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靖爨文化的起源与来历

曲靖爨文化的起源与来历

爨文化是什么呢?就历史来讲,爨文化是中国历史自西晋(公元270年)经南北朝到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5年),近五百年间爨氏统治云南(包括今贵州、四川的一部分)时所造就的文明。

爨氏自中原南下,到三国以后,管理了南中广大疆域。宁州在曲靖的建立,形成了爨氏一统南中的局面。曲靖这块夷蛮之地成为一个文化多重交汇的重要地带,成为一个文化大碰撞的特殊区域。爨氏在三国时跻身大姓之列,世袭晋宁、建宁二州刺史,实际上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封建领主割据政权。在其统治期间,由于中原王朝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的战乱中,对地处边疆的“南中”基本上失去控制,爨氏即乘之采取“奉中原王朝为正朔”,实际上形成“开门诸侯,闭门天子”的闭关锁国局面。“南中”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也较为发展,出现了“爨宝子碑”文中描述的“山岳吐金”,“物物得所”,“邑落相望,牛马成群”的繁荣景象。内地汉民为躲避战乱不断迁入迁出,从另一个侧面促进了爨地文化的发展。南中的土著文化与中原的楚文化、巴蜀文化不断碰撞,逐渐融会贯通,浑为一体,形成“爨文化”。此时,爨地的经济文化与中原内地已相当接近,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多名马”,“爨龙颜碑”文中也描述“独步南境,卓尔不群”。从出土的大量文物看,曲靖早在汉代就有发达的稻作文明,东汉以后已普遍使用铁器,绝非原始部落氏民“刀耕火种”的天下,而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各种民族大杂居的富庶之域。可以说,爨文化是中原汉文化与“南中”本土文化(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大碰撞大融合后开出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正如五百年后,蒙古人踏碎精美的宋词,日耳曼人烧毁辉煌的罗马宫殿一样,“南诏灭爨”也将曾经璀璨的爨文化“烟烬灰灭”。千年之后,每次注目出土于曲靖的“二爨碑”这一历史证物时,仍能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同根同源。遗憾的是,由于几次种族大迁徙以及无数次的战乱,加之宋太祖“玉斧一挥”(云南成了化外之邦),导致爨氏独领“南中”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不断毁灭殆尽,几无留存。在幸存的“二爨碑”中,仅可略略窥见当时社会的影子。爨氏统治南中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不但其历史资料、官方文献保存下来的很少,就连民间文物、遗迹、野史保存下来的也很稀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动荡不安,内地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央王朝,国家处于分裂状况;二是爨氏统治区距离中央政府遥远,山川险峻,道路艰难,爨氏凭据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得以闭关自守,中央政府也无力顾及于此,以致史籍缺遗;三是南诏灭爨后,紧接着又来了个种族大迁徙,正如樊绰《蛮书》所载:“自曲靖州、石城、升麻川、昆川南北至龙和城以东,荡然荒矣。”这种“扫地出门”的结果,致使爨氏统治区遭遇毁灭性灾难。时至今日,就爨氏统治的中心区曲靖,地上地下的古迹发现甚少,除“二爨碑”外,其它史料多湮没奇缺。

从文化思想的角度看,“二爨碑”的外形制作、碑文、书法与中原汉文化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而且与当时社会(东晋)“盛行老庄”的风尚也相一致。“爨宝子碑”文中“至人无想,相忘江湖”的思想与晋人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人生理念十分吻合。碑文中赞誉爨宝子“少禀环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格”,“发自天然,冰洁简静”的句子与晋人注重人品风度、崇尚旷远清奇的审美倾向相吻合。一千多年前晋人崇尚的天然、简约与通达,与今人倡导的和谐社会是多么地相似,如出一辙。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虽然至今书法界没有“爨体”这一体例,但一提到“爨体”,众人都知道特指“爨碑”上的字体。在今天的曲靖,无数人能写“爨体”,凡有名的景观和牌匾大多是当地著名书家以“爨体”题写,这已成为曲靖的一个显著文化现象。“爨体”书法的特征独树一帜:笔画结构在隶楷之间,兼有篆书遗姿,忽隶、忽楷、忽篆掺拌,可谓“三体合一”的融合物。有人认为,爨氏时代,因远离中央政府,对中原日渐规范的楷体还未完全了解与掌握,爨碑正好记录了这种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过渡书体。

“二爨碑”没有留下书者姓名,且笔法无师承,多少年来,猜测种种。流行的主要有两种:一说是一个民间无名书家,由着性子去写,歪也罢正也罢,错也罢对也罢,方也罢圆也罢,隶也罢楷也罢,还偶尔弄几笔篆书,所以才有了爨碑朴拙的美,洒脱的美,丑到极致的美;另一说是一个厌世书法高人,后人把碑文那种无序的排列,歪歪扭扭的结构,方圆并用的点画运笔,狂放洒脱、刚柔并济、动中求静的构思,臆想为刻意为之的手笔,由于书者是一位才华盖世,傲然不羁

的厌世隐士,虽书写了得意之作,却不愿留下姓名。甚而还有人分析指出书者挥毫时的状态:一是得意之时的自创写法。纵观“爨体”,既无篆书的古韵端庄,也无魏碑的典雅,更无楷书与隶书的严谨,从用笔到结体,既无法用汉分去规范,也无法用唐楷去衡量,天马行空,肆意挥洒,不避丑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当属书家得意时任情泼墨、挥洒自如的酣畅淋漓之心境;二是书家失意之时的发泄之作。端详“爨体”,与中规中矩的楷书相比,它的魅力是原始的、野性的、蛮悍的,也就是说“爨体”的美恰恰在于它的不美或无意去追求美,同敷粉薰香的美不同,是不加修饰、不加雕琢,甚至不避丑拙的野、蛮、怪的美,当属书家失意时愤世嫉俗、孤芳自赏的狂放悲怆之心境。

现在的曲靖人茶余饭后谈论“爨文化”,除了散存于残篇断简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祭祀庆典、习俗、医药、建筑、宗教信仰以及流传民间的诗文歌舞、音乐、戏剧、曲艺外,最具特色且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除了二爨碑,恐怕就要算爨乡古乐了。爨乡古乐是独具特色的本地民间传统乐种,典型代表为洞经音乐,各县都有,会泽县和麒麟区的比较活跃。洞经音乐是云南特定历史、特定社会的文化产物,音乐是实质,洞经是套在乐谱中的唱词(经文),换句话说,洞经音乐的乐谱是支柱和灵魂,而唱词则是随时代而变迁的一种文字反映。明朝中叶,由于佛教在曲靖大为发展,几乎形成了“无乡不建寺,无村不有庙”的情况,信仰佛教的人日趋增多,当时为了适应这种需求,洞经堂会就把一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曲子填入经文,统称为“洞经”,迄今至少有500年以上的历史。洞经音乐本身丝毫不同于佛教或道教念诵经文的声腔,而是完全按照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和七声音阶的韵律发音并进行演奏的。演奏洞经音乐的乐器,主要分为管弦乐和打击乐两类。管弦乐,主要是笛子、二胡、琵琶、三弦、古筝、唢呐、洋琴等;打击乐主要是大鼓、小鼓、大锣、小锣、绞子、云乐、翠鼓、罄、木鱼、碰铃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演变,各地的洞经音乐又根据本地的不同习俗和要求带上了自己的特点,譬如:曲靖的洞经音乐,与滇西、滇南的差别不小。不过,无论怎样变化和不同,都得遵循韵律发音的要求进行。听洞经音乐演奏,能给人美妙、神奇、舒心乃至肃穆、震颤的感受,这也是洞经音乐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白石江一仗定云南”后,大部分征南将士留在曲靖“戍兵屯田”,随之也把“江南乐府”及宫廷歌舞曲谱带到当地,并逐渐与本地民间的歌舞曲谱融为一体。到了明朝万历年间(1579年),随着佛教的盛行,开始将《文昌大洞仙经》的经文作为唱词而填入部分曲调中,故称“洞经”。从这个意义上讲,洞经音乐实际上是爨乡古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爨乡古乐则是爨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很多人知道大理段氏,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比大理段氏更古老、存在时间更长的曲靖爨氏,很多人听说过丽江纳西古乐,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比纳西古乐还要古老的爨乡古乐。

“二爨碑”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或者说是一次“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代以前——汉代:在文艺上趋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个时代以后——唐代:在文艺上趋于成熟,在思想上儒、佛、道三教支配。这个时期是中国人精神上大解放、人格上大释放、思想上大自由的时期。拥有“二爨碑”的曲靖一直以“爨乡”自居,世居爨地者自称“爨人”也无可厚非。“爨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特征明显的文化现象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爨”作为一个姓氏也好,作为一个民族也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好,作为一段逝去的历史也好,重要且关键的是:作为古爨地的现住民以及人民政府,应赋予它怎样的内涵?(“爨文化”不同于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和滇文化,有其自成一体的典型特征和传统架构,而“爨文化”因缺乏载体和传承等等因素,似乎成了一个虚无的文化概念。)

三、民间风俗

富源黄泥河畔(古敢乡)水族姑娘小伙的“赶表”、“走寨”(唯曲靖独有),以“即兴编词对歌”的方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倾诉对意中人的爱慕、讴歌忠贞不渝的爱情;师宗五龙河畔(五龙乡)壮家儿女的“浪哨”高腔和“三月三”民俗文化节,罗平“三江口”(南盘江、黄泥河、清水江

交汇处)、多依河畔(鲁布革乡)布依族男女的“闹水”习俗与“二月二”歌会,马龙、宣威、沾益、师宗苗族同胞的笙望舞、“花山节”,会泽、宣威彝族的“立秋节”,沾益回族的“开斋节”与“传油香”,麒麟区红土墙彝族的“火把节”、歌舞表演,陆良撒尼人(彝族支系)的大三弦与土风舞以及曲靖各地民间的龙灯(“耍龙”)、狮舞(“耍狮子”)、高跷(踩高跷)、彩船(划旱船)、跑驴(假骑毛驴表演)、染花饭、打水枪、抢花炮、“张公背张婆”、扮鹭鸶、扮蚌壳……,可谓层出不穷、多彩多姿,既原始生态又美妙神奇,让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

特辑录部分有代表性的传统民俗如下:

(一)特色文化

1、师宗县五龙乡水寨村的壮族文化

2、富源县墨红镇法土村的彝族文化

3、富源县古敢乡下笔冲村的水族文化

4、罗平县九龙镇腊昔村的布依族文化

(二)习俗

1、师宗县高良乡笼嘎村瑶族“渡戒”习俗

2、师宗县高良乡纳厦村苗族“踩花山”习俗

3、师宗县五龙乡水寨村壮族婚姻习俗

4、师宗县五龙乡水寨村壮族“三月三”习俗

5、师宗县五龙乡“祭老人房”习俗

6、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村彝族“绑神猴”习俗

7、师宗县彩云镇额则村彝族丧葬习俗

8、富源县富村镇新厂村“打老牛”习俗

9、马龙县马过河镇鲁石村苗族婚姻习俗

10、陆良县小百户乡打鼓村撒尼族“祭窑山”习俗

11、陆良县大莫古镇摔跤习俗

12、罗平县鲁布革乡布依族“闹水”习俗

13、罗平县长底乡布依族“二月二”习俗

14、会泽县马路乡大转弯苗族婚姻习俗

15、会泽县新街乡脑包村回族丧葬习俗

16、会泽县的“耍水龙”习俗

(三)音乐:

1、麒麟区的“爨乡古乐”(“洞经音乐”等)

2、麒麟区沿江乡的歌曲《大河涨水满石崖》

4、会泽县的“堂琅古乐”(“洞经音乐”等)

5、罗平县富乐镇的“富乐洞经音乐”

6、师宗县龙庆乡黑尔村的歌曲《小渔箩》

7、师宗县高良乡科白村岭黑寨“双管竹笛乐曲”

8、师宗县五龙乡保太村的花灯音乐

9、马龙县山歌《石榴花开》

10、会泽县民歌《一朵鲜花鲜又鲜》

11、以世居阿着底(撒尼语:曲靖)的撒尼人为背景制作的著名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12、富源县老厂乡阿给嘎村的彝族民间唢纳

(四)舞蹈:

1、陆良县小百户乡打鼓村的撒尼“大三弦”

2、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村的“花灯团场”

3、马龙县月望乡深沟的“芦笙舞”

4、罗平县旧屋基乡的“箩箩舞”

5、罗平县钟山乡的“蚂螂舞”

6、罗平县马街镇歹麦村的“跳歹”

7、麒麟区茨营乡红土墙的彝族“酒礼舞”

8、沾益县炎方乡卡居的“叠脚舞”

9、师宗县龙庆乡黑尔大寨的“碗舞”

10、师宗县高良乡纳平山村“芦笙舞”

11、富源县古敢乡的“狮子灯”

12、富源县黄泥河镇小云脚村的“芦笙舞”

13、宣威市东山乡安迪村的彝族“跳脚舞”

14、会泽县的“板凳龙”、“龙灯”

总之,舞蹈的类型有:庆祝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表演性舞蹈;戏曲类舞蹈;婚庆丧葬类舞蹈;生产或狩猎舞蹈;健身习武舞蹈,等等。舞蹈的形式有:刀叉棍棒舞、锣钹舞、月琴舞、霸王鞭舞、器乐舞、狮舞、灯舞、踩高跷舞、板凳舞、跳脚舞(“确比”)、耍腰舞、肚皮舞、背面舞、碗舞,等等。民族乐器有:双管笛、姊妹箫、芦笙、唢呐、二胡、掌不来、长鼓、铜钹、口弦、打击乐以及把乌、抛锣、铜鼓,等等。

(五)戏剧、曲艺:

三百多年前,徐霞客探访珠江源头途中,夜宿沾益县龚家,“见其门闭”,“叩而知方演剧于内也”。曲靖是滇剧的发源地,戏曲表演可谓源远流长。曲靖的戏曲活动始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历代旧志中均有戏曲活动的记载。

1、会泽县的戏曲“围鼓”

2、会泽县的“小唱灯”,又称“太平灯”

3、会泽县的渔鼓演唱,通称打渔鼓或唱道情

4、师宗县竹基乡六丘村的花灯

5、宣威市务德乡传统剧种“走老丑”

6、罗平县九龙镇腊庄村传统小戏《破四门》

7、麒麟区的滇剧(“雷四本家”是曲靖滇剧的播种人,被称为曲靖的“戏王菩萨”)

(六)商品及工艺:

1、会泽斑铜——斑铜工艺是会泽县传统手工工艺,历史悠久,技术精湛,收藏价值高,色彩美伦美焕,被称为“中华一绝”。1914年斑铜工艺品“斑铜鼎”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银奖。

2、会泽县的擀毡工艺和乐业辣椒

3、宣威火腿——又一个“中华一绝”。孙中山先生为其题词“饮和食德”。

4、宣威市倘塘镇的铜器、铝器与黄豆腐制作

5、宣威市西泽乡的白糖、竹编制作

6、罗平县鲁布格的五彩花米饭(五彩花米饭是布依人独特工艺,有800多年历史。五彩花米饭是从山中采集天然的树叶、树花、山草、根茎等通过布依传统秘方,熬出汁液,取出红、黄、紫、黑等天然色素调入盛有上等糯米的缸中浸泡、洗净、蒸熟、搅拌、晾干,染成花米饭,清香可口,属纯天然绿色食品)

7、罗平县的菜籽油、生姜、野蜂蜜

8、罗平县老厂乡的老厂酒、富乐镇的铜器制作

9、陆良县的板鸭和麻衣馓子

10、陆良县的蚕丝制品与芳华镇的民间草编工艺

11、麒麟区的韭菜花、鸡蛋挂面和越州潦浒的土陶工艺

12、沾益县的辣子鸡

13、马龙县的荞丝、酱菜

14、马龙县马鸣乡咨卡村的火草褂编织工艺

15、师宗县的少数民族服饰工艺

16、师宗县高良乡纳平山村的蜡染工艺

17、富源县墨红镇鲁木村的彝族民间刺绣

18、富源县大河镇白岩村的民间蔑编

19、富源县后所镇铁翅村的踩缸腌菜制作

20、富源县中安镇的石材工艺、铁锅制作

21、富源县的魔芋加工与大河乌猪及火腿制作

(七)土话(方言)

不(“毛”);去(克);傲(“炮”、“拽”);厕所(“茅斯”);张扬(“抖草”);叔叔(“耶耶”);愚蠢(“日脓”);惊叹(“儿啰”);实惠(“香晕”);瞌睡(“梦冲”);生气(“日气”);叛逆(“二气”);计较(“渣经”);严重(“老火”);悲剧(“造孽”);所有、全部(“一花”);毛巾(“手敷子”);无奈(“抵不住”);吃饭(“肿脖子”);问询与表白(“杂个啦”、“格整得成”);愤怒(“滋得很”、“日气很”);拒绝(“整球不成”);白痴(“憨眯日眼”);不雅(“渣八列五”);嘴甜(“嘴麻子得”);给力(“攒劲得很”);疑问(“格真个”);无趣(“没得心肠”);不屑(“懒得跟你说”);忽悠与骗人(“耍麻老子噶”、“哄老子地噶”);正式、认真(“正二八斤”);警告(“毛挨我上头是脸”、“毛掺我二理裹气”);欠揍(“几包子锤”、“几窝仙脚”、“筛几耳光”);讨厌(“沟逼死远些”);邋遢(“跟楞半倒”);脾气犟(“日鼓”);走霉运(“背时”、“倒邪霉”);一小点(“一小跌”);小心点(“招呼跌”);深绿色(“绿阴干瞎”);不融恰(“二不挂五”);天气冷(“冷迷日眼”);“有没有”(“你葛有”);不端正(“歪巴斜扯”);不景气(“冷火秋阳”);速度快或做事麻利(“溜刷得很”);出类拔萃(“板扎”);难处的人(“搅得很”);看你不爽(“鬼迷日眼”);调皮捣蛋(“神头二五”);粗心大意(“粗皮料草”);有一种谩骂叫“晒白牙齿地”、有一种愤怒叫“逗老滋鬼火绿”……,等等。

(八)特色建筑

1、陆良县庭院式土木结构建筑群:雍家古寨

2、富源县中安镇民居建筑:张氏大院

3、罗平县干栏式建筑:吊角楼

4、会泽县大海乡古板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