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

注重下属的心向、态度,“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不同的部下,心态、个性各不相同,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管理、激励。企业中员工有个体差异,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需求也不同,因此必须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激励方式。随着人们整体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只用物质激励已经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了,物质激励必须与员工渴望的情感、荣誉、目标、行为激励等精神激励相结合,使员工得到感情上的慰藉、安全感和归属感,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

(三)功利主义的激励措施

管子、韩非子都认识到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是追名逐利,因此直言不讳地提倡功利主义的赏罚理论。管子认为一般的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性,所有的人,不分贵贱都是“得所欲则乐,逢所恶则忧”,“民予则喜,夺则怒”。追求功利是人的本性,要以利作为杠杆,激励人民的积极性,“得人之道,莫如利之”,“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为此,作为统治者必须善于给人以利益,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如在企业的管理中,将工资、奖金与个人业绩挂钩,就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某些行业,对于脏、累、苦、险的第一线岗位,采取工资福利的倾斜政策,给予各种奖励,也能起到激励的效果。只要充分利用了利益的激励作用,就能激发起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智慧与创造力。

(四)赏罚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

韩非子把赏罚作为君主的二柄:“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主张赏罚分明、赏罚公正、赏罚必信、赏罚及时、赏罚有度、随时而变、因俗而动。只要激励得当,用好赏罚二柄,管理工作便比较容易开展了。结合企业管理来说,要制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考核指标和奖惩细则。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原材料消耗、工时和成本定额都需要拟定科学的指标,作为考核和奖惩的根据。使各项措施成为人人可以遵循、人人必须遵循的圭臬,这样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五)多种方法综合应用的激励手段

墨家的管理文化是融法、理、情为一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严之以法,多种激励方法综合使用,效果显著。一是赏罚激励。。二是榜样激励。三是情感激励。人员的激励问题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体现着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处理得好的企业,士气高涨,员工工作积极,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处理得不好的企业,人心不稳,你争我斗,消极怠工,甚至恶意破坏,企业发展寸步难行,甚至会倒退。研究和借鉴墨子的激励思想对于现代企业经营大有裨益。

二、西方激励理论的发展

管理学激励理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内容浩繁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要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也包括

威纳、鲁宾和佩顿等人的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一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罗斯的归因与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作为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奠基人 ,其主要贡献是对于人追求自身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充分肯定 ,反映了人类活动以及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从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层次分析出发 ,管理学激励理论应该沿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 ,既然人对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 ,那么就要研究一定的需要如何形成人们的利益 ,利益又是如何“特别强烈地和比较持久地满足一定需要的”奥塔·锡克 , 。弄清需要与利益的关系 ,可以揭示出支配人们行为的根本动机和持久动力。其二是 ,既然人具有多种需要 ,激励就不能仅仅从物质需要出发 ,而应以多种需要 ,特别是以精神需要为依据来激发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积极性。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把从不满意到没有不满意称为保健因素,它们是和工作环境相关联的外在因素;而把在满意和没有满意这个连续体之间的那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它们是和工作内容相关联的内在因素。赫茨伯格认为激励一个职工的过程分两个步骤:一是管理人员要确保保健因素是适当的,即有适当的收人和安全保障;二是管理人员应创造机会为职工提供激励因素,诸如能取得成就和认可等。

(三)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奥尔德弗(Alderfer,C.P.)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著名学者。1972年,在其出版的《存在、关系与成长》著作中,又提出了另一种需要层次理论,被称作ERG理论。E.R.G(Exis-tenee、RelatednesS、Growth)分别代表生存、关系和成长3个词。ERG激励理论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压缩为这3个层次。ERG理论假设激励行为是遵循一定的等级层次的,这类似于马斯洛的理论,但二者又有两个重要的区别:一是ERG理论认为在任何时间里,多种层次的需要会同时发生激励作用;二是ERG理论明确提出了“气馁性回归”的概念,它认为如果高一层次的需要长时间得不到满足的话,当事人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回归到对低层次的追求。

(四)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戴维·麦克莱兰(McClelland,D.C.)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个人与环境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从而产生需要。人类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3种基本需要,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麦克莱兰对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十分有说服力的推断:①高成就需要者喜欢能独立负责,可以获得信息反馈和中度冒险的工作环境。②高成就需要者并不必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尤其是对规模较大的组织而言。③归属需要与权力需要和管理的成功密切相关。最优秀的管理者是权力需要很高而归属需要很低的人。④员工可以通过训练来激发他的成就需要。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对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的研究较少。该理论是基于高成就需要者(企业家)而言,但麦克莱兰自己并不承认。

(五)威纳、鲁宾和佩顿的企业家需要理论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家激励的重要学者包括威纳和鲁宾(1969)以及佩顿(1980)等。他们主要从企业家动机与需要的假设出发,遵循的是传统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企业家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的设计,要以满足企业家合理需要为前提,对企业家需要的满足可以驱使(诱导、激励)企业家朝向企业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威纳和鲁宾(1969)在麦克莱兰研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企业家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等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及其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美国管理学家、企业家激励和报酬问题方面的杰出专家佩顿(Patton,A.)提出了一些对企业家特别重要的激励因素,即:①工作的挑战性;②地位、头衔、晋升,以及其他一些象征性的东西;③取得领导身份的强烈愿望;④竞争的鞭策;⑤恐惧,它的表现形式很多,如惧怕出差错,’嗅怕失掉工作或减少奖金等;⑥金钱。金钱虽然列在最后,但绝不意味着金钱效能是最低的一种激励因素。金钱并不仅是金钱,它一般还是其他各种激励因素的反映(如金钱是成就的象征等)。

(六)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维克托·弗鲁姆(Vroom,V.H.)曾是耶鲁大学管理科学“约翰·塞尔”讲座教授兼心理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1964年,在其出版的《工作和激励》著作中,从研究激励复杂性的动机出发,对激励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著名的期望理论。弗鲁姆认为,个人的行动都基于一种预期,即努力能够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又是具有吸引力的。因此,组织可以通过针对个人需要设置一定的目标,以引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但这种激励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目标价值的判断,即如果实现该目标对某人来说很有价值,他的积极性就高,反之就低;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即如果某人觉得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就会努力争取,激励力量就大,反之就小,甚至完全没有。弗鲁姆的理论是相当深刻的。他把对激励的研究从客观延伸到主观,从外在激励因素引向内在激励因素,激励的作用机理及其复杂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说明。目前,在理论界,该理论已成为解释工作激励过程广为流传的理论,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马斯洛和赫茨伯格研究方法中某些简单化的缺陷。

(七)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斯达西·亚当斯(Adams,J.S.)是美国的心理学家。1963年,在其发表的《对于公平的理解》一文中认为,作为激励环节的奖酬能否起到激励作用,并不取决于奖酬本身,而取决于人对这种奖酬比较的认识。他会首先考虑自己的所得与付出的比率,然后还会将自己的这种比率与相关他人的比率进行比较,如果比值相等,人就感到公平,因而心情舒畅,积极性高;反之就会出现不公平感,并通过消极行为去纠正不公平。因此,亚当斯强调:激励要注意公平。

三、激励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一)企业内部福利待遇

全球500强企业, 吸引着无数应聘者的向往, 之其福利待遇:五险一金,额外商业医疗

险,年底双薪, 十天带薪年假, 十二天带假,这些是否会对员工工作产生激励激励理论中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提出,工作中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相同的,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环境相关 ,比如员工的薪酬、工作条件、公司政策、人际关系、地位等;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相关, 比如赏识与认可、升职、工作中成长、挑战性工作等。赫茨伯格认为不满意的对立面不是满意(消除了员工的不满意因素并不能使员工达到满意),满意的对立面也不是不满意, 因为满意的因素与不满意的因素是完全不同的。赫茨伯格把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情绪而不能对人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把满意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激励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赫茨伯格建议,管理者应先向员工提供保健因素,消除其不满,然后再向他们提供激励因素,增加其对工作的满意度 "在缺少保健因素的情况下,激励因素的作用也不会很大。由此我们会看到虽然代表着薪酬、福利、工作条件、公司制度的保健因素不会对员工行为起到激励作用 ,但却是员工行为得以激励的基本条件, 当然人各有志,有些员工薪酬、福利会对其产生激励,而有些员工职业的追求才会对其产生激励。

(二)企业的招聘制度

(l) 新进员工招聘

招聘是吸引符合职位要求的人到企业来应聘的过程,在招聘过程中招聘者要了解企业是否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和发展机会及相应的报酬,同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了解求职者知否符合企业某职位的要求及员工的职业理想是否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 招聘的过程其实是企业与求职者双向选择的结果,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从而为其能够创造更多的利润,求职者应聘到某一职位从而实现其个人目标。

(2 )新进员工培训

很多企业都会对新近员工进行培训 ,一方面能够使员工了解其企业文化 ! 企业目标 ,增加员工与企业的认同感, 快速适应,以便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 比如SO P规定了员工工作时一系列的细节要求;另一方面,从企业来讲通过三个月的试用期可以对新进员工加深了解:究竟是否留用,留用的话更加适合什么工作,从而为企业减少人才误用所带来的风险。

(3 )管理人员的招聘

管理人员的招聘包括外部招聘和内部招聘,相对应于内部提升政策(指公司内部出现某职位空缺时, 由企业内部低一级的在职人员填补)和外部招聘政策(指公司内部出现某职位空缺时,向企业外部招聘适合人员填补);内部提升政策优点包括:对那些有晋升希望的员工可以有效调动其积极性;稳定队伍,防止人才外流;因为内部员工企业对其才能、人品有长期的了解所以减少了误用的风险,并且内部员工对企业工作流程有长时间的了解比较熟悉,一旦上任,能够快速投人工作。但内部提升政策也有其缺点:不利于吸收外部优秀人才;难做到才能与职位相匹配;选材范围有限;不利于引进新思想。

(三)沟通重要性

沟通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观点、意见、态度、认识等信息传递与接收的过程。在沟通的过

程中,发送者形成思想对发出的信息进行编码,通过一定信息渠道,接收者收到信息并了解到发送者的意图进行反馈,这才是成功的信息沟通 " 如果在沟通的过程中接收者接收不到信息 ,或者虽然收到了信息但是并不能够了解信息的含义,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沟通 " (四)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新人选择工作岗位需要权衡核心业务部门任职和在支持部门任职的区别, 只有紧挨着核心业务这发展, 才不会被边缘化并能最快地发展,这是作者有意透漏的企业内部人才发展之路,当然企业之间差别比较大,需要加以区分什么是核心业务,什么是支持业务,另外个人专业的不同,也不尽当然,况且作者给的只是一般规律,新人人职或跳槽要考虑到,但不可盲目追求。

总之,当代激励理论的综合将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成就需要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做了全面的综合。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 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 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 “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 (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 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 ,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 。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 ,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注重下属的心向、态度,“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 。不同的部下,心态、个性各不相同,管理者要因人而异地进行管理、激励。企业中员工有个体差异,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类型的企业员工需

管理学复习题2的案例分析答案

复习题(二) 1、s公司的多样化经营 2、林肯电气公司的激励制度 1.林肯公司使用了何种激励理论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林肯电气公司在激励员工工作积极方面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激励理论: 1) 公平理论。表现在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及员工的生产率与业绩,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所得与所付出充分联系起来,意味着大家报酬的取得和多少完全看个人的生产量,而与所占据的职位无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产量与质量进行挂钩,确保高产量同时实现高质量,否则员工的奖金会受到影响,无疑这也是一种水平。 2) 期望理论。大多数员工进入公司后都期望有相当的工作报酬、丰厚的奖金和较好的职业保障。毫无疑问,林肯公司提供给员工的正是员工所期望的那些东西,它们是那么地富有吸引力,而且员工加以努力都能实实在在地得到。公司58年起从未辞退过一名员工,即使是经济萧条时期,公司员工平均年收入一直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这些都是期望理论具体运用的真实写照。 3) 目标设定理论。从员工来讲,按件计酬给员工自身确定目标带来了便利,它不是大锅饭,限制个人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从公司来讲,公司给员工明确的目标是分享年终奖金和稳定的职业保障,当然这也要求员工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以不离开公司为前提。 4)激励保健理论。其中主要保健理论以用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一般意味公司要裁员减人,而林肯公司的管理者们都不因此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具有职业安全感,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 2.为什么林肯公司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工作 从理论上讲,当被公司用来激励员工的方式行之有效或目标、结果对于员工极具吸引力,且员工付出适度的劳动能够达成一定的目标、取得相应的效果时,那么激励就是成功的,有效的。 实际上,员工也都是些普通大众,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所得与所付出之比是否相称,同身边人比是否公平,而无论是公司设定的分享、年终奖金或高职业保障政策,还是取消最低小时工资的按件计酬制,对大多数员工都称得上公平,且大家付出一定的努力都能达到、实现。所以,长期以来,林肯公司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工作。 3.你认为这种激励系统可能会给管理层带来什么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当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展现的时候,它的弊端也就逐渐呈现出来。林肯公司的激励系统以生产率和成本意识为核心,长期以来十分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促进公司产品数量、质量均稳定增长、提高,但严格的计件工资制度和高度竞争的绩效评估系统,却形成了很有压力的氛围,有些工人还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感,也给管理层带来了一些问题: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7章激励

第十七章激励 一、教学要点 1、解释激励过程。 2、卢因的力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4、需要的性质。 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6、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7、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8、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的基本内容。 9、四种激励方法的基本内涵。 10、关键名词:激励、力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管理的激励职能就是研究如何根据规律性来提高人的________________。 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3.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__________,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___________。 4.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把人看作是在一个力场上活动的,力场内并存着________和__________,人的行为便是场内诸力作用的产物。 6.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7. 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9.安全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小类,即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和对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 10.需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11.需要的可变性是指需要的____________、从而需要的_________是可以改变的。 12.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____________,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________。 13.期望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 14.期望理论的员工判断标准是员工个人的_________,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 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16.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_________比较和_________比较。 17.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的函数。 18.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指出,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取决于__________,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__________和受到奖励的__________的影响。 (二)选择题 1.提出力场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2.提出公平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3.提出期望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4.激励理论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A.力场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权变理论 D.公平理论 E.期望理论 5. 处于需要最高层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管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7章 激励

一、教学要点 1、解释激励过程。 2、卢因的力场理论的基本内容。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 4、需要的性质。 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6、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7、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8、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的基本内容。 9、四种激励方法的基本内涵。 10、关键名词:激励、力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正强化、负强化、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管理的激励职能就是研究如何根据规律性来提高人的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是产生激励的起点,进而导致某种行为。 3. 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所谓效价是指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效果的__________,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___________。 4.根据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把人看作是在一个力场上活动的,力场内并存着________和__________,人的行为便是场内诸力作用的产物。 6.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___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7. 马斯洛将需要划分为五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尊重的需要可以分为两类,即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9.安全的需要可以分为两小类,即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和对_______的安全的需要。 10.需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11.需要的可变性是指需要的____________、从而需要的_________是可以改变的。 12. 期望理论的基础是____________,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________。 13.期望理论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 14.期望理论的员工判断标准是员工个人的_________,而与实际情况不相关。 15.____________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0年代首先提出的,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 16.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将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来判断其所获报酬的公平性,即_________比较和_________比较。 17.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_______________的函数。 18.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两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指出,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取决于__________,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__________和受到奖励的__________的影响。 (二)选择题 1.提出力场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2.提出公平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3.提出期望理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A.马斯洛 B.卢因 C.弗鲁姆 D.亚当斯 4.激励理论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 A.力场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权变理论 D.公平理论 E.期望理论 5. 处于需要最高层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的需要 C.感情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6. 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下述________________三种联系的判断。 A.努力-绩效 B.努力-奖赏 C. 奖赏-个人目标 D.绩效-奖赏 E.绩效-个人目标

最新管理学说课稿-激励理论

一、教材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所选用的教材是“21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李军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第二版。该教材以适应高职 高专教学改革需要为出发点,以全面反映新知识、新信息为主要特色。在内容上:它把管理学所探索研究的中心下移,即:注重基层、注重事务、注重技能的培养。在编写方式上:力求探索一种“讲解、阅读、研究、练习”一体化的教材模式,以尽可能适应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能力本位”的新型教学方式的需要。在方法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老师的“教”完全是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这同样也是适应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能力本位”的新型教学方式的需要。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我校把这门课程同其他专业基础课一起开设在第一学期,也就是说教学对象是大一新生。在知识掌握上新生还没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所以需要以讲授为主。同时,因为授课内容是第六章知识,所以学生前期已经学了一部分的管理知识;结合大一新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事情会有自己的见解和分析,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激励的概念和激励模式的一般原理,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等激励理论,能运用激励理论分析组织中的激励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方案。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激励理论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意义,能够认识到激励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能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励周围的人去实现预定的目标。 四、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 (一)激励与激励模式 激励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励模式 激励要素 工作动机与工作效率 (二)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浅析管理学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赵程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处处闪烁着管理思想的光辉,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发展,在西方逐渐形成并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旨在对19世纪末至今的管理学发展历程和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及其特点、发展趋势作一总结、评析,在了解过去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管理理论服务。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特点;趋势; 1 管理学理论的传统管理阶段 1.1中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共 13 篇,篇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名言就是一例。这种辩证的策略思想在书中比比皆是。孙武的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管理上也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日本和美国的一些大公司甚至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的必备书籍。 战国时代的另一本书《周礼》对封建国家的管理体制进行了理想化的设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财政、教育、军事、司法和工程等方面。该书对封建国家经济管理的论述和设计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许多著作中都有体现,如《孙子兵法》、《周礼》、《墨子》、《老子》、《管子》、《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 1.2外国早期管理学理论思想 外国的管理实践和思想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奴隶社会,管理实践和思想主要体现在指挥军队作战、治国施政和管理教会等活动上。古巴比伦人、古埃及人以及古罗马人在这些方面都有过重要贡献。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18世纪,人类为了谋求生存不自觉地进行管理活动和管理的实践,但是人们仅凭经验去管理,尚未对经验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理论。18世纪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管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地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1)古典管理 2)现代管理 3)当代管理 1. 古典管理理论 1.1科学管理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 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1.1任务管理法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 1)要做什么 2)怎样去做 3)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 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1.1.2行为指导 泰勒把某一特定工作分成两个部分,被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以及管理者要做的工作。为了找出管理某项工作的科学方法,泰勒需要事先调查以建立一个实施的样本,调查包含以下五个步骤: 1)找到适合完成这一特定工作的适量的工作者 2)仔细研究并分清每一个工作者的具体工作环节,以及他们完成相应环节所需使用的工具 3)用秒表记录下他们做每一个工作环节的具体时间,选择其中最快的方法 4)去掉那些错误的、节奏慢的、无用的步骤 5)最终整理出一套最快最好的工作流程和最适用的工具 泰勒的目的是让管理者努力把工作任务分成相对明确环节的同时,用可以量化的标准对各个 环节进行控制。管理工作就是监控所有的环节。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 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 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 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1.1.3工作定量系统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管理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史 案例1: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为生命画一片树叶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案例2: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徒弟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徒弟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徒弟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 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组织或企业是由人组成的群体。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而企业的领导者就是要做一个为员工画树叶的人。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和能干,如果他不能成功地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一、中国古代激励思想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激励的论述极为丰富,司马迁《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即有“欲以激励应审”之说,意即激发使其振作。西方学者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論、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强化理论、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等激励理论都可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影子。(一)通过教育调动积极性的激励思想 儒家主张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应措施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孔子提出,为政首先就是要考虑施恩惠于人民,使人民过着安逸的富裕生活,否则就是“不仁、不义”。治理国家的目标,首先在于安民。民贫则怨,民富则安。儒家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仁学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是要求企业领导人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他必须热爱企业,热爱全体员工,热爱所从事的事业。要办好企业,就必须“得民心”,而要得民心,就必须“以仁心买人心”。企业经营者要以爱心对待员工,进行“感情投资”,它对于企业内部化解矛盾,增进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显著的作用。 (二)因人而异的激励方法 兵家提倡以心治心,因人而异,奖罚分明,赏罚及时的激励方法。兵家提出,管理者要

管理学发展史

管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存在和沉淀而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一门科学,管理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五千年前,中国已经有了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组织——部落和王国,有了部落的领袖和帝王,因而就有了管理。到了公元前约17世纪的商、周时代,中国已经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国家组织,出现了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形成的权利结构。 中国自古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幅员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秦朝就形成了与现代中国国土相近的统一国家。在以后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中国曾经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和多次外国入侵,经历了数百次改朝换代,虽然也曾有过短暂的分裂,但历代统治者都能对如此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古希腊、古罗马帝国都曾创造过辉煌业绩,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横跨欧亚的大国都分崩离析、烟飞云散了。唯有中国自古至今基本保持着完整的领土和主权,至今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并且在迅速的崛起。历代统治者的功过是非应当由历史学家去研究和评述,但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管理国家、巩固政权、统帅军队、阻止战争、治理经济、发展生产、安定社会等方面极为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其中也包含着许多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的管理思想。 中国有许多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长城就是其中最令人赞叹不已的例子。早在春秋战国时(公元前七世纪),为了防御战争,在形式险要的地方开始修筑长城,后来经过秦朝、明朝历代修缮,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终于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六千七百多公里,连为一体的万里长城。这一工程历时两千多年,投入的劳动力达到数百万人,动用的土石方如筑成一条一米高、一米宽的墙可以绕地球13.5圈。筑城墙所用的砖都按统一的规格由全国各地烧制后运送到工地。为了监督检查制砖的责任和质量,每块砖上都刻有制造州县府及制造者的名字。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当时,其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复杂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 中国在其漫长历史中,所经历的战争之多、规模之大、也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早在初秋战国时,就经常发生投入几十万军队的大规模战役。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死亡和灾难,摧毁了人类的文明和良知。但战争也推动了如何治理军队,如何带兵作战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不朽的军事著作,著作中阐述的“为将之道”、“用兵之道”,以及在各种及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为了取胜所采用的各种战略、策略,看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都有着极其现实的参考价值。在竞争的时代,企业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怎样才能集聚人才,团结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当怎样去对付着众多的竞争者,怎样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顺利时可能潜伏着何种危机,挫折时可能孕育着何种希望?这些不朽的名著将会告诉我们一个组织怎样才能从失败走向成功,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国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着重于对人类精神文明的研究。中国历代的思想家,从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管子等诸子百家起,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述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反复论证的基本主题就是人的本性以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他们提出“三纲”,即“君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道德规范。提出“无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处理个人和国家、社会、家庭及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成长达数千年的超稳定组织的过程中起了极

管理学 西方管理学发展史

浅谈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通过长期总结管理经验,人们对早期管理活动加以探索研究,形成了简单的管理思想。没有管理思想,人类的管理活动就会毫无章法,甚至失败。管理思想对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西方管理思想。 纵观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史,我认为这是一个从“资本”到“人本”的过程。西方管理思想最初注重“生产硬件”,通过改变工作方法、工作报酬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认为人是“经济人”。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人的需求、人的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提出“社会人”理论。这种转变,不仅和管理思想本身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有关,和时代、科技的转变也密切相关。 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工厂开始兴起,这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管理者,也为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形成早期管理思想。最早对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论。在他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他认为劳动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而生产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劳动价值。而在此经济行为中,人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即“经济人”。 斯密之后,英国人查理巴贝奇对报酬制度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分工可以减少工资支付,从而提出“边际熟练”原则。此外,巴贝奇提出工人收入应由固定工资、利润和奖励三部分组成,按生产效率不同分配工资。 以上管理思想的诞生,与当时工厂制度的发展和社会对管理方法的需求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为了适应工业时代而产生的。这些思想比较零散,无法构成体系或学说,但奠定了管理理论的基本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开始形成。此时的企业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规模,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管理职能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市场不再是“一座城的市场”,而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甚至出现了国际市场。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旧的管理思想不再适用,这迫使管理思想发生转变。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思想发展迅速,形成了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强调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最高工作效率,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用科学的手段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对此,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制度: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对工人进行科学培训、选择和提高;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以文件形式固定以推广;管理和劳动分离。 然而,泰罗制有其局限性。他仅仅研究了如何发展生产

管理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初到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 W. Taylor)、"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 Weber)。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代表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科学管理的理论要点具体包括: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并且要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对工人的激励采取"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相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泰罗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傅勒还 首先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共享,而非加诸于员工,并把这个想法叫做参与式管理。 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理论: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工、职员与职权、纪律等管理十四条原则;管理五要素问题,其中,关于管理组织与管理过程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马克斯韦伯则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一套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其中贡献较为突出的是英国的厄威克(L. F. Urwick)与美国的古利克(L. 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认为适用于一切组织的十条原则,后者概括提出了"POSDCRB",即管理七项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在实践上,各个公司开始将理论付诸于行动,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对公司的改组——采用集中控制下的分权制,建立事业部,成为分权的始作俑者。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

管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学的激励理论有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一、人性假设理论(即X、Y理论,认为人性分为两类,X理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人总是尽量逃避劳动,对大多数必须采取指挥,监督,控制甚至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完成组织的任务;Y理论:在工作中运用智力和体力与休息时一样自然,人对工作喜爱与否取决于工作对他是否是一种满足,一般人在适当的鼓励下,不仅能够寻求责任,而且大多数人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X理论认为,雇员天生懒惰、工作是为了生活,回避责任、没有抱负等。 Y理论认为:雇员天生勤奋,能够自我约束,勇于承担责任,具有创造能力,有高层次的需求。 X理论,说了人的害怕麻烦的特点,我暂且说他是悠然自得好了,但是他总有空出来的精力去放到他乐于做的事上。在一定的吸引力下,把大把的精力投入到一件事上,也能有很大的造诣,到时候也能发出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大概是对同类个体的比较下产生的。人的内心深处总是在不自觉的和同类个体比较,就算比偷懒也能比出成就感。在这种成就感或是一种优越感下,人性会发力去保持这种优势地位,这大概也算一种抱负。所谓的工作纯粹为了生活,但是一般的员工并不是那么难以维持生计,在最基本的生存得到保障后,人总是有些精神上的追求的,所以我觉得X理论过于牵强。 Y理论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即便最初的精神奖励有所成效,人总是不会满足相似性的奖励。比方一个成绩优异的的学生每年发给他奖状,头几年可能会为自己的成绩感到兴奋,往后便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就变得平淡了,当然学习是不进则退的事,放在工作上,若是物质奖励不变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变得懒散,所以我认为,Y理论应针对不同的人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按层次由低到高排列,认为只有低层次达到满足,高一层次需要才会成为主导需要,如果希望激励某人,就需要了解此人目前所处的需要层次,然后着重满足这一层次或更高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说了人们究竟会重视那些目标,也说明了那些类型的行为将影响各种需求的满足,但对为什么会产生需求涉及得很少。需求可以认为是个人努力争取实现的愿望。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能满足基本的生存物质保障,他们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 在实施这些激励的时候我们该注意到,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比在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更易感到需求得到满足。所以对于低层次的管理部门和小公司的管理人员,激励的相对成本较小,而大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激励的成本就可能很大。 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目前工作人群的主要需求,而这样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其实践的可能性也不同。人的经历往往能够改变需求。组织中的习惯也会较大影响高层次需求,所以这时候的激励选择也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第五项需求:自我实现,在其它需求都可能得到满足时,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重要性就下降了。

管理学激励原理

第二节激励 ?一激励的基本概念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四激励形式与技巧 一)行为、动机和激励 ?1、激励 ?所谓激励,是指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 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简而 言之,激励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过程。 2.需要、动机和行为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 的。 ?当人们产生某种需要而未能满足时,就会引起人的欲望--- 想满足这种需要,它促使人处于—种不安和紧张状态之中,从而成为做某件事的内在驱动力。心理学家把这种驱动力 称作动机。 ?动机产生以后,人们就会寻找、选择能够满足需要的策略 和途径,而一旦策略确定。就会进行满足需要的活动,产 生一定的行为。 ?行为的结果如果未能使需要得到满足,人们会继续努力, 或采取新的行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或调整期望日标。

?如果行为的结果使作为行为原动力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人 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产生新的行为。因此,从需要的产生到目标的实现,人的行为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如图所示。 ?行为的结果如果未能使需要得到满足,人们会继续努力, 或采取新的行为(积极的或消极的),或调整期望日标。 ?如果行为的结果使作为行为原动力的需要得到满足,则人 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成功所鼓舞,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确定新的目标,产生新的行为。因此,从需要的产生到目标的实现,人的行为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升华的过程。如图所示。 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相同的需要是否产生相同的动机呢?

?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有需要才有可能产生动机。但是,需要常带有较强的客观性,而动机则是纯主观的。同样是解渴的需要,有的人想喝茶,有的想喝水,有的则想吃西瓜,这只能说明动机不同。 3.需要强度和动机强度 ?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但不能倒推回来说,有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 ?事实上,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很多需要和动机,但在特定的时空内,这些需要和动机不可能都会引发成行为。其中有一种最强的需要(称为主导需要),在它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在这多种动机中,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称为强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二)激励过程 ?激励的实质过程:是在外界刺激变量(各种管理手段与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使内在变量(需要、动机)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被管理者积极的行为反应(实现目标的努力)。

管理学发展史

管理学发展的历史 文章提要:本文在描述管理学发展的三个主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钻石模型”,进一步从历史角度具体分析了科技进步、文化环境、制度变迁、管理创新者和战争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管理学理论发展和知识创新的,从而揭示了管理学发展的历史逻辑。 关键词: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 人类管理实践活动几乎是与人类文明曙光同时出现的,探索管理活动规律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中国和古希腊。在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着作中可以找到有关管理规律的一些论述,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着作。但牵芾碜魑幻畔低车目蒲а芯慷韵蟊蝗鲜丁⒀芯浚⑶夜芾硎导芄坏玫焦芾砜蒲е兜闹傅迹蚴窃诟崭展サ?00年中才发生的。一般认为,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罗开始使用秒表研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法国人法约尔一直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100年中,管理从一种不可言传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的普遍性——管理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这也难怪有人说,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1] 经过整整一个

世纪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学科分支的复杂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知识宝库中占有了重要地位。 一、管理学发展的三个线索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管理理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诸多流派,形成了庞大的管理学知识体系。面对百年形成的庞大的知识体系和众多的流派,管理学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者一直试图归纳出管理学发展的逻辑主线。但是,由于百年来管理经典着作所关心的主题过于复杂,包括管理与管理者、领导、组织与人事、效率、市场与顾客、竞争与战略、创新与变革、现代公司的组织逻辑和管理的国际化等诸多方面。[2] 而从管理学的学科分类角度而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等构成管理学的经典内容,而且这些学科还在不断地丰富、细化、交叉和发展,管理学的新学科、新分支还在不断地产生。因此,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一个公认的管理学发展历史逻辑主线。 从现有文献看,研究者所总结的管理学发展线索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据管理学的内容构成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发展路径划分为组织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古典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组织社会学、领导科学到企业文化等)、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进路径(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理论、决策理论到生产管理信息管理方法等)、经营理论研究的演进路径(从厂商理论、产业组织、市场学、消费者理论到战略管理)。[3] 第二类是根据管理知识的产生方法来进行划分,例如将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条线索,即应用管理学(从

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管理学发展历程 作者窦凯 管理学既可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也可以说它历史悠久。说它是一门新兴学科是因为他被人们所普遍接受是在西方科学管理诞生之后,至今时间不是很长;说他历史悠久是因为,在我们中国从传说时期就已经有了管理思想的萌芽。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简略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典管理 古典管理可分为中国的和西方的。中国的古典管理,在书面上只有寥寥几句,如“田忌赛马”,然而从传说时期中国已经有了管理思想的萌芽。如三皇五帝时期,燧人就已经发明了“结绳记事、文化肇始”,伏羲的“始终人伦,定对偶婚”等。而西方的古典管理思想有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管理理论 弗莱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把管理看作科学并且强调管理者作用的第一人。泰勒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分析了工作任务,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实验,从而开创了工业管理的新纪元。科学管理理论不仅仅促进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并且为西方的组织结构设定了一个文化基础,同时也为组织行为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分析工作任务,着重解决三个问题:要做什么、怎样去做、何时以及用多长时间去做。管理者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解决这三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管理理论也被称为任务管理法。 此外,泰勒注意到要了解工作者的期望值,并且要提供培训使他们适应并满足他们所做的工作。科学管理理论的奖励机制与工作者完成的工作有关,因而工人也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泰勒认为,“在科学管理理论下,与培训教师合作融洽的员工有机会获得个人的发展,当所有的问题由他单独面对时,他会比在没有接受训练的情况下做得好”。科学管理理论在本质上是重新协调员工能力的一种方式。 泰勒的理论为上世纪的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但除非理论家和实践者把泰勒主义引申为其他形式来适应新的环境,否则科学管理理论将会成为历史中辉煌的过去。尽管如此,科学管理的重要意义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而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