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怎样才能省力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推荐一位班里力气最大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

⑶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

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6、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7、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5、拓展活动:动手制作一个垃圾箱。

【说明】具体操作方法详见《教学参考书》。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参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参生这样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

的工作原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3、轮子的妙用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准备:

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各种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大家都见过驾驶员开车,你知道汽车的方向是由什么部件控制的?

2、提问: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方向盘这种简单机械!揭示课题:汽车方向盘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或看电视画面,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制作过程中要注意轮上小孔的大小一定要与轴的粗细相吻合。)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轴上的物重(牛)小轮上的拉力(牛)大轮上的拉力(牛)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三、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用轮轴的知识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3、提问: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为什么要使用这种简单机械?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4、填写表格。

器械的名称轴的部分轮的部分

5、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或上父母工作的工厂、单位找找,还有哪些地方有轮轴?

(自行车修理时用扳手拧螺丝、螺丝刀、磨房里的水车、自行车的车把、打蛋器、游船上的明轮……)

四、课外实践操作。

4斜坡的科学

教学目标:1、知道斜面也能够省力。

2、认识斜面是如何省力的。

3、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圆筒、层板、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在家都上过缙云山吧?我们在上山时会发现山路弯弯曲曲盘旋在山间。山路为什么要这样修呢?

(学生自主思考猜想原因,并当众发表。)

二、探究斜面有什么作用

1、跟据老师提出的情境得出的问题:斜面能省力吗?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定义:像人行公路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4、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分组用层板搭一个斜面,并可以研究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斜面上提长时的情况。)

(并要根据自己的问题作出本组的研究计划)

(分组实验要做好记录见表1)

斜面的状况A B C D E

使用力的大小

5、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三、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四、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五、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5自行车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自行车构造上的各组成部分;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活动,了解自行车各个部件的功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各个部件工作的原理;

●能够针对新型的自行车结构设计和动力传递方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实验、查找资料等认识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利用实验数据、图表等资料写一篇关于自行车的研究报告。

知识与技能

●知道自行车的结构与组成;

●知道自行车的各个部件的名称、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收集、交流资料的过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留心关注身边的科学,从细微处入手,养成善于从熟悉的现象中提出一个可以研究的问题的习惯;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轻便自行车、其他小型机器(玩具赛车、缝纫机等)、卷尺、粉笔、实验记录纸、工作手套、洗手液、自行车各部件图片、名称等。

2、学生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辆自行车(如带有齿轮和变速档并且正在正常使用的自行车更好)、垫自行车的抹布、擦手的毛巾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主题,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

1、谈话:你平时上学用什么交通工具?对自行车有哪些了解?(板书:自行车)

2、提问:你了解自行车的发展历史吗?

⑴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第18页上的内容,再利用电教课件动态展示自行车的发展史。

⑵游戏:按自行车的发展历史给这些车子的图片排队。

⑶讨论:从自行车的发展历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谈话:自行车是如何工作的?它包含有哪几种简单机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自行车。(补充课题,读题)

二、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我们一起来观察自行车!(在方便学生观察的高度出示一辆自行车,为方便观察运动的状态,自行车最好倒置)

1、了解自行车部件的名称。

⑴谈话:谁能上台来介绍一下自行车各部件的名称?(教师根据学生介绍即时板书自行车部件的名称或者张贴相关图片资料。)

⑵同学补充修正。

⑶活动:慢速转动脚踏板,找出所有能转动的部件。

(车轮、脚踏板、车链和齿轮、车把、刹车等)

3、讨论:这些可以转动的部件在自行车运行时的作用是什么?

可转动的部件车轮脚踏板车链和齿轮车把刹车

作用

4、讲解:根据自行车各个部件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把它们分为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和控制部分。

作业:将自行车的主要部件按所起的作用填写在结构示意图内。

(控制部分:车把、刹车;动力部分:脚踏板;传动部分:车链和齿轮;工作部分:车轮。)

5、小组讨论:这些可以转动的部件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

6、揭示:自行车是一种常用的较复杂的机械。它是由若干个简单机械组合而成的。

7、活动:找一找自行车上有哪些简单机械,并写出它的名称。

(车把——轮轴;刹车——杠杆;脚踏板——轮轴;螺丝钉——螺旋;齿轮、链条——链条传动……)

8、指导学生将通过观察、讨论获得的信息制作有关自行车结构的“我的概念图”。

⑴将与自行车运行相关的所有部件都列出来;

⑵把这些部件的名称都写在小纸片上;

⑶在一张纸的中央写上“自行车”三个字;

⑷将写有各部件名称的小纸片按照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摆放到“自行车”三个字周围;

⑸在相关的词语之间画上连线。

三、关于自行车的研究。

1、讨论:关于自行车,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各组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分组实验,做好实验记录。

例:研究自行车上的链条传动装置。

⑴将自行车的车座、车把朝下倒置过来。

⑵转动脚踏板,仔细观察围绕前齿轮转动的链条。前齿轮转动的方向与脚踏板转动的方向一致吗?

⑶观察与链条连接的后齿轮,它与自行车的后轮有什么关系?它转动时后轮是否转动?

而后轮转动时,后齿轮是否也跟着转动?

⑷在后齿轮上各选定一个位置,用纸做好记号,慢慢转动脚踏板。每转动一圈脚踏板,后齿轮能转动几圈,后轮能跟着转动几圈?

⑸量一量自行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多少米?我们没转动一圈脚踏板能推动自行车多少米?

3、学生交流实验收获。

4、科学论坛:假设有人从来没有见过自行车,请你用几分钟的发言向他说明自行车的工作原理。

例如:骑自行车的时候坐在哪里?转动脚踏板时,自行车会怎么样?为什么自行车上装有齿轮?链条的作用是什么……

四、巩固和延伸:继续研究自行车的其他问题。

1、为什么把带两个前齿轮,5个后齿轮的自行车称作“十速自行车”?

2、变速自行车是如何达到变速目的的?

3、想对自行车作哪些修改?希望自行车具有哪些新的功能?

4、设计一些自行车的附件或活动。

6小鸟和小猫

过程与方法

●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常见的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了解动物繁殖方面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和它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

●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开门见山,直接揭题。

1、谈话:同学们,动物有很多繁殖后代的方法,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回答。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板书课题)

二、讨论动物的繁殖方式。

1、学生讨论。

2、谈话: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关于动物繁殖的情况,下面我们再一起来了解更多的动物繁殖的知识。

3、播放多媒体资料。

4、谈话:动物繁殖确实也是不同的,它们在繁殖方式上有哪些不同?

5、学生思考、汇报。

6、教师择要板书。

7、小结动物繁殖方式及其区别。(告诉学生卵生、胎生的概念)

三、讨论鲫鱼和猫狗羊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鲫鱼是怎样生小鱼的?你见过猫、狗或羊生孩子吗?

2、提问:为什么鲫鱼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羊生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3、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4、教师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可能也知道一些,谁愿意来说说?

2、学生回答。

3、谈话;今天我们这里有很多的关于动物的科普书,也有这么多电脑,里面老师列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网站的链接,下面我们分组去查阅一些关于动物繁殖方面的信息,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看哪些小组找到的资料最有趣。

4、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

五、总结,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

7落地生根

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扦插、压条等方法繁殖植物;

●学会用地下茎、根、茎繁殖植物;

●能够利用营养繁殖的方法种活一株植物。

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些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延续后代的植物;

●知道几种营养繁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植物繁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能够坚持栽培好一株植物;

●体验到创造生命的乐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提问揭示课题:我们都知道把种子撒到地里可以长出新的植物,可是不用种子可以繁殖吗?(板书课题)

二、认识植物的营养繁殖。

1、讲述:实际上有很多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繁殖。你见过这样的植物吗?

2、学生分组讨论,把结果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3、小组汇报。

4、教师整理,在黑板上记录。

5、引导学生归纳、认识植物营养繁殖的方式: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它的繁殖器官。可是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器官进行繁殖,我们把这种现象叫营养繁殖。(板书:根繁殖、茎繁殖、叶繁殖)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来繁殖?

三、认识人工营养繁殖的常用方法——扦插、压条、用地下茎繁殖。

1、谈话:既然很多的植物都可以利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繁殖,你有信心利用这样的方法来培育一株植物吗?

2、讨论:你打算选择培育什么植物?它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繁殖?

3、汇报。

4、谈话:刚才大家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又适合用营养繁殖的方法来培育的植物,也谈了谈具体打算怎么做的设想,可是大家的想法是不是对呢?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做了一个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

四、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培植物。

1、谈话:现在我们都已经掌握了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来培育一株植物的方法。下面我们就可以真正来试验一下了。

2、学生栽种植物,教师巡视,适当指导。

3、小组相互评价栽种情况。

4、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课并布置作业。

8.相似与差异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观察找出自己与父母及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相似之处,并分门别类的列在表里

●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同种动物的相似点。

知识与技能

●体验到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事情只有在其他人的配合下才能完成

●能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实例或自己的话说明对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能举例说明遗传现象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的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调查的情况。

1、谈话:同学们,你回家后向你的家人了解过自己小时候的事情吗?我想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也非常想告诉大家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对吗?

下面,我们就分组交流一下,请你告诉同组的同学,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你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分组交流。

3、谈话:刚才,大家都已经在小组里向别人介绍了从前的你,你们有没有发现大家的成长过程有一些共同的地方?

4、讨论交流。

5、小结:是的,我们大家出生前都需要在妈妈的肚子里生长大约10个月,通过这10个月的成长,我们在出生时就长成了人的样子了。出生以后我们主要吃妈妈的奶汁长大,几个月后我们就开始会吃东西了,慢慢学会了走路、说话……

6、谈话: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知道动物植物都要繁殖后代,延续生命。人类同样如此,可见,繁殖后代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了解胎儿在妈妈肚子中的生长过程。

1、谈话:大家小时候的情况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了,但是你们知道你在妈妈肚子中是怎样慢慢长大的吗?

三、讨论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孝敬父母。

1、谈话:同学们,你们在课前的调查中还了解了妈妈怀孕时的情况,知道妈妈为了生你,吃了不少的苦,你出生以后,家里的人为了你的健康成长都付出了很多的代价,你能跟大家介绍一两件让你特别感动的事情吗?

2、学生介绍。

3、谈话:在每一个人的出生和成长过程中,都蕴涵了他的亲人对他无私的关怀和爱护,就像我们种一盆花,没有我们给它浇水、施肥,它绝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离开了家人的关爱,也绝没有我们的健康成长,养一株花都很辛苦,养一个人更难!对吗?你应该怎样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4、学生讨论。

5、谈话: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平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呢?特别是有一天,他们老了,你会怎样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呢?

6、学生发言。

四、举办展览会,总结全课。

这里主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向大家介绍自己各方面与家人的不同之处。

9.克隆羊——多莉

过程与方法

●会迅速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对克隆人问题进行比较、评价。

知识与技能

●认识克隆技术;

●了解克隆技术可能带给我们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关心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反对克隆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制作一套电脑网页课件、复印一些有关克隆技术、反对克隆人的资料。

学生也可自由收集一些关于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了解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1、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了解了一些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后代,其实啊,在自然界中,有些动物也有它们所特有的繁殖后代的本领,想了解一下吗?

2、利用挂图或课件向学生展示蚜虫、水螅、海葵的繁殖方式。

3、提问:这些动物的繁殖方式跟人类相比较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用经过雌雄体的结合,也就是无性繁殖。)

4、提问:据你所知,还有哪些动物也是无性繁殖的?

二、了解克隆技术,感受克隆技术对人类的贡献。

1、谈话:谁来说一说有关多利的事情?

2、学生回答。

3、播放课件第一部分,介绍多利是怎么出生的。

4、提问:多利和一般的羊有什么区别?

5、讨论汇报。

6、讲解:一般的羊要经过公羊与母羊交配,通过卵和精子结合以后繁殖出来的,而多利只是利用了母羊的细胞就培育出来的,换句话说,多利是个没有父亲和母亲的孩子。

7、总结:它跟上面提到的蚜虫、水螅、海葵等动物的繁殖方式非常相似,不过由于多利是人类利用生物技术而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繁殖出来的,所以这种技术就叫做克隆。

三、学生交流对克隆技术的体会和感受。

1、学生阅读课文中关于克隆技术的有关资料,了解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结合教师分发的关于克隆技术的资料,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

3、教师提问:神话故事中的孙悟空拔几根猴毛就能变出几个孙悟空来,现在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克隆技术,那么你认为克隆人类自己行不行?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它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有没有可能造成一些问题?)

4、学生辩论活动。

四、机动部分:了解克隆技术发展史。

主要是阅读课文中的资料,时间充裕的话让学生自行阅读。

10生命从哪里来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各种方法收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能有根据的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存在问题的看法。

二、情感态度目标

能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三、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四、教学准备: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教学过程:

1、收集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导入: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是在地球上产生的?是由神创造的?请同学谈谈自己对生命起源的问题有什么看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观点的资料。

指导学生用教材中的表格对资料进行整理。对学生填写的内容不要强行统一,只要概括出大意即可。

学生填完资料后进行讨论,看学生到底有哪些想法,对有争议的进一步讨论。

2、地球以外有生命吗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资料,整理自己的资料卡片。然后指导收集更多的资料,整理成资料卡片,最后根据自己的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写一篇科学短文。

指导阅读科学在线,学生可以说出对外星生命探索的最新成果。

小结: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能发表自己的意见,能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11、寻找进化的证据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通过观察提出多种关于生物进化的假设。

2、能根据自己设计制定的分类标准对各种化石进行分类。

3、能根据模拟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推测化石的形成过程。

4、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建立档案水平的整理。

5、能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做出自己的假设,并能对假设说出几条理由。

6、能举例说明科学家是怎样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的。

科学知识:1、能举实例说明“化石”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问题的作用。

情感态度:1、能将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

2、能够做到不迷信书本,敢于提出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观点。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在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制作、解释和推测等开放性较强的活动,更加关注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三、课前准备

1、化石;沙子、粘土、纸盒、生物材料(贝壳、核桃、鱼骨等)、一个碗、肥皂水。

2、有关恐龙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生命起源的问题已有所了解,那么生命在地球上出现后,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发展出形态各异的生物,并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样子,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寻找进化的证据》。

二、科学探究

1、谈谈对化石的认识。

2、化石的定义。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可直接告诉学生)

3、观察化石(化石及插图)。

4、把化石分类并进行交流。

5、化石能告诉我们古生物的哪些信息?(结合讨论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6、模拟化石形成实验。

7、利用模拟实验解释自然界中化石形成的过程。(教师可启发学生按实验步骤想象和自然界

相对应的现象。)

三、小结并延伸

1、本节课的收获。

2、恐龙是两亿多年前的古代生物,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恐龙资料交流。

二、制作并展示恐龙档案卡。

三、思考恐龙为什么会突然灭绝?

四、阅读科学家搜集到的有关恐龙灭绝的资料。

五、根据资料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作出推测并填写表格。

对灭绝原因的推测依据的事实

六、交流自己的推测。

七、小结评价。(根据学生制作的恐龙档案卡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12 课《生物进化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1、能够通过分析资料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平衡的关系。

2、能够应用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和桦尺蠖等生物的进化原因做简单的解释。

科学知识:1、能明确说出达尔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方法。

2、能用自己的话表书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1、能树立生物是一直在进化的观点。

2、能举例说明达尔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体现在什么地方。

3、敢于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STSE目标:能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具体事实,体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简要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

三、课前准备

1、达尔文的照片、相关资料。

2、有关长颈鹿的图片、多媒体资料。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成千上万种生物,目前已经命名的有150多万种。我们现在看到的生物与远古时期的生物有很大的差异,这是为什么呢?

2、那么生物又是怎样进化的呢?

二、活动一:达尔文的故事

1、阅读有关达尔文的资料。(课本51页内容)

2、交流学习体会。(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尊重事实、坚忍不拔的精神,关注科学史的发展)

3、启发学生进一步收集一些有关达尔文的学习资料。

三、活动二:长颈鹿的进化过程

1、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那样长?(古代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

2、学生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

3、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观点进行解释。

(教师可联系遗传和变异的知识,鼓励学生分析环境的变化给长颈鹿带来的影响,明确长颈鹿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4、选择一种动物解释它们是怎样进化的。

四、知识巩固、延伸

1、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

英国的曼彻斯特1850年以前,灰色桦尺蠖比黑色桦尺蠖多;1900年黑色桦尺蠖比灰色桦尺蠖多;现在灰色桦尺蠖又比黑色桦尺蠖多。解释其中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阅读科学在线《金鱼的来历》。

五、课后盘点

本节课自己的收获与同学进行交流。

13 山脉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有根据的推测“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2、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验证岩石破碎的假设。

3、能通过分析模拟实验的结果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4、能用所学过的知识解释各种风蚀地貌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5、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球表层岩石的变化。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含义。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造成地球表面的岩石不断破碎的原因。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教学准备:

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冷水、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山脉图片和视频资料;蘑菇石图片、细沙、玉米面、不规则的石头。

教学重点:

1、推测出使岩石破碎的各种因素。

2、什么是风化作用。

3、风蚀地貌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活动一:探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的推测出“老年山脉”初期的形态特点。

2、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引起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3、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某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4、能用本组和其他组的模拟实验结果解释造成岩石破碎的原因。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组织观看一些不同形态的山脉照片或视频资料。

生:观察,感性认识“老年山脉”和“幼年山脉”的特点。

二、学习活动:

(1)师:询问看后的感受:不同山脉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生:幼年山脉险峻陡峭,老年山脉起伏平缓等。

师:大家能结合我村山脉形态,说说其属于幼年山脉还是老年山脉吗?

(2)师:设疑: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老年山脉会变成现在的样子。生:尽可能多的列举有可能影响到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力量。

师:1、组织学生逐渐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假设。

2、认真倾听和细致观察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

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模拟实验,研究自然力量对山脉的影响

a、玻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师:引导分析实验材料与模拟对象的对应关系:玻璃----岩石,酒精灯----热环境,冷水----冷环境

生: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b、石膏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碎作用

师:组织交流各组的实验想象和结果。

生:记录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

拓展活动:认识蘑菇石

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蘑菇石形成的原因。

2、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激趣,展示搜集到的各种蘑菇石图片。

二、学习活动:

(1)、组织活动:

师:介绍各种蘑菇石图片。

生:观察这些图片的特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其形成原因提出自己的解释。

(2)实验验证:

学生借鉴上一活动的经验,设计自己的实验报告。

(3)讨论:

蘑菇石一般都出现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三、归纳小结:

(1)、组织全班同学介绍上面的内容。

A、可说可写

B、可以用简笔画画一幅幻想作品。

(2)、谈谈活动后的感受。

14 课《沙洲的形成》

教学目标:

一、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河流上游和下游实景图的观察,提出上游的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运到下游的假设。

2、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水和风对土壤、沙有搬运作用以及对石子的搬运和磨圆作用。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大自然的力量以及陆地变迁的壮观过程。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解释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能解释沙尘暴的成因。

四、其他目标:

能有针对性的提出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教学准备:

喷壶、沙土、大小不同的石子、托盘、沙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重点:

1、平原、沙洲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石子和沙是靠什么动力从上游被搬运到下游的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活动:沙洲的形成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测发现河流中沙洲所在地的特点。

2、能大胆的有根据的想象引起山脉形态变化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3、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某一种假设是否成立。

4、能用本组和其他组的模拟实验结果解释造成岩石破碎的原因。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风化作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展示沙洲基本形态特征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

生:学生欣赏观察示意图,并猜想沙洲是怎样形成的。

二、学习活动:

生:思考后交流、讨论:

a沙洲可能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b.这些物质会是从哪来的?

c. 示意图上画一画水流动的方向。洪水中含有大量泥沙吗?河流上、中、下游不同河段的石块会有什么不同。

师:沙洲的形成与水流从上游挟带来的堆积物有关吗?

激励、引导学生做沙洲形成的模拟实验。强调要注意托盘中堆积物

数量及托盘抬起的高度,以及喷水壶的位置、水量和高度。

生:学生实验,将喷水前的“景观”画下来,以便和实验后的“景观”进行比较。

讨论喷水前后的“景观”,包括土壤、大小不同的石子的位置变化等

师: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自己提出有关沙洲形成的解释。

师:引导学生将模拟实验现象与真实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做出联系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的符合实际的预测。冲刷和搬运作用。

三、归纳小结:

(1)、组织全班同学介绍所学的内容。

(2)、谈谈活动后的感受。

四、课外作业:

学生课下搜集各种各样的鹅卵石的实物或图片。

活动二:光滑的鹅卵石

活动目标:

1、能搜集一条河流不同区段鹅卵石的资料或实物。

2、能根据资料或实物提供的信息对形成原因和过程提出自己的假设。

3、能设计模拟实验证实鹅卵石形成原因和过程。

4、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沙尘暴形成的原因。

5、能有针对性的提出3条以上预防和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

生:学生欣赏鹅卵石的美丽。

师:及时补充,争取让每组都有几块形状各不相同的鹅卵石,

生:学生用一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鹅卵石的形状和颜色等。

二、学习活动:

(1)、组织活动:

师:可尝试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关鹅卵石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用板书或多媒体展示出来,确定本课可当堂研究的问题板书,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已有经验,提出自己的假设

师:出示河流上、中、下游磨圆程度不同的鹅卵石实物或图片,播放一些河流不同部分的自然景观,通过观看将鹅卵石与风化作用联系起来。

生:学生大胆假设,自己设计模拟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学生在教材的启发下设计自己的实验。

(2)、交流:

师:组织交流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引导依据在打磨机的启发下概括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生:将研究水的搬运作用扩展到研究风的搬运作用

师:教师就教材中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学生谈谈亲历沙尘暴时感受,讨论沙尘暴的危害。

(3)、轻松加油站:

阅读《科学在线》。

三、归纳小结:

教师创造情景,给学生出示一幅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注意大江大河的下游都有大平原或三角洲。请学生就大平原或三角洲的成因提出自己的假设。

15 课《溶洞里的钟乳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资料提出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用文学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2、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关于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测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猜测钟乳石的形成,认识理解流水的侵蚀。

教师准备:

有关钟乳石的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

一只大茶杯(试管)、熟石灰、玻璃管(塑料管)、胶皮手套、盘子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引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温度、风、流水、冰川这些力量都会对地表变化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变化和影响我们更多的是在表层看到的、可见的;那么地表下层又有哪些变化。今天我们就以钟乳石为例做些探究。

板书课题:溶洞里的钟乳石

二、探究活动:

1、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

桂林山水甲天下,远近闻名的是它的山、水,它的钟乳石,事实上在我国湖南的张家界、贵州的黄果树等地也都有大量的种类繁多的钟乳石成为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2、猜测钟乳石的形成

(1)请同学们猜测钟乳石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以小组讨论)

(2)又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形成的?

学生再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

(3)靠什么力量形成的?

学生又一次猜测(以小组讨论)并记录自己的猜想内容。

3、做实验研究、讨论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1)为了比较哪个小组猜的更有道理,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进一步了解钟乳石的形成原因。

(2)(学生以小组做实验)取一只大茶杯,将少量熟石灰溶解于水中静置片刻,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提醒学生不要滴在手上)

(3)学生以小组讨论

(4)汇报:上下分两层,上层跟水一样清澈的水,下层是浑浊状态。

(5)师讲解,我们可以把上层称为石灰水,下层称为石灰乳。现在请同学们把上层清澈的石灰水小心地倾倒在一支试管里约2毫升,然后通过一支玻璃管(也可用塑料管)往石灰水里吹气,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6)学生以小组继续做实验,并做记录

(7)汇报: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石灰石,如果我们继续往浑浊的石灰水里吹气,不久,它又变得澄清了。

4、师小结:

请同学们解释通过做实验你认为钟乳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理由是什么?(生以小组讨论,并做记录。)

5、讲解

石林和溶洞都是由于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在石灰岩分布区,流水溶解、冲刷岩石可形成天然溶洞,洞内有钟乳石、石柱、石笋等。

三、拓展活动:

1、学生模拟实验,自制钟乳石(课下完成)

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让我们通过实验在短时间内模拟钟乳石的形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引入:

1、同学们在短短的4天内,已经看到了结果,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以小组交流,并做记录。

2、师生一起阅读科学在线。

(1)(1)科学在线中谈到的溶解,也叫岩溶(投影)-----强调是一种化学变化,这些溶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0生命从哪里来》(1)教案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10. 生命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 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观点的有理之处和荒谬之处。 4.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有人存在问题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能将自己的短文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人类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地球上每个角落几乎都有生命的踪迹。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然而,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二)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谁能谈谈对此你有哪些想法。

1.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2. 指名谈谈阅读后的想法,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 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4. 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5. 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中有着重起源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填在课本45页的表格中。 6..教师:有人提出,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真的有生 命存在吗? 7.让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是类似文学作品的虚构。 8.阅读课本45页中的资料,参照资料,整理自己的资料卡片。 9.学生自己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很多问题,还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三)课后总结,谈收获。 (四)作业: 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科学短文。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xKb1.C om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 (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方程(优质教案)

第1课时方程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9、80页方程。 教学提示: 方程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节全新的概念课,让学生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了四年的算术知识,及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是渗透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式的一个突破口,是今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块奠基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和等式性质,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方程及等式性质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 2、过程与方法:会用方程表示生活中的等量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成就感以及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从现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方程的过程,理解方程的本质。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天平,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 生:玩过。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利用跷跷板的原理来学习新知识—方程。 (揭示并板书课题: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经常玩跷跷板这件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初步感知方程的含 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看图列式。 师:其实在我们的学习中还有一种仪器,它和跷跷板很相似是什么? 生:天平。 师:关于天平,你知道些什么? 生:可以看出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生:天平的指针如果指向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什么? 生:说明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相等。师:(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逐个观察天平示意图,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说一说这些式子可以怎样分类。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2、认识方程。 师:大家是怎样分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试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一首儿童歌曲《小种子》。 2.提问,植物的一生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二、设疑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了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种子发芽的条件是什么呢? 例如:空气、水、温度这些都是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还有什么呢?看一段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种子发芽还需要具备: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这些是种子发芽必须具备的自身条件。 2.如果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我们可以设计几个种子发芽实验,探究一下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会怎么样呢?让我们以绿豆种子为例,做几个探究实验。 第一个探究实验: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的不同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不到水,叫对照组。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1)将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编号,便于以后的比较、观察和记录。(2)每个盒内至少要三粒种子,因为一颗种子带有偶然性,科学实验要严谨。 结论:种子发芽要有一定的水分 第二个探究实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整理er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本单元的教育目标是: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整数,会比较简单负整数的大小。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做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 4、对现实生活中与负数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都可以借助负数来表达和交流。 (一)了解天气预报中的负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天气预报中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并回答有关问题的过程。 2、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3、对天气预报中的数学信息有好奇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天气预报图中数字信息的实际意义,会用数学符号表示气温。 教学准备: 提前看气象预报模仿预报员播报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学生模仿预报员播报天气预报

(1)有的学生可能播报1℃~5℃(2)有的可能报出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抓住这两种播报方法让学生谈谈这两种记法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新知: 1、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现场播报以下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多媒体出示图片 2、交流~表示的意思,让学生用语言描绘一下哈尔滨和海口的景色,感受一下两个地区的差异和冷热程度。 3、提问: 4、教师介绍有关温度、零摄氏度的有关知识:温度表示冷热诚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科学家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3℃表示比0℃低3℃读作零下3摄氏度。提问:-5℃表示什么意思?9℃标是什么意思? 5、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记录这四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数据 6、投影出示资料表 让学生观察资料表,提问:“你了解到那些信息?”或者说你发现的问题? (1)这四个城市最高气温低的是哈尔滨,最低气温的得也是哈尔滨因此哈尔滨这个城市很冷。 (2)-10℃与-15℃相差5℃说到这的时候可以顺便告诉学生这叫温差。北京的温差是多少?(3)-10℃与5℃相差15摄氏度。要提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做几个练习-3摄氏度与2摄氏度相差多少?你怎么想的?17摄氏度与4摄氏度相差多少 (4)让学生从高到地排列着四个城市的最高温度。按从低到高排列最低温度(5)还可能说通过气温知道哈尔滨在我国的北方。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简单的介绍我国的地理位置,提问海口在我国那边呢? (6)还可能说-15℃与-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精品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 1、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3、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4、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5、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6、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7、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8、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9、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理察、折纸、交流等活动,探索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2、掌握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同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対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难点: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操件、一些简単的几何图形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情引趣: 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花瓶、木板花纹、行船的人、中国结。 初步感知: (1)教师:这些图形好看吗?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学生观察,回答问题; (3)教师:通过观察,大家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 电脑显示结论: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2、揭示课题 (1)同学想一想,给这些图形起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什么呢?(学生回答) (2)师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3、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目标清楚,让我们向着目标出发! 二、学习指导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页,我们请学习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学习指导(投影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1页及第2页的内容,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思考并完成: 1、通过观察第1页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形?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观察例1的图形,哪些是抽对称图形?分别有几条对称轴?(独学--交流--讨论--汇报) 预设时间:6分钟 三、自研共探 1、教材例1 观察下面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认真地看书自研,分析并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再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予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 师:下面我们比一比看每个小组展示的精彩,能为自己的小组增光添彩。展示方式可以多样化,由各组组长进行分工。(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后,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知识小结: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四、学情展示 课本第2页练一练的第3题要求: 1、独立完成、互相讨论。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向对方示意,待对方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完美版)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一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3. 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 教学重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准备:设计实验用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科学研究通常通过实验进行,首先要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哪些条件影响绿豆种子发芽 二、讨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让学生说一说:绿豆怎样才能发芽 2.师进行小结学生说的绿豆发芽的条件;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3.学生讨论 三、讨论怎样用实验证明 选择需要改变的一个条件,引导学生明确设计实验需要考虑的五个方面 选择需要改变的另一个条件,请学生按五个方面加一说明 四、确定研究的问题,写出实验计划 学生讨论准备选择什么问题进行研究 调整学生选择的课题, 学生阅读资料,着手写实验计划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二课 教学目标: 1. 通过交流实验设计,让学生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3. 培养学生按照实验计划持续观察实验对象,记录实验全过程和时间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体验需要控制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交流实验设计,全面了解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和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种子发芽实验盒,标号纸,绿豆种子,纸巾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计划 请一个学生向大家报告他的实验计划;师简要记录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依次报告其他两项实验的计划;大家发言,补充完善。 二、配备实验装置 对照教材,了解方法,然后动手做。 让生明确实验组和对照组 三、猜测实验结果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时光源。 3.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光源与遮挡物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的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推理、倾听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影子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长方形木块、A4纸、铅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室里所有的窗帘全部拉下,灯都熄灭)教师以手影游戏引入,利用投影机的灯光,教师现场做手影,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影子判断是什么小动物。让也有些会手影的学生上台来表演。通过以上的活动,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引导学生说出影子形成的条件。 二、知识构建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影子形成的条件,最首要的是要有光,那有光就要有光源。哪位同学尝试地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光源。 同学1:要能自己发光的物体。 同学2: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比如:现在我们教室的日光灯,现在熄灭了,没有发光,所以说也要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这两个同学说的都很不错,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的光源。实际上就是光源就是这两个同学说的。哪个学生再来总结一下光源的概念。 同学3:能自己发光并且在是正在发光的物体。 师:我们知道了光源的概念,你能判断下面的物体哪些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呢? 全班同学一起判断。 三、实验探究 师:将一本书放在投影机和白板(屏)之间,学生能看到影子,书本向投影机方向移动时,会发现什么? 生:影子变大。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精品文档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题目: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怎样才能省力教学目标: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教学准备: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2、掰手腕比赛: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同学评判)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3、认识简单机械: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 1 / 34 精品文档 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4、

拔图钉比赛: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用小铁片撬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二.新授1.简单机械的应用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将油桶送上台阶将桶盖打开将泥桶送上房檐将谷物磨碎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2.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全班汇报交流3.动物的省力“工具”动物身体上的那 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啄木鸟:杠杠、斜面蜘蛛、蚂蚁:杠杆虎:斜面课后小结:2、撬棍的学问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 2 / 34 精品文档 难点: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 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二.新授1、杠杆三要素。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1.将重物抬起来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方向与路线 教材分析 “方向与路线”是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图形与位置”部分的内容,本单元让学生在辨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并认识包含八个方向的简单的路线图,并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在具体情景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这些知识内容,既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常识和经验,又是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首先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自己生存的空间。同时学会描述并确定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人们进行交流,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必备知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获得必备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看懂路线图更是需要学生不仅能用方向和角度描述和确定物体的位置,更要具有判定该物体位置的大体走向的空间感知能力。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循序渐进的构建思想,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会用八个方向描述物体位置的基础上,学习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描述简单的线路图。这样有序的讲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教学目标 1.根据平面图,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行走的方向和路线。 3.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 4.能解决现实生活中有关方向和路线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可以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