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律的基本内容

秦律的基本内容

秦律的基本内容
秦律的基本内容

秦律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法律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权。皇帝制度的建立是其集中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1、详备的仪礼规范。皇帝之称号自秦始,秦朝之前的最高统治者或称王、或称天子、或称君,不称皇帝。《尙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古有“三皇五帝”之称,秦统一六国,始改称皇帝。赢政有一个希望,由他开端为帝,故称始皇帝,然后二世、三世、子孙帝王万世,源源不断的沿续下去,无穷无尽的威风下去。

皇帝自称曰朕,臣下尊称陛下,史官记事称之为上,皇命曰制,皇令曰诏。皇印曰玺。驾临曰幸,所在地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皇帝的用物前面一律冠一“御”字以示专用。2、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皇室家长,天下之尊,国家元首,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权力无所不包、无远弗届,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一言可以尽之。3、花样繁多的特权。除了在性满足方面的挥霍无度,皇帝还享有服舍与器物的专用权,祭祀封禅的独享权,车马冠服都要别具一格,显示皇帝的尊严,他人不得效仿。此外,尚有对国家行政事务的最后处断权。赐爵权、奖赐实物权、减免租税权、官吏任免权等。

4、森严的朝仪制度。皇帝南面为尊,高高在上,群臣听传令官之令趋步入殿见皇帝;群臣上书奏事,一律采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

2、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

丞相是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佐皇帝总理百政,有左右丞相之分。(丞相一职始於战国時期的秦国)。对国家任何政事,均可管治,其权力极为庞大。为文武百官之長。

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总领图书秘籍,四方文书奏章以及监察和弹劾百官之职,故实权有时超越丞相,御史大夫与丞相彼此牵制、互相制約。丞相府及御史府常被称为“二府”。

九卿为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行政长官:奉常为九卿之首,掌宗庙礼仪及文化教育;郎中令掌宫殿门户守卫,为宿卫侍从长官;卫尉为宫门警卫之官;太仆掌皇帝车马,兼掌全国马政;廷尉为中央最高司法长官;典客掌民族事务及朝聘;宗正专管皇室亲属事务;治粟内史负责征收盐铁钱谷租税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皇室之用。

九卿之外,尚有掌京师治安的中尉,掌宫室、宗庙、陵寝等土木营建的将作少府,

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的大长秋。

秦九卿除卫尉、廷尉和治粟内史诸卿主要掌政府行政事务外,其余诸卿职能主要为皇帝及皇室内廷服务。国事与君主家事不分,政务与宫廷事务混杂,是秦中央官制的特点之一。

3、郡县制。

缘起:秦朝统一后,围绕行分封还是行郡县问题,宫廷颇有争议。丞相王绾等提出“封诸侯,建藩卫”的建议,认为,燕、齐、楚等地方遥远,不易控制,应封王室子弟前去治理,以弹压旧贵族反抗。此为分封派;廷尉李斯则引用分封导致“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的历史教训,主张“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此为郡县派。争议未定,由皇帝裁决。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卒从李斯议,废分封,行郡县。

概况:郡县制雏形于秦国,定制于秦朝。商鞅变法时“集小乡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一说四十一县)。这是郡县制的雏形;至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置郡守、尉、监”,此为郡县制的完形。地方行政构分两级:郡和县。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为郡守,掌全郡政务;郡尉辅佐郡守;监御史掌监察工作。郡下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有大县小县之分,万戶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戶的小县设县长。县令、县长下设县尉、县丞。县尉掌管全县的军事和治安,县丞為县令和县長的助手,掌全县司法。秦朝建立時,將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增至四十五个。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乡设三老,分别为有秩、啬夫、游徼,分掌地方教化、民政、诉讼、治安。

这一套制度,后世虽屡加变革,但基本精神却相沿两千余年。郡县制是对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的否定,在政治学上属于政体(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变革。此项变革,商鞅开其端,始皇继其事,由秦国局部终而推行全国。

特点:1、皇帝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大权于一身,乾纲独断,权力通吃。中央机关是皇帝的办事机构,地方机关是皇帝的应差雇员。由此根除了在分封制下可能造成的任何权力死角。2、不必说三公九卿,即使是郡县的行政官员,都要由皇帝直接任命。其考核、监督、撤换、晋升,都由皇帝左右。其政治命运一操君手,要直接对皇帝负责。从君主的角度,借用柳宗元的话,就是,“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从君驾驭臣的角度的角度就是“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3、郡县作为地方政权机关在辖区内只有行政、司法和税务权。其主要行政

官员则上承君命,下理庶政。任命而不非世袭,食禄而不领土,行政兼理司法。

二、刑事法律内容:

1、罪名制度①谋反叛乱罪。此是反叛朝廷、挑战皇权的大罪,自是法律惩处的重中之重。《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李斯)狱。治罪,责斯与子由谋反状,皆收捕宗族宾客。赵高治斯,搒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

②侵犯财产罪——盗窃罪。秦连年用兵,征战不已。天下一空,盗贼蜂起。“令:所取荆新地,多群盗,吏所兴与群盗遇,去北,以儋乏(失职?)不斗律论”。(《文物》1995年第3期)为维护王朝稳定和财产私有,把盗窃罪也作为惩处重点。法家“重刑轻罪”的法律思想也被发挥到极致。个体犯罪,惩罚已重,团伙犯罪,处罚尤厉。

《法律答问》:“盗采人桑叶,脏不盈一钱,何论?赀徭三旬”。

“五人盗,脏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又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二十钱,黥为城旦”。犯罪性质不同,在定罪量刑上也有区别。

“府中公金钱私贷用之,与盗同法。”这相当于后世的挪用公款,与盗窃一样惩处。

③侵犯生命安全罪---贼杀伤罪。贼:意为毁、为害。贼杀伤罪是指侵夺、危害人的生命和安全的犯罪。秦律中有贼杀人、贼伤人之类的罪名,前者是杀人至死,剥夺人的生命;后者是杀人致伤,危及人的安全。

“相与斗,交伤,皆论不(否)也?交论。”

“斗决人耳,耐”。

“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

“或斗,啮断人鼻或耳或唇,论各何也?议皆当耐”。

遇到杀人案件,冷眼旁观、见死不救。要接受经济处罚。

有贼杀伤于术,偕旁人不援,百步中比野,当赀二甲。

④侵犯皇帝尊严、权力罪------不敬罪、废令罪。在君主专制条件下,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尊严。臣民对皇帝要保持最大的敬意和最高的虔诚,不允许有丝毫不敬。否则要受法律惩处。《秦律杂抄》:“听命书……不避席立,赀二甲,废”。避席而立是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否则既构成不敬罪,撤职永不叙用。对于皇帝的诏令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秦律谓之“废令”。照《管子·重令》的说法:“亏令者死、益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五者死而无赦”。以达到“令重而下恐”的效果。秦律对此处罚较为宽容:“废令,耐为侯”。

⑤“偶语诗书”(挟书罪、以古非今罪)。偶语诗书是指谈论诗书,讨论儒家学说;“以古非今”是指引用前代史事、先圣学说来讥剌当朝政治。二者都有影射现实之嫌,会搞乱人心,不利于统一思想。挟书罪,杜佑《通典·刑法典》解释:“挟者,藏也”。即藏匿诗书,消极与国家焚书令对抗。孔子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管子主张“作议者尽诛”、商鞅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秦统一以后,有足够的条件使管商之主张成为现实。秦始皇三十四年,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用焚书的残酷手段终止了百家争鸣,一是焚烧各国史书和诸家学说,只保留秦国史册和一些与意识形态无关的医药、占卜、种植之类的书籍;二是禁止私人讲学,全社会都向掌握国家法令的官吏学习,把思想统一于国家法令。规定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与同罪。司马迁谓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⑥以言论治罪——诽谤、非所宜言、妄言。诽谤是对皇帝心有不满发于言辞。《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率军攻克咸阳,对关中父老宣布秦的罪状:“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刘邦做过秦朝的亭长,专门负责案件侦破拘捕罪犯,他的话是可信的。而看他上面的宣讲,容易给人一个印象:刘邦坐了天下,要废除这些恶法。其实,马上打天下时的承诺,在马下治天下时多半是靠不住的。诽谤之罪,终刘邦之世并未废除,而到他的孙子汉武帝那里,不但一仍旧惯,而且变本加厉。诽谤之外,又加上心谤(腹诽)。这是后话了。

秦始皇三十五年,儒生和方士对始皇不满,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等。秦始皇说他们“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就把他们逮捕,严加拷问。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个儒生,全部在咸阳坑杀。

非所宜言是指说不了不该说的话,这是一项界定相当模糊的罪名。《韩非子·初见秦》:“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者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没有说话的自由,也没有沉默的自由。法禁如此,真令人无所适从。《史记·叔孙通列传》:“陈胜起山东,使者以闻-----诸生或言反,或言盗。于是二世令御史案诸生言反者下吏,非所宜言。”

“妄言”就是胡说八道,清朝雍正皇帝谓之“大肆狂吠”。此指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的言论。《史记·郦生列传》:“秦法不可妄言,妄言者无类”。《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族指族刑,指杀死全家,亦即“无类”。

2、刑罚制度:①死刑(生命刑):戮、磔、腰斩、车裂(五马分尸)、枭首(砍

头)、定杀(《法律答问》:“生定杀水中之谓也”。即把人活活沉水淹死)、坑(活埋,秦国一直保留着野蛮的人殉传统。考古发掘:秦景公人殉186具,史载秦穆公卒,从死者177人。将此野蛮习俗用于对付敌国,就有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施于刑罚对付持不同政见者,就有“坑儒”460余人)、夷三族(夷者,消灭;杀尽。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具五刑)

②肉刑(身体刑)。刻剥、摧残人的肢体的刑罚。旧五刑在秦朝皆沿用以续,报应刑色彩颇浓。《列子·说符》:“鲁人孟氏有二子,一好学,一好兵。好学者以术干秦王。王曰:‘当今诸侯力争,若以以仁义治吾国,是灭亡之道也’。遂宫之。”又,秦修郦山墓、阿房宫“隐宫刑徒七十万人”。

秦朝肉刑制度的特点:第一、与死刑结合。如具五刑;第二、与劳役刑结合。如“斩左趾,又黥以为城旦”、“黥劓以为城旦”。

③徒刑(劳役刑):强制犯人劳动。劳动是作为一种强制手段,也是一种惩罚手段。

城旦、舂。男犯为城旦、从事筑城的劳役;女犯为舂,从事舂米的劳役。《汉书·惠帝记》注引应劭曰:“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妇人不豫参加外徭。但舂作米”。此大概为五年刑。在劳役刑中属于较重的。

鬼薪白粲。男犯为鬼薪,女犯为白粲。男犯为祠祀鬼神伐薪,女犯为祠祀择米。此刑源于西周“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稁”。鬼薪白粲较城旦舂为轻,城旦舂往往有附加刑,此刑则无。刑期大概为三年。

司寇、作如司寇。男犯为司寇,即伺察、侦察贼寇。秦律“废令,耐为侯”。我理解此处的“侯”字即指司寇。此地点往往是在边疆,一面服苦役,一面防敌寇。身体是不自由的,依然是囚犯身份。女犯作如司寇。如者,“相当”之谓也。根据女犯的生理特点,不宜从事男犯所做的体力活,更不能发配边疆,只能在内地从事相当于司寇的劳役。无非是干点舂米、搓绳、缝补、洒扫之类的活计。刑期大概为二年。

隶臣妾、《睡虎地秦墓竹简》:“耐为隶臣”(罚作)、“完为隶妾”(复作)。即男犯为隶臣,女犯为隶妾。强制男犯到边境戍守;女犯到官府服役。刑期大概为一年。

④财产刑、主要有赀、赎、没和收等。赀刑是判处犯人缴纳财物或以劳役抵偿的刑罚。它分三类,一是赀金,二是赀物(甲或盾),三是赀劳役。这里有一个历史事实要注意。让我先引清朝人陈刚中的一首诗,诗名《博浪沙》: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消。后面这两句诗,联系着一则史事。《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置廷宫中”。既然天下兵器已收,民间私藏兵器,那就是违法的。民间不可能有甲或盾。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一条法律应是秦朝统一以前制定的。假如在秦统一之后,继续使用这种赀刑,那就只能是缴纳与甲或盾相当的金而不是实物。比如,赀二甲,就意味着将两套铠甲折合成金、以货币形式缴纳官府。

赎刑。如果说赀刑是依法判处罪犯缴纳一定的金钱或财物,是一种独立的刑罚种类,那么,赎刑则是允许罪犯用财物抵免刑罚,它不是独立的刑罚种类。

没收。没收财产谓之没,即抄家;收录妻子谓之收,《史记·商君列传》:“举以为收孥”。司马贞索隐解释:“纠举而收录其妻子,没为官奴婢”。就是将犯人妻女解送官府成为官奴婢。明成祖继之,发明转营(将罪臣家庭之女性做军中性奴隶)。

⑤身份刑。此种刑罚属吏制内容,适用于政府官吏,带有行政处理的性质。主要有夺爵(削去爵位)和废(开除公职永不叙用)。

⑥流放刑、秦代谓之迁。在秦代次于徒刑(劳役刑),后世升级,仅次于死型。秦代的流刑约有三种形式:有罪流:对罪犯判处的流放刑,《秦本纪》:“武安君白起罪,为士伍集解引如淳曰:“尝有爵而以罪夺爵,皆称士伍”,迁密阴”。赦罪流:对重罪犯人采取的一种减刑处罚。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谓“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里所谓“迁”即是赦罪流。以上两种都是涉及刑事犯罪的刑罚。还有一种叫做无罪流。是对有犯罪的条件和可能、却无犯罪事实的人采用的人采用的政治性防范措施。该项措施主要针对六国旧贵族,后世称作“遗老”。此辈人对秦政权有对抗情绪,有伺机作乱的嫌疑。秦王朝采用强制性措施,将他们迁到都城或者距都城较近的地方,便于监管。学术上有个名词:“预防性杀戮”。套用之,不妨称之为“预防性流放”。它是一种有罪推定。

⑦耻辱刑。这是带有侮辱性质的刑罚。主要指髡、耐等刑罚。《汉书·高帝纪》引应劭注:“轻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睡虎地秦墓竹简》。“从事有亡,卒岁得,可(何)论?耐”;《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下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

髡刑是剃去头发,比如髡钳城旦,意味着要剃去头发,带刑具服劳役,显然是重犯人。

何谓耐刑?《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下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在刑期上、耐为二岁刑,刑种上属轻刑;《睡虎地秦墓竹简》又说:“从事有亡,卒岁得,可(何)论?耐”;这大概相当于渎职罪。此外象“盗徙封”、斗决人耳等都要处耐刑,惩罚的都是轻罪;耐刑的执行总位是在头下部,“完而不髡曰耐”,

即剃去鬓毛和胡须,完好保留头发。在这个意义上,耐刑也称为完刑。

附说:耐刑为什么属于耻辱刑?这和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有关。照《孝经》上的讲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身体发肤是从父母那里传承下来的,是整个生命的组成部分,虽一毫亦不能损。因而,人生天地之间要特别爱惜自己的生命,珍视自己的身体。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君子不立于岩墙之下”,说的都是这个意思。在这个意义上,保重自己的身体,“努力加餐饭”,“善保千金躯”,使之毫发无损,既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父母生身艰难的尊重,换句话说,是孝的表现。不可等闲视之。

先秦有个杨朱,一向被我们看作自私自利、缺乏公心的典型。他有一句话:“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后世传为成语,曰“一毛不拔”,再配上一个铁公鸡的形象,于是,杨朱的反面典刑就做定了。姑且不论他的这种精神是否值得提倡,单说他的这种想法本身也不是毫无理由。一毛是身体和生命的一部分,本为父母所赐,与生俱来。现在拔一毛而利天下,意味着慷慨父母所赐而去取悦天下,这于天下何厚,于父母何薄啊。这个理由杨朱没说,我替他说了,不知他是否同意。

唐朝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的诗句,我们觉得他是在夸张。但这句诗至少说明了一个事实,他的头发长了。头发长了怎么办呢?去理发馆找理发师?古代的第三产业里没有这个行当。现在我们说的剃发,不知源于什么时候,我怀疑是从和尚那里学来的,在佛教沙门,剃度是进入涅磐的入门证。俗传理发店对联:“握一双拳,打尽冲冠英雄,谁敢还手?持三寸铁,削平肮脏世界,无不低头。”这对联做得颇有气魄,理发师也很威风。其实至少放在先秦时代,干理发师是要失业的。因为无发可理,大家都舍不得。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知道了剃去毛发是何等严重的事。它既是对生身父母的不尊,也是对人身直至人格的侮辱。不到做了囚犯、被逼无奈,那是决然舍不得的。

剃毛发和剃鬓须作为刑罚,轻重有别;在心理、伦理和价值上,也有高下之分。毛发是先天生就的,是原始生命的组成部分;鬓须则是后天长成的,属生命的追加成分。比较来说,是次要的。比如,汉字的“首”是个象形字,代表了生命的原始形态。好比绘画,这是个粗线条的画法,要把有代表性的抽出来,省略某些不重要的细节。我们看到这个字,有头发,却没有鬓须。为什么呢?这固然是由于这东西只有男性到了一定的年龄才长,还有半边天是不长的,换句话说,它概括力不够,涵盖性不周。但也说明它不是生命的原生形态,是相对不重要的部分。

现在做一个简单的重要性递减序列:身体—毛发---鬓须。在刑罚轻重上则逆向呈

递加状态。

3、刑罚原则:①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秦朝建立了名籍制度,就是官府将百姓的姓名、财产登记入册。入了名籍,才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在刑罚适用上,秦律规定了应负刑事责任的法定年龄。以身高五尺、即年龄十五岁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可以不负或减轻刑事责任。

②规定刑罚时效。刑罚时效是指对犯罪者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律有效期限。《法律答问》:“甲杀人,不觉。今甲病死已葬,人乃后告甲,甲杀人审(属实),问甲当论及收不当?告不听(回答是不再追究)。”这就是说:罪发时,犯罪者已死亡便不再追究其刑事责任,也不再株连其家属。

《法律答问》又涉及一个案例:“或以赦前盗千钱,赦后尽用之而得(捕获)。论可(何)殹(语气词,也)?毋论”。这是说赦令颁布前发生的犯罪行为也不再追究。依秦律“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现在盗过千钱,显然是重罪,依律应从重处罚。但因为盗窃行为发生在赦令发布之前,故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③区分故意与过失。故意,秦律中称“端”;过失,秦律中称“不端”。前者是有意识的犯罪,后者则是无意识的,而原心定罪,在量刑上是有区别的:故意从重,过失从轻。《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可(何)论?端为,为诬人(诬告罪);不端,为告不审(控告不实)。”

④盗窃以赃值定罪。盗窃定罪强调以事实为根据,根据脏值定罪。数额越大,定罪越重,量刑比较客观,也便于操作。

⑤共犯、累犯加重。关于共犯加重,前面已及,此处从略;累犯加重在秦律中体现为合并论罪。即在数罪并发的情况下,将诸罪合并一起判刑。《法律答问》:“诬人盗值二十,未断;又有它盗,值百。乃后觉,当并脏以论。”

⑥自首减轻处罚。秦律称自首为“自出”。《答问》:“把其叚(假)以亡,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答曰)自出,以亡论;其得,坐臧(脏)为盗”。判亡罪刑罚从轻,定盗罪处罚从重。

三、民事法律内容:

1、民事权利主体:在秦朝,以皇帝为最高代表的国家是最完全的民事主体,贵族官僚、有爵位者、士伍是享有充分权利的民事主体,商人、赘婿社会地位低于百姓,是受限制的民事主体。隶臣妾是国家奴隶,只有很少一点民事权利;人臣妾是私家奴隶,是交易的客体,无民事权利。人貉:此见于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因貉不善营巢,

常攫取占用其它动物弃置的巢穴,所以用来形容流浪之贫民。这部分人亦不受法律保护,而是法律惩处的对象。

2、土地所有权。

秦朝实行“使黔首自实田”的土地政策,允许农民开垦荒地,百姓对其少量土地与财产有所有权,并受国家法律保护。秦律有“盗徙封”的罪名,私自移动田界是侵犯他人土地所有权的行为,依律当处耐刑。

3、婚姻家庭关系。

《法律答问》:“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

第一、婚姻的缔结和解除必须经官方登记,方受法律保护。秦代的女子婚龄据秦简:“女子须六尺二寸成人方可许嫁”。达到法定的身高,经官方登记,才可以谈婚论嫁,否则就是不合法的,不受法律保护。换言之,秦代只承认依法登记的婚姻,不承认事实婚姻。

法律允许解除婚姻关系,但也必须经官方批准,才有法律效力。私自离婚即构成“弃妻不书”罪,男女双方均判罚二甲。

第二、秦律禁止男子“娶人亡妻”;女子“弃子而嫁”。此处之“亡”,指离家出走。对于离家出走的妇人,无论他人撮合,还是自己一见衷情,都只可心悦之而不能娶之,否则要被处以黥刑。同时,秦律禁止妇人“弃子而嫁”,抛弃未成年子女改嫁他人是违法的。这一条法律规定虽然对妇女有失公平,但对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还是有益的。

第三、秦律允许妻子揭发、控告其夫的犯罪行为。夫妻有法律上的连带责任。丈夫犯罪,妻子也不能免。但妻子也有自新之路,秦律鼓励妻子告发丈夫,如此,则自身不会被收为官奴婢,陪嫁衣、物、奴婢也不会被没收。所谓王法高于亲情,这里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第四、秦律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保护妇女权益、约束丈夫行为。古代家庭关系中,妻子无疑是弱势群体。秦律在夫妻关系上,主张和平相处,反对家庭暴力。“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会稽刻石:“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索隐》解释:“豭,牡猪也。言夫淫他室,若寄犌之猪也”。

《左传》定公十四年:宋朝相貌俊美,成为卫灵公的男宠,又被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包下。一次卫太子过宋,宋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意思是说:已经

把你们那头求欢的母猪搞定了,为什么还不归还我们那头漂亮的公猪?“寄豭”就是寄托在别人家里传种的公猪。“夫为寄犌”,妻子可以杀之,并不必承担法律责任。这在客观上确实对夫权有所限止,而对妻子的权利有所保障。

应当说,这一条法律规定是比较特殊的。在中国古代法制中,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比如,《游宦记闻》有个故事。宋代有个人叫赵士杰半夜醒来,对妻子说:“我梦见和别人家妇女交接,不知你们妇女也有这种梦没有?”妻子回答:“男子和妇人,有什么差别。”赵士杰于是将老婆打了一顿。当时留下一句俗语:“赵士杰,半夜起来打差别。”男权时代,男子怎么都行,妻子则做梦也要守规矩。否则就要打差别。后来的《元史·刑法志》记载了元代的刑罚制度:“夫获妻而妻拒捕、杀之无罪”;明律和清律都规定:“本夫于奸所获奸夫、妇,登时杀死勿论”。

假如我们做一个对比,就很容易看出秦朝这条法律的价值,它在保障妇女权利,约束丈夫行为方面确实别具一格、引人注目。但我们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认为秦始皇尊重妇女权利,赠他一顶古代女权主义者的桂冠?不能。为什么呢?联系秦始皇的个人身世和其母后的后宫艳史,我们也许有理由认为,秦始皇是把个人私愤发挥为国家公断,或者说把个人情绪转化为国家法律。

四、经济法律内容:①农业生产管理。②官营手工业管理。③市场与货币管理。酒业官营专卖,度量衡管理、货币管理。

④自然资源保护。

《论语·述而》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只用一竿一钩钓鱼,而不用绳网捕鱼;孔子虽然也射鸟,但不射栖宿巢中的鸟。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梁惠王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荀子·王制》主张在取用自然资源时要有所节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鰌鱣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说明儒家已有了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但他们不是当权者、决策者和立法者,因而只能托诸空言而难以见诸行事。至多只能如孔子通过约束个人行为,表达其爱物情怀;或者象孟子在游说公卿时,向统治者建言,倘若君顾左右而言他,他们就没有办法可想。因而对社会很难发生实际的影响。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

伐綰(棺)享(槨)者,是不用時。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時毋敢將犬以之田。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獸及捕獸者,勿敢殺;其追獸及捕獸者,殺之。河(呵)禁所殺犬,皆完入公;其它禁苑殺者,食其肉而入皮。(《田律》)。

秦律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已达到了相当自觉的程度,并诉诸于相应法律。田律规定:春天二月正值树木和长之时,不得砍伐树木(人死做棺材,砍伐树木不受季节限制,因为死亡不能挑日子);土地干旱需水浇灌,不得堵塞水道;若非夏季不得取草烧灰,以免影响幼草生长;不许采摘植物幼芽;不许捕捉幼兽、幼鸟;不许拾取鸟卵;不许毒杀鱼鳖;不许猎取正在繁殖期的野兽。这些禁令要到七月才可以解除。

以上的法律规定说明秦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诉诸法律制度,应当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秦代已经有了自觉的环保意识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它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策略考虑,包含着很强的功利性。而且法律条文的规定并不等于实际的操作,二者是有差距的。唐朝人杜牧有所谓“蜀山兀、阿房出”,并不是文学家的夸张,那是写实。《秦始皇本纪》载:“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显然,这已不是什么保护自然资源,而是破坏自然资源了。

第三节司法制度

一、司法、监察机关:秦朝皇帝掌握最高司法审判权。史载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明皇帝兼理司法的体制在秦代已经确立。廷尉为中央司法机关最高长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解释:“廷,平也,治狱贵平,故以为号”;什么是尉呢?“自上安下曰尉”。合而言之,“以公平之道断天下之狱”就是廷尉。廷尉这个名称与“法”的公平特征紧密联系着,也可以说是法律公平的具象化和制度化。廷尉的职责主要有二:一是负责审理由皇帝下令审理的案件;二是审理地方移送的重大疑难案件。值得注意的是,秦朝的廷尉似不专治司法,也可以参与中央决策。

秦朝的中央监察机关是御史台。御史大夫与监察御史分别负责中央和地方的法律监督,开后世监察制度析先河;郡守和县令为地方行政兼司法长官,基层设乡里组织,负责治安与调解。

二、诉讼审判制度:依据诉讼主体的地位,秦朝起诉方式分两种:告诉,当事人

直接对罪犯起诉,相当于今天的公诉;官吏主动纠举,即官吏代表官府对罪犯提起诉讼,相当于今天的自诉。如果加上自出,起诉方式就是三种。

对刑民案件的受理,秦律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公室告:“贼杀伤、盗他人”等危害专制国家统治秩序的犯罪,官府必须受理;非公室告:“子盗父母、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等引起的诉讼,此属家政,官府不予受理。

秦朝讯问被告称“讯狱”,庭审案件称“治狱”。在审判程序上,重证据、重口供、允许刑讯。“赵高治斯,搒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这是我国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最早记载。古罗马有一句谚语:“严刑之下,能忍痛者不吐实,而不能忍痛者吐不实”。法国蒙田也说:“刑讯不是考查真实,只可测验堪忍”。秦朝的一代名相李斯用自己被打得体无完肤的皮肉实践证明了上述真理。

法官的责任:殉私枉法、故意加重或减轻的,要承担“不直”责任;法外用情、故意有罪不判的,要承担“纵囚”的责任。

判决:读鞫(宣读判决书)乞鞫,(罪犯接到判决后不服可以申请再审)。

法的本质、特点、作用

法的本质、特点、作用

专题一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框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课程的开设意义及教材的逻辑顺序。 2、知道法的含义;理解法的产生及本质;知道法的基本特点 3、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作用和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法律现象 2、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我国法所体现的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 是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 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法的含义;法的本质;法的特点 2、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含义。

三、教学方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自主探究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讲授法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不久前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法律规定,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瑞典的阿斯托普市,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准加班加点工作。一天,一名警察发现一个人从一家电器商店偷走了两台录音机,就立即追了上去。正当他紧追不舍之际,教堂大钟敲响了11 下,警察便戛然止步。原来他到下班时间了,再追就违犯了法律,只好“望贼兴叹”。 英国一个叫高维甘比的小城市里,有一条独特的规定,新市长上任时要过磅,并向市民公布体重。市长离任时也要称一下体重,如果身体瘦了,即使市长在任期内没做出多少成绩,他也会得到市民们称赞。因为该市的居民认为,市长是人民的公仆,应当鞠躬尽瘁地为市民服务,而不是养尊处优。为此,市长们往往上任前吃补增肥,离任前节食减肥。

报告的本质和特征

报告的本质和特征 演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演讲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它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主体形象的美丑,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优雅、大方,给听众一个美的外部形象。 必须指出,演讲假如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假如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 1 / 4

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将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到达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其次是它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三是它的煽动性。没有煽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煽动性。这是因为; 2 / 4

原始创新的本质特点

原始创新(Original Innovations) 本质特点 原始创新则是指独立开发一种全新技术并实现商业化的过程。是指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原始性创新意味着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最能体现智慧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的重要体现。 也有观点认为,原始创新是指“元创新”(meta-innovation),即是一种观念上的根本性创新,由元创新将会带出其它科技创新;也有人打比方,认为原始创新就像是一只“老母鸡”,由它下出许多蛋,孵出大量小鸡来。这只“老母鸡”便是原始创新,它所生出的小鸡都是“衍生创新”。 在原始创新、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三种技术创新模式中,原始创新处于重要的核心地位。 影响因素 与一般的科技创新不同,原始性创新具有其独特内涵的影响因素,我们将之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在因素有原始积累、核心人物、团队协作、原创技巧、科研兴趣,外在因素包括创新氛围、激励机制(包括经费支持、合理的立项审查和成果评价体系、待遇等政策体系及相应制度)等。 原始积累 基础研究是创新的过程,更是历史的积累过程,正如科学学原创始人贝尔纳所认为的,是一种累积的知识传统。基础研究强调科学积累,即一种“链” 的概念,因为基础研究正是在这种“链”状的渐进积累基础上的一种飞跃,一种变革。然而必须强调的是积累是原创的前提,但积累并不必然产生原创。科学积累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科学能力基础的积累。由国家现有的科学人才、研究经费、图书情报、仪器设备等有形因素和科学体制、科研管理、科研环境等无形因素综合形成,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创新能力起着基本的制约作用,体现了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 (2)基础研究人才的积累。指合理的数量及结构基础研究人才“链”状积累。因为科学范式的转换和变革往往不能由一个或几个杰出的科学家去实现,而必须依靠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努力。 (3)学术传统的积累。学术需要传统,它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值得研究,哪个方面有发展前途,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至关重要。但学术传统不是一两年,甚至10年20年就可以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较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学术传统可以是区域性的,也可以是某个机构所特有的,例如:波敦点效应指的就是科学家所处的机构不同造成科研成果产出和承认的差异。据统计,在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中,世界排名前5名的研究型大学的获奖人数占获奖总人数的37%。因此,在创新研究中应该强化创新基地的名牌效应。 (4)学术思想或知识的积累。任何原创性的思想都是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每个科研人员都必定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以某种方式与以往的学术思想或知识发生联系,或是接受它,或是抵御它n]。 (5)个体的积累。包括科研人员个人经验或经历的积累,如参与较高层次的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与高精尖的科学家共事等,也包括个人家族知识基因的遗传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接代积累,这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有原创性贡献的科学家的“天赋”,体现在他们对前辈的价值理念、治学态度、研究方法以及思维习惯的潜移默化的继承上?。 核心人物 科技创新群体能否做出一流的业绩,不能苛求这个群体全是一流人才,但这个群体一定需要一两个、两三个核心人物(或称学术权威)的领导。核心人物必须是科学成就卓越、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领导人,他善于正确把握科学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正确的重大决策;他能引导群体内的科研人员进入学科的最前沿并迅速、有效地积累他们的学术优势。核心人物是影响一个国家基础研究队伍整体实力的重要制约因素,他们本身的学术水平决定了创新群体在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创造的学术传统能影响和培养未来杰出科学家,从而形成的核心人物为中心的科学家人才“链”。

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演讲稿的本质和特征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它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主体形象的美丑,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优雅、大方,给听众一个美的外部形象。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

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其次是它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三是它的鼓动性。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这是因为;一、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讲者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二、演讲者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引发听众的感情之火,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三、演讲者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演讲辞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抓住听众。四、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麦柯斯 浅谈人的特性及本质 王成华 [摘要] 人与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并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可以看出,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就是人的特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个特性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人的自然性人的社会性人的实践性人的本质人的特性及其本质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讨,这些思考和探讨对于我们认识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是非常有益的。但既然这是个哲学问题,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常问常新、可以永无止境地对其追问的问题。在历史上,每当人和人的社会的发展处在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人的问题(人的本质、生存、发展等)便凸现出来。人的问题在当代的凸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表征着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又处于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和关键时期。因此,在今天,结合人在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状况,深入反思人的特性、本质、生存等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就人的特性和本质问题作些思考。 我们知道,人是直接从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但人又不同于动物,人同动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或只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偏执一端,都不可能认识人的本质,这也是人们常出现意见分歧的一个关节点。我们认为,只有既看到人和动物的联系,又看到人和动物的区别,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统一起来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据此不难看出,人在其与动物的联系和区别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而人的本质就是这三方面特性的有机统一。 一、人与动物的联系——人的自然性 (一)人的自然性 人的自然性是人和一般动物都具有的属性。从生物学上看,人是生物群的一个种类,是一种动物,因而动物所具有的所有特性人都无一例外地具有。动物最基本的特性是:

IE本质特点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简称IE):是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它应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来说明、预测和评价这一集成系统将得到的结果。 ——美国工业工程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AIIE) 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内容包括: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作业计划、物流运输与储存、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经济分析、人机工程与人机系统、基础研究、工业工程培训与教育等。 现代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包括: (属于运筹学各分支的)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及混合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动态规划、图论及网络分析、排队论、存贮论、决策论、对策论; (属于随机理论及分支的)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可靠性理论、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等; (属于计算机结合交叉学科的)数值方法、系统模拟、系统动力学、管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神经网络、遗传算法、CAD/CAPP/CE;计算机网络等。 [编辑] IE的本质特点 (一)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把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联系起来综合研究,追求生产系统的最佳整体效益。 (二)IE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 IE的综合性集中体现在技术和管理的结合上,IE从提高生产率的目标出发,不仅要研究和发展制造技术、工具和程序,而且要提高管理的水平,改善各种管理与控制,使人和其他要素(技术、机械、信息等)有机协调,使技术发挥最佳效用。 (三)注重人的因素 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中,人是最活跃和不确定性最大的因素。IE在实现其目标,在进行系统设计,实施控制和改善的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人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人为中心进行设计;IE十分重视研究人的因素,包括人—机关系、环境对人的影响(生理心理等);人的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发挥能动作用。 (四)IE面向微观管理

四种个性类型的本质特点

活泼型: 1,注意力短暂:难以长时间集中于一件事情,注意力容易转移 2,喜欢新奇:注意力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避免沉闷,总是试图找些新奇的东西出来,充满好奇、天真可爱,愿意接受新奇、变幻、丰富多彩、有趣的人与事物 3,主动地去获取欣赏与注意:以表现自己的活泼可爱来获取他人的注意,让他人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让更多的人喜欢自己、宠爱自己,以营造活跃的气氛让他人开心来换取他人对自己的欣赏与注意、关心,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总结:优点:是个给人们带来欢乐的笑星 缺点:是个长不大的幼稚的孩子 力量型: 1,仅对事情有兴趣,而对人、对感情(包括自身的感情与他人的感情)没有太多的兴趣。力量型的最本质特点是他们对感情、对他人的情绪、内心状态非常的迟钝。在对他人心态的敏感度上,力量型可以称得上是完美型的反面,完美型是异常的敏感,所以会很体贴、很照顾他人的情绪,能够非常敏锐地察觉出对方心态的微小变化。而力量型则是异常的迟钝,正因为他们这种天生的感觉迟钝,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去感受、去体会对方的情绪与心态,所以也就不可能根据对方的心态与感受来调节的言行。这种感觉的迟钝会带来正反两面的后果:不好的一面是因此而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只知道表达自己而不管对方是怎么想的,其实也没有能力观察与了解到对方的内心状态,因此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会比较欠缺,不大喜欢也没有能力与他人进行观点上的、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好的一面是不会因为经常顾忌他人的感受而畏首畏尾,不敢表达自己的言行。其实有许多事情之所以会觉得困难、觉得难以克服,主要是因为担心别人这样、担心别人那样,有了这么多的担心,事情就很难进行下去了。而一旦不担心、没有太多顾忌的东西,事情也就好办了。 2,做事情的动力与出发点完全在于利益驱动(如权势、地位、体现出能力、获得他人认可等),而与自身的感情喜好无关,只会去完成死的目标而完全不受自身喜欢、厌烦等感情的影响(作决定、选择时没有感情倾向、是最客观的人)。也就是说能完全不带感情、不带情绪地做事,因此丝毫不惧怕失败,感受不到失败与挫折的痛苦,从不逃避困难。 3,所有问题均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从不考虑、照顾他人的感受,从不愿倾听他人的意见与感受。 4,对力量关系非常敏感,最终的目标是成为最具行动力、最具力量、最能实现目标的人,所以争斗心强、从不愿承认错误,认为错误是低能的表现。 5,无所不能,一无所知。他们天生敏感的判断力知道如何正确地去行动,但分析与归纳思维却较差,不会总结规律,不知道成功与失败的真正内在原因。 总结: 优点:是个带领人们战胜困难的值得依靠的充满魄力的领导 缺点:是台不知疲倦投入工作的毫无感情与头脑(思维)的机器 完美型: 1,敏感、情绪化、感情深入而细致:完美型最本质的特点是敏感,心理上、感情上、甚至生理上都处于一种非常敏感的状态,这种敏感是完美型与生俱来的,是其它三个类型都没有的。或许正因为有着这种先天的敏感,他们才成为了完美型。完美型这种天生的敏感,能够轻易地察觉出自身以及外界的人与事的不完美之处,并对这些不完美产生一种相应的情感反应,能敏锐地感受到这些不完美所带来的痛苦的体验。也因此,完美型总显得情绪化,他们经常感受到这些痛苦而流露出一些负面的情绪,甚至在别人看来非常小的一件事情都让他们觉得难过。相比完美型的这种敏感,其它三型就显得相当的迟钝了。完美型由于天生的感觉敏锐,表现在事物上是能察觉出非常微小的细节,善于从细节之中找到、发现并说明问题;

道德修养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道德修养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 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一种人性向善的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的过程。道德修养的这种自我规范和自我改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反复的过程,甚至需要忍受精神的、肉体的痛苦和磨难。然而人的成熟和完善正是在与自我的搏斗过程中实现的。 道德修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道德修养要解决两个主要矛盾,即社会道德体系及其道德要求与个人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身受消极道德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低下的道德品质与先进的道德品质 之间的矛盾。道德修养是通过提高对社会道德体系及其要求的认识,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道德践行能力,不断地解剖自己、反省自己,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和完善自 我的过程来解决这两个矛盾的。2.道德修养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的活动。道德修养是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及其行为的反省、检查,吐故纳新,培养新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3.道德修养的内驱力来源于个人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修养主体所展开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斗争,是由自我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 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包括 a、提高道德认识 b、开展道德宣传 c、陶冶道德情感 d、锻炼道德意志 e、加强道德行动训练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 所谓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 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关键在于“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任何一个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靠他律,即社会的培养和组织的教育;另一方面就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即自我修养.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而且后者更加重要. 职业道德修养实质上就是两种对立的道德意识之间的斗争,是善和恶、正和邪、是和非之间的斗争,对于从业者来说,要取得职业道德品质上的进步,就必须自觉地进行两种道德观的斗争.职业道德修养上的两种道德观的斗争,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个从业者头脑中进行的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尽管这两种不同思想反映着复杂的道德关系,但它却是在一个人的头脑中进行的.对于职业道德修养,用形象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自己同自己“打官司”,即“内省”. 正是由于这种特点,必须随时随地认真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上正确方面的主导作用,促使“为他”的职业道德观念去战胜“为己”的职业道德观念,认真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改正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东西,才能达到不断提高自己职业道德的水平. 八个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包括: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人文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工业文明是诞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带有浓厚的西方科学主义色彩。这样的管理把企业看做单纯的经济组织,把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物的运作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人被看作物(机器、产品)的附属品。这其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桎梏,而企业文化理论这一充满东方人文色彩的管理哲学应运而生,有效地弥合了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先天不足。所谓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是以人为中心的。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不应是单纯地制造产品、追求利润的机器,员工不应是这部机器上的部件;企业应该是使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事业追求,和睦相处、舒畅生活的大家庭。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社会不应该单纯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个经济社会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生活信息,等等。它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文化、物理文化、行为文化。到“丰田村”工作的员工,往往都以有“丰田精神”而自豪,使它们的观念、行为、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企业文化必然是社会性的。 (三)集体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积淀下来形成的。这不是哪个企业成员或哪一部分人所能完成得了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是由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企业文化是依靠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集体性。 (四)个异性 许多企业管理理论,往往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适合于一切情况的企业运行模式。这种“共性”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在今后也不应完全抛弃,但它的确是以往“一刀切”弊病的原因之一,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更强调把握企业的个性特征,强调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从生产设备到经营品种,从生产工艺到经营规模,从规章制度到企业价值观,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设施、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技术工艺流程,所以,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体性、殊异性特色。任何一般的、空洞的企业文化,都不可能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五)社区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样式,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机构或生产机

法的本质、特点、作用

专题一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框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本课程的开设意义及教材的逻辑顺序。 2、知道法的含义;理解法的产生及本质;知道法的基本特点 3、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作用和含义。 (二)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法律现象 2、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理论基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我国法所体现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是 绝大多数人公认的公平、正义,是真正体现社会进步的公平、正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法的含义;法的本质;法的特点 2、教学难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特点、作用及含义。 三、教学方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自主探究与合作相结合的方法;讲授法等。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不久前老师在网上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法律规定,拿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瑞典的阿斯托普市,法律规定:任何人不准加班加点工作。一天,一名警察发现一个人从一家电器商店偷走了两台录音机,就立即追了上去。正当他紧追不舍之际,教堂大钟敲响了11 下,警察便戛然止步。原来他到下班时间了,再追就违犯了法律,只好“望贼兴叹”。 英国一个叫高维甘比的小城市里,有一条独特的规定,新市长上任时要过磅,并向市民公布体重。市长离任时也要称一下体重,如果身体瘦了,即使市长在任期内没做出多少成绩,他也会得到市民们称赞。因为该市的居民认为,市长是人民的公仆,应当鞠躬尽瘁地为市民服务,而不是养尊处优。为此,市长们往往上任前吃补增肥,离任前节食减肥。 我们经常会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到底什么是法?法有何特点?法与我们有何关系?本学期将由我和大家共同挖开法学理论的冰山一角,来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一书。在学习一门学科前我们都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它? 提问:为什么开设《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育人之所需,生活之所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设置正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有关法律知识,自觉树立守法、用法、护法观念,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切实把握发展的机

1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1、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社会规范。 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或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2、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律规范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纪律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规范体系。 3、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4、把法的本质和法的作用相结合,可以得知: 第一,法的作用是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对人的行为的指引、评价、褒奖、强制、制裁而发生的. 第二,法的作用是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影响社会生活的表现. 第三,法的作用是国家权力运行过程的体现. 第四,法的作用是社会生产方式自身力量的体现. 综上,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的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其实质是统治阶级(或人民)意志、国家权力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社会生产方式自身力量的体现. 一、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或人民)的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法的本质可以归结为两方面:(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2)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1)法对人们如何行为提出了明确的指示。(2)法的内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3)法是反复适用的。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法是由国家创立的社会规范。国家创立法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制定;二是认可。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法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的。 权利意味着人们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不作一定行为。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使人们获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义务意味着人们必须作或不作一定行为。义务包括作为义务和不作为义务两种,前者要求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后者要求人们不得作出一定行为。正是由于法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调整人们的行为,因此人们在法律上的地位体现为一系列法定的权利和义务。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法的强制性不同于其他规范之处在于,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演说的本质和特点

演讲:________ 演说的本质和特点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第1 页共6 页

演说的本质和特点 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它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主体形象的美丑,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优雅、大方,给听众一个美的外部形象。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 第 2 页共 6 页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人文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工业文明是诞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带有浓厚的西方科学主义色彩。这样的管理把企业看做单纯的经济组织,把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物的运作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人被看作物(机器、产品)的附属品。这其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桎梏,而企业文化理论这一充满东方人文色彩的管理哲学应运而生,有效地弥合了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先天不足。所谓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是以人为中心的。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不应是单纯地制造产品、追求利润的机器,员工不应是这部机器上的部件;企业应该是使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事业追求,和睦相处、舒畅生活的大家庭。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社会不应该单纯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个经济社会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生活信息,等等。它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文化、物理文化、行为文化。到“丰田村” 工作的员工,往往都以有“丰田精神”而自豪,使它们的观念、行为、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企业文化必然是社会性的。 (三)集体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积淀下来形成的。这不是哪个企业成员或哪一部分人所能完成得了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价值观念、 道德 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是由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企业文化是依靠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集体性。 (四)个异性 许多企业管理理论,往往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适合于一切情况的企业运行模式。这种“共性”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在今后也不应完全抛弃,但它的确是以往“一刀切”弊病的原因之一,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更强调把握企业的个性特征,强调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从生产设备到经营品种,从生产工艺到经营规模,从规章制度到企业价值观,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设施、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技术工艺流程,所以,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体性、殊异性特色。任何一般的、空洞的企业文化,都不可能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 (五)社区性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

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主观性:

关系营销的本质特征

关系图解 在关系营销中,沟通应该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只有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信息

关系能否得到稳定和发展,情感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关系营销不只是要实现物质利益的互惠,还必须让参与各方能从关系中获得情感的需求满足。 5.控制 关系营销要求建立专门的部门,用以跟踪顾客、分销商、供应商及营销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态度,由此了解关系的动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和不利于关系各方利益共同增长因素。 此外,通过有效的信息反馈,也有利于企业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关系营销的基本模式 (一)关系营销的中心----顾客忠诚 在关系营销中,怎样才能获得顾客忠诚呢?发现正当需求----满足需求并保证顾客满意----营造顾客忠诚,构成了关系营销中的三部曲:1.企业要分析顾客需求、顾客需求满足与否的衡量标准是顾客满意程度:满意的顾客会对企业带来有形的好处(如重复购买该企业产品)和无形产品(如宣传企业形象)。有营销学者提出了导致顾客全面满意的七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欲望、感知绩效、期望、欲望一致、期望一致、属性满意、信息满意;欲望和感知绩效生成欲望一致,期望和感知绩效生成期望一致,然后生成属性满意和信息满意,最后导致全面满意。 2.从模式中可以看出,期望和欲望与感知绩效的差异程度是产生满意感的来源,所以,企业可采取下面的方法来取得顾客满意: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附加利益;提供信息通道。 3.顾客维系: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夺顾客资源,维系原有顾客,减少顾客的叛离,要比争取新顾客更为有效。维系顾客不仅仅需要维持顾客的满意程度,还必须分析顾客产生满意程感的最终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维系顾客。 (二)关系营销的构成----梯度推进 贝瑞和帕拉苏拉曼归纳了三种建立顾客价值的方法:一级关系营销(频繁市场营销或频率营销):维持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利用价格刺激对目标公众增加财务利益;二级关系营销:在建立关系方面优于价格刺激,增加社会利益,同时也附加财务利益,主要形式是建立顾客组织,包括顾客档案,和正式的、非正式的俱乐部以及顾客协会等;三级关系营销:增加结构纽带,同时附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与客户建立结构性关系,它对关系客户有价值,但不能通过其它来源得到,可以提高客户转向竞争者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将增加客户脱离竞争者而转向本企业的收益。

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是指在学校的儿童能够和青少年,它具有与自然状态下学习的人不同的特征。学生的特征只要是指学生个体存在的特征。其包括1: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性,选择性,和调控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我最喜欢的老师: 我最喜欢的老师是那些比较有幽默感的老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老师,他们能够和学生一起玩耍,看得起玩笑,没有老师的大架子,关心爱护学生。和学生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那样的老师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不但对老师尊重爱戴并且对老师也没有恐惧心理。喜欢和老师在一起。 老师的形象: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育与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老师的形象主要是一种值得人们爱戴的专业人员,从古至今老师都已给人们一种文质彬彬,教书育人,知识渊博的正面形象。老师是一种伟大的职业,所以从事这门职业的人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一般都德高望重。老师的形象在每个学生眼里都是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想也是不同的,形象往往指的是别

人对某人的评价,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老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都是辛勤育人的好人。 怎样才能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 我个人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互相尊重,每个人都有尊严,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与理解,老师和学生需要长期的接触,更需要这样。其次,要建立好师生关系,学生和老师一定不止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沟通障碍,更好的实现双赢。老师首先的是一个值得尊重值得爱戴的正面的好老师形象,没有一个学生会喜欢一个枯燥的没有能力的老师,学生一定是善良可爱的,不一定是爱学习的好孩子,但一定是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有上进心有个人见解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对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的个人见解。

演说的本质和特点

演说的本质和特点 演说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讲演者、听众、沟通二者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离开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构成不了演讲。演讲的传达手段包括:有声语言、态势语言和主体形象。有声语言是演讲活动最主要的表达手段。它由语言和声音两种要素构成,以流动的声音运载思想和情感,直接诉诸听众的听觉器官。它要求吐字清楚、准确、声音清亮、圆润、甜美,语气、语调、声音、节奏富于变化。 态势语言就是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表情,是流动着的形体动作辅助有声语言运载着思想和感情,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它要求准确、鲜明、自然,协调。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主体形象的美丑,好与差,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它要求演讲者在符合演讲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注重装饰朴素、得体,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优雅、大方,给听众一个美的外部形象。 必须指出,演讲如果只有“讲”没有“演”,只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视觉器官,就会缺少动人的主体形象和表演活动;如果只有“演”而没有“讲”,只作用于听众的器官而不作用于听众的听觉器官。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演”与“讲”的和谐必须是以“讲”为主,以“演”为辅,“演”必须建立在“讲”的基础上,否则便失去了演讲的意义。现在,可以给演讲的本质下一个定义了: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

言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信息交流活动。 那么,演讲都有哪些特征呢? 首先是它的现实性。这是因为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不属于艺术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 其次是它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是现实活动的艺术。它的艺术性在于它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和协调感,即演讲中的各种因素(语言、声音、表演、形象、时间、环境)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美感。同时,演讲不单纯是现实活动,它还具备着戏剧、曲艺、舞蹈、雕塑等艺术门类的某些特点,并将其与演讲融为一体,形成具有独立特征的演讲活动。 第三是它的鼓动性。没有鼓动性,就不成为演讲,政治演讲也好,学术演讲也好,都必须具备强烈的鼓动性。这是因为;一、一切正直的人们都有追求真善美的渴望,演讲者传播了真善美,自然会引起共鸣,激励和鼓舞听众。二、演讲者以自己炽烈的感情去引发听众的感情之火,容易达到影响听众的目的。三、演讲者的形象、语言、情感、态势以及演讲辞的结构、节奏、情节等均能抓住听众。四、演讲的直观性使其与听众直接交流,极易感染和打动听众。可以说,鼓动性是演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 第四是它的工具性,演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个工具,是人们交流思

同步练习 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Word版含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一)法的本质、特点和作用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从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观点来看,法的本质具体表现在() ①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②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 ③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④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①是对法的产生的认识,不符合题意,题干要求从法的本质角度进行分析,排除;②③④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法的本质,故选D项。 【答案】 D 2.截至2018年1月16日,广东警方从27个国家和地区抓获或劝返外逃经济犯罪嫌疑人137名,缉捕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列。这表明() A.法律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 C.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D.法律具有强制性 【解析】国家依法打击外逃涉贪腐犯罪嫌疑人,体现了法律具有强制性,靠国家强制力保证法制实施,故选D项。 【答案】 D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主要表现在() ①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②任何人都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③任何人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④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D.①②③④ 【解析】①②③④都体现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答案】 D

4.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这表现在() ①进一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③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④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与法律相互影响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①②③都是法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表现,④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能力提升] 5.受钓鱼岛事件的影响,青岛开发区举行抗日游行示威。本是宣传爱国思想,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群众自发抗议活动中趁机打砸抢烧,造成了部分店铺的财产损失,也损害了国家形象。青岛警方对游行中打砸抢烧违法犯罪人员依法刑拘。 (1)打砸抢烧违法犯罪分子被依法刑拘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点? (2)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法律的作用。 【解析】本题以青岛抗日游行中的打砸抢烧事件为背景,考查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本题两问的切入点具体明确,指向性强。第(1)题,关键要抓住法律的特征,要结合材料简明论述。第(2)题,要明白我国法律的作用,然后根据材料内容论证阐述。 【答案】(1)①法是规定人们行为的模式、标准和方向的行为规范。公民举行游行示威要按法定的标准和方向,不能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②法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公民行使自己政治自由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定的义务。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任何实施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打砸抢烧犯罪分子被依法刑拘,受到法律的制裁,体现了国家强制力是法律实施的后盾。 (2)我国法律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用规定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方式,确认、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秩序,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6.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仍然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以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民族平等。做好这次选举工作,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