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感恩(刘明)

论感恩(刘明)

论感恩

常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刘明

(2010年11月1日)

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市委常委要带头讲党课,这次轮到我了。近段时间来,我一直在思考讲点什么。讲党课其实也是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要达到寻求共识、形成共识的效果,就要找准切入点,增强针对性。想来想去,我选择了“感恩”这个话题。

大家知道,在美国和加拿大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叫“感恩节”。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商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1863年,时任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令,把感恩节定在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市镇乡村到处都有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分开了一年的亲人们也会从天南海北归来,一家人团团圆圆。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后来加拿大也设立了感恩节。

中国没有感恩节,但关于感恩的论述,中国古已有之;关于感恩的传统,中国源远流长。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无不把感恩当作一个传统美德加以弘扬,褒扬感恩之义举,维护感恩之礼仪,倡导感恩之风尚;先贤圣人无不把感恩当作一种优良品质加以修养,怀感恩之心,修感恩之德,行感恩之礼,做感恩之事。源远流长的感恩文化诠释着中华民族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性美。由此看,感恩不是纯粹的宗教道义,也不是单纯的西方文化,它是人类美德的彰显,世界文明的标尺。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多样的时代,作为党员干部,如何懂得感恩、学会感恩,不仅是一个文化命题、社会命题,更是一个时代命题、政治命题。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感恩”是个舶来词,它在牛津字典里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从语法角度来分析,

感恩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语,感是行为基础,恩是目标指向,两者相互依存、有机统一。那么,“感恩”具有哪些特性呢?初步概括,有以下7点:

1.反馈性。感恩是对施恩于己的回应和报答。凡是感恩的行为,必有一个源头。这个源头或者很大,比如危难时救你一命,或者很小,比如劳累时扶你一把;或者很近,可能发生在今天、昨天,或者很远,可能发生在数十年前,甚至发生在上代人、上上代人身上。但是这个源头总是客观存在的。一首流行歌曲唱道:“感谢大哥当初一巴掌,我懂得风雨中,什么是坚强。”“当初一巴掌”就是现在感恩的源头,没有那一巴掌,就没有今天的惬意状态和深情吟唱。

2.自觉性。“恩”这个字拆开来是“因”字和“心”字,它告诉我们“因为有心,才懂感恩。” 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一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感恩”的行为必须由心灵所引导,由心灵所触发,是感激的表达,是爱心的流露。感恩是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物质层面的回馈与施舍。即使没有感恩之力,只要有感恩之心,在心底里感动,在心底里祈祷,也是感恩。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才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去年,市委办公室开展了一次撰写和交流“感事家书”的活动,全体干部职工以书信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大家有感而发,说出了许多平时想说而没有说出口的真心话,生动而真挚地表达了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其动情之深,催人泪下。这些书信年底被编入《愿景之力》一书,求购者络绎不绝。

3.从善性。以善报德、从善向好是感恩的本真和基点。文学家王蒙曾经说过,自己丰富才能感知世界的丰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是啊,感恩的方式不管怎样,其动机都是善的,都是好的。我们感自然之恩就是要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我们感祖国之恩,就是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强盛;我们感人民之恩,就是要让我们的人民更幸福……古往今来,无论是文天祥、岳飞等忠臣良将誓死报国,还是诸葛亮、魏征等贤相名宰竭力辅主,无论是张尚昀背着重病母亲求学进取,还是洪战辉历尽艰辛带着“弃婴妹妹”读大学,他们的善德壮举,都源于一颗感恩之心。

4.非利性。感恩是不图回报的。它不求功利,只图报偿。虽然有时候感恩之人客观上也会因其感恩而受益。但这只是一种客观效果,而非感恩者的主观愿望。如果抱着功利的目的去感恩,企图通过感恩而得到好处,感恩就变味走样了,就不是真正的“感恩”了。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是每个学生所应秉持的态度。但现在有些学生和家长把对老师的感恩片面地理解为宴请、送礼等物质化表达方式。这就搞错了。最近,《中国青年报》对“现在很多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原因”作了一项调查,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想让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送礼成风,担心孩子受委屈”排在第二。这种感

恩,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并不是真正的感恩,而是在向老师投放“情感高利贷”,这不仅无助于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且还把一个地方的社会风气搞坏了。

5.倍加性。感恩和还债有本质区别。还债讲究的是数量对等,借一样东西,还一样东西,借一块钱,还一块钱,至多再加一点利息。感恩则不然。在施恩、感恩的过程中,数量的概念变得很淡,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慰藉才是重要的东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不懂感恩的人看来,不可思议;在懂得感恩的人看来,十分正常。讲个故事: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傍晚时,他感到疲惫万分,饥渴难耐,而他推销的却很不顺利,以至有些绝望。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令男孩鼓舞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许多年后,男孩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一位患病的妇女,因为病情严重,当地的大夫都束手无策,便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外科大夫为妇女做完手术后,惊喜地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热情地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手术结束了,当那位妇女正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时,她却在手术费单上看到了一行字:手术费=1杯牛奶。1杯牛奶能够升值成昂贵的手术费,最关键的催化因素就是感恩之心。没有感恩之心,1杯牛奶永远只是1杯牛奶,不可能和手术费划等号。再讲一个故事:湖南少年黄珂,为了感谢50多名默默资助自己治病的好心人,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刻,辗转数十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只为向多位恩人当面道谢,这种道谢,没有给帮助过他的人一分钱,但他却感动了很多人,感动了整个中国。这是一颗感恩之心,一声“谢谢”道出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感谢之情,感动和温暖了众多的人们。有人说,“谢谢”二字一钱不值,而我却认为,它的价值胜过一叠叠人民币,胜过一叠叠美元、欧元,胜过万两黄金白银!

6.感染性。感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出人际之间和善、谐同的主流,往往能够在心与心之间产生共鸣,从而造成极强的感染带动效应。“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种动物间的感恩故事让人们口耳相传上千年;“子路借米”、“结草衔环”,这些古人感恩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毛泽东感恩老师、陈毅感恩母亲,这些当代伟人的感恩故事,也曾给予人们无数的感动……2008年5月22日,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多个小时后,年仅3岁的北川小男孩从废墟中被救出。就在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躺在担架上,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敬个队礼表达什么呢?无疑,表达的是感谢救命之恩!这个小男孩叫郎铮,后来,人们怜爱地称他为“敬礼娃娃”。小郎铮躺在担架上,向援救他的官兵叔叔举手敬礼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世人的心中,也激发了很多人感恩的情愫。

7.乐己性。感恩是一种付出,也是一种获得,它既能幸福他人,也能快乐自己,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国各地都有献血补偿的制度,比如,我省就规定“献血量累计在900毫升以上的,献血者本人报销终身无限量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毫升

以上不满900毫升的,报销献血量三倍临床用血的费用;献血量累计在600毫升以下的,报销献血量二倍临床用血的费用。除献血者本人按照规定报销用血费以外,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还可共计报销与其献血量等量临床用血的费用。”义务献血是对社会感恩,但自己也可能是受益主体。感恩的人,心胸是豁达的,心机是纯正的,心理是平衡的,心情是舒畅的。因为感恩,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获得世人的称赞与仰慕,获得一种造福他人造福社会的新动力,还获得健康与长寿。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生活郁闷而无趣。因为他把别人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他体验不到相互给予的快乐和为他人创造的快乐,因而,他的失望更多、烦恼更多、痛苦更多,久而久之,身心就会受损,健康就会远离,甚至寿命也会缩短。

还有一种情况,感恩一般指向施恩者,但有时也指向更广泛的对象。因此,感恩具有不完全对应性。感恩既是爱心的“回报”,更是爱心的“传递”。比如,我们感恩先烈,就不仅仅传颂他们事迹,祭奠他们的亡灵,而且我们倍加珍惜先烈创下的事业,更富爱心地对待他人;我们感恩老师,也不仅仅体现在去看望、慰问他们本人,更重要的是铭记老师的教诲,尊重、爱戴世界上的每一位老师……我们常德本土的慈善家杨绍军,从养猪起家到创办企业实体,近30年来苦苦打拼,但他却把所赚取的绝大部分利润都无偿投进了慈善事业。他从1982年开始赡养孤寡老人,1995年创办阳光孤儿院。15年收养360多名孤儿,直接用于孤儿的费用达1000多万元,用于其他社会救助、捐款的费用达120万元。他曾向记者说起他积德行善的源头。他的家乡在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那里时不时发生水灾。1953年一场洪灾过后,杨家没米下锅,母亲只好把自己惟一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卖了,到十几里外的城里去买豆腐渣回来充饥,可到太阳下山时还没有回家。9岁的杨绍军想早点吃到豆腐渣,就独自划着船进城找母亲。已经两天没吃饭的他体力不支,饿晕在了船仓里。小船随水漂流了十多里,一位好心的老人把他救上岸,抱到自己家里给他喂了一碗稀饭。杨绍军说:“如果没有这位老人,如果没有这碗稀饭,我可能已经死了。”从此,他在心里立下誓言:“长大以后,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把饭让给饿肚子的人吃。”杨绍军把他对于那位老人的感恩之心化作了对全社会的感恩之心,“小爱”化为了“大爱”,“小仁”化为了“大仁”,这种“爱”和“仁”超越了“因果循环,善恶报应”的局限,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感恩文化是无形的,却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山感恩大地,而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流,而成其博大。“感恩”用于政治,就是和谐社会的“政通人和”;“感恩”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感恩”用于家庭,就是温馨美满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学会用感恩之心成就他人,用感恩之爱造福社会,用感恩之情完美人生。

(二)

人生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包裹在一个充满恩情的网络中。每个人所承之恩,既有独享之恩,也有众受之恩。有一首歌叫《感恩一切》,这样写道:感恩每一滴水珠,它把我来滋

养;感恩每一枝花朵,它带给我芬芳;感恩每一朵白云,编织我的梦想;感恩每一缕阳光,托起我的希望。感恩亲爱的父母,给予了我生命;感恩敬爱的老师,教会了我成长;感恩帮助过我的人,使我感受善良;感恩伤害过我的人,让我学会坚强。感恩了,感恩,感恩的心儿多么虔诚;感恩了,感恩,感恩的歌儿用心吟唱。的确,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生活中,值得我们感动的很多,需要我们感恩的也很多。但在不同的层面,感恩的重点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群体,感恩的指向也是不完全一致的。现在我们讲感恩,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重点要突出出来。

1.感赐身之恩。任何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任何人都不可能像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流淌着父母的血液,承传着父母的基因。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我们一生中不可替代的最宝贵的东西——生命。没有父母,我们就不能生活在天地之间;没有父母,我们就不能感知世间的美好。父母之恩,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讲感恩,我们首先要“感”的应该是这种赐身之“恩”。古人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我们更应该讲求孝道,感恩父母。唐代诗人孟郊曾写下《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009年4月,大连市一个普通的“80后”青年常津铭面对因患肝病而奄奄一息的母亲,不顾父母和亲友的强烈反对甚至是以死相逼,捐出自己55%的肝脏来拯救母亲的生命。常津铭“割肝救母”感动了大连,也感动了全中国。2010年初,他当选“文明的感动”2009年度大连人物。常津铭所做的,正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子为人女者所应该做的。

2.感哺育之恩。哺育就是抚养、养育。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父母是我们的抚育者、养育者。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就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与祝福。是父母无私的爱伴随我们成长。没有父母的养育,我们或已饿死,或已冻死,或已病死,我们哪有今天?因此我们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一个7岁的小孩,正上小学二年级。一次数学考试,有一道题是要求把事物和量词连线。这个孩子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画了道连线。毫无疑问,这道题应该错了。但是这个孩子在这道题旁边写了这么一段话:我爸爸是一个挑砖工,他挑砖供我读书。我希望所有的砖头都不要太重,只有3克就好了,因为爸爸太累、太辛苦了。看完这段话,阅卷老师禁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在试题边上打了一把“ ”之后,又打了一个大“ ”,并写下一段批语,对学生给予赞扬。从广义的角度讲,哺育之恩有着更深的涵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祖国、人民、组织、家乡等等都为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都在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没有他们的教育和帮助,我们就不可能健康成长。我们感哺育之恩,不能忘记感祖国之恩,感人民之恩,感组织之恩,感家乡之恩。胡锦涛同志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的第一次出访是到西柏坡,习近平副主席以前在浙江主政后的第一站是去南湖,周强书记担任湖南省委书记后的第一件事是前往韶山……他们的行为,不

仅表达了继承党的优良传统、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的信念和决心,更是表达了对党、对革命先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感恩。

3.感授业之恩。每一个人,都不能生而知之,绝对意义上的“自学成才”是不可能的。人才成长的规律告诉我们,从贪玩调皮到知书达礼,从懵懂无知到学有所成,都离不开授业之人。每一个有所学、有所知、有所长的人,都或多或少得到过别人的授业之恩。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在一定程度上为他的授业者所影响,一个授业者也可能改变很多学生的人生轨迹。授业者为我们传授了技能、指明了方向,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飞翔的翅膀,理应得到我们的尊敬和感恩。古今中外,人们都很尊敬、感恩以老师为代表的授业者。一般来讲,本领越大、成就越高的人,越懂得尊敬老师,越懂得感授业之恩。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毛泽东曾就读于长沙第一师范,徐特立是他的老师。毛泽东对徐特立先生非常敬重和信赖。1937年在徐特立60寿辰之际,他怀着对师长的尊敬心情,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信中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为开国领袖,依然一如既往地热爱和关心自己的老师。一次,毛泽东邀请徐特立到中南海家中吃饭。上桌前,徐特立谦和地对毛泽东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座。”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感恩老师及一切授业者,是对知识的一种尊重,也是自身良好素质、优秀品德的一种展现。

4.感提携之恩。个人的成长进步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但也需要别人的赏识和提携。提携不仅仅指职位、职级上的提拔升迁。推荐我担任更高的职务是提携,推荐我入团、入党也是提携,帮助我在政界效力是提携,指导我在商海打拼也是提携。在我国的科举时代,凡中举人或进士之后,都有专门拜见主考官的程序。这种做法固然不可取,但其中寓涵的“感恩”理念是应该肯定的。感提携之恩,不是说要投靠、依附于提拔自己之人,搞团团伙伙,小圈子之类,而是要对曾经帮助自己、成就自己的人和组织在内心表示感激、感谢之情,并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向提携自己的人和组织负责。“鞍前马后,效忠个人”是庸俗的回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是真正的感恩。感提携之恩,最重要的不是对施恩者个人的报答,而是用勤奋尽自己应尽的职责,用业绩回报组织的信任。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1950年8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9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1959年6月,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为了报答对祖国和领导的知遇之恩,邓稼先毅然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由于长期艰苦工作,他最终因癌症病逝,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我们理解,他之所以死而无憾,是因为他完成了祖国和人民所托的任务,是因为他以实际行动感了祖国和人民之恩。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

5.感方便之恩。有户人家住在一楼。在一个夏天的晚上,男主人回家后偶然发现阳台里的灯亮着,他以为是妻子用后忘记关了,就进去要把灯关掉,但被妻子拦住了。他很奇怪,妻子就指着窗外让他看。他看到在窗外的路边,有一辆装满垃圾的三轮车,车上坐着捡垃圾的夫妇,他们正沐浴在阳台投射出的温润的灯光中,边说笑边开心地吃着盒饭。看着灯光中的那对夫妇,房里的他和妻子相视一笑,悄悄退出了阳台。窗外那对夫妇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在这陌生的城市中,有一盏灯是特意为他们点亮的。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享受到其他人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方便”,有时我们知道是谁施与的,比如谁出资修了一座桥、谁捐款建了一个公益设施。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像这对窗外的夫妇一样,享受到了许多别人施与的方便之恩,却无从知道施恩者是谁。比如,我们享受安全的保障,却不知道是哪些年轻战士在保卫我们的国防;我们享受便捷的交通,却不知道是哪些工人修建了公路、铁路;我们享受科技的发达,却不知道是谁发明或制造了那些先进的东西;我们享受城市的舒适,却不知道是哪些人营造了这个城市的干净、环保、有序和繁华……感恩这份“方便”,就要以己之所能,把这份“方便”维护下去、播撒开来,就要谨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信条,多办善事,多施义举,传递爱心,共创美好世界。

6.感解难之恩。漫漫人生旅途,谁也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谁也不可能不遇到难处。当遇到不顺之时,当遇到难处之时,你是多么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搭救。而一旦你在别人的帮助和搭救之下,度过了坎坷,战胜了困难,走上了光明的坦途,是否就把当时帮你解难的恩人给忘了呢?有一个发生在饥荒年代的故事:一户姓白的人家生活困顿,眼看一家人就维持不下去了。他的邻居姓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毅然决然地拿出家中所剩不多的一点粮食送给了他家。结果不久,侯家的一个小女儿却活活饿死了。村里人都说,白家人欠下了邻居侯家的大恩情。这是天大的恩情啊,白家人在将来的日子里,一定要厚厚地报答才对。然而那些年,白家人一直过得很困窘,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去回报他的邻居,只是默默地种树,把自己的房前屋后种得满满当当,同时把邻居侯家的房前屋后也种得满满当当。有一年,村里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雨,一直下了几天几夜。一天深夜,村里发生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好多人家的房子瞬息之间被夷为平地,不少人失去了生命。在这次劫难中,白家和他的邻居侯家安然无恙,大家知道,是白家人种的那些树起了作用。这个小故事启示我们,拥有一颗真正感恩的心,再厚重的恩情也好报答,付以一份真诚、一份平淡、一份恒久就行了。

7.感救命之恩。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也是很脆弱的。各种疾病、天灾、人祸都有可能瞬间夺去人的生命。医生、消防员、抢险队员或机构就是专门为保卫人们的生命而存在的。我们并非只有经历了生与死的瞬间,才会产生感救命之恩的觉悟。平常,我们也要向那些默默保卫我们生命安全的人给予足够的尊敬与感恩。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有一个演员在演出时,突遇大火,一只狮子跑出来把他救走。后来,这个演员放弃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专门救助狮子、老虎等野生猛兽。据说,他家里已经养了100多头猛兽,连他的儿子都和这些猛兽生活在一起。尽管动物学家警告他,这些野生动物是不懂真感情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伤

害他。但是他不为所动,依然坚持用他独特的方式进行感恩。可以说,正是这种浓烈的感恩之情才冲破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天然界限,创造了这一世所罕见的奇闻。对救命之“恩兽”尚且有办法感恩,对救命之“恩人”当然更有合适的方式进行回报,前提是有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

除对人的感恩之外,我们还要感谢自然,感谢自然的化育之恩。人类在宇宙中存活,必须有阳光、水、空气和食物,还要有我们所依存的土地、树木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恩惠和赐予。印地安人有句谚语:“人类是属于自然的。”地球厚德载物,自然化育众生。没有大自然所提供的生存条件,我们就无法在地球上存活。因此,我们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原始文明时期,先民对大自然顶礼膜拜,人类屈服于宇宙的神奇威力。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的智力的发育和对宇宙认知的增加,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入工业文明时期后,人定胜天的骄傲心态侵蚀了人们的神经,人类开始无穷无尽地向自然索取资源,肆无忌惮地掠夺和破坏。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使大自然一次次遭受剧烈的创伤,因而也受到大自然一次次无情的报复。汶川大地震的爆发,从狭义角度讲,是地球区域板块间的挤压造成的;但从广义角度讲,仍然是大自然本身的运行调整和人类对地球自然平衡的改变双重作用而造成的。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珍惜自然、敬畏自然,善待地球上的一花一草,爱护世界上的一山一川。1998年,意大利女探险家卡拉·佩罗蒂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记者问她为什么,她真诚地答道:“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她的话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

(三)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代表着时代主流,推动着社会进步。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当下,感恩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感恩似乎出现了危机。对此,我们应引起高度警惕。这样说,是不是言过其实了呢?不是,一点也没有言过其实!感恩的反面是不感恩,是负恩。在当今社会,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这种不感恩、负恩的现象至少可称得上“较多”了。简单罗列一下,就有这么6条:

1. 得了恩惠不认账。很有一些人将自己所受之恩,并不看做是恩,而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他们对家庭的亲情无求于衷,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麻木不仁,对自然的索取贪婪无度……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这位哲人所说的“最大的悲剧和不幸”不时被新闻媒体披露出来。深圳著名歌手丛飞,11年来耗费300多万元,资助178名贫困孩子上学。身患癌症的他在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的学生,竟然没有一个人来看望他,更不用说帮助他。这其中就有好几个读完大学并有了一定经济实力,还有好几个就在深圳。更令人不解的是,在新闻

报道后,有一些正在接受他资助的学生及其家长竟抱怨:“你不是说供我们到大学毕业吗?现在出不了钱了,不是坑人吗?”真是混账逻辑!还举个例子:一位摄影家到山里采风,看到一个穷苦孩子,他的家四壁透风。摄影家慷慨捐资,帮助他们盖房子。房子盖好时,摄影家从城里打来电话,问那孩子搬进新房高不高兴。那孩子感谢的话一句也没有说,倒是讨要东西像是催人还账似的,“房子还过得去吧?就是还缺个电视,什么时候送台电视过来?”你说,谁遇到了这样的人不心寒?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阿尔贝特·史怀泽在他的《感恩与善待》中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如果回顾青年时代,我就有这样的想法,我该感谢多少人啊,他们给予我许多许多。但是,那时,我还认为从人们那里领会善意和宽容是理所当然的。我知道,今天我已离开青春的筵席,回首望去,多少人曾经给过我帮助,而我可曾都对他们深怀一颗感恩的心?我想,无论怎样,我都不能对帮助过我的人以一种无足轻重的淡漠相待。”这段话,让那些受了恩惠不认账的人来读一读,听一听,是否能够唤醒他那人性的良知,是否能点燃他那已泯灭的心灯?

2.将感恩看成“等价交换”。感恩属于道德范畴,可是有人却用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来诠释“感恩”的内涵,说什么“受恩多,回报多;受恩少,回报少”,这种貌似公平的说法是很荒唐的。有个儿童父母双亡,幸被一富豪领养,从此衣食无忧,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常有媒体对其追踪报道,富豪领养的事迹便时常见诸报端。大学毕业在即,又有记者采访,问其准备怎样感谢领养的人。谁料,此“君”语出震惊四座:“不,我不感谢他,贫穷是最可耻的事,他用我的贫穷换取荣誉,我们是等价交换。”在别人的资助下长大成人,顺利完成学业,却以“资助换取荣誉”的“等价交换”为由而拒绝感恩,谁不愤慨?还有一种病态的“感恩”,实际上是权钱交易。对它进行剖析,大致有这么四种情形:一是“以恩求感”:我为你安排了工作,我提拔了你,我帮你孩子上了好学校,我帮你把官司打赢了,我帮你上了戏,等等,你得“感恩报恩”,你不“感恩报恩”,就是知恩不报。二是“不感不恩”:你要我为你安排工作吗?你想得到提拔吗?你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吗?你想把官司打赢吗?那你就得先“感激感谢”我,我再给你“施恩”。用土话说:“不见兔子不撒鹰”。三是“以感求恩”:我想安排工作,我想进步,我想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我想把官司打赢,我想上戏当主角,怎么办?先感动人家吧,于是送钱、送物、送色……四是“不恩不感”:我的工作他没安排成,也没提拔我,孩子也没去了好学校,官司也没给咱打赢,什么角色也没让咱上,咱凭什么感谢他啊?前期送的那点礼我都后悔了。看一看吧,这哪里是真正的感恩?这种所谓的“感恩”,是对真正感恩的亵渎!

3.报恩“以后再说”。这种思想在社会上也相当有市场。有的觉得自己现在还没有报恩之力,等自己有了能力再报恩去吧?但深入分析,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这些人不想报恩的托辞。《读者》上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辛苦持家的主妇,操劳了大半辈子,却从来没有从家人身上得到过任何感激。一天,她问丈夫:“如果我死了,你会不会买花向我哀悼?” 她丈夫非常惊讶地说:“当然会啊!” 妇人极其认真地说:“等到我死的时候,再多的鲜

花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不如趁我还活着的时候,送我一朵花吧?”这个故事中的遗憾也许没有真的发生,丈夫也还来得及送给她妻子鲜花。可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有太多太多这样的遗憾在不断发生。比如,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薄养厚葬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很多子女在父母活着的时候,不知道去孝敬,认为尽孝永远不会晚,以至父母真的走了,他们再把丧事办得风风光光,但对逝去的亲人还有何益处呢?要知道,感恩没有将来时,只有现在时;感恩不重大操大办,而重一点一滴。其实,对父母来说,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份真诚的孝心,一个细微的举动,足以感动他们,足以宽慰他们。感恩,不要期许没有止境的未来,从现在就开始吧!

4.有感恩之形而无报恩之实。感恩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人良心的独白。可有些人却把它看做撑门面的举动,甚至是谋求私利的方式。有些人假报恩之名行炫耀和谋利之实,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谢师宴,规格一个比一个高,已经将谢师的行为变成了借势显摆和敛财的门道。有些人借报恩之名行钓誉之实。有些公众人物把回报社会的慈善行为演绎为隐性的借贷关系,甚至不惜以“诈捐”的可耻行径换取名誉,博得好的名声;有的企业以感恩为筹码,大秀自己捐款的数目,作为长线投资的广告营销;有些干部平时不在服务群众上做文章,等到节假日前呼后拥搞“集中慰问”,群众对此极为反感。有的人报恩随大流,比如搞公益捐款,别人捐我就捐,别人捐多少我就捐多少。这都是有感恩之形而无报恩之实的!

5.感“独享之恩”,不感“众受之恩”。“知恩图报”是中国的古训,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图报”的意识比较强,不少人对于自己独享的“恩”感受深刻,也知道“图报”;可是对于大家都享受的“恩”,往往感受不到,没有感恩的体悟,也就谈不上报恩的行为,更不会将“恩”感到他不认识的或者没有帮助过他的更为广泛的对象身上。比如,在干部提拔的过程中,有的人往往只感激提携他的某个领导,却完全忽视组织的培养,忽视同事和家庭的支持。比如,有些干部只感激领导之恩,不感群众之恩。我们党员干部的权力、地位、待遇都来自人民,但却有一些党员干部唯上级和领导马首是瞻,对他们最该感恩的人民群众,却常常摆出居高临下的架势,表现得冷漠无情。往往做了一点份内的事情,就要人民群众对他感恩戴德。比如,有些人只感父母之恩,而不感祖国之恩。他们认为,感恩祖国是空洞的政治口号,他们不知道,只有祖国强盛,才有我们的安定而幸福的生活。比如,有些人不感自然之恩,不感“方便”之恩,他们是否真的不知道,生活在山西临汾的人们希望畅快地呼吸一口干净空气的要求是多么迫切,生活在墨西哥湾沿岸的居民也一定想念纯净海水的馈赠,生活在雾霾笼罩的大城市居民也非常羡慕在阳光灿烂的公园午后漫步的悠然。感众受之恩吧,因为你也是受恩者。

6.以怨报德,忘恩负义。英国有一句谚语: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负义是品行中最不好的。善良的人们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虽不希望得到回报,却也绝不希望对方以怨报德。这种“以怨报德”乃至“忘恩负义”的现象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很多的

“版本”让人愤慨不已。厦门一名78岁老人热心收留了一名流浪男子,供他吃住,还打算帮他找工作,结果被该男子五花大绑,劫走钱物。这个新闻故事可谓现代版的《农夫与蛇》。重庆一个普通的农民金有树,在救起19个人后,被救的人中竟有人说他救人是为了拿奖金。山东青年韩磊,因救人牺牲需要证明时,获救者为逃避报恩的责任始终不肯露面。一位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到高中,只因为怕耽误学业不让他玩游戏,就被儿子活活砍死了......上面这些案例也许离我们太远,但以怨报德、忘恩负义的情形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我看是有的!比如在干部成长上,一个人从普通人成长为领导干部,固然有个人的努力奋斗,但更离不开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有些党员干部不念组织之恩,反诬组织之害。有的干部把被提拔重用,看做是个人“凭本事”挣来的,靠某人提携,与组织无关。有的“原地踏步”许久,提拔无望,便满腹牢骚,认为组织“委屈”了他,见人就诉苦,到处讲怪话,工作消极怠工,不思进取,这是不是以怨报德?有的干部贪污腐败,忘记了人民的养育之恩,组织的培养之恩,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这是不是忘恩负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恩不感,知恩不报,恩将仇报,对这样的不良秉性我们必须坚决鄙弃。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深入分析这些不良秉性存在的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方面的原因,以便于对症下药,解决问题。那么有哪些原因呢?

1.感恩传统的缺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引发出来的感恩意识是最根本的道德原则和价值信念,占据着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在《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经典中,“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大雅》),“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等经典语录和“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知恩图报,善莫大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道德信条,都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我们不难发现,这些经典和名言对“为什么要感恩”、“应该感什么恩”、“怎么样感恩”都做出了中国式的回答。我们的祖先不仅仅“言传”,更是通过“力行”传递和丰富着感恩传统。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还有“子路借米”、“衔环结草”、“漂母一饭之恩”、“扇枕温衾”……都成为了历史沉淀中的感人故事,几千年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质朴心灵。令人遗憾的是,十年浩劫的噩梦,不仅给我国政治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感恩传统自然也不能幸免。在革命的狂热中,不感恩成为了一种常态,斗争哲学被挖掘、演绎得无以复加,连尽孝道、尊敬老师也被看做资产阶级思想糟粕和封建思想的残余,夫妻之间相互告发,父子之间相互批斗,大中小学生一律成了“革命造反派”,成千上万的教师被斗倒、斗臭,而且“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优秀的感恩传统遭到极大的破坏,无法得到完整的延续。

2.感恩文化的缺欠。感恩传统被割裂,而与现代市场经济和公民人格素养相适应的感恩文化却迟迟没有成长起来。这种缺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没有形成感恩的互动文化。在一个平等开放的社会中,感恩实质是一种互动信赖,是一种公平人格,而不应该成为一种单方面的施与或给予。可是在我们的文化中,向来过于强调单向度的感恩,强调下对上的感恩,强调弱者对强者的感恩。此外,“逼人感恩”,“无奈感恩”也不无市场。比如今年冬奥会冠军周扬“让父母生活的更好一点”的“本色”报恩,却被有的官员看做不懂规矩,没有先谢国家!以至周扬以后接受采访,都识趣地先感谢国家。这种被“符号化”的感恩,情感不再纯粹,而成为了政治装饰。对这类感恩,老百姓不认可。另一方面,民间感恩意识也很薄弱。以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慈善为例。今年9月底,两位世界顶级富翁盖茨与巴菲特来到中国,诚邀中国富豪共赴一场“慈善晚宴”。这两位自己带头捐献了几乎全部财富的慈善事业带头人,在美国已经成功劝说40名亿万富翁公开承诺捐赠自己至少一半的财富,但却在中国遭遇了尴尬——很多中国富豪担心被劝捐,拒绝参加晚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今年10月24日上午,没有出席慈善晚宴的某富豪,组织了一只由保时捷、奔驰、宝马、路虎等近30辆豪车组成的特殊的“迎亲车队”,在石家庄火车站迎接一只花300多万从青海玉树买来的藏獒。在这里,我还想做一个对比。据统计,2005年,美国人的慈善捐助达到2603亿美元,人均捐款878美元,而中国人均慈善捐赠仅为1.7元。在美国,有75%以上的善款来自于个人日常捐款,加上遗产捐赠,他们的个人捐赠占整个社会捐赠85%以上。在中国,个人捐赠却只占20%,其他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事业单位,而捐赠企业又只占国内企业的极少数。据一个慈善公益组织的调查显示,我国国内工商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仅有不到1%的企业有过慈善捐赠行为。两个国家何以有如此大的差距,这恐怕还得在文化中找原因。在西方宗教文化中,对于财富有一个信托责任的传统,人们认为,财富不是自己的,而仅仅是替上帝看管和使用,财富只是上帝的信托。这套理论世俗化之后,就渗透到企业和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在市场经济中获得的财富,只是社会的信托,必须还给社会。可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迷醉于物质文明的“声色犬马”,将等价交换的原则上升为人性的规则,却没有形成相应的感恩文化来加以制约和平衡。这是很可怕的!

3.感恩教育的缺位。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 路德 金有一句名言:“手段是种子,目的是树”。感恩教育就是感恩行为的种子。在很多国家,感恩教育都是感恩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比如日本的高校感恩教育,美国的节日感恩教育,韩国的家庭感恩教育都为各自感恩文化之树提供了好的“种子”。可是我们的感恩教育几乎是一个盲区。不管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在职教育,包括我们党员干部的党校教育,都很少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更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方法。比如家庭教育,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是很有特色的。家长教育子女重亲情、重孝道、重人伦、重感恩。总的来讲,效果是好的。现在的情况则令人担忧,父母成天考虑的是如何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至于感恩教育,很少提起,对于孩子来讲,错过了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至于感恩教育方式,往往重灌输,轻践行;重规范,轻人格;重结果,轻过程。今年6月5日,在高考来临前夕,万州区一中学举行高中毕业典礼,

900多名学生单膝或双膝跪地,向老师行跪拜礼。这种简单的方式充分暴露出了感恩教育的空洞无物和教育理念的落后狭隘。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偏重于创业的“技”,而轻视修身的“德”,成功学、关系学、厚黑学等所谓“新学问”大行其道,这方面的讲座久盛不衰。这种教育与感恩是背道而驰的。一些领导干部的书架床头,这样的书也不少,很多人还将此奉为圭臬。

4.感恩导向的缺陷。导向一偏,舆论就歪,反映在感恩实践上,无论是施恩还是受恩都跟着出问题。一方面施恩者的道德成本越来越高。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大学生毕业后拒不还贷,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很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道德谴责。一幕幕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惨剧,一个个被救助者心安理得昧着良心否认被救助事实的案例,在社会上形成了强烈的暗示效应。特别是有些地方的职能部门包括新闻媒体没有及时介入和妥善处理,最终施恩者或其家属只能黯然神伤。2006年,“南京徐老太”反诬好心人为撞人者,法院进而判处好心人赔偿4.5万元。理由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把老人送进医院?”按照这个逻辑延伸,“不是我撞的,我为什么要扶他起来?”这类想法似乎也就太正常不过了。于是,当再度出现“徐老太”、“马老太”等被车撞倒等事件时,你不扶,我不扶,他也不扶,大家都当“看客”。时隔4年后,我们就看到了这种逻辑的“后遗症”,江苏兴化市一位老人街头骑车摔倒了,躺在马路中央,一动不动,左侧眉骨处渗出了血。现场有不少人路过甚至围观,就是没人拉老人一把,有人还提醒其他人“别扶啊,小心回头他家里人赖上你。”(7月11日《楚天都市报》)。另一方面受恩者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媒体过度强化施恩人的形象,要求受恩人不断将感恩的心态重复呈现于别人的视线下进行“展览”。这样做,大大加重了受恩人的心理负担。央视2008年有一期《对话》节目,播出湖南衡阳农民刘吉桂雪灾中救助京珠高速出车祸的44名乘客的故事,可是这个节目遭遇了尴尬,受助者拒绝接受节目组邀请,无一人到现场参加节目。央视某编导随即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手记,题目是《44个被救湖北人不懂感恩》。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这44名受助者已经参加了湖南卫视的元宵晚会,还非常真诚地给刘吉桂敬过酒致过谢。难道非要再上一次电视才算懂感恩吗?

(四)

知先于行,行重于知。讲了这么多,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要学会感恩、践行感恩。如何去践行?我想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努力:

1.学会感恩,就要心怀美好。感恩是对爱的追求、对善的报偿,是美好心灵的坦露和表达。俗话说,境由心生。所谓修心成仁,仁者爱人。汶川大地震后,有一首诗曾感动了很多人,叫《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我爱你爱得这样深沉。胸中有了爱,才会懂得感恩。在文革中,为什么有那么多违背人伦的无情批斗,因为人们在

妖魔化阶级斗争中,不再相信人性的美好,别人的每一个行为,哪怕是善意的举动,都要揣测“你是什么动机”?这种不信任甚至蔓延到最亲密最熟悉的人之间,什么战友、父子、师生关系,转眼间就成为敌我关系。其实我们的心灵是一面镜子,上面有脏东西,镜子中人物也会不干净。只有相信人性的美好,我们才能将别人的付出看做善意的举动,看做是对我们的“恩”,我们才能找到感恩的理由。需要指出的是,心怀美好决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安慰,更不是逃避现实的“阿Q精神胜利法”。因为精神胜利法是没有积极行动的,而我们心怀美好,是要主动去发现美好,积极去传递对生活的爱与希望,从而让感恩真正成为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2.学会感恩,就要锤炼党性。党性是一个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我看来,讲感恩与讲党性是不矛盾的。党性强的人也会是感意识强的人。中国共产党因为有最坚强的党性武装,历来是一个懂得感恩、有着深厚感恩传统的政党。共产党员因为有最纯洁的党性滋养,也是有浓厚的感恩情结、最懂感恩的人。李大钊在走上敌人的绞刑架时,微笑着对战友说:“敌人绞死我们,绞不死伟大的共产主义。”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自然会对党感恩。董存瑞为炸毁敌人的碉堡,毅然举起炸药包,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点燃了导火索。有了这样的爱国情怀,自然会对国家感恩。 2004年春节,电视台记者采访了时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的牛玉儒,问他作为呼市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对新一年的工作有什么打算。牛玉儒立即纠正,说他不是大家的家长,而是为大家服务的,这个位置一定要摆正。这个位置能不能摆正,直接关系着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家长意识”越浓,离群众就越远。习惯于“说了算”,习惯于让别人“围着自己转”,慢慢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家长”。有了这样的公仆意识,自然会对人民感恩。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这份清醒,延续这个光荣传统,在工作生活中,时刻以党性来约束自己,敲打自己、警醒自己、激励自己。经常想一想自己的身份,想一想自己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需要承担怎样的权力和责任,今天的地位从何而来,谋取利益又为谁?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去做一个知恩、感恩、报恩的表率。

3.学会感恩,就要懂得敬畏。感恩与敬畏也是有密切联系的。敬畏是什么?不能简单理解成“内心的恐惧”。敬畏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要承认我们的理性总会有局限,人性总会有弱点,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我们预测不到或者无法办到的事情。正因为敬畏,我们明白自己的渺小,我们才能明白我们所拥有的、所享受的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们才能体会感恩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原始的人类感恩自然,感恩他们未知的神灵,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以部落的祭祀和图腾崇拜的方式而展现;西方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提倡博爱,因为他们敬畏上帝的“末日审判”,相信在世行善是为自己赎罪;中国古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天地,因为“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他们相信“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但现在,我们很多人什么都不怕,更不相信不感恩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因为不敬畏生命,于是就虐待父母、忤逆不教;因为不敬畏自然,于是就笃信“人有多大胆,

地有多大产”,干出许多破坏环境的傻事;因为不敬畏人民,于是一些领导干部屡出“雷人”之语,屡行荒谬之为;因为不敬畏社会规则,于是有些人就使出权力换金钱的魔法,甚至举着“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招牌横行于世;因为不敬畏道德准则,于是三聚氰胺、苏丹红各种闻所未闻的化学物质混入了我们的餐桌,成为了被人鄙弃的怪东西。因此,学会感恩,必须懂得敬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三个敬畏”一定要牢记:一是要敬畏历史。敬畏历史才能感恩人民。“政声人去后”,一个人的是非功过终由历史评判。在位在职时敬畏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镜,多干实事,多干好事,多干老百姓受益的事。象右玉县十八任书记接力造林那样,“久久为功”。二是要敬畏组织。一个人的成长,固然离不开个人勤奋和努力,但组织的培养和同事的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对领导干部来说,没有了组织,纵有天大本事也毫无用武之地;背离了组织,纵有天大的荣耀也会化为乌有。敬畏组织,就是要增强对组织的归属感,将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事业的繁荣发展之中,不搞“小圈子”、远离“小兄弟”,自觉维护大局与团结,抵御歪风与邪气,以优秀品格和工作业绩,赢得组织认可和他人尊重。三是要敬畏民心。要认识到民心民意不可违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顺民心者昌,得民心者得天下,而违民心者则要栽跟头,迟早被人民抛弃。

4.学会感恩,就要有所作为。感恩不是大而化之、空洞无物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实践感恩,如何有所作为?有两条应把握好:首先,要从小事做起。感恩不一定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感恩也不一定限定在有权有钱的职业和岗位,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最好的感恩。只要想感恩,时时都有感恩的机会,处处都是感恩的场所。任何的岗位,都可以成为感恩的载体;举手投足,都可以成为感恩的实践。给父母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对老师说一声谢谢,对同事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感恩与回报。在农民工拉着沉重的货物过沟坎时,把自己的手搭上去助一把力;在我们的父母劳累之时,用双手递过去一条毛巾擦擦汗;在受伤的小鸟无家可归时,为它做一个温暖的窝……这都是在感恩,这样的感恩,乃举手之劳,我们都可以做到。其次,要舍得大付出。关键时候是否舍得大付出,是对感恩真诚与否的检验。比如有的干部说要报恩组织,可组织要他去艰苦的地方,去处理复杂棘手的问题,他就要讨价还价了;有些儿女说要报答父母,可真到了父母老了或生病需要赡养、照料的时候了,却扯皮不休,甚至推脱责任;还有人说要回报社会,可一到捐款了,钱包就捂紧了,捐的款还不如他打麻将放一炮!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家境贫寒,考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遇到很多困难,被列入特困生,并得到学校的资助、老师同学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为了回报社会,他大学毕业后主动放弃了读研究生的机会,自愿到贵州山区义务支教。从2004年7月至今,他先后筹措捐款100多万元,筹集捐赠物资折合金额超过500万元,为贵州近20所中小学建立了图书室,培训了90余名乡村老师。一个大学生能有如此作为,令人敬佩。

5.学会感恩,就要学会包容。有人说,感恩有三个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感谢应该感谢的,比如父母之恩是一定要报的;第二种是感谢不必感谢的,比如空气、阳光这些“众受之恩”。第三种是感谢不该感谢的。比如对你的诋毁等。包容属于感恩的第三种境界。20世纪80年代初,曹禺年逾古稀,已是海内外声名显赫的著名戏剧作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 米勒应约来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专门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分,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它念给阿瑟 米勒和在场的其他朋友。这是一封措辞极其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非常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早就不在戏剧里了,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阿瑟 米勒后来写了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感觉:他说自己很迷茫。这封信对曹禺的批评,用字不多但却非常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的羞辱的味道。但阿瑟 米勒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曹禺的清醒和真诚。尽管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戏剧大家,可他并没有像旁人一样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荣誉和名声。在这种“傻气”的举动中,透露的实质是曹禺已经把这种羞辱演绎成了对艺术缺陷的真切悔悟。此时的羞辱信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份鞭策自己的珍贵馈赠,所以他要当众感谢这一次羞辱。我想,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也可能碰到类似的情形。比如我们干了好事,可能换来的是群众的不理解和尖锐的批评;我们搞了“自选动作”,可能换来的是领导的指责和组织的误解;我们公正办事,解难处突,出力流汗,可能换来是同事的嫉妒和风言风语……面对这些情形,我们还要不要包容?答案是肯定的。换个角度看,我们的工作也的确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批评、指责、误解、嫉妒和风言风语。这样,我们包容别人,别人也会包容我们。在这种相互包容之中,我们会更好更快地成长和进步。

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了感恩的话题,尽管讲的不少,还是意犹未尽。因为这是一个讲不完的话题,更是一个需要我们用行动不断去体悟去丰富的话题。希望感恩能真正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

感恩,我们一起来!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_短故事(精华版)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一): 学会感恩的小故事 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便能够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质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务必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忙别人,这样的帮忙,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关于感恩的小故事(二): 第一百个客人 中午尖峰时刻过去了,原本拥挤的小吃店,客人都已散去,老板正要喘口气翻阅报纸的时候,有人走了进来。那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男孩。 「牛肉汤饭一碗要多少钱呢?」奶奶坐下来拿出钱袋数了数钱,叫了一碗汤饭,热气腾腾的汤饭。奶奶将碗推向孙子面前,小男孩吞了吞口水望著奶奶说: 「奶奶,您真的吃过午饭了吗?」「当然了。」奶奶含著一块萝卜泡菜慢慢咀嚼。一晃眼功夫,小男孩就把一碗饭吃个精光。 老板看到这幅景象,走到两个人面前说:「老太太,恭喜您,您这天运气真好,是我们的第一百个客人,因此免费。」之后过了一个多月的某一天,小男孩蹲在小吃店对面像在数著什么东西,使得无意间望向窗外的老板吓了一大跳。 原来小男孩每看到一个客人走进店里,就把小石子放进他画的圈圈里,但是午餐时刻都快过去了,小石子却连五十个都不到。 心急如焚的老板打电话给所有的老顾客:「很忙吗?没什么事,我要你来吃碗汤饭,这天我请客。」像这样打电话给很多人之后,客人开始一个接一个到来。「八十一,八十二,八十三」小男孩数得越来越快了。最后当第九十九个小石子被放进圈圈的? 那一刻,小男孩匆忙拉著奶奶的手进了小吃店。

刘明英

教学工作汇报材料 我校创建于60年代,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现有在校生400人,专任教师18人。多年来,学校秉持“让农村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的办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我们按照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紧紧围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核心问题,不断强化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着力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工作全面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以管理促规范,以创新求发展,实现教学常规管理最优化。 学校特别重视向教学常规管理要质量。为顺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不仅实现了在管理机制上的创新,还在常规内容上实现了更新与发展。另外,学校十分重视教学常规的过程监控与指导,引领教师严格地遵照管理的要求实施教学,引领教师不断地践行常规要求,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地进行梳理、总结与提升,实现教学常规落实科研化。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实行了精品备课制度,精品备课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把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按照精品课的要求来备,把每一堂课都变成精品课。在精品备课数量管理上,根据我校实际,确定了三年一大循环,每年一小循环的实施步骤,即各学科任课教师每学年至少要把全年备课数量的1/3作为精品备课来备,第二年要完成2/3的精品备课,并对上学年的精品备课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以此类推,三学年完成后,便能对所有教学内容实施精品备课并建成精品备课资源库。第二轮三年精品备课计划开始实施时,将第一轮精品备课教案收入教学管理档案,允许教师随时调阅参考但杜绝机械照搬,备课教师需根据备课步骤按照教学新理念要求重新备课,组建第二轮精品备课资源库。在备课形式上,我们注重实用、高效,坚持去繁就简原则。要求教师在认真领会课标要求,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做好教学预设。要做到:1.教学目标简明;2.教学内容简约;3.教学环节简化;4.教学手段简单; 5.教学语言简洁。关于精品备课监控管理,教务处充分发挥激励与引导作用,通过定期组织优秀精品备课评选,精品备课成果展示课等活动,实现对积极参与精品备课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师进行评估倾斜,调动教师积极性。 2、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阵地,是体现教师综合素质的舞台。为更好地达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我们立足课堂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先后实施了以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流程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革和以“低起点,小台阶,体验成功,促进发展”为基本要求的“快乐课堂,当堂达标”教学模式的构建。近期我们一是开展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培训活动,加强了教师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教学语言、教学评价、教学应急处理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等方面的训练。二是组织观课、赛课、评课活动,使教师认识到个人课堂教学水平与立标课的差距,在课后反思中明确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特点并自觉学标。

联系实际,谈感恩

联系实际,谈感恩 感恩,敬畏。感恩这一词语虽然已被人们常挂嘴边,但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有几个?“感恩”二字皆有“心”字底,这是前人用他们的智慧告诉我们,做到感恩,必须要从心出发,用心去体会他人给予你的关爱,用心去感受他人对你的付出,甚至是攻击,然后将心中的感动转化为实际行动,无论他们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敌人,你都需要回赠他们一束你用感激浇灌的向日葵,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白活一生。除了要对我们身边的人心存感恩,对我们的地球也要倍加呵护,没有地球庇护,即使是拥有再多的人,也与一无所有的人无异。但是,对于地球,感恩是远远不足的,我们对她还应该有所敬畏。过去的日子,我们为了经济上增长那么的一个百分点,却伤害了地球百分之一百,这样的帐实在是太亏了。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殊不知,是地球的宽容才使我们有今日的辉煌。就我看来,人应该对任何事物都有所有所感恩,有所敬畏,没有了这四个字承托的人,必定是自大自傲且无所作为之徒,没有这四个字点缀的人生,必然是黯淡失色,毫无乐趣的。因此就从这一刻行动吧,去给你心中的感恩敬畏之树施施肥吧! 清明节,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感恩无疑是特别美好的一种情愫,但生活里的种种不如意扑面而来,我们何谈感恩?于丹: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如意,但幸福的人之所以能幸福,是因为面对不幸,他们有能力去解构它。实际生活中,不可能一个苦难横在你面前,你直接就感恩了,其实是需要你消解掉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部分放在生活的大坐标系里找到一些感恩的依据。显然我们无法生硬地说:"生活给我任何苦难,我都能感恩"。清明节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的节日。但是清明是一个多好听的名字啊,它清亮,它明朗,我们心中的那种怀念,我希望它不是沉重的,而是悠扬的,因为我们有感恩。我说感恩生命,其实是因为在这个节日里,我想得最多的人是我的父亲。刚才我在上台前,就被马未都教师给招哭了,但是他在说父亲,我的眼泪已经下来了。我当时在想,他说父亲我也要说父亲,我会害怕跟他重复吗?不会。因为一个男人的眼中,父亲如山,父亲是他的楷模,是他的榜样,是他作为男子汉的一种信念。但是在一个女儿的眼中,可以说一个女人,她对世界对男人对爱,很多最初的信念来自父亲,对女人来讲,她是否信任爱情,信任婚姻,信任人性,往往没有迟到从她的初恋开始,而是从她的父亲开始,因为这是她生命成长中第一个认识的男人,这个人负责任吗?这个人会有一种温柔之爱吗?马老师刚才说跟父亲之间没有太多的大事,但在一个女儿的眼中,我觉得更锁细,但是有点不同的是,我要说在感恩之前,我先要说一个父亲,在一个任性的、娇惯的女儿的成长里,他先要忍受多少误读,我误读了我父亲很多年,甚至直到他辞世。我小时候对父亲是什么感觉呢?他严厉,因为小的时候最先让我背诗词的人是他,教我古文的人是他,最早我接触《论语》、《庄子》也是因为他,后来直到我上了大学,我读的是中文系,我上了研究生读的是古典文学。父亲会给我改论文,他改论文的时候我心里很烦,因为他不是在给你改这些文辞的意思而已,他还会说你哪个字倒插笔了,我当时觉得他很迂阔,按他这种改法,每个标点符号要改,哪个字间架结构不好,他要给你写一个,哪个字看出倒插笔了,他会给你重新写出一个笔画来,这多烦哪!我从来没想过他烦不烦,我所有的论文都是他这样改过的,但他给我的印象还是严厉。我父亲走后,我妈妈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你爸在的时候,一直不让告诉你,她说了一件我记得的事情,就是我爸爸的60岁生日,是北京天寒地冻的时候。我那天中午呢出门去给他买了一个大奶油蛋糕,我从学校拎回家,我说:爸我下午上课去了,等我回来以后,晚上咱们过生日吃蛋糕。我爸瞥了一眼,说:嗨!这都是你们小孩吃的东西,我不爱吃这个。我就走了。当然下了课回来呢,看爸爸还是挺高兴的,然后大家吃饭,我给我爸爸做的贺卡,然后大家一起呢把蛋糕切了,吃完了,我看他也吃,也挺高兴,就过去了。二十年之后,我父亲去世了以后,我妈妈告诉我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她说那天下午你走了以后呢,家里来了一个我们世交家的儿子,

议论感恩类的演讲稿

议论感恩类的演讲稿 从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第一个笑脸迎接你的人是谁?是你的父母;当你牙牙学语的时候,是谁在那里耐心的教你?当你蹒跚学步的时,是谁拉着你的手,让你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走?是你的父母。我们的一切一切包括生命,都是父母给予的。因此孝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是的,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同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众所周知: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们再也不要觉得,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该的;我们更不要对父母的艰辛付出和无限关爱,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怨气冲天。既然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搬一把椅子给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给父母痛饮;动一动口,说一句真诚温暖的话语给父母听听,解除他们的疲劳,驱散他们的心病。孝敬父母原来就这么简单。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让我的爸爸妈妈欣慰,高兴和快乐。我又何苦而不为呢?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们要铭记“百善孝为先”的古训。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用我们的优异成绩,报答父母。 感恩是一种温暖的情感,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轻轻吟唱着,在心与心之间传递着人世间最纯最美的讯息,时刻提醒着我们:道不远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现在,我们都还是刚刚步入初中的中学生,并不能为父母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孝敬父母,应从日常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点滴小事开始,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应理解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感激父母为我们做的一切,时刻充满一颗感恩心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以前,看到妈妈打扫卫生时的劳累,我总是无动于衷。从4年级升5年级的暑假里,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 那次,妈妈正在打扫卫生,忽然坐在了沙发上,在旁边看书的我赶忙走过去,问道:“妈妈,你怎么了?”“我没事。”妈妈边说边捂住腰站起来,继续打扫卫生。我见状,想一定是妈妈整天打扫卫生,打扫的腰都痛了吧,我来帮妈妈打扫卫生吧!说干就干,我向妈妈请求我帮她打扫卫生,妈妈答应了,并指点我从哪扫起。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生活中,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被人们所尊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感恩故事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_感恩故事 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候,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劳克苦仅能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的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是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的。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才是合理。

我们运用这成语时,必须透澈的了解它的含义,第一,真心诚意的乐于助人的人,是永远不会想人报答他的;第二,有钱人对穷人的救济,那是一种捐助,即使穷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报答他,也不能称之谓“一饭千金”;第三,最难能可贵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难的情形下,出于友爱、同情的去帮助别人,这样的帮助,在别人看来,确是“一饭”值得“千金”的。 生活中关于感恩的小故事_感恩故事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她们贫穷的家里,妈妈每天辛苦工作回来后给她带一块小小的年糕,是她最大的快乐。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当她看见妈妈的时候,妈妈手里拿一块小小的年糕倒在路旁,已经永远的离开了她。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

感恩的现实意义

感恩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环境下,我们也应该学习继承传统的的感恩的习惯,这是构成社会基本道德的基础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小农经济的道德观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商人为利益而做出有毒的食品,工厂为了利益作假的排污管道污染环境。并非是利益与感恩相冲突,而是我们的熟人社会已近乎瓦解,个人做出不道德的事所要承受的代价与之前相比小了很多。胡锦涛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像中世纪欧洲提出文艺复兴那样再一次把传统文化的感恩文化拿出来,不仅这样,我们还应该拿来外来的感恩文化来填充我们的文化,(在西方,出于圣经的传统,在饭前都要感谢上帝赐予食物,在日本,同样是在饭前,人们要感恩其他生物付出生命以供人食用已延续生命。虽然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仍然以谦卑的方式面对其他生物,这也是我们的传统道德和当下所缺失的)。 就是因为心中没有了感恩,没有了谦卑,人才做出不德的事情,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和美丽中国的建立,我们需要配套的道德系统去适应新的国家和国际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国家的国力就不断提升,也在慢慢酝酿着新一次道德危机,许多的传统道德和革命友谊式的道德已经应付不了新的状况。尤其是近些年,商人逐利,平民逐利人与人之间相互攻讦,小孩不敢扶老奶奶过马路,学校里也出现了恶性伤人事故。 我们要在建立健全新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符合实际的新道德,首先应该感恩人,感恩每一个是实实在在工作的人,要不是他们大家不能生活的这么舒适,需要感恩清扫马路的清洁工,我们需要感恩水厂和电厂工作的工人,他们是有工资福利,但是我们之间不该只有简单的冰冷的交易,还有温暖的人情,有感恩的心在里面。我们要尊重各行各业的艰苦奋斗的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社会的人,学着放弃士农工商那一套高低贵贱的有损人格评价体系,感恩是平等的,既不是我们得到也不是我们施与,是我们相互扶持的一种表示,我们应该停止傲慢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学会感恩每一个人,放弃几千年的等级观念。 我们应该感恩我们的家人,是他们陪我们走过大部分的人生,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了家庭我们可以做出相当大的牺牲而相对有家我们仍是这样,感恩自己的小孩愿意听话,愿意承认自己这个大人的种种不完善,感恩父母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如既往的支持着自己,感恩妻子在生活上的相互扶持和陪伴,没有家人,孤独将会吞噬我们。 我们应该感恩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整个的现代文明,要不是这些有生命的制度的存在,我们生病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就不会痊愈,变的弱小,变老以后就不会继续安详的生活下去。 我们要感恩这个蓝色的一直包容我们的星球,供给我们充裕的食物,生存空间和灵感,我们像不听话的小孩子一样,贪婪的索取更多的东西,而她至今仍未发出更多的怒火。最后,我们也应该感恩自己,就像爱自己一样,感谢之前的自己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付出努力去学习去见识,感恩自己好好的生活没有亏待自己,感恩自己没有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不好的事情。 因为现在缺乏的感恩恰好是社会所需要的,因为这样,而让我们更有动力的去追逐,从这个方面看也算是好事。

高一感恩议论文800字范文

高一感恩议论文800字范文 高一感恩议论文800字1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片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感恩之心,必然导致人际关系冷淡,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节是美国人民感谢上帝的日子,因为宗教上说幸福生活是上帝的恩赐,所以要感谢上帝,其意义就是感谢上帝和所有帮助过你的人。感恩节快要到了,我们也要感激所有曾帮助过我们的家长、老师、同学们。 但是我从网上了解到,我们小学生懂得感恩的并不多。因为现代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知爱自己,不知道关爱别人。不少学生不但不体谅父母的辛劳,反而无休止索取,买吃的,买穿的,进网吧在他们眼中,向父母要钱天经地义。大学生中,也有许多学生从父母那里要钱,但给家里写信问候的学生不到十分之一。看到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应该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父母给你东西时应该说声“谢谢”,应该为父母做一些家务,更应该好好学习,以报答老师的养育之恩。 在家里要做到感恩,在社会上也要做到感恩。 11年前有个人资助了178名贫困孩子,如今他已家财散尽,身患癌症。当他躺在床上,依然受到了“你不是说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不肯出钱了,你这不是坑人吗?”

这样毫无一丝感恩之心的催款电话,真令人心寒。看到这,我感受到当今社会懂得感恩的人太少了。这个人资助了178个贫困孩子读完了小学,肯定花了很多很多钱。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家长应该到医院照顾他才对呀!而这些家长不但不感谢,还让这个面临死亡人继续资助他们的孩子。感恩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他们怎么能这么做呢?他们的良心都到哪里去了呢?我们小学生可千万不能向他们那样,别人帮助了你,你就得报答别人。 “知恩不报非君子”。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应该时时、天天、年年直至永远;让感恩应该作为一种习惯,一种美德,在我们心中深深扎根吧。 高一感恩议论文800字2 说起“感恩老师”这个词我就想起《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这首歌。“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彻夜明亮,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啊每当想起你您,敬爱的好老师,一阵阵暖流心中激荡……” 没有阳光,就没有万物的生长;没有雨露,就没有百花的芳香;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生命;但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没有我们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我要感恩我的老师们。 老师,我感恩您!您就蜡烛默默的燃烧自己,为我们在茫茫学海里指明道路。老师感恩您,您像小草,朴实无华,默默奉献。老师感恩您,您像太阳,让每一颗种子萌发自己的生命。老师感恩您,您像

感恩小故事大全

感恩小故事大全 【篇一:感恩小故事大全】 关于的小故事 【故事一】小孩的心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 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 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 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 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於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 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 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 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故事二】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 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 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 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 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故事三】沙漠中的一对朋友 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 什么原因,他们吵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 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写 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不小心睬到 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 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一巴掌。你

浅谈感恩教育的意义

浅谈感恩教育的意义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所谓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 感恩包含的内容广泛。小而言之,我们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社和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对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小学时代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明确何为感恩、为何感恩

首先让学生理解感恩的含义,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简单讲,感恩就是知恩报恩的意思。一个人生在世上,周围的人都是对你有恩德的。父母有养育之恩,你所食用的粮食、使用的物品、住的房屋、代步的车辆,这些都要有人去生产制造。设想世界只有你自己,怎么能生存。所以,人是要感恩的。 其次,了解一下感恩节,我们不是崇洋媚外的人,但是一些对我们有启发的事物,我们还是要拿过来用的。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感恩节时间不同,10月第二个星期一。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并且在感恩节这一天,做好一、两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们知道了感恩节的来由,便能更好地理解感恩,践行感恩。 二、参与感恩活动,体验感恩情感 1、结合教材,体验感恩情感。可讲些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鲁迅的“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还有卢梭的“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这些诗句让我们知道:在很久以前,感恩就深入了人心。同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等。都可让学生来加深和巩固对感恩的理解,且能践行感恩,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6篇

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6篇On the experience of gratitude 编订:JinTai College

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6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主题的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 2、篇章2: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 3、篇章3: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 4、篇章4:关于感恩社会心得范文 5、篇章5:关于感恩社会心得范文 6、篇章6:关于感恩社会心得范文 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大力继承和发扬;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下面是带来的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章1:关于感恩心得体会范文

几天前,我读了“学会感恩”这一本书,很有感触。 这本书主要讲了:感恩,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发现。感恩,并不是一定要感谢生活中的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感恩只是一种对于生命馈赠的欣喜,也不只是一种对于这一馈赠所结予的言辞的回馈;感恩乃是用我们赤子般纯全无暇的心;去领受那付出背后的艰辛、期冀、关爱和温情。感恩是茫茫天地间宇宙大爱的传承,感恩是宇宙洪荒终生命与生命相联系的见证。 也许在以前,我们还小,还不懂得感恩。但现在,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感恩,还要懂得感恩,要懂得感谢我们身边的某一件大事、小事。感恩你把它说出来了,人家会感动,人家说出来了,你会感动。其实,人的一生除了学习、工作,还有感恩。 感恩是人间的温暖与呵护,是真诚的奉献与付出,是对人间温情的期待。感恩是一种生村境界,它不只是对生命馈赠的欣喜,更需要我们用赤子般纯洁的心去领悟生命背后的关爱和温情。 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课,让我们渐渐麻木了的日子里,逐渐发现的美好和幸福;让我们领悟命运的给予、生命的激情!

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中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研究要增强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提高中学生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从感恩父母、感恩师生、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四个层面入手进行感恩教育。 一、中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成因 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中学生攀比心理不断增强,对社会与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而对社会、对父母的感恩意识正在逐渐淡化,甚至濒临泯灭的边缘。现在的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更是祖国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培养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中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表现 1.缺乏对父母的感恩之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基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普遍缺乏“饮水思源、羊羔跪乳”的思想意识,大多数中学生说话做事都不同程度地影射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陷入攀比吃穿、讲究名牌、追求享受的消费怪圈,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果实的传统美德不断被中学生遗弃在内心的荒漠,甚至在自己个别要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时,还在埋怨父母给予的太少,攀比心理日趋严重。 2.缺乏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中学生正处于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且大多数学生听不进去别人对自己哪怕是正面的任何批评、指正。面对教师对自己的忠言、诤言,不但不能迷途知返,而且把教师放在与自己对立的位置,试图通过逃课、旷课、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谩骂教师,给教师搞“恶作剧”,在错误的道路上寻找像吸食鸦片一样所得到的那种暂时性的自我麻醉。 3.缺乏对国家的感恩之情。面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中学生人生观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不良思想如拜金论的不断冲击,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把自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精神消失殆尽,甚至有严重的“崇洋”思想,以至

20XX感恩演讲稿:谈感恩

20XX感恩演讲稿:谈感恩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XX感恩演讲稿范文:谈感恩》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岁月即将跨进第三十个年头的时候,再谈感恩,于是乎回眸往昔,许多感动,许多愧疚,许多欣慰——常携一颗感恩之心,那么即使是最平常的事物也会散发出别样的光彩。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人的起码品德。 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同事对我们有协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成长过程中,我们接受了无数的帮助与关怀。尽管没有人要求回报,但我们就能因此忘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循循善诱,好友的无私援助吗?不,我们不能,我们只有将这些时刻铭记在心,才能守住做人的根本。 对别人的恩情心怀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而感激自己的敌人则是一种胸襟,一种气度。感激于自己有恩的人,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但又有多少人拥有感激敌人这样广阔的胸襟呢?殊不知正是你的对手给了你奋发向上的动力。有时支持着你坚持不懈的或许就是“我决不能输给他”这样的

念头。因此当你取得成功时,不要忘了,其中还有一半的功劳来自你的敌人。 而感激的境界就是对人生的挫折与苦难仍能怀抱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失败,给了你为成功积累经验的机会;感谢挫折,给了你磨砺自己的机会;感谢困苦,给了你认清自己的机会…… 泰戈尔说:“没有岩石的碰撞,哪来浪花的美丽?”在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中,试着以感激之心对待那拦路的岩石吧,正是它们激起了你生命中一朵朵美丽的浪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尘埃落定,物是人非,但切不可忘了感恩。只有用感恩拥抱人生,你才能拥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无限美好。

论感恩

论感恩 枯叶飘然从树上落下,在空中舞出炫烂而短暂的生命之歌,随后无悔地亲吻大地,化为一方沃土。狂风大作、天色欲暗,云朵在空中飞舞着,拼出最后一副精美的图案,随后化为雨滴,悄然从空中坠落。枯叶无悔,因为是大树生它、养它、育它,让它为这多彩的世界添上一份它的色彩。它,感恩大树。 云朵无悔,因为是那曾经的蓝天,给了它一栖之地,让它飞扬于世间之上。它,感恩蓝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润他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迹。学会感恩,因为这才会使世界更加美好,是生活更加充实。 学会感恩,犹如用放大镜去看他人的优点,赞扬和肯定他人;学会感恩,犹如温暖的阳光,照亮阴暗发霉的角落,重拾心灵的那丝感动;学会感恩,犹如感情的画笔,填充生命的空白。 心存感恩,你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心存感恩,你会永远充满自信和活力,并让快乐不期而至;心存感恩,你将在知足惜福中体验一种由宽容、善意、温情和和谐勾勒的美好情愫。

用感恩来擦拭我们心灵的镜子,放大那些滋润我们成长的爱和幸福,你会发现,被心灵折射的阳光是那样的明媚。感恩像温暖的奶茶、像香醇的咖啡、想酸甜的果汁……感恩像明亮的太阳,像动听的音乐,像美丽的彩虹……让感恩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哪怕只是滴水之恩,也要以涌泉相报。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中,必定有挫折,有失败。总会有人在这个时候站在你身旁,向你伸向援助的双手,携你走向未来。 每一天,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受阳光雨露:每一天,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领受食物;每一天,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领受他人的服务并给予回报。 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明亮的双眼。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枝繁叶茂,花开叶落;看,名山大川,峻险陡峭,奇葩异草,缤纷多彩;看,江河湖海,奔腾不息,静谧深邃,浩荡无垠;看风花雪月,春华秋实;看时序更迭,沧海桑田……我们用清澈的双眸还原物体的本质原貌,一个五光十色、缤纷斑斓的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欣赏华美,我们也洞悉丑恶。 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日月星辰,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山河大地,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感谢社会人生,让我们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拥有一个懂得感恩的灵魂。 高一五班 张振龙

幼儿感恩故事

幼儿感恩故事 篇一:感恩小故事 感恩小故事 故事之一---小女孩的蜡烛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於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故事之二---刻在石头上的字 在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发,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肥沃的田野,他们就决定停下。可是,被打巴掌的那位不小心掉进水里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

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的朋友好奇地问说:“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故事之三----小女孩的吻 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瞬间,这些饥饿的孩子仿佛一窝蜂一样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当他们每人都拿到了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走了。 但是有一个叫依娃的小女孩却例外,她既没有同大家一起吵闹,也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她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以后,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起来。她并没有急于离去,她向面包师表示了感谢,并亲吻了面包师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掉了出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

他的绰号叫“刘县长”

他的绰号叫“刘县长” 刘明说,他有“两怕”:一怕在讲台上磨嘴,底下不听;二怕发达地区来学校撬生源、挖师资。 内蒙古最穷的地方是乌兰察布市,乌市最穷的县是凉城。当地有个名号让人费思量:刘明为啥叫“刘县长”? 位于大青山南麓汉代长城北侧的凉城县,地处山区,当地主要农作物是杂粮豆谷,全县20多万人勉强混个温饱,而今,还有不少乡间老人住着土窑、石窑。当地人的孩子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凉城终于有了自己的知名企业鸿茅酒厂。然而,给千家万户老百姓带来真正实惠的不是鸿茅药酒,而是凉城高中教育的喜人变化。从那时起,凉城一中特级教师刘明就得了“刘县长”这个绰号,一叫就是16年。 不叫“刘县长”的岁月 打小,刘明就看不上教师的行当,尤其见了父亲有时被学生气得嘴唇直抖,更感觉卡车司机也比教书匠有身份。但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死活给他报师范,说的话现在听来挺有远见:“国家越发达越会重视教育,待遇又高人们又尊重,像人家日本,排队买菜也得让教师插前头。” 1982年,刘明从集宁师专毕业分回凉城,进了县上新成立的职业中学。学生全是考不上普高的学困生,教室是水泵厂废弃的厂房。 没成家的刘明搬进学校,整整住了一年半。他和校长与学生一守就是一天,晚上校长回家,他和学生回宿舍。让刘明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他带的应届二年制职高班,30人中竟考了4个本科,十多个中专。他的名字开始在凉城叫响了,认识他的人都开始高看他一眼。 1984年,他来到凉城一中——全县唯一的公办普通高中,校长老郑教过他。他本以为凭师生关系能受照顾,谁想学校缺数学教师,谁也不愿“改行”,老郑说:“俊平,你是我学生,我知道你,你教哇!”他越琢磨越不对劲,去办公室找了老郑七八趟,“郑校长,我教不了,我是学物理的,数学只有高中水平,这高中教高中不是害人家娃么!”老郑次次把他顶回去。刘明咬牙跺脚,情急之下出了个主意:“要不,你让我带初中数学!我给你从初中抓个拔尖的替我。”老郑点头说:“这行!” 教了半年初中数学,碰上学校改为三年制高中,学校又把他抽到高中。刘明一开始带两个班的物理课,一个多月后又接了另两个班的物理课。四个班中,二班班风不好,一些调皮学生常把班主任气病,班主任一气之下去教高一了,谁也不愿替他。老郑又说:“俊平,你当班主任!” 在二班,刘明感化过一个叫刘建刚的学生。刘建刚父亲去世早,母亲卖冰棍养他们兄妹三个。他给刘明的第一印象是散漫,平时不好好上物理课,但在刘明组织的课外趣味物理知识竞赛上,他反而频频举手。1987年高考,刘明的班级成绩不错。庆功宴上,他猛然

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篇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感恩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应该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而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正如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的:“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

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 因此,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现实社会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篇二:浅谈感恩教育的意义 浅谈感恩教育的意义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言而喻,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所谓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 感恩包含的内容广泛。小而言之,我们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

关于感恩的短小故事6个

关于感恩的短小故事6个 关于感恩的短小故事 1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 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 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 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 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地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了!” 於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 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 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 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拥在怀里。 关于感恩的短小故事 2 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的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 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回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 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 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试想: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已 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命。 关于感恩的短小故事 3 曾经有两个人在沙漠中行走,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吵 了一架,其中一个人打了另个人一巴掌。那个人很伤心很伤心,于是他就在沙里写道: “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写完后,他们继续行走。他们来到一块沼泽地里,那个人 不小心睬到沼泽里面,另一个人不惜一切,拼了命地去救他…最后那个人得救了,他很高 兴很高兴。于是拿了一块石头,在上面写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头雾水,奇怪得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写在沙里,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却把它刻在石 头上呢?”那个人笑了笑回答道:“当别人对我有误会,或者有什么对我不好的事,就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