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大理寺述论

唐代大理寺述论

唐代大理寺述论
唐代大理寺述论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大理寺述论

姓名:杨春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谢元鲁

2002.5.1

内容提要,

霉鑫30《_3

”一、≮磷朝中央司法枧掏旁划帮、大理寺秘缨史台,太淫寺为中央审刿提翰。笔者透过探、

讨唐代的司法审翔状况、专箭封建社会中审羯投瀚将点,艺王深入遣了解经封建社会翡历

史长河中,司法审判机构到底处下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入治社会中的司法审判权能起剜^/

什么样的作用。丫‘

全文在结构上论为三章:

第一章讲述唐代大理寺的组织系统及:C作制度。包括唐以前的司法审判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大理专的沿革;磨代大理专灼人爨配援及毒内官吏灼分工;大理专的其它职攀,翻对监狱鲍管理、大遴寺麴立法投以及蠛时受剑如镬;唐找大理专灼审判,{:{挈制度,包括大理寺静管辖藩困,审判案件韵依爨耪方法,以及审刿时静~挂%裁凄,、鲔,连饕制度、集议和度、复审稍度和审判箍督制度。

第二章分析唐代大理寺审判的特点。大理寺在审理案件时与其它法司(刑部、御史台)形成复杂的筘制关系。重点阐述刑部、御史台一方面复核、监督大理寺的审判一I.作,另~方面,刑部有时参与具体案件的审理,御史台在监察权之外削夺了大理寺的部分审判权;其次火理寺的司法审判权受行政机构监督制约,=i二要会受到帛帝、宰相(中朽、门下)的制约监督;最后大理寺对案件的审理盘很大挥度上受到人为因索的影响,会受到皇帝、权臣以及法官本人蛉品性、好黪鲍影蛹。

第三章主器分耩黪{弋大理寺懿缝霞与作用。霞括安定时翳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起罚积极作用;在政治斗争中怒当权者手中的工具,其有相当的软弱性;唐中j磊期由于唐王朝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大理寺的效率与地位的下降:在讲述大理寺效率与地位的下降的现象的同时探讨分析了大理寺效率与地位下降的原因,包括宦官对朝官车义力的侵夺,藩镇割据刈唐中央权威的动摇,以及唐巾后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对法制的不重视。

逶过这三部分的论述以求对鹰代大理寺司法审判的姆点瓤地位有一个较为全趣、澡A静认识秘7解。

关键词:大理寺审判制度审判权行政权粥曛广1叵籴

TheDalisiinTangDynasty

Abstract:InTangdynasty,thecentraljudicialorganizationsconsistoftheXingbu,DalisiandYushitai.TheDalisiisthecentraljudgingorganization.ThroughstudyingthejudicialconditionoftheTangdynastyandthejudicatorycharacteristicsinautocraticandfeudalsociety,wecarlunderstandthepositionofthejudicialorganizationinfeudalsocietyandthefunctionofjudicialpowerinthetyrannicalsociety.

Thefullthesisisdividedintothreechapters:

Chapter1statestheDalisi’SorganizationsystemandworksysteminTangdynasty,includingthedevelopmentalprocessofjudicialorganizationbeforeTangdynasty,theevolutionoftheDalisi;thepersonneIarrangementofDalisiaswellasthedividingofworkamongthelaw-officersofDalisiinTangdynaSty;Dalisi’Sotherduties,suchasbeinginchargeofthejail,takingpartinthelegislation,beingsentonamissiontemporarily;theDalisi’SjudicialworksysteminJhngdynasty,includingthedominationrangeofDalisiandthemethodsandbasisorforjudgingthecase,countersignsystem,systemofcollective

andthesystemofjudgingandsupervising.

discussing,reexaminingsystem

Chapter2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oftheDalisi’StrialinTangdynasty.Firstly,duringitsinquisitionDalisihascomplicatedstranglingrelationwithotherjudicaturesfXingbu,Yushitai).WemainlyexpatiatethatontheonehandXinbuandYushitaicheckandsupervisethejudgingworkofDalisi,ontheotherhand,theXinbuitselfsometimestakespartinthetrial,theYushitaialsohascertainfighttojudgethecaseinadditiontosupervisingDalishi’SWOrk;Secondly,theiudicialfightoftheDalisiiSunderthedirectrestrictionofadministrativeorganization,andiSprimarilyundertherestrictionoftheemperor,primeminister(Zhongshu,Menxia);Finally,theDalisi’strialofcaseisinfluencedbythecharacter,likesanddislikesoftheemperol,powerfulminjstersandjudges.

Chapter3mainlyanalyzesthepositionandfunctionoftheDalisiinTangdynasty.Ithaspositiveeffectonthemaintenanceoffeudalnileduringthesteadyperiod;itisthetoolofwinnersinpoliticalconflictsandhasgreatweakness;itsefficiencyandpositiondescendbecauseofthechangesofpoliticalandeconomicsituationinthemiddleandlaterperiodofTangdynasty.WhilestatingphenomenonofDalisi’Sdescendingefficiencyandposition,westudyandanalyzethecausesofthedescending,whichincludetheeunuch'smisappropriatepossessionofpower,seignior’Sdevastatinginfluenceonthecentralauthority,therulingclass’ScorruptionandliRlethinkingofthelegalsystem.

ThroughstudyingtheDalisiofTangdynasty,weCallunderstanditscharacteristicsand

positionbeRer-

KeyWords:Dalisi,judgingsystem,judicialpower,administrativepowercharacteristics,position

序言

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史学界对于这一强大王朝的各种制度研究颇多,对唐代法制也相当重视,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研究唐代律令。但学者们在研究唐代的法制时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唐代静态的法律条文的内容上,对唐朝的司法机构没有引起重视,对唐朝司法机构在司法实践中的审判程序和运作过程较少进行具体的探究。例如关于《唐律》研究的专著就有很多,对唐代司法机构研究的却很少,即使有少数学者写专文研究唐代的司法机构、司法制度,也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御史台和刑部,对于唐中央主管司法审判的机构大理寺的研究就更少。笔者查阅了近二十年的全国报刊资料索引,迄今为止还没有专文和专著对唐代大理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如,郑禄《唐代刑事审判制度》(《政法论坛》1985年6期),论述了唐代刑事审判制度,但没有具体研究唐代中央三法司之一的大理寺对案件的审判。王宏治《唐代司法中的“三司”》(《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4期),主要论述辨析唐代的三司推事和三司受事。胡沧泽《唐代御史台司法审判权的获得》(《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3期)、冯辉《唐代司法制度述论》(《史学集刊》1998年1期),学者们在上文中都论及到唐代的司法机构和司法制度,但学者们主要论述唐代的御史台和刑部,对唐代中央审判机构——大理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对大理寺的审判工作制度、审判特点以及在司法审判中的地位进行专门的分析和研究。

在这一时期出版的中国政制史、法制史、官制等专著中,主要重视唐代法律内容本身和唐代官吏的设置,对于大理寺职能也缺乏专门论述。

如,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储考山《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三联书店,】993年)、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出版社,1989年)、杨鸿年、欧阳鑫《中国政制史》(安徽教育界出版社,1989年)等著作将法制史列入专章进行探讨,但只是概略地叙述了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法律制度,没有详细论述各代的司法审判机构实际的具体运作过程,对于唐代大理寺在司法审判中的职责和审判特点更是一笔带过。

在唐代官制史专著中,如张国刚《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王颖楼《隋唐官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年)、邓德龙《中国历代官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对大理寺也只是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没有深入地分析和探究在专制皇权

社会中大理寺作为司法审判机构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在漫长的人治利会中实施封建法律、法规的大理寺是怎样行使自己的职能的。

在有关法制史的专著中,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成文的法律制度上,重点研究各个朝代的法律内容和体系,也对执行法律制度的司法机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张晋藩《中国法制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蒲坚《中国法制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周密《中国刑法史》(群众出版社,1985年)、韩国磐《中国占代法制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3年)、熊先觉《中国司法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6年)、钱大群《中国法制史通解》(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等。事实上,司法审判机构非常重要,因为制度与实践是存在差距的,法律是写在纸上的,其贯彻执行,还要靠司法审判机构。

在中国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君主专制,蔑视人权,实行严刑酷法,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思想,处于这样的背景下,司法审判机构究竟是怎样在行使其职能的呢?本文追溯了唐以前的司法审判机构,概述大理寺的沿革变迁,分析论述唐代大理寺的人员配置、大理寺内部人员的分工,大理寺的管辖范围、职掌权限,大理寺的审判制度及审判特点,大理寺与刑部、御史台的关系,大理寺的作用与地位等等,以求管中窥豹,将唐代实际的司法审判状况展现出来。大理寺作为专制封建社会中司法审判机构,在实际工作和运行中究竟是怎样审判案件的;它究竟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它在司法审判中的实际地位到底有多高;它与其它法司、与行政机构有什么样的关系;它在封建社会中司法审判职能的发挥与政治形势有什么样的关系;它在政治斗争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等。综合本文的研究,唐代大理寺作为中央的审判机构,不仅影响当时的法制,还影响到唐代的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是唐代中央政权中的重要机构。

第一章唐代大理寺的组织系统及工作"tlHJ度

第一节唐以前的司法审判机构

唐代大理寺作为唐中央三法司之一,其机构已发展得较为完善,与御史台、刑部互有分工又相互箝制。但大理寺并非从一开始出现就具有唐代的规模与配置,其发展、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事实上,自从国家产生,就出现了法律,同时也出现了贯彻执行法律的机构和人员。

周代以前的司法审判官员称为土,要选择正直的人担任。史载:“帝日‘皋陶,怍兹臣庶,罔或于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①。士,即“狱官之长。”。至周朝时,国家机器进一步成熟,司法机构的组织也有所扩大。在漫长的奴隶制社会中.司法权与行政权没有分开,它们与立法和军事权皆集最高统治者于一体。周王是最高司法裁判者,下设大司寇一人。《周礼》中记载“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秋官司寇是“佐王刑邦国”的,周天子才是真正的最高司法长官,秋官司寇为其辅佐。有大司寇卿~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大司寇职责是“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下设士师、乡士、上士、旅下士、府、史、胥、徒等各若干人,机构较为宠大,分工也较细。。周朝司寇不仅掌司法审判还可以制定刑事法令。周穆王就曾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周朝除司寇有审判权外,行政长官也兼有司法审判权。中央的三公、六卿都可以奉王命审理重大案件。大宰、司徒及地方上的县大夫等也都有司法审判权。

至战国时,秦国的司法审判长官称“廷尉”,掌刑辟。“凡狱必质之朝廷,与众共之之义也,兵狱同制,故日廷尉。”。秦朝时中央国家机关为三公九卿制,廷尉是九卿之一,专管全国司法审判。《汉书》上记载“廷尉,秦官,掌刑辟,有正、左右监,秩皆千石。”@秦朝皇帝同夏商周的王、天子一样,总揽行政、司法、军事等~切大权。秦始皇“专任刑罚,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日悬石之一”。。除廷尉外,秦始皇还创立御史制度,御史“举劾违失”,审理重大的案件,治狱案,成为专掌纠察和司法的官吏。

汉朝司法审判制度,基本承袭秦朝。汉景帝时将廷尉更名大理,取“天官贵人之牢日大理”之义o。汉武帝时又称为廷尉,宣帝置左右廷尉、平,汉哀帝又称为大理。王莽改曰作士,后汉又称为廷尉。作为汉朝中央司法长官的廷尉(大理)下设有左右正、左右监,左右平等属宫。廷尉遵照皇帝旨意修订法律,汇总全国所断案件的数量,负责诏狱。如果大臣犯罪,由其直接审理、收付入狱。又负责审核州郡所谳疑难案件。

。《十三经注疏?尚书》《大禹谟》第三,《虞书》22页,中华书局影印,1979年版。

。《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第721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

。《十三经注疏?周礼》卷34,《秋官司寇》第五,第229页。

”《通典》卷25,《职官》七,《大理卿》第709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8《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30页。

。《汉书》卷23,《刑法志三》,第1096页。

。《旧唐停》卷44,《职官志》,第1883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对重大案件进行审理时,中央其他高官也参与审判。汉朝的御史台不仪纠察百官,有时也参与审判。睾帝通过复核、审判、大赦等控制司法大权。汉朝地方的死刑和疑难案件在判决后,必须上报廷尉转呈皇帝核准方得执行。汉高祖曾下诏“廷尉不能决,谨具为奏”。汉宣帝也“常幸宣室,斋居而决事。”①汉朝时,廷尉的职权受到部分削弱。因为三公的职权不断削弱,汉尚书台掌握实权,汉成帝时尚书设五曹,其中三公曹主断狱。东汉尚书设六曹,贼曹尚书掌司法。司法大权除皇帝外,由廷尉和尚书共管。汉设廷尉卿一人,中二千石。“掌平狱,奏当所应。凡郡国谳疑罪,皆当处当以报”。有正、左监各一人,有左平一人,六百石,掌平决诏狱。。

魏晋南北朝时,中央司法审判机关由廷尉、御史台、尚书台三部分组成。廷尉掌刑法狱讼,是最高审判机关,属官有正、监、平、律博士等。御史除掌监察外,也职掌律令、纠弹。尚书台是司法行政机关,魏置比部尚书郎掌法制,都官尚书郎掌刑法狱讼,定科郎掌制定法令。晋又置三公曹掌刑狱。由此廷尉之权被尚书削夺了一部分,廷尉在整个司法系统中的地位也有所下降。梁国设立“廷尉卿”,称“大理”,后又改为廷尉,下面设有正、监、平三人。。随着中央三省制的形成,九卿失去实权,北齐改廷尉为大理,并改称其官署为寺,以前的九卿也演变为九寺。

隋代确立三省六部制,出现刑部尚书。但大理寺仍然保留着,职掌“决正刑狱”,有卿、少卿、正、监、评各一人,律博士四人,明法掾二十四人,槛车督二人,掾十人,狱丞、掾各二人,司直、明法各十人。大理卿,隋初为正三品,掌平决狱讼,大理少卿为大理卿的副职。丞、正、监、评等法官,都职掌审理刑狱,或出使复审案件。大理司直,职掌复理御史检劾的案件。律博士、明法,负责法令修订。狱掾负责管理大理狱囚徒。开皇三年(583)罢大理寺监、评及律博士,将大理正增加为四人。炀帝即位,将大理卿降为从三品,增置少卿二人。将大理寺丞改为勾检官,增正员为六人,分判狱事。置大理司直十六人,后来又增加至二十人。又置大理评事四十八人,评事的职掌与司直相类似。。

隋代形成了大理寺、都官(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关。大理寺执掌案件的审判,都官掌司法行政和畿内非违得失之事,御史台掌监察。

。《汉书》卷23,《刑法志》第1106页,1102页。

。《后汉书》,《百官志二》,第3582页,中华8局,1965年版。

。《隋书》卷26,《百官志上》,第725页,中华书局,1973年版。

。《隋书》卷28,《百官志下》,第798页

隋文帝开晕f一二年(592年)以法官引用律令审断案件常常出现差错,罪同论异,]i是’卜诏各州死罪不得独立断决,要全部移送大理寺案覆,大理审判完后再上报刑部奏裁。@御史职掌“监察百司,弹劾非违”。皇帝仍然要控制司法大权,死刑在执行前要向皇帝作最后请示三次,称“三复奏”。

出以上可见,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国家机器职能的不断完善,从商周到隋唐,逐渐出现了专门的司法审判机构,由士、司寇、廷尉到大理,在司法审判机构内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并建立几大法司,使各法司之问互相监督和箝制,大理寺不能独专司法审判权。我们也可以看出,大理寺的司法审判权,从其产生起就没有真正独立过,而是一直受到王命、皇权及其它高级行政官吏的行政权力的控制和影响。没有独立的司法审判权,这是一切专制国家社会中司法机构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第二节唐代大理寺的人员配置及分工

唐朝皇帝是理所当然的最高司法审判长官,皇帝下设大理寺、刑部(隋称都官)、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共同行使中央司法机关的各项职能。大理寺是唐代名义上的最高审判机关。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为详刑寺,咸亨元年(671年)复称为大理寺,光宅元年(684年)改为司刑寺,神龙元年(705年)又称为大理。

唐朝大理寺设有卿一人,从三品,少卿二人,从四品上,大理正二人,从五品下,丞六人,从六品上,主簿二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府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狱丞四人,从九品下,狱史六人,亭长四人,掌固八人。问事一百四十八人,司直六人,评事十二人,从八品下,评事史十四人。。唐代大理寺官吏共计有三百余人,内部分工也较细。

大理卿为大理寺长官,职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用“五昕”来审察案件,即气昕、色昕、视昕、声听、词听。用“三虑”来使案件的审理更为合情合理。即~要明慎,以谳疑狱:二要哀矜,以雪冤狱;三要公平,以鞫庶狱。大理少卿为大理卿的辅佐,凡是各机构官员所送的犯徒刑以上的案件,九品以上官吏犯了要减免罪状的案件以及庶人犯流刑、死刑以下的案件都由其审断。如果被囚禁的犯人没有被审讯判决完,或被关押于监狱中案子还未结断,每隔五日一审断。对于因为拖延

。《隋书》卷25,《刑法志》,第714页。

。《1日唐书》卷44,《职官志三》,第】884页。

而长期被关押于监狱中没有被审问的,或知道其犯罪情况但推证不详尽的,或告一人犯数件案子,以及被告人有数罪,重罪已证明是事实,而轻罪还没有审决的,都加以审理判处。凡是中外官吏有犯罪的,已审断且已一卜奏皇帝,犯人仍然称冤,对该案件也要重新详细审理。。总之,凡重大疑狱,一般由大理卿,少卿亲自审讯。如,咸亨三年(672),张文壤兼大理卿,“旬日决疑狱事四百条。”。

大理丞的职掌是“分判寺事,正刑之轻重”。。与大理卿相比,大理丞担任判处一般刑狱的职责,大理丞定额六人,六人有所分工,一般分别受理尚书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领诸司及州府的案件。凡有案件,都要依据犯罪事实来定刑名。其中刑部丞掌“押狱”,管理监狱,按问囚犯及审理刑部移送的要犯案件。每一丞断案,其余五丞“同押”,即共同署名。如果有异议,则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犯徒刑以上的囚犯,要告诉囚犯与其家属所定的罪名,问其犯罪情况,如果犯人不伏,则允许犯人自己论理。若犯人无理就依犯人原先的犯罪情况断定罪名,再上报刑部,刑部覆核有不同或相同意见的,下于大理寺,大理寺再次详尽其情理上报,或重新判决。④。大理丞判刑是否公正允当,先要交大理正详定。

大理正职掌“参议刑狱,详正科条”,对案件的定罪判刑提出意见,审议其是否正确,并评议判案引用法律条文是否正确。凡是六丞断罪有不允当的,大理正则依法纠正。凡是内外官及爵五品以上的官,犯罪至弃市的,处决时大理正要监督。若皇帝外出巡幸京师长安,东都洛阳大理寺的卿、少卿随驾,只留大理正一人在寺中,以总揽大理卿辅佐的职责,皇帝巡幸到东都,京师大理寺卿、少卿随驾到洛阳,京师大理寺亦留大理正一人代行。主簿掌印以及“省署抄目,勾检稽失”,审阅案卷(公文、诉状、判决书等)摘由编目,检查文书簿籍的违制失误。凡官吏犯罪或雪冤,则依据所由文牒而立簿。录事掌“受事发辰。”狱丞掌“率狱吏检校囚徒,及枷杖之事。”即负责对监狱的管理。o

大理寺受理州府疑案,除把犯人押到京城审判外,有时还派法官前往外地审判案件。大理司直职掌“承制出使推覆,若寺有疑狱,则参议之。”评事掌“出使

o《唐六典》卷18,《大理寺》,第356页,[日】广池千九郎校点本,日本千叶,广池学

吲事业部,1973年版。

o《唐会要》卷66《大理寺》,第1148页,中华书局,1955年版。

o《新唐书》卷48,《百官志三》,第1256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六典》卷18,《大理寺》,第359页

。《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第1883页。

推按”,凡如果大理寺中有疑难狱案,大理司直也参与审议。贞观二十二年(6,18年)褚良遂提}b当重视法官,奏请设置评事十员,职掌出使审讯案件,后又增加二人,为十二员。“大理评事,掌出使推按,凡承制而出推长吏,据状合停务及禁锢者,先请鱼书以往。据所授予之状鞫而书之,若词日有反覆不能首实者,则依法拷之,凡大理断狱,皆连署焉”④凡外出审理的长官、属吏停职、拘押、监禁一类的案件,出使者须带有皇帝颁发的鱼符和敕书,再根据案情详细审问并记F来,若犯人的供词有反覆不能如实招供的,则依法拷问。会昌元年(841年)六月,大理寺奏“大理寺司直评事,应准敕差出使,请发印三面。”以免刑狱泄漏,州县烦劳。其年十~月,大理寺又奏请创置出使印四面。圆由此也可见大理寺官员准敕出使推问案件时,处断权多掌握在出使官手中,地方州县官吏有时都不得了解内中的审断情况。凡是大理寺审断案件,法官们即大理卿、少卿、丞、司直、评事都要连署其名,共同负责。问事掌“决罪人”,即对罪犯执行刑罚。。狱丞,职掌“率狱吏,知囚徒”,管理囚徒。。

由以上可见,唐代大理寺内部分工较细,法官们各自的职责都规定得较为明确,且各法官之间互相制约。如丞所审断的案件,大理正可以依据法律加以监督;所有大理寺断的案件,各法官们都要连署其名,对案件共同负责,这有助于增强法官们的责任感,防止法官枉法裁判。

第三节大理寺的其它职掌

大理寺作为中央审判机构,主要职掌审判,但大理寺也兼负有其它职责,主要包括对监狱的管理,参与修改律令,以及奉旨l临时当差出使。

一,对监狱的管理

唐朝凡是地方州县都有监狱。京兆、河南狱的治所在京师。各司有罪以及金吾捕获的囚徒,则关押于大理狱。“凡京都大理寺,京兆、河南府、长安、万年、

《唐六典》卷18《大理寺》,第359页。

《唐会要》卷66,《大理寺》,第1150页。

《旧唐书》卷44,《职官志三》,第1883页。

《唐六典》卷18《大理寺》,第356页。

河南、洛阳县成置狱。其余台、省、寺、监、卫府皆不置狱”。…每隔五F=i要对关押的犯人进行复查,“儿禁囚皆五F1一虑焉”。唐代复查囚犯由刑部及大理寺职掌,有时皇帝也会亲自复查犯人或派其它官员进行复查,定期查讯关押的囚犯有无冤枉,是否应该宽宥。对已经判决的案件,要依照囚犯所犯的罪行,写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申报刑部。监狱中的犯人如果出现逃亡、白伤以及伤害其他人的情况,要判狱吏徒刑一年,如出现犯人杀人、自杀的情况,判狱吏徒刑二年。狱吏要严格按照规定给不同的囚徒戴不同的刑具。如果犯人所戴枷、锁、杠不合制度,狱吏会被罚饷或处以杖刑。

“诸囚应禁而不禁,应枷、锁、杠而不枷、锁、杠及脱去者,杖罪笞三十,徒罪以上递加一等。回易所著者,各减一等。即囚自脱去及回易所著者,罪亦如之。若不应禁而禁及不应枷、锁、扭而枷、锁、极者,杖六十。”

“《狱官令》‘禁囚:死罪枷、{丑,妇人及流以下去杠,其杖罪散禁。’又条‘应议请、减者,犯流以上,若除、免,官当,并锁禁。’即是犯笞者不舍禁,杖罪以上合禁推。其有犯杖罪不禁,应枷、锁、扭及脱去者,杖罪笞三十;徒罪不禁及不枷、锁若脱去者,笞四十;流罪不禁及不枷、锁若脱去者,笞五十;

死罪不禁及不枷、锁、扭若脱去者,杖六十”。‘回易所著者,各减一等,’谓应枷而锁,应锁而枷,是名‘回易所著’,徒罪者,笞三十,流罪,笞四十,死罪,笞五十。囚自擅脱去枷、锁、杠者,徒罪笞四十,流罪以上递加一等,即因自回易所著者,各减一等。“若不应禁而禁及不应枷、锁、相而枷、锁、扭”并谓据令不合者,各杖六十。。

凡是犯死罪的犯人要戴枷和杠,妇人及徒、流刑罪犯戴枷不戴杠。官品在七品以上的罪犯,戴锁而不戴枷。判处杖刑、笞刑及因公事失误而犯罪者,以及年龄在八十岁以上或十岁以下者、肢体残废者、怀孕者、有侏儒症者,不监禁于牢狱中,也不带枷、锁,而只是拘押于官署中。。囚犯得病要给医药,如果犯人病重还要脱下械锁,允许家人入狱服侍。犯人是五品以上的官允许一人入狱服侍,是三品以上

《新唐书》卷56,《刑法志》,第141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六典》卷18,《大理寺》,第356页。

《唐律疏议》卷29,,囚应禁不禁条,第545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第144页。

官允许二人入狱服侍

管理监狱者不得将锥、刀、绳、锯之类的东西交给凶犯

‘‘诸以金刃及他物,可以自杀及解脱,而与囚者,杖一百;若囚以故逃亡及自伤、伤人者,徒一年;自杀.杀人者,徒二年;若囚本犯流罪以上因得逃亡,虽无伤杀,亦准此。即囚因逃亡,未断之间,能自捕得及他人捕得,若囚自首及已死,各减一等。即子孙以可解脱之物与祖父母、父母,部曲、奴婢与主者,罪亦同”。

掌囚、典狱之官,不得收受囚犯的财物,不得引导囚犯改变供词;如果管理监狱者收受财物为犯人报告通传消息,使犯人罪行的判决有所增减的,对管理者以枉法论处,依照枉法受财给予惩罚,绢一尺杖九十,一匹加一等,十五匹加役流,十匹绞。受赃得罪,罪不至减囚罪一等的,以及不收受财物,只为囚犯通传言语的,“减故出入罪一等”。导令犯人翻供及通传言语,囚犯由此得免于死罪或不当处死罪而处以死罪的,对监狱管理者处流三千里;囚犯由此得免于流罪或不当处流罪而处以流罪的,监狱管理者各减本罪一等。虽然教导犯人翻供及为犯人通传言语,但对囚犯的罪行无所增减的,处笞刑五十。若对囚犯的罪刑无增减而收受囚犯财物,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处,绢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若不是监狱管理者,而是有外人引导囚犯翻供,犯人罪刑由此有所增减,各减监狱管理者罪一等;若收受财物,在监狱管理者赃罪上减一等;若没有接受财物,在囚罪上减二等;虽然为犯人通传言语,但犯人罪刑无所增减,处笞刑四十。

“诸主守受囚财物,导令翻异;及与通传言语,有所增减者,以枉法论,十五疋加役流,三十疋绞;赃轻及不受财者,减故出入罪一等。无所增减者,笞五十;受财者,以受所监临财物论。其非主寄而犯者,各减主守一等。”。

刑部每年正月派使者巡复,每到一处,要检查狱囚的枷钮、粮饷,如果有不合制度的,则对管理监狱者依法论处。《唐律》规定:离家远的囚徒无粮饷时,狱

。《唐律疏议》卷29,与囚金刃解脱条,第546页。

。《唐律疏议》卷29,主守导令囚翻异条,第548页。

方要提供农粮,先记帐,待家人探监时再还。看管监狱的官吏要按标准给犯人提供衣食,不得从中克扣,凡是应该给衣食、医药而未给,应该让囚犯的家人入狱服侍而管理监狱者不许,管理监狱者要受杖刑六十;偷减囚徒粮食者,要受笞刑1I十,因此而致囚犯死亡的,要处以绞刑。

Ⅸ狱官令》:因去家悬远绝饷者,官给衣粮,家人至日,依数征纳。囚有疾病,主司陈牒,请给医药救疗。此等应合请给,而主司不为请给及主司不即给;

准令“病重,听家人入视”而不听,及应脱去枷、锁、扭而所司不为脱去者:所由官司合杖六十。以故至死者,谓不为请及虽请不即为给衣粮、医药,病重不许家人入视及不脱去枷、锁、杠,由此致死者,所由官司徒一年。即减窃囚食者,不限多少,笞五十。若由减窃囚食,其因以故致死者,减窃之人合绞。

大理寺对监狱的管理要受到刑部的监督,唐代刑部不设监狱,也没有典狱官。但它却是管理监督全国监狱事务的最高职能机关。太宗贞观年间定制,刑部每月都要向皇帝奏报一次京城地区禁囚的状况,大理、京兆府都要在每月二十五日以前将所管囚犯原由和关押时间申报刑部。刑部中的都官司分管狱政,登记囚俘及配没者的名册,监督监狱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提供狱囚必需的衣粮药疗等条件,依法受理狱囚的申诉等。

由此可见,唐代大理寺狱吏对监狱的管理比较规范,有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如刑具的使用,及对犯人生活的监管等都规定得比较详细。但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行为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在政治局势不稳定时,许多法规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在武则天掌权后,监狱管理就非常腐败、混乱,狱中有大量的滞囚。根本没有按照《唐律》的规定办事。又如,龙朔二年(662年)八月唐高宗下诏:

“如闻率土州县,留狱沿繁,困于办系,致于病死。一岁之中,数盈二百,……

今之所任,或亏政道,未详钦恤之旨,苟徇苛刻之明,幽执困滞,证逮遐广,寒暑相袭,风露交侵,淹乎年岁,成其疾苦,加以榜笞失度,桎梏违方,七诋

o’《唐律疏议》卷29,囚应给衣食医药而不给条,第549页。

深丈,生将安望,狱市之寄,何其爽欤。自兹以后,宜革前弊,罪无大小,不得稽留,其因疾患、及轻罪并笞杖等,虽法有恒规,恐典吏妄生威福,官人不存检校,或颜面嘱请,触类以之,若仍旧不悛,当加重罪,布告天下。知朕意焉。”。

武则天当政“专任刑杀以为威断”,“囹圄成市”,。囚犯寝处粪秽中,备受折磨。

玄宗恤刑慎罚,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大理少卿徐峤上奏“大理院狱,由来相传杀气太盛,鸟雀不栖,至是有鹊巢其树”。玄宗认为是宰相治理、法官平允的功劳,刑部大理官共赐帛二千匹。。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大理寺狱断死刑重罪只有五十八人。安史之乱后政治形势不稳定,叛乱力量长期存在,大理寺狱关押的犯人增多,被判处死刑的囚犯也随之增多,“西京文武官陆大钧等陷贼来归,……收付大理、京兆府狱系之”,陈希烈、郭纳、独孤郎等七人,“于大理寺狱赐自尽”。

④唐宪宗元和期间,不仅大理寺狱的管理混乱,而且连盐铁、转运等财政机关也“擅系囚,笞掠严楚,人多死。”或“岁千百数不能决”。

由以上可见,大理寺监狱管理的治与乱,是交替进行的,同时反映出唐朝政治形势的变化。实际的监狱管理情况与《唐律》中所规定的对监狱的管理具有很大的差距,监狱的管理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很大,许多时候在实际执行上违背了法律制定的初衷。

二、参予立法

大理寺官员除了审判案件外,还直接参与律令格式的制定和修改。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大理少卿韩仲良对唐高祖说“周代之律其属三千秦法以来约为五百,若远依周制,繁紊更多,且官吏至公,自当奉法,苟若徇己.

《唐大诏令集》卷82,《恤刑诏》,471页《1日唐一F5》卷50,《刑法志》,第2144页。《旧唐书》卷50,《刑法志》,第2150页。《jfl唐书》卷50,《刑法志》,第2151页。《续通志》卷285,《殷侑传》,第4768页商务印书馆,第1959年版。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岂顾刑名,请崇宽简,以允惟新之望。”赢祖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将《玎皇律》重新修订,使当时的司法审判简便了许多。。高祖又曾敕大理卿崔善为,大理丞房胄、给事中王敬业等检定律令,大致以《开皂律》为准,武德七年(624年)将所修律令颁示天下。

唐太宗即位时,大理少卿戴胄与魏征认为以前的律令太过严酷,于是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为断其右趾,应该处死的犯人由此许多得以保全性命。。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又敕太尉长孙无忌、大理丞元绍,刑部侍郎刘燕客等共撰定律令格式,IIj¥iJ有不便之处,都进行了删改。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诏日“律学未有定疏,每年所举明法遂无准凭,宜广召解律人条义疏奏闻,仍使中书门下监定”,于是太尉长孙无忌与大中大夫守大理卿段宝玄、朝议大夫守尚书右丞刘燕客等撰律疏成三十卷,第二年十月颁于天下,自此以后法官审理案件都引《疏》来分析案件。。开元年间,玄宗敕黄门监卢怀慎、大理评事高智静等删定格式令,取名为《开元格》。开元六年(718年),又敕吏部尚书兼侍中宋景、大理司直高智静等九人删定律令格式。。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又诏“刑狱之典,以理人命,死无再生之路,法有哀衿之门,……自今以后诸色律令杀人反逆奸盗及造伤伪十恶外,自余烦冗一切删除,仍委中书门下与刑部大理法官共详定,具件奏闻。”宪宗元和二年(807年)七月命刑部侍郎许孟容、大理少卿柳登、吏部郎中房式等在命妇院定开元格。@文宗大和七年(833年)十二月,刑部详定大理丞谢登新编“格后救”六十卷,令删落详定为五十卷。

由以上可见,大理寺官员也参与律令修改,但究竟是什么级别的大理寺官员才能参与律令的修改,唐朝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具体哪次由谁参加修订要由皇帝的诏敕临时决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灵活性。有时是大理卿、少卿,有时是丞,司直、评事等。但并非是所有的律令格式修撰都有大理寺官员参与。如,开成四年(839年)九月,中书、门下奏请两省详定刑法格一十卷,敕令施行。类似的无大理寺官员参与律令修订的情况不少。具体某次修订律令是否要求有大理寺官员参

《册府元龟》卷612,刑法部,定律令四,第734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同上书,第7343页。

同上书,第7345页

同上书,第7347页。

同上炜,第7349页。

与,也无明文规定,也是由皇帝的诏敕临时决定的。也有大理寺官员自己修订律令,但需要上奏皇帝,并由刑部或中书门下详定。由此也可见唐代有关立法权的规定并不完善,皇权高于法律。

三、受制出使

大理寺官员,尤其大理卿有时会受皇帝诏令出使。如大理卿刘元鼎在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出使吐蕃,第二年八月方自吐蕃回朝。。《旧唐书?吐蕃下》也记载,穆宗长庆元年九月,命大理卿兼御史大夫刘元鼎为充西蕃盟会使。唐代宗大历元年,命大理少卿杨济修好于吐蕃。。《旧唐书-吐蕃下》也记载“永泰二年二月,命大理少卿兼御史中丞杨济修好于吐蕃。”大理寺官员有时还代表唐中央到藩镇视察情况:当然,大理寺官员的主要职责是掌司法审判,其它职掌,由皇帝、宰相临时任命,并无定制。由此也可见,唐代司法与行政没有严格界限,司法官有时也从事行政职务。

第四节唐代大理寺的审判工作制度

一、审级制度

唐代诉讼实行县、州、中央三级三审制。唐律中规定有五刑,即:笞刑,分为五等,由十至五十,每等加十;杖刑,分五等,由六十至一百,每等加十;徒刑,分五等,由一年至三年,每等加半年;流刑,分三等,由二千里至三千里,每等加五百里;死刑,分二等,绞、斩。凡是杖刑以下的轻罪案件,在地方的由县官审理判决,在京师的由京兆府的法曹参军事审理判决,长安、万年两县由司法佐审理判决。徒刑以上罪案由当地上报所属县官审理,为一审;由县送}IbJ,l?I审,为二审;由州送报大理寺审,为三审。不可越级诉讼。

大理寺审判的范围是犯罪的中央政府官以及京城辖区徒刑以上案件,金吾纠获的罪人,也送大理寺审决。大理寺还负责审判刑部移交复审的地方死刑、疑案。在京城诸司杖刑以下的罪囚,则由当司审断,不用送大理。大理寺对流刑、徒刑判决后要送刑部复核。地方司法机关对死刑只有判处权,而无批准权,大理寺对死刑有审批权,但

。《资治通鉴》卷242,唐纪58,穆宗长庆二年(822)八月,第7820页,中华书局,

1956年版。.

。《资治通鉴》卷224,唐纪40,代宗大历元年(766)二月,第71bq页。

。《全唐文》卷513,于公异《代崔冀公贺登极表》,第521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要申报刑部,由中书门下详复。死刑还要上奏皂帝批准后才能执行。对审判不肖的案件,火理寺有否决权,可以驳回其审判。若是处杖刑、笞刑等罪刑,大理寺可独自判决。若是特别重大的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与刑部、御史台组成“三司”,联合审讯。大理及京兆、河南判处徒刑的案件要上报刑部审核,官员被判刑后又昭雪或减刑的案件,也要上报刑部审核,如果案情清楚,引用律文无误,量刑适当,即批复卜^来交原审官署执行。如有不当者,刑部则加以驳正。大理寺和各州判处流刑、死刑的案件,以及要除、免、官当的案件,都要写明案件事实申报刑部,经过刑部复核,情节清楚,罪刑相当则奏请皇帝裁决。若案件情节不明,罪刑不当,在京外的由刑部派遣官员到案件发生地点复审,在京城的发交刑部复审定案。

由此看出,大理寺负责具体案件的审判。刑部是大理寺的上级机构,对大理寺所判决的流刑以上的案件有复核和监督权。但刑部不是一级审判机构。即使在与大理寺、御史台共同组成“三司”,审理重大案件(称三司推事)、受理冤案申诉(称三司受事)的情况下,也并不具有独立的审判机构的性质。对于应当报刑部批准复核的案件,大理寺不得擅自决断。“诸断罪应言上而不言上,应待报而不待报,辄自决断者,各减故失三等。”唐代规定杖罪以下的案件,由县判决,县断定,送州覆审。大理寺及京兆府决断判徒刑的案件以及官人犯罪的案件,以及审断后有雪冤减免的案件,要申报尚书省刑部,刑部覆审认为没有不当之处,则下发大理寺;如有不妥当之处,刑部要进行驳正。对死刑案件,还要向皇帝申报。若不依此程序办案,是“应言上而不言上”;如果所审判的案件申报上级,应该等待上级的批示而没有等待上级的批示,法官就擅自决断的,对法官要“各减故、失三等”,即在故意、过失错判罪上减轻三等作为法官的罪行对法官进行处罚,故意不申报上级,故意不等待上级批示的,在其所判决的罪行上减三等,则是对法官的处罚;如果由于过失没有申报上级、由于过失没有等待上级批示的,在《职制律》中规定的办公事过失罪上各又减三等对法官进行处罚。如果是判死罪的案件没有得到上级批示,辄擅自处决,对法官要判处流刑二千里正。。

“凡告言人罪,非谋叛以上,皆三审之。”。即控告他人犯罪,不是“十恶”重罪的谋反、谋大逆及谋叛,都要三审。受理诉状的主管官署的负责官员,要明白确切地告知控告人,如果所告内容不符合事实,则要对原告治以诬告罪。每次审理都要隔…日接受诉状,开庭审问。若案情严重急迫,不及时审理将产生严重后果的不在此列。

o《唐律疏议》卷30,应言上待报而辄自决断条,第561页。

。《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第146页。

为方便法官们审判犯人,唐代规定各司法机构问可以互相提审犯人,其它机构耍加以配合。

“诸鞫狱官,停囚待对问者,虽职不相管,皆听直牒追摄。‘虽下司,亦听牒至不即遣者,笞五十;三日以上,杖一百”。。

直牒追摄,指案件的相互管辖权。“虽下司,亦听”,即大理寺以及州、县法官,须要审问在其它司法机构的犯人,都可以直接发牒追摄。牒至,都必须立即遣送。不及时遣送的,要被处以笞五十,拖延三日以上的,要被处杖刑一百。

二、依法定罪

虽然唐朝是专制的皇权社会,人治大于法治,但大理寺官员审判案件时一般仍必须依法定罪。唐代法令分为律、令、格、式,它们都是法官断案的依据。唐代对此作了严格的规定:

“官吏断案,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凡断狱之官,皆举律、令、格、式正条以结之。若正条不见者,其可出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可入者,则举轻以明重。”“凡有罪未发及已发未断,而逢格改者,若改重者依旧条,轻,从轻法。”。

“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若数事共条,止引所犯罪者,听。…‘犯罪之人,皆有条制。断狱之法,须凭正文。若不具引,或致乖谬。

违而不具引者,笞三十。”。

唐代还规定对于皇帝临时所下的部分制、敕不能成为法官们以后断案依据的,法官则不得将其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若有违背,法官也要受到惩罚。

。《唐律疏议》卷29,鞫狱官停囚待对牒至不遣条,第555页。

。《唐六典》卷6,《尚书刑部》,第147页。

。《唐律疏议》卷30,断罪不具引律令格式条,第561页。

tc诸制敕断罪,r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若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制敕,量情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若有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

所有这些针对法官的法令,大理寺法官都必须遵守,在审判案件时要引用律、令、格、式、正文,大理寺法官无论是故意错判还是过失错判,都要受到处罚,这能督促大理寺的审判客观公正,对于限制大理寺法官的徇情枉法,也能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为了能让法官们更好地依法断案,唐高祖曾对负责删改隋《开皇律》的大臣们说:设置法令,就是为了让大家理解,而以往朝代的法令用语隐晦,执法之官因此得以循私舞弊,应当重新刊定法令,使其容易明白。。贞观元年(627年)八月,唐太宗下诏,要求以后官吏做事必须遵守法令,如果与律令有所乖违,有关部门要加以纠问弹劾。。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高宗诏日:

“今既科格成备,宪制久行,讯鞫之法,律条具载,深文之吏,犹乖遵奉,肆行惨虐,会靡仁心,在含气之伦,禀柔脆之质,乃有悬枷著树,经日不解,脱衣迥立,连宵忍冻,动转有碍,食饮乖节,残酷之事,非复一途,楚痛切心,何求不得,念及于此,深以矜怀,又投匿名书,国有常禁。……自今以后,内外法司及别敕推事,并依律文。勿更别为酷法。其匿名书,并宜准律处分。”。

大理寺法官断案必须以诉状所告案情为依据,对于诉状上没有列出的罪行不得加以审讯,若不按此要求审理案件,法官则要受到法律的惩治。

“诸鞫狱者,皆须依所告状鞫之。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

“推鞫之官,皆须依所告本状推之,若于本状之外,傍更推问,别求得笞、杖、徒、流及死罪者,同故入人罪之类。若因其告状,或应掩捕搜检,因而检得别罪者,亦得推之。其监临主司,于所部告状之外,知有别罪者,即须举牒,别更纠论,不得

《唐律疏议》卷30,辄引制敕断罪条,第562页。

《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第2292页。

《唐大诏令集》卷82,《纠劾违律行事诏》,第470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唐大诏令集》卷82,《法司及别敕推事并依律文诏》,第470页。

因前告状而辄推鞫。若非监临之官,亦不得状外别举推勘。”。

法官审断的案件必须公平、适当,如果量刑不当,法官则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法官故意增减案情罪状影响案件的定罪量刑的,如果法官听说有恩赦而故意论决犯人,以及指示引导犯人作伪供的,法官都要受到法律制裁。若犯人无罪而判处有罪,对法官以对犯人所判罪论处,犯人当从轻判而重判的,以犯人所加重的罪刑对法官进行处罚;如果法官改变罪刑:当判笞刑的判为杖刑、当判徒刑的判为流刑,也以所加重的罪刑对法官加以处罚。犯人有罪而判为无罪的,也照以上处罚。

如果是由于过失判刑过重,对法官的处罚减轻三等,由于过失判刑过轻的,对法官的处罚要减轻五等。

“官司入人罪者,谓或虚立证据,或妄构异端,舍法用情,锻炼成罪。故增减情状足以动事者,若闻知国家将有恩赦,而故论决囚罪及示导教令,而使词状乖异。

或虽非恩赦,而有格式改动;哉非示导,而恐喝改词。“若入全罪”,谓前人本无负犯,虚构成罪,还以虚构枉入全罪科之。。

“诸断罪应决配之而听收赎,应收赎而决配之,若应官当而不以官当及不应官当而以官当者,各依本罪,减故、失一等。”。“诸断罪应绞而斩,应斩而绞,徒一年:自尽亦如之。失者,减二等。即绞旋,别加害者,杖一百。”。

唐代审判案件的方法主要用五昕。五听是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日听。辞听,观察犯人的言语是否通畅;色听,观察犯人的神色是否泰然;气听,观察犯人的呼吸是否均匀;耳昕,观察犯人聆听时是否惶惑;目听,观察犯人的眼神。五昕,主要是察颜观色,是法官断案的重要方法。唐代对法官断案枉纵规定了严格的惩罚条例,“凡断狱而失于出入者,以其罪罪之。失入者,各减三等;失出者,各减五等。”@所有这些有关法官审判案件的法令,大理寺法官也都必须严格遵守,如果有所违背,则要受到严厉惩处。

《唐律疏议》卷29,依告状鞫狱条,第555页。

《唐律疏议》卷30,官司出入人罪条,第562页。

《唐律疏议》卷30,断罪应决配而收赎条,第572页。

《唐律疏议》卷30,断罪应斩而绞条,第573页。

《旧唐书》卷50,《刑法志》,第2139页

崇圣寺三塔的作文

崇圣寺三塔的作文 本文是关于云南的话题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处,西对苍山应乐峰,东对洱海,小编收集了崇圣寺三塔的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城西北应乐峰下,是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在星期六中午,爸爸、妈妈带我去三塔公园游览,穿过公园大门,是一条由大理石铺成的路,路很宽阔,两边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抬头一看,就看到了“永镇山川”这四个大金字,后面就是雄伟壮观的三塔了。 我们首先来到了聚影池,聚影池是葫芦形的,水深一点八米,池内一条条小鱼清晰可见,在清洌的水中欢快地游玩,池水把三塔倒映在其中,真是巧夺天工。接下来,我迫不及待的跟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向着三塔走去。看,最高最大的塔叫千寻塔,高六十九点一三米,有十六层,塔平面是四边形的,这是唐朝时期的建筑。南北两座小塔是宋代建筑,平面呈八角形,高四十二点一九米,其中一座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了,可是仍然挺立在绿树丛中。三塔是用特制的砖砌成的,塔身洁白,看上去庄严肃穆。 崇圣寺的建筑群气势宏伟,让人应接不暇,不知该从何处看起。最前面的是雨铜观音殿,导游对我们讲解传说人们在铸造观音像时,

铸到一半铜用完了,正在人们着急的时候,天上下起了铜雨,人们就收齐了铜,铸成了观音像。因此这尊观音像称为雨铜观音。接着是天王殿,进了天王殿,就有四大天王站在两旁,非常威武。我们还游览了弥勒殿,玩了转金桶。我们来到了十一面观音殿,中间的观音又高又大,而且有十一面脸,十分有趣。后面就是罗汉堂,五百罗汉分布四周,形态各异,都有名有姓,有的站,有的坐,还有的骑在动物身上,这些罗汉微笑着看着大家,栩栩如生。最后,我们来到了大雄宝殿,宝殿门口有哼、哈二将把守,一个张嘴,一个闭嘴,威风无比。风景最好的是望海楼,站在高处往下看,全大理城的风景尽收眼底,真是美不胜收,令人难忘。 三塔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历经多次地震,都没有倒下,真是太神奇了。这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大理人民知识、文化和智慧的结晶。重建后的崇圣寺更加瑰丽多彩,再现了南诏古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建议大家也到崇圣寺三塔去看一看,探索三塔的不倒之谜,领略崇圣寺的庞大气势。 第二篇:崇圣寺三塔 今天,我们来到了大名鼎鼎的大理,这里有一处举世闻名的寺庙——崇圣寺。它以金龙、三塔而闻名世界,是不少人心中的向往。 进了崇圣寺大门,一切都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青砖红瓦,金色的条幅,让人立刻感觉到这里是佛香圣地。 再往里走,就会看到一百零八棵菩提树,据说它们代表着一百零八位高僧。这些菩提树一棵棵笔直矗立,真是如同一百零八位高僧在

论唐代婚姻法律制度

唐代婚姻的习俗和其发展的特点 在中国法制史上,唐律集封建法律之大成,居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作为其内容之一的婚姻法,也是后代各朝婚姻立法的典范,唐律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在婚姻家庭法律领域所推崇和维护的伦理道德,对于家庭关系的稳定,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它的立法指导思想、内容不仅有时代特色,而且深刻影响了后世,当代对唐代婚姻立法成功经验的启示与局限性的认识,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婚姻立法也可提供历史明鉴,也可使我们更好地完善和实施我国的婚姻法律制度。 一、唐代法律制度的历史地位 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政治、文化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唐代的律令制度是秦汉以来国家制定法发展之集大成,也是中国封建法律最为成熟的阶段。律疏是汉代以来法律学发展的结晶,堪称中国古代法律的典范。唐律、疏律对后世法典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终南宋(1279年)之世,一直作为现行法延续实施。因此,唐律是中国古代一部有着承前启后作用的法典。唐代的律令制度对于古代周边国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相关响。日本以及当时的朝鲜半岛的高丽、百济、新罗三国受唐代法律的影响更为深远。笔者对唐律在婚姻方面的立法思想和相关规则进行探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最为成熟的时期,唐律是我国保留下来的较完备的古代成文法,其主要特征是体现了礼与法的完美结合。“礼教”伴随着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存留,并深刻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二、唐代婚姻法的主要内容 隋唐时期的中国古代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经过绵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成熟和完 备。 (一)结婚年龄的规定 据记载,唐代曾先后有过两次关于结婚年龄的诏令,第一次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即下诏令:“其庶人男女之无家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皆任同类相求,不得抑取。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并须申以婚媾,命其好合。”规定的年龄为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必须婚媾;第二次是在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发布了一条新的诏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嫁。”将以前的结婚年龄提前为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唐太宗的诏令中“须”申以婚媾即应该婚嫁,对于婚聘年龄的规定具有强制性,这在唐朝初年那种特殊形势下,实行早婚制度对解决劳动力短缺、稳定社会秩序有着积极意义。延至唐玄宗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问题使得当政者有必要采取某些措施以抑制人口的过快增长。而唐玄宗颁布诏令为结婚设置一个许可年龄的限制,可能正是减少人 口的措施之一。 (二)基本原则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我国古代婚姻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媒妁之言”是中国古代男女婚配的先行条件。由此可见,“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自古是婚姻缔结的必备条件,唐代也

简论唐代刑事法律

简论唐代的刑事法律 法英3班周丽媛 学号:0908074 《尚书-吕刑》中有一句话:“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这句话是说:犯罪有轻有重,刑罚在惩治犯罪时要根据犯罪的轻重处罚。此外,统治者在使用刑罚时,也要考虑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乱世的刑罚会比较严厉,而盛世的刑罚会相对宽缓。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对的强国,而唐朝的刑罚制度也相对较为审慎与宽缓。下面就唐朝刑事法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简论。 一、关于五刑和刑法原则 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与之前历代相比,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程度。唐代的刑罚制度基本上继承隋制,以“五刑”为其法定刑种。唐代的五刑是:笞、杖、徒、流、死。 1.笞刑:笞刑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主要用于对轻微犯罪行为的“惩诫”,带有耻辱刑与教育刑的含义。笞刑分为五等:笞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 2.杖刑:杖刑是仅重于笞刑的次轻刑种。唐代拷讯人犯的杖称“讯囚杖”,而决罚犯人则用“常行杖”,用常行杖击打犯人的背、腿或臀部。杖刑分为五等:杖六十、杖七十、杖八十、杖九十、杖一百。 3.徒刑:徒刑是较笞刑、杖刑更重的刑种,是在一定期间内剥夺犯人人身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的一种刑罚。徒刑犯人劳作时必须身带钳或枷等刑具。徒刑也分为五等:徒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 4.流刑:流刑是重于徒刑,而仅次于死刑的重刑,是将犯人遣送到一定距离之外的边远地区,并在一定期间内强迫其服劳役,期满后非经特赦不得擅自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唐代流刑犯人也必须戴钳或盘枷,一方面束缚其自由以防止脱逃,另一方面也是示以“奴辱”,标明其身份。流刑分为三等:流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三流俱役一年。我认为流刑的确立其实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汉晋以来刑罚制度的困境,就是在死刑和徒刑之间,找到了一种轻重较为适中的刑罚。流刑确立后,在刑罚制度上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流刑自中唐开始反而趋于不稳定。 5.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者生命的极刑。唐代死刑法定的方式有两种:绞刑与斩刑。与以前历代各种残酷的生命刑相比,唐代死刑的方式确实显得比较宽缓、文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唐朝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立法指导思想。 唐朝的刑罚用于政治性犯罪或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其适用原则有: 1.十恶重惩原则。 2.贵族官僚犯罪减免原则。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保护贵族 权利的表现。由此可见唐朝并没有按照其制定的法制指导思想而依 法行事。其实不管是古代的社会还是现代的社会,我们都绝不缺乏 优秀的思想,优秀的体制,只是在实施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而我 们当今的法治时代,究竟还要多久才能真正实行法治,还需要我们 每个人做出努力。 3.“累犯”加重原则。累犯是指被官府判决,构成三次以上犯罪的罪 犯,均、都要加重处罚。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网络教育学院05(2)历史专业李拴昌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表现在许多方面,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婚姻状况、妇女、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愚生将感激不尽。 一: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

唐朝法律制度

唐朝 唐初法治指导思想: 一、礼法结合,缺一不可。《唐律疏议,名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二、内容要统一、简约和稳定。 三、慎重行罚。 唐朝立法概况: 一、法律形式:律、令、格、式、典。 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 1、律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刑事法律,是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据。 2、令是国家规章制度的汇编(正面的积极指导的法规)。 3、格是皇帝发布的各种敕令的汇编(以禁止为主的单行法规) 留司格:留在尚书省下属24个司总使用的格;散颁格:颁发至全国各州、县使用的格。 4、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 知识串联:格起源于东魏《麟趾格》,式起源于西魏《大统式》 5、典指《唐六典》,总结了以往组织法立法的经验,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系统地规定了唐朝组织法的内容,并对以后的组织法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辨析:律令格式有明确的分工和明显区别。律偏重于消极惩治犯罪,令格式侧重于积极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次,违反了令格式要依律科刑。 唐律的制定: 《武德律》——唐高祖李渊——第一部 《贞观律》(唐律):长孙无忌、房玄龄对《武德律》修改。修改内容: 1、增设加役流,将其作为死刑的减刑,介于常流与死刑之间。 2、区分不同的反逆罪,缩小缘坐处死的范围。 3、完善了五刑、十恶、八议、请、减、赎、官当等主要制度。 至此唐律即定型,以后修改极少。 《永徽律》及《律疏》——唐高宗、长孙无忌,12篇500条 唐高宗编纂《永徽律疏》原因: (1)、科举考试的明法缺少统一标准,有必要对律文作个统一官方解释,以解决考试问题。(2)、由于对律的认识不同,各地在定罪量刑中出现畸轻畸重的情况,有必要对律文作统一解释,以解决司法问题。 《永徽律疏》共30卷,又称《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刑法典。 4、《开元律》——唐玄宗,李林甫刊定。 唐律的结构: 第一篇:《明例律》(刑罚总则),6卷57条,主要规定唐律的指导思想和一般原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第二篇:(编排根据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排列)《卫禁律》,规定侵犯皇宫警卫和国家关津要塞保卫等方面的犯罪。 《职制律》,规定违反官吏职务方面和有关行政公务方面的犯罪。 《户婚律》,规定妨碍或破坏户籍、土地、赋税管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犯罪。

唐代婚姻制度及其限制的法理思考

论文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律被称为封建法制的典范,而其中的婚姻制度更是独具特色,即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本文阐述了唐代缔结婚姻和解除婚姻的制度及其限制性规定,凝练出唐代婚姻是礼律融合的产物、受民族互化融合的影响、唐代妇女法律地位进一步提升等观点。本文认为通过研究唐代婚姻制度及相关法律关系的变革,对于完善我国当代的婚姻制度,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下的和谐婚姻制度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唐朝缔结婚姻解除婚姻 唐代的婚姻制度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立法的成熟时期,无论是法律内容、立法技巧,还是法律形式、调整手段,都比以往历史时期的法制成熟与完善。唐代的婚姻制度一方面继续体现礼法融合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呈现出婚姻开放性的特点。这些不仅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同时对日本、缅甸等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唐代缔结婚姻的法律制度 在婚姻的缔结方面,唐代承袭着旧有的礼制,遵从“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实质要件,传统的“六礼”程序是成立婚姻必备的形式要件。同时,在婚姻缔结方面,唐代的《唐律疏议》中还有“嫁娶违律”和“违律为婚”的禁止结婚情形。 (一)实质要件 第一,缔结婚姻须符合“一夫一妻”制度。在封建时代的上层社会,一夫一妻制更多的表现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唐朝的婚姻制度也不例外。唐《贞观令》规定:贵族官僚除正妻外,侧室也各分等级。《唐律疏议》规定:“有妻者不得复娶妻,违者徒一年”、“不得乱妻妾位,违者处徒刑”。 第二,缔结婚姻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唐律疏议》确立了父母及尊长享有主婚权。规定“男不自专娶,女不自专嫁,必由父母”;又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可见,唐律已正式将行媒规定为婚姻成立的法定要件。《唐律疏议》还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媒人各减首罪二等。”由此可见,媒人在成立婚姻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需要承担仅次于主婚人的法律责任。 第三,缔结婚姻须遵循“同姓不婚”。中国自古同姓不为婚,这一原则同样为唐律所秉承,《唐律疏议》规定:“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二年。”但对于同宗异姓,则不在禁例;原本同姓,被皇家赐予他姓,众所共知者,属在禁之例;即使对音同字异之姓,如“许”与“徐”之类,都不得为婚。唐朝禁止同姓为婚,是为防止辈份混乱,维护礼所倡导的伦理道德。 (二)形式要件 唐代缔结婚姻需要履行“立私约”、“报婚书”和“六礼”程序。 “立私约”是男女双方尊长缔结婚姻关系的口头协议,包括对对方生理或其他方面一些缺陷的认可。“报婚书”是双方尊长以书面形式提出和答应订立婚姻关系。唐律规定,已报婚书的许嫁女不许反悔,悔者受杖六十的处罚。而男家自悔无罪,仅不能追回聘财,可见婚书对男女双方的约束是不平等的。“六礼”程序,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是指男家委托媒妁以雁为礼物,向女家求婚,《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问名”,指男家请媒妁求取女方姓名、生辰等情况,向宗庙卜问婚配吉兇。“纳吉”,是男家将卜问所得吉兆通知女家,唐朝的纳吉主要是将“报婚书”送达女家,女家答书许讫。“纳征”,是男家向女家送交聘财,正式订婚,《仪礼·士昏礼》孔颖达疏:“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唐高宗时期曾规定根据官品高低缴纳不同数量的聘财,庶人则以礼而行。“请期”,即请定婚期,择取吉日成婚,《仪礼·士昏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最后一个程序是“亲迎”,即成婚之日,男方亲自前往女家迎娶。经过“六礼”程序,男女双方缔

唐代宦官专权概述

唐代宦官专权概述 08级历史学 石越 20080301039

摘要:宦官专权在我国历史上可谓屡见不鲜,历朝历代都由宦官参与国家政权管理的例子。而唐代的宦官专权则是历代最为严重的,唐代宦官不仅把持朝政,甚至连皇帝的废立都由他们掌握,唐代宦官专权持续时间之久,预政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本文将从特点、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唐代宦官专权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唐代;宦官专权;概述 一提到“宦官”一词,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因生活所迫而被迫进宫服侍贵族的人,他们不仅每天负担着沉重的劳动,而且还会受到伦理道德观念的鞭挞,在加上他们的社会地位底下,可以说“宦官”纯粹就是宫廷内部的奴隶。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时期,宦官阶层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 一唐朝宦官专权的特点 首先,宦官队伍逐渐的官僚化。自从秦汉以来,大部分宦官地位都是十分卑微的,只有少部分的上层宦官才能够跻身于官僚队伍中来。而到了唐朝时期,随着宫刑制度的废除,宦官队伍的主要来源已经不再是被迫在内廷服役的宫刑罪犯,这也就为宦官性质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当时,尽管宦官表面上仍是君主家奴的身份,但他们已经成为封建官僚集团的特殊组成部分,宦官入朝为官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宦官地位的提高也反映在社会风气上,人们把入宫当宦官看作是“入仕”,宦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与普通官员一样,可见宦官这一职业已经被人们承认并接受。除了宦官地位的上升外,“宦官机构逐步的衙门化,内侍省的设置,使得宦官在中央政府内有了独自把持的机构”,【1】并且宦官也不再单纯的管理君主生活起居事务了,宦官开始逐渐渗透到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之中,为以后宦官干预朝政埋下了隐患。宦官队伍的官僚化,一方面体现了唐朝宦官地位的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宦官队伍性质已经由单纯的家奴转变为政权管理者。 其次,唐朝宦官专权逐渐合法化。宦官干涉朝政本事谕制,僭越之举,宦官只准参与内廷之事,不能参与国家政权管理。但是到了唐朝,宦官权力大大扩展了。上面提到了宦官成为官僚集团特殊的一部分,这种转变本身就是对宦官专权的一种默认,而宦官势力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渗透,也为宦官专权提供了便利。甚至连当时的一些政策也为宦官干预朝政提供了依据。例如,“监军制度的确立,使得宦官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地方军政事务,监视制约出征将帅及藩镇节度使……宦官养子制度的存在,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以家族姓氏出现的宦官集团的生存合法性。”【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宦官干预朝政的制度化和合法化,可以让宦官更加有恃无恐的参与朝政,为日后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 二唐朝宦官专权的原因 唐朝宦官的官僚化和宦官干政的合法化不仅是其特点,还成为日后宦官专权的内在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外在因素成为宦官专权的催化剂。 第一,皇权的消长成为左右宦官专权的一个重要因素。唐朝前期,封建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三省六部制的推行,使权力尽在皇帝一人之手,这样就有效地遏制了宦官势力。唐玄宗后期,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王室内部不稳,皇位频繁更迭,皇权削弱,这便给了宦官势力以可乘之机,他们趁机把持朝政,扩张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唐中后期,君主大多昏庸无能,不能很好的行使皇权,皇权旁落,也易于导致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 [全称: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简称或俗称:崇圣寺三塔,崇圣三塔,大理三塔,三塔 总体概况: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第一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组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组成,呈鼎立之态,远远望去,卓然挺秀,俊逸不凡,是苍洱胜景之一。 建造情况: 据《南诏野史》(胡本、王本)、《白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当时崇圣寺与主塔建造时,寺基方7里,圣僧李成眉贤者建三塔,屋890,佛11400,铜40590斤,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保和十年至天启元年(公元834至840年),费工708000余,耗金银布帛绫罗锦缎值金43514斤。 建筑组成: 崇圣寺遗址: 崇圣寺原在三塔之西,靠苍山一面,其山门距三塔主塔约120米,是南诏国第1 0代王劝丰右时(公元824—859年)所建,时为南诏国后期。南诏国中期崇佛之风兴起,到劝丰右时已达极胜,佛寺遍于云南内,有小寺3千,大寺8百。经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较南诏更为发展。因此,大理国就有“佛国”、“妙香国”之称。崇圣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崇圣寺所崇之“圣”为观音。当时,大理地区对观音崇拜极为胜行。 崇圣寺三塔: 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底宽9.9米,现存高度69.13米,16层,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是中国现存座塔最高者之一,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造型上也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的典型塔式之一。塔以白灰涂面,每级四面有龛,相对两龛供佛像,另两龛为窗洞。塔内装有木骨架,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循梯可达顶层,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塔顶有金属塔刹宝盖、宝顶和金鸡等,底部镶嵌着镌刻在大理石上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此为沐英后裔明代

大理古城内主要景点

大理古城内主要景点 大理古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在南诏和大理国的王都羊苴咩城基础上改建而成。大理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时洱海地区“河蛮“时期,当时河蛮人就已经在这里建筑了城邑。汉元狩元年(公元关122年)汉帝派张骞出使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在那里意外地发现了四川产的布料和筇竹杖,从而证明了有一条由四川经大理通往西域,贯通东南亚和西亚的”蜀毒古道“。由于大理所具有的优越自然条件,给古道长途跋涉者提供了休息的乐土。那时,多种文化体系在这里交汇,从而造就了大理,使其成为中原与东南亚及西亚文化交流的古都。从公元7世纪中叶至13世纪末的500多年里,作为南诏和大理国的王都,大理曾经长期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朝康熙“削藩”之后,大理云南提督驻地,是云南军事重镇。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时任云南提督的偏图为大理城题写了“文献名邦”匾,推崇大理文化积淀的深厚。苍山环抱、洱海前襟的地理位置和“家家院里繁花开,户户门前清泉淌”,以及“天气常如二月天,花枝不断四时新”的自然环境,使大理成为闻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 大理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一身,这在全国也属罕见。 文献楼 地点:大理南门外约1公里 文献楼曾是大理古道上的一座门楼。原楼位于南城楼南1公里,为两层硬山顶门楼建筑,上檐下挂有“文献名邦”匾。该楼于1998年重建,1999年4月竣工。重建的文献楼为重檐歇山顶城楼式建筑,三层钢盘砼结构,建筑面积1630.24平方米。 双鹤桥 地点:大理古城南门外,跨苍山中溪 双鹤桥为大理古城通南的重要津渠。大理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推测此桥也应为建城时同建。桥为条石所砌的单孔券拱桥,跨度8.6米,拱高距河底4.9米,桥孔宽8.7米,桥于路面平齐,两侧有高60米的护栏。1985年公布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进行了重修,改为三桥,中为车马路桥,左右两桥为人行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滇黔桂纵队第七支队烈士纪念碑 地点:大理古城复兴路南段 烈士纪念碑为1952年中共滇西工作委员会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立。西面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滇黔桂纵队第七支队烈士纪念碑”,东刻“烈士永垂不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危害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发展及危害 作者:蒙一星,高阳 兰州一中 2014届高二(14)班 关键字:宦官制度,发展,危害,心理 摘要:宦官是指古代宫廷 中事奉君主及其家族的 人群,一般由被宫刑后的 男性充任。在中国长达数 千年的文明史上,宦官与 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 制制度紧密联系,是整个 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 要成分。本文将从客观的 角度对中国古代宦官制 度做简单介绍并对其加 以评析。 一.宦官制度的起源与发展概要 1.名词辨析 “太监”一词明清以后才出现的,从前人们可不这样称呼这些人,早在明清以前,这些人被称为“阉人”,也有叫“中官”等的,当然叫得最多的,还是“宦官”。那么什么是“宦官”呢?“宦”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宦”就是“养”的意思。宦者养也,古人云“养阉人而守宫使”,这意思就非常明确了,养个阉人,守在宫里使唤。而且这行业还不分国籍,不光咱中国有,外国的宫殿里也有。据说“太监”这个词在英文里的发音就源自希腊语,翻译成中文就是守护床铺的人。根据《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但实际上这不完全正确的,太监本为明清时期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的掌印太监才能享有的尊称。宦官、太监尽管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中的特有人员,而且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宦官在西方传说中最早是古代亚述国王的美丽王妃所创。而在中国,“宦官”之称却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它是在皇宫中为

皇帝以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东汉以前,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据《后汉书·宦官列传》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可见,“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才有的事情。这时阉人才能与宦官等同起来。宦官多是幼年入宫(大多17岁以前,各朝代有所不同),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由于其无后,被准许收领养子,更有甚者可以娶妻。到了明朝,太监和宦官有了较固定的关系。充当太监必是宦官,明代宦官并不都是太监。太监是宦官的上司,是具有一定品级、俸禄的高级宦官(即明清时期宦官所领二十四衙门的掌印太监)。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是从清朝开始的。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称为太监。清代太监至暮年是可以还乡养老的。 2.制度发展沿革 宦官大约从殷代就已诞生,甲骨文中有特殊字可证。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诗经》、《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秦国宦官嫪毐受太后宠幸,权势显赫,封为长信侯。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 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作为一种特殊政治势力,对许多朝代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唐代设内侍省,其长官为监及少监。 元代的太府和各监,多有“太监”一官(如仪文监、典牧监、典室监、太府监等均设太监)。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 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我国历代宦官的人数以明朝为最,号称l0万。清朝改革了明代臃肿的太监机构,并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即宫规宫法,将明崇祯末年的9万多太监,削减为9000人。 清代相沿,太监成为宦官的专称,设总管太监等为首领,隶属于内务府。清朝太监的等级极其严格,清朝宫廷内设有管理太监的机构称“敬事房”,又谓“宫殿监办事处”。 二.典例分析 1.杨思勖 杨思勖,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

崇圣寺三塔导游词

大理 大理是滇西高原上的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并且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大理古称叶榆,因五代时白蛮首领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而得名。唐宋时,大理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理的名胜有苍山、洱海、古城及蝴蝶泉,我们今天要游览的是崇圣寺三塔,它已成为大理旅游的标志。 崇圣寺概况 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北1.5公里处,东临洱海,西靠苍山应乐峰。 崇圣寺建成的时间为南诏国后期,为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824—859年)所建。建成之后即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活动的中心,到大理国时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故崇圣寺有“佛都”之誉。 崇圣寺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提到的天龙寺。崇圣寺壮观的庙宇建筑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烧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 崇圣寺中的“圣”指的是观音,大理地区观音崇拜极盛,一年一度的三月街也称观音街。《续云南通志》记载:“崇圣寺前有三塔,寺内有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时董善明铸。” 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AAAA级旅游区。 崇圣寺到了,请随我下车。 塔的基本知识 进入大门,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位于台阶之上的三塔。前方正中较大的称千寻塔,两侧位置靠后的塔规模较小一些。 塔起源于印度,最早用于藏佛的舍利,形状为一个半圆形坟冢。传人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演化出丰富的形式,有楼阁式、密檐式、覆钵式、金刚宝座式等。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塔均为密檐式。

大理地区盛行建塔,除三塔外,还有一塔、蛇骨塔等。 千寻塔 千寻塔全名为“法界通灵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诏劝丰佑时期,据说是唐代恭韬、徽义两位工匠用了48年时间设计建造的。 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高69.13米,共有16层,是我国少有的层数较多的偶数层塔。 塔的结构为密檐式空心砖塔,塔心中空,古时有井字形楼梯供人攀登。 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每层正面中央开券龛,龛内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两边龛为窗洞。两层窗洞的方向交替错开,以利于塔内的采光和通风,同时交错开窗有利于塔的坚固性。 塔檐越往上间距越小,自第三、四层起逐渐向内收束,最后收束于塔顶。使得塔身的外形轮廓不是僵硬的直线向上,而是呈上下向内收,中部微凸的曲线,其形制与西安小雁塔略同。 以前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翅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龙妖水怪。 照壁 塔正中朝东一面有一照壁,照壁上有“永镇山川”四个楷书大字,每个字高1.7米。为明代黔国公沐世阶所书。 题这四个字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大理地区水患多,“永镇山川”意在镇服水患,塔顶的大鹏金翅鸟也是镇龙之物;另一种说法是大理被纳入明朝的版图后,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题下“永镇山川”意在誓死镇守云南山 川。。 小塔 南北两座小塔与千寻塔在平面布局上呈一等腰三角形,距千寻塔的距离均为70米,两小塔相距97.5米。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讲义)

《中国古代宦官制度》讲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宦官的起源及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2、把握中国古代宦官的群体特征。 3、掌握宦官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宦官的群体特征。 ●教学难点:宦官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艺术性讲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先告诉大家一条旧闻:1995年,新华通讯社曾播发了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新闻: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老人因病辞世,享年94岁。这条消息的“新闻点”或者历史意义,显然在于它标志着从西周到清末,有着2700余年历史的中国古代宦官制度及其遗绪的最后终结。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伴随了我国整个古代社会始终的宦官制度以及这一特殊制度对我国古代政治体制所产生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宦官的起源 有人认为,中国有两大特殊的“发明”:一是女人缠足,二是宦官。这是中国古代的“两大陋习”。女人缠足出现较晚,一直到五代时候才出现(南唐后主李煜之过);而宦官在中国的产生却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大约从夏代起,宫庭中就有了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的宦官。当时,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侍奉帝王及其家族的衣食住行,地位十分低下。到了西周,“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这样,天子的后宫除了一个嫡妻之外,还有数百位嫔妃和成千上万的宫女。如此之多的嫔妃、宫女,势必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和侍从人员。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男性被统称为“宦官”。最初的宦官可都是纯爷们儿。到后来,皇帝为防止宦官出入宫禁而与嫔妃宫女们发生淫乱,就采取了一种绝妙的办法:割去他们的外生殖器。所以宦官也称阉人、奄人、阉宦、竖阉、椓人、私白、净身等。又由于他们常侍禁中,也被称寺(侍)人、巷伯、正内、司宫、内侍、内官、中人、中官、内监、内臣、公公、太监等。东汉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大约自此时起,宦官才成为“阉人”的代名词。 了解了宦官的起源后,我们来给宦官下一个定义: 宦官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旧史或称寺人、阉宦、中官、内官、内侍、太监等,是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在宫廷内专供奴隶主、国王或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男性。 三、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演变过程 其实,“宦”是天上一个星座之名,即宦星,位居帝星之侧,周人皆信天道,便仿宦星在帝星之侧而在帝王身边设了“宫正”、“内宰”、“寺人”、“宫人”等侍奉帝王的官。战国伊始,人们即用宦星之名来称呼皇室的侍奉人员,于是有了“宦官”之称(当时叫“宦者”)。

唐代的法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的法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唐代的法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txt-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看透我在隐身,知道我在等人。唐代的主要法律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法学074洪剑涛200710631123 广义上的唐律指唐王朝制定的三十余部法律,狭义上的唐律指《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总结历代封建王朝所积累的丰富的立法与司法经验,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兴盛时期的产物,篇目依次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它以保护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为核心。全面维护封建剥削阶级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及人身安全,刑罚适用基本原则严整,概况,犯罪种类规定详尽细密。唐律非常注意经济立法,主要表现在土地立法财政的立法和工商立法。土地立法采取均田制。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同时维护了自耕农的土地经济,缓和了阶级予盾。工商立法主要专门设置了主管市场的官吏“市司”,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唐律还重视调整民事关系,在物权方面唐律规定了严格保护所有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规定了物权取得条件,无主物的占有,埋藏物的发现;孳息物的归属等,在债权方面规定了买卖,借贷租庸,寄托等债的关系。总之,唐律是我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产物,同时促进了唐朝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从唐律的篇章结构和主要内容,可能看出唐律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以刑为主,诸法合体 唐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律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在唐律中,制裁各类犯罪的刑法规范仍然是其主要内容,同时,兼有民事、经济、行政、军事、诉讼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唐律对许多涉及婚姻、债务、财产、继承以及经济、行政上的违法或过错行为也都以刑罚手段予以惩罚。中国自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建立以来,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的政治制度,因此必然需要借助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实行严厉的镇压,以维持统治秩序的安定,而强化立法正好顺应了这一要求。 2.科条简要,刑罚适中 中国封建法典的编纂和法律的修订经历了一个从繁杂到简要的发展过程,唐律继承了北齐“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传统,共十二篇500条,律文之下附有准确而严密的注疏,是中国封建法典中最为简要、精练的一部,成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法典编纂的楷模,反映出唐朝立法技术的成熟。 中国封建刑罚制度也经历

浅析唐代教育管理制度

浅析唐代教育管理制度 摘要:唐代被称为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发展的黄金期”,其间社会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均得到长足发展,封建国家政治制度亦趋于完备。其中 唐代中央政府主导下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 峰,很多教育管理方面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对现代的教育管理活动有 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唐代;教育管理制度; ;国家文教政策;教育管理机构

Analysis of the Tang dynasty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bstract:The ta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is called "feudal society development of golden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social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tics, culture are developed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feudal country political system also tend to be complete.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dominated by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ment is also reached the peak of the feudal society, a lot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of 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activities should play a positive role. Key words:The tang dynasty;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National educational policy; Education management institution

唐代大理寺述论

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大理寺述论 姓名:杨春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谢元鲁 2002.5.1

内容提要, 霉鑫30《_3 ”一、≮磷朝中央司法枧掏旁划帮、大理寺秘缨史台,太淫寺为中央审刿提翰。笔者透过探、 讨唐代的司法审翔状况、专箭封建社会中审羯投瀚将点,艺王深入遣了解经封建社会翡历 史长河中,司法审判机构到底处下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入治社会中的司法审判权能起剜^/ 什么样的作用。丫‘ , 全文在结构上论为三章: 第一章讲述唐代大理寺的组织系统及:C作制度。包括唐以前的司法审判机构发展演变的过程,大理专的沿革;磨代大理专灼人爨配援及毒内官吏灼分工;大理专的其它职攀,翻对监狱鲍管理、大遴寺麴立法投以及蠛时受剑如镬;唐找大理专灼审判,{:{挈制度,包括大理寺静管辖藩困,审判案件韵依爨耪方法,以及审刿时静~挂%裁凄,、鲔,连饕制度、集议和度、复审稍度和审判箍督制度。 第二章分析唐代大理寺审判的特点。大理寺在审理案件时与其它法司(刑部、御史台)形成复杂的筘制关系。重点阐述刑部、御史台一方面复核、监督大理寺的审判一I.作,另~方面,刑部有时参与具体案件的审理,御史台在监察权之外削夺了大理寺的部分审判权;其次火理寺的司法审判权受行政机构监督制约,=i二要会受到帛帝、宰相(中朽、门下)的制约监督;最后大理寺对案件的审理盘很大挥度上受到人为因索的影响,会受到皇帝、权臣以及法官本人蛉品性、好黪鲍影蛹。 第三章主器分耩黪{弋大理寺懿缝霞与作用。霞括安定时翳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起罚积极作用;在政治斗争中怒当权者手中的工具,其有相当的软弱性;唐中j磊期由于唐王朝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大理寺的效率与地位的下降:在讲述大理寺效率与地位的下降的现象的同时探讨分析了大理寺效率与地位下降的原因,包括宦官对朝官车义力的侵夺,藩镇割据刈唐中央权威的动摇,以及唐巾后期统治阶级的腐朽、对法制的不重视。 逶过这三部分的论述以求对鹰代大理寺司法审判的姆点瓤地位有一个较为全趣、澡A静认识秘7解。 关键词:大理寺审判制度审判权行政权粥曛广1叵籴

论唐代的刑罚制度

简论唐代的刑罚制度 《尚书-吕刑》中有一句话:“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这句话是说:犯罪有轻有重,刑罚在惩治犯罪时要根据犯罪的轻重处罚。此外,统治者在使用刑罚时,也要考虑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乱世的刑罚会比较严厉,而盛世的刑罚会相对宽缓。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对的强国,而唐朝的刑罚制度也相对较为审慎与宽缓。下面就关于唐朝刑罚中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进行简述。 唐朝的刑事法律制度与之前历代相比,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程度。 说起唐朝的刑罚制度,要先说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初唐的立法指导思想包括: 1、以隋为鉴,立法宽简,且宽严适中,力求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这里 说的宽“宽”是指宽缓,要求做到减轻刑罚;而“简”就是说要简约,要求做到立法简明。要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就是要,在立法时应当审慎,不能轻易的制定新的法令。法令一旦被制定出来,就要坚决的执行,不能轻易的改变和废止。 2、初唐的统治者着眼于王朝的长治久安,逐步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 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导原则。即德主刑辅,礼法并用。也就是说统治者要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把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 要重视德德指导作用,同时又不放弃刑罚的使用。二者都不可缺少,但是要多德少刑,先德后刑。 3、法律不避权贵,黜陟不分亲疏是贞观时期重要的立法思想。至高无上的只有 法律,而不应该因为掌握了权力,就拥有特权。其实这也就强调了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制定完备的法律是实行法治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只有完备的法律并不能实现一个国家统治的长治久安。完备的法律只有得到正确的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我认为,事实上,为了更好的维护封建统治,这一指导思想并没有真正的被统治者贯彻实施。 唐朝的刑罚用于政治性犯罪或违反伦理纲常的犯罪。包括法定刑和法外刑。法定刑又包括主刑即笞杖徒流死五刑和从刑(没收财产,剥夺官职等)。 刑法的适用原则有: 1、十恶重惩原则。 2、贵族官僚犯罪减免原则。我认为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保护贵族权 利的表现。由此可见唐朝并没有按照其制定的法制指导思想而依法行 事。其实不管是古代的社会还是现代的社会,我们都绝不缺乏优秀的 思想,优秀的体制,只是在实施的时候,出现了问题。而我们当今的 法治时代,究竟还要多久才能真正实行法治,还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 努力。 3、“累犯”加重原则。累犯是指被官府判决,构成三次以上犯罪的罪犯, 均、都要加重处罚。 4、老、少、废、疾犯罪减免处罚的原则。7岁以下90岁以上,即使犯 有死罪,也不判刑。10岁以下80岁以上以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 死者,上请,其他犯罪不加刑。15岁以下70岁以上及废疾,犯流罪

唐朝婚姻制度

唐朝婚姻制度 摘要:唐朝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繁荣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与国家的各项制度有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唐朝的婚姻制度着手,分几个部分论述了唐朝的婚姻法律文化,展现了唐朝的婚姻状况。文章论述了唐朝婚姻的缔结与解除,以及婚姻的几个禁止性条件,最后简要论述了婚姻中财产的分配或继承。 关键词:唐朝婚姻制度婚姻缔结婚姻解除财产分配 家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最基本的单位,只有小家和谐安定,国家才能稳定繁荣。而婚姻关系则是一个家庭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变迁,到唐代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婚姻制度。唐朝婚姻的缔结、解除都有具体的制度要求,既有继承前代的,也有根据王朝自身的需要进行创新的。另外,唐朝关于婚姻的禁止性条件、婚姻中的财产也有相关的制度要求。 一、婚姻的缔结 《礼记·婚义》中说到:“婚姻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1这就说明了在古代社会婚姻的重要作用,两姓姻缘的缔结,一为祭祀,二位生育。这也就是封建社会重视婚姻的原因:祭祀能保持后辈对祖先的崇拜,生育后代则确定了对后代的责任,从而再次建立起子孙对自己的崇拜,这些“崇拜”构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社会。 出于对婚姻的重视,唐王朝严把婚姻的缔结这一关。唐朝婚姻的

缔结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一夫一妻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 (一)“一夫一妻制” 《唐律·户婚》中的“有妻更娶”条就规定:“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1也就是规定每一名男子只能娶一名女子为妻,已经娶妻的男子如果再娶一位妻子,则流放一年,女方也有罪;如果这名男子隐瞒了已经娶妻的事实,则流放一年半,不知情的女方不犯罪,并强制离婚。 但唐律中却没有明确的禁止纳妾的规定,而是对社会上层根据社会等级的不同而确定了不同的纳妾数量,对社会下层有“承祀继世”需要的纳妾表示支持和默许。 唐律虽然规定了“一夫一妻制”,但由于现实的原因,往往与“多妾制”并行。上层社会纳妾多是因为家族香火不旺、亦或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需求,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也是存在的。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封建社会中的女子生活环境闭塞,婚姻又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所以婚姻的决定权多掌握在有较多生活经验的父母手中。即使在开放的唐朝,婚姻的决定权也是掌在家长手中。 另外,媒人在婚姻的缔结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父权制社会,男性为了确保后代在血缘上的纯洁,就必须做出种种规定,以禁止婚前女子的性行为,未婚女姓被剥夺了与外界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