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8届高三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专用教学案 人教版选修4

2008届高三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专用教学案 人教版选修4

选修四全套教学案(09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 知道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

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

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 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

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1.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学会从 微观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及焓变。 2.热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燃烧热及中和热的定义。 3.掌握盖斯定律及焓变的简单计算。

知识再现

知识点1、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

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能量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化学反应过成中,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如下图:

也可以从物质能量的角度来理解:

概念

: 1.

反应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示,叫反应热. 2.

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的反应叫放热反应. 3.

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的反应叫吸热反应. 4. 燃烧热:25°C 、101kPa 时,1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

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kJ/mol 或J/mol.

提示: (1)规定要在25°C,101kPa 下测出热量,因为温度、压强不定反应热的数值也不相同.

(2)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mol.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放热

反应

吸热 反应 反应过程 放热 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反应过程

吸热 能 量 能 量

(3)规定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为标准.所谓完全燃烧,是指物质

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化成对应的物质:C----CO2 ,H----H2O ,S----SO2 ,等.

5.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反应时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提示: (1)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和浓碱在相互稀释的时候会放热;

(2)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中和热是57.3kJ/mol,而弱酸或弱碱在中和反应中

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kJ/mol;

(3)以1mol水为基准,所以在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应该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

质的化学计量数.即H2O的系数为1.

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其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如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H2

和I2、S、P等不活泼的非金属化合,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CO2和C的反应。

放热反应:燃烧、中和、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说明:吸热反应有的不需要加热如: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多数需要加热,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知识点2、化学反应的焓变

概念:

1.焓:用于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这一固有性质的物理量,叫做焓。

2.化学反应的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变化叫做反应的焓变。热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变化。表达为: Q p=△H

其中:Q p表示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H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

知识点3、热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

概念: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之间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意义: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书写注意事项:

(1)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若为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名称),因为物质呈现哪一种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即反应物的物质相同,状态不同,△H也不

同。

(2)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因为△H的大小和反应的温度、压强有关,如不注明,即表示在101kPa和25°C。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是表示物质的量,故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相同物质的化学反应,当化学计量数改变时,其△H也同等倍

数的改变。

(4)△H的表示: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一定要注明,“+”代表吸热,“-”

代表放热。△H的单位是:kJ/mol或J/mol。

知识点4、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1.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化学

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的反应进

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和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相同,这就是盖斯定律。

2.盖斯定律的应用

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例如:

C(S)+0.5O2(g)=CO(g)

上述反应在O2供应充分时,可燃烧生成CO2、O2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但同时还部分生成CO2。因此该反应的△H无法直接测得。但是下述两个反应的△H却可以直接测

得: C(S)+O2(g)=CO2(g);△H1=-393.5kJ/mol

CO(g)+0.5 O2(g)=CO2(g) ;△H2=-283.0kJ/mol

根据盖斯定律,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H。

分析上述反应的关系,即知

△H1=△H2+△H3

△H3=△H1-△H2=-393.5kJ/mol-(-283.0kJ/mol)

=-110.5kJ/mol

由以上可知,盖斯定律的实用性很强。

3.反应热计算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盖斯定律和燃烧热的数据,可以计算一些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燃烧热的简单计算都是以它们的定义为基础的,只要掌握了它们的定义的内

涵,注意单位的转化即可。

(2)关于热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依据

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物质的量之比;还等于反应热之比。

b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加减运算。

典题解悟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C.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同

D.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与应用。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核变化(如原子弹的爆炸)也都伴随者能量变化。在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设为x)与生成物的总能量(设为y)之间的关系为:①x>y,化学反应为放热反应;②x

学反应为吸热反应;③x≠y。

答案:AC

例2、已知化学反应2C(s)+O2(g)=2CO(g)、2CO(g)+O2=2 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其他条件相同)

A.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

B.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 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D.将一定量的C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解析〕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C和CO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因此,B、C两项的说法正确。12g并不是全部的反应物,所以A项的说法不正确。

由于C CO放热、CO CO2放热,根据盖斯定律得C CO2比C CO放热多,即D项说法正确。

本题考察的主要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答案:A

例3、1g炭与适量的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吸收10.94kJ的热量,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C+H2O=CO+H2; △H=+10.94kJ/mol

B.C(s)+H2O(g)=CO(g)+H2(g); △H=+10.94kJ/mol

C.C(s)+H2O(g)=CO(g)+H2(g); △H=+131.3kJ/mol

D.0.5C(s)+0.5H2O(g)=0.5CO(g)+0.5H2(g); △H=-65.65kJ/mol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应注意:需表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放热与吸热,热量数值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答案:C

变形题:沼气是一种能源,它主要是CH4。0.5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A. 2 CH4(g)+4O2(g)=2CO2(g)+4H2O(l); △H=+890kJ/mol

B.CH4(g)+2O2(g)=CO2(g)+2H2O(l); △H=+890kJ/mol

C.CH4(g)+2O2(g)=CO2(g)+2H2O(l); △H=-890kJ/mol

D.0.5CH4(g)+O2(g)=0.5CO2(g)+H2O(l); △H=-890kJ/mol

〔解析〕0.5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时放出445kJ热量,即1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时,放出890kJ的热量。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规定,要标明聚集状态,要标出热效应,故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C

例4、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Q2>Q1的是

A. 2H2(g)+O2(g)=2H2O(g); △H=-Q1

2H2(g)+O2(g)=2H2O(l); △H=-Q2

B.S(g)+ O2(g)=SO2(g);△H=-Q1

S(s)+ O2(g)=SO2(g);△H=-Q2

C.C(s)+0.5O2(g)=CO(g);△H=-Q1

C(s)+O2(g)=CO2(g); △H=-Q2

D.H2(g)+Cl2(g)=2HCl(g)△H=-Q1

0.5H2(g)+0.5Cl2(g)=HCl(g)△H=-Q2

〔解析〕应根据热化学方程式特性来分析此问题。①首先分析同一物质不同状态转化的能量变化。例如:A中因H2O(g)H2O(l)放热、故Q2>Q1;B中S(s) S(g) 吸热,而且S在燃烧时必须由固态变为气态才能燃烧。故Q2<Q1;②其次分析化学计量数的影响,例如:D中Q1=2Q2;③再分析不同物质在反应中相互关系及反应热的影响。例如:C中碳不完全燃烧生成CO,而CO还可以燃烧放出热量,故Q2>Q1。

答案:AC

例5、已知:Zn(s)+S(斜方)=ZnS(s);△H1=-206.0kJ/mol

ZnS(s)+2 O2=ZnS O4(s);△H2=-776.8kJ/mol

试求由单质反应生成ZnS O4(s)的反应热,即Zn(s)+S(斜方)+2 O2=ZnS O4(s)的△H

〔解析〕虽然这个反应不能直接发生,但是将已知的两个反应式相加:即得:

Zn(s)+S(斜方)+2 O2(g)=ZnS O4(s)

根据盖斯定律:△H=△H1+△H2=-206.0kJ/mol+(-776.8kJ/mol)=-982.8kJ/mol

答案:由单质生成ZnS O4(s)的反应热△H=-982.8kJ/mol

变形题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1)Fe2O3(s)+3CO(s)=2Fe(s)+3CO2(g);△H=-25kJ/mol

(2)3Fe2O3(s)+CO(s)=2 Fe3O4(s)+CO2(g);△H=-47kJ/mol

(3)Fe3O4(s)+CO(s)=4 FeO(s)+CO2(g);△H=+19kJ/mol

写出FeO(s)被CO还原成Fe和CO2的热化学方程式。

〔解析〕依据盖斯定律:不管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我们可以从题目中的有关方程式分析:从方程式(3)与方程式(1)可看出有我们需要的物质。但是方程式(3)必须通过方程式(2)有关物质才能和方程式(1)结合起来。

答案:将方程式(1)×1/2-方程式(2)×1/6-方程式(3)×1/3;

可表示为(1)×1/2-(2)×1/6-(3)×1/3得:

FeO(s)+CO(s)= Fe(s)+CO2;△H=(-25kJ/mol)×1/2-(-47kJ/mol)×1/6-(+19kJ/mol)×1/3=-11kJ/mol

夯实双基

1.已知下列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①C(s)+H2O(g)=CO(g)+H2(g);△H=+131.5kJ/mol

②1/2H2(g)+1/2Cl2(g)=HCl(g);△H=-92.3kJ/mol

③ H2(g)+1/2O2(g)=H2O(g);△H=-241.8kJ/mol

则以上三个反应的反应热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①>③>②

2.下列过程中△H小于零的是()

A. NO2转化为N2O4

B. 醋酸的电离

C. 硝酸铵的水解

D.氯酸钾分解制氧气

3.有如下三个反应方程式:()

H2(g)+1/2O2(g)=H2O(g);△H=akJ/mol

H2(g)+1/2O2(g)=H2O(l);△H=bkJ/mol

2H2(g)+O2(g)=2H2O(l);△H=ckJ/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 a、b、c均为正值

C. a=b

D. 2b=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 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由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

D. 吸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发生

5.固体碘在受热时发生升华现象,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破坏的是分子间作用力,未破坏I-I共价键,因此未发生吸热反应

B. 碘受热升华,吸收热量,发生了吸热反应

C. 碘受热升华,未破坏共价键不供应热量也能发生

D. 碘受热升华,热能转化为化学能

6.在100g炭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和CO2的体积比为1:2.已知:

C(s)+1/2O2(g)=CO(g);△H1=-110.35kJ/mol

CO(g)+1/2O2= CO2(g);△H2=-282.57kJ/mol

则与100g炭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A. 392.93kJ

B. 2489.42kJ

C. 784.92kJ

D. 3274.3kJ

7.已知CH4(g)+2O2(g)=CO2(g)+2H2O(l);△H=-890kJ/mol。当一定量的CH4(g)完全燃烧生成CO2(g)和H2O(l)所放出的热量为74kJ时,所需要空气在标况下的体积约为(空气中N2:O2体积比为4:1计算)()

A. 37.24L

B. 18.62L

C. 9.3L

D. 20.50L

8.含NaOH20.0g的稀溶液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放出28.7kJ的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A. NaOH(aq)+HCl(aq)=NaCl(aq)+H2O(l);△H=+28.7kJ/mol

B. NaOH(aq)+HCl(aq)=NaCl(aq)+H2O(l);△H=-28.7kJ/mol

C. 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kJ/mol

D. NaOH(aq)+HCl(aq)=NaCl(aq)+H2O(l);△H=-57.4kJ/mol

9.已知方程式2H2(g)+O2(g)=2H2O(l)△H1=-571.6kJ/mol,则关于方程式

2H2O(l)=2H2(g)+O2(g); △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的△H2大于零

C. 该反应△H2=-571.6kJ/mol

D. 该反应与上述反应属于可逆反应

10.在一定条件下CO、CH4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O(g)+1/2O2(g)=CO2(g);△H=-283kJ/mol

CH4(g)+2O2(g) CO2(g)+H2O(l);△H=-890kJ/mol

现有标况下的89.6LCO、CH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2953kJ,则CO、CH4的体积比为()

A. 1:3

B. 3:1

C. 1:2

D. 2:1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molH2SO4与1molBa(OH)2完全中和所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

B. 中和反应都是放热反应,盐类的水解都是吸热反应

C.在101kPa时,1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一定叫碳的燃烧热

D.CO燃烧是吸热反应

12.已知2H2O(l)=2H2(g)+O2(g);△H1=+571.6kJ/mol

CH4(g)+2O2(g) CO2(g)+2H2O(l);△H2=-890.3kJ/mol

1gH2和1gCH4分别燃烧后放出的热量之比约是()

A. 1:3.4

B. 1:1.7

C. 2.3:1

D. 4.6:1

13.在做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时,使用下列用品不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的是()

A. 碎塑料泡沫

B. 环形玻璃棒

C. 底部垫纸条

D.两个量筒

14.红磷(P)和白磷(P4)均为磷的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两者在氯气中燃烧,均有白烟雾产生;

②P4(s)+5O2=P4O10(s);△H1=-2983.2kJ/mol

P(s)+5/4O2=1/4P4O10(s);△H1=-738.5kJ/mol

(1) 写出红磷在氯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由此可知,红磷比白磷(填“稳定”或“不稳定”)。

15.写出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1)SiH4是一种无色的气体,遇到空气能发生爆炸性自燃,生成SiO2(s)和H2O(l),已知室温下2gSiH4自燃放出热量89.2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2)沼气是一种能源,它主要成分是CH4。0.5mol CH4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出445kJ热量,则其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16.已知2H2(g)+O2(g)=2H2O(g);△H=-484kJ/mol

2H2(g)+O2(g)=2H2O(l);△H=-572kJ/mol

若在标况下,将H2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爆炸后在恢复到标况下,气体体积减少33.6L,求反应放出的热量。

17.把温度为13°C,浓度为1.0mol/L的酸溶液和1.1mol/L的碱溶液各50mL混合〔溶液密度均为1g/mL,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为c=4.184J/(g·°C)〕轻轻搅动。测得酸碱混合液的温度变化数据如下:

反应物起始温度t1/°C 终了温度t1/°C 中和热

HCl+NaOH 13 19.8 △H1

HCl+NH3·H2O 13 19.3 △H2

(1)试计算上述两组实验测出的中和热:△H1=;△H1。(2)实验中碱过量的目的是。(3)两组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是。能力提高

1.“摇摇冰”是一种即用即冷的饮料。吸食时将饮料罐隔离层中的化学物质和水混合后摇动即会制冷。该化学物质是()

A. 氯化钠

B. 固体硝酸铵

C. 固体氢氧化钠

D. 生石灰

2.下列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 Al+稀盐酸

B. Ba(OH)2·8H2O+NH4Cl(s)

C. KClO3受热分解

D. CaO+H2O

3.天然气(CH4),液化石油气(C3H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C3H8+5O2=3 CO2+4H2O,现在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欲改为燃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 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入量

B. 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入量

C. 增大空气进入量,也增大石油气进入量

D. 增大空气进入量,或减少石油气进入量

4.已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2804kJ/mol,当它氧化生成1g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A. 26.0kJ

B. 51.9kJ

C. 155.8kJ

D. 567.3kJ

5.在25°C、101kPa下,1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热22.68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

()

A. CH3OH(l)+3/2O2=CO2(g)+2H2O(l);△H =+725.8kJ/mol

B. 2CH3OH(l)+3O2=2CO2(g)+4H2O(l);△H =-1452kJ/mol

C. 2CH3OH(l)+3O2=2CO2(g)+4H2O(l);△H =-725.8kJ/mol

D. 2CH3OH(l)+3O2=2CO2(g)+4H2O(l);△H =+1452kJ/mol

6.已知H2(g)+Cl2(g)=2HCl(g)△H=-184.6kJ/mol,则反应:

HCl(g)=1/2H2(g)+1/2Cl2(g)的△H=?()

A. +184.6 kJ/mol

B. -92.3 kJ/mol

C. 369.2 kJ/mol

D.+92.3 kJ/mol

7.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若1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热2.44kJ,则反应H2(g)+1/2O2(g)=H2O(l)的△H= kJ/mol,氢气的燃烧热为 kJ/mol。8.已知酒精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C2H5OH(l)+3O2=2CO2(g)+3H2O(l);△H =-1370.3kJ/mol 现燃烧0.1g酒精,生成CO2(g)和H2O(l),放出的燃料能使100g水温度升高多少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c=4.184J/(g·°C)

高考聚焦

1.(2005江苏 4.)氢气(H2)、一氧化碳(CO)、辛烷(C8H18)、甲烷(CH4)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H2 (g) + 1/2O2(g) == H2O (l);△H = -285.8 KJ/mol

CO(g) + 1/2O2(g) == CO2(g);△H = -283 KJ/mol

C8H18 (l) + 25/2O2(g) == 8CO2(g) + 9H2O (l);△H = -5518 KJ/mol

CH4 (g) + 2O2(g) == CO2(g) + 2H2O (l);△H = -890.3 KJ/mol 相同质量的H2、CO、C8H18、CH4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H2 (g) B.CO(g) C.C8H18 (l) D.CH4 (g)

答案:B

2. (2005全国13.)已知充分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1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C2H2(g)+5O2(g)=4CO2(g)+2H2O(l);ΔH=-2bkJ/mol

B C2H2(g)+5/2O2(g)=2CO2(g)+ H2O(l);ΔH=2bkJ/mol

C 2C2H2(g)+5O2(g)=4CO2(g)+2H2O(l);ΔH=-4bkJ/mol

D 2C2H2(g)+5O2(g)=4CO2(g)+2H2O(l);ΔH=bkJ/mol

答案:A

3.(2005天津 29.)(14分)磷在氧气中燃烧,可能生成两种固态氧化物。3.1 g的单质磷(P)在3.2 g氧气中燃烧,至反应物耗尽,并放出X kJ热量。

(1)通过计算确定反应产物的组成(用化学式表示)是,其相应的质量(g)

为。

(2)已知单质磷的燃烧热为Y kJ/mol,则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反应热

ΔH=。

(3)写出1mol P与O2反应生成固态P2O3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1)P2O3 P2O5 2.75 3.55

(2)-(20X-Y)kJ/mol

(3)P(s)+O2(g)=P2O2(s);△H=-(20X-Y)kJ/mol

4. (2005江苏21.)(8分)通常人们把拆开1 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学键的强弱,也可以估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H),化学反应的△H等于反应中断裂旧化学键的键能之和与反应中形成新化学键的键能之和的差。

化学键Si-O Si-Cl H-H H-Cl Si-Si Si-C

键能/kJ·mol-1 460 360 436 431 176 347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下列两组物质的熔点高低(填“>”或“<”)

SiC______Si;SiCL4_________SiO2

(2)右图立方体中心的“●”表示硅晶体中的一个原子,请在立方体的顶点用“●”表示出与之紧邻的硅原子。

(3)工业上用高纯硅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取:SiCl4(g)+2H2(g)Si(s)+4HCl(g)

该反应的反应热△H=_____________kJ/mol

答案:(1)><

(2)

(3)+236

夯实双基答案:1-5: C、A、D、CD、A 6-10: C、B、D、B、A

11-13: B、C、D、

14.(1)2P+3Cl2=2PCl3、2P+5Cl2=2PCl5

(2) P4(s)=4P(s);△H=-29.2kJ/mol; 稳定

15. SiH4(g)+2O2(g)=SiO2(s)+2H2O(l);△H=-1427.2kJ/mol

CH4(g)+2O2(g)=CO2(s)+2H2O(l);△H=-890kJ/mol

16. 286kJ

17. (1) △H1=-56.9kJ/mol △H2=-52.7kJ/mol

(2)碱过量是为了提高实验准确度,因NaOH溶液易吸收CO2而使NaOH浓度下降,NH3·H2O 则易挥发也使NH3·H2O浓度下降。

(3) NaOH是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跟HCl反应时放热较多;NH3·H2O是弱碱,只有部分电离,发生电离时要吸热,中和时放热较少。

能力提高答案:1-6:B AD D A B D

7. H2(g)+1/2O2(g)=H2O(g);△H=-241.8kJ/mol;-285.7; 285.7

8. 7.12°C

化学反应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课标解读

课表要求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涵义和定量表示法

2、认识外界条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般规律1、能够运用反应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计算

2、解释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了解活化能、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基本涵义

4、认识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知识再现

知识点1、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别

⑴对于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有很大的差别,有些反应进行的很快,甚至可在瞬间完成,如离子反应,爆炸反应等;有些反应则进行的很慢,基本上看不出变化,如金属的腐蚀、橡胶的老化等;还有些反应开始时很慢,但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不断加快,如自催化反应等。

⑵从化学反应实质看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也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生成物分子中化学键的生成过程。如果反应物分子的结构稳定,即反应物的化学键键能较大,则反应物就较难发生化学反应,相对来说反应速率就慢些。

⑶从化学反应的过程看化学反应速率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若干步完成,即在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物间的化学反应,都有自己特殊的反应历程。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反应条件共同决定着一个化学反应的历程,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化学反应速率的不同。即不同的反应物,有不同的反应历程;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历程,因而其化学反应速率也不一样。

2、化学反应速率

⑴.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的物理量。化学反应速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变化量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来表示。即:

v=⊿n/⊿t

式中:⊿t表示某段时间间隔;⊿n表示该时间间隔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对于体积不变的化学反应体系,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即

v=⊿c/⊿t

⑵.表示方法

对任意一个化学反应:mA+nB=pY+qZ,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分别表示为c(A)、c(B)、c(Y)、和c(Z),则反应速率分别表示为:

v(A)=⊿c(A)/⊿t,v(B)=⊿c(B)/⊿t, v(Y)=⊿c(Y)/⊿t, v(Z)=⊿c(Z)/⊿t。

关于反应速率的几点说明:

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涉及反应物和生成物多种物质,在中学化学里,通常笼统地说化学反应速率快慢时,往往是对整体化学反应而言,如HCl+NaOH=NaCl+H20反应很快,而 CH3COOH+CH3CH2OH =CH3COOC2H5+H20反应很缓慢。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是对某种具体物质而言,如在N2+3H2=2NH3中,v(N2)=0.5mol/(L?min)等。

②某一段时间内的化学反应速率,实际上是指这一段时间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而不是指某一时刻的瞬时速率。

③化学反应速率是标量,无论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其化学反应速率值都取正值,不取负值。

④在一定温度下,固体或纯净液体物质,单位体积内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即物质的量浓度为常数,因此,它们的化学反应速率不适合用单位时间内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来表示,但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

⑤由于一个化学反应里各物质之间化学计量数不一定相同,所以在同一个化学反应里,用不同物质来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不一定相同.例如,2SO2+O2 2SO3,在1min内的时间里,当SO2的浓度减少0.5mol/L时,O2浓度减少0.25 mol/L,SO3浓度增加0.5mol/L,v(SO2)=v(SO3)=0.5mol/L,V(O2)=0.25mol/L。因此,在同一个化学反应里,虽然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值不一定相同,但它们的实际意义却是完全相同的,即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也就代表整个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且,用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的化学计量系数比。

知识点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内因(主要因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外因是指反应进行时所处的外界条件,如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

2、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⑴浓度:对气体或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而与反应物总量无关。

例如:在298K时,反应H2O2+2HI=2H2O+I2的反应速率v与反应物浓度有以下关系

v=kc(H2O2)×c(HI),其中,比例系数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可见,在k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率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有关解释: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反应来说,活化分子在反应物中所占的百分数是一定的,因此,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的总数成正比,也就是和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当反应物浓度增大时,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也相应增大。譬如,原来每单位体积里有100个反应物分子,其中只有5个活化分子,如果每单位体积内的反应物分子增加到200个,其中必有10个活化分子,那么,单位体积内的有效碰撞次数也相应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就增大。因此,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说明:①反应速率常数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的越快。

②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③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的关系式是实验测定的结果,不能随意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直接写出。对于很多反应,这种关系式中浓度的方次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并无确定的关系。

⑵压强:对有气体参加的化学反应,若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减慢。

有关解释:对于气体来说,当温度一定时,一定物质的量的气体的体积与其所受的压强成正比。

也就是说,如果气体的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气体的体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2,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就增大到原来的2倍,所以增大压强,就是增加单位体积里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即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相应增大;相反,减小压强,气体的体积就扩大,反应物浓度就减小,反应速率也随之减小。

说明:①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液体或溶液,由于压强的变化对它们的浓度几乎无影响,可以认为反应速率不变。

②改变压强的涵义,一般是指:

a.气体物质的量不变,改变容器的容积,比如像SO2(g)+2H2S(g)=3S(s)+2H2O(l),多种反应物都为气体的反应,改变容器的容积后,各种气体的压强、浓度同时并同倍数的变化。

b.气体的容器容积不变,充入气体。比如像 SO2(g)+2H2S(g)=3S(s)+2H2O(l)的反应,气体的容器容积不变,充入SO2气体,p(SO2)、c(S02)都增大;充入O2气体,p(O2)、c(02)都增大;同时充入SO2和O2气体,p(SO2)、p(O2)、与c(S02)、c(02)都增大。

③像化学反应:Zn+H2SO4=ZnSO4+H2↑生成物中有气体,反应物中没有气体,增大压强,速率不增大;减小压强,速率也不减小。

④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气体对化学反应速率是否有影响,要分情况而定。在一定温度下于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化学反应SO2(g)+2H2S(g)=3S(s)+2H2O(l):

a.充入N2并保持容器的容积不变时,虽然容器内气体的总压增大,但由于气体的容积不变,反应物气体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b.充入N2并保持容器内的总压不变时,必然是容器的容积增大。而气体容积的增大,一定引起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所以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⑤密闭容器的涵义是指容器全封闭不漏气,容器内外之间没有物质传递。密闭容器不等于容器体积不变。

⑶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降低温度可以减小反应速率。

范托夫经验规律:一般地,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大2~4倍。

阿伦尼乌斯经验公式: 1889年,阿伦尼乌斯在长期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定量关系:

k=Ae-Ea/RT

式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 R为摩尔气体常量;Ea为活化能,单位为J/mol或KJ/mol。

该经验公式表明: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随之增大。

有关解释:在浓度一定时,升高温度,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一部分原来能量较低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从而增加了反应物分子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反应速率增大。当然,由于温度升高,会使分子的运动加快,这样单位时间里反应物分子间碰撞次数增加,反应也会相应地加快,但这不是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而前者才是反应速率加快的主要原因。

说明: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对吸热反应、放热反应都适用,且不受反应物状态的限制。

⑷催化剂: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活化能的大小。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的原因与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不论浓度还是温度都不能改变反应的活化能,而催化剂则能参与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频率,加快了反应速率。

说明:①催化剂具有选择性某催化剂对某一反应可能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但对其他反应就不一定具有催化作用。

②催化剂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示其催化作用,不同的催化剂对温度的要求不一定相同。

③催化剂中毒: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往往因接触少量杂质而明显下降甚至遭到破坏,这种现象叫做催化剂中毒。工业上为了防止催化剂中毒而把原料进行净化处理以除去使催化剂中毒的物质。

④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平衡常数,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知识点3、其他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很多,除了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以外,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例如,通过光辐照、放射线辐照、超声波、电弧、强磁场、高速研磨等等,总之,向反应体系输入能量,都有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知识点小结

典题解悟

例1、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开始时的氮气浓度为8mol/L ,氢气的浓度为20mol/L ,5分

钟后氮气的浓度为6mol/L ,求v(N 2)、v(NH 3)、v(H 2)。

[解析]在这个反应中,⊿t =5min, ⊿c(N 2)=2mol/L,所以v(N 2)= ⊿c(N 2)/⊿t=2mol/L ÷

5min=0.4mol/(L ?min ),再根据γ(N 2):γ(H 2):γ(NH 3)=1:3:2得,⊿c(H 2)=6 mol/L ,⊿c(NH 3)=4 mol/L ,所以 v(NH 3)=0.8 mol/(L ?min ),v(H 2)= 1.2mol/(L ?min )

答案:在此反应中,N 2、H 2 、NH 3的反应速率分别为0.4mol/(L ?min )、1.2mol/(L ?min )、0.8 mol/

(L ?min )。

变形题 对于反应A(g)+3B(g)=2C(g),下列各数据表示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其中反应进行得最

快的是( )

A.v(A)=0.01 mol/(L ?s)

B.v(B)=0.02 mol/(L ?s)

C.v (B )=0.60mol/(L ?min)

D.v(C)=1.0mol/(L ?min)

[解析]对于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时,必须选定同一种速率单位和同一种物质,

这样比较才有意义。

如选择B 物质和单位mol/(L ?min),并依据“各物质的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计量系数比”进行必要的换算。

A 中,v(B)=3v(A)=3×60×0.01 mol/(L ?s)=1.8mol/(L ?min)

B 中,v(B)=60×0.02mol/(L ?s)=1.2mol/(L ?min)

化学反应速率 降低反应所需 要的能量 反应物所需要的能量

催化剂 反应物的性质(内因) 反应条件

活化分子百分数 增大分子能量 升高温度 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 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

增大单位体积 内分子数 增大反应物浓度

增大压强

C中,v(B)=3v(C)/2=1.5 mol/(L?min),因此,应选A。

答案:A

例2、在mA+nB=pC的反应中,经过10s的反应后,各物质的浓度变化为:A减少amol/L,B减少

0.5amol/L,C增加amol/L,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单位时间内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比等于各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m:n:p=2:1:2。

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B=2C

答案:2A+B=2C

例3、对10ml1mol/L盐酸与一小块大理石的化学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下列措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的是()

A.加入一定量的CaCl2

B.加入1.5mol/L的盐酸5ml

C. 加入0.5 mol/L的盐酸5ml

D. 加入5mlH2O

[解析] CaCl2是反应的生成物,其浓度的最大不能增大反应速率。1.5mol/L的盐酸使1mol/L的盐酸浓度增大,0.5 mol/L的盐酸使1mol/L的盐酸浓度变小。水从一个方面讲它使反应的生成物,其增加不能增大反应速率;从另一方面讲它是反应物HCl的溶剂,其增加使HCl浓度减小。

答案:B

变形题在温度不变,恒容容器中进行反应H2 2H,若反应物浓度从0.1mol/L降到

0.06mol/L需20s,那么由降到,所需时间应为()

A.等于10s

B. 等于12s

C. 大于12s

D. 小于12s

[解析]若反应以相同的速率进行,所需时间为t=0.024÷0.04×20s=12s,而实际上反应速率随浓度的减小而减小,故浓度由0.06mol/L降到0.036mol/L实际需要的时间大于12s。

答案:C

例4、对于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哪些条件能加快该反应的速率()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压强增大

C.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压强增大

D.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体积增大

[解析]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本质是对浓度的影响。A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总压增大,各物质的浓度均增大,故反应速率加快。B体积不变,充入氮气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C体积不变,充入氦气,总压虽增大,但体系中各物质浓度均没有改变,故反应速率不变。D压强不变,充入氮气,导致体积增大,各物质的浓度除氮气不变外,其余均减小,故反应速率减慢。答案:AB

变形题根据化学反应2SO2+O2 2SO3,取n(SO2)、n(O2)相同,总质量也相同的混合气体(不含SO3)两等份,分别置于密闭容器A、B内,A、B两容器均能使其中的温度保持不变,A还能使其中的压强不变,B能使其容积保持不变。设A、B中的正反应速率分别为a、b,逆反应速率分别为a’、b’。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a=b

B.a>b

C.a’>b’

D.a’=b’

[解析]反应从正反应开始,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气体物质的量减小,A中温度不变,压强不变,容积变小了,B中温度不变,容积不变,压强变小了,a>b正确。该可逆反应中的正、逆反应速率都能受压强的影响,a’>b’也正确。

答案:BC

例5把除去氧化膜的镁条放入盛有一定浓度的稀盐酸的试管中,

发现H2的生成速率v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

其中t1~t2速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t2~t3速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镁与盐酸溶液的反应是放热反应。该反应中并存两

个影响反应速率的外因,一是反应放出的热使反应体系

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二是反应使盐酸的物质

的量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由图像可知,在t1~t2的时间内温度变化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外因,在t2~t3的时间内,盐酸浓度的降低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外因。 答案: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使化学反应速率升高;HCl 物质的量浓度变小使化学反应速率降

低。

例6、对某一可逆反应来说使用催化剂的作用是( )

A.提高生成物的含量

B.以同样的程度改变v 正和v 逆

C.增大v 正,减小v 逆

D.增大v 正,v 逆不变

夯实基础

1.对于可逆反应2SO 2+O 2 2SO 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决定反应速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 .温度

B .SO 2、O 2的性质

C .压强

D .催化剂 2.在可逆反应中,改变下列条件一定能加快反应速率的是 ( )

A .增大反应物的量

B .升高温度

C .增大压强

D .使用催化剂 3.在2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下面反应:A(g)+2B(g)=3C(g),经过3min 后A 的物质由10mol 变为7mol ,则下面表示的反应速率正确的是 ( )

A .v A =1mol ·L -1·min -1

B .v B =1mol ·L -1·min -1

C .v C =2mol ·L -1·min -1

D .v B =2mol ·L -1·min -1 4.可逆反应4NH 3(g)+5O 2(g) 4NO(g)+6H 2O(g),若反应速率分别用

)min )((),(),(),(11223--??L mol O H v NO v O v NH v 表示,则关系正确的是 ( )

A .)(2/3)(23O H v NH v =

B .)(6/5)(23O H v NH v =

C .)(5/4)(23O v NH v =

D .)(5/4)(3NO v NH v = 5.在2A+B 3C+4D 的反应中,下列用不同物质的变化表示该反应的速率最快的是( ) A .v A =0.5mol ·L -1·min -1

B .v B =0.3mol ·L -1·min -1

C .v C =0.8mol ·L -1·min -1

D .v D =1mol ·L -1·min -1 6.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 2和N 2发生反应N 2+3H 2 2NH 3 ,经测定3秒末的氢气的反应速率为0.3mol ·L -1·S -1,则6秒末NH 3的浓度为 ( )

A .1.2mol/L

B .大于1.2mol/L

C .小于1.2mol/L

D .不能确定

7.有如下反应:mA(g) nB(g)—Q 当加压后,反应速率如图所示,推断系数m 和n 关系是 ( )

A .m>n

B .m

C .m=n

D .无法确定

8.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2L 的事先装入催化剂的真空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 氮气和3mol 氢气,

3min后测得容器内的压强是起始时压强的0.9倍,在此时间内,用氢气的量的变化来表示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A.0.2mol·L-1·min-1B.0.6mol·L-1·min-1

C.0.1mol·L-1·min-1 D.0.3mol·L-1·min-1

9.在a、b两个相同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A和B,发生可逆反应:A(g)+2B(g)

3C(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两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

a、b两

曲线不同的可能原因是()

A.a的温度高于b

B.a使用了催化剂,而b未用

C.a的压强大于b

D.a的温度低于b

10.可逆反应mX(g)+nY(g) pZ(g),在不同的温度(T1、T2)和不同的压强(P1、P2)下,产物Z 的物质的量(n)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m+n

B.m+n>p

C.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11.将固体NH4I置于密闭容器中,在某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NH4I(s) NH3(g)+HI(g)。当达到平衡时,c(H2)=0.5mol·L—1,c(HI)=3mol·L—1,则NH3的浓度为()A.3.5mol·L—1 B.4mol·L—1C.4.5mol·L—1 D.5mol·L—1

12.升高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是因为()

A.分子运动速率加快,使反应物分子间的碰撞机会增多

B.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C.该反应的过程是吸热的

D.该反应的过程是放热的

13.铁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下列措施能使生成氢气的速率加快的是()

A.增加铁的量

B.增大硫酸的浓度

C.加热

D.增大压强

14.在气体反应中,能使反应物中活化分子数和活化分子百分数同时增加的方法是()

①增大反应物浓度②升高温度③增大压强④移去生成物⑤加入催化剂

A.①③

B.②⑤

C.②④

D.①⑤

15.地球外层空间存在着微量的臭氧和氧原子,该臭氧层的存在能吸收和阻止太阳的有害紫外线辐射,可是人为的大气污染物会破坏臭氧层,如超音速飞机排放物中的氮的氧化物,它们和臭氧及氧原子发生如下反应:

O3+NO=NO2+O2 NO2+O=NO+O2

这两个反应反复循环,请回答:

⑴以上两个反应的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氮氧化物在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

⑵氮氧化物的作用使总反应分为两步进行,作用的实质是_______。

A.降低了每步反应所需的能量

B.提高了反应物的平均能量

C.增大了反应物的碰撞次数

D.降低了反应物的平均能量

16.(3分)某温度时,2L的溶器中X、Y、Z三种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

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开始至1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17.(5)一定温度下,在一密闭器中充入NO2发生发反:2NO2 2NO+O2达平衡时,混合气体中NO2的浓度为0.06mol·L-1,O2的浓度为0.12mol·L-1。

求:(1)NO2的起始浓度。(2)达到平衡时NO2的转化率。

能力提高

1.反应2SO 2 + O2 2SO3经过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到了0.4mol/L,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s),则这段时间为()

A.0.1 s B.2.5 s C.5 s D.10 s

2.按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增大2倍来计算,若某反应由50℃升温到80℃,反应速率比原来增大()

A.4 倍B.6 倍C.8 倍D.9 倍

3.对于A 2 + 3B2 2C的反应来说,以下化学反应速率中,最快的是:()A.v(B2) = 0.8 mol/(L?s) B.v(A2) = 0.4 mol/(L?s)

C.v(C) = 0.6 mol/(L?s) D.v(B2) = 0.2 mol/(L?s)

4.在3L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SO2和一定量O2,反应生成SO3气体,当进行到6 min时,测得n(SO2)=

0.4mol,若反应只进行到3 min时,容器内n(SO2)为:()

A.小于1.2 mol B.0.8 mol C大于0.8 mol.D.小于0.8 mol

5.把体积相同,c(H+)相同的两份酸溶液,甲为盐酸,乙为醋酸,分别与锌反应,若反应后放出氢气一样多,有一份中锌有剩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反应所需时间乙>甲②开始反应速率甲>乙

③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甲=乙④整个阶段平均反应速率乙>甲

⑤盛盐酸溶液中锌有剩余⑥盛醋酸的锌有剩余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③⑥D.③④⑤

6.已知可逆反应A+2B 2M+N(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A在反应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为a%,若要通过改变条件使A的质量分数变为2a%,则下列各项可改变的条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是(其中a<50)()

A.增大容器体积B.增大反应容器内压强

C.升高反应温度D.使用适量催化剂

7.把镁带投入盛有稀HCl的容器里,产生H2的速率与下列因素:①盐酸浓度,②温度,③镁带的表面积,④容器的密闭情况,⑤溶液的氯离子浓度,有关系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8.对于反应:A + B = C ,下列条件的改变一定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A.增加A的物质的量B.升高体系的温度

C.增加体系的压强D.减少c的物质的量

9.一定量的盐酸跟过量的铁粉反应时,为了减缓反应速率,且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盐酸中加入适量的()

A.NaOH(固体) B.极稀的盐酸 C.CH3COONa(固体) D.H2O

10.对于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N 2+O22NO,下列条件中不能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是()A.缩小体积B.充入更多的NO

C.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D.升高温度

11.氯化氢和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得到氯气,现将氯化氢和氧气混合于一密闭容器中,在温度120℃、压强1.01 105P条件下使之反应,,经过5min后,测定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HCl) =

0.25mol/L,c(O2) = 0.2mol/L,c(Cl2) = 0.1mol/L。则: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始时c(HCl) = _________________,c(O2) = 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开始反应到5min后,这段时间,v(HCl) = _________________,以HCl、O2、Cl2分别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为______________;

12.丙酮(CH3COCH3)和碘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CH3COCH3+I2→CH3COCH2I+H++I-。25℃时,该反应的速率由下列经验式决定:V=k·c(CH3COCH3)·c(H+),式中k=2.73×10-5。已知开始时c(I2)= 0.01 mol/L,c(CH3COCH3)= 0.1 mol/L,c(H+)=0.01 mol/L。问25℃时,当溶液中的I2反应掉一半时,通过计算回答反应速率比开始时是快还是慢?

高考聚焦

1、(2005年全国理综)11.已知反应A2(g)+2B2(g) 2AB2(g)的△H<0,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升高温度,正向反应速率增加,逆向反应速率减小

B.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率增加,从而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

C.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或增大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达到平衡后,降低温度或减小压强都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2、(2005年广东)对可逆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C.达到化学平衡时,若增加容器体积,则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增大

D.化学反应速率关系是:2v正(NH3)=3v正(H2O)

3.(2004年全国理综)反应2SO2+O2 2SO2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1,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l·L-1·s-1,则这段时间为()

A.0.1s B.2.5s C.5s D.10s

4.(2004年全国理综)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能使A(g) + B(g) C(g) + D (g)正反应速率增大的措施是()

A、减小C或D的浓度

B、增大D的浓度

C、减小B的浓度

D、增大A或B的浓度

答案部分

夯实基础 1

2 3 4 5 6 7 B

B B

C B C B 8

9 10 11 12 13 14 C BC BC

B B

C B 15.⑴O3+O =2O2;催化剂 ⑵A 16.3X+Y 2Z ;0.1mol ·L -1·min -1

17.(1)0.3mol ·L -;(2)20%

能力提高

1

2 3 4 5 C

C B A

D 6

7 8 9 10 C

C B C

D C

11.⑴.4HCl+O 22Cl 2+2H 2O(g);⑵.0.45mol/L 、0.25mol/L ;

⑶.0.04mol/(L.min)、4∶1∶2;⑷.13/14

12.I 2反应掉一半时L mol COCH CH C L

mol I c /095.0)(/005.0)(332='=' L mol H C /015.0)(='+反应速率)]/([1089.3015.0095.08s L mol k v ??=??='-

而开始时)],/([1073.201.01.08

s L mol k v ??=??=-因此比开始时快。

高考聚焦

1

2 3 4 B

A C D

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焓变和

熵变判据,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自

发进行的方向. 2. 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了解温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浓度、温度、催化剂、介质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知识再现

知识点1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方向的判断

科学家根据体系存在着力图使自己的能量趋于“最低”和“有序”的自然规律。发掘出相互关联的焓变和熵变判据为反应自发进行的依据。

反应热混乱度自发性举例

放热放热吸热吸热增大

减小

增大

减小

任何温度都自发

较低温度时候能自发

较高温度时候能自发

任何温度都不能自发

2H2O2(l)=2H2O(l)+O2(g)

N2 + 3H2 2NH3

CaCO3=CaO+CO2

可见由焓变和熵变判据组合的复合判据适合于所有的过程。即

ΔH-TΔS <0, 反应能自发进行

ΔH-TΔS =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ΔH-TΔS <0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知识点2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夏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1.浓度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例:AgCl在溶液中存AgCl Ag+ + Cl-的平衡,当向其中加入氨水时,NH3和Ag+结合存在:Ag+ + 2NH3 [Ag(NH3)2]+的平衡。因此,当NH3达到一定浓度时(较大), AgCl就溶解了。用总反应式 AgCl+ 2NH3 [Ag(NH3)2]++ Cl-来说明,当NH3浓度增大时,平衡向右移动,AgCl 溶解。

2.压强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对于没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及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改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

例:工业合成氨 N2 + 3H2 2NH3 ,采取的条件之一是高压,目的就是通过增大压强使平衡向右移动,增加原料气的转化率,提高平衡混合气中NH3的含量。

3.温度

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无论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都加快,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就短,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则减慢,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所需时间就长。

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存在 2NO2 N2O4(放热)的平衡,当给容器加热时,可以看到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当降低温度时,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典题解悟

例1 (天津.2004) 一定条件下,向一带活塞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SO2和1molO2,发生下列反应:2SO2(g)+O2(g)2SO3(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述条件,SO3气体平衡浓度不改变

...的是A.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充入1mol SO2(g)

B.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 SO3(g)

C.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 O2(g)

D.保持温度和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1mol Ar(g)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物质结构与性质-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物质结构 与性质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高三化学选修三全年教学计划。 【考纲展示】 (1) 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 了解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 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典型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4) 了解“等电子体原理”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体原理”的应用。 (5) 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判断简单 分子或离子的空间构型。 (6) 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考题回顾】 1.(2019年江苏卷) 已知A、B、C、D、E都是周期表中前四周期的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A (1)A、B、C的第一电离能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2)B的氢化物的分子空间构型是。其中心原子采取杂化。

(3)写出化合物AC2的电子式 ;一种由B、C组成的化合物与AC2互为等电子体,其化学式为。 (4)E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是,ECl3形成的配合物的化学式为。 (5)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与D的单质反应时,B被还原到最低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2019年江苏卷)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生物质气(主要成分为CO、CO2、H2等)与H2混合,催化合成甲醇是生物质能利用的方法之一。 (1)上述反应的催化剂含有Cu、Zn、Al等元素。写出基态Zn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2)根据等电子原理,写出CO分子结构式。 (3)甲醇催化氧化可得到甲醛,甲醛与新制Cu(OH)2的碱性溶液反应生成Cu2O沉淀。 ①甲醇的沸点比甲醛的高,其主要原因是 ;甲醛分子中碳原子轨道的杂 化类型为。 ②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1mol甲醛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 ③在1个Cu2O晶胞中(结构如图所示),所包含的Cu原子数目为。 【设计说明】

2019-2020年人教版政治选修三讲义:专题5+2 中国与联合国及答案

2中国与联合国 一、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1.创建过程:中国参与了酝酿、筹建联合国的过程。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2.恢复席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从政治上、法律上和组织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这是中国与广大坚持原则、主持正义的国家的重大胜利。 二、中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事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事务上享有否决权,是联合国中拥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2.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1)中国本着自身肩负的重大国际责任,尊重联合国的权威地位,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参加各项工作,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 (2)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通过与联合国广大会员国特别是安理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积极推动多起地区冲突走向政治解决。中国对联合国维

和行动的参与水平不断提高。在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中国努力维护现有多边条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支持发挥联合国在防扩散领域的核心作用。 (3)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中国连续担任经社理事会理事国,积极参与经社系统的重要国际会议和其他活动。中国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敦促发达国家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中国加入多项国际人权公约并认真履行公约义务,与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保持良好合作,与多国展开人权对话。 (4)中国是联合国改革的最早倡导者和有力支持者之一。中国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判一判] (1)中国主张应维护联合国会员国的所有利益。() (2)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享有否决权。() (3)中国坚持以双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4)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提示:(1)×(2)√(3)×(4)√ [ 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在政治、经济、人权、社会、军控、法律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不断深化与联合国的合作,忠诚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美国曾在安理会提出了缅甸问题决定草案,指责缅甸存在人权、艾滋病、毒品等问题。中国在安理会表决时动用了“否决”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根据“大国一致”规则阻止该决定通过。中国认为,《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的职责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缅甸问题并未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决定超出了安理会的职责,干涉了一国内政,损害了安理会的作用和权威,并使

高三5月模拟理综化学试题(答案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精品】高三5月模拟理综化学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唐三彩”和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化学成分都是硅酸盐 B.我国发射的“北斗组网卫星”所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韩愈的诗句“榆荚只能随柳絮,等闲撩乱走空园”中的柳絮富含糖类 D.古法酿酒工艺中酒化酶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一定越快2.下列各组离子可能大量共存的是() A.遇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Cl-、Ba2+、CH3COO- B.常温下,K W/c(H+)=1×10-13 mol·L-1的溶液中:SO42-、Fe2+、ClO-、NH4+ C.水电离出的c(H+)=10-10 mol·L-1的溶液中:Na+、K+、Cl-、HCO3- D.滴加KSCN溶液显红色的溶液中:NH4+、K+、Cl-、I- 3.某同学分别用下列装置a和b制备溴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两烧瓶中均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液溴沸点低 B.a装置锥形瓶中出现淡黄色沉淀,说明烧瓶中发生取代反应 C.b装置试管中CCl4吸收Br2,液体变红棕色 D.b装置中的倒置漏斗起防倒吸作用,漏斗内形成白烟 4.环与环之间共用一个碳原子的多环烷烃称为螺环烷烃,共用的碳原子称为螺原子。现有两种螺环烷烃X、Y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和Y互为同分异构体 B.Y中所有的碳原子可以共面

C.X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 D.螺[5,5]十一烷的一氯代物有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5.短周期元素W、X、Y、Z、Q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c、d、e、f、h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单质和a都由X组成,b由W、Y、Q三种元素组成,d能使品红溶液褪色,e是液体,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个别产物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二元化合物沸点:e>d>c B.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Q>Y>X C.元素的非金属性:Y>X>W D.原子半径的大小:Z>Q>Y 6.利用膜技术原理和电化学原理制备少量硫酸和绿色硝化剂N2O5,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极a和电极c都发生氧化反应 B.电极d的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C.c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N2O4-2e-+H2O=N2O5+2H+ D.装置A中每消耗64gSO2,理论上装置A和装置B中均有2moH+通过质子交换膜7.某温度下,向50 mL饱和CuCl溶液中缓慢加入NaI固体并搅拌,溶液中c(I-)与c(Cu +)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已知:K sp(CuI)=1.0×10-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 sp(CuCl)=1.0×10-9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2.(构造原理) 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 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政治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汇编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2021年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1年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本试卷共16页,40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将答题卡试卷类型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统一提供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对应题号右边的方框,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统一提供的2B铅笔涂黑。考生应根据自己选做的题目准确填涂题号,不得多选。答题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S 32 Fe 56 【试卷综析】本试卷是理科综合化学试卷,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考查考纲要求的基本能力,

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知识考查涉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注重主干知识,兼顾覆盖面,考查了较多的知识点:化学计量的有关计算、有机物的基本反应类型、化学与环境、热化学、溶液中的离子关系等;试题重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定律、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周期律、溶液中的离子、化学实验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平衡的移动、常见的有机物及其应用、等主干知识。注重常见化学方法,应用化学思想,体现学科基本要求,综合性非常强。 选择题共21小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航天服材质是由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等复合而成,它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B.是放射性警示的标志 C.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 D.煤的主要成分为单质碳、苯、二甲苯等,因而可通过煤的干馏将它们分离 【知识点】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物分离、环境污染、危险化学品的分类 【答案解析】D 解析:A、各成分都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无机物,所以,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A正确;B、图示是是放射性警示的标志,故B正确;C、雾是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霾的分散质直径小于1nm,故C正确;D、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可以得到苯、二甲苯等,煤的主要成分中并不直接含有它们,故D错误; 故答案选D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会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平时注意材料的知识积累。难度不大。 8.下表中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或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五知识点全汇总

————————————————————————————————作者:————————————————————————————————日期:

备战高中:梳理选修五知识点 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物质。 同系物的判断要点: 1、通式相同,但通式相同不一定是同系物。 2、组成元素种类必须相同 3、结构相似指具有相似的原子连接方式,相同的官能团类别和数目。结构相似不一定完全相同,如CH3CH2CH3和(CH3)4C,前者无支链,后者有支链仍为同系物。 4、在分子组成上必须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但通式相同组成上相差一个或几个CH2原子团不一定是同系物,如CH3CH2Br和 CH3CH2CH2Cl都是卤代烃,且组成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但不是同系物。(马上点标题下蓝字"高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5、同分异构体之间不是同系物。 二、同分异构体 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叫做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 1、同分异构体的种类:

⑴碳链异构:指碳原子之间连接成不同的链状或环状结构而造成的异构。如C5H12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即正戊烷、异戊烷和新戊烷。 ⑵位置异构:指官能团或取代基在在碳链上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构。如1—丁烯与2—丁烯、1—丙醇与2—丙醇、邻二甲苯与间二甲苯及对二甲苯。 ⑶异类异构:指官能团不同而造成的异构,也叫官能团异构。如1—丁炔与1,3—丁二烯、丙烯与环丙烷、乙醇与甲醚、丙醛与丙酮、乙酸与甲酸甲酯、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等。 ⑷其他异构方式:如顺反异构、对映异构(也叫做镜像异构或手性异构)等,在中学阶段的信息题中屡有涉及。 各类有机物异构体情况: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 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完整版)化学选修三高考题汇总

2009年高考:29.(15分) 已知周期表中,元素Q、R、W、Y与元素X相邻。Y的最高化合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酸。回答下列问题: (1)W与Q可以形成一种高温结构陶瓷材料。W的氯化物分子呈正四面体结构,W的氧化物的晶体类型是; (2)Q的具有相同化合价且可以相互转变的氧化物是; (3)R和Y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R呈现最高化合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4)这5个元素的氢化物分子中,①立体结构类型相同的氢化物的沸点从高到低排列次序是(填化学式),其原因是 ; ②电子总数相同的氢化物的化学式和立体结构分别是 ; (5)W和Q所形成的结构陶瓷材料的一种合成方法如下:W的氯化物与Q的氢化物加热反应,生成化合物W(QH2)4和HCL气体;W(QH2)4在高温下分解生成Q的氢化物和该陶瓷材料。上述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是 29(1)原子晶体。(2)NO2和N2O4(3)As2S5。(4)①NH3> AsH3 > PH3,因为前者中含有氢键,后两者构型相同,分子间作用力不同;②电子数相同的有SiH4、PH3和H2S结构分别为正四面体,三角锥和V形。(5)SiCl4 + 4NH3 = Si(NH2)4 + 4HCl,3Si(NH2)4 = 8NH3 + Si3N4 2010年高考:37.【化学—选修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X、Y和Z分属不同的周期,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是W原子序数的5倍.在由元素W、X、Y、Z组成的所有可能的二组分化合物中,由元素W与Y形成的化合物M的熔点最高.请

高三政治复习: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最新考点知识归纳梳理(专题二)

2009 年高三政治复习: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最新考点知识归纳梳理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英国国王 一、“光荣革命”与英王的保留英国政体的显著特征是存在君主。国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命首相、各部大臣等高级官员,有权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有权批准法律。但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国王受到许多法律和惯例的严格制约,仅具有象征性的地位,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 二、英王的现代职能与危机 1、英国国王的作用作为国家元首,体现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延续性。承担国家元首礼仪性的职责。维持英联邦的团结。在政治生活中,行使三项重要的权力:磋商权、鼓励权和警告权。 2、英国王室的危机对英国王室的社会功能提出质疑;认为英王代表着特权阶层利益,世袭君主制是旧时代的产物,纳税人每年为王室提供巨额资金是否值得;王室内部的丑闻打破了王室充当道德模范的神话,加深了王室的困境,引发了争议。 3、决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的因素决定英国君主立宪制存在与否,既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国王本身的社会职能因素,但归根到底取决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 2、英国的议会和政府 一、至尊的议会 1、英国议会是“议会之母” :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议会制的国家。1688 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逐步获得至尊无上的地位,不仅拥有立法权,而且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后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中,都效法英国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议会制,因此英国议会被称为“议会之母” 。 2、英国议会的地位及上、下两院的权力议会是英国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有上议院和下议院组 成。英国议会下院历来有“至尊议会”之称,拥有极大的权力,包括立法权、一定的财政权和司法权、对政府的监督权,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 上院在议会体系中只起辅助作用,表现在监督下院工作、协助下院立法、通过行使“延搁权” 修改或否决议案等方面。它也是英国最高司法机关。 20 世纪以来,英国议会的实际权力不断萎缩。内阁在决策、立法、财政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议会的工作日程也受内阁左右。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下院多数党组成的内阁,要求其议会党团服从

2020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化学试题(附答案)

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试卷 化学2020.5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Na—23 S—32Cr—52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2. 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18 8O B. Al3+的结构示意图:

C. CCl 4分子的比例模型: D. Na 2O 2 的电子式:Na ··O ······O ···· ··Na 3. 下列有关物质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Na 2SiO 3易溶于水,可用于生产黏合剂和防火剂 B. CO 2不支持燃烧,可用作镁着火时的灭火剂 C. NaHCO 3能与碱反应,可用作食品膨松剂 D. ClO 2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饮用水消毒 4.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pH =12的溶液:Al 3+、K +、Cl -、SO 2- 4 B. 无色透明的溶液:Na +、Mg 2+、NO -3、Br - C. 加入铁粉放出H 2的溶液:NH +4、Fe 3+、CH 3COO -、SO 2- 4 D. c(NaClO)=0.1 mol·L -1的溶液:H +、NH +4、MnO -4、I - 5.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Al 2O 3溶于NaOH 溶液:Al 2O 3+2OH -===2AlO - 2+2H 2O B. AgNO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g ++NH 3·H 2O===AgOH ↓+NH + 4 C. 用惰性电极电解0.1 mol·L -1 CuCl 2溶液:2Cl - +2H 2O=====电解 H 2↑+Cl 2↑+2OH - D. 过量NaHCO 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混合:Ca 2+ +HCO - 3+OH - ===CaCO 3↓+H 2O 6. 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设计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高考化学选修三汇编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第I卷 2012年【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VIA族的氧、硫、硒(Se)、碲(Te)等元素在化合物中常表现出多种氧化态,含VIA族元素的化台物在研究和生产中有许多重要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S单质的常见形式为S8,其环状结构如下图所示,S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是; (2)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是指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O、S、Se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Se原子序数为,其核外M层电子的排布式为; (4)H2Se的酸性比H2S (填“强”或“弱”)。气态SeO3分子的立体构型为,SO32-离子的立体构型为;[来源:学#科#网](5)H2SeO3的K1和K2分别为2.7x l0-3和2.5x l0-8,H2SeO4第一步几乎完全电离,K2为1.2X10-2,请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 ①H2SeO3和H2SeO4第一步电离程度大于第二步电离的原因: ; ② H2SeO4比H2SeO3酸性强的原因: (6)ZnS在荧光体、光导体材料、涂料、颜料等行业中应用广泛。立方ZnS晶体结构如下图所示,其晶胞边长为540.0 pm.密度为(列式并计算),a 位置S2-离子与b位置Zn2+离子之间的距离为pm(列示表示)

2013年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硅是重要的半导体材料,构成了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Si原子中,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该能层具有的原子轨道数为、电子数为。 (2)硅主要以硅酸盐、等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地壳中。 (3)单质硅存在与金刚石结构类似的晶体,其中原子与原子之间以相结合,其晶胞中共有8个原子,其中在面心位置贡献个原子。 (4)单质硅可通过甲硅烷(SiH4)分解反应来制备。工业上采用Mg2Si和NH4Cl在液氨介质中反应制得SiH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5)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化学键C—C C—H C—O Si—Si Si—H Si—O 键能/(kJ?mol-1356 413 336 226 318 452 ①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 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6)在硅酸盐中,SiO4- 4四面体(如下图(a))通过共用顶角氧离子可形成岛状、链状、层状、骨架网状四大类结构型式。图(b)为一种无限长单链结构的多硅酸根,其中Si 原子的杂化形式为,Si与O的原子数之比为,化学式 为。 2014年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早期发现的一种天然准晶颗粒由三种Al、Cu、Fe元素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准晶是一种无平移周期序,但有严格准周期位置序的独特晶体,可通过 方法区分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

2019年高考政治复习选修三专题二主观题训练精品教育.doc.doc(最新整理)

专题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1.2019 年7 月,特蕾莎·梅正式接任英国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二位-陛首相。她在上任后的首次演讲 中讲到:“我刚去过白金汉宫,女王陛下要我组建新政府,我接受了。”“卡梅伦领导了一个统一的政府,我也将本着这种精神执政。不是所有人都清楚,我所在的党的全称是保守和统一党,其中的“统—”一词对我而言至关重要。”“我领导的政府不会被小撮特权群体的利益驱使,而会因你的利益而奔走。” “我们要让英国成为一个为每个人服务的国家,而不只是为少数特权阶'绷良务的国家。“ 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英国政体,指出英国女王的政治地位。(3 分) (2)从君主立宪制的实质的角度,分析特蕾莎政府要让英国成为一个为每个人服务的国家的荒谬性。(6 分) 2.自脱欧公投后,英国国内一些议员和贵族勋爵试图阻止英国退出欧盟。为了能组建一个“强大稳定的 领导班子”,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经内阁会议决定,政府将于 2019 年6 月8 日提前举行大选。该议 案获下议院投票通过。选举后保守党尽管仍是议会最大党,但所获议席未过半数,只能与北爱尔兰民主 统一党结盟,组建少数派政府,这一选举结果也给后续的脱欧谈判增加了更多不确定因素。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英国此次大选,指出英国内阁所享有的权力。 (2)从英国政体角度,分析提前大选的结果为什么会给脱欧谈判增加更多不确定因素。 3.面对国内“脱欧”纷争,女王坚称不会“选边站”,将根据英国政治传统一直保持“政治中立”。英国 “脱欧”公投结果公布后,2019 年2 月1 日,下议院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特雷 莎·梅启动“脱欧”程序。3 月16 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了该法案。5 月3 日,特蕾莎?梅宣布 提前大选,她希望扩大保守党在议会下院中席位的领先优势,以避免在“脱欧”进程上被反对党掣肘。 结合材料,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英国女王在“脱欧”问题上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因。(3 分) (2)在英国“脱欧”进程中,议会与政府是如何实现权力分立与制衡的。(6 分) 4.英国脱欧,卡梅伦辞职。2019 年7 月,由于竞争对手的退出,现年 59 岁的特蕾莎·梅被确认接替卡梅伦,提前当选英国保守党领袖和英国新首相。特蕾莎·梅将成为继撒切尔夫人之后的第二位女首相。她 在胜选后发表讲话时说:“我领导的政府不会被一小撮特权群体的利益驱使……我们做重大决定时,我 们想的不是那些有权之人……我们将尽一切所能帮助所有人……把英国打造成一个为所有人,而不是少 数特权阶层服务的国家”。结合材料,运用《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首相的政治地位并说明它是如何产生的。(4 分) (2)特蕾莎.梅的承诺能实现吗?请运用英国政体的知识加以说明。(5 分) 5.美国于 2019 年6 月8 日提前举行大选。首相特蕾莎·梅表示,英国正在进行脱欧的谈判,英国政府有 完整的计划来设计未来英国与欧盟的新关系,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是却遭到工党等其他政竞的激烈 反对。工党威胁要投票反对英国政府与欧盟速成的协议,上议院的议员已经发誓要跟政府对抗到底。特 蕾莎·梅在此时宣布提前举行大选,意在扩大保守竞在议套下议院的议席数量,使她推行英国“脱欧” 的各项政策更具权威性。 结合《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运用“英国的议会和政府”知识,分析说明英国首相为什么要提前举行大选。(5 分)(2)结合材料,运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英国的“脱欧”政策遭到工党反 对所体现的道理。(4 分)

精品2019届高三化学5月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5月模拟考试理综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V-51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FeCl2有氧化性,能用于雕刻电路板 B. 金刚石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C. 明矾加入水中能形成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D. SiO2不与强酸反应,可用石英器皿盛装氢氟酸 【答案】C 【解析】A、用于雕刻电路板是利用的FeCl3氧化性,能将铜氧化溶解,选项A错误;B、金刚石的主要成分是碳,可以与氧气反应,选项B错误;C、由于Al3+水解生成的Al(OH)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并使之沉降,所以明矾可作净水剂,选项C正确;D、石英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不与强酸反应,但可以与氢氟酸反应,不能用石英器皿盛装氢氟酸,选项D错误。答案选C。 2. 设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SO42-数目为0.05N A B. 10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溶液中所含的氢原子数为12N A C. 100mL 1mol/L CH3COONH4溶液中含有的NH4+数目为0.1N A D. 0.2molNH3与0.3molO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充分反应,所得NO的分子数为0.2N A 【答案】B 【解析】A、没有给定体积,无法计算,选项A错误;B、10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溶液中所含的氢原子数为 =12N A,选项B正确;C、NH4+水解,使粒子数目减少,小于0.1N A,选项C错误;D、反应是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所得NO的分子数小于0.2N A,选项D错误。答案选B。 3.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乙醇、乙酸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 B. 糖类、油脂、蛋白质均能发生水解反应 C. 通过乙烯的取代反应可制得氯乙烷 D. C4H8Cl2有9种同分异构体 【答案】D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一、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有机化合物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 一是按照构成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化合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 1、按碳的骨架分类 2、按官能团分类 表l-1 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官能团和典型代表物

三、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烷烃的命名 烃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所剩余的原子团叫做烃基。烷烃失去一个氢原子剩余的原子团就叫烷基,以英文缩写字母R表示。例如,甲烷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3”叫做甲基,乙烷(CH3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剩余的原子团“—CH2CH3”叫做乙基。 烷烃可以根据分子里所含碳原子数目来命名。碳原子数在十以的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例如,CH4叫甲烷,C5H12叫戊烷。碳原子数在十以上的用数字来表示。例如,C17H36叫十七烷。前面提到的戊烷的三种异构体,可用“正”“异”“新”来区别,这种命名方法叫习惯命名法。由于烷烃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越复杂,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越多,习惯命名法在实际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有机化学中广泛采用系统命名法。下面以带支链的烷烃为例,初步介绍系统命名法的命名步骤。 (1)选定分子中最长的碳链为主链,按主链中碳原子数目称作“某烷”。 (2)选主链中离支链最近的一端为起点,用l,2,3等阿拉伯数字依次给主链上的各个碳原子编号定位,以确定支链在主链中的位置。例如: (3)将支链的名称写在主链名称的前面,在支链的前面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它在主链上所处的位置,并在数字与名称之间用一短线隔开。例如,用系统命名法对异戊烷命名: 2—甲基丁烷 (4)如果主链上有相同的支链,可以将支链合并起来,用“二”“三”等数字表示支链的个数。两个表示支链位置的阿拉伯数字之间需用“,”隔开。 下面以2,3—二甲基己烷为例,对一般烷烃的命名可图示如下: 如果主链上有几个不同的支链,把简单的写在前面,把复杂的写在后面。例如: 2—甲基—4—乙基庚烷 2、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前面已经讲过,烷烃的命名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基础,其他有机物的命名原则是在烷烃命名原则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将含有双键或三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烯”或“某炔”。 (2)从距离双键或三键最近的一端给主链上的碳原子依次编号定位。 (3)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双键或三键的位置(只需标明双键或三键碳原子编号较小的数字)。用“二”“三"等表示双键或三键的个数。

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主要知识要点: 1、原子结构 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3、共价键 4、分子的空间构型 5、分子的性质 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层和能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 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选修三 专题二 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思品选修三 第二章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国和法国为例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关于美国联邦制, 说法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是美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②联邦和州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 ③全国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和地方性资产阶级利益集团共享最高权力 ④其合理性在保持联邦是一个强大、统一国家的同时,确保州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法国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其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取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下列现象符合半总统制特征的是() ①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一旦不能履职,则由总理代理 ②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国会仅能从立法上对其实施影响,但不能利用不信任案迫使其辞职 ③总理由总统任命,但总理对议会负责,但总统的一些文件必须由总理附署 ④总统有权解散议会,在议会中可以翻云覆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美国宪法规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下列内容不属于总统权力的是() A. 否决国会立法,发布拥有法律效力的行政命令 B. 任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C. 任免长驻联合国代表 D. 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反联邦宪法 4.英国高等法院11月3日裁定,政府在正式启动“脱欧”程序前需经议会批准。这被认为是英国议会在与政府进行“脱欧”主导权争夺战中取得的重要胜利。由此可知,在英国() A. 司法机关拥有实际最高权力 B. 不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 议会有权监督内阁和首相 D. 议会是“有钱人议事的场所”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内阁成员一般稳定在20人左右。除首相外,通常有外交、国防、财政、内政等重要部门的大臣,还有大法官、枢密院院长、掌玺大臣,以及主管地区事务的苏格兰事务大臣、威尔士事务大臣、北爱尔兰事务大臣等。英国的内阁从性质上讲,它属机关。( ) A. 立法机关 B. 行政机关 C. 司法机关 D. 国家元首 6.英法在资产阶级革命后,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政体。关于英国革命前夕的历史背景论述错误的是() A. 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深入农村 B. 封建贵族分化为新贵族和旧贵族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联盟 D. 王权高度集中 7.2017年5月10日,韩国大选结果揭晓,候选人文在寅以绝对优势成为韩国新总统。在韩国()①总统组织政府,政府对总统负责 ②总统只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