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从伊丽莎白一世

到乔治二世时代

姓名:赵煦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金志霖

20050501

论文摘要

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即英国工业革命前的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作为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伦敦,在城市人口方面出现了许多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国外学者对该时期伦敦城市人口变化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但没有完全摆脱重视人VI数据静态分析、轻视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并且对人口变化与特定历史阶段的联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伦敦与国家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重视不够。国内学者则对该选题鲜有涉及。本文试图弥补以上的不足,对特定历史时期伦敦城市人口的变化发展,主要是增长和迁入两方面,进行条理清楚的阐述,考察分析其特征和原因,分析特定历史时期伦敦城市人口变化的社会影响,并初步探索一下伦敦城市人口变化与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系。

根据对史料的整理分析,不管是从不同的发展阶段来看,还是与英国和欧洲其它地区的城市对比,该时期伦敦城市人I:1的增长,规模巨大而又快速。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一,该时期伦敦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在英国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为其人口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二,伦敦作为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之地位的形成,吸引着外地人口的源源涌入,使伦敦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维持和稳固。三,英格兰东南部的农业发展,是伦敦人口增长、城市扩展的坚固后盾。伦敦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中具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首先是城市内各个地区的增长并非一致,而是存在差别,人口增长重点由市区转向郊区。其次是巨大的增长过程伴随着高死亡率进行,这与第三个特征——伦敦主要依靠外地人口迁入来获得大规模的增长有关。

人口迁移是影响伦敦人口变化的霞要因素(本文根据材料掌握情况,主要研究“迁入”,即全国人口向伦敦迁入的过程)。它是保证该时期伦敦城市人口和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口增长较少出现波动的一个关键性条件。学者们依据史料测算出每年有相当多数量的人口迁入伦敦。根据人口学理论,该时期人口大规模迁入伦敦主要是“推力”和“拉力”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结果。“推力”,即英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它主要包括:一,当时英国人口的急剧增加造成了土地资源匮乏。二,以“圈地”为标志的农业生产经营结构变革和以农业改良为标志的农业生产技术变革,对人口外迁也造成重大的影响。另外还有长子继承制、学徒制与仆佣制

等次要因素。“拉力”,即伦敦作为英国经济、政治和教育文化中心的吸引力和需求力。人口迁入伦敦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迁入人口的就业状况方面,迁入者由主要充当学徒,转向从事仆佣、雇工等其它职业。另一个是迁入的空间变化方面,迁出地距伦敦的距离逐渐缩短。迁入人口主要来自近畿郡。

伦敦城市人口迁移与增长的状况,与该时期伦敦和英国经济社会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反过来,它又对伦敦和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正面作用主要有:一,使伦敦城市扩展。二,推动了伦敦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三,对英国整体上的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调节作用,影响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伦敦人口变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造成城市人居环境的恶劣、并诱发伦敦流民问题的出现。英国政府为解决问题采取了多项措施,但拘泥于时代的条件,效果并不显著。总的来讲,对伦敦城市人口变化的作用还是要持积极的评价,因为它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相比,前者仍占据着主要地位,这既是因为人口变化对伦敦经济发展的推动甚于对其社会问题的加重,又是由于伦敦担负的代价减轻了英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压力,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整个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上升。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城市建设的动力。

从人口增长、人口迁入和人口变化的经济社会影响等几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从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到乔治二世时代的伦敦城市人口状况,反映了该时期英国经济社会方面的变化发展,并推动了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

关键词:伦敦英国人口经济社会转型

II

Abstracts

TheerafromElizabethItoGeorge11wasatransformationperiodinEnglishHistory,inwhichtheeconomyandsocietyinEnglandtransformed.London,thepolitical,economicalandculturalcenterofEngland,underwentmanyimportantandfar-reachingchangesdemographically.Thisthesismainlyfocusesonthepopulation

increaseinLondonandpeople’SimmigrationintoLondon.ScholarsabroadhavestudiedthedemographicchangesinLondontosomeextent.Thesestudiesdon’tbreakawayfromtheemphasisonthestaticanalysisofdemography,andunderratethethoughttrainofthedevelopmentofeconomyandsociety.Furthermore,allthesestudiesdon’tpayenoughattentionto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mographicchangeandthegivenhistoricalera,theeffectofdemographicchangeonthedevelopmentofsocietyandeconomy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velopment

ofLondonandthatofEngland.Scholarsathomehavestudiedthistopiclittle.Tryingtomakeupthesedeficits,thisthesiselucidatesthedemographicchangesinthisgiven

historicalperiodclearly,studiesthecausesandeffectsofthesechanges,analyzesthe

socialimpactsofthesechanges,anddiscover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demographicchangesinLondonandthesoci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

Englandbriefly.

Accordingtothehistoricalanalysis,nomatterfromtheaspectofdifferent

developingstages,orthecomparisonwithothercitiesinEnglandorEurope,the

populationofLondoninthisgivenperiodincreasesrapidly.Thecausesoftherapid

increaseinclude:Firstly,theeconomyinLondonincreasedrapidlyinthisperiod,whichlaidanecessarymaterialfoundationfortheincreaseofpopulation.Secondly,

theformationofLondonaSthecenterofjudiciary,economy,cultureandeducationattractedpopulationoutofLondon,whichmaintainedthesteady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Thirdly,th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thesoutheastofEnglandwasa

andthepopulationincreaseinstrongbackingforceforthedevelopmentofLondon

London.Thereareseveralremarkablefeaturesinthecourseofthe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Firstly,thepopulationindifferentareasofLondondidn’tincreaseidentically,butincreaseddifferently.Thefocusofpopulationincreaseturnedfromthe

urbanareatosub—urbanarea.Secondly,thegreatpopulmionincreasecamewithahighmortality.Thirdly,thepopulationfromotherpartsofEnglandplayedan

importantpartinthe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Lastly,

ImmigrationisanimportantfactorthateffectsthepopulationchangeinLondon.ThisthesismainlystudiesthepopulationimmigratedintoLondon.ThepopulationimmigrationintoLondonmaintainedthepopulationandsocialstructuresteadyinLondon.Accordingtothehistoricalmaterial,scholarshasmeasuredandcalculatedthatmanypeoplemigratedintoLondoneveryyear.Accordingtodemographytheory,therapid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istheresultwhichcausedbythemutualeffectofthepropellingforceandthepullingforce.ThepropellingforceisthesocialandeconomicalchangesinEngland,whichincludes:landshortagecausedbythe

mtlltheEnclosureMovementastheirrapidpopulationincrease.agriculturalchanges

andtheagriculturaltechnologyrevolutionwiththeAgriculturalReformasitssymbol

London.ThepullingforceisLondonsymbolalsoeffectedpeople’Simmigrationinto

hadbeenthecenterofeconomy,trade,politics,judiciary,cultureandeducation,whichneededmorepopulation.Thereare哪oremarkablefeaturesintheCOurSeofthepeople’SimmigrationintoLondon.Firstly,astoemployment,mostoftheimmigrantsfirstworkedasapprentices,andthenworkedasservants,hiredlabors,etc.Secondly,

distancebetweentheimmigrants’hometowntoLondon,itgrewshortenMostofasto

theimmigrantscamefromHomeCounties.

The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relatedtothesocialandeconomicalchangesinLondonandEnglandtightly.Ontheotherhand,the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alsoimpactedthesocialandeconomicaldevelopmentsinLondonandEnglandfar-reachingly.Ithadtheoptimisticeffectsasfollowing.Firstly,itpropelledtheexpansionofLondonandthesocialandeconomicaldevelopment.Secondly,itadjustedthepopulationandsocialdevelopmentinEngland.Thirdly,iteffectsthedevelopingtendencyofeconomyinEngland.The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alsohadpessimisticeffects.ItmadethelivingconditioninLondonworseandinitiatedrefugeeprobleminLondon.Englandgovemmentcarriedonsomemethodstodealwiththeseproblems.Adheringtotheconditionsofthegivenera,allthesemethodsdidn’tworkasexpected.Inaword,whenwedealwiththedemographyofLondonin

thisera.weshouldevaluateitoptimistically.Becausewhentheoptimisticeffectsare

themajorroles.Thecomparedwithitspessimisticeffects,itsoptimisticeffectsplayed

thesocialproblemsinLondon.Atthecostof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worsened

London,thedevelopingstressinotherpartsofEnglandwaslightened.Tosomeextent,thepopulationincreaseinLondonwasgoodforthedevelopmentofEngland.Undersomeconditions,thepessimisticeffectswouldrumintothemotiveforcetoconstructLondon.

Conclusively,thedemographyinLondonfromthetimesofElizabethItoGeorge

IIreflectedtheeconomicalandsocialchangesinEnglandandpropelledthesocialand

economical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inEngland.

Keywords:London,England,Population,Thesocialandeconomicaltransformation.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垄笔堑、日期:生!!皇.兰.,多.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匙丑钆导师签名:岔专

日期:乒!蔓芝二.』多.日期:基!!』:£:,,.

赵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王令愉副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主席沈坚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评阅人郭海良副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评阅人王令愉副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答辩人沈坚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答辩人沐涛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答辩人郭海良副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答辩人吴晓群副教授华东师大历史系答辩人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

——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序言、关于伦敦城市人口与社会研究状况的分析

伦敦,是英国1的首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大城市之一。它位于大不列颠岛东南端,扼泰晤士河出海口之要冲,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伦敦在英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发展既与英国社会的多方面变化有密切联系,又对整个英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总之,伦敦在英国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对其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时间截取范围是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笔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定,是因为该时段是英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而英国社会转型又是笔者的学术研究重点和志趣所在。该时段是一个时间上的模糊概念,它大致指的是从16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叶这近两百年的时期,其中历经了三个朝代一一都铎、斯图亚特和汉诺威王朝,还有一个共和国,历10位国王和2位护国主。这段时期在英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都铎王朝建立的近代民族国家在伊丽莎自一世时期得到了巩固,从此,英国在各方面都开始了重大的变化发展。政治上激烈动荡,君主专制政体在达到高峰后,历经内战、复辟和“光荣革命”,变为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虽然英国基本上仍是一个农业社会,但经济总的来说一直处于较大的增长之中,而且开始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此外,随着英国在海外战争中的节节获胜,海上霸主和殖民帝国地位的确立,海外贸易亦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思想上不断涌现出洛克等大师级人物……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重大而有意义的变化。这个时期,是工业革命在各领域的条件准备时期,是英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积累和过渡时期。所以,把伦敦城市人口变化的研究范围定于此,就是在这样一种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考察其发展,使之显现出鲜明的历史感,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对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的阐述,来考察伦敦城市历史上这一过渡性质的时期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内的非农业人口。任何社会生产行为的主体都是人口,而一定数量的城市人口,又是城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重要条件。所以,本文选择伦敦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方面——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发展作为研究主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题。城市人I:1变化包括很多方面,如人口增减变动、构成分布等等,但笔者碍于材料和自身的水平所限,只选择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人口增长与迁移进行研究,并且考察两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论文不是一篇人口史论文,而是一篇经济一社会史论文,兼有城市史研究的性质,所以不会单纯以人口理论和人口的历史数据来进行研究,那样既限于笔者的知识结构限制难以详探,又不符历史学研究的主旨。本论文把伦敦城市人口放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考察,目的是为了探讨其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和长远的社会影响,并初步探索一下伦敦城市人口变化与英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系。

在开始对本论文的主题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必须对该主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是开展研究时,重要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论文课题属经济一社会史范畴,相当大一部分是论述人VI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伦敦、英国的社会影响,是在英国经济社会变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探讨,所以,在分析研究状况时,不仅仅局限于伦敦与英国的人口史研究,还要论及英国转型时期经济一社会史和城市史的研究动态。

国外的研究状况,主要限定在英国,兼顾其他国家研究。国外研究,历史早,水平高。从17世纪开始,一批英国学者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贡献是对英国人VI方面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为今天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约翰?格劳恩特(JohnGraunt)是第一位人口统计学家,他于1662年发表的“关于死亡登记簿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对伦敦1592—1662年的死亡登记簿进行研究分析,是近代以来关于伦敦和英国人口史的最早论文。与其同时代的威廉?配第(WilliamPetty)所著<(政治算术)>一书,利用伦敦登记簿中的人13数据测定了伦敦的发展速度,是一本十分重要的著作。格雷戈里?金(GregoryKing)也是近代伦敦和英国人口史研究的先驱之一,他利用纳税记录进行人口数量计算,在研究方法上较早的进行了有益探索,更有意义的是,他最先开始进行人口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研究。近代进行同类研究的还有其他一些作家,此处不赘述。近代学者的研究极有价值,但也存在明显缺陷:

第一,局限于时代的条件,他们的研究方法还较为原始。

第二,对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虽已有所意识,但主要精力仍放在数据整理方面。

第三,缺乏后续性,主要成果基本出现于17世纪,此后直到20世纪中叶,该方面研究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原因主要是由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束缚,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该理论在当时被认为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已经解决了所有的人121问题,以至于人们感觉这方面的具体研究是不必要的行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新史学的兴起,历史学研究从政治史不断向经济史、社会史、人121史等学科领域扩展,英国现当代学者中涌现出一大批伦敦和英国人口、经济社会史研究的专家和学术群体。剑桥大学走在前列。1964年,该大学成立了“人口史和社会结构研究组”(theCambridgeGroupfortheHistoryofPopulationandSocialStructure),其中以里格利(E.A.Wrigley)为首的研究小组主要从事人口史方面专门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里格利与斯科菲尔德(RogerSchofield)主编的《英格兰人口史”,格拉斯(D.VGlass)与埃维斯利(D.C.Evervsley)主编的《历史学中的人121>>,豪斯顿(R.A.Houston)的※不列颠和爱尔兰人口史)>等;人El与经济、社会方面的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钱伯斯(J.D.Chambers)的(<前工业时期英格兰的人El、经济与社会》,格拉斯的<<人口与社会变迁》等;另外,以拉斯勒特(ELaslett)为首的研究小组主要从事人IZl与社会结构研究,主要学术成果有“我们失去的世界》等。就剑桥以外的研究而言,英国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亦成就卓然。伦敦人口史最重要研究成果是兰开斯特大学的贝耶尔(A.L.Beier)和曼彻斯特大学的芬利(RogerFinlay)所主编之《1500——1700年的伦敦,大都市的形成》,该论文集对16世纪至18世纪初的伦敦城市人口及相关的其他社会领域进行了分析,并对前人的伦敦人口研究数据做了系统的整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研究方面,最熏要的是1990年朗文图书公司出版的“英国城市史读本”系列中的两卷——乔纳森?巴里(JonathanBarry)主编的《都铎和斯图亚特城镇,1530一1688》及彼

得?伯塞(PeterBorsay)主编的“18世纪英国城镇,1688——1820》,另外还有

艾伦?戴尔(AlanDyer)的《英格兰城镇的衰落与兴起,1400~1640>),克里斯托弗?乔克林(ChristopherChalklin)的“英格兰城镇的兴起,1650一1850》等。在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一社会史研究方面,英国社会史学会主席阿萨?勃里格斯(AsaBriggs)所著《英国社会史》中的相关论述应该说是最有影响的,其条理清楚,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其他对转型历史论述较为深刻的专家还有巴里?科沃德(BarryCoward)、戴维?克雷西(DavidCressy.)、夏普(Sharpe)等。虽然成就是显著的,但总的来看,上述学者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第一,对伦敦和英国城市人IZl的研究,虽然过去那种重视人口数据静态分析、轻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但还未完全扭转。

硕士学位论文:伦教城市人I:1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抬二世时代

第二,对人IZl变化在内的伦敦城市社会历史的研究,往往是通史或以世纪、朝代为界限,很少有特定历史时段的研究著作,尤其是关于英国社会转型时期伦敦城市社会的专门研究著作更是稀缺。

第三,对英国社会转型时期历史的研究,较偏重全国的经济、政治现象与体制的变化,虽也注意到了伦敦对全国的重要作用,但更多论述的是经济问题,对社会领域鲜有涉及;对伦敦与全国发展的互动关系的探讨也不够。

国内的研究,就伦敦和英国人口史研究而言,近年来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是浙江大学王渊明教授的(<历史视野中的人El与现代化》,该书的主题虽然是从比较的视野中研究人口状况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具体分析西欧人口与现代化时,对16—18世纪英国人口增长的原因、英国人口状况对英国经济率先起飞的作用等进行了比较详细而又深刻的论述,给笔者以很大启发。但该著作几乎没有涉及到伦敦的城市人El状况。河北大学江立华教授的论文如((都铎时期英国人El增长与生计危机浅论》等,对于笔者在思考人IZ:l变化原因和特征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参考作用,但他的论文同样不是把伦敦城市人口变化情况作为重点,与本文的所选的主题并不完全一致。

在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史研究上,国内还是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果,主要是体现在两个学术群体的研究成果上。首都师范大学学术群体,对社会转型时期英国社会的研究成果颇丰,涉及各个方面。关于英国经济一社会史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陈曦文、王乃耀主编的《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研究》,它初步考察出英国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阐述。南京大学的英国史学术群体,不管是在理论还是实证层次上都奉献出一系列较高水平著作,如钱乘旦、陈晓律等学者单独撰写或合写的《英国文化模式溯源趴(<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和(<世界现代化进程》等,在宏观上为本论文摆正方向。当然,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也在各专题领域里各有建树,使得本论文在时代背景的分析、相关专题的考量上,有一个很好的中文资料条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单就伦敦城市人口与社会研究而言,据笔者所见,未有学术专著问世,仅有若干本关于伦敦的通俗读物,阅读、参考价值一般。这说明,在我国学术界经济一社会史、城市史的研究中,对于伦敦城市的研究意义注意的不够,对社会转型期的伦敦城市人口与社会更是鲜有涉及,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必须尽快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学术项目的建设。笔者希望通过该篇论文的肤浅写作,能对此有所裨益。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共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第一章、人口增长

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伦敦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并且越来越使其他城市相形见绌。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它由120,000居民发展到将近700,000居民,增长了近5倍。伊丽莎自一世统治初期,它的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4%,而到了1750年,则占到近12%,由一个国家的首都跃升为国际性大都市。2本章通过对材料的引用、分析和整理,考察这一时期伦敦城市人口增长的具体情况,阐明增长的主要原因,并分析增长的几个具体特征。

材料的掌握的多寡,是一项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在对伦敦城市人口增长的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材料可供参考。

第一节研究城市人口增长的材料来源

人IZl数量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但由于英国在1801年才进行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3只有这以后的统计数字才比较可靠,所以精确地算出这之前伦敦的详细人1:3数字是不可能的,可这之前仍有一些局部地区或人群的人口调查资料可以供后人利用。根据扛立华教授的统计,主要有如下资料:1563年应枢密院的要求,英格兰的各教区4进行的第二次信徒人13普查,调查的对象是家庭的数目,个男Ⅱ教区对居民的数量进行了统计;1603年对领受圣餐的国教徒、非国教的新教徒以及不信奉国教的天主教徒的人口统计;1641—1642年的抗议统计表(ProtestationReturn)中对宣誓反对宗教改革和议会权力的所有成年男性的统计;1662—1689年的灶税统计;1694年交纳生育、葬礼和婚礼税之人口的调查统计等。这其中包含了不少伦敦地区的数据。

关于伦敦城市人口的统计数字,还有一项人口调查以外的原始材料可以利用,就是教区登记簿。所谓的教区登记簿,是指各教区使用的一种记录册,它的编纂始自亨利八世时期。当时的政府为了使法庭不至于出现当事人或其他相关人员身份正当性的法律纠纷,命令各教区执事编写这样一本册子,将教区洗礼、结婚和丧葬行为严格记录在案。登记簿原来目的并不是为了人口调查,而且调查人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群中不包括不从国教者5,加之年代久远,许多原本已遭严重损坏,影响了其有效性,但它今天却仍然是研究伦敦和英国人口变化情况的重要史料。就伦敦而言,流传至现在、较详细的有30多个市区、郊区教区的登记簿,虽然只占了当时伦敦100多个教区的1/3,但由于涵盖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区,所以我们还是能够估算出伦敦各区域的人口状况。

如前文所述,英国近代的一些学者,如约翰?格劳恩特、威廉?配第和格雷戈里?金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统计数字。他们所统计的数字各有不同,但大体上是一致的,能够反映伦敦总的人口变化趋势,而且我们把他们的记述与上述原始材料相互对比后,可以尽量克服统计的缺陷,缩小偏差。

第二节伦敦城市人口的巨大增长

根据各种材料的统计数字综合可得伦敦城市总人口6具体的增长情况。1560年时,伦敦的人13约130,000人,1600年时,增长到约200,000人,1650年约370,000人,1700年时约490,000人,而到了1750年则达到将近700,000人7。在短短200年的时间里,伦敦之所以能从一个西方文明边缘的小城迅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大城市,并且在世界城市的发展中也处于前列,成为了一个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大都会,与它的人口飞速增长不无关系。当时有许多英国人在他们的作品中充分描述了伦敦的这种巨大发展。1628年,70岁高龄的约翰?斯托(JohnStow)在他的杰作<<伦敦城概览》中,透过城市的景色深入描述了促使伦敦城发生变化的人和物,他赞叹首都的发展是无与伦比的。518世纪初时,约翰?斯特普称伦敦为“王国的光荣”。伦敦还受到国际上的赞扬,如意大利人乔万尼?巴特罗1588年就曾发表言论说,伦敦在英国是“唯一称得上的伟大”的城市。9

如果我们把伦敦人口增长的数字和英国其它地区作进一步的对比,则这一增长的意义就体现的更加清楚了。16世纪中叶,伦敦人口占全国人口4%,1600年占近5%,1650年超过7%,1700年占大约10%,1750年占近12%。1550年到1750年,全国人VI由3,010,000人增长到5,780,000人,只增长了约1倍,而同期伦敦人口由120,000人增长到675,000人,增长了近5倍(见表1)。这种不一致的情况在17世纪中叶以前表现的最为明显,17世纪前半期伦敦人口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表I:伦敦人口10与英格兰总人口及其它城镇人口发展对比表

(单位:10,000人)英格兰人口伦敦人口5,000人以上城镇人口总和年份数量增长率%数量增长率%占总人口%数量增长率%占总人

口%

资料来源:Beier,A.L.,&Roger,F,London1500-1700,船MakingoftheMetropolis,London,1986,P39Wrigley,EA,&Schofield,RS,ThePopulationHistoryofEngland1541—1871,London,1981

Table7.8,PP208—209.Corfield,RJ,TheImpactofEnglishTownsl700--1800,Oxford,1982,P8

增长了88%而全国是27%。而且17世纪后半期全国人口下降时,伦敦人口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7世纪中叶以后的情况,后文还要专门提到),这一时伦敦人121增长了32%而全国却下降3%。1750年时,伦敦人口增长了36%而全国只增长了14%。11从附表1所列的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伦敦在各个阶段都将全国的乎均增长率甩在了后头。

伦敦与5,000人以上英国大城镇的发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以1700年为界,分两个阶段来考察。这些城镇在18世纪之前发展的速度不比全国其它地区快多少,1600年伦敦人口占全国5%,其他5,000人以上城镇总共占3%,1700伦敦占9.7%,后者占5,4%,伦敦约为其两倍。“伦敦仍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势头。当时的英国,入Iil分布还是比较稀松的,而且大部分在乡村居住,从伊丽莎自一直到“光荣革命”以后的威廉与玛丽共同执政时期,乡村人口大概占全部人1713/4。13除伦敦外,其它较大的城市包括港lZl城市如布里斯托尔(Brist01)、赫尔(Hull)、纽卡斯尔(Newcastle)等,手工业城市如诺里奇(Norwich)、贝弗利(Beverley)、索尔兹伯里(Salisbtury)等,宗教性城市如约克(York)、温切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斯特(Winchester)、埃克塞特(Exeter)等。当然,这个所谓的“较大”只是相对于小城镇而言的,“它们毫无疑问都是繁忙拥挤的工业贸易和管理中心,但是和伦敦相比,其中最大的一个也要比今天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小许多。”“诗人约翰?泰勒(JohnTaylor)1623年访问温切斯特时,认为其仅仅是“挤在城墙内的人群所组成的杂烩”。”较大的地方中心城市布里斯托尔、纽卡斯尔和约克仅有10,000多居民;号称第二大城市的诺里奇也只有20,000居民,与伦敦差距悬殊,而且前者发展速度也远远不及后者,“伦敦的人口在亨利八世时期是诺里奇的5倍,到1600年时其规模已经是诺里奇的12—14倍了。””可见伦敦相对其它国内“大城市”而言,发展之快。至于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人口的规模更是难以望伦敦之项背,“格雷戈里?金的出生地、斯塔福德郡(Staffordshire)的首府——利奇菲尔德(Lichfield),在i695年时也仅有2,861人。””其实按今天的眼光,这些城镇称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城市,充其量是“大村庄”而已。但我们可以从表1中观察到,从18世纪开始,上述情况有了变化。18世纪上半期时,伦敦城市人口的增长速率开始下降,而其它主要城镇的增速开始上手}。1700年时,伦敦的增长率是32%,比1650年时竟下降了56个百分点,1750年时增长率是36%,虽比1700年时有上升,但却无法达到17世纪中叶以前的水平。而同期英国其它5,000人以上城镇则达到了96%(见表1)。到1750年为止,5,000人以上的大城镇虽然在人口数量上的总和仍未超过伦敦,但是17世纪中叶,特别是18世纪之后,这些城镇开始以比较快的速度发展。尽管此时伦敦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高,尽管它所占全国入口的比例仍在增加,但其“一支独秀”的局面开始被一点点改变,所以说,从18世纪开始,伦敦在全国的重要作用有了相对意义上的下降。这与英国整体上的经济变化有关,并且反过来对经济格局有重要作用。关于这些,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第三节伦敦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

伦敦的人口为何在这200年里有如此迅速、大规模的增长?如果我们结合整体的英国历史来考察,不难得出结论一英国历史变化所导致的伦敦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中心地位的形成,是其人13增长、城市扩展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该时期伦敦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在英国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为其人口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这一时期,国内贸易的发展,使伦敦成为了吞吐货物的巨大交换中心。笛福曾写道:“在一般情况下,某一产品在远离伦敦的某郡一经制成,便运给伦敦的一名经纪人或货栈主,由他或者卖给伦敦的店铺以便零售,或者卖给出口商或者卖给批发商以便在英格兰各地区零售。””伦敦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消费中心,从1580年至1640年,从东北三郡运往伦敦的谷物,就增长了14倍。18世纪初,伦敦城内约有40个专业市场,其中大多数是基本消费品市场,商品门类齐全,花样繁多,满足伦敦居民各种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英国海外扩张的起步,对外贸易的增加,伦敦作为英国主要进出口港的地位更显重要。拿外贸出口最重要的呢绒产品来说,它在16世纪中叶时已占英国所有出口量的3/4,其中从伦敦出口的比例又从50%增加到90%,这极大地促进了英国东南部的繁荣,并使得伦敦成为国内最富庶的贸易中心。20在17世纪的前40年中,大约有3/4的呢绒产品通过伦敦出1:3,在1676--1677年度,仍有72%的呢绒产品关税在伦敦取得。18世纪伦敦出口产品仍占英国出口总额(其中价值78%的产品是毛织品)的2/3左右。除呢绒产品外,伦敦还在其它货物的出口中占有优势。在17世纪前40年中,通过伦敦出口的商品价值(除呢绒以外),从1601年的120,860镑,增加到1640年的694,858镑,净增475%。1666到1760年是出口贸易扩大较快的时期,由于新式农业的兴起,谷物的生产量大为增加,成为除呢绒产品以外的最重要的出口商品。1734—1735年度.伦敦出1:3小麦为59,784夸特,占该年度全国小麦总出口量153,343夸特的38.98%,而最接近伦敦出171量的地方港口朴茨茅斯,仅为16,876夸特。”

当然,当时的伦敦也是全国的制造业中心。伦敦的制造业门类众多、技术先进,令各地城市望尘莫及,并还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除继续维持为本市及其附近地区消费服务的基本功能外,伦敦的手工业主要向着两个方向发展:第一是面向全国市场的高级消费品与奢侈品,以及需要资金技术密集的手工业品生产,如丝织业闻名全国,成衣业遍及各教区,从业人口占整个伦敦手工制造业人口的1/5。“造船业及其附属工业沿泰晤士河两岸分布。此外,钟表、家具、金银首饰、兵器、酿酒、肥皂、玻璃、明矾、火药和炼钢等手工业部门都在英国居有重要地位。第二是为出口服务的最后/jn-c:r业和为再出口服务的/Jnr-业生产,如伦敦呢绒工匠号服公会,就控制着对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索色呢绒进行的染洗和最后修整加工的业务,其产品主要供出El。伦敦的再出口加工业有制糖、卷烟、磨制鼻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烟、麻织品和印花棉布生产等。1700年,伦敦的再出口商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达86%。23

金融活动也集中于伦敦。1566年由托马斯-格雷欣创立的王家证券交易所“设在康希尔街上。当时的人们形容此地是不折不扣的巴别塔”,每天中午商人们交割账目的时候尤其热闹,而开设在证券交易所周围的高雅商店则常年吸引着有钱的主顾。”早期的英格兰银行也在附近。伦敦金融业的强势是其经济繁荣的表征。

这一时期伦敦的经济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发展,对伦敦人口的迅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伦敦国内外贸易的发展,能够保证其自身有充足的产品供应,能维持更多的人在城市生存;伦敦制造业和金融业的繁荣,为更多的人口存在提供相适宜、可容纳的环境,所以,它是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日渐扩展的坚实物质基础。同时,人口不断的增长极大的拉动了社会需求,进一步扩大了伦敦本身存在的市场,两者相得益彰,处在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其次,伦敦作为英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中心之地位的形成,吸引着外地人口的源源涌入,使伦敦城市人口迅速增长的势头得以维持和稳固。

都铎王朝建立后,近代民族国家在英国成功组建,并在伊丽莎自一世统治时期得到了巩固,近代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两个重要条件——国家的自立、统一,在这一时期都具备了,”从此,英国开始在上升的道路上前进。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首都伦敦日益成为英国的中心。政治上,伦敦日益成为全国的权力中心。其实早在爱德华四世时期,随着宫廷和议会常驻伦敦,伦敦的政治中心地位就已经开始显现。都铎王朝开创后,由于玫瑰战争造成地方贵族势力大为削弱,便于都铎君主们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建立君主专制,并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实现了中央集权,而这个“权”都集中到了位于伦敦的中央政府。这样,伦敦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就完全确立起来。英国学者劳伦斯?斯通(LawrenceStone)在论述英国内战时,曾对伦敦在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如是说:“如果国王失去这座城市,他就丧失了相当多的军事、财政和政治资源。”“这个结论是非常恰切的,也为历史所证明。经济上,伦敦在此时期也具有了英国的中心地位。从中世纪起,由于其特有的地位,伦敦的工商业就开始向全英格兰的城乡辐射。16世纪以后,这种经济与社会辐射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强,最后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与调节都有赖于伦敦的局面,伦敦成为全国统一的民族市场的中心,成为英国进行对外经济交往,联系国际市场和世界市场体系的主要窗口。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集权,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伦敦在这一庞大的交换网络中占据了枢纽的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自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位置。文化教育上,伦敦也具备了中心地位,它和周边地区成为了为英格兰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以及实行基础教育的中心。(有关内容,请参看第二章第三节。)伦敦的中心地位在200年间不断得到加强,特别是在“光荣革命”克服个人专制后,英国经济增长更是十分迅速,作为中心的伦敦自然处在最显著的位置上。伦敦所具备的这种不断巩固和增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对人口增长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形成了人口迁移动力机制两要素之一的“拉力”机制,对外地人口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吸引力,促使了外地人IZZl源源不断的涌入,保证伦敦城市人口增长的稳定性。关于这一方面的详细情况,将于下一节与人口迁移的原因一并论述。

农业的发展也是该时期伦敦的城市人口增长的原因之一。农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英格兰东南部的农业发展,是伦敦人口增长、城市扩展的坚固后盾。

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英格兰东南部”一直是英国最富庶的地区,农业较其他地区更为发达。这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证明。首先,东南部自然条件优越,域内多平原、低丘,气候温和,光照较充足,适宜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开展,这与丘陵遍布、土地贫瘠的北部形成鲜明反差,与崎岖山地的威尔士亦明显不同。其次,就整个英国范围来看,东南部引进新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是最早和最成熟的。在1565年左右,诺里奇附近的农村首次种植了由佛兰德的移民所引进的芜菁;东南部农民还引进了一些从美洲进口、并在荷兰试种成功的新的作物品种,例如白羽扇豆与三叶草这一类饲料作物。3渐饲料作物的引迸,x,j-3:提高畜牧业产量至关重要。由于这些作物产量较高,一来可使牲畜的饲养数量大为增加,二来使牲畜有大量的干草可以过冬,不必宰杀,从而保证了对首都的鲜肉供应。其三,东南部也是最先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地方,位子牛津附近的哈威尔的洛德农场便是一例。这个农场采用谷物种植与休耕交替的方法,以4年为一个周期;17世纪上半叶,则开始采用10年或12年的农牧轮作制;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著名的诺福克轮作制31将复杂的轮作制发展到了顶峰,传统的休耕制被废弃了,土壤得到改良,生产效率获得大幅度提高。特别要提及的是,18世纪上半期进行的农业革命32,东南部受益最多,这里广泛应用多种新种植技术,包括实行条播等新耕作方法,以及改良土壤、培育新种、使用新工具等等,使得农业产量大为提高。据估计,17世纪初到18世纪末,东南部人均农业产量约上升了3/4,人均年农业生产率增长约O.3%,从小麦平均单产看,17世纪中叶比16世纪中叶翻

硕士学位论文:伦敦城市人口变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初探一从伊丽莎白一世到乔治二世时代

了一番,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小麦平均单产又提高了50%。”18世纪30年代,“芜菁唐森德””所进行的引进农业新品种、农业技术改革的试验,主要地点就是在诺福克郡。

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对城市的“食物贡献”,由于城市化了的人El一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他们仍然需要消费农牧产品,且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有着更高的消费能力。因此,农业就通过所能提供的农牧产品的数量决定着城市的人口规模。另外还表现在农业对城市发展的“原料贡献”方面,制造业作为城市生产的核心,需要有大量充足的原料供应,否则只能是“空中楼阁”。正是英格兰东南部发达的农业,能够保证对首都居民的粮食、肉类和制造业原料的供应,加之前工业时代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地理上的密切关系,使得伦敦的发展对临近地区的物质依赖非常之大。所以,英格兰东南部农业是伦敦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和后盾。

第四节伦敦城市人口增长的特征

伦敦的人口一直在增长,但这并不意味这种增长在各个区域都保持相同的态势,根据前文所述教区登记簿所提供的资料,市区1640年以前增长较快,但其后速度和人口总量都降了下来,18世纪初期时有85,000人,大约等于1560年时的人口(80,000人)。泰晤士河以北郊区总人口增长很快,1630年时和市区大概相等,1700年时是其3倍还多。”1680年时东郊增长幅度最明显。北郊和南郊增长速度相似,1560—1600年时增长较快,随后按照大概相同速率增长;西郊起初增长较慢,但到1680年时同南郊相等。1560年时市区人口占3/4,郊区占1/4,200年后,这个数字却颠倒了过来(见表2)。上述数字表明,伦敦各个地区增长并非一致,存在差别。人口增长重点由市区转向郊区,这是此时期伦敦城市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也是促使该时期伦敦总人口增长近5倍的重要因素之一。外来居民先居于郊区,逐渐扩展,各居住区连接成片、?[合,最终使伦敦发展为一个大的综合性城市。

该时期伦敦人口增长的另一个令人惊异的特征,就是巨大的增长过程伴随着高死亡率进行。自中世纪以来,伦敦的死亡率就一直居高不下,这是影响伦敦人口状况的重要因素,自16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叶,这一情况也并没有什么根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6) 学科门类:经济学(02)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020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关系的一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内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线,将人口发展过程与资源配置、环境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评价和指导制订相关政策。 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是在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水利、环境等学科雄厚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良好的协作研究条件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水资源经济、环境生态、区域可持续发展、项目影响评价、环境灾害评价与预警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有博士学位人员8人;近5年来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 一、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具有扎实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创新精神,毕业后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从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1、人口经济学 2、环境经济学 3、资源经济学 4、可持续发展 三、学制和学分 攻读硕士学位的标准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不低于2年,最长不超过3.5年(非全日制学生可延长1年)。硕士研究生课程由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研究环节组成。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9学分,研究环节5学分。 四、课程设置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试论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从经济效应,政治效应,文化效应,环境效应四个方面来分析其正面影响与作用,对流动人口的负面影响也给出了客观的评价。并试图从地域上即从对流入地的影响与对流出地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给出全面综合的论述。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这一庞大群体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正确认识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进行分析。 一,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流动人口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 量流入城市。这种在市场引导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客观上推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1)流动人口减轻农村劳动力供过于求的问题,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改进与提升。一方面农村因为劳动人口的流出迫使当地必须想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城市资本和技术的扩散,会导致全国总体生产率的飞速上涨。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不仅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

压力,也让这些剩余劳动力流入工业产业等非农产业,为国家的工业化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2)农村流动人口有助于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最近十几年,农村外出打工人口所创造的收入成为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01年,四川省农村劳动力输出超过1200万人次,获得劳务收入超过400亿元。据统计,全国农村家庭因外出打工所增加的收入约在1300亿到1600亿元间。部分贫困地区甚至存在“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现象。这些外出劳动力所获得的收入,一方面增强了农村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与购买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场需求,有利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缩小贫富差距。 (3)农村流出人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哺农村经济,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农村流出劳动力把在其他产业、其他地区的收入返回农村,同时带回了大量的信息、技术、经验等无形资产。据统计,近10年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平均带回超过2000亿元的资金。这些外出人口家乡的亲人把这些资金投资于农业和一些非农产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于国家投入不足造成的农业资本短缺的压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些有型资金与无形资产的回流,不但活跃了农村经济,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有利于缓解农村人与自然的矛盾,有利于人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协调,保持可持续发展。农村人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04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 04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回答1~2题。 1.“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解析】四川和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 B 2.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 ) A.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 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地带 C.位于长江流域 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解析】图中陕、川、渝在西部经济地带,鄂、湘在中部经济地带,B项错误;粤在珠江流域,京、鲁等也不在长江流域,C项错误;陕西省有些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 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 ) 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A.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虽然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答案】 A 4.目前,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 【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目前”“最切实可行”。此题易错选②,改变性别比失衡现状,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可以完成,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过程。而④⑤⑥项近期就可实现。 【答案】 B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在此期间,通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这一综合复合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既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之间既有积极的正面意义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论文范文一:创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的设想 摘要:现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存在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学科一体化不够、学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创立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的难点与特点,提出研究对象与主线、目的与任务、指导思想与方法,设计该学科的框架结构与理论体系,为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定位。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研究对象;研究主线;理论体系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立的二级学科,它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目前,在国外,既未见有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与教材,也没有把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经济学学科。但国外对作为独立学科的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以及把资源与环

境融为一体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开展较早,相关著作与教科书较多。在国内分别以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为研究对象的书籍较多,把资源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视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如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多。但是,以《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为名的著作较少,作为教材的居多。但问题是,这些教材大多没有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看成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而是把它视为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简单相加,在结构上表现为三大板块。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这种情况,既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二级学科来建设的思路不相适应,也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更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不相一致。 无论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际看,还是从学科建设的需求看,现有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都存在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经济学学科性质不突出。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定位一直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如邬沧萍,穆光宗(2000)提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环境管理等诸多学科的一个综合。也有些学者认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范畴,如张象枢(2001)、罗丽艳(2003)。我们认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有其基本的落脚点和明确的研究方向,人口资源环境

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特征人口基数人口素质人口流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 索引: 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观和客观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因。而人口特征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性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本文将利用一些统计学原理对我国人口主要特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做一些论证式的阐述,通过一些统计学的分析和论证说明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正文: 基于地理,文化,历史,经济等各种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普遍具有与其相对应的人口特征,而人口特征与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人,作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观和客观因素,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主因。而人口特征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性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结果。本文将利用一些统计学原理对我国人口主要特征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做一些论证式的阐述,通过一些统计学的分析和论证说明人口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 综合统计学原理,一个国家在人口基数,文化素质,年龄结构,人口的流动性,人口性别比,人口的区域性分布、人口城镇化等方面的特征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一、人口基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基数的大小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模式,规模,速度等因素。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一方面对资源消耗的需求旺盛,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资源供应,这方面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成本具有较大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一般而言对于外向性经济尤其是提供加工制造的外向性经济而言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中国至改革开放起始,巨大的人口基数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人口,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分享了人口基数庞大的红利,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足,而劳动力的价格非常低,生产制造的人力成本相对就低。但这样的人口红利需要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外向性的加工制造型经济模式中,这种人口红利就具备了特定的条件和基础;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经发展模式是以创新性的高科技或金融发展等高端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人口基数庞情况见一斑。美国人口3亿多,经济以高科技,金融等高端为产业为主导,经济规模相当于2个中国的经济规模;而中国人口基数13亿,比美国多出10亿,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产业,且经济规模虽然快速提升,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4,所以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红利因素也仅限于特定的经济模式。抛开经济发展模式,单纯的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就很难说明。 二、人口年龄化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的年龄化结构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人口基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着一定的关系,人口基数庞大可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但如果人口基数中人口的年龄化结构不合理,这种人口基数庞大的人口红利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中间最主要的就是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13亿人口中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0%之多。老龄化人口比重过大,说明劳动力人口一定程度的减少。但从绝对数而言,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浅析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简单的正负关系,人口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多面的影响,总的来说人口一方面给经济发展带来阻碍,人口增长影响资本积累,对资源和技术发展产生压力,另一方面又给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人力资本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人口发展带来规模经济等。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人口问题,发挥人口最大效用。 1.人口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经济增长的内外生变量都受到了人口的影响,人口对影响经济发展的资源、技术和资本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人口压力会导致资本不足,若把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来看, 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 这种由人口压力导致的贫困,会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同时,人口对资源和技术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巨大的人口增长给资源带来巨大压力,使得投资减少,经济停滞,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人口增长必然给经济的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教育投入的增长难以赶上人口的增长速度使得技术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经济结构以初级制成品加工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使经济的到持续的发展。 2.人口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推动 人口增长会带来规模经济,从人口经济理论上来看,人口增长可以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劳动分工和技术进步,在经济资源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地影响,人力资源是各种经济资源中的第一资源, 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 且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和产业发展的真正源泉。这就使我们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益改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 扭转人力资源开发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局面, 这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对经济的影响 1.人口总量大、结构不合理 首先,中国人口总量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量多是中国人口的特点,人口总数的增加给经济一方面带来大量廉价劳动力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工资带来了人口的贫困,低消费、低储蓄的现象。是阻碍投资,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负担重等特点, 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 其次,在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与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农村经济落后又受到大量老龄人口的压力,使得农村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新高一预习:高一地理人口与环境知识点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19年)出生率(1.34%)、死亡率 (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上海、四川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完整版)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高中地理关于人口与环境的模拟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 (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次模拟)空巢家庭是指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当前我国城乡家庭空巢率超过五成以上。2016年1月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展开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图1示意不同政策下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图2示意不同政策下的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空巢家庭”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A.城乡差别 B.家庭原因 C.计划生育 D.个人原因 2.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政策相比,0~14岁人口将增加约() A.0.2亿 B.0.7亿 C.1.0亿 D.1.3亿 3.“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家庭负担持续加重 C.出生人口性别比上升 D.有利于扩大内需 解析第1题,空巢老人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水准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现象迅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计划生育,所以C准确。第2题,预计到2040年,实施“全面二胎”政策与“单独二胎”

政0~14岁人口将增加约0.7亿,所以B准确。第3题,“单独二胎”政策实施将缓解人口老龄化状况,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数量,但不 能解决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影响劳动力人口的职业构成,有利于扩大 内需,所以D准确。 答案1.C2.B3.D (2015~2016学年济南高三质量调研考试)下图为2010年我国人 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读图,完成4~5题。 4.关于2010年我国人口特征的叙述,准确的是() A.全国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亿 B.沪宁杭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 C.上海市老年人口数高于山东 D.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平均年龄 5.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原因是() A.生育意愿低 B.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 C.人均寿命长 D.大量老年人迁往西部 解析第4题,据图计算可知,全国老年人口数量未超过2亿,故 A项错误;据图B项准确;上海市老龄化水准高于山东,但老龄化人口的数量低于山东,故C项错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准最低,故平 均年龄最低,D项错误。第5题,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在重庆和四川,主要是人口迁移造成的;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改善生活的条件,增加收入,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故B项准确,

人口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人口转变(demography transition) :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由于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消长带来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一定规律性的转变过程。 孩子养育成本:微观人口经济学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种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品,孩子在社会、经济与心理方面对其父母及家庭表现出一定的作用,这就就是孩子的价值所在。或者P81 孩子的积极价值表现:情感上的满足、经济上的贡献、对父母的激励、家庭的纽带与传承的载体。 孩子的消极价值表现:情感与心理的付出与损失、经济负担、机会损失、体力付出。 社会养老:P86 适度人口:p94 经济适度人口:p94 人口质量:p97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就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与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也就就是说人口质量就是与数量相对应的、反映人口质的规定性特征的总与。PQLI指数:p100 HDI指数:p101 ASHA指数:p102 “人口素质逆淘汰”现象:p104 人力资本:p106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指通过投资于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形成于劳动者身上的非物质资本,即投资于人口质量产生的非物质资本称人力资本。 人口结构:p114 人口年龄金字塔:p117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eing ):指在总人口的构成中,少儿人口比重与青壮年人口比重降低,而老年人口相应增加的动态过程。通常当一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时,该人口就被称之为老年型人口,该国也相应地成为人口老化的国家。P118 城市化:p125 过度城市化:p129 逆城市化:p131 自然资源:p171 耗竭性资源:p171 可再生资源:p172指资源本身在自然条件下可以通过繁殖、生长而实现自我更替的生物资源与其它一些具有动态自我更新特点的非生物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p172本身没有自我循环生长的能力,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日渐消耗减少的自然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p194 公地悲剧:p198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她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她人使用,从而造成资源过度使用与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与空气,都就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就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

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前言: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双刃剑,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遭破坏、人口急剧膨胀和环境不断加剧的境地。文章将研究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主题: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环境资源经济 正文 1、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生态环境的含义及现状 地球15公里以下大气层和11公里厚度以内地壳,是人类和其他动植物生存和活动的基本领域,也是我们讲环境的基本范畴,定义为生物圈。生物圈内绿色植物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还原者的数量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形成一定的生物链,维持着生态的平衡。人类诞生以前,生物圈保持着良好的循环;人类诞生直到农业社会,生态平衡也基本保持在良好状态。工业革命发生后,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手段的无比增强,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对生物圈内的生产、消费、分解还原实行全面干预的结果,从人类角度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胜利,从自然界角度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伤害,对人类干预的一种报复性破坏。谋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根除这种“战胜自然”的破坏,保持生物链不受损害,摆正人类和人类活动在自然界的位置,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2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环境承载力造成压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对粮食的需求量的增加。为提高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随着人口素质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大量环境问题。一方面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水环境容量日益加重的氮、磷污染加剧了水环境恶化。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加剧了水体污染。另一方面来说,酸雨蔓延、温室气体变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消耗加剧和紫外线辐射变强,土地沙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锐减,空气质量变差,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除了工业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外,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导致大量动物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同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不是一个静止的总体,它永远处于错综复杂时空运动过程之中。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人口以及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的第一构成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演着双重角色。作为生产者,在人口基础上形成的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作为消费者,人口处于消费主体地位,体现着经济社会活动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需要的承载者。经济社会的许多问题以人口和相应的人力资源为前提,一国人口状况和人力资源的特征构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与经济问题是我国在新世纪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了解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面向未来的战略问题,也是面对严峻现实的实践问题。可以说做好人口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当前有必要对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人口规模、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为的是合理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定规模的人口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表现,因为经济归根结底是靠人来推动的,同时人口规模的大小又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所达到的承载水平。 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既有正向促进作用、又有反向抑制作用。从世界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一方面,增长的人口规模带来了就业和生活需求压力,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产生明显的人口“推进力”和“发明拉力”,加速了工业化过程和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大幅减小将引起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所以,适度的人口规模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而各地由于各自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人文背景和人口素质状况等的不同,适度人口规模也将会不同。因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单纯的。 对于我国的情况而言,当经济发展还处于劳动力密集型的经济阶段,科学技术不发达,科技因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较小,适度增加的人口规模是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 然而,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些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不但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而且只占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至1/7不等。我国主要的工农业产品总产量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也较低。同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低,住房医疗卫生和教育服务供应短缺,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迫于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期末相关题目总结资料 1.数据包括DEA SFA 各有的利弊DEA三阶段 (SFA与DEA构造生产前沿的方法不同。SFA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生产函数和随机扰动项构造出随机生产前沿,而DEA 是根据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选出一个或几个决策单元作为技术有效点,进而构造出生产前沿。)SFA优点 考虑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函数、随机因素和技术无效率三部分。 SFA缺点 SFA处理多产出则较为复杂,需要将多产出合并成一个综合产出或者利用距离函数解决。 DEA优点 与BCC CCR模型相比重新计算了效率为1的决策单元的效率,最终区分了原来都处于前沿面上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水平。 能直接处理多产出情况 不需要考虑生产前沿的具体形式,仅需要投入产出数据,模型容易做其他形式的扩展 DEA缺点 把实际产出小于前沿产出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技术效率原因,忽略了随机因素对于产出的影响,它实质上将实际产出分为生产前沿和技术无效率两部分。 在分析影响效率因素上,SFA更为方便。 三阶段DEA 第一阶段,传统的DEA算出TE,PE和SE,投入产出的冗余量; 第二阶段,用SFA对影响DEA的因素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考虑影响因素,对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修正,重新进行DEA分析 课堂笔记: 2.技术溢出效应的含义方法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发明者,是世界先进技术的主要供应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实现其技术转移。这种技术转让行为对东道国会带来外部经济,即技术溢出。 通过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溢出 逆向技术溢出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通过与东道国的技术领先者建立紧密的联系,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利用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产业的联系,实现知识获取,获得反向外溢。技术溢出方式实现。 3.EKC曲线和影响因素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用来分析人均收入水平与分配公平程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学说。 收入不均现象随着经济增长先升后降,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

人口结构及其经济社会意义

人口结构及其经济社会意义 摘要:人口结构可以影响人口再生产模式,从而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景产生影响。人口结构是多种多样的,改善人口结构,尤其是改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域结构等方面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比较明显而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结构分类经济社会意义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population structure by affecting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mode produces impact on the prospects of hum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population structures are diverse, improving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s especially in age, gender, urban-rural structure andregion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population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economic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人口的结构是指共同组成特定人口总体的各种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亚群体之间的比例关系。由于人口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总体人口在诸多方面可以分解为具有同质性的、相互之间具有更加紧密联系的亚群体。这些亚群体共同构成总体人口,亚群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规定了人口总体的特性。 人口结构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如有学者提出过人口结构体系,认为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世界银行计算各国财富的指标体系被分解为四种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资本、 社会资本。自然资本:拥有各类自然资本的价值。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的各种人造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是对人力进行教育、医疗等形成的价值。生活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的价值。 2.看不见的脚:人们基于自利行为而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看不见的手在私人和 社会之间造成失衡,产生一只看不见的脚。 3.稳态经济:是人口和社会商品生产规模维持在恒定的水平。物资和能量流通率最小的经 济。四个特点:一是持横的人口数量,二是持横的人造资本数量,三是上述两个数量的持横水平要足以使人们过上较好的生活并可延续到未来,四是维系人口和资本数量所需的物质保持恒定。 4.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可持续发展。任务: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因、 条件、特点、规律和途径。 5.人类文明史的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有狩猎和采集社会向农业文明社会的转折(黄色文 明);第二次转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工业文明);第三次是从黑色的工业文明像着绿色的生态文明的转折。 6.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发展与普及并深入实践的过程:1980年在《世界自然保护战略》 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1)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产生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呼吁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2)1982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的共同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后明确给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目标和策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成为一种具有逻辑内涵和完整内容的思想体系,也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3)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

人口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因素与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也形成了“以GDP论英雄”的偏向。近年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人们从理论上开始询问:第一,GDP一个指标足以概括人类发展的全部需要吗,换句话说,GDP足以解释人类发展的所有维度吗?第二,传统上解释GDP增长的那些因素真的足以囊括经济发展的全部要义吗?以下从人口发展的角度,借助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个新理念,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探讨人口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作用和贡献。 一、人类发展的内容和含义 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几乎把所有的智力努力都投入到如何提高以人均GDP衡量的经济增长上面,相关的政策建议也都在寻找那些能够提高资本积累的因素。即使经济学家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本的作用,但是,也是把诸如教育、培训和健康这些提高人力资本的因素,以及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为手段和工具研究和观察,而忽视了人作为发展的目的。因而,即使经济学越来越关注人力资本,却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因找不到有效提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途径,而在实践中显得苍白。另一方面,单纯的GDP增长并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以及人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不能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经济增长最终也难以实现又好又快。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直接关注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以至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特殊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道路,成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最初党中央每年召开的人口工作座谈会,被提高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层次,在科学发展观形成中是一个重要的标志。由此中国人口政策和人口战略开创了政府以人为本,以人口发展的可持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特有实践。 从观察人口发展对科学发展的作用的角度,人类发展指数是一个可供借鉴的重要指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于1990年出版首卷《人类发展报告》,显示出该组织看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该报告把收入水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以出生时预期寿命代表的健康水平和成人识字率和毛入学率构成的教育水平结合起来,构造的人类发展指数(HDI),与传统上单纯使用GDP相比,在衡量人类发展成就方面要更为全面(图1)。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中国在全国城乡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其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此,中国的生育率开始了大幅度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完成了向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较低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较早实现了人口转变过程。主要表现是,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控制,总和生育率表现出持续的下降。1971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5.4,从那以后,这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计划生育教育 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时间:2005.01.13 地点:会议室 备课:尹浩 课题:我国人口现状与经济发展 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确我国的人口形势与国情,领会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自觉响应国家和军队的计划 生育政策。 内容: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二、我国的人口现状。 三、我国人口现状带来的影响 时间:60分钟。 方法:理论讲解,课后讨论。 2001年12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主席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从而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其中第一条规定:为了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行计划生育,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见从党中央江主席已把人口问题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位置,也充分说明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最重要的基本国情;同时,由于未来几十年,人口总数还将持续增长,所以人口形势依然严峻,丝毫不容乐观。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回顾 (一)建国前:从奴隶社会到蒋家王朝,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动荡,医疗卫生条件差,人口随生产力逐步上升,没有明显的高峰及减少,在人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下造成了较平衡的人口问题,因而未能提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没有把人口的控制作为一项重要国策。 (二)建国后:计划生育经历了三起两落,形成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1、1956年到1957年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面对此次高峰,党和政府提出要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专这们也积极献策,但由于“大跃进”在人口问题上“左”的思想影响,正确的主张不但没有得到积极支持,反而受到批判,因而计划生育刚起就落了。 2、来势更猛的1962年至1965年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由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全国人口突破了7亿大关,再次引起了党和国家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国家成立了计划生育办公室,可是不到两年就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人口出生又处于无政府状态。 3、1966年到1971年,6年净增1亿2千多万元,形成了第三次生育高峰。70年代以后,党和国家深感人口盲目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在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亲自领导下,计划生育工作再次开展起来,但由于在人口问题上“左”的影响并没有认真清理,因而计划生育工作的声势还不够大,成效还不够明显。 4、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后,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确人口政策,决定严格控制人口,

2016版优化方案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习题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关系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②④B.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选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并不都呈正相关的关系,③错误。 2.对下图解释正确的是() A.早婚使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B.早婚能提高出生率 C.早婚可降低出生率 D.早婚可遏制人口的增长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和分析能力。由图示可以看出婚育年龄的早晚对人口增长速度影响明显。 3.在婚俗方面导致欧美国家人口出生率一般较低的原因是()

A.早婚早育现象普遍B.宗教因素的影响 C.婚姻关系不稳定D.只生一个的国家政策 解析:选C。欧美国家由于离婚率较高,降低了人口出生率。 4.下图反映了我国人口学历与平均预期寿命的关系,从中可知() A.相同学历段女性比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短 B.高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大于低学历段 C.各学历段男女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没有变化 D.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 解析:选D。由图可知,不同学历的平均预期寿命均是女性高于男性,而且学历越低,男、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差距越大。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内地的流动人口已达2.6亿,十年间增长80%,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个是流动人口。有数据表明,中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80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流动人口的绝对主力。据此回答5~6题。 5.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6.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 解析:第5题,我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他们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第6题,这些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5.C 6.B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