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策略探微_基于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的视角

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策略探微_基于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的视角

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策略探微_基于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的视角
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策略探微_基于_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_的视角

2012年6月第16卷第3期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Jun.2012

Vol.16No.3

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策略探微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视角

鲁 烨

(扬州大学青年发展研究所,江苏扬州225009)

摘 要:大学工科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成败,因而有必要结合工科教师所处的成长环境,从教师职业特性、政府和教师个人这几个方面来制定促进大学工科类教师专业化的策略,如: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政府因势利导,搭建立体式成长平台;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主动融入工程教育国际合作;投身工程实践,提升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关键词:大学工科教师;教师专业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12)03-0025-06

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是集学术性、教育性、社会性和创新性为一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大学教师要从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出发,制定专业发展目标。[1]大学工科教师的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其工程性、技术创新性等特性表现得较为明显。[2]要进一步研究、分析进而制定适合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具体策略,则要结合工科教师所处的成长环境,从教师职业特性、政府和教师个人这几个方面来制定促进大学工科类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1.确立终身学习理念,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工程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层出不穷,作为工程科学领域的教学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必须时刻了解科技前沿的研究内容和方向,所以大学工科类教师应该从理念上、行动上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国内外学者基于大工程背景对未来工程师的要求,都明确指出未来工程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li-fetime learing ability)。[3]要面向未来培养出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大学工科类教师自身就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注意建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知识结构,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与习惯,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大学工科类教师的职业特性来看,终身学习无论是对于教育教学还是工程实践创新都有着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从目前对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来看,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学教师在专业化成长过程中,教学学术不可或缺,而教学学术的成长不仅需要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还需要大学教师不断学习最前沿的教育科学理论和方法,并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力,从而通过终身学习实现作为大学教师教育性的增长。

2.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

为了适应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需要,就必须重视构建大学工科类教师的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

收稿日期:2012-03-30

基金项目:江苏省2010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我国工科类大学教师专业化研究”(苏教研[2010]6号)

作者简介:鲁 烨(1983-),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青年发展研究所,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助教,助理工程师,助理经济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

升他们的专业能力,打造一批“精专业、善实践、勇创新”的专业化大学工科类教师团队。

(1)构建提升大学工科类教师工程能力的教育体系。工程能力是大学工科类教师区别于其他科类教师的独特能力,也是大学工科类教师在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法宝”。工科院校应从三方面入手,构建提升大学工科类教师工程能力的教育体系。首先,大学工科类教师必须具备卓越的工程教育能力。这就需要学校聘请工程教育的资深教授与新入职的大学工科类教师结对,让资深教授向新教师们传授他们丰富的工程教育经验,提升其工程教育能力。其次,大学工科类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学校可以根据校情实际,聘请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工程研究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学,并适当邀请部分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与大学工科类教师合作搞科研,促进他们工程科学研究能力的增长。第三,加强大学工科类教师的继续工程教育,让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大学工科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育绝非一日之功,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工业界加强联系,通过产、学、研三者的密切合作,建立面向工业界的合作基地,形成制度化的大学工科类教师实践周期、内容及形式,促进大学工科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真正提升。

(2)完善工科类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大学工科类教师的专业化必然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一系列的培养、评价制度来保证。具体而言,就是要完善大学工科类教师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高校对于大学教师的入职条件已由硕士向博士层次转变,大学教师普遍从校门到校门,其中没有教师教育经历的不断增加,更需要在职前培养上加大教师教育课程学习。[4]特别是大学工科类教师在职前攻读工科类博士学位期间,课程设置中没有与教育科学相关的内容,教师教育经历尤为缺失,可以在工程博士培养过程中增加教师教育类选修课,通过课程途径培养博士生的教育素养和能力,增加工科博士的教育经验,为其入职成为大学教师做准备。

工科大学教师入职后,需要经历从岗位适应走向职业成熟的诸多阶段。大学工科类教师能否成长为一名优秀甚至卓越的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个阶段的专业化成长情况。在岗位适应期,学校应该以专家型老教授的“传、帮、带”和同行骨干教师的“听、观、判”相结合,促进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成长;同时还要提供工程实践机会,让刚走出校门的工科硕、博士尽快了解工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在职业成熟期,学校应以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研究为平台,以工业企业锻炼为途径,着力提升其工程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大学工科类教师成长为“教学有方法、科研有水平、实践有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创造条件。大学工科类教师在成长为优秀骨干教师后,其教学、科研能力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要实现其专业化成长的再次突破,就必须融入到工科领域前沿的研究与实践中去,既要参与大型工程实践,又要在科研创新上狠下功夫,力争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努力向卓越大学工科类教师迈进。

(3)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在评价制度上,外在的学术评价与激励机制促使高校形成了学术至上的发展导向。[5]事实上,对大学工科类教师评价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对其“产品”进行评价。[6]“产品”有两类,一是工科类大学生,二是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后者又包括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两方面,所以评价也应立足于两类成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我们在评价工科大学生的学习效果时,不仅要重视其理论课成绩,更要重视其参与工程实践的实习成绩,以合理的比例来评定其专业成绩,以便更加科学地衡量其学习效果。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程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导致技术发明的基础,因而在评价大学工科类教师的理论成果时,不仅要评估其科技论文发表期刊的级别及其理论价值,还需审视其技术转化的可行性,将理论性研究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在评价实践成果时,不但要衡量其经济效益,而且要重视其社会效益,把是否能服务于大众的福祉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

此外,在对工科类教师科研成就进行评价时,还应考虑到工程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给予他们足够的科研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以耐心换取信心,以信心坚定决心,促使他们攻坚克难,不断地开拓创新。高校应废除急功近利的短期评价,建立中长期的评价制度,要有允许“十年磨一剑”的评价制度。

二、政府因势利导,搭建立体式成长平台

市场机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愈益明显。高校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两项职能的同时也更加重视社会服务,积极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工业界的需求。但在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中,由于政府的“缺位”,往往存在着合作机制不完善、合作周期不稳定、合作项目不规范等现实问题,需要政府在校企产学研合作中充分发挥组织与协调作用,在保障产学研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让大学更好地服务国家、地方创新体系的建设,也可以为大学工科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内容与方式多

·

62

·

种多样,但都必须基于一个常规化的合作平台,政府应建立区域性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大依托高校的各类孵化器建设,引导大学工科类教师积极参与,与企业研发人员形成科研互动,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7]1.分类指导产学研合作,促进各级创新体系建设

“卓越计划”明确提出“985”高校以培养研发型工程师和工程科技博士为主,“211”高校以及省属重点大学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和研发型工程师为主等,不同类型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而产学研合作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环节,政府必须对其合作形式、内容等予以正确指导,以保证合作能够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产学研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对于“985”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政府应积极利用其研究能力强的优势,引导其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让他们从事该项目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争取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为国家级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对于“211”工程大学及以工科为主的省属重点大学,应积极引入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科研项目进行合作,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通过分类指导产学研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科类教师的专业特长,同时为各级创新体系的建设积蓄力量。

2.制定灵活的人才管理政策

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运行需要大量工程科技人才,各级政府应该制定适用于产学研基地的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形成制度化的奖励和资助制度。如对于进入基地工作的大学工科类教师和企业研发人员,应根据其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综合考量,给予适当的经济支持,并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倾斜等,以激励进入基地的工科教师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埋头苦干,早日作出研究成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申报、评价制度

科研项目的申报制度是影响大学工科类教师参与产学研合作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学研基地项目研究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倘若只要求工科教师作为参与者,而不给予他们主人翁地位,只能加重他们的职业倦怠,是不能够完全激发他们技术创新意识的,这就需要从改革科研项目的申报制度入手,让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成为科研项目研究的主持人,以进一步提高其技术创新的主动性。首先应允许他们从参与研究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独立申报课题;其次应在经费上予以保障,让他们的专题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允许和宽容结果的失败,毕竟工程科学的研究结果是不可预知的,以免挫伤工科教师们的积极性。此外,在项目申报时,要坚持“唯项目、不唯人”的原则,拒绝论资排辈,让那些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工科教师能够锲而不舍,实现项目研究的技术创新。

4.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

创新性人才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己任的工科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来看,创新的文化环境应该是提倡质疑的环境、民主的环境、和谐的环境。[8]政府应从宏观层面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及规章制度,引导这一职业群体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

目前许多院校的工科专业由于招生形势不佳,特别是研究生层次招生断档,纷纷以“保研”、“直博”等形式留住学生留校深造,“近亲繁殖”现象较为普遍。这些硕、博士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留校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在毫无工程实践背景的情况下从事专业教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科人才培养“一脉相承”难以突破研究领域和方向的情况,不利于工科教师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也难以形成科技创新文化。

三、面向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

主动融入工程教育国际合作

经济全球化推动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工程教育同样要融入国际化的浪潮,这必然要求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已成为各国工程教育的首要目标和战略选择,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合作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9]对于工科类教师而言,就是要融入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从目前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形式来看,实现大学工科类教师参与国际合作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托专业组织参与国际合作

目前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相关的专业组织主要有工程理论研究型和工程实践应用型两类,如中国高教学会工程教育委员会就属前者,而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清华大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则主要偏重后者。这些工程专业组织在工程科学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应用研究方面各有侧重,也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国际影响力,与国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都有密切交往。工科类教师可以通过这些专业组织参与到工程教育、科技研究的国际合作中去,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国际性组织在国内设立的分支机构参与国际合作,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华大学设立了“继续工程教育教席”,清华大学的一些学者先后担任了国际工程教育学会联盟(IFEES)副主席,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ASEE)第一副主席等国际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10]

·

·

2.参与国际合作的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的国际化是现代工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大学工科类教师想要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和能力,参与国际合作的工程项目十分必要。从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看,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大学工科类教师要参与国际性工程项目的要求,如美国国家科学理事会(NSB)2007年11月发布的报告《大力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中提出工科类师生要参与到跨国的工程技术项目团队的合作中去;欧洲大学联合会(EUA)、欧洲工程师联盟(FEANI)以及欧洲企业家圆桌会议(ERT)等团体则提出大学工科类教师应通过参与国际化的团队项目,投身国际化学习。[11]

3.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学习

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工科类教师参与国际交流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一方面,工科类高校应形成制度化的国际交流机制,定期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将工程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呈现给大学工科类教师,让他们了解国际前沿的工程研究动态,形成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时选派优秀工科类教师赴国外具有较强工科优势的名校访学或攻读学位;也可与国际知名的工业企业合作,以定岗工作的方式提升其参与国际工程项目合作的能力。

4.组建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当前工程项目复杂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许多研究需要接受过不同学科训练的学者、专家共同努力。[12]现代工程的规模日益庞大,技术难度也日趋复杂,必须依赖于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对于大学工科类教师来说,工程科学与实践的研究绝不是凭借个人的力量能够完成的,也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

从工业界与高校合作的成功案例来看,团队创新的模式非常值得借鉴并推广。如合肥工业大学所倡导的“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理念就促成了与奇瑞公司等汽车集团合作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形成了工科科技创新团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部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3]北京科技大学与首钢集团联合建立汽车板研发中心,并以中心为依托形成了多支科技创新团队,同样获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4]所以高校应从现代工程的特点出发,打造工程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和工程科学研究创新团队这两支团队,形成以高校为载体、以工程科学和技术为依托的“双翼团队”,构成“一体两翼”的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模式,着力提升团队创新的能力,让工科类教师在团队的研究活动中不断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动主体的大学工科类教师,应充分融入团队合作,协助建立团队工作目标,认同团队文化,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与团队全体成员一道为实现技术创新目标而不懈努力。

5.建立完善的专业组织

大学教师不仅是一种社会职业,同时也属于一种专业,从传授高深学问的教学活动来看,大学教师职业应属于“学术性专业”。从专业人才的职业成长来看,专业组织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如美国大学教师专业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到两类组织的推动: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和各类专业协会。[15]所以对大学工科类教师而言,要实现其专业化成长的飞跃,完善的组织结构十分必要。

(1)完善教学专业组织。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主权更多地掌控在他们个人手中,也不像中小学教师那样需要集体备课并接受常规性检查,其初衷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将前沿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灵活地设置教学内容,但现实中由于大学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机制,往往造成了“众说纷纭”的现象,让学生缺乏相关知识体系的认识。这一现象呼唤大学教师专业组织的建立,以使大学教师这个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职业团体能够形成定期交流的机制,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2)完善工程科学研究专业组织。目前在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工程项目的研究团队,但就总体而言,工程项目研究团队往往是与项目相始终的,这类组织在研究过程中虽然为工科类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发展平台,但随着项目的结束,发展平台也随之消失,不利于专业化成长的连续性,所以应建立相对稳定的工程科学研究的专业化组织,形成“大组织、大团队”,促使教师在专业化大组织中实现大发展。

(3)完善的工程实践组织。工程实践是提升大学工科类教师专业化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工科类师生所参与的工程实践场所的构成来看,主要包括高校独立设置的校外基地、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和部分高校内部设立的实习工厂。从工程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来看,政府牵头或是学校组织占了绝大部分,工程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存在着师生进入实践基地后无所适从的窘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对大学工科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造成了消极影响。

四、投身工程实践,提升工程教育的实践性

目前我国大学工科类教师队伍中许多教师专业知识扎实,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工程实践经历上往往较为欠缺,这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成

·

82

·

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参与工程实践的途径来看,工科类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工程实验室、产学合作基地和企业委托工程项目研究实践中去。

1.投身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

工程实验室是大学工科类教师从事日常研究的基地,是教师对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检验的场所。例如,每一种工程技术或工程产品的创新都要经历小试、中试到批量化生产的过程,而小试往往需要在工程实验室进行实验。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就应该在日常的工程实验中积极探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就是一个技能训练基地,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学习型工厂”,成为培养师生创造能力和产品创新的园地,极大地促进了工科师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16]工科类教师应首先充分利用校内的工程实验室开展工程技术或工程产品的实验,同时还要瞄准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立足现有的仪器、设备积极探究解决方法。此外还要乐于与其他教师开展合作研究,实现从发现到发明,再从应用到生产过程的顺利转化,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2.投身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工程建设

在现代社会中,高等工程教育与企业的关系已不仅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企业不仅是使用工程技术人才的主体,也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体之一。[17]工科类教师经过几年的工程教育后,具备了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但由于知识更新速度与工业界的变化都非常迅猛,往往对工业界的实际需求不甚了解。当前许多高校与企业联合设立的产学研基地为解决教师的知识和技术更新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广大教师应积极投身到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中去,感受工程技术的变化,切实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

所谓研究性实践教学,是指围绕工程技术、科研和生产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大学工科类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工程实践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对象,深入研究工程实践又是实现工程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出面向工业界的“卓越工程师”,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十分必要。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对于研究性实践教学而言,除了掌握扎实的工程专业知识外,具备工程科学研究能力更重要;同时应与企业合作,以企业现场的工程项目为教学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直接让师生进入项目现场,对工程项目现场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讲解,在实践中既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意识,又提升大学工科类教师研究性实践教学的能力。

虽然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形式各有不同,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较为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当属MIT等几所学校推荐的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模式,这个教育模式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全生命周期为背景,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与课程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CDIO模式在多国的成功运用应该对我国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有所指导。[18]基于CDIO模式对于获取工程能力的良好作用,该模式同样可运用在大学工科类教师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上,如可将教师置于工业界亟需解决的工程实践问题之中,让他们全程参与问题的构思、设计、实施等环节,使他们能够获得最真实的工程体验,同时在体验过程中让他们向学生讲授自身的心得体会,实现其工程教育能力、工程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三方面的提升。

我国大学工科类教师应将CDIO模式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相结合,形成以工程实践为载体,以“体验式”教学为方式,以研究工程实际问题为对象的研究性教学方式,在研究性实践教学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4.融入工程科研团队的合作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现代工程的复杂性日益凸显,许多较为庞大的工程项目已经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方共同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大学工科类教师应积极了解相关项目信息,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在参与系统性工程项目研究中开拓创新,在与诸多工程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鲁 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N].光明日报,2010-12-19(7).

[2]鲁 烨.影响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化的因素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2):32-36.

[3]马 涛,何仁龙.高等工程教育:迎接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从工业界诉求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3):56-59.

[4]时 伟.大学教师专业课程缺失与构建[J].江苏高教,2009(3):101-103.

[5]查永军.冲突视野中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3.

[6]丁三青,张 阳.三位一体的大学工科类教师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26-30.

[7]刘金存.“卓越计划”模式下的“校政合作”机制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6):27-29.

[8]钱贵晴,刘文利.创新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

·

出版社,2009:195.

[9]王 雁,李智巧.跨国学术合作组织: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成果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0(6):47-50.

[10]顾秉林.应对新挑战 深化高等教育工程教育的研究———在清华大学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致辞[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1-3.

[11]孔寒冰.欧美工程教育改革的几个动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29-32.

[12]莫拉·波利格,等.运用“概念图”评价工科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集成———以“绿色工程”课程的跟踪研究为案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19-27.

[13]佚 名.交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典型经验[J].安徽科技,

2010(2):14-17.

[14]卢彩晨.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改革与发展[J].大学:学术版,2010(1):4-11.

[15]王春艳,杨移贻.美国大学教师专业化归因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2):105-109.

[16]严岱年.工程教育的创新奇葩———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序.

[17]郭桂英,等.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与培养[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16.

[18]Edward F Crawley,et al.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序.

Strategies in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llege Engineering Teachers

LU Ye

(Youth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Jiangsu,China)

Abstract:The level of engineer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in universities has direct effects on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PETOE).It is thusnecessary to formulate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ngineering teachers fromthe aspects of their v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governmental support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whileconsidering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they live and work.The strategies might include:advocatingthe philosophy of life-long learning;constructing a life-long learning-based educational system;build-ing up a development platform with government support;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increas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Key words:university engineering teachers;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PETOE;engineering educa-tion

(责任编辑 孙显军)·

·

卓越工程师计划院校

简要概况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启动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培养了上千万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支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三是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工程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基本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为此,高等工程教育要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成就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明确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是要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二是要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 三是要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四是要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 启动大会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

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文献综述

国外卓越教师内涵与培养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总体上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由此一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卓越人才呼吁卓越教师,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卓越教师”逐渐成为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共识,也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广泛关注的焦点。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旨在了解与该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分析当下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笔者将目前的已有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国外各个国家有关卓越教师计划的建立与发展,这里主要介绍了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卓越教师计划的发展历程;第二,收集国外学者关于卓越教师的内涵理解与把握,旨在分析各个国家在国外卓越教师内涵理解上的异同点;第三,主要是分析国外各个国家对于卓越教师培养途径的选择。 一、国内外卓越教师计划 1999 年,澳大利亚政府创建《21 世纪教师》(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计划,意在提高澳大利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努力追求教育的卓越及公平,使学生的学习成就得到提高。2001 年,新加坡出台《教师事业发展计划》( Teachers’ career development plan),旨在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也为新加坡教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保证。2007 年,日本颁布《教育职员正法》 ( Staff education amendment act),以法律的形式对教师提出要求,旨在提高教师必要的资质和能力,使教师能够习得最新的知识及技能,做到自信、自豪地从教,从而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信赖。(李贵安,2016)2011 年,英国出台《培养我们下一代的卓越教师》( Training our next generation of outstanding teachers) 计划,规定中小学为优秀教师设置卓越教师岗位,并大力拓展卓越教师在校内发挥作用的空间。2012年,联邦德国实施了“卓越教师教育计划” ( Excellent teacher scheme),旨在激励大学教师改革教育方式,推动教师的州际流动,从而整体提高教师教育质量。2014 年,美国教育部启动“让所有人拥有优秀教育者”( Excellent educators for all initiative) 项

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doc资料

化学工程与工艺(卓越工程师) 2010级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基 础理论、实验技能、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系统知识,获得化工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的能力,以石油和天然气加工为特色,能在炼油、化工、能源、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化工过程软件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学习物理化学、单元操作、化学反应工程及化工热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本专业不仅是通用的过程工程学科,而且是高新科技和新兴工业的重要支撑学科。实验班学生培养注重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加工过程中的过程工程和产品工程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以通用过程工程为主线培养,营造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良好基础。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2)掌握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化工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 (4)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对化工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化学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主干学科和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学位课程:高等数学、基础外语、大学物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程序设计语言(C)、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石油炼制工程。 四、毕业要求及学时、学分分配

(完整版)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卓越医师”培养计划的思考 ——厦门、泉州学习体会 内科教研室马宜龙 通过对泉州医专考察学习以及参加由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卓越医师培养研讨会”学习,我对卓越医师培养有了更进一步、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结合我院临床专业建设和我院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谈谈粗浅的看法: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基础,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际上,对于医学教育的任务和职能也尤为关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或论证,提出了今后医学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和方向。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种核心能力。 尽管我国的医学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医学教育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开展教育改革不能脱离中国的国情和高等学校的校情,决定医学教育模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发展的影响。医学和生命科学有两大趋势:一是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呈现出知识爆炸性增长,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同时,新技术、新材料在诊疗的应用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 第二,医疗体制的影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正处于调整阶段,医院的分层定位不清晰、基层医疗薄弱、全科医师缺乏、护理事业发展受阻,同时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协调及优质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 第三,社会发展及成熟程度。如社会的法制化程度、社会保障的建立程度。这些不仅影响医疗行为也直接影响到医患关系。目前某些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在处理医疗纠纷、在保证行业准入等方面都使医学教育的实施和管理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目前,全球医疗总的趋势是分层的医疗体系更加清晰,同时重心逐渐回归基层,回归到靠最小的成本治疗疾病和指导病人健康的方式。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医生,还涵盖培养医学相关人才。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大医学”背景下相关人才的育成能接受多方良性影响;优势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其完整性正是顺应医学教育的自身规律与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医学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是当前实施教育改革的出发点。例如,医学教育一直限定在职业教育,“全科医师成长”薄弱;基础研究与临床分离,书本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单一、数量不足等。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和培养目标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样本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 案 1 2020年4月19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试点方案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1. 专业基本情况 (2) 2. 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5) 3. 合作培养依托单位 (6) 4. 培养方案 (7) 4.1 本科阶段 (7) 5. 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17) 5.1 校内学习阶段 (18) 5.2 企业学习阶段 (20) 5.3 学生校外学习期间相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错误!未定义书签。 6. 工程教育改革理论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 工程教育思想和教学规律研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工程教育理论提升..........................................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1: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校企联合培养协议书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29) 附件4: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工程师企业培养方案 (36) 附件5: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39) 2 2020年4月19日

1. 专业基本情况 发展历史: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开办的最早专业院系之一,我校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创办和建设能够追溯到1979年,是国内较早创办计算机专业的院校之一,迄今已有30年的办学历史。1984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方向研究生,1992年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获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授予权,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正在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当前已经过第一轮评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授予武汉理工大学本科品牌专业。 经过30年的发展与建设,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当前已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工程”学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应用技术”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 专业特色: 坚持计算机专业特色教育方向,要根据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特点决定,其特点是:知识更新快、与其它学科交叉多、应用面 3 2020年4月19日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南昌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进展情况报告 南昌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我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我校在工程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和优势,我校先后召开了校长办公会、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相关工科学院“卓越计划”专题研讨会,并邀请行业、企业代表共商大计。目前,我校“卓越计划”的实施正稳步进行,进展顺利。主要做法有: 一、召开各类研讨会 为了实施好“卓越计划”,学校分管教学副校长带领教务处及专家组先后多次到学院调研专业情况和教学情况。9月27日,分管副校长带领教务处有关人员到机电学院调研实践教学情况,明确指示要抓好有利时机,利用专业优势,切实加强与省内知名汽车企业(江玲)友好合作,加快建设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为“卓越计划”打好坚实基础。10月17日,学校邀请了工科学院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代表召开了南昌大学“卓越计划”研讨会,与会人员就如何实施“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校企双方要乘“卓越计划”的东风,进一步加强合作,做到合作双赢。同时,也只有做到合作双赢,“卓越计划”才能顺利实施。11月15日,分管副校长带领专家组和其它申报“卓越计划”的负责人,来到机电学院检查实施“卓越计划”专业的整体建设情况。在听取和研讨了专业建设问题后,要求申报单位抓紧时间,针对各自专业在实施该计划中存在的不足,加快建设,特别是合作企业的选定和培养基地建设要尽快落实。

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工作方案

2011年5月 目录 一、前言 (2) 二、指导思想 (3) 三、培养目标 (3) 四、培养体系 (4) 1、试点范围与规模 (4) 2、选拔方式 (5) 3、培养模式 (5) 4、竞争机制 (6) 5、专业培养 (6) 6、学生管理 (6) 7、学籍管理 (6) 五、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7) 1、培养目标和要求 (7) 2、教学计划 (7) 3、课程体系 (7) 4、教学模式 (8) 5、实践环节 (8) 6、考核方式 (9)

六、校企合作模式 (9) 七、组织管理体系 (10) 1、组织结构 (10) 2、经费保障 (11) 3、资源保障 (11) 4、教学管理 (11) 5、师资队伍建设 (12) 八、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 (12) 一、前言 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方案。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成为“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地质、采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扎根西部,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个人专业发展方案 教师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也是当今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被提到一定的高度,各地普遍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仅仅能够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显然已经不够了,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让自己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主动地引领新课程,去实现自己的专业化发展。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到底是指什么呢 我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的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 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的人;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教师专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体现了信息时代教师的高度责任感、积极的进取心和令人钦佩的职业追求。教师专业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以下素质: 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知识;有丰厚的教育学理论素养;有职业理想和追求;热爱教育事业,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并且能够把进入更高的境界作为自己修身的自觉追求;经过专门的专业训练,而且有终身学习的迫切愿望和实际行动。 教师专业成熟包括这样三方面的内容: 专业眼光——能用发展的眼光、教育的眼光看待学生和用整体的、和谐的眼光看待教育性活动; 专业品质——建基于教育理想与信念的、体现于日常的细微的行为之中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专业技能——课堂监控、演示讲解、练习指导等方面的技能。 所以我一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成熟的教师。 一、自身专业发展生涯回顾 从1995年踏上工作岗位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较顺利的完成了社会角色的转换,从一名师范生到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再到一名成长中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此过程中,我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细心揣摩教学方法,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此期间,我先后获得高新区小学数学优质课二、三等奖,数学优秀论文一等奖,被评为小学数学高级教师,珠海市先进教师,学校数学科科组长,我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制定原则试行

贵州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培养方案制定原则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为探索我校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开展,特制定贵州大学“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2.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办学传统,以“兴学育人”为根本,以“立足贵州、服务地方”为宗旨,以培养“能吃苦、能适应、能创造、能奉献”的“四能人才”为己任,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致力于实现: (1)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与创新,符合人文、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发展方向,体现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观”。 (2)学生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知识、过硬的工程设计与工艺研发本领、较强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宽阔的国际视

野与胸怀、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 贵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坚持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发展的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以培养工程一线的栋梁、输送工程领域精英的后备人才为立足点,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人格健全、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开拓创新精神突出、研究潜力大、擅长技术开发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案制定基本要求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含专业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和企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其基本要求为: 1.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引进、借鉴国内外同类学校相近或相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大胆探索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形成层次清晰、模块多元、保障有力的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2.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从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入手。人才培养目标、标准要按照国家“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培养标准要细化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明确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培养要求;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大纲以矩阵表的形式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 3.根据专业培养标准进行课程体系的梳理与调整。贯彻“优化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应用设计型人才

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卓越医生班)教育计划

海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卓越医生班)教育计划 一、专业概况 学科门类:医学 专业名称:临床医学 专业代码:100301 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标准学制:五年,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二、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初步的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职业素质,能够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学毕业生。 三、培养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 1、遵纪守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愿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2、珍视生命,关爱病人,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将预防疾病、驱除病痛作为自己的终身责任;将提供临终关怀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将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追求卓越。 4、具有良好的沟通意识;重视医疗的伦理问题,尊重患者的隐私、人格和个人信仰。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注意发挥可用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6、具有科学态度、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实事求是,依法行医,

履行维护医德的义务。 (二)知识目标 1、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基础知识和科学方法,并能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实践。 2、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即生命各阶段人体的正常结构、功能和心理状态。 3、掌握人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原因,认识到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行为心理因素对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4、掌握人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5、掌握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6、掌握正常的妊娠和分娩、产科常见急症、产前及产后的保健原则,以及计划生育的医学知识。 7、掌握全科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和筛查的原则,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 8、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理解科学实验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9、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中医学诊疗基本原则。 (三)技能目标 1、具有全面、系统、正确地采集病史的能力。 2、具有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的能力,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初步的临床工作能力。 4、具有对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断、处理能力。

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需要把握的几个环节 摘要:本文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要求,针对地方普通高校在具体实施中发现的课程整合、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主要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其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卓越计划”参与高校及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卓越工程师的成功培养。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方高校;课程;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而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重大计划。合肥学院是国家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10所地方普通高校之一,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四个专业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与实践。 一、“卓越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卓越计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改革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等方方面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程整合。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桥梁[1],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相应的课程体系的实施。虽然多数“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从2010年开始就已着手依据卓越工程师培

养标准进行课程整合,但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打破原有课程体系,重构新的适合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不仅受到教师的抵触,还有来自有关规定和文件的约束。因此,课程整合的程度难以完全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不符。教育部针对“卓越计划”启动的首次阶段检查,即是对试点高校课程整合情况的检查,结果超过半数的专业未能合格,足以说明课程整合的难度。 2.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掌握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具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就难以满足产业界对人才的要求。然而目前,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安全生产、学生人身安全、保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顾虑,往往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 “卓越计划”的关键是企业阶段的实践学习能否取得实效。但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和利益是什么?如何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接收学生到企业学习?是实施“卓越计划”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此外,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校企联合培养工作的组织落实、政策支撑力度、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具体程度与可操作性等,都是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3.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这是基本条件。然而原有的高校教师选择标准和政策不利于引导教师工程素质和

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7-02-20 16:13:00 【字体:大中小】【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校—校合作共建“卓越教师”培养机制的研究和实践”项目是由刘岸英教授主持的,与洛阳市教育局联合进行的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该项目以培养卓越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师范专业“卓越实验班”为实验平台,通过强化高校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校--校合作共建培养基地的研究和实践。通过激发双方合作意识,设定双方合作内容,完善双方的合作方式,探索合作的策略与途径,拓展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教学技能指导、教育见习实习、入职指导、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全面介入,深度参与师范生职前、职后培养全过程,构建师范生协同育人机制。 一、主要解决的问题 本项目确定了校校合作培养卓越教师的“一核心、二平台、三途径、四协作”的协同育人模式。一个核心: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和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二个平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校”教育联盟平台,培育协同育人平台;三个途径:实施“卓越实验班”,实施“双导师制度”,建立“名师工作室”;四方面的深度协作: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协作,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协作,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训的协作,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的协作。 本项目完善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为进一步促进“卓越教师培养实验班”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卓越教师实验班”的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保障制度。形成了以省聘任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教师80名为主体的培养团队。 本项目在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的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主持并参与了15项省部级教师教育的相关课题,课题组成员承担了省级相关研究课题,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1部学术著作。积累了大量的实验素材和研究成果,保证了本研究成果得以高水平完成。 二、成果解决问题的方法 1、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教育局成立教育联盟 为更好实施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学校与洛阳市教育局、济源市教育局、三门峡市教育局、义马市教育局、平顶山市教育局及基础教育学校等,成立了教师教育联盟工作委员会。委员

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东华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 Ⅰ培养目标 遵循立足专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培养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坚实的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相关专业学科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通信行业、政府机关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3G及各类移动通信设备和系统的研究、设计、应用开发、分析、制造、运营及管理的高级通信工程技术人才。 Ⅱ培养标准 一、具备运用通信3G工程师所必需的工程技术及专业基础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1.1具备较扎实的移动通信基础知识,以及从事通信工程项目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基础 1.1.1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理解工程专业及其服务于社会、职业和环境的责任; 1.1.2 具有运用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建立通信系统数学物理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的基本能力; 1.1.3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资料查询、文献索引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1.1.4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 1.2具备运用电子技术基础知识解决通信系统工程实现过程中相关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分析与解决故障的基本能力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近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现就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目标要求 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指导、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针对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深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协同培养新机制,培养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各地各校要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整体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二、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 1. 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针对中学教育改革发展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培养一批信念坚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能够适应和引领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中学教师。 2.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3. 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 4. 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5. 卓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适应新时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重点探索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机制、特殊教育知识技能与学科教育教学融合培养机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科交叉,培养一批富有爱心、素质优良、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卓越特殊教育教师。 三、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

第二篇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实施方案(1)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实施方案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着眼医学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以点带面,分类实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四川省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确保项目取得实效,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实施省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川教函【2013】111号)、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的通知》(卫科教发【2012】59号)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实施省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川教【2013】111号)、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标准(试行)〉的通知》(卫科教发【2012】59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遵循医学专科人才培养规律,树立全科理念,以“六位一体,服务基层”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提高人才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临床技能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植根老区、面向秦巴、服务民生”的办学理念,为川陕革命老区和秦巴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同步小康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基层适用型卫生人才。 二、项目主要实施内容 1、项目名称:“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三年学历教育和两年助理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2、组织机构: 为切实完成项目建设,在达州市人民政府、达州市卫生局的协调下成立“达州市卓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人才培养方案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人才培养方案 (080801) 一、专业介绍 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93年,并在2013年10月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专业拥有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较高基础理论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立足于河北省经济发展需求、面向工程实践,形成了培养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相关技术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构建了完善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三个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专业教学平台)和四个层次(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基础、工程应用和扩展专题讲座)为主的分层式、模块化课程群。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在学科建设上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构建了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学科平台。 自动化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仪表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自动化包括了许多学科,其基础是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该专业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较高文化素质修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坚实的自动控制理论基础知识,掌握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能在在自动化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设备研发、设计制造、生产开发或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期待毕业生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较好的人文修养,具有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2.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具有从事自动化相关领域工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熟悉自动化领域相关的技术技能,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制造和测试能力; 4.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交流、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能够在自动化领域相关企业从事技术服务和管理等岗位的工作,具有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能力。 三、培养要求 注重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及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工程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的联合实践训练,同时注重科技创新活动等方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自动化卓越工程人才。本专业的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以下10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自动化专业相关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和管理知识; 3.具有运用自动化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掌握自动化工程专业的理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516940514.html, 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 作者:叶盛潘朝杰张慧群林爱华叶明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12期 摘 ; ;要:以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出发点,本校通过开办“统筹实验班”,改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卓越医学人才 ; ;培养模式 ; ;教学改革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它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从单纯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医生的角色由“诊断-治疗”型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型[1]。这些社会功能的变化,使我国传统的 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挑战,深化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高等医学院校的迫切任务。为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我校在已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开办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实验班”(南山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当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的出发点 我国医学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基本采用苏联模式,即: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和“基础—临床—实习”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实施专门化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国各医学院校先后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过去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及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的惯性影响,我国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宗旨缺乏特色,定位欠准确;二是课程体系单一,课程结构与设置不尽合理;三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部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和财政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 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支持“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在医学等领域开展专业认证试点,建立与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等专业认证体系。这说明国家和教育部对医学教育高度关注,这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依据。我校从2010年开始创办临床医学“南山班”,每年从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新生中选拔30余名优秀学生组成“南山班”,积极探索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为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提供平台。 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公布

第二批卓越工程师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 公布 教育部日前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名单的通知》: 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中国石油大学等133所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提交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根据专家组的论证意见,现批准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等362个本科专业或专业类;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等95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卓越计划。 请各高校在本校网站上公开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按照卓越计划相关文件要求和本校培养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狠抓落实,不断改进相关专业、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工作。加入卓越计划的各专业、学科、领域在招生、收费等方面需执行我部的统一政策。各卓越计划学校可按照我部各司局工作职责和分工,申请有关支持政策。我部将有计划地对各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学校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中国石油大学080102石油工程中国石油大学080106Y地质工程中国石油大学0803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国石油大学080304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中国石油大学081101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国地质大学080102石油工程中国地质大学080901测绘工程中国地质大学081002安全工程中国地质大学110304*土地资源管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080602自动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080604通信工程北京服装学院080204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北京服装学院081406服装设计与工程北京印刷学院080305Y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北京印刷学院081404印刷工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080701建筑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080703土木工程北方工业大学080623W数字媒体艺术中国民航大学080603电子信息工程中国民航大学081201交通运输中国民航大学081204飞行技术中国民航大学081502飞行器动力工程天津工业大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