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中外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比较

邓晶琎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新闻系,上海市(200438)

E-mail:lingerdeng@https://www.doczj.com/doc/9a16417168.html,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从财经报道竞争力角度对中外财经类报纸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国内财经报道在专业性、深度性和开拓性方面与国外财经报道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并分析了存在差异的原因,以作参考。

关键词:财经报道;竞争力;比较

关键词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竞争的硝烟亦见弥厚。2002年,面向当地或区域性市场的财经类报纸成为投资热点。2004年底,《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的兴办在传媒业再次掀起阵阵热潮。一个不容回避且日益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众多竞争者的面前:怎样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要探讨中国财经报纸的发展与出路,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道路与成功经验,寻找一条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报道层面上来说,财经报道的竞争力,简言之就是其满足受众需求、争取市场份额的能力。[1]那么,受众喜爱什么样的财经报道呢?一家网络公司对网民的调查投票显示,人们喜爱的五种经济新闻是:对经济重大世界迅速而且详尽的报道;介绍最新企业动态的报道;有深刻剖析的经济评论;敢于作前瞻性预测的报道;语言平实,老百姓能看得懂的报道。[2]从中我们可归纳出财经报道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专业性、深入性和开拓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内财经报纸在这三个方面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将其同国外财经报纸作对比分析以求更好地提高自身竞争力。

2. 竞争力比较

2.1专业性比较

既然是专业媒体,专业性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专业化的内涵包括:新闻信息选择、发布与提供的专业性;新闻信息分析的专业性;新闻信息服务方式的专业性[3]。

纵观国外财经媒体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一个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专业化是财经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比如,《金融时报》每年要出版大约200期《金融时报调研》系列。该系列由《金融时报》在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型记者调查、撰写,内容包括对工商管理、金融与投资、个人理财、出口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论与分析、个案研究和解释性数据与图表等,该系列成为国际商界精英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样,《日本经济新闻》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经广告研究所”、“日本经济数据开发中心”、“市况情报中心”、“消费经济研究所”、“日经产业研究所”等经济研究调查机构,以专业经济研究为依托,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和商业界提供各种权威的经济信息与动向的分析。

转向国内财经报纸,虽然各专业报都有自己的专业受众定位,如《经济观察报》将自己所追求的读者概括为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的“四有新人”;《每日经济新闻》将

自己定位为第一份以服务“企业人”为主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中国“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的“三最”人群,但与国外财经报纸相比,我国财经报纸缺乏专业优势,在新闻信息的采集、评论和分析方面都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在人力资源方面又缺乏专业的财经从业人员,无法获得专业市场的认可。

2003年6月19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以《“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的标题刊发该报记者的署名文章,该文章在毫无根据和事实的情况下就声称及定性李晓华先生涉案的报道。文章发表后,被海内外数十家新闻媒体和上百个网站转载,失实报道广泛流传。致使李晓华声誉造成了严重毁损,并遭受了极大的精神打击和经济损失。由此李晓华状告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名誉侵权,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于2004年3月5日作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涉案文章中无原告涉及某类案件的内容。被告未能提交原告涉及某类案件的证据。”法院认定《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上刊登的《“北京首富”李晓华涉案》文章内容严重失实,侵犯了原告李晓华的名誉权,并要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报社刊登声明,向李晓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经济媒体《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尚有如此不负责任、缺乏理性的报道,可见当前我国的财经报道还缺乏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还有媚俗、哗众取宠的心理。

2.2深入性比较

在这里,深入性主要指财经新闻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它揭示了新闻的主体和客体间的关联,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指出了新闻文本以受众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4]

国外财经报道经常采用系列、组合等报道方式展开某一财经事件的深度报道。如,英国《金融时报》夜间编辑Victor Tapner认为组合报道是“同一日的报纸中两篇或更多的有关新闻事件的报道、背景分析、情景描述等文章的组合”,能“通过给读者专业及深度的分析更好地与其它媒体竞争”[5]。例如,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币升值,英国《金融时报》便在第二天的报纸中刊载了一组人民币升值的组合报道,其中包括了:

?升值前的策划:亚洲新闻编辑与各地记者协商后列出所需文章清单并分配任务

?确定头版消息包括的主要内容,并决定由谁执笔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升值用什么方式进行

?此次升值幅度够大吗?

?货币市场和投机行为报道

?对亚洲其它货币和中国贸易伙伴的影响

?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反应

?对中国出口行业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回顾[5]

对比国内,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破产这一事件为例。作为一家完全市场化运营的新锐财经周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这次中航油报道,体现了《21世纪经济报

道》一贯注重具体行业、单个事件的特点。但让人意犹未尽的是:首先,此次报道似乎缺乏整体包装和协调。反映在版面上,稿件散落各版,没有形成集中效应。反映在内容上,记者各自为战,没有整体协调和内部分工。其次,《21世纪经济报道》向来擅长对趋势的把握和对新闻点的抢夺,但这次记者并没有触到核心的东西,只挖了一些外围的边角料,说明它在资源和人脉的积累上还有欠缺。

另一方面,财经报道的深度报道不是让财经记者都写出专家的语言,而是让充斥着大堆数字图表的财经新闻变得生动活泼。《华尔街日报》在新闻写作上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复杂的问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叙述枯燥乏味的商业活动。比如其1991年开始设立的《华尔街日报》教室版,美国的中学生都能看得懂。又如《华尔街日报》一篇有关迪斯尼公司收购马彼特木偶角色计划失败的报道中的导语是这样写的:在历时一年半的求爱之后,米老鼠离开了圣坛上的猪小姐[6]。英国《金融时报》夜间编辑Victor Tapner认为“新闻报道是与读者进行沟通”,所以要“使用读者明白的语言,解释行话术语”要“尽可能使用有色彩的语言创造画面”[5]。在这一方面,中国财经报纸报道普遍存在思想不“深”、不“新”的现象,有的文章写到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记者便把一切归结为诸如“转换机制”、“改变观念”等等,已成了现代新套话,相当于什么也没告诉读者。

2.3开拓性比较

开拓就是要不断拓宽财经报道领域。《华尔街日报》的经验是打别人的空档,别人不做的我做。《华尔街日报》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报道范围不断扩大、报道模式不断创新的过程。《华尔街日报》于1988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和扩大健康版。原因很简单,因为健康太重要了。它不仅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而且健康行业是一个庞大而又赢利的行业。美国有众多的健康保险公司和众多的健康机构如医院、诊所和养老院。美国还有众多的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和生物工程公司。可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业,非报道不行。《华尔街日报》在健康报道上也多次获奖。最近的一次是获得2004年普利策新闻奖中的解释报道奖。获奖的主题是动脉瘤。该系列几乎涵盖了动脉瘤的所有方面,如死亡人数、医师观点、政府保险和商业保险状况、联邦政府政策和对科研的资助情况等。这个由10篇文章组成的系列从2003年1月13日开始刊登,到当年的12月30日结束。评奖委员会认为这个系列阐明一个重要和复杂的主题,展现出这个主题的神秘、易懂的写作和清晰的表达。

对比国内,在这方面各类专业财经报纸水平高低不一。如在2003年的年终盘点中,《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三家最为抢眼。《中国经营报》的“意外中国”56版特刊破题有力且富煽动力,以“大国成长”、“财经风云”、“变革前沿”、“我们的未来”四部分逐次展开。《经济观察报》以年报形式展开“中国想象”,打造四大板块“激情民间”、“发展之殇”、“发现中国”、“消费盛宴”,以展示多面中国与寻找中国发展的新思想观为着眼点触摸时代脉搏。《21世纪经济报道》推出100版,以“中国世纪”为题,分为“天问”、“天下为公”、“国家穿越”、“效率中国”、“建设的力量”。与《经济观察报》特刊相比,《21世纪经济报道》年终特刊的经济味更淡,结构中加入了大量人与故事的元素,使得读者对政经时事产生阅读的期待。但拓宽领域并不意味着全盘皆收。如,《第一财经日报》

共有四大板块,即宏观政策、资本市场、企业与产业报道以及生活方式与商业文化。《每日经济新闻》囊括国内外经济要闻、经济政策事件、资本市场、重点产业情报等。但却看不出它们的报道范围与三大证券报有什么大的不同。

3. 3. 结论结论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我国财经类报纸新闻报道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有:

1. 某些报道缺乏独立的审视和深刻的思考,一哄而上,人云亦云。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记者的知识结构欠缺,在写作过程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术语的堆积,不重通俗化的阐释;只重物,不重人;只重数字,不重数字背后的涵义,大量的财经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读者感觉乏味等等。

2. 大量的财经新闻却常常见物不见人,新闻源狭隘、单调。大量的财经现象没有进入财经报道的视野。主要从各个口、从所谓的行业、从政府有关部门寻找新闻,忽视人的思想、观念、情感、素质等,只侧重企业兴衰和产品的价格、市场,而忽视了作为市场最终主体的“人”的人生命运。这种新闻源的狭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经新闻的枯燥、抽象、单调。

3. 报道深度不够。有些财经报纸强调其深度性,从表面上看是“定位集中于高端市场”,而从深层次上则表现为“在观念上把精英与大众、高端与中低端、专业化与大众化人为地隔离开来”,甚至是对立起来了。在写作上又盲目追求“专业性”,言之无物,却又故作高深,难以为大众所理解,这便在无法得到专业市场认同的同时,又丧失了大众市场。

参考文献

[1] 杜跃进.财经报道竞争力刍议[J].新闻战线.2002(1):31-33

[2] 王华庆.经济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王学成.国外财经媒体的启示:大众化还是专业化[J].新闻记者,2005(5):34-37

[4] 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5] 2005年11月复旦大学 ——英国《金融时报》——瑞士信贷银行财经新闻课程讲义

[6] [美]门彻著;展江等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Reporting Competence Comparis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Deng Jingjin

Sports Journalism Dep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Abstract

The paper has employed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to t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news reporting competence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The findings are that discrepancies do exist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financial newspapers in terms of depth, profession and exploitation on reporting. Reasons for these discrepancies are also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 financial report, competence, comparison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第26卷第1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l.26N o.1 2006年2月 Journal of Y ancheng T eachers C ollege (Humanities &S ocial Sciences ) Feb.2006 [收稿日期]2005-10-18 [作者简介]胥爱华(1965-),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主要从事电视新闻采编和策划管理工作。 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比较和探析 胥爱华 (盐城广播电视台,江苏盐城224005) 【摘 要】现场报道是电视传媒中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如果将中国与西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对现场报道的认识与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和探析,就会发现电视现场报道经过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之后,正逐步走向成熟。同时,国内传媒业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在表现形态、价值取向、调控机制、传受关系等方面正呈现出不断开放与进步的态势。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 【中图分类号】G 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6)01-0104-04 在电视媒体中,现场报道是最常见同时也是最能体现电视多种元素和传播优势的一种报道样式和手段。为了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发展、实践脉络及规律,笔者尝试从表现形态、价值取向、传受关系等几个方面,对中西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作一适度比较和探究。“人们期待通过比较研究,认识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提高依照这种规律传递新闻的自觉性,同时又努力寻找中外新闻传播运作中不同做法及特点,发现自己或对方的优点,坚持下去,或把人家好的做法拿过来,为我所用;看到自己或对方的缺陷,克服扬弃 或引以为鉴。” [1]5(一)表现形态 在西方电视新闻界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定:凡是适合于现场报道的新闻决不采用其他形式报道。理由是:现场报道最能表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最能把观众带入身临其境的现实环境之中;其次,现场报道以其明快的节奏,解说与事件的同步进行,视听合一的立体冲击,使电视新闻真正步入声画合一、水乳交融的境地。由于这些因素,现场报道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增加的幅度很大,而且对现场报道的技巧越发重视,要求也更严更高。大凡一流电视新闻记者都具备高超的现场报道能力,如风云美国电视新闻界20多年的NBC 首席新闻记者汤姆?布罗考、C BS 著名 新闻主持人丹?拉瑟等,他们口才颇好,擅长即兴发挥,出口成章,且头脑冷静,反应迅速,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用精炼的口语叙述和评论新闻事件。 “采访在电视中无处不在”,国际电视界这句概括的话,充分说明现场报道在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作用,也在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现场性作为体现电视新闻特征的最为强烈、鲜明的构成元素,愈来愈被更多人所重视。在国内,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电视受众,都几乎形成了共识,即;现场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和收视效果。正惟此,我们能收看到在伊拉克战场上由我们的记者奔赴一线、背衬战场烟云发回的报道,我们能体验到连宋开启海峡两岸的“破冰之旅”时电视现场报道给我们传递的浓浓的亲情,我们能感受到“麦莎”、“卡努”台风袭击后灾区军民携手共同抗御灾害的壮观豪情,我们甚至能呼吸到一系列矿难发生后生命走向死亡的悲惨而冷酷的气息…… 显然,现场报道作为电视新闻采访活动和节目制作的基本手段和表现手法,已经具备普遍性与广泛性,但是在实践中,与西方国家的电视媒体相比较除起步晚之外,在运用技巧、报道视角、发掘深度、反应速度、使用机率等方面仍有一定距离。在国内,现场报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意识和一种报道的手法在倡导;而在西方,则完全成为电 ? 401?

行业分析报告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报告

财经类报刊行业分析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市场概况 基本类型 泛经济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传统的经济类报刊,基本定位是权威的经济专业报刊。一般来说,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报道角度往往着眼于政治,多以 经济政策宣传为主。 如《经济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 证券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专注于证券、期货等领域的财经报刊,该类报刊提供的信息与读 者的投资机会及投资成败紧密联结在一起。 如《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 行业依托型财经报刊 主要指依托于某特定行业的财经类报刊,以行业信息资源为立足点,能 够成为读者判断一个经济现象,研究一个经济问题的重要参照。 如《中国产经新闻》、《中国贸易报》等。 新财经报刊 主要指办刊时间不长,同时关注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财经报刊。 处理新闻和信息时更敢于描述、提供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并在提供原创 新闻的号召下追求发现市场机会和报道财经内幕。 如《财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福布斯》等。 重要事件 2003年3月,《福布斯》中文版在中国问世,是继1986年《商业周刊》 和1999年《财富》杂志推出中文版后第三本有国际影响的财经杂志推出

中文版。 2003年5月1日,《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出台,标志着外资可以正式在中国开展书报分销业务。 2003年10月,《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获得了由美国MPR组织并颁发的“2003年度国际编辑奖”,表明了当代财经报刊的媒体监督作用已经受到了社会认同。 2004年1月5日,《经济日报·农村版》正式创刊。这是第一份以农村读者为服务对象的财经报刊。该刊面向广大农村地区,以报道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等内容为主。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中外新闻报道手法差异 【篇一: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中外新闻报道对比 摘要:分别列出中国和外国对哥本哈根峰会没取得显著成果的报道,而后分析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历史环境。 新华社的报道: 发达国家企图逃避义务导致关键问题进展甚微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江国成)哥本哈根会议中国代表 团谈判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26日说,气 候变化国际谈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原因是发达国家 企图逃避他们在有关国际公约和议定书的义务。 解振华2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在气候变化 国际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技术等关 键问题不断提出建议,但发达国家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未给予正面 回应,导致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在这些关键问题上几乎没有进展。 他说,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上,发达国家不仅想方设法逃避到 2020年的中期量化减排义务,还试图通过将矛头指向主要发展 中国家来转嫁减排义务,转移谈判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在几百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地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 气体浓度增加,理应承担其历史责任,率先大幅度量化减排。但现 实是,发达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几十年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持续增长,人均排放量仍然很高,提出的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也与科 学的要求和国际社会的期望有相当大的距离”。他说,发达国家“无 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向主要发展中国家提出很高的减排要求,这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解振华说,在资金问题上,发达国家一 直强调私营部门和碳市场的作用,试图逃避发达国家政府公共资金 的出资义务,甚至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出资,或是给发展中国家使用 资金设置各种前提条件。此次哥本哈根会议上,尽管发达国家在资 金方面做出了一些承诺,但没有明确各国长期资金承诺的金额,也 没有明确短期资金的来源,更没有明确短期资金如何落实。 谈到技术转让问题时,解振华说,在发展中国家的强大压力下,发 达国家勉强同意建立一个技术机制,但极力将这一机制弱化为只有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兰州城市学院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期末考试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 为例 学院名称:传媒学院 专业名称:新闻学 学生姓名:刘晶 任课教师:杨棪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查 《比较新闻传播学》课程论文评阅表 学生姓名刘晶专业新闻学班级103 论文题目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总分评阅教师 评价指标及权重评语得分选题(10分) 论文结构(40分) 论文创新性(20分) 论证(20分) 语言(10分)

浅析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 ——以“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 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报道为例 摘要:本文比较分析了“新华网”与《洛杉矶时报》2013年12月25日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新闻报道,从报道类型、报道篇幅、报道内容、报道视角这四个方面,对两家媒体报道的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得出中西方媒体在新闻价值、新闻受众观、消息来源的处理、新闻传媒的编排特色四个方面存在差异的结论。通过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认识不同媒介生态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发现我国媒体的不足与弱点,从而有针对地改进、改革和完善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运作。 关键词:中西方媒体新闻报道差异新华网《洛杉矶时报》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传播手段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信息的交互也愈加频繁,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从不同国家的媒体获取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原因、社会体制、文化差异等不同,中西方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也存在差异。 各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节日更是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传统节日对其国家、民族、甚至平民百姓来说都是历史的馈赠,这些节日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东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之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对彼此国家的传统节日文化也越来越感兴趣。圣诞节属于西方传统节日,如今在中国已经备受重视,尤其是在年轻人当中备受欢迎。然而中国人怎样过西方的传统节日,这一话题也无疑会让西方人感兴趣。因此中西方媒体对“中国人怎样过圣诞节”这一事件的报道也颇具比较的价值和意义。

报纸种类简介

就我国目前的报纸种类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机关报、商业新闻报、晚报、周末报、都市报、专业报、对象类报纸、产业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和其他类报纸等。这些不同类别的报纸,其经营策略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1.机关报的版面经营 机关报一般指党报,是中共各级党委直属的机关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人民日报》,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区(地级市),以及部分县(市)也有自己的机关报。如上海市委机关报是《解放日报》,江苏省委机关报是《新华日报》,山东省委机关报是《大众日报》,无锡市委机关报是《无锡日报》等等。上海的《文汇报》虽然不是某级党委的直属机关报,但是由于其定位和品位跟党报相似,一般也被人们当作党报看待。 对于党报来说,它的定位应该是党的“宣传报”,政府的“形象报”,国家机器的“喉舌报”。机关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音,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它们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党政干部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宣传色彩最浓,所以,机关报又被称为“干部报”、“工作报”。由于机关报的定位独特,这就要求它们在内容上,主要关注国内、国际和本埠的重要政治、经济事件,主要领导人的政务活动,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报道等。机关报向来以典型报道、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见长。与其他种类的报纸相比,机关报的发行量可能不很大,但是它的权威性、可信度和影响力最大。它的标题、导语、内容等,都要求中规中矩,它的版面安排要求非常庄重、大气。机关报的最大优势,就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信誉度。它与党政机关的密切联系,获得政治、经济等权威信息的便利性,都是其他报纸所不具备的。对于读者来说,机关报是最“安全的”、“健康的”和“可信的”。在经营方面,机关报完全没有必要跟其他报纸攀比发行量。因为它们的定位决定着其主要读者群是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是普通市民和群众。它们的主要发行市场是公费订阅而不是家庭订阅。事实上,机关报的发行量,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已经达到了极限。随着中国加入WTO,将来政府的某些职能还要进一步弱化和淡化,党政机关要继续“精兵简政”,吃“皇粮”的单位和人员还将逐步减少。未来的中国,将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进入“小政府、大社会”时代。在这种趋势下,机关报的适应读者群将越来越缩小,受众面将越来越窄。 2.商业新闻报的版面经营 商业新闻报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关注社会上的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尤其关注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这类报纸比较注重时效性,主打硬新闻,独家采访往往是它们的主攻方向。如上海的《新闻晨报》、《新闻午报》、《新闻晚报》、《劳动报》,北京的《京华时报》,山东的《鲁中晨报》等。之所以说这类报纸是“商业”新闻报,是指它们的主要版面是向公众报道新闻并依靠新闻赢利。如《京华时报》在设置版面时,就将新闻放在第一位,在一共32个版面中,新闻版面高达30版,居北京所有报纸之首,其中8个版面专门用于刊登本地新闻1。 对于一张现代报纸来说,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刊登新闻。世界报业之所以演进到今天这个地步,跟西方各国商业新闻报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在西方社会,这类报纸在报刊界属于主流报纸。西方一些大报,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都是传统的商业新闻报纸。在我国,纯商业类的新闻报纸只是刚出现不久。与机关报相比,新闻报虽然已经大大地接近了民众,放下了官办报纸的架子,但在它们身上,多少还带有“事业”的气息。 商业新闻报比其他任何报纸更重视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争抢时效性,通常是这类报纸在经营中的“杀手锏”。《京华时报》视时效为生命,投入了大量的记者活跃在新闻第一线,创刊不久,便在新闻时效上已经卓然出群,渐露鲜明的特点与优势。与晚报等其他报纸相比,商业新闻报的新闻报道更多些,也可以更全面和深入一些。西方许多商业新闻报,经常有一 1周鸿铎等著:《报业经济》,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12页。

财经类报纸排行榜

财经类报纸排行榜 2011-06-20 14:38 中国财经类报纸的格局 原文或数据来源: (1)梁金河《中国报业》2008-2-27《财经报纸的发展趋势与个性化定位》 (2)王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1-30 《财经报纸步入新一轮“军备竞赛”》 (3)世纪华文监测数据 (4)慧聪数据 (5)邓涛2007/8/8《青年记者》经济类报纸:三十年的风雨流变历程 经济类报纸的战场在全国,财经报的全国排名是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经营报(引自《2007-2008年度全国综合行业报10强名单》),在四大城市是如下格局(时间为2008年上半年),后面的数字为市场份额: 北京 经济观察报27.99% 中国经营报20.07% 华夏时报19.27% 21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87% 理财周报8.61% 第一财经日报4.56% 经济日报2.62% 福州 中国经营报50.31% 经济观察报25.15% 21世纪经济报道21.04% 理财周报1.37% 华夏时报1.17% 第一财经日报0.59% 经济日报0.39% 上海 中国经营报23.37% 第一财经日报17.93% 21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52% 经济观察报14.33% 华夏时报11.92% 经济日报9.15% 理财周报6.74% 广州 中国经营报28.71% 第一财经日报17.93% 经济观察报16.33% 21世纪经济报道(周 五)16.00% 理财周报9.81% 华夏时报6.11% 经济日报5.15% 广告最强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前者2007年广告营业额超过3个亿,跟2006年比增长40%。 除了经济日报,这些报纸都是在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按其服务功能,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因新兴的资本市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以证券、投资、理财为主的证券报,主要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财经时报》、《期货日报》等,它们以行业垄断为特征,具有鲜明的行业报的特点。第二类,是由文化产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主办的纯市场化财经报纸,如《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学消息》等,它们是目前影响市场主流的新派财经报。 第一财经日报在04年第四季度创刊,一起的是每日经济新闻,是全国最先创刊的财经类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都为周报。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 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 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 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 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开头,我想读者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心中会马上涌出这样的感叹:朝鲜要出大事了,主席死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儿子就要继承。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被唤醒,就会接着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条新闻。其次,文章在介绍金正日逝世时有意识的提到了金正日喜欢美食和名酒,这些信息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感受,更容易满足读者贴近新闻,和猎奇的心理。在结尾反面简短的对朝鲜的现况做了分析,如“让这个高度军事化、正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和电力严重短缺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简短却很公正的评价,如画龙点睛,信息饱满却字字玑珠,真正的做到了一切从读者出发。 在新闻结构方面,是典型的“DEE结构”即Descriotion、Explain、Exclusion。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

英美财经类报纸的比较

英美财经类报纸的比较 ——以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为例 摘要:英国《金融时报》和美国《华尔街日报》都是全球著名的财经类报纸。均创刊于19世纪80年代的《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经过100多年来的发展,都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通过比较两报的的异同点,我们可以探索出我国财经类报纸发展方向。 关键词:英美财经报纸比较 一、发展概况 《金融时报》创刊于1888年,总部设于伦敦,每日发行量45万份。以经济、金融报道为主,主并详列每日的股票和金融商品价格。每日发布的30种股票价格指数被称作是判断英国金融、经济情况的重要晴雨表。一般认为该报反映英国金融企业界的观点。 《华尔街日报》创刊于1889年,总部设于华尔街,日发行量达200万份。《华尔街日报》是一家以财经报道为特色的综合性报纸,侧重金融、商业领域的报导,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该报从创刊之日起,天天发布经济信息和股票指数,号称全球工商和财经类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二、内容风格 1、版面比较 英国《金融时报》经历多次大改版和定位调整后,目前形成了一套明确的写作 要求和编辑规范。现在报纸一般分两大叠。第一叠主要报导世界各地时事新闻, 第二叠则详细报导各地商业及财经新闻。周六版的《金融时报》设有文化、艺术、 活动等专版。 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更为丰富,每天的版面至少四五十余版,相当于小报的 一百多版。2002年扩大到了96版。平时一般分为三大叠,A叠为“国内外新闻” 版组,B叠为“工商界”版组,C叠为“金融与投资”版组。 2、排版比较 在排版上,《金融时报》使用粉色报纸印刷,注重色彩,断裂行文,给人以轻 松的阅读观感。而《华尔街日报》每天每个版面基本都分为六栏,有时甚至是一 般报纸版面编排忌讳的六栏一通到底。每天数十个版面上,除了连篇累牍的报道、 评论、表格、图表外很少见新闻图片,整个报纸成灰色调。直到近年来,该报才 开始采用淡雅的彩色。 不同的排版风格反映了两报不同的出发点,《金融时报》希望通过色彩达到轻 松阅读的观感,而当初选择浅粉色印刷则是为了与竞争对手的报纸有所区别。《华 尔街日报》常年以灰色调出现,则想让人们感受到它的严肃,认为这是一份值得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中西方灾难性报道的比较 新闻学一班张浩田411051摘要: 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探析东西方差异性有利于我们的借鉴。 关键词: 灾难性报道新闻比较差异所谓灾难性新闻,它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灾害,是指由于瞬间爆发的、不可控制和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现象。 灾难性事件一般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类。 自然性灾难。 所谓自然性灾害,是指自然变异超过一定强度,对人口和经济造成损失的事件。 自然性灾难主要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 前者如地震、塌方、雪崩、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后者如淫雨、干旱、冷冻、等。 两者的关系密切,常常互为因果。 例如2003年伊朗发生的大地震,两万多人死亡,全世界的媒体都迅速地给以报道。 社会性灾难。

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者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各种突发性的意外事故,如汽车相撞、火车脱轨、飞机失事、游轮翻沉、房屋倒塌、火灾、工矿伤亡等,都无谓地造成生灵涂炭,是人类文明的损失。 特别是那些重大事故,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得核电站事故、俄罗斯核潜艇沉没、“ 9。 11”恐怖事件,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等都震惊世界,引起全球关注。 我国新闻传媒长期以来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团结稳定鼓劲”的导向原则,以灾难新闻为代表的负面报道一般被视为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无益于鼓舞和激励人们斗志和信心的新闻题材,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受新闻事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媒体部门观念变更以及受众需要的推动,灾难新闻开始较多地出现在大众媒体的视野中,并开始向以“事”为本位、追求信息层面意义的价值取向转变。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有关灾难事件的报道大体有两类称呼: 灾害新闻或灾害报道;灾祸新闻或灾祸报道。 此外,鉴于黑色作为不幸、悲哀或死亡的象征意义,所以,也有人把灾难新闻形象性地称为“黑色新闻”。 然而,在西方新闻学的术语中,没有相对应的“DisasterNews”一词。 这恐怕跟西方的新闻观念有关,因为在他们的新闻定义里,灾难本身就意味着是新闻。 因此,也就没有单独的“灾难新闻”的概念。 但是,东西方新闻价值中总是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主要包括: 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趣味性等,在这一方面,东西方新闻界认识比较一致,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灾难新闻都很受关注。

经典商业报刊杂志

第一名《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最擅报猛料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成立于2001年,属南方报业集团,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推崇“新闻创造价值”,力求成为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具有极强的采访能力,被民间视为“擅报猛料”。 第二名《经济观察报》 《经济观察报》:最具反思情结的报纸《经济观察报》以“拥有财富、拥有权力、拥有思想”的实力阶层为读者对象,以“理性、建设性”为办报核心理念,宣传口号是“以工业标准建设商业”。对此,主编何力解释:“我们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经济走势,以全新的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第三名《中国经营报》 《中国经营报》:最亲民的报纸《中国经营报》创刊于1985年,倡导“终生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企业理念,读者锁定在“拥有活跃的个人学习和消费欲望,对企业的经营和采购同时拥有建议甚至决策权”的商务管理阶层,曾因“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市场经济的实践者出谋划策”的办报宗旨而成为国内商业类报纸的领跑者。 第四名《中国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最可信赖的投资报纸《中国证券报》是新华通讯社主办的全国性证券专业报纸,是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的报纸,海内外公开发行。《中国证券报》的办报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经济、金融、证券的方针政策,传递金融、证券信息,评析金融、证券市场,普及金融、证券知识,促进中国发展。 第五名《计算机世界》 《计算机世界》:最佳信息化报纸《计算机世界》报创刊于1980年,由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合作出版,是中国第一份面向计算机与信息产业领域的行业报纸。作为中国IT媒体的开创者,它报秉承国际传媒的出版经验,将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融进办报实践,凭借IDG国际传媒资讯优势。 第六名《财经》 《财经》:最受尊重的杂志《财经》创刊于1998年,由“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主办,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全面观察并追踪中国经济改革的重大举措、政府高层的重要动向、资本市场建设的重点事件。《财经》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对中国经济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第七名《中国企业家》 《中国企业家》:最渗透阶层生活的杂志创刊于1985年,定位于“讲述中国财富阶层的生意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国内财经类期刊中创刊历史较长、且仍然保持着创新活力与市场领先地位的杂志之一。《中国企业家》以“让企业家成为全社会最受尊敬的人”为宗旨,秉承“国力的较量在于企业,企业的较量在于企业家”的理念。 第八名《销售与市场》 《销售与市场》:最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销售与市场》是中国市场领域最具影响力、权威性的营销实战期刊。自1994年创刊以来,坚持“实用性、专业性、权威性、国际性”的办刊方针和市场定位,紧扣中国经济生活主旋律,与中国企业同频共振。《销售与市场》2002年被评为全国期刊百强并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第九名《IT经理世界》 《IT经理世界》:最前卫的商业管理杂志1998年创刊,从创刊之日起,《IT经理世界》就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商业管理杂志。它从信息技术推动企业管理进步这个角度切入,逐渐进入各个行业的战略、管理和运营层面,探讨信息产业、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各个行业的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 第十名《中国财富》 《中国财富》:最具潜力的杂志由资深媒体人士领军,于2004年4月创刊。首期杂志运用倒挂式发行策略,采取一元的超低价格进入市场,一举成功销售30万份,成为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杂志,此后又运用一系列促销手段将发行量稳定在财经类杂志的前四名。在内容方面,《中国财富》推出“审计足球”专题。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拟象性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 2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4 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5 Why is Valentine’s Day More Popular than Q i Xi — Cultural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Festivals 6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 7 从文化翻译观看异化与归化的相对性 8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9 提高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启示 10 顺应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开题报告+论) 11 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探究 12 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 13 虽不起眼,但不可或缺:从《洛丽塔》中的小人物看亨伯特悲剧的必然性 14 T he Determining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athcliff’s Character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5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16 论《红字》中“A”的象征意义 17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18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19 A Lost New Woman in Patriarchal Society–Esther Greenwood’s Madness in Sylvia Plath’s The Bell Jar 20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21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22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 23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24 高中生英语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运用 25 F eminism in Eileen Chang's works 26 A n Interpretation to The Characters in Nella Larsen’s Novel—Passing 27 英汉亲属称谓对比研究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28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30 A Humanistic Study on Charles Dickens’ A Tale of Two Cities

某财经类报社新闻部日常工作规范(3版)

某财经类报社新闻部日常工作规范(3版) 某财经类报社新闻部日常工作规范(3版) 新闻部日常工作规范 (20xx年10月19日试行,20xx年3月19日第三次修订) 为了保证部门规范、高效、和谐运转,建设一个阳光灿烂、快速成长的学习型团队,不断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团队协作能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特制订如下日常工作规范: 一、每日值班规范 1.根据本社周一至周五出报的时间安排,本部门周日至周五安排专人 值班; 2.当值人依次序负责周日至周五的日常值班,当值日上午9点30分前 到岗; 3.当值人职责:①在跑口记者忙不过来的情况下,负责相关应急稿件 的采写和领导指定的其他应急稿件的采写;②负责当天部门办公室卫生的清洁、整理、锁门关窗;③到办公室领取当日部门报纸、信件,并整理报夹、将相关函件分发到人; 4.当值人因特殊情况无法到岗,应提前1天与其他值班人沟通,调换 值班时间,并告知部门负责人。 二、周一例会规范 1.部门例会以通报报社最新动态、总结上周工作、记者上报选题、集 中学习培训为主要内容;

2.例会参加人员为部门负责人和记者,因故不能参加应提前1天向部门负责人请假,以便工作安排; 3.例会时间定于周一上午11点至12点,若与其他重要活动冲突,则调整为12点半至1点半,临时调整另行通知; 4.一、二版编辑可列席例会,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三、落实选题规范 1.部门记者每周至少上报一个头版头条选题,不漏报跑口行业重大新闻; 2.记者报题时填写《新闻部记者选题策划表》,说明拟用标题、消息来源、相关背景、本报视角、手头资源、采写进度,并打印2份,其中1份交部门负责人,1份张贴上墙; 3.上报选题优先安排版面,其他选题经部门负责人签字或口头同意后编发; 4.部门记者周四上午11点至12点集中开会检查本周选题落实情况和线索档案补充情况,并预报下周选题。 四、工作流程规范 1.记者主要工作流程为:记者上报选题→部门负责人提出方向性建议 →记者完成稿件→部门负责人提出修改意见→记者修改稿件→部门负责人签发→编辑修改稿件; 2.记者完成稿件后,先通读两遍,做好检查修改,再交部门负责人审 阅,部门负责人在一篇稿件中发现5处以上明显文字硬伤则作无条件退稿处理,所退稿件在1月之内不得编发; 3.所有用作一、二版头条的稿件,供稿记者必须与编辑充分沟通,配{“Error”:{“code”:”8”,”Message”:”badrequest”,”LogId”:”236 9312942”}}3.部门负责人每周一向分管社领导汇报工作,上交每周评报总结、

著名财经类报纸

著名财经类报纸 著名财经类报纸
财经报的全国排名是 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 经营报,在四大城市是如下格局,后面的数字为市场份额: 北京 经济观察报 27.99% 中国经营报 20.07% 华夏时报 19.27%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87% 理财周报 8.61% 第一财经日报 4.56% 经济日报 2.62% 福州 中国经营报 50.31% 经济观察报 25.15% 21 世纪经济报道 21.04% 理财周报 1.37% 华夏时报 1.17% 第一财经日报 0.59% 经济日报 0.39% 上海 中国经营报 23.37% 第一财经日报 17.93%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52% 经济观察报 14.33% 华夏时报 11.92% 经济日报 9.15% 理财周报 6.74% 广州 中国经营报 28.71% 第一财经日报 17.93% 经济观察报 16.33%

21 世纪经济报道(周五)16.00% 理财周报 9.81% 华夏时报 6.11% 经济日报 5.15% 财经类报纸按其服务功能,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因新兴的资本市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以证券、投资、理财为主的 证券报,主要包括《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财经时 报》、《期货日报》等,它们以行业垄断为特征,具有鲜明的行业报的特点。 第二类,是由文化产业集团或传媒集团主办的纯市场化财经报纸,如《中国 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1 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 日经济新闻》、《经济学消息》等,它们是目前影响市场主流的新派财经报。 国际三大财经日报: (1)全球财经新闻媒体的领袖:美国《华尔街日报》,目前发行量 185 万 份,居全美第二位,报纸的核心内容是金融、经济和企业,有 93.1 万网络读者 愿意支付每年 79 至 99 美元的费用浏览其电子版。华尔街日报的名言:你们不是 一般报纸的记者,我们的读者是依据你们的报道而做(投资)决定的。《华尔街 日报》对精确与公正要求十分严格,因为《华尔街日报》不同于一般报纸,许多 人要依据日报的资料做金钱投资的决定。 (2)国际化大报:英国《金融时报》主要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其发行量 的 70%在英国以外,本土只有 13 万份。 (3)发行量最大: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发行量达 300 万份之巨,属“本 土化的国际财经大报”。
2010 年 11 月财经类报纸广告前 10 强
排名 1 2 3 媒体名称 21 世纪经济报道 第一财经日报 经济观察报 市场份额 22.34% 18.33% 11.45% 竞争指数 1.22 1.60 1.35

时评类报纸广告价值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融智学院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传媒经济概论 项目名称时评类报纸的广告价值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系别经济系 专业年级08传媒经济1班 任课教师吴江文 项目组长陈杨学号 项目成员余炼学号 陈浪学号 徐锐学号 完成时间: 2010年 12月 17日 《传媒经济学概论》课程论文(行业研究报告)评分细则课程论文题目:时评类报纸的广告价值分析——以《南方周末》为例 系别经济系年级/专业08传媒组 长 陈杨学号 姓名余炼学号姓 名 陈浪学号 姓名徐锐学号姓 名 学号 评价指标指标内涵分值评分 选题质量目标要求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综合训练基本要求 20 选题难度 选题难易度适宜,体现教学计划对本科教学环节所规定 的要求 工作量 数据翔实,分析得当,论文安排科学、合理,与学校计 划安排规定的完成时间吻合 结合实际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 论文序号论文

注:此表与学生课程论文一并存档 时评类报纸的广告价值分析 ——以《南方周末》为例 前言 随着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平面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发展,使报纸读者大量流失。但是,我们小组成员相信,平面媒体永远无法被替代,就像当今电视、网络发展如此迅速,传统的广播依然有它的市场,各种新兴的媒体的出现,都是传媒分化的一种结果。各种都市类报纸的兴起,对于评论类报纸,以内容为卖点的报纸,要怎样体现自己的广告价值,我们小组以《南方周末》为例,从报纸自身,报纸受众,以及广告主,做一个分析。 一、《南方周末》25年发展历程 《南方周末》创刊于1984年,最开初,只是普通的娱乐小报;90年代中期以后,《南

方周末》扛起舆论监督的大旗,对腐败现象,社会不公的痛恨成为共有情趣,为人们找到一个正常的宣泄渠道;1995年以后,《南方周末》开始迎来了“黄金时代”;96年刊登一篇《艾滋病在中国》2002年相继刊登了《被拐女为什么不回家》和《周立太代民工泣血上诉近百起工伤案陆续开庭》,从此《南方周末》树起了“新闻界良心”的标杆;2007年4月至11月间进行了深度改革,提出了“在这里,读懂中国”的新的定位语;前后经过2次调价,2009年1月1日正式提价为3元,实现了“第一市场上的盈利”——发行盈利;在2008年上半年,《南方周末》已经提前完成年度发行增长10万份的任务;《南方周末》也获得了25年来其他媒体几乎没有获得的荣耀——“2003艾菲广告实效奖”,2006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南方周末》以二十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周报第一名,广告额连续六年过亿元,汇集众多国内外优质品牌,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周报”。 二、《南方周末》自身分析 (一)报纸版块、新闻特色分析 1.版块特色 《南方周末》每期32版,包括特别报道、时局、经济、文化、讨论五大版块。“特别报道”专题挑选最具看点的新闻事实,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多方面的报道;“时局”专题、“经济”专题、“文化”专题,也分别摘取各自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述;“评论”专题是《南方周末》最值得“咀嚼”的栏目,在整体报道中,它的篇幅相对比较短小,但是所提出的观点常常能让人耳目一新;其下设的“评中评”更是广集各类报章的精髓,以飨读者;《南方周末》每一年的第一期都会在头版刊登新年祝词,这也成为了其自身的一个特色,此后,《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也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之一。通过这样的设置,《南方周末》成功的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和眼球。 2.独特的新闻选择 《南方周末》为周报,出版时间为每周四,这也就决定了其不能像其他报纸一样,做到新闻的时效性强,《南方周末》一般都是选择摘取每周发生的重大新闻,经过调查以及自己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中西新闻报道比较 摘要:由于中西历史人文、意识形态的不同,中西新闻媒体对新闻的报道,在角度、内容、方式、思想上有很大差异。本文重要针对中西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来做对比,探讨中西方新闻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关键词:灾难新闻报道差异性共同点 主要内容:灾难事件无论是对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报道,灾难性报道指媒体对天灾人祸所进行的报道,这些报道由于其事发突然,影响重大,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中西媒介各方面的不同有所差异,有所相同。 <一>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差异性: 1、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及公开性 信息发布方面表现为信息发布的快速性和公开性。这一点西方记者向来比较注意。西方国家非常看重媒体的社会环境监测功能,同时媒体最关注的也是这种突发性、灾害性的事件,只要发现有涉及公共安全或者涉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异常情况,媒体就会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秉承的理念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无所不能的西方记者甚至连捕风捉影的灾难也要报道出来,哪管它仅仅只是传说呢。像美国炭疽袭击,最后就证明多是谣言或恶作剧。 中国新闻界向来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像灾难这样的“负面报道”要遵从统一口径,等到政府批示之后才开始报道,时效性明显不强。但是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以5·12地震为例,新华社在地震发生18分钟后就发布了第一条确认地震的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32分钟后直播《关注四川地震特别节目》。36分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断原有节目插播地震消息,19时电台推出特别直播《汶川紧急救援》,全面关注灾情和救灾工作。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媒体纷纷向灾区最前线派出得力记者。从5月13日起,四川省政府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适时举行新闻发布会,快速、及时地向国内外发布抗震救灾的最新情况。经由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不间断的覆盖式报道,5·12汶川地震的信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和公开,成为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的一个典范。 2、报道内容的差异性 我国记者擅长波澜壮阔的全景式素描,西方记者则注重事实和细节的仔细描摹。中国媒体一向认为“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对于灾难的报道向来多停留在全党全国救灾的宏观场面,突出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及全民面对灾难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写作上善于从小切口入戏,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开对灾区灾情的报道。2000年春夏,巴基斯坦南部遇到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井水干涸,河流枯竭”,人们饮水困难,不少人和大牲畜渴死。美联社记者在报道当地灾情的一篇电讯中这样写道:“在巴基斯坦南部一个名叫巴西马的小镇,农民布希罗因再也无钱买水买粮,一家人身陷绝境,夫妇二人万般无奈,不得不把15岁的女儿扎胡拉从老远的家乡带到集市上,等着有人把她买去当佣人或者是做新娘。赶集的人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布希罗悲哀地说:…有什么办法呢?没有粮食没有水,我们都快要死了。如果卖掉她就能救活家里其他20口人。”尽管最终扎胡拉逃脱了被卖的命运,但是作者通过描述受灾地区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故事,把旱灾的严重性,救援的急迫性,以及灾难给当地人造成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苦难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了。 3、表达方式的不同 我国记者在报道抗灾救灾的同时,不仅通过客观的叙事描写来表达主题思想,还会通过抒情议论等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式来表达强烈的感情。2005年6月黑龙江局部地区连续暴雨引起沙兰镇洪水肆虐,《光明日报》的一则新闻《洪水无情人有情》这样写道:“灾难来得那么突然。一场猝不及防的山洪,在大地上留下了淤泥与悲恸。但在灾难中,有一样东西却没有被淹没,那就是爱,就是职责,这种爱,这种职责,不仅使受难者得以获救,更让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情。”这里作者还没有讲述事实,就用先声夺人的抒情议论抓住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同时这样的抒情和议论不仅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更加强了文章在抗灾救灾期间对人们精神的引导和启发,增强了文章的指导性和思想性,能够激发抗灾救灾的自豪感和英雄主义精神。 西方记者在报道中倾向于纯客观主义的叙事,对灾情只做白描式的刻画。2005年美国遭受飓风袭击,《纽约时报》在9月3日的头版刊登《新奥尔良情况依然悲惨——可能需要数月才能把水抽干》的报道写到:“飓风卡特里娜袭击海湾沿岸5天以后,新奥尔良国际机场的混乱景象使这个城市陷于希望夹杂着绝望的复杂情感。哪儿都没有秩序,成千上万目光茫然的幸存者,带着不过装了几只垃圾袋的物品,排着长得没有尽头的队伍等着逃离的机会。机场成了急救场所,在一角,有一排躺在担架上的人,还有其他困在轮椅上的人,有的人已经死去。在一个候机厅里建起了一个太平间。”这段话里完全是在描写和叙述,并没有对事件做观点鲜明的评价,也没有明显的抒情议论,作者的感情只是在字里行间通过单纯的叙事描写表达出来。 <二>中西媒介对灾难新闻报道的共同点 1、都注重人文关怀 分析对5·12地震灾难的报道,可以看出中西媒体较好实现了其社会功能,通过对灾难的探索与诠释,使事件报道成为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交流中介,显示出对生命的关爱,人文精神渗透其中。灾难性报道中的人文精神在于为灾民提供人性化的援助信息和帮助。灾难发生后,媒体立足于提供给灾民真正关心的信息,如哪里可以得到援助,哪里更安全等信息;同时,也给非灾区的人们提供“去何处给予帮助”的信息,从而为社会和灾民搭建了一个人性化的沟通渠道。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福克斯晚间新闻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