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后的姿势》集体备课

《最后的姿势》集体备课

《最后的姿势》集体备课
《最后的姿势》集体备课

六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载

主备人:刘东革

参备人:董德春、茅晓平

活动时间:2011.9.20

研备内容:《最后的姿势》

活动过程:

主备人发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第一段,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

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

(3)交流:左边

(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

(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

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

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

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

2.课后3

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参备人发言:

董德春: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不一定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在教学时,还应抓住“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可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相信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茅晓平: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命救四个学生的感人故事,谭老师撑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课文表现了谭老师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

由于学生对这一事件都比较了解,但时间长了还是有点遗忘,所以课始可伤痛的语言将学生带到那场人类的浩劫里,使学生很快进入文章的情境。在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后,让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后,重点是品词析句。在这篇课文中有几点要注意:

1、从第一自然段中“六点多起床”“早早地来到学校”看出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说一说。

2、描写地震发生时样子的几句话,对末尾的感叹号要理解它的意思,指导读出紧急。

3、地震来临时,谭老师说的话“同学们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从老师的话中体会人物的内心。

4、谭老师就学生时的一系列动作“拉着”、“撑开”、“护住”,指导学生读好并体会感情。

这课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是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描写表现谭老师的精神。我觉得课后可以布置这方面的训练。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I.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怎样的一个谭老师?(关爱家人、工作尽责) 导入:那么,谭老师仅仅是一个关爱家人、工作尽责的老师吗?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谭老师,走近他那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个什么样的姿势?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这样的姿势?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1)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板书)

(2)课文中共3处写到了谭老师的这个姿势。 三、精读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相机提示: 拉:(是怎样拉的?“立即”说明反映的速度之快,当机立断,他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时刻放在第一位。换成“领”好不好?) 教师示范做一个“拉”和“领”的动作。 撑(为什么要撑?谭老师是要稳住这张摇摆的桌子,同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撑开一把保护学生的大伞,减轻碎裂的砖块、坍塌的楼板直接砸向课桌下的学生。 护:(护可以组什么词?谭老师是用什么来保护学生的?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谭老师全然不顾自己的生命。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3)指名读好句子: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 2、过渡:同学们,这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那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处于一个怎样的情况呢?他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 3、交流(当时地震突然发生,情况万分危急) 4、你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岌岌可危)

《我的母亲》作文点评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评析 一篇文章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或个性,势必离不开具体的材料,它不仅是文章表现主题的支柱,还是文章表情达意的需要。因此,人们常说,写作文,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的优劣,决定着作文水平的高低,那么如此选材?陈佳老师的课,给我很大的启示。 (1)点拨写作技巧 新课标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其中“精要有用”,强调了写作知识讲授的“质”和“量”,是指非讲不可且十分有用的知识。用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王洪伟教授的话来说,就是那些意义理解性的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综观陈佳老师的作文课,老师的指导基本上遵循了“精要有用”的原则,都是围绕“如何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母亲的品质、个性,如何通过多角度的选取材料,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来作知识讲授和写作指导的。通过选材方面的指导,学生知晓了选材方面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而且陈老师有别于一般老师,她不是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传授这些技巧,而是先让学生回顾初二下册已学习的课文中,有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并说明理由,再根据学生所提及的这个人物,启发学生思考塑造的这个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在切入正题后,让学生用关键词列提纲的形式罗列我的母亲的故事,学生在初次“下水”时,自然茫然不知所措,所举的事例大都雷同,角度比较单一,多数是母亲对我关爱方面的事例,这时老师及时相机点拨,通过回忆胡适的《我的母亲》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母亲的形象,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从同一角度选取多个材料,人物形象显得单薄,从不同的角度来选取材料,人物形象就丰满。陈老师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妈妈的特征。如妈妈的秘密、口头禅,工作、嗜好,对我、对家人、对朋友……紧接着第二次让学生筛选自己选择的母亲的事例,再由代表发言,这时经过学生筛选、修改后的故事明显有了很大的提升。如先前那个发言的学生,不仅选择母亲为女儿付出,精心缝毛衣普通事例,还选取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生病住院奶奶,给奶奶喂饭的典型事例,体现妈妈的对我的关心爱护,也体现了妈妈孝顺的好品质,修改后母亲的形象显得更丰满了。如果选材只停留在选取典型材料上,学生提升的空间不是很大,所以陈老师又出示作家陈彤、史铁生、莫言的典型实例,通过名家的实例来启发学生,可以在普通的故事中,展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情感体验,特殊的故事背景,从而让平淡的事例变得丰富起来。 陈老师的这堂课设计得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对本次作文注意之点的强调和以学生的及时评价或启导,课末对整堂课的总结,也都显示出了老师在知识指导上的重要作用。 (2)鼓励提取积累 有否生活积累,能否有选择地提取生活积累来作为写作的材料,都决定着作文的成败优劣。其实,大部份同学虽然也有材料的积累,但由于缺少观察生活的意识,对拥有的材料没能整理加工,未能挖掘其精神内涵,甚至对亲历的事情无法感知,更谈不上有什么感受了。因此,想办法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提取并讲出自己的积累,不失为一种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能力的好方法。在课堂上,由于要发言,学生对材料就必须有选择地提取,对所积累的材料就必须再分析、再认识,直到筛选出能表现主题和反映母亲精神风貌和个性的最佳材料。在学生

八年级上册语文7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反思)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反思这篇回忆性散文在写作语言上朴素、平实。作者用一系列生活琐事来表现母亲的伟大,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我在讲授这篇课文第二课时时,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比较到位,在创新方面则表现在思考上的创新。针对平行班的学生,在归纳全文主旨上,以设置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尤其是在拓展学生写作方面,首先是老师做示范,范写课文中的语句,再让学生根据要求来进行随堂写作。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学生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能力。 然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在课堂上需要改进的方法还很多。 第一,就自身而言,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激情不够,语速较慢,模式单一,感知课文时,没有先感染自己再由此去感染学生,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精力不集中或者是完全没听讲。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 第二,课文内容中联系到考点的部分,应该落实考试,抓住要点和中心,保证对文段分析的准确性(主要针对阅读题型)。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但应明确参考答案的范围,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自行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三,在这次课堂教学中,整体气氛显得不那么活跃,学生积极性还不够。个人认为,在提高学生积极性时,可以加入学生之间

合作探究的环节,以次避免学生自主探究导致的冷场氛围。关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包括同桌之间讨论、分组讨论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第四,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从中引导。但此次课堂中,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停留在书本表面,没有太深入分析课文,而学生对文段进行归纳总结时,我的启发性语言也不够清晰明白,造成学生理解欠缺。关于这点,其实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作品和作者背景来进行引导。并且,我在过渡问题时,启发性的语言不够优美,组织性的语言也比较欠缺。 以上是我对于这篇文章第二课时的教学反思,有待改进的地方很多,“前路漫漫,吾当上下而求索”。

小学音乐集体备课记录表(参考内容)

黄村小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音乐年级三地点办公室备课组长胡成安 参加人员全体音乐教师 备课内容浏阳河 备课过程今天的这次活动,我们来一起研讨三年级上册第八课的一首歌曲《浏阳河》,刚刚我上完了这节课,请大家针对这一节课提出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路,看看本节课与我们的音乐小专题研究的小组合作有没有联系?对于本节课大家感觉运用得如何,哪些方面还存在着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畅所欲言: 张老师: 我先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材,《浏阳河》是一首著名的儿童歌曲的歌词,作者是著名的词作家乔羽。题目《浏阳河》,既是对生活在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幸福生活的真实描绘,同时也是对少年儿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这首歌词描述了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的

自然风光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诗由少年儿童北海写起,先写北海的迷人美景,然后写荡舟湖上的喜悦心情,第三小节则以一个问题将诗歌立意进一步拓展升华。第一小节描述少年儿童泛舟北海欣赏美丽宜人的自然风光。清澈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绿树红墙,色彩鲜艳和谐,令人陶醉。第二小节抒发少年儿童荡舟北海的喜悦心情。置身景色迷人的北海公园,“我们愉快歌唱”,尽情欢乐,引来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泛舟,听我们歌唱。歌词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少年儿童对幸福生活感到无比愉悦的真切感受,同时又充满童趣。 黄老师: 那么本节课在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到小组合作呢? 张老师: 本节课我在设计的时候,因为是低年级自学能力也比较弱,所以我想在这几个环节设计小组合作。第一:在学生学会第一声部的旋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利用“打节奏、吹乐器、唱旋律、填歌词”四步学歌法来分组自学歌曲。第二:在歌曲的处理部分我让学生分组自编演唱形式巩固歌曲。从课堂效果来看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大家对此,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黄老师: 我感觉这节课很有时效性,以自主促发展本课小组合作自主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发挥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音乐探究、感受与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I)卷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最后的姿势》同步训练(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5题;共169分) 1. (4分)把划线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 l________r________f________l________ 可怜任何仿佛规律 2. (10分)一字组多词。 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烈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2分)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排列下面的字母,并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 H J Y M N D R P C V 大写排序:________ 对应小写:________ 4. (10分)查字典填空。 (1)“岔”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2)“脾”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组词________ 5. (5分)发挥你的聪明才干,把下列成语填写完整。

________不断________罗________布前车之________囫囵________枣 6. (8分)我会给下面的字注上韵母和声调。 x________y________p________ch________ 橡盈评搽 j________lu________g________q________ 捷卵缸蜻 7. (5分)读了这一课,大家都会喜欢渔夫的,联系全文的内容,从三个方面简要地写出喜欢的原因。 8. (15分)阅读 最大的学问家——蛀书虫 一条蛀书虫从书里爬出来,迎面碰上了一只蜘蛛,蛀书虫向它打招呼说:“你好!” “你是谁呀?”蜘蛛问道。 哈哈蛀书虫笑着说你这个无知的家伙怎么连我也不认识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 蜘蛛奇怪了,说:“可是我听说,只有人才配当学问家呀!” 蛀书虫又哈哈大笑起来:“人怎么能同我相比?他们拿起书,只是读一读,画一画,然后又原封不动放回老地方。而我呢,钻进书里把每页书每个字通通吞到肚子里。年复一年,你想想,我肚子里的学问该有多少!” “那么,请教一下,我怎样才能成为大学问家?”蜘蛛又问。 “当然也得学我的样子,钻进书里把书吃掉喽。”蛀书虫趾高气扬地对它说。 蜘蛛想了想,开口道:“不,按照你的理论,我有个更省事的办法——既然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家,我把你吃进肚里,你的所有学问不就全都进了我的肚子吗?”说完,它一头朝蛀书虫扑了过去。 (1)想一想,组词语。 朝z hāo________教jiāo________ cháo________jiào________

我的母亲作文800字叙事篇

我的母亲作文800字叙事篇 母亲,一个永远没有工资的职员,她总是无私地奉献出自己的爱给儿女。我在母亲的养育下,逐渐成长。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好的我的母亲作文800字,一起看看吧!篇【1】:我的母亲作文800字 母亲挺着大肚子,十月怀胎,在炎热的五月天,忍着剧痛把我生了下来。 听母亲回忆说,当时,母亲打算把我送人。可是,我生来就有缺陷,喉咙多了一个洞,母亲害怕把我送人了,人家不给我治。随之,就把我的喉咙治好了。然后,一个阿姨,是四川的,她来我家好几次,因为她家只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想要又不想生,所以要抱走我!母亲抱着我,迟迟不肯答应!如今,四川又地震了,如果不是当年,我也许早就已经……我想,我是幸运的,所以,我要报答她! 母亲从小对我要求严格,一直都是父亲担任着“慈母”这个角色。母亲连别人给我的东西都不让接。直到现在,姥姥给我的压岁钱,我都要等母亲发话,我才敢接。不仅如此,还要求我做人要诚实,我骗过母亲,因此,被打得不轻。甚至我说错一句话,或者不说话,都有可能挨打,打完我睡一觉,就和好如初了。但是在学习上,母亲对我漠不关心,仅提供于物质上的使用,也是的,母亲那是上不起学,学历也不高,再加上日夜地操劳。对于

我们所学的知识早已忘却了。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从来不打我。母亲总是说,只要你尽力而为了就好,结果无所谓。并且,鼓励我不要灰心,争取下次考个理想成绩。 母亲有一个嗜好,爱打牌,一天不玩两盘心里不舒坦,还不玩电脑里的斗地主。母亲喜欢和左邻右舍的人整个小桌,坐在一起玩“跑得快”。输一盘那五角,一次,母亲一个中午赢了16元呢。果然,名不虚传,左邻右舍都知道她是玩牌高手了。所以,人家就不愿意找她玩。因此,她就找别人玩,对别人很是谦虚,故意让别人赢。因为母亲四十多岁了,也没找到什么工作,家里也没什么活,就拿玩牌来消遣时光。 母亲有一个缺点,爱睡懒觉,晚上看电视看到凌晨,我姥爷也是如此。这大概是所谓的遗传基因吧!但是,母亲决不会在农忙时候睡懒觉。 母亲的优点嘛,多得如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完,让你目瞪口呆、眼花缭乱。在这里,我不说,因为母亲很低调哟! 这就是我的母亲,你的呢?篇【2】:我的母亲作文800字 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母亲在我们的一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看来,母亲不仅仅是我们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而且还是我们一生都值得崇敬的人。 自打我睁开眼睛开始,妈妈便给我展示各种物品,或者给我讲很多故事,有时一讲就是深夜。在我没有接受任何书本的时候,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教学案

6.最后的姿势 主备人: 陈莉主备研讨人: 陈国胜洪文杰审核人: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审核时间: 【教材分析】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生的无私大爱。课文集中笔墨刻画谭老师的形象,主要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除了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还借助三类角色不同人物的语言来侧面刻画谭老师。另外,对地震情形的三次描写,也从侧面很好地衬托了谭老师的形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漱”的字形和“凹”的笔顺。联系语境理解“诠释、绘声绘色、生死攸关”等词语。 3.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写法。 4.品读语言文字,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并学习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资料链接】 资料一: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资料二:谭千秋 谭千秋,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被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地震中,一栋教学楼顷刻坍塌。谭千秋在危急时刻用双臂将四名学生掩护在身下成功获救,自己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资料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作用:一、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二、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三、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音乐集体备课记录

音乐集体备课记录 日期:2008年5月 成员:马秋英刘丽琴顾晴 课题:春雨濛濛地下 研讨记录: 刘丽琴:老师们,今天我们集体备课的内容是四年级第八单元《诗情画意》第二课题《雨中有你的身影》之《春雨濛濛地下》一歌进行研讨,下面请马秋英老师对教材作简要分析。 马秋英:《春雨濛濛地下》是电影《绿色钱包》中的插曲。歌词简洁,却又十分隽美,如“绿了河边的杨柳,红了村前的杏花”等不仅句式对称整齐,而且色彩丰富,使人由衷地赞美春雨,对春天充满了希望。曲中运用了具有动感的多种切分节奏和弱起节奏,使旋律更加抒情优美,两声部三度音程的运用加强了春雨和声的效果,在短促的“刷刷”象声词的背景衬托下,整个旋律显得生机勃勃。乐曲寓意深刻,教育学生热爱春天,珍惜春天的大好时光。本教材中,删减了结尾部分的合唱,降低了学唱的难度,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刘丽琴:请马秋英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教学预案吧。 马秋英: 教学目标: 1、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春雨濛濛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乐曲,感受相同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 2、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3、学习切分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天里人们是怎样来形容春雨的?它能给大地带来了什么生机? 二、欣赏歌曲范唱,思考: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刷刷刷刷”是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唱一下吗? 三、老师指导,练习模仿下雨声。 四、师声接唱:教师唱歌曲的歌词部分,学生接唱雨声部分。 五、学唱曲调,学习切分音。 (1)老师范唱曲调 (2)讲解切分节奏及切分音唱法 (3)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开始的曲调,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 (4)学生自学第17小节后的曲调:先弄清节奏,再学唱曲调,老师随即纠错。 (5)用小快板的速度抒情地抒发对春天的赞美,唱好全曲。 六、学唱歌曲: (1)在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后,填入歌词歌唱 (2)理解歌词的含义 (3)再次有感情地演唱。 七、表演歌曲。

最后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一、学科:语文 二、课例名称:《最后的姿势》 三、执教教师:胡红霞 四、指导教师:卢玮 五、课型:新授课 六、年级:六年级 七、教材版本:苏教版第十一册第6课 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读“坍、攸”,“墟、谭、漱、吱、撼、凹、感、诠、释”。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词语的意思。 2、通过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过程与方法 1、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生字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在脑海中构建起谭千秋丰满的英雄形象,理解他用生命护卫学生的事迹,体会他师魂的伟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尤其是生死关头,要勇于面对,忠于职守,肩负起责任的脊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内容分析: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进入了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时期。他们已经有了独立意识,不仅已经摆脱了对外部评价的依赖,逐步依靠内化了的行为准则来监督、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开始从对自己表面行为的认识、评价转向对自己内心世界更深入的评价,喜欢尝试着从个性品质、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特点来描述自我形象,这种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和稳定性都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提高。所以在教学这课时,需要学生用心去读、去悟,从而净化心灵,促其成长,感悟师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品析谭千秋老师的一言一行,理解他在生死关头的抉择,学习他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 难点:正确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教学准备: 搜集抗震救灾动人的事迹和图片或视频,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音乐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音乐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捉迷藏》 备课单位: 主备人: 参与教师: 或送地点:音乐办公室 教材分析:(老师进行教材分析) 歌曲《捉迷藏》运用拟人化手段表现了“春” “夏”“秋”“冬”四个娃娃的顽皮、可爱的音乐形象。这首歌曲中较多的八分附点节奏,对于八分附点的正确表现是衬托歌曲的关键。 学情分析:(老师对即将要上课的班级进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音乐感觉很好,音准也不错,也有少数学生音准、表现力、常规都不是很好,需要继续培养着方面。 从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应采用律动、歌、表演、即兴创编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既动耳又动口、既动手又动脑、既对学生进行了音乐技能的训练、又显现出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创造价值。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加强音乐课与自然知识、社会生活的联系。全部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捉迷藏》,感受活泼欢乐的音乐形象、体验歌曲充满童贞幻想的情绪。 2、能以较准确的节奏演唱歌曲,在听、动、演、创的过程中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3、熟悉3拍子节奏,体验三拍子的律动感。 教学重难点: 1、能以较快的速度、清晰的吐字、活泼欢快的情绪和明亮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捉迷藏》。 2、体验歌曲情绪和熟悉三拍子的律动感。 德育目标:通过对本首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领你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一年四季的变换,谁能说说春天有什么变化?夏天呢?秋天呢?冬天呢?(教师小结四季)想到这里,不禁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大自然总会带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惊喜!哎呀?听,春夏秋冬四个娃娃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了,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游戏,感悟春夏秋冬的美丽。(安芮:教师用美丽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童话般的大自然里。我

殳小平 6《最后的姿势 》

6 最后的姿势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方案】 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 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 坍.塌.诠释 ..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 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 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2.组内交流: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3.展示质疑。 活动三:速读课文,初知人物。 1 2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废墟.(qū xū) 2.听写词语。

6 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 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 3.全班交流。 活动二:深情诉说,缅怀谭老师。 1.默读课文8—10自然段,思考: ①找出救援人员、学生和老师的语言,用心读一读。 ②画出描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的语句,边读边写写感受。 2.组内交流①和② 3.感情朗读展示。 活动三:升华主题,颂扬师德。 1.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思考: ①为什么人们赞颂谭老师“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②“我”想对谭老师说? 2.小组合作交流①和②。 3.全班展示。(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可以深情地表白。) 【检测反馈】 1.“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写几个地震灾害中出现的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

音乐组集体备课总结

音乐组集体备课总结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小学音乐教研组总结 本学期,我们音乐教研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研任务和训练任务,现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制定好教研计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开学初,我们以学校教务处教研计划为指导,以提高绿色课堂教学效益和提高音乐课堂效率为目标,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感悟《新课标》的理念,丰富组员的理论水平。结合《新课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二、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本学期,我们音乐教研组的教师能认真备好音乐课,形式多样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引领学生体验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学期结束,在音乐评价上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音乐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音乐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张道东老师在省市比赛中《牧民新歌》取得比赛特等奖,为我校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研活动按计划开展的不够及时(因学校工作冲突),积极主动性不够。今后我会积极主动按计划开展活动。 (二)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今后还需努力学习。 (三)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够。今后我们会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坚持培养。 四、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在音乐教学中所有音乐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宽自身的业务水平,更好地指导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并且能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应早日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为学校培养好文艺人才。 时代步伐的迈进,让我们必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以培养健全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宗旨,对学生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搞好小学音乐教研工作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学

《最后的姿势》课文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文章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饱含了对谭千秋老师的敬意。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大写作特点,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1、定格细节彰显伟大精神 叙事性文章中,最有价值的是细节。课文通过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正面刻画了人物形象,细品之下,无一不体现出他那伟大的精神品质。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截取了谭老师上课的一个片段。谭老师给学生讲述“人生的价值”的那段话,是他的“言传”,既是他对学生进行了的思想教育,也为下文写他“身教”——在危难之际作出的抉择埋下了伏笔。这与他的人生追求、对学生的殷切期盼密切相关在。话语最后有一个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的用法要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感受灾难降临的突然。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他张开双臂,“拉、撑、护”这三个动作一气呵成,没有思考,没有犹豫,几乎是一种出自本能的反应。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与追求。 2、侧面烘托诠释生命意义 这篇课文中很典型的表达手法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正面紧扣谭千秋的语言、动作等句子来品味体会,侧面则引用了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他们代表了三类人的评价,救援人员最先目睹了谭老师牺牲后的壮烈情景,他们内心的震撼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获救学生是谭老师用生命守护下来的,他们是谭老师英勇壮举的见证人和获益者;而老师则离门口最近,在生死关头是最有可能离开的,但最后却没有离开!作为谭老师的同行,他们对谭老师的敬佩是最发自内心的。因此,应该紧扣这些人物的语言,抓住“飞身”“生死攸关”等词语,感受人们对谭老师的深深敬意。 学习本课,一是学习谭老师大公无私、奋不顾身的英雄行为;二是了解和掌握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音乐组集体备课总结

小学音乐教研组总结 本学期,我们音乐教研组全体成员在学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的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教研任务和训练任务,现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以下总结: 一、制定好教研计划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开学初,我们以学校教务处教研计划为指导,以提高绿色课堂教学效益和提高音乐课堂效率为目标,组织教研组全体成员学习《音乐新课程标准》,感悟《新课标》的理念,丰富组员的理论水平。结合《新课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 二、开展好音乐教研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 本学期,我们音乐教研组的教师能认真备好音乐课,形式多样的上好每一节音乐课,在音乐课堂中,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引领学生体验音乐音响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了有效的发挥。学期结束,在音乐评价上我们采取了灵活的手法,把学生平时的表现和期终的音乐考评结合在一起,并且鼓励学生去创新音乐的表现手法,努力做到全方位的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张道东老师在省市比赛中《牧民新歌》取得比赛特等奖,为我校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研活动按计划开展的不够及时(因学校工作冲突),积极主动性不够。今后我会积极主动按计划开展活动。 (二)教师个人素质有待提高,今后还需努力学习。 (三)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不够。今后我们会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坚持培养。 四、今后工作努力方向 在音乐教学中所有音乐教师应努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拓宽自身的业务水平,更好地指导学

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并且能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应早日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为学校培养好文艺人才。 时代步伐的迈进,让我们必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以培养健全发展的合格人才为宗旨,对学生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因此,搞好小学音乐教研工作势在必行,它不仅可以指导教学向深层次发展,更可以为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条件,创造条件,开展多项活动,组织学生集体进步。

[6最后的姿势ppt]爱的姿势6篇

[6最后的姿势ppt]爱的姿势6篇 【经贸招商公文】 爱的姿势篇(1):爱的姿势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妻子都被热醒了。原来是停电,电扇不转了。那时,我们新婚不久,生活经验不足,连蒲扇也没准备。我们在木床上睡不着,席子都烙人。我热汗淋漓地在家里走了一圈,发觉大屋的窗边微微有风。我们干脆把席子从床上抽下来,铺到大屋窗下。谁睡在靠近窗口的一边呢?我想让妻子睡那个位置,说:“女士优先,再说你的身体弱,哪里禁得住热呢?”妻子说:“你脂肪厚,散热当然就慢,别逞能,当心把你热着。” 劝说无效,我只好“动武”了。妻子哪里抗得过,我轻轻地拦腰一抱,就把她强行放到靠窗的位置上。我也躺下了,妻子哪能晃动我?于是,她就尽量往边上睡。我知道,她是想给我留下翻身的空间。电一直没来。睡在水泥地上,感觉比在木床上凉爽一些,窗口断断续续有凉风吹来,按说忍耐一下,就可以入眠。可在地上睡,我有些不太习惯,夜深了,还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我发现妻子脸朝上,平平地躺着,已经睡熟。我轻轻掀动她的身体,想给她

翻一下身。长时间保持平躺的姿势,她的身上一定会被汗浸湿了。妻子被惊动了,似乎并不领会我的好意,一摆身体,还是保持原来平躺的姿势。后来,我又轻轻地尝试了一次,想把妻子翻一下身,但她执拗地摆平了姿势。不能再惊扰妻子的好梦了。这样想着,我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清晨醒来,我见到妻子仍然保持平躺的姿势,她大概一个晚上都是这样睡的。妻子醒来,爬起来。我看见她睡过的地方,竟然留下一个潮湿的人形印迹。我嗔怪地说:“你看,昨晚想给你翻身,你却认准一个姿势,热着了吧?脊梁上要生痱子的。” 不料,妻子说:“我要是侧着睡,身体就会高出一截,不就挡了你的风吗?” 妻子坚持平躺的姿势,原来是要和我分享窗口的那一点点凉风。爱在心中,才会有那样细密的心思啊。 爱的姿势篇(2):写母爱的作文400字母爱的姿势 母爱的姿势有很多,夹菜。烧饭。给孩子套上夹袄。我也从我妈妈身上找到了一种感动人心的姿势。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I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 物形象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准备:课件、收集汶川地震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最后的姿势?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 1、过渡:那课文中有几处地方写到了谭老师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 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共3 处)三、第一处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 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细细品读,思考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进行细节描写?这句话写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师小结:“拉、撑、护”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谭老

师撑起钢铁般的脊梁,誓死护卫身下学生。那张开的双臂是坚定的责任,是无声的大爱。 3)指名读好句子。 谁来有感情的读好这句话?(相机点评) 4)齐读这句话2、过渡: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壮举的呢?3、交流(情况万分危急)4、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表示情况万分危急? 5、课文是怎样描写地震来临时那万分危急的情景的?请同学们自读 课文4-7 自然段,划出相关句子。 6、出示: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急促、有力。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第五自然段(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吱 刺耳的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塌陷:注意陷,说明倒塌的楼房已经陷到地底下了,楼房中的人几乎已没有生还的可能。 7、这三段话都描写了地震来临时地动山摇、房倒屋塌的恐怖情景, 将这三段话连起来读读,你有什么更深的感受?地震越来越强烈,情况越来越危险。 8、你能将情况越来越危险的情景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朗读 9、尽管课文用了三段文字描写地震时的情景,但事实上这一切只经

6最后的姿势 练习题

6.最后的姿势 一、拼写展示。 1.用“——”画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 2.根据拼音写词语。 午休后,他正在院子里xǐshù(),突然宿舍楼随着地势āo xiàn()下去,顷刻间变成一片fai xū()。 二、词语浏览。 1.形近字组词。 感()吱()释() 撼()枝()泽() 2.用恰当的词代替加点的词语,写在括号中。 (1)5月12日,和平常 ..一样,谭千秋老师6点多就起床了。() (2)5月12日原本是一个再平常 ..不过的日子。()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大公无()地动山()生死()关血肉()糊 我会用这个成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反义词 坍塌——( ) 和善——( ) 逃离——( ) 普通——( ) 四、根据意思选词语。 活力摇晃废墟现场生死攸关 震撼刺耳腾空坍塌绘声绘色 1.决定生存或死亡的最危急、最关键的时刻。( ) 2.(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 3.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 五、句子品读。 1.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跑出去。(把这句话改成换一种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这句话从哪三个角度描写了地震发生时的景象?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1)请你标出句中的动词,说说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仿照句子,写一句话,描写人物的连续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精彩赏析。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曾是一个多么和善的人啊。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绘声绘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语连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生命最后的姿势”指的是什么?它蕴含了谭千秋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分析“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赞语妙在哪里?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试一试、连一连。 乐做人梯通大厦国厦栋梁节节高 新诗万首园丁颂明月一轮灯火勤 园中桃李年年艳蜡炬成灰泪始干 园丁励志栽桃李甘当绿叶托红花 春催桃李遍天下雨润栋梁竖九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伯乐成心育英才

初中音乐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音乐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音乐集体备课教案 【篇一:初一音乐集体备课】 初一音乐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地点: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参加教师:全体音乐教师 单元内容:1、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配乐诗朗诵 3、音乐欣赏 重难点: 1、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的学唱及演唱。 2、节奏的打击,演唱与间奏的衔接准确。 3、感受欣赏歌曲在演唱的力度、速度、情绪、意境等方面的异同知识结构: 1、音乐欣赏《飞来的花瓣》 2、配乐朗诵诗《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3、唱歌《新世纪的新一代》 教学安排: 一课时: 1、学唱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欣赏配乐诗朗诵 《中学时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课时: 1、欣赏《飞来的花瓣》、《校园的早晨》、《中学生序曲》 2、认识力度记号。会给旋律加歌词。 初一音乐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地点: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参加教师:全体音乐教师 单元内容:1、歌曲《歌唱祖国》 2、音乐欣赏:《祖国颂》、《祝福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3、学吹竖笛 重难点:1、歌曲《歌唱祖国》的学唱,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 2、欣赏:辨别不同歌曲的不同演唱形式,感受不同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感知歌曲的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音高变化。 3、学绘画旋律线、填写表格。 知识结构:1、音乐欣赏 2、竖笛的吹奏技巧及指法训练 3、演唱歌曲《歌唱祖国》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1、学长《歌唱祖国》,让学生能够充分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感知音乐结构,掌握歌曲演唱风格,复习乐谱知识。

第二课时:1、欣赏五首歌颂祖国的歌曲。辨别不同的演唱形势及风格、音乐效果、歌曲的力度变化,旋律起伏的特点。 2、学唱主旋律,画旋律线 第三课时:1、学吹竖笛技巧 2、学会与他人合作演奏。 初一音乐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地点:马连庄镇中心中学 参加教师:全体音乐教师 单元内容:1、歌曲《西风的话》 2、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 3、配乐诗朗诵 4、学吹竖笛 重难点: 1、指导学生用自然、舒展的声音演唱《西风的话》,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2、指导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节奏进行打击乐合奏训练。 3、引导学生讨论总结音乐与相关艺术的表现特点。 知识结构:1、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 2、配乐诗朗诵《秋》 3、竖笛吹奏技巧及do re mi fa指法的训练 教学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