;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人民健康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观念;发展卫生事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观念 重要性:1.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3.发展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容 4.保证群众健康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①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②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③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④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⑤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卫生事业的发展不仅提高我国国民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也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对于拉动需,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相关产业的方针也发挥了积极地作用。 面临的挑战: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完善 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相适应 构成:卫生行政组织、卫生服务组织、第三方组织 我国卫生行政组织体系设置 a)卫生部 是国务院主管全国卫生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相适应,按照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卫生工作方针,对全国卫生工作进行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围绕卫生工作战略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全国卫生事业,防病治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重点加强政策法规、综合规划、监督执法和信息服务等工作,并对部属企事业单位做好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服务等管理工作。 卫生部部机构设15个职能司局:卫办厅、人事司、规划财务司、卫生政法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 卫生事业:是指为增进人民健康所采取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的总和,这些组织和活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的,由政府领导并提供必要的经费补助。 卫生事业的性质: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的具有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卫生事业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行政部门根据卫生事业的规律和特点,将卫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及时合理地提供给全体人民,并对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组织体系、系统活动和社会措施进行管理。 卫生事业管理的主体------政府、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政府其他相关部门 卫生事业管理的方式-------计划、法律、经济、行政、项目 卫生事业管理的对象-------各种卫生机构及相关机构、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及相关人员 卫生事业管理的内容-------优化卫生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科学的编制和实施为生计划、提升卫生系统功能 卫生事业管理的目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建立和保持整个卫生系统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保持社会各阶层在卫生筹资和健康状况上的公平性。 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用,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1.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3.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4.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了明显进步5.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1.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 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不健全3.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4.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不适应 管理:指在特定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活动,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期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卫生行政组织:指那些对卫生事务实施管理的政府组织,通过制定和执行卫生政策、法规等来引导和调控卫生事业的发展。 卫生服务组织:指以保障居民健康为目标,直接或间接向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服务的组织,包括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营利性和非赢利性医疗机构等。 中国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城乡划分 我国卫生行政组织体系:卫生部→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卫生局→县、县级市、区、旗卫生局 卫生服务组织体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健康卫生服务组织体系教育机构、卫生信息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运用医学理论、技术进行卫生防疫工作监测、科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培训相结合的专业机构、是当地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术的指导中心。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监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 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由原来的市、区、街道三级逐渐发展成为社区卫生机构和综合性卫生机构两个层级。 我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由县及县以下卫生组织机构构成,行形成“三级卫生保健网”,即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等单位是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组卫生室(所)为基础的三级机构。 目前我国卫生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体系布局不合理导致服务可及性较差。(医疗服务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区布局上向高购买力地区集中) 2.组织体系中的条块分割导致管理困难。(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之间的割裂问题、公共卫生组织

00054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题参考答案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题 00054 1.以下是法国矿冶工程师法约尔1900年6月23日在国际采矿和冶金大会闭幕会上演说的一部分。“先生们,我强调技术这一词是因为事实上在这次大会上宣读的论文在性质上几乎 尽是有关技术问题。我们没有听到有关供销、财务和管理责任等方面的响应,但是这次大会 的成员中有不少在这三方面是特别突出的。这无疑是一件遗憾的事情……”“现在我必须谈 谈管理问题。这是我想引起你们注意的问题,因为在我看来,我们工作中在技术方面行之有 效的互相学习同样可以应用在管理方面。”“一个企业的技术和供销的职能是有明确规定的, 而管理职能却不是这样。很少有人熟悉管理的结构和力量,我们意识不到它怎样工作,看不 到它在建造还是在铸造,在买还是在卖。然而我们都知道,如果管理不当,事业就处于失败 的危险中。”“管理职能有很多责任。它必须预见并做好准备去应付创办和经营公司的财务、 供销和技术的状况;它要处理有关职工的组织、选拔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它是事业的各个部分同外界沟通联络的手段等等。尽管列举的这些是不完全的,去F向我们指出了管理职能重要性的思想。即以管理干部这一项,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职能,因为大家都知道, 一家公司即使有完善的机器设备和制造过程,如果由一批效率低下的干部去经营,还是注定要失败的。”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听众中的矿冶工程师们对法约尔的演说可能有什么反应? (2)法约尔在演说中对管理职能的解释同他后来提出的管理职能,有什么不同? (3)你同意法约尔对管理职能重要性的论述吗? 1.[答案] (2P37) (1)矿冶工程师们对法约尔所说的管理重要性应是十分有认同感的。管理的职能不同于企 业的职能,在一个企业里,下属人员的主要能力是具有企业特点的职业能力,但随着地位的 上升,管理也越重要,最上层的人员主要能力就是管理能力。而技术、财务、供销仅是企业 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也不能代表管理。 (2)法约尔在演说中对管理职能侧重于管理中的计划、组织、向通,而法约尔后来提出的 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在演说中的管理职能则没有强调指挥、协调、 控制的作用。 (3)同意。管理是普遍的、重要的,但不同时期的管理的重点不同。 2.森达服装厂成立于1986年, 1990年之前,全厂固定资产净值只有13万元,全部自有资金46万元,年利润3万元, 1990年开始,在厂长金东鑫的带领下,服装厂进行了第一次全 面改革。他们立足国内市场,陆续开发了"燕飞"男女衬衫、"森达"高档西服、"唐人"内衣三个名牌。随着市场的逐步扩大,服装厂的生产也实现了专业化、现代化。到1998年,该厂已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080万元,全厂工业产值达1.24亿元,实现利润437万元,比建厂之初增加了100多倍,一跃成为行业的佼佼者。2000 年初,随着国内服装市场的竞争激烈,森达服 装厂的市场份额出现了首次下降,然而,厂长金东鑫并没有意识到企业的生存危机。而与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